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司内部税务管理

时间:2023-06-04 09:21:10

导语:在公司内部税务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司内部税务管理

第1篇

云南罗平锌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集水力发电、矿山探采选、锌冶炼及深加工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其可能存在的税收筹划空间如下:首先,降低或控制计税依据。主要方法有:规避不得扣除,提高扣除限额,充分利用据实扣除和加计扣除,合理安排分期扣除期限,不放弃调减扣除。如,罗平锌电可以通过对“三废”产品的利用来享受减免税政策。其次,合法合理避免应税所得。避免应税所得就是要合法的取得不被税法认定为是应税所得的收入。如,从购买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和金融债券转为购买国债,可以降低企业税负。再次,合理筹划税率。其主要的方法有:在累进税制下对较高级次边际税率的回避;通过税目间的转换改变适用税率;通过税种间的转换改变适用税率;利用税率优惠进行筹划。最后,合法合理递延纳税时间。纳税人可利用对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灵活选择权,调节税基的期间分布。合理合法的推迟纳税时间的方法有,选择合适的结算方法、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结合纳税年度的盈亏情况和应税状况选择收入或所得的实现期间等。

二、存在的风险点

(一)新税改产生的风险

新税改将会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诸多挑战。首先,企业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为价外税,其计税方法是有差别的,“营改增”后,企业财务需要对相关项目的税收核算进行调整。其次,新税改会致使企业面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利润减少,企业的整体税负上升。再次,对企业财务报表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不能直接冲减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

(二)发票管理风险

发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主要风险点有:其一,发票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或形同虚设。其二,部门管理职能弱化,发票信息实时掌控困难。其三,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环节混乱供电企业基本未设专人负责发票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总是身兼数职。其四,发票取得意识不强,审核不严由于宣传不到位,发票管理意识薄弱。其五,社会流通虚假发票,鉴别困难。

(三)重组风险

企业重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历史遗留税务问题。第二,税务架构不合理引起的风险。第三,交易方式缺少税务规划引起的风险。第四,未按规定申报纳税引起的风险。第五特殊性税务处理不合规引起的风险。第六,间接股权转让被纳税调整的风险。

三、公司税务管理制度设计

税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因而需要依据税务风险评估找出公司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公司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一)主要税收风险点

根据前面的税务风险点,分析罗平锌电的税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缺乏税务会计专门核算部门,对于企业涉税经营活动的处理存在不准确、不合理等问题。

(2)缺乏税务专职管理人员及机构,不利于开展税务筹划、税务审查以及相关税务风险控制等活动,这体现了公司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的缺陷。

(3)缺乏对税务风险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受总经理主观意志影响较大,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二)基于风险的公司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设计

从税务风险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企业需要建立标准化内部控制流程,考虑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反馈五个要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完善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税务审计制度和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1)公司税务风险控制组织架构设计首先,设立专职税务会计机构与人员。可在财务部门设置两个层次的税务岗位:税务主管、税务会计员,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分工合作关系。其次,设立专职税务风险内控机构与人员,在审计委员会下增加税务风险控制岗位,加强对税务风险的控制。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分工合作关系。

第2篇

一、上市公司税务风险概述

上市公司税务风险是指上市公司的涉税行为没有经过正确有效的方法途径,或者是没有按照有关税务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要求纳税,而致使企业的利益未来可能会遭到损失的风险,包括企业财务损失、企业声誉损害和法律惩处等。它是上市公司生产运营以及实施税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所引致的企业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上市公司税务风险不仅与税收政策的变化有关,也与其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有关,税务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国内外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上市公司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税务风险。

近年来,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建立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税务风险管理,采用理论研究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研究税务风险的成因等探讨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等问题。如陈鹏(2010)通过对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必要性、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引发潜在税务风险的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防范税务风险的建议,比如通过多沟通交流来处理好税务机关与企业的关系、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等。张德志(2013)认为,税务风险主要源自税务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主要是指在税务机关的税务执法人员的执法不当或错误而引起不利后果和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从内部看,主要是企业纳税人未能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履行相关的义务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当前上市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 缺乏对税务风险的全面认识。近年来,上市公司日益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对税务风险认识也有了提高,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税务风险认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税务风险基本内涵和管理要点不了解,简单认为防范税务风险是财务核算部门的事,与生产、经营等无关,只要不造假,不偷税,按时纳税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未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二是不注重税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未设置专门的岗位和人员,税务人员身兼多职现象明显;三是合理避税意识不强,企业管理层往往重视财务管理忽视税务管理,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往往认为是税务机关的事,与企业自身无关,对自身权利未充分了解,不能合理避税,未能积极争取本该获得的税收利益;四是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企业管理层往往认为税务管理就是少缴税,甚至通过非法手段,企图以不合法行为以及人情关系来达到减少企业税务责任的目的。随着我国税收体系的健全,企业管理层的这种税收意识极易造成税务事实上的违规,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二) 税务风险控制环节不完善。一是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税务风险控制散落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识别、预测、控制和防范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程,缺乏整体税务规划,未将税务规划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未建立相应的沟通和会商机制。或者部分上市公司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但机制往往停留在设计层面,实际操作时缺乏合理的控制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未达到应有的防控税务风险的作用。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上市公司虽安排了税务人员,但多如未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或专门的税务岗位,税务人员多由会计人员兼任。会计人员在自身繁杂的核算职责的基础上,难以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来关注税务风险管控问题,也难以及时掌握税收法律法规的更新变化,特别是在当前国家税务改革的大背景下,兼职税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税务实务工作。机构和岗位设置上的不健全导致税务管理话语轻,力量弱,推动难,税务风险管控难以落实。

(三) 缺乏有效的税务审计制度。当前,上市公司的审计主要针对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较少涉及税务风险防控。如未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监督和检查;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频率、审计结果跟踪等重要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监督检查无据可依,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日常审计和管理职责多交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但受限于外聘审计机构不能全面、完整掌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全部信息,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再加上审计机构受聘于上市公司,部分审计机构受利益驱动,在未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就主观出具审计结论和报告,仅仅满足税务管理机关的基本要求,没有对公司的税务风险进行全面体检并提出有效的防控建议。

(四) 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一是上市公司内部,部门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往往存在冲突。如在未建立企业共同遵照的税务风险管理原则之前,不同部门站在自身角度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可能满足了其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但却增加了企业整体税负,降低了企业整体效益。二是上市公司与税务机关之间,由于征纳双发利益出发点不同,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如企业纳税意识不强,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工作,税务机关只提供被动咨询服务,不主动提供指导等,往往因多种原因导致纳税申报漏洞,引起税务风险。

(五) 未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不能提前识别和发现税务风险,税务风险防范滞后。

三、对提高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防范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

上市公司应正确认识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将税务风险防控意识贯穿到企业管理全过程,全面梳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务风险风险点,并根据企业组织分工,明确对应的责任部门。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整体规划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定期分析税务风险程度。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吸纳专业的税务人员参与,充分考虑税务风险因素。

(二)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内控环境

一是完善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包括合理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充分授权,并采取措施提高税务人员专业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税务风险防控相关制度,如纳税申报流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等,同时,做好对税务风险进行梳理,形成相应的风险提示,明确规范的操作手册等基础工作。二是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要形成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关系,防范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不合规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导致税务风险。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制定战略计划和经营决策时,综合考核税务风险。同时,上市公司内部机构之间也要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包括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明确职责,形成统一的税务风险管理原则。三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传递合规操作、税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从根源上防范税务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税务审计制度

一方面是合理行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权限,在审计委员会内设税务审计专门人员,定期研究和部署税务风险防范相关工作,保持机构的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另一方面是规范企业内部税务审计的范围和审计频率。内部审计应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循、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效果,税务会计核算、外聘审计机构、税务申报等方面工作的审计。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审计频率和覆盖范围,确保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构建全面、有效的信息和沟通体系

第3篇

(1)严格按照集团内部费用的规范管理制度对费用进行控制,如小车费用定补到位,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根据不同的省市进行定额补助,填制费用单据时查看发票是否齐全是否有效以及其他费用是否合理,分门别类的核算到每个部门,为方便下年做财务预算时核定每个部门的各种费用打下基础更能清楚的了解每个部门所发生的每一笔费用。

二、会计的基础工作:

(1)规范记账凭证的编制,严格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进行核查,看账实是否相符。强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使每一份合同每一份协议甚至公司内部上传下达的每一份文件都逐一装订成册,以便日后备查等。

(2)按规定时间及要求编制集团公司所需要的财务报表,以便领导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公司内部资金、费用、成本、利润等情况。

(3)每月按时申报各项税金。在集团公司的年中税务审查中积极配合领导完成了往年公司的税务稽查工作。

(4)不断加强对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每个办公室添置什么样的固定资产都按领导签字的申购报告及实物发票入账,核实到每个部门,每个责任人,登记成册入档,以便备查。到期的以及出售给其他单位的固定资产经过固定资产管理模块进行报废处理或者清理处理。

(5)每月按时核算职工的工资及费用,准备无误的统计集团公司及下属各公司的贷款情况,为领导提供最新最准的公司资金信息。

三、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1)按领导要求对尧治河村宾馆的门市部及餐饮部不定时进行盘点,核算门市部及餐饮部的收入、成本及费用,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其经营动态。同时提出了对门市部经营管理的见议,以便日后核算与管理。

(2)正确计算营业税款及个人所得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使用新的税收申报软件,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

(3)由于公司以往内部往来管理不严产生漏洞的缺陷,倒至账面数额过大,占用了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流量,在陆续结算工程欠款的同时,加大了对往来账务的核对与清查,对年限过长的客户往来进行了仔细的核对。(5)积极配合工程部对去年及今年的马绵河公路及其它工程进行验收核算。

四、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执行者,无论何时何地领导交办的工作从不讨价还价都能及时并努力的去完成,遇到问题努力去询问,争取让领导满意。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工作之中再细也难免会出错,在这一年的工作之中还有很多待改的地方:

1、 财务会计知识要学的太多,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 努力学习尽快把合并报表的编制原理弄懂,并学之以用。

第4篇

一、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在内部贸易中的应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转移定价。九十年代,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同步增长,这种同步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随之产生了向集团成员收取费用所采用的特殊价格(转移价格)。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采取转移定价的价格策略,它与外部市场的正常交易价格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它可能完全偏离市场正常交易价格和成本,只是在于它可以实现跨国公司的诸多目标,如逃避税收、回避经营风险等,从而最终有助于实现跨国公司全球利益的最大化。转移价格也反映了内部贸易在价格上的全部特征,如通过半成品的出口影响子公司的出口、通过折旧来调整子公司的成本费用、通过向子公司收取无形资产使用的劳务费来调整子公司的成本和费用等。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转移定价的应用。转移定价作为内部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以及跨国公司为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的普遍做法,其动机和作用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逃避税收,减少公司纳税额。大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这是转移定价实施的最主要目的。通过转移定价可以调整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利润分布,以便利用各子公司所得税的差异来减少公司整体的纳税额。这类作用的前提是跨国公司置身于具有不同税收制度的多国环境,从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子公司采取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把处于高所得税率国家或地区的子公司的利润转移到低所得税率国家或地区的子(母)公司,减轻全球总所得税负,达到避税的目的。

第二,减少和规避风险,实现资金转移

(1)减少和避免东道国外汇管制和资金管制的风险。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外资企业内部调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本利润的汇出,都有许多限制性的规定,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转移定价向该国子公司销售来自母公司的进口产品或服务费,提高子公司名义成本,降低其利润,从而达到利润调出的目的。

(2)避免和减缓外汇风险。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爆发了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造成汇率巨大波动,对跨国公司十分不利。为防范汇率风险,跨国公司可以运用“提前或拖延支付款项”的转移定价策略。例如,如果子公司利润必须在年终结算后才能汇回母公司,这段时间里,如果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公司在向子公司发货时就采用高的转移价格,提前转移出子公司的利润,这样不但避免了货币贬值的损失,甚至还能获取汇率差价的利益。

第三,平衡子公司利益。运用转移定价调节子公司的利润水平可避免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情况在合资企业里经常发生,若跨国公司投资所占的比例较高,它一般希望扩大合资企业的资产额,减少所公布的利润额,从而减少因交纳所得税和分红造成的损失,而运用转移定价可以降低合资企业的利润率;但如果东道国的投资所占比例大,按投资分红,跨国公司获利较少。因此,跨国公司不愿合资伙伴多分红,也不希望更多利润留在合资企业,所以通过调高转移定价的方法,减少合资企业总收入。

第四,增加子公司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可以发挥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转移定价对开拓新市场或对付竞争者的子公司转入商品和劳务,维持其低价倾销增强其竞争能力,最终打败竞争者占领市场。同样,可以采取转移定价来降低子公司的高额利润,增加进入壁垒;也可以通过转移定价来调高子公司的利润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子公司的资信水平,易于在当地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或谋取信贷;还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降低子公司的账面利润,以掩盖真实业绩。

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在资金运作中的应用

由于转移价格的特性,影响跨国公司的资金运作。跨国公司与境外子公司外汇收支比较频繁,大量占用子公司的收入,当跨国公司财务危急时,占用子公司的款项将更多,导致子公司出现财务风险,大量向境内银行贷款,给合资中的投资者带来风险。从外汇管理角度看,跨国公司的收支款项表面上属于经常项目的范围,无资金的出入时,无法事先核准,但由于跨国公司从境外子公司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并将产品出口给境外子公司,跨国公司很容易通过内部转移价格以及技术管理等手段控制境内子公司的收支款项,造成事实上的非契约资本流出入,从而构成隐形的债权债务关系。

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同时,也为内部转移商品价格、避税和逃汇提供了空间。如某些跨国公司在境内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税收政策到期后,通过压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把产品转移到其他子公司,享受境外其他国家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1999年正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调整期,外商大多处于财务困难时期,这时跨国公司以销售原材料名义,高估境外原材料价值,要求子公司向跨国公司转移资金。这样就为公司的发展囤积了大量的资金。

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在国际税务筹划中的应用

转移价格在跨国公司中的特殊角色,使其在国际税务筹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多实行独立核算,它们之间的交易应该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不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是以不同国家的税率高低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制定的价格与国际市场完全不同,远远偏离其本身价值,以借助转移价格对纳税的影响实现利润的转移,减轻公司总体的纳税额。

当跨国公司在其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时,面临如何制定内部价格的问题。原则上这种转移价格不会对税收方面有太大危害。在一个跨国公司里,子公司都根据所在国的税法纳税,从跨国公司全球的角度来看,人为地通过协调内部价格来协调税收,可以产生利润。

近几年,我国税务机构对外资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损失感到很惊奇,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外国企业逃税的结果。据报道,从1996~2000年间,我国税务机构进行全面税务清查,收回了10亿元人民币的税款,并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企业人为地减少经营利润,避免缴税的一个主要工具就是转移价格。

四、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我国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风险控制;防范效益

税务风险是指纳税人在税务管理、计算和缴纳税款等方面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等原因遭受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公司税务风险是指公司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公司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虽然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可能承担这种风险,并不一定必然承担这种风险。公司需对自身的税务风险水平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树立依法纳税理念,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分析影响公司税务风险的因素,以防范和控制公司税务风险。

1 创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在防范税务风险的过程中应合理有效地运用现有的税法,以及相关的经济、财会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税务风险防范的效益。

1.1 适应宏观环境,积极应对税务风险

宏观环境的要求与变化是造成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应努力做到

1.1.1 研究宏观环境。外部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改变,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1.1.2 采取应对措施。针对企业面临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在熟练把握有关涉税法律法规、了解纳税人财务状况与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制定各种应变措施,并对其生产经营行为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1.2 健全制度基础,防范控制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程度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度是一切风险防范行为措施的保障与基础。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以提高企业驾驭税务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制定规范企业理财行为、处理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具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办法,实施税务风险的防范与监督管理。二是明确责任。将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使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共同承担企业的税务风险责任。

1.3 建立预测系统,评估监控税务风险

1.3.1 正确评价税务风险。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之事前,应对企业未来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手段,对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各种资料,以及财务数据进行系统、全面、前瞻性的预测,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考虑生产运营、投融资过程中资金收付的风险。通过税务风险的评估预测,为采取相应措施,化解企业税务风险的负面影响打好基础。

1.3.2 适时监控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监控是在对企业未来税务风险做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在纳税义务发生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审阅,寻找最易引起税务部门关注的理财事项,并对其进行事先的合理策划,以实现税务的零风险。

2 规范税务风险防范策略

2.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规程

2.1.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并由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全方位的进行风险防范。需要在明确防范目标、充分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前提下,合法地谋求税收损失的最小化;了解引起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与指标,努力排除税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及收入、费用的情况确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各种渠道方法,以及防范税务风险应注意的意外事项。

2.1.2 明确防范税务风险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方案的同时,汇集纳税人涉税活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的研究,避免陷入法律的纠纷。当出现对政策的理解把握有偏差时,及时向税务机关咨询。

2.1.3 预测防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出不同的防范税务风险的方案后,除了准确地计算各方案的应纳税额,准确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外,还要对影响税务防范效益的各因素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动进行分析,对影响税务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变化及敏感程度进行分析,防止企业内外因素的变化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

2.1.4 及时评价总结防范措施。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后,经常、定期地进行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纳税方案的执行情况。对税务风险防范策略,进行正确评估总结,并保留资料存档,为以后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提高全员防范税务风险的素质

2.2.1 增强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在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参与市场竞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的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多,稍有不慎,便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只有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才能减少经营决策中的失误,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防范税务风险,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2.2.2 选择专门的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防范税务风险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性的经济活动,因此对具体操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要由专业人员和专门部门进行,纳税人无论是根据自身情况组建专门机构,或者聘请税务顾问,或者直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都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通晓税法。二是熟悉财会制度。三是适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2.2.3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税务风险的防范。企业税务风险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理财过程,其他部门对企业的理财、运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纳税方案的选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只有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税务风险的防范形成一种风尚。

参考文献

[1] 赵珊花.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与控制[J]. 财会月刊, 2005, (14) .

第6篇

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在公司领导及部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内部费用的控管、成本、费用的核算以及对集团下属各公司的财务制度的完善、紧跟公司各项工作部署。在核算、账务处理方面做了应尽的责任。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xx年个人工作总结

一、费用的规范管理:

(1)严格按照集团内部费用的规范管理制度对费用进行控制,如小车费用定补到位,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根据不同的省市进行定额补助,填制费用单据时查看发票是否齐全是否有效以及其他费用是否合理,分门别类的核算到每个部门,为方便下年做财务预算时核定每个部门的各种费用打下基础更能清楚的了解每个部门所发生的每一笔费用。

二、会计的基础工作:

(1)规范记账凭证的编制,严格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进行核查,看账实是否相符。强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使每一份合同每一份协议甚至公司内部上传下达的每一份文件都逐一装订成册,以便日后备查等。

(2)按规定时间及要求编制集团公司所需要的财务报表,以便领导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公司内部资金、费用、成本、利润等情况。

(3)每月按时申报各项税金。在集团公司的年中税务审查中积极配合领导完成了往年公司的税务稽查工作。

(4)不断加强对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每个办公室添置什么样的固定资产都按领导签字的申购报告及实物发票入账,核实到每个部门,每个责任人,登记成册入档,以便备查。到期的以及出售给其他单位的固定资产经过固定资产管理模块进行报废处理或者清理处理。

(5)每月按时核算职工的工资及费用,准备无误的统计集团公司及下属各公司的贷款情况,为领导提供最新最准的公司资金信息。

三、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1)按领导要求对尧治河村宾馆的门市部及餐饮部不定时进行盘点,核算门市部及餐饮部的收入、成本及费用,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其经营动态。同时提出了对门市部经营管理的见议,以便日后核算与管理。

(2)正确计算营业税款及个人所得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使用新的税收申报软件,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

(3)由于公司以往内部往来管理不严产生漏洞的缺陷,倒至账面数额过大,占用了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流量,在陆续结算工程欠款的同时,加大了对往来账务的核对与清查,对年限过长的客户往来进行了仔细的核对。

(4)10月份根据公司去年的利润将xx年度的分红款核算并分配到位。支付分红款时严格按照领导交办的事项,将有欠款的扣回后再予以支付。

(5)积极配合工程部对去年及今年的马绵河公路及其它工程进行验收核算。

四、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执行者,无论何时何地领导交办的工作从不讨价还价都能及时并努力的去完成,遇到问题努力去询问,争取让领导满意。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工作之中再细也难免会出错,在这一年的工作之中还有很多待改的地方: 财务会计知识要学的太多,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 努力学习尽快把合并报表的编制原理弄懂,并学之以用。

第7篇

(一)跨国公司的特征

首先,跨国公司是由分属在不同国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组成的,实际上这种实体都是依据东道国的法律组成的法人或其他法律主体。由于跨国公司内的这些实体具有不同的国籍或住所,而使得其区别于一般的国内公司。一般的公司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从事活动。其次,这些实体联系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所有权或者其他的因素,如合同关系或者是知识产权上的联系;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所有权(股权)关系。再次,这些实体在经营管理和经营战略上是由诸多实体中的某一个公司(即母公司)所控制的,因此,在经营管理和其他的商业活动中,母公司对其他实体有向心力的作用,使得跨国公司各组成部分可以共同分享产品、技术和资源等。跨国公司与国内一般公司相比呈现许多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

1经济实力强大。来自世界银行和《财富》杂志的统计显示:200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销售总额为14.07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GDP规模30.35万亿美元的46.36%,将近一半。据了解,200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总资产已经超过45万亿美元,全球雇员接近4800万人,当年的利润同比上升20.4%。一些跨国公司已逐步拥有了超国家的经济实力。1999年,埃克森美孚、沃尔玛、通用汽车3家企业的全年销售收入均超过了俄罗斯当年的GDP;2000年埃克森美孚的利润额比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财政总收入高出了近35亿美元。这些大的跨国财团,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富可敌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带来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连锁反应,如被投资国政府高度重视,控制、影响市场的能力巨大,持久吸引人才等等。

2现代企业制度完备。首先,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上,母子公司、总分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企业形态的综合配置,可以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在分工协作方面,跨国公司已经建立了开放竞争体制,专业化分工极其精细,具有非常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再次,在内部机制上,跨国公司有一整套发展激励机制与企业价值观建设工程,可以激活公司的内在活力,赋予公司永久的前进动力与创新活力。

3经营结构合理。经营结构上,跨国公司是“哑铃型”(研发和营销这两头特别重,而生产环节细小);国内企业的经营结构恰恰相反,是“橄榄型”(生产制造环节特别大,研发和营销这两头特别小)。而巨大的利润空间正是集中在研发和营销这两块。目前,多数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结构优化机制,相应地,巨大的品牌效应、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等,使跨国公司的发展一直呈现良性循环态势。

4垄断与内部化优势。(1)垄断优势。垄断所具有的自身优势是现代跨国公司形成的重要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资本优势,也形成了其他多种优势,如技术优势、无形资产优势、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技巧的优势、产品多样化优势、低成本要素投入和管理一体化优势等。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从资本、产品、市场垄断进而发展到管理、技术、人才垄断。当然,随着垄断的逐渐加强,跨国公司对市场竞争的抑制性也日益明显。(2)内部化优势。经济学家鲁格曼(Rugman)把内部化定义为“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内部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市场取代外部不规则市场,并且由行政命令来解决企业的资源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由内部价格(或转移价格)来调节,并且使内部市场像潜在的规则市场一样具有效率”。跨国公司内部化是该定义的延伸,即当内部化的范围超越国界时就形成跨国公司内部化。由于现实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许多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企业总会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国际市场上众多的贸易壁垒和其他程度更高的市场不完全,使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倾向更强烈,而内部化结果使跨国公司形成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表现为:一是避免或减少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可以控制要素市场而增强竞争优势;二是形成跨国的内部化转移生产要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企业的特定优势,同时可以避免或减少政府的干预,避免或减少汇率风险,利用不同国家税收政策的差异所带来的利润最大化机会;三是内部化所形成的子公司网络中,不同子公司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市场,以便分割市场,并利用价格歧视获取垄断利润,同时,也可以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内部化市场的最大优势即重要特征就是转移价格的运用,在以股权控制关系为纽带的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运用转移价格可灵活、优化地配置公司要素资源,以达到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要建立内部化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内部化程度。

(二)中国作为收入来源国的特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片投资热土,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与飞速发展就是例证之一。作为收入来源国的中国具有吸引跨国公司的优势包括:

1开放的经济政策优势。加入世贸组织,持续引进外资,鼓励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逐步开放中国的所有市场领域,取消各种限制,使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保持长期稳定,使全球投资者对我国充满信心。连续多年以来,我国都是引进外资的大国。

2巨大的市场潜力优势。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汽车、房产、旅游、娱乐、邮电通信、电子商务等市场都存在着难以估量的发展生机与潜力,这些对以追求全球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国公司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3各种鼓励投资的优惠措施。中国法律给予外资的优惠政策是多方面的,其适用范围和优惠程度也是相当广泛和极其特殊的,尤其是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跨国公司的各种优惠为世界少见。这些优惠待遇对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曾经起过并仍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4成本优势。据估计,在类似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进行采购的跨国公司大约能实现20%~40%的成本节约。这些成本优势来自于几个因素:更低的人力成本、更低的资本投资成本、更低的本地采购成本、更接近消费市场、更大的经济规模,以及政府的激励。而最主要的优势来自于人力成本的差距。中国有数目巨大且技能熟练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2003年,据一个美国专家的调查结果,美国制造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仅相当于美国的3%。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到巴西和墨西哥的三分之一,与印度持平。

二、跨国公司给收入来源国实施税收征管带来的挑战

(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潜在大市场,因此,跨国公司采取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其他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竞争,不少跨国公司采取收购股份方式直接进入中国投资。日本的五十铃公司通过购买股份与中方建立了北京旅行车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投资方式无须建立新企业,从投资到投产没有间隔,因而具有进入中国市场快的特点。1993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开始了大规模和系统化的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开始在华投资。(2)投资项目数量急剧增加。20世纪80年代,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多数仅有一两个项目。1993年以来,其在华投资项目猛增。(3)投资额急剧扩大。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多数属于试验性项目,因此单项投资额度不大,有的仅有一两万美元。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单个项目投资额平均超过1000万美元,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越来越多。不少跨国公司在华实际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4)投资的系统化程度加强。随着投资规模扩大,许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纵向一体化(既投资最终产品,也投资零部件生产、售后服务和技术开发)和横向一体化(既投资制造业,也投资服务业;核心业务领先,其他业务跟进)趋势加强。将在中国的项目协调为统一的系统,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产生整体效益。(5)跨国公司三大环节进展迅速。在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是三个重要的环节。连续十几年巨额的外商直接投资已把中国变成世界的工厂。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已初具规模。近几年,一些跨国公司又开始在中国建立只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技术开发中心。但由于中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欠发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落后,更由于没有完全放开对跨国公司在华从事金融、信息、贸易等服务业投资的限制,中国还难以作为跨国公司的营运管理中心。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项目有如下表现:一是支持当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开发新产品。如通用汽车参与投资的泛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建立后,对别克轿车进行了600多项适于中国情况的技术调整。英特尔公司6年来完成研发项目100多项,成果全部推向市场。IBM设立中国研究中心以后,着重对汉语语音识别和输入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其产品被许多公司采用。二是实现全球研发(R&D)联网。美国宝洁公司要实现全球范围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生产、管理和创新,并与全球18个研发中心联网进行全球开发。三是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智力资源。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一家“虚拟研究所”,自身并无研究人员,而是同中国16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从事研究开发的组织工作。几年来,这家研究所同中国研究机构合作签订了56个研究合同,共投入150万美元,已完成了25个项目。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收入来源国的税收征管带来的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更多地进入中国,大量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及人才战略等随之涌来,这一切给作为收入来源国的中国带来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冲击,中国的涉外税收面临挑战。

挑战之一: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涉及到了国家之间财权利益的分配均衡,强化国际税收立法和管理十分重要、迫切。跨国公司通过广泛的集团网络,跨越国界进行生产、销售和服务,内部成员分布在若干国家,收入全球化、多源化、复杂化,对跨国纳税人征税必然涉及所得和费用在同一集团成员不同国家纳税人之间的划分,涉及到国家之间税收利益的分配。国际税收是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税务当局纷纷加强国际税收立法和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国际税收管理机构,以确保本国在跨国税收权益的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取更多收入。强化我国的国际税收立法及管理,争取我国在跨国税收权益的分配中取得公平的份额,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挑战之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策略的转变,使跨国公司对中国子公司的控制更强,税收监控难度加大。为了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到管理决策等方面控制子公司,使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更符合跨国公司集团的整体目标,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策略转向控股或设立独资企业,投资重点转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生产、销售、技术以及管理更强调一体化。跨国公司对中国子公司控制的力度增强,这必然使子公司在费用的分摊、所得的归属、股息的分配以及高新技术转让的方式、策略、技术定价等方面,与集团关系愈加密切,愈加受控于外国母公司;而作为收入来源国,中国对其税收监控的难度加大。

挑战之三:跨国公司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维护税收的公正、公平产生冲突。跨国公司通过独有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内部统一安排,在原材料、产品、技术转让、服务等方面进行转让定价,转移和改变集团内部或关联子公司的跨国交易价格,将利润在集团内部不同子公司、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是其保证全球利益、长远利益最大化的主要形式,这损害了税收的公正、公平原则,是反避税的重要关注点,但由于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安排的隐蔽性以及价格确定的复杂性,使得转让定价反避税成为国际税收征管的难点。

挑战之四: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对收入来源国税收征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跨国公司实施有效的征管,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能够获取、分析其信息的手段,包括获取信息的机制、人才和管理手段、审计技术等。没有获取跨国公司信息的渠道,税收征管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对跨国公司的审计不具备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收入来源国的税务人员即使进入跨国公司也会在复杂的数据、高度的信息化和高超的管理技术面前束手无策。

挑战之五:跨国公司对税收信息和税收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业务复杂、内部安排多,为了避免受到税务处罚,降低税收风险,它要求税收服务专业性更强、服务更快捷、信息更全面。对此,跨国公司除了在其内部专门设立税收企划部门,不断研究收入来源国的税收政策及应对策略外,还长期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纳税指导,这样,跨国公司对税收问题的研究随着税收信息量的扩大而愈加深入,收入来源国税收征管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情况

(一)当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纳税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5月23日公布的统计结果,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8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集体企业137亿元,增长26.9%;股份制企业2015亿元,增长24.2%;私营企业401亿元,增长28.8%。相比之下,唯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利润仅为1075亿元,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降幅为3.5%。还有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面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不降反升:企业亏损面在1988~1993年约占35%~40%;1994~1995年约占50%~60%;到了1996~2000年达到了60%~65%。

上面我们分析的是所得税的相关数据,再来看流转税的相关数据。1992年在国家工商税收中,涉外税收所占的比重是4.3%;同期外商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7%,1998年这个数字升到了24%,可是工商税收的比重到2000年才仅升到了17.5%,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而2004年工商税收的比重仅为20%。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着我国颇为优厚的税收优惠政策,各种减免税及出口退税的政策倾斜,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大约在11%左右,是国内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23%的一半不到;增值税税率大约10%,也比国内企业低。二是跨国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普遍实施避税措施。比较保守的估计认为,目前全国约有50万家外企,每年亏损金额在1200亿元以上,每年仅通过转移定价,我国就损失税款近300亿元。(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策略选择

跨国公司一般的避税措施有转移定价、资本弱化、滥用税收协定、避税港等。但是据统计,企业采用转让定价手段实现的避税要占到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特别是跨国公司凭借其生产全球化,在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时,往往可以便利地应用转移定价的方法,达到减少税负增加利润的目的,并逃避税务当局的监管。另外,由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复杂,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只注重引资的数量,不注意对外资的管理,导致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股权、债权和其他权益等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关联交易多而且隐蔽,这些也为跨国公司实施转移定价提供了便利。正因为转移定价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避税方式,我国当前开展的反避税工作主要是针对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问题。如何加强对企业转让定价的管理已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近70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转让定价税制。对企业转让定价进行监控已成为各国政府反避税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四、我国的反避税工作

我国反避税工作起步较晚,直到1987年,深圳市才率先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与关联公司交易业务税务管理的暂行办法》。1991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增加了反避税条款。1998年,国税总局第59号文《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试行)》讨论稿。《规程》的下发施行,表明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转让定价税务管理机制。“九五”期间我国还开始着手对反避税法规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反避税工作实施了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推行了反避税工作目标考核制,使转让定价税收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开展了反避税工作,一些省市还建立了反避税的专职机构。我国反避税工作中较成功的几点措施包括:

(一)《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定》的颁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纳税人跨国交易行为越来越多。一些纳税人往往利用不同国家间税收征管上的差异和漏洞,特别是一国税务部门对纳税人跨国交易情况掌握不够准确的现实进行偷避税。因此,在国家间的税收协定中,基本上都规定了为防止偷避税而交换情报的条款。2001年初,国家税务总局了《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定》(国税发[2001]3号),对实施税收情报交换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和其他国家交换税收情报的有关事项,也意味着我国将更多地利用国际税收情报查处跨国偷避税案件。

(二)先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

在10多年反避税工作的实践中,反避税人员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有关反避税必备的法规、国际协定、企业资料及案例等信息仅靠手工收集、整理、使用,速度慢、不准确、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反避税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此,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反避税管理信息系统。它是针对反避税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的规定,由国际税务司提出业务需求,信息中心经税务总局领导批准,委托深圳市地税局设计、开发完成的。反避税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对提高我国反避税工作的整体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拉升作用。

反避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转让定价的税收管理问题,而转让定价的税收管理是目前我国反避税工作的重心。反避税管理信息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业务信息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反避税工作的基础资料,包括法律法规、税收协定、案例信息、商品(产品)价格与费用标准信息、外汇汇率以及企业资料等,为对具体企业进行转让定价调查、调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第二部分是业务操作管理流程,包括关联关系认定及交易额认定、调查审计对象的选择、调查审计实施、举证和举证核实、调查方法的选择、税收调整的实施等部分构成,使转让定价的选案、调查及调整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流程,可以大大提高反避税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效率。例如,在审计选案中,系统设计了18个单项指标,反避税人员可以选出一些指标组合成综合指标,再输入若干企业的资料,系统就会自动排列出符合标准的企业名单,作为进行转让定价调查的对象。反避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快税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税务机关征管软件CTAX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成功运行并接入CTAX系统,将提高税收信息共享的程度。

(三)强化跟踪管理,巩固反避税成果

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之后,我国税务机关认识到对结案企业的跟踪监控是巩固反避税成果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税务机关均按照《规程》的要求,对结案企业实施三年的跟踪管理,跟踪监控企业投资、经营状况、关联交易、纳税申报额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通过对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对于仍存在转让定价避税问题的企业,在跟踪期内做税务调整,以巩固反避税成果。

(四)一种新型反避税措施——预约定价

1998年国税总局第59号文《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试行)》,其第十一章第四十八条首次提到:允许企业通过“预约定价”的方式缴纳关联企业间的交易所得税,即允许企业和主管税务机关就相关应纳税所得或者销售利润率区间,进行商谈论证,并据此纳税。2001年新《税收征管法》第36条及其《实施细则》第51-56页对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税务处理进行了规范,并对预约定价的方法和追溯调整的期限做出了具体规定。2003年国税发[2003]47号文对《实施细则》第56条进行了补充说明和解释。2004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国税发[2004]118号,以下简称“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该文的表明全国性的统一法规“预约定价”开始全面铺开实行。

“预约定价”,又称“预约定价协定制”,在我国称为“预约定价协议”,它是指纳税人事先将其和境外关联企业之间(有些国家还扩大到境外关联企业之间)内部交易与财务收支往来所涉及的转让定价方法向税务机关申报,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定后,作为计征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依据,并免除事后税务机关一定期限内对其定价进行调整的一项制度。预约定价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纳税方式,除了可以减低政府部门的漏征税风险与审查成本,跨国公司也减低了被稽查后双重征税的风险,因此,预约定价制度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传统的转让定价税制着眼于关联企业间违反正常交易原则转让定价的事后调整。但是在各国的税收实践中,这种事后调整方式暴露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调整的价格很难确定,也很难找到符合正常交易标准的调整价格。第二,一方面是税务机关举证材料难以齐全;另一方面,纳税人为了证明本身的转让定价方法符合正常交易价格,也需要提供相当繁琐的资料进行举证,而作为纳税人往往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拿不出完全足够的材料来满足举证要求。第三,新的双重征税现象难以消除。通过对企业转让定价的调整,增加了被调整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但是,如果对方关联企业未做相应调整,就会造成新的国家双重征税,引起税务争议。第四,税收收入不稳定,容易引起争议和征纳双方的矛盾。税务处理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对经济的过分干扰,调查时间过长,消耗征纳双方大量人力、物力等。

“预约定价”的出现使转让定价问题开始有了一个更主动的做法,无论单边、双边还是多边都是主动地去约定,而且税务机关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跨国公司意见的重视,乃博弈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对企业的关联交易原则和方法做出了安排,而且这种安排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即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和其所能承担的风险来核定合理的价格;也就是明确了企业的角色——该企业在集团中的功能定位。主要研发的企业和不承担研发功能的企业在利润上自然是不一样的。它将从更宏观的层面上优化投资环境。预约定价实施规则的出台,同时还意味着中国政府在税收管理方面更加透明化了,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对于税务机关也是颇有益处。这个规则是“把主动权交给企业”,税务机关是“以静制动”,自然可以降低监管成本,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前各地政府在执行有关规定时,出于对优化本地“投资环境”的过多考虑,使得有些时候执法力度不够。“预约定价实施规则”的出台,再配合全国性软件系统的使用,将使得在这方面的执法更加统一和一致,有利于稳固国家税基,减少漏征与少征税款。因为可以预约定价,对广大的跨国公司来说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得它们在实施转让定价财务安排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总体上来说,该规则发出的信号对规范企业行为带来的作用应该远大于通过其他方式调整税收带来的直接效益。

虽然“预约定价实施规则”已经比较详尽,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所以应该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推行此项制度。预约定价本身实施程序复杂,企业接受预约定价需要时间。从调查分析、协商谈判至协议签订历时较长,企业和税务机关都需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财力。如果不注重效率,那么非常好的制度设计会因不效率和不及时而前功尽弃。预约定价协议达成的关键就是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而这需要大量有关关联企业、同行业企业、国际税收相关动态、经济环境相关信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分类、分析的工作量极大,所以,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建立可信赖的价格信息系统,彻底解决我国多个部门管理、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公开的问题,使预约定价的基础性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减少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预约定价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不但需要熟悉税务,还要通晓会计、外语、谈判等方面的专业技巧,这就需要一大批对各种相关知识有充分了解的综合型人才。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应该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另外,可尝试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税务机关的人才配备问题。

税务机关要与海关、外经贸、商检局、国家统计局、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机制,大量收集和分析与转移定价有关的最新情报和动态。这样才会比较迅速、准确地确定合适的转移价格。有些国家的预约定价申请需要交纳一定的手续费,如美国的收费标准为5000~25000美元,我国目前尚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但是一定要尽快明确是否收费以及收费的具体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涉外税收管理处调研组,深入剖析跨国公司积极研究国际税收征管措施[J],江苏国税调研,总第25期,

[2]刘剑文,国际所得税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64。

第8篇

一、协调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的意义

财务会计的工作主要是指对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将财务的信息传达给信息使用主体,而税务会计是企业内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两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共同性是存在的,尤其是当我国处于计划经济的时候,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比较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更加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的完善,以会计信息为主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如政府、债权人、投资人等等。这些不一样的使用机构也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影响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导致这两者之间出现较大的矛盾,并且难以调和,二者出现分离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要促进这个时期的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看,两者之间的有效调和将会促进政府控制管理与征税的税收成本。从企业方面来看,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切实保护好企业自身的内部权益,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化,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差别

(一)两者之间的作用不同

会计体系的诞生意指在于为企业的生产、投资及管理活动提供准确、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及真实的财务状况。两者的出现都是为了企业的资金管理,但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不同,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税法为基础,对企业的税务活动进行核算,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极大限度的减轻企业的负担。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给投资者提供科学合理准确的企业资产,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投资更有科学依据。

(二)核算方式不一样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核算原则还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核算依据、核算对象、原则等方面,财务会计是直接将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货币计量为核算对象,而税务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则是与企业的税务相关的经济活动。从范围上来说,财务核算的计算范围更大。从财务制度的原则上来说,两者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核算工作的正常运行,两者应该要互相结合,共同为企业的内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持。

(三)两者的会计方面不同

有关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作出规定,税务会计包括了四个构成的要素,即是纳税所得、应税收入、费用扣除以及应纳税额等等,企业内部缴纳税款的管理原则与这四个要素密不可分。而财务会计的要素则主要包括了负债、资产、收入、企业利润、资产者的权益与费用等这六大方面,企业的正常经营、财务情况的处理与财务会计与这六大方面息息相关,共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

三、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协调

(一)构建系统的税务会计体系

在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对于当前制度的完善还不够彻底,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因此,要想完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完美对接,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就要不断完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以国家制定的税法最为依据,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确保税务制度合理有效的运行。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作为前提,企业应及时缴纳税款充分遵守会计系统的原则与要求,此外,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要保障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相结合,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做出保障。

(二)完善税务会计的核算内容

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层面上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想要协调发展两者的关系,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尤为重要。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第一要严格遵守所得税的相关制度,要保证在会计制度的指导下,税收人的行为活动是规范的,应税费用列支标准应当适度放宽,税收扣除的力度必须要加大,储备更多的资源,才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此次在所得税问题的处理上,要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要实现两者选择的有效统一,减少核算内容不统一的情况发生。

(三)企业内部要进行协调

在企业内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两者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审计报告,以便于管理层对供词的财务及相关税收活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进而制定相关的策略以便于公司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公司来说,要实现两者的内部协调,就要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科学合理的促进这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流,此外,还可以采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将其合并,通过相同的管理方法,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有效节约公司成本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重要信息的披露

目前,在绝大多数公司内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构体系是产生分离的,而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两方面知识系统了解的不全面,而在企业内部,要实现两者的结合,首先企业就要加强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同时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知识体系结构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除此之外,企业内的会计制度只可以为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做出相应的解决,而宏观目标信息的披露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的现象,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企业税收的稳定推进中小型企业会计必要性披露的重要意义,保证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从而有效的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效的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第9篇

一、会计基础工作方面

1、针对八建财务人员基本都是中天财务系统里的新人,对中天财务具体的核算模式、管理模式、运作流程不尽熟悉的情况,在财务人员全部到岗后,财务处组织所有财务人员对集团的《会计业务指导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进行了集体认真学习。

2、严格按公司财务制度办理各项日常资金收支、内部借款、项目部所需外部财务手续等业务,为公司及项目部生产经营提供了优质高效的财务后勤服务。

3、根据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了会计核算(登记责任帐、编制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并对其审核准确等等),

为日常财务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

4、为保证公司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的客观真实,定期(半年一次)、不定期地开展了各项财务对账工作(与甲方核对收款情况、与项目部核对项目资金情况、与集团内部往来单位核对往来帐情况、与项目部大额供应商侧面核对项目欠款情况、与银行及库存现金核对资金实存情况等等)。

5、为满足公司内部管理需要,及时准确编制资金周报、管理费用月报、项目综合情况表(包括产值完成、工程款回收、管理费预收、工程主支出等)等内部管理报表,并对其进行财务分析,为公司内部管理提供了更具实用性的财务数据。

6、根据集团下发的做好2013年年终财务结算工作通知的要求,全面真实地统计核算区域公司2010年的业务承接、产值完成、管理费计收上交等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与集团做好年终结算。

二、财务管理及风险防范方面

1、强化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在八建区域公司开始运营伊始,根据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八建具体情况制订了《中天八建财务管理细则》、《中天八建项目资金管理专项规定》并积极推进执行。

2、明确并制订了财务处内部工作分工及岗位职责,强化了岗位责任意识、理顺了财务处内部工作关系。

3、梳理八建所有项目的总包合同、内部经营目标责任书、项目经理内部借款合同、财务授权委托书等财务档案及相应手续办理情况,

建立起了中天八建的基期财务档案体系。

4、按照集团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要求,与各新建项目项目经理分别签订了内部承包经营责任书,并上报审批了项目收费率,为各项目实施明确了责权利关系。

5、及时、仔细评审了项目部上报的各项总包、采购、分包等合同,以合同评审为切入点防范财务风险。

6、积极推行项目台帐制度,建立起了项目部按月定期上报项目资金使用、外欠材料、工资等款项情况的长效机制,使公司对项目部的资金使用及债务情况有了及时概括的掌握。

7、强化资金管理,合理有效地调配使用资金,为保障公司及项目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切实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处严把资金支付的计划及审批关,每笔款项的支付都做到有计划有审批,大宗材料款严格按合同约定的支付条件及结算方式支付,无合同、结算及签字手续不全的,坚决不予支付。资金使用的合理安排及严格把关,即确保了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又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成本及财务风险。

8、积极推进项目预算成本管理,以成本控制为主要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嘉和城项目已上线运行,待运行成熟后推广至其他项目。

9、针对广西、云南地区出现的假发票情况,10月份财务处专门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部发票管理的规定》,提高了项目部对发票问题的重视,强化了发票管理,切实防范了涉税风险。

10、在年中、年底会同有关处室对区域公司所属各在建项目进行

了两次风险排查,对各项目的产值完成、成本发生、资金收支、债权债务、合同签订及履约情况都进行了分析排查,对各项目部的财务状况和潜在财务风险有了比较实际的掌握和认识,做到了心中有数。

11、为科学合理地计划安排好项目年关资金,防止讨薪和材料商诉讼事件的发生,确保项目稳定顺利生产,结合年底对各项目的风险排查工作,深入项目部实地与各项目负责人沟通年关资金收支计划问题,并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关资金计划工作的通知》。

三、税企、银企业等内外关系方面

八建是今年刚刚新成立的区域公司,以前与南宁当地的税务、银行、业主财务等主管及合作部门联系甚少。为营造良好的税企、银企等外部财务关系,财务处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相关主管及合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银行方面,与工商、中信等银行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其沟通了区域公司办理资金证明、保函、甚至流动资金贷款的操作可行性,希望能为公司项目经营融资拓宽一些渠道。税务方面,税务机关是任何开展正常生产经营业务的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部门,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是公司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南宁市地税要求在开票时加征2‰企业所得税及我们要求分包工程差额抵税的问题,财务处与相关税务机关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沟通,与其阐述我们公司应该适用的税收政策,并最终取得了税务机关的认可,2‰企业所得税不再缴纳、分包工程差额抵税可以按规定进行抵扣。与此同时,通过与相关税务机关的多次沟通与交流,我们也与其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1、由于八建财务人员基本都是中天财务系统里的新人,加入公司尤其是参与到实际工作的时间较短,对公司的内部运营机制及一些具体业务流程理解和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工作中对一些复杂问题还不能迅速地进行处理,还需积极加强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向同事、领导多请教,多学习。

2、与集团财务部的沟通联系还不够,需积极加强与集团财务部的沟通与交流,遇事多请教、多汇报。

3、在对各项管理费用支出的控制、严格财务报销制度上执行力度还不够,需加强对日常管理费用开支的控制财务报销制度的执行力度。

五、下年重点工作计划

1、继续制订和完善区域公司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民工工资发放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严把合同评审、资金支付审核关,切实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2、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按照财务核算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项目收入确认、材料物资的收发存、人工费的结算发放、分包工程的结算支付等进行及时准确的会计核算,使会计帐能客观、及实地反映项目的收入、成本、债权债务情况,定期进行成本分析,使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预判性。

3、对竣工决算项目及时进行内部财务结算,力争在收到竣工决算书后一个月内办理好相应项目内部财务结算。

4、筹划好远程地区新承接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