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老年护理的特点

时间:2023-06-04 09:21:17

导语:在老年护理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老年护理的特点

第1篇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孤独感:老年患者由于由于儿女长大不在自己身边,忙于工作,不能陪护自己,即使能陪护,有的老年患者面对不孝顺的子孙感到孤独和心灰意冷,情感十分脆弱。

紧张、恐惧:以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多见。多数老人畏惧死亡,当得知自己患有严重疾病时便会精神紧张,担心疾病的愈后,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有些需要手术的患者入院前尤其是对主刀医生、责任护士不够信任,担心手术失败。表现为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对话敏感、易激惹。有人则害怕无人照顾而烦燥不安。

悲观失望:老人由于社会角色改变,家庭地位下降及长期孤独寂寞,一旦生病,他们易产生悲观情绪。也有的老年患者显现天真言行,常提难以实现的要求,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与护士或患友冲突,爱哭,自控力极差,容易走极端,甚至与家属或医务人员对着干不配合治疗。

过分依赖:主要以病程长,依赖性强的老年患者为主。表现为事事依靠别人,即使自己能完成的事也不去做,有的老人则小病大养,不愿出院,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表现出类似儿童般的依赖性。

护理对策

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使其安静,整治、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主动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告诉患者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给予保密,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应同等对待。

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有些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有轻生的表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找出症结,及时给予疏通,帮助患者走出阴影,放弃轻生的念头,好好的生活。①消除孤独感:为消除患者的孤独感,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多安慰患者,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患者的困难,同时与家属协调好,作好家属的工作,让家属密切配合,积极协助患者作好治疗。动员家属经常看望,多给患者点儿温暖,做到应尽的责任,对危重患者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亲情的温暖,使患者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②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患者的紧张、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护士要细心观察,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患者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基本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增强治疗的信心。③解除消极,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入院后常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是他们极其关心的事,同时也是影响他们情绪的主要原因,在遵守保护性原则下,向患者解释说明,或让康复的患者献身说法,及时通报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情况,可增强其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另外,熟练的技术操作可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丰富有趣的文娱活动,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驱散患者的忧郁与烦闷。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④帮助老年患者消除依赖心理大多数患者病后都受到家人的极大关注,日常生活受到全面照顾,这无疑强化了患者角色,不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专家认为,倍受关注的慢性患者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病,逐渐进入了患者角色,周围对他照顾太多,从而强化这种角色,患者可能沉溺这种疾病带来的优待中乐此不彼。因此,让患者注意安心养病的同进,也要鼓励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为日后恢复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做好准备,使其摆脱心理依赖,以尽快达到心理康复。同时做好相应疾病的专科护理,使老人得到恰当满意的治疗,早日期恢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讨 论

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的作用。总结以下几点:①尊重老年患者;②关心老年患者;③调节老人情绪;④努力做到专心、耐心、关心;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史翔凤.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8).

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力衰竭;特点;观察;护理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1],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92例,其中19例误诊,误诊率为20.6%。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60~89岁,平均(70.1±7.2)岁。均符合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心力衰竭分型:全心衰26例,右心衰28例,左心衰38例。心力衰竭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2±4.3)年。住院次数:1次16例,2次21例,3次以上55例。

1.2 病因 本组以原发病为主要病因,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单一疾病致心力衰竭者12例;合并2种疾病36例,3种以上疾病44例。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衰退亦是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之一。基础疾病:患者多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18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8例;高血压42例。心力衰竭的诱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房颤18例,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9例,其他39例。

1.3 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憋喘、端坐呼吸、需高枕卧位36例;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稠痰、痰中带血丝28例;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缺乏18例,恶心、呕吐9例;少尿、水肿8例;发热12例,头痛、头晕、烦躁、失语9例,胸痛8例,消瘦6例。

2 临床特点

2.1老年人因恼血管硬化及脑供血不足,记忆力差,病史常陈述不清,同时常伴有全身多种疾病存在,致使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而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典型[3]。

2.2老年人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力衰竭加重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及机能减退,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而疲乏、无力或头晕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亦可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等症状。

2.3由于心力衰竭所致胃肠道出血与低氧血症,可表现胃纳差,上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极易误诊消化道疾病。

2.4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咳、气促及肺底移动性啰音,是急性左心衰及肺淤血早期表现。临床注意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相混淆[4]。

2.5老年人免疫机能低下,症状多样,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应结合临床征象全面分析,心律失常、输液、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常为诱发因素。

3观察与护理

3.1减轻心脏负荷;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年龄、能力、心脏功能等作一些自己能承受的工作,所以一般不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护士应注意限制患者的活动,轻度心力衰竭可室内活动,心力衰竭较重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液体点滴速度不宜过快,15~20滴/min ,每天输液总量不宜超过1000~1500ml。要教育患者不要作超能力的体力活动,当心力衰竭表现改善后,方可逐渐根据自身情况恢复体力活动。

3.2饮食指导;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闷气,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差,同时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故而导致食欲减退。此外,钠盐摄入过多,可加重心衰。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劝其进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当食欲好转后,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腹胀而加重心脏负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3控制感染;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不良反应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湿化液每天更换灭菌水。

3.4病情观察

3.4.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不少患者对此已习惯,能耐受短时间的缺氧,所以在轻度发作坐起后呼吸困难渐缓解,就不愿麻烦他人,此时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要耐心、细心的询问,给予高枕卧位,吸氧或按医嘱给利尿剂、解痉剂或镇静剂。

3.4.2咳嗽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为重,休息或坐起后减轻,可能为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血量和压力增高引起。咳血痰可能为肺动脉高压引起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所致。因此,咳嗽是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之一,常出现于心力衰竭其他征象之前。

3.4.3心率增快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如心率加快超过平时20次/min以上并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作早期心力衰竭的处理。如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用洋地黄制剂的患者不能以以上标准,应作全面观察。

3.4.4头晕、疲乏或无力,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首发症状,甚至出现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等,应引起重视。

3.4.5上腹胀痛、肝区隐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现时,常是右心衰早期表现。有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使心血管症状不明显。

3.4.6心脏病患者如有颈静脉搏动增强或下肢轻度浮肿,或夜尿增多及体重增加,常是右心衰的早期表现。 3.5用药指导

3.5.1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用量的个体差异大,且治疗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等临床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3.5.2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大量利尿者应测血压、脉搏和抽血查电解质,观察有无利尿过度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应用排钾利尿剂后有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低钾表现。

3.5.3血管扩张剂;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血管扩张过度,心脏充盈不足,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3.6 护理

第3篇

【关键词】 带状疱疹;特点;护理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1]。老年人因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而易发本病。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老年带状疱疹98例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98例老年患者中,男59例,女39例;发病年龄60~69岁63例,70~79岁32例,80~89岁3例。皮损部位以胸背部较多49例(50%),腰部次之37例(37.76%),额部较少3例(3.06%),其他部位臀部、会阴及下肢9例(9.18%)。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持续时间一般2~4周,最长者2个月。

2 临床特点

2.1 发病机制 水痘原发感染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隐藏在感觉神经节中,终生潜伏。当它被激发活化,在感觉神经节神经元和卫星细胞中再现,并通过周围神经传播到皮肤,就引起带状疱疹。

2.2 带状疱疹的发生与机体组织免疫功能下降有关[2] 急性期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都是神经性的疼痛。它是周围神经损伤的结果,与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处理的变化有关。带状疱疹治愈后一般不复发,第二次发病的发生率低于5%[3]。

2.3 治疗 一般给予抗病毒药物,缩短病程,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皮损处外涂炉甘石洗剂和无环鸟苷软膏,可同时进行针灸理疗。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因带状疱疹疼痛明显,止疼药物疗效欠佳,老年患者又怕增加子女负担,多出现恐惧、烦躁、易怒、失眠等。因此,护理工作要耐心细致,向 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之对神经痛有正确地认识,了解疾病的转归和发展过程,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3.2 做好饮食护理 由于疼痛多数病人出现纳差,不思饮食,使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要给予合理的营养饮食。

3.3 注意皮肤护理 特别是水疱严重者,及时消毒换药,防止继发感染。衣服要宽大、柔软,以免磨擦引起疼痛。糜烂渗出时给予湿敷,各项操作时严格无菌,保护好皮肤。

3.4 后遗神经痛的护理 处处关心和安慰病人,减轻其焦虑和担心,积极配合用药、理疗,定期复诊,使其尽早康复。

4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多数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顽固性后遗神经痛,年龄越大,体质越弱,疼痛相对越严重和持续时间越长。如果患者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发生严重的皮疹和疼痛,皮疹出现前有前驱性疼痛,那么其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性增加。

伴发疾病多,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脑梗死等。60%以上的病人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疾病。

护理工作特别是心理护理缓解老年带状疱疹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病人精神、情绪、饮食、睡眠得以改善,调整机体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89.

2 陈洪铎.皮肤性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1.

第4篇

【关键词】 老年肺炎 临床特征 护理体会

老年人容易患肺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延误诊断,延长治疗。为了进一步认识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治疗和护理水平,我们对近3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通过对老年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由于老年人适应能力低,所以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老年患者中85%出现咳嗽,72.5%出现咯痰,60.2%出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50.7%出现发热,10.6%出现胸痛,但除发热、胸痛发病率较低外,其他症状较明显。

123例老年肺炎患者均为我科2001年3月―2004年5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均符合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8例,女15例,年龄65-81岁,除2例死于呼吸衰竭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老年患者中117例(95%)伴有基础疾病,以冠心病最多(47例),其次为高血压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陈旧性或急性血管疾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7例),糖尿病(7例),恶性肿瘤(3例)。

2 临床护理

2.1 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创造一个整齐、干净、肃静的病室,病室湿度为60%-70%,温度为20-24℃为宜。

2.2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肺功能差,多数对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紫绀,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张氧流量为2L/min,氧浓度为29%持续吸入,等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吸氧6―8h。

2.3 促进有效排痰 因老年人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呼吸肌疲劳,使有效排痰能力降低,由于胃肠功能减弱进食进水量少,呼吸频速导致失水增多,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因此指导患者正确排痰方法尤为重要,促进有效排痰,鼓励病人多饮水(少量多次,每次约60ml,30min饮水1次),并给予静脉补液,同时配合超声雾化吸入化痰消炎药物等。要让患者经常变换、拍背,通过叩击震动病人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但切忌用力过猛,否则会造成肋骨骨折,肺泡破裂等意外发生。

2.4 心理护理 经过看望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鼓励和安慰病人,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因为一切过激的心理反应,均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自身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转移到肺循环内,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加重,痰液不易排出,使肺炎加重。要求护士在护理操作时要做好到稳、准、冷、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赖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2.5 健康指导 预防老年性肺炎很关键,北方的冬季是老年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还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应适量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不酗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3 总结

肺炎系肺实质性急性炎症,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于老年人全身反应能力差,肺炎常无典型症状,发病比较隐蔽,一般没有发热、咳嗽、胸痛、畏寒等肺炎的主要症状,因而使诊断困难,因此,老年性肺炎的发现和诊断非常重要,这需要病人,特别是病人家属多了解老年性肺炎的常识。另一方面,医生的明确诊断要以X线胸片为主要依据,在护理上只要我们护理人员参与家属配合,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不同的护理,使老年肺炎早期康复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和肺炎旁胸腔积液特点[J].中年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2.

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老年骨科创伤病人日渐增多。老年人易骨折,这是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阶段性所决定的,老年人的骨折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进入老年后,对外界的反应性降低、迟钝、视力减弱、肌肉骨骼退化,使老年人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系统的退化使老年人自我保护性差,易受外伤,导致骨折。对此,探讨骨科老年病人生理心理变化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生理生活特殊需求,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 忧虑恐惧心理老年人对摔伤后造成的痛苦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出现担忧不安的情绪,食欲减退、缺乏自信心,怕骨折后不愈合,遗留后遗症,甚至不能入睡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不配合治疗。

1.1.2 孤独且求治心情迫切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因为离开工作岗位就减少了社会交往,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因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便感到孤独无助,但又由于平常身体健康,对突发骨折卧床。几乎阻断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求治心情迫切。

1.1.3 悲观绝望心理有的老年人原本身体就不好,经济条件有限,突发骨折后,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担心卧床后给家里人带很大麻烦,劳民伤财,因此对治疗不抱希望,也不配合。

1.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2.1 组织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退化在60岁以后更明显。随着老年化现象的加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脑细胞老化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表达不准确;运动系统衰老则表现为关节僵硬、肌力下降、动作缓慢、活动不协调、不便利等。

1.2.2 由于老年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缺钙等现象,因此骨骼伤恢复更为缓慢。

1.2.3 老年人身体伴随疾病多,容易诱发危象。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容易遭到破坏,引起病理改变,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锁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老人孤独与寂寞感。护理时要切忌粗暴,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时间。多和老人交谈,并通过护士的言谈举止,各项操作处置准确,熟练轻柔,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人感到自己受重视和尊重,增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消除寂寞与孤独。并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老年人非常重要,首先向家属介绍同种疾病患者康复的经验,使其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事实上良好的医患关系及亲友的密切交往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疗。

2.2 情志护理

患者受伤后因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时间的卧床,容易产生沮丧、情绪低落等现象。中医学认为七情变化太过、精神刺激过强容易引起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容易诱发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转归。根据中医“郁而达之”的原则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教中医养生理论,解释焦躁、忧虑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鼓励其家属多探望、陪伴、照顾,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患者精神安定,-情志舒畅。

2.3 疼痛的护理

中医认为疼痛乃多种因素而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可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水谷精华的吸收和运化。对此可宣教疼痛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消除疑虑,减轻心理负担,情绪稳定、气机调畅可提高痛阈;对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操作告知患者。使其有思想准备;指导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拉切口引起疼痛;对于原因明确的剧痛者采用针刺止痛,针刺前向其讲明针刺止痛无不良反应,使其积极配合。效果欠佳者可根据医嘱应用小剂量止痛药。

2.4 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护理,安排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饭菜可口,以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摄入。

2.5 正确帮助患者有效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对老年患者更应鼓励其早期活动。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能减轻肢体远端肿胀、关节僵硬,而且能促进局部的血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加速骨折愈合,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增强。

2.5.1 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主要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桡骨远端骨折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颈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主要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2.5.2 骨折中期两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原则。

2.5.3 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和肢体正常力量。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内收运动,尺桡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股骨颈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帮助老人做床上活动,要有耐心,适可而止。

3 老年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血液循环差、皮肤薄而干燥。缺乏弹性,加上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难以愈合。患者入院后,对全身情况作认真评估,如精神状态、病情、皮肤情况、局部受压的情况等。建立翻身卡。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允许翻身的可定时督促,协助翻身,及时评价翻身的效果;对于不能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气圈等。年龄较大、精神较差者护理人员定时为其抬高臀部并按摩受压处。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防止潮湿,便后及时清

洗并扑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

3.2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患者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患者,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3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严重者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积极预防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术后应加强小腿肌肉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术后患者血液如呈高凝状态,可应用小剂量肝索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劝告患者禁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同时避免在患肢输液。

3.4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人多伴有循环系统的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手术创伤的应激也可使原有疾病突然加重,术后应注意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记24h出入量。若发现异常情况,则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和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或肺水肿,保持出人量平衡。

第6篇

为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选取37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1%。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为治疗工作提供最佳心理状态。

1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脑萎缩,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主要表现在:(1)运动反应时间延长;(2)记忆力减退但下降幅度不大;(3)思维衰退较晚;(4)人格改变是必然的,但是缓慢和微弱的;(5)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2.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2.5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2.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2.7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3心理护理

3.1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2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3.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4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3.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3.6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3.7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第7篇

【关键词】  糖尿病;农村;家庭护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糖尿病发病率及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重视农村老年糖尿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糖尿病整体防治水平的重要环节。尽管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尝试一些专门面向农村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宣传和防治工作,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各地区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不均,建立一个综合性防治网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了解农村老年糖尿病的特点,提高家庭护理水平,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对48例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农村患者有其较为突出的区别于城镇患者的特点,对出院后家庭护理的指导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效果明显。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至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医并确诊的48例农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11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3.5岁;受教育程度高中2例,初中12例,小学28例,未受过学校教育6例。就诊时存在并发症23例,其中糖尿病合并病神经系统症状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6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合并眼病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48例均散居于农村,从事农村作业。

1.2 患病特点

1.2.1 患病时间长但就诊晚:详细询问病史,48例在确诊前均有一到十几年不等的糖尿病症状存在,但是首次就医原因却并非以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为主,17例因骨科、外科或其他疾病住院后实验室检查发现,2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19例以诊治并发症为目的就医。而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诊患者只有12 例,占25%。

1.2.2 知识缺乏造成对糖尿病症状的忽视

1.2.2.1 获取糖尿病知识渠道较少[1]:48例确诊前对糖尿病知识严重缺乏,基本未接触过较为系统的相关文字材料,对糖尿病知识的粗浅认识主要来于电视剧情或者地方电视台的医药广告。当地卫生部门、宣传部门很少在农村组织宣传活动和发放免费资料。当地居民很少知道什么是“三多一少”,不知道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更少有预防观念。

1.2.2.2 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也影响着患者的就医行为:48例情况反映出:在农村,糖尿病早期症状在不足以影响正常农村劳作之前,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疾病,这种“富贵病”需要诊治的紧迫程度是被远远列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

1.2.2.3 农村仍然存在一些“江湖术士”和庸医,由于他们自身对糖尿病的无知,误诊误治,延迟了患者得到正规诊治的时机,使糖尿病一级、二级预防环节失效。典型病例如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入院的患者,在家按照“肾虚、肝虚”吃偏方、打点滴近1个月,结果出现昏迷症状后才送医院诊治。

1.2.3 对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存在漠视与误解:不合理饮食与糖尿病存在着严重的因果关系,合理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48例在居家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明显偏向于高热量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以及一次进食量大、时间不规律等问题突出。造成不合理饮食的原因主要是:(1)老年农民在改革开放前的贫困经历,促成了认为“大鱼大肉”就是好饮食的误解;(2)传统养生之道中,能吃能喝就是健康的认识偏差;(3)高强度的农田劳作需要高能量饮食;(4)农忙期间可能存在“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5)儿女们孝顺老人的重要表现依然是盲目顺从老人意志,对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不加劝阻。

1.2.4 没有“农田劳作”与合理运动之间的概念区别:“活到老干到老”是农村老年人的重要养生信条,因此,农忙时节,许多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仍然参加高强度田间劳作,他们将此看做为最好的身体锻炼;农闲时节,应该“休养生息”,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对饮食结构及摄入量的调整不明显,因此能量蓄积明显。

1.2.5 农村卫生保障体系仍然不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足够资金支持:近两年来,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为破解“因病致贫”和缓解城乡差距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和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体系相比较,“新农合”明显存在覆盖面小、保障力低的问题。例如各地城镇职工医保中大多把糖尿病列入“可享受特别补助的大病、慢性病”行列,可供选择的治疗糖尿病的甲类药物也较多。但是新农合没有类似政策,糖尿病治疗没有特殊的补助政策;而且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仅限于“307种国家基本药品目录”范畴内的数种药品,难以满足临床和患者需要。

2 家庭护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单纯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经过医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家庭护理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过程。我们根据48例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来的以上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

2.1 建立患者

医院“直通车”,方便医患之间信息沟通,保证对患者居家治疗安全有效。

2.1.1 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农村患者参加糖尿病患者联谊会[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定期举行的“患友联谊会”已经为数百名患者提供了定期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和糖尿病患者居家治疗、自我护理的经验交流机会。由于农村患者普遍存在学历低的特点,针对这一群体患者的专家咨询和讲座更趋于通俗易懂化;积极鼓励农村患者参加病友交流环节,从别人治疗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经验。

2.1.2 提供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印刷品的免费邮寄服务。在邮寄给未能参加患者联谊会的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信件中,提供已付邮资的反馈信封,便于联系。

2.1.3 借助我院组织的送医药下乡工程,与农村卫生站、所建立联系,帮助建立起科普宣传栏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培训基层医生糖尿病防治知识,为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服务。

2.2 饮食指导

有人形象地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饮食治疗虽然不可能会让糖尿病痊愈,但是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2.2.1 糖尿病患者食物选择宜粗不宜精,引导患者和家属抛弃不良饮食观念,回归“粗茶淡饭”。主食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这些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糖分吸收过快、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 同时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糖尿病患者不要吃食用糖、糖果、蜂蜜以及含糖饮料;也不宜多吃动物肝脏、动物脂肪等。

2.2.2 根据劳动量确定总进食量、少量多餐。农忙时节也应至少保证三餐制,并且随时准备一些糖果,出现心慌、大汗、乏力、饥饿感、面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补充糖分;农闲时节减少总热量摄入,为了缓解饥饿感可以采取多餐制,如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以无糖饼干、苹果等低糖水果之类为宜。

2.2.3 北方农村喜食粥,但是粥类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分解成糖分的速度较快,使血糖的上升速度较快。因此,应减少粥类食品,尤其避免研磨精细米粉类。

2.3 适当劳作与运动

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参加高强度劳作,应避免在高温、曝晒、潮湿或者严寒的环境劳作,过量劳动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另外,应改变“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观念;再者,农闲时节,也应进行合理锻炼。

2.4 自我血糖监测与电话指导

使用电子血糖仪居家监测血糖方便、快捷,已经成为衡量广大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质量的主要方法。电话指导能够对居家患者提供经济、快速而且持续的支持。两者联合对交通不便的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更为明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电话指导的家庭护理对控制患者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提高遵医行为作用突出[3-5]。

2.5 充分认识家属在家庭护理中的重要作用[6]

由于大多数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此病的了解和认识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对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可能会面临不适应、难坚持的问题,每当面临在这种情况时,家属的鼓励就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主要作用。因此,家庭护理不能忽视家属的作用。

3 讨论

3.1 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的形式是严峻的。但是,受知识水平较低、卫生条件较差、生活习惯差异及经济条件不同等多因素影响,这一人群又存在着明显区别于城镇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3.2 在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框架下,适当增加对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投入,帮助他们改变就医观念,改善饮食和劳作习惯,指导他们做好家庭护理,是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道路[7]。

3.3 由于农村的交通和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对糖尿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有限。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患友联谊活动”、“电话在线指导”等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范丽风.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56.

2 林娟,李红,王小芳,等.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68370.

3 aubert re,herman wh,wters j,et al.nurse case management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 in diabetic patients in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a randomized ,ccontrolled trial.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8,129:605612.

4 turner d.can telephone followup improve postdischange outcomes?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1996,5,13611365.

5 song ms,kim hs.intensive management program to improv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and adherence to die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9,22:4247.

第8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胃镜;特点;心理护理

电子胃镜是检查上消化道疾病的最直观、最方便的一种方法,检查结果准确率高,但检查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呕吐等不适感,使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并且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检查。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33例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实施心理护理,年龄60~87岁,其中男68例,女65例,患者均能主动配合检查,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2老年患者的特点

2.1悲观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减退,身体器官或多或少都有些不适,尤其是长期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如果再患有上消化道的疾病需要做胃镜检查,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2.2焦虑老年患者担心自己疾病的转归、预后、经济状况以及患病给家庭子女带来的各种负担。

2.3恐惧患者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对胃镜检查带来的不适恐惧以及自己能否耐受此项检查而感到恐惧。

2.4多疑患者对胃镜是否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怀疑,对医务人员操作不信任以及对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怀疑。

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掌握老年患者的特点,保持良好的心境。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3.1热情接待病人,态度和善、诚恳。耐心介绍胃镜检查的目的和大致过程。对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仔细询问老年患者有无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血压偏高的患者可先舌下含服消心痛5 mg,待血压下降至正常后方可进行胃镜检查。

3.2介绍胃镜清洗消毒的各个环节、监测结果及护理人员进行过专业培训,让患者能够放心地接受检查。

3.3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现代化先进的设备,诊治过程和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详细介绍胃镜检查者的特点、资历等,减轻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使患者能够安心地接受检查。

3.4协助病人采取正确,左侧卧位,双腿屈曲,松开腰带及领扣,取下活动性假牙,头稍向后倾,全身放松,嘱病人深呼吸,以减少呕吐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守护在病人身旁,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有安全感。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手势等。发现异常情况,即可协助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3.5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操作技术。操作过程中要认真、细心,动作轻巧迅速,给病人以严肃、稳重、精通业务而又认真、细致地操作和体贴病人的印象。检查过程中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病变程度、部位等,这样容易引起老年人的思想负担。

3.6向患者说明检查结果,若是严重病变可向其家属交代。嘱患者2 h后方可进食,如取过活检,则可饮用些温凉半流质或软烂食物。若患者出现咽部疼痛,一般2~3 d可消失,必要时含西瓜霜片。

3.7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强调有规律的、健康的饮食习惯。按病种选用治疗饮食,戒烟酒和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有溃疡者慎用或勿用乙酸水杨酸、咖啡因、泼尼松等。对萎缩性胃炎、巨大溃疡等经过治疗后定期复查。

4小结

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可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检查。对提高胃镜检查的成功率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资料

第9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03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迅猛增长,而我国更是重灾区,糖尿病患患者数已位于世界第1,糖尿病已成为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患者群中中老年人占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的主力军。由于中老年人是两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作用,提高护理质量,优质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对患者及家属的问卷调查及护理干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医患、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糖尿病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患者悲观、失望、绝望等心理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45~76岁,平均60岁。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恐惧、焦虑、抑郁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存在恐惧、焦虑、抑郁心理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28例(28%)。这类患者对糖尿病较为恐惧,因为知道了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害怕一辈子吃药、打针,更害怕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损害和痛苦,担心不能生活自理,需家人照顾,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经济花费也是他们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花费常常较多,而且需要长期的经济支持,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担心拖累子女,同时他们又害怕死亡,故而变得焦虑不安,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整天表现出心事重重,抑郁心理明显。

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和疾病的因素(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机体的衰老,理解力和记忆力均有所下降,听力和视力也有所衰退,加上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并发症,造成认知和感知功能障碍。还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知识的缺乏,容易被小广告、祖传秘方、偏方及保健品所迷惑,因而这些患者对真正的科学知识,真正的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得很少。本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31例(31%)。

悲观、失望心理:存在悲观、失望心理20例(20%),这多见于那些病程长、并发症多且经济拮据的患者。这类患者经济收入少,病情重,长期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家庭中又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子女也需要为生活奔波劳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因而他们对疾病、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了悲观、失望心理。

无所谓心理:有这种心理的糖尿病患者21例(21%),他们处于糖尿病早期,而且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他们自认为能吃、能喝、能睡,没什么不适,就血糖高一点没什么关系,甚至他们不承认有病,不愿意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用药,不愿意作任何治疗。少数患者还可能与医生、护士对立,不信任、不配合。

护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