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1:17
导语:在我的课堂生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生活中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1.教学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践行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孩子们的真实生活。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2.教学内容的安排――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生活中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不这样,思想品德课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1 要创设生活情景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和改变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如教师在讲授《不能忘记历史》这一课时,老师就事先让同学们搜集中国的过去到现在的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些历史事件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从到解放全中国说明历史在改变;有同学说,历史上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丧失领土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到澳门,香港的回归感受的历史在发展;有的同学说的维护说明了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发言,并就我国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历史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国家日益强打。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情境,调动了学生收集资料,利用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样解决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历史知识。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不再是老师填鸭式教学,从而建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2 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肖川博士说过:当学生的理智遭遇到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教师引入课堂的材料,创设的情境应该能挑战学生的理智,引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要精心安排"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学会自我保护》导入中,教师首先播放了孩子们喜闻乐见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片段,教师提问:"这部动画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情?"(生:灰太狼想尽办法捉羊吃,小羊们奋力反抗,进行自我保护的故事。)教师提问:"每次灰太狼都成功了吗?为什么?"(生:没成功,,因为小羊们相处各种办法逃生。)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只有像小羊们那样学会自我保护才能健康的成长。随即板书课题:"学会自我保护"。
还有在《学会自我保护》学习求救电话中,师:虽然喜洋洋非常聪明。但也有于丹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那么发生以下情况该拨打那些求救电话呢?接下来出事慢羊羊生病、被坏人跟踪、学校里着火的图片。(生:120急救电话、110匪警电话、119火警电话。)
2.3 要拓展教学内容 更好地让学生体验生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经行适当的补充和增加,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到其他课堂学不到的东西,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改变思品课的形象,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感知 理解 分析与解决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5-02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小学低中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从身边的生活感知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确实,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不仅生活与数学联系,有许多学科也离不开数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相关,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去到生活中应用。
比如教第一册“解决问题”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自己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妈妈早上花了5元钱,下午花了7元钱。一共花了几元钱?”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而且也解决得很好。他们纷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最后,我也让他们自己来提提问题。当然我也是接着上面的问题。“对于妈妈花钱这一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许多学生就提出来“下午比上午多花几元?”还有的小朋友还提出了“原来妈妈有20元钱,早上花了5元,下午花了7元,还剩下几元?”真是思维的火花得到了彻底的迸发。接下来,许多学生就提了好多其它的生活问题,并解决。可见,学生明白了数学对于生活的作用,根本不用我去多费唇舌。
二、从生活应用中理解数学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调查家里洗衣粉、味精、大包小包零食的重量。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当他再次拿到包装物品时还会有意无意去猜测它的重量呢!而教学的目的也正在此――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发现数学问题。
三、从生活实际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轻易,所以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困难着手,引出新知识所带给他们的问题,使教学时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在平时数学练习中有意识的出一些需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练习题:小明的姐姐和伙伴们去超市买上衣,她看中了两件,一件76元,另一件74元,但是他只有45元,伙伴们说不够的钱可以给她凑起来,如果她想选其中的任意一件,伙伴们带的钱必须有多少才够?(口算)解决这个问题就先要想到买贵一些的那件衣服,并且有多种算法:
选第一件方法:
方法1:76-45=(76-40)+(6-5)=30+1=31(元)
方法2:76-45=76-40-5=36-5=31(元)
选第一件方法:
方法1:74-45=74-40-5=34-5=29(元)
方法2:74-45=74-5-40=69-40=29(元)
方法3:74-45=75-45-1=30-1=29(元)
方法4:74-45=24+(50-45)=24+5=29(元)
四、从参与家庭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主体;个体活动;知识掌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
教学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及进行活动的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等,通过动手、动脑去逐步理解,感悟知识,能够主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与学生独自学习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即所谓的“课堂互动”,作为主体也必然要有不同形式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太过重视学生活动而忽略知识的掌握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能在教学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活动的关系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学生是具有充分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自主人”而进行培养。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得・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做出多样化的教学选择。”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灵活、自主性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对课程的机械复制,必然会压制学生创造性智慧的发挥,很难培育出“创意鲜明、能力高强”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思维形成的特征、遵循思维发展的轨迹,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动机、目标以及认知结构、能力等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是教师自己独自讲述满堂灌输,那么讲述再充分再精彩,学生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积极的掌握知识,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到学会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并丰富感知活动,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讲述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笔者的引课内容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农民都在麦田里农忙,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不久下起大暴雨。这时,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可以避雨的地方躲避暴雨袭击,但却有一个人站着纹丝不动,请问同学原因何在?在这种脑筋急转弯问题的激发下,很快就有学生答出是稻草人。于是,顺势再问:稻草人为什么不动?它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得出人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必定会有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此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在积极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伴随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顺利进入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中,同时教师在充分信任,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时点拨学生疑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独立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学习知识自然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了。
三、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传输,而是通过教师不失时机地制造各种知识发散点,围绕所学知识点进行启发、思考、交流,让学生参与各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感受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与知识的魅力,触动学生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增殖》一节的讲述中,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提出了一系列层次问题:
1.大象与老鼠个体大小差异主要是细胞体积还是细胞数量的差异?
2.大象和老鼠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大象?
3.什么是细胞周期?
4.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哪些过程?
5.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6.为什么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完全相同?
去秋,为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涌泉完全小学各教研组开展了“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主体活动,这既是学校校本研究行动中的一次全新教研方式的尝试,也是教师立足课堂,以活动为载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尝试。我们采用由一名教师提供一次课堂教学范例,其他成员围绕“课堂教学高效性”这一中心问题,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听课,再用讨论的方式展开。我们选择了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5课《夸夸我的同学》作为研究的范例,并围绕主题,展开了课堂教学和集中研讨。
【片断一】:猜猜我是谁
表演:甲、乙两名学生表演事先编排好的“猜猜我是谁”小品。
师:猜猜甲演的是我们班的哪位同学?
生(异口同声 ) :付艳晴。
师:是呀,可你们怎么都认为甲演的那个同学就是付艳晴呢?
生1:因为甲演的那同学和付艳晴一样,帮助请过病假的同学学
生字,读课文。
生2:放学了,她一定要把窗户关好,桌凳摆整齐才走。
生3:付艳晴还教别人怎么把地扫干净,所以我认为她是付艳晴。
师:明白了,你们是从付艳晴同学爱帮助别人,爱劳动,工
作负责的优点猜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吧!
生(齐)(翘起大拇指):哇!你真棒!送给你一朵花。
师:做示范,说出一位同学的优点,让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师:想一想,你喜欢班里的哪个同学,他有什么优点?说出
来了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师:猜出来后,奖励被猜的同学一朵花。
【反思】: “猜猜我是谁?”是教材中竖起大拇指的重新组合,利用小品的表演形式,对它加以充实。活动因为说的是身边人,道的是身边事,所以学生有话说,争着说,抢着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片断二】:夸夸我的同桌
师:让我们夸一夸自己的同桌,看看他有什么优点,或最近
有什么进步。 (生面对同桌夸奖对方,师巡视指导,有时也参与,
这时李梦园和黄雪丽却已停下来了,不时看看周围其他同学,前两天李梦园还哭着说黄雪丽把自己的笔弄坏了,要求换位子。)
师:刚才大家夸同桌夸得可真带劲,看来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还真
不少。李梦园、黄雪丽,你们是怎么夸对方的,能夸给大家听一听吗?
黄雪丽(低着头):老师,我没什么优点。
师:怎么会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学们说是吗?我现
在就发现了你的一个优点,有谁知道是什么优点吗?
生(惊喜地):老师,我发现了,她很谦虚。
师:对呀!谦虚就是优点,我们再找找看,黄雪丽还有什么优点?
生1:她很勇敢,那次跳木马她一点儿都不怕。
生2:她毽子踢得好,音乐成绩也好。
师:瞧,同学们一下子就给你找到这么多的优点,李梦园,你能
说说黄雪丽的优点吗?
李梦园(想了想):她有时候喜欢帮助人,那次,我的彩笔没有带,是她借我用。
师:那你就当面夸夸她。
李梦园(微笑):你喜欢帮助别人,你真好!
黄雪丽(高兴地):我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好,谢谢你们夸奖!
师:刚才每个同学都夸奖了同桌,同时也受到了同桌的夸奖。下
面我出示两个小问题: 受到同学的夸奖,你有什么感受? 你在夸奖
别人时,有什么感受?
师:受到别人的夸奖,我们心里会很高兴,自信心也增强了。夸奖别人同样也令人感到快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并以恰当的方式告诉他,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美好。
【反思】:“夸夸我的同桌”这一环节,是对前面“猜猜我是谁”活动的补充和深化,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平时不太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交流被人夸奖和夸奖别人时的感受,达成了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一、以对话促进心灵沟通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儿童的生活中,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其认识、体验和感悟,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把课堂学习看作是一种生活,使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的对话,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对话时,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表真情,使课堂具有感染力;对话时,以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主,着力开发学生现在的生活价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取得心灵沟通。
二、以情感促进升华
教学《夸夸我的同学》课前,我走到学生生活中去,发现孩子们不能正确对待同学的优缺点,影响了与小伙伴的正常交往。我设计“夸夸我的同桌”的环节,因为教学的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情感的触动。在课堂上,学生是那么真诚地直面同学的优点,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作为我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彼此快乐,学生的情感推向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61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常看到这样一种热闹现象:教师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图片、音乐、影片等在课堂中应接不暇;学生体验活动接连不断,游戏、合作探究、竞赛、视频、图片欣赏等应有尽有。可是,这样的课堂学生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体吗?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体验了吗?课堂结束后在他们心里会留下些什么呢?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构建“生本”课堂的精彩呢?
一、学生实际――有效教学之根
品德课堂要求教师首先要纵观整套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学主题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堂学习目标,这是生本课堂的前提,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让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身心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段特点,因此我们要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来分析每册教材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制度的两堂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地球》和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的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②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③通过赏感图片的受地球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通过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学习,初步了解资源匮乏、人口激增、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②了解水资源短缺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影响;③体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思考:第一位教师在初步认知地球地貌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大小的基础上通过欣赏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感情。第二位教师则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水资源入手,激发学生保护匮乏的水资源,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教学主题,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容易拓展到“环境保护”内容,也会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出现“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以及地球地貌风光图片欣赏等,这样的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了,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2.让教学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准。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活动片断。
师:我知道班里好多同学是留守儿童,也许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你最多关爱的人不正是父母,请你说说是哪位家人也给了你无微不至的爱?
师:也许在你的记忆里有许多让你难以忘记的感人的往事,这些事情都洋溢着家人对你无限的关爱,现在请你选择一件来说说,让大家分享这份伟大的爱!
生1:那次,我生病发高烧,双腿不便的奶奶冒雨背我去医院……(哽咽述说)
生2:我的爸爸――消防队的吴叔叔,他常常打电话询问我的学习成绩;星期天辅导我做作业,带我爬山。(泣不成声)
……
思考:因为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感受父母、长辈、兄妹,家长等为我们生活付出的艰辛,表达感激之情”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之所以含着热泪述说,是因为他们讲述的都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往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托管部叔叔阿姨,消防队的爸爸,他们已经从内心把这些长辈、亲人、甚至是毫无血缘关系的家长当成了自己最亲的家人。教学效果良好,正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真实参与――有效教学之本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品德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与感悟,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1.关注“特殊个体”,不让他们的情感被遗忘
每个学生的家庭、周边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那些特殊经历的学生,不让被遗忘。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活动片断。
师:你能说出来一两件往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那天,好久不见的妈妈回到家里。我看到她的面容如此憔悴,我问她才得知是发高烧了。可看到我房间里的脏衣服,她立刻拿起来去洗……要知道……那时是寒冷的冬天啊……(泣不成声)
思考:这是第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是为了达成“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制订计划、生活实践等活动感谢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意识”。片段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群体中独特的个体,通过课前的了解,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激发“残缺家庭”学生的感恩父母的思想情感。
2.关注“弱势群体”,不让他们自尊受伤害
教学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他们的自尊,站在他们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开展教学活动。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活动片断。
师:请为你的朋友制作一张闪光卡,夸夸他的优点吧!老师已经请了几个同学做好了闪光卡,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三张闪光卡,分别是表现为优、中、差的学生各一名)
师:同学们可能感到惊讶,这个同学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优点?其实,每个同学都是一块钻石,只不过有的钻石已经闪闪发光了,有的钻石还被淹没着。谁的眼睛最亮,谁最善于发现呢?
(生开始撰写闪光卡,送出闪光卡)
师:请收到闪光卡的同学举手――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们真棒!请你谈谈感受吧!
差生1:我的闪光卡是张雨苗同学送给我的,她说我的优点是体育好,特别是跑步快,她还说要向我学习呢,我真高兴!
差生2:同学说我的优点是乐于助人和劳动积极。谢谢他!
……
思考:教师课前充分关注班级中的表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地选择了三个层次的学生做示范。当出示“后进生”的闪光卡时,学生感到特别惊讶,然后教师相机进行了深情的引导。此时,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该生的内心的那种久违了的幸福感。在赠送闪光卡结束后,教师有意让“后进生”谈感受,他们内心的激动已是溢于言表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是一份激励和由此激发的一份自信,这份自信也许可能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甚至是由此产生的大变化,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这正是品德课堂教学所期盼的。
三、“善待细节”――有效课堂之魂
课堂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灵性在课堂中进行共享、碰撞和对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开发、引申、利用,从而使教学活动精彩纷呈。
1. 不回避,巧处理――善于根据课堂细节调整教学
生活是多变的,课堂是随机的,教师不应该拒绝教学活动中生成性问题的出现,更不应该回避问题,而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善于根据生成的问题调整教学。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这样生活》活动片断。
师:同学们了解了祖辈们是这样生活的,你有什么感受?
生1:他们的命太苦了!
师:看来你已经深深感受到祖辈们生活的艰苦,当然,生活中“命运”的说法是一种迷信,我们不应该效仿,那么,你们觉得是什么造成他们的生活如此的艰难?
生2:是那个时候的科学技术不发达造成的!
……
师:是的,造成祖辈们艰苦的生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感受?
生3:我们的生活真好!
……
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初步了解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堂中引发学生哄笑的发言首先是学生效仿了社会中“命运”的迷信说法;其次,该生所体验到的祖辈们的“命苦”说法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悖;第三,学生的哄笑割断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线”,在嬉笑中,学生已经把“祖辈们的生活太艰苦了!”这份情感体验抛到九霄云外了。
2. 观神情,听心声――从表情中激发袒露内心世界
在许多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体验着、感悟着,有时他们会皱紧眉头、有时会啧啧称赞、有时会抽泣、有时又会惊叹。学生所有情感的流露,都应是课堂生动而真实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在观察学生神情、倾听学生心声中进行引申,释放他们萌发的那份真情。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不平静的世界》活动片断。
教师播放“战争中受伤害儿童”的图片,有的是睁着恐惧的眼睛,有的是流血伤亡,有的是失去父母流泪哭泣。教师为这些图片配上《假如爱有天意》的音乐,一边播放一边解说,学生睁大惊恐的眼睛不时发出“啊,啊……”的声音。
师(压低声音):刚才同学们为何发出“啊,啊……”的惊叹声,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1(缓缓地举起手):我看到了孩子因为战争而流血死亡,战争太残酷了!
生2:我看到战争中孩子恐惧、害怕的眼神,战争太可恶了!
……
我在初二年级任实习英语教师一职,学校则为我们实习生安排了指导教师,我的指导教师是初二四班的班主任——董爱民老师,在半年的实习生活中,我随董老师一起跟班教学,向董老师学习班级管理以及英语教学技巧。在这半年里,在董老师的指导下,我曾为初二3班、4班授课五节左右,课前,独立制作课件以及导学案;课中,董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课后,董老师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半年里,我曾参加了两次房山区初二英语教研活动,第一次是开学初房山区教研员对于新教材的分析;第二次是以听评课形式,关于初二英语写作课的教研活动。此外还参加了本校的一次教研活动,此次教研活动是针对我们两个英语实习生,由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教研组其他成员提出意见与建议。除了教研活动,学校还组织过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与房山二中进行交流学习。
除了在初中的教学工作。我们还在高一年级担任了一个月的见习班主任工作,以辅导晚自习形式参与班级管理。因指导教师是班主任,所以我有幸参与了班级布置工作,陪学生参加情。景剧比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还在初二年级担任活动课教师,带学生参加课下业余活动。
在生活方面,学校除了每月的生活补贴外,为照顾我们实习生的特殊情况,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和其他教师一样,住在教师公寓,电器齐全。教师公寓的其他教师也对我们非常友好;在工作方面,实习学校领导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对于实习生的后期工作安排,实习学校缺少计划性,导致实习生很少有实践机会,在实习学校无事可做。虽然指导教师对于指导实习生缺少经验,但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的指导认真负责,从知道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动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98-02
提起政治课,能让人想到的往往是――经济学遥不可及,政治学空洞说教,文化课高贵刻板,哲学课晦涩难懂;提起政治课教学,能让人想到的往往是――老师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缺乏激情的教学语言……这一切无不使政治课堂呈现出一种“静态的,呆板的,居高临下”的僵化形态。怎样将书本知识“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步将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怎样让他们体验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身临其境”的求知过程?这正是每个高中政治教师孜孜以求的。因此,优秀的政治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呆板僵化的课堂就会生动起来,枯燥单调的知识就会灵动起来,政治课才会被赋予无穷的魅力。
一、“有声的”生动政治课堂
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应该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
――罗素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
设计辩题:
正方:应该过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
反方:应该过西方的2.14情人节
摘录课堂辩论精彩片段:
正方二辩:中国人从小就接触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是个美丽的传说,所以我认为应该过中国的“七夕节”。
反方三辩:西方的情人节非常的浪漫,送巧克力,送鲜花,迎合了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支持过西方的情人节。
正方三辩:中国的“七夕节”承载的故事,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有着深远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我认为,应该过中国的“七夕节”。
反方二辩: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大量“失真”和“缩水”,即使没有“洋节”的入侵,我国传统节日同样会走向没落……
我的反思: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采取辩论赛模式的课堂上,学生思辨,立论,逻辑归纳,通力合作,快速反应,掷地有声,直击对方核心和漏洞,精彩纷呈,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刻的疑问和思考,既触摸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与屈辱,展望了中华文化的未来和美好,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出路的思考和行动。这种辩论式“有声”的政治n堂激发了教师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激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于是,我们感到“有声”的政治课堂真好。
我的感悟:
教育即对话,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学生、课本之间的沟通、碰撞,这三者都应该是动态的,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走向知识,不仅完成对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解读,更有对人文精神的构建和领悟。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与人主体间灵魂的交流活动。
1. “有声”的政治课堂,需要百家争鸣。如果仅仅是老师发出的单一声音,那么老师的讲授即使旁征博引、慷慨陈词,讲台也只是一个孤独的舞台,老师也只是一个孤独的歌者,学生终会出现审美疲劳。真正的“有声”课堂,是给学生说“不”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应该充满立体的声音,生生互动,各种声音交汇;师生互动,不同思维碰撞;百家争鸣,引领共同成长。
2. “有声”的政治课堂,开始可能会有杂音,不那么和谐。那么,老师既要做激起千层浪的一石,又要有丰富的学识支撑,穿针引线,使各种声音和谐起来,汇成主流声音。这样的政治课,不再是充满空洞说教的一潭死水,而是发出叮咚之声的清清泉水,即使片刻的沉默,也是师生的思考,也是静水流深。
3. “有声”的政治课堂最大限度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让他们合作、交流、探究、共享……那么教师呢?教师要完全退隐吗?不是的!当学生无从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老师适时提出一些具备一定开放性的问题,需要老师在关键的时刻因势利导、穿花拂叶、点拨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疑惑丛生、如入幽微之境时,能够心领神会,突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优秀的老师能够随时为学生拨开云雾,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成功滋味。
二、“有色的”政治课堂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塑造人生”片段
学生搜集威海二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资料,在课堂展示环节谈谈自己参加了哪些活动,以及体会和感受。
一组:展示了很多张威海二中校园活动的图片,大家直呼美哉。
二组:展示了一段威海二中校园文化节中师生的表现,大家直呼精彩。
三组:重温了班级合唱曲目《精忠报国》,大家直呼痛快。
大家畅所欲言谈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整个课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我的反思:片断中每节文化课就是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节音乐鉴赏课,就是一节体育鉴赏课,就是色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多媒体的动感,直观的图景,活生生的画面和翔实的材料、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全面的刺激;老师授课时的妙趣横生、信手拈来,都会使学生进入智慧的文化王国,寻找到政治课堂里美妙的生命色彩。这就是“有色”的政治课堂。感动?震撼?享受?
我的感悟: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教学过程必须是动态、变化、开放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需要老师具有丰富的学识、积极的探索欲望,对多媒体合理的运用,为学生创设激情学习的动态、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觉行动,自由展现。在这样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知识固定,有老师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展示的不再是晦涩难记的概念,而是充满了艺术元素,也饱含了老师的用心经营和灵动的智慧。这样充满生机和生命力的课堂是“有色”的政治课堂。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面对的学生,是被快餐文化浸润长大的“90后”,而课堂中教师传授的许多人生哲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被他们看作是空洞的说教。当我们把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大家,当我们以大量的精美画面和视听信息来营造动静交融的课堂,在瞬间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他们兴趣的大门,引领他们自主走进这种全新的政治课堂,走向灵动,走向睿智;衍生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这样的政治老师是精彩课堂的缔造者,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富有生活气息且有真正内涵的老师。
三、“有味道的”政治课堂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高二“文化生活”学习的重点,也是情感升华的关键点,其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是最后的落脚点。为了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笔者采用平民榜样――吴林香的事例,力求在平凡中展现美德风范,并设置了层级性、开放型、探究性、方向性明确的问题引领:
问题1:走近吴林香,你有怎样的感动?
问题2:感悟榜样的力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走进吴林香的故事后,学生交流时声音哽咽,眼中饱含泪水,情感的表达淋漓尽致。学生走近这些榜样,感动于她们发自内心的善行义举,在感受道德之美的同时以榜样为指引,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以真情投入,用美德U释,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让知识立体化,思想生动化,课堂充满生命力。
我的反思:从学生那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隐藏的真情,而这情感的大门一旦打开,竟如洪流般奔腾不息。同样是那些熟悉的资料,但演绎出了有生命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演绎出了“有味道”的哲学课堂。学生的心感动了,他们的情感升华了,他们的信仰增强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认真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就会将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发掘出来,引起感情的共鸣。
我的感悟:
凡是长时间勉强学习的人,都会以相应的饥渴和急迫去忘却。
――赫兹里特
1. 有味道的政治课堂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当我们强迫学生听讲、记忆、背诵时,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得到的知识,却会在不知不觉间遗忘、流失。相反,当老师精心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打开心门,以饱满的激情、求知的饥渴去学习,这样得来的知识必定长时间都不会忘却,且历久弥新。
2. 如何创建动态的有味道的课堂?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这种职业价值的取向下,基于热爱才会有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动力,才会有老师积极探索和主动创造的欲望,也就赋予了老师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要想创建有味道的政治课堂,教师必须有饱满的激情,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把他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体会人生,体会生活,体会政治课的真谛,体会政治课的“味道”。这样的政治课堂,教师怀美而教,学生欣然共鸣,师生共同激发出知识的美丽芬芳,展现出人格的魅力张扬,这怎能不让人浸润其中,沉醉其中。
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会挖掘身边的题材,不认真看、仔细听,动笔时,往往会绞尽脑汁而终无所获。思其原因,是学生把写作与生活割裂开来,使其不能言之有物,也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小学生又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善于观察,这就造成了“无米下锅”的局面。丰富学生生活,给学生写作之源,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
一、写作课堂亦生活
课堂上,面对一双双机灵的眼睛,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他们的童真,让他们成为倍受冷落的“下里巴人”。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1.体味生活之乐
写作课堂,应该是体味生活的课堂,是生活与智慧碰撞产生火花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不失时机地把握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地捕捉观察的对象。教师一要多丰富课堂内容,二要多引导启发,三要多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体味生活。
当我发现学生对“人物描写”掌握得不佳时,我是这样教学的:“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他水淋淋的眼睛滴溜溜地转,一对小酒窝镶嵌在圆墩墩的脸蛋上,又黑又短的平头发上写着‘平庸’,额头上突起的一撮长发上写着‘非凡’,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这位同学的名字。我又不失时机地问:“这是什么描写?”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外貌描写”。这时候,那位同学显出害羞的样子。我顺势引导:“听到老师的描述,他先是一愣,接着嫣然一笑,随即又羞涩地低下了头。这是什么描写?”同学们一边看着那位同学,一边兴奋地回答:“神态描写”。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步入了体味生活的氛围。接着,我微笑着对那位学生说:“这时候,你想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那位同学也笑了,他站起来说:“我首先想到是,张老师,你对我观察得太仔细了,你没有叫我的名字,竟然把我描绘得那么形象,让全班学生猜出你描绘的人是我。不过,我也感到紧张,我以为了什么错事,你要在全班面前批评我了(全班同学笑了)。现在我感到特别荣幸,因为我给同学们增添了欢乐……”他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同学们,他刚才说的这些,是什么描写?”教室里又传来异口同声的回答:“心理描写!”“那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人物?”这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就能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描写,突出人物特点,才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这时,我立即出示了作文题目《我的××》,让同学们当即写出自己熟悉的人。学生若有所悟,当即挥笔疾书。也许是学生真正地体味了生活的缘故吧,此时,用“文章本天成,下笔如有神”来形容他们的写作,再恰当不过了。
2.回味生活之趣
写作课堂,还应是回味生活的课堂。课堂生活是短暂的、急促的,而课外生活是漫长的、丰富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一一去体味生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让学生自觉地回味瞬息万变的生活乐趣,找到写作之源。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熏陶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而丰富的生活的想象。其次,教师要多创设情景,在特殊的氛围中陶冶学生,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树立起想象的翅膀。再次,运用实物、教具、录像、电脑课件等教学媒体进行诱导,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观察生活,回味生活,描述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获取了“炊事之米”,瞬间的灵感定会催开智慧的火花,学生定会写出“事亦真,情亦真”的文章。
二、课堂之外皆素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做自由之鱼,飞翔之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庭院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长不出参天树。把学生置于教室之内,让学生看不到“山外之山”,听不到“山外之音”,感不到“山之气息”,学生就会变成井底之蛙,无本之木。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步入社会,在充分接触中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在实际生活中“找米”。
1.玩味生活之情
玩是儿童的天性。唯有玩是儿童最尽兴的时候,唯有玩是儿童的情感最纯真的时候。同样,小学生的写作指导也离不开一个“玩”字。让学生玩得舒心,尤其在宽敞的地方玩得开心,这时候,不用循循善诱的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也会妙语惊人,耐人寻味。
一个炎热的下午,骄阳似火,教室里如蒸笼一样,学生都昏昏欲睡。看到这里,我的眉头皱起来了:这样的气氛怎么能上写作课呢?即使我硬着头皮上课,又有几个学生能听讲呢?突然,一把水枪映入我的视野,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一次“水战”呢?于是,我大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上写作,我们到操场去打水仗,好吗?”顿时,死寂的教室沸腾起来。我讲好要求,分好工,便带着我的“兵”来到操场。只听我这个“司令”一声令下,操场上红白双方便打得难分难解,叫喊声,刺水声,不绝于耳,那种激烈程度不亚于一次真枪实弹的战斗……二十分钟之后,每一个学生都成了“落汤鸡”,我这个“司令”也没能幸免……
回到教室,我问同学们水战打得怎么样,学生个个神采飞扬地说:“好!”、“过瘾!”听到这里,我即兴在黑板上写下了《有趣的水战》,让同学们立即进行写作。真没想到,每一个学生能把这次水战写得那样具体、感人。而且他们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绝:他们把这次“水战”写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把“水枪”写成了“冲锋枪”,甚至写成了“爱国者导弹”;就连“水房”也被他们美其名曰“弹药库”……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生活的体验,竟激发起了他们想象的火花,创作的灵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这种效果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体验生活之韵
生活就像是一个大课堂,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与学问。日积月累,当你遇到问题时,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一次科学课上,老师拿出鱼、大白菜、西瓜,有趣地说:“谁可以将这些东西分类呀?”我脱口而出:“分为三类??水果类、蔬菜类、和海鲜类!大白菜分为蔬菜类,鱼分为海鲜类,而西瓜则分为水果类!”老师对我赞不绝口,同桌仰着脸,摆出一副羡慕的样子,半开玩笑地说:“雨欣,你是不是有做课前笔记呀?为什么对食物的分类了如指掌?”我神秘兮兮地回答:“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从生活中获得许多知识。上个星期六,外婆买来了青菜、苹果、虾、还有可口可乐。我像个小问号似的缠着外婆,问外婆这些东西可以分成几类?外婆一边说,我一边用心记,谁知这“留心”而来的“学问”用处可真不小,在这次科学课上竟然用上了。啊!只有留心生活这个大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就可以获得琳琅满目的知识呀!
啊!生活这个大课堂里的知识还真不少,让我在学习上尝到了不少甜头,在生活中的收获更是不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