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6:08:29
导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汶上县教科研中心中学室 路 则 儒
目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等等,为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注重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教学视导发现探究式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严重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常见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很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认识尚不明晰,对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还缺乏应有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就等同于实施了科学探究教学。教师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重点关注的是实际教学知识内容的发展、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验活动的监控、实验材料与程序的组织,而很少把重点放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上。
2、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
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倡导单纯化的科学实验,刻意追求正确性和技术效率,使得化学科学教学局限于小规模的研究框架之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学习化学,脱离了探究教学多样性的特点,模糊了科学探究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和区别。
3、有的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由于受实验室条件、课时、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有些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认为开展探究教学麻烦、耗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的成绩。
4、 不明不白、盲目实验
探究实验前每个学生都应明确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但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没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盲目进行实验。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当老师让他具体操作他却手忙脚乱,让他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他却一无所知,这样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还浪费了学生时间。
5、学生探究,老师 “解放”
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不知如何把握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将科学探究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出现了“放羊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实际上不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收集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等,用以应付考试。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脱离科学探究实践孤立地传授科学方法的现象。
通过科学探究能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学会学习化学方法,最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就不需要讲授了,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提问、实验、讲授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老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还要耐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精心设计探究课题和步骤,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加强,教师也绝不会“解放”。
6、 探究实验,好看好玩,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不同程度都存在着“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学生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让他们说出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分析结论。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也就更谈不上描述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科学探究能以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探究则是实现“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探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教师设计方案,探究变成验证
现在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已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同时为节约时间,加大授课量,于是就为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学生只需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实验即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显得被动和消极,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知识背景及相关资料,认真组织,积极引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归纳和总结。而并非全权代劳,把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助手而不是主体。
2、探究方式和途径单一,认为只有借助实验才能探究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化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探究活动除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调查研究、 访谈、 查阅资料、 交流与讨论等多种方式。
3、为探究而“探究”,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科学方法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但可探究的内容绝非仅限于此,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采用探究性方式加以学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机地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授之以渔”,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终身“有鱼可食”。
4、只追求探究性学习,而忽视了接受性学习
由于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于是就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探究学习,放弃接受性学习,甚至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都生硬地设计成科学探究,致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极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将接受和探究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加以整合,既要学习的质,有要学习的量。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三、对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时,可利用教材113页的阅读《温室效应》,结合86页图 5-9 二氧化碳的循环。借助电脑动画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意识到,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在切身感到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同时,接触了温室效应的概念。师生共同分析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危害。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
二、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化学药品,体验到了许多的化学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使学生在体验化学实验的时候,体验环保,强化环保意识。
1、利用药品的贮存方法,规范化体验环保。如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要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排放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环保。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实验微型化,防止使用过量药品实验体验。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弯制各种可加热的替代实验仪器、安培瓶、点滴版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而是改用点滴版,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在孔穴处,在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育环保行动
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得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的观念。可举办《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污染的41%,家庭污染占59%。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天平均制造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用20克的化学用品在污染着环境。可见环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都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2、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环保意识。
3、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一、课堂教学提问要体现以人为本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老师按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十分有效的导向作用。从因材施教的原则出发,课堂提问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对于学生树立信心非常重要。对于在学习上无优势的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在提问中再不给他们以信心和机会,不使他们燃起希望的火焰,那么,这些学生有可能从此对你所教的学科丧失信心,这就是我们科任教师教学的失误和失败,是可悲的。
2.注意所提问题的启发性
提问的艺术性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问题在什么时候问,如何问,都有讲究,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知识结构,能否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哪些困难,是否还要作些铺垫或提示等等都要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千万不能在学生没搞清题意,回答问题语无伦次的时候大声批评和训斥,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引起师生关系紧张。
3.注意适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性评价。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经常要当场评价,而当问题回答得又不令人满意时,老师应当先表扬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同时肯定回答问题中正确的方面,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借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十分好奇,刚开始时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给予鼓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和提出的问题明显减少,这中间除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问题的思考趋于成熟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格内向,腼腆,怕开口向老师提问;爱面子,怕提了简单的问题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同学的嘲笑;缺乏进取心和钻研精神,基础较好,老师讲的基本上都能听懂,没什么问题可提;怕老师厌烦,认为要提的问题今后不一定能考到,省点心算了。
面对上述障碍,我们首先要在全体学生中间做好发动工作,提出“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学生”,“提问是学习走向成功的一半”等口号,鼓励和发动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任课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壮胆,打消顾虑;其次对于那些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全班公开表扬,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于从不提问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批评和鼓励。这样以来,我想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高涨起来,提问的学生一定会明显增多,班级的学习和探究气氛很浓。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精选一些学生所提出的好问题供大家欣赏和思考。
三、实验教学中以人为本会事半功倍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化学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一位聪明好动的男生,用较少的时间完成了该节课的基本任务,然后,他随意地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在一起,我看到之后马上走向那位学生,他见我走过去马上停止了乱动,脸上的表情紧张害怕,等待教师的严厉批评。那天我一改常态和蔼的对他说:“化学试剂间的许多反应我们还没有学习到,有些物质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热,而有些物质间反应后能产生有毒气体等等。你想动手做一些探究性实验是好事,但必须有选择性地选取试剂。这样吧,给你布置一道课外习题,请你用实验证明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瓶口的白色固体不是氢氧化钠而是其他物质,方法越多越好。”在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他开始了实验,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课后,他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我,而是让我继续做探究实验呢,以后,我会认真上化学课的,认真完成作业,争取期末考试考出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你的。”学生的一番话,使我触动很大,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感情的,老师并不能一味批评学生,有时应该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会事半功倍。
学生实验之后,能否把实验用品放整齐,把玻璃仪器刷干净,认真做好桌面整理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实验室的面貌整洁,而且反映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那些清理工作比较马虎的同学,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采用老师批评,甚至体罚的方法来强制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而应该采用人性化理念,采用让学生到整理比较好的小组参观一下,然后谈感受,集思广益。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全班同学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认真思考,规范训练,一丝不苟,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这样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实践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感情越融洽,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产生的情感,渗透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39-01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学科,已经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具有艺术性、动手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生活化教学方式在我国教育各个板块中的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育效果,生活化教学走进美术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生活化教学对于美术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
1.加深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从古至今,众多的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根据生活创作而成的,即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内心的情感与现实中的环境相结合,进而完成了艺术创作。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艺术的赏析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实现以兴趣来主导课堂。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和激情,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和谐统一,提高创新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将美术与生活进行和谐的融合,往往的就能诞生十分优秀的作品。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通过课堂讲义来教授知识,然而效率是十分低下的。新时代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主张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水平,并且促进美术作品中生活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的质量。此外,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生活为基石的。因此,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使自身的艺术细胞得到充分的激活,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针对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1.多媒体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在我国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使美术作品与生活元素相结合,进而提高美术作品的质量和意境。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帮助美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多媒体能在创设情境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以及音乐,在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乐来进行情境创设。在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活化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创设情境与教学知识相适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避免创设过于复杂烦琐的情境,应创设与初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相符合的情境,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对所教的美术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将美术知识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能力。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因此,在教育学生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持自身文化与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不能故步自封,教育事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改进美术教学方式。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
不同于数学等学科,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学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不仅能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更能促进班级和谐文化的建设,亦十分有利于教师展开进一步的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关心学生的学习进程,并且对学生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这样能使初中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其次,教师应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美术知识进行探讨,这样能促进班级学习氛围的形成,并且有利于生活化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进一步展开。最后,教师应带领学习美术的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真正的美术创作永远离不开大自然的碧海蓝天,在面对大自然清香的芳草以及温暖的阳光时,学生才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美术。
三 结束语
关键词:化学;主体性;分析;循序渐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化,多数的化学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学习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能在不同的程度上去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很多的的学校化学课堂变化幅度很大,培养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注重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实施,能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主要任务来进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比较高,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想方设法。但从实际的具体的化学课堂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下面就是我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一些初步的归纳和概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的。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发挥不够
教学活动不能全是教师的传授知识、也不能全部都只是学生独立的、自由的探索和研究,当下化学教学应该采用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且同时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模式,教学方案中应该包含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和交往活动。化学学科中的操作活动主要有学生的观察、学生实验、亲自实习等,将一些的演示实验改成由学生进行的探究式实验,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思维活动来自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应该设计那些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适合师生展开对话的发散式的化学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得实用性的知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在过程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兼顾学生的个好,优生与差生在班级的排列和分布,要尽可能地照顾那些学困生的学习实际。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如“自己思考一下”“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互评评价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的一种弱化,原则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宜解决。例如在进行“分子”等物质结构的知识讲解时,学生的活动形式与时间应以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应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通过教师的丰富的知识传授,把学生根本看不见的微观的东西转变成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是现在而且将来仍然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化学基本计算的教学方式思路分析不明确,要有详有略
在化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选取的范例一定要恰当,既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常规解题思路,学习规范的写法、完整的解题过程,也应通过老师的举一反三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得以拓展,思维得以启发,化学计算是借助于数学计算来对化学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加深理解,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的往往就是化学的计算题。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计算题解答过程中能够轻松进行解题,我们要对学生在思路的分析和正确的训练方面下功夫,最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掌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在化学基本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自由的学”与“教师带着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但是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各有优缺,前者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后者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没有职责,只当维持纪律的人,而恰恰相反,讲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教师要在学生有想法但没做法即:想把问题弄明白但是又不能自己独立弄明白的时候,就要善于引导分析讲解、引导启发,这样的讲解,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达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化学的基本计算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师首先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必须由教师有计划的地逐步引导,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思路去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概念教学方法不科学,应该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非常严格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及时纠正那些用词不当或者是概念认识上的误区,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于概念的含义有深刻的领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严密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互相关联的化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一点:单质或化合物都是一种纯净物,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组成特点分析,组成元素种类只有一种的和多种的进行区分,所以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否则学生就容易出现一些常规性的失误,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一般来说,下列情况下教师应当讲解:学生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不能够解决的知识难点;如:元素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学生仍不知道的那些背景知识;如:进行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不同探究实验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先讲解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些初步知识。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学生容易忽视和混淆的名称的定义;如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联系,学生自学难以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时,化学教师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及时指导等。教师的讲解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来讲,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来进行,要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四、问题设置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征兆,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更是能力提高的最初的推动力。化学课堂在平常处设置一个巧妙的问题,采用问题推进式逐层推进,层层递进设置疑问,便于及时调控教学,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不仅利于教师根据回答问题得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并且可以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对自己的答问的评价,不断审视自己,改进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教师还可以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从中获得有关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更利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设计实验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问: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回答:CO2和SO2,教师继续提问:怎样检验试验产生的气体就是SO2气体呢?学生回答:用品红溶液,然后教师再提问:怎样检验试验产生的CO2气体呢?学生回答: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出。此时教师增加问题难度:这个时候我们检验两种气体可以不分先后顺序码?学生思考回答:不可以,要先检验SO2气体。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SO2气体和CO2气体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先检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如何除去SO2气体呢?有的学生思考后说: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最后请学生自己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自我总结。对学生而言这实验题有一定的障碍,直接让学生总结往往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层层递进的质疑,没一个小问题都为逼近目标而服务,则疑难问题顺势而解。
同时,有的学校实验室配备管理跟不上,应试教育压力大等因素,加大了一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无形之中加大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熟悉基础的探究思维,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化学课堂的教学力求营造一个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合作当中使学生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当然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以实验的手段为载体,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协同学生完成、完善学习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形成一定的化学创造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化学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教学;有效策略;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39–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通过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学生与化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从实验开始的,教师经常会做一、两个小实验来展现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初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是通过实验来引出的,这就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么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初中学生喜欢看实验,他们会因镁带燃烧的耀眼白光而欢呼,会被酒精喷灯的雄伟气势而折服,会因活性炭吸附了红墨水中的色素而惊喜。但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成功了吗?在热闹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不少:不重视实验过程,只关注实验结果;不理解实验目的,只强记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参与实验分析,只完成课后习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状呢?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教师可能更关注知识内容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普遍觉得“死记硬背”比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来得轻松,而且考出的成绩也不差。如此一来,教师只负责灌输,学生只负责接收,从主观和客观上都缺少了一片培养思维能力的土壤。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容易建立直观的概念,加快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化学的魅力在于它很实用,来源于生活,回馈于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熟悉的内容入手,设计合理的教学实验,由浅入深,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力,驱动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原理。
案例1 煮鸡蛋
在学习到“生石灰与水反应”这个实验时,笔者先拿出一个生鸡蛋,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煮鸡蛋,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只见生石灰遇水后慢慢变得疏松,开始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有些学生忍不住叫了起来。面对煮鸡蛋的过程,学生更加疑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笔者才慢慢地揭开谜底。
案例2 小魔术
在教授木炭性质的知识点时,并不直接讲授它的性质,而是先做一个小魔术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首先要求每个小组取两支相同大小的试管,注入相同体积的红墨水,然后在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木炭粉,用玻璃棒分别将两团大小适合的棉花推入试管中,瞬间加入木炭粉的试管中的液体呈无色,而另一支试管中的液体仍为红色。紧接着继续追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学生表示是否是棉花吸走了色素,老师指向另外一支试管,其中的试液仍为红色,学生们顿时明白了。短短一分钟的实验,却让学生对木炭粉的吸附能力惊叹不已。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和谐校园;高雅艺术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呈现了白热化的状态,此种情形下,校园文化成为了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到高校当前学生的培养质量,它还是校园中的一种无形资产,对高校长远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全面培养的重要环节,有着极其丰富的形态,即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1]。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人生价值观、人格心理、个人思维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一方面受到了校园艺术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新的时期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选择。
一、有利于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
北大教授叶郎指出,社会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高低对建设文化强国有着直接影响,而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内涵在于振奋民族精神和提升中华民众的国民性。学校艺术教育是营造积极健康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只有构建整体的社会文化艺术氛围,才能逐步提升国人的修养和素质。从文化生存演变的视角来看,文化人才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体,为此高校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离不开对大学生的培养。清华大学教授韩景阳指出:“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互相发展,一方面艺术教育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发展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载体”。求新立异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大学之所以为“大”,在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与底蕴。为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成为了衡量大学品质的重要指标。高校文化建设中施以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作动力和创新能力,而创新动力反之又可通过辐射作用带动本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形成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艺术教育不同专业培养艺术人才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主张通过艺术的美学功能来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艺术教育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是一项创举,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在抵制校园低俗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方面有着突出作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也成呈现了多元化的形态。例如,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文化活动纳入其中,通过举办红歌会、爱国歌曲大赛等代替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通过举办音乐沙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树立了高尚的生活追求。高校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情感和心灵的升华,对一些低俗文化和不良行为也会“被动式”地进行抵制[2]。例如,高等学校教育氛围较为宽松,学生有更多地自我学习时间,但部分学生受到社会陋习的影响,在空闲时常常通过上网、聚众饮酒、赌博等形式进行消遣。实施艺术教育之后,学生兴趣爱好发生转移,不自觉地对一些不良行为产生了抵制。
三、有利于高雅艺术普及与提升
高雅艺术指的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保留的,能为人类带来积极、向上、健康心灵感受的艺术。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中心,能否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操和乐观积极的审美情趣,直接关乎到了高校的文化艺术的品味。高雅艺术在培育大学生性格、促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完善方面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3]。为此,应当对大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同时通过艺术的自我辐射作用在学校内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质而言,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本身即是一种高雅文化的传播。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是诸多艺术学家从人类文明发展中精选而来,这些内容都经历了历史长期的沉淀,在思想上极具厚度、深度和浓度,在情感上具有强烈感染力,而在价值观赏则是积极健康和催人向上的。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总有一种教育内容会“打动”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并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处处体现这种情趣。艺术本身与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生活更富于情趣,人生也更多多字多彩,一些艺术活动的开展,如绘画大赛、音乐大赛、形体艺术表演等,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持续影响到了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与看法。学生在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欣赏到了高雅的艺术,另一方面还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组织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持续影响。实质而言,艺术反映了人性中的纯真,能够唤起人们对高雅、宽容、有礼等人生态度的思考。为此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还能帮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结语
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形势,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新的时期下,高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优化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艺术需求,继而也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乃钟,侯文恩,段继超.大学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新任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39-42.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一、《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
1.中职教育层次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新生。传统的与实践脱离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必须进行 “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后续的课程如《财务会计》可看作是它的延伸、扩展与充实。只有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拟仿真训练,才能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及内容框架的认识。
3.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当前社会条件下,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力度,强化学生会计技能,变传授职业技能为中职办学的亮点。
二、《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
1.准备“剧本”。 “剧本”的来源: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材料。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编写教学“剧本”。三是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剧本”。四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剧本”。五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剧本”。
2.培训“演员”。一方面通过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剧本”――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对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做好“导演”。在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注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材的处理
我们把《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对象与核算方法;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熟练掌握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制方法与技巧;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登记、错账更正与对账结方法,明确账务处理程序;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作好铺垫。
2.注意《基础会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教学设计中,按 “大目标小任务”细分策略,依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将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大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实际项目或问题(小任务),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创造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模拟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感性认识企业资金筹集、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与销售、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的核算脉络,熟悉企业实际生产与经营过程,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完善《基础会计》实训资料,统筹一体化教学流程
在实训模块教学中,我们结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实训所需,适时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并按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类型,精心汇编、整理出与之匹配的会计核算所需的一整套原始凭证资料,使之成为会计实作实训的“配套教材”,为实现理论与实训技能教与学的对接。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自我意识的发挥
“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主动加大实训教学力度,积极采取 “实物示范”、“情境设置”等教学的方法,展开形象化教学,教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适时开导、诱导,在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不但使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地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5.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与办法,完善考试与考核评价机制
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计理论知识考试立足于会计基本基础知识,实践性考核应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在成绩评价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的考核。
四、《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1.理实一体化应贯穿于会计全部教学活动中,例如,《基础会计》中讲解“会计凭证”时,学生先要掌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写的要求,再进行实践操作,边讲边练,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2.学以致用。在讲借贷记帐法时,学生要理解记账规则,熟悉帐户的性质,根据帐户的来判断借、贷方向,然后是借贷记帐法的运用,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