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6:08:30
导语:在高效管理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管理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部门,其管理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质量。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的方法做了相应探讨,旨在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机构,面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变化,图书馆应该怎样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高校教学,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每一个图书馆的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方法做简要的探讨。
二、高校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图书馆管理指的是对图书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管理模式和方法逐渐开始不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变革和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是一样,需要进行变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图书馆在业务上不断拓展,原有的一些职能部门或者工作内容已然发生了变革,比如诸多的人工操作已被计算机操作代替;在采编工作中,MARC书目数据的套录弱化了编目中的著录和标引;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载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子书刊、虚拟资源的编目、管理和使用;电子监控系统的广泛使用,对实体馆藏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高校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能有助于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的、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图书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使用率提高,这样既有利于图书馆发挥其整体功能,使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又能使提高图书馆对内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最终达到充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教学工作服务的管理宗旨。
三、高校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的方法
1.简化管理层次,方便统筹协调
在简化图书馆管理层次上,首先可以尝试藏借阅一体化。藏借阅一体指的是集收藏、阅览、外借、咨询为一体,文献的布局不再强调类型而是主要按照学科、知识门类进行组织,将中外文图书、电子文献、报刊和网络资源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在一个地方就能获得同类学科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这样的一体化管理方式为读者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样、速度更便捷,实现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其次,采编典合一的管理。将采访、编目、典藏三个部门进行合并,将各种类型文献的采集、分编、加工、送交人库以及经费管理结算、建馆藏书目数据库和书刊资产登记等工作合并为一个部门的职责。这样,会有效地促进传统文献相互之间以及与数字化文献之间的协调采编,避免购置重复,优化馆藏文献的整体结构。
2.提高图书馆馆员业务能力,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
随着数据库提供、网上征订、合作编口等服务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分编工作,图书馆传统职能部门比如采编部的职能削弱和淡化,但与此同时,以“读者第一”服务观念的增强以及读者们多元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需求,增加了直接面向读者服务部门的职能与工作难度,需要结合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在给读者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通过服务解决读者在学习研究中遇到的文献检索方面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承担这些服务的馆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另外,网络资源已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现代化图书馆都比较重视对网络资源的组织、开发、整合和利用,这是体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现代化的图书馆将购置大量的电子信息和相应的网络设备,也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等方面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对图书馆馆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效率上,需要提供馆员的业务能力,使馆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在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方面,加强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以及加强对信息检索系统、网络查询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建立和维护。
3.优化图书馆馆员结构,可采用轮岗制
合理的人员结构是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索。优化的图书馆队伍结构具备灵活性、专业性、适应性和低廉性等四个特性。
鉴于图书馆服务的特性,比如读者流量大、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等,在图书馆人员结构上,可以将正式馆员、临时工和学生工进行有机组合。这样可以为图书馆节省人力成本,满足不同时间的服务需要。当然,这三类人员各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时间。临时员工分配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整理、卫生等,以及在借阅高峰期和双休日等时段的服务工作等。学生工参与图书馆工作可以加强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实施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方针。
另外,在馆员结构上,可以有步骤地试行馆员轮岗制。如果馆员一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虽然有利于官员们掌握本职工作、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率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思维容易成惯性,视野狭窄,工作技能单一以及部门之间互相不了解等等。如果馆员进行轮岗,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换,可以帮助馆员掌握图书馆的多种业务技能,有利于馆员开阔眼界,形成全局观念和增强协作,最终使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提高。
4.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加强业绩考核
.要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需要对馆员进行激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业绩考核等方法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业绩考核以馆员的工作成绩和技术标准为基础来赋予公平合理的待遇,并且依照统一的质量和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对推进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以通过分析人员结构,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等,来激励馆员的工作激情。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不仅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精简管理层次、提高馆员能力和优化馆员结构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子寿. 高职学院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改善[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一、公司治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
除通用公司之外,西方大多企业几乎纷纷向专业化经营转向,运用多元化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按照公司治理理论下的相关理念,对其所属行业实施产业链条上的资源重组、整合;并将基于产品生产各环节进行流程化、高效化处理,以此将管理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达到管理效率最优化。
根据经验,可以将公司治理下的企业管理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明确企业所属行业本质,如服装行业的“快”、洗发露行业的“销”、电子行业的“潮”、机械设备行业的“质”、餐饮行业的“服务”等。二是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比重迁移,重点关注其上游环节的产品设计,增加比例;在中游原料采购、生产运输方面提升速度;在下游营销环节实践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包括细化市场、消费者群体划分、营销广告、移动端市场开拓等。三是属于管理部分,如管理理念的更新、对接,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业务流程化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前两个部分属于公司治理理念下企业管理的基础准备,而管理部分是对治理后的结构实施融入性管理,以此达到高效化管理目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高增长。
二、公司治理理念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方法
从我国企业转向现代化经营模式后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出发,选取五个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路径并具体分析。
(一)以新理念为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公司治理理念下,需要先理解产业链管理思维,转变对企业的认知;将企业生产具体按照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销售―零售六大环节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将企业管理与各个环节实施对接。比如,松下、三星曾经实践的“南海战略”、“红海战略”就是先基于产业链管理思维,从各个环节实施了具体措施,如设计方案、聘用职业经理人、实施产业链条中的资源整合;将重点转向了上游―中游―下游的整体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了享誉全球的电子产品品牌。根据经验,只有真正完成“生产制造”的优化,才能更好地将此作为基础,采用与其匹配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在借鉴管理理念方面,我国企业需要先对自身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定位,再实践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这种理念适用于大型企业。而在中小型企业,应该结合发展现状,有必要在自身生产的产品中植入该理念,并尝试多企业间的联合,实现以企业为单位的产业链资源整合,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二)以行业本质为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以行业本质为基,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提出了基于行业本质的“管理优化”方法。以服装行业为例,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H&M、ZARA,就在洞察其行业本质中“快”的本质之后,在前导时间方面做出了努力。利用“生产运输”环节的产业链管理思路,通过物流管道和改革,将前导时间缩短到了19天、12天;极大满足了其行业本质的需求,使其生产管理与下游的市场营销实现了更为直接的对接,高效化生产、快速化运输,并以消费者为主体的零售环节作为信息反馈及资料收集,不断推出与其相适应的“产品设计调整”,及时向市场推出符合消费者心理与喜好的“流行款”,大获成功。目前,它们已经成为了服装行业的翘首。我国企业在这个方面相对陌生,并没有关于行业本质方面的探索。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业本质,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先通过一些与其所属行业契合的案例,实施细致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实施一些符合具体情况的管理方案。只有搞清楚所属行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将其与市场营销环节进行对接,在营销过程中传达出行业本质与企业精神。以阿迪达斯为例,其在市场营销环节,多选择青年群体或年轻明星,植入相关的运动活动项目等情节,很好的传达出了运动精神,并将其上升到了运动类服装的“健康理念”,为其自身建立了品牌化管理,并融入到了市场营销实践环节,颇受消费者的欢迎。以此将管理效率提升到了与产业链条上各个生产环节的对接,融入程度高,管理最直接,效率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三)以项目管理为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项目管理是目前各大企业纷纷响应且乐于付诸实践的管理方法,它也是基于公司治理理论而出现的专业化经营取向下,运用系统管理思维的具体实践。为了更具体地理解项目管理方案的实质,可以引用建筑类企业加以说明。建筑类企业所从属于的行业与实践本身就以“项目”为名,但项目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完成立项,而在此基础上将各个项目设置明确化,并实施对应的管理。从管理内容方面观察,它主要是系统化的思维,将某个项目作为中心,对项目进行构成要素的分析,然后围绕项目构建一个具体的管理体系。并在体系之内,将各个项目子部分的管理划分为小体系,推进其系统管理方案。
比如,建筑类企业需要将某个建设项目划分为施工准备、施工、竣工三个阶段的管理;而在施工前阶段,需要按照项目立项、选址、图纸设计、招投标、设备引入、原料采购、合同签订等;在施工阶段则需要按照其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施工管理;而在竣工后要实施质量管理等。在每个环节中,均会按照“大体系+小体系”的系统思路,层层推进。以材料管理为例,就会将其划分为市场选样、试验、签订合同、大批量采购、入库、出库、废品回收管理等,构建起一个小的管理体系,从而在实施大体系管理的同时,按其思路并行?D用而实践小体系管理。建筑类企业的生产属于“大型产品”,其复杂程度高,运用项目管理既可以将所有的管理部分实施细化处理,并具体到每个指标。优点是能够满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具体落实,并提高执行力,确保生产产品的整体品质。一般企业引入项目管理重点在于针对项目管理实施系统管理思维的平行转用,并在此思维利用之下,将企业管理推进到每一个部分,提高管理全面性;对于某些要求“质量”的行业,应用项目管理效率最高,能够促进品质化生产水准不断获得提升。
(四)以业务为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在公司治理理论支持下重点实施专业化运营,即令企业能够实现以专业为基础的“业务化”建设。从其优势观察,业务化本身能够使企业管理建立起一条基于业务的主线,并达到任务化引导。同时,业务化本身的取向与企业的营销岗位绩效管理对应性强,对接程度较高。所以,推行业务化管理既是企业向专业化转向的一个路径,也是实现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以我国银行业为例,在分行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就需要对其自身实行业务化的管理方案,并将其对接到关于员工的营销岗位绩效管理,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在这个方面可以参考拥有1600多个网点的建设银行分行管理中基于业务管理的经验。目前,在这个方面应用较多的管理方法或引入一些经验模式较为有效的包括基于业务的绩效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法(MBO)、关键业绩指标(KPI)、平衡计分卡(BSC)等。从经验观察,以业务为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需要将业务、绩效管理进行统一实践才能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五)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司治理及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管理方法,从属于人力资源部。其取得关键地位的原因是现代企业与市场融合性越来越高,而创新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业必须具备的竞争力构成因素。为了满足竞争力要求,企业纷纷打出了“创新为基”的口号。在这个方面,一般经验已经具备,但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六脉神剑”模块划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的基础上。实践不同项目下的人力资源科学配置,并增加业务拓展方面的训练。应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增加企业文化植入、打造以人才为路径的团队。根据我国企业的一般经验,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尝试将管理与企业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进行融合、对接,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建议扩充人才概念,纳入业余喜好、交际能力、知识复用水平、可开发潜力等构成要素,以此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营养输入,最终在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断塑造出可以更好带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学生;班级管理;创新
班级是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凝聚学生的前沿阵地,是最直接、最具体地面向广大学生的单位。班级也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阵地,对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向上,整个班级才会有活力;只有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理智豁达,学生的思想才会稳定,班级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班级管理才能积极推进。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之举。
1.现有管理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一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思想逐渐放松,对自己没有要求,对人生没有规划,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另外,大学生正处于自主意识增强、民主自由意识膨胀的时期,学生管理工作仅凭规章制度约束和老师监管容易让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可以说,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管理的育人功能和自我管理习惯,使得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问题。
1.1把管理等同于“管制”
“守则”“规范”里充满着“严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词。把学生因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导致的行为,统统视为“违纪”,加以指责或惩罚。把学生一些需要予以理解和治疗的个体心理问题当做是思想道德问题加以批评;把应予以引导和鼓励的一些学生的天性和潜能加以阻止、压抑;把因年幼无知而犯的错误当作是恶习不改而加以指责。而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1.2过多的“量化”管理
制定制度与实施以检查、惩罚为目的。过分强调管理科学、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挫伤。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释放个性潜能。
1.3民主管理意识淡薄,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体现
学生自治组织难以自治,学校级别或院系级别的学生会更多的是完成学校交待的任务,向同学们作些宣传解释工作,在代表学生权益方面,所起的作用只限于提出意见。
2.学生班级管理的创新性工作方法
2.1注重学生权力
要体现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这是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可以被看作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的主人就是每个学生自己。因此,学生应该享有自主管理权。学生进大学后,自主意识日益强烈,他们希望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上脱离学校、教师、家庭的管束,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生活圈。同时,他们也热切希望学校、教师、家庭关注到他们的自主能力,不断给他们提供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会。
2.2加强学生参与意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最好的班级管理不是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而是学生从一个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不自觉到形成自觉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学校、班级的主人,还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分有一定工作,承担一定责任。
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规。班级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学生都是被管理者。可以通过召开班会的形式、参照学生管理手册,经全体同学参与制定本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决策权交给全班学生,这样制定的班规能让同学们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且更具有认同感,发挥的作用更大。
构建全体学生参与的管理网络。让学生都参与到管理中来,使学生体验到管理者的辛苦,也让他们有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自我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更能提升班级的工作效率。
2.3老师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说老师就彻底放手不管,而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整体把握。
2.3.1学生管理工作需有自己的工作原则
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其次要晓之以理。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
2.3.2全面细致的掌握学生情况
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心理、家庭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摸清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2.3.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工作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成长,因此学生之间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家庭困难、成绩较差等等特殊群体学生要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起不断进取的上进心。激发每个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2.3.4建立一只强而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全班学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产生候选人,将会组织、会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的同学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来,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更好地带动班级工作。同时要打破“干部终身制”,使更多的同学在班委会组织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
2.4多种渠道开展工作
利用QQ设立班级群,随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通过QQ群中讨论班里重大活动、讨论班级管理建议。通过QQ群共商班事,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班级管理更加民主与科学。
移动手机的飞信功能,实现与个别同学的快捷交流,而且也具有很好的保密功能。在群体性通知时也能做到全面高效。通过飞信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指导,这种指导方式比常规方式更加有效,更加平等与开放。
3.创新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意义
3.1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学生自身管理、人际交往、管理他人的能力也需不断增强。正因如此,社会对学校在学生的管理上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势在必行。
3.2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
在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心灵,充分最终学生权力,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3.3符合学生自身的要求
80后、90后的学生个性鲜明,追求自由,对传统的管理方法排斥,积极要求锻炼及展现自己的管理能力。对此,学校只(下转第120页)(上接第40页)需为其提供一个平台并加以引导,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是复杂而繁琐的,但如果我们找到更适合现代大学生的方法,则会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而充满创造力。发挥全体学生的力量,塑造出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才是学生管理工作最有成效的策略。 [科]
【参考文献】
1.管理缺位
高校语音实验室基本上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很多只是为了满足评估、检查,仅在教室挂块牌子而没有实际管理,桌面很容易会被学生乱涂乱画,语音设备、显示屏容易被损坏;语音教室面向全校外语教学,往往是上课的师生多,而管理人员少;建制上,有的学校将之挂于教务处或电教中心名下,有的则挂于外语院系,如笔者单位,有各类语音教室近三十间,而管理人员仅四人,其中有的还需负责其他管理工作,要兼顾所有教室颇具难度。
2.实验室不够安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语音实验室现在大量采用数字语音室,配备了电脑、功放、多媒体主控端、音视频分配器、卡带机甚至交换机,设备繁多,同时还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设备。以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使用的正海数字语音室为例,每台学生终端都需要电源、网络、信号线连接主控端,如此一来教室里线路交错,如不使用静电地板隔层容易造成电气事故,而要使用隔层,实验室造价则要翻番;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需要使用U盘读取课件,或让学生拷贝演讲稿件,容易造成病毒的交互传播,影响上课秩序;教师上课使用粉笔,产生的粉尘对于教室内的电子设备也容易造成影响。
3.设备功能未充分发挥
我校语音实验室现有近三十间,其中有传统的模拟型语音室,也有现代化的数字网络语音室,两种语音室相比较,数字语音室优势非常明显,教学资料、语音等通过数字化后能够方便地通过通信线路进行传递、互动,改变了模拟语音室单向广播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转变了以往的教学过程,使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容易进入课堂教学。然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是出于学生对上课环境的要求而申请在语音室上课,但实际过程中并未使用到语音设备,把它当作普通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即使是常使用设备的老师也大多只是将设备当作话筒、广播来使用,或者使用耳机收听和屏幕广播功能;至于其他的例如录音、小组讨论、监听、交互测试等丰富的互动功能可能几乎都没有用到,教育技术手段单一,难以有效促进教学的深化发展,使得语音室动辄上百万的设备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只是单纯依靠课件的展示来被动接收资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4.设备使用不当
设备使用不当是语音室管理员最头疼的问题。除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故意或无意的原因,经常造成学生设备的损坏或接触不良之外,由于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文科专业出身,本身对于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就较为生疏,对于语音软件的使用方法也不太能够理解和掌握,往往一遇到软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总习惯性寻求实验室人员来教室帮助操作或调整,语音室管理人员则疲于在教室间来回奔波。另一个情况是,由于现在语音教学设备产品众多,每个高校往往都拥有多套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语音设备,有的实验员水平有限,如果设备出现问题则需要请厂家技术人员上门帮助解决,这样一来容易因为时间耽搁而影响教师的上课,造成较为严重的教学事故。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管理方法,笔者所在的实验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1.规章制度多媒体化
通过制作教育视频课件,在学生首次进语音室上课时统一播放,使学生对设备和纪律要求有所了解;除了传统公示牌外,我们将规章制度做成教师电脑桌面主题,并设置提示软件,使师生每次上课都先必先看到规章制度,时刻提醒自己遵守;在讲台上放置登记表,每个教室每班都对应一张座位表由任课老师在开学初让学生填写,落实责任人,要求学生自觉保持桌位的卫生,保护自己使用的设备,减少意外损坏。
2.合理设计,规范管理
在规划语音室建设的时候,将原用在空中走线的钢制布线桥架埋入地槽,高度、颜色与地砖相近,就会大大减少实验室建设的花费,从外观上看也不会有明显的突兀感,且便于线路养护检修;要求厂家提供网络化设备,将控制端化整为零,通过分级机制减少线路的冗余;统一使用白板教学也避免了粉尘污染;在“软”件上,我们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禁止学生将饮料、湿雨伞带入教室,防止电气事故;禁止在教室内食用早餐,防止食物残渣造成鼠患破坏线路,教室外有置物平台供学生放置,课间可到教室外饮食。教室内布有摄像头,通过网络化设备实现数据共享,一来起到防盗作用,二来管理人员可以在办公室监控教室内的违规违纪情况,我们对进语音室上课的老师采用承诺制,要求教师配合实验室管理学生,作为安排该班级和老师进入语音室授课学习的依据。而语音室的课程安排,则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统筹调度,对实验室的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
3.因人而异,实现功能的最优化
在说明这点之前,先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每个单位随着高校的大跨越发展,随着语音室生产厂家日新月异的技术的推出,大多都拥有多套不同时期、不同品牌、功能也不相同的语音设备,我院亦是如此。一些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久,产品老化,甚至某些厂家升级换代停止旧款的维护,造成设备失去一部分功能或难以使用。有的高校对此类教室可能就简单打入冷宫,停止使用,造成大量教学资源和空间的浪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是由于语音室教学环境较好(如配备固定电脑、空调等)而申请语音室,教学中很少使用设备,对于这些老师,在排课时就协调安排在上述功能较少的一般语音教室,保证其正常上课所使用的基本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其他乐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老师,我们通过观察他的上课情况,综合考虑其授课习惯等,尽量安排有相应功能的语音室,将语音软件的进阶功能如小组对讲、录音复听、口语测试等功能提供其使用,并把操作步骤做成PPT文稿,放在教师电脑桌面上供老师参考。例如我院的英语专业英汉语音课程,就全学期连同期末考试都采用了软件课堂即时录音与复听,比起以前纯粹的教师口头测试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通过此方法学习口语、语音技能明显提高。此外,通过合理的安排,我院语音室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转,不仅满足了教师的各种教学需求,实验室空置率大大降低,语音室功能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采用现代技术协助管理
为更有效的管理语音实验室,我们积极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管理中,使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远程化、网络化:例如Netop等网络教室软件,大多学校主要是用于机房内部教学使用的,我们将之移植,把整个教学楼教师机作为一个网络教室,把软件用于对语音室教师电脑的整体掌控,实验员在管理室不仅能实时掌握教室的上课情况,通过监控发现违规行为时能直接用软件发送屏幕消息给当班教师进行提醒,而且在教师遇到较简单的故障或某个步骤不会时,通过管理室控制端可以直接给予远程协助解决,大大提高响应效率;原先不同厂家、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采用硬件还原卡或单机还原软件保护,不仅需要记忆多个密码,而且维护起来也不方便,通过安装网络版的冰点还原软件,对所有教室的主机进行统一管理、系统的备份、复原、配置更新等都通过网络端集中控制,维护起来较为方便,也降低了病毒或误操作对系统造成的破坏;通过在内部服务器上用ServU建立专门的文件FTP,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光盘资源统一存放在服务器上,上课直接共享使用,避免重复读光盘或插拔U盘,减少计算机的硬件损坏,也降低了U盘病毒的传播。在管理水平方面,作为语音室的直接管理者,我们要求全体实验管理员都具备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除了一定要掌握电脑的基本维护知识之外,在厂家技术员上门安装调试或维修设备的时候,每一个实验员都全程参与,了解设备的电源和网络的布线情况,向厂家技术员学习语音软件的安装、调试。很多学校的语音室维护会依赖厂家的售后维护,但随着现在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语音设备厂家都在减少驻点技术人员,有的技术人员往往负责了多个城市的维修任务,因此很多时候都无法立即响应学校的维修要求,容易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的实验员通过学习,日常管理中大部分语音设备故障能做到尽量自行排除,独立完成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除非遇到硬件故障无法处理,再通过厂家备用设备进行替换和送修,最大限度减少设备故障造成的影响。通过这些工作,更好地为教师的语言教学提供帮助。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管理岗位;绩效评价;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13-03
一、管理岗位绩效评价的意义
我国2006年开始实施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其初衷是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更好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工作岗位内容差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技能岗三类,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根据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特点,按专业技术职务和业绩水平聘用到相应岗位。至于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和考核,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况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详细分类和考核,需要更为专业也更为复杂的研究,有待一个更大的专业团队进行研究。至于高校工勤技能岗,其人员分5个等级聘用,但目前对于高校来说,随着工勤人员逐渐缩减,专门研究工勤人员绩效考核的意义不大。然而,就事业单位来看,管理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之后,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是个新生事物,较多的关注都放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很容易被忽视。但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不在少数,其人员发展也需要关注,岗位绩效评价也需要寻找科学合理的办法。因管理岗位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行政运转的效率,甚至决定这一所学校所有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所以唯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岗位绩效评价方法,方能实现人事制度改革原定目标,真正起到制度激励效果,否则会起到相反作用。对于管理岗位绩效评价,高等教育管理学界也逐渐在借鉴引入360度评价、SWTO分析方法等管理方法,总体说来,无论哪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我评价技术,因此,如何吸收借鉴并改善管理者自我评价方法,是个不可避免的,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图把管理学界自我效能感评价方法引进到高校管理岗位评价中来,下面从其内涵和必要性分别论述。
二、自我效能的内涵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引发了心理学界大量的基础和实证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国内外研究业已证明,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工作动机、改善工作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所谓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从其心理过程来说,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而预期又可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2]。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随着活动领域的差异而不同。自我效能感主要具有水平、强度和延展性三个特征维度。水平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强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延展性(或广度),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之强
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理论被多位学者应用于多个实践领域,自我效能感与特定职业结合,在管理领域、职业领域、群体活动领域以及教育领域中都得到具体应用。国外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比那些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有更高的工作绩效[3]。罗伯特逊(Robertson Sadri)研究结果发现,管理者自我效能感与管理者管理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4];库曼(Koeman)通过对荷兰女性管理者研究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女性管理者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之一[5]。
三、当前高校管理者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管理岗位绩效评价普遍引入个人述职自评、同事互评和领导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甚至有的高校正在酝酿或者已经实施了广大师生员工对业务管理岗位的管理者进行评价,较以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有很大进步,逐步形成管理岗位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但这并不是说当前高校管理岗位评价体系已经尽善尽美。就整个评价体系来说,自我评价既是管理者对自己完成工作过程绩效的评价,也是向同事、领导展示自己工作绩效,让他人了解自己的一种沟通渠道,通过外界反馈信息,反过来促进管理者管理效能提高。从现代管理学观点来看,自我评价是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高校管理岗评价体系中,自我评价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重私利,轻发展
从当前高校管理者自我评价目的看,基本不是在激励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或者说即使形式上有此目的,但评价方式把评价初衷改道了。多数是直接把绩效考评结果与晋升、奖酬挂钩。当然,不是说不能把考核结果运用到个人晋升和奖酬中,作为个人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而是说在把考评结果运用到个人外在激励的同时,切记不可脱离评价的根本宗旨。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进而改善管理者自身工作过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外在激励手段只是实现这个根本宗旨的辅助手段。可惜的是,大多高校的管理者绩效评价都是本末倒置,在当前单一的自我评价方法指引下,难以鉴别孰优孰劣,于是通常索性把“优秀”的考核结果分给需要的人,或轮流坐庄,而不是应该得到的人。至于管理者个人未来业务发展,几乎全国统一模式,都写上堂而皇之而又无可挑剔的自我改进方向,诸如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之类的话语,至于如何去改进,终究自我工作绩效是否得到改善,谁也说不清楚。轻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尽管大多高校考核标准都要求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德”属个人修养,无错即可,难以相较高下,“勤”属工作基本职责,基本都能做到,更是不需比较,所以重点在“能”和“绩”。对于“能”本该是对自己顺利完成岗位工作能力的一种评估和预期,以及对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设想。遗憾的是,实际工作中,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业绩是自己能力最好的证明,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没有谁会深入分析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一旦有谁有此格格不入的举动,很少有人认为他是在对提升自己业务能力进行反思,可能会轻下结论认为此人工作无能。于是就不难理解自我评价中鲜有人对自己业务能力和能力发展有更多的言辞,通篇在炫自己的“绩”。
(二)重“绩”,轻“效”
因评价目的导向理解的偏差,管理者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必须展示自己的业绩,所以长篇累牍地介绍自己工作取得的成绩。而“效”即使谈,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绩”,没有人愿意去核算自己取得“绩”的效率如何,效益又是如何。至于可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效益,没谁会主动把这当成需要改进的事情来讲。
(三)重结果,轻过程
当前高校管理岗位考核,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年终绩效考评,这种阶段性评价,重在评定管理者这一阶段工作效果如何,而不是工作的过程。即使有执行偏差,最多只能是在事后调整,全无过程控制,这种现象带来负面效应,绩效考核方法不当难辞其咎。绩效考评的结果直接和晋升、薪酬挂钩,导致几家欢喜多家盼,过程如何没人管。评优的人满心欢喜,踌躇满志,考核合格的管理者盼望着风水轮流转,来年能转个优秀,至于谁的工作绩效如何优秀,自己工作绩效如何,工作方法哪些有待提高之处,没有谁愿意花心思理会,这种只重追求结果,不顾过程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过程评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管理者所做具体项目工作的筹划方案、执行和反馈全过程的评价和控制;二是在此期间搜集保存管理服务对象,即师生员工,对管理者具体的评价。
针对上述管理者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更多是制度设计不完善所导致的。如何改善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理念,通过绩效评价激励管理者改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是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四、自我效能感评价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管理者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评价方法激发管理者的积极能动性,提升管理者水平与管理效率。在整个评价系统中,管理者对自我效能的评价是上级评价、同事评价的基础,提升管理者自我效能也是开展绩效评价的落脚点,而管理者对自己完成岗位工作的预期和自我评价就是管理岗自我效能感评价。针对管理岗位来说,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一)把握政策的能力
高校管理活动,是整个社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对国家和地方相关行政部门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自身管理岗位工作政策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其日后工作效能,唯有读懂看透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才能信心十足地制定切合办校实际的管理政策,执行政策过程中才能有法可依。避免事随人变、因人制事的落后管理,也减少因工作和国家法律政策相抵触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组织执行能力
组织工作效能是指具体管理活动过程中组织、执行的效能,包括具体管理活动方案设计的周全性和可操作性,对方案执行和坚持的能力,方案按期执行的效率,完成工作项目的效益评价等方面。特别是管理工作效率和效益,是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评价标准,正因如此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过度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作为管理岗位,其收益是外溢性的,难以衡量,但可以对方案执行成本进行纵向自我比较。若能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增加对每项工作“业绩”方案的效率、整个方案施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予以评价,把管理的组织执行效能添加到自我效能评价标准中去,将对提高绩效评价的实效性,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组织执行效能的另一点,也是常被忽略的一点就是效果反馈的效能,对执行管理项目结果反馈的效率。众所周知,每项工作都有其时效性,如果延时或者没有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参与者,其管理政策执行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此,及时准确进行效果反馈,对提高管理行为响力,增加受众对管理者的信任起到重要作用。
(三)公平施政原则
公平施政是每位管理者应该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然而,在中国这个社会关系成“差序格局”的民族[6],虽不至于如明恩溥所言,中国这个民族如此缺乏公平正义[7],但是有时“人情”、“关系”等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施政的公平性。首先要澄清一下,这里把公平施政专门讨论,不是说当前高校管理有多么显失公允的糟糕,而是说公平施政应该成为一种信念内化到各位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中。对高校管理者来说,公平施政是管理方案的设计和执行要体现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具体表现如,对不同学校来说其学科发展历史各异,每所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管理活动各位受众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不能因某个学院和专业是传统强势,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就故意厚此薄彼;另一层意思就是,管理部门作为很多选拔、评审活动的组织者或审批者,具有一定的优先知情权,正确合理的程序设计,或对整个管理活动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程序设计和执行信息把握上要秉公办事。从程序和教育着手,虽然不能杜绝“人情”、“关系”带来的施政不公问题,但可以通过程序公正、过程和结果公开等方式来尽量减少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自我学习能力
高校管理者面对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其管理手段也理应更科学更专业化,并非毫无知识含量地乱“管”,不懂“理”地随意乱行。管理者应不断深入理解高校管理工作的规律,不断学习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此处所论自我学习,远不止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班、在职进修等形式上的学习,其重点不在学习形式,而是实质和效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达到实际效果即可。这里所论管理者自我学习效能,指管理者通过自我效能感评价,找到自己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其不足,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改正不足,提高个人工作效能。若能如此,势必将一改千人一面、放之四海皆准的自我不足评价模式,每个人的未来努力方向也会因岗位职责不同,其学习改进的内容和方式相应各异。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当前高校管理岗位绩效评价过程中,管理者自我效能评价有诸多须改进完善之处,有必要研究在当前个人述职的同时,辅之自我效能感评价方法,作为自我评价的一部分,将对完善高校管理者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如何设计管理者自我效能感评价工具,须参考以上提出的政策效能、组织效能、公平施政效能和自我学习效能等四个方面要求,结合不同学校不同管理岗位特点,设计出适合各自学校不同管理岗位的自我效能感评价工具。当然,这有待后续研究中,组建专门研究团队,进行深入调查后,进行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1]Duane,Brown.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2002:112.
[2]Conger,Jay A,Kanungo,Rabindra N.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
[3]Bandura A,Wood R E.Effect of Perceived Control-
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Self-Reg-
ulation of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
[4]Robertson I T,Sadri G.Managerial Self-Effi-cacy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J].British Journal
Management,1993,(4).
[5]Vrugt A,Koeman M.Theory of Perceived Self-Effi-
cacy as Applied to Women with A Managerial
Function[J].Gedrag en Organisatie,1994,(4).
[6].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3-29.
关键词:地勘设备;设备管理;使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9-0101-02
地勘设备是完成地质勘探并取得工程施工建设所需地质资料的核心设备,其性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钻探施工过程中钻孔的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由于20世纪80、90年代,地质勘探任务不太多,加上国家对地质单位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地质勘探行业普遍不太景气,恶性竞争导致地质勘查单位利润不高,钻探行业不断萎缩,钻探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量流失。而现在随着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需要大量的钻探技术和管理人员,由此造成钻探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问题。另外,除了设备管理人员不足外,很多地勘单位其设备更新速度与现实需求不匹配,设备利用率偏低、管理低效。在新市场环境中,地质勘探设备管理工作正向市场化、项目化管理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时期地质勘探工作,推进地质勘探项目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进行,地勘设备的高效经济管理就成为设备管理研究的重点,即在实际设备管理中,如何采取合理的管理制度措施,充分发挥地勘设备功能,确保地勘项目高效、优质、快速的进行,提高地勘单位项目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1 地勘设备管理现状及现存问题
1.1 设备管理思想观念滞后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受到传统设备管理理念和制度体系的制约,地勘设备管理过程中过于死板,思想观念较为滞后,没有主动经营管理积极性和创新观念,导致设备搁置、使用率偏低、设备重复采购配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地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
1.2 设备陈旧单一、设备管理人才结构搭配不合理
由于地质单位在2000年以前的任务均不太多,加上单位利润水平偏低造成大量的地勘设备技术管理人才的流失。同时,由于传统设备管理理念的制约,地勘设备管理人员在知识学习方面存在一定惰性,更新较为缓慢,对新的、先进的地勘设备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导致设备陈旧单一、实际利用率偏低、仪器使用不作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的技术更新和发展水平。另外,由于设备管理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不能做到人、设备、材料的协调管理,直接影响到地勘工程的研发项目和市场开拓。
1.3 设备购置存在盲目性与重复性
在新市场环境中,地勘任务快速增长,一些地勘单位为了能够占据一席发展之地,在地勘设备购置方面,没有充分结合单位实际需求,设备购置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如:当地质钻探任务繁忙时,管理人员在没有充分评估和考虑该设备在后期是否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就盲目购置大量的岩芯钻机及相关辅设备,数量有时高达几十上百台,既有国产设备,也有进口设备,认为设备购置多多益善,导致很多设备只在某个具体地勘工作中使用,以至于常年闲置,设备老化和自身技术水平不断落伍,设备购置资金产出比偏低,造成非常巨大的浪费,影响到地勘单位运营经济效益。
1.4 检修维护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设备检修维护基础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力度较为薄弱,全员动态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地勘设备管理专管到底、群管到边的系统网络化管理。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普遍重设备的技术管理,而对设备的经济管理力度不够。检修维护制度的制定带有很强的片面性,没有同设备设计、制造厂家以及现场设备操控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制度建立与实际需求存在不匹配性,设备利用率不高,管理效益不佳。近年来,设备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资源使用的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购置力度不断加强,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设备种类和成分变得更加复杂,而专业管理人才不足,加上一些操控人员对设备重使用轻维护,从而造成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长期疲劳或带病运行,进而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周期,加快设备报废进程,影响设备管理和应用经济效益。
2 提高地勘设备使用效益的管理方法
2.1 加强设备基础管理
强化地勘设备管理制度体系的系统建设,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优化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及专业设备管理人才队伍,结合厂家、设备使用经验等建立完善系统的各层级设备管理制度,并根据地勘工程项目建设发展趋势制定设备管理中长期检修维护、购置、技术更新规划。各级地勘设备管理部门间应加强联系、沟通和信息共享,有效提高地勘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和使用水平,通过合理设备调配、技术更新和改造,提高设备工程项目现场适应力和利用效率,提高设备管理经济效益。要做好各类地勘设备及配套装备的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根据设备功能特性和使用情况,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强、灵活高效的性能检查、养护和检修制度规程,以指导工程现场使用者正确可靠地操控设备和进行设备维护,确保设备具有较高的性能质量水平,提高设备管理经济效益。加强地勘设备的基础管理水平,坚持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强化设备使用和精心养护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坚持养护为主、修理为辅的检修维护指导方针,做到地勘设备的全过程动态管控,有效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和性能水平,提高设备管理、使用等环节中的经济效益。
2.2 坚持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推行系统优化的经济性设备管理,其中设备具有较好的性能质量水平是重要保障基础。在地勘设备管理中,要以设备不失修、不欠修、不过修为设备技术管理目标,同时要结合地勘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辨证处理好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间的关系,转变常规设备观念、深挖设备内部潜在的经济效益,系统优化管理制度体系,多举措并举,积极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实行全流程科学优化、全系统潜力挖掘、全过程动态管控等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地勘设备管理水平,确保设备具有较高的性能质量水平,长期处于高效经济稳定运行工况,实现地勘设备综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建立合理的设备经济管理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积极性,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等全员力量达到地勘设备管理的无差错、无漏洞、无缝隙管理水平,坚持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并重,确保设备在实践工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技术水平,在经济性管理方面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有效发挥设备管理的使用经济效益。
2.3 开展设备点检制度、实施状态检修
地勘单位在设备管理中,应重视点检制度和状态检修制度的合理运用,应结合地勘工程项目和地勘设备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修订和改进点检制度体系,及时修改相关制度和评估考核标准。由于地勘项目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地勘设备使用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变动性,相应设备配置的技术操控人员、检修维护人员的构成和数量也存在较大变动。因此,在具体地勘设备管理中,不仅要充分落实点检制度,确保地勘设备性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应根据地勘任务和工作要求,对点检人员安排应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点检制度的高效落实,确保地勘设备具有较好的使用效益。
2.4 调整设备管理的行为目标,重视设备的技术进步
在新市场环境中,要调整设备管理传统单纯的技术管理行为目标,要将设备管理的技术管理和经济效益充分结合,通过合理地优化管理体系制度建立和行为管控目标制度,实现设备管理和实践生产运用各环节综合效能最优、寿命周期最长、养护成本费用最省等管理行为目标,实现必要功能、使用价值、养护成本、使用寿命等因素间的协调平衡,使设备管理工作真正达到为地勘任务服务且性能效益优越的管理目的,有效提高地勘单位在实践工程应用中各个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和项目运营经济效益。
2.5 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在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地勘设备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地勘设备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地勘设备专业知识学习、操控技能培养、养护技能培训等,培养一批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使其成为既懂得设备专业技能,又懂设备管理养护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地勘设备的质量性能和使用效益,确保地勘单位在地勘项目运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3 结语
地勘设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不断探索设备管理的新制度和措施对策,有效提高设备管理性能水平,确保地勘单位地勘工程项目运营的均衡高效发展。在新地勘工程项目市场环境中,结合设备现状和工程特点,建立持续动态改进和优化管理制度体系,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才能为地勘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建山.论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管理[J].陕西煤炭,2005,(2):61-62.
[2] 王如,祥鸿,颜晶.实施状态检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7,(3):32-33.
[3] 潘力.关于设备管理措施的探讨[J].技术交流,2009,(8):55-57.
[关键词]物资;仓储管理;效率;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67-01
物资在仓储管理中因各种因素影响,其实用价值会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上降低,会使使用价值效用减少,良好的仓储管理可以避免物资受到损害。因此,必须进行科学仓储管理,保护好处于保管期的物资使用价值,同时,还要做到流向合理,加快物资周转速度,注意物资合理分配、合理供料,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最大效用。
在仓储管理中,为了保证物资使用价值的顺利转移,需要消耗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些活动不能创造使用价值,所以这种费用越少越好。高效的仓储管理,可以减少仓储过程中的损耗和劳动消耗,加速物资周转和资金周转,从而节约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加强仓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物资入库外观质量检验是对物资质量把关的首道关口,若在物资入库时,把好物资外观质量检验关,物资标识、标准关,物资入库随行资料关,就可防止不合格物资进入下一检验环节,避免伪劣产品混入生产现场;强化仓储管理是实现物资供应过程控制监督的重要抓手。规范物资出入库,可堵塞在物资流通过程中的漏洞。入库物资若出现先用料后补办手续,变相采购、变通走账等违规行为,必然会造成“虚出入库”、“假出入库”的现象,规范出入库管理,可以有效的监督制约先用料后补办手续等违规行为;深化仓储管理是促进物资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仓储管理的核心在库存管理与控制,实现库存资源与仓储管理的高效匹配,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加强物资库存管理,强化在库物资的保管保养,是确保物资不变质、不受损、保持原有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能够防止因客观因素造成的物资锈蚀、变质、失效、质量下降等现象。
2.提高仓储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完善仓储现代化管理手段
现代化仓储管理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撑。机械化、自动化的操作管理成为企业主流,仓储单位应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仓储硬件设施建设与改造,做好仓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和仓储管理的效率。建设完善的功能强大的仓储管理系统,做好仓储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升级,是实现仓储信息共享,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的必要手段。
2.2 提高仓储作业管理水平
企业在仓储作业中应合理安排仓库中各种功能区的位置,正确安排收货区、存货区、拣货区、临时存放区、货品检验区等功能区的位置。合理安排不同货品的存放地点、搬运路线,保证物资在空间上的最短运动路线和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通过各个环节作业时间的合理安排和衔接,保证作业的顺畅性,尽可能消除或减少作业过程中的停顿或等待时间。
2.3 提高仓储管理人员专业管理水平
仓储管理需要有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企业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稳定的职业化队伍,企业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在为企业的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加强物资仓储管理的具体做法
3.1 坚持到库物资“八看”验收方法,严把物资入库质量关口
对到库物资采取一看名称规格型号与合同条款是否一致;二看物资生产厂家与合同标注是否一致;三看物资执行标准与合同标注是否一致;四看物资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要求;五看到货物资有无产品合格证;六看物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标注是否清楚;七看物资内外质量是否合格;八看定量包装物资是否缺斤短两,做到质量残次不入库,数量短缺不入库,标识不全不入库,实物与合同不符不入库。
3.2 强化在库物资保管保养,确保物资保管质量
对料棚内存放的催化剂、重晶石粉等编织袋包装的物资全部用篷布进行苫盖,对手提式探照灯及抽油杆进行充电保养和防腐处理,对易受潮湿的物资进行通风晾晒等措施,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风吹日晒造成包装袋破损、生锈霉变等造成的物资质量下降现象。
3.3 严把签字盖章关,实现永久追溯
为了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在物资出入库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推行“痕迹管理法”。从物资入库到物资验收,从物资装卸到物资储备,从物资收货到物资发出,从物资交接到资料交接,各个环节都有操作人员签字、盖章,做到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便于每一项物资出入库过程的可追溯性,真正实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
3.4 强化过程监管,提高制度执行力
由于物资仓储出入库牵涉面广、权利与责任高度交织,对物资出入库的监督有一定的难度。立足于制度建设,中心库建立了物资出入库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不仅要进行事后监督,更要在事前、事中进行监督,使物资出入库监督从他律走向自律。
3.5 推行“三重”预警,实现信息反馈机制
首先建立储备定额预警机制。按核定的各大类物资最高、最低储备定额,实施动态预警。其次建立寄售储备有效期预警机制。对于临近合同有效期的寄售库存物资,保管员提前一个月向业务科室提出预警,提示业务科室人员督促供应商在合同到期时及时办理续签合同或退货手续,以免物资长期积压失去使用价值,同时也减少库房资源占用。
4.深化物资仓储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虚入库”、“假入库”是由用料单位、违规供应商违规先用料后补办手续带来的一种表象,仅从出入库环节上监督治理,治标不治本,要从物资管理的源头抓起,计划、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齐抓共管,标本兼治。不定期的对物资供应各业务节点进行穿透式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供应商以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处罚。
(2)针对物资出入库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实,用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通过绩效评价及考核奖惩等制度,来激励和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正确处理好原则与“人情”的关系,在物资收发存管理过程中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加强对相关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让业务知识的培训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3)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优化业务流程,创建物资管理信息平台,将物资出入库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信息平台上运行,将物资出入库流程固化到ERP系统及信息平台上,通过系统实施控制,克服人为因素的干扰。物资出入库就如驶向封闭式的高速公路上高效运行,出入口均有严密的监控,真正实现安全保供、高效保供。
为确保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企业要引进学习先进的物资仓储管理,提高物资仓储管理水平,降低仓储管理成本、提高仓储管理服务,对企业物资仓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企业物资仓储管理的科技化。物资仓储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部分,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物资仓储管理的水平,才能促使我们的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房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教育也已广泛地深入到各学校,学校机房自然承担了信息教育的大部分或主要基础操作任务。使用越多,问题越多,要求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机房的依赖性决定了学校机房管理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学校机房管理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必须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必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经验等等。同时还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制度,以保障机房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运作。怎样才能发挥机房的效能,就要看机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当然管理的经验也必不可少。
1 机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迫使学校不断购进硬件设备,学校机房的计算机配置也相应得提高,并且学校的许多课程也不断的由传统的教学方法改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教育方式。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既有可喜的一面。但对信息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及等原因,机房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表现如下:(1)管理人员需求加大。随着机房数量的加大,出现的问题愈来愈多,要求的机房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多,机房管理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包括机房软件和硬件日益更新,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维护的难度和数量也越来越大。维护的工作量不断加大,这要求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多。(2)学校单个机房计算机数量不足。目前很多学校班级普遍较大,而机房内的计算机数量偏少,致使好多学生无计算机练习,从而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3)有些学生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破坏能力,这些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往往喜欢随意更改计算机的桌面配置,增删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或者浏览恶意网站,造成机器感染病毒以及使用U盘的移动设备携带病毒等,往往给学校机房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少麻烦。(4)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机房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学校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需要在探索中解决这些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排除学校机房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导致机房管理的效果不甚乐观。
2 学校机房管理解决方法探讨
2.1 制定机房管理制度,落实制度
机房管理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机房管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保障学校机房的正常运作,每个机房在正式使用之前,都应该制订严格的使用维护制度,并且由机房管理人员监督严格执行,做到合理、正确地使用计算机。
机房管理制度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使用制度,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制度,诸如要求学生“上机时对号入座”、“不准在机房大声喧哗、吵闹”等等;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机房专职管理人员,机房专职管理人员应对应制定了相应细则。如要求机房管理人员配合任课老师做到上课认真负责,及时纠正学生在上机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保障机房的正常运作等等。总之,在制定机房制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机房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度应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到位。现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需要考虑的事项加以说明:(1)管理制度应根据机房使用人员的素质和特点制定。比如小学生容易管理,在使用机房中应严格制定出详尽的上机步骤和流程,防止误操作。大学生因使用软件的广度大,因此制定制度时应多考虑使用的灵活性。(2)管理制度应在充分分析机房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制定,指定的制度要避免出现隐患。比如U盘以传播病毒,我们就应该杜绝使用,至少不能在每台计算机上使用,而应该利用网络集中在某台计算机集中使用。(3)管理制度应全面。既要管理到使用人员,也要越是到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既要对管理机房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的涉及到,又不能将使用的限制的太死,以至于影响了使用的效果。这个度需要在制度的使用中不断完善。(4)管理制度应涉及到监督措施以及监督措施执行的方式。监督措施的到位在管理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监督措施主要有人力监督和网络监督。两者各有其长。(5)管理制度应全面。应涉及到使用的方方面面,学生如何进入机房,如何坐机位,如何使用以及使用完后如何处理,管理老师和指导老师应该做什么等等。
机房管理制度不仅管理这些方面,还应该对硬件设备的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措施,具体包括什么时间简单维护、什么时间定期维护、什么时间全面维护等细则。应该说学校制定的机房管理制度具备一定代表性。尽管如此,仍然管理中发现许多问题,必须在执行中不断充实改进。
2.2 不断提高机房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由于计算机已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机房的使用率一般都很高,操作过程中会因操作不当或恶意破坏,造成系统崩溃、设备损坏乃至机房瘫痪,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的使用,解决这些问题花费时间的长短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有机房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虚心吸取他人宝贵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素养,才能在繁杂的机房管理事务中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譬如:(1)利用蓝光智能卡轻松管理机房。由武汉中科院研制的蓝光智能卡,为学校机房维护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该卡具有以下优点:克隆速度极快,每秒达400-500M,换句话说,一个机房50台计算机同时克隆,只需约15分钟。是目前知道速度最快的克隆卡,比传统克隆方法快5倍。(2)利用还原卡保护硬盘数据,防止系统崩溃。机房使用中,经常因为误操作或故意造成系统的蓝屏或死机现象,普遍使用Ghost工具,然而ghost在批量处理上比较麻烦。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得计算机无论如何改动、删除,一旦机器重新启动,所有被删除的文件、被修改的设置都自动恢复呢?方法当然有,那就是我网络同传,网络同传现在又许多工具,比如蓝光智能还原卡,它具有每次开机或重启系统还原功能,从而使机房计算机每次使用时始终处在最佳效果上。(3)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学了一小点知识,耍耍小聪明。他们会向其他的同学表现一些修改注册表,修改桌面等之类的手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加密注册表,屏蔽更改机器设置等手段加以管理。当然互联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加密软件,利用这些软件也可以管理,而且方法简单实用,大家可以参考选择使用。
2.3 加强学生公德培养
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机房作为公众使用的设施,每个学生都有义务监督和维护它,加强学生的计算机道德观,积极引导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其积极性用在正道,用在主道,使其成为机房管理员管理机房的好帮手。
2.4 科学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面对日益更新的计算机信息,要通过交流、学习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
总之,学校的机房管理复杂多变,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不可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万能之策。以上赘述只是普遍现象。随着信息技术发达,许多报刊、杂志、互联网上都有有关机房管理的原则、技巧和方法,并且都在不断翻新,机房管理人员应在管理中学习、管理中总结、管理中提高。坚持科学发展,科学管理,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6S管理 方法
为了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借鉴现代企业6S管理模式,结合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获取信息,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并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
一、6S管理简介
(一)6S管理的起源
6S管理指的是在生产现场,尤其是空间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相关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6S管理最早源于日本企业,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afety)这六个词语的首字母缩写。在生产企业中用6S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空间利用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的目的。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与质量控制与企业有诸多相似之处,6S管理方法的目标与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高度统一,因此6S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当中,通过借鉴6S管理方法的相关内容,可以形成独具图书馆特色的6S管理方法。
(二)6S管理要素
6S管理由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六个要素构成。其中,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是6S管理中的四项基本行动要素。整理是改进工作现场的开端,通过物品的分类和整理来达到扩大工作空间、改变原有混乱次序的目的;整顿是去除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将可用物品在方便取用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定位;清扫是指保证工作现场中的工作环境和设备处于一种可使用的良好状态;安全则是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和制度来提升工作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防止意外发生;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和安全这些基本行为进行制度化规范,通过规范与制度的约束来保证工作现场的良好状态;素养是整个6S管理中最为核心的要素,素养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文明礼貌水平,促进员工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6S管理的六个要素中,整理、整顿、清扫和安全是为了改善现场而进行的行动,清洁是为了将现场改善上升到制度和系统的高度,素养则是为了提升人的意识。
二、6S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一)图书馆设备账物相符
图书馆的账物设备要做到100%相符,将可以使用的设备分别放置在图书馆不同的功能区内,对于已经损坏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和销账,以免浪费空间。账上的图书馆设备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盘点,对于损坏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维修,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图书馆区域划分合理
对图书馆内现有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其功能进行明确定位,保证各个区域互不影响、互不干扰,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对于各个区域要设置明显的标识,统一阅览室和书库相关区域的温馨提示语,给使用者一个明确的指示。
(三)图书馆图书分门别类
对图书馆内的物品进行合理的摆放,做到定点、定位、定库存放。对于书刊、报纸、工具、耗材等要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设置外文书库、过刊书库、现刊书库、报纸书库、社科书库、综合书库、光盘存放室和各类辅助用具的存放室等,将相关的书籍和物品分门别类,对于暂时无法确定是否使用还是废弃的物品可以放入库房等待处理,做到取放明晰,便于管理。
(四)图书馆清洁制度
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清洁制度,对书库、阅览室、自习室等进行每天清洁,对于书架、报架进行每周清理,每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卫生清洁。通过馆员、勤工俭学学生的共同努力,保证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清洁工作都能按时进行,确保图书馆内清洁卫生和设备检护工作有序进行。
(五)图书馆布局的合理布置
图书馆的布局包括三个方面,硬件布局、软件布局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硬件布局指的是图书馆的空间设置要宽敞明亮、区域设置要科学合理,便于使用者操作,确保使用者有足够的人均面积,确保使用者和设备的安全。图书馆内的窗户要使用防尘、防晒的双层窗帘,适当保证馆内的正常通风。按照消防要求放置灭火器,在规定区域内设置消火栓,定期检查灭火器和消火栓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软件布局指的是有关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入馆须知均要上墙,保证使用者清楚知晓,便于按规章制度有效执行。图书馆的环境建设还要兼顾人文氛围,通过放置绿色植物、传统字画、鼓励语等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还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饮水区,设置自助打印机等设备,使读者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方便。
(六)图书馆相关制度定点放置
将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打印出来、装订完成后,定点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上。规章制度包括图书分类管理规定、清洁规定、分类规定、工作人员的管理、义务馆员的管理条例等。
高校图书馆引入6S管理方法有利于规范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其他服务企业一样,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将6S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十分可行,能够更好地提升为读者服务的水平,使图书馆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小桃,刘静林.关于高校图书馆实行6S管理的探讨[J].学理论,2011(1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