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社区管理

时间:2023-06-05 16:08:30

导语:在农村社区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社区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综合管理;农村社区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和腿部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导致感染、残废和截肢。农村社区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足保护知识的缺乏,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故此农村糖尿病足的管理势在必行,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1]

1 宣教管理

1.1一般管理

我院将工作重点转到慢性病管理上,糖尿病为重中之重。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每月做义诊、健康宣传活动、随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精神健康;发放健康材料,免费测血糖;举办患者联谊会,起到积极互动作用,并安排每周专家坐诊。

1.2具体管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知识的缺乏及对并发症认识不够,尤其是糖尿病足的致残性,我区开展多途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处方、电视、广播、宣传画、讲座等宣传,并做到每个工作日、每个患者电话联系。采取通俗易懂的幻灯片、实物展示诺和笔的具体应用,让患者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消除对胰岛素治疗的偏见。从思想上重视,将足部的防护纳入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电脑管理专人负责,定期随访。对有7年以上病史者定期做客观指标检查如肱踝比、下肢血管彩超,需要在神经方面检查的则安排在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全民体检针对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者,电话通知来院免费复查,如属实则生活干预,必要时药物干预,从而减少糖尿病足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糖尿病足少一些、缓一些、轻一些,达到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不发生。

2 治疗护理

2.1药物治疗: 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足的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在口服药物上实时应用胰岛素,选用ACEI和他汀类药物有效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根据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应用营养神经药如弥可保、维康福;改善下肢循环药如凯时、丹参、川芎嗪。[2]

2.2局部护理: 有感染者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刚开始时伤口清创采用蚕食的方法.不宜急于做大面积扩创手术,待全身和局部微循环改善后,炎症控制后再行清创处理。伤口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边缘外5cm用75%酒精消毒2遍后,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不适合覆盖的可应用红外线照射和氧气来促进肉芽生长和局部血液循环。患者不能来院的,可到家中服务指导,室内应保持清洁,开窗通风,有条件的配备紫外线灯。

2.3营养指导: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恐惧高血糖,有的过度限食造成营养不良,故此应给予营养支持。少量多餐,保持糖、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给。促进创面愈合。

2.4心理康复: 糖尿病患者易产生抑郁、孤独、恐惧。甚至自杀的不良心理,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故应加强心理护理。我院护士到患者家中与之交流.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病痛。指导家属与患者多交流,邻居之间互相走动,定期让患者参加联谊活动。并可进行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增加养鸟、书法等业余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情、养心才能养身,凸显心理康复成效。[3]

3指导糖尿病患者足的自我管理保健。

3.1自我护足

(1)糖尿患者的自我监测:告知患者诱发因素常为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皮肤及烫伤、碰撞伤及新鞋磨伤等导致的皮肤损伤。洗足后仔细检查双足皮肤,特别是趾间、足底、易受压部位有无皮肤皲裂、水泡、割伤、红肿、变色、皮温高等,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感觉是否正常 。(2)指导患者进行足部护理:教育患者做好足部护理教育糖尿病患者每日用温水洗足,水温在30℃左右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尤其冬季进入浴池洗浴,水温多偏高,,不能长时间浸泡,泡足

3.2自我管理: 戒烟:禁止吸烟,吸烟可致血管痉挛,加重下肢和足部缺血,其下肢截肢危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

3.3运动方式: 步行或慢跑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时间安排在早餐、晚餐30 min后。静坐时可做双小腿轮腿运动;轻拍小腿自上而下双手同步:足趾运动:足趾尽量做伸、外展、屈曲动作.反复多次,坚持每天运动3O一60min。以上运动在没有斑块形成前进行,避免远距离持重行走。

4 小结

糖尿病足的管理是多学科的,农村社区护士的工作相当重要,包括健康宣教、组织患者俱乐部、护理保健康复指导。我们的工作还有待发展,随着多学科对糖尿病护理和治疗的共同治疗,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降低糖尿病足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贾明艳,吴永浩.社区护士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27―23 1.

[2] 向红丁.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M].北京:中华医院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177-]84

第2篇

高血压因其有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的特点,且易并发心、脑、肾病等严重疾病,因而成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为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控制高血压的危害,我们于2001年开始对4个农村示范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现对4年来的干预效果作一阶段性评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4个农村示范社区登记在册的高血压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①问卷,询问患者一般情况、心血管病家族史、体力活动方式、吸烟史和相关疾病史等;②体检,测量身高、体重、血压;③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

1.2.2综合干预方法将1 040例高血压患者(男425例,女615例)的调查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建档。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案[1],由市高血压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疾病分析、危险度分层及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然后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医生,每3个月至少1次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监测,并根据具体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市专业人员负责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1.2.3评估方法对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率、血压水平、药物治疗率等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质量控制

建立了总负责人-督导员-调查员三级现场监督机制;所有调查员进行了严格培训,包括问卷调查的培训,血压、身高、体重测量的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调查。血压计、体重秤等仪器使用前均经计量认证合格。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复查,数据重复率达95%。调查表使用EpiData 3.02版软件进行平行双录入,并采用区间定值法和逻辑查错法进行错误数据的纠正,保证了资料录入的准确性。

2结果

2.1干预前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干预前高血压患者中,有26.3%的人吸烟,有38.1%的人超重或肥胖,有2.9%的人患有糖尿病,有2.9%的人患有脑卒中,见表1。

2.2干预前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以中危为主,占42.6%,其次为低危(占23.0%)、高危(占21.5%),很高危最少,仅占12.9%,见表2。

2.3干预前后血压值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别为149.2 mmHg、133.9 mmHg和88.9 mmHg、84.5mmHg,分别降低15.3 mmHg和4.4mmHg。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干预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25.02 和t=13.14 ,P

2.4干预前后血压分级情况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分别为16.4%和69.3%,控制率提高了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48 ,P

2.5干预前后服药情况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分别为65.7%和81.7%,规律服药率提高了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6 ,P

3讨论

国内外研究资料[2,3]表明,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率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并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对我市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4年的综合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血压控制率提高了3.2倍,平均血压降低了15.3/4.4mmHg,规律服药率提高了24.4%。说明在农村社区中,面对面广量大的高血压患者,只要认真落实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就能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管理,把高血压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有效地进行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成为各地慢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研究价效医学[4],即用最少的钱、最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正是价效医学的具体实践。社区医生与高血压病人接触最早、最多、最广泛,相互之间容易沟通,高血压一级、二级预防的成本效益最佳,这是高血压进行社区防治的一个最大的优势。目前我市农村社区开展高血压的综合防治,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防治经费明显不足,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或技术水平不高,三是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为此,我们在启动农村高血压综合防治前,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高血压防治网络,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对高血压患者的分级、分层综合管理,即首先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疾病分析,然后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危险度分层及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对中危且血压1级和低危的患者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食含钾的蔬菜及水果、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措施。观察3~6个月后,视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对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须立即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访视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4参考文献

[1]张宇清,刘国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2]UK. Prospective and diabetes study group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UKPDS 38[J].BMJ,1998,317:703.

第3篇

【关键词】政府;公共安全;管理;思考

引言

马克思曾说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公共安全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目前,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这会影响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特别是乡村社会的治安管理及其方式的整体性变迁。从金华农村公共安全现状来看,总体态势良好,但一些影响农村公共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文章从重视应急管理、明确工作机制、预防为主三方面解读加拿大等国家应急机制的成功经验,思考其经验对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启示。

一.重视应急管理

世纪60―70年代着手建立应急管理机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考验,加拿大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应急系统。

(一)实行分级管理。加拿大的应急事务管理体制分为联邦,省和市镇(社区)三级,实行分级管理。在联邦一级,专门设置了紧急事务办公室。省和市镇两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因地制宜,单独或合并视情而定。各级应急事务机构负责紧急事件的处理,负责减灾管理和救灾指挥协调工作,监督并检查各部门的应急方案,组织训练并实施救援。各级应急事务管理部门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是协调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拿大组建了专门的应急救援人员队伍,涉及消防救援,水(冰)上救援,建筑物倒塌救援,狭窄空间救援,高空救援及生化救援等。各级政府投入巨资,购置了先进的救灾设备和救援人员防护装备,保证在遇有危急时能及时进行援助。此外加拿大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如安大略省共有525支消防队,其中69%的消防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

二.明确工作机制

(一)统一接警。9.11电话是政府设立的紧急事件接警中心,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平时由警察负责管理。各地的紧急事件管理中心都与9.11电话接警中心相通。当接到报警后,距报警位置最近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从各自的值班位置同时出动去现场,由最先到达现场的人员负责指挥处理。当现场指挥认为事件严重,便会报告紧急事件管理中心,请求上级协助处置或支援。

(二)及时信息。加拿大政府认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提供真实灾情。如安大略省紧急情况管理署专门设立了联合信息中心,负责向媒体,公众相关灾害信息,保证公众及时,不间断地获得灾害的各种信息,既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又制止谣言扩散,减少媒体对灾情的不实报道,为把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三.预防为主

(一)广泛宣传。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强化社区民众的应急救灾意识。如:三月的第一周举行紧急预案周活动,散发自助手册,建立信息亭和进行信息交流。政府减灾管理部门或非政府社会团体也经常组织减灾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公共组织经常对幼儿和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逃生救护教育。

(二)社会动员。动员和吸收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如加拿大灾害损失减轻协会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组织,使命是开展各类预防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并向广大公众和单位提供咨询和教育,懂得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

四. 借鉴加拿大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经验,思考我市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我市建立了对应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但加拿大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一)完善应急制度。加拿大目前形成了以家庭和企业单位自救为核心,市镇,省和联邦政府为后援的应急管理体制,《联邦政府紧急事件法案》把紧急事件分为四类。对于短期事件,要制定24小时、48小时处置计划;对于延续时间较长的紧急事件,要拟定更长时间的计划。各个家庭也有义务在72小时内做好自救工作,并强调受灾人员之间的互援。我市农村也可增设社区紧急事件的机构, 成立社区警务志愿者,对于突发性的事件,采取及时自救,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

(二)完善信息网络中心。各级应急事务管理部门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是协调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集成技术,在加拿大形成统一接警。9.11电话是政府设立的紧急事件接警中心,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公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其中农村道路占到将近1万公里,占90%。随着农村康庄道路实施,里程还要增长。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不规范,低等级机动车辆较多、村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据调查,苏孟村目前只设有少量交通红绿灯,电子监控也是寥寥无几。借鉴以上内容,敦促政府制定和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范,延伸农村地区交通管理触角和网络,创建一个安全的社区。

(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增设非政府组织并参与管理。

加拿大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强化社区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向广大公众和单位提供咨询和教育,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关注对农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注重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问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印发解读简本、开发软件、设置电子触摸显示屏、制订解释性办法等多种方式,为民办事。此外,设立农村社区安全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向基金会捐助资金,使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真正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正如卢梭曾言: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随着信息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应有效借鉴切实可行的加拿大的应急管理的经验,创建安全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网络一体化管理,提高社区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以促进农村“安全、健康、和谐”社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杨.中国新刑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P317

[2]刘春元.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l)P45-47.

[3]盛青.国外社区发展对中国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8(l) P362-363.

[4]王义存.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2008(10)

[5]于雷.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01)

[6]杨艺文.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再思考[J].2005(01)

[7]凌妙英.美加两国社区服务的启示[J].中国民政,2004(6).

第4篇

摘要:通过农村碳排放社区管理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后发现:社区共管是管理我国农村碳排放问题的最优途径。

关键词: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社区管理模型;社区共管

中图分类号:F327;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121-05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Rural Carbon Emissions Problem

WEI Huilan, ZHAO Song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ural carbon emissions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l and its extension model's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proves the theoretic model proposition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n rural carbon emissions community management.

Key words: rural carbon emissions; negative externalities; community management;community comanagement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对农村社区的作用力也随之增加。目前农村碳排放态势一是农民碳排放行为负外部性较强;二是农民低碳行为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能力相对较差。这是农村碳排放管理面临的两个基本困境。因此,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农村低碳路径就显得更为合理。从实践来看,解决居民行为负外部性的途径往往是政府治理,但政府治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致于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来管制人们的资源使用行为时,其能力是有限的。另外,由于农村社区碳排放量的产权较为复杂且难以彻底私有化,因而也难以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

社区管理途径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1]。本文通过农村碳排放社区管理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试图证明,碳排放社区管理不仅能促使私人利益与社区利益的统一,还可以借助于政府、市场等途径构建社区共管模式,实现社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最终提高社区碳排放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效率。

二、碳排放社区管理理论分析

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基于本土知识特定治理结构的自我管理[2,3]。将社区管理含义的边界扩展,其基本含义是与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并拥有社区资源的自我管理权;同时又可向另外两个主体延伸:向上可进入政府的保护活动中,向下又可进入实施碳排放产权私有化的范围。

碳排放社区管理是建立在降低社区居民碳排放负外部性之上的双赢管理模式,其本质特征在于降低碳排放负外部性。然而,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含义告诉我们,由于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存在,即农村社区居民不必弥补外部成本而获得碳排放收益,使得农村碳排放快速增加。实际上,农村碳排放的负外部性理论比上述要复杂得多,表现在社区农民的行为集合使所有相关方的成本-收益函数被动地发生了改变[4]。不同内容的负外部性,其影响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根据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程度和社区管理交易费用可将其分为社区内、社区外以及整体性影响三类[5],如表1所示。社区内负外部性即社区居民对另一居民产生了影响,使其收益降低。非本社区负外部性表面社区居民对非本社区居民也产生了影响,使其收益降低。而其他负外部性产品是指过度的碳排放会导致其他“坏公共物品”的产生,如秸秆燃烧、砍伐树木等消耗碳汇而增加碳排放的行为,会导致气候变暖等“坏公共物品”。

合理管理模式的选择, 取决于负外部性程度和交易费用的高低[6]。而兼顾降低碳排放负外部性和交易成本优势的碳排放社区管理,不仅会促使社区居民碳排放的私人利益、社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赢,还会通过以下几方面降低农村碳排放的负外部性。

表1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分类

负外部性种类负外部性程度社区管理

交易费用社区内的

负外部性社区居民间的负外部性强度大、范围小小社区居民对农村农业系统的负外部性强度小、一定范围小农村碳汇服务能力的下降强度大、范围小小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社区居民对非社区居民的负外部性强度小、一定范围大农村对城市的负外部性强度小、范围小大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坏公共物品的产生强度大、范围大大(一)农村社区管理中的合作

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社区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机制。这一核心观点可分解为社区文化价值与社区社会机制。社区文化价值方面,碳排放上涨会导致降低碳排放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增加,两种价值共同引导人们的合作倾向。社区社会机制方面,包括社会关系纽带和社会声望体系,也会促进合作。社区管理实际上会使社区居民产生一体化倾向,因而在碳排放社区管理的模式中,搭便车问题会得到缓解[7]。

(二)农村社区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除合作条件之外,还需要另一个条件:社区如何使用自身的碳排放选择。社区管理的激励机制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碳排放增加会给社区带来长期影响,且碳排放选择收益为农村社区居民拥有[8]。正是特定地理空间的聚集效应,从而塑造了低碳问题上的利益共同体——社区,使低碳选择在社区层次上具有“产权私有且可收益性”的性质,碳排放社区管理的激励机制便产生了,进而使居民产生低碳选择,最终降低了碳排放负外部性。

(三)农村社区管理中的本土经验

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相比,社区成员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传统知识,颇符合现代生态学原理,为某些人类生态学者认可,称之为生态智能[9]。社区居民对社区资源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区生存机制,并以口头知识、传统、宗教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互动关系。这些关系会降低社区居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产生以及强度。

(四)农村碳排放社区管理的双向扩展性

至于碳排放社区管理的含义,可将其边界向政府保护活动和市场私有化扩展,成为社区共管模式。政府方向上,社区共管包括政府制度化的参与、协作管理、公共物品管理转移和以环境管理等。私有方向上,则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影响社区居民的碳排放选择。

三、社区管理与农村碳排放量模型假设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碳排放行为使居民间产生了负外部性特征,而碳排放社区管理的提出,为社区居民碳排放的共赢模式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社区管理可以通过降低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进而降低碳排放量。

假设2:社区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长期的管理者地位。

假设3:社区居民可以从低碳选择中获得收入。

假设4:社区居民与非社区居民生产、消费的各种产品和碳排放产品均存在于完全竞争市场。

社区管理在改善农村碳排放问题上具备有效性,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来分析一个简单的模型[10,11]。假定在农村碳排放市场中只有3个参与者:产生碳排放的社区居民1、负外部性接受者的社区居民2和非社区的居民3。

(一)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自我管理

首先分析社区内负外部性,假定在农村碳排放市场中只有2个参与者,产生碳排放的社区居民1和作为负外部性接受者的社区居民2,社区居民1产生QCO2的碳排放。令社区居民1的成本函数为C1(Q1,QCO2),其中Q1是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的所有产品,QCO2是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Q1产生的碳排放,这里把碳排放量看作一种产品。则社区居民2的成本函数是C2(Q2,QCO2),其中Q2是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的所有产品,QCO2是社区居民2接受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数量。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Q2取决于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量。假设碳排放增加了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的成本,碳排放降低了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的成本。同时假定他们的成本-收益函数是已知且相同的,最后假定,碳排放的产生是一个单向负外部性模型[12]。

社区居民1的最大化问题为:

maxP1Q1-C1(Q1,QCO2) (1)

社区居民2的最大化问题为:

maxP2Q2-C2(Q2,QCO2) (2)

社区居民2只能接受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量, 社区居民1可以选择任意的碳排放量。

关于3种产品分别求导可得,社区居民1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1=C1(Q1,QCO2)Q1 (3)

0=C1(Q1,QCO2)QCO2 (4)

社区居民2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2=C2(Q2,QCO2)Q2 (5)

上述3个条件表明:在个人利润最大化点上,社区居民生产消费每种产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对于碳排放QCO2来说,假设它的价格为0,进而得出: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会引起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的成本随碳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导致的部分社区外部性成本。可以预期,社区居民1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QCO2。

通过简单的模型分析社区管理模式下的碳排放成本-收益状况。假设社区居民1和社区居民2的生产消费活动在社区管理的指导下,进行Q1、Q2、QCO2的生产消费活动,这样社区负外部性就内部化了,原因在于如果碳排放交由社区管理,那么它在选择社区利益最大化计划时,会综合考虑社区居民1和社区居民2之间的相互影响。

社区管理后的社区利益最大化问题为:

maxP1Q1+P2Q2-C1(Q1,QCO2)-C2(Q2,QCO2) (6)

社区管理后的社区利益最大化一阶条件为:

P1=C1(Q1,QCO2)Q1 (7)

P2=C2(Q2,QCO2)Q2 (8)

0=P1=C1(Q1,QCO2)QCO2+C2(Q2,QCO2)QCO2 (9)

式(9)表明,社区管理后,整个社区会同时考虑碳排放对社区居民1边际成本的影响和对社区居民2边际成本的影响。也就是说,社区居民1考虑到了自身经济活动产生的负外部性。

社区管理之前,碳排放的最优数量由式(4)决定,对式(4)进一步推导可得:

MC1(Q*1,QCO2*)=0 (10)

社区管理之后,碳排放的最有数量由式(9)决定,对式(9)进一步推导可得:

-MC1(Q*1,QCO2*)=MC1(Q*2,QCO2*)>0 (11)

式(11)中,MC1(Q*2,QCO2*)>0,这是因为碳排放增加会使社区居民2的成本增加。社区管理后的社区居民1会在-MC1(Q*1,QCO2*)>0的地方进行生产,也就是说,与社区管理之前相比,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降低了。

结论一:社区管理下的碳排放最优条件为两个社区居民关于碳排放的边际成本之和等于0,如图1所示,-MC1=MC2,在这种假设条件下,社区管理之前产生的碳排放水平由Q2降低到Q1。

(二)社区管理的不足和扩展——社区共管

社区管理在降低社区内负外部性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对于农村碳排放产生范围较广的负外部性问题,社区管理的成本-收益优势就丧失了。换个角度来讲,社区管理在降低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作用还可以扩展,除了社区完整拥有降低碳排放的权利之外,向上可以与政府治理接壤,向下则与产权私有契合。将非社区居民3考虑进来,对第一个模型进行扩展,假设与扩展前的假设相同。

假设社区居民1、社区居民2和非社区居民3共同组成了社会成本-收益,社区居民1和社区居民2组成了社区成本-收益,自变量均为碳排放减少量,令非社区居民3的成本函数C3(Q3,QCO2),可构建社区共管的社会最优效果为:

TB=P1Q1+P2Q2+P3Q3-C1(Q1,QCO2)-C2(Q2,QCO2)-C3(Q3,Q1CO2) (12)

从式(12)可以看出,虽然社区居民1的生产消费活动引起了非社区居民3成本函数的变化,即非社区居民3在做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Q1CO2。对式(12)求导并等于0,并进一步推导可得:

TB′=(MSB-MSC)-(MCB-MCC)=0 (13)

其中MPC代表居民为生产、消费碳排放所支付的成本,MSC是农村系统中生产、消费产品的全部成本,MPB为农村系统中个人降低碳排放所带来的收益,MSB为农村系统所获得的总收益,MEB是碳排放减少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收益。式(13)可转化为:

MAXS=[(MSB-MSC)-(MPB-MPC)]=[(MSB-MPB)-(MSC-MPC)](14)

则社区管理解决农村碳排放外部性的最优结果为:

MAXS=(MEB-MEC) (15)

由图2可知,式(15)可理解为MEB和MEC两个线的交点。其中MEC为 碳排放造成健康和财产损失的成本,包括碳排放所引起经济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健康、人们的幸福水平等。MEB为碳排放减少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如图2所示,Q为社区居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碳排放减少量,Q2是碳排放为0的点。对于Q2这一点,MEC值很大,则负外部性较强,即碳排放减少量不能降低太多。在Q1点,MEB=MEC,即降低农村碳排放的边界负外部性成本等于其边界负外部性收益,可使农村社区与社会实现降低碳排放的帕累托改进,Q1为最优农村碳排放点。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则是碳排放边际外部成本如何由边际外部收益来支付。 对MEB进一步分析可得:

MEC=MSC-MPC (16)

MNPB=MPB-MPC (17)

根据式(15)、式(16)和式(17)可得:

MEB=MEC=MNPB (18)

式(17)表示社区居民的个人净收益等于边际个人收益减去边际个人成本。如图3所示,社区外部面对Q2数量的碳排放负外部性。根据帕累托改进的原理,当碳排放减少Q2时,此时碳排放减少最多,但MNPBMPB,表明存在帕累托改进。在Q1>Q>Q2时,MNPB0)从成本减收益来看,这个负外部性是最优的,此时边际外部性成本等于边际个人净收益。

结论二: 式(18)表明对于社区外的负外部性影响,需要通过社区管理的扩展,即社区共管模式来降低碳排放[20]。具体策略是降低碳排放获得的个人净收益,由享用降低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收益来支付,即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目的。

四、夏官营村:半干旱农村社区案例

(一)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村地处榆中县中部,黄土层深厚,年平均气温657℃,四季分明,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350毫米,共有农村户口16133人。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80元。夏官营村距兰州中心城区大约46公里,与榆中县城距离大约为13公里。距离市中心较远,这是西部大多数农村的特点基于百度百科夏官营镇基本情况的叙述与笔者调查所得。 。当地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和农田防护林数量在逐年减少。

(二)农村社区碳排放与社区管理

夏官营镇温室气体账户应该考虑三个关键排放源。农村碳排放的碳源种类主要有3个方面:分别是村镇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子系统、自然生态子系统。村镇生态子系统主要包括:①人口:这里主要指常住人口。②能源:本地区的生活消费能源主要为煤,汽油在交通运输中叙述,同时汽油使用量较小,秸秆在农业系统中叙述,在本地区使用量较大。③交通运输:主要能源为汽油。农业生态子系统:首先农业变化很难预测,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即便没有全球变暖、虫害要素禀赋差异,气候同样也很敏感,而这些因素无法准确预测,只能尽力试图预测农业的碳排放,包括:①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导致的碳排放,主要是生产过程、运输过程和使用过程中耗费的化石燃料所导致的碳排放,同时化肥的过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结构、形成了环境污染,也会产生碳排放。②农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碳排放。③由于农业机械运用而直接或间接耗费的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碳排放。④灌溉过程中耗费的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⑤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为农户生活燃料或露天焚烧造成的秸秆碳排放[10]。自然生态子系统主要包括草地植被等自然系统形成的生态过程。在调查过程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化肥、农村土地结构所引起的N2O的增温潜能是CO2的200倍左右,氮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会更加严重。

针对夏官营村的三个关键碳排放子系统及其碳排放负外部性基本状况,本文对其进行了基本的社区管理分析:合作、激励机制较适用于社区内负外部性和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社区共管下的双向扩展功能适用于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对于农业生态子系统来讲,合作、激励机制较适用于社区内负外部性和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双向扩展功能适用于其他负外部性产品;而对于自然生态子系统来说,合作、本土经验较适用于社区内负外部性和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双向扩展功能适用于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如表2)。表2夏官营村的碳排放负外部性及其社区管理

子系统

负外部性村镇生态子系统人口、

能源、交通运输农业生态子系统化肥、农药、

农业机械、农药灌溉、秸秆 自然生态子系统

草地植被社区内负外部性强度大、范围小强度小、一定范围强度小、范围小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强度小、一定范围强度小、一定范围强度小、一定范围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强度小、范围大强度小、范围大强度小、范围大社区管理功能合作、激励机制、双向扩展合作、激励机制、双向扩展激励机制、本土经验、双向扩展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社区管理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社区管理主要通过社区自我管理和社区共管两种降低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机制,进而对降低农村碳排放产生影响。

根据结论一可知,社区自我管理可以实现农村碳排放的降低,实现了帕累托有效的碳排放量。但这种管理模式在实际管理中的运用会遇到一定障碍,比如基于碳汇交易的碳排放市场仍未完全建立起来,以及社区居民生产消费各种产品的市场和碳排放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影响,因此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行是建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结论二可知,社区居民降低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可由降低农村碳排放的边际个人净收益来支付。这一研究为构建降低农村碳排放的社区共管模式提供了有效思路。

此模式目前面临的状况是农村居民降低农村碳排放的收益严重不足、降低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收益不清晰和难以统筹管理,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政府划定个人净收益范围等政策来为社区创造降低碳排放的收益机制,这样降低农村碳排放的社区管理模式才是可持续的。在更大程度上,政府应当通过订立契约、立法、补贴、税收政策等手段将一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生产管理让渡给社区组织承担或者支持社区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Elinor Ostrom.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J].新视野,2010(2):40-43.

[4]安德鲁·马斯克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刘文忻,李绍荣主译.高级微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489-524.

[5]蔡防.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1993(1):26-32.

[6]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52-158.

[7]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146.

[8]Jeffrey A, McNeely. A Foreword by Tropical Deforestation: The Human Dimension[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9]Berkes, Firket.Sacred Ecolog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Taylor and Francis[M].1999.

[10]陈万灵.社区研究的经济学模型——基于农村社区机制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2(9):57-66.

[11]盛洪.论社区资产个人化的途径:“分”与“卖”[J].管理世界,1998(3):42-48.

[12]哈尔 R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灌区设计

1、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电力提灌是当前农村灌区进行大面积引水灌溉的工程,在灌溉系统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地形特点,灌溉需求以及作物生长需求情况对电力提灌的泵渠体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的电力提灌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由于传统的电力提灌设计过程中,泵站与渠道的设计是分开进行的,泵站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渠道的引水需求;渠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泵站的供水能力,容易造成提灌供水不足或者灌区引水效率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因此,综合考虑泵站的供水能力以及渠道的引水需要,对泵渠进行一体化设计。

2、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主要的技术设备构成

主要包括泵站的技术设备、PE输水管道。在主输水管道中,主要是指与提灌泵站出水口相连接的干渠、支渠,而不包括陡渠、衬渠以及毛渠等。

2.2 设计基本原则

一体化设计古城中将泵站输出的具有动能与势能的水,通过密封的PE输水管道将水输送到引水目的地,同时尽量减少岩土输水损失量,实现对远距离以及不同高程的地点进行供水。

2.3 主要的设计技术内容

(1) 对灌面A进行确定,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水源的水资源情况、实际规划要求以及地形和地貌等来确定灌区面积,计算得到提灌区的灌溉面积;(2) 对进出水的高程差h进行实地勘测;(3) 计算得到灌区的灌溉流量Q;(4) 对输水管中的水流速度V进行查询;(5) 按照流量Q计算得到输水管道的直径d;(6) 在确定输水管道直径d之后,按照管径d、管材计算得到输水管道的水头损失h;(7) 确定计算得到扬程。(8) 计算得到满足Q、h的水泵型号、配套的电机功率等。

设计根据:**省《小型泵站设计规程》、《小型泵站施工规程》、《农业灌溉渠系设计水册》。

设计内容:从传统的提灌站出水方式逐步扩大至从渠系的末端出水,沿途进行分水控制,并进行定点的供水。

建设内容:对泵站进行建设,沟渠开挖、PE输水管埋设、分水口设置、确定最高程供水点以及最远供水点,形成全系统的规划及建设。

材料选择:因为提灌站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和体系,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PE管以及响应的连接部件等,诸如不同压力、不同管径的钢管、连接附件等。同时,还要充分考虑PE管的结构特性,最终确定需要铺设管道的方式以及PE管道的压力等级。

技术难点:设计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泵站的动力设备布置、最高程地点以及技术工况等。同时,水泵的选择以及输水PE管道的长度的配置等需要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设计”中的灌区渠首泵站结构布置

泵区首泵的结构布置是一体化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实现泵站与渠道体系合理配置的关键内容。

3.1 主厂房的配置和设计

主厂房中安装了包括6台混流泵以及三台轴流泵900HD-9,同时布置成为U字型,采用了沿前池方向布置三台和侧向布置三台的方式进行整体布置。其中,在厂房的两侧同时还设置了前池翼墙。其中,泵房采用了湿室型泵房,其包括吸水室、水泵层以及电气的设备层等部分。为了保证泵站工作效率,其主厂房的下部设置为矩形沉井结构,该厂房的净宽是7.8 m,高为9 m。

U字型厂房中的两个转角处形成了一个相对空旷的场地作为安装间,其采用了混凝土型基础,地面的高程为78.5 m,主要用于设备的检修、维护以及设备的安装通道。

3.2沉井的设计

泵站采用了U字形的结构,分别使用了不同尺寸高度的沉井组合,而且两侧沉井保持一致,其平面尺寸设置为15.2 m×13 m,高15.75m。而中间的沉井平面尺寸为15.2 m×13 m,高度为14.2m。沉井中设置了隔墙,而且在其靠前池侧面设置了闸门室,在外侧则设置了厂房。在输水压力管道处设置了出口井壁以及二期混凝土的孔口。

整个沉井的封底一共包括三层。其中,底层使用了0.5 m的厚块石作为压渗层;第二层使用了厚度为2m的素混凝土封底,主要用于井外的浮撑。在将井内部的水抽干之后,在第三层中浇注了厚度为1 m的钢筋混凝土。第二部分沉井的高度则控制在73.6-77.00m左右,采用了现场浇注的方式。

3.3 渡槽的设计

由于渡槽的长度相对较长,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纵坡进行重点研究,保证渡槽的出口与之前的总干水位相连通,且槽中的水深较浅,需要形成回水进行淹没。当槽中的水深过大时,则会形成水跃,增加了出口消能工程。在经过槽内的设计水深设计之后,确定水槽中的高度为1.94 m,增加水深至2.30m,确保水面刚好与水面相衔接。在此基础上,通过纵坡比较之后,确定纵坡较陡,则槽中的流速增加,渡槽的断面将能有效控制,从而节省土建的投资,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79-01

正文

近年来,东昌府区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东昌府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解决,更好的提高供水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工作不到位

如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思想认识是关键。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很多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和意识仍然存在,很多管理规章制度流于表面,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积极探索分析和解决。此外,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安全用水意识和参与、支持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还不是很强。在水价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参与度不够,群众对水价制定过程不够了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对水价的接受程度,也影响到工程建成后的水费收缴工作。

2、工程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目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落实程度不够等现象还是存在的。很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维护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日常工程维护和饮水安全管理的要求。此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不明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松懈。且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业,一些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差,管理不到位、不尽责现象存在,管护责任落实不好。

3、农村供水工程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经济物质条件差,工资福利水平低,因此难以吸引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来壮大队伍;而且由于工程本身的经费有限,经济上也不允许配备较多专职管水员。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单村的供水工程,管理者的工作基本是由村委会指定的村民兼任,且由于工资低、杂事多而又缺乏相关专业管理养护和运营知识,因此,管理过程中只起到了看管和简单的运行操作的作用,维修、养护检修水平低,使工程在运行过程中破管漏水、机电故障等得不到及时维修,机电设备、管道受损程度易加大,维修资金投入增加,工程设计寿命易缩短,造成较大浪费。另外,供水单位本身也缺乏人才意识和科技意识,忽视了对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1、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统筹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布局,综合考虑水源、水质、水量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加强对水源水质可靠性论证,确保水源布局科学合理,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与区域供水、水源保护、乡村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等专业规划的协调街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既科学、又合理、得民心、见实效。

2、强化水源保护,提高饮用水质量

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是保证供水水质的重要基础。水源是关键,饮水工程建设前,水利部门首先要严格做好水源勘察和调查研究,确保水源的水质和水量,避免盲目建设。保证工程效益最大化。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工程管护范围,结合河堤的管理,管护好水源,改善好水质。严禁在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地区发展高污染工业,坚决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加大禽畜养殖环境管理力度,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养殖,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生活污水排放处理设施要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防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新的的水源污染。加强对供水工程水源、出厂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发现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时,必须采取处理和深度处理措施,确保饮用水水质达到饮水安全标准。

3、创新管理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量大,要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关键是体制。在管理机制上,水务局作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行业主管部门,要负责组织研究,制定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实施供水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化管理责任。在运营机制上,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灵活有效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模式,明晰产权,建立水价机制,加强用水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4、强化队伍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投产运行后,长期受益是目标,优质服务是基础。水利部门应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定人定责,分片包干,对工程及时做好监测、维护,发现故障及时检修。化队伍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确保工程运行过程中在技术上不出现任何问题,确保每一项工程惠及一方百姓。要加强水利法规的宣传解释,及时把国家的政策宣传到用水户和工程管理者,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责任,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好、管好、用活,让广大农民群众得益受惠。

5、建管并重,良性运营

精心组织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在保证供水质量前提下,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技术。在建设同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探索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合理确定水价和收费办法及服务体系,确保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第7篇

关键词:干旱山区;水利工程;雨水集流;建设;管理

永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陇中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祁连山脉交汇的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是兰州市所辖三县之一。全县辖5乡13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 590~3 631m,分为河谷、盆地、中山、梁峁、沟道等多种地貌类型。总土地面积6 090km2,丘陵沟壑山区面积5 389.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50%。当地气候干燥,降雨量小,水资源短缺。

1雨水集流工程设计

干旱山区人饮集雨工程指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群众靠天吃水的地区,以户为单元,通过人工建设水窖和混凝土集流面,集蓄天然降雨,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的一项小型水利工程;由水窖、集流面、集水池及输水管组成。在工程建设时,国家补助工程材料款,群众自备砂石料并投工投劳。

1.1蓄水工程农户庭院常采用的蓄水工程为水窖(水池)。

1.1.1水窖分类。按形状可分为圆柱形、球形、瓶形、烧杯形等;按防渗材料分为红黏土、混凝土现浇、水泥砂浆、塑料防渗膜等。

1.1.2水窖选择。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运行安全,土质为黄土类时可选建为水窖,土质含砂较多或砂砾石基础时可选建为水池。

1.1.3水窖容积的确定。按照甘肃省农村人饮困难的标准,正常年份人均日用水量25~35kg,干旱年份人均日用水量12~20kg。人均日用水量取15kg。如果不考虑牲畜,每户平均按4.20口人计,户均年需水量23m3。在7、8、9雨季3个月,部分水量可以调节蓄集,边蓄边用,水窖容积可确定为20m3。常建的水窖容量有15m3、20m3、30m3三种。

1.2雨水集流面积确定根据《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DB62/T495-1997),以多年平均降雨量法计算庭院集流面积。

永登县中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0mm,混凝土集流面集雨系数为0.78,集流面面积为102m2。农户集流面建设时,庭院面积全部建为集流面,户均100m2,再利用农户屋面面积30~90m2,能保证用水产流的需要。

2建筑物设计

2.1水窖设计现以30m3瓶形水窖为例,设计时,窖台高30cm,形状为正方形,边长1m,采用C15混凝土现浇;窖盖用圆形钢筋混凝土预制,直径40cm,厚6cm;窖筒深0.80m,旱窖深0.50m,蓄水深5m,窖底直径3m,腰径3.20m,原土翻夯30cm,从下至上,3:7灰土填层30cm,C15混凝土现浇10cm,M20水泥砂浆抹面1cm,纯水泥浆刷2遍;窖壁捣实,用M10水泥砂浆抹面2cm后,再用M20水泥砂浆抹面1cm,最后用纯水泥浆刷2遍。

2.2集流面设计集流场在农户庭院内采用C15混凝土现浇,厚4cm;现浇时将集流面划分为2m×2m方块,方块间设1.50mm砂浆伸缩缝,浇筑前要对院面进行平整夯实,使平整后的纵向坡度保持为1/100,横向坡度保持为1/50左右,向集雨窖方向形成水流坡度。

3工程施工

3.1水窖施工顺序:定位开挖窖壁捣实窖底基础翻夯清扫洒水窖壁抹面窖底混凝土现浇窖台混凝土现浇安装窖盖窖台外沿缝处理加盖洒水养护。① 定位。本着集水通畅、管理容易、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的原则,水窖布置在农户庭院内,应避开厕所、畜圈、污水沟等不卫生地点。所选的窖址必须土质坚实,避开填方、易湿陷的地方;距根系发育的树木5m以外;若是群窖时,两窖口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10m;避开行车道路。若院内土质等原因无法开挖时,水窖可布置在院外合适位置。②开挖。开挖时要边挖边检查,及时掌握土质情况,如遇虚方或裂缝,应立即废弃,重新选址开挖。③窖壁捣实。在开挖过程中或全部开挖完成后,针对黄土窖体,应用木锤等工具均匀满面击实窖壁,对凹陷部位进行处理。④窖底基础翻夯。黄土地质窖底要进行原土夯实;对于松软的黄土地基要铺垫30cm厚红黏土;砂砾层地质的窖底可不翻夯。⑤清扫洒水。抹面前窖壁要清扫,对干燥的窖体要洒水湿润。⑥窖壁抹面。先用M10水泥砂浆抹面2cm,再用M20水泥砂浆抹1cm。抹面时要注意均匀接茬并压实,窖体整体压实收光,最后用纯水泥浆按一定间隔时间压茬均匀地刷2遍。⑦安装φ90PVC进水管1根,长1.20m;在进水管口设集水坑(口径20cm、底径10cm、深20cm)、圆台形盖、过滤杂草污物的拦污网。

⑧窖底混凝土现浇。窖底基础夯实后,用C15混凝土现浇10cm。⑨砖砌或C15混凝土现浇窖台。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砖,高20cm。外沿抹面后尺寸为1m×1m。也可支模采用C15混凝土现浇。⑩安装窖盖。安装预制的混凝土窖盖;窖台外沿用M10砂浆抹缝。⑾洒水养护。窖台覆盖保护物、窖内洒水,养护7d以上。对砂砾层地质的水窖,窖壁首先用水泥浆喷锚加固,然后用上述方法处理。

3.2集流面施工顺序:院面平整放线支模C15混凝土现浇洒水养护砂浆填缝。①院面平整。将农户庭院院面平整夯实,按纵坡为1/100、横坡为1/50的标准,向水窖进水口方向形成水流坡度。②院面四角控制水平后打桩,按由里到外的顺序放线支模。③C15混凝土现浇。现浇厚4cm,并将集流面划为2m×2m方块,方块间设宽1cm伸缩缝。现浇5d后,采用M10水泥砂浆填缝。④覆草、洒水养护7d以上。炎热天日洒水不得少于4次。现浇100m2集流面需用水泥1.06t、砂子2.32m3、石子2.76m3。

4工程管理

4.1工程竣工后,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工程移交给受益户直接管理。

4.2农户使用时要勤检查、勤维修,对集流面裂缝及时用水泥砂浆填缝,发现水窖漏水应及时处理,保证工程完好。

4.3降雨前必须清扫集流面,保持集流区域干净卫生;定期清理水窖进水管拦污网上的杂草污物。

4.4厨房内应有专用储水缸,投入“漂白粉”和“灭疫皇”,进行灭菌消毒,当水浑浊时投放少许明矾,应坚持水煮沸后再饮用。

5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

第8篇

第一个方面:通过“两个统一”来树立系统观念

建议之一: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就是要求我们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的系统思维理念来统一认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消除当前一些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都市区不能只重“新城区”建设而忽视“新农村”建设。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范围内,分布了62个街道办事处和97个建制镇,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区中照样有并将长期存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较之都市区外可能还更加错综复杂。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确定的“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名单中,都市区中示范村36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36%,推进村197个,占全市推进村总数的21.9%。由此可见,都市区不光有“新农村”建设任务,而且任务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进作用,我们应该尽早重视起来。

第二,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到共同推进、相互促进,二者并不矛盾。重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都市区现状为超过500万城镇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都市区,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农村”建设好了,也会反过来促进“新城区”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

总之,“新城区”与“新农村”都是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的快速发展告诉我们,重城市轻农村,是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类似巴西、印度的城市贫民窟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我们要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同时建设成为全市的“龙头”和“窗口”,共同去带“大农村”,这也是“直辖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

建议之二:统一规划

长期以来,“新城区”的建设规划是比较超前的,推进“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重庆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将都市区划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空间层次(以规划外环高速路结合相邻镇界进行划分),其中主城2737平方公里,郊区2736平方公里,基本各占一半,相对来说,规划中对主城中的“新城区”怎么建着墨较多。在一系列总规、控规、城市设计的指导下,以高新园和经开园为核心的北部新区,以大学城为核心的西部新城,以茶园为核心的东部新城,以及九龙坡的华岩、北碚的蔡家、江北的鱼嘴、巴南的南泉新城均已启动建设,方兴未艾……

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旋律唱响大江南北之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农村区域的规划是如此缺乏!以往广大农村区域在城市规划上多被描述为“非建设区、禁建区、组团隔离绿带、生态绿地、农地、林地”等词语,显得粗略简单,缺乏深度和可操作性,以至于农村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可喜的是,今年我市已经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和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等文件。

当前,我们有必要在《重庆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首先对都市区的所有“新农村”区域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指导各示范村、推进村编制具体的建设规划,这就是我所说的“统一规划”!规划编制的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摸清和认识都市区“三农”基本情况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规划这个层面来统筹兼顾都市区内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同时处理好各“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许还可以通过“统一规划”来探讨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协调机制,以期从制度上保障二者共同推进、相互促进。“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老路不能再走。统一规划又尤其要做到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一规划环境景观、统一规划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资金。成都利用城市通风口的非建设区统一规划建设类似“五朵金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非常值得我市西部新城的“都市后花园”学习。

第二个方面:通过“两个划分”来实行分类指导

建议之三:划分区域

实行分类指导首先要合理划分区域,即从空间上实行分类指导,分别确定“新城区”与“新农村”各自建设的重点地带、重点领域,避免相互争夺空间、争夺资源,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主城”中的城市规划拓展区和“郊区”中的小城镇是“新城区”建设的主战场,“主城”和“郊区”中的非建设用地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根据《重庆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可以得出,规划从2003到2020年,都市区常住人口将由618万增至930万,其中城镇人口将由521万增至880万,农村人口将由97万减至50万,对应的城镇建设总用地将由415平方公里增至820平方公里。这就从量的角度,对“新城区”与“新农村”的建设任务进行了界定,有利于我们实行分类指导。

建议之四:划分阶段

由于“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并且“新城区”建设的用地来源于农村,所以在城乡结合部存在过渡转化时期的“新城区”和“新农村”。对这一地区,除了需要从空间上划分区域实行分类指导之外,还需要从时间上划分阶段进一步实行分类指导,具有适度“弹性”的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对近期即将征用的区域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避免增加拆迁成本,其“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重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离土”之后的谋生本领,为农民向市民过渡作准备,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对5年或更长时间才征用的区域,我们不能“一控了之”,要在不妨碍“新城区”拓展的前提下,提前考虑为村级经济二、三产业发展留有适当空间,避免竭泽而渔,除了预留住房安置区外,同时还要预留产业安置区,以确保能长期“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当前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突破和创新很多现行的土地管理、规划控制和建设规费等相关政策。不过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农民建设的“新农村”也是可以成为“新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我们何不积极探索农民“被动城市化”到农民“主动城市化”的新路子呢?城市的活力,正是来源于它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宽容。

第三个方面:通过“两个防止”来避免顾此失彼

建议之五:防止以新城区新农村建设为名,损害农民利益

当前,推进“新城区”、“新农村”建设,都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我们要切实站在失地农民的角度,认真研究如何“多予少取放活”!时下,还有很多人单纯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修房造屋,想借这股热潮到农村圈地搞开发。诚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外来资金的投入,但前提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不然,“新农村”虽然建起来了,但农民自身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必将成为新一轮发展中的牺牲品,这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

建议之六: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名,阻碍新城区建设

第9篇

一、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财务审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社会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不断的巨变中,中国农村社会的管理已逐步向社区化转变,逐渐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农村社区发展。

1.农村社区的涵义

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居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且经济结构主要是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较低且居住区与农田或其他自然形态的农业生产资料紧密联系、比较封闭、人际关系密切、基层行政区和居民自治结合共同进行治理的社会共同体。传统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当今我国农村社区正处在向现代化、城镇化转变的进程中,社区的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随着农村社区的经济多元化发展,财务问题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农村社区加强财务审计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2.农村社区财务审计

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依法对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经济行为进行审查、评价和监督的手段。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加强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遏制农村腐败现在发生的有效途径。因此,不断加强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的内容

对农村社区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监督,主要分为定期对常规审计项目进行常规审计和对于重要的或者是突发的经济事项进行专项审计。

1.常规审计的主要内容农村社区常规财务审计事项主要应包括:(1)农村社区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2)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和债权、债务、损益情况;(3)上级部门转移支付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4)农村社区集体投资项目的账目和损益情况;(5)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独立核算的村民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6)农村社区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收支情况;(8)农村社区的借入资金、代管的集体资金以及“一事一议”资金的提取、管理、使用情况;(9)农村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公开执行情况。审查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通讯费、干部报酬、招待费等具体规定。财务公开方面,审查公开资料是否齐全,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干部误工及招待费是否逐笔公开等。2.专项审计的主要内容除了定期对常规的审计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外,对于一些重要或突发的财务事项还应该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的内容主要有对集体土地征用、对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干部任期、离任等事项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主要针对的是与社区群众密切相关的、极其重要的、非常关注的事项实施的审计行为,从而使农民群众了解重要经济事项的背景、事实和处理情况,增强农村社区经济透明度,缓解农村干群关系。以上就是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中应该进行审计的全面内容,但是现如今在大多数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并不能全面地完成,因此,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工作总是有漏洞多,不规范等问题。

三、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农村社区财务因其资金量小,涉及的被审计人员处在最基层,从而容易被一些专业的审计部门所忽视。因此,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制度,也就是“村财镇管”,虽然这一制度对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也使得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会计处理的规范性不强。

2.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做保障目前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缺乏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还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农村社区财务审计还没有形成工作制度化、队伍专职化。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始终无法定性。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可以依据的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这必将阻碍农村审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相互矛盾的。

3.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执行力度过小各级乡镇政府对农村社区审计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或干脆不处理,束之高阁。通过分析现行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法定强制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易受到乡镇行政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从而无法遏制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4.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程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大多数乡镇对农村社区的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制定合理的中、长期审计计划,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对于审计的资料和审计后的有关文件没有规范的送达文书和完整的审计档案记录。对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取证、审计档案整理与保存等一系列审计程序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或参照国家《审计法》规定执行,审计程序极为不规范。同时,在之前提到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全面内容,大多数农村社区根本就无法完成,仅仅开展的只是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将任期内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是否增值等任期责任目标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事项纳入审计范围。

5.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社区经济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各农村社区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承担,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经济工作。加之忙于各种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财务审计工作,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因此审计质量普遍较低,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四、加强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对策

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中,要求乡镇一级党委和政府彻底转变职能,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全新的农村基础管理组织。这也对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中,要树立以服务为主,寓服务于监督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民本审计的理念,不断规范财务审计程序,完善财务审计的内容。因此,要做好现代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

1.加快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立法,规范审计行为,加强法制化建设从目前实际来看,最迫切的需要是出台一部由权力部门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的农村财务审计条例,规范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执法标准,把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的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审计工作程序化,审计处罚法制化,做到审计监督制度化,审计反馈正常化,确立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的政策问题,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法,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

2.健全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体系,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适应农村社区财务经济变化需要的审计队伍。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要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达到队伍建设标准化,业务工作规范化,工作管理法制化,政治思想现代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素质。

3.规范农村社区财务审计程序,做到全面审计农村社区财务审计一般包括以下程序:确定审计对象和性质、拟定审计方案和计划、公示审计公告、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和结论、处理对接审计结果、审计材料归档等。农村社区财务审计执法过程也是行政执法过程,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有序地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同时,不能只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要对农村社区财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真正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