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

时间:2023-06-05 16:08:34

导语:在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

1.居住区室外环境地形的设计

按照居住区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应规划停车位置。对于大型的居住区来说,如果按要求设计了地面停车,就很少有或没有景观的绿化用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多数大型居住区都设置地下停车库的原因。但地下室的营建,对于景观规划来讲,有着诸多的限制因素,覆土就是其中最为限制的。

2.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呼应设计

不少景观规划设计没有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在图纸上不能详尽地表述建筑底层与室外环境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建筑底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在这一个重要的交叉点上存在设计的盲区。诸如建筑入口台阶、无障碍坡道、建筑入口花坛等,建筑设计认为应由景观设计负责,而景观规划设计师认为这些是建筑的一部分应由建筑设计完成,最后造成在设计上的不协调。笔者认为,先由建筑师提出设想方案,组织建筑与景观设计的专题会议协调沟通,再由景观设计师深化,并出施工图,这样有利于住宅出入口与室外环境的结合。

不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消防车道的设计施工交由景观设计完成,在设计上建筑设计规划了道路的定位,但景观设计时,往往只满足与消防车通行的功能,对于结构是否满足没有深化。特别是一些景观规划设计中,过于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对消防车道采用隐形车道推崇备至。4m 的消防车道,一半设计成硬质车道,另一半设计成绿地,但在结构上却没有采用消防车道应有的结构形式,这对于今后的使用存在着安全隐患。

景观设计对地面停车数量不应有较大的增减,特别注意目前规划中的残疾停车位的要求。在居住区的地面停车场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所规划的停车一般不考虑景观环境中如何布局,只按方便使用的原则设计,如不少建筑规划设计中一个停车场多达20余辆,严重影响小区的景观品质。原因是建筑设计是先于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的,常常占用了室外最为理想的景观用地,而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该停车场规划已向政府备案,直接导致景观规划设计时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案应在政府备案前完成,在保证地面停车数量和方便使用的情况下,结合景观规划,合理的设置停车场的位置和大小。

景观道路设计应以建筑规划道路为基础,可以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景观布置,优化调整时应考虑建筑排水及配套管网的布局走向。但在居住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中,景观道路的设计一般都是按建筑规划提供的路网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很少对建筑的道路或停车场设计提出优化建议,特别是一些衔接的道路(没有消防登高要求的区内满足通行要求的道路),建筑设计只考虑道路的通行和方便功能,不太考虑道路对于区内景观绿地的分割,及对整个景观规划的影响,这就要求景观规划时与建筑设计协调,加强道路系统的规划,更好地满足景观营造和功能的需求。

在地下室出入口疏散梯处理时,景观设计应特别注意出入口的开门方向,由于建筑设计提供的总图在该建筑上体现得不详细,疏散梯的开门位置往往与单体图不匹配,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建筑设计提供地下室疏散梯及排风井的单体图,并提供疏散梯的开门方向,以便景观方案规划设计道路与之衔接。并清楚地了解该建筑的立面、高度、地面标高等数据,为景观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只有对建筑的一层平面、地下车库图纸、通风口、采光井、人行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水、电、煤等各类市政配套井的位置、配电房、电箱、垃圾收集等等做到充分地了解,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景观的适用性。

3.建筑小品的设计

建筑小品是景观环境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及方便居民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建筑小品之所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普及,主要是因为它凭借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为现代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景观建筑小品由于具有能够美化环境和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散心的场所,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的设计是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同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的景观小品受到诸多的限制因素,不少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常常出现些问题。

(1)各建筑小品应有独立的基础,且基础应处在相同的断面上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有限,一般是在有地下室的绿地上进行设计建设的,这就产生一个基础沉降问题,要求景观小品的基础设计应尽量在同一断面基础上,否则不均匀沉降将会对小品建筑产生破坏,影响景观效果,产生安全隐患。尤其是水池的基础,如果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水池开裂渗漏,将是无法弥补的。

(2)小品的风格应协调,同时又能统领该小品所处区域的设计主题

居住区景观规划别喜欢选用一些设计主题,一般都是通过小品建筑或植物种植来点题。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主题设计因为多,所以乱。相互间又不相呼应连贯,甚至产生冲突。特别是目前不少别墅建筑都爱用西班牙风格或地中海风格等国外的建筑风貌,景观设计也力图向这一方面靠,但由于缺乏对欧式或境外景观的深刻认识,设计出来的景观又套上了中式园林的烙印,不能不说是败笔。

4.水景规划设计

在居住区,规划水景,首先,由于其可以调节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从而使人们产生舒服的感觉。所以现代的居住区很多都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修建水池、人工跌水瀑布、喷泉或与山石结合的自然山水池,增加居住环境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

(1)居住区水景设计应合理,关注水景的可持续使用

目前,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一般多多多少少的会涉及到水景,或自然、或人工,都是景观造景的有利手段。但由于运营管理的差距,不少水景一旦交付物业管理后,出于成本考虑,物业方经常运行少,使得水景的水质富氧化,变得黑臭,反而影响了居住区的环境。久而久之,不少小区的水池干脆填土种植了绿化。这就要求景观规划设计时合理的设计,解决水景的自净、流动等防腐防氧化的功效。

(2)应注意水池的安全问题

按规范要求, 当水池深度大于60cm 需增加防护栏杆,或防护措施,但目前不少景观规划设计师一方面追求水池景观自净的功能(水景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有自净的效果),一方面又追求景观效果,对安全考虑不周,造成了本可避免的事故,这种教训不少。

在工程实例中还是有解决的方案,如种植植物或局部挖深都是可行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在方案设计时多花时间,仔细应对。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应结合流量进行泵坑设计,经常出现设计泵坑中放不下水泵的工程案例。水景设计中,一些喷泉水景的设计泵坑因受地下室影响,深度一般在600~800cm左右,只能安放卧式水泵。由于喷泉设计是由专业设计进行的,期间存在前泵坑中水泵的选择问题,在喷泉设计中如果一个水景由多个水泵提供,要求景观配合水泵泵坑大小的设计,否则在施工中就会出现放不下水泵的尴尬。

第2篇

关键词:建筑 景观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社区,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当前形势下,建筑和景观的统一是研究的热点。

1建筑和景观统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的建设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能没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是,环境污染、让人失望。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回归自然,加强宣传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实现统一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住宅景观,园林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红极一时,在我国,人们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人的愿望是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景观的向往和追求,景观设计学在我国应运而生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仅仅是完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景观设计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只有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它将景观规划与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相融合,从而达到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艺术性(它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为服务对象,关注人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是广义的建筑学。

在景观设计上的规划,建筑,景观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思想,而现代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园林,顾此失彼的现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师,设计师通常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主线,对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在中国,设计基本过程如下:第一,确定位置和建筑的总体布局,然后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最后是由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规划,景观设计的剩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过景观师见缝插针,用简单的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是由于景观设计不重视,景观设计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缓慢,没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着严重差距。

2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观设计 要实现建筑景观的统一,必须使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当今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进行,甚至忽略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陪衬,进行简单设计(例如种些花草设计个喷泉,运来个雕塑等等)还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全局而是重视局部效果,对交通、消防及停车等硬性技术指标也置之不理,从而最终将导致问题的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离于外部环境而存在,它必须依附于外部环境来体现它自身的意义;同时,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仅要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更要通过周围环境来衬托,加之景观设计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么简单,重要的是体现当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达。总之,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设计不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扩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体性和舒适性。

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进行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时必须结合自然,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保持生态性原则,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美观实用的功能;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原貌;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不用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续性和生态性,避免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将建筑与自然融合最为最终目的,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总之,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节约用水用地、新能源的应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设计趋势。

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必须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问题,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对人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当地的设计不容忽视,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不仅是一个口号,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景观设计的对象是有关的人类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与景观建筑师服务对象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该理解自然,万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和人类,自然和人文系统保护,人与自然的利益协调,使两个达到最佳平衡的设计概念,所谓的以人为本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中,是寻求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占用太多的发展;强调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们在具体设计范围内的照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结语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入是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到景观设计,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手法,景观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意图,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吴琨,韩晓晔,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第4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作文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晓玲,鲁伟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意识;共生;融合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成熟和文明的现代社会。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批量崛起,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也日益拓展,呈现出多彩却又混乱的面貌。其中不乏少数建筑的诞生被视为对景观环境的破坏,这就引起景观界、建筑界的深度反思――建筑设计应当与城市景观设计相融合。

就目前建筑与景观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大家在创造设计的过程中多数以建筑为第一要素,追求建筑外形的独一无二,常常忽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氛围是否统一。事实上,如果建筑无法与周边环境相融合,那么建筑最终也将失去其特有的生命力及意义。将建筑的景观意识与景观的建筑意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建筑与景观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建筑与景观的最佳契合点。

一、景观意识与建筑意识的相关概论

1.1建筑与景观的概念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根据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作的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建筑十书》的记载,建筑应兼备实用、坚固、美观的特点[1]。而此处主要研究的建筑则是architecture,是在building的基础上,带有了一定意义的美学设计。

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2]。该文章中的“景观”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景物,能够是观察者具有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方面的美的感受;从精神角度来看,是能够影响和调节人类精神状态、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以及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事物。

1.2建筑景观意识及景观建筑意识

本文试图探讨城市中建筑与景观在设计观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建筑的景观意识及景观的建筑意识两个概念。建筑景观意识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景观规划为指导,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建立建筑与景观互为参照的体系。而景观建筑意识则是探求在景观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以建筑的理性来要求景观建造的严谨性、功能性,以技术性来把握景观生成及设计创意的实现[3]。

二、植入正确的建筑景观意识与景观建筑意识

2.1建筑设计中植入景观意识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在完成主体设计的同时,对景观环境的规划更应优先。而在如今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往往滞后,亦或被当做建筑设计的附属品,这就导致设计出的作品往往都是建筑比例大于景观比例。如果设计前,将现场景观当做建筑设计的前提,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个因素,作品就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埃罗・沙里宁曾说过:“如果把建筑史中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可是实际上却绝不是这样,因为这条街道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大杂烩。[4]”无论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如果放在与之不相适应的环境之中,那它也不能被称为一个好的建筑。

日本轻井泽的贝壳别墅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对于贝壳别墅,第一次看到时会觉得它似一个天外来客,与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可当你越深入了解便越会感受到设计师地用心。贝壳别墅围绕中心的一棵树设计而成,伴随时间的不断推移,别墅也融合在树林中。这里的植物并非依照建筑划分人工种植的,而是在自然状态下,依照景观环境的需求构成建筑,充分展现出建筑和景观的完美结合。

2.2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意识的重要性

与建筑设计所不同的是景观是跟随建筑功能而逐步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中需要理性的态度和系统化的思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早在1999年就提出:要融合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打破城市规划、园林学与建筑学的界限,互相交叉,互为渗透。

首都博物馆新馆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中融入了建筑意识的成功案例。首先,在景观立意上面借鉴了建筑理念,运用建筑设计中的理性态度,最终提出“大广场、小庭院”的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城市客厅”的立意相符合[5]。用“大广场”的概念表达城市客厅的外部形态,在符合场地特征的同时展现了建筑设计理念的精髓。对于广场以外的景观空间则采用“小庭院”的设计手法,赋予庭院不同的文化内涵来突出景观的地方性。另外,在景观细部处理方面也提炼了建筑语言。比如在铺装上沿用建筑的铺砌手法,用以营造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视觉效果。

相对于展品而言,建筑只不过是一个容器;而对于建筑来说,景观只不过是一个配景。当游客面对首都博物馆欣赏文物、品味建筑的时候,已经分不清谁是主景,谁是配景了,因为自己本身已成为其中一员。这也许就是在景观设计中注入建筑意识的终极目标。

2.3借鉴与反思

优秀的设计总是会促使人们不断的思考,无论是日本贝壳别墅的建筑设计还是首都博物馆新馆的景观设计,它们在处理建筑与景观方面的手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将景观意识融入建筑设计中,以景观规划为指导,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将建筑意识贯穿整个景观设计,以建筑的严谨性及科学性实现景观意象。建立建筑与景观的互为参照体系,消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人为界限,注重学科体系及其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景观意识与建筑意识的共生

3.1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在当代建筑设计上,一个完美的成功的建筑物,应该是建立在建筑与景观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其实也就是做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意识。景观意识并非将大自然的自然景观、人类文明的人文景观同建筑设计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的融合,在特定条件下展现出建筑和景观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提升建筑物的品味和价值。

3.2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为达到建筑与景观的契合,只是单单提高景观在建筑中的地位还不够。一味的提高可能会导致技术的不完善、资金的不足,甚至是景观与建筑的相冲等现象,因此,在现实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建筑周边的景观环境,同时,还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只有抓住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才能改善建筑在实际建造中面临的所有困难。

四、总结

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单靠建筑设计,已经完全不能刺激人们的情感,少了景观的配合,建筑也将慢慢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设计师不该忘记最朴素、最简单的自然之美。通过以上对于建筑景观意识与景观建筑意识的探究,了解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该忘记最朴素、最简单的自然之美。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植入景观意识,把遗失的景观从建筑中寻回。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建筑意识,以建筑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技法挖掘景观设计的深度,两者互相依存、走向融合,缔造城市之美。

【参考文献】

[1]维特鲁威[古罗马]. 建筑十书[M]. 陈平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俞孔坚.论景观[J]景观,2004(02):34-41.

[3]刘谯.试论建筑的景观意识与景观的建筑意识[J]城市建筑,2008(05).

第6篇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校园规划;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出于扩展生存空间、利用山地资源以及回归自然的要求,相应的山地建筑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一些山地建筑设计带有明显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了山地建筑的特质与环境,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规划中应用山地建筑设计,能够让建筑更加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体现出特有的自然气息,使校园规划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环境。

1 山地建筑设计的概述

山地建筑也就是指人们生活与山地环境之间的彼此交融。而山地建筑本土性指的就是在设计山地建筑的时候充分结合环境因素的此时此地性,可以将其含义理解为:能够达到人们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所需的建筑空间以及特定的山地环境的结合。本土性也就是对山地建筑设计开展此时此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达到了回归自然的目的。对于山地建筑环境而言,同平原建筑环境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所以,山地建筑环境有着特定的空间范围。通常情况下,山地环境都是体现在山地特色方面,同时,山地环境也是表现山地建筑本土性的主要因素。山地建筑环境指的就是在山地城市范围内,人类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环境,其包括许多的因素,包括了技术、自然等物质环境因素以及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精神环境因素。其物质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塑造、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制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山地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都会对建筑的表现形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精神环境因素指的就是基于山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上产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本土化设计的理念主要就是根据山地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环境的理念,使建筑可以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环境中获取适当的定位,进而充分体现建筑的本土性。同时,本土性所要强调的也是建筑造型与空间环境的自然与协调;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山势的融合;并且遵循“前后相随、高低相盈、长短相形”的原则,加强建筑空间结构的层次感。所以,山地建筑设计一定要与环境相协调,在充分体现建筑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建设。

2 在校园规划中应用山地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教兴国”的理念已经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于校园的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学习、休息、娱乐、生活等方面,还是建筑造型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新颖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教学设备、实验条件等的要求,还使校园建筑的规划有了新的风格。

2.1 山地地形与校园结构规划的有机结合

针对一些建设校园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在开展校园结构规划时一定要确保基地的生态环境,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开展相关的结构设计,同时一定要确保规划工作的开展清晰与顺利。一定要根据原有地形开展相应的规划工作,而校园的整体结构设计也要取决于山体的起伏、走向与水体流动状况等条件。将一些能够保留的自然资源在规划中予以保留,建立一个生态的校园景观,使得建筑、山体以及水体等相关元素能够充分的融合在校园规划当中。对于建筑结构的规划一定要符合自然发展的要求,与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局部突起的效果。这种表现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结构,防止将校园规划的太过沉闷。建筑结构可以借鉴山地建筑设计方式,将山体等自然景观放置在设定的位置上,增加校园设计的灵活性,让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在一个优美、轻松的环境中展开相关的学习,不仅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山地地形与功能区的结合

在校园规划中,一定要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满足相关的学习需要,在确定功能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地形展开,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教学区都是一个校园规划中主要的载体,一定需要较大的面积,对于此类建筑的建设一定要选择一些地形变化范围比较小的区域,同时还能够达到较大面积的需求,建设的空间也要相对比较开阔一些。对于那些地形变化范围比较大的区域可以用来建设宿舍等,使建筑规划更加灵活。对于运动场而言,一定要是需要地势比较平缓的区域,因此,一定要将一些地势比较平缓的区域用来建设相应的运动场,防止出现因为大量施工而造成了山体破坏。

2.3 校园交通的规划一定要适应地形的变化

在校园规划当中,交通规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关系着老师与同学的生命安全。在规划校园交通线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以上几点要求:一是,充分利用地形。通常情况下,交通道路的设计都是采用自由式的方式,结合实际地形开展相关的规划,防止在建设的时候出现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交通道路建设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确保交通的安全可靠性。二是,开展灵活规划。针对地形不断变化的情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灵活的规划,不要只是注重直线式道路的美观性,必须要结合校园地势的实际情况采去环路以及尽端路的设计方式。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主干道的连通性,假如情况需要,还可以挖掘一些隧道,但是一定要确保校园整体规划的完整性以及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2.4 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结合

在空间建设方面,一定要结合山地建筑中对山体环境保护的概念,并且将相应的山体变化情况与校园的空间规划进行一定的结合,是校园规划看起来更加立体、直观。建筑与植物的结合是空间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增加校园空间规划层次感、协调性的同时,也为校园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生命的气息。在校园规划中,可以将人工建筑与山体等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校园显得更加充满生机,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2.5 景观规划的生态性

在校园规划中必然少不了相应的景观规划,调节校园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景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建设区域的光照、水域以及植被等情况,进而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但是在实际建设建筑物的时候一定会对相应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所有不利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校园景观的生态性以及完整性。在建设相关建筑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发生大范围改变以及破坏的现象,进而节约相应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利用相关地形、地貌、空间等条件,确保校园整体的美观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地建筑设计主要就强调的就是建筑的本土性,也就是此时此地性,这也是山地建筑设计的根本理念,特别是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中国而言,只有明确了此时此地的环境范围,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建设相应的山地建筑。而对于校园规划而言,一定要正视我国西部多山、多丘陵的情况,结合山地建筑设计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与美化,尽可能利用山体的优势,创建一种自然之美,让校园环境更加优美、舒适。

参考文献:

[1]罗卿平.校园与山地的共构—南昌大学前湖校区规划设计探索[J].华中建筑,2003(06).

[2]余平.浅析山地建筑设计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2012(06).

第7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交互空间:可持续性;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115-03

景观建筑因其特殊的功能以及效用特征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变的举足轻重,追溯至中国古代传统的园林建筑,我们领悟的不仅仅是园林建筑向景观建筑的字面过渡,更多层面上的是内涵转移。随着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体在对景观建筑加强观赏性的同时:空间的划分与穿插,空间序列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也显得相当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中心是人们开展活动的重要聚集场所,在这种圈定的场所空间中宜静、宜动和可持续性应是设计的前提。

1基地概况

徐州市地处江苏北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同时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云龙湖作为其境内第一大湖泊,内部景观,交通关系错综复杂,基于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开发以及远期发展的双重考虑,市政部门对其分别做了一个近、远期规划。在近期规划中暂时利用湖中路缓解云龙湖周边千道的交通压力:远期规划将会在云龙湖底部开通湖底隧道,在湖面设计高架桥。鉴于云龙湖现状及考虑其远期发展。我们将“功能”放在景观建筑设计的首要位置。

云龙湖因其地势特征明显被称之为“簸箕洼”,又名“石狗湖”,位于徐州市区西南部,它东依云龙山,南靠大山头,猪山,西连韩山,北临滨湖花园住宅小区。云龙湖原水面5.8平方公里,陆地5.6平方公里,以云龙湖为主体的云龙风景区内部景色秀美,风景宜人。徐州市八一大堤围云龙湖北岸而成,在建的徐州市音乐馆将其划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景观规划设计业已完成。

2 设计分析

2.1建筑区域的分析

在景观环境中,景观建筑的选址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位,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艺术意境的创造,选址不当则会降低观赏价值,并会削弱景观建筑的固有效果,因此,景观建筑的选址也非常重要。

明确了各个单体建筑的具体效用之后,对八一大堤的各个堤段进行分段式分析。首先,从交通流线上着手,因为良好的景观建筑其外部及内部的交通流线可以很好的组织人流,物流和车流;其次,增加考虑游客的心理行为,着重分析不同类型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在这个基础之上以满足游客的可达性和便捷性的双重要求。设计小组在对场地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八一大堤背部地区大量的灌木和乔木生长状态良好,因此在做景观规划的同时把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环境与设计的综合这两点作为设计初期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在这种场地因素的限制下,设计团队以生态性和地方性特征为指导准则,以科学性和相宜性为设计原则作为设计的指导方向并确定各个单体的建筑区位,同时,以设计规范作为标准在实地调研时通过自身的体会与感受进行参照性的设计。

2.2设计立意的定位

从拉斯-阿善勒达斯景观住区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路易斯・巴拉干对和谐的人居环境的研究和不懈探索,基于对环境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生态、生机和生活三者作为设计主题。在对场地做了充分调研之后,结合设计要求制定出以公共服务性建筑和景区商贸中心为主体的设计导向,具体可细分为商贸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茶室、公共厕所以及售货亭等单体建筑。

透过这些建筑的表象,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徐州市的地方文化特色以此“浇灌”这些生长的建筑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在设计师眼中,这些建筑应当都是有生命的,从立意上首先就需要确定它的文化性,其次则是对建筑形式和艺术性的探讨。

2.3建筑设计文化的解读

经过历史长河的变迁和洗涤,现代建筑形态的发展,对景观园林建筑的形态以及空间布局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城市公园本身就是一个让市民,游人放松的场所,因此,景观中的建筑风格着重强调形式的简洁,且注重空间和功能的新建筑风格。徐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内涵非常深厚的城市,踏上这片土地既能呼吸到楚风汉韵的遗留气息,又能感受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快速节奏。景观建筑的文脉既是物质的形态,也是文化的载体。为了增强景观建筑在整个园区规划中的说服力,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将徐州地方文化特征以及历史肌理符号积极的融合到景观建筑设计中。

建筑材料方面,徐州地处江苏北部,冬季气温偏低,受其工业型城市的影响,空气质量指数并不高,考虑到多种因素,因此,在对单体建筑的材料选择上针对各自的功能效用搭配适宜的建筑材料。自然环境中总是隐藏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理解和认知是景观建筑设计的前提,因此,在对游客服务中心,售货亭的外立面运用方木作为表皮装饰。为的就是能让建筑更好的融进自然。

建筑色彩方面,结合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黄色作为景观建筑的基调色。春夏,万物复苏,黄色的建筑外立面与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交相辉映;秋冬,万物归本,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综合考虑三位一体的生态、社会和功能因素,对艺术在景观建筑设计中作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游客服务中心内部功能以管理和简餐为主,附带的还需要考虑停车场以及行车流线在其四周的具体规划。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一直强调以“形式遵循功能”为前提,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当中对景观建筑的具体规划,内部空间的划分以及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营造都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分析。

建筑功能要求方面,游客服务中心以管理和简餐两类服务为主,简餐区为人员比较集中区域。从区位上将其设计的临近主干道,并配以停车场:管理区就游客和市民而言,使用和接触不多,考虑到建筑单体的特殊效用,将游客服务中心设计为组合型建筑,从建筑内部看能够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预”。商贸中心占地面积较大,设计初期,市政部门已经另作要求。在对公园内的茶室设计过程中,我们将玻璃作为建筑外立面的主要材料,为的就是能够让游客在品茗、休息之余亲近自然,置身于风景优美、环境幽静之中。根据公园的内部设计规范,公共厕所等服务性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建筑,在设计中设计团队结合地形地势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设计公共厕所的形式,为的就是在满足使用规范和功能的前提下做到分布均匀,各有特色。

3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上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观,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得城市规划过于单调。

一、城市景观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了解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方案,而城市的景观是指单纯的景物设计和资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还能够充分的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景观的设计还要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城市景观的设计要同自然相协调

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并且将城市景观的设计同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和日常活动,只有对空间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景观同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4、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内涵和精神风貌集中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之中,所以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并且要根据其风格配合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观设计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理论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景物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完美的结合,而景观设计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结合起来,实现更加自由和和谐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导,依据这种理论,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的贴近自然和亲近自然。

2、景观设计理论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真正的体现中国城市以及中国景观的特点。

3、景观设计理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案形成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情况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些设计项目只从局部出发,忽视了同其他环节的联系,割裂了城市规划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四、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手法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扩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应该从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思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景观设计理论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关的规划经验,能够促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顺利的衔接起来。

(2)公众的关注与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景观的重视也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反过来专业性的法律与严格的执法确保了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景观呼唤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与法制建设的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建设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只有将对环境设计的审查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审查结合起来,综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城市,进而实现生态化景观城市。

2、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景观的设置和安排,技艺纯熟。为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适当的借鉴传统景观设计,例如尽量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

结束语

总之,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所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第9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公寓 景观规划余霞乐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老龄化情况现状与趋势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1]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2],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现状老年公寓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普遍性与不足之处

老年公寓作为提供老人居住的专有住宅,是社区服务的延伸,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对居住的特殊需求,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

如何创造老人的人性化空间,塑造场所感和归属感,满足老年人私密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心理需求。使其享有高品质的晚年生活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师关注的热点议题。

现状老年公寓景观规划设计的普遍性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忽视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缺乏统一的景观规划。

我国对老年公寓项目设计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建筑住宅及基础设施层面的研究,对环境景观的认识有限,再加上用地有限,建设资金不足,基本上对景观的要求并不高。没有对整个公寓的景观进行统一的景观规划。

空间功能单一、忽视老人的实际需求。

一般以大空间,混合空间为主,单一没有动静之分、没有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区分。忽视了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正常的需求。

3.绿化配置的随意性与单调性。

在老年公寓中硬质铺装占的比重较大,绿地率偏低,在绿化配置上没有针对老年人的保健植物来设计,品种较为常见与单一。

三. 老年公寓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探索

1.项目概况

乐清市余霞乐园工程是浙江省第一个由个人投资建设捐赠乐清市慈善总会的老年公寓的项目。基地建设用地面积为8461㎡。大环境环山抱水,自然条件优越,在都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在美景资源过剩的雁荡山,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对社区景观空间和居家氛围营造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设计对策

景观设计对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整个景观结构为“一带一环多景点”。“一带”指社区内沿溪景观带,“一环”指沿周边山体的健身步道,“多景点” 指分布于三大区块的各个景观节点。如:入口长廊、金龟品茗、敞轩休憩、养心亭、凭栏亭等等小景点。

整体景观的引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传统观念中意寓着吉祥、尊贵的意思。设计根据水脉流向以及主要景观功能分布抽象地比拟成一条力争上游的龙,总体意寓吉祥之龙腾云驾雾之势以及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美好生活的追求。

多元的空间组织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对应分析;

整个景观设计创造丰富多彩具有参与性的空间场所。

主要分为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三类。

a.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入口空间、健身运动空间、园圃栽植空间

b.半私密空间主要体现在养心亭、凭栏亭、亲水平台空间。

c.私密空间以绿色院内空间与室内往外视线空间为主。

不同身心机能老年人对景观环境的不同需求。

保健植物与药用植物的配置设计:

老年公寓的植物配置整体把握绿化景观序列与层次,科学研究证明,许多植物中含抗菌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让行走在其间的人们心情愉悦、神清气爽,植物从呼吸系统或从皮肤毛孔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

结语

相对发达国家的老年公寓及外延产业而言,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设计发展还处起步阶段,尤其是景观设计的领域更为不成熟,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余霞乐园景观设计的探索,我们体会到,设计老年公寓,一定要坚持以老人为本的理念,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多元的活动和交往空间营造 “休闲安逸”的居家氛围,让老年人保持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其享有高品质的晚年生活的环境

注释和参考文献:

[1]《老年居住环境设计》 胡仁禄、马光/东南大学出版社

[2]《防止老龄危机》,劳动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有关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辨析》 人口学刊、1997(01)19

[4] 《保健植物在老年公园绿化中的应用》 吴佳、杨婷、喻晓琴、余江玲/中国园艺文摘2011.1

[5] 《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模式研究》 李庆丽、李斌/时代建筑2012.11

作者简介:

陈漫华:/1978年/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大学本科

/工程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