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6:08:35
导语:在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是实践科学,我们作为实验教师认为,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是把实验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放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首位。把人的因素当做管理之本,强化人的本性特征,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实验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实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把尊重实验教师、信任实验教师、培养实验教师、发展实验教师作为实验室管理目的和管理目标,使学校成为实验教师全面自由发展的场所,帮助实验教师全面成长。
我们学校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十分细致、完善的,大到实验教职工年度考核细则、岗位聘任办法,小到每个水龙头的管理办法,多达30多项。但翻遍这所有的规章制度,你所见的多是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切忌怎么样等字眼,而找不到一处处罚性的规定。谈及这点,我校主管实验室的领导认为,学校实验室作为培育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事无巨细的工作要做,实验室只有建立起完善、细致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学生各项实验开展井然有序地高效运转。但是在人们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一味地用苛刻的制度、死板的规章去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师,管理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能成为束缚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枷锁。
在健全、完善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关爱、尊重的组织氛围,正是我校领导管理实验室的一大着力点。为此他们启动了以事业、情感、待遇三要素构成的凝聚力工程,时时处处体现对实验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尊重实验教师的人格,尊重实验教师的工作,激发实验教师的事业心、成就感,关爱实验教师事业上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生活上的需求。
关键词:班级委员会基础医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50-03
进入21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了重大变革和突破,同时也对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1]。2018年国家多部门印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首次将基础医学学生列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力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
目前,我国有多所高校开设了五年制的基础医学本科专业,皆在培养掌握生命科学、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创新人才[2]。在基础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案中,众多高校采用的是班主任及指导教师负责制[3]。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基础医学班委会只是机械地完成班主任和导师传达的任务和要求,班主任和导师的“严管严控”使得班委会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实际上,班委会在提升基础医学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存在巨大潜力,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一、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不足
(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
研究发现,众多高校教师在给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4]。显然,这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基础医学学生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在面对生理、生化等众多“晦涩难懂”的基础课程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此外,许多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照本宣科,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交叉性,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容易遗忘,很难完全把握。
(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的不足
受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专业英语,事实上两者在知识体系上有着巨大的差异[5]。基础医学学生课程普遍繁重,学生常把重心偏向专业课,从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优质专业英语教师和教材的缺乏、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复杂的英语词汇也是限制专业英语学习的壁垒[6]。加之缺少配套的专业英语训练,学生往往只是对词汇语法的简单记忆,并不清楚它们的实际用法。
(三)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的不足
快速获取并理解文献是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因此高校会专门为基础医学学生开设一门《文献检索课》,介绍常用生物医学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科技查新和等内容。但是,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短短几周的检索练习很难让同学们掌握其中的精髓。获得精准快速的文献阅读能力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超高的专业英语水平作支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缺少接触专业文献的机会,很多学生尽管认识到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却无法有效提升阅读能力[7]。
(四)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不足
目前,我国基础医学本科教育的重心仍然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激起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实践上。即便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实验等科研项目,由于缺乏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导师的指引,学生很难把握实验流程的完整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导致实验课题不了了之[8]。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导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难以适应日后高标准、严要求的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教学活动。
二、班委会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基础医学班级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基础医学班委会),由班級学生干部组成,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9]。如今的班委会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外,还承担增强医学人文情怀和培养科研创新意识等义务。以郑州大学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为例,分析并探讨基础医学班委会提升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促进基础理论知识的自主性学习
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生理、生化等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班委会应采取多项措施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1.建立班级学习资料库
班委会组织班委搜集整理各专业课PPT和学习资料,并分类上传至百度网盘,以供同学们及时巩固复习。
2.建立课外学习小组
班委会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并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任组长,执行组长负责制,负责学习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作业的收取、问题的解答等工作,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班委会对课外学习小组起领导和监督作用。
3.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
班委会邀请多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分享学习技巧和心得体会。通过以上措施,基础医学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课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渐改善。
(二)注重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差异性学习
宽厚扎实的公共英语基础是专业英语学习的保障,前者主要侧重于日常的英语交流,而后者则侧重于文献阅读、学术交流、成果汇报等科学研究领域。
1.公共英语水平的提升
班委会采用建立英语角的方式,每天早晚约定时间、地点背诵单词和锻炼口语,由班委负责对每日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并设立适当的奖罚措施。班委会每周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并鼓励班内同学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批改网杯”英语写作大赛等赛事,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2.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
班委会为班内学生整理了一份由医学英语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组成的学习资料,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外特训活动,由班主任节选难度适当的英文文献片段供大家进行专业英语的拔高练习,并每周安排2—3位同学汇报文献。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为后续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快速精准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文献作为知识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媒介,在科学研究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数据库中,想要快速精准地获取和阅读文献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学期开始前,班委会和班主任会给每个课外学习小组分配一个科学前沿内容,让学生模拟完整的课题选取和论证过程,即大量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过程。在了解过如何使用PubMed、WebofScience等生物医学数据库快速检索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管理文献后,班主任演示了具体的科学选题及其论证过程。班委会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每周安排一组成员以PPT的形式对选取的课题进行汇报,并分享论证过程中有关文献检索和阅读的收获与不足。汇报结束后,班主任对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其他组成员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通过一学期的锻炼,基础医学学生已经可以基本掌握常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课题选取和论证的基本流程,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四)促进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一直是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核心,这既是基础医学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只有拥有创新科研能力的基础医学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为新世纪创造出更多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基础医学班委会通过多途径、大范围、高质量、深层次活动的开展来长期促进本专业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组织参观实验室,联系科研导师
基础医学学生初入医学殿堂时,对科研满怀憧憬。为了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班委会组织参观生化、免疫等实验室和基础医学实验公共平台,邀请教师介绍各教研室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等内容,并对各实验室进行轮转,让学生切身体会基础科学研究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了解科研、参与科研、探索科研的兴趣。参观完院系所有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后,班委会汇总了学生心仪的教研室和导师,并联合班主任,整理出学生和指导教师信息表,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2.参加学术报告会,组建学术沙龙
参加学术报告会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掌握科研进展、获取前沿资讯。班委会根据班内学生兴趣,精选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的各类讲座,并组织学生听讲,要求学生会后以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感悟。起初学生很难听懂报告会中的内容,但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科研思维,逐渐领会了学术报告会的精髓。班委会也会根据学生的建议,邀请学院优秀教师开展学术沙龙,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新闻,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
3.协助申报大创项目,鼓励参加学术竞赛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基础医学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2019年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共有81项大创项目,其中国家级大创5项,省级大创8项。在立项期间,班委会积极响应学院“投身创新实践”的号召,倡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的协助下,完成课题。并及时发送相关通知,协助班内学生准备有关申请材料,保证项目的成功申报。班委会还要随时关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的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组队报名参加。
三、结语
一、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前提,敬业者受人尊重,爱生者受人敬重。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是忠诚教育的典范,徐老活了92岁,把人生70多年的光阴和精力,忠诚不渝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徐老在极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代,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忠于职守,不屈不挠,为事业而拼命工作,为理想而奋勇拼搏。
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就是做一个人民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辛勤园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求知、怎么生存、怎么做人、怎么审美。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小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是对学生心灵的“雕塑”,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更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为了培养好下一代,教师应该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尊、自爱、自律、自信,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把学生引导到陶行知所说的:“最高尚、最完备、最永久、最有精神的地方。”
二、严谨治学,更新知识
一个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质量,新课程的改革,学生素质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专更要全面,了解所教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应了解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的今天,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政改革的需要。
严谨治学要自觉刻苦,大胆创新,不能只求过得去,而要精益求精过得硬。如能这样,你的教学必能吸引学生,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对中青年教师,严谨治学应有深层次的追求,从而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要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要有创优争先的竞争意识,勇敢顽强地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在多次磨炼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当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提高科研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有科研先导意识,自觉参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用课改新理念新要求指导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之间等各种互动研究探讨,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选一些应用性强的课题,下功夫,精心操作,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研究成果,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实践证明,开展教育科研,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还可以提高教师翻阅文献、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的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学行为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使他们由“先干后识型”逐步向“先识后干型”过渡。
四、情绪稳定心态良好
(1)要乐观豁达
教师应是乐观豁达的人。乐观豁达是人的良好心态和情绪稳定的反映,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乐观豁达是一个人适应能力强的表现,表明他能减轻精神压力,驱散心中积郁,正确面对人生,有着愉快、满意的心境,保持着乐观开朗、宽容活泼的情绪。现代教师不管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要沉着冷静。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冷静地反思,及时调整目标,脚踏实地,勇于进取,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创造更新的业绩。
(2)要理智解脱
理智解脱就是使心理刺激通过智力活泼有个正确的客观认识,经过安慰、调节,从而控制和指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振奋精神,正确面对现实,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要注意自己受到再大的委屈,遇到再倔犟的学生,也不能冲着学生发火。
理智解脱就是不能钻牛角尖,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排谴,利用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智慧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解除一切困扰,使自己获得愉快,与同事友好合作相处,培养自信心与健全个性,从而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五、风度仪表
风度仪表是构成师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人的气质。教师的气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细微到举手投足。所以教师既要注意内在美,又要注意美化自己的外表和行为。教师的服饰要有时代特色,整洁高雅,起到楷模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的服饰仪容要体现出青春和朝气;中年教师要表现出年富力强稳重干练;老年教师则应体现出德高望重、广闻博见的风度气质。总之,穿着上也要转变观念,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言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谚语云:“语言不是蜜,但却能粘住一切。”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提倡语言的科学性,提高语言的表达艺术。无论是授课,还是与学生交谈,要谦逊文雅、高尚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如教师上课象说书一样,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学生听课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高,讲的内容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的举止更要注意,要文明,有涵养。教师要注意体态语言,稳重端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手投足落落大方。
关键词:高职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一、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
自2000年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推广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为原则,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遵循“坚持高职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从省情、校情出发,将目光对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地方优势行业,把我们的教学重点内容调整到以木制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为重点上来,把对环境艺术设计内容的广泛教学调整到以室内装修设计与施工、家具设计与工艺上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木制工艺品、家具、室内设计与装修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面向就业岗位群与企业共同构建起“1、4、3、2”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或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四个部分”是指理论课程体系分社科类、基础类、岗位技能类和选修类四个部分;“三个层次”是指实践教学体系要按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进行;“两个专业模块”指在共同建立一个专业平台之上,开设“木艺和家具设计与工艺”“室内设计与装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
三、课程体系建设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对人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到课程中,才能被贯彻落实,课程目标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教学具有导向、依据和测度作用。实践证明,不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高职的实践性教学就没有保障,新的教学体系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计划从根本上打破“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和“三段式”教学体系,依据行业市场和生产一线职业技术岗位的需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筑理论教学体系。总学时由原来的2472学时降至1830学时(含课内实践课和选修课);课程门数由32门降至25门;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3比7;选修课由4门增到11门,并要求必须修满150学时以上。
四、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设计基础和生产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
1.实践教学环节措施:前四学期采取课内实践教学为主和课外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配合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第五六学期为全程实践教学,与企业协手,共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工作。训练懂技术、能吃苦、素质高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转贴于
2.主要实践环节的改革:实践课的内容有所增加;对实训实习进行分层次分内容安排;基础课教学突出应用性,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突出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育方法是研究探索“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观主张以老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过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转变;教师由只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更重学法的指导转变;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转变;教学技术向现代化应用上转变;课堂教学由“填鸭式”向“启发式”和“协作参与式”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六、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中心环节
我们计划做好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制订轮流培训计划,努力为教师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逐步实现“双师化”的建设目标。聘用兼职教师,聘请社会和企业相应专业人才来校兼课,缓解目前教师紧张的局面。
七、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和“教、产、研”一体化构想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把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又一途径。努力建立起模拟企业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设计开发项目,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实习、实训任务的顺利完成,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某些不足,加大对 “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对现有实训基地的规模、设备、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建立起真正为教学实习服务的生产科研基地。建立适应家具、木制工艺品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基地,室内装修实训基地。同时投入资金建立起与家具、室内设计配套的现代化设计工作室。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的设计咨询机构和研究机构(如设计事务所和研究所)。一方面来配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一方面把教学成果及时转化成商品,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生产的“教、研、产”一体化机制。
2.校外部分。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关注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现状,是弥补自身孤陋、补充办学条件的优选途径。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工厂、企业建立多方位、多途径的联系,与市场建立密切的信息联系和生产联系。我们已与光明家具、光明工艺品公司、侨艺公司等多家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制订了具体合作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教师应扩大解题的思路,从照本宣科的狭窄圈子中走出来,看一看针对某一题型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比较中找到差距、得到启发,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找到有效的研究路子,获得有前瞻性、实效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也要有开放的胸怀。开拓研究视野,从国内到国际,从关注考试成绩到关注学生整体发展,从关注数学基础教学和数学能力培养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1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教师搞科研
从教师发展的要求看,教师只有认同自己的“研究者”角色,在教学生涯中,通过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否则会被“淘汰出局”。
2注意分类地积累数学问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通过搞科研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
与其它科学研究一样,数学科研也要讲究积累。真正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包括问题的提出、已有相关研究的综述、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数据的收集处理与解释、以数据为基础的讨论、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内容的完整过程。
3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通过搞教学积累了科研的素材
找准研究课题是做好研究的前提。我们是实践者,我们的优势在于有扎实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实践中足以产生一些重大课题。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发展前沿,结合课程教材实验,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为对象,进行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从中挖掘、整理出研究课题。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发展,关注教师自身知识的不足。总之,从教学实践产生的困惑中产生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才能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教学实践中有许多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是常做常新的,教师不必去赶时髦。
4提高研究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学迈上台阶
我们搞科研,既要有远见,又要有实践的基础。即使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也应当考虑理论到实践的可操作性。
数学学科当中的规律,要经过自己的深入实践与思考,进行认真的提炼和概括,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广大数学教师肩负重任,应当为数学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而真正有分量的贡献的基础就是大家在实践基础上的思考、探究和理论概括。
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一大批数学教师在一线摸爬滚打,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得到迅速成长。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但更有自己的思想、思考和判断,有自己清晰的认识。数学知识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与广大数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我们希望这样的人要更多一些。
要做好理论概括,需要多读一些书,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数学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其实任何研究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基础”的含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出门道,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概括出规律。顺便提及,现在有的教师自己不注意读书,不注意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素养,也不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甚至不让学生读教科书。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会解题但不会研究的学生大量存在。当然,也要防止死读书。当前,读过书的人多但会思考的人少也是现实。
5提倡系统的、持续的研究,这样的科研让教师的教学一直保持先进性
真正的数学学研究必然是长期的、持续的,长期关注一个问题,在一个点上突破,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科研为今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数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紧密相连,教材的改变只是一种载体,主阵地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始终应是教学的主旋律。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永远有科研需要研究。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对数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放在日程上,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数学老师。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广大数学教师不得不扪心自问,我看到了自己所教的那些内容的门道了吗?我们相信,这样的“门道”是关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根本所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种倾向并存:一方面,数学课程的逻辑系统性被打破,导致数学的教育价值被削弱;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强调应试的有效性。这两方面都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伤害。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到两个“回归”:使数学课程回归到应有的逻辑系统性;同时,改进课堂教学,使“题型+技巧”的教学回归到“搞科研”的教学,提高数学课堂的思想性,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教学和科研的互动是时展的需要,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狠下功夫。愿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数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为数学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丽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2]章建跃,陶维林.《注重学生思维参与和感悟的函数概念教学》,《数学通报》,2009.8
[3]章建跃,陶维林.概念教学必须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通报,2010.1
[4]季苹.教什么知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
任务砥砺充当“磨刀石”
技术高工走进“中军帐”感受信息化演练中科学技术的争锋,科技人才走上“战场”领会硝烟炮火中武器装备的制胜关键……这是该旅本着未来仗怎么打、战时保障需要什么科技人才、重点就往哪里“铆劲”的真实工作写照。
长期以来,该旅将培养基点向战时延伸,培养目标往未来战场定位。为此,他们注重利用比武竞赛、野外驻训、打靶演习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等时机,坚持把平时和战时的科技人才素质捆在一起抓,着眼平战互通、平战兼能,用任务砥砺培养检验科技人才。
该旅先后参加了“神剑—2009”“联合—210”“前卫—211”演习和历年的实弹战术演习等重大任务,抓住在重大任务中磨砺科技人才的有力契机,坚持把科技人才推向任务一线,打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快速应急能力。
今年4月份,该旅利用部队参加军区军事斗争准备检验评估的机会,坚持按实战要求,把课题设难,把对手设强,不提前“打招呼”“设警示”,有意让科技人才在近似实战背景下练协同、练谋略、练保障,让科技人才在实战化演练中催生“危机感”。
送学取经留好“后备军”
该旅把信息网络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针对旅驻地点多面广、分散集训效益低的问题,注重发挥信息网络形象直观、方便快捷的优势,广泛开展网上培训、网上练兵、网上评比等活动,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组织学习辅导、专题培训和知识讲座,扩展在职培训空间。
该旅注重科研攻关带动,集中力量组织理论研讨、难题会诊、现场摆连、上装操作,解决训练保障难题。近年来,该旅先后与信息工程大学、防空兵学院结成育才对子;主动与19家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建立协作关系,结合每次接装培训,选送科技人才骨干苗子到厂家跟随学习,利用厂家到部队调试检修装备之机,组织科技干部跟进学习。
该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层干部任职经历比较单一,对此,他们注重加大军政互换、交叉任职力度,近4年来先后组织26名营连主官进行军政换岗,40余名基层指挥干部到机关交叉任职;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实际工作能力弱的实际,采取旅领导挂靠帮、机关对口帮和以上带下、以老带新等形式,广泛开展能力帮带活动,建立新任职连队主官,新毕业学员跟踪帮带的两个“三帮一”制度,帮助他们尽快缩短适应期、胜任工作岗位;针对基层干部能力素质评估不够的实际,每年严格按照指挥军官考评体系规定内容标准实施考评,分专业全员额组织分队指挥员达标考核,使大家训有标准、练有动力。这种开放式育才方式,使军政素质、技指培训等方面实现了双向互动、资源共享,为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开通了“快车道”。
优化环境催生“源动力”
“不唯学历看能力,不论资历靠实力。”他们大胆给年轻官兵交任务、压担子,把有能力的科研骨干放到高精项目中磨练、前沿课题中摔打,一批批年轻尖子人才在攻关实践中脱颖而出。
如何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最大作用,考验的是该旅领导的谋略智慧。在选人用人上,他们始终坚持“人岗相宜、才尽其用”的理念,切实把技术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科研骨干推上重要岗位历练。对业务表现突出的个人,不拘一格大胆启用,允许破格晋升,帮助他们“加速超车”,推动了技术干部的健康快速成长。
关键词:实践课程;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6-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农科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实践教学,但在此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严谨而又简单可行的科研试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校实践课程的开展现状
改革开放来,农科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根据这一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理论探索,研究并实践了一大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和教改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李友勇等,2003)。目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基本理论与原理,再在教学实验室和田间演示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农艺操作技术和相关实验技能的“规范化”操作流程,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对整个实践课程的学习(董桂春等,2010)。我校的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也是采用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该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独自完成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尽快地掌握实践技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是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师提前设定的任务。这对于刚刚接触专业知识学习的低年级本科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对于进行过一些课程实践的高年级本科生来说,只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相关的实践过程,其思考问题的自主性不高、实践技巧探究不够,缺乏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校长Neil Rudenstein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杨克巍等,2006)。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钟秉林,2000)。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积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优秀人才。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科研创新的可行性,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和科研创新运行机制(华正伟,2002)。北华大学林学专业创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的亮点是加强科研实践,注重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张启昌等,2009)。这就证明,在高校教育和实践教学中,给本科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参与科研试验,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校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从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科技创新活动选拔的标准较高,能够参与的学生人数很少,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左右。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途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各高等学校都在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龚振平等,2009)。
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使学生在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农科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中,开展适宜难度的科研试验,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可为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因此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其运行机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传统实践课程只教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告诉了学生“怎么做”,很少给学生机会问“为什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设立若干严谨而又难度适宜的科研试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并为其后续毕业论文开展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全过程完成科研试验,让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5~6个具有一定科研价值、难度适宜、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5~6个小组,每一小组选定一个课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独立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指导老师在必要时进行指导,保证试验的顺利完成。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加强选题把关和实践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试验,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桂春,张彪,陈宗祥,等.“农学专业实践”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8-119,177.
[2]龚振平,马春梅,杨亮.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139,260.
[3]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4):75-77.
[4]李友勇,刘明久.高等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9-20.
[5]杨克巍,张少丁,李孟军,等.课堂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55-59.
[6]张启昌,刘盛,孙广仁.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1-5.
[7]钟秉林.认真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一、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强化能力的培养
1.强化基本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本操作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基本操作实验,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实验的安全和注意事项、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化学药品的性质等。其次,让学生学会有机化合物物理常数的测定,如熔点、沸点、折光率等。最后,掌握有机物分离提纯方法。
2.组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机物性质实验,可验证有机物的特性,让学生掌握官能团的性质及鉴定方法,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由于验证性实验,只是“照方抓药”,因此可根据有机物的类别,选取代表性实验来做,压缩验证性实验的数目。还可根据需要,在有的实验中选取部分,重新组合一次实验内容。
3.开设“系列化”有机合成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系列化”有机合成实验,根据教材内容,将多个实验合并成一组大实验。使前一次实验的产品成为下一次实验的原料。“系列化”合成实验,只最初一次投入原料,减少了药品用量,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即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出课题,由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合成路线、装置图及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开放实验室独立实验,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巩固了课堂知识,训练了综合操作技能,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创新能力。
5.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离学生的科研能力。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其中某一个子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井写出科研论文。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到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科研能力,为将来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方法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做到精讲多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和查阅资料后,在实验前由教师对实验的关键、实验操作的技巧、实验注意事项等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总结和提高。如做验证性实验时,教师提前将重组后的实验方案给学生,实验课时由学生讲解,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采用研究式教学法,提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即采用了研究式教学法,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制订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提交实验记录和科研论文。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井能较好地完成研究任务,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积极开展研究型,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是我一直追求的做法。欲开展研究型教学,则应在学生已经在本门课程的相关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进行。譬如在学习分子重排过程的亲核重排或是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讨论中,均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逆向思维的准则提出合理的分子重排机制或合理的反应机理。通过多种对比,筛选最后确定最为合理的重排机制或反应机理。通过这种训练后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便会悄然形成。同时,学生的自学潜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老师自身的教学体会也自然地感受到,有机化学后半部的较深与较难的内容体系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轻松地实现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最后复习起来也就无须费什么精力了。学生也觉得有机化学越学越有味。
三、理论与实践的和谐,互动式的实践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双向式的自学—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其实质仍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与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具体实验项目熟练掌握试验操作技能和使用现代仪器,其核心内容是有机物的合成与分离。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训练,旨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以及锻炼、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千年后,随着文学和学科的繁荣与分化,人们逐渐忘却了做学问的真意,学问似乎成为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在专门领域里专门进行的概念游戏,学问乃是游离于做人、做事之外专注文学、文字功夫的营生。在大学尤其是教学型大学那里,科研甚至嬗变为大学及其师生的生命线,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日益森严并走向对抗,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的心灵。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孔子的教导,正确界定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型大学的基本职责:教学与人才的培养
1994年,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根据联邦政府为大学提供的科研经费数量,把3500所大学中的88所定为“第一类研究型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界借鉴了“研究型大学”这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了“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等概念。国内的许多大学也据此对号入座,纷纷对自己进行定位。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的分类,一般观点如下:大学应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与此相对应,大学的基本使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也有不同侧重: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以科研为主;研究教学型大学在兼顾研究使命的同时关注教学工作;而教学型大学则以教学为核心使命,兼顾科学研究,但研究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而所谓教学型大学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大学,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2],即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即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是教学型大学的基本职责。据此,在目前我国1300多所高等学校中,除教育部直属的71所大学学科门类设置齐全、综合性高、研究性强外,其余多数高校专业不够齐全,研究力量薄弱,似均可划归教学型大学。
尽管此种定位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各大学间在投资主体与服务对象、生源地域与就业去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与学科专业优势等诸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各级各类大学发展类型定位的努力,恰恰反映了他们图谋重新检视和再规划学校在新时期的办学思想与发展方向这一合理诉求。
教学应当是所有高校的中心工作,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通知》非常明确地界定了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都要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要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教学改革作为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
教学型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是通过学校经常性的教学中心工作来实现的,其基本职责与核心使命决定了不能盲目向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看齐。尽管所有的教学型大学都坦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 作,但实际上,教学却很难真正地被放到中心地位,大多时候只是沦丧为科研的附庸。因为教学是一项软任务,似乎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对这一过程的进行予以 评价,其中心地位和重要性通常只得流于虚妄。科研则不然,论文若被SCI录用即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学术声望;况且,科研不仅是评估大学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方面。虽然,无论合格评估还是优秀评估都要考察该大学的教学情况,但很多时候不过是翻阅一些教学文件,检查一下教案,最多听听课,这只要事前“排练”到位,准备功夫做足,完全可以应付得游刃有余。而科研项目可不是随便可以填写的,从申请到批准需要一个过程,文章从编写到发表同样需要时间,而这些又决定着硕士、博士点的多少,决定着学校在公众中的声望。由此,科研不仅被看作是大学存在的“支柱”,更是教师的“生命”。一方面,教学滞留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性教学之前现代水平;另一方面,科研则或异化为多少核心期刊、数据库期刊论文、多少国家或省市级奖项、课题等数字,或沦落成非常时期(如评职评优时)的非常行动,以至于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腐败现象更是触目惊心[3]。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师工作志趣不再是教育理想、信念和事业,而是谋生与晋升。教学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科研是为了评职称和制造业绩。虚假教学、虚假科研甚嚣尘上,几乎充斥了大学尤其是教学型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型大学普遍存在的求大、求同,盲目攀比,重科研轻教学、重规模轻质量、过度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问题与倾向———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这一悖论,已导致教学型大学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大幅滑坡,其基本职责、培养目标大有旁落之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型大学科学研究的实质:教育教学研究
不管何种类型定位的大学,如果它无愧于“大学”这一称号,教学与科研就应当是相辅相承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4],“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大学教学更不应该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而应该是以训练学生工作智慧和健康心智的教学。正如钱伟长院士所指出的那样: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研究意蕴和成果渗入其中的高校教学,本质上不是大学的教学。可是,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当今我国高校实践中尤其在教学型地方性大学那里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被人为割裂。
在一个多层构成的大学体系中,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各自具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式、办学对象,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水平理应用不同的指标、标准去评价。但是现实中,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科研项目、学术研究成果等这些本该只反映高层次大学特征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不同层次大学办学所共同追求的目标[6]。
这对于众多的办学类型定位在“教学型”层次的地方性大学来说,更是关乎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去之生死攸关的命题。无疑这些教学型大学应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使命,以教学为核心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固然,我们不能顾名思义地认为“教学型”就是只搞教学,“研究型”就是只进行研究。但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原则,在教学型大学那里应当有区别于其他类型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独特奥义,绝不能被扭曲为教学、科研各自为政甚或颠覆了教学与科研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科研成果主要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对问题的研究而总结的结晶,科学研究的实质是教育教学研究而非纯理论的学术构想与思辨。虽然个别教师不乏进行学术创新的兴趣和能力,但在制度设计上,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只有定位于教育教学研究,注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方法与途径,才有望破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走出虚假教学、虚假科研的迷局和困境,从而落实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教学与科研转入良性互动融合的轨道。
三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的价值取向:“教学做合一”
如果我们承认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即教育教学研究,它就不会像许多人所认识的那样:在教学之外时不时搞一搞,名曰“兼顾”而实则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学与科研应是全方位、全时空的互动、融合和一体化即我们所指称的“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取向。
在此,“教”———教师的教学与示范,“学”———学生的学习与仿效,“做”———教师做学问、做研究即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意味着教师你是怎么思想的就应该怎么教,学生也就怎么学,不仅学知识,更学做学问也即学做人。如此一来,教学是科研的指向和源头活水,科研则是教学的意蕴和生产力,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科研作为一种智力活动,其成果固然可以以文章、报告、专著或项目的形式予以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搞科研就等于写文章,文字著述对教学型大学而言,既非科研的全部,更不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表征和最佳体现方式。尤其当文字著述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书斋里的闭门造车之时,这种所谓的“科研”就更嬗变为教学的杀手———“虚假教学”的始作俑者。
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其代表著作《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是为师范学院开设的教育理论课所撰写的一本教科书,书中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语:“教师即研究者”,“你的教室就是你的实验室,你在教室中考验教育理念,进行观察并尝试加以理解”。因此,对教学型大学的教师而言,其最好的研究现场就是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教学做合一”,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因钟情于学术而背弃了学生,不能以苍白的“科研”追求去牺牲鲜活的教学。
四“教学做合一”呼唤教学、科研二者的互动融合与一体化
如上所述,教学型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人才培养是其核心任务。因此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取向迫切呼唤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架构起互动、融合与一体化的桥梁,要求整合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师资力量,以教学为中心设置教学研究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高校的每一项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一个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个“项目”,可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因此,从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促进教学科研互动的基础。
通过“教学做合一”价值取向的研究和探索,把教学型大学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合作团队,致力于富有创造力的课堂生态体系的营造,在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使教师自我得到发展,从而走出虚假教学、虚假科研的迷局和困境,促进教学型大学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只有当建构和创设一种既充满人文关怀又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成为师生的内在品格和生命追求的时候,在学生学习进步的同时使教师自我得到发展,教师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尊严、价值、欢乐与幸福。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7]。教师通过科研,不断获得新的教育理念、人文理性、价值观与态度,学会以一种理性的、反思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生活,从理性自觉和人文关怀的高度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建构和创设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从而使自己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和价值,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这是教师欢乐、幸福的真正源泉。反之,如果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热衷于虚假科研,大学教育便失去了本然的灵魂和活力,教师就会成为精神上随波逐流的流浪者,成为品格上没有操守的投机者。当趋炎附势,唯利是图,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师生的心理混乱、精神迷茫、希望破灭、信仰失落,尊严与价值,欢乐与幸福只能化为镜中花、水中月。
同时,借助于“教学做合一”价值取向的研究及教学、科研之间有效沟通与转换路径的求索,有望在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上取得突破,为政府和社会对大学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为教学工作争取社会地位,为教学型地方性大学中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竞争奠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我们相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项目的融合与设置、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能够将教师团队取得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做合一”让教师在和谐教学生态体系的营造中,学生的成长进步里,真切感受生命的张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摆脱自身平庸化的宿命。
参考文献
[1]论语·学而第一[M].
[2]高向东.教学型大学的责任与追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6(9):68-69.
[3]王长乐.教学型教授评聘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