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0 13:46:12
导语:在普通话学习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22关于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为期四天的普通话培训学习,真的是收获不少,受益匪浅。尤其是每一位授课教师优美流利的普通话,更激发了我学好、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在这次普通话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总体语音面貌不容乐观:我平时讲普通话不同程度的带有自己成长地的方言语调。虽然我讲普通话时有正音意识,但要突破自身的局限还有相当的困难。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认为要学好普通话,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思想上重视普通话的培训与考试,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
2、作为教师,普通话是我们工作的校园语言,所以我在学校得抓紧一切机会讲普通话,并和普通话语言面貌好的老师经常练习。
3、我应该经常收听广播电视的普通话节目,跟学,形成良好的语感。
4、我应该经常读一读经典文章,并大声朗读出来。因为朗读是训练普通话的最好捷径。
5、《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提供了测试涵盖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我自己应该对照列表多读多练,直到滚瓜烂熟。
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提高!
2022关于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为了大力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区教育局工作人员1月31—2月4日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普通话骨干教师培训,来自全区16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虽然此次培训仅有短短的五天时间,却让我收获颇多,令我受益匪浅。以前在讲普通话方面存在的一些疑问,在此次培训中通过聆听老师们的讲解,我也找到了答案。在此感谢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搭建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平台。
以前总感觉学说普通话并不是件难事,但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才发现原来学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并不太容易。以前说的普通话有很多地方并不是很规范,现在再改也确实有些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我把这些不规范的普通话交给学生们,将会给他们带来多少误区!所以本次学习我格外珍惜。
培训课上名师们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测试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他们的授课亲切自然,认真严谨,他们的学识更是令我佩服,所以在学习期间,我认真聆听、细心做好笔记,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下面具体谈谈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我感觉要想真正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过去总是抹不开面子去和周围的人说普通话,只有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得不说普通话,所以讲起来也不是很流畅。其实说好普通话是我们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我们就应该多说多练,不要太在意旁人的看法,只有练得好、学的会,才能在工作中用的轻松。
二、要想说好普通话必须多听、多读、多记、多问、常总结、多练习。多听,就是多听些规范标准的示范读音,比如每天收听新闻联播、节目主持来纠正、强化自己的读音。多读,就是多出声阅读些带拼音的文章或现代汉语词典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多记,就是多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多问,就是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说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常总结,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难点整理总结下来,以便在日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多练,就是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三、字典要在手边,读书看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切忌不懂装懂,再出现“秀才读字读半边”的尴尬场面。
总之,这次培训的开展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加强对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
2022关于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上周末,我有幸参加了师训科举办的普通话提高培训班。虽然仅是短短的两天学习,却有着别样的体会。
刚开始学习是不以为然的。不就是普通话吗?上学时就已达到二甲,毕业后做了将近十年的教师,上课全用普通话,经过培训成绩提高一下,应该没问题。然而,当我走进一小报告厅,面对紧密的日程安排、慈祥而又严格的培训教师时,终于有了些忐忑的心情。情况还不止如此,当我们正式进行培训时,才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培训第一天,为了使培训教师对我们的语言基础有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今后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局魏局长、师训科王老师和主讲赵老师以及其他领导,给各单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准备了学习材料。培训声调的时候,赵老师先让学员注音,然后纠正答案。一向自信的我一下错了20多个,面对阔别了多年的拼音真切地感受到了压力。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迎接余下的培训,因为此刻,我们已深切的认识到,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培训中,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就是发音部位不准确。发音是普通话培训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可是对于一个已学会普通话的人来说,克服旧有的发音习惯就困难多了。为了纠正我们的错音,赵老师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教我们它的发音部位在哪,怎么发,真可谓“口对口”的教。对于声母韵母的教学赵老师都是一如既往。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话口语课是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或者说是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就其本质而言,口语课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那么,“语言能力”到底是知识还是运用,是状态还是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天赋的还是习得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审视。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Hymes认为,语言能力包括从语法能力到社会语言能力的一切听和说的能力,语法能力纯粹是个体的,是形式和状态,社会语言能力主要是社会的,是功能和过程。
“解放嘴巴,使学生能谈”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创造力“六解放”之一。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势必会影响其思想内容的表达。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应该让他们感到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已了解和掌握了普通话基础知识,而在于让他们感觉到通过学习,获得了一把进行有效交际的钥匙,学会了如何跟人很好地进行言语沟通。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当作主要的教学目的。
二、针对口语语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随着人们交际范围、目的、对象的不同,人们使用的语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人们在交际中,根据对象、内容、目的和环境的不同,在运用民族语言材料时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体式即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不同的语体运用不同功能的语言材料。语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语言风格类型。各种语体都有自己专用或常用的一些词语。没有人只用单一的语体,说话的环境和题目改变时,说话人视其对自己言语注意程度的不同,会随之转换使用的语体。这些语体有特定的语言特征。语言使用者的职业身份对他们所使用的口语以及书面语会形成某些制约,但也会为他们提供一套自由运用的语言形式。使用范围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地位和情态(情态在语体研究中并没有加以系统地区别开来。)一起成为语言变体的语体基础。我们通常把这些变体称为某某语言,如广告语言、计算机语言、法律语言等。
目前,一般将语体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关系密切。一般说来,口语语体是书面语体的基础,书面语体又可以推动口语语体的发展,使之更为丰富。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口语和书面语,但是它们并不等于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表现形式。许多书面语体中存在着口语的表现形式,而有些口语语体中也有书面语形式。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所重叠的语言和非语言特征,无论从语体的角度,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都值得加以研究。
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首先是非语言的,这与交际所采取的方式和材料有关——是在空气中传递的符号,也是写在表层的符号。这一区别对文体学家和普通语言学家都是同等重要的:口语需要在语音(音素)层面上进行,书面语则需要在字符(字素)层面上进行。二者牵涉到不同的描写框架。从情景角度看,二者不但有重要的功能上的差别,而且两种变体在形式上缺乏完全的对应。书面语词带有庄重、文雅的色彩,口语语词比较活泼通俗、自然、平易,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恐吓(书)——吓唬(口),吝啬(书)——小气(口),散步(书)——溜达(口)等。我们很难用传统的书写方法去写口语,反映口语的各种差异,有些书面语说出来,也会破坏语篇的连贯性。
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这一目的出发,我们应认真研究口语语体的特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书面语相比,口语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口语具有随机性
随机性主要指交谈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和说话内容的不确定性。在口语表达中,随机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日常交谈和日常会话中,从言语环境到言语内容都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因此,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应事先设定好语境,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三十个话题,设置一些交际语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比如设置初次会面的场景,这一语境就要用到称呼语、寒暄语、告别语等。此外,课堂训练中还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学生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话语场景,比如,在答记者问的语境中,会用到提问语、暗示语、应变语等。课下布置会话题目,第二次上课时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抽查。这样训练可以突出重点,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口语具有灵活性
口语表达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及其他特殊背景的限制,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依存。口语这种灵活的交谈环境,是书面语无法比拟的。为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对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语言素质”“如何看待大学生书写能力下降问题”“我的金钱观”等话题,要求学生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来表达。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专长,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用庄重典雅的语言来表达。当然,训练前还可用多种言语风格加以演示、对比,以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口语具有直接性
由于口语表达是面对面地在口头上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打电话除外),所以说交际双方的情感表露、信息传递最为直接,最为快捷。其直接性一方面可以通过体态语来表示,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助语言的高低抑扬、节奏的快慢变化来表达。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口语表达,是随想随说,如果言语不得体,就可能使口语交际陷入尴尬的境地,最终导致交际失败。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辩论话题,比如“智商与情商孰更重要”“名师就一定出高徒吗”“语言是否需要规范”等进行训练。在训练时要求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正确使用语言,即做到发音正确、用词恰当,句子合乎语法规范等。二是表达时充分地运用语境。
(四)口语具有综合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劳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从口语表达的过程分析来看,口语表达的实质是对自身多方面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储备的调动。它与美学、伦理学、逻辑学、传播学以及言语发生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能把口语课单纯地上成普通话语音课。如果那样的话,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很难提高。因为在言语交际的很多场合中,有时单凭“言辞”往往不能听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必须联系手势、身势、表情等伴随语言的体态语,才能揣测到说话人的心理。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交际工具。所以说,语言课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训练原则和教学手段上采取“两个”相结合的方法
(一)以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可以采取“理论讲授——典型示范——系统训练——总结评议”的课堂结构。语音上,通过播放标准读音,把普通话语音与七大方言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上一一作对比,然后让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示范,找出其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上存在的问题,最后加以讲评总结。词汇训练上,事先设置好对话内容,然后让两个学生用方言进行对话,其他学生听后找出哪些是典型的土词土语并加以辨正。语法方面,主要针对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性加以辨正。比如构词法、造句法上的差异性,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此的认识。
(二)听说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
听与说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听是说的基础,只有听好才能说好。把听与说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听话的能力,又能促进说话能力的增强。听说兼顾,以听促说,可以说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训练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简短的传话训练,比如让学生传“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这句话,分组同时进行,然后对传话内容的准确度加以对比、点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听说兼顾,以听促说”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教学形式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一、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特征
1.对象及其专业化发展的双向性。双向性具体指高师院校教师的培训和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是在统一时间、过程、模式中双向、互动、共同提升的。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和师范生同时作为培训对象,培训是双向性的;二是师生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双向性的,师生的专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扩展教育实习内容。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或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更是一个教学过程。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学实践等内容。
3.目标的“双专业性”。高师的培养目标与一般综合性大学不同,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双重规格:一是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传统的教师教育目标存在着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倾向,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双专业性”,即培养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类专业知识。这两种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
4.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教育实习形式上多采用“放羊式”或“集中式”或两者兼而有之,而且多是毕业前的一次性突击“实战演习”,而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模式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实施,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学实践、教学实习等活动,采用小组训练、大班比赛、全校模拟教学大赛、模拟教学等方式,是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集体教育实习与个体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和无形教育实习、教师“实习”和师范生实习的集合体。
二、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
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是分层次同步进行的:
1.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在课程类型上,把课程体系分为四级:一级课程系统由各系的专业课程组成;二级课程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组成的基础模块,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前沿问题讲座等组成的拓宽视野模块,以及教学艺术、班级管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术行为学等技能模块组成;三级课程系统由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组成;四级课程系统由特长训练和素质教育专题组成。每级课程由不同的类型组成,目的在于建构师范生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课程形式上,采用小型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形式,利用“微格实验室”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形式上还采取合科教学、单元教学、主题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
2.强化一般教学技能的基础训练。一般教学技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书法、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从新生入学起就进行推普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普通话学习材料,组织普通话讲座,在培训的同时组织普通话小品大赛、演讲大赛、诗朗诵等相关活动,广泛开展普通话课外学习活动。口语表达分一般交际口语、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学校组织各类讲演团、朗诵团、话剧团等,并在教学法课中设专门课时训练学生的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表达能力。学校组织普通话测试,通过测试的学生获得省语委颁发的普通话等级测试证书。书写规范汉字和正确的书面表达,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师威信的提高。学校发给新入学的师范类学生小黑板,进行粉笔字的书字训练,组织书写规范汉字训练讲座课,对学生进行钢笔字和粉笔字书写培训。
3.进行校内师范职业技能的训练。校内师范职业技能主要指教学工作技能。教学工作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教学活动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学生在独立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行“说课”活动,在教法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和小组讲评等模拟教学实践。并录制学生的模拟教学片断,放映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使学生初步形成包括备课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微观系统技能模式。这些系统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学动作技能分解训练、教学心智技能训练、教学案例训练法进行的。同时学校相应组织各种活动和竞赛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如课件制作大赛、模拟教学竞赛、教师教案和板书设计大赛等。
4.寒暑假的社会锻炼。假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黄金时间,要求师范生在寒暑假开展教育调查和社会调查,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师范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师范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突出了可具操作性的师范特色。
5.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在学校内建立模拟教学实验室,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必须进行模拟训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有一名指导教师,模拟教学时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并进行评议,指导教师对学生要加以评价和指导。在实习后学生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对教学技能的应用也有较深认识基础上,再进行微格训练,以达到更高层次分解与综合。
一、语言资料是问题探究模式的组成部分
(一)语言学概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设置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学习者互相合作,研究和探讨隐含于问题中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疑则思,思则究,究则知”[1]的精神,旨在倡导有质疑才有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得到真知。由此,我们把“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精神融合起来,称之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旨趣在于,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围绕教学问题,借助学习材料,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等得出结论,从而提高探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
(二)语言资料是问题探究的关键
“语言学概论”课程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尽管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更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不宜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应是一场感知、认知、寻求、发现的“探索之旅”。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是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实现探索,理论知识只是骨架,语言资料才是血肉。凭借生动、贴切的语言资料,可以说明概念、原理和规律,可以化抽象理论为具体感知,化枯燥说教为趣味对话。只有这样,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才能充满活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独立探究、协作讨论、平等对话。教师对问题的展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都应在充分的语言事实基础上展开,空对空的理论学习会导致学生思考乏力,学习不得要领,以至于失去兴趣。要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语言资料是关键。
二、语言资料的运用现状及认知价值
(一)语言资料的运用现状
现行通用的或有一定影响的“语言学概论”教材有数十种,其中绝大部分理论都源于??外语言学界,建立在印欧系诸语言分析基础上。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所谓“斯大林语言学理论”,还是60年代以来西方的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理论,乃至功能主义、认知理论,都与中国语言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膈膜。一方面,基于印欧语材料概括出来的理论,自然不完全适合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基于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尤其是汉语的研究成果和材料没有及时吸收到教材中来。由此可见,“语言学概论”教材和语言实际难免有所脱节。同时,由于20世纪形式结构主义的影响,讲的是所谓“纯净的语言学”,而把与语言息息相关的许多重要因素,比如历史、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排斥在外,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大相径庭。所以,李葆嘉提出:“尽管从普遍唯理语法学派开始,西方学者就追求‘普遍’,但是迄今为止的‘普通语言学’其实并不那么普通,距离世界普通语言学的目标依然存在着很大距离。”[2]
高校“语言学概论”通行教材中的语言资料(这里不涉及民族大学的语言学概论中的各种民语资料),汉语资料以普通话为主(也有涉及一些汉语方言),印欧语资料以英语为主(也有涉及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学生除了对教材中的普通话、英语有些认识外,对其他语言大都没有语感,而自己的方言、语言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却跟课程没有联系。面对这样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学生会认为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现状和语言研究脱节,感到枯燥无味、陌生难懂,甚至怀疑其实际价值和应用价值。
“语言学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语言理论修养要求很高。授课教师若能掌握或了解多种语言,具备较为广泛的其他语言的知识,有助于对教材中的某些例证做出精辟的分析。实际上,中国高校该课程授课老师的语言背景,多以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为主,外语一般为英语,对其他语言涉猎很少。由于老师懂的外语有限,有效的语言资料就少,学生对理论理解的难度无疑就会增大。由于教材中有趣的语言资料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就会降低。因此,在问题探究式的“语言学概论”教学中,充实语言资料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语言资料的认知价值
1.提升学习兴趣的需要
“语言学概论”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授课,会在表述和理解方面难免板滞,从而影响了生动性。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探讨中没有结合实际的语言资料,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仍会很难。
许晋、李树新(2009)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根据学生需要备课”“讲授内容和方式体现学生特点”“安排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等[3]。汉藏语系语言有明显的特点,汉语语言学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果这些成果在语言学教学中得不到很好的阐发,未免遗憾。反之,如果能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方言资料,或者分析当代社会语言生活现象,势必能吸引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出于实用的学习兴趣,方能提升到学术认知层面的兴趣。
2.培养思辨能力的需要
所谓思辨能力也称为批判性思维,保罗和埃德尔(Richard Paul&Linda Elder,2005)把思辨能力定义为“为了判断事物的价值,使用恰当的评价标准,经过思考而作出有理据的判断”[4]。西方国家的教育高度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思辨能力作为核心技能,将旨在训练思辨能力的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语言学概论”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为了使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语言资料,增加语言体验环节,编制实践性或体验性问题,鼓励学生观察并发现语言现象和规律,单独或合作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并写出报告,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与语言资料的运用密切相关。以身边的语言现象创设情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基础理论课不那么乏味,将问题研究落到实处。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表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语言资料的丰富化和趣味性
(一)语言资料的丰富化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来自于具体语言,又反过来作用于具体语言,对具体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概论中主要的理论观点,除了使用教材中的例证外,还需要从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古代汉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中撷取例证。教学环节要站在普通语言学的高度,培养学生建立普通语言学的思维认识,重视而不囿于某一具体语言,从具体语言中探寻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促进学习者从语言知识习得走向语言规律悟得,进一步实现语言理论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指导作用。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充分地凸现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
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区,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地选取方言资料,以其母语为例说明问题,将会大大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教材语言资料的不足,减少学生对语言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的难度。汉语方言十分丰富,各地方言常有普通话中没有的一些音素、音位及其变体,若能合理地联系方言就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有关语音的要?I。在语法教学中,对于抽象的“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教材中几乎全是印欧语实例,若能指导学生打开方言和民族语言的窗户,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如:客家话中存在形容词“级”的形态变化、人称代词的格变形式;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丰富,有“哒、倒、起、着、在、过”等;某些方言用“内部屈折”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吴方言采用变形法、前加法和后加法表示形容词级的语法意义;藏缅语族的嘉戎语、羌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藏语动词有“式”和“时体”的语法范畴;土家语有六个“格”等。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对当下的语言现象十分敏感。为理解语言学概论中的抽象理论,需要进一步加大联系现实生活的力度。近30年来,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外来词,形成汉语史上吸收外来词的“第三次浪潮”。大量的流行语、新词语层出不穷,普通话南下、粤语北上、强势方言拒不退让等现象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不少生动表现。这些资料贴近“新生代”学生的语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优化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目前不少高校都招有相当数量的海外留学生和港澳生,他们大多有双语能力,语言多具特色。将这些发掘并补充到课堂上来,可以让内地学生看到语言生活的多样性。
(二)语言资料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充满趣味的事物最能刺激接受者,使之既不难吸收,又不易遗忘。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适当选用准确而不失趣味性的语言资料,对于学习该课程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趣味语言资料,包括语文游戏、相声、绕口令、幽默小品、笑话及时下的微信小品。它们新鲜奇特、不拘一格,因而往往一出现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为了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赵元任曾编过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叫《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如果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像这样的语言资料,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对语音和语义、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渗透趣味性语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音概念的认识。语音教学中,单纯地介绍四呼会觉得难记,但如果渗透有趣的故事就大不一样。据说,有一位唱京韵大鼓的姑娘,不小心把两颗洁白的门牙磕掉了,为掩盖缺陷凡答话都用闭口音(即合口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五。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鼠。问:家住哪里?答:保安府。问:干什么职业?答:唱大鼓。后来门牙镶上了,再答话时就改用开口音(即齐齿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七。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鸡。问:家住哪里?答:城西。问:干什么职业?答:唱戏。学生在笑过之余,也就理解并记住了这些概念。
渗透趣味性语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词汇的丰富性。三八妇女节看到了一则微信:女人全是优点――瘦的叫苗条,胖的叫丰满,妖的叫美女,刁的叫才女,木的叫淑女,蔫的叫温柔,凶的叫直爽,傻的叫阳光,狠的叫冷艳,土的叫端庄,洋的叫气质,怪的叫个性,匪的叫干练,疯的叫有味道,嫩的叫靓丽,老的叫风韵犹存,牛的叫傲雪凌风,闲的叫追求自我,弱不禁风叫小鸟依人……同样是对女性的赞美,不同的对象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这些有趣的表达与我们的语言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很容易产生认同感。
渗透趣味性语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有这样一则关于汉语连词使用的笑话:啥叫代沟?小学语文关联词填空题:他――牺牲生命,――出卖组织。“60后”填“宁可……也不”;“70后”填“害怕……所以”;“80后”填“与其……不如”;“90后”填“即使……也要”;“00后”填“白白……忘了”。这就叫代沟!
四、结语
[关键词]职校语文;实践;素质教育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语文学习需要形成学生的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明确判断的能力以及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一、当前现状
然而,职校学生语文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教师依赖性强,不会自主学习,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预习和复习不够,作业马虎,字迹不工整,能力无法形成,现状堪忧。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四大教育层次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语文不同于基础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的素质的,而非应试性的。简单死板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大大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设置个性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倾向的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二、应对举措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职校语文老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归纳与总结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好习惯。主要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实践:
1、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或用道具、实物展示,或用声音、影像,或组织学生去郊外、工厂、集市等地做专题观察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观察积累实践。这对于职校学生找回自信,重新认识自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强古典诗词教学,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语文,是一门诗意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
因此,诗意教学,重视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老师的语言不但要规范、严谨,更要求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要诗意地教,时刻注意教师语言表达的文雅与精致。在每一节课课前重视情境设计,让课堂成为语文老师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比如《沁园春·长沙》,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导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像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仁义的人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既爱山,又喜水的,哪怕是在闲咏之中,也依然透露着他那灵动如水、庄重如山的情怀。”
3、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诗词朗诵、辩论赛等语文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课题,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勇于开口,努力改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如“诚信”专题中,我设置辩论赛,赛前学生们积极准备相关论据,课堂上气氛活跃,发言积极,课后也反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学得知识,获得情感的熏陶。
可以有目的地设计系列口语练习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口语练习,布置好演讲等口语表达的任务。如演讲,事先布置课题,做好要求,规范形式。教师负责做好作业记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利用网络上传、采用电子手段录制并重放。又如普通话口语训练,事先要求大家找到自己的家乡话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区别、准备日常生活中的绕口令。又如布置辩论赛,事先解释辩论的规则,让学生们明确他们需要准备的内容,细化到每一细节。
也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汇报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选讲社会、学校、班级的新鲜事等等。同时,我们也家校紧密联系,把口语表达实践作业的任务布置给家长,在家长的指导点拨下,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口语表达实践作业。
4、创新作业形式,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创新课后作业形式,形成拓展,以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课前事先安排学案,学习材料,表明学习的目的、过程呈现形式、拓展要求——主要是查阅收集材料,形成比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好字词、重要作者生平的预习和查考,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实践作业。也可安排听一首歌,从中回味生活的片段,并说明感悟。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教师可在这样的作业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课堂的思维活动外延到课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确保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5、加强情感渗透,采取多元评价
职校学生别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特殊的生源构成决定了日常语文教学中须从情感入手,进行对话。
关键词:民歌;演唱教学
民歌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它是劳动者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由自己创作、反映劳动者的生活情景、并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因此,与高雅的交响乐相比,它是具有着深刻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歌是劳动者表达内心情感的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其最实质的内涵在于它是劳动的衍生物,是来源于生活的,非常贴切生活。
民歌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大的阶段:首先是最为原始的民歌,在这个阶段中,没有过多的技巧和修饰,大多数都是劳动者自娱自乐的情感,单纯地表现自己的劳动和生活,因此,这也为中国民歌奠定了质朴、自然的基调和易于传唱、贴切生活的特点。之后,民歌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自娱性的表演时期,这个过程的民歌演唱注意到了一些技巧性的演唱方法,但大都是程式化的,口传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歌也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民歌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并产生了专门演唱民歌的演唱群体。
中国各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异彩纷呈,各自有独特的风采。仅就汉族中汉藏语系的民族就有30多个,其方言、土语有100多种,语言因素直接影响民歌的调式、旋律及歌唱的独特艺术风格,经过社会各族的交流接触,各种音乐之间有了多种交流的机会和渠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势。但由于我国各族人民的自然生活环境、劳动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以下是笔者对于如何展开民歌演唱教学的看法。
一、是观念的更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之下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与其相应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像任何其他的技能一样,歌唱为达到高层的完美,要求熟练、训练和练习,和所有的器官一样,歌唱的器官――嗓子――要求改进、锻炼,使之成为意志的顺从的工具”。歌唱技巧只要能“成为意志的顺从工具”,是歌唱教学训练的最终目的。而不应死守传统,使民歌教学程式化。只有树立了这个观念,在民歌的教学中就不会去拘泥于完全意义上的“技法”,才有可能围绕艺术这个圆心来进行多元化、多方位、多套路的训练。
二、改进教学机制和手段
在民歌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机制和训练手段。对个别教学、一师一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如果学生并不只是由一个固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将传统意义上的而实质是“师徒”关系完全转变成“师生”关系,也许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博采众长,从而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其各自的风格。
从民歌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将各种流派,各种唱法的经验、技法和手段都传授给学生,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增长学生的歌唱技能。不拘于一门一派地广泛汲取各种演唱技法,学习各种风格,使民族声乐艺术在更加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
三、注重语言风格
歌唱艺术包括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曲调、圆润的嗓音、丰富的感情,其中语言是个重要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为了使语言的表现力丰富生动,首先要求演唱者对歌词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其次要有表现语言的手段方法,不但要善于把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善于把语言和发声方法结合起来。
歌曲一般是先有歌词后再谱曲的,演唱者不仅是在重视词作者和作曲者的歌词和音乐,而且是在进行一次艺术再创作,要使词曲溶为一体。既要考虑到曲调的规律又要照顾到语调的起伏,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将语言加以艺术化、音乐化,才能达到词曲结合的要求。所以,语言既是咬字吐字的依据,也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技术手段的依据,又是音乐曲调的依据。而语调、语气、语势则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因素。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的国家,因而语音丰富、民歌风格多彩,不能一言以蔽之。
四、在实践中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
1.正确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以学生认知的价值导向和自主的取舍、判断为标准,对学习材料进行处理。由于音乐教学较少地受到“应试压力”的影响,因此,注重客观、自然的“师生关系”,对于我们继续探索教育问题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是研究性学习有效的辅助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各种手段的感官刺激,感性体会,理性思考,进行教学与学习,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校园网络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音像、图像、文字等文件的辅助教学活动,课后学生可利用校园网络中教师的网站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学得多与少的阶段,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来展示研究成果,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要重视过程,关注延伸
评价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过程学生的受益性,而不在于研究成果的多少与水平的高低。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一些民歌演唱家专辑,通过欣赏、比较,发现,讨论各种演唱方法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音乐鉴赏力。同样,教师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课题本身的知识点上,而应同时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和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延伸。如通过分析“茉莉花”,知道汉族民歌的地方色彩,同时举一反三,可延续研究有关音乐与人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历史不断,中国民族也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变化,在进行民歌演唱教学时,要博采众长,开放门户,授百家之技,才能使我国的民歌艺术之花开放更加绚丽多彩,使其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永远绽放。
参考文献:
[1]解超.普通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刍议[A];全国高等音乐
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06年
【关键词】在线教育;幼儿;英语学习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世界普通话”的地位越来越巩固,我国几乎所有学生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而且呈现出学习者越来越低龄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研究者、教育者、家庭和学习者都在探索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问题。研究和实践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方式与成人不同,有其特点。
一、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幼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幼儿对语言刺激的敏感程度相比其他阶段强得多,并能积极做出反应;幼儿习得外语的方式接近母语,略去了两种语言在头脑中的转换程序;幼儿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有利于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研究二语习得的专家认为,幼儿在习得外语时,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语言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1],幼儿在学习母语时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沉默期,在这个阶段,幼儿专注于“听”。父母以及周围其他人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等输入积累一年左右,幼儿即开始语言输出,即开始学习说话。幼儿在习得外语时,也经历一个类似的阶段,即“语言沉默期”。二是语法干扰期。度过“语言沉默期”,幼儿进入语言输出阶段,即开始主动运用语言,用简单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在表达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和错误。如中国幼儿在初学说话时,“你”“我”不分,幼儿在二语习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语法干扰期是每个人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三是提高期。提高期是语言学习者在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自如表达的基础上的提升。儿童需要继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英语思维、他国文化、专业英语等,这些对孩子成年后以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工作或参与职场竞争至关重要。所以这一阶段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式学习,将英语学习纵深化。四是上升期。语言习得有个特点,初学阶段进步明显,然后上升趋势变得缓慢,进步不明显。语言学习者、家长和老师都要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放下焦虑和担心,共同制定并坚持学习计划,并向前推进。另外,在坚持的同时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英文水平会继续提高。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瓶颈期后会出现一个大的跨越,实现无障碍表达。这个过程是大量的语言输入、大量的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
二、在线英语学习平台特点
目前我国针对少年儿童教育的在线机构和平台呈百花齐放态势,成为面对面教学的有益补充。如51Talk,VIPKID,Da…Da英语,兰迪少儿英语等在线机构拥有大量英语为母语的外教,弥补了少儿英语学习中接触纯正英语机会少的不足。这类在线平台主要提供一对一纯外教教学,主要采用沉浸式教学,让儿童完全处于英语环境,教师利用教材、教学辅助设施和材料,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等多种语言学习支持,让儿童完全沉浸于英语环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英语思维和英语学习能力。这类机构根据中国儿童的学习特点,自己编制教材,设置教学流程。另外,还有综合类在线学习平台,这类平台的特点是提供的资源更丰富,有免费共享的资源,也有付费较为系统的课程供选择。一些针对少儿群体的在线平台如斑马英语,专门为非英语母语的中国幼儿设计制定,学习内容为绘本为载体,配以国外的阅读分级体系,结合“绘本+智能APP+群服务+真人辅导”的学习模式,视听说多感官结合,帮助家长进行孩子的英语启蒙教育。这些APP根据儿童特征设计,自动识别发音,即便孩子发音有停顿、口吃不停、音量不均,也能准确识别;系统会给予鼓励性评分,鼓励孩子大胆开口。这对性格较内向,不愿面对真人读英语的孩子尤其有益,能帮助孩子增强语言自信;又如,被学校教师和家长广泛认可的少儿趣配音,纳入了国内30多个版本、万余本教材的视频资源和口语配套练习,被很多学校用作指定课后训练英语口语的资源。此外,它还提供海量国外电影、英文动漫、绘本儿歌等,让幼儿对英语产生兴趣,作为入门用;儿童可以模仿音频,并配音,系统用AI打分,纠音,评分。
三、在线二语习得的优势
第一,线上学习利用新兴技术平台,可以为幼儿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语音线索和语音输入,例如,学生可以点击单词或图标获取单词或某一实物的英语发音,解决学习者的拼读困难,降低学习者对教师或其他帮助者的依赖。教师在一对一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无汉语注解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将更多认知资源和能力用于语言的解码和识别。第二,在线一对一教学相比班课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密度更大的语音信息交互和输入。教师在课堂上全程只关注一个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获得及时反馈,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是否能正确发音,是否需要重复或纠正。对于学生正确的响应也可以给出及时的鼓励,时刻帮助学生维持注意力和自信心。教师能给学生足够的支持,也可以帮助降低课堂上学生对汉语的依赖。第三,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有利于实施沉浸式教学[2],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百分百地进行英语摄入和输出,能帮助儿童快速熟悉和适应英语,建立对英语学习的自信。第四,在线平台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适合学习者年龄和接受能力的影片、动画、音乐,乃至闯关游戏等,同时可以以配音、模仿等方式进行互动,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习得。
四、幼儿在线英语习得建议
在线教育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了新选择和新机会,但幼儿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同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所以,在平台、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教师和家长责任重大。
(一)精心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平台和资料在线平台提供的课程年龄针对性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充分了解幼儿学习者个性化特点,选择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和兴趣点的在线课程。好的课程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参与和互动机会,能发挥智力优势,获得自信。另外,优秀的在线课程能提供科学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课时安排。幼儿要学好一门外语,仅靠有限的在线课是远远不够的,家庭需要和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因此,选择能承接课上学习和课下巩固,难度适中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针对初学英语,处于“沉默期”的儿童,老师和家长等教育者要精心选择“磨耳朵”的英语资料,要给孩子提供全英文环境,让孩子沉浸于英语世界,感受英语语音语调。其他资料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活泼,趣味性强,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素养 提高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大语文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切实抓好课外活动实践这块阵地,通过课外阅读去扩大知识领域,多指导他们在网上进行阅读、查看,加大了同学们的阅读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上许多倍。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摆正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带着疑问把课听下去,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即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用导语法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新鲜感,他们会对下一节课精彩的导语充满期待,从而期待上每一节语文课。同学们若是带着疑问听课,就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会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自觉探究答案,这样学生对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印象会很深刻,既学到了知识又乐在其中。所以教师要设置与课文相关的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带着疑问把课听下去。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而且要学得通、学得透,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化繁琐为简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会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左右。“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字如其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一笔一划都要符合汉字的规范,具备一定的美感,这样不仅可以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体,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素养。语文学习要求在阅读中细心地理解感悟,学生在朗读时要用普通话以适当的语速、音调身临其境地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旨意准确地表达出来。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光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和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从读书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也能促进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不仅课堂上要读书,课外还要大量地去读书。
总之,“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预习,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学习地理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在课前就应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预习好。学生通过预习思考一些问题,并记住所预习的内容,这样识记工作就能基本完成。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系统,更包括图像系统。图像系统要求学生添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主要解决图中“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对于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的问题,设计出这样的思考题:分析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解决图中“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等。如在预习“美国”这一内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美国位于哪个半球?②谈谈美国的领土构成如何?③为什么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通过图表做具体的说明?④为什么说美国是世界的经济强国,请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⑤美国的地形分布与气候、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开展阅读,寻找答案。学生一旦养成自主阅读与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更读懂地理语言与地图语言。
二、营造阅读氛围,开展有效的阅读
地理阅读教学与语文课一样,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效的地理阅读氛围,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开展有效阅读。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材料需要让学生阅读,如一些需要阅读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与学习资源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中的某个案例材料阅读等,这些阅读材料往往篇幅比较长,但知识点却不多、层次十分清楚。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逐词逐句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理清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做好笔记。这时可以对阅读材料的要领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看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我们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考查学生,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实践证明,有效的地理阅读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地理阅读区别于语文阅读,地理材料中的一切信息无不是表达地理特征的因素之一。
三、培养读图能力,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好的教具之一,也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其中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点与地形特点等,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掌握所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指导学生学会读地图。只要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下面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这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①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地图的方法,对于看地图的三个重要因素及基本要领记牢,对于图例、比例尺、方向的运用要在实际的问题中多练习多掌握。②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半球、经纬度具体地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次序去读懂地图。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自己学习的目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③不失时机地变换角度阅读地图,从不同角度获取知识,以便加深印象。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就会事倍功半,要结合地图与文字说明,进一步理解记忆,不断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地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让学生逐步感觉到离不开地图,这就说明学生已进入状态。
四、学会阅读图表,实现知与能力迁移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图像,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读图比读文字要求更高。为了突出地理这门学科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新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到地理图像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用好图外,还应精心推敲设图的用意,以便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地图不断提出问题,进一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阅读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中质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光合作用示意图》这幅图,通过对原料、产物、条件与机理的分析,可以巩固前面已经所学的水循环、大气的热状况、植物生理等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把示意图下面的化学反应式溶解在示意图中,从而让光合作用的整体性特点发挥出来,这样在阅读图像中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设置具体问题,促使进入阅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