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6:08:38
导语:在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外资企业;业财融合;供应商平台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都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快速占领市场,企业财务与业务必要的整改和统一迫在眉睫。外资企业重视财务管理,注重风险管控,既要在中国境内长期稳定发展,又要把财务数据分析和美国本土相统一,陆续在中国境内建立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广义的业财融合是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简称,是指业务发展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从企业的整体去思考业务开展是否符合集团发展的目标方向。YMX供应商平台是中国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和信息技术“三位一体”下的产物。其产生动机源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由于有美国先例,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较成熟的业财融合的平台。然而,中国供应商平台的“筹备—上线—运行”等融合过程中也受诸多因素影响。
二、YMX供应商平台业财融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现状
外资企业的业财融合往往是先基于一个已经成熟的数据库基础上,由本公司技术开发或者外包给第三方开发一个可以依托的平台进行后续融合。YMX在中国先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典型的ERP系统———兼容性强大的Oracle数据库。经过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商,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基础上,经过近半年的数据统计、软件开发后,把线下供应商的业务处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搬到了线上。所有数据集成汇总于“供应商平台”。同时在Oracle系统财务模块里建立会计总账和业务明细的勾稽关系:总账=明细账之和。按照供应商分类,供应商平台会自动汇总交易额,以合同中的约定时间为限做收入总账,并通过供应商平台将订单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供应商进行检查确认。供应商应在YMX发出订单后24小时内对订单进行反馈,包括确认或拒绝订单。确认好的数据直接按照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方式关联到财务软件里“应付账款”等对应的会计科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等待财务人员收到发票后进一步确认该凭证的正确性。
(二)当前YMX供应商平台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1.融合意识尚未确立YMX供应商平台的建立基础虽然是在组织架构与人员岗位、制度与流程、系统与数据、方法与功能融合的前提下,但并不意味着财务、业务、信息三大部门的人员意识上产生了业财融合的理念和动力。在传统的企业分工合作中,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部门都是分裂开来,各司其职。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业务部门钻研经营,一心关注业务量指标的完成情况。认为帮助财务人员学习相应的业务知识,会让自己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浪费了时间;财务部门则看重资金安全,费用控制和潜在风险。自身不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不了解业务领域,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信息技术部门关注日常数据维护和负责项目的跟进与完成,平台的建设应用了大量信息化技术,容易陷入到财务部门IT化的范畴,导致业财信息共享沦为使用会计语言的信息系统工具。各方都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没有清晰了解和概念,导致了平台筹备时提不出有效建议,上线过程中出现错误,后期运行时遇到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诿,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2.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不高作为电商平台,每一家供应商根据提品的不同,签订的合同必然有所差别。由于企业类型的不同,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涉及的税率也不相同。如果基础数据出错,将直接影响到每一笔订单的付款时间和税金计算的准确性。付款时间和税金计算的准确与否,还会涉及到公司的资金成本和纳税问题。外资企业大多处在成熟阶段,非常关注利润表,注意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和偏重当前盈利与风险的协调。一个企业的利润,不是单纯地来自经营利润,还有一部分来自现金利润和税务利润。虽然后期供应商在核对订单时可以提出异议,相关的财务人员也可以在系统里进行操作更正。但是,此类错误无论是对供应商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是对财务人员额外增加的工作量而言,容错率都是零。但线下数据上传至线上,此类错误虽然出现率极低,却又在所难免。对税务利润在当期纳税时就可以发现,但对现金利润则体现为积少成多。3.平台数据的及时性不够数据来源于库房收发货数据的录入与上传,存在了部分人工录入和系统上传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失误和系统错误。数据流向和对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数据的不及时,将导致库房成本和公司信用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之所以要考虑控制合理的存货,就是因为存货本来就是一种对资金的占用,资金本身就有机会成本,大量的存货会导致利润的下降。除此以外,存货还得考虑它的储存成本和损耗,也就造成了费用,间接减少了利润。这也是很多企业都要求零库存的动机之一。但是如果存货太少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会发生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可能。所以线上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于库存成本的控制。另外,企业有效的利用应付账款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应付账款的按时支付。应付账款的按时支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好的信用。企业信用度的提高,带来供应商更愿意赊销货物给企业,甚至会给企业享受一定程度的现金折扣。应付账款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以视为一项短期融资。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之间,企业所拥有的充足资金,既可以存入银行赚取利息,也可以进行短期投资。
三、加强YMX供应商平台业财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维方式和培养专业团队树立业财融合意识
1.思维变革现代企业经营有两大目标,即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满足客户需求。在YMX,管理层(尤其是美国投资方)已经对业财融合有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在中国实行起来并形成业财融合的企业文化还需进一步推进和宣传。需要充分落实的是本地工作人员意识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融合氛围并形成融合文化。本文主要强调财务人员的意识转变。首先,财务人员要认识到财务数据只有跟业务联系起来,才拥有存在的意义。财务要懂业务,了解市场,并不是要财务去做业务,而是要知道公司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驱动因素,公司在该行业中的位置,主要竞争对手,客户、产品优劣的简单对比;了解销售模式、采购模式、渠道特点、营销方式;尤其是风险在什么地方,如何进行有效防范及处理。有效监控将公司各个业务环节持续改进,规范运营才是提升效率之本。其次,财务人员要理解“共享服务”的真正含义。所谓“服务”不是无底线完全服务于业务或其他部门,而是需要财务主动嵌入业务前端,服务于业务,加强业财协同,有序衔接。这种可以称作嵌入式财务机制,具体操作是财务深入业务流程,以加强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其工作的重心是财务往管理方向开展,用业务的思维方式展开财务工作。2.培养专业人员财务人员思维转变,理解“共享服务”的真正含义之后,首先要尽快确定自身职业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意义的会计职能必将被逐渐淘汰,财务人员必须向管理会计,财务分析或者财务BP(BusinessPartner)转型,成为业财融合型的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参与到业务中,提供财务“服务”,分析数据背后的业务。将财务分析和结果充分反馈给业务,为业务提供更多经营思路。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沟通提升和自我营销的专门讲座,促进财务人员学习更多的商业语言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商业语言向业务人员讲明白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再次,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或有奖问答,激发财务人员不断学习的兴趣。最后,形成专业财务团队,提高整体财务团队的专业知识、业务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水平及综合素质,包括对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企业战略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这些转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从而达到高效率的业财融合。
(二)通过有效沟通和组织培训来加强平台数据准确性
财务人员在供应商平台上判断数据的准确程度,建立在清楚知晓数据来源的前提下。如何获知数据来源准确度,要通过和业务部门及技术部门的有效沟通以及和供应商的定期培训。1.有效沟通建立快速反馈制度首先,通过会议方式来加强内控建设,针对供应商平台后续运行情况更新公司原有内控制度。通过和负责不同产品的业务分别开例会沟通,进一步了解平台上线后对于业务目标达成的优势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其次,通过日常交流方式来促进业财融合的顺利进行,无论是与业务部门还是与技术部门。整个平台内嵌一套系统完善的规避风险体系,但如果系统出现任何问题要及时反馈解决。所谓有效沟通,是一种顺畅高效的沟通,不是用财务语言向业务或技术阐述问题,而是把财务语言转化成其他部门能够理解的商业语言进行沟通。其中包括每天向技术部门反馈平台运行情况和每周向业务部门反馈业务数据情况,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电话、聊天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双方或多方会议,做到“平时记录问题—会上提出问题—会后尽快解决”。开启良性沟通的循环模式。2.组织培训消除信息不对称培训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互相了解增加信任。内部培训主要是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例如,供应商平台上有多种可供业务人员选择的付款方式:现货现款、预付货款、订金货款、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财务人员要在从业务部门处了解供应商的偏向后,根据公司现金流的要求,向业务人员推荐最利于本公司现金流需要的结算方式及备选方式。然后由业务人员再和各个供应商洽谈合同,敲定具体合同细节及付款方式。双方确认后的合同扫描件需要上传至供应商平台留档。外部培训主要是指对供应商的培训。在可供选择的日期里,财务部门举行专项培训会,由专门的培训讲师面对面向供应商讲授供应商平台的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阐明平台上线的必要性同时,更着重解释平台上线能给供求双方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经过PPT及实际平台操作演示等方式逐步讲解,给使用者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从而了解一体化平台带来的快捷。进而加强交易双方的信任度。
(三)通过优化操作页面和定期盘点库房来增强平台数据及时性
1.平台操作页面友好化企业业财融合的实现,都必须依托于一个平台来完成交易,订单、资金与财务的同步,便于财务进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对于“供应商平台”的接受和使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供应商平台操作起来“越简单,越友好”,人们的接受速度就会越快。所以以供应商平台为例实现业财融合,除了上述所列的思维变革、培养团队、有效沟通、组织培训之外。向技术部门定期描述平台使用感受,以便技术部门改进和开发出更“友好”的操作也是加速业财融合实现的手段之一。2.出入库单据线上流转盘点是指定期或临时对库存商品实际数量进行清查、清点的一种作业。真实准确的出入库数据直接影响到平台数据更新的及时性。电商企业的库房,产品种类繁多,出入库数量巨大。传统上的企业仓库,由于工作量太大,很难做到日清月结,每张单据的收集都会产生流转时间。供应商平台的上线,就是把传统的出入库单据由线下利用扫描枪,数据库等技术手段转入线上,以缩短每张单据产生的时间堆积。平台可以自动生产出入库单据,并按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供应商和业务部、财务部。同时数据流入oracle系统进行自动审核匹配。财务人员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审核,从而大大缩短了日常盘点的时间。进而提高平台数据的及时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YMX以供应商平台为依托,将经营决策落实到财务数据上,通过对财务数据的追踪和分析,从中发现经营中的机会或漏洞,把传统的核算分析和监督逐步过渡到在业务过程中全程监督存在的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加强财务管理,追求更多的企业利润,给业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及时提供准确的建议,这正是业财融合良性循环的体现,扩大了市场份额,促进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业财融合归根到底是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更快更好更准地提出建议,以此促进业绩提升和增加企业利润。借鉴这种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各电商企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海鸣.浅析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J].中国集体经济,2021(09):67-68.
[2]叶子豪.业财融合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山西农经,2021(05):128-129.
[3]陈文景.企业业财融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3):82-83.
[4]龚建军.企业业财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05):85-86.
关键词:业财融合 管理会计 指引体系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2014年10月至今,财政部相继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实践管理会计提供了依据。对电信企业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并贯彻财政部文件精神,在现有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由点及面,自上而下,构建具有电信行业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意义深远。
一、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搭建的政策背景及内在需求
(一)政策背景
2014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指导意见》在阐述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并明确了体系建设应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四个方面加以开展(见图1)。其中,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
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征求意见稿)》;时隔半年,2016年6月,财政部正式下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指引的角色定位: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指导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见图2)
(二)内在需求
从行业发展看,收入方面,网络质量提升、高流量业务快速发展,电信业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语音业务方面,语音收入降幅逐渐放缓,但是仍有刚性需求。成本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升级换代,网络成本逐步下降,电信业提速降费成为常态。用户需求方面,高带宽需求越来越大,移动数据流量也将持续增长。市场竞争发面,中移动在4G业务中取得了先发优势,但伴随中国电信和联通大力发展4G业务,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从内在需求看,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化,资源投入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电信运营商需要以精益化管理为抓手,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营体系,而精益化管理的实施则需要管理会计数据作支撑,从量化的角度客观地衡量价值和风险。
以中移动为例,“十三五”战略规划下,中移动以“十大重点工程”(见图3)为抓手,推行“战略―资源配置―行动计划―考核―反馈调整”的闭环管理,通过集团总部牵头、上下联动的有效执行,将“大连接”战略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明确资源保障,建立战略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战略落实的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战略执行的端到端闭环管理体系。那么,财务部门如何融入业务一线,发挥自己在闭环管理中的作用,值得深思。
二、电信业管理会计职能与目标
(一)管理会计职能
(1)决策信息的融合职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多式多样,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预算、收入、成本、内控、风险等),也包括宏观政策、行业政策、财税政策、市场经营情况、消费习惯等非财务信息。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组织层级复杂,部门职责清晰,岗位分工明确,如果分头汇报,各部门仅仅从单一角度向上传递信息,出发点不同,势必将管理层置于信息的海洋中。管理会计则能够有效融合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多角度、多维度展现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有效避免管中窥豹的情形。
(2)决策信息的支持职能。除了信息的碎片化特征外,信息本身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也对管理层的决策至关重要。管理会计通过全流程的信息的分析、删选和融合,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支撑管理层了解企业全貌,掌握市场动向,明晰政策动态,进而基于可靠的信息做出决策。
(3)经营活动的管理职能。管理会计是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但是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仍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电信运营商目前涉足的业务领域极具多样性,如何通过政企、市场、投资、维护的角度或者从产品、客户、营销和网络运维的角度去做好信息归集与使用,管理会计的经营管理职能有待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前置到业务一线,通过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资源投放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差异,提出改善经营活动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
(二)管理会计目标
根据管理职责,管理会计分为面向公司战略的管理会计和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
(1)面向公司战略的管理会计。围绕公司战略,制定经营业绩规划,对企业发展所需资源进行筹划,优化资源配置,并以经营绩效考评为抓手,确保公司战略规划的达成。
(2)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业财融合是把传统的相对割裂的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体系,通过业财驱动关系,依托业财系统自动对接,实现业务、财务信息的超细颗粒、超细匹配的业财信息归集和融合管理体系,支撑管理会计信息需求。通过以具体的业务活动为管理对象,通过深入业务前端,细化整合业务和财务信息,为业务活动在价值提升、风险管控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全流程支撑。
就中移动而言,“十三五”规划下的“大连接”战略对资源配置、战略落实、绩效考评等已有清晰的规划和指向。因此,本文考虑,利用业务与财务数据信息之间的驱动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丰富内涵信息,通过加工、计算和整理等,形成满足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和数据报表,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支撑依据,进而推动十大工程的顺利完结更有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所指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促进业财融合,助力业务发展,实现持续财务支撑和动态业务优化的统一。其中,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和前提,管理会计是业财融合的产出和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思路
本文笔者认为,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理论学习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如要在财政部指引体系的政策背景下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前期的理论学习必不可少。
管理会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缺乏理论基础必定无法长远,也无法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电信运营商如要缩短在实践中探索的时间,势必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以扎实的理论体系为前提,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才能将其核心思想、方法工具等与电信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
(二)政策研习
从《指导意见》到《基本指引》,财政部作为我国主管会计工作的政府部门,近几年大力推动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为企事业单位践行落实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尤其是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三大运营商来说,应当与时俱进,将政策学习作为构建具有电信业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路径指引。
(三)体系建设
如何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体系下,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摆在电信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基本指引》出台后,电信运营商应考虑结合当前财务工作的架构体系,搭建自己的基本指引,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制度规范。将指引体系建设作为推行管理会计的先行者,一方面可以形成向心力,明确管理会计工作落实的目标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基本指引的统领作用、应用指引的指导作用,规划工作开展路径,同时做好管理会计实践和应用的推广工作,以点带面,从下至上输送优秀成果。
(四)系统构建
相比一般中小企业,电信运营商在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受理平台、网络运维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税务管理系统等方面均较为完善,且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应该考虑如何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互通,更好地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融合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五)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型人才的加入。一方面,需要有一般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了解电信运营商在财务核算方面的基本常识并对业务知识和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将管理会计理论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进行结合。考虑,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复杂性以及收入、成本的独特性,因此,电信运营商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优先从内部培养入手,通过CMA考试、定期培训等形式提高有志于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依然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财务人员并未及时转变角色和思想,仍将核算和报账(审核)作为财务工作的全部。财务人员极少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将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后置。因为出发点不同,对于业务和方案等理解上势必存在不同,在业务和财务的交叉点上,因财务人员的滞后评价(或因为业务部门的滞后协商)极有可能造成业务和财务部门的矛盾且容易错失决策的最佳方案。在基本指引的基础上,搭建应用指引并形成可共享的实际案例,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不失为可行之举。
(二)应用方向
以中移动为例,基于前期对多维度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全过程标杆体系等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可在调研及试点推行基础上,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对标管理、价值链背景下的成本控制与部门间合作等工具方法进行预判和评价,制定具有中国移动所属电信行业的行业特色的应用指引。面向关键管理应用专题与场景,做到嵌入业务运营的端到端全过程。
实践案例方面,可在基本指引的框架范围内,在应用指引的具体指导下,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结合IDC、ICT、电子渠道、营销案等业务活动的管理特点和实践工作需求,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具有电信业特色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三)应用案例
IDC(International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是具备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Internet接入能力的电信级数据机房,以丰富的计算、存储、网络和应用资源向各类客户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主机托管、网络接入及增值业务等一整套信息服务。在宽带中国、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IDC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为更好地以业财融合为基础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理念,本文未考虑前期的投资建设期,而以IDC项目的业务流程为例,结合财务作用进行阐释。IDC项目的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在当前的业务流程下,责任人基本为政企客户部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即使在收入确认环节,也是依托于ESOP系统,根据报表进行入账确认;如存在录入滞后、错误等情况,收入确认势必存在问题。尤其在营改增情况下,在业务洽谈、合同签署和业务受理等环节,如忽视税务风险,在后期计缴税金、专票开具等工作中将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基于业务流程,财务可在以下业务流程中进行融合和前置,做好风险管理、价值评估的工作。
(1)业务洽谈。根据洽谈环节客户的需求(产品/服务、数量、金额等),运用价值评估模型,做好效益评估,避免业务部门单从收入视角考虑效益的情况。
(2)合同签署。在合同管理员的审核基础上,嵌入经办会计(政企会计、税务会计等)的审核环节。
(3)业务受理、收入确认。在业务受理或收入确认的环节,经办会计应对录入的准确性和收入分摊的及时性负责,做好系统数据与合同内容的稽核匹配工作。
(4)资金回收、欠费催缴。借助系统平台,对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进行提示,从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出发,做好资金回收和欠费催缴的通报考核。
(5)坏账确认。IDC主要面向政企客户,即使账面已确认坏账,仍应做好资金的追踪回收工作;同时,针对产生坏账的客户,建立全集团信用库,纳入后续业务关系的考核之中。
五、结语
本文在政策背景、内在需求、职能与目标的阐述基础之上,引出电信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思路,并以中移动为例,提出后续可能的应用方向。如前所述,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作为始终走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前沿的国有大型企业,电信运营商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角色转变,从而更好地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反哺财务的协同精细化管理模式,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谭洪益.新常态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12).
[2]季光伟.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1).
[3]李晓燕.关于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5).
[4]张娜.当前形势下企业如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6(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对策提些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对策分析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第三方支付、余额宝理财平台、P2P 网贷、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让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商业银行要充分通过互联网金融来提升资源配置率、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积极的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1 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1.1 互联网金融运作的主要模式
通过对业内相应商业模式、商业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可以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如下六大模式:
1.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增长迅猛
据艾瑞咨询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网民渗透率达61.3%,而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居民收入提高、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制度的完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4年6月30日,用户已突破了1亿。
(2)交易规模持续倍增
据艾瑞咨询的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交易规模将突破160亿元,增速超过170%;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4年6月30日,规模高达5741.60亿元。
(3)产品种类日益完善
2013年互联网金融开启元年,余额宝、阿里小额信贷、比特币和京保贝等金融产品的上线,再加上P2P信贷、移动支付等互联网产品的日益完善,对金融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延伸,符合用户不同的金融需求。
2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收入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 能够进行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和受理、货币汇兑、银行卡收单等大量业务的支付,严重影响银行中介业务的收入。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万亿元,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蚕食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
2.2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格局
P2P具有快捷、方便、无需抵押等优势,给投资者与筹资者搭建平台,可以解决当前我国个人、中小微企业贷款等困境,近年来备受外界的关注而迅猛发展。据中国产业洞察网了解,2014年上半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157.2亿美元,贷款余额为77.85亿美元,有1184家平台、18.9万借款人、44.36万投资人。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后起之秀,P2P 正在分流银行的融资业务。
2.3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
首先,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分流,以脸谱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P2P网贷平台合作,转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与传递形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等难题,避开银行,符合草根阶层的融资需求。其次,对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格局的改变。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406.6亿,同比增速64.1%。
3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建议
3.1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互联网理财产品
虽然各种“宝宝产品”短期之内难以撼动银行存款,但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存款额。基金公司与银行联手打造的“类余额宝”产品能够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迅速争夺用户。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借助银行自身优势,以客户的实时需求为导向,加强中小额度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开发,并充分进行线上线下理财渠道的融合,进而降低用户对互联网理财平台的热衷度,进而对银行竞争压力进行有效缓解。
3.2 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拓展多元化的便捷支付渠道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银行应加紧布局网络支付渠道,加大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银行客户端开发、升级和完善,融合移动生活、支付结算、金融服务等多元应用,进一步提升交互式营销水平与客户体验。同时,加强和第三方合作共享资源,如和三大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合作,推出“手机钱包”等业务。
3.3 打造银行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在线金融服务
打造银行综合服务平台,满足用户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需求,充分利用用户信息资源,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金融超市、在线融资等网络业务,推出基于互联网应用且符合个人、企业需求的创新金融服务。同时,充分分析、挖掘和利用客户信息,更好的开发出针对性强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金融的对接融合。
3.4 加强多方位合作,竞争中求共赢
首先,加强管理银行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控制风险,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其次,对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信息流、资金流服务与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再者,联手搭建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发掘新用户群;第四,联合小贷、担保、租赁、基金、证券等金融服务商,汲取淘宝的成功经验,搭建核心商务平台,实现和客户群的联动和融合。
3.5 基于顶层设计重塑银行业务流程
基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重新塑造业务流程,建立便捷、高效、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形象。以银行业务的网络化、电子化为手段重构服务体系,实现组织扁平化管理,简化业务操作方式,减少贷款、信用卡等业务的审批环节;进而提升组织效率;加强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整合客户存款、贷款、支付、理财等数据信息,对用户的消费习惯、投资偏好等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更好地提供针对性的优质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琳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商Business, 2014(19).
[2]张惠.互联网金融的侵蚀态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5).
[3]周慧.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青海金融, 2013(12).
关键词:理财 商业银行 风险
一、引言
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称谓,欧美国家通常叫金融规划服务或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和台湾通常叫财富管理服务。之所以称其为理财业务,主要源于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在国内第一家开办这项业务。这里的“理”可以当形容词理解,可以理解为理性地管理财务,不但要办理,还要有理性,理性地防范风险。所以我们把它叫“理财业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理财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因此理财产品的发展也更受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化、个性化的一种服务方式。它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金融时报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19373亿元,比上年增加8186亿元,增长73.2%。其中,全年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倍,在同业内的表现遥遥领先。中行发售结构性理财和委托理财产品565款,人民币理财积极创新,外币理财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建行发售“利得盈”、“乾图理财”、“建行财富”等各类理财产品共计910期,发行金额4289亿元,较上年增长3636亿元,增幅55.7%;其中全年销售的个人理财产品3838亿元,是上年的5.17倍。
2008年,针对股票市场低迷、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各家银行及时调整银行类理财产品研发策略,收益稳定的避险型理财产品成为主流。工行去年加快了投资于票据、债券、信托贷款等工具的低风险、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推广步伐,适时推出了“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票据投资理财等新产品。中行则推出23期183.40亿元的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重构“中银平稳收益理财计划”。
就银行将理财业务的重点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8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没有延续2007年的火爆,但是针对资本市场低迷、个人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银行调整了理财产品结构,转向收益稳健型产品,使个人理财业务维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避险型理财产品仍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流。
四、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
(二)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三)其他机构分流理财业务。
1.证券公司;2.信托投资公司;3.基金公司;4.保险公司。
五、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产品设计,转变经营观念;
(二)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
(三)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四)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晶萍,韩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经济,2006.11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69-02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影响到各个领域,近两年金融领域也形成了新的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产品和业务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使个人客户越来越便利,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传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数据表明,人们在办理金融业务时,越来越倾向通过互联网来进行,2015年国内互联网上的个人理财交易规模达到1235.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3.8%,其增长速度相比于银行柜面业务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要快很多。从各种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若各商业银行想在未来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努力争夺金融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加入WTO后,影响最大的已不是外国资本,而是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和服务方式。
与国外的理财市场相比,我国具有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的特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银行越来越剧烈化的竞争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渐打开,个人理财业务也渐渐地融入发展。目前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个人理财金融产品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想要在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之下立于不败之地变成一大难题。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挑战
2013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出现了“余额宝”“活期宝”“现金宝”等理财产品,给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致力于界面友好,充分关注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以及它独特的经营运作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了直接而猛烈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提供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金融理财服务而且还借助于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其充分的掌握金融领域的信息资源。这种互联网平台使交易能够实现客户与产品的自行对比与匹配,为交易者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财产品,所以比起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得到更多客户的好评和青睐。
此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提供的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而且起点高。而互联网金融下理财产品投资起点低、申购时间更为灵活、申购费用更为优惠,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客户更偏向于选择可以做到“货比三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这种选择使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欠缺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不同层次的客户往往需要不同层级的理财产品和投资策略,这就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全面的了解个人银行业务的每一项产品,还应该掌握证券,房地产等等相关的知识。可是目前的商业银行高水平的理财规划师甚是缺少,而且我国目前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周期短,职业认证体系也不够完善,大部分理财人员都是从银行其他职位上调转过来的。虽然经过一些培训,但是这些专员对理财的掌握仍十分片面,缺乏综合性技能,甚至更多的只能够充当产品推销员的角色。
(二)个人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创新力度不够
虽然在金融市场上存有数量颇多的理财产品,但大多理财产品是由于银行间的相互模仿、基于原有理财产品的重新组合得来的,并没有实质上根据投资者的需求进行创新。这种只为一时短期利益的行为最终将导致大量客户的流失。市面上每家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出不同种类的网上理财产品。据资料显示2015年四大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65252款,理财产品看似种类繁多,实则这种理财产品的堆积,一环套一环,一个加一个组合而成的衍生金融理财产品,对个人承诺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背后,可想而知银行背负着极大的风险。
(三)新理财产品缺乏强劲的技术支撑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技术支持能力则比较落后。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持手段,不仅仅掌握先进的技术处理与运用能力,同r还拥有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这就从本质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运营效率低下难题。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技术支持方面与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相比则相差甚远。此外,商业银行由于其设置复杂而繁多的机构也导致信息比较分散,这更使得在数据的综合运用上面商业银行落后于互联网金融机构。
五、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对策研究
(一)创新金融理财产品,扩宽理财产品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应该时刻谨记“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这个原则,随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社会各经济主体对待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和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也步入了创新发展浪潮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创新个人理财业务,同时也要加快相应的IT系统的建设,以提供更便捷方便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越来越快,网络银行,电话银行都发展可观。但是在这初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的服务内容还是有待拓展。要努力扩展个人理财的业务范围,增加一些外汇、基金、保险等类似的个人理财业务,构建多方位全面的网络理财业务平台。
(二)注重专业人员培养,建设高质量的个人理财业务团队
首先要建立内部培训机构,以此来向理财人员提供理财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商业银行可以与各大高校合作进行专业理财人事的培养,这样这些人员就可以直接在学校中接受理财人员所需的金融、证券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此外,职业培训也是必要的,银行应该鼓励员工参加类似金融理财师的课程培训,还可以与证券业、保险业等行业实行联合的培训。让培养的专业人员对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及分析,设计出满足客户需要满足市场的个人理财产品。
(三)推进个人理财与互联网的融合以促进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金融这一大好发展势头,积极推进银行业务的发展。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该与互联网金融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各自做各自专业的事。互联网公司提供完善的运营平台和专业的运营人才,商业银行发挥其注重风险控制、理财产品种类繁多的优势,以此实现跨界的共赢。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一定要把网络和科技应用到理财业务的发展中去,把代客理财作为必经途径,让智能银行、远程银行和直销银行都成为现实,同时以客户的体验、互动、反馈为导向。
(四)加强技术开发,加快银行自身转型优化
商业银行无论在理财产品设计、运营操作管理还是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商业银行可以以信息和数据作为基础内容,在原系统技术上进行升级和更新,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该建立大数据构建和战略目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理财客户进行精而准的定位,然后据此开发合适的理财产品来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最终创造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不可逆转,商业银行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多方面的要求,适时调整其运营模式,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升级优化,着重培养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业务。
六、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但是商I银行不会完全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要想在新环境下长盛不衰,应该力争规避当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消极影响,同时借力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积极影响,转变思维方式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新金融环境下的竞争策略,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激烈的金融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在蛋糕做大的同时也做到更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理财服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若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63-64
[2]钟芳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J].财政金融,2015(9)
银证融合是全球银证关系发展的趋势
目前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以证券领域为中心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手段的创新,模糊了不同金融业务的界线,加强了分业管理的难度;同时金融证券化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度发展,使得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日益萎缩,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职能受到极大的威胁。同时投资银行业务的繁荣与银行业务的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彻底打破了金融服务产业原有的平衡,银行机构渗透到其它金融领域的要求日益高涨。金融商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机构所需资金越来越大,单一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已无法独自承担日新月异的新金融商品的承销,也无法满足企业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居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需要。以分业管理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制度因而从底部产生了动摇。全能化的银行将是本世纪发展的主流,银证合作是金融市场内在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全球银证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证券公司的现状及中外证券公司的对比分析
1、入世后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
从中国入世时做出的承诺来看,证券业坚持了循序渐进原则,但国内证券公司受到的竞争冲击仍然很大。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种类单一,结构雷同,没有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各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竞争又异常激烈,并停留在无序、较低层次的竞争阶段。随着入世步伐加快,国际级的投资银行和包罗万象的金融百货公司正抢滩中国,或独资或合资,这带来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方位的业务创新和高效的优质服务。以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竞争实力,尚不足以与外国的证券公司相抗衡,故面临激烈的竞争。
2、中外证券公司的对比分析
规模比较。我国证券公司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以规模偏小为首。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更谈不上与国外庞然大物似的投资银行竞争。截至2000年末,我国101家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22家。而同期美国前10位的投资银行,资本金规模从30多亿美元到接近200亿美元。过少的资本使国内证券公司赖以进行资产扩张的基础薄弱。就资产规模而言,中外证券公司的差距更加悬殊。至2000年末,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约695亿美元,而同期摩根斯坦利总资产为4268亿美元,美林集团总资产为4072亿美元。虽然由于中美证券公司核算口径不同使得数据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中外证券公司资产规模的差距也由此可见一斑。
业务比较。国外证券公司业务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适应性强、创新能力突出。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兼并收购、基金管理、项目融资、金融工程、金融咨询等,涉及金融所有领域,地域范围涵盖全世界。业务多元化的结果使得收入来源呈现分散化,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其较强的研究开发力量和突出的业务创新能力也促使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既满足了客户投资、理财的多样化需求,也大幅增加了利润来源。而中国证券公司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仍然是“老三样”:经纪、承销和自营业务。业务单一造成利润来源的渠道狭窄。作为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重要业务内容的企业购并、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国内证券公司基本上尚未大规模开展。这种收入结构,加重了证券公司对二级市场的依赖性,一旦市场行情低迷,或佣金制度市场化,券商的整体经营状况就面临较大影响。
我国证券公司的现实选择与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从事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能够集约化地使用金融资源。通过在控股公司内形成一个“蓄水池”,对子公司资金流动性进行统一管理,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统一融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对信息系统、客户信用评估结果等金融资源的统一配置,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交叉或捆绑销售各种金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既能放大经营效益,又能实现资源共享下的成本节约,同时还避免了严格的分业经营下因交易成本太高而压抑金融创新。此外,通过各子公司相互抵消盈亏或关联交易,还可能降低控股公司整体的税务支出。
我国现阶段面对金融集团(如中信集团、山东鲁能集团等)的出现,证券公司首先应该认识到:金融集团的出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组建新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先采取较简单的形式,模式有多种,其中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要的子公司“银证融合”模式为主要选择。所谓“银证融合”模式,即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股权合作,以合并重组的形式组建新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均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而存在,设立一个控股公司(母公司)对它们进行控制。
1、“银证融合”模式的优势
1)促进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互动
一方面,商业银行(子公司)可以为证券公司(母公司)提供强大的资本、营销及品牌等支持。首先是资本支持。在与国外证券公司的竞争中,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资本规模过小的问题。如果通过“银证融合”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证券公司就能获得商业银行强大的资本支持。这是因为同属一家金融集团,商业银行能够把握证券公司的资信情况,提供各种资本支持较为便捷。同时,向本集团内部的证券公司提供资本支持还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许多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其次我国证券公司由于发展起步较晚,营销网络远未建立起来。而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却有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应加快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建设。可将每个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为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和若干个股份有限公司。再加上如果以“银证融合”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商业银行便能以其庞大的分支机构为证券公司提供诸如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更多、更快的销售服务。另外,商业银行可以为证券公司提供例如借壳或买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选择壳资源等的配套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银证融合,商业银行可以办理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资金清算、申请证交所的验资行资格等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同证券公司合作发展咨询业务。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开展业务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掌握有大量信息资源,二者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上共同发展顾问咨询类业务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商业银行可与证券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和项目咨询等顾问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通过银证融合,商业银行能以财务顾问的身份进一步发展这类业务。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最后,通过银证融合,证券公司可以以更优惠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客户提供关于收购兼并、资本与债券发行等多种服务。这样,商业银行便能保持和发展稳定的客户基础,增加商业银行乃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品牌价值。
2)促进金融业创新
银行在提高传统业务经营水平之外,普遍重视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包括各种形式的代收代付、保险、委托理财等表外业务,以及项目融资、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证券公司业务。同时,证券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开拓新业务的同时,把触角伸到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存贷业务等。通过银证融合,突破分业经营的种种限制,不断推出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如资产管理、现金管理、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商业银行等,以优质服务争取优质客户。
3)审批、管理等方面的交易成本较小
以“银证融合”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与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同时集结在一起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相比,较易得到政府的批准,各种审批程序也会相对较少,故审批的成本会相对小得多。另外,以“银证融合”模式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动作时,与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同时集结在一起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相比,较易操作。
2、“银证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现行的法律法规为银证融合留下发展空间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变化,在实践中我国许多金融政策已显露出向混业经营方向转变的迹象。如200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实际上就是允许商业银行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2001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施行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分业管理并不意味着分业经营,通过银证融合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能够绕过分业与混业之争。事实上,政府并没有对先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采取遏制甚至打击的措施,反而正式批准了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据悉,为适应金融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在银行业、证券业跨行业经营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办法。
2)已有银证合作的基础
目前通过像商业银行的证券融资、债转股、证券公司准入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证转账等业务中的这样的合作和沟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彼此之间较为了解,为以银证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金融体系的监管实力
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影响到各个领域,近两年金融领域也形成了新的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产品和业务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使个人客户越来越便利,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传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数据表明,人们在办理金融业务时,越来越倾向通过互联网来进行,2015年国内互联网上的个人理财交易规模达到1235.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3.8%,其增长速度相比于银行柜面业务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要快很多。从各种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若各商业银行想在未来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努力争夺金融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加入WTO后,影响最大的已不是外国资本,而是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和服务方式。与国外的理财市场相比,我国具有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的特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银行越来越剧烈化的竞争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渐打开,个人理财业务也渐渐地融入发展。目前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个人理财金融产品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想要在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之下立于不败之地变成一大难题。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挑战
2013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出现了“余额宝”“活期宝”“现金宝”等理财产品,给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凭借其“致力于界面友好,充分关注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以及它独特的经营运作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了直接而猛烈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提供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金融理财服务而且还借助于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其充分的掌握金融领域的信息资源。这种互联网平台使交易能够实现客户与产品的自行对比与匹配,为交易者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财产品,所以比起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得到更多客户的好评和青睐。此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提供的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而且起点高。而互联网金融下理财产品投资起点低、申购时间更为灵活、申购费用更为优惠,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客户更偏向于选择可以做到“货比三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这种选择使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欠缺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不同层次的客户往往需要不同层级的理财产品和投资策略,这就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全面的了解个人银行业务的每一项产品,还应该掌握证券,房地产等等相关的知识。可是目前的商业银行高水平的理财规划师甚是缺少,而且我国目前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周期短,职业认证体系也不够完善,大部分理财人员都是从银行其他职位上调转过来的。虽然经过一些培训,但是这些专员对理财的掌握仍十分片面,缺乏综合性技能,甚至更多的只能够充当产品推销员的角色。
(二)个人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创新力度不够
虽然在金融市场上存有数量颇多的理财产品,但大多理财产品是由于银行间的相互模仿、基于原有理财产品的重新组合得来的,并没有实质上根据投资者的需求进行创新。这种只为一时短期利益的行为最终将导致大量客户的流失。市面上每家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出不同种类的网上理财产品。据资料显示2015年四大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65252款,理财产品看似种类繁多,实则这种理财产品的堆积,一环套一环,一个加一个组合而成的衍生金融理财产品,对个人承诺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背后,可想而知银行背负着极大的风险。
(三)新理财产品缺乏强劲的技术支撑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技术支持能力则比较落后。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持手段,不仅仅掌握先进的技术处理与运用能力,同时还拥有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这就从本质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运营效率低下难题。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技术支持方面与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相比则相差甚远。此外,商业银行由于其设置复杂而繁多的机构也导致信息比较分散,这更使得在数据的综合运用上面商业银行落后于互联网金融机构。
五、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对策研究
(一)创新金融理财产品,扩宽理财产品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应该时刻谨记“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这个原则,随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社会各经济主体对待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和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也步入了创新发展浪潮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创新个人理财业务,同时也要加快相应的IT系统的建设,以提供更便捷方便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越来越快,网络银行,电话银行都发展可观。但是在这初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的服务内容还是有待拓展。要努力扩展个人理财的业务范围,增加一些外汇、基金、保险等类似的个人理财业务,构建多方位全面的网络理财业务平台。
(二)注重专业人员培养,建设高质量的个人理财业务团队
首先要建立内部培训机构,以此来向理财人员提供理财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商业银行可以与各大高校合作进行专业理财人事的培养,这样这些人员就可以直接在学校中接受理财人员所需的金融、证券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此外,职业培训也是必要的,银行应该鼓励员工参加类似金融理财师的课程培训,还可以与证券业、保险业等行业实行联合的培训。让培养的专业人员对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及分析,设计出满足客户需要满足市场的个人理财产品。
(三)推进个人理财与互联网的融合以促进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金融这一大好发展势头,积极推进银行业务的发展。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该与互联网金融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各自做各自专业的事。互联网公司提供完善的运营平台和专业的运营人才,商业银行发挥其注重风险控制、理财产品种类繁多的优势,以此实现跨界的共赢。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一定要把网络和科技应用到理财业务的发展中去,把代客理财作为必经途径,让智能银行、远程银行和直销银行都成为现实,同时以客户的体验、互动、反馈为导向。
(四)加强技术开发,加快银行自身转型优化
商业银行无论在理财产品设计、运营操作管理还是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商业银行可以以信息和数据作为基础内容,在原系统技术上进行升级和更新,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该建立大数据构建和战略目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理财客户进行精而准的定位,然后据此开发合适的理财产品来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最终创造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不可逆转,商业银行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多方面的要求,适时调整其运营模式,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升级优化,着重培养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业务。
六、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但是商业银行不会完全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要想在新环境下长盛不衰,应该力争规避当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消极影响,同时借力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积极影响,转变思维方式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新金融环境下的竞争策略,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激烈的金融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在蛋糕做大的同时也做到更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理财服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贾凤涛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市顾乡支行
参考文献:
[1]王若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63-64
[2]钟芳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J].财政金融,2015(9)
【关键词】 现状 趋势
一、前言
在科技和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传统的模式不仅要突破,更要找到更多增强竞争力和增加利润的突破口,本文基于这些现状,寻找银行的经营数据,分析银行现状,并预测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全国2016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在大幅增长,规模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3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由此社会融资率同比还是上升的。
中国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中国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184.1万亿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199.3万亿元。这些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二)、市场利率变化,总体盈利能力下降
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季报显示,上市银行整体盈利增速持续放缓。除中行和建行净利润增幅超过1%外,其余3家大型银行业绩增速均不足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曾经作为银行最大收入来源的息差空间已经越来越窄,息差收窄成为拖累银行盈利的最主要因素。工行在一季报中表示,受2015年以来5次降息持续影响,年化净利息收益率为2.28%,比上年全年下降19个基点。中行一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795.36亿元,同比减少14.64亿元,下降1.81%。净息差1.9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因此总体来看,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普遍持下降水平。
(三)、大力发展新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的规模也增大。据调查,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网上银行使用率为53.70%,环比增长14.4989%,同比增长16.2338%。这可以看出我国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网上银行业务也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属于商业银行对传统金融业务形式的一种创新,通过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方便人们随时了解各种理财产品,同时在网上办理传统银行业务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由于银行对网络银行的开发力度不够,加上网络银行的普及率不够,因此银行业需大力发展新兴业务,促进利润的增长。
银行业的盈利压力将继续加大,利润见顶,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而资产管理将成为一个新常态。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由创新转变为规范,银行应与互联网新技术更加融合,鼓励更多的跨界合作,成功的关键是应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的特点,发挥"1+1>2"的效应。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理财产品私人定制化
随着信息化数据化的到来,银行可以运用网点、移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渠道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整合,并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改革战略,同时能够分析得到客户的行为数据,充分了解客户消费和理财偏好,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调成自身的风险偏好,为客户制定更符合其偏好的金融理财产品,基本实现私人定制,从而扩大银行的客户量,增加收入渠道。
(二)、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
网络银行和其他各种理财app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便捷的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很多业务,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保证客户资源不外流,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的模式注定要被改变。根据大数据的分析,银行能迎合客户的偏好制定合理的理财产品,同时也能更加有效的引导公司职员的服务方向,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储蓄者能享受到更加周到的服务,由客户主动变为银行服务更加主动,效率更高。此外,传统的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模式也不再适用,而是积极开发利用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功能,在迎合客户需求的同时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业务开发客户的未知需求,创新的速度要紧跟科技的进步速度。
(三)、商业银行可能是跨界的银行
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经很难定位其产品或者企业的属性,跨界经营成为趋势。跨界银行就是银行依据不同的产品和消费者的偏好,把一些原本没有联系的要素相互融合,通过这些产品和支付等服务手段的经营合作,获取更多的客户好感,实现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银行的跨界合作已在进行,以后将更加的深入,例如房贷和房产销售的结合。
在以支付宝、Paypal、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及移动支付正在以自己更加灵活的身段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冲击银行的传统汇转业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不少银行纷纷进入电子商务和其他领域,例如建行的B2C购物商城已开业两年,其他例如农行,招商、交行等都有涉足电商。未来商业银行将通过与第三方支付、网络运营商等外部合作资源对接,实现银行、客户、第三方三方一体,使得客户资源能够共享并且拓展银行收入来源,在银行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合作。
【参考文献】
[1] 希拉.郝弗南著,力建华、雷纯雄等译,商业银行战略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0.
[2]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2004年10月.
关键词:FinTech;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88-03
一、FinTech的内涵
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缩写,指的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型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FinTech与银行提供的服务和金融产品互为补充,不是颠覆的关系。
FinTech具体内涵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从两个维度上讲,首先是数据维度,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规模要够大、维度要够广,且要合法;其次是技术维度,在数据基础之上,叠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
第二,提升行业效率,降低行业成本。FinTech可以快速、大规模获取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标签,更精准地找到特定的目标用户,提升转化率;可以利用大数据风控体系,减少人工审核。风险决定融资价格,风险控制得越好,资金成本也就越低。
第三,FinTech不应该跟传统金融机构抢生意,而应更多去做传统金融不能做或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业务。
第四,服务金融机构。FinTech对传统金融机构不是挑战,而是服务与支持。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模式需要验证,另一方面,在用户体验要求上,传统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二、全球Fintech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FinTech的融资规模
金融行业的每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有着天时地利的因素。由于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金融科技公司则适时破土而出,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也都参与其中。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规模在迅速扩大,2013年为 40.5 亿美元;2014年为122.1亿美元,较上年翻了3倍,其中11%的资金为A轮投资;2015 年预计超过 200 亿美元,增速达到 66%。截至2016年3月,共有1 400余家金融科技拿到总计超过350亿美元的融资。
(二)Fintech的公司性质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有 5 家为上市公司,其中 4 家是美国的公司,细分行业包括借贷、支付和征信,最后一家为新西兰的财务软件服务公司。
(三)Fintech分布的地域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美洲公司有 27 家,欧洲、非洲和中东公司有 11 家,亚洲公司有 9 家,澳洲公司有 3 家。从国家分布来说,美国公司占了半壁江山,有 25家公司上榜,中国排名第二,占有 7 席,英国排名第三,有 5 家公司入围,见图2。
(四)Fintech分布的行业状况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借贷行业占比最高,为 30%,有 15 家公司上榜;其次是财富管理行业,有 9 家公司上榜;保险行业排名第三,有 6 家公司入围;支付行业排名第四,有 5 家公司入围。
三、FinTech带来的金融创新分析
(一)FinTech对金融服务的创新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利用科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包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受众数量,并提高了金融服务的频率,因而扩大了整个金融服务市场的规模。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来自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但是金融科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满足了过去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实现的金融需求,服务了过去未被服务的客户,其实只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融科技公司根据大数据征信为贷款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贷款方案和贷款利率,根据个人理财目标和风险属性选择最合适的投资组合,而这些服务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根据互联网用户的特征,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有望诞生。
(二)市场化贷款平台的创新
随着机器的入侵,新一代金融模式通过分享经济与数字化的结合,直接将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撮合在一起,这其中最大的入侵者是市场化贷款平台。
市场化贷款平台最初只是个人与中小企业的借贷空间,现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目前约80%的资金来自银行、对冲基金和养老金等机构,早已超越了P2P所包含的内容。市场化贷款平台掀起了一场贷款范式的革命,贷款平台的核心部分在于智能化机器,贷款的审核、批准、定价、信用评分、资金支付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换句话说,机器替代了传统银行中的信贷员、审批人以及后台的一系列流程,将贷款审批流程从几周缩短到几分钟的时间。机器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直接将借款人与贷款人配对,并实时监控借款人资信和经营方面的动态变化,解决信用风险难题。市场化贷款平台在融资成本方面有很大优势,平台的支出平均只占贷款余额的2%,远低于传统银行的5%―7%。2014年美国市场化贷款平台交易额达55亿美元,据普华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该平台规模将达到1 500亿美元。
(三)对支付的创新
经济活动中的每笔交易都要经过资金的支付和结算。几十年来,信用卡和借记卡一直占据着支付的绝对优势。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体验经济崛起,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移动支付成为众商家争夺的新战场。三星、谷歌、微软和美国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在构建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争夺对客户体验的控制,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拉开序幕,2016年成为移动支付年。
美国的Paypal和中国的支付宝等运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解析能力和安全保障技术,通过一系列应用接口程序,绕开传统的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形成独立的支付平台。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动支付共发生45亿笔,总金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和194%。其中,支付宝在移动平台市场份额为70%,腾讯支付平台财付通19%。中国银联于2015年12月18日宣布同苹果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推出Apple Pay,顾客只要将苹果手机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 POS 终端,通过指纹认证即可,让顾客获得极致的支付体验。
(四)区块链――破坏性创新
区块链技术是机器重塑金融业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意味着重新开创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清算体系。区块链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在分类账本里完整记录公共交易的机制,并且这些记录是被所有网络共享,一旦交易被确认,就不能修改,每位参与者都可以查询到每笔交易历史。它同现有金融机构清算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去中心化,不需要任何一个中心服务器或中心机构就能完成工作。由于区块链信息透明,解决了金融业最令人头疼的信用问题,让交易活动更加通畅、高效。区块链(Blockchain)受到各大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格外关注。
区块链的应用存在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巴克莱银行已经为这项技术找出了45种用途,从客户身份信息的储存、跨境支付处理,债券或股票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到那些自作的智能合约如信用衍生合约等,再到如果一家公司出现违约机器会自动支付等。区块链技术将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清算系统产生巨大冲击。
美国和英国的300多家技术初创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如何让区块链技术为金融服务,许多大银行的前高管也投入其中,如JP摩根的Blythe Mastes,CDS之母,正带领着区块链创业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再次站在金融创新的前沿。花旗集团正紧锣密鼓在其实验室开发行内模型,创建一种数字化货币Citicoin;高盛也于2015年11月申请将正在测试中的虚拟货币SETLcoin用于证券交易的实时清算。20多家大型银行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制定金融服务的区块链标准,打造一个全行业的新平台。另外,纳斯达克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做试验,希望交易所的业务不被吞噬。
(五)智能化交易方面的创新
金融市场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智慧与速度的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后,交易员操纵金融资产价格等违规频发,对比之下,机器主导的交易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形成气候。未来几年,随着多层级计算机网络通过自主学习,在图像、语言识别方面产生技术突破,机器交易员必将全面替代人工操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
例如,利用新闻在影响市场走势方面的作用,道琼斯和彭博等金融数据供应商早已开设了专供机器阅读的新闻专栏, 为机器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机器硬件技术方面的突破也让金融数据传输速度日新月异,0.001秒就可以拉开高频交易获利差距,在把握金融市场上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和完成复杂的交易方面拔得头筹。
(六)理财方面的创新
机器在投资理财方面开始步入金融专业人士的神秘地带,自动理财软件的登场取代了理财师和财务顾问的角色,在降低手续费的同时,又借用了理财专家的智慧,解决了投资者的困惑。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等大牌投资公司先后加入到自动理财的浪潮中,一方面希望新技术为公司带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解决财务顾问正在老龄化的问题。目前理财顾问平均年龄51岁,30岁以下的不到5%。从理财师指示机器到机器指示理财师的转变迟早要到来。Future Advisor是一款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理财软件,由两位前微软工程师开发。软件根据现代组合投资理论建模,在市场机会的把控、股票的选择等方面模拟优秀金融理财师的思维,利用算法调整投资者年龄和风险偏好。智能理财软件Robo-adviser通过年龄、工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一系列参数,自动设计投资组合,由于大部分自动理财资金以跟踪一些主要股票和债券指数基金为主,目前已被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黑岩集团收购。
参考文献:
[1] 李扬.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当代财经,2016,(2).
[2] 廖雯.基于经济增长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在线,2016,(5).
[3] 李娜.基于中英消费信贷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