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时间:2023-06-05 16:08:38

导语:在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数的7%,认定为该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69% , 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 10年间65岁以上人口上升了2.18个百分点。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分别用了:法国115年、德国82年、美国70年、日本52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的25年。

中国老龄化社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人口总数是世界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老年人口绝对数是世界之最。第二,我国从1968年在部分省市试行计划生育, 1973年开始在全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1950 年代初到1960年代和1970 年代末出生的人, 到了他们的生育年龄都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只能要一个孩子,形成了我国家庭的“421”结构, 即4个老人, 2个年轻人, 一个小孩,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加大了老年人口的占比。第三,平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国人目前的平均寿命为73岁,比20年前提高了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99万,并以每年100余万的速度递增,2015年将超过2600万,2050年将超过1亿。近30年间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生育率一直呈下降趋势,0至14岁少年人口占比分别是:1990年27.69% ; 2000 年22.89% ; 2010 年16.60%,近30年就下降11.09个百分点。

一、云南老龄化社会现状

云南省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 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 60岁以上人口508.7万人,占总人口的11.07%,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 这标志着云南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我省老年人分布的特点是“两头多”:广大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多; 省会城市、地州城市休闲养老老年人多。

以昆明市为例,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 昆明市户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已高达20.6%。

昆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算不上大城市,城区土地面积仅98平方公里, 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全省地州县市的各族群众,目前,整个昆明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达841万, 之所以会这样, 就是因为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凡到过昆明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气候所吸引,来此创业、定居, 加之中华民族素有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父母接到这里来安享晚年。

按昆明市2010—2015 城市发展规划,到2015年昆明市城区将扩展到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突破1000 万, 届时,昆明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口

卫生部规定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为1∶2,《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我国执业医师数为190.5万,而注册护士数量仅为185.4 万,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1∶2的理想医护比,注册护士缺口还差190万人,而针对老年护理人员尚无明确规定。截至2010年底,中国1.78亿老年人中,失能老人达1085万人,半失能老人有2523万人,他们需要各种照料服务。但在老年护理领域,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缺乏,目前,全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仅有10余万人,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潜在需求在1200万人左右。今后五到十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 养老护理和老年医疗护理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据2011 年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省注册护士7.2万人,从事医疗护理和养老护理的护工仅5万余人,三分之一的护理人员未经过有效的正规培训,护工基本上是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极不稳定。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500余万人, 按国际上通行的护理标准:,1名护士护理2个失能老人或4个半失能老人或8个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而我们的护士平均要应对各种情况的老年人15个。最保守的测算, 我省医疗护理、养老护理仍有30万的人员缺口。

三、从业人员现状

1.医院老年病人护理

病房护理在40年以前都是由医院的护士完成的,诸如扶病人起身下床、如厕、清洗褥疮、洗脸、打针吃药、病情监护等,那时也没有陪护,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病人只能由家属白天来医院看护,且不允许长时间留在病房。而如今的护士只负责遵医嘱监护病情、按时送药,打针、输液、定时查房,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处理急重症状、填写值班病情记录等病人的护理工作都由护工来完成。

客观地讲,责任心强的护工确实对病人起到了24小时的看护作用,但对病人的护理方面就不容乐观了。笔者在陪护家人时就深有体会,一间16平米的病房住两个病人,两个护工24小时守在病人身边,白天护工们把自己的折叠床收起来放在病房一角,晚上再打开和病人住在一个病房,拥挤不堪、空气混浊,省级大医院干部病房尚且如此,别的医院就更不用说了。

绝大多数护工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经过短期培训,但护理的内容和水平可想而知,大量的护工与病人、家属的纠纷及“黑护工”事件见诸媒体,引起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等多项举措,要求医院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还病房一个整洁卫生安静的康复环境。随后,卫生部又在全国三甲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这些措施试行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问题是护士人员不够,医院不可能为每个病房甚至每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那样医院成本太高。

笔者认为短时间内要想完全取代护工不太现实,但随着护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工资收入的增加,追求高质量的、规范的、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护理必然成为人们的首选,时下的护工必将退出护理行业。

2.疗养院、养老院护理

我省公办的大型疗养院、养老院是相对正规的养老机构,有医生、护士和临时外聘的护工,环境和设施条件也好。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单位定期安排来疗养的职工,这不像医院病房护理要面对各种重症病人,在这里治疗的一些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护理,但收费也高,一般的退休职工很难接受。

民办敬老院、养老院里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外聘护工来完成的,月薪在1000至1500元,比医院护工的收入低了近一半。由于场地、房租、设施、员工工资等都要靠入住老人的收费来支付,加上前期投入的资金,经费紧张已经成为民办养老机构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3.居家养老护理

随着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传统的“养儿防老”功能不断弱化,大多数老年人都很难得到子女的照顾和陪护。造成很多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只能选择请护工到家里来照顾,其结果是有亲戚朋友介绍的类似保姆性质的;有下岗失业人员;有劳务公司的钟点工;有护理中介公司推荐的护工,什么情况的都有。可以说,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水平是最需要提高和规范的。

4.社区养老护理

社区养老护理我省还在试点阶段,目前,昆明市已在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试点,让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走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家庭,或让老年人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接受日托照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最大好处就是它能够方便快捷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且收费不高(它不像医院、养老院投入大),试点以来,深受广大老年朋友的欢迎。“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指出,“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到2015年“争取在各州(市)、县(市)城市中建成一个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万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7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 4万张;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床位数达到3. 6万张”。

5.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专业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欠缺,综合素质偏低,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2)一些世俗偏见看不起护理工作,认为是苦力,没面子。护理工作收入低,待遇差,护工要有活干才有收入,也没有其他保险(如五保一险)。(3)国内民众对老年护理服务工作评价标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笔者在病房陪护中就发现,很多病人特别依赖护工,本来可以下床入厕的,却被护工安排在床上解决,在病房还可以走动的,出去却让护工用轮椅推着“散步”。表面上看护工很尽职,殊不知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很多老年病人和家属都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让护工代劳作为评判一个护工是否尽职尽责护理好坏的标准。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日本介护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帮助病人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和自身行动能力的恢复锻炼,对病人一个小小的自理行为都大加鼓励,从不盲目包揽一切。(4)缺乏统一的老年护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如: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护理能力、服务态度、护理结果反馈的长期考评,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

四、护工与护士和介护

1.护工

护工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 医疗护理、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增长,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需求多样化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没有权威的法定解释, 多数学者把它界定为: 代替病人家属做好病人的生活照料和陪护; 配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做好病情监护、观察; 帮助生活失能的病人、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行为的社会陪护人员。

2.护士

护士最早出现于19 世纪,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2008年颁布《护士条例》(我国目前还没有护士法),条例所称的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条例中还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护士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护士工作。

3.介护

介护一词1963 年在日本出现,按照日本《社会福利及介护士法》的定义是:“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 帮助因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而难以正常起居者入浴、排泄、进食等, 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在日本,所有的介护士都要经过二至三年的看护科学习, 毕业以后通过全国统一的介护士资格考试, 取得介护士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介护士工作。

4.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的本质区别

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的最大区别在于:护士和介护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技能学习和临床实习, 并通过严格的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而目前护工的培训学习仅限于医学常识、护理基础知识、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培训时间短,培训结束,发给上岗证即可从业。由此可见, 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由于所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护理有着质的区别。

五、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展望

1.老年护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

1960年代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我国在1990年代以后老年护理学才作为一门课程在华西医科大护理专业开设,2000年《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正式出版。和全国一样,我省医科大专院校,省、市卫生学校至今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养老护理等方面暴露出来的诸多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尽快培养一代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及老年综合服务的专业人才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十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积极建设和申办老年护理专业,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迈出这一步。

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指出

“到2015 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贯彻‘基层普及、高层突破’的战略,即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云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现状,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方面,亦可实行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战略思路。先试行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一体,不间断地修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让老年护理专业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先行先试,现在就开始谋划,积极建设和申办中高衔接的老年护理专业。

3.拟设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见表)

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老年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立法、保险、政策支持、教育培养和社会舆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早日出台《护士法》明确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定位、工作规范、权力义务等;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保险金采取由国家承担一部分、单位承担一部分、接受护理的个人负责一部分的办法;加大政府在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尽快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一代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逐步实现让具有中专、大专甚至本科以上老年护理专业学历的专业人才来从事老年护理和老年服务工作,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整体提高我省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

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2(6) : 34-39.

[2]尹尚菁,杜鹏.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趋势研究[J].人口学刊,2012(2) : 49-56.

[3]俞卫,刘柏惠. 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构建及需求量预测:以上海为例[J].人口学刊,2012 (4) :3-8.

[4]李松. 居民养老的远景谋划[ J ]. 瞭望, 2012 (3) : 14-15.

[5]李婧,董茂江,邱桂红,周开文. 浅谈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专业建设[J].吉林医学,2012(4):883-884 .

[6]李婧.关于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6-97.

[7]金其林,王颍丽.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J].上海医药,2012(2): 23-24.

[8]赵禾欣.日本老年综合福利设施中的介护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2007 (1) : 89-90.

第3篇

沟通技巧也是需要我们尤为关注的,这也是使病人满意,让治疗工作更加顺利所不可或缺的。在沟通过程当中,应当尽量注意语言的亲切得体,给患者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病人的自尊心,在回答和询问过程当中,用语应当包含同情和关心,用礼貌而热情贴心的话语拉近与病人的关系,反之,生冷、硬、粗俗的话收到的则是完全相反的结果。[2]自然坦诚的和病人交谈,不装腔作势,不模凌两可,言语的通俗易懂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交谈和沟通效果。其次,对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各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也都可以有效的促进和病人之间的沟通,面部的微笑可以让病人感觉到亲切,握手和轻轻拍肩等动作同样可以使得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怀,以此减轻病人在患病期间的孤独感,配合治疗。充分考虑到病人的需要,将服务进行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以更为贴心的感觉,这些都是护士在工作当中所需要关注的要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生活护理是关键

伴随着临床护理技术的不断提升,生活护理则应当成为护理过程中的所需要尤为关注的地方,也是整个护理的关键所在。根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特点,在饮食当中应当符合低脂低盐的治疗性饮食要求,部分老年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对于已经习惯吃较咸食物的农村病人尤为反对。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述,让他们了解低脂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早日康复。另外,由于年龄原因,老年人都存在味觉减退和牙齿松动等情况。所以,在老年人的饮食提供上,应当尽量保证食物的柔软,为老年人提供易消化和咀嚼且饱含纤维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还应根据老人情况适当的使用缓泻剂,达到防止便秘和促进粪便软化排出的目的,针对心梗病人还应当对其加强嘱咐,让他们排便不宜用力,避免对病情的加重。在强化生活临床护理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对病人用药之后的各种反应做出密切观察和记录,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对中年和老年患者来说有较多的区别,因此,我们应当根据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等等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严格控制剂量,仔细观察变化,重视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从而实现辅助其早日康复的目的。

三、健康指导是辅助

“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句话,对病人实施各方面的健康教育也是临床护理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了让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辅助治疗和康复,我们应当将其融入整个护理工作当中并持之以恒的开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和患病情况,我们可以就具体情况采用示范教育、文字教育以及口头和形象教育等,也可以将多种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让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患病相关的一些医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住院期间的配合治疗,同时这些简单医疗知识的普及对病人出院后对疾病的良好防范也有了极大的效果,减少了相关疾病的复发率,实现保护健康的目的。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91-02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老年心衰以舒张性及混合性心力衰竭为主,由于全身各系统脏器老化,功能减退,加上多种疾病共存,彼此相互干扰,使得老年人心衰症状多不典型,且易反复发作,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年龄成正相关,预后差[1]。症状的多样性和非典型性是老年人心衰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正确认识老年心衰临床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心衰常见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⑴以咳嗽、气喘症状为主要表现;⑵以纳差、腹胀、腹泻为主要表现;⑶以尿少、浮肿为主要表现;⑷以情绪或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我科自2007年4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240例老年心衰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40例,检查BNP>90pg/ml,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6.6岁,经临床治疗好转232例,占96.7%,死亡8例,占3.3%。

2 症状及体征

老年心衰常多种病因并存且症状不典型,有明显的低氧血症,从而导致注意力减退、淡漠、焦虑、失眠、昏睡、精神错乱等症状;常有腹痛、恶心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由于低心输出量和利尿治疗,使肾脏供血减少,表现为尿量减少和肾前性氮质血症(BUN升高),类似肾功能不全的表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较常见。因此,对老年心衰患者应仔细观察症状并注意与鉴别,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1 以咳嗽、气喘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左心衰患者最初往往表现为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活动及劳累后加重,有些患者于夜间熟睡中突然憋醒,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病史询问,夜间巡视病房时如发现患者反复交替睡下、坐起,或有咳嗽、咳痰,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并应与支气管炎或哮喘发作相鉴别,心源性咳喘与关系密切,卧位时症状重,坐(立)位时症状轻,并且常常在夜间发作。此外,除合并感染外,心源性咳喘一般无发热及脓痰,抗生素疗效不明显,而采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2.2 以纳差、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者: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右心衰竭患者,由于体循环瘀血,静脉压升高,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因胃肠平滑肌缺血性痉挛而导致腹痛、腹泻,应与慢性胃肠疾病相鉴别。右心衰一般有肝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等阳性体征。

2.3 以尿少、浮肿为主要表现者: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体循环瘀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而导致24小时尿量减少,在夜间平卧状态下,回心血量增加,肾血流灌注增加,夜尿量相对增多。护理观察时应注意与肾脏病相区别,心源性水肿多从身体下垂部位开始,而肾性水肿常常首先出现在面部,心衰尿常规多属正常,且同时伴有心衰的其它症状和体征。

2.4 以情绪或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者:有些老年心衰患者精神症状表现突出,如头晕、失眠、烦躁不安,甚至有谵妄、意识不清等表现,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引起,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另外,由心衰继发的水、电解质紊乱,引起脑代谢异常,也是导致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不注意鉴别,很容易被误诊为老年性精神病、脑卒中等。

3 治疗与护理措施

3.1 一般治疗

3.1.1 休息、活动:提供安静环境,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和睡眠,须绝对卧床休息者可采取半卧位,高枕位,卧气垫床,按时翻身。心功能改善者鼓励患者作动态活动,以避免去适应状态,并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性低血压、压疮和便秘。活动原则依心力衰竭程度而定,重度心衰者,可在床边小坐,其它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可每日多次步行,每次3―5分钟,病情稳定,心功能较好者,可在护理人员监护下进行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如步行,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但避免作用力的等长运动,卧床病人行肢体运动Q2h,必要时协助肢体被动运动。咳嗽、咳痰无力者,应予叩背,促进痰液排出。

3.1.2吸氧: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组织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血氧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应给予吸氧治疗[2]。

3.2 饮食指导:给予清淡、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鲜嫩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足够维生素、钾、镁,注意补充控制总热量,避免饱餐。限钠不能太严格,因为老年人肾小管浓缩功能和钠重吸收功能减退,如同时使用利尿剂,限钠可诱发或加重低钠血症,射血分数(EF)≥35老年患者一般不需限钠,尤其伴有低钠血症时。但EF

3.3 排便护理:向患者讲解保持大便通畅的目的、意义,使之自觉配合,如在饮食中适当增加粗纤维,适当运动,作腹部环形按摩等,如无禁忌,可每日进食少许蜂蜜、芝麻糊、香蕉1~2根、梨等,必要时予缓泻剂。

3.4 用药知识指导:需严格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输液速度一般控制在25~40滴/min,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4.1使用扩血管药物时,应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硝酸甘油静脉用药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欲停药时逐渐减量,以免发生“反跳”,长期应用时应间歇用药,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4.2 使用利尿剂时,应尽量安排在白天使用,防止夜尿过多,影响睡眠质量,严密观察尿量变化及水肿消退情况,监测水、电解质、体重变化,同时应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量,使用排钾利尿剂应增加含钾丰富食品摄入。常见不良反应有:①电解质紊乱;②低血压和肾损害。

3.4.3 使用ACEI抑制剂时注意有无:①低血压;②肾功能损害;③高血钾;④咳嗽等。

3.4.4 由于老年人窦房结功能减退,传导系统减慢,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β-受体阻滞药不良反应有:①低血压;②水钠潴留和心力衰竭加重;③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

3.4.5 洋地黄类药物是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之一,由于它的使用安全窗小,尤其老年患者肾脏功能减退,加之肝瘀血,肾灌注不足,电解质紊乱等,易发生洋地黄蓄积中毒,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时,更应谨慎,应注意监测心率和心律。

3.5 适当镇静:老年心衰患者如伴有烦躁、定向力障碍等精神症状,应注意安全,安排专人陪护,加用床栏保护。

3.6 心理护理:心衰患者由于病程长且反复,常出现焦虑不安、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为其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休息环境,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7 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其中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劳累、饮酒、饱餐等。使患者对心衰的病因、临床表现、注意事项等有全面了解,强调严格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说明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及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心衰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定期随访,一旦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

4 小结

老年心衰症状常不典型且与多种疾病共存,易被误为哮喘、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肾脏病、老年性精神病、脑卒中等,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对老年心衰特点有所认识,因此,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处理是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临床护士的精心护理能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及时采取正确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提高老年心衰救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5篇

澳大利亚 鼓励老人延长工作时间

菲利浦·泰勒(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副校长):未来的公共政策不要变得一片一片的,包括像一些老年妇女,要让她们充分地参与到老年社会的工作当中去,我们要进行一种平衡,包括男和女之间的平衡,我们要给他们一些选择,使得他们这个选择更加自由,给他们更多的责任,给他们一种工作选择的自由度,这都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在澳大利亚,对于雇佣任何一个老工人的公司,澳大利亚政府都会给1000美元的支持。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公司冠军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支持关注这方面的企业,他们希望在老人雇佣方面做出较好的实践。澳大利亚总共投资了5000万美元开发好的实践数据库,大约总共有200个澳大利亚雇主加入了这个数据库。在澳大利亚,把老年工作者作为一项投资,作为一个机会,而不是作为一个问题来看待。

日本 制定长期照护政策

沈洁(日本女子大学社会福利学科系主任):简单回顾一下护理保险制度创建的过程。当时对于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护理保险体制,实际上日本国内争论非常激烈。而且反对意见超过了赞同意见,最后是强制性地把这个法律通过了。

当时他们设定的护理保险制度的初期目标有七个:一是重视护理预防和康复训练;二是赋予老人自我选择服务项目的权利:三是发展社区福利,推进居家护理;四是提高以老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五是建构社会互助多方协作的治疗网络;六是强化护理服务的基础建设;七是探索多层次、高效率的护理服务的制度体系。

日本实施该政策的前提条件有:

一是全民医疗保险的成熟化;二是老人福利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三是养老设施的更新换代;四是人才的培养。

护理保险费用的50%是由政府的财政支出,另外50%是通过保险费,这50%里面的33%是40岁到64岁的人在支撑护理保险。65岁以上的人,他们的保险金实际上只占17%。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是社会上把65岁以上的老人护理问题承担起来,这是所谓的护理社会化。

日本在2000年正式执行护理保险法。在5年之后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大的修改,第一是向预防型护理转换;第二是居家养老和设施养老公平负担;第三是开创新的护理服务项目,开发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福利产业;第四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到了2011年,又做了第二次大的修改。这个大的修改主要的宗旨有这么几点:一是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服务一条龙的社区长期照护体系,这是推出来的一个新的政策方向。二是让居住在家里的老人也同样能够享受到安全、安心、高质量的服务,这是提出的两个目标。

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护理保险费用上涨的速度太快了。2000年开始推行的时候是218万人,2010年到了457万人,这个速度发展得非常快,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今后日本的政策取向,主要是从医疗照顾向护理照顾转型。

欧洲 提前退休未必能解决就业

大卫·怀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老龄经济学项目主任):我们从不同国家的差异来讲,实际上是与公共养老金的计划有关的。在美国,劳动力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在其他国家可能更极端一些。

现在死亡率下降.生命延长,健康不断改善。工作能力增加。尽管工作能力是增加了,但并没有跟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匹配。死亡率的下降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而且在所有国家当中可以进行比较,这是我进行比较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养老金计划的诱惑使大家离开劳动力大军。这是基于年龄段、死亡率基础上的就业比较。这两种测量方式都跟养老金计划有关,也就是说,养老金计划让大家退休,按年龄段看7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50岁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大家看一下64岁的时候,7个国家就有很大的差距了。比如说法国是10%.那么日本是50%还在就业。可见.当用养老金纠正之后,7个国家的比较是同样的数据。如果我们再用死亡率比较,可以说就业是跟健康有关的。如果健康还不错的话,这些国家之间也是没有什么差别。

第6篇

老年痴呆康复护理机构的装修装饰风格色彩明快,充满艺术气息。客厅及餐厅的布置与普通挪威家庭相似,客厅里有沙发长椅、钢琴、挂毯、书柜等,包括旧的自行车,有兴趣的老人可以修理东西。客厅里总是有一个护士守侯,当老人来到客厅时有护士向他问好,让老人感到安全。客厅的左面是卧室,抬头就能看见熟悉的病房。客厅的右边是一个花园,老人可以在花园里活动。这一点区别于其他的医疗机构,仅一条长廓,两边若干病房的结构。让老人感觉到像在家里一样舒适,环境很熟悉。

客厅靠近花园的部分设计有2扇窗,一扇通望花园的门。老年人到客厅时能看见花园的各种花草树木,如果想活动可以到花园里,花园用传统的木栅围起来,花园的路是圆形的,不管怎么走终点都是客厅。这种设置可以避免老人走失,很安全,不会引起交通事故。

因为老年痴呆患者记忆力丧失,每个房间都有明显的标志,如猫咪、闹钟等图形或老人感兴趣的数字。每个人有各自的卫生间、卧室,每个人的房间里有各自的私人物品,尽可能用老人曾经用过的东西,期待能唤起他们的回忆,有助于恢复记忆力。老人都佩戴着意外紧急呼叫器,有情况可随时使用。

在康复机构里有回忆屋:放一些老人熟悉,亲切的东西,如缝纫机、织布机使老人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场所。浴室:高科技的盆浴,可以调节老人的,模仿冲浪,配合大海的背景音乐,使老人仿佛置身大海,可以在泡沫中放松。有专门为喊叫的患者设置的病房。

第7篇

关键词 : 市场养老;功能业态;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035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综述

人口老龄化近年来为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对我们国家来说,一方面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民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在未来的半个世纪内,我国老年人口将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我们所认同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我们国家的养老问题,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养老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如何对养老模式创新?什么样的模式能够解决养老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旨实现盈利的地产屈指可数。

2、适合上海市的养老设施功能业态模式

2.1养老设施分类

通过对上海现状市场养老设施的调查可以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养老设施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地产盛行,养老设施服务功能落后;养老服务要求更高,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由来都可归结为市场养老服务缺乏引导,没有很彻底的了解老年人需求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导致养老设施无法匹配当地需求。因而首先需对市场养老设施进行分类,由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老人对养老设施提供的服务需求以及地域状况存在一定差别,为体现人性化和区别对待的理念,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护理等级,本文中将养老设施分为自理型养老设施、协助型养老设施、持续照料型养老设施和综合型养老设施。

1.生活自理型养老设施:是指为年龄较低,身体状况良好渴望接近自然,追求生活乐趣,体验多样化的老年文化活动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设施。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健康期老人。

2.生活协助型养生设施:是指为身体存在一定缺陷,或大病初愈的老人提供定制化膳食方案,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科学的给药管理,安全的环境和丰富的日常活动。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障碍期老人。

3.持续护理型养老设施:是指以提供老年病护理,病后、术后康复治疗服务为主。它强调服务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一般存在于市区,便于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亲人的探访。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卧床期老人。

4.综合型养老设施:是指能够同时为自理型老人、介助介护型老人和完全卧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设施。这类养老设施由于服务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图3-1:养老设施分类

2.2适合上海的生活自理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都市田园养生养老模式

从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3年近期抽取2248位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的老年群体对社区服务需求度的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社区组织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活动的需求度为68.5,逾四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组织夕阳红旅游活动。开展专门针对老人、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既可满足老人旅游需求,又可以结识同社区的老人,满足老人社交需求。结合上海正在推进的以郊野公园为重点的大型游憩空间和生态环境建设,设置都市田园养老模式可为许多老人提供这样的资源。

在都市田园养生养老中有三大功能体系:精神实现、身体疗养和文化体验。针对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的心理特征,设计田园会所、读书会、运动俱乐部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度假产品,以便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与满足。为医疗康复病人提供相关医院、诊所、药品超市、保健品超市、相关健康管理等机构,为每个在这里养生养老的人提供专属的健康管理档案与康复治疗方案。文化是体验的源泉,在都市田园中养生,一方面是绿色环境、绿色食品对身体的滋养,同时也是乡村本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对人精神的陶冶。

2、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模式

高级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是指在城市近郊区或新城等环境良好与中心城区有着良好的交通联系地段,进行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开发模式,它能够满足那些低龄老人渴望亲近自然和精神实现的需要。

在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中的功能业态需从设计构思上体现以“长者为本”的理念,凸显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的特点,设置健康颐养、休闲娱乐、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功能区域,让老人既有居家体验,又享受星级服务的方便与尊严。

2.3适合上海的生活协助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的老年公寓是指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或在城市成熟的社区中搭配建老年公寓。目前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中与商业地产搭配建设老年公寓的现象几乎没有,这一种全新的模式通过功能复合,以及垂直交通的联系,能够让老人在中心城区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全方位的服务。

该类老年公寓可涉及健康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业态。根据人性化考虑,每三个老人可配有一个护理员,每30- 50个老年人配一位护士。各护理公寓均与附近医院建立定点合作关系。接待室、谈话室、护士站、健康管理室(机体康复室,是专门针对中风等病人设置的锻炼室)、多功能厅、库房间、洗衣间、洗浴间、污处间等配套齐全。

2、生活协助型养老设施

“421”家庭结构慢慢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形式,这给以家庭养老为传统的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来自上海交大“空巢老人调研实践团”的一份报告新鲜出炉,本市“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三成多,15%的“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顾。

为向老人尽一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安享晚年,工作的繁忙的子女希望将老人送进附近的养老设施,让老人能够享受这类设施为他们提供的各项服务。

为体现人文关怀,为生活协助型老人提供全天式亲情呵护服务。具体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专业饮食服务体系、居住物业服务体系、交通出行服务体系、文化娱乐健身体系。

2.4适合上海的持续护理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与医疗机构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与医疗机构结合开发老年公寓是指以康复医疗为特色、兼具一般性诊疗、护理和生活服务功能的专业化养老机构。医护养老充分体现医疗特色,将养老与医院完美结合,弥补养老院就医不便的难题。

其功能业态充分利用“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为老人提供24小时健康护理服务并提供其它基本生活服务。医生为老人进行日常疾病诊疗;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预防疾病,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专业心理咨询师对老人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指导,让老人摆脱孤独,乐享晚年。专业的护士、护工为老人提供24小时贴心生活护理。

2、全护理院

全护理院主要供是为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靠近地铁或公交站点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亲人探访且让老人回归熟悉的环境。

其服务及设施包括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在每个老人入住之前,根据其自身情况来指定相应的健康护理计划。 每个养老设施都至少会各有一名心理相谈员和机能训练员(物理治疗师),分别负责辅导老年人的心理和帮助行动有困难的老年进行身体机能训练。接待室、谈话室、护士站、健康管理房、洗浴间、洗衣间、库房间和多功能厅随时为老人使用。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2.5适合上海市的综合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根据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区别对待的关怀模式为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老年人提供全面服务的老年专住社区。综合型养老社区是一个按照节能、环保、低碳和无障碍、无污染、高科技的要求,为老年人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一个分年龄和服务层次、并保障终老整个过程的养老生活支持系统。

养老社区在选址上要具有前瞻性,尽可能环境优美并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交通便利,适合对外交流。同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老年休闲健身、老年心理陪护、老年大学等。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结语

养老模式创新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实现的,当经济社会结构向老龄社会转变时经济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必然会围绕老龄社会而转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中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部分,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它们的生产和供给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新型的养老模式也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这类模式将继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第8篇

关键词:心理探索;基本护理;社会经济

老年人越老越怕更老、更怕生病、性格古怪、固执、任性、好强不服老,但又因年龄及身体弱而力不从心,对外界环境和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自身需完成的特定的服务、而且不知该如何配合完成某些服务、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不同的老年疾病患者、及不同性格的老年患者20例进行了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 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

1.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者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1.2缺乏安全感 老年人担心自己得上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导致心理负担加重,身心上会产生恐惧,他们会表现出心里极度不安的情绪,有的甚至影响到身体,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又担忧自己的经济状况不佳给儿女造成负担,导致拖延治疗的时间,产生恐惧感。

1.3记性差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下降,智力也随之减弱,其中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越是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所以经常忘记吃药;出门忘记锁门,然后会感觉是不是没有关门。这些都是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同时他们老是想起过去的事情。

1.4孤独无助感 退休、独居、丧偶、无交际,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在生活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交往不方便,让老年人感到寂寞无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感到烦躁无聊,觉得自己与世隔绝,导致孤独感的产生。例如:当老年人患脑科疾病的时候,导致行动不便。从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不愿意与其他人倾诉,感觉低人一等,长期这样下去他们会产生心理疾病。

2 疾病与个性特点的关系

2.1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的都是那些性格稳定、心理上成熟、精神健康的人。所以我们要激励老年患者积极地通过检查,尽早治疗摆脱疾病。但患者患病时精神上的障碍一般都是心理一躯体功能不协调造成的,在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是不同的。

2.1.1神经衰弱型的患者对病症带有恐惧心理,感觉自己的病情极坏,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患者可能到处搜集病情资料,同时也会对照旁边曾有过类似症状的人进行比较,以为自己也患上了同样的病。

2.1.2疑似病型的患者对于病症的不安情绪非常少,患者主要是坚信自己得了病,这类患者的主诉有时十分真实,经常将医学书报上看到的病症对号入座。

2.1.3毫不关心型的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毫不在乎,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进行体检:

2.2对照个性给予心理护理

2.2.1对待神经衰弱型的患者给予适当关心和照顾。有目的地讲述疾病知识。让患者认识到病情的发展,鼓励患者通过一些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治疗和护理。

2.2.2疑似病型的患者从某种角度上看要对患者细心照料,这种细心的表现不只是在治疗中认真负责,更重要的是在诊治过程中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心。

2.2.3有些患者不承认自己得了病,部分因素在于他们不能接受现实,不可能相信自己已经得了严重的疾病。遇到这种患者应该更加体贴,以患者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通过检查等方法用报告让患者相信科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护理方法

3.1主动关心老年人医学的发展,主动关心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及关心其生理、心理、临床表现区别于中青年不同之处,从中找出规律,指导护理实践。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在能帮助其的条件下,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解决老年人碰到的问题。

3.2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及各方面记忆力下降、而对周围的事物及适应能力弱、特别要注重对老年人的语言态度、要做到仪表整洁、举止文雅端庄、态度和蔼诚恳,熟练、工作认真负责,去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3老年人由于掉牙或装假牙或消化功能减弱、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加上咀嚼不便,因此,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一是要味香味美,二要易于咀嚼、三要富于营养、四要易于吸收。我们要注意要有合理的膳食食谱、科学的加工及全心全意的为老年患者服务的宗旨来唤起老年患者的食欲,激发消化功能,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3.4合理用药。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衰老,又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发生副作用多,给药必须慎重、必须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药剂量及目的,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心脑肝肾功能,随时密切观察,必要时口服药要看着老年患者服下,因其他原因不能服颗粒及粉末药者,我们应想法给患者服下,肌肉注射应根据患者胖瘦选择合适针头用无痛注射药液注入肌肉。老年患者因血管硬脆,易滑动,有的皮肤角化变硬,进针困难,肥胖或浮肿者,静脉不暴露,如发生末梢循环衰竭,静脉更难穿刺,可绷紧固定皮肤,压迫,热敷使局部血管充盈,输液速度及量要严格掌握,密切观察。

3.5预防并发症:老年患者体质弱、易患病,且病情急、重、护理难、恢复慢、稍有不慎后果严重,日常生活要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并适当进行室外活动及功能锻炼、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患者患病后未及时医治。住院期间采用翻、拍、吸、喷、滴等护理法预防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方法措施。并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等。总之,老年患者的心理及身体护理需尽心尽责、精心护理、严密观察,避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日趋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全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康复愈来愈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消除其心理和消除或减轻其身体上的疾病的困扰,帮助其心理和身体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尽量帮助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多参加社会活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和社会团体及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颜廷健.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J].人口研究,2003,5.

[2]黄建平.仪表态势语言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7, 11(II):86.

第9篇

【关键词】普通外科,医院;护理;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19-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趋势,接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由于高龄病人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下降,术后并发症较其他年龄组高,因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预后。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目的在于探讨分析普通外科的护理特点与老年患者的心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60-81岁,平均(67.45±12.46) 岁;其中胃癌20例,结肠癌15例,直肠癌25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10例,肝癌5例,胆总管结石25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5例,急性胰腺炎15。术前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有38例,占总人数的31.66%。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8.33%。死亡2例,其中1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另1例为肺部感染。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外科护理特点与患者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如下。

1.3 普通外科外科的护理特点

普通外科在外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普通外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由于护理不到位等原因,普通外科系统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率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研究发现,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目前,老年男性患者居多,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衰退,麻醉和手术预后都比较差,因此,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术前准备: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合理调整饮食;术前需多补充营养,改善体质,以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利于术后刀口愈合,遵医嘱给予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高营养、高热量物质,并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合并糖尿病者,重点进行饮食指导,遵医嘱应用降糖药物,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7.25mmol/L以下,尿糖在(-)~(+)之间,以减少各种感染的发生。(1)预防感染:由于普通外科外科的治疗周期较长,因此预防感染十分关键。患者卧床期间,定期进行的变换,同时辅助患者完成翻身运动,防止局部压疮的出现;定期清洗女性患者的会位,防止瘙痒;抬高上肢促进静脉回流,改善患者水肿状况;

1.4 普通外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及心理特点

1.4.1 老年患者术后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率加快,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使心室内压力增高导致张力增高,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发生缺血性改变。术后立即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30分钟标记一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数值,检测心电图的波形变化。护士需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呼吸结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综合判断病情变化。

1.4.2 呼吸道管理加强高龄病人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监测,可避免术后肺部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差,加之物、手术创伤等刺激,易并发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加强呼吸道护理方法如下:1)吸氧: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2~3 L/min,对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应加大氧流量4~6 L/min,当血氧饱和度升至95%以上时,则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应立即行呼吸机辅助呼吸。2)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对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给予雾化吸入,3~5次/d,必要时吸痰。3)镇痛:腹部切口疼痛使病人惧怕咳嗽咳痰。有效镇痛可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采取预防性措施,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腹部伤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时,避免压迫或扭曲牵拉,以减轻伤口疼痛。.给予预防用药,而不是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好。

1.4.3 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下降,导致机体衰竭,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因此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高[1]。对他们的内心也是严重的打击,有时会有孤独、寂寞感,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很有必要。对待老年患者,护理人必须像子女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家常,能够容忍他们的脾气;了解患者的爱好并且给予支持;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疾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态度要真诚亲切、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另外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段心理护理的区别与联系,确保患者始终相信护理人,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 讨论

医护支持可以缓解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尤其对焦虑、抑郁可产生药物治疗所不易替代的作用。由于疾病折磨,老年病人常产生情绪消沉、焦虑、抑郁、固执不满、好发脾气等心理,应给予耐心、体贴、理解,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抚慰老年人,可增加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要理解他们的返童心理,宽容其天真行为,不强行制止、讽刺、取笑;对固执逆反心理,应多解释、说服,对非原则问题应顺其自然,不过多干涉。总之,要采用多交谈、多接触、多关怀等方法及时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动态,使老年患者获得精神、情绪等方面支持,减轻不良情绪,促进老年患者康复。同时,以治愈出院的病人为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老年人腹部手术虽然术后并发症较多,但是经过术后精心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及早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病人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朱丽敏,梁迎春 心理护理的实践与认识[J]工企医刊,1998, 1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