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思维与技术

时间:2023-06-05 16:08:39

导语:在创新思维与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思维与技术

第1篇

信息技术数的认识创新思维数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始于认识数,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要想建成数学这座高楼,那么必须做好识数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基础教学中,数的认识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识数兴趣,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新颖的教学手段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运,而目前已经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开始应运,并且逐渐开始普及,那么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来培养小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一、小学数的概念

数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小学阶段的识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整数的认识,包含负整数、零和正整数,首先是正整数和零的认识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而且是以100以内的正整数为主,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小学生能够连贯的识数和数数,同时还是学习简单的基础运算的关键时期。因此,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础也是关键,负整数的认识和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的高年级,多数学校是在五、六年级才开始小学负数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正数基础扎实,负数的学习较为简单;二是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小学阶段对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多集中在正数,而且小数和分数认识和学习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四年级,小数和分数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运用适当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小学生加强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认识。

二、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年级小学生在整数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识数思维,也没有构建出基础的数学模型,多数学生背数依靠的是惯性而不是逻辑思维,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两位数的末端就会出现接不上等现象,诸如三十九之后会跳跃到六十,或者出现思维混乱、数连不上的现象,诸如,29、38、41这样跳跃式的数数,或者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才能说出数。二是在学生在遇到5位以及以上的数时,往往很难快速准确的读出数,有的学生需要长久的考虑,反复地琢磨才能正确地读出数,有的学生则在面对多位数的时候毫无逻辑思维,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读数。三是在认识小数和分数方面存在认识障碍,多数学生对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往往很难理深刻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靠死记硬背来认识,因此在基础的分数和小数计算上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这种机械的认识,无法为数学的基础运算奠定好基础。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的认识的培养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有学者做了研究,认为“数感”同“语感”以及“方向感”等词相似,不仅代表着一种能力,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敏感性,众所周知,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是靠“语感”来培养学习能力,那么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数感”同样发挥着提升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提升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数感的方法是多样的诸如与亲身经历的结合、参与实践活动、加强交流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以班级学生集体亲身经历的事件为题材制定出动画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来让小学生意识到画面中出现的与数相关的概念,诸如出现过几个人、背景图画中类似的物体有几个,类似图画出现的次数等,来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数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数感”。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小数和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仅能采用部分道具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讲授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播放一个圆的切割过程,一分为二则为二分之一,这样形象的画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尤其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的利用各种手段运用媒介让学生对分数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避免在今后的运算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对分数认识停留在表面和缺乏逻辑思维的问题。

3.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认识数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会对信息技术下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培养学生认识数的兴趣,比如小学生往往会对“超级玛丽”等这种简单的游戏感兴趣,那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播放“超级玛丽”的背景,然后设置成识数过关的游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利用网络帮助小学生识数,而且还可以设置成比赛的模式,过关识数中通关最多的可以多玩一局,这样既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取得进步,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测试,根据学生对数的认识的程度不同,分成多个等级,然后便于老师针对每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每一阶层的学生逐一辅导,既提高学生认识数的能力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老师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将个人爱好与数的认识有效结合起来。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数学教学的基础从数开始,认识数对于打好数学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培养对数的认识,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培养数感、形象化的展现以及动画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认识数的兴趣,从而提高识数能力,并且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绝大多数学生识数的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识数以及数学的兴趣,有效地缓减教师的教学压力。

2.建议

首先,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认识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利用信息技术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率;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案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好课前的前导,提升学生对认识数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应该做到讲授、讨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认识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苏双群.小学数概念教学浅议[J].周学刊,2013,(35):163.

[2]江萍.彰显“数”的教学魅力――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4,(07):73-76.

[3]彭秋蝉.数形结合在数学课中的应用――“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有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103-104.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63-01

Research on the I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Capacity

LI Xi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ndu Campu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very quickly, and its tentacles stretch to the world every corner, affects every busin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having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education, strong impacts o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and impact on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capac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ivate; Innovation Thinking Capacity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跟上时代的脚步,你就会成为佼佼者,反之,你就会被时代无情的淘汰。学生的初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这个阶段的教育尤其重要,信息技术在这个领域的影响也就成为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我们将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由于其本身的弊端,比如授课方式的呆板,老师的单方面灌输,使得本来思想处于活跃期的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学科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明显的新鲜感, 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激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以往有多少的不可能和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很多都变成了现实。人类飞上了天,还到了月亮之上,这在以前谁敢想这样的事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创造更多奇迹的时代。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对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怀疑。如果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有半点质疑,就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触动老师紧张的神经。青少年时期是人思维非常活跃的时期,确实有一些想法不太现实,但不能排除有部分是奇思妙想。爱迪生被退学了,但是他没有被老师吓住,更是思维更加活跃,他给我们带来了电,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殊不知有多少像爱迪生这样的人才就在老师的权威下低了头,实在是可惜。

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这种传统的观念必须改变。对于学生的提问,如果确实不清楚,应该师生之间互相探讨来探索未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打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确实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被极大的激发出来。

3 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非常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和动画等等形式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强烈的外部刺激,是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使得学习这一现在看起来枯燥无味,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负担一样的东西,变成像看电视、看电影或者做游戏一样有趣的事情。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每个部分的图片,而且让学生回去把自己的电脑主机拆开了实际看看电脑到底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在教学Word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实际制作一个个人简历。鼓励学生多尝试,教师再给予指点。

4 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知识水平的有限,和实际经验的不足,常会感到困难重重。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指导方向的作用,在自主能动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学生的编程经验不足,在调试过程中会有很大困难。比如for(i=0;i

5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前面提到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由于其强烈的感受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也许只是浅层面的。上课的时候激发出来的兴趣可能

下课后就丢得一干二净了。

在学C语言编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程序让学生实现。比如黑与白问题:有A、B、C、D、E五人,每人额头上都帖了一张黑或白的纸。五人对坐,每人都可以看到其它人额头上的纸的颜色。五人相互观察后, A说:“我看见有三人额头上帖的是白纸,一人额头上帖的是黑纸。” B说:“我看见其它四人额头上帖的都是黑纸。” C说:“我看见一人额头上帖的是白纸,其它三人额头上帖的是黑纸。” D说:“我看见四人额头上帖的都是白纸。” E什么也没说。 现在已知额头上帖黑纸的人说的都是谎话,额头上帖白纸的人说的都是实话。问这五人谁的额头是帖白纸,谁的额头是帖黑纸?还有一个例子:马克思的手稿中有一道趣味数学问题:有30个人,其中有男人、女人和小孩,在一家饭馆吃饭花了50先令,每个男人花3先令,每个女人花2先令,每个小孩花1先令,问男人、女人和小孩各有几人?这样的趣味问题非常多,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6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肯定

学生阶段,是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的。哪怕一个小小的表扬,都可能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无穷动力,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和满足欲就伴随着这一个表扬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所以教师适时的表扬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表扬不单单是在学生做出了成果的时候,在学生创新失败的时候,他们依然值得表扬,因为毕竟他们具有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型的程序设计或者其他类型的竞赛,对于获胜者颁发奖状。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给大家讲解设计思路和方法,这可能比口头表扬更能让学生有成就感。

7 结束语

信息技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初等教育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都在发生着根本性地变化,以往只由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教科书构成的传统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向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题,由教师来引导,由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更加合理的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目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堂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随处可见,极大得提高了学生学习得效率和兴趣,同时也让老师从繁忙得板书中解脱出来,使得有更多时间来考虑传授知识得方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学做进一步研究,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积极的、气氛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丁立. 网络环境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促进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渐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相挂钩,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贴近。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故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其教学设备与教学水平还不够完善。并且与此相关的师资力量也不够雄厚,专业水平不强。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李馨的硕士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着重探究了信息技术对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其中她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的优越条件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从教学设计方面探析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在文中,她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教学设计的环节进行了一些研究,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可行的。在国内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试验还不是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可以运用新的教学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通过对资料、语言、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传输、的过程。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是以数字集成化、网络立体化、虚拟重现化等特点逐渐形成了为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的技术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人们可以以丰富的表现力、集成性、优越的组织形式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体差异,继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情境对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度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推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时代在进步,网络已经向校园普及,各种校园网的形成更是验证了这一点。教师与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网上资料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计算机,方便地提出问题、进行交互学习、探索创新等学习活动,并且学生通过这些可以有效地培养其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在学生参与协调学习上,信息技术的网络性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便利的交流空间,让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还能在更广泛的网络平台上交流学习。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既包括了技术内涵,同时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人文价值。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艺术、环境、软件、开发、信息素质等诸多能力,故而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而正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促使了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同这些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并且进行创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让学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与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服务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起来,而在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也应遵守这一要求。故而,信息技术在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力与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的全过程,不但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方面亦有着重要作用,这对于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信息作为一门与网络、计算机有紧密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让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对学生本身的要求,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今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计算思维作为充满创新思想的思维方式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遵循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论,采用问题导向、课题研讨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落在实处。

关键词:

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这二者的根源又来源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未来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目前,“创新”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话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思维的主要方式。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同时,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十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课程打造、基地建设、经费扶持、组织机构、赛事开展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力支持,也取得积极进展。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出创新创业课程就代表着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割裂开来,不能起到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以专业知识支撑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也使得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支离破碎、陈旧落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置于低水准、知识技术含量低的层面,背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可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方略和必然途径。

二、思维与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自开设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诸多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不得不处于一直不断的调整中;另一方面,各地区中小学对各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不同程度开展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取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主要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等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其演变分为3个阶段: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以及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原来的以传授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的教学改革理念应运而生。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又称构造思维,是指从具体的算法设计规范入手,通过算法过程的构造与实施来解决给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计算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起源来自我们人脑内部的“运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其许多功能,这时,计算机本身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技术的生产工具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正如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迪杰斯特拉(Edsger 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们依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客观世界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部分),其分类的结果便组成了学科;而学科又可以分为更细小的部分(要素),人们在掌握这些学科的时候,必须掌握组成学科的每一要素,将这些要素积累起来,便掌握了学科,进而掌握了客观世界。并指出,道德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关节”、语文的要素是“语音与词”、测量学的要素是“直线”、算术的要素是“1”。我们顺而推之,计算(学科)的要素是“0”和“1”,其核心思想是将自然世界的各类运算问题通过人类思维理性(计算思维)并借助计算机设备(包括人工智能)实现简约化、高效率、精确化的处理。可以这样说,计算思维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其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过程,充满着创新和创造。正如陈国良院士指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无论哪个学科,具有突出的计算思维能力都将成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将计算思维作为其核心要素贯穿于课程教学改革当中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一点呢?一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二是要创新教学模式。

三、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方略

通俗地说,计算思维是指人们基于计算的方式来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的习惯、方法、模式等,主要包括简约性、开放性、互动性、精确性等思维特征。计算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算法对计算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构思,开展计算、通信、协作、记忆、自动化、评估和设计等一系列的求解过程。

(一)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是传承、创造知识与技术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部门,教育者本身应该首先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在教学层面应包括:

1.创新性人格的塑造。创新性人格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它体现为好奇心、主动性、求异性、觉察力强以及自信等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采取“问题导向”“个别指导”等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问题求解”软件,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并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学习兴趣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教学游戏”“模拟训练”或“虚拟实验室”等模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并取得成功,同时学生的成功也将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奔放、活跃,也最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自主和协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问题意识的探究式教学

创新始于疑问,疑问是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大学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更容易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欲望。在计算思维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在课堂讲授中,一般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所要学习的对象。如,在导论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计算思维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疑惑去阅读教材、查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样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吸取者和创造者(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为个性化和更具创造性);学生同时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设问与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究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提问。好的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这是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第一道关口。那么,什么是好的问题呢?好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而非已成定论和体系的知识或理论;这类问题是开放的、建设性的,存在不可知的部分,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界定、假设、推断、验证,最后得出学生个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观点。可见,问题的优劣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高低。

2.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针对问题开展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问题的前置性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要求学生深入探究,找到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全面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问题求解的最优化。带着问题的驱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无疑是一种有效学习。

3.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索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信息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和得出科学结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问题解决的线索和提示,并能够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或观点给予正确评价。

(三)培育探索精神的研讨式教学

奇克润(Chickring,A.W.)等人在《好的本科教育中的七个原则》中提到“学习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如果学生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记住事先包装好的知识,然后吐出答案,那是不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他们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动笔写出来,把它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生必须让所学的东西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设计为每上两个单元的讲授课就安排基于1个知识单元的研讨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做你想要的PPT”的研讨课题,其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对PPT的“基本操作、主题设置、背景音乐、模板设置、定义模板、定义风格,自定义动画”等技能与技巧,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和操作风格不同,最终做出的作品可能会形态各异,但都达到了训练学生掌握PPT制作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否则达不到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研讨课题,课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具有兴趣性、挑战性;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气氛,配套的技术与设备支持、灵活自由的教学空间布局。作为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资料搜集、文献阅读、制作作品;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包括作品展示、问题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总结评价等。可见,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作者:秦福利 唐培和 李兴琼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EB/OL].[2015-06-24].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第5篇

【关键词】设计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80-01

纤维艺术的设计语言主要包括对以纤维为艺术载体的材料、技术、纹理、图案和其他因素的视觉表达,以便实现对纤维的使用和再创造。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演进和人们对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纤维艺术设计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一、形式语言的创新

(一)结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在纤维艺术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纤维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段,“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结构方式的自由组织结构化,工艺的束缚被解开,表现的形式更加多样。艺术家们尝试各种不同材料与表面能产生特殊纹理的织造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工艺进行大胆革新,运用各种不同品种的纤维,通过各种工艺手段创造特殊的织物结构。

(二)图形抽象与意象的互补表现。现代纤维艺术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壁挂,由于受到传统绘画风格的影响,在纤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具象图形的表现一直是主流形式。“直到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才为纤维艺术注入了新的现代的设计理念,抽象主义设计风格堂而皇之地步入纤维设计的殿堂。”[1]抽象设计的创造力在于不断地发现,通过多渠道获得抽象意念的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打破具象的思维框架,从客观的偶然性中找到抽象的规律,以主观的抽象性意念,改变自然表面的具象结构,使纤维艺术设计更具有视觉感染力。

从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看,抽象的形式和意象的感悟相互结合,是现代主义设计走出困惑境地的必由之路。现代主义设计的图形基本模式是抽象化的,而且对抽象形式的挖掘大多基于点、线、面、体的抽象性表现。然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们开始研究抽象与意象两种思维模式的融合,强调抽象设计中的意象表现,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三)情感的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纤维艺术家能从设计形态本身具有的理性特征中发现创意表现方式,就形态而言,具象形态是感性的,抽象形态是理性的,而理性形态往往会给人更多思维上的启迪。在纤维艺术创作中,以最完美的创意表达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使二者最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来。“没有感性的创意缺乏激情,没有理性的创意没有智慧,而理性与感融则使纤维艺术创意形神兼备。”[2]

二、技术语言的创新

(一)材料语言的创新。当代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潮中,“人性化设计”和“绿色生态设计”等开始引领时代创新潮流,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纤维艺术创作前进的突破口。

20世纪末,出现了光感材料、金属材料、透明玻璃纤维材料、真空处理材料等现代高科技材质。虽然这些新材料本身没有特别的纹理效果,但是反射性很强,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中对新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对光影效果的合理利用,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现代面料的设计,不仅要求在视觉和触觉上全面创新,更要求纤维面料的性能和组织结构有进一步的提高。这种面料无论是外观还是使用性能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审美与新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作为纤维艺术创作的基础材料,其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具有创新价值。

(二)工艺技术语言的创新。随着防腐蚀技术、金属粒子沉积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植入,使织物和纤维材料在不断改革中被创新和改造。多元化的工艺技术,结合不同的使用方式,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机会。传统纤维艺术制作工艺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艺术价值,但需要不断进行革新,以顺应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当代纤维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新产品、新技能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纤维艺术的技术创新还体现在隐喻和视觉表现的超现实的实体材料技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图像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上的盛宴满足了人们追求艺术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纤维艺术家们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对织物中纹理创新技术进行不断的追求,已经成为现代纤维艺术创新表现的新趋势。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艺术创作中不同组织形式的表现和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创新,对推进纤维艺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纤维艺术家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才华,紧跟时代的特征,采用开放的创作理念,不断推进纤维艺术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高爱香.纤维艺术中的抽象图形解析[J].美术大观,2008,(7):0.

[2]蔡从烈,秦栗,薛建新.纤维艺术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5):63.

[3]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第6篇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散、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等特点,被广大师生认为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离散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等四部分,它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认知系统,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通过离散数学,不但可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而且可以增强抽象思维,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创新型研究打下基础,对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比如程序语言、密码学、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提供了必需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逻辑推理、离散结构以及构建模型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求解能力。离散数学本身的课程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各部分内容互不相连的错觉,从而无法明确该课程学习目的。另一方面,离散数学课程中,定义和定理比较多,抽象难懂,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对离散数学并不感兴趣,认为本课程对专业知识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没什么作用,甚至于有些老师认为该门课程可开可不开,进而压缩上课课时。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了计算思维与离散数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改革以加强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一、计算思维与离散数学

根据周以真教授的定义,[1]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来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包括了一系列广泛的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在解释一个看起来比较复杂的事物时,计算思维通常会采用约简、转化、仿真等思维方法;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通常会采用抽象以及分而治之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采用多视角、最适合的表示方式来表述一个问题,或者对问题的某个特定方面进行建模,从而使问题易于理解和处理。周以真教授认为一个人具备计算思维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给定一个问题,能够理解其哪些方面是可以计算的;能够对计算工具或技术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评估,能够理解计算工具和技术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其局限性;能够识别出使用新的计算方法的机会;能够在任何领域应用诸如分而治之等计算策略。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离散量的结构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其内容对后续的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核心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恰恰是计算机科学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说是计算思维的核心所在。因此,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方法恰恰体现了计算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计算思维所包括的思维方法角度重新审视和梳理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从培养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角度展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更好地进行离散数学的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离散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离散数学的教学中,讲授的具体知识点基本都涵盖了计算思维中其它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比如数理逻辑部分就涵盖了归结推理、约简等常用的思维方法,等价关系涵盖了软件测试中常用的样本点选取的思维方法;代数结构涵盖了抽象的思维方法。为了更好地展开教学,针对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的抽取,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计算思维中的方法传输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数理逻辑中的归结推理方法后,将以伪代码的形式表达其算法,并且鼓励学生利用LISP语言完成命题逻辑的归结推理算法。同时,在给出归结推理算法后,对算法的复杂度、完备性、可终止性等问题进行简单论述,从而告知学生谓词逻辑本身是不可判定的。下面两个表格(见表1、表2)列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出来的部分教学知识点与计算思维的对应关系。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阐述。

三、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离散数学教学手段改革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基础上,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是能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归纳学习法和案例驱动法。

所谓归纳学习法是通过归纳思维,形成 对知识的特点、中心、性质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完具体的教学内容后,都会将其蕴含的计算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其蕴含的计算思维方法去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完代数系统部分的内容后,其蕴含的主要计算思维方法就是抽象,从而可以将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实数运算和复数运算等抽象为代数系统。然后,就可以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包括类、对象等,很好地将离散数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编程语言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思维解释现实问题。

归纳学习法是从教学内容出发,提炼计算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而案例驱动教学法则是根据现实问题,使用计算思维引出教学内容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突兀地引入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对其应用场景进行阐述,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无法理解。为此,引入了案例驱动教学法。例如,在介绍最短路径算法时,一般先引入旅行商问题,然后利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将一些无关的因素去掉,进而构建出一个抽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模型,自然地引入了最短路径算法。同时在算法介绍过程中,可以对权值所表示的含义进行解释,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路长,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路径。最后可以让学生把这一问题推广到软件项目管理中关键路径的处理,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讲述欧拉图的时候,可以类似地展开案例教学法。首先,给出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然后利用抽象的计算思维方法忽略桥的宽度、距离等无关的因素,从而对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进行建模,自然地得出欧拉图的定义。

四、结束语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更好地展开离散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本文在分析离散数学教学内容和计算思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到离散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说,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加强了计算思维的培养之后,还要求能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能够推陈出新,提出新的思维方法。这些方面仅仅依靠离散数学的教学还远远不够,需要将计算思维的培养理念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 (3):33-35.

[2]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3]李国杰.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N].大众科技报,2009-08-02(B01).

[4]孙家广.计算机科学的变革[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2.

[5]廖伟志,李文敬,王汝凉.计算思维在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8,35(11).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美术 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06-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首先,冷静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我们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谈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抽象时,满口的大话、空话,又是博大精深,又是五千年文明,可是一到具体时,就连篇的丑陋中国人,老祖宗的劣根性,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都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这种历史文化的沙文主义和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同样都是要不得的。

不论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艺术家正在用比较客观的思维方式,对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否正确,理论是否成熟,研究是否成功,这只能留给实践证明。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他们还没有把我们的历史、文化、艺术,虚无到零的程度,还能够在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及时调整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仅此一点,就是非常可取的。其次,要正确对待国外的艺术与设计。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非常有害的,但又是根深蒂固的坏东西,这就是“上有好之,下必兴焉”。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大众的“起哄”心理,一种潮流来了,大家都跟着起哄,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是推波助澜造成的后果却是十分恶劣的。表现在学术上,就是专家的“盲从”心理,一种潮流来了,大家都跟着追逐,实践上紧跟照办,理论上狗尾续貂。

在对待外来文化与艺术,也包括教育,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一种积极分析的、批判吸收的、扬弃选择的思维方式,全盘否定不是的观点,全面看齐也不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维方式。同理,如果追求上述的极端态度,也不是一个学者,或者专家、艺术家、教育家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也将无从谈起。鲁迅先生曾经提倡“拿来主义”,那是指对我有用的“拿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扬弃选择。事实上,西方人在对待东方文化与艺术,从来不是“刘姥姥大观园,捡到筐里都是菜”。西方有先进的科学,也有落后的文化;有美的艺术,也有丑的设计,西方有真善美,东方也不净是假丑恶。

第三,对艺术与设计教育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是上面讲到的艺术设计的实践需要,或者说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客观形势逼迫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当然,这里有一个怎样转变的问题。

我们的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我们搞市场经济,原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艺术设计更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滞后于艺术设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就更是盲人摸象,难以掌握要领。但是,经过二十几年的摸索,即使没有经验,也会有许多教训。所以,现在是我们应该冷静下来的时候,认真回顾一下这二十几年的实践,找出一些经验教训,总结一些可以作为指导思想的东西,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重新定位艺术设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开设的不同的课程上明显看出来。这两种教育模式本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但因为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如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常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不相往来”,是天生就决定了的。我们知道,中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

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要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专业之间要有更多的融通性,不要把落在不同学校的相通专业,搞成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

在师资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或者仿效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不要搞孤芳自傲。有一点需要指出,自从开始把艺术设计独立出美术(THE BEAUTIFUL ARTS)以来,由于艺术设计自身的诸多原因,美术师对设计师总是不屑一顾;工程师对设计师也多有讥讽。这是十分有害的,也是十分要不得的。我们不能把“大师”与“工匠”对立起来,大师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

参考文献:

[1]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8篇

力。若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那么他不但能够高质量完成学业,还能获益匪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极力为学生科学地准备好思维材料,提供好他们探索时的垫脚石。

1 教师要分析概念,揭示其本质,为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揭示本质特征,即反映出事物间的区别。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常会有两种情况,死背,即不理会概念的成因而仅仅记住定义;缺乏数学思维,即在做题目的时候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让学生能够正面辨析概念以及反面类比。

1.1正面辨析

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给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分析,然后有意识地铺垫,使得学生能够在感性认识中向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并经过反复的讨论,总结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学习“排列”的概念是,从生活中举例,以此来启迪学生研究数列中“顺序”的含义,明白“顺序”不但是普通的排列次序,还能够是“两种取法所产生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班干部的不同分工”、“两两通信”等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联,但“两两球队赛球”、“两两通话”等则和顺序没关联,显然并非排列问题,如此也可为引入组合的概念埋下伏笔。

1.2反面类比法

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大纲中确切表明:“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要指引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学习复数概念中的三角表示法时,可借助下面题目来讲解:

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误认幅角的主值是。但教师讲各种错误类型进行辨析,学生就会了解复数三角式r(cosθ+isinθ)的特点就是:r>0;虚实部分别是rsinθ以及rcosθ;中间是用加号相接。这样就可以追溯复数三角形式的概念,从而清楚了解这一概念。

2 教师要适当给概念下定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给概念下定义,即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正确、完整地理会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定义,这有利于其加深概念的认识,并可培养其思维的精确性及严谨性,同时也能培养其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数列的时候,要学生先自学,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定义来证明一个五项数列何为等差数列。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迫不及待地将a3-a2=a2-a1说是等差数列。但从逻辑上分析,是以偏概全,从定义上分析,则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认真了解“每一项”三字的真正含义。所以笔者通常会将“每一项”写在黑板上,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然后再让其证明一遍,通过这样的办法,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定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3 探讨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题作为数学教学最基本的形式,高中生普遍都比较喜欢。不过他们对于题目通常都不加分析,拿来就做,做后忘记,因此题目一改变,他们又要重新思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典型、新颖的题目,让他们独立思考,引导他们探讨的方法。而且每个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并要求他们找出“本单元的主要思想方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数学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可采取下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3.1难题浅解

“难题”一般是指抽象性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的思维能力要十分强,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若教师运用得当,它们将可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利器。

3.2妙题巧解

这种类型的题目难度不高,不过解题思路一定要巧妙。新教材中有一道例题:“3个女同学与4个男同学配成一列,若女同学不能排在一起,那么有多少种排列方法?”解这道题目,学生大多采用一般的解题方法,采取列举法,一一例举,得出1440的结果。不过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很多人都没有成功。这时如果男同学为m个,女同学为n个(m>n),又怎样解呢?问题已经不能用列举的方法解决,这样只有寻找其他途径。这时笔者通常会引导学生:“排列问题重点是选择合适的位置,同学们可以以女同学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看能否找到方法?”过了一会,有些同学已经想出了办法:男 男 男 男,4个男同学总共空出了5个间隙,再插上女同学,这样女同学肯定不相邻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5个位置中取3个的排列,就是A35的概念。我们常称这种方法为“插入法”。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是当代经济知识时代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若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数学这门学科作用和特点,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配合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优,行之以范,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肯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骆继斌.浅谈高中生数学思维的短板的成因与突破[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1(Z2).

第9篇

要想充分合理的运用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充分的把握现有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这种创新建筑设计思维,同其他的创新思维一样,具有突破传统,彰显个性的特点,但是又同其他领域的创新思维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以及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1.1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不断的反思,以便不断的完善,并且要在反思的过程中打破惯有思维,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

1.2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

所谓超越性,就是说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已经实现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超越,并且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建筑设计,以此来推动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发展。

1.3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同现有的建筑实际相结合,每一项创新都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的创新,因为如果一项建筑创新不能够有效的应用于现有的实践中,那么无疑是失败的。

1.4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创新思维都不是永远处于创新前沿的,而当下所有的创新思维在日后也必然被取代或者被淘汰。所以,设计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奢望每一个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够永远保鲜。

1.5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所谓两面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考量任何一个元素的时候都不能单独判定其好坏。

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深层结构

所谓深层结构,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以及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这种在深层结构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打破现有的建筑设计局限,实现更加独特的建筑设计模式,进而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加深层的应用体验。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表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