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5 16:08:39

导语:在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企业科技进步迅速,科研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煤矿安全科技的进步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煤矿安全科技的进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科研管理模式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规范和有序[1]。

1 企业科研管理现状及国内信息化发展趋势

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科研项目逐年增多、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使科研管理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科研管理工作依旧采用传统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这样不仅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且难度也不断提高,很难及时有效地掌握科研信息,很难快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资深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的前期调研、自身需求分析等工作。

当前,国内一流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列,开发了一些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科研信息,并减少了人为管理产生的弊端,从而提高了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使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推广和应用,并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共享与学术的交流。在一些优秀案例中,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常采用B/S和C/S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使两种架构模式的优势融合[3]。C/S架构(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具有安全、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数据分析速度快、报表统计、资源共享功能强,但是开放性较差;B/S架构(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界面相对一致、易于使用,适合于科研登记等信息与共享的平台,但会使服务器的负荷较大。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的体系架构,便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

国内企业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但也存在优秀案例。北京石油机械厂,现企业员工700人,年产值6个亿,能有如此高效的产出,主要归功于2003年确立的“科技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提出了“研发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促成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最终实现企业腾飞。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各自领导层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于2011年、2012年开发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重庆研究院作为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面临着当今煤矿开采深度加深、地压增大、地温升高等技术难题,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占据了首要地位。如今已充分认识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功能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建模等工作。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源动力,有效促进科技进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架构模式、功能模块、业务数据流程等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企业科研计划的制定与决策。为了实现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并使其发挥预期的作用,企业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详细的进行自身需求分析,系统地对平台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定位。

2.1开放式的信息平台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要面向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员开放,能够及时全面的共享企业最新纵向、横向科研课题的立项信息、成果信息(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等)及学术活动等各项科研业务数据。同时能与企业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建立有关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学科合作[2]。不仅让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更为实效,还能促进科研人员更为广泛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整个企业的科技进步。

2.2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功能

企业科研项目的来源大致可分为3种,分别是国家科技项目、企业合作项目、自主研发项目,不同来源的项目其管理流程不尽相同。针对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制定不同的管理工作流程,并使项目研发与管理过程中不同角色的人员具备相应的权限。在项目研发与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运行(图1示),将会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5]。此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不仅能够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动运行与记录查询,还应具有可优化的功能,随着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变更与优化。

图1 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示意图

2.3 可实现二级部门管理功能

企业中各二级实体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担负所在部门的各项科研管理任务,可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内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等数据资料的审核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所在部门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部门科研考核等工作。

2.4 具有统计分析功能

国家部委、市(区县)政府机关每年都会调查企业科技人员、研发投入及成果产出等情况,由此,给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而复杂的统计工作,不仅要及时了解企业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又要掌握企业科研工作的整体状况。为满足这一需求,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具备实时生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功能,根据选择分析的对象和条件并可生成数据、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统计结果,该功能还应根据人员职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查看权限。该功能的实现,还能够为企业领导层科研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2.5 具有科研考核功能

取代人工统计考核的方式,实现科研考核的自动化,根据科研考核管理办法按照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统计方式,准确核算科研项目、经费、成果及获奖等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考核报表。该功能保证了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避免人为造成的疏漏,还可极大程度减轻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2.6安全的文档管理功能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会生成各种文档,如何对数以万计的文档资料进行科学、高效管理同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系统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交换过程中,都存在泄密、窜改和伪造的可能性,需要系统具有强力的技术手段,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措施,保障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并具有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4]。

3 问题探讨及对策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科研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加速科研管理向纵深发展,这必将促使企业科研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通过调研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发现在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3.1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不足

目前,已开发出的科研管理平台,对于项目的动态管理不够,即项目开展过程的跟踪管理程度不够,不能即时反应项目的阶段性进展和成果,建议形成定期上报制度,项目研发人员定期对经费使用、论文专利获取、技术成果产出情况录入管理平台,并增加信息宣传、实时提醒功能,使科研管理人员准确高效地掌握科研项目开展动态及变动信息,进而有利于领导层决策的制定。

3.2安全策略不够完善

当今社会,信息安全已经不容忽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策略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信息平台自身的安全控制;二是数据存储的安全保障。

3.2.1应用平台安全策略

在信息平台中,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在信息平台中有严格的角色划分和权限控制,可以为每个角色设定详细的数据操作范围。在平台的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都有严格的权限检查,有效防止越权操作和恶意破坏。平台能够提供完备的操作监控日志,包括用户的登录情况记录和具体数据操作记录。通过日志可以追溯数据的产生和修改过程,并提供回退机制,有效防止错误操作。系统对于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敏感数据和关键数据都需做加密处理。同时系统也要支持SSL协议,有效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2.2数据存储安全策略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全部都存储在数据库中,所以保障数据的存储安全是关键所在。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考虑根据预算情况,适当的加强存储基础条件建设,比如实现双机热备、磁盘阵列、异地备份等策略;二是加强数据存储安全的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数据自动备份和手工备份操作计划,以及故障应急机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3.3企业内部推广应用的阻力较大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工作模式难免会与传统的科研管理思路及管理方式发生冲突,信息平台上线使用初期,企业科研人员可能对该平台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排斥思想;而且该平台作为一个大型数据库,在使用初期,历史数据的导入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也给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阻力。这时,需要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动员,宣传推广信息化的优势所在,并需要企业领导层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

第2篇

关键词:教学;科研

教学与科研,是学校工作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但是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处理好这两项工作,对学校、对教员个人甚至对参与其中的学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高职院校,随着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不相同,其科研工作的性质和定位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同样需要科研。科研是高职院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创品牌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能够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通过科研能够锻炼教员队伍,打造教学团队。二是科研对企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服务企业是高职院校的职能之一,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加以解决,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进企业与院校的关系;三是科研对院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可以加强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可以提高院校的知名度,能够提高生源数量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促进院校的发展。

二、明确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

高职院校搞科研,定位很关键。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服务而决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运行的依据和出发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长项不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在于应用技术和技术革新等方面的研究,在原理验证、实训条件开发、技术应用相结合上着力。近年,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投入大,这都为教员、学员从事科研提供了条件。为此院校教员立足所从事的专业或岗位(群)的教学,从事相关的技术的应用研究,将会不断取得突破,积累成绩,最终形成强项,创建出本专业、本岗位科研特色。

三、提高教员科研综合素质

(一)树立大学教育观,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院校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要求不但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很强的应用和开发研究能力,能针对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术攻关,为部队服务。教员的培养离不开科研,要通过科研增强教员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学习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搭建高层次的科研平台。

(二)开展科研专题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员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切实提高教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科研带头人队伍建设与扶持力度

科技人才是科研团队的精髓,科研带头人是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标志,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科研发展和科研特色培育成功的决定因素。对于科研实力相对不强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科研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发展学校科学研究、争创科研特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院校可聘请相关行业、实践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的高级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为科研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科研带动、辐射作用;更要注重本校科研带头人的培养与扶持,要以重点扶持为核心,以条件支持为先导,以方向整合为依托,在科研资金、科研资源、科研条件、科研时间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积极帮助解决其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协助其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促成一批科研带头人的脱颖而出,再通过科研带头人的带动、辐射、引导与帮助,培育和组织一批科研团队,使其成为应用技术性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带动专业的技术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发展。

(四)提供物质保障,加强科研人才培养

第3篇

关键词:贵州省;学术型社团;重要性;调查分析;对策

0 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自愿组成并共同遵守社团规定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以及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而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更能够有力的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以及学风建设。因此各高校争相进行社团建设,条件较好的高校有上百个社团,条件较的差的也有几十个,使社团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而这其中主要是以娱乐、公益型社团为主,而学术型社团则偏少。如贵州师范学院共有社团48个,而学术型社团仅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1个,占社团总量的2%。

学术型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术爱好而自发成立的具有学术性的自治组织。该组织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研究性等特点。其是高校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提升学术文化氛围,同时更有利于打造社团品牌。学生通过参与学术型社团的学习、论辩和科技竞赛等活动,既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导致知识不足,又有利于促进课内知识的应用。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增强学术的凝聚力、大学生的归属感,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1999年随着各高校开始施行扩招政策,这使得全国各地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到贵州高校学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单位等用人部门门槛的提高,使的贵州高校学生探求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今互联网技术更新日新月益,网络资源日益S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拓,加之目前“双创”政策的背景下,贵州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依据自身意愿组建或参与能够提升个人创新、管理、科研等能力的综合性社团。此时对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故探索贵州本科院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及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这对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贵州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学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迫切的渴望。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在团队活动中得到培养,活动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除了培养成员的责任心,还由于成员院系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更能够锻炼成员之间协作和创新能力。以贵州师范学院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为例,社团相关成员通力合作,在2016微软“创新杯”全球大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该校的育人成果,也表明学术型社团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1.2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术型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课堂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由于学术型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这有助于社团成员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同样由于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性与严肃性这就要求社团成员对待学术科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团建设来看,高校精品社团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在社团建设发展上,都注重打造精品社团,而娱乐性社团虽有数量大的优势,但这些社团却大同小异,因而很难体现独特性,而学术型社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内涵,也能够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因而更容易打造特色的品牌。从社团开展的活动看,学术型社团更能起到传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如贵州大学学术性社团“国学社”,每周一至周五早上进行晨读国学经典,每周日下午举办国学社读书会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

2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与分析

本文结合发放问卷和走访的方式,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发放1000份问卷,整理获有效问卷948份,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表1为贵州大学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1中BQ变量统计可知,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中,各项所获得均值均大于3。其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发展空间这一项均值为3.92,近似于4;而关于学术型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均值均大于4。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大学进行学术性社团建设很有必要性且在该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此类社团对该校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表1中CQ变量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到,在涉及的9个问题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经费支持力度方面均值为2.96,均值偏低,其余各项均值均大于3,而其中关于社团的数量和指导教师力量方面均值也相对偏低。这说明贵州大学在学术型社团建设中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建设。

表2为贵州师范学院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的BQ项目变量统计可以看出经过分析后关于该项目中的8个问题各项均值都大于3。其中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在学校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均值为3.960,近似于4.000。而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三方面均值都大于4.000。由此可见,贵州师范学院学术性社团建设与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CQ统计变量可知,贵州师范学院以及下属学院都比较重视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但在学术型社团的数量、指导教师力量以及经费的支持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在学术性社团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以及在对社团管理制度健全和凝聚力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

通过对以上两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术型社团相比于其他社团的吸引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社团对学生吸引力不足以及学生缺乏兴趣两方面。在社团的吸引力方面,以上两所高校学术型社团存在因日常宣传力度不大而导致学生对该校学术型社团了解不够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中,往往表现出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以贵州师范学院数学协会为例,该社团在日常的宣传上只有每年在高考期间开展“挑战高考”的活动以及社团招新中才被学生所了解,而活动的开展方式近三年来一直采取“考试”+发放证书的方式。从学生兴趣度来看,一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对学术科研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学术兴趣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如省教育厅及各高校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经费鼓励大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对科研学术兴趣不高加之缺少申报项目的意识,使得最后申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其次,学生对学术型社团数量满意度不高。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将所属的90个社团分为实践公益、学术科创、文娱艺术、体育健身和其它五个类型。其中学术科创类共22个,而其中以苗学青年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学术型社团只有7个,比例为31.8%,在全部社团的比例则为7.8%。

最后,社团指导教师力量不足。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在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在质量上存在一定不足。在目前各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不足的情况,如果以职称在副教授及上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足以满足其需要,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些高职称的教师往往在平时需要上课甚至要申请科研项目,为此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面对社团日常建设发展的指导管理却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削弱了指导教师的力量。

3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对策

3.1 重视学术型社团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近年来贵州各大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应注重软硬条件的投入。在硬性条件上,学校应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如设立社团学术研究室;在活动的场所的布置上要体现社团的特点,如设立专门的期刊杂志摆放点。在软性条件上,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校院系可以根据实际为学生选择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以便在日常的授课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学校院系应抓住每年申请校级和省级学生项目的机会,提前为学生培训,对其中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如贵州师范学院在每年度的优秀评比中都设有“优秀科研活动分子”这一奖项,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研究。

3.2 提高学术型社团建设比例

高校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平台。在调查中了解到,贵州高校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有学术型社团。这说明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一方面高校主要领导要认识到学术型社团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支持学术型社团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社团管理部门领导,应在充分了解该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术型社团数量,优化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比例。同时学校应为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在社F的成立审批上应放宽条件,优化简化相关程序;在社团运营中,允许并鼓励学术型社团根据该社团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合作,引入赞助机制,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SPE学生分会,根据其学术背景,得到相应企业的青睐与资金支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3 重视社团活动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

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学习长的第二课堂,因而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如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有意愿甚至渴望申请立项校级省级大学生项目,因而社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讲解申请项目的流程、材料撰写规范和注意事项等;社团指导教师往往在学术上具有比较敏感的学术思维,因而能够为社团成员提供新颖的思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学术研究时也要尽量结合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实际,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能提高学生的归属以及社团的凝聚力。

3.4 注重学术型社团师资力量的投入

学术型社团指导老师,既是社团的管理者,也是参与者,高校在进行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在社团指导老师的选择上有三种方式,一是校内选派,这要求社团管理部门在选派指导老师时,要尽量选派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获得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或者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要优先考虑;二是教师返聘,退休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充裕的时间,可以对社团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三是教师外聘,这种方式是让外校或科研部门的优秀老师定期为社团成员做指导,这更有利于开拓成员的学术思维。高校也要重视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得指导教师,要向其发放荣誉证书以及一定的奖金,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缺乏责任心的指导老师则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规范约束老师的行为。

4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医院管理;网络

1医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来源与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医学各研究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医学信息学作为医学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医疗各领域,例如: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决策系统、临床支持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HIMS)又被称为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医院管理和医学专家们的认同。同时,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判定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管理信息系统(MIS)、检验科信息系统(LIS)、医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模块[1]。管理信息系统(MIS)则又包括:医疗、人事、财务、科研教学等管理模块。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科研管理部门日常进行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及科研成果、科研统计查询等常规管理,并且能为管理层进行科研决策支持的科研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能够应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挖掘出潜在的科研决策信息,建立规范的数据模型,提供各个维度的科研决策信息。使科研决策者及时掌握整个机构的科研整体状况,合理分配资源,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及效率[2]。

2加强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作为大学附属机构,医院承担着医疗、科研、教学三大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医院的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通过HIMMS7级认证,其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已通过国际及国内双HIMMS7认证(HIMMS7偏临床应用方面)。但是医院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科学研究,随着国内外医疗水平的整体发展、国家、省市科学研究基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的视野及科研能力逐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管理数据每年成倍数增长,给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带来的任务和工作压力越来越重[3]。然而在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方面投入较少,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信息的管理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或借助常用办公软件Excel、word等的常规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梳理科研大数据、为管理层科研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但要花费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时还是难以得到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4]。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比较初级,即使有些医院信息系统HIS里含有科研管理模块,但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真正投入使用的仍比较少,部分投入使用的,系统功能也主要集中于项目、经费、成果的录入、修改、查询等基本功能,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简单的统计或排序等功能获得表面的信息[5]。这些操作属于数据库的低层次应用,缺乏对数据的集成和深层分析,缺乏对科研数据的深层次数据挖掘及精细化管理[6-7]。传统的管理模式费时费力、管理方法弊端不断显现,不能保障科研基础信息的及时更新,更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日常科研管理工作跟不上便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医院的科研状况,更无法跟踪、引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对科研的管理就无法到位[8]。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科研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的瓶颈,更谈不上对科研决策的及时性支持,及挖掘隐藏在庞大科研大数据背后的有价值决策信息。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就需要基于医院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9]。因此,在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大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依据科研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及学科发展建设需要,搭建高效的科研管理平台,从大量数据中及时挖掘出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实现科研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网络化管理,为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已经成为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外大医院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临床信息系统相比投入较少,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医院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道路还都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医院科研管理模式可供医院参照。所以攻克这项科研管理课题,制定一套适合并且支持医院内部决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成为新的亟待解决的科研管理课题。

3影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因素

3.1信息系统建设的内涵和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及附属机构均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数据库,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系统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仍是管理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关键课题。然而,由于管理观念、资金设备投入、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的初期并没有实现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科研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多科研管理的模块“信息孤岛”现象。原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从技术因素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更新太快,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有强大的硬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但是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无法计入医院成本,部分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的搭建投入较少、或不投入,造成部分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发展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逐渐淘汰,前期的投入也会渐渐失去价值;(2)从非技术因素来看,部分单位管理观念较封闭,工作模式多因循守旧,同时因为信息化管理过于专业,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性专业人才,因此很多系统的设计缺乏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和缺乏前瞻性设计[10],不同管理模块之间独立开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造成很多“信息孤岛”。例如: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应包含如下几个重要的组成模块: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有些还会涉及临床药物试验管理和医学伦理管理等。科研项目管理又包括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包含科技成果、科研论文和投稿介绍信管理。学术交流管理主要包含医学各类学会的学术任职和杂志书籍等编委任职情况管理等模块。在系统前瞻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连接关系。避免造成数据“信息孤岛现象”。

3.2院内多部门的管理信息缺乏共享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配合。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与科研直接相关的科研管理外,还会涉及单位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科研辅助部门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而这些部门往往也构建了具有自己部门特色的管理系统。多个部门的多个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信息孤岛,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失去其应有价值[11]。例如:财务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报销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则负责项目预算制定。没有预算财务难以有效的进行支出控制,而没有经费报销信息的科研项目信息是缺失的,同时科研管理也很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跟踪查询,也不能保证课题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研管理与医院的人事管理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着医院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情况、科研诚信情况、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信息,人事管理部门则掌握着科研人员的晋升、评级、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部门之间的很多工作都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为医院管理层的科研决策提供最真实有力的支持。因此,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等到医院其他管理部门的配合,在各个管理模块之间寻找链接字段,使科研管理系统成为医院决策系统的一个分支,同医院的财务、人事、医疗等子系统一起成为医院决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3系统安全性不足

科研管理系统应有系统备份功能,系统在操作失误或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而不应造成系统信息丢失和破坏[12]。

4科研管理信息化模型框架及模块功能展望

借助医院强大的网络系统,搭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方式遇到的管理瓶颈,已经成为当今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内科研信息系统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等,目前文献报道的国内高校及附属医院均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各具特色,热点集中在项目管理模块和经费管理模块,且均存在局限性和地方特色。如何设置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框架结构和设置模块、如何设置业务流程和节点、模块间如何实现数据互联等业界仍然没有明确的指南可供参考。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及依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做出如下总结。

4.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机构

结合国家、省市科技管理体制的政策和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管理需求,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及设计初衷应该以人事信息为主线,框架涵盖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涉及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论文(著作)管理、科研成果奖管理、投稿介绍信管理、研究生管理、学术兼职管理,有些单位还会涉及科研伦理管理等方面。各个单独的管理模块间应实现数据的交互。

4.2科研经费管理应以科研项目管理为中心

随着医院科研实力的提高,医院获得的来自国家、省、市各渠道的横向、纵向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同时为鼓励医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医院还会设立院内资助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种类多样化,且项目预算科目各不同,在科研经费使用中预算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管理方式“重立项轻预算管理”,没有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益,同时传统的管理方式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分别管理,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现象。科研经费管理应围绕“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的经费管理目标,推行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费管理方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费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全方位、精细化的管理,建立一套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信息互通、项目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实现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双管理和监督[13-15]。具体的管理流程为:4.2.1项目申报并且立项后,由项目负责人在管理系统中进行项目基本情况的录入,具体应包括:项目名称、所属科室、项目负责人、执行期限、项目来源、参与人员、获批经费,经费预算等信息。4.2.2科研管理部分根据项目申请书及项目任务合同书进行审核。科研管理部门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的经费预算情况进行项目经费的设置,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的管理。4.2.3经费实际到账后,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验进展的程度进行相应的经费报销。经费预算的调整必须依据国家省市课题的经费管理规定进行。

4.3投稿介绍信和科研论文管理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频曝出,一稿多投、伪造审稿人、伪造论文数据、文章参与作者和通讯作者不知情等学术不端行为频频曝出,投稿介绍信的信息化管理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并扼杀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具体的管理流程为:4.3.1文章投稿前,文章第一作者在管理系统中进行投稿介绍信的申请,为保障所投递期刊的质量可以再后台嵌入国家科技情报所每年出版的期刊数据库和SCIE数据库。在审核提交之前对于数据库之外的期刊能给予一定的提醒。同时系统设置要求文章的全体作者均需要审核,尤其是科室主任和通讯作者必须审核通过。多重的审核把关,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章的质量。4.3.2文章在期刊正式发表之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管理系统中录入文章的基本信息,具体包括:文章题目、刊名、年卷页号、作者、受资助科研项目等信息。论文管理模块与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结合。

4.4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系统

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系统即是在以人为本的科研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及实验记录,研究生科研成果(论文)等实时的在网上做一记录。实现培养留痕,实验记录真实的目的。研究生信息与导师密切关联,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导师信息,同样也对今后导师评价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5以科研人员为主线,实现“科研人员树”的模式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管理模块间的数据以人员信息为主线串联在一起,梳理科研大数据,建立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人员信息通过科室信息进行在次的重组,便于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统计分析科研决策。

5总结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实验室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65-01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各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实验设备、新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使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如何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率,降低仪器设备损坏率,方便学生使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教学需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高校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加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实践证明,只抓建设不抓管理,仪器设备配备的越多,损失就越大。建设实验室一次性投资就可以完成,而管理则需要进行大量的、经常性的、艰苦而繁复的工作,才能见效。因此,管理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只有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高度认识,才能增强管理的自觉性,才能管好实验室,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目前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总体来讲,目前高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福利待遇方面比专职教师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实验室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一些毕业生不愿到实验室工作;或者是以实验室作为进入学校的跳板,日后再转到其他岗位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不高,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不能充分实现老带新老帮新的效果,再加上实验室往往是教研室之外的独立科室,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缺乏参与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多年来,能留在实验室长期工作的人员,多数只是做好眼前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

(二)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多数高校已意识到做好实验室工作对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重要性,也开始向实验室投资但是把国内众多高校教学实验室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在宽敞舒适的环境中,有高配置的计算机,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但是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程序和软件还是相当匮乏的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所学知识缺乏实践平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等状况。

(三)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尽管学校一再要求更新实验内容,鼓励教师将科研活动引入实验教学,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激励与监督措施,这种改革很难实现多数实验内容一成不变,缺少与本专业实际的联系,不能将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引入课堂,再加上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单一,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三、针对实验室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室人员队伍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根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这支队伍。一是实行实验室(中心)主任负责制,挑选、聘请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员担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实验教学的实施和管理。二是建立实验管理人员各类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量考核办法,按劳计酬,优劳优酬。三是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进实验室,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水平。

(二)加强软件的购置,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结合本学科实际,入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将一批成熟的为生产实际广泛应用的软件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当中的应用,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

(三)开展管理研究,提升实验室工作整体水平

深入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和改革成果;完善并发挥实验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与功效,全面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实验室科学管理、全面开放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为各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创造了一个再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同时实验室的全部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实验室、学生多方努力,共同采取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将管理与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深入。

第6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中介组织 作用机理

科技中介组织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以及创新资源配置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是市场经济中联系科技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技中介组织作用机理不是很清楚的条件下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中介组织难以发挥其功能。基于此,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技中介组织作用机理研究,这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

1.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在科技中介组织相关研究中,Levy等(2009)调查了1990年到2002年间1000多家欧洲企业和LouisPasteur大学的合作经历,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形成途径。Gonzalez和Pazo借助实证分析结果证明,科技中介组织可以影响到制造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国内在科技中介组织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中,一方面,主要围绕科技中介组织的重要性以及科技中介组织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等展开。在相关的系列研究中,简兆权、刘荣(2010)从科技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定位出发,遵循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过程,探讨了科技中介在不同知识转移路径的作用机理及各路径的运行机制。王庆金、周雪(2010)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科技中介组织与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孙庆(2012)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演进过程,研究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机制和建设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目前国内外对科技中介组织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形式以及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与创新主体合作的重要性等展开,对科技中介组织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因此,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技中介组织作用过程

根据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形式,科技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用逻辑图形来表示,在这里利用椭圆图形的大小表示某产业发展的周期过程。如下图所示:

A图:

在某产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初期,通常是组织内部的创新,不与外界相联系。从A图可以看出,进行内部创新的产业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产业有所壮大。但是逐渐地随着外部环境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内部由于缺少知识资源的有效支持,产业逐渐萎缩,最终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B图:

从B图我们可以看出,某产业和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政府联合起来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因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是产生科研成果的主要地方,而这些科研机构并不能把专利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某产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政府联合起来,通过政府有效地支持政策,转化其成果,因此整个产业会不断地到壮大发展。但是,由于在产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政府之间缺乏一个稳定的协调组织,无法将三者的合作政策有效贯彻下去,因此从长远来看,逐渐壮大的产业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避免不了走下坡路的命运。

C图:

从C图我们可以看出某产业与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通过科技中介组织联合起来进行创新活动。通过科技中介组织,产业可以得到科研机构、高校的成果支持,得到政府的政策、资金帮助,整个产业不断的壮大起来。科技中介组织充当的就是一个协调的组织,使得某产业能够得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稳定且源源不断的支持,因此整个产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3.科技中介组织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议

3.1 高度重视科技中介组织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中介组织应当与政府积极沟通,参与管理创新。科研机构和高校应积极向科技中介组织提供技术信息、可转让的科技成果,企业要向科技中介积极提供需求信息。大学及科研机构要向科技中介组织进行技术传播以及转让,科技中介组织向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信息咨询以及技术创新服务,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要根据不同产业的性质,制定科技中介组织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激励政策,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范围。

3.2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完善科技中介组织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制度安排,开放和共享联盟成员单位的仪器设备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实现资源整合。要从保护知识产权、企业技术秘密、无形资产、技术成果入股分红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科技中介组织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相协调,建立良好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3.3 建立信息网络发展的激励机制

加快建立公共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中介组织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主体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科技中介组织与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等联盟主体协同发展的网络体系,建立广泛协作模式。在公共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上,及时了解并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科技信息,同时也将本土的相关信息对外公布,从而使产业联盟主体及时了解科技创新动态。

第7篇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 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 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第8篇

摘要:文章积极从我国科技平台建设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析当前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改变当前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现状。

关键词 :国家科技平台 平台建设管理 管理缺陷和对策

科技平台的建立,不仅仅关系到各领域科技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高度重视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研究,总结和归纳当前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阶段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存在的缺陷

1.科技平台管理意识淡薄。现阶段科技平台管理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官僚作风的管理,这已经渐渐与当前科技平台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平台管理者以管理者自居,常常出现凭借个人经验去进行日常管理活动,忽视了科研人员的服务需求;其二,管理者忽视科技平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难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实际平台管理工作中去。

2.科技平台管理制度不全。当前虽然科技平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是管理制度的效能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验收或者评估的时候发挥效能,形式化的倾向严重,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具体来讲:其一,部分平台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规章,对于部分危险实验操作甚至没有建立预警机制;其二,缺乏对于科研人员工作的监督,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过程都没有相应的跟踪管理制度;其三,缺乏对于科技平台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难以保证各项设备的合理使用。

3.科技平台管理人才不足。从整体来讲我国科技平台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科技平台管理人才数量的确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其一,部分科技平台配备平台管理人员数量有限,难以保证各项平台维护管理工作的切实开放;其二,科技平台配备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将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下去,对于科技平台的运行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的解决对策

1.树立科学的平台建设管理意识。针对于当前科技平台建设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工作,规避个人经验式的管理态度,科学理性地审视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工作,以纠正部分平台管理人员的错误认识;其二,积极将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纳入到文化建设体系中去,积极强化教育和宣传,使得科技建设平台的在职人员都能够树立正确的科技平台管理意识;其三,倡导行政部门和平台管理部门之间的分离,规避以行政方式去进行平台管理的做法,使得科技平台建设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2.建立健全科技平台建设制度。制度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针对于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的日常事务,总结和归纳当前科技平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平台管理制度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都是有章可循的;其二,注重激励政策建设和惩罚政策建设,对于平台管理能力强,管理效能良好的职员给予适当的建立,以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平台运行管理绩效差的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沟通协商,要求其进行查缺补漏;其三,强调项目管理建设工作,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步骤实现标准化的监督和管理,保证项目运行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培养大量科技平台管理人才。科技平台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国际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工作切实开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人力资源合作机制,将高校中科技素质高、文化技能强的各个领域科技人才招聘到农业科技平台管理部门中去,以保证其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其二,高度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得其综合技能得以不断提升,以保证为科技平台的管理工作发挥自身的效能;其三,创设良好的激励环境,做好科技平台管理人才的人事管理工作,健全薪酬管理和职称评定制度,为科技平台管理人员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其四,注重结合科技平台管理需求,科学设置专业的科技平台管理人员,以保证能够将各项科技平台维护好,管理好。

综上所述,科技平台效能的发挥与科技平台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息息相关。对此我们应该科学审视当前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现状,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各领域的科技研发工作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萍,刘建安.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5):48-50

[2]张继河,刘燕德.构筑科研“平台”开展群众性科研工作[J].农机化研究,2005(5):261-263

[3]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84-90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实验室;实现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Computer Networks Lab Constructionand Realiz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Gao Fei

(Nanyang Medical College,Nanyang473000,China)

Abstract:The main medical colleges set their ow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etwork of laboratories in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technology laboratory building proposed target levels and the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network technology Room and building the basic model achieved technical programs.

Keywords:Network;Laboratory;Implementation mode;University

一、网络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方式,乃至是支撑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技术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网络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各个高校已纷纷将网络课程列入重要的课程体系当中,网络技术教育也开始逐步走向普及。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也就成为培养信息化人才必不可少的实现平台,也是网络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目标

网络技术实验室主要用来开展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实验,实验室的总体设计应当满足各方面网络技术实验的需求,完备性是网络技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目标。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整个实验室包含开放基础硬件平台、实验室业务支撑层、实验业务层面和实验室综合管理等,据此我们把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分为四个部分、三个层次。

1.开放基础硬件平台。开放基础硬件平台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基础网络平台组件、集合通信及存储组件、智能管理中心组件。根据实验室不同的研究、开发、教学等业务提供一个全面的基础通讯硬件平台。

2.实验室业务支撑层。面向实验室三个主要业务方向,该层面主要提供培训教学教材体系与技术交流服务;面向科研课题研究的中间件系统;中间件平台包含IMC、NBX中间件、IPS疫苗定制等二次开发接口等系列规范的接口;面向行业技术应用与科研成果的转化需求提供行业网络应用咨询服务。

3.实验业务层面。实验业务层面为最终的应用层,即实验室可以开展的相关业务,从实验室建设的阶段分析和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学培训、课题研究、行业应用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应用内容。H3C多元化多业务实验室将基于开放基础硬件平台和针对性的实验室业务个性化服务实现H3C―学校网络实验室―社会各行各业完整的增值价值链体系。

4.实验室综合管理。实验室的管理不仅仅是简化实验员的操作过程,本方案除依靠路由器反向Telnet功能实现实验设备的集中控制外,更加注重实验室的业务层管理,包括实验室远程开放功能、运营管理以及实验过程、实验配置、实验室管理等。

三、建设原则

为达到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综合考虑近几年IP技术的发展和数据承载网络的发展,在实验室设计构建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稳定性。网络系统的稳定可靠是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保证,在网络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网络产品,合理设计网络架构,制定可靠的网络备份策略,保证网络具有故障自愈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得网络在高负荷情况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吞吐能力和效率,延迟低。

2.安全性。制定统一的骨干网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各业务子网隔离,全网统一规划IP地址,根据不同的业务划分不同的子网。具有保证系统安全,防止系统被人为破坏的能力。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并统一分配宽带资源。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具有对设备,端口等的管理,流量统计分析,及可提供故障自动报警。整个网络可以进行远程控制。支持AAA功能、ACL、IPSEC、NAT、路由验证、CHAP、PAP、CA、MD5、DES、3DES、日志等安全功能。

3.标准性。通讯协议和接口符合国际标准。支持国际上通用标准的网络协议(如TCP/IP)、国际标准的大型的动态路由协议(如BGP,OSPF)等开放协议,有利于保证与其他网络在之间的平滑连接互通。方便接入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网络产品。在网络中,即使有多个网络并存,采用统一的标准,也能使这些网络能融合到一起,实现业务整合及数据集中。

4.可扩展性。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网络可以平滑的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网络架构和现有设备的调整。易于增加新设备、新用户,易于和各种公用网络连接,随系统应用的逐步成熟不断延伸和扩充,充分保证现有投资利益。

5.先进性。大学作为最前沿学科和技术研究场所,要求网络实验室要配备最先进的网络设备,能够开展最新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实践活动,对网络实验室的设备,网络方案的技术先进性要求非常高。同时还应跟踪当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能够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网络和通信实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实验室是目前高校培养信息化人才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平台,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能够体现“多模式”、“多层次”和“高技术”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实验室建成后,将为全院学生开设网络理论基础课实验;为与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学生开设基础理论、相关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实验和计算机网络综合设计性实验、系统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的三个层:基础教学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系统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小凤,应敏.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特点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