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6:08:41
导语:在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股权投资是民营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首选
大多民营企业无论是扩大原有的企业经营规模还是投资另一家科技型企业,更倾向股权投资。对10家大型民营企业调查显示,9家表示股权投资是其对外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还有1家企业表示,鄞州区政府积极推动该企业上市,由于不愿意股权被引进的风险投资稀释,且担心上市后失去公司控制权,政府推了三年上市计划,但该公司仍没进行上市筹备。有83.2%的中型企业表示,股权投资是其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考虑。小型企业和微小企业更要求对公司保持绝对的控制权。同时课题组通过天使引导基金了解到,一些天使投资人很乐意投资的科技项目,由于创业者考虑到天使投资的介入会稀释股权,而放弃了天使投资的融资计划。
1.2民间借贷是个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方式
居民个人可以通过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由于前几年股市低迷,居民购买股票的热情降到谷低;可以通过将资金存入银行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由于银行更多地将资金贷给了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以致很少有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居民可参股企业进入科技领域,但由于对科技领域的不熟悉及高风险的恐惧,创业及参股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较少。而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发达,依靠地缘、血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合会、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民间借贷成了居民一种重要的理财工具,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也很依赖,进而导致民间借贷是个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方式。
1.3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意愿下降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冲击、房地产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在投资中受到了重创,因而投资变得谨慎。宁波民间资本主要在服装、电器、玩具等行业上发展起来,金融危机后,这些行业出口萎缩,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摸索中,民间资本投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2013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304.5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高技术产值分别同比下降8%、7%;出货值934.9%,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2014年宁波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民间投资1955.0亿元,增长12.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0%。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明显,全年比上半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
2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障碍
2.1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受到歧视
尽管国家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是更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在实践中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着许多的歧视。第一,行业准入存在歧视。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而外资却能进入60多种。如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风险投资和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基本由政府和外资主导,民间资本较难介入。第二,资助扶持政策方面的歧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各省市激励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2008年以后,除江苏、上海、武汉等极少数省市还坚持一些优惠税收政策外,其他绝大多数省市已不再执行了。2008年底国家税务局出台了116号文件,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只能是高新技术企业,把大部分中型科技型企业和所有小型科技型企业排除在外。第三,融资方面存在歧视。贷款门槛过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难以达到贷款要求,即使符合贷款条件,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而风险投资公司与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又由政府和外资垄断,民间资本没有话语权,民间资本也就难以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
2.2科技创新的高风险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
民间资本从小作坊和劳动收入中形成,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好机遇中得以快速积累。有很强的盲目性、投机性和短期逐利性,热衷于房地产、矿业资源、农产品这样简单,不需要很多专业技能,快进快出的投资领域。而对于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技术复杂的科技创新行业,民间资本拥有者没有信心。他们普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缺乏科技方面的专业技能及对科技创新前景的把握,对于科技创新不敢涉足,对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强的规避意识。2014年,宁波市新设企业数量较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共14152户,制造业8843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07户。从同比增速来看,新设企业增长较快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126.6%、88.1%、66.1%。制造业的新设企业数远远低于批发和零售业,说明民间资本还是倾向于投资熟悉的传统产业。尽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设户数增长超过100%,但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槛低,不需要很多的资金,不需要厂房,只要一间办公室,也不需要特别高端的技术,且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等因素推动。
2.3信息不畅导致进入障碍
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其中一个障碍是信息不对称。民间资本急于寻求有前沿科技的投资项目,苦求不得,而很多好的科技研究成果却因缺乏资金难以实现成果转化。据调查,民营企业主要通过生意场上的朋友了解投资信息,占到了63.3%;其次是媒体,主要是互联网信息,占到了41.8%;有17.1%的企业通过政府部门获取信息;而通过中介机构获得投资信息仅占7.6%。55.7%的企业表示在投资科技项目时,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技术分析等可行性研究,看到周围的朋友这样做利润丰厚,就跟着投资。正是因为信息不畅,导致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即使进去了,也因为信息源缺乏科学依据,产品简单复制、投资失误或盲目跟风。最典型的案例便是2010、2011年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大量民间资本疯狂进入,各地大量的民营灯具、文具、打火机企业也纷纷追逐光伏产业,最终导致产能大量过剩。
2.4全社会科技创新环境不佳阻碍民间资本进入
在经济转型期中,我国过快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全社会普遍较为功利浮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以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愿和动力,市场流行一句话:“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企业花巨资进行的科技创新,很轻松地被其他企业仿冒、假冒。每年广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高达几百宗,专利案件是主要投诉类型,占总投诉量的60%以上。江苏紫阳假日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高科技的“三明治复合席”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产品一问世,遭到40多家企业非法仿冒的群体权。《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8.44%的人购买过盗版的书籍、影像制品或电脑软件;57.88%的人买过假冒名牌商品。为了停止中国侵权,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发动机技术、航天技术、飞机制造、远洋过渡、电子侦察、光热电技术。
2.5民间资本投资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关键词:科技查新;困境;盈利模式;市场推广;热带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10
1990年,国家科技部发文要求抽检全国首批科技成果检索机构,是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全面开展的标志性事件,1995年,热带农业科技查新中心建立,伴随着《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与《科技查新规范》的先后出台,中心作为全国第一批科技查新单位,科技查新工作水平不断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断提升。此后,国家科技部逐步放松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资质管理,科技查新工作的行政化色彩日趋淡化,开始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遵循“需求决定产出”的市场规律[1]。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领域越发重视科技研发的投入,科研活动日趋频繁,科技查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无论是科技查新机构还是科技查新人员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不同行业和专业的科技查新机构450多家,其中经农业部认定的农业领域的科技查新机构46家[2,3],其中包括热带农业科技查新中心。这些科技查新C构主要承担农业课题立项、农业项目跟踪、农业科学成果鉴定等查新检索任务,此外还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检索咨询服务,比如农业课题的选定,农业专题的文献检索,农业技术的查询等。
随着农业科技市场的全面放开,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查新机构的查新任务日趋严重,市场化经营的科技查新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在当前的科技查新市场中,竞争主体有位于相同省份、相同行业的,也有不同省份、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打破了之前的省域区划的界限。因而,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科技查新机构进入到农业科技信息检索市场竞争中来,对于该机构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也是竞争压力陡增的发展挑战。因此,对科技查新业务的盈利模式问题及市场推广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科技查新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
1.1 滞后的科技查新支撑体系
2003年至今的13a里,国内的科技查新机构脱离了政府的审批和资质审查,不再受行政公权力的干扰和制约,开始遵循市场化的运行规律,这就导致科技查新工作得不到高效的统一管理,科技查新管理体系不够系统全面,没有健全的质量监管机制,质量考评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因而,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支撑体系严重落后,无论是文献资源、查新管理、查新质量管控,还是查新人员素质提升、科技查新服务都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前期投入的制约,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查新机构相比,在文献数据库,特别是外文全文数据库的使用中存在缺陷,无法满足科技查新日益多元化的要求,影响了科技查新质量的提升,降低了科技查新报告的准确度和科技含量,给科技查新业务的市场开拓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文献资源的制约
早在20世纪90年代,Dialog系统就已经在国外的科技查新机构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是当时西方国家文献检索的必选工具。因而,鉴于Dialog系统丰富的文献资源,灵活的检索设计以及快捷的反应速度,包括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在内的国内的众多科技查新机构都将其作为工作首选,并沿用至今。但是近年来,美国的《政府报告索引》,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以及英国的《化学文摘》等权威数据资源陆续退出了dialog系统,给特定领域的科技查新造成了障碍和困扰[4]。因而如果相关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涉及到上述数据资源所在的领域,就必须斥资购买相应的替代资源,确保外文文献的重复率和覆盖率不受影响,保障科技查新的质量,这是一笔额外的投资,增加了科技查新成本。或者就须停止特定领域科技查新业务的办理,亦或是寻求其他科技查新机构的帮助,又会影响到查新项目的连续性。
1.3 管理缺失
目前,热带农业科技查新工作还不够规范,缺乏完备的管理体制。早年颁布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是国内各大科技查新机构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导,但是上述2个文件并不具备严肃的法律约束力,特别是对于科技查新机构提供的查新报告,并没有细化的标准要求和操作规范。管理的缺失导致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或者一部管理规范能够有效的评价一份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尤其是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技查新的业务不断增加,查新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查新点不断增加,不同资源条件的科技查新机构给出的查新报告质量相差很大;随着科技部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资质管理,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众多的科技查新进行权威的管理和审查,间接导致了科技查新市场的混乱。
1.4 查新业务数量和质量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科研领域的投资规模不断壮大,科研项目的种类更加繁多,数量更加庞大,给当前的科技查新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尽管业务量大幅增长了,但受理时间比较集中,时间要求更为紧迫,有限的科技查新人员面对时间要求紧迫的、任务量巨大的科技查新任务,要同时兼顾查新报告的质量和科技查新的速度,很可能会出现工作安排忙闲不均的状态,因而,当前,科技查新机构普遍面临着查新业务数量、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1.5 学科专家配备欠缺及不全面
农业科技查新机构的人员及图书情报专业信息管理及涉农专业为主,但是近年来,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科技查新任务都有出现,并且学科交叉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准确的判定科技查新的关键词和查新点,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但是任何一个科技查新机构,都不可能囊括全部学科的专业人才,也不可能仅仅因为一笔两笔的科技查新业务,专门聘请偏冷专业的查新人才。因而,查新机构间的绝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查新员跨专业完成的。
2 科技查新赢利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2.1 查新资质认证与业务管理不规范
热带农业科技的查新资质源自农业部和所在省份的多重授权,尤其不能跨越授权范围,查新机构要严格确保科技查新在授权范围内进行,自觉接受相关部委及所在地有关部门的年度审查、业务抽检。早在2003年,中国入世之后,科技部不再行使统一认证和全面管理查新机构资质的职责,正是因为此,很多查新机构误以为科技查新降低了门槛,很多根本不具备查新能力的结构也进入了科技查新市场,引发了科技查新市场的混乱,这种现象也给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开展正规的查新工作造成了困扰。这种困扰表现为:部分机构的查新报告出现不真实的栏目填报,随意填写中国知网、中国专利信息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的知名数据库,随意填写人为扩大的检索数据库,一些查新机构并没有购买规定数量和类别的中文科技期刊,并未进行应有的手工检索,也公然的填写对某某核心期刊进行了手工检索,导致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很难体现;随意的接受其他几个的查新委托,随意跨越原有的资质认证的授权范围;对单位自有的科研项目进行自行查新,这同样也是违反查新规范的;使用了少量不具备查新工作资质、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的专业信誉,阻碍了科技查新市场的全面开拓。作为一项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公益性事业,科技查新难免会因为费用收取、查新时限等问题引发混乱的市场竞争,这对于热带农业科技查新工作的正常开展及业务扩张是极为不利的影响。
2.2 手工检索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对于科技查新,应当遵循微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二者高效结合的检索业务规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数量不断增加,数据库规模不断扩大,微机检索由于检索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等优势,能够实现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信息检索,造成手工检索的重要作用被逐渐淡忘,导致了科技查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难以保证。具体到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而言,对手工检索的忽视表现为:热带农业科研工作对早期文献的忽视,该领域的科技期刊出现电子版本的历史较短,早期的科技文献没有全部收录;相关汇报材料、工作通报及工作汇编中的科技信息被遗忘或忽视,电子文献中并不包含这部分资料;产品信息被漏检,鉴于科技期刊印刷版信息更新要超前于电子文献的更新,刊登在印刷版科技期刊封面、插页上的产品信息、特别是新产品信息得不到及时收录。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手工检索才能够对完整的数据库进行查新检索,尽管手工检索速度慢,操作繁琐,但是能够弥补微机检索的疏漏和缺陷,是机检的重要补充。今后,即使电子文献数据库会不断扩大和更新,也依然不能减少必要的手工检索,这是机检所不能取代的。热带农业科技查新要严格遵循查新的规范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充分挖掘手工检索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技查新的质量。
2.3 查新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该机构从事科技查新的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从业态度直接决定了科技查新的质量。总的来说,合格的科技查新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文献检索专业而娴熟,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和检索工具,外语纯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材料写作能力过关,具有高度的职业热情。具体到该机构,从事科技查新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外语专业人才、热带农业人才,教育背景不同,综合素质各有不同,部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检索观念落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事实上,作为主攻热带农业科技查新的机构,配备资质齐全的兼具专业知识和查新技能的工作人员团队并不现实,甚至并非所有的查新人员都必须具备查新资质。因而,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时,一旦面对其他门类的热带农业学科或者小众的查新课题,检索词及检测手段的选择就可能出现偏差,导致出现误检或者遗漏,从而降低了科技查新的准确度。
随着科技查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查新机构的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热带农业科技查新面临着容量剧增和学科交叉的挑战,现有的科技查新人员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全新的科技查新需求,查新人员的技术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类型都应当阶段性的提升和改造。
3 科技查新服务工作市场推广策略
3.1 搭建多元化的科技查新支撑平台
目前,国内针对科技查新支撑平台的研究并不多,仅有少数学者从查新报告的质量、文献数据库以及科技查新服务管理等角度探索了科技查新支撑平台的构建途径,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但是对科技查新支撑平台的构成元素和筹建主体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对于搭建多元化的科技查新支撑平台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搭建多元化的科技查新支撑平台,要同步推进政府支撑、资源支撑、管理支撑和人才支撑,要注重对多元化、个性化的科技查新需求的满足,要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查新支撑平台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运行水平,从而帮助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的工作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3.2 牵头成立科技查新行业联盟
部分省份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了加强所在地(区域)的科技查新工作管理,提升科技查新单位的工作效益,促进科技查新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5]。2014年,浙江省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C构联合,建立了国内首个省域内的快捷查新行业协会,引进了内部竞争机制和行业规范机制。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应当借鉴这一做法,牵头筹建所在地的科技查新行业联盟组织,加强所在地科技查新咨询的行业管理,注重科技查新工作流程的规范与统一,形成统一的科技查新培训体系,进而全面提升本省的科技查新工作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同时要向农业部等主管部门呼吁,重视科技查新行业联盟建设,以行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为载体,加速科技查新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结束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陈旧局面。
3.3 拓展查新服务的新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模式
3.3.1 开展嵌入式服务模式
当前,国外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校等各类机构,已经普遍的采用了嵌入式服务。当前,信息所在对嵌入式服务的使用还刚刚起步,要探索不同于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嵌入式信息服务”模式,以此作为科技查新工作开展的技术保障,以科技查新中心为平台,向更多的科研机关、农业企业和种植户提供“嵌入式文献信息服务”,提供很广泛的渗透式的科技查新衍生服务。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与热带农业产业及企业的科研合作力度,共同选定和承担科研项目,在项目立项调研、课题选择、研究过程以及成果检验的整个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文献检索服务。发挥信息过滤、文献分析及报告检测的作用,发挥科技查新的技术优势,针对具体的热带农业项目,选择最恰当的文献数据库,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同时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外热带农业的行业技术发展、市场环境变化,关注国外大中型热带农业企业的发展动向,结合文献检索和科技查新工作,把握热带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帮助国内的热带农业产业调整科技攻关方向,制订恰当的市场营销战略。
3.3.2 开展查新预检和查新后续跟踪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热带农业的查新项目经常过于集中,并没有布设科技查新预检工序。所谓的科技查新审核只是针对查新的技术要素和查新点,简单的审核之后即开始科技查新,将查新任务配发给查新工作人员。完成科技查新后,往往就不再关注之前的查新项目。也就是说,科研项目结束立项查新后,查新机构通常不会继续开展信息检索服务,后续的跟踪服务到此为止。特别是查新报告给出之后,查新机构更是和查新项目完成脱离关系,很少继续跟踪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科技查新的重要环节,科技查新预检的作用不可忽视,工作人员要依据预检的结果判断项目的创新点,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体系。因而,科技查新服务,预检工作要全面充分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查新的准确度和科学性,才能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此外,以热带农业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查新工作还要注重后续信息跟踪服务的开展,要让科技研发人员全面充分的掌握查新信息,进而把握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技术创新点,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可以说,科技查新预检和后续跟踪是对传统的科技查新的补充,之后实现了科技查新预检和后续跟踪服务的全面结合,才能保持参与科技查新的科研项目的完整与独立,提高科技查新的工作质量,为开拓科技查新市场独辟蹊径。
3.3.3 搭建查新事实型数据平台,提供增值型查新服务
为了规避市场上混乱无章的科技查新行为的影响,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应当积极搭建科技查新成果共享体系,建立查新事实型数据库平台,避免查新单位及个人跨区域的重复查新,为其提供增值型的查新服务。所谓事实型查新数据平台,指的是一个汇集了众多实践数据和理论指示的信息集合,是用已经获得的科技信息搭建的特定的数据库[6]。事实型查新数据平台,能够帮助查新单位更加便捷的获取已有信息,对未知状态进行科学的判断。鉴于国内尚未建立起完备系统的事实型数据平台,热带农业科技查新机构可以就此做出积极的探索,构建基于事实型数据资源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科技查新工作平台,凭借各类信息分析工具,借助相关人才资源,搭建能够提供科技查新增值服务的新型模型,对要求科技查新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准确的衡量,从而帮助热带农业科研事业建立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更好的占据科技查新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杨珊珊,王文杰,景丽.浅谈企业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3).
[2]张莉.创建品牌科技查新机构研究[J].情报探索,2010(10).
[3]董定超,曾筱芬.浅析农业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与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
[4]种艳秋,于秀芬,郭秀梅,梁爽.吉林省高等院校查新机构企业化模式探讨及评价[J].农业图书情笱Э,2011(11).
[5]孙慧明,邓菊英,王璇.我国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发展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
关键词:科创板;中小企业;融资
近年来,一些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科创板的上市交易成为了许多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处于困境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三板到科创板的问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棘手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喜爱。中小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迈出第一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累资本力量,减少未来在资本市场前进的阻碍。
一、科创板的概念
科创板在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个全新的板块。这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重要的试验场所。科创板的板块定位主要强调尚未进入成熟发展期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属于专门为创新型及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板块。当前,资本市场引领创新,要从科创板的“增量改革”思路出发,建立新的市场板块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实验田,试点注册制并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有利于完善多层次、多结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筹资、融资的需求。
二、科创板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资本结构不够优良,导致一直不受资本市场的重视,造成资金很少流向中小型企业,致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资本流向自身发展状况良好、产业结构规划清晰的大中型企业,尤其偏爱一些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这使得本来就很优良的企业能筹到更多的资金,而处于根基位置的中小企业却陷于筹资困难的尴尬境地。然而,事实上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还是占绝大多数的,这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和中小企业市场占有量严重不符,除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筹资的渠道十分少。科创板的上市交易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创板块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扶持创新型与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可以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帮助,从而解决筹资困难、筹资方式少等问题。科创板的设立打破了资本市场原有的格局。科创板开始试运行的注册制与审批制的不同点在于,注册制就是证监会仅仅对企业上市提交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作形式审查,而发行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对股票潜在的投资价值的预判留给投资者来决定,这就推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注册制实际上是用市场来筛选企业的好坏,选出一批满足投资者预期回报率以及符合市场要求的上市公司,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发展状况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的筛选过程里脱颖而出,可以在资本市场里进行筹资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审批制的过程繁琐、耗时长,因为缺少有效担保和抵押而无法从银行贷款,这就限制了许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想要挂牌上市的想法。
三、科创板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价值
(一)国家政策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出现,以及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使我们意识到我国在高端技术方面的欠缺。从科创板上市交易到现在,我国不断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与高新技术有关的中小企业。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减少审批的流程、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避免科创板出现动荡。
(二)科技创新此前创业板块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导致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科创板的创立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感,优化了产业链,加快了股票流通的经济周期,拓展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多元化渠道,不断增强了技术创新,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科创板是我国金融市场服务企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增强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股票流通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支持来帮助它们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四、科创板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科创板挂牌获得非上市公众公司地位,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使企业融资更加便利。企业股份在科创板实现定价流通,使原始股本获得流通环境,投资人获得退出渠道,企业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所持股份的激励作用得以体现。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管理者与员工目标一致、不断奋斗。公司用于经营的资金流转顺畅可以不断研发新的产业链和产品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不断提升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和知名度,引起很好的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那些原来不被大众所认知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科创板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使企业不再局限在一个地区,而是让它面向全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
五、中小企业在科创板挂牌存在的弊端
科创板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科创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国家的层面来分析,国家希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与预期设想还有一些距离。自从2016年新三板推出以后,引发了科技创新行业的热烈讨论。市场期望通过新三板来解决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退出问题,但是事实证明,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在投资、筹资和资本退出上的存在问题并没有因为新三板的上市交易而解决。此外,科创板制度的设计也没有完全摆脱原来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无论是把审批权下放给交易所,还是像以前一样由证监会审批,审批中小企业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仍然是一个必要程序。审批意味着投资者带着喜好来选择项目,这必然导致资本市场仍然会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科创板主要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必然要求,若企业不满足科创板挂牌上市的硬性需求,那就必须披露该企业符合硬性需求的条件在哪,再请中间机构发表专业意见。由于此过程耗时长,因此仍然是一个限制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
一、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为在校学生开展的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描述,对相关产业进行市场调查,对所学专业在整个行业中的进度,行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了解企业的团队管理模式,学习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案,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状况等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不能三分钟热度,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考查和研究,深思熟虑后才可以创业,所以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二、高职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大小企业的不断增加,对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也是有一定的需求量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不够强,没有扎实的基本工,另一方面实际操作欠缺,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几乎相同,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环境有所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结合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初入职场对新环境的需求一时不能胜任,会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运用不到实际岗位上,出现频繁跳糟现象,对各个专业没有依据不同环境合理设置[1]。
教师也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带领者,但目前社会发展迅速,师资队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落后的状态,教师也存在理论过高,实践不足的情况,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社会需求。学生对于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往往比较随意,学校对学生就业没有起到引导作用或引导程度不够专业化,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观不够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创业教育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往教育模式是教师定好的问题学生来解答,思想观念转变后是教师讲完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教师在进行辅助和指导。学校需要建立创业教育机制,增加创业教育课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用现代电子科技进行创业,增加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某些高职院校还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和《科学技术史》等课程,还为学生提供创业教研室,为高职学生创业打下基础[2]。
(二)高职教育与科技创业相结合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比赛非常重视学生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社会效益,还有所制定项目是否可行,每一个新行业的开始都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到了大学文科和理科会分开学习,但到了企业运用起来却是密不可分的,文科主要是沟通交流调查研究,做一些文字数据报表之类的工作,理科主要以技术为主,学好技术深入到生产一线,所以教育要与科技相结合,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比如山西某高职院校与《安泰矿用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系创业计划竞赛时获得国家铜奖,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展开以创业和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机制。
(三)加强科技创业教育
加强科技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创业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必须要做好准备,所学专业要扎实,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要跟得上行业的发展,对所处行业要不断的调查和分析,要做好破产的准备,因为创业本就有风险,做好准备一旦失败还可以站起来继续前行,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新创新精和敢于突破精神,首先心态必须放正,对所做事情必须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有信心和耐心去研究,要有坚持下去的意志,不能半途而废,还要具备良好的习惯,才能促进学生去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辩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敢于突破就是要敢于对本学科以外的学科进行学习和参加比赛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
(四)提倡科技创业活动
学校开展科技创业活动,支持学生创业,离不开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带领,学校可以安排每个系或每个馆的领导和老师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以方便科技??业活动的展开能够更加全面,领导小组可以做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比赛的准备工作,校企合作以后可以请企业的资深专家和高级工程师来为学生讲课,再结合学生结合项目对活动经费做出规划,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精神。
(五)推动创业与就业
为了推动创业与就业一些高职院校使用了2+1和2.5+0.5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减少经费,比如山西省某高职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开始创业,他所设计的规划被地方政府接纳并使用,还被政府安排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科技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再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评估制度,对高职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省级;科技文献;共建共享;信息服务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为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的信息平台,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是解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之一。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会带动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通过网络调研平台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情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后续发展策略。
1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及信息服务情况
11平台建设情况
2000年6月,科技部会同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虚拟式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开始国家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此后各省市也陆续开始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1],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份,包括直辖市在内都建设了不同称谓的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各平台具体名称见表1。自2007年以来,NSTL积极支持部分成员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企业信息服务,陆续推出了专业化服务平台、产品资讯、企业竞争情报平台、成果转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面向企业用户的服务方式与产品,为全国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2]。截至2010年底,已经基本形成以NSTL为核心、以地区和行业文献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共建共享的国家科技文献保障和服务体系,新型市场化、个性化科技信息服务不断发展,在支撑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不同用户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全部采取用户注册的方式,为注册用户提供各种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例如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提供的服务有:科学数据代查代检服务、标准、专利、期刊等文献的传递服务、联合参考咨询服务、情报分析、实时咨询、信息检索、咨询策划、技术查新、定题跟踪服务,这些科技信息服务内容,为科技用户提供了方便。调查发现,有16个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没有标明具体的服务收费标准,只说明对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15个平台根据不同文献类型标明具体的服务收费标准。例如天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原文传递服务,标明复印费、缩微胶片还原费、查询费等;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注册登录,通过积分获得全文传递5篇权限。笔者把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内容归纳为文献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竞争服务与专利服务等科技情报服务。
121文献检索服务
文献检索服务是信息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方式,调查发现,除海南、福建两个平台没有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外,其他29个省、直辖市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均对注册用户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代查代检、原文传递、订阅推送服务等。
在集成检索平台服务方面,大部分提供高级检索、中外文检索服务;个别平台提供高级检索、模糊检索,如辽宁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个别平台统一检索点击页面需要先注册才能服务,如青海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平台集成检索较有特色的如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的文献检索,用户注册后可以进行普通检索、分类导航检索、期刊检索、按文献类型检索、按馆藏单位检索、高级检索;湖南省科技文献与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一站式检索,可以对期刊、学位、会议、成果、标准、专利、法规、图书、国研进行检索,检索字段分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刊名,其自定义检索提供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建特色资源的跨库检索功能;安徽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对期刊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专利数据库、论文数据库、馆藏联合目录数据库进行集成检索,还可以进行二次检索,可以查看查询历史,可以添加到我的收藏、可以订购文献,保存检索策略,查看检索策略等。以上平台的检索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题名、文摘检索,要平台注册用户才能下载全文。平台的文献检索服务,大部分有服务说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收费说明,其中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免费文献传递服务,其系统集成了广东数字图书馆的4 000万篇文献供用户检索,用户选取的文献将在24小时内免费发送到用户指定的电子邮箱中;代查代检如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文献代检服务,为用户提供文献收录及被引用检索服务查找文献被SCI、Ei、ISTP等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有服务申请表、收费标准及联系方式。而订阅推送是根据用户订阅信息资源,为用户定期推送最新信息,有这项服务的平台共6个,专题订阅3个,如江西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订阅推送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提交专题、热点订阅请求之后,平台后台邮件推送服务自动根据用户专题、热点订阅需求,获取专题、热点信息,并根据用户邮件地址,进行专题、热点信息推送服务。
122参考咨询服务
调查发现有11个平台没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方式,只有平系方式或电话或邮箱及地址。20个平台提供不同方式的信息咨询服务,具体见表2。65%的咨询服务为参考咨询,其服务方式一般都是要先登录或注册为该平台用户才能进行咨询,有7个平台的参考咨询点击后可面向领域咨询、面向专家咨询,设有专业领域导航,可以查看已回复和未回复问题,这种咨询方式专业性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相应的专家咨询。有5个平台的参考咨询点击页面是实时咨询、或通过非实时咨询途径提出问题,实时咨询要先登录QQ在线,非实时咨询可以留言,并说明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有8个平台已有参考咨询又有在线客服,这种咨询服务方式用户无论在哪,都可以咨询。平台咨询方式较全面、较有特色的如,天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将用户与专家和学科专门知识联系起来的问答式服务,用户通过各种电子方式,如E-mail、电子论坛、聊天软件等提出问题,管理员通过电子方式给予解答;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可以向专家咨询、技术工艺、新产品开发、新品种研究、可行性研究、向机构咨询、专利、查新与综合咨询、科技投融资、科技立项咨询等,点击页面栏目有完成咨询、难题库、咨询领域、咨询机构、专家团队、发展历程、成功案例、成果及文献、联系我们,使用说明有用户咨询流程、意见建议及投诉等。参考咨询是平台与用户沟通、交流的桥梁,平台建设是为地方、区域经济、科技文化服务的,多与用户沟通、交流有利于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123定题服务与科技查新
定题服务是一种根据读者需求,一次性或定期不断地将符合需求的最新信息传送给读者的服务模式。而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调查发现有定题跟踪的平台有18个,有科技查新的平台有17个,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平台有定题服务和科技查新服务。平台服务流程清晰,服务项目多,有收费说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科技信息服务,例如云南省科技文献信息综合集成应用平台的定题服务流程是:首先用户注册填写定题服务委托单,将每个委托信息详细填写完成后提交,然后信息检索人员通过电话与用户协商检索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其他相关事宜。江苏科技信息网的查新咨询中心,服务栏目有政策法规、查新委托、查新流程、服务内容、查新合同、网上委托,其他服务栏目很有特色,有专利信息咨询、专题信息咨询、引文查证咨询。
124其他情报服务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常规的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定题跟踪、科技查新服务之外,还提供了竞争情报、知识产权、专利分析、科技评估、战略研究、创科技新报告等多种实用性强的科技情报服务类型,提供的科技情报服务情况见表3。
笔者调查发现,有科技情报服务的平台,情报服务都要先登录或注册为平台用户才能提供科技情报服务,有服务简介、服务流程及收费说明等。竞争情报服务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竞争对手分析、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战略分析等在内的具有针对性、谋略性、对抗性、超前性等特征的情报服务,从而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竞争目标,提升竞争能力[4]。如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战略研究是为决策主体提供全局性、深层次、科学化情报决策研究服务;四川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ASP竞争情报服务系统,集成国内及本区域各种信息资源,为中小型企业提业发展政策、行业发展动态、竞争环境监测、科技文献信息、市场预警与决策支持等服务。科技评估,主要服务对象是准备进行项目科技可行性论证、项目科技评估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此项服务的平台一般都有服务说明。创新报告服务,是面向科研、分析以及决策人员提供的科技创新辅助决策报告申请服务,如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创新报告服务形式是注册用户根据需要选择申请的报告类型,并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后提交申请订单;由平台订单管理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科技创新报告的制作工作,并上传至平台;申请者可以在“我的信息中心”中查看最终的报告。调查发现,知识产权服务、专利服务、战略研究等服务项目必须注册成为该平台的合理用户,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2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21加强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我国各省虽然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但共享资源数量少、联合共建单位较少,建议与成员馆联合共建共享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等,集中同区域内各机构的优势资源,共建一个资源优势互补、地方资源特色明显的共享服务平台。例如,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科研、企业为己任,按照“政府支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为原则,采用理事会模式,成立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以六家科技文献资源集中的大学、科研机构成立科技文献资源分中心,其平台技术特色是基于元数据仓储的统一检索功能,平台突破传统的跨库检索方式,采用当前先进的元数据仓储知识库技术,对资源中心的文献进行深层次整合,实现了文献统一检索。调查发现,多数平台都是通过跨系统建立的,但有12个平台没有区域共建单位,例如江苏省既有科技文献信息网,又有工程技术信息文献中心、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有江苏科技成果档案网,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分散于上述几个网站。共建共享是将本区域的资源通过多方协调、协商整合在一起,突出平台的特色服务,平台文献资源要方便用户利用。因此,加强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平台建设单位应完善信息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实现跨单位、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突出特色服务。
22多举措提升平台的信息服务质量
如前面分析,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开展了参考咨询、科技查新、专利分析、竞争情报、知识产权等信息服务,但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技术等尚需进一步完善,不断应用新的服务技术,如专利分析服务系统应不断完善其分析功能,深度挖掘更加有价值的专利内容;科技查新服务不仅注重课题申报前的查新、课题开展过程中也要跟踪查新,结题后为科技奖励、成果鉴定与验收、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信息资源,如科技报告、科技档案、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等,并加强网络环境下国内外科技情报资源获取能力和共享能力建设,提升知识服务的层次和扩大知识服务内涵[5]。参考咨询应招纳聘请聚集社会各领域专家,面向不同企业主体服务,共建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联盟,开展行业联盟咨询服务。开展新形式服务,如专利翻译、国外知识产权新动向、行业分析报告等服务,采用WEB20技术,吸引用户参与行业信息资源建设、互助服务、服务质量评价等。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向用户推送移动服务内容,如北京世纪超星公司的“泛舟移动图书馆”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可以随时获得所需要的文献资源,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可通过与OPAC系统的集成,实现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与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并构建读者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公告信息与读者个性化服务定制。同时只要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一次性的身份认证后,就可以直接进行一站式检索资源[6]。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向用户推送信息服务,以多种方式方法提升平台的信息服务质量。
23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就是要整合区域内多方的信息资源,以平台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面向不同用户服务。在平台网站设计上,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登录入口,如企业用户登录、个体用户登录。具体如:面向大企业,平台可以通过与综合性、专业行业科技情报机构的合作,为大企业提供战略研究、竞争情报、产品研制开发前的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知识和情报支撑。面向中小企业,应帮助中小企业随时获得国家产业、行业政策,获取期刊、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跟踪最新行业动向、技术进展等[7]。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分析、信息技术、免费信息资源等服务,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相对匮乏,平台应针对中小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采购部分适合中小企业的文献资源、整合网络免费资源、有偿数据资源使用实行费用减免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面向科研院所,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相关培训、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免费开放“中外专利数据库”检索服务。面向政府机构提供全局性、深层次、科学化情报决策研究服务,提供科技信息的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服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区域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创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本地区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者及管理部门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面向社会个体用户,提供各类科技文献全文下载、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服务,提供网络服务及各种资源查询、使用方法,提供视频演示及互动咨询服务。
24加强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个体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多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服务。要提高平台的利用率,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很重要。因此,建议平台信息服务应重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如开通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讲座培训、会议交流、视频教学等,对用户进行培训。还可以不定期举办企业知识产权培训课程、企业专利申请培训,面向社会民众、地方大中小企业举办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讲座,新业务培训班。可以利用RSS技术主动推送说明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指导说明;也可以在网站提供相关软件的免费下载链接,提供图文并茂的安装使用手册,并开展针对个性化服务的用户培训工作,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切实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增强用户体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个性化服务的好处[8]。其次,可以通过用户手册、用户指南、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用户的培训,主动了解用户使用平台资源的频率、效果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看、回复、关注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屈宝强,吴家喜,赵伟,等.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服务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68-72.
[2]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企业信息服务研讨会在上海召开[EB/OL].http:∥/hy/xshd/201305/t201305273851052.shtml,2013-11-15.
[3]屈宝强,吴家喜,赵伟,等.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库建设情况分析[J].情报杂志,2011,(8):71-75.
[4]刘小琳.抓住区域发展契机构建区域科技情报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8,(1):85-88.
[5]王朝晖.企业创新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76-79.
[6]泛舟移动数字图书馆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服务的新模式[EB/OL].http:∥/NewsCenter/newsdetail2012.aspx?Newsid=5448,2013-11-20.
关键词:企业集团;政府管理;发展对策
一、几点说明
本文所指大企业集团包括全部省级及以上企业集团、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企业集团。调查范围为金华全市,即金华行政管理所辖义乌、东阳、浦江、兰溪、永康、武义、磐安及市本级所辖婺城和金东两区。企业统计采用在地统计原则;数据采集时间截止2005年底(由于企业集团执行合并会计制度,会计年报一般滞后3个月,而项目实际启动于2007年2月,故本文所引用的数据为2005年度的数据)。
二、金华市大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的企业集团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市场经济的洗礼磨练,企业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金华市16家大企业集团(由于康恩贝、广厦、中天等企业的集团总部迁至杭州,按照在地统计原则,这三家企业集团没有纳入金华市统计范围)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通过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形式,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体,走多元化、集团化的道路,目前已拥有137家成员企业。金华市企业集团规模化经营趋势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末金华市16家企业集团拥有资产达377.8亿元,增长17.5%,相当于金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29.8%;年实现营业收入265.6亿元,增长17.4%,相当于金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0.5%;实现利润总额18.2亿元,增长23.1%,相当于金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0.0%。目前,金华市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有9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有3家。横店集团成为金华市首家资产、营业收入均超百亿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成为金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业集团以工业为主
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金华市工业企业集团从单位数和经济规模来看,都处于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团单位数有11家,占68.8%。从经济指标看,工业企业集团资产总计达到292.1亿元,占全市大企业集团资产总计的77.3%;营业收入达233.1亿元,占87.8%;实现利润总额13.9亿元,占76.4%。
(三)大部分大企业集团为非国有控股企业
从控股情况来看,16家大企业集团中非国有控股企业集团12家,国有控股企业集团4家,2005年年末拥有资产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所占比例分别为65.9和34.1%;全年完成营业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为84.4%和15.6%;实现利润所占比例分别为81.3%和18.7%;完成出口额所占比例分别为89.1%和10.9%。通过近年来的企业改制、重组,民营企业集团发展迅速,正成为金华市企业集团的主体。
(四)现代化管理机构日趋健全和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金华市大企业集团组织管理机构日趋健全,配套政策落实日益完善。截止2005年末,金华市16家大企业集团均已建立了明确的出资人制度。大企业集团均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初步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
三、金华市大企业集团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相对偏小,综合经济实力亟待加强
金华市除了横店集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在国内占据一定市场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外,大部分大企业集团,以目前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目前横店集团在金华市企业集团中一家独大,其资产、营业收入均超百亿元,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企业集团总数的49.3%、56.0%和51.1%。由此可见,金华市大企业集团本身还存在很大差异,实力差距很大。在金华市16家企业集团中,一半的企业集团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下,六成的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下。
(二)产业分布单一,大企业集团较多分布在传统产业
调查数据显示,金华市大企业集团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鲜有涉足。
(三)研究开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目前金华市大企业集团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仍不够大,具体表现在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比较小,2005年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0.35%,该指标在浙江省排名为倒数第二,离国家推荐的2-5%的比重目标有较大差距。
四、企业集团培育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基于政府管理的角度
针对金华市大企业集团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竞争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发展趋势要求,作为地方政
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管理上,必须着重抓好企业集团的培育工作,在进一步激励已有集团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培育和培养新的大企业集团,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企业的做强、做大提供宏观政策支撑。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集团发展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制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其首要的管理和服务职责,为此必须着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战略要以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作为集团发展的战略基础。企业集团要根据自身的现状和特点、优势和劣势,产业发展趋向等因素,综合制定本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目标。
2、制定战略要以宏观环境为集团的战略导向。依据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等外部宏观环境作为制定战略的导向。
3、制定战略要以科技创新为企业集团的战略主线。企业集团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核心技术为支撑,保持企业集团的持续竞争力。
4、制定战略要以人才培养为企业集团的战略动力。正确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以人才的力量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动力。
5、制定战略要以与国际大企业集团竞争为战略目标。
总之,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对企业集团未来的谋划,需要正确地分析和把握企业面临的各种关联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判断,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集团发展战略。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道路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把多个企业联结在一起,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它本身具备多元化发展的构架。2005年金华市大企业集团中,有62.5%开拓了新行业领域业务,有43.8%的企业集团完全在不同行业大类进行投资经营。金华市企业集团在积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合理实行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企业在多领域上联结成一个整体,资源充分利用,分散风险、降低费用。当然多元化要有度,要稳步推进,要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合理拓展其他业务的经营。
(三)以“工业强市”为引导,打造一批大工业企业集团
当前金华市已经实施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这为大型工业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区域有利条件,积极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主动承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资本、产业、技术转移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分工协作,着力打造浙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大工业企业集团。这将对提升金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浙中崛起、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金华市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来看,培育打造大工业企业集团要以重点优势企业、名优产品为依托,可以通过同业兼并,通过同行企业的联合、重组等办法,走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也可以向上下游产业延伸,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使大工业企业走上集团化、多元化发展之路。
(四)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企业集团的引导与支持
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集团创造称心的政策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前几年,金华市康恩贝、广厦、中天等较有影响力的集团总部纷纷外迁,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服务水平的欠缺。
通过调查了解到,企业集团在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过程中,认为地区、部门条块分割是其主要障碍的占50.0%,认为国有资产管理落后的占68.8%,认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的占31.3%,认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的占31.3%。这些问题的许多方面需要通过政府的指导、协调、管理来解决。通过对企业集团的引导与支持,鼓励企业集团在金婺大地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五)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创新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金华市企业集团研究开发的投入费用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研究开发的能力仍然较弱。按国际通行研究开发投入标准,研发费用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2%,若低于1%,企业的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金华市企业集团该指标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可见,金华市企业集团要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发展能力,当务之急是加快研究开发步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政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1、要鼓励企业集团加大科研方面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2、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自主创新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一般的企业集团压力较大,通过与科研单位的合作获取新产品,新技术,它不仅可以节省成本,更能提高效率。
3、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加强接受技术成果转让。通过技术联盟、合作开发来获得技术成果,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蓝海林.中国企业集团概念的演化:背离与回归[J].管理学报,2007(4).
2、黄柱.关于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思考[J].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07(4).
3、沈国良,殷柏尧,陈锦福.浙江大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统计,2006(4).
4、陶昌银.实施四大战略企业做强做精[J].建筑,2007(1).
关键词: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65-02
截至2015年,黑龙江省有本科院校36所,独立学9所;本科专业共有252种,专业布点1 150个,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数量最多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有79个专业,最少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有17个专业,校均53个;覆盖学科门类最多的为10个(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最少的为3个(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均7.4个;学校专业平均规模最大的为697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最小的为243人(东北农业大学),平均395人。可以说,黑龙江省大学专业数量较多,学科覆盖面广;但专业设置上升的空间不大,大学的发展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学院和独立学院扩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黑龙江省理工科院校较多,在11个门类专业布点中工学最多,其次是文学、理学和管理学。这四个门类共907个专业布点,占总数的79%;这四个门类共有专业177个,占专业总数的70%。可以看出门类间的专业布点还是比较均衡的,工学专业独占鳌头,成为黑龙江省的主导学科,一直占有优势地位;其次是文学、理学和管理学等;排在后三位的是哲学、农学和历史学。从招生情况看,2005―2015年这10年中,与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较大的工学、理学在校生人数有下降的势头,特别是理学,比重下降较为明显;与第三产业关联较大的经济学、管理学在校生人数比重呈现增长的态势。黑龙江省专业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一些新兴专业也在不断涌现。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行业的兴起,在社会对传统专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黑龙江省高校为适应这种需求,开设了一些新兴专业,如经济学类的金融工程、投资学、风险管理与精算等。各种新兴专业的设置,满足了社会需求,增强了黑龙江经济发展后劲。
黑龙江省的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在绝对值发展上虽然有较大进步,但从结构上来看,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初步核算,黑龙江省201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 0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659.6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 591.8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6 788.0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17.7:37.2:45.1,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1%、24.2%和64.7%。产品倾向于以资源开发型与低附加值型产品为主。第二产业在绝对值上发展非常快,但产业内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工业一直以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等资源开发型与低附加值型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呈不断增长趋势,且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不断扩大。综合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产业内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科学论证,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
高校无论在新增还是调整专业时,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和行业协会专家的论证,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同时,高校自身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调整时能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能与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资源建设相适应、能正确处理好长期和短期、数量与质量、适度与超前的关系,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跟风。
(二)科学预测,避免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性
如何避免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根据大学生就业率进行预测。这项工作可由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基于历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也可由公信力较强的第三方教育咨询和评估机构进行预测,帮助诊断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之间问题,提出调整专业结构的预测结论。对于就业率连年不达标且滞后于社会需求发展的专业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招生,对于就业率良好专业也需要维护和完善。其次,高校应当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增强专业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最后,高校应积极把握发展机遇。面对区域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人才新需求,相关专业要快速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尽快为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三)结合新形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适应‘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专业设置虽然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广,但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文科类、管理类尤其财经类专业开设过多问题。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过多, 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也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工科专业虽多,但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相对较少。具体来看,开设专业过多的原因,大多是为了追求学科齐全或扩大招生,而没有深入结合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形势。要大力开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本科专业,大力发展与“经济区、十大工程”紧密结合的专业,特别是要优先考虑与黑龙江省能源、制造、化工、食品等支 柱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林纸产业、光伏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减少就业难的专业布点,对于一些绿牌专业和专业布点较少的专业,一些高校可以适当增设。要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契机,做强学校的有优势的和有潜力的专业,做强学校的品牌专业。对于黑龙江省还没有的文、理、工等专业,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增设。
(四)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
根据全省高等学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办法,对专业的设置加强宏观管理,对各个高校的各个本科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等发展战略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的布点专业外,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鼓励学校自主设置本科专业,鼓励学校按二级类别专业组织招生,设置多个专业培养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使之与专业招生规模挂钩。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连续3年就业率及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总之,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社会,也就是说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最终归宿,因此,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事实证明,凡是高校越是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其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大学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就越高;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除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优越的区位资源外,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绝对是功不可没。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恰恰是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因此,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我国税收;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营改增”的相关内涵
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容易理解的方面来讲,就是改变原有产品所征收的增值税、服务所征收的营业税,将这两种产品与服务一起纳入国家增值税所征收的范围,并进一步降低增值税需要征收的相关税率。其主要的目的是有效降低企业的重复纳税的现象,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相关税负,“营改增”是国家推行的最为有效的减税政策。,“营改增”的实施优点是降低企业的重复纳税,并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升广大人们的就业机会,升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国家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和行业进行先行试点;其次选择交通运输行业和部分服务行业开展试点工作;最后全国范围内开展“营改增”的税制,真正实现营业税改增值,从而取消掉营业税。
二、“营改增”对我国税收的主要影响
首先,“营改增”对试点行业或地区税收影响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大幅度减少了营业税的收入。根据数据统计,试点的地区通过这次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后直接影响对营业税收入,占了该行地区税收收入30%左右,因此在“营改增”后该地区的营业税收入不断降低。
第二,提升了试点行业的相关税负。通过“营改增”很多企业根本不能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进项税抵扣,而且对一些有形的动产租赁税率大幅度增加,这样做很多企业难以接受。
第三,国家的财政收入降低了。“营改增”中税负有升高也有降低,但从总体上我们了解到税负处于逐年降低,所以说“营改增”对于我们国家财政来说直接降低了财政收入。
其次,“营改增”对试点城市的税收影响表现为:试点城市在“营改增”的应税范围内简称“6+1”。根据统计我们了解到试点城市涉及的营改增的纳税人大概为4万多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万多户,占总数的40%,剩余的为小规模纳税人2万多户。通过申报的数据我们了解到90%以上的企业税负降低或没有变化,剩余不到10%的纳税人税负逐渐提升。
最后,“营改增”对试点税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增值税的扩大属于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对服务业、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业的相关发展是有利;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是:试点的改革难度增加,很多试点地区的税负大幅度降低了,但是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
三、“营改增”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营改增”对于提升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有利。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快,增值税的征收以及营业税的征收在税制方便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情况。第一,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并行,将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受到破坏。第二,大部分第三产业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内被排除在外,这样对于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制并行,将导致税收征管过程中产生困境。
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之下,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增值税取代营业税,这样对于完善我国税制是非常有利的,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企业重复征税。还能促进三次产业的整体融合,优化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国家经济稳步提升。
2.“营改增”的改革主要涉及了两大行业。我国的“营改增”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行业(包括管道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陆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与部分现代服务行业(包括现代物流产业、文化产业、制造业等;还有物流辅助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研发服务、技术服务、创意文化服务、广播影视服务等等)。
根据“营改增”的相关税制规定,改革之后17%的税率为有形动产租赁服务,11%的税率为交通运输业服务,6%的税率为现代服务业服务(除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以外)。
3.“营改增”能够有效减轻企业税负。在“营改增”的税制实施之后,国家财税的相关管理部门与试点的相关企业显示,很多试点地区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大幅度下降,而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略微有所降低,在现有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会因为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增加而降低。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在试点期间我们在保证现有财政体制稳定的同时,试点地区营业税收入归属为改试点地区,并将税款分别入库。由于试点期间的财政减收要按照现有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进行分别负担,因此“营改增”后不会影响地方财力。
四、加强“营改增”的合理化建议
1.建立科学的“营改增”观念,分析“营改增”的相关制度。“营改增”之后很多税务机关和企业对“营改增”的相关制度了解的不多,因此国家或地区的职能部门和企业要加强相关人员对“营改增”税法的进一步学习,这样才能处理好“营改增”的会计核算工作。国家税务部门因“营改增”将企业税负增加了,我们要从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并研究出可行的政府补贴政策。
2.有效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的关系。“营改增”能否顺利的进行首要条件就是协调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在“营改增”后财力、事权、财权三要素出现了改变,因此在税制改革中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确保“营改增”的顺利进行。
3.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增值税分享比例调整过程中要合理。首先,国家职能部门要真正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利益关系,有效推动“营改增”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扩大征税范围,建筑业等行业要逐步纳入”营改增”的税制中,从而扩大增税的征收范围,帮助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最后,我们可以将中央与地方的共享比例细微调整为6:4,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地方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高志.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01).
[2]徐敏.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
1标准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关系
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可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从波特五力模型的五个主体来看,标准化可以作为技术壁垒提高新进入者的准入门槛,降低新进入者对企业的威胁;技术标准可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武器成为保护本国利益的有效手段;相反,采用或突破全球通用标准的标准化也可成为进入新行业领域或开拓新市场的敲门砖,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产品通过标准化在设计和生产效率上不断成熟,成本与价格不断降低,质量性能不断提升,通过标准化实质上提升了“性能—价格比”可有效降低替代品的威胁。对上游供应商而言,企业通过标准化,促进原材料接轨通用标准,提升整个生产系统的兼容性,可以避免对某个供货商的依赖,进而增加了企业讨价还价的砝码。对买方侃价能力而言,可以通过标准化研究,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提升产品的质量保障水平,树立企业产品服务的品牌形象,自然而然就在附加值上提升了抵御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同行业内的企业竞争而言,通过标准化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通过产品服务的标准化、系列化形成产品服务差异化降低了与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同样标准化也有利于同行企业间形成战略同盟,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技术、规模经济以及分摊固定成本的效应。
2标准化战略管理过程
标准化战略管理和企业其它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是一致的,也可以分为企业标准化战略分析、标准化战略制定、标准化战略实施、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4个环节。通过标准化战略分析让企业明确自身技术和产品开发及相关方面的标准化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反映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功能需求、质量要求的企业标准及其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组织的层层保障下,贯彻落实各项标准化战略目标;最终通过标准化战略的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企业的标准化沿着动态的、循环反复的不断完善路径发展。
3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分析
对标准化战略分析环节,首先要分析企业标准化的环境及其标准化需求。标准化的环境分析包括目前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强制标准、推荐标准的分布及其要求,同行竞争者的标准化水平、主要差距、具体指标的考量因素、发展趋势,企业内部的标准制定、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等标准化要素情况。在标准化战略分析上,应贯彻全员参与原则,从标准化的角度,在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提出企业标准化需求,确定标准化的可操作性水平和重要性排序,为确定标准化战略的方向和目标打好基础。例如企业研发部门计划进行一项全新的技术研究前,应展开技术的产业标准化研究,在研究相关技术的寿命、经济特性、途径依赖性、市场扩散性、市场锁定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可行性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布局目标,展开相应标准的制定研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此在标准化战略分析阶段,企业最重要的是让标准反映市场的需求,找准企业的真正标准化需求,定义企业的标准准化战略。
4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制定
标准化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现有的条件下,制定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为了形成标准化战略的目标,可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对照企业标准体系表梳理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战略因素,确定企业标准化的重点和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标准的水平及其在行业中标准化的地位,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的策略可采取跟随战略、标准领先战略和扩散战略。
4.1标准跟随战略跟随战略主要针对目前企业标准化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先进标准的战略措施。例如刚起步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开拓欧洲市场的需求,由于自身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进入欧洲市场的技术壁垒准入门槛,积极采用、推广国际标准,达到欧盟环保、安全等技术壁垒方面认证要求,是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在这个策略中,企业应当建立必要的标准预警机制,时刻关注欧盟在本行业的标准变化,分析预测行业和技术发展动态,以便及早采取调整和应对措施。
4.2标准领先战略标准领先战略主要是针对自身标准在行业中较为突出,或行业中还没形成强有力的标准的情形。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应先行制定出自身技术标准,率先开发出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自己的标准成为事实标准,推广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目前标准化领先战略中,特别突出了专利和标准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将自身专利纳入到行业标准中策略,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路径。长期的技术领先和技术扩散,可迫使后来者跟随自己的技术路径,进而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4.3标准扩散战略标准扩散战略,主要针对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优势,但标准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的情况。企业自身标准在未被市场认可为通用标准或树立领导地位前,企业标准化的利益还不能形成网络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市场锁定效应而获得超额利润,还不能称其为“做标准的一流企业”。标准扩张战略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营销方式获取,例如价格渗透、组建分销商联盟、预告产品吓退竞争者等方式,也可以采取适当开放标准、放弃许可费、增加兼容性、组建标准联盟、引入官方机构协调等措施,从而增加技术的使用基数、促进产业链间形成联盟、促进技术的扩散,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获得标准领导地位。
4.4标准化支撑战略标准化战略的制定还应考虑标准化贯彻实现企业其他战略目标的支撑保障作用。例如应提出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水平,促进企业内部的战略整体协调性,树立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辅助支撑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目标达成等目标和措施。为了有效的将标准化战略进行目标量化和措施具体化,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可采用SWOT(态势分析法)、KSF关键因素分析法制定战略方向,使用SMART法确认目标,充分利用BSC(平衡计分卡),WBS(目标任务分解表)等工具进行目标分解,使得公司形成完善的目标-绩效体系。
5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实施
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就是实施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贯彻落实,以及标准的推广的活动。在标准研究阶段,企业应当积极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技术、产品标准的动态,展开企业的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专利可行性分析、相关技术产品研发等标准化研究,形成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在标准的制修订阶段,应对影响产品技术研发、设计和生产水平的因素进行分解,将经验和流程进行标准化固定,确保公司按照流程能够顺利的完成企业的良好运转。同时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标准的规范文本,把企业的专利引入标准文本中,不断完善企业的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标准的贯彻阶段,企业应建立起企业的标准化组织,明确标准化专兼职人员的职责,形成全公司的标准化管理实施网络,在培训宣传、统一认识提升全员标准化意识的同时,利用目标管理工具将标准化战略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个人,保证标准化的目标层层落实。在标准的推广阶段,企业应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化组织,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审定、起草,联合标准盟友引导更高级别标准的制修订方向,让市场接受企业的标准。
6企业的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过程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标准化组织对企业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以促进标准的贯彻,监督标准贯彻执行的效果,考核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通过标准实施的监督,随时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订标准提供依据,形成企业标准化战略监督考核的机制。整个过程应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查明和消除不合格因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7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