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教育培养

时间:2023-06-05 16:08:44

导语:在医学教育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教育培养

第1篇

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基于医学教育和教学的传播技术、媒体资源和教学管理互动规律,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医学教育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在医学院校开设教育技术硕士点本身就是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工作,要求导师除了具备传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职能之外,还要明确医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医学教育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目前,在医学院校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都有着长年在医学领域工作、学习的经历,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并在相应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凭借多年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了解和认知,使其在医学教育技术与医用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开创性和示范性作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进入高等医学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各类师范院校。所学专业课程多以面向普及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教育)为基础而设计,缺乏专业特色的训练问题,尚且无基本医学知识的储备,是综合能力的知识短板。因此,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目标应该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把医学专业师资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优势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基本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以适应医学教育领域发展的需要。

2高等医学院校中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

2.1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更加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利用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以医用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倡导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优质人才。

2.2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应用的特点和需求,对高等医学院校在职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了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医学教育模式及医学工程技术,具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及医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构成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及高学历的趋势,普遍具备较高的学习基础和技能训练。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提供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媒体资源的研发、学科建设与教学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专业优势。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亟待加强技术支撑领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符合高等教育模式的技能培训。根据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特点和教学一线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应由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与教学一线医学教育专家组共同参与制定,学习形式可采用专业选修旁听、网络在线学习、学术讲座交流和临床实践观摩等多种方式,以完成基本医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除此之外,在一线教学部门确立教育技术服务项目时,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应有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共同成长的协作意识。医学教育课程中包含大量形态学、解剖模式图、影像资料、临床示范性操作等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视觉形式加以表达。教育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与技术合作项目相对应的医用教学背景。听取一线教师的专业诉求,针对教学中需要技术支持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的进行阶段性医学知识补充。以“边干边学”和“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方式,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医学专业素养,这不失为切实可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3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医学教育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2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毕业生;培养体系

一、毕业后中医教育阶段

医学高职教育旨在为我国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3]毕业后教育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具有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中医师转变的教育过程,通过接受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能真正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4]成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中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5—6]但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学员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在中医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在符合中医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应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教学思想

将“终身学习”思想植入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的培训氛围。将专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解决对专业存在的茫然与困惑,建立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全面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2教学过程

中医学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三基能力”的训练、经典内容的巩固、全科理念的构建,不宜开展专科培训。[7]在理论培训中,引导学员在以往知识基础上汲取新的信息,以自身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加以吸收消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原有知识经验同新知识相衔接。在实训、见习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员独立发现、解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创造创新、发散思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开放实验室、实训室,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员学习兴趣;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学员知识面。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发挥网络教学交互性、便利性等特点,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教学管理

树立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加强在招收学员、培训、评价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搭建打通培训单位之间、培训单位与高校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现场与远程之间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立交桥,为拥有不同学习愿望、具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员提供机会服务和质量保证,真正做到适应多样学习、提供多样培训。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应试式为充电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根据各中医学专业特点,运用“互联网+”开展生成性教学,将诊断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巧妙地运用于培训教学之中,促进学员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员钻研、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提升深入理解问题的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5考试考核

依据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标,考核的重点包括学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态度、表现、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内容上,根据培训进度进行过程性划分,既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训练过程中与教师及患者间的互动与日常表现,也有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式上,采取科室技能考核、自主学习考核、目标定向考核和结业考核四个部分,建立教师评价、学员互评、学员自评、试卷评价的评价体系,多方面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习惯化。

二、继续中医教育阶段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更新中医药继续教育观念、优化中医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成为建设中医药人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知识传承规律,必须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1教育形式

根据中医学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在中医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理念,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的目标。紧紧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中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发扬中医药教育特色,以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专业性较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此类学员岗位胜任力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形式的设定过程中要针对其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科学定位,适时优化、调整教育形式,校正教育方向,将以往学历教育模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提高为目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以满足学员多方位的学习需求。[8]

2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培养学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常见、多发疾病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学员的岗位胜任力与城乡基层对中医药人才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目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和知识板块的叠加,充分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基础,适当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针对中医高职专业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在高层次教育中以推进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在相对较低层次的学员中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为主,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中医药教学规律原则,强化基础、突出经典,注重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以满足需求为原则,课程设置重点考虑适应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内容,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满足其自主学习的需求,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线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床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地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9]在线下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随机)式教学、师带徒式教学等等。建立开放式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4文化传承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纵观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同等重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成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通过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等方法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10]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劝学”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以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学员的“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进一步牢固。

三、将师承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各阶段

师承教育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实行个体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中医药人才具有医德与医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批判、经典研读与临床实践“四个统一”的特征。[11]以中医思维培养为目标,根据“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学教学理念,采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手段,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对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师承教育与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结合的关键点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借助师承教育方式,体现以学员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导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促进学员发展转变。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发挥培训单位统一组织教学工作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把集中体现中医药学精髓的知识内容高效地传授给学员,并利用现代教育优势,加强“三基”的学习和训练,为立岗立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学员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汲取师承教育的精髓,通过导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稳定其专业思想,并尽早确定其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这种方式将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特点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了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了个性发展,保障了人才的特质和质量。通过实行导师制,汲取了传统中医药教育的精髓,结合了院校教育的优点,打破了中医教育培养同一规格同一尺度人才的现状,实现了教学目标全面性、教学过程生成性和学员角色主动性,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学员除学到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更能够感悟到导师的高尚医德、临床思想和治学精神,使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度与中医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升,[12]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医德修养及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辅导员也要牢牢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严格按照医学教育培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专业实习教育来

教育学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以及良好的医风

医德。

一、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关注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人类健康守护神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就要求教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们更应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就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理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才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

2.注重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术本是“仁术”,医学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高级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的娴熟,更应体现一种医德的美好。正如人们对扁鹊、华佗的推崇一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神医级别的高技能医生,更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人的仁心,是一种医德的绽放。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出一种医学的人文之光,要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在校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人文理念与医学机能的完美结合。

3.熟悉医学专业知识,适应医学课程设置的高强度压力

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其他类别的专业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性。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要求学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而求要具备相当功底的科学技能。此外,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医学知识呈爆炸性发展,因而,这就加重了医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学人文、学自然科学、更要学专业知识,以此来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医学视野,以便适应人们对未来医生的要求。

二、进行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辅导员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教育。医学专业是应用学科,从理论学习到运用理论,必须经过多次的专业实习,才可能在如此的往返学习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伴随医学教学实习中如影随形的专业化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进行。

1.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当出现误诊时,就意味着也许会出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医生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唯有如此,才会尽心尽力地呵护生命、守护健康。作为医学生,更应明确这种敬畏的内涵,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生命的尊严为天职。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有充分的理论阐述,而且在做各种具体的临床试验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宗旨。我校的校训“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更是朴实地表达了这一敬畏思想、深化了敬畏的内涵。此外,对医学生及时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会有效增进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2.培养医学生病患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1)培养医学生明确的医患沟通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一个医生如果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语言表述、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进行疏导,使患者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平等人格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形成人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较高修养,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才可能是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关

爱和尊重。今天的许多医患纠纷大多起源于医生对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意识,我是施救者,你是被我施救者,你必须服从于我的施救。因此,患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勒令式的嘱咐甚至斥责。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般极为重视医患沟通,一方面是彻底了解病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患者理解支持的重要工作内容,毕竟一种相同的病会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身体机理反应,这是我们在医学生培养中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2)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争取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带教老师应给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尽早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平时在

患者面前多鼓励、肯定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些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也可以通过种种医学实践活动开展沟通的讲座与知识竞赛,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3.增强服务意识

医生是病人康复的健康天使,是坚守生命线的白衣战士,是为病人进行无微不至服务的守护神,这就要求医生始终都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如此,因为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如果在学理论学知识的阶段仍没有打下一种坚实的服务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心怀希望地求医问病呢?因而,我们的学生工作应该多多注重培育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总之,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于实践研究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活动;实际生活;自主参与

作为教师应该都知道,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又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到每节课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下面就我自己的实践体会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一、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

什么是影响创新意识的关键因素呢?我认为师生关系是影响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宽松、愉快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进行自由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创造一种友好和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达到身心愉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创新火花的迸发,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呢?在和谐、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就乐于发表意见,乐于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了思维能力。思维发展起来了,他们更乐意去探索、去探究,创新的想法便会涌现。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对学生既要有慈又要有严。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得靠自己去认真探究,才会有收获。教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情景教学,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提高生活体验,从而能够明白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过来还能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本身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创造富有意义的情景,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从而形成一种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在慢慢形成。

二、让实际生活进入课堂

设置问题情景是一门教学艺术,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情景设置的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心智,促进学习动机的养成,创设问题情景的起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中学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从而爱上学数学,培养数学素养。在《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列举的例子应以实际生活为参照,从生活中取材,使学生能够加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例如:《圆的周长》的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警察叔叔拿着枪站在原地,然后举起手臂,转一圈扫射,这个时候同学们想想,警察叔叔扫射的这个范围是圆的周长还是面积?显而易见这是圆的周长。通过这样一个小例子引出今天要讲的问题,激发兴趣,为下面要讲的内容做好铺垫。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目标应是为学生服务的,他们是目标的实践者。在课堂上怎样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创设条件,创造氛围?我认为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实现师生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课改要求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例如: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充分表达自己对于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二,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应不断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比如:一些比较简单浅显的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自己总结发现其中重要的知识点。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得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如何得来的。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的意识很有必要。

四、总结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要服务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应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不趋动力,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这一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英彩.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6(28). 

第5篇

关键词: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影响 培养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语言交际能力是指说话者可以使用语言在社会交往的环境中交流,也就是说,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变体。自从语言出现,人们就开始谈论和研究语言。19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使语言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索绪尔认为语言行为应该分成两个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广义的,包括发音、语法和词汇,是一种社会公约;言语是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现。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他把语言能力定义为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乔姆斯基,1985)。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交际能力理论自出现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观点不一致,但对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英语交际能力更是薄弱。目前,中国学生的交际能力中有两个明显的不足:(1)缺乏对本国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2)缺乏对英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知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英语教学的改革。下面分别从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1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互动教学,创造语言环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交际氛围。课堂活动被分为几种互动方式,如个人、两人、小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环境,以便他们互相学习。其次,可以通过视觉影像,创造语言环境。小学生处于心理成长阶段,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清晰、直观的东西上。因此可以创造直观的场景调动学生们的感受,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运用现代声、光、图片、Flash、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使学生加深理解。再次,我们必须通过有趣的教学设计,创造语言环境。如果给孩子创造有趣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激发儿童语言交际的欲望。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生动的语言交际环境。实践表明,积极创造语言环境,实现交际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培养良好语言习惯、提高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2.2培养高中生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现在高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听力教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听力教程,使学生理解听力材料。在听力训练中,我们应该教学生如何听,传授一些基本的听力技能,如怎样理解材料中心思想和重要细节(包括语音识别、重音和语调),怎样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态度。老师可以用课前演讲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即使每次只有5―10分钟,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就会得到改善。此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游戏、表演和讲故事的方式,利用简单的内容,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为他们创造沟通和练习的机会。其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训练听力口语的机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听英语广播节目,如VOA慢速英语新闻,还可以组织英语沙龙、课后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外活动对于英语学习有补充和监督的作用,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2.3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目前中国大学英语学习时间为两年,教师应该根据大纲要求和语言学习规律,在第一年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提高信息储备,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第二年适当增加口语训练强度,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大学生不善于口语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交际动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创造轻松的气氛,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开口说英语。大学生不善于口语的另一原因是缺乏英语思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语交流不可避免地与文化、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如果不能选择合适的话题,或者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即使学生有相当多的英语词汇语法基础,也不能成功交流。因此,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培养英语思维,排除母语的干扰,可以提高其交流能力。

结语

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说话者在互动的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变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教育中需要逐渐掌握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看成是教学的目的,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际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文,帮助大家拓宽思路,把英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MIT Press,1985.

[2]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rence[C].In J.B.Pride&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Penguin,1972.

[3]Lyons,J.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 Penguin,1970.

[4]陈昌义.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反思[J].外语学刊,2003,(2).

[5]华.社会语言学与翻译[M].中国翻译,1991,(2).

[6]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直以来,中国的很多英语教师认为,教英语无非是让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判定学生英语学习好与坏的标准是看其英语知识掌握的多少,这样就导致了语法学得挺好,交际中却常常出错。那么,人们如何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语法与交际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首先,我们谈谈语言的学习形式。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语言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通常,一岁到五岁之间的儿童学母语学得最快最多,在此期间,儿童除了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言。为了使婴幼儿理解语言,父母和其他人常借助不同的手势、实物、图片和其它东西,同时不停地重复同一语句对他们进行训练,直到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给婴幼儿提供了听和模仿的机会。这样的训练重复多次,孩子们就会逐渐学会把“老师们”说的话和手势、实物、图片以及其它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明白“老师们”说的是什么。这样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能自如地使用母语是同一行为重复多次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学习外语,比如英语,中学生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且英语课堂之外,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几乎全与汉语有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不用说用英语同他们交谈。“因此,教师有责任多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学会流利地使用语言。学生们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精确度上。”

其次,婴幼儿学习母语的愿望非常强烈,学习活动连续不断。只要他们不睡觉,就会坚持学习他们所需要的话语,从不厌倦,从不踌躇,从不间断。但对于学生学习外语来说,他们就可能缺乏动力。因为据他们看来,外部世界距他们很遥远。他们视外语学科如其它学科一样,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考。关于学生用书,众多的严格控制性练习和不间断的测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因此,学生有时感到教材枯燥乏味。再一点是当学生与操本族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他们还需不时地使用母语,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种英语加汉语的表达方式减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学生们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掌握一门外语。因此,英语教师应该而且必须经常地激励学生。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尽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安排一些语言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语言在课堂外仍然有用。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己组织活动,从而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外语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用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纠正或不纠正他们所犯的语法和语音错误,而用正确语言反复重复学生已讲过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激励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言学习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关于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母语干扰问题。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于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总之,语言是一种技能而不是充满规则和公式的学术知识。人们知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和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可以用母语自由交谈,他们用母语思维用母语讲话,甚至在睡眠过程中也会练习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逐渐地掌握语言。学习语言的方式恰似日复一日的活动:苏醒、吃饭、行走、睡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需要学习各种规则而只需练习的技能。因此,学习语言不同于诸如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的学习。

二、语言学习的目的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精心设计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假如我们没有口头语言和后来的书面语言,我们就不可能创设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纵观日常会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你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据语意表达自己和与人交际,而不需要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规则。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

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解决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的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学好语言。这正如Francces Gorbet所说:交际不能服从于语法,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学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婴幼儿学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一些成年人中的文盲,终生都不会分析句子,相反,他们都可以自如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起初阶段,新事物在其脑海中几乎是一片空白,随后才有理性的分析。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起始阶段,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人交谈,这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许许多多的语法错误会随之而来。然而,这些错误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时,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如果在全体同学面前纠正一位腼腆同学的错误,也许他就永远不会再开口讲英语了。如果一位学生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批满了红错号“×”,他一定会感到沮丧,并会对英语弃而不学。因此,更好的做法是能容忍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因为语法上的错误而影响其进行正常交际。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学老师认为,使用该教学法可以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他可以教、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序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以“After you,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After you”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那么知道这条短语和会分析它又有何用?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教研组长的英语教师在应邀向带领学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教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教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Yes”,这使得几位外籍教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教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教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教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一位被认为是称职的英语教师,除了读英语单词和课文外,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只会说汉语。她被认为是位称职教师,只是因为她能按照英语课本清楚地解释语法内容。这种不足,是由于她在上学时就只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例如句子“他很精神”,在本句中“精神”是名词,“很”是副词,按语法规则分析,名词前不能有副词,本语句的正确说法应是“他很有精神”。然而,当人们讲到“他很精神”时,没人认为它是个错句,这是因为本句是约定俗成的。尽管它的词语搭配是错误的,但却可以被人理解,被人接受。因此,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分析和解释某些语言现象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只注重语法就只会浪费时间,而注重交际就会避免上述所讲问题的出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既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中国人在交谈时.常谈到工资收入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常谈话题,它甚至可以表明对对方生活的关切。而对西方人,这样的话题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非常讨厌对方问到自己的收入问题,因为这是个人的秘密,既使父母与子女之之间也不谈这个问题。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新课改

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无疑是一个亮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顶梁柱。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使学生能够喜爱语文,升华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目前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们心理机制的中心,是很强的一种内动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标准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达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讲解,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机械地灌输,学生变成一个容器被灌输,课堂上激情飞扬的场面很少。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与练习,看重成绩的高与低,从而抹杀了学生的悟性、个性以及审美性。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1.课堂导入,以情激情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个必要手段,这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课堂导入是激起气氛的突破口。因此,课堂导入要以情感故事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枯燥乏味的文字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主动求知。比如,在教《故都的秋》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别有韵味的北方,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的情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文本情境,从现实走入文本,使文本的描述有了鲜活的形象。

语文就是情感的体现,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当师生之间以心契心、以神传神,那么学生才能真正地受到熏陶,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生命体,他们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2.以多媒体展现情景

文学作品总是用生动的形象来描绘现实生活,那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给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教学展现平台,我们可以把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触景生情。如《琵琶行》一课,月下弹琴的画面很美,皎洁的月光,琵琶女的出场写得是楚楚动人,弹琴的技艺也是无比高超,这些美丽的画面一展现出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每个人读到此都要凝思回望,心里泛起情感的波澜。

3.用朗读激感

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既然是语言,朗读训练定必不可少。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来感染学生,激起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心中的情感。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课文稍加讲解,就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字渗透的父子之情不是能讲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学生带情感地去朗读才能意会到的。

语文学习就是领会语言之美、文章之美,要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将实际生活情感融入课文

合理引导学生情感,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客观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净化心灵。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如在学习家庭亲情的作品时,我会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有没有做过令你感动的事情?你与父母关系怎样?通过提这些问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新的内容,那么文章的学习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了,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5.课堂练笔,升华情感

第8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产生求新、求异的想法,大胆猜想、联想和想象。创新是学生具有的一种潜在的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能得以保证。

二、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即使出现一些误差,教师也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创造性的自由发挥。课堂教学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三、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人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一般问题学生自己解答: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是一般性的比较简单的(或者说是质量不是很高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答,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或让别的学生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较难的问题学生可以讨论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教师一般不轻易下结论;碰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争辩,让学生畅所俗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总之,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是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就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胆量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说、通过写表述出来,并鼓励学生在想象之后,敢于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基础,学生的“会学”是升华,也就是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四是引的深度、广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寻根挖底,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等等。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是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就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确立“射线式”的教学目标。“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并且可以向另一边无线延长。“射线式”教学就是指:①在“端点”处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②在“无线延长”处要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善,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那么在“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同时,创新意识也逐步形成,而这种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反映在教学练习中。因此,教学实践中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有弹性。既要设计出“双基”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开放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伸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第9篇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以真实的、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

在定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在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C处,B村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学校建在何处距离两村是一样远?学生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于是,我因势利导强调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氛围“生活化”,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挖掘知识点,创设生活环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我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样一个问题,并运用多媒体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再配上各种颠跛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知道了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我又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就制造了圆形轮子。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三、习题编写“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地编写一些与生产生活等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生活化、开放化的题型,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方程的教学中,我为学生编写了一些与储蓄、保险、股票、债券等有关的习题。例如,王先生以两种形式分别储蓄一年期2000元和1000元,一年后全部取出,扣除利息税后实得利息43.92元,已知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和为3.24%,求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各是百分之几?(利率税=利息金额×20%)。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为学生编写了有关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的应用问题。例如,某中学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布置“生活化”,延伸学生的实践探索。

数学一味强调题海战术,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通过活动去实践,学生就不感到疲倦,更不会是一种课业负担。因此,布置一些实践探索题,让他们去调查实践,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