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文化的分类

时间:2023-06-05 16:08:46

导语:在网络文化的分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文化的分类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Campus Culture、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ANG W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issues in the network, presents that 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quality should be paied more attention in campus construction. Still, it tells us some contents we should care about in campus culture、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atmosphere; quality

0 引言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文章频繁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和媒体,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不约而同地都将网络文化素养列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在有关和谐校园建设或者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论述中,更是将营造良好的大学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因特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网络文化素养也逐渐构成当代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但有助于现阶段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意义深远。

一些学者在网络普及初期就对网络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讨论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专门研究却时间不长,对于网络文化与和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更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还没有探索出成型的模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而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各种负面因素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摆在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这不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氛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基本状况、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借助于因特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等。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他们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作用和影响。

其次,是分析和把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的关系,研究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特点,搞清网络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的互动,探讨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从形成到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地位问题做出判断。

最后,是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着重对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和网络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提出一套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学校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进而分析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等教学环节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

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规划和设计出一套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2 结束语

现在,各大学都把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为此而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但是在考虑和设计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时,又不能回避愈演愈烈的网络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网络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这种冲击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现在,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将来;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技能,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就成为和谐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6.

[3]钟嘉鸣,祝庚.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4).

[4]龚德良.营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计算机教育, 2009(12).

[5]高学敏.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10-02

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有多种形式,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学校网络文化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学校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学校网络文化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师生的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人才的培养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2.实践意义

建设内涵美、品位高的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师生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校网站,不断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社团在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职生社区、教师社区等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网络文化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学校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和多媒体彩信、彩铃等资源,把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当成学校文化的建设有效载体之一。

二、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搭建网络平台。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网络硬件、软件、网站、社团、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地发展。

其次建设网络资源:

1.在德育方面

加强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德育意识、网络主体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资源意识;做到德育内容和活动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2.在教学方面

(1)发展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可利用Web课程点播方式,学生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登录网络课堂,选择自己所需的课件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直播教学系统,授课教师在学校直播室授课,学生在校外教学中心的听课室听课;把网络课程刻录成CD~ROM光碟,方便学生进行单机自主学习;建立远程教育网站,开发优良的教学平台和丰富优质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

(2)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等。

(3)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建立校园多媒体点播(VOD)教学系统、在线教学辅导系统和智能答疑系统等。

三、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要点

1.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软件资源

做好学校校园网建设,将广播网、宽带网、监控网、电视网四网合一,向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管理交流的硬件环境。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有吸引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使学校网、学生网、学生个人网页、教师个人网页、名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网上党校、德育BBS、就业资询等资源相互链接,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网络传播学校的各类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在市、省、全国的知名度。

2.开发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网络使用价值

对学校而言,管理者可通过广播网、监控网、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平等。对教师而言,网络可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可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课外活动更多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也使教师快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名家面对面交流心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又一舞台,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制作、发表网络作品,在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如何建设和利用网络文化资源,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师生共同提高认识,加强合作。通过讲座、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技术辅导,解决师生建设和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生以班级、年级、学生社团等为单位,通过师生自主管理为基本途径,将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向全体师生开放,从而提升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 网络文化 发展趋势 作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剧烈碰撞产生了绚丽耀眼的火花,这为网络文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沃土。网络文化以其数字化、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相互综合的发展态势对传统文化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深入思考。网络文化承载着海量信息,其传播载体具备轻快、便捷、时尚等多种优势,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创意的时代里,它具备了广大消费者所青睐的诸多特点,催生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产生,为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网络文化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对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具重要意义,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网络文化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其产生背景与发展环境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落脚点,建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事业,使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做出贡献。

1 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

鲍宗豪教授在《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一书中认为,我国的网络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主要是网络文化自身的技术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经营模式,包括网络教育等;第二是一种描述,一种对总体现象的描述,第三是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角度对网络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在现在这个社会,文化和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网络文化本身就是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到现在就逐渐成为一体。这也说明,文化给网络插上了翅膀,文化又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的灵魂,而技术又为文化插上了翅膀。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网络和技术结合,让国家和世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也都可以说明,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主流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

2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不断发展与革新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文化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催生出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代表,并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们早已习惯承受海量信息的冲击,对新型文化的接受速度不断加快,而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厚重的纸质资料,如书籍、报纸等,不甚便捷且形式单一、价格昂贵,这就促使人们不断革新科学技术,将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载体不断完善,以提升对信息接收、归纳、利用的速度,节约信息传递成本。同时,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给人们的精神施加了巨大压力,人们急需寻找到新的休闲放松方式,并要求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而网络文化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大众口味,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与便捷的娱乐方式,集合数字化、平民化、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多元性等突出特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之际,大大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力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切实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3 新时期网络文化发展的作用

3.1 网络文化带来文化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从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革。

网络文化实际上是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计算机、手机等工具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满足当今人们对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需求为目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从而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助力。

网络文化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它利用文字、图像、语音、影像等海量信息资源,在网络载体的帮助下,于网络游戏、远程教育、数字影视、移动通讯等各个领域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制作、交易等,真正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生存方式的变革、创新与丰富。下面以网络游戏与数字化档案室为例进行说明。

网络游戏从无到有、从被否定到受追捧,其发展历程也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微缩版本。网络游戏从其方案策划、开发制作、面世宣传等各个方面表现着网络文化对文化生存方式的深入变革。网络游戏,尤其是大型网络游戏,往往以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或武侠小说(如《风云雄霸天下》)为背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制作,将人物、场景进行还原,并予以适当夸张表现,后期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进行宣传。网络游戏的出现和繁盛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结合了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是网络文化的代表之一。网络游戏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络文化的整体发展外,还以其超凡的更新速度、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玩家,对网络文化催生出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规模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发展活力与前景业已超越音像、影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新贵。

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与完善又是体现网络文化对文化存在方式变革的一个典型。传统室藏档案室占地面积大、档案管理耗费大量人力、档案信息使用不便利,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则改变了传统室藏档案的形式,将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档案信息得以用文字、声音、图像多种元素相结合的立体化形式展现和永久安全的保存,使文化信息资源得以用多层次手段保存与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即时共享的强大平台,使信息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2 网络文化造就新一代消费群体

现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中国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已渗入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青年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敢于追求时尚简约的现代化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全新的消费观念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发展,从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网上购物等方面的迅速崛起来看,新一代消费群体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已然出现并逐渐壮大,并且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也逐渐转变消费理念,步入网络文化的新时代。

3.3 网络文化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策略性的影响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在以文化形态出现的同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正处于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阶段,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概念有了改观,将其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大力发展。将网络文化发展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革新,改变大众消费理念,有利于转变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转变,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性转型。

4 结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我们应清晰认识网络文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背景下,不断思考发展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途径,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代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云南 曲靖 654200)

参考文献:

[1]任长权,党胜利,王玉扩.网络教育产业化的功能透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76―78.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39-02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果的具体凝结,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中国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形成了内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行为规范和民族表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人们进入21世纪不断更新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使人类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文化特征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新的网络文化的_突,寻找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共同引领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

顾冠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网络的视阈中,几乎没有界限和约束,任何思想、观念,任何民族的文化输出都可以通过网络呈现在世界面前,因此,网络文化也就呈现出这种极大的宽容和自由的开放性特征。

2.虚拟性。网络文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跳跃现实来传递信息、交流观点、倾诉情感,甚至于在互联网中呈现的现实也是在数据空间中虚拟的现实。虽然网络文化也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脱离现实,但仍是以虚拟的内容与形式通过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

3.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多样,也基于此,创造出的网络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或者是动画的、视频的形式等等。内容上,更是丰富多样,文学的、艺术的等等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现。

此外,网络文化还具有创新性、即时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各种特征也正是与传统文化冲突的地方,而克服冲突,实现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共进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共享与交流,但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在语言文字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文化的表达和输出离不开语言文字,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以语言文字来表达和描述文化,至今为止,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字的丰富多彩、意蕴深刻的。而网络是大数据发展,计算机技术进步的产物,网络的语言是程序性的语言。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流行起来的网络流行语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语言表达,更加随意和杂乱,缺少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第二,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只是依靠有限的印刷、书信的方式传播的,速度较慢、空间有限。而时代进步不断出现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等方式,传播的速度也较慢,传达的空间有限。而互联网却改变了这一状况,促使传统意义上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提升。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知世界大事,互不相见就能畅通交流,信息不再封闭,使人们能够更快捷的交流沟通。

第三,网络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体现的是快捷速食的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表现,这种机器性缺乏人自身的理性约束、感性自然抒发,缺乏价值展现。甚至会引导人沉入“虚拟世界”不肯面对现实,把真实的感情交流寄予没有情感的冰冷的计算机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人被网络的异化。而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借此传播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冲击着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也通过互联网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身的民族文化,在一步步进行文化的渗透和信息的干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网络文化的产生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但也在很多方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宽了渠道,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首先,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创新性的方式。其次,为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第三,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两种不同文化样态中,实现二者的融合,形成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体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任务。

(一)坚持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以巩固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这足以见证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核,如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君子追求、诚信节俭的品格等等,是要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发扬的。网络是新的一种传播方式,能够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更多更新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也会赋予传统文化以网络化的新特征,在更广泛的方面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更愿意接受的。网络文化也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新的观念,这势必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以结合当代文化的特征,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成就,积极挺进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拓展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以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其在网络文化中的新魅力。

(二)用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引领网络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快速性,所以也有人比喻其为“快餐文化”,而出于经济利润的驱动,网络文化会淡化界限,趋向低级趣味。因此应以传统文化伦理精神为主要内容,在网络圈营造重义轻利的氛围,使之自觉地创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防止让商业利益过度侵蚀网络虚拟空间,使网络成为构建传统道德的新的载体。人们上网时就会在正气的熏陶和压力下讲文明的、高尚的话,做有道德,有修养的事情。

第5篇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校园网络文化;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pplication

in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Lai Qunfeng, Xie Jinwen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the network has become the very important tool for the students daily learning,communication.The culture of the campus network need to be regulated and managed.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can contribute to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analyzes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of the role of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and made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pplied to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n the measures.

Keywords:Self-organization theory;Campus network culture;Role;

Measures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够使我们抓住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更规范、更科学。

一、自组织理论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自组织理论,是指系统通过自身内部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的一个动态过程。自组织理论主要追求的是系统内部通过自身的组成部分所完成的行为,强调系统稳定的状态是来自于系统内部多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更加强调这种稳定不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是自发形成的。自组织理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出现,随着我国的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自组织理论进入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自组织理论才被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二、自组织理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调动各种校园网络力量,促进网络自身的建设

我们知道,自组织理论追求的就是通过系统自身内部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通过协调系统内部的冲突与差异向前发展,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充分的运用自组织理论可以不借助外在的力量,仅仅通过校园网络内部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让校园网络处在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并且网络具有开放性,所有校园网络的成员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改善校园网络现状,推动校园网络的发展

由于校园网络自身具有一定的局域性,校园网络的用户都是从事相关教育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的接受者,导致整个校园网络文化比较单一、乏味。如果运用自组织理论对校园网络进行改造,给予内部使用者一定的刺激或者激励,就能充分的调动校园网络使用者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丰富校园网络的文化,改变文化比较单一的现状。同时由于校园网络使用者自身积极性的调动能很好的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进而通过内部因素的运动达到整个校园网络的稳定发展。

三、自组织理论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自由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气

任何网络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由二字,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由性。但是单一的网络文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促进一个局域网络的发展。只有多种文化的混合才能充分的激发自组织理论的潜能。同时由于当前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给许多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少量不良信息的存在就因噎废食,切断整个校园网络与因特网的联络,那样校园网络真的就成了一个局域网。我们应该引导校园网络的用户积极的使用健康向上的网络资源,同时远离那些不健康的资源。正常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一个自由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只有自由的网络环境才能给用户更多接触先进文化的渠道,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

对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建立在不影响用户正常的上网需求为基础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网络信息失真度比较高,同时由于部分犯罪份子通过网络进行犯罪活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加强硬件与软件设施的投入,要具备专业的网络防范技术,防止网络攻击等行为,又要对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监控与过滤,防止不法份子通过网络电脑影响校园网络用户。同时要屏蔽一些访问量较大,访问量较高的不良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清洁、干净的网络环境。

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顺利进行,还可以通过协调校园网络内部的各种因素,让各种因素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从而实现校园网络的稳定发展。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自组织理论这一工具,并且将其真正的投入使用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去,通过网络内部力量的作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耿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潘金云.浅谈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6

第6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未来社会中,网络会成为主要的社会神经系统,并且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网络相比较人类社会其他的发明而言能够给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个体带来更大的影响。而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网络文化环境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的背景,而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做出重新审视、认识以及思考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做出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都会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网络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如此大的转变,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网络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并让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道德生活追求都得到满足,这体现了网络文化对人生存发展的道德本源需求的适应性。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环境对于让德育工作体现出以人为本、推动德育工作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

道德教育工作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这项工作对社会个体社会化发挥着推动作用并对社会关系产生着调节作用。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道德情感产生着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道德虚无、责任感缺失以及道德情感淡漠等,甚至出现侵害他人、违法犯罪的行为。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已经十分广泛和深刻,而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已经得到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普遍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我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变革发展任务,所以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更直接地体现出了为社会发展而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虽然体现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工具价值,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本身的本源性需求。而这一偏重道德教育工具性和忽略人本性的问题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将道德当作与人的发展以及幸福感没有关系的清规戒律,强调德育工作对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的束缚性。但是事实上,道德规范对社会矛盾发挥着调节作用,而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人在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更好的条件。并且道德规范要推动人的社会化,也是为了维护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本源价值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所以,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应当重视人的发展需求,凸显出德育教育推动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避免由于德育工作目标的变动而迷失德育方向导致德育工作动荡和摇摆。只有用德育工作的本源价值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够发挥出德育工作推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才能够在稳固德育教育根基的基础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魅力。

(二)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核心内容

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要求在德育工作中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影响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产生着消极作用。虽然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和危险,但是由于网络文化倡导着知识与科学,体现着自由的观念和平等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所以网络仍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网络文化中所提倡的理念所具有的价值导向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求知欲望增强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充分体现出了网络文化作为德育资源推动人生存与发展的德育教育本源价值,而高校则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化的价值并对网络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让网络文化在大学生发展和成长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二、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一)基于网络文化满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人的内在需求推动着道德动力的产生,而对人的内在需求的满足则是让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人最本质的需求是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这一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当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建立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之上,那么道德的形成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所以网络文化环境中德育教育的开展重视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能够确保德育教育实效。而反观传统的德育教育,由于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德育教育内容也并不完全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于这些自身不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又怎能期望能够在养成大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方面发挥作用。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使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认知产生了改变,而这种吸引力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化所提供的资源能够满足大学牛的需求,并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以及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基于网络文化对不同层次的人学生不同需求的满足,所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满足和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是让德育教育工作获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在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方向,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基本的要求,而大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决定着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高过程中对外部材料的选取。而这些外部感知材料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在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网络文化就是扮演着一种信息源的角色,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感知材料。但是与传统德育教育不同的是,网络社会中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成为道德认知的对象,同时网络社会中也不存在权威来严格制定大学生必须选择和接收哪类信息,在大学生自愿选择下获得的信息才能够对大学生道德汰知发挥影响。网络文化中丰富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求知欲产生着刺激作用,在信息的海洋中,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爱好来浏览网站并选择信息,而那些与大学生需求以及爱好不符的信息,即便是具有更强的德育教育价值,也不会被学生接收和感知,所以这些内容所具有的德育教育作用也无法得到发挥。许多高校为了强化网络德育工作而创办了以德育内容为主的网站,但是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浏览这些网站,而浏览这些网站的学生也往往处于特定需求,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将显示社会德育的内容简单地搬到网上并不能够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三)注重道德教育与受教者的交互

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应当重视德育教育中的交互。传统的德育教育将灌输作为主要的手段,无论是家长对孩子的灌输,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由于学校需要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来规定德育教育教材,所以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位置,只能接受指定的德育教育内容。大学生在过程中的接受出于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以及对长辈和教师的敬畏。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成熟的心智水平,并且与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所以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以及内容已经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内化。由此可见,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展的趋势。网络文化环境下强调交互性,这决定了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必然会被淘汰。交互行为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取向,在依靠网络开展的学习、娱乐、交往中都需要开展交互,这种交互行为是大学生以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而产生的自主选择行为,也就是说不仅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的单方面行为无法推动德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并且即便是教师重视德育教育中的交互,但是如果交互过程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则德育教育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见,社会德育工作以及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都需要建立在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在民主权利需求、文化享用需求、情感需求以及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而网络文化在能够充分提高大学生的了解社会与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就是说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内在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网络在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中重视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发挥出网络文化在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方面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强调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的提高

网络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行为以及道德思想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现实道德和网络道德的冲突时往往会选择遵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由此可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会对网络中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另外,在现实社会中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对不健康的内容进行自觉抵制,而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则容易在网络世界中对自己过于放纵,这也决定了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的提高。

(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

在网络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发挥规范作用并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集团以及阶层对利益的诉求以及获得的利益都具有差异,这导致了道德追求与道德观念差异以及社会矛盾的产生,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做出具有差异的道德评判,所以对大学生现实道德教育的强化,需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来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重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

大学生的现实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事实上,网络文化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淡薄的法律意识,淡漠的人际关系,模糊的道德认知以及日益下降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通过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认知能力决定的,大学生只有在具备持久而稳定的道德能力基础上,才能够在复杂且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扬弃与批判能力

现实道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中所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进行遵循,因为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许多能够反映人性和谐发展和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道德值得我们去接收、传承和遵守,但是也存在一些戒律与观念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甚至有些道德文化是与人性不符的,所以这些内容应当被抛弃。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当前社会中的道德文化也有一些不能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道德文化应当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得到改革。另外,当前社会中的个体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使道德诉求以及思想文化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面对这些多元化的思想,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包容,另一方面则应当引导大学生学会判断与选择,坚决抛弃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四)注重将优秀的道德精神纳入现实道德观念体系

第7篇

[摘 要]网络文化是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的主流群体,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但其信息量庞杂,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予以重视。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摘要]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6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1

1 网络文化的特点

1.1 共享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文化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与速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缩短了网络使用者与世界的距离。无线网络的使用及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了新的观点与热点,获取了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能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众多网民进行交流,促进了网络文化的交融。

1.2 多元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既促进了自身向更全面、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又将各种外来文化、科技理念等集合成一座文化宝库,为文化的传承、更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平台。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繁杂多样,既有先进的、健康的信息,也渗入了一些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的理念。网络漏洞让不良信息有可乘之机,网络平台信息传播速度也使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对优秀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1.3 交互性

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是指网络文化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只能实现单向信息的传播,时间、地域的双重限制使思想文化的传播困难重重。报刊受版面、发行日期的限制,不能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且缺乏时效性。电视、广播没有版面限制,能够实现与观众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也是限制在节目播出的时段。网络文化则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且信息传播是多元交互的。人们的交流、互动不再是单向的、一对一的,可以实现多人共同交流沟通,促进了不同思想、信息的碰撞与交融。人们的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及时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法规、新思维、新看法。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2.1 W络文化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其与社会的交流。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使大学生在书本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也能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各地的人文观念等有所认识,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也了解到了自身的不足。网络平台也能使大学生交到不同领域的朋友,可以将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匿名诉诸网络,缓解情绪,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2)网络文化能促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且没有身份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也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换位思考的习惯,促进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网络文化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巧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2.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2.1 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还未成年,心智不够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有其两面性。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受控制,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使他们忘记了自己身份和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

2.2.2 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网络世界吸引了无数大学生。借助网络调查,一些大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更乐于与网友交流,而非与自己的同学、师长沟通。这对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极为不利,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更有甚者谈起了网恋,媒体不时报道大学生网恋失踪或遇害的新闻。还有的大学生受网络上的蛊惑,从事非法活动,既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也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3.1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1.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是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我国高校及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非沉迷于网络世界。

3.1.2 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力度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忽略了美好生活的到来是要靠自己去打拼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其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力度。

3.2 促进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1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社会在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也很激烈,大学生压力很大,很多问题只想在网络上跟陌生人倾诉,但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还使其出现与现实交流障碍、自我迷失等问题。社会各界应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及利用网络,从根源上防范问题的发生。

3.2.2 加强法制宣传力度

(1)制定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校园网络资源管理规章,加强管理。

(2)组织学生学习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律意识。

(3)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监控机制,各部门协同合作,迅速、有力地管控校园网络环境。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英语专业;跨文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1-0247-0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我国国内的多所高校的英语课堂都实施了网络教学及多媒体教学方式,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网络教学方式还不是很普遍,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高校英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利用网络条件,结合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将跨文化学习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一、网络文化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的作

用如今网络技术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浏览新闻、关注世界时事、结识朋友,是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与生活的第二个平台。网络也给教师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文化能够了解到语言最新的发展动态,对于高校中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时刻在跨文化学习中把握了解最新的文化动态,而网络的出现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了解西方多领域的文化习俗及风土人情,从而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有效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另外,英语教师将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展示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场景例子,吸引学生兴趣及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跨文化知识及英语知识的印象与认识,学生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了解到跨文化人际交流过程中的宗教习俗禁忌,从而在实际日常交往中注意规避,减少出现误解的现象。

二、网络文化影响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方法与策略

(一)播放网络视频,增强交流互动

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跨文化学习自身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及灵活性,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成的,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其学习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网络文化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现在网络上有多种类型视频,网络的一些视频资料可以当做学生学习素材,英语教师在跨文化学习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然后让其分组讨论,对视频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及信息内容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出心得结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同一场景下,比较中西方人语言行为,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让其通过互动、模仿及改编等形式,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参与到跨文化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网络资源素材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二)透析网络文化,寻找跨文化差异

网络文化是现在年轻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文化,各种网络用语及社交工具被广大年轻人使用,网络文化内容繁杂,因此其有利也有弊。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网络手段更新学生知识体系,选取其中的精华从而为我所用,将那些具有跨文化意义及文化差异部分选取出来让学生学习比较。网络文化中有许多新兴词汇及俚语,这些都能体现出跨文化差异,一些词汇及俚语需要了解有关西方传统文化及宗教知识才能理解掌握,然后从中分析出不同民族独特文化心理。俚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网络文化则为其提供了一个跟随时代潮流的平台,学生在网络文化这个平台里,能够恰当地选取语境,并使用这些习语。网络文化还涉及到当前的时代社会政治关系,一些敏感性话题会在网络上展示,并引起人们的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其认知是不同的,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些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文化,增强对文学、历史及宗教等了解,化繁为简,体会网络文化中跨文化知识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最终实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三)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各个高校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终极目的也是让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英语的跨文化学习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应该使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容新颖、多元的外部文化知识体系,辅助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学生在网络资源及平台下,也能够分析整理较为杂乱的跨文化知识内容,真正地让跨文化知识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三、结语

第9篇

2012年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概括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同时对2004年版的类别结构和具体内容作了调整,也说明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虽然文化产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整体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严重等特点,使文化产业发展远远没有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欠缺的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对口人才的缺乏还是一个弊端。

高职教育作为区域性、针对性较强的办学特点,有能力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自身发展带来广阔空间。首先,各地高职教育与区域传统强项产业关系非常密切,又推动产业发展的教学经验。其次,积极关注文化产业这一各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既可以促进所在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又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就业突破、教学突破、转型突破,提高地方高职教育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培养方向的灵活性,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战略支撑

目前,网络文化产业占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阵地作为文化产业开疆扩土的又一优质资源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体现。随着计算机的高度普及和Internet的广泛覆盖,网络资源的运用和使用正以惊人的速度双向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这一惊人的数字说明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但是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没有普遍形成,基础尚需打牢。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高职教育在计算机应用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规模化培养的传统优势,符合网络文化产业起步阶段的大规模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可以敏锐的把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来细化培养目标,在紧缺资源方面投入优势教学力量,开发实用的应用性课程。通过把网络文化产业所需所用,细化为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教学目标之一,即可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实用性,也会通过就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增强教学互动。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投入的资源,更会为今后的院校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会为适应市场的市场化教学积累丰富经验。院校科学技术力量集中的优势与人文优势、文化优势的结合也必将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育培养内容的实用性,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核心优势

目前的网络文化产业中,动漫、数字电影、手机增值业务、网络游戏等是增长较快的板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为适应网络文化产业的潮流,高职计算机专业将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扩展,调整了教学方向和内容,新增了动漫、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方向的相关课程,从而顺应市场发展,满足人才需求。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宗旨”,从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