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6:08:47
导语:在合同管理三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趋于标准化,建筑施工管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敢于大胆创新,才能对市场经济的变化作出应对,达到要求。本文对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以及创新途径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创新;技术创新
0 引言
近年来,对于一些建筑企业来说,其管理体制的职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项目和行业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等管理失控现象。与此同时,同行之间也存在很多由利益纷争引发的矛盾,如: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于管理职能的发挥,起到不利的作用。因此,一些建筑行业则无法按照正常轨道发展,但对于建筑行业本身来说,一定要充分发挥基本管理职能的作用,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勇于面对种种挑战,加快企业本身的迅速发展。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
1.1利于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管理模式。两者的关系既是互相促进又是互相约束的。只有有效地结合生产力三要素,才会真正激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三方面的内容。以前的经济时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可以获取劳动对象,竞争失败,就意味着你什么也得不到,生产力三要素如果不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那么就不能正常发挥生产力的潜在效果,那么市场将淘汰你,那也就无法在市场立足:生产力诸素的灵魂就是劳动者,他主宰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对于劳动工具来说,现在已经趋于科技化,因此,劳动工具中包含的工程成本也越来越多。能够有效利用使生产力三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2 利于市场需要
市场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适应市场的人才会有所成就,才会获得更高的效益。这里的效益指的是企业创造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企业占有已存在的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之处就是好的社会效益,若施工质量有瑕疵,不停拖延进度,那么就会影响社会效益,因此,很难获取市场。企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就会使其开拓市场、占有市场的能力大大提高。所谓的项目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和业主签订的合同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可将项目拓展到市场, 即项目从市场中获取,并在市场执行,在实施过程中使其竞争力得到提高,即进行下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较好地处理企业与项目的关系,提高自身实力,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1.3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只有通过在市场中不断地激烈竞争,才能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才可以在市场中立足,才能更好的发展。否则,企业将会以很快的速度遭到市场的淘汰。因此,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时,怎样才会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品牌实力等,这些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要想发展,必须要成就一些高素质的人才,逐渐更新企业每一个级别的管理层;企业开拓市场可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实现,一定要将项目部打造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沿地带:以项目整体的实施为契机,逐渐熟悉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求新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
2 实现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途径
2.1 观念创新
对于施工单位或者是管理部门职员,都要转换一种传统的观念,一定要结合现今企业的实际现状,以及建筑行业的相应发展状况,对于自身以及市场特性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努力的寻找经济增长点的位置。与此同时,主观上也要有所改观,对增加管理效益的措施要相应活跃,不要总是局限于本过过高或者亏损等原因。对于建筑市场的变化,一定要实时把握,一定要使眼光长远些,因此才能不断结合市场的需求,提高项目管理的可预见性。但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创新管理的基础就是双方的重视,即求项目负责人与管理人的重视,项目管理经费的支出要到位,人才培养也要到位,积极吸纳人才,才会不断适应场的需求。
2.2创新组织机构
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对于国民经济方面,建筑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些历史因素,施工项目管理中,把合同规定的范围称为项目,然后管理此项目。合同签订之后才会产生相应的项目经理,合同终止后,项目经理也随之消失。项目部虽然可称作施工企业,但它又不是企业,没有固定界限的责任,作为项目部,其在工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局部的利益,对于项目部的运作、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便是企业存在的潜在隐患。对于项目经理,可以处置人、财以及物品等,并且赋予其指挥权以及决策权,项目经理会与企业签订责任书,但无法形成较好地约束。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几个项目工程同时施工较为常见,企业、项目、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很难组织协调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创新来说阻力是巨大的。本文的观点是将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方面以及主体方面的延伸,根据各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的组织机构,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2.3创新技术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其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中,可以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利用相应的技术,协调建筑行业之间的施工管理。如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施工方法与施工设备等也很重要,还要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其进行相关处理。目前,建筑行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为迟缓,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本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过于重视,如招投标、组织设计等,对于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则过于忽略。其次,对于发达的网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对于一些建筑行业,还不能达到大面积使用互联网进行采购等,对于项目系统化的管理、信息之间交互与等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一定要使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普及管理知识等,希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使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熟练水平得以提升。
2.4创新体制
施工规模较大是建筑工程项目最大的特点,对于施工、合同管理来说,难度相对较大。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有关部门以及各方面关系,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并为顺利完成施工做好铺垫。此过程,基准是项目管理责任制度,一定要严格规范项目的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的考核办法等,从而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度。每个项目部的财产边界一定要清晰可见,承担法人责任则是要以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进行。确定项目部法人地位的依据局势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通过上述分析,对于项目部来说,才可以自主经营、独立的承担法人该承担的责任。
3 结束语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管理是很复杂的,想要将这项工作做得很好,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具有的特点进行认真讨论、分析,认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施工过程的管理方式要勇于创新,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内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作为管理人员,目光要长远,并且能做到实事掌控大局。实际工程项目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各项目的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管理实例,达到真正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兴仁.我国现今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及其改善途径探析[J].中国科技财富,2 0 0 9年2期
[2]彭晓明.绿色GDP启示下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l0年23期
关键词:施工管理;创新;工程项目
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2.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工程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而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由于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地影响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所以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3.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将管理科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4.管理创新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普遍存在着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行业保护、地区保护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法律法规尚没有完全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乃至灰色交易等影响工程招标的现象,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建筑市场有其固有的特性,但我国的建筑市场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尽管如此,市场经济下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成熟却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要求项目施工管理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的,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就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也就不能有效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生产力三要素能得到有效的协调组合,使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创新方案
1.观念与体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方案要适应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第二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通常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建筑企业还必须进一步简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应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虽然项目部代表着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企业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而且,由于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项目实施的指挥权、决策权,企业虽然对项目经理有责任约定,但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因此,企业应把建筑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长处,采取科学的手段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施工管理创新活动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课题,我们关注施工管理的管理技能创新,但更强调施工管理的艺术性创新,艺术性创新是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文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J],建设科技。2005
[2]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写组,工程师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施工管理创新;创新方案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只有把握好项目施工管理这一环节,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并在建筑行业市场中立于不败的地位。当前,各个建筑企业都逐步形成自身的管理模式,但在实践运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在项目施工管理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推广企业文化,并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品牌效应。
1.某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管理现状
某建筑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其直属国有全资企业,该公司是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例如,公路、市政、地铁、城际铁路、房建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在建筑行业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该公司虽然在不断加强自身内部的管理,但在总体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尤其施工管理上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如下:(1)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进行较大的改变,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2)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3)经营模式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4)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对此,本文针对该企业的管理状况,提出了如下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创新原则
2.1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其要求也会不同。管理模式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确保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的有效结合,才尽可能的发挥生产力的潜在功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期,要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劳动对象,如果劳动对象得不到,也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失败,从而就不能将生产力的三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就无法发挥和转化潜在的生产力,这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当中劳动者是其灵魂,它主宰了劳动工具的掌握和使用,通过劳动者才能获得劳动对象。
2.2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顺应市场规律的发展,是各企业都要遵循的原则,也是免于被淘汰的最基本做法,因为只有适应动态的、变化的市场,才能知道市场所需,从而企业才能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拥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该企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为企业开拓了潜在的市场;但如果该企业施工的工程质量有问题,或是工期被延期,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形象,从而难以获得市场。因此,企业的施工管理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3.创新方案
3.1观念创新
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施工管理进行不断创新的关键,因此,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加大对经费投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企业要用创新的管理思维进行管理,也就是在在施工管理中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对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深刻的认识,以企业高度的的发展战略来定位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作,并落实好创新工作。
3.2体制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机构创新也就是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尽管合同的履约期仍被作为项目的生命周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此次体制的创新而是要让项目部成为分公司,并建立起一套可行的企业制度。因此,要做到企业机构体制的创新,必先建立起企业制度。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项目分公司投资的主体便是企业,做到产权清晰就必须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并确定新型的产权关系,界定企企业与项目部各自的边界责任,必须让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行使自己的职责,并让其承担相关的有限责任。其次,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法人财产是达到企业法人的基本保障,所以,要依据明确的法人财产来证明项目部的法人地位的独立性。项目部才能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后,要形成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出资兴建的项目部分公司,体现着企业控股公司的权力和意志。控股公司在追求最高利润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市场风险的存在。控股公司的激励来源于最高利润的追求,从而对项目部分公司在执行合同的态度上起到督促的作用,并控制好质量、工期和成本,与此同时,要避免了管理不全面以及合同的缺陷所造成的风险及对企业的伤害。
3.3技术创新
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就是技术创新的实质所在,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采用,才能使得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从而实现市场价值。创新技术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也得力于技术创新的支持和保障,总之,技术创新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4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项目管理责任制的推行,也就是在进行大规模工程的强效管理制度。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在主体要精确的情况下,还需要精简生产关系,层次管理也要作相应的减少,并建立灵活强效的扁平式管理,避免多层次的管理造成的关系复杂化。大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有很多管理方面的要素,工程不同其管理的重点也不同,但项目管理的核心主要还是项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项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的落实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都是必须由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的。企业内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了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同时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灵活有序的进行。为了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人以及建设承包公司与各个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都需要建立一套全面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和规章。
3.5组织机构创新
项目部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代表,但其本身不是企业,这一明确的界限使得责任项目部无法承担。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通常只会对自身的局部利益做考虑,这样就使得项目部的运作脱离了企业的发展,从而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再者,虽然企业有责任书对项目经理进行约束,但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使得责任书对项目经理失去了有效的制约作用。因此,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就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具体方法可以拓宽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过程进行考虑,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对项目全过程的进行有效管理来,也就是对项目部做全新的定位,将其设立为企业的分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创新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企业分公司的项目部,它代表着了整个企业的形象,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只有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这一环节进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弥勒;农村;土地;流转;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调控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弥勒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全市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一、流转现状
弥勒市耕地总面积155.56万亩,承包地面积47.1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户13.5万户。截至2015年4月,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10个乡镇,流转面积92794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9.6%。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301亩,以出租方式流转土地面积90812亩,以互换方式流转土地面积428亩,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面积59亩,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73亩,以其它方式流转土地面积20亩。从流转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的坝区乡镇,例如新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3620亩,占该镇承包土地面积47200亩的71.23%。从规模经营看,流转规模在50亩以上的达17833亩,流转规模在50-100亩之间的达4384亩,流转规模在100-300亩之间的达8151亩,流转规模在300-500亩的达4704亩,流转规模在500-1000亩之间的达1850亩,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达33080亩。从流转方向看,流入种田大户的土地面积41318亩,占流转总量的44.6%;流入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173亩,占流转总量的0.19%;流入企业的土地面积51253亩,占流转总量的55.2%。从流转服务看,农户间自发流转29755亩,占流转总量的32%;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16047亩,占流转总量的17.3%;委托乡村组织流转46963亩,占流转总量的50.6%。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集中土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了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发展特色蔬菜22.01万亩、特色水果15.42万亩、特色中药材3.82万亩、景观苗木基地6个1.24万亩,流转土地面积7.16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至323户。
(二)农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弥勒市积极探索多样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土地规模种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有效解决农村“人散”、“地散”问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高,“永红模式”“牛背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已成为弥勒土地流转工作的成功典范。例如,弥阳镇永红村通过走“土地出回租”的流转经营管理模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租回村集体,村集体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连片后,建成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农户以一定租金进行回租,同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整合技术、人才、产品等资源,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公司进行收购,以“抱团作战”闯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销售、市场风险等难题。
(三)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紧抓基地、龙头、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弥勒市玫瑰湾玫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弥勒市四园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都是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注册或建设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的涉农企业共190余家,其中,统计在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州级12家),资产总额64438万元,从业人员5399人。2014年,21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560万元,上缴税金5367万元,带动农户5.6万户,促农增收63665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山坝土地流转不平衡
全市山坝区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坝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7.2%,山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8%,其中,江边乡、巡检司镇尚未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山区受自然因素影响,水、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新型经济主体培育滞后,推动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土地流转速度慢。
(二)土地流转程序运作不规范
当前我市一部分土地处于无序流转状态,存在着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受农民契约意识不强、土地流转期限短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通常以口头协议、私定协议形式进行约定流转,土地流转后易发生纠纷。目前,弥勒市土地流转中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流转的土地面积达27838.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0%。
(三)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我市虽已成立了市、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但市、乡镇、村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加之相关人员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服务中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不完善,纠纷调解渠道相对单一、程序复杂,缺乏行之有效的调解途径。三是土地供需双方信息对接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一是要完善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土地流转中提供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管理、关系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登记、备案工作,及时调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双方权益。
(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
通过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对流转土地面积四至(或权属)、流转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转土地用途、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调价原则及方式、流转合同续签约定、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处理和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手续管理工作。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 水运工程 应用
1 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其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建设工程采用了工程量清单的方式进行计价最早诞生在英国。经过多年实践检验与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计价方式。随着我国生产力、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各专业建设工程的招投标、预结算等工作中。这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工程计价模式与国际接轨的一项具体举措。
从第一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3)的,到第二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的施行,并于2008年12月22日了《水运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JTS 271-2008),表明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我国的使用和推广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水运工程量清单计价还是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初步阶段,企业定额缺乏、评标体系不科学、图纸设计质量和深度不够、工程造价信息系统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水运工程中的可操作性。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水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研究主题,达到加快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水运工程推广应用的目的。同时国内市场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工程量清单招标报价方式,建立工程造价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2、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原有的计价方法比较具有许多优势
原有的计价方式为定额计价,采用的是指令性计价的模式,从本质内容上看,是量价合一,各投标单位所采用的人工、材料、机械三要素的消耗量的水平是统一的,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同时,人工、材料、机械的单价是静态的指令性价格,各种费用的取费率也带有一定的指令性。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不能真实反映投资个别企业的实际消耗,人工、材料、机械的单价不能反映市场的灵活变动,各项费用的费率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消耗和竞争策略。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是市场计价的模式,在计价依据上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价格由市场决定,使企业经过自主报价,合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策略。
在水运工程量清单报价中大都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中包含了清单项目所需的材料、人工、施工机械、管理、利润以及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以往定额计价相比,清单合同的单价简单明了,能够直观反映各清单项目所需的消耗和资源。另一方面,工程量清单报价一经合同确认,除设计修改外竣工结算不能改变,单价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在这方面,国家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国际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作出了相应的约定。
工程量清单计价在进度支付及结算时更方便、快捷。在施工过程中,发包人代表或工程师可依据承包人提交的经核实的工程进度报表,按合同单价拨付工程进度款,根据核实后的工程量,按照合同单价,很快就可以计算出需要支付的进度款,审核的工作量减少,审核周期明显缩短,且透明度更高;依据合同中的计日工单价、依据或参考合同中已有的单价或合价,确定工程变更价和处理费用索赔。工程结算时,承包人可依据竣工图纸、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等资料计算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对与原清单不符的单价部分提出调整,并最终依据实际完成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
实行工程量清单施工合同更加适合招标投标。清单报价能够真实地反映造价,在清单招标投标中,投标单位可根据自身的设备情况、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对不同项目进行价格计算,充分反映投标人的实力水平和价格水平。而且由招投标人统一提供工程量清单,不仅增大了招标投标市场的透明度,杜绝了腐败的源头,而且为投标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的基础和环境,真正体现了建设工程交易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招标文件是招标投标的核心,而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关键。准确、全面和规范的工程量清单有利于体现业主的意愿,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工程造价的控制。
合同的订立方面
1.计价方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要求采用单价合同,且合同中工程量清单的计价应包括按招标文件规定,完成工程量清单所列的项目,并考虑了各种技术、质量、进度和风险等因素的全部费用,即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其中,清单中各工程细目的单价采用的是综合单价;措施项目费,是根据拟建工程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照《规范》规定的综合单价组成确定的。因此,合同价款就是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及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平均消耗量定额进行编制确定的投标中标价。
2.风险约定
显而易见,这一新模式的计价方式,对工程量的计算错误或工程变更所带来的风险应由业主承担。对投标所报的成本、单价等所带来的风险应由承包商承担。为了在合同的履行中更好地界定和计算因风险所承担的责任和费用的支出,合同中应进一步明确有关风险约定的条款。如合同中综合单价因工程量变更,即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应约定单价的具体调整幅度。
对于较大型复杂且工期又较长的工程,建议采用可调单价合同较为合理。合同中应明确:在合同工期内,因物价变化对施工成本产生影响后,计算调价的原则和计算方法等约定,如采用动态调值公式的计算方法。
合同价款的调整方面
合同价款的确定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内容,清单中分项工程量和综合单价两个参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同价款的大小。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相对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故工程变更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工程变更必然引起工程量变化,从而引起工程承发包价格的变化。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作出的改变。在施工中发生合同价款的调整情况,大部分是由工程变更引起的。因此,在施工合同中对工程变更的发生应作出明确的界定,对变更后工程价款的调整方式作出明确的约定,是非常必要的。
合同价款方式的约定
(一)当前水运施工中常用的合同计价方式。《水运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对合同价款提出了二类可供选择的计价方式,即固定总价合同和固定单价合同。各类合同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为:
1、固定总价合同的价款以设计图纸、工程量等为计算依据,按合同签订时的总价,一笔包死。合同履行过程中,除约定的风险范围外,价格不因环境的变化和工程量增减而变化。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议在工程不复杂,施工条件良好,地质勘探报告详细,施工图出齐,技术规范明确,合同工期不超过1年的情况下使用此类合同。
2、固定单价合同采用综合单价计价方式,由发包人提供工程量清单,承包人在投标时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各分部分项工程填写综合单价。综合单价中包含了完成分部分项工程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以及相关的各项费用、利润、税金、风险等。合同履行过程中,除约定的风险范围外,合同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不得调整。这类合同使发包人承担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承包人则承担其他风险。一般适合于工期较长(如1年以上)或较复杂的项目,目前大部份水运工程都采用此合同方式。
结束语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通行做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工程量清单和施工合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成熟的清单计价体系,需要完整、严密的施工合同配合。水运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推行,对水运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不断学习国内外合同管理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身对施工合同管理的理论水平,将清单与合同有机结合,并运用到水运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确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贤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施工合同管理中的应用.惠州学院学报, 2007(6)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chedule and cost of three main link control,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progress control and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管理是指由建筑施工企业临时成立的项目指挥部对施工项目进行的管理。其主要涉及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与协调。本文围绕质量、进度、成本三个重要控制环节,并结合作者在工地的实际经验来谈一谈安装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加强项目管理,可为工程同行借鉴。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指为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而进行的监督、检查、试验和纠正工作。施工质量控制是一种过程性、纠正性和把关性的质量控制。只有严格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才能实现项目质量目标。
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成立之后,项目经理要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质量责任制。项目经理主持熟悉图纸并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并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质量控制计划表。项目经理必须使分包工程及采购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并有计划地进行。慎重选择分包人和材料、设备供应人。项目经理部应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首先项目经理要编制总技术交底,并对参与施工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工段编制分部、分项技术交底,并要做到从项目管理人员、施工班组长到施工人员的逐层交底。其次要把好施工过程中的主材、辅材质量关。材料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创造正常施工的条件,也是实现造价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前提。针对材料供应商的信用等级建立材料供应档案,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有针对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设备安装环节、焊接环节、管道支架安装等环节,这是对质量进行预控的有效措施。
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已完工程主体,依据竣工资料要求收集整理材料、设备、构件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各种材料的实验检验资料、隐蔽工程记录、焊接记录、安装记录等过程记录。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的技术、质量、生产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验评定。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各方主体参与的竣工初验、验收程序。
施工进度控制
施工进度控制是对施工的全过程经常进行检查,对照,分析,及时发现实施中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建设施工进度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工期目标实现的全部活动。
施工前进度控制
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编制施工组织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按照施工工期编制短期的季度、月度工程计划。
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
定期收集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行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技术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施工质量,节省费用,做好各项作业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
竣工验收阶段进度控制
工程结束后主要是尽快组织工程验收,整理、完善竣工资料,办理工程决算等事项。
施工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快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制定组织措施控制项目成本
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必须要全员参与,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
制定技术措施控制项目成本
项目经理部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制定经济措施控制项目成本
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对现场施工三要素的控制即人工费控制、材料费控制、机械费控制来达到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消费情况;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TB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43-01
引言
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市场价格波动和施工人员操作等多个方面。工程量清单计价就是将这些方面以清单列表的形式直观的表达出来,企业通过工程量清单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到工程的消费情况。对于不合理的消费,企业可以以清单的内容为依据进行管理调整,进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概述
1.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概念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按照“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将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整个过程的工程量进行编制和计价并罗列在清单上的方法。它具有强制性,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计价标准进行实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规费、税金等必须按规定收取,不得作为竞争的费用;它具有实用性,工程量清单可以一目了然的体现出建设工程的费用支出情况,有利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也能带动企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它具有竞争性,企业通过工程量清单可以直接了解到工程的各个项目消费情况,这样,可以以其它企业的清单为参考,来分析各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具体范围,进而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消费,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它具有通用性,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计价标准实行的,工程造价市场需求相同,计算方法和规则统一。国家的计价标准是满足工程项目的实质需求的最低投标价,这个价格一般不能低于工程的成本价。
2.清单计价与建设工程招投标
工程量清单计价一般是由招标人进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编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和税金项目清单。招标人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计价标准,遵循市场的需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编制清单内容。招标人将这些清单以文件的形式发售给投标人。投标人按照清单列表进行报价投资。报价的编制工作一般由投标组织来完成。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1)审核工程量清单。招标单位在编制清单时,很可能会因为工作时间紧,清单内容多而造成编制清单内容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投标单位对清单内容进行审核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审核时,要选用专业人员对清单数据进行分析检查,在审查中,如果出现了清单内容不准确,文字表达不明确的现象,要及时向招标单位提出质疑,由招标人负责改正和完善清单内容。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进行战略部署。通过施工组织设计,能够方便施工单位对施工活动的各种条件、生产要素和施工过程进行安排,确保工程施工的周密性。3)确定综合单价。建筑工程综合单价主要由“量,价,费”三要素组成。“量”主要指的是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工人数量、材料数量和施工设备数量。“价”指的是每个施工工人的施工费以及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单价。“费”指的是企业管理费用、利润和一定的风险费用。4)标价分析决策。在标价分析时要考虑工程的商业价值、成本投资消耗水平、市场需求量情况、工程的施工周期、工程的性价比、国家的价格政策等各个方面。
3.清单计价与合同管理
工程量计价清单是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相互合作的重要依据。在发生工程利益冲突时,可以通过合同中的计价清单内容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所以说,对合同进行备案和跟踪监督,是行政部门对招标后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作用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程量清单计价能控制企业投资成本,及时调整不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另外,企业单位按照成本输出制定价格。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低价投标单位。这样,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通过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招投标时,由于清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企业单位的工程项目款项透明化。进而减少了企业间的暗箱操作。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另外,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它们竞争市场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融入世界大市场的需要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通行的计价做法,在我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提高国内建设各方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所以,为了适应国际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必须要开发设计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清单计价方式,快速的融入到国际的大市场中。
三、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以通过工程的清单计价来推算出企业的成本投入资金,预测出工程的造价的发展趋势。在招标阶段,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依据,防止企业间日后产生利益纠纷。在施工阶段,以清单为标准,设计施工工期,如果施工过程中计划有变,要及时更改并记录清单内容。在施工工作完成后,建设工程单位可以以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对每个工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时,参考清单上面显示的项目内容,进行对照。
四、结语
工程量清单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准备的依据,也是控制工程成本,确定投标报价的依据。同时,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还能加强建筑工程的投资管理,调动投标单位积极性,促进资金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潘高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0,3.
[3]王伟红.浅议工程造价咨询中对造价的控制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4]廖义诚.浅谈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关键词:工程项目 三大目标 优化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要把握好三大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它们的制衡机制,掌握它们的控制方法,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点,确定合理的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成本目标,合理运用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对三大目标实施有效的优化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施工项目的建造成本,确保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取得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把握好三大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的核心要素,把握好这三大目标的辩证关系是实现项目有效管理、保证顺利完成建设任务的前提。三大目标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对立的辩证统一体,不可孤立的看待某一问题,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三者关系的整体平衡,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
在三要素中,工程质量是第一位的,质量的好坏必然影响进度和成本,只有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质量等级标准的工程质量才是合格的质量、经济的质量。根据有关规定,工程质量的等级标准可分为合格和优质两种。在工程建设中,不应随意提高或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对质量要求越高,施工成本上升越快,当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再需进一步强化时,其成本将成几何倍数增加,但也并不是说对质量要求越低,成本就会越低,因为不顾质量,一味追求进度或利润,势必造成质量低劣,凡不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质量等级标准的建筑工程是不允许交工的,势必造成返工,既增加了成本,又延误了工期。而事实上,人们对质量并不是无限要求的,而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在这个范围内,质量和成本呈近似的正比例关系。
质量和进度之间也呈近似的正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若工期过短,要么需要采取特别的施工组织保证措施,比如:增加劳动力、增加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等,增大了资金的投入;要么使员工、机械超强工作造成员工疲劳、机械维修、材料供应紧张、必要的工作持续时间被强行压缩,改变了施工条件,影响了工程质量;若工期过长,则会造成人员窝工、机械设备闲置、资金占压、材料价格上涨等不稳定的因素影响,造成成本的增加。
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工程进度是实现利润的重要手段,工程成本是随着工期的长短而变化的,工期过短或过长都会造成施工成本大幅上升。在通常情况下,直接费是随工期的缩短而增加,当工期缩短到极限值时,直接费达到最高,间接费则随工期缩短而降低,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上述两种关系的叠加,直接费和间接费的叠加和为最小值时的工期,就是施工项目成本最小的最优工期。
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必然会产生长工期和高成本,进度过快会产生低质量和高成本,过低成本会出现低质量和长工期,而高成本也不一定就会有短工期和高质量。不能离开工程质量讲节约,而应在搞好工程质量中求节约。要把握好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均衡优化,以满足合乎质量标准和最佳工期与最低成本的统一,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优化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也是施工项目成败的关键。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配置施工生产的诸要素,使施工组织管理及施工方案更加科学、经济、合理,对工程施工更具操作性、指导性。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的方法,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比选出最佳的施工方案。例如:在某办公楼施工前,选择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应采用的模板施工方案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比选了两种模板施工方案,即钢木组合模板体系和小钢模体系。从模板总摊销费用、楼板浇筑质量、模板人工费、模板周转时间、模板装拆的便利性等五个技术经济指标对该两种模板施工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核算两种模板施工方案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和价值指数,由于本案中钢木组合模板体系的价值指数优于小钢模体系的价值指数,所以,最后确定选用钢木组合模板体系,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加快施工进度,也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3.优化网络计划:
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按既定目标对网络计划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寻求满意的方案。对网络计划进行的优化控制,包括工期优化、工期-成本优化、资源优化三种。
3.1.优化工期:
要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有步骤的进行网络计划工期的优化,计算出网络中各项时间参数,确定出关键工作与关键路线,利用不同分配资源产生的时差来调整与优化网络,以求得最短的工期,不能将关键工作压缩成非关键工作,严禁随意压缩工期,否则,必然会带来重大质量问题和成本增加。在优化工期的同时,要综合考虑资源的配备量、费用的增加额以及对质量安全的影响等因素。尽量在不增加额外资源投资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施工顺序,确保施工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均衡和有节奏地进行,使相邻两专业队能最大限度的进行搭接作业。
3.2.优化工期-成本:
可以采用最低费用加快法进行工期-成本的优化,寻找与缩短后工期相对应的最低成本。要认真分析网络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费用与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它是网络计划工期成本优化的基础。根据费用优化的基本思路有步骤的进行工期-成本的优化。
3.3.优化资源:
虽然完成一项工程任务所需的资源量基本上是不变的,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工作的开始和完成时间,使资源按照时间的分布符合优化目标。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它包括“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优化,“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前者是通过调整计划安排,在满足资源限制条件下,使工期延长最少的过程;而后者是通过调整计划安排,在工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使资源需用量尽可能均衡的过程。可以采用满负荷匹配工作法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力、机械、材料和资金等资源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在满足合同规定工期、确保合同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情况下,选择在相同条件下的投入资源组合最小的施工方案。比如:①优化施工劳动力计划,各工种人数及其高中低技术级别的搭配要合理。②优化施工材料供应计划,施工材料的供应应在不影响施工进度计划的同时,尽量减少其运输和管理的费用。③优化施工机具、设备计划,合理确定它们的进场、退场的时间,避免因为进场后长时间闲置带来的施工成本的增加,在充分发挥主机效率的同时合理配置辅助机械,减少非生产工时,达到施工工序的连续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4.优化施工现场的规划与布置:
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经济合理的规划布置方案,为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①科学合理的规划施工平面可减少临时设施和施工用地。②临时设施的修建标准要根据工期的长短及工程规模而定,力求费用最低。④临时道路的布置要做到永临相结合,保证场内外运输的畅通。③要考虑方便的材料运输,尽量减少二次搬运的现象。⑤要使平面布置尽量满足施工方案中的施工顺序的安排,尽可能的减少因平面布置不当所增加的施工成本。⑥要保持一个清洁、堆放有序、整齐、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
5.做好管理目标的同步控制:
影响工程管理目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材、机、方法、环境等等,要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控制,减少或避免其对工程的负面影响,要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做好管理目标的同步控制,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
5.1.建立健全管理目标控制体系和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目标控制体系和制度是实现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要采取适当的组织措施,明确和完善目标控制的组织工作,以取得良好的目标控制效果。
5.2.加强质量管理:
要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做好质量控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施工中可能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源头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的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尤其是对影响质量成本较大的关键因素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要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落实质量保证措施,保证“PDCA”循环。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优质的产品有利于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企业信誉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足以抵偿部分成本的增加额。
5.3.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建筑业是安全事故的高发行业,历年来国内外建筑业所发生的惨痛的质量和安全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标准规范,贯彻落实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5.4.加强工期管理:
施工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合理安排工程进度是工程项目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进度控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管理过程。可以采取挣值法综合控制进度与成本,也可以采用工期-成本同步分析法控制进度与成本,对拟采取的措施要计算经济效果,要根据网络进度计划合理组织施工。采用流水施工方法,把每一道工序分配给专门的劳动者进行加工,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以达到作业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进而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节约了经常更换工具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要采取措施做好冬雨季的施工,跟踪检查实际进度情况,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纠偏。
5.5.做好成本控制:
项目的成本控制应强调动态控制的原则、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要切实把握好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将成本、工期、质量和安全目标高度统一,力求实现三大目标的最佳匹配。形成以项目质量管理为核心,以施工网络计划和成本计划为主体,以人工、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为支持的项目计划体系。在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分析工料机消耗,制定节约措施,做好成本核算、分析、考核工作,实现成本目标。
5.6.加强材料管理:
工程材料消耗量约占工程总成本的60%~70%,在整个工程成本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降低材料成本,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
5.6.1.做好材料的量价控制:
对材料计划的编制要进行适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的控制。要坚持货比三家的采购原则,坚持“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做到优化采购。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争取材料直拨,减少中转环节,做好经济库存。严格控制材料的购进、保管和使用,确保材料质量。
5.6.2.组织好材料的进出场:
一项工程往往有成百上千种材料,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合理安排材料的进出场,保证施工的有序性。
5.6.3.节约材料使用成本:
节约资源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要采取措施科学管理,把节约材料使用成本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5.7.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根据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强预控管理,防止合同外用工现象的发生,安排好各工序的衔接,加强现场人力、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源的管理。
5.8.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中,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伴随着某中损失。要建立风险预测机制,按照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去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系统的、循环的管理,合理地使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9.规范合同管理,提高索赔意识:
5.9.1.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合同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管理。对合同的履行要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按照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如期交付产品,获得工程款,是施工企业的最终目的。
5.9.2.要建立索赔机制,提高索赔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造价管理就是索赔管理。工程索赔是保护自身正当权益、补偿工程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5.10.打通“PDCA”循环,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对各项管理目标要坚持做好“PDCA”循环的全过程控制,不断的发现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的总结经验,克服缺点,使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
总之,工程项目三大目标的优化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特别重要的系统工作,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要有统一的思想、明确的目标、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控制管理目标,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偏差,做到事前计划预控,事中过程控制,事后纠偏控制。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真正做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鳌头。
关键词:国际工程;合同;索赔
当今的国际承包市场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买方市场,多家承包商为夺取一项工程,而互相竞争于同一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局面下,承包商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既低价中标又能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各国承包商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工程索赔被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1、国际工程索赔程序分析
1、1情况一
发包方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或发生错误以及应由发包方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况,造成工期延误和(或)延期支付合同价款及造成承包方的其他经济损失,承包方可按下列程序以书面形式向发包方索赔:(1)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2)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内,向工程师提出补偿经济损失和(或)延长工期的索赔报告及其资料;(3)工程师在收到承包方送交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于28天内给予答复;或要求承包方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4)工程师在收到承包方送交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28天内未予答复或未对承包方作进一步要求,视为该项索赔已经认可;(5)当该索赔事件持续进行时,承包方应当阶段性向工程师发斟索赔意向,在索赔事件终了后28天内,向工程师送交索赔的有关资料和最终索赔报告。索赔答复程序同(3)(4)规定相同。
1、2情况二
承包方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或发生错误给发包方造成损失,发包方也按以上各条款确定的时限向承包方提出索赔。
工程索赔的实质,其实就是承包商与业主之间在分担合同风险方面重新分配责任的过程,在合同实施阶段,当发生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施工风险等意外困难时,施工成本急剧增加,会大大超过承包商投标报价时的计划成本,在合同实施阶段出现的每一个索赔现象,都应按照有关惯例和合同的有关条款尽快加以解决。
2、国际工程索赔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国际工程大多是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天气、地质条件的变化影响,以及设计变更和人为的干扰,在工程项目的工期、费用等方面都存在变化的因素,因此超出合同条件规定的事项可能层出不穷,这就为索赔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其中主要原因有:
2、1合同导致的情况
(1)合同缺陷导致。合同是基于对外来情况的预测和历史经验作出的,而工程本身和工程环境有许多不确定性,合同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作出预见和规定,合同中总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条款和缺陷,如合同条款用语含糊和不够准确,合同条款中存在漏洞、前后矛盾等,从而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向另一方提出索赔。(2)合同理解差异。国际工程承包中,由于合同双方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工程标准和习惯以及使用不同的法律体系,使得双方对合同的理解产生差异,从而造成工程实施行为的失调而引起索赔。
2、2施工过程中的情况
(1)施工条件变化。由于在招标阶段,业主不可能将准确的施工条件提供给承包商,而承包商也不可能通过现场考察等方式将施工条件准确的定下来,因此,即使有经验的承包商也不可能将所有施工条件的变化都预见到,通常,施工条件变化往往会导致设计变更、暂停施工或工程成本大幅度增加,从而使承包商蒙受损失,因此,承包商只能通过索赔来弥补自己不应承担的损失。(2)业主或工程师违约。业主或工程师未按合同条款规定,为承包商按时提供条件、未按规定支付工程款,工程师未按规定的时间提供图纸、指令或批复等,对于因这些原因引起的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承包商可提出索赔。(3)工程变更。由于图纸的不完善或施工条件的变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师会根据需要向承包商发出工程变更指令,这些指令可能包括暂停施工,改变规范,修改图纸,加速施工,变更施工顺序等,这些指令往往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或工期的延长,因此承包商可以根据合同的条款进行有关工期和费用的索赔。(4)工程拖期。由于工程受天气、地质条件、图纸等方面的影响,工程经常出现拖延,发生此种情况,在分析原因、明确责任时,合同双方经常出现分歧,工程拖期会对承包商造成工期、费用上的损失,如果是业主的原因造成的,承包商就可以按合同规定进行索赔,如果拖延是承包商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则承包商避免拖期罚款应自行采取赶工措施。(5)风险分担不均。国际工程承包的风险对于合同双方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目前市场供求关系的原因,通常合同中规定的风险承担责任不均,主要风险往往都落在了承包商一方,承包商只有通过索赔来适当减少风险,弥补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6)法令、法规变化。工程所在国的法令、法规发生变化,如外汇管制、进出口限制、税率提高、提出更严格的强制性标准等,都会引起承包商施工成本的增加,承包商可以根据当地的法律和合同的规定进行索赔。
2、3设计方面原因
在整个设计、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图纸与现场实际施工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或是遗漏、缺陷等,需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不可避免产生工期、费用方面的索赔。
3、国际工程索赔方法分析
3、1树立索赔意识
索赔工作是贯穿工程始终的经常性工作,缺乏国际工程承包经验的公司,因对索赔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在开始时并不重视,等到发现不能得到应得的赔偿时,才匆忙研究索赔问题,不是因索赔时限已过,就是因平时不注意积累资料,仓促上阵,汇集的证据不具有说服力,索赔难以成功。因此,应在执行合同之初就让项目组全员树立索赔意识,成立索赔和合同管理小组,并置于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之下,在工程执行的全过程中作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在做好合同管理和日常文件、记录等资料管理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和索赔工作人员还要认真学习合同技术规范、往来信件等资料,找出可供索赔的机会和充分的索赔依据,从而使索赔获得成功。
3、2编好索赔报告
实践证明,对一个同样的索赔事件,索赔报告的好坏对索赔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索赔报告书写的不好,往往会使承包商失去在索赔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使正当的索赔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妥善解决。因此,有经验的承包商都十分重视索赔报告的编写,使自己的索赔报告充满说服力,逻辑性强、符合实际、论述准确,使阅读者感到合情合理,有理有据,有利于索赔的成功,这就关键靠对证据的积累和文档的管理。索赔证据的积累正是与平日的文档管理分不开的,完善有序的文档管理是实现成功索赔的关键。除合同外,承包商进行索赔的主要依据包括:补充协议、会议纪要、来往信件、材料采购凭据、现场施工记录、影像资料和气象资料等。
3、3善于进行索赔谈判
索赔通常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并通过反复的商谈和谈判才能最终解决,在进行索赔过冲中,除了编好索赔报告以外,也要善于进行索赔谈判,在谈判中应做到:(1)谈判应严格按照合同条件的规定进行争议,不要采取强加于人的态度;(2)谈判双方应客观冷静,以理服人,并具有灵活性,为谈判留有余地;(3)谈判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拟好谈判提纲,对准备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4)善于采纳对方的合理意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让步,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索赔策略。索赔策略是承包商经营策略的一部分,必须体现承包商的整体经营战略,体现承包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要注意:(1)确定索赔目标;(2)对业主和工程师进行分析;(3)承包商自身经营战略分析;(4)索赔前景分析;(5)力争单项索赔,避免一揽子索赔;(6)防范反索赔。
总之,在国际工程承包中,承包商的索赔涉及经济、法律、商务、管理、工程技术、谈判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更包括一系列的决策活动。承包商应当重视并认清工程索赔的原则和程序,严格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有效方法来实施索赔,提高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出现索赔事件时及时进行索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许文凯。从案例分析看国际工程索赔[J],国际经济合作,199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