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时间:2023-06-05 16:08:50

导语:在进出口贸易投融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第1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出口总额;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出口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1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4.9%,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6.1%;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分别升值21.2%和30.3%。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贸易顺差逐年收窄,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记录,其中出口是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在逐年增加,但是出口和进口所占份额的差值,却在逐年减小,也就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收窄,进口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都是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结果。人民币升值是一种长期趋势,其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近十年来,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国内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希望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提高从而减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003年,日本提出“中国向亚洲国际输出了通货紧缩”的理论。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由于资源匮乏不得不从中国进口一些生活必需品。日本认为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而继日本之后美国也提出是中国对人民币进行操控导致了美国国内制造业失业率的增加,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美国政府给中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来迫使人民币升值。

(二)内部原因

虽然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欧美,使得欧美各国陷入债务危机之中,但中国经济仍然持续高速发展,这使得国际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对人民币信心百倍,从而导致了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看到中国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给国际经济社会带来高回报率,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正是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的投资与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这使得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也成为世界之最。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对美贸易依存度很高,所以当美国对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制裁时,我国遭受制裁的产业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的对美贸易也会受到很大损害。人民币升值以后可以改变目前依靠低附加值产品拉动出口的状况。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记录,其中出口是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从现在的数据来看,虽然出口总额是在增加,但是出口贸易值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的减少,我国外贸出口还将进一步的受到严峻的考验,这都是由于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本币升值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出口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低价格。由于科技含量很低,这些产品极易被别国产品替代。人民币升值以后将会使出口产品价格升高,中国的产品出口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会使该行业利润减少,进而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激情,从而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企业。从长远看,这有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从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贸易强国迈进。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们降低进口成本,使得企业获取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成本降低,从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来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其次,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中国长期处于中美贸易顺差,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会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制定各种贸易壁垒,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深化。通过我国进口增长适当加快同时出口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这样就会有利于缓解缓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而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共同和谐发展,恰好达到了减少贸易摩擦的效果;第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相比以前有所下降,增强了企业的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同时国内直接投资成本相对上升,这为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了条件。这使国内企业向海外寻找更为廉价的资源,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第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优化引资结构。人民币升值使得劳动者的待遇提高,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才,在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外资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资,如汽车业,生物科技。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我国出口的大幅缩减。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高投入、低价位和低附加值,产品之间差异很少,可替代性很强,其需求价格弹性将会非常大,价格稍有变动会使需求量变动很大。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会使其出口量大幅缩减;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从而导致国内市场被冲击,这样的后果会严重到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其次,人民币升值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使外商对华投资成本增加,会使我国引进、利用外商投资减少,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就会转向他国,从而影响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而“三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第三,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因此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与美元的大幅贬值就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价值不断缩水,损失巨大;最后,增加就业压力。随着人民币升值,会减少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的出口,也促使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会造成一些低素质、技能差的工人被辞退,从而造成失业及就业压力。同时,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是出口及外贸企业。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减少以及外商投资成本增加,将会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出口贸易方式,形成集约型出口贸易方式。同时,有利于推动中国海外投资以及减轻中美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在进出口中所占份额不断的减少,吸引外资能力下降,对经济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针对以上的不利方面,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控:首先,人民币不适宜进行大幅升值,而应该遵循有序、渐进的方式升值。其次,适时调整我国的贸易战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政府应当积极扩大内需,用内需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出口企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努力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最后,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增加投融资渠道,保证企业投资资金的可获取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2009年我国政府在全球经济衰退,美元疲软,进出口市场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审时度势,适时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以支持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总量在2010年达到5 099亿元,为2009年总量的140多倍,产品种类也从单一的贸易结算扩大到服务贸易、资本项下跨境结算等多元化的产品,在未来的发展中,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和离岸人民币市场无疑将会形成一个发展潜力巨大,吸引全球目光的市场。

对于企业来说,跨境人民币业务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解决资金占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中,企业要逆势而上,脱颖而出,还需要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银行来助自己一臂之力。

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最早参与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近年来,中信银行进一步向国际化银行道路迈进,2006年和BBVA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2009年5月,收购了中信集团的海外金融平台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并将其旗下的中信嘉华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成功搭建了国际化的战略平台。

自建行以来,中信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市场地位巩固,2010年贸易项下国际结算量为1 56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5%,继续领跑中小股份制银行。外汇业务一直秉承“专业、快捷、灵活”的3S服务理念,以创新精神研发专业产品,以高效的总分支三级联动提供快捷服务,以灵活操作应对市场变化,竭诚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跨境金融综合解决方案。在多年的发展中,中信银行已经逐渐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商”转变为综合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客户业务发展给予更加强有力的支持。2010年中信银行荣获社科院中国经营报“2010卓越竞争力国际业务银行”、贸易金融报“最佳外汇业务银行”、华尊奖“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最佳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多项殊荣。

第4篇

自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一年半以来,尤其是2010年6月22日央行等六部委《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逐渐步入快车道,业务规模加速扩张、业务种类不断丰富、由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到资本项下的投融资等业务类型不断拓展,体现出了市场需求驱动、政策顺势推动的特点。

跨境结算量加速增长。2010年6月的试点扩大,促使了全国各试点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加速增长。试点以来直至2010年年底,全国的出口试点企业从初期的365家扩大到67724家,全国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4 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6月底仅为706亿元。其中,货物贸易进口结算金额占比约为80%;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金额、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的占比相对较小。

跨境人民币业务类型不断丰富。一方面,围绕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商业银行积极推出对境外参加行的人民币账户融资、人民币购售业务,以及对境外贸易企业的人民币贸易融资等配套业务,初步形成了服务于跨境贸易企业的一篮子全流程的业务链条。另一方面,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支持人民币走出国门发挥国际货币职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以个案方式开展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商业银行也积极探索开展资本项目下相关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包括境外人民币项目融资、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人民币担保等。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386笔,涉及金额共计701.7亿元。

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良好机遇

试点扩大将使人民币结算业务空前扩展。2010年6月的试点扩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境内试点范围,由原来的沪广四市的“点”,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以2009年贸易量计,扩大后试点地区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95.2%。这些省份不仅经济规模大,而且外向性特征明显,发展贸易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巨大。因而,试点扩大后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将能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享受出口退(免)税的优惠和海关报关等的便利,潜在的结算需求得以释放,逐步形成人民币结算的规模效应。

人民币升值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提供良好时间窗口。我国央行于2010年6月19日宣布重启人民币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重新进入双边波动的通道,波幅明显扩大。汇改重启至2011年1月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达3.49%。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将会形成更具弹性的走势,在持续的双边波动中保持每年3%~5%的温和升值。中长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更容易促进贸易结算及其他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因为升值预期有助于激发境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人民币更容易被接受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以人民币计价的融资产品、理财产品等,也会具有升值预期而被境外机构和个人所乐于持有。

跨境人民币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大都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过程中,面临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的多方面历史机遇。通过发挥本币优势提供贸易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商业银行可实现国际业务多元化,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并改进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服务能力,提升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活跃和开放等,从而可以借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契机,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资本与金融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广阔。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境内机构因境外投资企业的增资、减资、转股、清算等引发的人民币收支,经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都可以在相关银行直接办理人民币资金的汇出入手续。境内机构也可以将所得的境外直接投资利润以人民币汇回境内,同时商业银行也可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这为商业银行支持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形式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以及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开辟了全新的渠道,是继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试点之后,资本与金融项目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突破。

商业银行进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建议

继续巩固和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规模。传统的货物进出口结算是人民币结算的业务基础,占到了结算量的绝大部分。进一步在继续扩大进口贸易结算规模的同时,还应主动提升出口贸易结算的规模和比例。此外,还要继续扩大服务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规模,主动开辟跨境的旅游、电信、运输、金融等服务贸易的结算项目,拓宽人民币对服务贸易的结算范围,提高人民币在服务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所以商业银行要继续拓展境内外客户基础,完善全球结算网络,从多方面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

积极拓展与贸易结算相关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当前应围绕服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大推进,开展相关的人民币业务创新,包括:一是跨境人民币账户融资。为境外企业开立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吸收人民币存款,境内银行可以根据央行规定的额度,为境外参加银行提供人民币账户融资。二是人民币贸易融资。在跨境贸易合同的金额范围之内,境内结算行可以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具体可灵活采用信用证等工具。三是人民币购售。根据试点管理办法,境内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规定的额度内,为境外参加银行提供人民币购售及兑换服务。四是人民币同业拆借。通过境内或境外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可为境外参加行提供人民币铺底资金,支持其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五是人民币担保。商业银行为贸易企业提供人民币担保业务,也可支持企业的贸易融资,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展。

以上这些与贸易结算相关的业务,能够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本币优势,提供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性、培育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需求,是支持贸易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配套性业务。

加快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投融资业务创新。未来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将从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结算,扩展到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例如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也即允许境内银行提供海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并可采用适当灵活的融资利率。2009年11月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相继开展境外人民币项目融资试点。再如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对经批准的跨境直接投资项目,境内银行可提供人民币投资的出资和结算服务。这不仅可以拓宽中资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渠道,更可使人民币随着中资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走出去”,提升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规模和层次。目前我国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已经开始了个案试点,在2010年6月开工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就获准试点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此外,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可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代境外机构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设计和发行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市场的金融产品等。而且监管当局运行人民币直接境外投资试点之后,境内银行机构运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直接投资将走向规模化和正规渠道,商业银行参与资本与金融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将迎来空前的发展空间。

适时推出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尽管目前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不会有贬值损失,但人民币汇率在汇改重启后弹性增大,短期内的双向波动幅度加大不可避免。因此市场亟需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未来我国需要发挥本币市场优势,加快人民币汇率远期、期货、掉期等衍生产品的创新,扩大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并提高境内外企业和机构参与衍生品市场的程度。商业银行参与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发行和交易,在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的同时,还可获得自身在外汇市场上的自营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主动开发境外人民币理财产品。随着境外人民币存量和流量的增加,商业银行需要对非居民提供更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服务,以活跃境外人民币市场,增加人民币对境外持有人的吸引力。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银行体系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经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时的559亿元,增至2010年底的约3149亿元,一年内剧增四倍多,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自2010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了《补充合作备忘录》之后,原有的监管障碍也已清除。此后香港各大银行纷纷宣布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如渣打银行推出的与利率、股指等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产生的利息以人民币支付;中银人寿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保单;交通银行也与中国人寿合作推出人民币的储蓄寿险产品等等。

第5篇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52

1 产业内贸易基本点

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主要指特定国家或特定地区一段时间内,工业产品中某一类产品既有出口贸易又有进口贸易,即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如中国从印度进口电子科技产品,又向印度出口电子科技产品。

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在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方面最具权威,惯用公式如:Bi=1-(Xi-Mi)/(Xi+Mi)其中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展现了特定国家对外贸易的实力水平。

2 产业内贸易外延

2.1 产业内贸易部分影响因子

产业内贸易受各种各样因素推动,其中最基本的推动因素一般来说是用户购买倾向的多样性、跨国企业投融资行为。产业内贸易产品属性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标准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品,它们之间具有消费可替代性,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生产要素投入。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源聚合优势形成独立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主要指在同一产业内制成品双向流动。

依据国际国内先进理论成果,依据同类商品的属性组合、品种差异、更新换代周期不同,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区分,主要为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国际上用户包罗万象的消费理念催生产业内贸易。上流社会消费者偏好高端商品,中产阶级消费者则选择普通产品,这种客观的消费现象引发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进口产品等级不同,形成垂直差异。产品技术含金量不同,产品迭代版本千差万别形成技术差异产品。

2.2 产业内贸易常见模式

运输、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时代,现达国家间的合作主导方式为产业内贸易,其参与国际分工途径为产业内贸易,发展中国家也加入行列。基于产业结构中的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不平衡,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差异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产业内贸易提供广阔场景。因而新兴科技、电子等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助力规模性生产制造和消费者市场选择多样性。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竞争体系愈演愈烈,全球市场拓展机遇具有稀缺性,跨国公司正是基于各国各地域的劳动力、信息化、融资能力、工业自然资源、消费市场、投资环境等因素考虑,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制订投资计划的。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进行基本类似的投融资活动是为水平一体化模型。垂直一体化模型则根据生产经营不同发展阶段和各地要素禀赋,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如设立于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的纵向分工。现代标准化和柔性制造系统的存在,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将先进的设施设备管理技术进行转移,将知识密集性高端投资定位于母国,产业链底层增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则定位于海外子公司。这是发达国家惯有的投融资模式。当两方生产资源不一致,子公司就与它的母公司或另外有实力的子公司进行合作,将中间产品或零部件加工后变为制成品即为垂直型贸易。跨国企业集团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母国在投资研发机构和技术开发过程中,会保持对东道国的技术优势,自身实力也获得提升。国家的垂直型对外投融资与产业内贸易总量成正比,利于外贸竞争力的提升。

与垂直型不同机制的是水平一体化模型,跨国公司在投资地区创建独立的生产体系、加工体系以及销售体系,由经济发展水平、公民收入水平、产品差异等决定的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素拉动需求,呈现规模化发展,也是产业内贸易重要来源。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符合帕累托定律,提升母国外贸经济竞争力。上世纪中叶美国与欧盟之间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上升即为佐证。在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营销渠道等方面都是双赢。诸多案例证实,一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愈频繁,产业内贸易额也会相应增多,对外贸易竞争力也愈来愈强盛。

2.3 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产品新技术研发上始终不具引领和知识产权优势。因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绝大部分由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导致。而两者的机制对于我国生产力和源头技术的提升有限,更多是停留在劳动力就业解决浅层方面,拉动的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如轻工纺织家庭家具行业等的制造业,形成的对外贸易循环为我国低端产品的进口满足高收入国家的低端消费群体,外国高端产品的输出满足我国上流社会阶层。

而跨国企业集团在中国的投融资活动的产业内贸易基本上是垂直一体化投资形式,将高精尖核心技术掌握在母公司中,对于我国外贸竞争力提高产生不了实质性突破,加工集群式发展也推进不了产业优化升级。相反,水平一体化投资会为我们赢得吸取先进技术经验的机遇。

3 应对策略建议

基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和我国实际国情的分析,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利于提高我国的外贸发展水平和经济实体的竞争力。2016年上半年,总理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新战略,以上海为试点建立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已经运营的各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绩审评,促进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大刀阔斧发展高新技术,把技术优势与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在支柱性产业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加速硬件软件更新周期,以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简约精细化流程,建设产学研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高精尖产业、微电子、生物、航天、海洋等领域深入推进水平,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升级。

4 结语

深度与世界接轨,由内生动力与国际高精尖技术立于同一平台,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化,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贸易发言权。

参考文献:

第6篇

低调试点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将在更大范围内铺开。

近日,接近央行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央行、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就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商议管理办法,意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推出一套风险可控、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框架,在更大范围推进人民币跨境投资。

对此,某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认为,人民币的结算功能不再局限在跨境贸易,而将逐步拓展至资本项下。

结算功能延伸

今年6月,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也悄然启动。上海、山东、湖北等地已有具体境外投资项目获批。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到9月初,通过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累计已近60亿元。

“现在都是个案审批做尝试,没有正式文件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般是银行和企业谈好项目后,逐笔跟央行沟通,提交申报材料,获批后就可以用人民币直接去境外投资,银行可以按照项目融资的流程,给企业提供人民币境外贷款。” 一名国有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说。

上述人士介绍,试点以项目投资为主,参与的企业多为央企,也有少数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项目多为基础设施、机电建设。“业务流程上,就是在传统对外投资流程上,增加了一个币种的单独报批和确认。”

正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先行先试中拔得头筹。

截至8月15日,上海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66亿元,其中资本项下37亿元。

早在今年4月,央行上海分行便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低调政策,允许上海市企业直接以人民币在境外投资,展开个案试点。

8月23日,上海市金融办、央行上海分行、上海市财政局、商务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本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相关业务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银行和企业……可开展跨境人民币项目融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等与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个案试点。对符合条件的人民币对外投资项目,可按规定享受本市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意见》还表示,在利用外资、大宗商品进口、对外援助等领域,深入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可行性,对市场需求迫切、企业运行规范的项目先行先试,不断拓宽人民币结算新渠道。

目前,人民币境外投资项目多伴有产能输出以及产品、服务贸易需求。

参与人民币跨境投资政策讨论的人士透露,一些“走出去”项目的企业提出,“走出去”的大型油气田开发、电厂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项目,虽然项目在海外,但建设中的设备、服务都来自中国,项目建成后的部分产品服务也出口到中国。如果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能够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减少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汇兑损失,降低交易成本。

9月17日,央行《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表示,下一步,要支持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外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

知情人士透露,正在讨论中的相关政策,将使试点中的人民币境外投资制度化、流程化。即银行在获得央行许可后,通过境外分支机构、境外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直接向境外项目公司发放人民币贷款。跨境贸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可直接以人民币在境外投资。银行在向各地央行分支机构备案后,可为获批项目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加大资本输出

“一般境外投资项目都挺大,一个项目基本就得好几十亿元。”参与试点的银行人士说。对于当前60亿元的试点规模,业界普遍认为规模尚小。

一名政府金融界高层人士表示,现在,央行、商务部等部门正在总结经验、加快试点推进,尽快将跨境投融资推而广之,有法可依。

适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时期,不少行业和企业将“走出去”纳入发展重点,央行人士估计,这可以推动几千亿美元的人民币投资走出去。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人民币跨境投资将减少企业结汇,进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此外,资本项下输出的人民币具有规模较大、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某大型国有银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人士表示,一旦政策放开,企业可自主选择交易结算货币,规避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接受程度提高,也有利于增加企业、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而各家银行正在铺建全球人民币清算渠道,先行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初步将“走出去”项目分为进出口贸易型、境外投资型、对外工程项目总承包与劳务合作型、区域管理等四种类型,根据不同业务特性设计金融服务产品。

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已为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200多个,“而我们有授信的,可以做贸易融资业务的,货币拆放和投资业务的外资银行有将近1000家,未来有很大余地”。中国银行有关人士说。

早年承接中国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而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对外援助与支持中国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等设备出口方面,已形t成基本运作模式。

“用本国货币给境外贷款、回来采购国内产品,是国际进出口银行运作惯例。” 进出口银行高层人士介绍,人民币贷款业务涉及印尼、印度、俄罗斯、韩国等地。

同时,与商业银行相区别,进出口银行没有外债指标限制,对外贷款利率可以下浮近200个基点,具有相对业务优势。

上述人士将这种业务扩展理解为境外机构人民币持有意愿不断上升、中国政策不断放开,以及中国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高铁、船舶等方面,西方国家产品竞争能力在大幅下降,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采用中国的货币和产品,既价廉物美,又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汇兑风险,我们也提出一些互利双赢的结构。”

但人民币国际化尚在摸索之中,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且人民币单边看涨趋势也使得无人愿意长期借贷强势货币,所以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只有一些小额案例。

中国银行熟悉国际业务的人士分析,人民币跨境项目投融资,涉及诸多复杂因素,亟待研究解决。比如所融人民币款项怎么使用,是用于境内设备采购还是其他,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形式去设计专门的融资方案。此外,人民币回流、投资渠道还待拓宽。

布局“回流”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正稳妥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后的回流,基本思路是对正规流出去的合法渠道都开放市场。现在已经批准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来也在考虑让融资出去的贷款企业等,都可以慢慢回流。”

8月16日,央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三类机构即指: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等金融机构。

此前,央行亦允许跨境贸易试点企业在境外持有人民币头寸。而境外人民币通过香港中介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的“小QFII”也在积极推进中。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国家货币当局对央行提出,希望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而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以“硬通货”形式出现,中蒙、中越、中缅、中老边贸结算以人民币为主。

央行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中国在应对危机中表现良好,人民币币值稳定且具有潜在升值空间。

马来西亚财政部第一副部长拿督林祥才,日前来华拜访中国财政部、证监会等官员和诸多中介机构,希望加大中马两国之间的投资,一则期望中国允许更多的马方机构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渠道投资中国;二则希望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进一步加强经贸投融资。

尽管跨境贸易和投资逐步开放,但中国在外汇汇兑、外债管理、资本输出等方面仍存在着较严格的管制。而且,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依旧欠缺。

目前开放进度较快的债券市场,接近八成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政府信用债券,信用债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匮乏。

上述央行人士表示:“人民币流出海外、让别人持有,并不是目的,问题是将来得有一个别人可以使用的市场,还要解决人民币回流、金融市场开放的问题。这样人民币才真正有吸引力。”

央行正在逐步推进人民币与区域货币的汇兑与流通,丰富金融市场可投资的产品。

央行人士透露,继8月19日马来西亚林吉特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之后,中国央行正在与俄罗斯商谈人民币与卢布的汇兑,将允许人民币和卢布在中俄两地挂牌交易。

第7篇

江西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及其特征

从结算量的地区分布来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明显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其中像广东省的结算量占的比重较大,而从结算的境外领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江西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内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部署、快速启动,为了更好推动全省跨境人民币业务顺利开展,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积极地向总局申请设立县级外汇管理支局,尤其是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区域的贵溪、遂川、广丰、万年、德兴、婺源等六家外汇县支局申请设立进度。同时,我省外汇管理部门还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保税区的建设。2011年9月8日,江西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江西省企业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进出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项目贸易,办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境外贷款和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的其他跨境投融资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江西省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共有11个设区市,已开展业务的银行共有九家,参与的企业约60余家,境外地域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港、澳、台,而且从这些地区扩展到了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芬兰、意大利等这些欧洲的国家,业务品种包括了经常项目下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境外项目贷款、境外股东借款、人民币债券融资等。截至2011末,仅三个月时间,全省银行机构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31.2亿元,其中跨境货物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6.4亿元,跨境服务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金融为0.2亿元,跨境资本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业务14.6亿元。此期间,银行机构龚向省内外向型企业“走出去”项目发放境外人民币项目贷款1亿元。

江西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江西省不仅面临着自己省内的经济结构的问题,也面领着整体金融环境的制度制约,使其无法迅速发展。在我国,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交易,人民币还未完全实现可自由兑换,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需求。首先,境外人民币的供给严重短缺,制约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就连较为活跃的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人民币也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人民币的存款余额远远低于贸易结算所需要的人民币数额。其次,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不高,跟希望并习惯于用美元进行计价和结算。第三,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自由兑换相对落后,也制约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最后,国内外的进出口商在交易时使用人民币计价,更关注于在使用人民币计价以后是否获得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江西作为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如何解决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摆在江西人民面前的巨大考验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大趋势不动摇,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努力解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制度和人为,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

第8篇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有的高校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而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

3、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广阔开放的空间、身临其境的感触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力。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对学生进行如制单、报关、网页制作等单项实训,也可以进行综合业务实训,亦即货物出口整个流程,从洽谈签约到货、证、船、汇,直到核销、退税等环节逐一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2、课内仿真案例讨论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中,可以精选真实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核心事实应接近事实,对采用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可以拓展讨论。

3、组织专业讲座

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讲授工作实例、常见问题以及新动态、新趋势等,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近年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的“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是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项很有实践意义的行业社会活动,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5、专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商贸流通领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让学生了解商贸活动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参与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6、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练兵,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首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建立实验室、实训室,购买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软件、硬件,配套的教学设备。其次对

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确实有所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真正能够胜任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显然不足。从实践教学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娴熟的业务经验,较强的外语说听能力,能理论联系实践地将知识与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事实上,许多专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没有问题,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国际结算、商务外语沟通等领域的实践环节显然薄弱。教科书上的有些内容在文意上空洞艰涩,但只要有实践经历,通过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 2、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对这类基地来说,既要能配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作业周期、配备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传授和指导实践操作,又要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经营运作。学生到公司实习,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的冲击,因而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同时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需要严密的制度安排,需要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的潜心合作。往往因为管理的缺失,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落实。

以通常教学安排来说,大学一年级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贸活动建立基本认识,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商品生产、包装、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制单结汇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一次参观而达到深入全面的效果,也不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实习阶段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但是外贸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太欢迎学生实习的一般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首先,在洽谈签约环节,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进出口双方的商业机密,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一般不会让实习生亲临其境,当然谈不上实习效果。其次,进出口业务涉及时间较长,实习单位很难有一单完整的交易过程让学生观其首尾。最后,进出口贸易涉及很多部门,业务工作量大面广,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多,实习过程的组织颇费周章,如果安排不好,费时费力还不见效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感受一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想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比较困难。

四、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建议

1、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要使教师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首先,引导教师树立“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培训使教师改进教学能力和方法;再次,通过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的选择。所谓共建,就是在校内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界人员做教师,可以在实训实习阶段请他们授课,也可以不定期请他们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2、对校内实验资源加大投入,同时进行科学整合,开设特色课程,设立学用密切结合的实践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和电子商务课程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配备世格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形成软件平台和知识连锁,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操作技能,增强涉外商务实践能力。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场所

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当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并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络。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鉴定。这样紧密合作的方式,便于高校和企业的及时沟通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可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了解。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外贸企业 扶持政策

一、前言

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市场需求变少、反倾销贸易壁垒等摩擦不断,许多中小外贸企业都出现了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流动资金减少、发展空间骤降等问题。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也导致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大量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中小企业在双重夹击下面临生存危机,甚至走到了企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帮助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出口补贴及扶持稳定政策,从而为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平稳渡过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次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对广大中小外贸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探寻相关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提供理论借鉴和实际帮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出口订单急剧减少

由于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自身规模较小、准入门槛较低、管理机制灵活等优势,在我国扩大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小外贸企业的这些优势却成了限制其应付动荡市场的致命因素。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订单的持续大量减少。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8.5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更是下降了16%。对于规模较小、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外贸企业来说,这一“寒冬”式的市场现状直接是对企业生存的严重挑战。

(二)反倾销或者贸易壁垒摩擦增加

在发生重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都会制定相关措施来刺激本国经济恢复、扶持本国的生产企业,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其他相关的贸易壁垒就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企业的重要手段。2008年,美国就中国内地产品开展了10宗反倾销调查和5宗反补贴调查,并制定了针对中国商品的相关反倾销政策。2010年中国遭受的“两反一保”调查更是达到了66起。上述近似严苛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加艰难,极大地减少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需求,为中小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设置了人为障碍。

(三)增加收汇风险和资金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经济在数年高速发展推动下,原料价格和人工费用都有大幅提升,事实上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危机爆发后,产品需求的减少和库存时间的延长又迫使企业降低销售价格来争取市场,从而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并增加了额外的财务费用;同时市场萎缩所带来的订单撤销、顾客违约等系列问题使得进口商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坏账增加。此外,各大银行纷纷收紧银根,中小外贸企业的常规融资渠道难以达到效果,这使得本就无力应付沉重资金压力的中小外贸企业更加举步维艰,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境地。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

(一)资本市场稳定政策

为加强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金融救助,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对各级金融机构下达了“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增值税改革、自2009年开始实施减免1200亿元税款的企业救助政策”的通知,并在2008年9月16日,10月8日及10月29日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技术革新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全面实施增值税改革。将原有的“生产性增值税”转变为“消费性增值税”,从而使企业减少重复税收,降低投资成本。

(二)搭建企业融资平台

2009年3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成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000多家,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关资金支持。为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我国各级金融机构都开展了金融创新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各金融机构推出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产品超过360项,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周转贷款、打包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上述措施为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建立了困难时期减轻负担,增强盈利能力提供了金融保障。

(三)出口补贴扶持政策

除了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及对企业技改项目、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外,出口补贴扶持等国家政策也对危机时刻的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有力扶持。

为缓和外贸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在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以及2009年1月1日和4月1日,我国政府分五次提高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增值税退税率,涵盖了纤维、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医疗药品等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上述政策直接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中小外贸生产型企业度过金融危机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信心保障。

(四)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减免及保单贷款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信用环境恶化,收汇风险加大,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有单“不敢接、不愿接、无力接”的问题。到2009年6月11日国家海关总署公布5月份出口额时,我国外贸出口额已连续7个月下降。6月15日,商务部发出通知进一步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费率,由0.63%降低到不超过0.45%,降幅近30%。将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包规模由上年的432亿美元提高到840亿美元,并且“上不封顶”,力争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由当时的6.5%提高到15%左右。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出口企业融资。多地省市级政府纷纷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再减免50%的保费。这些政策在帮助企业控制出口收汇风险,增强企业出口信心;推动贸易融资便利化,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出口综合竞争能力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到2008年,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经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自2008年底到2010年6月21日重启汇改,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呈双边振荡状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使中小外贸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环境下保市场、拓市场,稳定外贸出口。

此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及通关报关手续的简化,也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资金扶持及操作便利。

四、结束语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一次重创,然而也引发了相关企业对于探寻经济衰退背景下自身发展途径的思考。本次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并详细论述了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文章认为:通过出口补贴及企业扶持政策、资产市场稳定政策及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并尽力营造出良好的贸易环境和金融环境。此外,面对美欧等传统出口市场的衰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也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借助市场的多元化来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而动态调整的。我国广大的中小外贸企业经营者应积极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技术含量的提高,真正地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对潜在金融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韦丹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挑战与机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0):20-21.

[3]陈绵水.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方向及策略分析[J].国际贸易,201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