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1:19:38
导语:在国防经济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解释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巨大反差?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验至多是一种转型经济学的范例,即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一种特殊形式,没有普遍意义。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那应归功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应用,如发展私有经济、自由市场和对外开放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缘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偏离,如保留社会主义制度、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等,由于存在这些根本制度障碍,中国经济迟早会面临崩溃的局面。反复出现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事实是,中国经济崩溃的预言屡屡破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却经历了2008年的严重危机,陷入持续低迷。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国经济?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不可否认,西方经济学包含不少科学知识,如关于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和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它的基本理论,如经济人假设、生产要素价值论、自发秩序论、私有制高效论、自由至上论等,旗帜鲜明地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裸地宣扬个人主义世界观,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崇尚自由市场而反对政府调节、崇尚资本而反对劳动。显然,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又怎么可能对中国经济作出正确解释呢?
其次,是理论范式的原因。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当作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作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这样一种理论范式,形式上似乎很完美,但与现实相去甚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不仅在转型过程和制度选择中用处很小,即使在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局限。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也曾论道:“宏观经济学在过去30多年的研究成果,说得好听点是毫无用处的,说得难听点甚至是有害的。”
最后,是理论适用性问题。西方经济学中一些被认为是比较正确的理论,也往往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以及时空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普遍真理。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指出:“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们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自由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无论英国、德国、法国还是美国,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自己工业体系的时候,都毫无例外地实行过保护关税制度。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教学;律师实务;改革
一、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契机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覆盖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出现了公司法、知识产权法、金融法、证券法、房地产法、海商海事法律等新业务。国际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法学院的核心课程之一,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骨干课程。韩大元教授更是提出,中国法学教育未来的改革将主要围绕人文化、精英化、规范化、国际化目标展开,而国际化将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与动力[1]。当前中国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法律人才[2]。而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普及运用,给传统的课堂活动带来了提升活力和教学质量的机遇和可行性。
二、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
独立院校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一方面,培养其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和职业信仰;另一方面,培养其处理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现实中却发现,法学教学活动存在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一种简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教师或者照本宣科,或者滔滔不绝完全不顾学生的参与度,或者未讲述相关国际立法背景,或者缺少案例讨论环节,或者选择的课堂讨论案例过于冗长,或者学生缺乏相关经济知识,影响了整个教学计划进行。
(二)教材所涉重点不同
国际经济法教材内容不统一,不同教材观点和内容各自不相同,自成体系。比如,余劲松、吴志攀两位学者主编的《国际经济法》,介绍的“跟单信用证统一规则”非常少;学者陈安主编的《国际经济法》一书中基本没有跨国公司的有关内容。学生们在理解和学习国际经济法基础知识时容易陷入混乱,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汇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讲授。
(三)法学教师的实务能力普遍欠缺
具有实务能力和经验的法学教师,往往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可以将自身的实操经验介绍给学生,如此会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真实体现感。虽然律师法允许法学教师兼职律师,但是教学科研压力大,导致从事兼职律师的法学教师较少。如此,没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很难培养出真正掌握法律实务的法学人才。
(四)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国际经济法的考核主要是期中、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以考勤及偶尔留有作业的形式为主。国际经济法一般是大三或大四开课,而大三或大四阶段,学生们都忙于司法考试或者考研、找工作,学习效果相对更差。
三、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改革尝试
课堂教学是正规法学教育和师徒传授模式的非正规法学教育的主要区别[3]。国际经济法学体系庞大、法律关系及内容冗杂。另外,国际经济法学所融合的国内法规范、国际条约、惯例等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方可驾驭。对于授课和学习难度均相对较大的一门核心课程,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一)外语以合适的比例和方法融入国际经济法课堂
我国法律双语教学是应教育部的要求而产生[4]。双语教学本质上是由国际经济法的跨国特征所决定的。那么英语教学在国际经济法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呢?有人主张以中文授课为主的渗透式双语教学,有人主张以英语授课为主的穿插型双语教学。在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法落实国际经济法的英语为主授课模式,甚至部分教师的英语能力也没有达到专业、流利和清晰的水平,如此强推英语授课为主的穿插双语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成果。
(二)多媒体工具的正确使用
国际经济法教学中为什么推荐使用多媒体?因为国际经济法的多数案例内容和法律关系都较冗长、复杂,采用口头讲述或板书模式浪费时间,且很难表述清楚,从而使学生产生疲劳,失去学习兴趣。如果使用多媒体,将课件内容变成图像、声音、文字等,就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将案例信息轻松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原本苦涩的教学内容顿时丰富立体且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也顺利成章、水到渠成。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应注意哪些事项?第一,选材要恰当,不能“放电影”,忽略互动;不能忽视肢体语言,仅仅坐在电脑前,照屏宣科,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5]。要注重教师以个人的表情、语言、情感等感染学生,如果仅仅是偶尔简单地提问,使教学停留在互动的初级阶段,则效果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二,从网络上进行视听资料采集时,需要注意资料的筛选、剪辑、合成,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制作成各种视频、动画;第三,教师需要事前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在观看过后,教师需要结合课堂知识点进行提问;第四,教师将知识点与视频相联系,归纳、升华。
(三)强调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6]。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从现实生活中或互联网上采集教学资源。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这可以增加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是个重要知识点。但究竟信用证是什么样的?信用证上有哪些内容?对于没有参与过国际贸易结算的学生来讲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其从电脑上搜集,课堂上教师将不同样式的信用证版本进行展示,并分别点评,予以表扬。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提升很多,也会增加其对信用证的作用和内容的更多了解,从而促使学生们在实务中对信用证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更好地运用信用证专业知识。
(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建议在评价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一定的转变和优化。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加强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有自主探究法学理论和个案处理自主发挥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摆脱标准答案和书本上条文的束缚。具体可参考西方的教学考核方式,改变中国教育中仅重视结果性评价的现状,转变为重视过程表现的评价。比如降低期中或期末成绩在综合评价中的比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阅读书目数量和质量、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等等。虽然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要强调学生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期望和自主发展的动力。
(五)模拟法庭改革
模拟法庭是很多法学院校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然而很多模拟法庭却具有“表演性”特点。审判长、审判员及诉讼参与人事先确定完毕,法庭辩论等都是事先排练好的,如此表演,学生也可以熟悉审判的程序,但是对学生的应变等能力无法很好的体现。笔者建议向“实战性”模拟法庭的转变,即假戏真做。第一,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选择案例材料,完全依照法院开庭的程序进行审理;第二,开庭前半小时再指定学生的角色;第三,抗辩意见等均不可知,需要让学生自己对整个案件细节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第四,对于庭审中的新证据、新情况,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五,防止情景模拟教学法只让小部分同学参与,应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有负责搜集案例和证据的,有准备庭审材料的,有法庭表演的等等。
(六)与律师实务相结合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认为,逻辑不是法律的灵魂,经验才是。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才可以真正发挥律师或法律的现实价值。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为国际经济关系,跨越非常的部门法领域,理解和学习起来相对庞杂和枯燥。如果在国际经济法教学活动中引入律师实务经验,引入有趣的案例或经验,让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堂充满兴趣或期待;还可以促进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并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如何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并最终解决现实中的社会纠纷或问题。法律诊所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要有法律实务经验,还要注重方法和方式。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件给学生处理,刚开始不宜太难,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二,分清主次,学生应该独立的诊断,教师仅仅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并适当监督。第三,对于没有考试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其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掌握程度,对新证据新问题的临场反应及表现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
(七)提升教师的能力
根据律师法,高校法学教师可以兼职社会律师或法律顾问。但是由于教学科研压力大、教授的课程多等原因,导致大部分法学教师没有时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如此,就不难理解大多数国际经济法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大谈理论,案例陈旧,学生也听不进去的现象。如何实现教师能力提升,又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或成本?笔者建议:第一,可以从内部教师中挑选有潜质的、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教师重点培养。内部培养的方式,也可以增加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员工对院校的忠诚度。第二,让法学教师兼职社会律师或顾问单位。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法律实务的处理,并给学生适当支付一定的报酬,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其明白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只有好好学习才可以学以致用,将来走向社会后可以据以安身立命,实现自身价值。第三,加强本院校教师与国美外名校教师的交流学习和对标,找到差距,制定考核评比办法,最终树立中原工学院独立学院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精英课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该课程在河南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力,提升该课程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韩大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J].法学杂志,2011(3):17.
[2]黄进.法学教育改革和法院队伍建设[N].人民法院报,2011-06-04(2).
[3]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1.
[4]莫世健.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司法,2007(6):91.
[5]谢浩,刘晓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08(4):72.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模块教学;双语教学法;二元次对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82-02
国际经济法是法学的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国际法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二级学科,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包括对外贸易、投资等问题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国际经济法要求学习者具备民商法、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并且有很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做到能够熟悉地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因此,要学好这门课实属不易,要教好这门课更加困难,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好这门课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本文在对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后,提出对教改的见解和改革措施。
一、模块教学新方法
现行的国际经济法教材大多内容繁杂,以经典的红皮教材余劲松和吴志攀主编的《国际经济法》为例,正本书共636页,分为六个篇章,包括导论、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金融法律制度、国际税收法律制度和国际经济争议解决法律制度。这六个篇章包括了现行国际经济法学科的所有研究内容,但如果将六个篇章全部教授完毕,对于教师来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这门课程只有2个学分,一个学期共36节课,如果要完成教学任务的话恐怕需要两个学期。当然国际经济法内容繁多,是这个边缘性学科的特点,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必然会导致教学学时短缺,教师只得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点到为止,但国际经济法的大多数内容,比如国际贸易、投资等本来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晦涩和难以理解,若只是对其大体内容浅尝辄止的话,恐怕学生们只会觉得云山雾罩,什么都没有学到。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地落实教学成果,首先必须改革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大纲和体例,实行“模块教学法”。首先,应当将国际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如国际贸易法模块、国际投资法模块、国际金融法模块、国际税收法模块和争议解决机制模块,突出重点模块、移除次要模块,赋予教师极大自,允许教师在把握重点模块的基础上自由组合模块。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只选择其中的三个模块进行教学安排。一般情况下,笔者推荐将国际贸易法模块和国际经济争议解决机制模块作为重点,其他模块由教师自主选择。这样,才能保证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成果的落实。
二、实用双语教学法
国际经济法学属于国际法的一个二级学科,作为国字头的科目,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材料和双语教学。笔者所在本科院校对双语教学设定的标准为70%以上的英语资料和英文教学,然而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分化严重,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在少数,大概一个七八十人的教学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可以适应双语教学,大多数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少数学生甚至有抵触情绪(毕竟不是英语系而是法律系),这样进行双语教学的结果常常是学生需要花费80%以上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单词、句型,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却只是蜻蜓点水。
笔者以为,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以英语为载体和学习工具,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学科的知识点,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区别地制定英文教学的比例。从培养方案上,可以做出如下改革,培养方案一:二本或三本院校不订立高于50%的英语教学比例,使法律系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体验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方案二:以年级为单位,挑选英语程度较好的同学(比如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为标准)组成英语班,据笔者所知,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做法,但可惜的是这种分班的方法并没有和双语教学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在此类分班的基础上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英语班的同学接受双语教学课程,普通班的同学可以不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英语教学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比如60%~70%;培养方案三:将国际经济法课程分为普通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英语教学的比例可以设置为70%,双语教学课程可适当增加学分以鼓励学生申报,比如普通课程学分为2分的话,双语教学课程学分可以设为3分或4分,以英语程度的高低以及自愿报名为双重标准,允许学生自由申报课程,鼓励英语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申报双语教学课程。
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但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应该注重对英文材料的选择和合理安排英文材料的比重问题,应针对现实情况制定一个既能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合理方案。如培养方案中英语教学的比例设置为不高于50%的情况下,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英语教学放在概念、重点法条、重点法学家的观点上;如果培养方案中英语教学的比例设置为70%左右的话,除了概念和重点法学家的观点外,应对重要的英文国际文件进行阅读,并且可以加入英文的案例。其次,英语工具应该尽量简单化,对所选英文材料应做到去掉复杂留下核心部分。譬如,对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部分,英文材料可以只采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2000年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并且这两个文件不需要学生进行通篇阅读,公约可以只选择重点部分,如公约的适用范围和合同的成立,贸易术语也可以每组只选择两个术语作为范例即可。最后,双语教学不能完全忽视中文,每一个重点章节结束后,都应该以中英文两种方式给出总结,毕竟学生的母语为汉语,汉语的总结更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二元对比教学法
学习国际经济法,不可避免要进行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对比,只有经过充分的对比才能突出国际经济法的特殊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国际经济法和国内法的比较分析。然而,通看现行的国际经济法课程,基本上都是重“国际法”轻“国内法”,导致学生知识割裂,很难形成连贯的知识网络,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二元对比教学法的引入非常重要,通过引入比较方法论,把各个重要的国际经济法理论问题放在一个二元次空间内,分别从国际法和国内法、英美法和大陆法两个角度去对比,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充实。
举个例子,在教授国际贸易法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同时,应引入同我国合同法相关知识点对比,以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相关问题上的不同规定,经过充分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才能够熟记公约的重点知识,并且理解公约为什么会做出相关的规定。具体来讲,比如在讲解承诺生效的时间即合同成立的时间时,可以先介绍英美普通法系的“投邮生效原则”(mail-box rule),德日等大陆法系的“到达生效原则”(received of letter of acceptance rule),比较两大法系不同规定的优缺点及其规定的出发点后,再介绍《公约》的规定即基本采取到达生效原则但允许有例外,即“如果发价或依照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习惯做法或惯例,被发价人可以做出某种行为,例如与发运货物或支付价款有关的行为,来表示同意,而无需向发价人发出通知,则接受在该项行为做出时生效”,最后介绍我国合同法第26条的基本内容:首先,承诺需要通知的,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其次,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的要求做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最后,以数据电文形式承诺的,要约人指定特定计算机系统接受数据电文的,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电文进入要有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为到达时间。通过这种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公约规定、我国合同法的多层次的对比,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法的问题如合同的生效时间的问题就可以全面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够更加全面彻底地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
总之,为了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要求的国际型法律人才目标,我们应该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模块教学法、实用双语教学法以及二元次对比教学法的应用正是针对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笔者提出的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改方法,希望同行共勉,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梁津明.法学教育改革与探索: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
西方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本文认为,中国可以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学术理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来选择经济发展模式。
1.西方经济学的概述
西方经济学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2.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借鉴意义
2.1微观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所包含的要素见图2-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个体行为和各种市场特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时需要尊重个体行为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2.2宏观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通过宏观经济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并应用与实践,具体见表2-1:
3.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路径
3.1充分转变政府职能
西方经济学中公共选择理论需要政府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转变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充分转变职能,解决与企业、个人的冲突和矛盾。政府充分发挥创新引导政策、财税政策的作用,提升企业实际竞争力。加强政策宣传,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程度提升。
3.2改变过分依赖外需的局面
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国国内需求与外部需求协调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国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的出口结构,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拒绝低价竞争。
3.3注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加快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提高自主研发实力,加快产品和工艺创新,产生更多高科技智能化产品,进而增进经济发展之后劲,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经济可持续发展。
结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借鉴启示,中国需要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中国有限资源实现高效配置,提升市场活力,提高老百姓福祉,共创和谐、美好中国,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叶旭阳,李忠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J].现代交际:学术版, 2016(20)
[2]丁万鹏.政府干预和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启示[J]. 山西农经, 2015(0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3
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本科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富有创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促进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则将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问卷发放
本课题组调查对象为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共发放 1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排除信息不完整以及填写不真实的问卷后,共得到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0%。
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所用的调查问卷表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参考相关问卷、征求专家和部分青年教师意见等一系列过程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设计评价
3.1.1 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学生高达63.3%,其余则不支持。34.4%的学生认为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11.1%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47.8%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12.2%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32.2%的学生比较满意,40%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15.6%的学生不太满意。综上,做法可行,当学生不明确开设目的,要通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2 教材选择
本课程选择萨缪尔森撰写的《Economics》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只有8.9%的学生赞成选择纯英文教材,12.2%的学生希望选用国内教材,78.9%的学生希望选择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16.7%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的难度很大,35.6%的学生觉得稍微偏难,47.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62.2%的学生认为目前教材专业词汇太多,48.9%的学生认为课文篇幅太长,50%的学生认为语言太过晦涩,11.1%的学生认为习题难度太大。
3.2 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3.2.1 英语水平
基于目前的英语水平,13.3%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只能听懂不到20%的授课内容,26.7%的学生能听懂20%-40%,37.8%的学生能听懂40%-60%,16.7%的学生能听懂60%-80%,而只有5.6%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此外,有41.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双语学习明显不够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2.2 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集中注意力时,高达53.3%的学生都在玩手机,还有22.2%的学生在发呆,只有18.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看书。在课堂学习之外,平均每周用于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只有7.8%,在1-3小时的学生占56.7%,但仍有35.5%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此外,在课程学习中只有3.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37.8%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同样,只有6.7%的学生有课后复习的习惯,38.9%的学生从来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10%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查阅相关的中文参考书,34.4%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去查阅相关参考书。可见,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3.3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3.1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方面,26.7%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丰富、有趣;46.7%的学生觉得内容较多,大部分时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但还有6.7%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够,缺乏趣味性。另外,87.8%的学生认为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课堂互动方面,58.9%的学生觉得教师与学生互动良好,36.7%的学生觉得互动一般。
这门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所用PPT大多数都是同步配有译文,或者在重难点之处配有译文,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的PPT同步配有译文会有利于保证课程学习效果。另外,有34.4%的学生希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方式尽量用英语,大家听不懂的地方再用中文;27.8%的学生希望PPT等文字材料用英语,口语以中文为主;24.4%的学生希望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只有13.3%的学生希望用英文讲授核心内容,辅以中文举例。
3.3.2 教师自身能力评价
84.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错,88.9%的学生觉得这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相关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82.2%的学生对这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但仍然有17.8%的学生觉得一般。
4 分析总结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长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专业的国际经济人才,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错误的英语教科书当做阅读理解来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关键字: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生态;自然;绿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校园景观设计概述
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城市地域不断拓展,但与城市繁荣同时出现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空气质量下降、热岛效应等,都使得人居矛盾愈发尖锐。面对由钢筋与混凝土造就的冷冰冰的城市,人们渴求接近与回归自然,也更为关注与景观生态相关的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校园在进行建设时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颇为重视景观建设,并将其作为校园景观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它不仅仅是学生上课学习的地点,还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知识修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应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它既具有和谐美观的视觉环境,也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学生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这有助于端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与天赋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根据校园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有其具体功能,各司其职,将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为学校师生营造出最佳的校园环境。
(二)景观型校园的特点
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建筑物以及道路、绿化等进行规划,营造出能体现出最佳生态环境的绿色校园,使其更适合师生学习与工作的需求。概括而言,景观型校园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1.校园各区域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且每个区域分工明确,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校园交通系统设置人性化,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人行道与车行道进行明确区分。
3.建筑物所用材料选用节能环保型,对人体健康无危害。
4.绿化系统自身具备可调节可循环性,植物多样化,根据其季节特点进行种植,使校园绿化四季常青。选取植物时同时兼顾对人体健康的考量。
5.生活娱乐设施完善,满足师生学习工作之余的生活休闲需要。
6.利用景观设置,使校园的采光与通风得到改善与加强。
7.采用严格的环境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空气质量、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合理控制、科学处理,让校园的生态环境和谐优美。
二、校园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规划布局,美化校园环境,装饰建筑空间,以此创建有益师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
(二)规划设计原则
1.视觉享受与生态平衡兼顾的原则。合理种植有益于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益于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2.充分发扬景观设计优点的原则。在一些区域适当添加一些颇具设计感的小品,使校园绿化具有文化韵味;植物选取上以常青树为主,四季花卉为辅,树木栽种时注意其疏密及高低错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净化校园,营造出安静简洁而又不失优雅的景观格调。
3.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景观设计理论的指引,尽量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令绿化层次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绿化层次丰富、避免过于平面的原则。将建筑物中的露天平台设置为空中花园,在做好平面绿化的同时进行立体绿化景观的布置。
5.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个性化生态景观设计的同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空间规划上根据不同需求与功能进行相应安排,在选择建筑材料与空间设施时考虑到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根据人的审美习惯,赋予自然景物以文化内蕴。绿化配置上选取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
(三)规划理念
通过更强调可持续理念的景观设计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适合师生工作学习的生态环境,根据这一功能,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理念可概括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只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工程与建设,2009.4]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教育逐渐由重“应试”转向为重“素质”,大学的职责定位也转变为综合教育治学场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展示平台。
三、校园景观设计的考量因素
(一)气候
所谓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 冯玉婷:试论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商情,2009.30]。它是动植物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规划
对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可以考察出不同设计形式之间的对比。在校园的中心教学区域,景观应采用相对更实用且具备纪念意义的设计形式,在学生宿舍区域,则应营造出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体育场按照不同运动形式的区别设置不同的场地区块,停车区域根据车辆区别进行划分。
(三)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校园绿化而言,草坪与树木都是极其重要的,需大面积使用。因此,不应单一化进行栽种,而应尽量使其多样化,避免单调。
(四)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边环境比例
校园的布局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校园景观是有形而非抽象的,校园所占用面积的大小以及各个区块的布局安排,包括校园周边环境,都是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加以考量的要素。
(五)风格
对于校园景观而言,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加以考察,风格都不是单一化的。每个校园区域的功能不同,也会配备不同的景观设计,因而也会存有多样化的风格特质。
(六)植被
植物的选取与培植必须考量到气候的因素,不同的植物有着各不相同的外观与特质,需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与把握,结合设计理念与需求,营造出更符合实际的视觉效果。在校园植物中占主要比例的树与草,应发挥出视觉与生态的双重功效。树木不仅可以令人心境平和得到放松,还能在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中成为校园中指引道路的路标,较为密集的树木可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噪音,净化空气。树木还能使建筑的结构性得到增强。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景观设计,都将树木作为重要植被加以运用。
校园环境的整体要求是严格和统一的,它追求一种富有意义而又不失理性的风格,作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宁静空间,校园的设计目的应是创建一个令学生可以在其中安心学习、思考、交流的场所。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本主义原则不仅意味着教育上应打破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以人为本,还代表着校园的规划设计应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场所为目的,在生态优化原则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美好的宁静校园,在喧嚣的城市中开辟一块净土,使学生能在其中收获知识,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邹霆等: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校园景观格局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2.2. [2] 吴军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02.
[3] 陈岳堂:生态校园设计初探――以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建设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4]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04
[5] 冯玉婷:试论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J].商情,2009.30.
【关键词】高校教师;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实现途径
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青年教师迫切希望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以谋求个体发展。其中,国内访学是比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
一、国内访问学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访学继续教育对于高校教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它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但就目前国内访问学者的情况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推荐单位对国内访学的宣传不够
目前,国内访学事宜归属于单位的人事部门管理,其流程基本是各教学单位提交申报名单,然后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申请者就可以联系要访问的学校和导师。但事实上,人事部门很少对所选派的教师进行访学前的培训,使得被选教师对访学的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二)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不合理
推荐单位过于注重访学者的科研成果,只注重教师在访学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从立体的视角评价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将教师个人的经济利益明显地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职称挂钩。[2]这种只重眼前教师科研成果、轻视教师长远发展结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推荐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
推荐单位很少与接收单位沟通,不能及时了解访学者的动态情况。国内访问学者管理机制落后,大部分接受访问学者的高校,有的制定了国内访问学者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但有的对访问学者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个别接收单位为了其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对访学者设置诸多限制,如不允许访问学者参与特定的课题等。接收单位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使导师对访学者的指导与考核沦为了形式。[3]
二、国内访问学者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对访学的正确定位
1对访学态度的正确定位
作为访问学者,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有清晰的认识,访学目的要纯正。在访学期间,有的教师想借访学的机会,处理平时耗时较长的私事;有的教师则想借访学机会,缓冲一下疲惫的身心,让自己暂时休息一下;也有少部分人想利用访学的机会实现个人的其他计划,如准备考研、考博,准备职称外语或计算机考试等。[4]这些情况的发生,使访问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作用。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如果访学思想不纯正,其访学效果就会不一样。因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在此期间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对访学目的的正确定位
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访学目的:一是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的掌握。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资助高校教师访学的各项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访问学习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因而,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在专业学习上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当前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二是对专业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每个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作为访问学者应该对不同院校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比对研究,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三是参与专业实践。目前在高校的师资中,最缺少的就是“双师型”的教师,它对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访问学者应该在访学期间重视专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职业素养。3对访学身份的正确定位因访问学者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与所访院校的指导教师是同行,这就需要访问学者放下“教师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意见,与其进行全面深入的专业交流,如主动帮指导教师查找科研项目的资料、指导研究生撰写小论文等。同时,高校教师在访学前,只有在思想上和职业素养规划上有了清晰的认识,才会真正重视、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从而顺理成章地达到访学的目的,提高访问学习的效率。
(二)与指导教师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及协作关系
访问学者不仅要将各方面情况向导师进行简单汇报,更重要的是要与导师之间就科研、教学、学术思想、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在申请访问学者资格之前,应该事先与接收单位的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等情况作简要的介绍,让指导教师对自己有初步的了解。被接收之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份详细的访问学习计划表,与指导教师共同商榷其中内容的合理程度。这里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对选修课程的建议。通过与导师沟通后,导师根据访问学者的专业情况及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选择需要加强学习或了解的课程(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所学课程)。其二,对参与教学及科研的请求。访问学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地表达自己参与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及学术活动的请求。有的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秩序和质量以及科研机密,不允许访问学者正式参与,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担任指导教师的助研或助教。其三,对今后个人发展的建议。通过与导师进行沟通,可以让其对今后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特别是在科研、学术发展、教学方面,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有益。
2与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作为访问学者,要想在专业水平上得到提高,就要与导师经常沟通。既要体谅导师工作的繁忙与劳苦,又要找机会与之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学习、做项目,这样既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也可以与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互动。
3参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际建设项目等活动
访问学者其任务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5]根据各接受单位的不同,有的要求访问学者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有的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只让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导师商量后,访问学者可根据导师的意见,来担任其助教,帮助导师查找备课资料或进行课前教具的准备等工作。这既和导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又学到了教学中的经验、方法。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可以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中。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会开阔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视野。能够参与指导教师的实际建设项目,对于访问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实践锻炼。不仅能够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丰富自己操作实际项目的经验。反过来,这些经验又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广泛参加学术交流及其它活动
访问学者要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倾听指导教师的建议,参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学术研讨会,可以认识学术圈内的知名学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广泛参加所访高校的学术活动。一般情况下,高校每周都有一些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包括专业的、相近专业的、非专业的。对于这些学术活动,有选择地参加是有必要的,选择范围可以广泛一点,因为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有时会启发自己在专业研究上获得更好的突破点。参加学术活动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帮助自己找准今后科研发展的方向。如果想了解这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本学科领域的一些成果展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各种展会。在这些展览会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运用情况。
(四)及时总结访学中的得失
访学虽然是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成长的一个短暂的阶段,但对于这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经验、知识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实时地把一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转化成其它成果形式,以便其他人借鉴。其它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另外对于自己在访学期间的不足之处,更要总结分析,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三、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教师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
当前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评价较单一,即只要求在访学期间(一般是一年的时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访问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发生了变化,让大部分教师认为访学就是为了在核心期刊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但事实上教师的访学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在访学的一年期间,访问学者不仅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其他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对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对访学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推荐单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合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把科研成果当做唯一量化考核的标准,应该注重访学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二是对访学教师的访学评价实行延时性考核。如有的访学教师在访学期间并没有取得相关标志性的成果,但因在访学期间学术思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促使其在访学后的一两年内成果较多,这些成果也应该纳入到对访学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这种延时性的考核办法就是弥补对教师访学期间实时性成果考核办法的不足,让访学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推荐单位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者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内访问学者政策为广大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着单位对访学工作不够重视、评价机制单一、教师对访问学习目的定位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影响着教师访学期间访学任务的完成。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国内访问学者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切实有效的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提高访问学者的继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平.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进修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8.
[2]杜丽丽,方平.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38.
[3]刘寿堂.继续教育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制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9.
[4]王晓华,赵春娟,周燕.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国内访问学者”模式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8):77.
[关键词]助学贷款;制度;启示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62-02
由于贷款是一种金融产品,助学贷款则是一种带有政策性的金融产品,属于物流范畴,所以它带来的经济问题必须置于物流经济背景下加以研究。助学贷款是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纳的、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助学方式之一,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助学贷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与规避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国外助学贷款制度尤其是美国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点,提出了防范与规避助学贷款风险的具体措施。
1 物流背景下的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制度
1.1美国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在物流经济非常发达的美国,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和多种优惠减免措施。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者生病、受伤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延期还款;二是对银行和经营学生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利用经济杠杆让它们主动去收回贷款。美国联邦政府规定,虽然政府为学生提供95%的担保,但如果发生拖欠,银行和经营学生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自己要承受一定的损失,这就提高了银行追讨债务的积极性;三是对于高校,《美国高等教育法》1992年的修正案规定,如果高校贷款拖欠率太高,教育管理部门会对其进行审查,暂停该校学生的贷款申请资格。如果拖欠1年达到40%或者连续3年达到25%,该校学生将失去获得贷款的资格,这将严重危及学校的生存。
在违约处理上:学生贷款发生拖欠,银行等部门将拖欠情况汇报给信用局,此外,拖欠学生还将受到以下惩罚:一是失去申请延期还款及债务免除的资格;二是拖欠账户会转给专门的追款机构并由其进行追讨,拖欠者需要缴纳滞纳金、罚息和追讨过程所发生的费用;三是授权税务部门从个人所得税返还款中扣款,授权用人单位扣除一定比例工资充抵拖欠款;四是将拖欠者名单在媒体上曝光;五是对恶意拖欠者的最严厉惩罚是诉诸法律,由法院强制执行,并由拖欠者负担审判费、律师费等。
1.2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新加坡“学费贷款”可以在贷款学生毕业后一次偿还,也可以按月分期定额偿还。马来西亚的“可减免贷学金”规定借款学生必须在毕业后的第六个月,或者找到稳定工作后开始还款。如果六个月到期,尚未找到稳定的工作,也需先开始还款。澳大利亚的贷学金每年归还起点与毕业生的工资收入高低挂钩,还款的起点标准是全国平均工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当年的工资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可以不必在当年还款,而是顺延到下一年再还,每年的归还比例按工资收入高低,归还工资收入的2%-5%。
为了降低拖欠率,上述三国在贷学金回收方面都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且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除了由政府、银行、学校负责贷学金的管理以外,社会其他部门和机构也参与了贷学金的管理回收。目前,澳大利亚开始由税务机关参与其贷学金的管理。新加坡的“中央准备基金贷学金”的管理是由半官方的社会保险机构承担的。马来西亚负责劳动人事管理的“公共服务部”也加入了贷学金发放和回收工作。这样一来,贷学金的管理工作依靠了社会其他机构、部门的力量,既节约了政府的成本,又提高了贷款回收工作的效率。
2 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及规避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模式物流经济背景下,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针对助学贷款风险构成,我们就如何正确进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与运用,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重视助学贷款立法工作,增强学生还款的法律约束力。建议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助学贷款法》或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硬约束,规范助学贷款的权利与义务,强调法定的贷款回收授权,化解违约风险。
(2)进一步丰富助学贷款的形式。首先,政府改变单一型贷款品种,转而提供多元化的贷款品种,比如政府贴息信用助学贷款、低息抵押贷款、一般商业教育贷款等以满足不同情况学生的需要;其次,银行要采取更为灵活的还款计划方案。例如美国学生贷款营销协会根据学生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现金流的特点提供多种还款计划。标准还款法:整个还款期内按月归还本金和利息;递增还款法:还款初期还款金额较低,逐步递增偿清所有款项;收入敏感性还款法:每次还款金额为借款人月收入的一定比例;贷款合并:多项贷款合并后,每次只需进行一次偿付;提前还款:整个贷款期内任何时间都可以提前偿付的所有贷款,无须罚金。
(3)完善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理顺银行、助贷管理部门及高校之间的经济关系。建议以全国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基础组建专业银行,专营助学贷款、教育储蓄等业务。助学贷款作为政府政策性教育投资业务,由政府全额拨付本金、提供担保和贴息等;全国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接受助学贷款协调小组的领导。助学贷款协调小组由政府牵头,教育部、财政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部门组成;高校学生贷款管理机构接受上级助学管理中心的业务指导;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按《银校合作协议》及时、足额发放助学贷款。
(4)允许社会机构参与贷学金的管理。除由政府、银行、学校负责贷学金的管理以外,允许社会其他部门和机构参与贷学金的管理回收。这样可以提高贷款回收的效率,降低贷款拖欠率。例如,马来西亚就通过公共服务部,采取了扣除借款者的月工资,或者将还款转入公共服务部特设账户的方式来抵还贷款。澳大利亚利用税务局,将贷款与“收入所得税”挂钩,按收入比例在收入所得税项中扣除抵还贷款数目的金额。由于税务机构遍及全国,信息管理实现了电脑网络化,无须增加更多的管理人员,因此拖欠率和管理成本都较低。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会计计量;虚拟化;公允价值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虚拟经济在21世纪之前对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还比较陌生,当然现在已经逐渐被广大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资产价格系统和物质价格系统。资产价格系统与物质价格系统不同,它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采用的是资本化的定价,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虚拟经济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含有极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房地产经济在广大的人民看来有水泥,钢筋、沙子组成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实体经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价格定位模式已经不再是按照房地产的成本来定价而是演变为一种像股票高涨一样的预期,认为房地产价格会越来越高,逐渐演变为一种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过度的扩张,就会变成一种泡沫,对实体经济乃至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会导致泡沫化,对我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挑战,必须引起政府和广大学者的重视。
一、我国房地产虚拟经济的表现特征
房地产市场是非常特殊的市场。作为商品,房地产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不同于其他的资产和商品,房地产不仅仅是实物资产,同时又具有虚拟资产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导致土地价格表现为级差地租,土地自身就是采用的资本化的定价方式;资本化定价的模式是使房地产具有虚拟性的最根本原因;(二)房地产不仅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还具有通常实物资产不具备的投资价值,以此获得财产的保值和增值,由于可以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房屋的所有者也可以通过对房屋的经营和出租来获得收益;(三)影响房地产价值的预期因素非常复杂,倘若预期不能实现,就会有价格的大幅波动;(四)房地产交易能够脱离有形的实物资产进行转移,可以只表现表现为相关房地产权属证的转移,但权属证书自身没有价值,但它通过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循环使得它不需要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能盈利;(五)从金融角度对房地产进行研究分析,房地产金融工具依托金融系统的循环运动使得不经过实体经济的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比如房地产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股票等证券的交易等相关的金融活动。所以,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是客观存在的,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是房地产泡沫的根源。
二、房地产虚拟经济的现状
自从我国废止福利分房以来,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虽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过一阵低迷,国家出台了许多调控措施,但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近几年来房价上涨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品房的投资投机行为是我国房地产经济进一步虚拟化,甚至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化的倾向。据调查,十年来我国平均住宅价格增长了3-5倍。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甚至涨了十几倍,一直到2010 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十条”,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才有所下降,但是房价一直在升高,只是涨幅下降了而已。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靠房地产的投资来实现的。按照通行的国际惯例,房价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在3-6倍之间比较合理,加之考虑住房贷款等因素,住房的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也不应高于30%。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和收入之间的比例是不平衡的,小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达6倍以上,房价明显偏高。据统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比率都超过30甚至更高。
当前普遍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虚拟经济现状有几个特征: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收入比过高、开发投资与房地产企业负债增长过快、房屋闲置率过高等等。房地产经济虚拟化程度越高产生经济泡沫的风险越大,泡沫一旦破裂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从会计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
房地产经济过度虚拟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刚性需求,房地产中投机行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银行也为追逐暴利而盲目放贷,行业缺少自律,金融监管不利等都是房地产过度虚拟化的原因。 从会计学角度来分析,最主要的影响莫过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会计要素计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