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园卫生建议

时间:2023-06-06 15:34:54

导语:在校园卫生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卫生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校园文化

一、导言

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推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建设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下去,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不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但是在一些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依旧面连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医学院校为了提升硬件方面的实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说的多、做的少,缺乏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的甚至将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上,具体实施的则很少。诚然学校的发展需要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但是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医学特色

作为以培养医疗卫生战线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体现这一特点,将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医学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时,并未充分认识到体现医学特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应有的医学精神。这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斥着浓厚的实用主义,将社会需求作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这与建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当做是娱乐活动,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缺乏能够反映医学院校特色、能够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学校自身的特色便难以体现出来,建设一流医学院校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管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引导、激励、凝聚和约束等方面的作用,把强化制度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未能将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人文内涵。这就导致学生们对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有的甚至抵触这种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人文修养与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科学属性较为明显得学科,医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对于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从学生们的思想特点出发,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尤其是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将网络作为弘扬医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例如可以开通网上展览室,将学校的校训、先进典型事例、学校动态、学生的交流互动情况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们观看和学习。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们及时浏览,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社会实践促职业素养形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校园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但也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医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应当重视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范围,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专业的价值。

第2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 教学管理 和谐校园

随着我国初中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开始涌现出各种教学管理模式,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初中学校发展中,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分析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一、以生为本理念缺失的表现

当前,初中学校缺乏以生为本管理理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受到高考制度的限制,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会受到分数的限制,不少学生表示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在学习进程方面,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学校都是在学生入学时安排好课程,学生自己控制不了,学生课外时间非常少,课外活动很多情况下是空谈。

二、以生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

以生为本就是教育人性化,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充分尊重和关切学生,这是初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需求。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本着培养人才的要求,宏观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断优化和重组教学信息资源,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能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我国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通常采用行政手段来进行教学管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发展目标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无法调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采用高强度集中管理,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非常狭窄,大部分初中学校对教学管理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措施

我国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和校园的长期发展,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更是一种预防式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若是缺乏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初中学校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初中学校的吸引力,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倡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绝大多数初中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外在的制度管理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外在的制度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处罚条例等,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直存在的,具有强制性。以生为本的管理则是采用心理沟通等方式,管理方面更加具有人性化,以生为本的管理机制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知识才能等。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学校的硬性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以生为本管理则存在很大的欠缺,急需要完善。管理的对象是初中学生,文化程度不高,对友情的需求比较高,希望被尊重、被理解,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常见和谐的工作氛围,消除掉学生存在的戒备心理及逆反心理。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学生,采用亲切的态度适当鼓励学生,转变学生的心境,实现用心交流和沟通,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使学生产生非常浓厚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需要尽量让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的决策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3.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

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保证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思想觉悟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发展现状,有效结合制度管理和以生为本管理。

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从方式上分析可以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间接管理就是通过舆论宣传实现管理,这种管理针对性不强,直接管理则是根据人的需求加强管理的针对性,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需要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在实施以生为本管理模式中,需要加以疏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在实施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化。初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班干部及辅导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在以生为本的管理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创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管理队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艺红、叶琼.“以生为本”视角下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机制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5.02:14-15.

第3篇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2]。学校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一是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流感、肺结核、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仍有较高的发病率,潜伏着一定的流行危险;二是食物中毒,学校食品需求高度集中,需要监管的环节较多,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发生食品卫生事件。

近年来高等学校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给大学校园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师生健康,教育部2009年8月下发《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责,要求学校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认真排查各类卫生安全隐患,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事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2]。

2 高等学校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凸显出校医院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等学校医院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求。学校医院隶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靠学校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也要靠学校人事部门调配,医院没有自,业务上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行政上受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的发展很难引起重视。医疗设备简单陈旧,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已成为限制医院维持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比如我校医院在编人员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临时合同制卫生技术人员19人,分别注册在三个校区,服务近20000名学生,2500名教工。医务人员退休自然减员,年轻医师补充不进来。目前只有内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有合格的执业医师,导致科室建设不健全,限制了临床业务的开展;医技科室人员有的兼职,有的科室只有一个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能参与24 h值班。

22 学校现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行政性强,专业性、法制性、有效性弱。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组成人员多为各部门负责人,其工作人员和机构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学校领导的指挥调动起关键作用,往往会在事件的监测、报告、落实措施过程中受到不利于事件控制的行政干预。学生密度大、群体生活的特殊性,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带来不可忽视的困难,比如传染病报告、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紧急应急性预防接种、场所的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等等,均包含严谨的科学性和法治性,缺乏专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往往延误事态控制。校医院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可缺的职能部门,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及其生活照顾,靠有限医务人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往往捉衿见肘,需要学校领导的协调和支持,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确保应急管理的有效性。

23 医疗保健经费投入不到位,健康教育开展不够平衡。医院开展健康教育,需要学校规范支持,包括制度的建立、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经费的投入等。没有形成规范化支持环境,校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勉强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任务,无规范化、程序化健康教育规划。对学生的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实际应急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认知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

3 高等学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完善

31 加强高等学校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本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员工的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医院也应与时俱进、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应纳入学校基建总体规划。其建筑面积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建与设备费、经常性经费、预防经费、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学校年度预算[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医疗设备建设,基本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以满足基本的医疗预防需求。尤其是增加校医编制,加强预防、医疗、检验等技术部门骨干力量,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以适应高等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需求。

32 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管理。建立预检分诊制度,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学校传染病、食品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异常诊断信息快速反应流程,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突发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应尽可能将其消灭、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做好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储备工作。

33 注重风险意识的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流动性较高,每年都有新生入校,需要对进校新生进行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培训。校医院应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公众宣传教育,将应急处理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食品卫生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大学生入学教育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4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制订迅速、有效、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从而使危机应对更为程序化、制度化[3]。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要求,制定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制度,责任到人。预案应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两方面。一方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审核、危险评估、危险控制;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患者的应急救治。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报告,并于第一时间启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措施,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及时发现执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应对程序,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5 建立与上级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及校内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加强合作,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学校学生相对集中,一旦有传染病爆发或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突发事件的控制、危重患者的转诊、患者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等,需要医院与上级疾控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技术支持;与上级医院联系及时转诊重患者;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联系, 协助做好患病学生隔离、密切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的督促和后勤保障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8.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5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1]。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2],了解他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评价培训的近期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委员

培训班的学生66名,分别来自护理系、临床系、药学系等6个系部,均为2006级学生。其中,男生14名,女生52名;41人来自农村,25人来自城市;独生子女22人,非独生子女44人;自愿参加培训的61人,非自愿参加培训的5人。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3],培训时间为2007年3月至6月,每周2个学时,共计24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操作模式、职责、管理与考核,精神病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等[4]。

1.2.2 问卷调查 对同一人群在培训前后使用同一问卷[5],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全部为单选题,内容包括一般状况、心理委员职责、校园心理三级网络建设、校园应激事件处理[6]、朋辈心理咨询知识[7-8]、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态度、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等。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回答率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位置、心理疾病的预防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培训前后正确回答率均较高,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未能涉及到的问题,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的认识与处理,有关心理教育的学校制度与政策,心理援助方式以及心理委员自我心理维护方面的知识等,培训前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培训后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培训前后对学校心理教育态度的比较 由表2可见,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可以显著改变班级心理委员对校园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

注:第1题的选项为A很理解,B理解,C无所谓,D不理解,E很不理解;第2题的选项为A肯定会,B会,C无所谓,D不会,E肯定不会;第3~5题选项均为A非常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不必要,E完全不必要;第6题选项为A很满意,B满意,C无所谓,D不满意,E很不满意。6题的赋分均为A 1分,B 2分,C 3分,D 4分,E 5分。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培训前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仅对校园现有的援助措施、经常宣传教育的预防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有关心理教育的制度与政策等一些学校和大众媒体没有广泛宣传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因此,对学校推选出来的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非常必要。笔者认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班级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9]。通过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改进其工作方法,增强其对异常心理的敏感度,促进班级内部心理健康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4 参考文献

[1] 殷莉,殷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154-155.

[2] 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2(10):31-35.

[3] 宋静,毛柏青,王琳.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21-22.

[4]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2007(8):54-55.

[5] 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35-36.

[6]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44-45.

[7] 刘勇.心理倾述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8] MOREY RE,MILLER CD,ROSEN LA.High school peer counsel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er counselors' style of helping. Sch Couns,1993,40(4):293-300.

第5篇

关键词 卫生法学 课程建设 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高等医学院校卫生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编写质量低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共有自编或协编教材20多个版本。但整体而言,卫生法学教材编写质量不高,缺乏应用性较强的特色教材。多年来,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与部分医学院校多次组织卫生法学教材的编写,教材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力度不够,教材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内容陈旧、相对滞后,跟不上最新立法发展,缺乏时效性。第二,与医疗实践相脱节,结合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和社会现实不够紧密,缺乏实用性。第三,有些教材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不够具体,大而全,缺乏针对性。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卫生法学》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其中“法律基础”部分在《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约占三分之一的课时。笔者认为,《法律基础》与《卫生法学》应合并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法律基础》与《卫生法学》不衔接有两个弊端:一是授课时间间隔太久。医学院校往往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安排《法律基础》课程,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安排《卫生法学》课程,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法律基础知识概念模糊,卫生法学教师在教学中面临是否重授法律基本知识的问题。二是教学内容上有一定脱节。《法律基础》仅仅停留在普法教育,不能与《卫生法学》的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1.3教学效果不理想

卫生法规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没有得到新的突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其是单一的课堂讲授,缺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教学活动方式,考核方式也仅限于笔答考试,不利于高等院校医学生法规素质的培养。并且,目前卫生法的教学仍是传统大课讲授,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卫生法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抓好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学改革之后要靠课程建设进、深化和完善。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建设。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从教学改革内容上来看,虽然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教学工作的诸多方面,但就本文而言,高等院校的卫生法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上文提出的问题,需要注意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2.1改革现行教材

第一,建议卫生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卫生法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有经验的医学、法学专家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将与各专业相关的法学知识、法律法规整合到医学院校各专业中去,使医学和法学融为一体,编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卫生法教材与辅导,实现卫生法教育目标。

第二,在教材的编写结构上,要根据职业岗位群,采用模块化形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及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更新和修订,使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我国卫生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新法规的出台相同步,体现教材的新颖性和时效性。

最后,在教材形式上,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要开发电子教材、视频教材、多媒体课件,以满足人文课程的教学需要。

2.2优化课程设置

就本校而言,建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与《卫生法学》合并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前述弊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考虑到医学生的课程设置安排,笔者认为如将《法律基础》与《卫生法学》合并教学,以安排不少于48学时为宜。

2.3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根据卫生法学教学实际,最有效的教学内容优化就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实施卫生法学的专题教学。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医科生的专业集中在医学、药学、护理以及管理方面,卫生法学是作为其公共课或者专业课的补充,课程单一,课时量少,不可能平铺直叙长时间地系统学习包括卫生法学在内所有核心或主要法律课程。二是由于现行卫生法尚缺少一部成型的基本法,其层次较高的内容主要是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一些行政法规。每一法律法规自成体系、独立性较强,相对整合性较弱,而且权威的或者高质量的卫生法学教材著作缺乏,所以结合法规分专题教学是现实的需要。

要考虑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如何服务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卫生法律实践工作,给学生传授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知识,突出适时性。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卫生法律制度发展步伐协调一致,与时俱进,及时充实新的卫生法学理论成果和法律规定。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颁布之后,如果教材未能及时修订,讲授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时要着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对于医疗纠纷处理带来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有关制度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宏岩等.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

一、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美国医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AAMC)的医学教育目标计划(MedicalSchoolobjectiveporjective,MSOP),医学生必须具备“检索、管理和利用生物医学信息以解决个体或人群医疗保健问题并做出相应决策的能力”[1]。由此可见,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除了具备医疗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新形势下,医学信息检索课是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也将对未来医疗行业职业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循证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医学信息检索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医学信息检索重视不够。多数院校对信息检索这么课程重视不够,特别是医学院校,由于专业课程繁重,见实习时间较多,因此信息检索课程只是象征性的开设,并未有安排专业的教师授课,也缺乏实习的实验室等等。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没意识到这门方法课的重要性。因此与高校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不符。

2、缺乏良好的教材。近些年来,医学信息检索的教材虽然多有出版,但是教学内容更新不大,仍然像以往一样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案例分析和操作练习。

3、教学模式老旧。传统上的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软硬件资源配备不足,造成这门工具性课程变成简单的说教式,完全吸引不了学生。学生动手操作实训的机会太少,根本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的检索技能。

4、专业教师配备不够,一般由图书馆老师兼任,或者是外请老师兼任。

三、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1、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减少理论知识,精简手工检索,增加实践操作

高教司[1992]44号文规定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比例为1:1至2:1的比例要求。笔者认为医学信息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文献检索教学也逐渐经历手检―机检―网检的过程,大胆的删除了大量医学信息理论教学,精简手工检索,增加实践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比例高达3.5:1,比其他高校的比例高得多。为了弥补理论知识的减少,将部分重要理论知识以实践课自学的方式完成,例如“什么是核心期刊和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等。这样不仅没有影响理论教学,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力,并且进一步在课程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检索能力。

第二、调整教学重点

参照国外的教学模式[2],着重介绍具体数据库的查找和应用,MEDLINE数据库检索一直是文献检索教学或培训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者精选了中文的cnki和外文的pubmed,以及国内外的专利数据库作为教学主要对象,其中cnki安排了4个课时,鉴于数据库可以触类旁通,其他的数据精简为2个课时。尽管一般高职院校少有涉及外文数据库检索,笔者却认为医学发展甚快,了解医学信息,外文数据必不可少,因此保留了2个学时。

与专业紧密结合

在搜索引擎与常用生物医药网络资源部分,紧密结合医药卫生专业,介绍本专业相关网站,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目的。

数字图书馆的使用

追求信息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5],除了介绍本院网上图书馆的使用外,加入超星电子图书、读秀等电子书的查找和使用,以及各大图书馆的网上馆,以及各类电子阅读软件和电子书下载,网上书店、虚拟咨询台的使用等

2、教学方法

第一、多种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并进[6]。在基础理论部分采取“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医学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面采取了案例教学、“PBL”教学、项目教学以及任务驱动式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综合练习采取ISAS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在学生分组协作、师生互动交流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利用网络课程教学

开设网络课程空间,上传课程资源和相关链接,并布置网络作业和网络学习交流,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教学的资源的共享和随时随地教学。

3、实习作业改革

第一、从卫生教育的角度,紧密与专业结合,除了在医学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面以外,在搜索引擎部分,也注重医药卫生相关网站的介绍,更好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最新动态,更新医学专业知识,更好更快的使用现代医学的发展;

第二、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在网络搜索以及网上图书馆等部分,实训内容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人文地理、时尚旅游、时政热点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第三、将部分理论知识纳入实训部分,让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第四、利用ISAS教学方法布置小组作业,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为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特点,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寻求培育和扩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点。

一、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开展以学术讲座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一)核专业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学校可以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请著名的院士、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做讲座、报告,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科学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

(二)核专业目前没有专业性对口的竞赛类科技活动,只能按照目前已举办的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做为参赛指导,以丰富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建立分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包括广泛深入的科普教育、校内科普型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国际比赛。学生通过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团队,整合校内各学院实验室平台,参加教师的各类研究项目,尽可能多的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节以及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术科技含量,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将开展普及性的科普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核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将组织参加院级、校级的科技活动和参加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校核专业学生参加了校内各学院的普及型学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大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能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刻苦学习,增强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作用,把课堂、实验室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大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能力和探索新知,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载体和新内容。

二、构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和谐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一)结合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平台的拓展,从场所、设备和经费方面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储备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有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在科技创新活动方向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同时由于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缺乏实际的应用经验导致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技术缺口,因此指导教师团队的全程参与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令行禁止,制度严明的行文文化,加快创新人才的成长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相结合,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坚毅果敢、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相结合,与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赏罚功能。尤其是核专业,今后服务方向为国防军工单位,更需要体现极强的纪律性,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规范功能。充分营造这种行为文化,可以为核专业学生领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自觉自律的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四、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发展

围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表彰奖励和推免研究生等内容,从管理、指导、保障体系等方面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组织机构,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同时结合全程导师制,全面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方面,由学院根据专业和各类竞赛情况牵头,各教研室主任直接参与策划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直接管理和指导。在学生管理方面,作为全院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统筹管理的专门机构,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宣传优势,院团委具体负责组织落实,调动广大同学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积极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同时,各年级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二)积极推动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划拨、评审、验收等制度。学生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申报设立专项基金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结合校外实习实践,与企业对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8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

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意义

药学类大学生因就业方向、就业岗位的要求,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部分高校在培养药学类专业人才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实践育人工作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接触生产实践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教思政[2012]1号)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稳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大力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科学管理实践基地,对于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具有重大意义。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

1、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较难建立

药学类高等院校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医药企业、医药相关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这些单位基本上都是独立的。如果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使实践单位从中受益,不能形成生、校、企互惠共赢的局面,实践活动的长期性、稳定性就很难得到保证,长效机制的建立也无从谈起。

2、实践基地使用单一,利用率较低

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部活动都不可能只与一个专业有关,每个部门往往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相互协作才能够正常进行。然而,部分高校在组织实践基地活动时,往往忽视这一情况,单一组织某个专业或者某个学院的学生参加活动,既造成了实践资源的浪费,又没有很好的服务基地单位。

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1、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明确实践基地建设目标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思想引领类社会实践基地、地方和企业发展型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与教育文化类社会实践基地。在选择合作单位时,高校应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深入调查、仔细研究,使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使实践活动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建立活动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师生参与性

药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双赢的活动,既要让学生、学校从中受益,也要使实践单位从中受益。医药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在接纳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因此,一方面,政府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使社会形成关心帮助在校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企业、社会组织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营造条件,以开放的姿态为大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高校在建立实践基地前,应做好充分调研工作,结合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制定活动方案及管理机制,形成双方双赢的局面。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专业任课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从配套经费、课题立项、学分认定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师生走出校门,丰富实践经历。

3、加强基地建设管理,保证实践基地稳定发展

在基地建设管理中,建h采用三级管理制度,即采用由校级主管部门、依托学院、学生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布局,构建顶层设计,调配各项可利用的资源;学院负责基地建设的内容规划、活动实施和经费使用;学生社团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等。三级管理体系模式有利于综合各方面力量,形成企、校、院、师、生五者的支撑机制,为实践基地运行的可行性、长远性、稳定性提供保障。

4 结语

建设优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协调各方权利及义务的基础上,加大发展力度,完善管理体系,让实践育人的效果落地生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的长期坚持,运行过程中建设和总结共抓,积累和宣传并行,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才会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促进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化思.以工科大学为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 71-73.

[2] 李秀美.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55-57.

[3] 任佳.北京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分析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 222-224.

[4] 刘晓红.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114-117.

[5] 张素红,陈小虎,鲁宇红.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6] 张恩韶,李清晨.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02)

[7] 刘四军,陈霖,陈其煌,郭琼,黄李双,李欢. 利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06)

[8] Buddeberg-Fischer Barbara,Klaghofer Richard,Abel Thomas,Buddeberg Claus.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the career planning of Swiss medical students. Swiss medical weekly . 2003

第9篇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法院的行政管理也概莫能外。但鉴于法院工作的特殊性质,对法院行政管理效益的涵义,又需作进一步的界定。一般来说,对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价,包括质的判断与量的判断两个方面。一方面,法院行政工作必须以审判工作为中心,为审判工作服务,这是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行政管理工作合乎这一目的程度,称之为管理效果,是对法院行政管理的一种质的判断;另一方面,法院行政管理工作,同样具有投人与产出,其投人与产出比率,称之为管理效率,是对行政管理的一种量的判断。这两种判断各有侧重,但不免存有偏颇。如果把主观与客观、质与量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进行判断,便是管理效益。所谓效益是效果与效率的统一,是合乎为审判工作服务目的的效率,这应是衡量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标准。因此,作为法院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把追求最大效益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要围绕提高效益展开,力求以最小的投人和消耗,多快好省地实现管理的预定目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泰安中院在去年组织开展的“三大管理年”活动中,对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保障运行、安全运行、效益运行”的总体要求,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五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系统化管理

人民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果把法院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那么其中包含有诸多管理子系统,如司法财物管理、后勤事务管理、司法文秘管理、司法统计管理、司法信息管理、司法档案管理等等,而每一个子系统下面,还会存有若干个子系统。法院行政管理工作之首要,便是要理顺这一系统的内部、外部关系,实现最大整体效益。其一,对外理顺其与审判工作系统的关系。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似审判工作为中心,为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提供物质保障。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司法行政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审判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关系上,必须予以明确定位,即审判为主、行政为辅,法官为主、行政人员为辅。在制度设计上,要建立更利于行政工作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工作机制。为此,我们建立了审判部门对行政工作的评议制度,由审判业务部门每月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综合评议,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责令行政部门作出说明与解释,给审判工作造成消极影响的,由有关人员承担责任。这一制度保障了法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与制约,维护了法官在法院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促进了行政管理部门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其二,优化各管理子系统。法院行政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顺畅运行须以各个子系统的高效运行为前提,根据“木桶原理”,最短的木条将决定木桶的容量,由于各管理子系统总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难免会有某一子系统的发展相对迟滞,这时便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强化,否则,将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运行。如在前一时期,我们的司法信息管理,在收集信息、编印信息方面均迅速及时,但在信息发送环节,由于仍采取人工书面报送方式,影响信息传递效率,为此,我们及时进行调整,通过计算机网络实行无纸化发送,信息传递效率大幅提高。其三,协调各管理子系统。行政管理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有序运行,便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反之,如果各子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抵制,便会造成许多无谓的“内耗”,难以实现整体最佳效益。为此,我们首先对各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消除制度规定上的相互抵触及责任不清、职权不明的管理“空白地带”;其次我们建立了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目标,协调工作,消除障碍,形成合力,完成任务。

二、建立工作准则,实行规范化管理

行政管理规范化就是要求行政工作按既定的原则、标准去实施。在抓规范化管理方面,我们遵从司法行政工作的本质和规律,以抓建章立制为重点,努力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一是重点工作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综合体现,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法院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有效地指挥和组织各项工作,从而达到有章可循,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依制度处罚的目的。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机关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充实,对重点工作全部实行制度化管理:我们建立了党组会议及院务会议规则,规范了法院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每项工作均有章可循;建立严格的会议审批制度,明确规定一切会议需由办公室安排,提交会议讨论的议题必须由分管院长审批;规范了公文处理制度,从公文的签收、登记、阅批、督办到立卷、归档、销毁都作出严格规定,使公文处理快而不乱;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建立涉案资金流程管理和稽核评查机制,既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又尽最大可能积聚财力,为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加快现代化法院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在司法统计、司法调研、车辆管理、内外接待等方面均制定了成熟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使我市法院行政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步人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日常工作程序化。就是把日常行政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骤并固定下来,工作人员按规定的步骤去做,逐渐形成一种工作程序和习惯。有了这种工作程序,无论工作多忙,环节多复杂,只要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就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既可避免老同志凭经验办事,在忙乱中出错,又可以使新同志按部就班,不至于因经验不足而缩手缩脚,无所适从。

三、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实行市场化管理

长期以来,同其他国家机关一样,法院的机关后勤服务混合于司法行政管理系列,对外封闭、对内依赖,高投人、低产出,没有经济效益;缺乏动力机制,劳动率低下;服务技能差,服务质量不高;物质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如此种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人,严重阻碍了法院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走改革之路,建立和完善法院后勤服务新机制,已成为市场经济规律对法院后勤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们泰安中院在前年的机构改革中,设立了法官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契机,创建了法院后勤服务工作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法官服务中心实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院机关根据服务中心承担的服务项目,与之签订合同,采取模拟市场交换方式,按照服务合同支付后勤服务费,形成提供服务收费,享受服务消费的核算关系,促进了机关后勤服务从行政型向经营型、效益型转变。二是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对服务中心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其范围,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授予中标者经营权,使其享有占有、使用、管理的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推动机关服务中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三是改革法官服务中心的人事制度。对于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执行事业单位职工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其他人员采取管理人员聘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上述制度已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激发了服务中心的整体活力。服务中心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对干警的各项服务职责,而且还能为院机关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使我院后勤服务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精简后勤事务,实行物业化管理

泰安中院新审判办公大楼于2002年5月份正式落成启用。为使新审判办公大楼对内能够为审判工作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为干警创造舒畅、整洁的工作学习环境,对外成为展示司法文明,树立法院良好形象的窗口,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紧密结合审判工作和法院改革的新形势,在审判办公大楼的使用、保养、维修中推行物业化管理。鉴于作为审判场所的法院机关,较一般住宅小区具有人口集中、设备多、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我们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从中挑选出高素质、低价位、比较适合法院办公特点的物业公司。我们与物业公司共同制定了《物业管理与服务工作标准》、《维修工操作规范》、《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卫生奖励评比制度》和《人员考勤考纪制度》等各项规章,做到行为有规范、服务有标准、考核有指标、奖罚有办法。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情况,行装处每月一小结,每季度一考核,奖罚严明。从实行物业管理近两年来的情况看,服务及时率、处结率、干警满意率均达到了飞00%,受到了干警们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