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发展信念

时间:2023-06-06 15:34:59

导语:在企业发展信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全区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藏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发展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提出了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成为西藏农牧区经济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新增长点。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1.9亿元增加至5亿元。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全区总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同时也使全区加快了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步伐,无论是发展市场经济,消化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吸纳闲散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加快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牧区化进程,乡镇企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区的稳定,社会进步都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西藏乡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然而,经验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西藏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以其理财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如果不从根本上抛弃与小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落后理财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理财观念,西藏乡镇企业将很难跳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框框,进而有效地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西藏乡镇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更新理财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10个方面改进:

1、市场观念。企业筹集资金,购买原材料、设备、销售产品,都离不开广阔的市场。企业上规模,进行资金投入,更要预测市场变化。企业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首先要树立市场观念。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法人的“血”,而资金运动则是法人的“脉”。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实质上就是对资金的跟踪活动。西藏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自身和农民集资,另外就是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数量很小,满足不了乡镇企业的需要。投资不足,流动资金缺乏,是当前西藏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所谓企业资金,归根到底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目前,西藏乡镇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陈旧滞后,一些乡镇企业负责人不是花大精力去进行市场调研,而是忙着找政府要钱。二是乡镇企业受到民族小手工业观念的制约,从规模和产品上都没有大的革新,多数乡镇企业只满足于墨守陈规,赚一点算一点,企业规模小,市场应变力差,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一些乡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乏力,有钱时无计划乱花钱,遇到困难就缺乏后劲,一蹶不振。由于企业没有进入市场,造成乡镇企业三部分资金(即产成品,发出商品,应收及预付款)占用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寄生在乡镇企业身上的一颗恶性“肿瘤”,不解决市场问题,银行资金投入越多,占压越多,浪费就越大。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应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观念,实现乡镇企业与市场的有效结合。走向市场,是西藏乡镇企业的根本出路。为此,乡镇企业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市场,摸清市场需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获取最大利润。因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在预测,预测的前提是市场调查和,正如美国著名管家杜拉克所说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内部的组织力量,因为它不能给你利润,只能给你工作。只有通过外部顾客的需求,内部工作或成本才能变成利润”。商品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以市场为中心,全心全意去满足多层次的不同市场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西藏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效益观念。乡镇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是以尽量小的耗费获取尽量多的收效,提高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这集中体现在企业获利多少上。对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应视同企业理财活动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理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讲求成本效益,都应通过核算来反映情况,所提供的数据都要靠企业理财去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筹措资金时,要讲求筹资的成本效益,以尽量少的代价获取尽量多的资金使用权;运用资金时,以尽量少的耗费创造尽量多的收益,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收益率;收回资金时,收回速度越快越好。一句话,应做到不浪费使用一分资金,不闲置一分资金,每耗费一分资财必有所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西藏乡镇企业内部来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降低产品成本这篇大文章,不仅要明确规定成本管理的目标、动力和考核标准,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要由从前事后记帐,算帐报帐和分析,转变为事前预算、决策、计划、确定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控制,最终达到考核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目的。要把企业职工纳入成本管理的行列,以实现全员成本控制为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达到最优化。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应吸取西方管理会计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使成本决策达到更大范围的系统优化,要加强宏观成本管理研究,力求从宏观上解决诸如物价上涨等因素对企业微观成本的,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序进行。二是要加强控制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对企业各种期间费用,必须采取各职能部门提出,财务部门核定,厂级会议审批,财务部门监督与反映要以系统管理来控制。企业要用系统观念来进行该项工作。

3、负债经营观念。企业负债经营是在负债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能力。一个合格的理财工作者,除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抓住市场上的有利时机,有效地筹措外来资金,保证企业理想的盈利水平。因为,借入资金能为企业带来一笔额外收益,这笔额外收益无疑增加了自有资金的获利总额,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负债经营也有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面,一旦经营失误,市场转向,营业毛利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则负债就将使企业承受一笔额外损失;若负债比率过高,也会使企业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而陷入倒闭困境之中。因此,企业不能盲目地负债经营,而应根据企业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实际而定。当经济景气时期产品销路畅通,利用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只靠企业自我积累和从利润中提取折旧费的方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市场占有率也要下降。所以,即使这时贷款利率高于平时,依靠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也是值得的,因为销售额和生产规模成比例地增长,所获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利息。在经济低速度发展时期,产品销售遇到障碍,就要实行减量经营,这时就应避开贷款的依赖,主要依靠企业自我积累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和增强应变能力。

4、资金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价值货币表现,是表现再生产过程中物资的价值运动或运动中的价值量,它既不同于货币,也不同于物资。资金虽是物资的货币表现,但不等于货币。没有投入再生产过程的货币只能是货币,只有投入再生产过程,并与物资紧密结合的货币才能转化为资金,资金虽然是物资的表现,但并非所有的物资都是资金,只有经过货币交换投入生产的物资,垫支了货币资金的物资,其价值表现才是资金。企业资金运动的初期,要靠把货币资金投入生产,启动生产和价值的运动。从静态看,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指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和分配资金的全过程。从动态来看,企业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由国家无偿供给,企业不考虑占用资金的利息问题,也不考虑多占用资金闲置不用的浪费问题,认为资金只要保存在企业就没有损失,使用资金只要不亏本就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资金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如借入资金必须按一定的利率支付利息,接受投资必须支付利润,而企业的多余资金可以对外投资,获得投资收益。那么,同样的资金量在不同的时间取得或支付,具有不同的价值。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资金作保证,都是与时间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时间是一种财富,时间是企业经营中极其重要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资金,能否发挥效用,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把握好最好的资金配置时机。企业市场竞争,说到底也是一种时间上的竞争,谁得到的信息快,谁的分析路子准,谁的投资对头,谁就占据优势。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增值。企业的理财只有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才能正确地筹集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将有助于理财者比较各种资金的取得成本,各种投资方案的成本效益,以有利于地进行财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营运决策。

5、风险观念。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乡镇企业的供销体制统购统销,财务体制统收统支,乡镇企业无任何风险可言。企业理财者只是对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支出进行记录、汇总,对未实现的收入和未发生的支出不予考虑,形成了一种不过问风险,不敢冒风险的保守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使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客观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是一种与损失相联系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的或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的特征。理财风险是在各项理财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原因的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简言之,理财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表现。乡镇企业的风险包括:产品销路风险,长期投资收回的风险,应收帐款拖欠的风险,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等。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财务上都会有所体现。面对风险,企业既不应退缩,也不能轻举妄动,厌恶风险,逃避风险都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而为了获取更大收益去盲目冒风险也是不可取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勇于正视风险,妥善处理风险,敢冒风险。从理财上讲,风险往往同收益成正比,风险与收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而言,风险性愈大,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大;风险性愈小,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小。只要企业立足于市场,有效地预防财务风险,在风险发生时才能使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西藏乡镇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当产成品库存数量过多,或新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周转不灵时,除一方面广开销售门路外,财务部门还要从筹资和挖潜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以避免产品积压的风险;当应收帐款长期被拖欠时,应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收回帐款,同时,进行产品销售时应对购货方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合理利用现金折扣手段使客户及时付款,同时还要加强对销售贷款的催收,以减少应收帐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当企业举债比重过高时,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做好定性与定量分析,测算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减少失误带来的风险等。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乡镇企业必须具有风险与收益意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细微、周密的工作(如概率系统等数学方法),绕过风险,分散风险,使损失最小,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来增加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6、管理决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人、财、物由国家供应,企业生产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实现利润全部上交,理财者不过是企业财产的“保管员”而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本质上要求其人、财、物、产、销自主,需要理财者回归企业,同所在企业溶为一体,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当好厂长经理的参谋助手。比如,参与企业经营目标决策。在市场经济中,由独家经营变为多家经营同一产品,竞争激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企业必须对经营目标进行决策。理财人员应积极参与市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从经济效益上进行测算、论证,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供厂长经理。又如,参与企业资金筹集与运用决策,资金的筹集与运用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活动理财人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与筹资方式,筹资规模,筹资结构,以便既能稳定财务状况,又能提高盈利能力。合理安排企业资金运用,以提高资金的综合收益水平。再如参与成本控制及分配决策。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途径。理财人员参与价值式程流动,制定标准成本,以控制成本的发生和成本的降低。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理财者应参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形成,承包指标,考核方法与分配方案的制定,建立健全各职能科室的核算制度,使之与内部经济责任紧密挂钩,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7、理财工作即创造财富的观念。应该承认,西藏乡镇企业的广大理财人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因此,目前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思想和方法还比较落后,其职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展示;一些人也忽视理财工作在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视理财为雕虫小技,无学识可言。理财工作者成为“小气”的代名词,理财工作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理财不被重视的深层原因是理财工作不创造财富的观念所致。这是一种误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理财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搞商品经济,就要讲市场运作,讲究经济效益,讲究成本利润,讲究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而这一切都和理财工作分不开。理财工作者根据其所掌握的财务资料,不但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可以控制成本的发生,减少浪费,可以通过观测,为企业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筹集资金时,比较不同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选择耗费成本最小的方案;产品生产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成本,控制生产成本的发生;产品销售时,通过市场预测,制定科学的销售价格,选择适当的销售方式。可见,理财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写写算算,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增加利润,创造财富。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除了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理财管理的水平外,更要在思想上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积极理财,讲求效益,理财工作创造企业财富的新观念。

8、信息观念。在具有开放性的市场条件下,每一个,它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包围中开展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企业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种社会财富,一种最新的生产力,成为企业经济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里,企业理财离不开信息,企业理财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理财的重要特征。企业理财必须提供满足各方面需要的基本信息。一是为企业提供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理财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汇总,理财信息必须规范化;二是提供组织市场活动需要的信息,各种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资金、物资、劳务、技术等进行交换,必须依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而提供这种信任和了解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以财务报表为载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如供货者必须了解购货方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财务活动是否有效率的信息,从而确定赊销风险,并据以作出销货决策;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了解接受投资单位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盈利情况等信息,以决定是否投资。企业理财既要对外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信息,又要对内部提供管理需要的信息,如成本信息,价格信息,负债水平信息,盈利能力信息,需求信息等,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加强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的搜集、反馈和传播,有效地监测和适应本企业赖以生存和的各种理财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2篇

[关键词] 营销战略 和谐理念 构建 企业发展

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日益普及,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必须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和谐管理模式,通过企业内、外关系―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及公众之间诸关系的协调,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促使企业取得效率和效果的和谐。因而,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活动之一的营销活动也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战略模式―和谐营销,使企业在实施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兼顾企业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中的一切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企业、 社会、自然环境的长期最佳利益。

一、和谐营销理念的内涵剖析

近年来,环境恶化加剧、资源日益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的不的频繁出现以及社会服务被忽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不和谐营销,不但损害了顾客、消费团体的利益也损害了组织的自身利益。企业盲目追求扩张的简单营销仅仅着眼于顾客短期利益,忽视顾客长期利益,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被损耗、环境被污染、社会生态和谐被破坏。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战略制定上趋于片面化、短期化,认为竞争是惟一的,主要依靠价格战、广告战等。因此,传统营销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21世纪的现代企业应该树立和谐营销战略,坚持采取可持续的营销模式。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提供他人所需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席酉民教授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中,强调了“和谐”的概念;在此,我们将其强调并应用于营销管理中。如果说营销是供求双方的沟通,那么,和谐营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和谐态)的过程。称之为战略,则体现其全局性、长期性和统领性的特征。和谐营销就是企业肩负社会责任,以追求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为目的,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构建与参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目标,从而形成兼顾企业、顾客、社会和其它伙伴各方利益的营销模式。同时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员工、政府机构以及公众互动作用,寻求利益结构和谐、竞争优势和谐的过程。和谐营销是在继承传统营销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坚持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感,注重引导顾客需求,用系统和谐的方法处理内外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所以,企业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既要坚持竞争又要提倡合作,追求共生共赢目标的实现。特别的,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营销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二、企业和谐营销战略构建的基本思路

现代企业发展的潮流就是努力成为“和谐企业”。所谓和谐企业实质是通过调整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股东、员工、竞争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企业与利益各方之间和睦相处、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企业利益方只有企业的股东和员工,按照和谐的理想这是不完整的。在现代营销中,企业应以新的思想、伦理和文化为基础,充分认识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股东、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媒体、社会公众等。现代企业要构筑“和谐”营销,必须坚持诚信、公平、公正,合理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1.构建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树立绿色营销观

过去,企业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单纯为了市场高度膨胀的需求进行生产,无视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损耗和枯竭,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不和谐。而绿色营销观念正是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不能解决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矛盾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它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倡导环保意识,协调好需求、环境、资源和企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企业持续经营的目标。绿色营销的目标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相一致的:绿色营销要求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协调好经济效益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树立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使人类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因此和谐营销战略的贯彻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构建和谐营销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2.实现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

(1)尊重员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营销团队

企业应积极开展内部营销,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坚持“和谐”的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企业应树立员工至上理念,营造学习氛围,不断开发和培养员工的技能,积极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的统一。通过忠诚的员工坚定不移地执行企业使命和战略,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能正确处理顾客、社会、竞争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以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坚持顾客导向,积极引导顾客并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顾客是企业的“上帝”,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与顾客,以及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近几年企业与消费者冲突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消费权益保护与过度刺激消费;企业侵害消费者利益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也要树立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维护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以“顾客为中心”,坚持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坚持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应致力于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企业应通过宣传和教育以及营销沟通等,帮助顾客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帮助顾客认识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将顾客的需求引向可持续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3)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追求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规律,商业竞争是有目的的活动。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参与市场竞争。竞争也不意味着“你争我夺”、“打败对手”,而意味着自我超越,基于现实,科学谋划企业的未来。要实现企业与竞争者的和谐,企业必须以自律为基础,以道德和法律约束为基本手段。具体地说:一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重视公平交易,不打击、排斥竞争者;二要坚持平等原则,促进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从对立到合作,避免两败俱伤;三是坚持互利互惠,实现企业之间的双赢;四是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胜人自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经济呈现出市场需求动态差异化、技术复合化、生产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坚持在竞争的同时提倡合作,既把竞争者当对手看待,又把竞争者当朋友看待。企业在竞争与合作的反复循环发展中,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可以创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坚持系统化管理,强调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和谐

企业实施和谐营销战略,主要要发挥企业资源的协同作用。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将顾客意识贯穿于首位一体化的业务流程。企业应强化营销活动的协调与统一,使企业的营销能力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尤其是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组合战略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及时调整相匹配,使企业始终处在和谐的环境中。

由于现代营销活动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互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和维护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和谐关系是现代企业营销的核心,因此企业与相关组织及个人相互沟通和互动就成了现代营销的新焦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营销组合的重心在于如何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在这里,市场营销组合是一种面向各方关系相互间的动态组合。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组合关系的变化。因此,以互动为中心的动态营销组合模式是一个扩大了的、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营销组合,同时更是一种整体的、和谐的战略模式;它要求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组合时必须具有全局观和长期性思想,以便能从战略的角度把握现代营销组合理念。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构成市场营销组合的各因素是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互动的市场营销组合真正重要的含义就在于它们的互动、合理和和谐,即把企业的内部因素置于与外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环境之中,组合成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总之,这种和谐营销战略模式既不是简单地以卖方为中心,也不是单纯地以买方为中心,而是以双方的互动为中心,形成各方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赢利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企业实施和谐营销战略的出发点

和谐营销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利益。因此,企业更多的是强调合作与互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顾客、员工、供应商方面以让渡价值最大化、赢得忠诚为目标,在公众、政府机构方面以获得满意为使命,在竞争对手方面以提倡合作、建立信任为方针。首先,企业按照营销理论中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选择企业总体战略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目标市场。企业在确定方向和目标市场时,应当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兼顾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比较权衡定位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定位是否和谐;如果定位不和谐,企业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重新进行定位。其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环境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确立企业现在究竟处于何处,分析企业的目标市场选择是否量力而行。再次,企业应当制定能达到目标地的战略和策略,这些战略和策略必须围绕企业目标市场进行,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的满足,员工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供应商在配套时的互惠互利,终极目标是赢得这三者的忠诚并不断提升其忠诚度。同时,企业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必须考虑到公众和政府机构的利益,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的长期利益为代价,必须符合政府的法律和法规,终极目标是赢得这两方面力量的满意。在竞争战略的选择上,企业应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双方建立信任级关系。最后,企业围绕目标市场的战略和策略进行实施和控制,借鉴和谐管理思想,重点做好营销组织结构的设计,营销决策的柔性化,营销的迅速响应,营销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韩巍尚玉钒: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4)

[2]曹学:现代企业的和谐营销战略[J].理论界,2005(11)

[3]许彩国徐锦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营销初探[J].商业研究, 2006(16)

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石油 管理 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快,石油企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同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出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优化石油企业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其关键还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创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要结合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本文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关于石油企业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理念,其强调的重点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旧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却不等同,而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是不能调和的矛盾。对于石油企业来讲,如何实现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方法除了在生产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之外,在管理上还应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不断改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整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创新经验,加上社会变化万千,管理队伍的技术知识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达不到创新的要求。其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创新的理念,许多工作人员仍是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态度,对创新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参与主体狭窄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中,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以管理专业为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知识的专业操作人员很少,造成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

(3)创新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当前的石油企业创新重点仅仅在于企业内部某些单一的领域内,没有将创新引入整个石油企业中,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固定的管理创新制度。加上创新经验的缺乏,在创新方法上主要借鉴其他行业的创新方式,不具有独创特色。与其他具有先进管理的西方石油国家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缺乏灵活性。另外,创新能力不足,其实效性不强,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难以适应具有激烈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管理层只是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忽略了管理创新,难以形成管理创新的氛围。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受其长时间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没有彻底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机构繁杂庞大,责任不明确,不能实现高度统一。加上人力资源利用的矛盾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系纽带,这些都制约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不灵活

管理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部门多为行政部门,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办事。这就造成被动的多余主动,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在创新上只是强调口号,实际工作落实得较少。

(3)员工思想意识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员工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进入石油企业便是抓住了铁饭碗。市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够强,认为企业就会包办员工的一切,根本没有树立危机意识,过于安于现状。

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无论何种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便是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员工是石油企业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动,拥有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石油企业的管理思想创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新经营目标,如今石油企业的社会性日益突出,这加大了石油企业在社会上的责任,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营目标。同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传统企业相比,现代的石油企业经营目标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战略目标的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企业实行合作、达成多赢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力成本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这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重组改革后,其性质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创新管理方法

随着竞争逐渐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石油企业除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之外,还可以利用与他国合作的机遇,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自身。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石油企业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方式,石油企业只有根据这些变化,依靠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之后,才能深入了解管理创新对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石油企业自身特点,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定能找到我国石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第4篇

企业团组织中的创新创效活动,是广大团员青年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在企业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的有效途径。自该活动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规范运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团省委开展的青春创业行动中,进一步赋予了这项活动新的内涵,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创先创效的热情。那么,如何使这项工作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从实际出发,突出企业特色 要使创新创效落到实处,求得实效,企业团组织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企业最需要解决的环节入手,突出自己的特色,我们重点抓了“四个结合”:一是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我们研究本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解决企业最紧迫的问题来开展创新创效工作。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工艺流程,发展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挖潜提效,降低成本;通过营销创新拓宽市场,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人际氛围。

二是与企业青年特点相结合。创新创效的最终承载者是青年,而每个企业青年的文化构成、工作水平、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干工作,还要研究青年的实际状况,根据企业青年的特点开展工作。我们肥城矿区青年构成比较复杂,从年龄层次及文化学历构成来看,大致呈高、中、低“阶梯状”分布,再加上每年都有一大批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涌入,这对壮大团的队伍,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带来一定优势。我们在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时,就结合青年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优势和作用。

第5篇

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罗永斌为活动作了致辞,衷心感谢青联委员对团省委、省青联工作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各位委员为省青联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努力推动省青联的工作开创新局面、迈向新高度、创造新辉煌。希望来自社会各界的青联委员积极参加省青联小组活动,加强团结,增进友谊,互勉共进,群策群力,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活动中,省青联委员们共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畅叙同志情谊,共话美好未来。刘昆福、周学斌、李春光、毕晓芬、周全、谢健、谢国华、陈教敏等委员分别代表省青联第十届委员会的16个活动小组发言,他们就如何加强青联组织、人才等方面建设、推动省青联各个界别活跃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在积极投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发挥青联委员的带动示范和带头奋进作用建言献策。

大家纷纷表示青联是青年人的大家庭,是团结全省各族各界优秀青年的组织,今后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同心同德、互相支持,为这个大家庭、为云南的建设、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会上,还举行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青年企业家发展启动仪式。为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全省文化部门全面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信息的资源优势、省青年联合会密切联系青年企业家的组织优势和工商银行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金融优势,共同搭建文化产业和青年企业家发展的金融服务综合平台,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团省委、省文化厅、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了《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第6篇

一、发挥团的教育优势,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曾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各级团组织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青年思想的变化,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主动投身企业发展大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使广大青年自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为实现中国梦、强企梦、青构筑强大精神支柱。要坚持用形势任务激励青年,通过开展形势任务宣讲、报告等活动,鼓干劲、聚人心,使广大青年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企业不同阶段面临的内部外形势和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把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企业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困难挑战上来。要坚持不断校正青年价值理念,实施青年分类引导,激励青年奋发向上、岗位奉献,努力在平凡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实现青春价值。

二、发挥团的服务优势,加强青年人文关怀。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组织只有深深植根青年、一切为了青年,服务青年所急所盼,才能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青年,激发青年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要树立“青年为本”的理念,把解决青年思想问题与解决青年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千方百计为青年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要深入青年搞好调研,用心倾听青年心声,把握青年思想脉搏,特别是做好新分大学生、青年劳务派遣工等重点青年人群的思想工作,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交友联谊及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真心实意地帮助青年走出思想困惑、增强工作信心。要提高服务青年工作的实效性,根据青年成长进步的需求,举办好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青年讲堂等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尽全力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团组织的关爱。

三、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带领青年岗位建功。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经济学与数学;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当前中小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大多数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为近的裙带关系,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二)缺乏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技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特别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科学的、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资金使用,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大,成本较高,产品积压;也使企业缺乏信用等级,造成金融部门的融资困难。

二、经济学与应用数学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以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没有掌握好经济学,把数学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科学制定计划、科学进行管理、系统进行培训,这是指导中小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按传统的观念,任何一门学科达到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经济学专家认为这对经济学也是对的。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基本假设及其思想在中小企业发展中作用可简单概括如下:

(一)经济发展中数学逻辑思维。一般企业经济运行在经济学中具有本质特征,在实际企业经营过程及其不确定因素。需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考虑用数学方法论,有计划发展目标,有计划步骤,有计划措施,合理安排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及市场环节。我们政府人员抓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区域发展的平衡、运营经济学与数学逻辑原理,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复杂、多变的动态因素。

(二)处理问题强调理性科学。数学方法论本身属于理性科学体系,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中,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理性的处理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避免非理性冲突,是摆在我们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人员面前重要课题。

(三)经济发展中的数学模型形式。自然科学的成功及其信念就是其理论在一定时空内的确定性。而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追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在具体研究中,则进一步表现为追求理论上确定性的形式,亦即分析、结论的几何和数学模型形式,为了实现经济学的科学信念,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在方法上必须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演绎法:从创造性假设出发──经逻辑推理(数学推理)──得到确定性结论。特别是,经济学中演绎法成功应用的关键,是巧妙和创造性地构思其演绎的前提──假设条件。

(四)中小企业发展中如何创造假设条件是理论假说演绎推理的关键。确立假设条件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要创造性地简化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从而确立经济现象间联系假说的核心结构,从而建立演绎推理确定性的前提。在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为企业如何创造假设条件、确定什么样的假设条件,这将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向、经济效益及企业规模,使复杂的经济现象在你设立的假设前提下而简化。一般来说,不同假设下所形成的分析思路、分析范围和分析方法往往是不同的;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特别认识到假设条件在经济学中的方法论意义。

综上所诉,演绎法(逻辑推理)或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具有科学方法论上的意义,也是人们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信念的必然结果,就其研究思路、体系和方法应该说是按着科学研究的要求来设计的,并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我们利用这一学科在实践中如何掌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存在差别的,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也应该是有差别的。

三、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和解决方法

根据存在问题,运用经济学与数学理论,找出解决途径,采取可行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及问题。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科学水平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要聘请经理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实行股份制改造;所有的企业都要建立健全企业决策机制、经营管理机制、生产管理机制、营销管理机制等,建立完善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依据经济学原理实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在创新方面全面推进,培育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核心技术的强势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名牌大学的合作,大力开发科研攻关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建立科研攻关平台。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员工 认同度 价值观 以人为本 企业领导者 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 形象设计

目前,国际、国内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将企业文化作为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和强大的动力,并借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发展成为国内或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如海尔、联想、华为、TCL等等。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领导者由于对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不足,没有真正弄懂现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发展趋势,并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在建设企业文化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致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所倡导的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往往认为就是领导者或老板所倡导的文化。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从定义上分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的以员工为中心的独特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司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模式。领导者所倡导的文化在没有得到组织成员认同和接受之前,只能是一种个人文化的体现。在自己所倡导的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文化因素真正转变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不断沟通和磨合,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冲突。真正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决不会仅仅通过几次演讲、几次会议或贴几张标语、口号就能完成。

关键是需要得到企业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员工的认同。因为,不仅文化是一套隐含的价值体系,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而且作为员工本身,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文化具有自主喜好的选择性。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员工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它的培育过程要让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将代表多数人观点的人作为典范和执行者,加强交流沟通,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并反馈情况。

误区之二: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的形象设计。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对这样的企业文化内涵,有些企业经营者认识不清或理解片面,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形象设计,于是在视觉形象上大做文章,创造优美的企业办公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强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要求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此外,自己设计或请人设计一些标语口号,贴在走廊、办公室和各车间的墙上,内容形形,措词铿锵有力,诸如“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团结”、“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等。将文化建设言语化,口号化。结果是花钱不少、费力不小,但收效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几乎成了“摆设的花瓶”。造成这样情况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规范化、系统化、形象化,从而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内外产生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该看到,企业的形象设计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

误区之三: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开展好企业的文体活动。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资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从而引导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在企业内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荣辱观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企业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协调将更容易进行,企业的文化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好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让大家多交往、多沟通、增进友谊、增进团结就行了,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其实,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如果缺少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员工对企业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创新,这些文体活动往往也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对员工的凝聚、激励和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员工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就在于通过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心目。从最初的认知到实践中的认同,到最后达成共识,变成共同信仰,从而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更是企业员工的文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是决定工作态度、行为方式和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文化能否得以继承与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塑造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并引导员工实践企业文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是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使员工认同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信念”三个阶段。认知是前提和基础;认同是核心和关键;信念是对企业文化认同的最高形式。即让企业文化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真正内化于员工的点滴生活之中。

第一阶段:认知。

企业文化不是给外界看的,员工的认知与否是衡量企业文化成功的基础因素。也就是要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从新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其不断灌输企业文化的理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反复的冲突和磨合逐渐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接受和适应现有的企业文化。在这样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文化标识。文化标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对人们视觉的刺激性。固定的图形、图像和文字标识必不可少,标识设计要简单明了,便于识别和记忆,切忌模仿和抄袭知名企业,更不能经常改变。文字表述要突出特色,切忌口号式的空洞。如可将理念故事化,企业文化的理念大都比较抽象,因此,企业领导者要善于把这些理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寓言和故事,并进行宣传。很多简单的故事其实包含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道理。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塑造企业形象的“英雄”化身。要塑造和培养那些真正认同本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率先实践的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把这部分模范人物树立为典型,成为企业文化的代言人,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再次,培养传承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很重要的实施者是企业的管理团队,政策的执行力度,领导者个人的领导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员工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本企业管理的具体体现。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体现在管理人员身上的应该是管理者能够身体力行地为员工处处着想,任何事情都以员工利益为重;如果企业奉行的是兄弟般的员工间关系,在管理人员中看不到领导者盛气凌人的样子,而是没有明显等级界线的兄弟般友情。最后,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的强制,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该向员工发放企业文化手册,让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及员工岗位规范等;制定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或者将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书面化、制度化;建立畅通有效的企业文化宣传渠道,进行大规模的企业文化培训和宣讲,并对宣传效果进行考核;举行企业文化知识竞赛,让员工学习并牢记企业文化的内涵等。

第二阶段: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由于员工在情感上与群体或他人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种观点或做出某种行为反应。在认同阶段,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纳是自愿的,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他们表现出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行为,不是权宜之策,而是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认知到认同,上下级之间良好的沟通环境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物质载体。我们说,企业文化最初往往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所倡导,并且通过身体力行而逐步营造的,其个人的性格、价值观、思想、行为方式等在企业文化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可以说企业文化是领导者自身的意识选择和行为塑造,如何将这种理念和意识有效地传递给下属的员工,使其理解真正的含义并身体力行?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如果沟通不充分,认识上不知道、不理解上级的意图,行动中也难以准确得力地执行,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盈利,也不利于团结凝聚人心,增强团队意识。通过沟通,可以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树立共同价值观,使员工的观念和行动统一于企业的价值观中。通过沟通,可以不断地优化员工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由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熏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精神形体的骨架,它必然会对人的整个认识活动、行为活动起到全方位的导向作用。通过研究员工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性与共同点,尊重员工个性化、合理化的需求,有利于员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与此同时,部门领导要以人为本管理员工,及时激励和表扬,激发员工的热情,建设好本部门的小团队,并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举行各种集体活动,如举办企业文化节、业务拓展训练、庆:况典礼、主题晚会、经验交流会等,培养员工的团队识。

第三阶段:信念。

第9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分企业的大小,不论行业的差别,只要是企业,只要是团队,文化建设就必不可少。企业文化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企业成员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司上下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其次,企业成员的信念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司上下的精诚团结、不畏艰难;再有,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必须是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司上下的步调一致,共同进退。没有了企业文化,哪怕是只有三个人的企业也会因为思想的不统一而走上曲折的发展道路,反之,有了企业文化的保驾护航,哪怕是万人大企业也能万众一心,勇往直前。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人数少,因此,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常常会被企业在有意无意中忽视,造成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问题多多。

(一)把企业文化理解为“宣传口号”

中小企业人数少,规模小,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经验上往往有所欠缺,故很多中小企业常常会将企业文化简单化理解为“大企业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将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理解为对响亮的宣传口号的撰写,而没有真正着手建设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

(二)将企业文化理解为“工会活动”

有些中小企业常常会希望通过组织员工参与类似工会活动的文体活动来“建设企业文化”。事实上,工会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将企业文化理解为“工会活动”恰恰体现了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陌生和无知。

(三)将企业文化理解为“规章制度”

有些中小企业认为,为企业设计严格细致并且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就是建设企业文化。但是,规章制度所体现的仍然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如果仅只建立了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则企业文化仍然是残缺不全的,难以在促进团结和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泗水县供电公司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代管的趸售县供电企业,属国有中(二)型企业,公司现有员工383人,设11个部室,2个二级机构,辖13个供电所。在集团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动下,在建设“五统一”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泗水县供电公司建立了有自己公司特色的“泗水供电文化”,强调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源、财务和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将集团公司的“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与泗水公司的“小规划、小建设、小运行、小检修、小营销体系”紧密结合,形成了“忠心不二听命令,一丝不苟干工作”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影响下,泗水县供电公司先后在被授予国家电网“一流县供电企业”;集团公司“先进县供电企业”;“点亮山川”服务品牌山东省“服务名牌”;济宁市“十佳服务品牌”;“6亿电量以下综合管理标杆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连续22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在泗水县“双评”工作中,连续12年获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行业第一名的可喜成绩。总结泗水县供电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主都是在大浪淘沙的商海中“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因此,经验管理是这些管理者最熟悉的管理方式。但事实上,随着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经验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对企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了。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把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而不要只是写几句口号,打几场球赛,应当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

(二)注重中小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实际的结合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靠所有员工齐心协力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文化应当具有先进性,指导性,随着企业发展程度的变化及演变,以期能在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引起全员的共鸣,紧紧的将企业的员工团结在一起,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合力。

(三)强调中小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总结,对于企业职工的行为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因此,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做到“用企业文化教育人,让企业文化引导人,靠企业文化鼓舞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职工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从而保证企业文化能不断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像泗水县供电公司这样的电力企业提供持久的生产力和经久不息的发展动力,还能实现在企业发展困难时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互相扶持和互相补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建立良好的中小企业文化,不仅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益无害。

参考文献

[1]赵利力.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管理视野.2008

[2]安博.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

[3]韩国湘.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07)

[4]张艳丽.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