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时间:2023-06-06 15:35:00

导语:在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第1篇

一、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一)软件模拟实训

软件模拟实训,主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学生模拟公司员工,通过模拟软件操作公司业务,强化传统教学所获取的知识,达到业务实践目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实务类课程模拟教学起步于“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发展于“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提升于“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1.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

该软件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1994年自主开发而成,软件设置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设置“价格核算”、“结汇单据”、“贸易合同”、“信用证”、“商务函电”、“流程知识”六大业务板块。TMT项目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学生以公司实习生的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充分的模拟体验,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TMT课程旨在通过仿真模拟实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践操作。

2.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

该软件是外贸企业广泛使用的、以外贸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配合办公辅助工具形成的一套外贸管理系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外贸业务管理系统EASYTODO的实验重点侧重于运用该管理软件进行客户合同内容的输入、建立合同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将相关信用证条款内容输入该管理系统、建立信用证档案并进行管理;以及根据合同及信用证资料数据,运用该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单据的制作或自动生成等三个方面。

3.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该软件是中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知名跨国银行为跨国公司交易提供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的业务操作软件。“国际贸易模拟TMT”和“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定位于传统贸易公司的货物买卖流程和报关、托运、制单结汇等业务内容,因此主要适用于传统贸易公司。200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引进“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学生通过远程登录进入一家模拟的银行國际结算部门,以银行国际结算专员的身份完成相关结算业务操作。系统以SWIFT格式完成进出口结算及汇款业务信息加工、处理,产生各类业务函电,清分及发送各类电文,进行相关帐务处理,并提供相应查询、统计报表功能。

(二)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主要以学生模拟设立贸易公司,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背景展开贸易竞销实战的一种实践形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实体模拟商战包括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和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两个项目。实体模拟商战重点培养学生市场开拓、客户沟通、市场应变等能力,以及英文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

1.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

该商战旨在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的模拟贸易实战,借以巩固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培养参赛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选手们的创新意识,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大赛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共计2500余人报名参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制包括初赛面试、公司注册及赛前ERP培训、开幕式暨交易会、商品会、磋商履约以及述职报告会等环节。

2.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

该竞赛由台湾中华国际经贸研究学会主办,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学生必须先挑选实际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开始接洽,了解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再根据产品的优势设计商展展示摊位与建置销售网点。该项目活动实际上是以国际贸易相关科系专业为基础的展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实际体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真实流程的环境。学生通过参展企划、联络合作企业、网站建设、商务谈判、运输报价、展台设计布展、现场英语推介洽谈等环节,提高商务综合实践能力。

(三)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主要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担任岗位职责,接受企业导师指导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企业实践主要通过建立自主品牌的贸易实践与跨国公司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习基地进行,具体包括“企业参观与实习”和“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两种形式。

1.企业参观与实习

实务类课程所讲的内容是对企业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提炼和概括,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想了解现实中企业到底如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把企业参观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选派学生代表去企业参观,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相关业务负责人给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代表参观后要撰写报告,到教学平台上分享,其他同学跟贴交流。另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选派学生代表到企业进行实习。东方国际集团和东浩兰生集团都是目前上海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股权、非股权的战略联盟,国际贸易是其核心业务。这两个实习基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主要由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特点,学期期间请企业导师以会议、企业岗位介绍和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实习指导;寒暑假请企业导师带学生进行岗位部门的较长时间实习。实习采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取得进步。寒暑假期间,学生到集团下属企业五矿、兰生股份、兰生医保、轻工有限、兰生物产、兰生大宇等公司进行国际贸易业务部门和国际货运部门的岗位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最新的实务操作,同时也开启了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差异的前瞻性行业思考。

2.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

该种形式是企业实践中层次较高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邀请企业和银行专家举行具有高度时效性和实践性专题讲座为主导,辅之以课堂专题讨论、课后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商业研究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商业策划和咨询项目研究,由实习基地的相关高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需求合作开发。比如,“鞋业国际市场和收购兼并项目”、“离岸贸易和结算项目”、“对非投资前期项目研究”、“重点产品进口项目”、“保健品项目”等专题研究。学生在“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商业研究实习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以广阔视野和多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运营模式与内容的感知能力,增强洞察国际贸易环境与市场变化的商业分析能力,提升认知和把握机会、科学决策与执行的能力。

二、企业导师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在实际业务的基础上,以模拟或实际岗位工作的形式开展。为了提高国际贸易类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常邀请来自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专业人士担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就资质而言,企业导师一般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硕士学位或从事管理岗位3年以上。

(一)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作用

1.指导学生参与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项目是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为学生提供进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机会,目的是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导师是一线工作者和该领域的专家,对国际贸易业务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最有发言权。因此,企业导师可以在实体模拟商战的比赛原则及目的、参赛资格、参赛办法、赛程安排、评分细则和奖项设置等方面提供指导,使实体模拟商战更加贴近现实,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指导学生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并不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就完事。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不仅要学习对应的岗位工作要求及内容,可能还存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的疑惑,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技能指导以及答疑解惑。因此,在企业参观、实习、商务研究等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学生在以离岸贸易为主的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的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离岸贸易的业务操作方式,并且深入洞悉这种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的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的特点,把握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就业以及把握行业趋势提供训练。另外,在商务研究项目中,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商业报告,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3.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实践教学中的企业导师讲座,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国际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实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以及国际贸易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二)企业导师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合作开发案例

模拟教学与企业实践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培训、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导师是实践的专家,因此企业导师可以起到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作用。比如,企业导师对案例选择具有极强的把握性,因此可以帮助教师筛选案例、甚至编写适当的情景模拟案例,使得情景模拟案例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案例选定后,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帮助教师确定要讨论的主题,制定实施計划,分配模拟角色,布置模拟场景,设计点评关键点。情景案例教学结束后,企业导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反思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2.帮助教师了解实务最新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现实需求的学生。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更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邀请来自国际贸易相关部门的精英作为企业导师,在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的同时,还经常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帮助,教师可以了解实务中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科研上,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导师不断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从中发现企业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形成科研成果,如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论文等。

3.帮助教师引进有效模拟软件

软件模拟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软件模拟实训的载体是数字网络平台(软件),需要专业软件为载体。模拟软件既要求贴近现实做法,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环境;又要求具有教学上的可操作性,与理论知识点有一定的对应,便于学生将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践应用。教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教学性功能,企业导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实用性功能。因此,企业导师在引进有效模拟软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建议

(一)专业教师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实践教学要求企业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对学生有效需求的了解之上。企业导师是实践专家,但不是教育专家,对学校的规定、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兴趣、教学的规律等缺乏一定的了解。为了使企业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比如帮助企业导师设计讲座主题、向企业导师反馈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困惑及期望,共同探讨学生实习指导中的问题与心得。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二)构建企业和高校“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些都需要企业这个平台。只有企业提供原创材料,高校才能形成原创的科研成果,包括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成果等。而企业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转变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专业教师科研理论方面的指导。高校教师结合最新国际贸易规则和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导师合作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层面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构建“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而这也是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最根本举措。

(三)学校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导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企业导师团队的构建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工作的成果,为了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层面应该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导师一般都是来自企业高层,虽然不看重报酬,但是期待对其价值的肯定,学校可以通过颁发荣誉客座教授证书等形式回馈。当然通过明确企业导师的工作绩效标准,合理计酬也是必要的。另外,为了让企业导师更深入地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定期为企业导师提供培训安排,以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国贸人才贸易知识集成能力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而企业导师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深入合作,还需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明确、合理的政策导向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2]沈克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国贸人才培训服务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3(5).

[3]朱必祥,谢娟.企业导师制的功能和导师的角色关系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第2篇

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带来的影响,正确面对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及时适应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潮流,对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分析

国际贸易传统的结算主要采用电汇(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证(L/C)这三种方式。其中,电汇方式在实际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前T/T”和“后T/T”两种。电汇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手续简便、手续费低,其中“前T/T”对出口方十分有利,主要适用于进口方向出口方预交的定金以及特别紧俏货物的交易;“后T/T” 是出口方给予进口方提供的一种信贷,因此对进口方十分有利,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买方市场上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托收业务主要有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两种情形。托收和T/T方式一样,都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出口方能否收到货款,主要取决于进口方的信用,因此使用托收方式对进口商较为有利。在采用承兑交单,或在远期付款交单情况下,进口商甚至可以利用信托收据先把单据借出,占用了出口商资金,较大程度地调动了进口商的积极性;而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下,由于银行充当了买卖双方的保证人,缓解了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出口商视为是一种安全可靠、风险相对较低的结算方式,因此曾是全球国际贸易中出口方的首选结算方式。据统计,在20 世纪60 —70 年代,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85% 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结算的。

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各自的优势和风险在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T/T业务程序简单、手续费较低,但必然对进出口双方中一方的资金和风险负担不平衡。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资金占用最少,风险承担也最小,是一种对于出口商最为有利的结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欢迎;反之后T/T对进口方最为有利,进口方最为青睐。信用证业务程序最为复杂,手续费也最高,但总体上对进出口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平衡,特别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区别在于是一种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之上的结算方式,在进出口双方无法通过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达成一致时,往往成为进出口双方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进出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结算方式能够绝对最大限度地同时保护双方的利益,进出口双方只能在风险和利益中尽可能去权衡,获取一种相对完美的结算方式。

二、当前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用证结算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成为主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信用证方式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国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进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信用证的结算方式通过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给出口商穿上了保护衣,因此深受我国许多出口商的青睐。据统计,在20 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 以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已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世界卖方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国外进口商在和我国出口企业洽谈合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们的结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国出口商情有独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只能越来越多地被放弃,因此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以上海为例,在2007—2010年期间,电汇使用率占到了50%以上,并且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而信用证的使用率却连年下降,2009年和2010年更是下降到只有29.6%和25.2%。显然,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出口结算的主流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证使用比例早已降至10—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并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大多数贸易结算采用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货到付款、预付货款和托收方式(表2),并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等其他管理方式来进一步降低交易的风险。

(二)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发展日益迅速,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为国际贸易赊销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的收取及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短期的贸易融资方式,又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全球贸易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制订以及电子通信在商业领域的运用等因素的出现,国际保理作为服务于进出口商的有效竞争工具在全球贸易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进出口商所认识和接受,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它已成为推动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国际保理业务非常盛行,已被外贸企业广泛使用。我国自从1992年推出国际保理业务以来,成为全球保理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为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FCI(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统计,自2008年起,我国的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首位,2011年,国内保理总金额为2299.52亿欧元,国际保理总金额为449.18亿欧元,保理总金额达到2748.7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图1)。随着我国保理服务产品逐渐丰富,目标客户日趋广泛,出口保理业务必将成为企业防范国外买方风险的利器,为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

(三)国际贸易结算中组合方式运用日趋增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贸风险的逐渐加大,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出口商使用单一的结算方式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证与T/T相结合,或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或托收与T/T相结合,前T/T与后T/T相结合,甚至托收与保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使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些结算风险和费用, 实现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促进贸易便利开展。因此,国际贸易结算组合方式日趋增多,被越来越多的进出口商所采用。

(四)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更新, 国际结算方式正朝着电子化、无纸化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IFT 的使用。这个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连续运转的电脑系统具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许多功能。依赖这个通讯网,各国银行之间能快速传递信息,高效率地处理国际银行间的资金清算。 为加快国际结算电子化、提高结算的效率,中国银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开通SWIFT,随后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SWIFT。目前,仅中国银行每日SWIFT发报量达4万多笔,采用SWIFT方式进行收发电报已占到全行电讯总收付量的90%。现其分行都建立起SWIFT网络, 实现了国际结算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入推进,为推动国际贸易结算更高效、便捷地向电子化、无纸化纵向发展,进一步降低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新一代贸易与结算合一的系统,已在全球出现并开始运行。毫无疑问,BOLERO带来了一场贸易电子化革命,它为提高国际贸易时间效率、提高安全性与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减少欺诈、消除贸易障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对策建议

面对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建议政府、商业银行和出口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政府尽快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动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从而引导银行、企业尽早顺应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

首先,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努力建立国际保理等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建立这些系统投入很大,一般银行、企业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胆采用新型的结算方式。其次,政府应加快国际结算系统建设步伐,努力提供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国际结算平台,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资源共享。最后,政府应根据《UCP600》、《URC522》、《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努力完善相关法规,加快相关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快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商业银行应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加大国际结算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相关业务发展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创新、丰富国际结算产品,目前可以以国际保理业务为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提升国际保理产品的品牌和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度,进而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与运用。其次,随着融资工具的日益变化和创新,供应链融资代表了贸易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为O/A作为支付手段而创立的一项综合方案,供应链融资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成为今后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以推动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最后,加大国际结算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随着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特别是BOLERO电子贸易结算网络的兴起,国际结算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为迎接这一挑战,我国应加大对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国际结算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组织专才对BOLERO 法律体系、交易结算规则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银行、贸易商尽早融入到这一潮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出口企业应紧跟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做到既保证安全收汇,又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是对新建立贸易关系的客户,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收汇,建议出口企业将信用证支付方式作为结算方式的首选。如果对方拒绝接受采用信用证进行结算,则可考虑采用其他商业结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业应全面、认真调查进口企业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制定授信额度、控制成交金额与交货进度。二是对于资信情况良好的客户,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不应固步自封,可摒弃信用证,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比如,当对方提出采用“后T/T”来结算货款时,可以考虑将“前T/T”和“后T/T”结合起来使用,50%采用“前T/T”,50%采用“后T/T”,这样对于进出口双方需要承担的资金和风险相对平衡;当对方提出按托收方式来结算货款时,尽量采用D/P,若采用“D/A”托收货款时要从严,除非进口人的资信特别良好,收汇确有把握,原则上不能接受。三是出口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型结算方式促进外贸出口并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鉴于当前国际保理蓬勃发展的态势,出口企业应主动提高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建设,同时慎重选择国际保理商。最后,出口企业还应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收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业防范收汇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出口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降低出口风险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应是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匡增杰. 论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结算方式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9(33):40.

[2] 朱文忠. 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 国际经贸探索.2009(12):47.

[3] 傅波,潘朝顺. 从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谈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3.

[4] 周劲. 我国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化的现状及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132.

第3篇

关键词:煤炭贸易;经济全球化;进出口贸易;全球金融危机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煤炭产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内部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保证出口贸易的需求,使得更多的煤炭企业开始了煤炭出口贸易的道路,甚至有些企业开始了以煤炭贸易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我国内部发展形式而言,随着全球煤炭贸易额度的不断增长,世界煤炭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全球的煤炭贸易市场逐渐不确定并更加激烈化。我国加入WTO后,煤炭贸易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因此,我国的煤炭企业应该充分抓住这一时机,探讨我国煤炭贸易的作用和发展之路,进而保持我国煤炭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神华销售集团公司简介

神华销售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商,也是神华集团产运销一体化运营的龙头,是神华产品对外销售的主要窗口。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经销商——神华集团的核心下属公司,销售集团全面负责神华集团煤炭产品、油品和化学品的销售业务,终端用户覆盖除、贵州和云南之外的各省区,煤炭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

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神华煤炭销售工作,伴随着神华集团的迅猛发展而壮大,1985年,隶属于原华能精煤公司的华能精煤运销分公司成立。神华集团组建后,1996年成立了神华煤炭运销公司。2005年,成立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煤炭销售中心,负责神华煤的国内销售业务。2011年6月28日,在煤炭销售中心的基础上,神华销售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揭开了神华销售事业的新篇章。

依托于神华强大的实力和一体化运营的优势,销售集团大力开拓市场,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行业用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煤炭销售量连年以千万吨级的速度大幅度增加,销售集团搭建了较完整的销售网络,形成了资源组织、市场开拓、运输协调、质量监管以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销售业务体系。销售集团在产品的储存、运输、中转等各个环节配套了现代化的质量监控手段,实现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坚持开展配煤服务,量身定做配煤方案,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与此同时,神华销售集团建立了四大区域子公司,形成了全面的煤销售运营网络,分别是香港国际贸易公司,西北能源贸易有限公司,华北能源贸易有限公司,东北能源贸易有限公司。神华销售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下属四大区域子公司的职能和作用尚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神华销售集团煤炭贸易的战略发展。

在煤炭销售中心的基础上组建集团化、法人制的神华销售集团有限公司,应该充分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扩大经营渠道,进而充分发挥集团效应在煤炭贸易中的作用。

三、我国煤炭贸易面临的阻碍因素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煤炭贸易深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煤炭贸易行业的服务对象逐渐扩大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就目前我国煤炭贸易全球化的整体发展形式而言,对我国现行的煤炭进出口贸易将产生更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煤炭行业的产生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其生产量在世界排名上也居首位,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煤炭生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年煤炭生产量仍然维持在10亿吨以上。然而,由于我国煤炭生产的整体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化程度仍然较低,导致我国整体上的煤炭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成本都偏高,煤炭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结构都有待完善和提高。

2.我国部分煤炭贸易企业进出口货源较分散

神华销售集团的煤炭市场整体上是在国内,其煤炭进出口贸易稳定向相对较差,究其原因,煤炭货源分散是其主要原因。神华销售集团大部分煤炭贸易针对国内,进出口贸易量相对较小,导致神华煤炭进出口货源的组织面临着较多困难。与此同时,尽管近几年,神华销售集团的煤炭贸易数量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其公司90%以上产量均是为了满足国内的客户需求,其进出口积极性较差,成为煤炭贸易的一大缺口。

3.对煤炭贸易企业节能与环境保护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不断关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得我们对煤炭的使用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在煤炭入洗率方面比较低,洁净煤所占到的比例较少,尽管近几年有所提升,但是大多数选煤企业的工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设备陈旧、效率低下。同时,按照当前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多个成员国对国内企业享有的贸易权力和分销权利需要与国外企业相一致,在这方面,使得我国能有机会在国外的主要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煤炭贸易和分销权利,并能够直接进入到国外销售的主要渠道中,从而减少贸易成本。随着我国煤炭企业出口权利的逐渐开放,国外煤炭公司资金不断雄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煤炭企业尤其是贸易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四、神华煤炭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议

神话煤炭贸易企业的发展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煤炭贸易企业面临的国内外贸易发展形式,对我国煤炭贸易企业给出以下几点发展战略,并根据神华销售集团发展特点,对其给出几点建议。

1.利用集团优势,抓住发展机遇

集团公司具备自身强大的发展效应和实力,因此,神华煤炭贸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集成效益,学习并应用现存的贸易经验,提高煤炭行业出口信息灵敏程度和渠道宽度,让煤炭贸易更加顺畅、便捷,充分发挥销售强制捆绑模式,积极利用神华销售集体的整体优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整合神华内外部资源,加快转变销售发展方式

我国煤炭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各种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我国的煤炭贸易企业应该将煤炭贸易市场的开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的提升煤炭产品的质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创新,并通过现代化的销售手段,强化煤炭贸易的网络体系。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我国区域性优势,充分挖掘企业区域子公司的作用,提高区域子公司的职能性,积极推广,努力扩大我国煤炭行业的出口市场份额。

同时,煤炭贸易企业还应积极、合理、有效的整合外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方面,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资实力提高贸易水平;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外商投资的方向,加快煤炭贸易结构的调整,实现科技进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煤炭贸易企业应该切实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调整利用外资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并把利用外资与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组充分结合,为煤炭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创造更好的条件。除此之外,煤炭贸易企业还应该继续完善走出去的战略,积极鼓励比较有优势的片区子公司对外投资,形成有实力的跨国煤炭贸易公司,并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扩大就业率,鼓励劳务向境外合理流动,开展国际化经营。

3.加强引导,重视煤炭贸易服务质量的提升

提升自身的煤炭贸易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煤炭贸易的透明度是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我国煤炭贸易企业应该得到积极有效的引导,汲取其他国家煤炭贸易企业的先进经验,努力提升贸易服务水平,在较高的水平上与世界接轨,提高企业的贸易风险意识,预防企业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也应该对煤炭贸易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出现垄断现象,同时阻止煤炭企业之间在国外的无序恶性竞争。

与此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煤炭贸易企业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大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的升级。

4.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增强企业煤炭贸易抗风险能力

煤炭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能源,煤炭贸易企业在进行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积极预防各种煤炭贸易风险,增强企业煤炭贸易抗风险能力。同时,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对市场进行有效研究和规划,从而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在生产经营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积极调整市场战略,提高企业煤炭贸易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煤炭贸易企业必须要明确其发展思路,制定出战略性的总体规划,作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资金充裕、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集聚、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对于其来说,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煤炭贸易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应由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5.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开拓煤炭贸易发展的创新思路

为了扩大煤炭贸易的总体效益,神华销售集团应该积极开辟并创新煤炭贸易渠道,尝试新的煤炭贸易新模式,从而应对各种不断变化的煤炭贸易市场,根据公司自身优势,积极通过制定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划,并集中利用我国四大片区的客户集中优势,既要解决公司煤源不足的问题,又要保证新老客户的需求,为企业奠定坚实的客户群体,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加强企业研发和内部管理,成立企业自身专职的、行业内的大型研发机构,鼓励与高校、同行企业的合作,以及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组建研发,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买断、新老划断等方式来减轻人员负担,积极实施企业人才战略,设计合适的薪酬体系,吸引人才。强化企业资金管理, 对提取的折旧维简费、沉陷区治理费、国家专项补贴等建立专门账户管理, 专款专用, 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

五、结束语

在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贸易企业会面对不断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煤炭经济贸易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煤炭行业需要在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要进行有效的市场分析与创新的营销策略建立;并通过多方位与全方向的意识对市场进行规划,进而取得较大的收益,保证我国煤炭贸易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此同时,煤炭贸易的操作在国内同行业中都有所涉及,各煤炭贸易企业的发展特点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运作方式也不同,神华销售集团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的同时,还要不断获取相当客观的经济效益。相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缩小,国际国内经济将得到快速回升,神华销售集团将探索出更多的煤炭贸易策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金克 宋华岭 耿殿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煤炭贸易持续性探讨[J],中国煤炭2006,32,(3):11-12.

[2]李金克 宋华岭 于 红:我国煤炭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1):43-45.

[3]案例赏析.某大型国有煤炭贸易集团的工作分析改革[J],中国新通信2006,(20):241-243.

[4]管小矿 张绍平:通用煤炭贸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J],中国煤炭,2005,31,(8):121-123.

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翻转课堂 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使这种线上学习,线下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不断发展,很多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等进行大量的研究,而对高校具体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较少。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即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例,探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1“翻转课堂”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1.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2011年兴起于美国。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初步吸收,课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1.2“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特点

(1)角色转变。“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课堂的大量授课时间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设计、教学课堂组织、教学引导上;将老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引导着;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2)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的课上知识讲授,课后知识内化变为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3)课堂形式变化。传统课堂的课堂形式主要是课堂学习,即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少。“翻转课堂”的课堂形式、课堂学习、课堂讨论以及课堂互动等多种形式,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大。

2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必要性

首先,在知识传授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授,由于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比较有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如进出口贸易流程、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运输保险、货物运输方式等,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着重对“是什么”进行讲解,而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则涉及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其次,在学生知识内化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知识是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课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传统课堂上教材语言和实际的操作相脱节,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比较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知识传授和内化掌握两方面的不足,无法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国际贸易实务这样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2.2可行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可行性。首先,在硬件方面。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数字学习用品,学校的计算机房等设施也能随时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使用,保证了师生都具有满足“翻转课堂”需求的硬件工具。其次,在软件方面。除了免费的学习网站外,还有如课程管理系统等学习系统,以及视频制作软件等工具和技术,这些都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软件支撑。

3模式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按照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的模式设计。

3.1课前知识传授

(1)创建学习视频。创建高质量的学习视频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内容分模块和板块制作成学习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内容和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时间上,每个教学视频时间不长于15分钟,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吸收掌握。二是内容上,视频的教学内容要侧重“短和精”,一个视频内容可只讲一个知识点,但要将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可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每个知识点后布置下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是视频设计上,多用动画、动图、PPT、板书等,力求生动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视频创建好后放在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前学习使用。(2)整理上传辅助学习资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师要搜集整理相应的辅助资料上传至相应的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查阅,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资料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资料。教师除了在学习视频内容上结合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外,要在教学平台上放置更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二是延伸学习资料。在学习平台上整理出该课程的延伸学习资料,供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理解,如各国的经济文化概括,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条文等。(3)线上练习。一方面,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完成。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系统里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操作,将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运用。

3.2课上知识内化

课上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形式组织。(1)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每次课让1~2名学生对课前视频学习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8分钟左右的展示,展示形式可为PPT、视频、板书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理解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学生讲评、教师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自觉完成课前学习和准备。(2)解答学生疑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课上完成对知识的内化,着重在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探讨和交流。如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公司在进出口业务中应选择哪个贸易术语,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投什么样的保险,可以进行怎样的融资等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3)学生角色扮演。国际贸实务课程中涉及到进出口贸易流程和相关当事人,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贸易术语、不同的结算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角色在课堂进行角色扮演完成进出口贸易流程,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模拟实际生活的进出口业务往来等多种形式呈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知识传授将传统课堂有限时间变得无限,将讲授知识次数的有限变为无限。线上视频可以重复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后,学生可以进行线上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课堂上通过知识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不断强化课前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进出口业务中的具体问题,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和普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有实行“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课程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通过创建学习视频、整理上传辅助学习资料以及线上练习完成课前知识传授和通过学生进行学习展示、解答学生疑惑以及学生角色扮演完成课上知识内化。通过“翻转课堂”,能有效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2014(7).

[2]李京南,伍忠杰.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外语,2015(6).

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它产生的费用是作为流通费用计入商品的销售成本中,通过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销售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国外经济学家把物流视为“第三利润源泉'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跨国公司的生产企业尤其是T企业对采购和终端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JIT、“零库存”、“物流全球化”等现代生产和管理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供应链的内部整合实现低成本、无阻碍的物流运作,成为跨国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处于整个国际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海关物流监管水平的高低对国际物流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从国际物流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要求海关简化监管手续、提高通关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海关一方面急需构筑新型的便捷通关流程,实现国际物流的无障碍通关,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物流监控力度,维护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把好国家经济大门。如何实现严密监管下的高效运作,是我国海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角度,对现行的海关监管模式重新进行审视,针对海关监管中存在的不符合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经济时代以来,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物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第三方物流是指产品由生产方到销售方的环节不是由生产方自身的物流部门来完成,而是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也就是国际上流行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在发达国家,专业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比例:美国为55%,日本为70%,欧洲为76%。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

(二)综合化。全球综合物流系统(P1LS)的迅速发展,将使现在的运输、仓储等物流外包服务大幅度延展。这就要求所有的物流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在任何时间,从起始点到消费点之间迅速地、经济地实现物流活动。全球综合物流系统将组合多式联运、全球仓储、清关、保险、存货管理、定单服务、金融、文件制作以及任何一种所需的物流服务功能,为发货人提供单一资源的物流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全球化运作的公司将发现把他们的物流服务外包给全球综合物流系统会更加经济,获得更好的服务。

(三)信息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物流过程中的应用己经非常普遍。其中涉及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非常多,如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abase)、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有效的客户反应(ECR)、射频技术(RF)、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通过这些自动化的技术设施,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自动存取,从而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二、国际物流发展对海关监管带来的挑战

(一)物流总量大幅增长的考验。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己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4221亿美元大关,进出口货运量达21亿吨,进出境集装箱量接近5731万个标箱,分别是2000年的30、31和22倍。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己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由世界第四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800万标箱和1618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在物流快递业务方面,当前世界最大的几家物流公司(如UPS敦豪、联邦快递等)也己先后入驻我国,极大地拉动我国的快递业务量的迅猛增长。中国外贸物流总量己经在世界物流中占有重要位置,进入了“物流大国”的行列。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物流总量,势必将给海关现有的监管资源配置带来巨大压力。

(二)先进物流管理理念的挑战。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年兑现,包括物流业在内的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涌入国内物流市场,带来“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零库存管理”的物流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而海关受到传统监管思维的束缚,对物流业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对传统海关监管模式的冲击。首先是监管对象的变化。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是以进出口货物为主要监管对象的,从物流的概念来讲,传统的海关监管对象定位是进口方或出口方即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则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物流的发展将从法律责任、政策执行、业务操作等多方面对海关监管对象的定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是监管内涵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更侧重于对监管区域内货物的静态监管,而对监管区域外货物的常规监管力度则相对弱化,一般是通过一些核查、稽查和调查等非常规监管手段介入。但是,从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流程分析,物流是一个与信息流、资金流相伴相生的动态过程,因此仅仅把握监管现场局部物流和信息流往往难以了解全面真实的物流动态。

三、海关在物流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监控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高。在海关内部,从运输工具进出境、到货物的装卸、堆放、出入海关监管场所、转关运输、查验、放行各作业环节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个业务信息子系统之间互相独立,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海关外部,海关与港务、理货、港监、船务、船代、货代等各口岸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绝大多数没有实现联网,信息流的流转滞后于货物流,制约了物流监控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二)物流监控存在薄弱环节。首先,物流监控仍存在重“单证”轻“货物”倾向。监管现场在货物通关监管过程中的单证审核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投入货物实际情况验核以及货物流动过程监控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少。其次,监管点之间的联系配合需要强化。长期以来,海关以码头、机场、车场作为监管点,表面上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实际上各个监管点之间的信息交换、业务协作都较少,物流监控的链条显得比较脆弱,使得不法分子有机会利用信息不畅变更进出口口岸以逃避海关监管。

(三)风险式监管模式的建立仍处于摸索阶段。造成海关监管查验率高而查获率偏低的原因很多,在基层海关层面,各监管现场对风险管理应用的重视程度不一;在直属海关职能部门层面,各职能部门的风险分析大多数从各自角度出发,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很少从全方位的角度和视野去考察问题,尚未形成以企业和货物并重,以分类管理为依托的风险分析运作机制,监管现场要想在短时间内识别高风险的企业和货物还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这不仅造成了海关内部执法的不统一和监管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海关物流监管质量的下降。

(四)查验机制亟待创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查验作业机制就整体而言还是依靠关员的经验判断为主,对信息流的监控分析缺少可依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二是现场查验管理有待加强,对一线关员执法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够,查验环节存在执法随意性大的问题;三是查验作业流程管理水平较低,至今仍然停留在围着纸质单证转的模式,没有按照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将作业程序、依据、要素、效果等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中,造成布控与查验之间的链条容易出现脱节,容易引发监管不到位或监管不作为;四是查验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布控评估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过来又影响了布控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物流监管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海关物流监管的执法环境与提高通关效率的客观要求相比,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国际物流涉及海关、交通、商务、税务、国检、外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对物流实施管理的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存在较大不同,规章制度和执法尺度不一,制约了海关执法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二是由于经济利益原因,有些地方和部门对通关改革措施实施不够到位,工作协调难,进展较慢,致使整体通关效率和管理效能难以显着提高。

四、完善海关物流监管的几点建议

海关要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潮流,就应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为目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风险管理方法,树立“集约化管理”理念,致力于管理思想、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管理资源和管理方式的有效整合,加快实体监控和信息监控一体化的物流监控模式的建设步伐。

(一)加快“大通关”建设,发挥“电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大通关”是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系统工程的简称,指通过改革现行的口岸货物通关流程,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规范、畅通口岸进出口货物的信息流、单证流、货物流和资金流,实现口岸数据信息共享,提高口岸管理部门行政监管的能力和效率大通关”涉及海关、国检、港口、机场、税务、外管、银行、生产企业、运输企业、货主、等单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统一步伐。应进一步完善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航空口岸边检、海关、国检申报“三单合一”改革,逐步在海运、陆路口岸推广实施,提高口岸系统整体效能电子口岸”是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建立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信息系统。系统集中存放有关进出口企业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电子数据,为海关、外管、商务、工商、税务、交通、国检等口岸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电子数据交换、核查服务,同时也向企业提供网上报关、报检、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服务。应进一步扩大“电子口岸”的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展“电子口岸”在数据交换和共享上的广度和深度,在海关、政府管理部门、口岸单位、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建立和完善“电子口岸”系统,逐步实现“大通关”主要业务流程在“电子口岸”的全程贯通和口岸通关、物流、商务管理的信息化。

(二)推广“前推后移”的新通关管理模式,实现口岸快速通关。传统的通关模式是货物运抵口岸,进入海关监管场所后,企业向海关进行申报,海关按照审单、征税、查验、放行的程序实施监管,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流畅通,增加企业通关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新的“前推后移”的通关模式则通过监管时空的延伸避免了上述情况。“前推”,就是在现有的舱单提前申报基础上,推行“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的监管新模式,在货物进口或出口之前,提前对申报情况进行预归类、预审价等综合分析,确定监管重点,为货物运抵后快速通关奠定基础。所谓“后移”,是指改变将海关监管重心局限于口岸的做法,加强稽查、统计、缉私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托企业动态信息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资料,以企业和商品为单元,加强对“结关后”货物流、信息流的跟踪监控分析,既方便了合法进出,又对违法企业形成威慑,从而大大缩短货物在口岸滞留的周期。

(三)加大科技投入与开发力度,实现物流信息监控网络化。从海关内部来讲,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及软件开发力度,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物流监控分析系统,内容涵盖现有的运输工具管理子系统、舱单管理子系统、转关运输管理子系统、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以及查验管理子系统等,同时与集装箱检查设备、电子地磅、卡口设施等进行联网,确保信息流先于货物流,使海关物流监控系统的运作始终处于严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之下。从外部来讲,必须进一步推进海关与港务、理货、港监、船务、船代、货代等各口岸部门的信息联网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海关内部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的核碰和比对,从多角度加强对物流信息的监控,最终形成一个联系紧密、衔接有序、数据共享的网状监控格局。

(四)建立健全风险式监管模式,提高物流监管效能。首先,完善查验决策辅助系统的功能。主要做法是依托计算机系统,结合口岸进出口动态开展风险分析,对风险较高的进出境货物进行布控。通过对海关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辅助风险分析人员在实时监控状态下于第一时间内,对相关的进出口单证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对风险的考察和评估,将进出境企业、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及运输线路等分别分成若干个等级,将海关监管的重点在风险等级中加以区分,保护守法,打击非法,提高海关监管的效能。其次,要明确各部门在建立风险式监管模式中的职责。形成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综合性风险分析及参数维护;各业务职能部门负责专业性、行业性风险分析;各监管现场负责具体作业环节风险分析的立体式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最后,全面推行查验绩效评估。围绕布控指令、查验实施、查验结果三大类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职能部门、监管现场的布控效能和查验效能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完善的查验绩效评估机制,以提高查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6篇

“入篮”生效后我国工业经济

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面临机遇。一是我国工业贸易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工业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在进出口贸易中都占主导地位。200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近90%。人民币“入篮”生效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将被更多地用作贸易计价货币,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并加快我国工业制成品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结构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结构转变,提升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档次。而以往初级产品由美元计价的局面将被打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的比例将继续上升,工业贸易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二是我国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将得到一定缓解。我国工业创新能力不强的一大困境就在于创新投入不足,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用于创新是解决这个困境的有效途径。目前A股外资占比只有2%,但随着人民币“入篮”之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A股中外资配置比例将逐年提升,客观上为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加之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国发〔2016〕41号),再度放宽外资准入,更多外资将获准流入我国工业领域。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体系管制将进一步放松,减少对资本流动的管制,有利于我国工业企业享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加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是增强我国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根据IMF对SDR的条件,成员国可享用一种“便宜的融资”,成员国分配到SDR只需支付较低利息。因此,我国工业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可以更低的成本借贷,工业企业海外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另外,“入篮”之后,直接采用人民币计价可以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以及减少汇兑成本,对我国“走出去”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可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工业产品及配件的出口也将降低风险和成本。从长期看,有利于我国工业产品“走出去”,加速我国工业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四是加速我国工业行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民币“入篮”后,意味着人民币将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作为支付货币使用,同时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可广泛兑换并直接使用,国际资本对我国直接投资可预见性提高。一方面,或可缓解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低制造成本优势抢占我国“世界工厂”的趋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我国直接设厂以及高端制造业设备和零部件的大量进口将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部分落后产能和低端制造业厂家将在此趋势下逐渐淘汰,倒逼企业向产业中高端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潜在风险。一是警惕短期内人民币大幅波动,部分行业企业成本突增。截止到2016年10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7,累计下跌912个基点,下调幅度超过1.36%,刷新六年来最低。此次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幅波动,与“入篮”不无关系。一方面,由于人民币贬值引发本币资产估值快速下降,造成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资产缩水严重,企业的财务成本突增;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自2014年历史高点至今下降了约8000亿美元,不得不采取稳汇率的手段,采取外汇管制,这导致我国有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资金使用成本上升,特别是对高度依赖原材料或能源进口的行业将产生不利影响。以煤炭进口为例,人民币汇率单次贬值2%,对用煤企业而言每吨成本将增加至少0.5到1美元。二是警惕美国主导的交易和清算规则对我国相关政策有效性的冲击。虽然人民币“入篮”之后,降低了美元和欧元的权重,但美元占比41.73%,仍是SDR权重最高的重要货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在人民币“入篮”之后,美国仍会利用其主导的金融交易和清算规则,要求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承担更多的“市场化责任”,从而影响到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进一步而言,则是对我国产业政策引导效果产生冲击,考验我国工业企业对国际金融环境的趋势把握和风险管理能力。

对策建议

第7篇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国海关提出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十多年来,海关风险管理经历了一条从探索到实践进而全面推进的道路。海关风险管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学习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海关启动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理论研究,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海关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技术,实行海关稽查制度,建立起事后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着手研发用于辅助风险监控的数据分析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阶段。随着1998年海关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规划的启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开始应用于通关作业模式改革和作业流程重组。2001年底,海关总署制定《建立海关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方案》,提出了有中国海关特色的风险式管理理念,全国海关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各层级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甄别技术广泛应用到现场作业环节。期间,海关总署及直属海关研发了一系列功能丰富、相辅相成的风险管理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阶段。随着形势变化,海关业务量高速增长和管理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海关整体管理效能与效率的要求日益迫切。风险管理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成为全国海关的共识,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中心环节。海关总署制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总体框架》,明确提出要建设由统一数据库、统一管理平台、若干分析监控应用系统组成的风险管理大系统,研究设计了用于现场作业环节风险智能甄别的作业系统,在直属海关层面加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建设,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海关现场作业和后续监管等海关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在职能履行、绩效管理方面,还是在反腐倡廉、队伍建设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险管理指导海关管理实践。风险管理作为海关的管理理念,指导海关在具体管理活动中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合理、制度规范、运作协调、资源优化的运行机制。风险管理在管理模式、方法和管理过程上的充分运用,使海关能够提高执法针对性,有效解决当前海关有限的监管资源与业务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提高企业通关效率。

风险管理优化了海关内部管理。海关各职能部门围绕自身职能运用风险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和强化其职能实现能力。海关通过建立总署和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平台,逐步将决策指挥、职能管理、现场操作等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集中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和有效协作,优化作业流程,切实解决现行通关作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出口 退税

一、出口退税政策演变

出口退税政策是调控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我国1985年正式建立出口退税制度并在此后进行了若干次调整。其中比较大的一次调整是2004年,试图通过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使得出口产品的结构得以优化,从而带动我国外贸增长模式的变化。2006年的调整是继2004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针对国内需求大的商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或调低出口退税率针对国家支持出口的商品(比如高科技产品)调高了出口退税率。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自制定以来,经过数次调整,这与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出口退税的几次调整

1978年至1994 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很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进出口贸易处于较低的水平。1993 年,我国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这一时期,尽管出口退税已经覆盖全部出口产品,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绝大多数产品征收的是没有实行抵扣制的产品税或者是很不规范的增值税,所以这种退税是不彻底的。

1994年至1997 年。由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口企业数量激增,同时延续全额出口退税政策,政府财政压力大,很多企业不能及时退税,政府出现拖欠退税款的情况。这一时期开始,退税率不再实行。一刀切。而是根据商品类别制定不同的退税率。

1998年至2003 年。这一年爆发了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我国为了应对危机,提出在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两项目标。因此,这一时期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作了

全面的提高,退税率的调高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出口贸易发展。

2004年至2008 年。2006 年提高了“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免)税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9 年至今,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长期以来以“投资、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遭受重创,外部需求急剧萎缩,沿海大量出口企业倒闭。为了帮助我国大量的出口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口贸易出现“自由落体”式下滑,我国政府从2008 年8月起再次调高出口退税率。

(二)我国出口退税的实现目标

第一,贸易目标。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促进其发展是重要的。出口退税保证我国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平等竞争,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优化结构目标。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盲目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等,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负效应,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中考虑出口结构,通过出口差别退税率的办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第三,财政目标。以所得税为主的西方国家在出口退税方面会很少涉及财政收入问题,因为退税与所得税无关。而以流转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平衡国家财政收支便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出口退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退库的多少。

二、推行出口退税政策中的缺陷

出口退税虽然对于促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增长与调节贸易结构有重大意义。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出口退税制度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为此,有必要对出口退税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出口骗税的猖獗

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以后,国内一些外贸企业迫于生存压力,正试图或已经开始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伴随着利用现有政策的诈骗行为。早在90年代初期,广东就曾有国外接单、国内下单、向外贸公司买单、抬高价格利用出口退税骗取国家财富的案例,但这只发生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另外,从后来统计的诈骗数额来看,广东的这些公司虚开发票故意抬高价格的数额并不是十分巨大,可以看出,在当时外贸行情比较不错的大背景下,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只是零星的少数一些企业,大部实体企业还是能够按照外贸的一般规则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到了后期,经查阅资料发现,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已经由广东发展到东南沿海的大部分城市,甚至内地的山西、河南、云南等部分城市也有不法企业加入进来,由于全国范围一直无法准确地估计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的具体数字,根据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的官方网站统计,以浙江为例,2008年至2012 年期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50%左右,其他省份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倒交税的问题

“倒交税”问题的产生,理论上主要是因为企业进项税取得和出口退税收齐单证申报不均衡造成的,同时受退税率和征退税率之差影响,使出现。倒交税。现象的可能有大有小。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具体含义是:“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根据“免、抵、退”税办法的含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企业生产的货物全部用于出口,不应该出现交税现象,但由于生产企业免抵退实行按月申报,免抵退税额形成的月份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选择性,故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企业生产的货物全部用于出口时,在现实免抵退税执行过程中存在倒交税问题

(三)退税程序繁琐

第一,在时间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 25 条规定:“纳税人出口适用税率为零的货物,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可以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税,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但是法律却没有规定税务机关向出口企业支付退税款的具体时间。因此,即使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负担的退税款比例,但出口退税速

度慢这一情况依然存在。现阶段,自出口企业申请退税日期起,最快也要两个多月才能拿到退税款,而一般情况下要3~4个月以上才能拿到。第二,在程序方面,退税管理体制不科学。在中国的出口退税日常管理中,税务机关设置了严格和复杂的审核审批程序,要对企业提供的单据进行严格审核,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电子信息核对相符后,才开始办理退税。对金额较大或来自敏感地区的货源,还要发函调查。这种复杂的工作程序最终导致出口退税办理的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长且效率低,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对企业资金的周转造成阻碍。

三、改善出口退税政策消极面的建议

(一)加强出口退税的法制化进程

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应切实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进程。中国的增值税制度作为出口退税权利的根基所在,已趋于稳定、规范,这为出口退税立法完善奠定了基础。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条例》已经纳入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规划,因此,应尽快制订并颁布,以提升出口退税法律位阶,将出口退税认定、申报、审核审批、税款退付、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法定化,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系。为了维护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税务部门执法的严肃性,保障纳税人的出口退税权利,减少因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带来的对出口预期的不确定,必须规范、完善的出口退税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切实做到依法退税。要建立责任制,严格出口退税执法,明确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征税机关、退税机关的责任;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处罚依据,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立法,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和全国性的出口区域性的计算机网络,切实做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增强打击出口骗税的能力。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执法必严,切实保障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出口退税法制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需要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税法的权威性,在执法过程中,增强执法效率,要时刻体现税法透明度,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二)企业加大对退税政策变化的预警

出口退税率调整效应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大宗出口项目,谈判周期长,从意向到谈成,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一旦出口退税率下降,现有执行业务会产生较大影响,可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的下滑甚至亏损,企业为此就要自己承担由于退税率的变化而损失的部分。因此,外贸企业制定计划和经营决策,应加强对国际经贸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研究,加大对政策变化的预警和应对。应对“倒交税”,如果企业能够预见下个月进项税额较小,可能出现“倒交税”情况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1)在不超过90天收齐单证的前提下,将本月部分收齐单证申报推迟到下个月申报,这样可以使本月免抵退税额小于计算退税的期末留抵税额,使下月上期留抵税额大于0,用于抵减下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大于进项税额部分。(2)在不超过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期限的前提下,将本月的部分进项税额暂不认证抵扣,推迟到下个月再认证抵扣,使本月部分应转化成当期应退税额的免抵退税额转化成当期免抵税额,同时增加了下个月的进项税额。至于推迟收齐单证申报和进项税认证抵扣的数额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三)完善增值税制度

企业漠视程序法规,大肆虚开增值税发票,这主要源自于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各种税种可以相互抵扣。出口退税与增值税紧密相关,当一个外贸企业出口产品以后,要求退税的税种主要就是增值税,因此,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对于出口退税意义重大。从国际上的惯用情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增值税都是按规定入库,经常能和法定征税率保持一致,手续简单明了,产生风险的系数极低。目前,国内由于增值税在各大税种中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范围狭小、多种抵扣并存,给出口退税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同时,也是造成利用出口退税进行诈骗的主要原因。国家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出口退税进行诈骗,不得以通过降低退税率和设置复杂的退税流程来降低风险,但随之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出口退税效率的下降。因此,简化退税流程,完善增值税制度势在必行,逐步实现对于增值税不再与其他税种相互抵扣和减免的现象,保持出口退税的专属性,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简化出口退税程序

我国现行的退税管理手段大多比较落后,手续繁杂而成本太高,既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防范出口骗税的要求。所以,在硬件上要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其对出口退税的申报、审查、评价、预测等一套流程实现无纸化,从而加强对出口企业的退税情况的监控。与此同时,加快全国出口货物计算机管理网络规划建设,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金税”工程为依托,逐步形成税务机关、海关、银行等多部门对出口企业实行信息共享的科学化管理,保证对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情况的实时监管。其次,在软件上要逐步完善对增值税的管理。例如,使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增值税;改革“以票管税”的这种征管模式,使其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在核查票据的同时,征管部门更应该对每户企业的经营情况、税收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如果在退税申报过程中出现异常,则应立刻向稽查部门报告,使征管和稽查紧密相连,实现对偷骗增值税的监控。

总之,出口退税的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关系到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的流通等重要前景。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加强出口退税科学化建设,确保出口退税的科学性,能够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顺应经济时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使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芳,薛维哲.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第9篇

[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海关通关管理对策

一、国际贸易便利化发展趋势与特点

贸易便利化是指简化和协调货物在国际贸易各项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程序以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和降低贸易成本,从而为国际贸易创造一个简化的、协调的、透明的、可预见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海关关税水平的进一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化措施(如配额、许可证和数量限制等)进一步受到约束,繁杂的海关手续已被全球商界及相关的国际组织视为一种非关税措施,因为它阻碍了贸易的顺畅发展,提高了贸易成本。

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会议上,贸易便利化问题被纳入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框架内,通过WTO的影响力,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规范和约束与贸易相关的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便利贸易。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15国组成的推动贸易便利化谈判集团――科罗拉多集团提出的谈判方案来看,贸易便利化谈判以WTO现有相关规则为基础,即GATT第5条(自由运输)、第8条(进出口费用和手续),以及第10条(贸易制度的和管理),其基本原则为:1.增加海关制度的透明度;2.强调海关手续的合理性.3.简化海关单证和制度,实现海关通关的高效和安全性;4.在非歧视的原则下,对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各成员提交的关于贸易便利化的报告几乎涉及到海关通关过程中的所有细节。

海关是国际贸易货物进出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的体现。世贸组织在承认成员方拥有的同时,更强调了海关不应当成为自由贸易的阻力,海关应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进出口商服务。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海关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我国海关不但应遵循国际海关通行规则,吸取世界各地海关的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应致力于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创造一个良好的通关环境。

二、国际海关推进贸易便利化的现状

近年来,西方海关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得西方海关的工作效率普遍提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海关管理不适应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1.美国海关模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美国海关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深受“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强调一个组织的工作重心应集中于如何使本组织中各个单独的部门或岗位共同为实现组织的工作目标和顾客的满足进行努力。并以此为目标再造海关业务流程。目前已分别设计了六大核心业务流程和业务保障流程。二是为确保业务流程的实施,美国海关进行了机构重组。改革前的领导关系是:总署―7大关区―45个总关―256个口岸海关:改革后的新领导关系是:总署―20个管理中心―256个口岸海关:减少了中间管理管理环节和领导层次,管理资源向总署和现场海关转移,强化总署的宏观管理能力和现场海关的执行能力。三是在现场口岸,树立“为顾客服务”的宗旨,推出“一站式”服务,并给予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和现场直接决定权,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在通关环节还推出“两次结关”制度,即进口货物在办完报关、查验手续后,海关收取相当于税款的保证金后放行货物,此时办理一次形式结关,但货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办结海关手续,美国海关把实际结关时间推后一年左右,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因货物溢短装出现的退补税,以及发现差错后对报关单进行修、删、改等手续。对于数票小额关税的退补可以统一结算。管理上不仅显示了灵活性,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简化了手续。四是为确保流程管理能起到效果,美国海关在制定流程时注意收集来自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为流程制定了明确且量化的为顾客服务的标准。

2.荷兰海关模式――契约式管理

荷兰海关在系统内部推广契约式管理。每年在适当时候,上级海关逐级与下级海关签署下一年度工作契约。契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执法管理任务,如根据货物的不同类别确定不同的货物实际查验率及查获率。二是保障性措施,如劳动纪律的遵守,对100%的员工进行工作业绩的评估,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三是提供管理资源。荷兰海关实施契约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弥补政府管理中绩效评价机制不足的缺陷。为便于开展此项管理,首先,荷兰海关各项工作进行了标准化和各项业务指标的量化。其次,科学制定契约内容。均达到“SMART”要求,即SPECIFIC(具体)、MEASURABLE(量化)、ACHIEVABLE(可行)、REALISTIC(现实)、TIME(时限)。另外,还专设部门对各关契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动态修订完善契约指标。最后,在总局和直属海关层面分别设立全国海关中央信息中心(DIC)、地区海关信息分中心(DIA)等风险管理机构,加强海关业务的风险管理,确保各项契约的实现。

3.澳大利亚海关――“客户导向”战略

澳大利亚海关实施“客户导向”战略(CUSTOMER ORIENTATION),确立海关为“客户”服务的宗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广泛与产业界、行业协会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借用外部资源,强化海关管理;二是建立海关人员与企业进行工作交流的制度化渠道,增进相互了解和支持;三是在全国各海关成立“质量管理小组”,量化各项管理指标促进海关的整体效能;四是改变以往对企业“处处设防”的做法,促进企业守法自律。认为绝大多数进出口商是守法的,违法的是少数;许多违法行为是由于不明法规和程序引起的,以往“严管严查”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为加速通关,海关管理应允许“合理差错率”(ACCEPTABLE ERROR RATES)和“一定比例的税收滴漏(AN APPOPRIATE AMOUNT OF DUTY LEAKAGE)”。

三、我国海关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对策措施

1.加快“大通关”建设,发挥“电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大通关”是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系统工程的简称,指通过运用电子化手段,改革现行的口岸货物通关流程,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规范、畅通口岸进出口货物的信息流、单证流、货物流和资金流,实现口岸数据信息共享,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提高口岸管理部门行政监管的能力和效率。“大通关”涉及海关、国检、港口、机场、税务、外管、银行、生产企业、运输企业、货主、等单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统一步伐。应进一步完善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航空口岸边检、海关、质检申报“三单合一”改革,逐步在海运、陆路口岸推广实施,提高口岸系统整体效能。“电子口岸”是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建立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信息系统。系统集中存放有关进出口企业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电子数据,为海关、外管、商务、工商、税务、交通、国检等口岸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电子数据交换、核查服务,同时也向企业提供网上报关、报检、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服务。应进一步扩大“电子口岸”的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展“电子口岸”在数据交换和共享上的广度和深度,在海关、政府管理部门、口岸单位、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建立和完善“电子口岸”系统,逐步实现“大通关”主要业务流程在“电子口岸”的全程贯通和口岸通关、物流、商务管理的信息化。

2.推广“前推后移”的新通关管理模式,实现口岸快速通关

传统的通关模式是货物运抵口岸,进入海关监管场所后,企业向海关进行申报,海关按照审单、征税、查验、放行的程序实施监管,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流畅通,增加企业通关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新的“前推后移”的通关模式则通过监管时空的延伸避免了上述情况。“前推”,就是在现有的舱单提前申报基础上,推行“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的监管新模式,在货物进口或出口之前,提前对申报情况进行预归类、预审价等综合分析,确定监管重点,为货物运抵后快速通关奠定基础。所谓“后移”,是指改变将海关监管重心局限于口岸的做法,加强稽查、统计、缉私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托企业动态信息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资料,以企业和商品为单元,加强对“结关后”货物流、信息流的跟踪监控分析,既方便了合法进出,又对违法企业形成威慑,从而大大缩短货物在口岸滞留的周期。

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通关管理效能

海关应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加强物流动态的分析和风险预警,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实现有效的物流监管,从而达到加快物流通关速度的目的。

一是完善查验决策辅助系统的功能。主要做法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口岸进出口动态开展风险分析,对风险较高的进出境货物进行布控。通过对海关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辅助风险分析人员在实时监控状态下于第一时间内,对相关的进出口单证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对风险的考察和评估,将进出境企业、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及运输线路等分别分成若干个等级,将海关监管的重点在风险等级中加以区分,保护守法,打击非法,提高海关监管的效能。

二是全面推行查验绩效评估。依托H2000海关业务信息化管理、风险管理、业务统计等系统,完善评估体系,围绕布控指令、查验实施、查验结果三大类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职能部门、监管现场的布控效能和查验效能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三级查验绩效评估机制。即监管职能部门负责对各隶属海关进行评估,各隶属海关负责对辖下各监管现场进行评估,各监管现场负责对布控、查验人员进行评估,以此提高查验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