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3-06-06 15:35:04

导语:在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防治措施】4~7月可常食鲫鱼(有助于消肿利水、补虚保肝)、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可提高肝脏酶活性,强化分解排泄功能);还可多吃点裙带菜,其中含有岩藻低聚糖,能抑制肝的病变。

胃溃疡“密码”1924 每天19:00~24:00是胃酸分泌最多的时段,胃溃疡患者的胃部疼痛会加重。此时段常有烧心、泛酸、胃部不适感觉的中老年朋友,应警惕胃溃疡。

【防治措施】胃酸多者早、午餐宜多食西兰花、木瓜、豌豆、莴苣、核桃、花生、小麦等富含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这些食物能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侵害。晚餐宜选土豆、南瓜、冬瓜、猴头菇、茄子等炖软食用,也可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鲜鱼,以抑制夜晚胃酸的分泌。

高血糖“密码”0709 每天7:00~9:00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段,容易诱发动脉硬化、白内障、老花眼。

防治措施】血糖较高的中老年朋友早餐不宜喝稀饭,稀饭加热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分解为葡萄糖,可喝燕麦薏米粥或牛奶、豆浆,并搭配鸡蛋、玉米饼等食物,以延缓血糖上升。早餐要少吃咸菜等高盐食品,盐可增强淀粉酶活性,引起血糖浓度增高。

肺病“密码”0004 每天0:00~4:00肺部防御功能最弱,是肺部发病和病情加重的时段,哮喘、肺心病等肺部疾病多在夜间发作。肺部不适并伴有气喘、头晕、乏力、肌肉酸痛的中老年朋友,应警惕0:00~4:00这段危险期。

【防治措施】晚餐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晚间选择令人舒心的电视节目,避免焦虑、恐惧、孤独、忧郁;睡前喝杯白开水,有助防止夜间肺病发作。

心血管病“密码”0914 每天9:00~14:00是人体心率、血压、房室传导功能的最高峰,容易诱发“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这个时间段常头晕、耳鸣,或运动后心慌、胸闷的中老年人,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患了心血管疾病。

第2篇

[关键词] 健康体检;检出率;预防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8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95-02

Medical examination result analysis of a flying branch of the civil aviation

LI Ming

Department of Health Section, Luoyang Branch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in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 civil aviation flight Branch's staff health information, provide a base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health measures. Methods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school staff in the 2011 were analyzed statisticly. Result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health of branch staff, hypertension, hyperlipoidemia, hyperglycemia placed top three. Conclusion The health of staff is in poor, staff himself, the school health units and the branch must take it seriously at this hand.

[Key words] Healthy detection; Rate of prevention; Health car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健康体检是健康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以利于疾病的Ⅰ级预防。本文对2011年民航某飞行分院教职工(包括空勤、地勤及离退休教工)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某飞行分院在职教工及离退休教工共533名,其中<40岁197名,(含)40~60岁268名,≥60岁68名,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81岁。

1.2 方法及判定标准

排除急性感染、创伤、妊娠或其他应激情况,禁食12 h,清晨坐位抽肘静脉血,离心后进行血清生化分析。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1],血清TG ≥ 2.26 mmol/L或(和)TC ≥ 6.22 mmol/L或(和)HDL-C < 1.04 mmol/L为高脂血;空腹血糖≥ 6.10 mmol/L为高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2];使用计量校准后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定平静状态下血压,收缩压SBP ≥ 140 mmHg或(和)舒张压DBP ≥ 90 mmHg,或2周内口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为高血压,血压130~139/80~89 mmHg为正常高值[3];脂肪肝、胆肾结石等以B超影像为准;ECG异常包括: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速)、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院受检533名教职工中,无异常者共131名(<40岁61名,40~60岁54名,≥60岁16名),占总数的24.58%。除噪音引起的听力损伤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分院教职工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脂肪肝、胆肾结石等,同时还存在有其他威胁身体健康的异常状况。与40~60岁组比较,<40岁组高血压检出率(χ2=13.44,P < 0.01)和尿常规异常检出率(χ2=6.51,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60岁组比,<40岁组的高血压(χ2=17.94,P < 0.01)、高血糖(χ2=13.44,P < 0.01)、尿常规异常(χ2=21.93,P < 0.01)及40~60岁的高血糖(χ2=15.52,P < 0.01)、尿常规异常(χ2=7.43,P < 0.01)、正常高值血压(χ2=7.34,P < 0.01)检出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结果显示,分院教职工总体健康状况不佳,无异常检出率仅占24.5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分居前3位,与李立明等[4]报道的一致。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异常检出率大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郭敏琼[5]报道相符。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危因素;血清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成正相关,高血脂水平可致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生;空腹血糖受损期血糖水平及所伴其他代谢异常已使组织器官发生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且空腹血糖受损是发展成为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和标志[6],而糖尿病则会加速动脉硬化,3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40~60岁组高血脂检出率接近>60岁组,考虑血脂异常发病有年轻化趋势,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血脂的控制和改善。脂肪肝低于姚颖等[7]报道18.02%的检出率,但对比发现,<40岁组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组,同时此组无症状肝功异常检出率最高,这应与<40组健康意识薄弱,吸烟、喝酒、熬夜、高动物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脂肪肝属于脂质代谢异常,其发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早发现早治疗仍有逆转的可能。值得关注的是处于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已占教职工总人数的22.89%,血压高值者10年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增加1倍以上[3],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阻止或减缓发展成为高血压。在人群中<40岁组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率已超过40~60岁组,应是关注重点。

分院教职工因飞行训练任务重,飞行安全要求高,夜航加班、飞机延误等原因存在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缺乏体育运动等现象,加之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认识不够等因素,致使健康状况不佳。分院卫生单位针对体检结果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尤其针对<40岁组教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意识及对疾病发生原因、危害、预防治疗等的知晓程度,主动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建立个人体检档案,给予个性化健康指导;提倡健康的生活理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坚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有效的体育运动等等;建议分院开展多项群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使之能减轻压力,放松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83-285.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585.

[4] 李立明,吕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

[5] 郭敏琼. 知识人群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防病对策[J]. 全科医学杂志,2002, 7(5):23.

[6] 陈家伦. 循证医学对糖尿病的贡献及目前存在的分歧[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1):1-4.

第3篇

[关键词] 营养干预; 慢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72-01

饮食治病,源远流长,饮食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与医疗和护理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营养原则。本研究对四个社区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进行营养干预,并评价其效果,旨在探索对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疾病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1年参加全市居民体检的四个社区人群中,选取100名血糖、血压、血脂异常但无其他并发症者作为研究对象,女性,年龄在60-70岁;研究对象均为家属。

根据WHO标准诊断为糖尿病者(空腹血糖≥6.7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20人,糖耐量异常者(空腹血糖5.6-6.6 mmol/L或餐后血糖7.8-11.0mmol/L)23人;高血压患者(收缩压≥21.3kpa或舒张压≥12.7kpa)17人,高血清胆固醇者(≥5.7mmol/L)13人,高血清甘油三酯者(≥1.7mmol/L)12人;肥胖者(BMI>25)15人。要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用药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1.2 仪器 德国罗氏卓越型血糖仪,NON-MIC型试纸;科信KX-21半自动生化检测仪;江苏常州产立式体重称;江苏产鱼跃牌台式血压计。

1.3 营养干预措施

1.3.1 膳食原则、配置食谱 参照NCCW2011营养软件分别制定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膳食原则,配置食谱,人手一份,每2周更换一次,指导研究对象遵照执行。

1.3.2 营养教育和咨询 以集中授课形式结合研究对象的异常指标,分析其饮食情况,进行有关营养健康干预工作。

1.4 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 在开始及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后10周分别取手指血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胆固醇(胆固醇酯酶法)和甘油三酯(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每两周测量一次血压和体重并记录症状。

1.5 数据分析和资料处理 数据输入Foxpro数据库后用SPSSforwindows软件经配对t-检验、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营养干预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效果 营养干预后血糖异常者空腹血糖降低(P<0.05);餐后两小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显著降低(P<0.01)。

2.2 营养干预控制血压的效果 营养干预后血压异常者收缩压平均降低2.27kpa,舒张压平均降低1.97kpa(P<0.01)。

2.3 营养干预降低体重的效果 肥胖者体重平均降低2.57kg(P<0.01)。

2.4 营养干预改善症状的效果 有80%的研究对象在干预后症状评分降低(P<0.01)。

2.5 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引入年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以下结果:空腹血糖下降值与餐后血糖下降值呈正相关(r=0.651,P<0.01),说明空腹血糖下降多的人餐后血糖也明显下降;血糖随主食减少,豆制品、粗粮摄入的增多而降低(P<0.05)。

胆固醇下降值与甘油三酯下降值呈正相关(r=0.341,P<0.05),说明胆固醇下降与甘油三酯下降呈平行关系;干预前胆固醇较高者在干预后胆固醇下降幅度也大(r=0.757,P<0.01)。

血压随血清胆固醇的降低而降低(r=0.372,P=0.01),干预前收缩压较高者血压下降更明显(r=0.370,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100名住在本市四个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中的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进行营养干预后发现,合理饮食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者确有改善代谢、稳定病情、减少症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锡桂.我国高血压、冠心病的流行现况与展望[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2):52-53.

[2] 袁鸿江.老年医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268;273;533.

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临床出现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组PTDM发生率为36%(24/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剂量、术后葡萄糖补充量、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30 d内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结论 移植术后糖尿病是肝移植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减少PTDM的关键。

【关键词】 肝移植 危险因素 移植术后糖尿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transplantant diabetes mellitus (PTDM) follow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Methods The sixty-six consecutive OLTs performed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6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Their preoperative, 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ariable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Results Out of the 66 OLTs, 24(36%) developed PTDM in our department. The risk factors for PTDM included the volume of acsites, dosage of steroid, supplement of glucose postoperatively, the blood drug level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and the infections in 30 day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PTDM is a major complication following OLTx. Surveillance for the high risk factors and earlier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PTDM.

KEY 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risk factor; post-transplantant diabetes mellitus(PTDM)

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ant diabetes mellitus, PTDM)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与受者预后密切相关。所以,研究与PTDM发生、发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PTDM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我院66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了发生PTDM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TDM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施原位肝移植112例,排除术前糖尿病、肝肾联合移植、二次移植和统计缺失后,共6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1.9(9-70)岁。术前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38例、肝恶性肿瘤25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手术操作均为同一移植小组完成,供、受体血型均符合输血原则,手术方法为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驮式肝移植。所有受体术后均置入ICU病房,免疫抑制方案选择CsA/FK506+MMF+MP,常规剂量。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2]: 如肝移植患者有糖尿病症状,一天中任意血糖 ≥ 11.1 mmol/L 或空腹至少8 h后血糖 ≥ 7.8 mmol/L 即可诊断为PTDM;如肝移植患者无明显糖尿病症状,则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服糖后2 h血糖≥ 11.1 mmol/L 即可诊断为PTDM。以上结果须经另一天重复测量核实后方可诊断。参照以上标准,本组共有24例患者诊断为移植术后糖尿病。

1.3 试验分组与危险因素分析

66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 PTDM 分为PTDM组(24例)和非PTDM组(42例)。对患者围手术期及术中多个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术前因素:年龄、性别、丙肝、肝硬化失代偿等;术中因素:腹水量、手术时间、无肝期、出血量、术中激素用量等;术后因素:ICU住院时间、术后30d内感染、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葡萄糖补充量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 SPSS 13.0 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PTDM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和术中各相关因素对肝移植术后继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肝硬化失代偿、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腹水量大,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激素用量大,术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偏高,术后葡萄糖补充量,ICU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感染可能为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表1)。表1 围手术期及术中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略)

2.2 PTDM 的多因素分析

应用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用量、术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葡萄糖补充量、术后30 d有否感染为肝移植术后继发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表2)。表2 PTDM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略)

3 讨论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生率报道不一,范围在2%-53%,是正常人群(4%)的数倍[1]。本组调查PTDM的发生率为36%。鉴于PTDM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有必要明确PTD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对可能影响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多个危险因素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用量、术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葡萄糖补充量、术后30 d内有否感染为肝移植术后继发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大量腹水患者常存在肝功能严重损害,机体全身状态差,可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加重胰岛素抵抗[3],术后应警惕PTDM的发生。类固醇激素一向被认为是导致PTDM的重要因素,它可通过两种机制增加胰岛素抵抗[4]:①在糖代谢途径多个环节上直接促进血糖升高,如抑制外周组织对葡糖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分解、增加糖异生作用;②减弱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导致外周胰岛素抵抗。因此,对于腹水量较大的患者,可酌情考虑适当减少术中激素用量和术后合理使用胰岛素。移植术后使用CsA、FK506等钙调素抑制剂,可引起糖代谢紊乱[5]。CsA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选择性积聚在胰腺组织中,使胰岛细胞含量下降并抑制其分泌。

FK506能高浓度聚集在胰岛细胞中,在基因转录水平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Baltar等[6]认为应用FK506的患者PTDM一月内发病率比用CsA的患者高,Marchetti[7]也认为FK506比CsA更容易导致PTDM的发生。本研究中,两组患者FK506和CsA的应用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有过偏高的患者发生PTDM的风险是血药浓度正常者的17.5倍(OR=17.532)。所以术后应定期检查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及时调整剂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8]。近来重新调整对于“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认识,应激患者在术后早期(1-3 d)处于高分解状态,存在对于营养支持的所谓“不应期”。因此,营养支持以避开这个阶段为宜。在保证充分供给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高渗性葡萄糖的摄入。本研究中发现术后葡萄糖摄入过多可造成代谢紊乱,引起血糖过高,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此外,高血糖可抑制免疫功能和继发感染,而继发感染则加重外周胰岛素抵抗、抑制胰岛功能,又促进高血糖的发生,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本研究表明,术后早期感染者PTDM发生率是无感染者的9倍(OR=8.784)。故术后早期预防感染甚为重要,尽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及早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尽早肠内营养,避免细菌移位;避免长时间使用镇痛泵、留置尿管及颈静脉插管。

综上所述,PTDM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用量、术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葡萄糖补充量、术后30 d内有否感染为肝移植术后继发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合理选用术中激素剂量和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严密监控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在保证热量供给充足情况下尽量减少葡萄糖摄入;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对于降低PTDM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dson JA, Wilkinson A. New-onset diabetes after fransplantation 2003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elines: an endocrinologists view [J]. Diabetes Care, 2004, 27(3):805 -812.

[2]Hoitsma AJ, Hilbrands LB. Relative risk of new-onset diabetes during the first year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tacrolimus or cyclosporine immunosuppression [J]. Clin Transplantation, 2006, 20(5):695-664.

[3]包维民,杨扬,唐映梅,等. 肝移植后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40):2877-2879.

[4]Stegall MD, Everson G, Schooter G, et al. Metabolic complica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ation, 1995, 60(9):1057-1060.

[5]Vincent F, Friman S, Scheuermann E, et al.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s and outcome with cyclosporine versus tacrolimus [J]. Am J Transplant, 2007, 7(6):1506-1514.

[6]Baltar J, Ortega T, Ortega F, et al. Post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J]. Transplant Proc, 2005, 37(9):3817-3818.

第5篇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0.4%,老年2型糖尿病占90%~95%。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心脑并发症多,老年患者在夜间易发生低血糖,很容易诱发急性心脑疾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可因抢救处理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对收治的350例老年2型糖尿并发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人并发低血糖患者350例,均符合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3~17 年,男221例,女129例;年龄62~73岁,平均年龄67.5岁;糖尿病并发症高血压113例、眼底改变71例、脑梗塞51例、肝功能异常25例、肾病17例、心力衰竭16例。血糖低于

2 并发低血糖处理

2.1低血糖症状:①饥饿感、虚汗、脑晕、软弱无力、手足发麻、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眼冒金花、头晕、心慌、脉快、肢体颤抖等。②精神激动、烦躁、说话含糊不清、定向障碍、恐惧、性格改变、癫痫发作、幻觉、惊厥、抽搐、嗜睡甚至昏迷死亡。

2.2低血糖的治疗:①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②如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注[2]。③调整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根据病人血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预防及护理

3.1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用药时间久,病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情绪,护理人员要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主动诚恳地解释病情,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并发低血糖是可控的,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调整情绪。安排患者参加病房活动,使患者心情舒畅,避免病理心理导致病理生理,树立抗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检测血糖

为了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血糖监测是维持血糖正常范围的必要手段,治疗计划的有效性和药物的调整都必须以血糖指标为依据,及时监测发现高血糖升高,还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作血糖自我监测,护理人员应大力推广和普及血糖的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病情的特点,来选择具有适合自我监测优势血糖仪,以达到患者随时了解自身血糖指标的目的。告诉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掌握基本的低血糖识别和护理知识,嘱患者及家属每周应该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低血糖进行全面的监测2~4次,进而不断地调整治疗剂量。

3.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病情变化,应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老年人起病隐匿,反应差,夜间感觉不到低血糖的发生即出现低血糖,或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因此夜间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十分重要,一般夜间1~2小时巡视病房一次,对高危患者每30分钟巡视一次,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睡眠质量、肤色、肢体温度、出汗情况及不良反应,定时测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尿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置。

3.4饮食指导

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控制总热量,以维持理想体重或标准体重为原则。摄入的主要三大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糖比例要合理,不可片面增多蛋白质,尤其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老年患者,易引起患者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加重糖尿病肾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要避免进盐过多,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引起高血压,如有合并高血压,钠盐应每日少于2g。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高纤维素食品中的纤维素能明显改善高血糖,减少胰岛素和口服药剂量,减慢糖的吸收,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保持大便通畅。老年人因消化功能退化,2型糖尿病老人应少食多餐,增加餐次,可降低餐后的血糖高峰值,对高血糖控制极为有利,通过分餐即可控制病情。没周测量体重一次,体重的增减是限制饮食减轻体重、反应病情的指标,理想的体重有利于病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3.5健康教育

让糖尿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知识,可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相互交流治疗心得,增强治疗信心,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2型糖尿病老人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可在餐后散步,先慢后快,甩开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防止体弱的老人注意防滑、防摔。

4结果

本组350例老年2型糖尿并发低血糖患者经及时处理,给予饮用糖水,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多能缓解不适症状。严重者发生神志改变,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或胰高血糖素1mg肌注,病人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未留后遗症。

5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偏高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因血糖水平下降较快或下降幅度较大而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中重点是避免低血糖发生,而非强化控制血糖。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仔细掌握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低血糖症状,及时监测血糖,可以避免低血糖引发的并发症,提高老年糖尿病者生患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25例,确诊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64~85岁,平均74.5岁;糖尿病病程1~21年,平均11年;合并高血压10例,肾功能不全6例(血肌酐>133mmol/L),冠心病心律失常1例,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2例,入院时血糖均<3mmol/L。发生低血糖前14例合用两种同类磺脲类药物,其中6例服用较大剂量的优降糖,5例使用胰岛素不适当,6例因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使用ACEI类药物。

临床表现: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深昏迷3例;昏迷11例;一过性意识模糊、表情淡、定向障碍9例;烦躁不安、多动、行为怪异2例。其中误认为脑意外14例,精神病2例,病毒性脑炎1例,老年性痴呆3例。

治疗方法:详细询问病史,所有患者均有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病史,急查随机血糖1.2~2.8mmol/L,立即以5% GS 40~60ml静脉推注,后以5%~10%的GS静脉维持24~72小时,使血糖维持在10mol/L左右,对于有意识障碍者给予吸氧、脑细胞营养剂、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对于严重病人、血糖上升不理想、脑细胞损害严重者适当加入氢化可的松。

结 果

经抢救后24例获痊愈,智能障碍1例,原因考虑为发现低血糖时间较晚,损伤的脑细胞呈不可逆性损害,无死亡病例。

讨 论

DM是终身疾病,该病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DM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经研究发现,与口服药和胰岛素相关的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加,这与老化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减退有关。老年人胰高糖素释放减少,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素也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1%,胰岛素清除减慢;肝脏糖异生功能降低。老年糖尿病并有肝肾功能不全时,使降糖药代谢障碍发生蓄积作用,糖异生及分解能力进一步下降。加之老年患者脑功能下降,对低血糖耐受差,中枢障碍常为首发,这已是易误诊的首要原因。故提高认识,对所有意识障碍者均查随机血糖,及早发现,可明显减少致死性低血糖的发生。本组低血糖患者中有24%合用了ACEI,原因是ACEI能提高2型糖尿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高血糖激素的释放从而诱发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用ACEI类药物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本组中部分病例是选用作用较强的优降糖所致,老年人因肾脏排泄慢以及肝肾功能障碍,故选择磺脲类药物应格外谨慎,应选择半衰期短、排泄快,在体内潴留时间短的药物,且对肝肾功能无毒副作用,应避免使用优降糖等半衰期长的降糖药。另外因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持续时间长,低血糖反复发生,葡萄糖的治疗需维持数小时甚至数天后症状才能缓解。

对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因易发生低血糖,并且老年人体内维持血糖浓度的各种调节功能低下,血糖控制标准较中青年糖尿病者稍高,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是比较合理的控制范围,切忌矫枉过正。

第7篇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致残率; 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78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它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因胰岛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发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而糖尿病并发症所涉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糖尿病治疗则以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1]。因此,掌握糖尿病并发症并积极予以防治,对于提高糖尿病治疗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4例存在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2]。其中男79例,女45例;年龄21~84岁,平均年龄(60.2±12.5)岁;病程1~38年,平均(11±5)年。1型糖尿病患19例,2型糖尿病105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高血压29例,高脂血症26例,冠心病19例,外周大血管病变5例,脑梗死1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8例,糖尿病肾病3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9例;糖尿病足11例。部分患者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

1.2 治疗方法

1.2.1 大血管病变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均属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范畴,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而这些因素又是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当动脉硬化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即可引起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和(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高脂血症患者选用他汀类改善血脂水平,同时应用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冠心病和外周大血管病变患者则可选用钙拮抗剂进行治疗,脑梗死患者应用人尿激肽原酶如尤瑞克林予以治疗。

1.2.2 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临床最为常见的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其治疗方法目前多以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脏功能为主[3]。目前,前列腺素El和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通过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从而实现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发展的目的。羟苯磺酸钙是目前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较为理想的药物[4],它能够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减少失明的发生。

1.2.3 神经系统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免疫机制以及生长因子不足等。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酚妥拉明、山莨菪碱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对神经病变起到治疗作用。

1.2.4 糖尿病足 早期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等,继续发展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常为挽救生命而截肢。其患病因素与机体免疫力、感染因素相关,临床治疗应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病痛[5]。

1.2.5 综合防治 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饮食、运动疗法,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饮食计划,综合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控制情况、并发症种类等多因素,制定营养均衡、粗细粮搭配的合理饮食方案;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限制烟酒。在合理膳食配合的基础上,还应鼓励患者参与运动治疗,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选取适合患者的运动方法。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2 结果

本组124例糖尿病患者中,致残6例(4.8%),来源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3例,糖尿病足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失明1例;死亡5例(4.0%),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梗死、感染性休克、心脏猝死。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若长时间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持续的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各器官功能损害,引起各种并发症,以眼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病变、肾病尤为突出,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5-6]。因此,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的防治更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24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措施及效果予以了分析。研究中发现,本组中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主要分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足四个方面,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外周大血管病变、脑梗死;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同时也存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病例;糖尿病足亦在本组患者并发症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8.9%)。通过综合治疗措施,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并发症情况控制满意,其中致残率4.8%,死亡率4.0%,二者均控制在较低水平,且死亡病例并非均因糖尿病而死亡,可见本研究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积极有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予以救治,后果严重。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极控制如血糖等可控因素,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效的手段。早期、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干预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起到积极有效的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9-650.

[2] WHO专家.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3] 许娟,亓文波.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损伤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3(28):123.

[4] 魏颖.糖尿病并发症36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7):85-86.

[5] 王稳,邹秀兰.287例2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析及降低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对策的研究[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4,6(1):4-5.

第8篇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 生活方式 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53-02

1 糖调节受损的概念

糖调节受损(IGR)是介于正常人群与糖尿病患者人群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一种过渡阶段,是糖尿病前期。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表1)[1]中,划出在正常和糖尿病血糖水平间的时期,此期间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这种代谢状态即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属于糖调节受损的两种表现形式。

表1 糖代谢分类标准

2糖调节受损社区干预的重要性

糖调节受损(IGR)是向2型糖尿病(DM)发展的过渡期,也是2型糖尿病的潜在人群和高发群体。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研究报告认为,糖调节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2]。一般认为糖调节受损(IGR)者5~10年,约1/3的人会恶化转变成糖尿病,1/3的人仍为IGR,1/3的人可能转变为正常糖耐量[3]。糖调节受损(IGR)者有许多没有临床症状,因此不会主动就医,他们生活在社区,常常未被发现、未预,因此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对筛查出的糖调节受损者进行社区干预具有迫切性和比较性。因此,糖调节受损人群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点对象,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也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3 糖调节受损的社区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3.1 糖调节受损者筛查及管理方法

糖调节受损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2型糖尿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糖调节受损者,并给予干预处理,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并改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通过社区调查时发现高危人群,并进行健康体检筛查糖调节受损者并建立档案。社区责任医生对筛查出的糖调节受损者进行社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措施,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随访,及时分析评价各项指标。

3.2 社区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3.2.1 饮食干预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是饮食干预的重点,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使糖调节受损者容易转化成2型糖尿病,还可能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出现或加重。进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对肥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者更需更严格要求。控制饮食的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占总热量的50%~60%、15%~20%和25%~30%[4]。慎食容易升高血糖、血脂的食物,如糖果、蜂蜜、巧克力、罐头、冰淇淋等高糖食品,肥肉、鸡皮、香肠、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品,多食含纤维食品,如粗粮、豆类、全麦面包、麦片、蔬菜、豆芽等,适量低糖水果。注意限制食盐摄入在每天6克以下,尤其伴有高血压患者更要限盐摄入。戒烟限酒,吸烟有害健康,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调节受损停止吸烟,限制饮酒量,可以少量饮酒,最好选择啤酒或红酒。

3.2.2 运动干预

体力活动在糖调节受损的生活方式干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减轻体重。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制定运动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增加运动量,持之以恒,切忌随意中断。运动时逐步增加活动量及活动时间,强度以“运动后心率=170-年龄”为宜[5]。运动干预应因人而宜,根据自身情况选取适合强度的运动方式,运动频率为每周至少运动3-4天,运动时间为每次持续20-40分钟。

3.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糖调节受损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高糖调节受损者知晓率,了解防治糖调节受损转化为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防治效果看,健康教育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治措施,它更容易实施。通过健康教育使糖调节受损的病人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自觉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同时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态平衡,从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讲解糖调节受损的概念、危害、转归,并指导干预人群了解2型糖尿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并发症和治疗。采取群体性健康教育方式,每月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采取集中方式对共同性的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如如何运动、饮食应注意什么,或者请专家讲解糖尿病的危害等。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可以一对一教育模式,也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现身说法,请糖尿病患者讲讲切身体会,使健康教育能对糖调节受损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WHO,1999.

[2]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Fo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Care,2003,26:3160-3167.

[3]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205,1176.

[4]杨子艳,程 博,李蕴瑜.饮食指导在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3):231-233.

[5]陈志梅.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5):353-354.

第9篇

【关键词】:早产儿并发症;治疗;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92-02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学也在不断更新,早产儿的存活率也逐渐提高;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的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1]。探讨早产儿疾病相关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是我们儿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两年间,我科共收治有常见并发症的早产儿92例,现做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出生情况 本组92例,出生30min到2h;其中男60例,女32例;胎龄29~31周26例,32~34周31例,35~36周35例;体重1000~1499g10例,1500~1999g 34例,2000~2499g 31例,≥2500g17例。

1.1.2 早产诱因 胎膜早破44例,妊高征22例,双胎3例,宫内窘迫11例,前置胎盘9例,其他10例。

1.1.3 并发症 按照《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分类[2],新生儿窒息44例,低体重28例,低血糖22例,高血糖9例,肺透明膜病12例,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颅内出血3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保温 一般对低体温或早产儿均放入预热的温箱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选择不同箱温,温度一般在33℃~35℃,相对湿度为60%~70%。

1.2.2 加强监护 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外,对重症患儿需心电监护,并监测血糖和胆红素。

1.2.3 呼吸管理 选择舒适的,颈部可垫软毛巾,保持气道通畅。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者,应给予吸氧,并严格控制氧浓度,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即可,不宜高于95%。视病情选择氧疗模式,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2.4 保持血糖稳定 在治疗过程中,出生数天要监测血糖,应用输液泵,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1.2.5 早期喂养 提倡早开奶,应小量,低浓度开始,胃肠能耐受渐加量,液量及热卡不足用静脉营养。

1.2.6 黄疸的防治[3] 早产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应监测胆红素的值,决定治疗方法。

1.2.7 脑损伤的防治[4]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常规肌注维生素K11mg/d和止血敏25mg/d,共3天,预防颅内出血。对体重

1.2.8 感染的防治[5]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对发生感染者需要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 结果

治愈78例,好转10例,放弃2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另1例死于感染)。

3 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出生率也逐年提高,如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问题。加强监护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早产儿常出现呼吸暂停,这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当呼吸暂停发生时可立即轻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对于氧疗者,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其血氧饱和度,当经皮氧饱和度高于95%时,一定要降低氧浓度,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6]。注意监测胆红素,因早产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当血总胆红素高于10mg/dl时,给予蓝光照射,本组92例早产儿,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对早产儿黄疸应重视。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本组中2例确诊和3例疑似者均早期给药,无一例死亡。所以,推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降低肺透明膜病死亡的关键措施。有学者认为,对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出生时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给一次,剂量为100mg/kg[7]。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穿刺等操作,均增加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所以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在检查、护理、治疗前必须认真洗手,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操作。对早产儿尽早做头颅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氧缺血性脑病者早期药物护脑治疗和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4周后做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和听力筛查。

总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药宇云,杨庆峰.96例早产儿并发症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17(3):204-20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200.

[3]杨慧湘.306例住院早产儿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2007,4(21):1-2.

[4]李玉华.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J].小儿急救医学,2004,8(11):214-215.

[5]胡娅莉.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78.

[6]陈超.早产儿的临床问题与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