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可持续发展定义

时间:2022-01-26 12:16:48

导语:在可持续发展定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可持续发展定义

第1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1.引言

近几年,假慈善捐赠、食品安全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涉及公众安全的事件频频出现,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漠视商业道德,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普遍关注。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其和谐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从要求企业诚信经营、尊重员工、保护环境,到反血汗工厂运动的兴起和SA8000的推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与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福利联系在一起。照顾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必然要求。

因此,探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把企业发展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企业与社会和谐互助的局面。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著作“The Philo-

sophy of Management”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1]。1979年学者卡罗尔(Carroll)对CSR做了更全面的定义:“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他把企业社会责任感分为四个方面:(1)在提供社会所需要产品和服务方面能得利(经济责任);(2)遵纪守法;(3)遵循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4)对企业运作与其中的社区福利做出积极贡献(慈善责任)[2]。后来,阿奇·卡罗尔也用金字塔式图对这四个方面做了进一步解释。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了重要国际组织的认可。世界银行、欧盟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等都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定义,其中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WBCSD将CSR定义为: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于2002年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要求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来考察业的业绩,并且各个方面都给出了涵盖的内容框架和评估指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劳资冲突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探讨,得出诸多的定义:卢代富(2001)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3]。王红一(2002)指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意味着重新定义公司的目标,除了利润最大化外,还要加入一些社会价值。也就是,公司的经营者应当将他们有关公司目标的看法扩及公司的决定对于其他成员所导致的影响,如雇员、社会和环境等。换言之,公司被期望带着社会良心活动[4]。常凯(200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其中,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5]。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认为,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满足股东的利益需求为存在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客户、债权人、环境及当地社区的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的权利和利益[6]。

综合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只对股东负责,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范畴,强调包括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一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除了对股东负责和创造财富之外,为保护企业品牌和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所应承担的一系列责任。

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由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首先提出的,她说:“满足当代的需要,但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不能做过度的开发,否则,未来的子孙可以利用的空间或资源就没有或很少了,这就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们不能损害后代的利益,换取眼前的发展。也就是同志所说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因此,我们要立足今天、放眼未来,一定要做平衡长期和短期的需求的决定。作为一个企业,同样要把长期和短期的平衡运用到商业决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长盛不衰。

第2篇

关键词: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07-03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与资源短缺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议题,林业作为环境与经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

人类的生产实践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无论是一个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可操作性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即区域。区域水平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2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有很多,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多数人所接受,它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定义出发,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在特定区域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林业发展。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并不断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其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长的需要,真正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影响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区域地形地貌、经纬度、海拔、降水量、温度等。

(2)资源因素。森林资源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树种结构、林龄结构等。

(3) 经济因素。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地区人均收入、林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林副产品及加工产值、森林旅游收入等。

(4) 社会因素。区域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人均收入水平、林业职工人均年收入、教育水平等。

(5)制度性因素。森林保护政策、森林采伐和利用政策、林业税收政策、林业投资政策、林业执法资源等。

4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

4.1生态环境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二氧化碳储存、改善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等目标。

4.2经济目标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可从4个方面来考虑:获得多种林产品,带动林产工业发展,为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贡献;使森林经营者和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促进和保障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水利、旅游、渔业、运输、畜牧业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目标;提高国家、区域、流域等不同尺度空间防灾减灾的经济目标。

4.3社会目标

包括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目标(如美学目标、陶冶情操目标、教育目标、文化标、学术研究目标、目标、旅游观光目标等)。

5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4-9]。

5.1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森林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森林生态可持续性评价以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的,分析整个森林生命支撑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评价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并对森林资源破坏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衡量或计量。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3)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公正、安全、文明与健康状况做出诊断,特别强调对人口与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关系、社会分配关系、失业和社会平等、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价,借以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

(4)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由于可持续发展是由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复合而成的综合系统,在进行了经济、生态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的基础上,还必须综合上述评价结果,对区域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判,从而判断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5.2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要能够综合反映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既要考虑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指标,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2)层次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必须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互相关联,必须依据这种关系将其划分层次,以便于研究。

(3)科学性原则。能够对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出合理的描述。

(4)区域性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为时空差异,不同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具体的特点。

(5)最大限制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在选择最大限制性的主导因素的前提下,尽量使指标少而精,资料和数据容易获取,方法容易掌握。

5.2.2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根据影响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和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将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亚目标层和指标层,并以此选取指标。

(1)目标层: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它表达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反映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态势和总体效果。

(2)亚目标层: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经济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包括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3个系统。

(3)指标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亚目标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和速度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资源环境系统指标主要有:区域地形地貌、经纬度、海拔、降水量、温度、森林资源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树种结构、林龄结构等;经济环境系统指标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地区人均收入、林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林副产品及加工产值、森林旅游收入等;社会环境系统指标主要有:区域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人均收入水平、林业职工人均年收入、教育水平、森林保护政策、森林采伐和利用政策、林业税收政策、林业投资政策、林业执法资源等。

5.2.3指标的量化及标准化

在构建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常用的量化方法是指数法,即将各描述指标的实际值与参照值进行对比,得到一个相对数,以此相对数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正向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描述指标实际值/基准值)×100%,逆向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基准值/描述指标实际值)×100%。

评价标准确定的合理与否,是评价结果合理与否的关键。评价标准可参照国家有关标准确定,也可参考国内外同类指标确定,没有参考依据的,可以以理想值或实际指标值中的最优值、满意值为标准。

5.2.4指标权重的确定

可采用单一的专家咨询法(Delphi法) 或层次分析法(AHP法),但它们都有不足,如Delphi法的不足是权重分配的难度和工作量随指标数量的增多而增大,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AHP法的不足是随着判断矩阵的增大,会出现前后不一致。为解决上述矛盾可采用Delphi法和AHP法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权重,通过明确问题、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一致性检验等步骤来进行整个系统层次分析,其特点是不仅能对大系统基于一目标对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排序,而且能排除人们在对事物判断时产生的逻辑不一致。

5.3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等,这几种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10-12](表1)。

6结语

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很丰富,需要研究的内容多,文章仅对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影响因素、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郭志伟,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4): 1~6.

[2]蒋有绪.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01, 14(2): 1~7.

[3]孔凡斌.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西省为对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2):50~55.

[4]高瑞馨,王凤友.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研究概述[J].防护林科技, 2005(4): 38~40.

[5]杨学民,姜志林,张慧.徐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177~181.

[6]顾蕾,姜春前,邱亦维,等.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3):238~244.

[7]卢梅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指标体系构造[J].北京统计, 1997,(3):25~28.

[8]左永忠,秦安臣,陈东来.河北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 1999,(2):30~34.

[9]潘存德.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指标体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3):38~44.

[10]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1~116.

第3篇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和报告指南,为各个组织披露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标提供了基础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全球适用的、具有可比性的了解披露信息的框架模式。

因GRI对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和指标以及报告原则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是否能够按照GRI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评判一个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水平和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的标准。

GRI指南每四年修订一次,2006年10月5日GRI的G3版报告指南。指南中专门规定了有关保障的条款。要求组织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其报告的信用度。除组织机构可有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外,可持续报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推荐使用外部保障。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所用的“外部保障”指保障报告质量和其所包含的信息所进行的活动,之后公开结果。GRI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分级管理,经过专业机构审核的报告认为是可靠的。指南规定报告如使用了格外的保障手法,组织机构可自行在“A、B、C”上添加“+”,比如:“A+、B+、C+”。

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可持续发展报告审核规范是针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专业规范。VERISUSTAIN――可持续发展报告审核规范是参考AA1000AS审计标准及GRI报告指南附录四可信度保证系统的要求制定的,是目前较系统化和严谨的报告审核规范。

人们广泛认为需要改进报告模版和验证方式,以此让可持续发展报告更有意义、更可信。

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审核规范定义了一个透明、有结构性和综合的流程来验证关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宣传。

一般来讲验证时应该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其中包括:准确性、中立性、可比性)、相关方响应性。

报告的审核也要针对其报告内容的实质性、相关方响应程度、报告的范围;报告质量的平衡性、可比性、可靠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

报告审核所采取的方法也要以事实验证、监督检查、抽样检查(数量指标)、采访、利益相关者访谈、信息源确认为主。

报告审核的步骤一般按照以下程序:

1. 定义范围

2. 计划验证流程

3. 进行实际验证

4. 最终验证报告

5. 质量审计(内部)

6. 颁发审计声明

评估报告前要对指标的定义、指标级别、公司(现场)的风险预测和潜在的问题、审核的指导方针进行了解及确认。

首先区分和定义关键的、重要的、普通的确定3种不同级别指标。确定关键性指标的标准之后再进行风险预测,例如:对使用指标级别的风险预测、对审核过程中要点的风险预测、对关键部件或产品线的风险预测、预想问题可能发生的区域或活动的风险预测等。

根据时间的影响因素,所以审核时一般要关注高风险指标。

评估报告时,要在不同方面使用不同的工具,并应用相应的指南,例如:

1. 该公司应该能够根据风险预测制定内部控制要求。这一方面与“精确性”的等级相关,使用参考操作指南Table 10。

2. 风险预测为判断“完整性”提供信息,使用参考操作指南 Table 8和 9。

以完整性审核为例。针对完整性审核,要从操作维度、范围维度、时间维度进行审核。

经营企业的第一目的是造福人类,承担社会责任是基业常青的基础、企业永续经营的秘诀,已经为很多公司所认同。中远集团COSCO就是亚洲第一个按照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审核规范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企业。

由第三方证实,企业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靠性审核可获得以下利益:

全球契约报告对相关方来说是可信的。

- 审核报告中要涵盖所有有关优劣势的细节和概要,同时还要包括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它有助于企业改善整体表现。

- 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规范了相关方沟通,提高了沟通效率,企业与主要投资方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已大为改善,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2-02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论述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机构以及专家给出的定义是完全不相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的角度不相同。在1987年的时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指的是能够让当代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又不对后代的需求能力产生损害。有学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认为,在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控制在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这些定义是完全不相同的,但是当前主要是从道德方面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让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风险控制,最终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在这当中有着最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可以这么说,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这样就能让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科学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化学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想让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完全贯彻落实,需要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其发展。

二、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充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地方,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主要是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穿来。教师要将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同现实社会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可以将环境、人口与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进行渗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比如,在对化石燃料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石油的特点、组成进行系统的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石油的加工过程,包括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以及裂解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关注当前的能源短缺问题。以及要充分关注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列举身边的具体实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知识点进行必要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开拓,可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如何进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进行组织讨论。最终达到知识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例举“白色污染”进行教学。“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主要含有聚乙烯这种化学物质。这个污染问题是国际环境和化学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如何对这种白色物质进行处理?可以从教材中的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关注高分子键的断裂知识。向学生提出当前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主要就是加入特定的物质,让高分子键断裂,最终完成降解。通过这样的教学,通过相应的化学知识,可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教学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另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列举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比如,城市中当前主要存在大气污染问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产生大气污染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是怎样产生的。人类在当前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引导。要充分鼓励学生对资料进行查阅,让认识进一步深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可以从思想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媒体以及通讯手段,让学生对环保知识进行收集和传播,逐步扩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可以让学生收看《科技苑》、《我爱发明》、《人与自然》这些电视节目,让学生的环保理念得到强化,从而可以让学生对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得到加强。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对于环保有关的科技信息进行查阅,扩展课外活动内容。例如,在进行如何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资料,让视野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总结

要想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准确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教师感觉自己的知识、理论、教育方法方面的储备不足的时候,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来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加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知识及理论的学习。对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解,对教育规律进行掌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让教师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钦芳.谈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教研). 2010(09)

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功效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3-0023-08

一、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综述

小额信贷是指专门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活动,其宗旨就是使低收入者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贷款,促使他们走上摆脱贫困自我发展的道路[1]。小额信贷发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孟加拉国[2]。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先后在部分贫困地区开展了小规模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3]。1987年,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结合二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是指小额信贷机构在不依赖外界捐赠及各种形式无偿资金援助等条件下,可以独立生存并发展壮大。此定义的本质内涵是指在没有或剔除所有补贴的前提下,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能够覆盖成本,即能自负盈亏。小额信贷机构要想持续长久的运作,并且能够实现小额信贷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消除贫困的目的,这就对小额信贷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虽然己经形成了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公司等小额信贷机构,但各类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小额信贷主力金融机构,但其改革方向不明,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4];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机构运行资金主要依靠外部供给,扶贫项目的形式推进导致覆盖率较低,机构可持续性较差;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只贷不存”,不吸收公众存款,发展中面临着后续资金不足的困境[5]。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性的具体评价,是机构本身由其内在条件所决定的可持续发展性的水平。

在全国各地小额信贷机构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功效系数法又称功效函数法,该方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其中满意值为上限,满意值即为评价指标中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不允许值为下限,不允许值一般选取各评价指标标准的最差水平。具体做法是,先计算出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6]。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各项指标的满意值与不允许值。

(2)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3)确定标准系数。

第6篇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临沂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62-0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实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1]。区域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因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与评价需要以系统观为指导[2-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的发展观,系统性是其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子系统之间以及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才能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6]。本研究以临沂市为例,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临沂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将该区域划分为3个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地跨东经117°24′~119°11′,北纬34°22′~36°22′,总面积17 18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现辖3区9县和两个开发区,总人口1 011.4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0℃,多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类型主要以棕壤、褐土为主,森林覆盖率达30.5%。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7]。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确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前提下,从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因子或指标中选择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使数据得到最大的简化,这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假想变量称为公因子。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根据“物以聚类”的原理,对样品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据评价指标多,样本大的特点,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将原始评价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采用公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以临沂市12个区县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和排序。然后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临沂市12个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类,划分等级。计算过程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17.0完成。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够突出反映研究区的主要特点,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必须选取最能反映临沂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依据数据收集的可行性、指标间的可比性、各指标的高度不相关性、和指标间的分辨意义及显著差异性等原则,采用空间变异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8]。

Cvj=Sj/Xj(j=1,2,...,30)

式中:Cv——变异系数;Sj——标准差;Xj——均值。

将各区县的原始数据代入上式,经运算后,将分辨意义差、相关系数大、可比性差的指标去掉,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3个子系统入手,选择最能反映临沂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19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3个子系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7项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6项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6项指标),共计19项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年临沂市统计年鉴[9]。

三、评价过程

(一)因子分析

1.构造因子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评价指标体系中1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3个,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567(见表2),能够较好地覆盖全部指标的信息,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3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得出,第1公因子在指标X1、X4、X13、X7、X8、X9、X16、X5、X17、X10、X3、X18上载荷较大,因此可以定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该区县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第2因子在指标X19、X12、X11、X6、X2上载荷较大,可定义为社会环境因子,此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区县的社会环境越好;第3因子在指标X14、X15上载荷大,据此可定义为资源因子,能够说明各区县的资源利用状况,对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有一定的预示。

3.计算因子得分及其排序。各区县公因子得分由统计软件SPSS17.0计算得到(表4)。此外,以各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来反映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综合模型为:

F=53.614F1+16.01F2+12.943F3

式中,F1、F2、F3分别为各区县的公因子1、2、3的得分,F为综合得分[10],计算结果见表4。

(二)聚类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临沂市各区县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结果(表4)。从聚类分类可以得出,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3类:第1类是兰山区,第2类是罗庄区、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和临沭县,第3类是河东区。

(三)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1公因子上兰山区、沂水县、苍山县得分较高,说明其经济实力远高于其他区县,经济基础非常好;在第2公因子上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得分最高,说明其社会环境比较优越;罗庄区、费县在第3公因子上得分最高,说明其资源利用率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强。从综合得分上看,兰山区得分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但其资源利用不合理,能耗比较大,对自身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河东区得分最低,从当前来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但其社会环境非常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以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兰山区为第一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好;河东区为第三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差;其他区县为第二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

四、结论与讨论

总结上述对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本研究可以得出:临沂市各区县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将各区县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分为三个层次:兰山区最强,河东区最弱,其他各区县一般。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强的两极分化,在所有区县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县很少,大部分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居于一般水平。各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构成也不同,不能只依靠经济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提高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7篇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3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经济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毗邻渤海、黄海,由辽宁省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 6 个地级市所辖的 21 个市区和 12 个沿海县市(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长海县、东港市、凌海市、盖州市、大石桥市、大洼县、盘山县、兴城市、绥中县)组成,海岸线长约 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1/3,地区生产总值近1/2,此外地区生产总值、外贸出口总额分别占东北三省的1/5、55.7%。自2005年辽宁省政府提出“五点一线”战略至2009年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寻求经济快速发展,有必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

20世纪中期,环境污染问题在西方国家尤为突出。1968年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Dennis .L. 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在其提交的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中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研究小组认为随着人口和资本的继续增长并不会让经济持续增长,而是不断地降低地球的承受能力,令全球面临困境,最终导致经济倒退,报告所提出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讨论,它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护其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此后这一概念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获得共识,并为世界各国广泛的接受。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仍旧不够完整,上述各概念仅是从自然生态和经济学角度出发,属于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以保证社会长久的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为目标[2]。综合学者们已有的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生存和发展而提出并可实施的发展战略,它强调在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关系时,要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以实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项资源要素的持续、循环利用。

二、构建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颇丰,如叶文忠等[3](2002)建立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集:S={地方经济增长水平,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地方技术进步水平,地方经营管理水平,地方对外贸易水平,地方就业水平,地方区域发展平衡程度},结合其所建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袁建林等[4](2008)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制度等5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涵括社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科技和教育子系统。

表1 沿海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本研究整理所得

与之类似的,狄乾斌等[5](2009)建立了内涵包括海洋经济的持续性、海洋生态的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模型,并基于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等三大特征建立了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为一级指标,社会发展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及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为二级指标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杨唤等[6]从区域内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出发建立指标。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有基于PCA的因子分析(潘志等[7],2009)、采用AHP、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熵值法三种非参数检验的数据分析方法(马辉等[8],2011)等。借鉴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建立应遵循的“科学性、动态性、协调性、相对独立性以及代表性”[9]等原则,同时考虑到评价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情况应该有目标性、分步骤的进行,本研究建立了以沿海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一级指标;沿海经济带城市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带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及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沿海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三、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包括许多减少维度以简化数据的方法,同时能够找出真正相关的变量以保存初始数据结果所表示的大部分信息。本研究采用2012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为分析对象,考虑到数据量较大以及数据间普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因子分析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并通过SPSS19.0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

可靠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0.981>0.7,表明所选题项间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再看因子分析的结果,表2是因子解释方差值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有题项分为了三类因子,第一个特征值的解释变异量为77、085%表示因子1包括了所有题项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前三个特征值累计的解释变异量达到了96.706%也表示出原题项集分为三类因子是合适的。

表2 解释的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结合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可以更明确三因子具体包括的题项。因子1包括C1、C3、C4、C5、C6、C8~C18、C20~C22,结合前述评价指标体系可知因子1主要解释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因子2包括C2、C7、C19、C24、C25五个题项,主要解释了地方环境保护状况,故将其定义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因子3包括C23、C26,主要是工业废气、废物排放,因此定义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工业废物排放。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进一步的通过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及因子解释变异量可以计算出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因子总得分,具体公式为:

其中为因子权重,为主因子的特征值,为各因子得分且可有SPSS直接计算得出。

四、评价沿海经济带6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

辽宁沿海经济带6城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相关因子得分(F1、F2、F3)及经济综合得分(T)情况(表4):

表4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情况

五、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得分值,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部分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总得分的结果来看,总得分结果最高的是大连,而大连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效益最高,其次是丹东,而盘锦及葫芦岛整体效益最差,营口、锦州综合效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再从单个因子得分情况来看,大连在因子1中得分最高,也就是说大连的经济发展实力是沿海城市中最强的,同时在人力资源建设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同因子1中得分反差较大的是盘锦,盘锦在因子2中得分最高,因子2中涉及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综合能源消费量以及工业废物处理率等题项,表明盘锦的工业治理以及人均经济发展情况都较为理想。葫芦岛的总得分在六个城市中只略高于盘锦,仅在因子3中得到了相对高些的分数;丹东在因子2及因子3中的得分都较低,在总得分结果中,略高于除大连以外的城市;相反的营口在因子2及因子3中得分相对高些,但总得分依旧不理想。最终结果显示的各城市排名情况为大连、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盘锦。

从上述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绩效上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比较多,如城市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程度、城市发展的精神文化及物质基础差异、各地领导政策及发展观念的不同等。以大连市为例,大连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相关建设都位居六城市之首,这与大连的自身优势是分不开的。大连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在工业发展以及船舶制造与海洋运输业等方面发展较早且已经形成了可观的规模,再加上政府的积极支持,使得大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成果显著。至于其他各市,在地理位置上虽然也处于沿海地区,但是由于这些城市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且发展观念传统,再加上政府未能出台扶持政策,导致城市经济与大连有很大的差距。

六、研究结论

通过借鉴诸多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建立了以实现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以沿海经济带城市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带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及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二级指标,并从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角度选择诸如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均消费及支出、社会保障及科教支出、工业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相关具体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及实现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同时本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为分析对象,采用2012年统计年鉴中得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实现了对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中,大连的发展态势较为乐观,其经济形势也是六城市最好的,但是其他城市与大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子得分较低。此外,从整体上看,在前述建立的沿海经济带可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二级指标B1及B2方面发展情况较理想,但是在B3中,部分城市对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处理效率并不高,但是总体情况还是较为稳定的。因此本研究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可以通过加强港口建设、完善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入并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及对环境污染现象的监督及管理势必对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创新性的建立了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及调查研究固有的缺点使得本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本研究仍旧较好的实现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情况的评价,研究结论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婧.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探索[J].经济与法,2009,3:149.

[2]刘春芝,翟璐.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分析与财政政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3):51-53.

[3]叶忠文,李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11.

[4]袁建林,王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理论研讨,2008:108-109.

[5]狄乾斌,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3):117-121.

[6]杨唤,陈学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价值工程,2009,7:18-21.

[7]潘志,李飞.基于PCA的辽宁沿海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8):69-71.

[8]马辉,马慧强,.基于非参数检验的辽宁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87-89.

第8篇

摘 要: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退耕还林做起,在探讨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内涵。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

1 退耕还林和可持续发展

1.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指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并对其地区的生态进行改善,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遵循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分步骤、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将原有的林草植被得以恢复。退耕还林措施,并不是在所有的耕地区域都可以施行,而是政策性地规定了范围,主要是针对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如山区、丘陵区。当然部分平原地区也被划归到了退耕还林范围内,但前提是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而且因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而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在一些坡地,如果坡度超过了6°,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并因此而造成土质逐渐呈现低劣的趋势,这就需要采取土地保护措施,而退耕还林在其中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是国家政策,但主要还是采取自愿原则,并不会因此而对农民强行执行。

 

1.2 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就会有不同倾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就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均衡,以不破坏生态平衡,或者是生态科自行恢复的程度为限度。从经济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则更倾向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使得人类可持续生存下去为理念。进入到科学的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需要考虑到清洁、有效,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就可以被划归在此理解范围内。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生态保护措施,但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当社会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退耕还林问题就不会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面临着搁浅。环境不同、土质不同、气候差异,在资金的补偿上都会有所不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了工程建设补助亏缺,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减,大大地降低了退耕还林的效率。

 

2.2 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以督促退耕还林的完整性

要实施退耕还林这一举措,涉及到方方面面。农民的种植知识,林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都会影响到退耕还林的整体进展。一些农民对于种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加之思想的落后和观念的保守,无法接受新的种植方法。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就需要普及专业知识,使农民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本质性问题。当各种矛盾出现,有关部门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协调机制,督促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

3.1 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实现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国家倡导的政策,但是也要灵活实施。对于一些土质良好的地带,则实行“不该退则不退”的措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土壤,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所以,遵循自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退耕还林首先要确保地表植被完整性,就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可以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达到还林的目标, 并进行立体经营。

 

3.2 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

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一些对农民经济补偿的政策被落实到位。在《退耕还林条例》中,关于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措施就已经有所体现。这项政策主要考虑到的是退出耕地后,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在核定了退耕面积之后,补偿落实到位,其中,还包括一些种苗造林的补助费、粮食补助已经各种生活补助。还要让农民享受到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之外的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4 总结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长期性和复杂性,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实际问题的时候,以巩固和发展好退耕怀林工程为己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项目可持续;能力;协调;整合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扩张,我国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系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宏观领域,企业可持续能力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项目可持续能力等属于微观领域。对建设项目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定义及后评价上,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可定义为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维持各种效益和影响之间的动态均衡,约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互适应,可以成功地延伸至项目目标属性。2005和2006年,刘建等人对项目可持续管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家远和申立银(2005)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值(SDV)来衡量项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总体SDV来作为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sDA)的指标。但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由来做任何分析和探讨,也没有分析如何培育和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设项目属于大型建筑企业的战略经营单位,本文将整个项目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其拥有自主利用各种资源的才能,从项目本身角度出发分析和思考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

1项目可持续能力内涵

项目可持续发展是指项目从立项、建造、形成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直至最后项目报废,所达到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标准程度,既要能实现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能与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这个抽象的定义是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也是建设项目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学者们试图将其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以便进行评价研究。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以项目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表现为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小。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

项目可持续能力特点包括:整合性。在生产过程中,项目可持续能力会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将资源堆砌。继承性和持续性。通过组织学习创新,能将形成和提高能力的手段与措施作为组织和个人的经验保存,并运用于今后所有类似的项目。能够自主学习更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生成项目可持续能力。

2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生成机理分析

在图1“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到,产生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过程包括从资源层到能力集层,和由能力集层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实线箭头代表下一层转化为上一层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协同利用资源,形成能力集;通过整合协调能力集,生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刨新,对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产生影响。虚线箭头代表上一层对下一层的要求和反馈,即对原有的资源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利于上层所需要的改进。

2.1“金字塔“模型层次介绍

2.1.1资源层建设项目是各种资源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组织资源指项目组织结构和形式以及职责划分。人才资源主要指知识结构、人才梯队以及项目团队三方面。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社会资源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沿线社区、媒体等的联系。制度资源指投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等保证项目正常高效运转的显性或隐性的组织文化。

2.1.2能力集层能力集是指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完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其是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基础,包括投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投资决策能力是指项目立项初期识别和分析市场机会和风险,选择项目进行投资和决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出现概率的能力。建设管理能力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和控制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指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能力。

2.1.3项目可持续能力层项目可持续能力是指项目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和协调项目所有资源的能力。其需要项目可持续来促进能力集的转化,项目可持续则是在培育项目可持续能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2.1.4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是指建筑企业通过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在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增强企业素质、抵御市场风险、因应环境变化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2.2“金字塔”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2.2.1资源层与能力集层的关系分析在建设项目中,资源层是整个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和源泉,能力集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及管理有限的资源,而协同利用可以帮助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结束,通过协同利用对建设项目各类资源之间的各种动态配合关系与配合过程进行设计、维持和改进。

2.2.2能力集层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一个以能力集为基础整合协调而产生的系统,其大小决定于能力集。实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最大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尽量增强能力集中最弱的能力;二是协调好各能力问的关系,减少冲突。能力集通过协调和整合构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每个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不仅要控制能力集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还要协调约束能力集之间由于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关系。

2.2.3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位于“金字塔”模型的最顶端,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辩证法来看待。企业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整体立场,而项目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 局部作为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立场。整体的能力强大,会带动提高局部的能力;局部的能力增加,组成整体的能力也会上升。企业可持续能力与项目可持续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

图l中表示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的途径是知识积累和创新。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局限于信息或技术,而是包括所有除资源等实在物体以外的事物,如除信息、技术外还有文化、制度、管理手段等都属于知识。知识积累是指建筑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各方面的组织学习,储存和精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使获得的知识能迅捷有效地运用到另外的建设项目上,巩固其自身运作建设项目的能力。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建筑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中,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保证持续系统的发展。

3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前面已经分析到项目可持续能力与能力集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针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首先进行的是能力集的培育,其次是增强这些能力之间的度,即能力提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提高整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实现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整体促进。

3.1能力培育

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全面收集与项目有关资料,选择合理的项目融资模式,避免不适的融资模式影响项目的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育从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运营阶段,运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等风险应对方法,建立风险机制来储存和反馈信息,降低项目中所遇的风险。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则采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合理配置项目中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工程项目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运营管理应该从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以区别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其他时期,只有结合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项目建成后更好地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3.2能力提升

能力集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而建设项目各类资源又是能力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控制资源短缺引起的冲突,就能协调好能力集之间的关系,进而良好地促进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2.1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在项目建设中协调机制有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

3.2.2设置和完善管理制度国内学者汪丁丁将“制度”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度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包括从目标控制、宏观监管控、信息管理、参建方管理、激励管理和环保管理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条文基础上,确立需要相应的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有效的处理机制,以确保制度的落实。

3.2.3促进信息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在各项目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项目管理工作平台,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定义各方的责、权、利,并要求各组织应抱着坦诚公开无偏见的态度参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项目目标作为共同的使命,全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