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35:05
导语:在护理的基本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镇管理;基本做法;建议;青海互助
搞好城市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人本精神和城市特色,必须围绕城市产业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同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纵观互助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可知,近几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的差距和不足。现将其基本做法及建议总结如下。
1基本做法
1.1精心策划建设,彰显城市特色
近年来,互助县的城市建设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生态型城镇这一规划定位,大到总体规划设计、区域布局,小到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片区改造、单体设计,无不在“精、特”2个字上下足了功夫。在园林绿化方面,以增绿量、建精品、创特色为目标,以公园景点绿化、道路绿化、单位庭院绿化为重点,高标准、大规模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在互助县主要街道进行了彻底改造及高标准、大规模、上档次、人性化的绿化、亮化,在重点地段还借助起伏地形实行立体绿化,追求绿化设计自然化、道路绿化公园化,一路一品、一街一景,形成了多层次、多格局的绿化模式;以拆墙透绿为突破口,抓好庭院绿化,将庭院绿地变成了街道景点。在城镇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出精品,他们始终坚持“不干则已,干就干精品,创一流”的原则,严把规划、建设、管理三关。规划上高起点,不论区域规划还是单体建筑设计,都进行综合评估、整体策划和多层次论证,择优选择规划设计单位;建设上严格程序,严格审批,严格标准,将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有形建设市场进行招投标,有关部门全程监督,优选队伍。
1.2多管齐下,重拳出击,彻底根治城市顽疾
近年来,互助县以创建和谐城管为目标,用大整治、重手法强化城市管理,由城管执法部门牵头,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势出击,开展了拆违、治乱、清脏、查黑、整容等一系列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一批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一是超前工作,清查违法建筑。按照“预防为主、超前工作”的思路,城管执法部门对城乡结合部、城市重要部位、重点建设工程周围进行定点蹲守、定期巡查,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有效杜绝了违法建设的发生。二是加大管理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变“劝、喊、撵”为“收、罚、拆”,提高上街巡查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马路市场、流动摊点等占道经营行为坚持不间断巡查清理。为巩固整治成果,采取集中行动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重点路段实行“四定一查”,即定人、定时间、定路段、定责任和上街督察制度,逐渐改变了占道经营的陋习,形成了坐店经营的良好习惯。采取“清、涂、呼、堵、奖”等综合措施,重点清理城市“牛皮癣”。组成清刷小组,全天上路巡查,对发现的小广告及时进行清刷覆盖夜间,执法人员采取巡查、蹲点等方式,架网抓获乱贴乱画人员。同时,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抓获乱贴乱画行为人的单位和群众给予奖励。这些办法有效地震慑了乱贴乱画小广告的违法行为人,使城市“牛皮癣”得到有效治理。三是双线包干,全天卫生保洁。在加大投入、健全环卫设施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聘请临时保洁工,并实行了环境卫生双线保洁责任制。即环卫处全体干部职工、临时保洁员为一条线,实行包路段责任制,一人一段,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奖惩;对包干范围内路段的卫生保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向沿街居民和经营业户发放宣传材料,与其签订保洁责任状,促使其自觉杜绝乱倒污水、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在白天实施不间断保洁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卫机动队,配置了小型垃圾收集车,实现了环卫保洁工作的全天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1.3建章立制,责任到位,实现城市社会化长效管理
城管执法部门与沿街单位、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责任书,与十几个社区、单位联合建立城管共建机制,签订城管共建协议书,并聘用了专职城管协管员。极大地调动了市民群众参与配合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沿街各单位、经营业户都主动承担起自家门前市容环境管理的责任。
2建议
2.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城建工作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办法,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着城建工作的成效。要对照先进认真查找思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解决想不想干的精神状态问题、敢不敢干的思想观念问题、会不会干的发展思路问题、能不能干的工作作风问题。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破除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增强危机意识;破除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充分调动各层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城镇规划,发挥好规划龙头作用
实践证明,城镇化发展,规划必须先行。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规划投入力度,不仅要修编总体规划,而且要搞好系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1-2]。在县城,重点要对县城规划区内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
2.3加大融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借助“外动力”。以商贸流通、旅游观光、生态建设等投资回报率高、发展潜力大、切合我县实际的项目为抓手,鼓励城市建设方面的招商引资活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建设系统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积极争取上级的城建投资项目、资金和对城镇建设扶持政策的倾斜。二是重点项目和公益项目要积极争取银行贷款。
2.4加快重点工程进度,将综合整治推向深入
3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城建项目也已进入建设,为保障整体工作进度,清障拆迁、绿化美化、道路管线建设等工作必须压茬进行,同步推进,赶在其他工作前面。要督促施工单位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轮流施工,歇人不歇设备,加快工程进度;各有关部门要调动一切力量,采取过硬手段,清除一切阻碍工程进度的不利因素,为工程施工开好路,确保所有重点项目、重点标段按时完工,力争提前完工。在整治内容方面,进一步扩大集中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拟定部分专项整治的集中整治活动方案,确定一批重点路段、重点部位、重点“钉子户”作为整治对象,在近期集中力量,开展几次联合行动,彻底将目标区域整治到位,并加强对整治区域的后期监控管理,坚决杜绝反弹现象,为今后长效管理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加快新建改造道路沿线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加强新植绿化苗木的管理养护,确保成活率。
2.5加强长效管理机制的健全和落实
认真抓好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工作。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城市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市场秩序、公交客运等方面的专项管理办法。认真研究分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县级政府和部门执行城市行政管理处罚的类别和权限,避免在处理某些违规行为时出现上级法规无法沿用、本级行政部门又没有依据的情况,尽可能弥补政策、法规延伸方面的漏洞,为县城实施依法管理、规范管理、长效管理提供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依据[3-4]。
2.6强化队伍建设
在总结前期联合执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建设规划、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卫生、工商等部门抽调部分人员,分别组建规划建设、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城市巡查队伍,采取共同巡视、联合执法的方式在县城加强巡查管理,巡查时间向工作时间两头延长,突出一早一晚的管理空档,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或依法处置,照章办理。也可针对执法人员不足的实际,面向社会聘请城市协管员,授予其行政处罚权以外的部分管理权限,协助进行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分段包干,组成二线监督队伍,在工作职责以外,负责监督综合执法、环卫、园林、市政工作人员和联合执法队伍的工作,并定期向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汇报。
2.7强化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
在利用广播电视、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材料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与通信运营企业搞好协调,逐步启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的宣传手段,扩大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宣传面。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情况下,适当利用宣传媒介进行警示教育和处罚,如对城市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对制假售假广告人启用“追呼”系统进行处罚等。宣传教育要突破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单向方式,尝试推行互动机制,使其感受到自觉维护城市容貌秩序的责任感,培养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长效化。
3参考文献
[1] 王玉环,岳广垠.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问题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6):115-117.
[2] 裴常青,周家山.浅析山区城镇管理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2(9):78-79.
关键词:以人为本;护理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4-01
当今社会,人的自身价值和地位在各行各业逐步提升,以人为本的新思想也是顺应时展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以人的全面自身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学校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其核心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模式,它贯穿于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通过自我管理,使师生驾御自己,发展自己,进而达到全面自在的发展,并实现学校和师生个人的共同发展。
1.对我国护理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
我国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具有以效率为本、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
1.1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是教育管理科班出身的较少,虽有较强的护理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对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摸索领悟。
1.2教学管理理念落后。不论是传统的以效率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是现代的以理性为主的管理理念,都普遍存在着忽视对被管理对象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品质的尊重、关怀,不能满足新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1.3教学管理模式陈旧。长期以来形成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共性培养,忽视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应院校发展的需要。
1.3教与学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缺乏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与教学改革不适应,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
对高校发展而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日常护理教育管理工作中,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2.以人为本的护理教学管理策略研究和运用
在开展护理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我在几年的护理教学管理中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指导工作,积极探讨,大胆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2.1以人为本护理教学管理的内涵。以人为本护理教学管理,就是在护理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护理教学的实际规律,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既由传统教师的"教给"学生转变为"教会"学生,将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将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室、实习病房、就业为中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须措施。
2.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护理教学管理理念的运用。当今大学生是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个体,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应多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会或班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
2.3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的运用。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其实质就是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首先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分配教学任务的时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同时辅以广泛吸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2.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迫在眉睫。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制度中须突出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能束缚教师、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而应充分鼓励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要有利于形成教师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内化为教师的自律行为。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利保障,也是学校进步和发展的有利保障。我们的目标是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为快乐,让教育工作成为创新的乐土。
2.5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在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于师生员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创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最终达到满足个性的需求,使师生的智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3.结束语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护理教育管理理念,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以创新管理推动护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完成国家的使赋予使命,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燕芳,马良华.以人为本在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中的应用体会.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 志,2004,2(6).
[2] 李小妹,李小寒,刘素珍,等.护理教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就业意向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往医学高等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使许多护理本科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变得十分迷茫和困惑,本文着重探讨赣州市护理本科生就业观、价值取向、特点和影响因素,发现和总结护理本科生就业观念方面的潜在问题,为制定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策,纠正其不良就业观念,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相应准备,指导护理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在校的护理本科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记名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深入访谈重点选取2009级16名本科毕业生(实习护生),并作出比较详细的个案访谈记录,最后将收集到的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调查方法
自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从护理本科生的基本资料、本科护生的就业意向、影响本科护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就业前景、就业指导5个部分。选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本科生100人进行调查,其中2011级21人,2010级63人,2009级毕业班学生16人。问卷采用单项选择不记名方式填写。
3. 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均建立EXCELL数据库,采用IBM SPSS V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表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n=100)
■
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表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n=100)
■
3. 就业信息的来源(表3)
就业信息的来源(n=100)
■
4.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表4)
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n=100)
■
三、讨论
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在就业意向方面,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一般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并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护理本科生中仅有极少数愿意去一般社区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这与个人对社区护理发展现状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有些护理本科生认为一般社区机构护理的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实现个人价值;此外,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影响护理本科生到社区就业的因素中也占有一定比重[1],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体验与工作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关。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考研深造、考公务员等均占一定的构成比,只有极少数护理本科生是根据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来决定就业意向。
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调查显示,57%的护理本科生视将来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为主导因素,比较注重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成为吸引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有25%的护理本科生选择了工作的稳定性为主导因素,为了稳定的工作适当放宽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可能与传统的“铁饭碗”、“终身制”思想有较大的相关性。
3.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的获取
由表3可以看出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上,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占了53%,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新兴的网络媒体占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20%,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构成比只占8%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次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往届毕业的学长、校友及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信息占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15%,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4.护理本科生就业前景
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均认为,近年来的就业前景没有以前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护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其中存在现实原因,就是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开始比较晚,就整个专业来说护理本科生比较少,经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本科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无疑会使这一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5.就业指导及相关建议
5.1 学生方面
护理本科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清晰地评估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宽就业思路,个性化地择业,把握好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之间关系的平衡,以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就业心态去面对就业,从而顺利地开启人生新的职业生涯。
5.2 学校方面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导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2],让护理本科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积极提供就业知识,提出择业建议,纠正护理本科生的不良就业观,为护理本科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规划护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
由于绝大部分的护理本科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及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举办多种形式就业指导座谈及招聘会,并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站为护理本科生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信息,让护理本科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得到全程的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共赢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春玉,金胜姬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关键词: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公路运营管理环境的变迁,传统的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加强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是提高公路运营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公路养护工程成本是指公路养护单位以养护项目为核算对象的养护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和养护单位为组织和管理养护项目维护施工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的总和。一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现如今,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的重心逐渐由养护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工程的事前成本预测、计划阶段,并把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与公路运营的整体战略相匹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强化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的意义
养护成本管理是指养护单位以降低公路养护成本为目的而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的综合。由于公路建设标准高、机械使用规模大、材料选用要求高、养护范围广、施工程序复杂等原因,公路养护成本一般较高。公路养护的经常性、快速性、预防性、安全性等特点则进一步推高了公路的养护成本。然而,目前我国公路养护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公路养护成本偏高,养护工作处于被动,影响了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加强公路养护成本管理对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提高养护单位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公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诸多管理实践活动证明,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也不例外。在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体系中,各养护项目经理在工程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局(处)长(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各养护项目部下设的各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力,并辅之与工作绩效分配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和激励。而在现行的公路养护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以致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因为职责权分工的不明确,导致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受到消极影响。
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当前,很多公路养护工程项目单位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对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很多管理者仍然仅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项目单位内部,有的甚至只考虑到整个养护工程的某一环节,忽略了与其他相邻部门或相关领域成本管理行为的联系与沟通,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要靠项目部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创造。
养护成本项目划分不科学、不明确。
现行制度中,高速公路养护成本主要分为六大类进行核算:公路养护支出、公路灾害预防及抢修支出、安全通讯及监控设施支出、征收业务支出、公路绿化支出和其他支出。在这六大类核算项目中,很多费用难以进行甄别和划分,影响了成本数据的分析。比如公路养护支出包括了维修养护公路路基、路面、涵洞、桥梁等公路构造物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而在安全和通讯及监控设施维护支出之中则包括了防撞栏、隔离网、紧急电话及线路、标志标线、监控通讯设施等费用,这两部分的划分存在较多的重叠。
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体制
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是一个全员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因此,在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构建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相互约束、相互协调,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这一管理体制既能够为多种目标决策方提供支持,同时还与员工的工作绩效计量结合,使成本的控制效益与成本控制主体的努力密切关联,促使所有员工为项目的成本管理出谋划策,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还应该运用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实事求是,不歪曲、不掩蔽成本信息,以保证整个公路养护成本管理活动有条不紊的实施。
树立新的成本理念
要加强宣传与学习,使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都能够增强成本意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的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努力在日常工作规范中形成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过程中,树立新的成本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价值链分析和成本企划为重要手段,激发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的崭新思路和有效举措,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该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管理者应该了解先进的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把管理理论与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实践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在现代管理理论与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的指导下,树立新的成本理念,改变管理行为,提高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的效益,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成本管理理论才能转变成真实的社会生产力。
科学划分养护成本项目,做好高速公路养护成本核算
高速公路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养护成本、机电系统维护成本和征收业务成本。养护成本主要包括用于高速公路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和公路绿化三大方面的费用,机电维护成本为维持以上三大系统正常运转的人员和配件费用,征收业务成本主要包括收费站人员工资和相关管理费用。在明确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划分会计核算具体科目。收费经营权是综合性资产,作为交易价格的成本通常由公路构造物、收费设施和机电设施三大块评估价值组成,因此这项资产的成本摊销应按不同设施计入不同的成本项目;收费站的人工和管理费用计入征收业务成本;专用的公路养护机械和维护工具等易耗品通过摊销计入公路养护成本和机电系统维护成本。在公路养护、机电维护和征收业务由不同部门负责的情况下,按业务的具体类型核算成本,并将其作为各部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了解和把握其特有的规律和运行程序,结合公路养护工程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才能提高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变被动养护为主动养护,促进公路养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梅.如何加强高速公路养护成本管理[J].湖南交通科技.2011年
[2]付翠英.降低京台高速泰安济宁段养护成本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3年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095-02
一、注册资本登记改革的背景
公司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是工商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司促进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和体制等原因,我国之前实行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总体上比较保守和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中的行政审批过多、准入条件过高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深化经济改革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生产这架马车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在国务院的全面部署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这项工作被摆上了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公司法的修改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展开,对原有公司法中的注册资本登记的相关条文进行了修改,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减轻了投资者负担,便利了公司准入,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此次修订的公司法围绕着公司设立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放宽了对公司设立的限制条件,减少了行政审批和干预,更加尊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还权于市场主体。
二、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在公司法修改中的体现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这次修改共涉及《公司法》的12个条款,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而改为认缴登记制,即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特别的规定外,取消了之前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之内须缴清出资(投资公司应当在五年内缴清出资)的规定;同时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而是改为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由自主约定认缴的出资额、出资的方式、出资的期限等,并应记载于公司章程。
第二,放松了注册资本的登记条件,即除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以外,取消了之前要求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的注册资本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的限制;不再约束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首次出资的比例;同时也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意味着在公司的注册资金上给了股东(发起人)松绑。
第三,对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进行了简化。新的《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以及公司实收资本至此不再作为公司的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也不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三、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评析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
公司的资本,被认为是公司的血液,是公司的生存之本,公司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资本的保障。传统的公司法理论不仅将公司资本视为公司成立和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公司承担财产责任的基本保障。一般认为公司资本金额越大,也就意味着其履约能力和承担财产责任的能力越强,其信用程度也就越高。基于这种认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确立了公司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原则、资本资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我国公司法的立法也贯彻了这三个原则。
我国公司法在早期实行是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但是由于公司设立的门槛较高,限制了市场的准入和公司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后来的公司法修改虽然降低了公司市场准入条件,但是还是保留和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如今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是我国公司立法改革的实质性突破,顺应了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对于公司的资本制度进行了反思,从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设立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究竟是为了有利于公司更广泛地筹集资本,从而使得设立公司更加便利,提高商事交易的效率,还是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考量,为了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应该来说,这两者都兼而有之,但是之前的法定注册资本制度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企图通过设置法定最低资本限额,希望可以实现债权担保的功能,最终会导致预期价值和现实功效之间出现背离,实践当中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十分微弱,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所以针对于这一现状,我国有学者提出不妨转换一下传统的思维,也就是说进一步扩大公司股东的自治范围,在公司设立之初视公司的股东是具有诚信能力的主体,简化公司设立的复杂条件,使其筹资的方式更加简便。这同时也有利于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更高效的运行,从而打造公司资本价值的复合性――筹集资本和高效运营,这符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公司法的修改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对以往的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二)公司法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毋庸置疑,公司法是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体现了民法的精神,公司法在规范公司治理和行为的同时,也兼顾着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但是公司法在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一个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有一种观点是公司的设立和运营存在风险,因此必须要保护处于弱势的债权人的利益。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有些片面,公司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主动债权人和被动债权人,对于主动债权人而言,透过契约而与公司发生债之关系,可谓是基于其意思自主的结果,一般来说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考虑到这一点,核心公司法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应该是中性调整,而不是过度的规制。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民商法中有相应的制度体系设计,在债法、担保法以及破产法中有具体的规范维护,例如合同法中的债的保全制度以及债权人代位权与撤销权制度等,从而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了救济。而对于那些非自愿债权人,这方面的制度保护不足甚至还是空白,因此需要公司法重点进行制度设计和保护。核心公司法没有必要对于债权人的保护事无巨细,过细的话反而削弱了公司法的主要功能,而且公司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事前固化的债权人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预期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鉴于资本制度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有所弱化,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其他的制度来进行补充和强化,例如建立统一的公司注册资本信息公示制度供债权人在交易时进行参考和选择。
四、改革背景下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建议
应该承认的是,此次新一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注册资本制的债权保障功能有所弱化,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被滥用,在股东权利和债权人利益之间实现最优平衡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说,主要有:
第一,建立起统一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不畅通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商事交易公平的重要因素。信息公开制度,即将公司设立时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例如工商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公司信息查询平台,让市场债权人对于公司的整体经济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商事交易中,交易的债权人最关心的就是对方商事主体的履债能力,而通过了解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则是判断和知晓公司履债能力的有效途径。交易相对人通过掌握这些信息,从而综合考虑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这就有效弥补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债权人在交易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利,有助于债权人根据所知晓的信息权衡利弊得失,更好的维护其自身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的机制,公司资本的不当流失,会影响到公司的责任能力,从而影响着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故此,公司在其合法成立后,为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司账户,并且对于公司的资金流向要严格监督,避免股东抽逃资金。同时加强公司资本的审计工作,建立严格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公司监事会监督失职所承担的责任。
第三,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中的相关责任的追究机制。相关股东在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时,债权人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救济来保护自身的权利。尽管我国公司法已经确立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其中的第20条第3款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相关适用标准并没有具体化规定。因此,应当明确公司及股东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救济途径的可行性。例如在举证责任上考虑到债权人证明股东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故意比较困难,因此,实践当中应该合理界定公司债权人的举证责任,而且应该有所减轻。对于公司债权人来说,若能够证明股东存在出资不足或虚假出资,公司资本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财产、业务和人事混同,以及股东和公司之间存在大量有损公司利益的交易行为即可,而进一步的证明责任应该转至公司股东这边。
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更加突出公司注册资本设立的原始功能,便利公司的设立以促进社会的投资热情,而非漠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资本制度改革的同时,实行对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来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有效的经验,例如美国采取了这样一种制度配套设计,即配套改革是从核心公司的规则制度向传统公司法之外的规则制度。该配套改革是对公司资本制度设计目的进行了明确清晰的界定,美国的公司法不再是担负保护债权人的全部功能,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它建立起了其他的一些制度体系,通过这些配套制度来发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从而构成了美国现代的债权人利益防范与保障机制。
论文关键词 注册资本 登记制度 债权人利益
一、注册资本登记改革的背景
公司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是工商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司促进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和体制等原因,我国之前实行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总体上比较保守和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中的行政审批过多、准入条件过高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深化经济改革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生产这架马车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在国务院的全面部署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这项工作被摆上了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公司法的修改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展开,对原有公司法中的注册资本登记的相关条文进行了修改,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减轻了投资者负担,便利了公司准入,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此次修订的公司法围绕着公司设立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放宽了对公司设立的限制条件,减少了行政审批和干预,更加尊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还权于市场主体。
二、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在公司法修改中的体现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这次修改共涉及《公司法》的12个条款,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而改为认缴登记制,即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特别的规定外,取消了之前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之内须缴清出资(投资公司应当在五年内缴清出资)的规定;同时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而是改为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由自主约定认缴的出资额、出资的方式、出资的期限等,并应记载于公司章程。
第二,放松了注册资本的登记条件,即除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以外,取消了之前要求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的注册资本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的限制;不再约束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首次出资的比例;同时也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意味着在公司的注册资金上给了股东(发起人)松绑。
第三,对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进行了简化。新的《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以及公司实收资本至此不再作为公司的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也不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三、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评析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
公司的资本,被认为是公司的血液,是公司的生存之本,公司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资本的保障。传统的公司法理论不仅将公司资本视为公司成立和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公司承担财产责任的基本保障。一般认为公司资本金额越大,也就意味着其履约能力和承担财产责任的能力越强,其信用程度也就越高。基于这种认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确立了公司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原则、资本资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我国公司法的立法也贯彻了这三个原则。
我国公司法在早期实行是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但是由于公司设立的门槛较高,限制了市场的准入和公司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后来的公司法修改虽然降低了公司市场准入条件,但是还是保留和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如今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是我国公司立法改革的实质性突破,顺应了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对于公司的资本制度进行了反思,从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设立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究竟是为了有利于公司更广泛地筹集资本,从而使得设立公司更加便利,提高商事交易的效率,还是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考量,为了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应该来说,这两者都兼而有之,但是之前的法定注册资本制度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企图通过设置法定最低资本限额,希望可以实现债权担保的功能,最终会导致预期价值和现实功效之间出现背离,实践当中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十分微弱,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所以针对于这一现状,我国有学者提出不妨转换一下传统的思维,也就是说进一步扩大公司股东的自治范围,在公司设立之初视公司的股东是具有诚信能力的主体,简化公司设立的复杂条件,使其筹资的方式更加简便。这同时也有利于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更高效的运行,从而打造公司资本价值的复合性——筹集资本和高效运营,这符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公司法的修改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对以往的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二)公司法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毋庸置疑,公司法是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体现了民法的精神,公司法在规范公司治理和行为的同时,也兼顾着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但是公司法在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一个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有一种观点是公司的设立和运营存在风险,因此必须要保护处于弱势的债权人的利益。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有些片面,公司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主动债权人和被动债权人,对于主动债权人而言,透过契约而与公司发生债之关系,可谓是基于其意思自主的结果,一般来说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考虑到这一点,核心公司法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应该是中性调整,而不是过度的规制。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民商法中有相应的制度体系设计,在债法、担保法以及破产法中有具体的规范维护,例如合同法中的债的保全制度以及债权人代位权与撤销权制度等,从而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了救济。而对于那些非自愿债权人,这方面的制度保护不足甚至还是空白,因此需要公司法重点进行制度设计和保护。核心公司法没有必要对于债权人的保护事无巨细,过细的话反而削弱了公司法的主要功能,而且公司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事前固化的债权人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预期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鉴于资本制度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有所弱化,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其他的制度来进行补充和强化,例如建立统一的公司注册资本信息公示制度供债权人在交易时进行参考和选择。
四、改革背景下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建议
应该承认的是,此次新一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注册资本制的债权保障功能有所弱化,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被滥用,在股东权利和债权人利益之间实现最优平衡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说,主要有:
第一,建立起统一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不畅通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商事交易公平的重要因素。信息公开制度,即将公司设立时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例如工商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公司信息查询平台,让市场债权人对于公司的整体经济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商事交易中,交易的债权人最关心的就是对方商事主体的履债能力,而通过了解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则是判断和知晓公司履债能力的有效途径。交易相对人通过掌握这些信息,从而综合考虑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这就有效弥补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债权人在交易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利,有助于债权人根据所知晓的信息权衡利弊得失,更好的维护其自身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的机制,公司资本的不当流失,会影响到公司的责任能力,从而影响着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故此,公司在其合法成立后,为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司账户,并且对于公司的资金流向要严格监督,避免股东抽逃资金。同时加强公司资本的审计工作,建立严格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公司监事会监督失职所承担的责任。
第三,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中的相关责任的追究机制。相关股东在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时,债权人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救济来保护自身的权利。尽管我国公司法已经确立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其中的第20条第3款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相关适用标准并没有具体化规定。因此,应当明确公司及股东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救济途径的可行性。例如在举证责任上考虑到债权人证明股东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故意比较困难,因此,实践当中应该合理界定公司债权人的举证责任,而且应该有所减轻。对于公司债权人来说,若能够证明股东存在出资不足或虚假出资,公司资本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财产、业务和人事混同,以及股东和公司之间存在大量有损公司利益的交易行为即可,而进一步的证明责任应该转至公司股东这边。
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更加突出公司注册资本设立的原始功能,便利公司的设立以促进社会的投资热情,而非漠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资本制度改革的同时,实行对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来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有效的经验,例如美国采取了这样一种制度配套设计,即配套改革是从核心公司的规则制度向传统公司法之外的规则制度。该配套改革是对公司资本制度设计目的进行了明确清晰的界定,美国的公司法不再是担负保护债权人的全部功能,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它建立起了其他的一些制度体系,通过这些配套制度来发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从而构成了美国现代的债权人利益防范与保障机制。
湖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在贯彻《湖北省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基础上,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凡超过的,力争3至5年内逐步降到20%。目前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尚未达到20%的地(市)、县,不得借统一制度之机,擅自提高企业缴费比例。少数地、市、县(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目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或调整原有企业缴费比例的,须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从1998年元月1日起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4%,以后原则上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加快个人缴费比例提高的速度。
三、从1998年元月1日起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1997年12月31日前已为职工建立的个人帐户储存额予以保留,并与统一制度后职工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从1998年元月1日起职工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1998年元月1日以前的只转移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
四、凡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五、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六、1996年元月1日前参加工作,1996年元月1日以后退休且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含视同缴费)累计满10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0%的比例计发。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高出20%的部分,纳入过渡性养老金仍按省政府111号文件规定标准和办法计发。从2001年开始,对基础养老金仍按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规定调整,直到20%为止。
七、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尽快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要抓紧落实国家提出的扩大覆盖面计划,重点加快三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步伐,有关部门要配合劳动部门,尽快制订《湖北省城镇私营企业员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八、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步伐,力争2000年实现省级统筹。
九、劳动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国家现有的退休政策,各地不得自行放宽退休条件,任何企业都不能自行办理职工退休审批手续。企业职工凡没有经过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退休审批手续的一律无效。
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
关键词:基础护理;护理礼仪;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护生,恰当地运用护士礼仪与服务对象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而这正是护生所缺乏的。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护生在求职面试时自信心不足、缺乏应聘技能和有效沟通或与服务对象交流时不知如何应对。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注重强化护理操作礼仪实践技能培训。将护士的仪容、举止礼仪、服饰、言谈礼仪、护理工作礼仪、护患礼仪等应用到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学中,对护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是每个护理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
一、方法
(一)操作中的礼仪
就护生而言,每一项护理技能操作,都是从初学时的按部就班,到熟练后的习惯动作,最后到真正学会一套完整的护理操作,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系统和反复的训练过程[1]。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培训,言谈、举止等行为规范也应该如此。为了提高护士的礼仪修养和护理操作技能,我们把护理技能示教室和练习室作为护生在职教育的场所,要求她们将礼仪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中,就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一样。例如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前认真核对床号、患者姓名,并对所做的操作做出相应的解释。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上身稍弯曲,眼睛要直视模拟人的眼睛,两手自然下垂或重叠、面带微笑做好解释工作。将礼仪服务运用于基础护理的各项技能操作中。
(二)形体训练
分组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时,也对护生形体进行训练,要求护生时时保持职业的微笑并把规范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形体训练中不断纠正与护士礼仪课不相符的动作姿势,要求护生遵循护士礼仪课的原则,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要求护生在早操前和晚自习课前分别练习10分钟,鼓励护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形体训练,同时在上课时严格要求,使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的示范
培养护生的礼仪,应从教师做起,将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与护士的仪表规范展示给护生。要求戴护士帽,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侧不掩耳;护士服应清洁、平整、合身,群摆不长于护士服;不染指甲,不留长指甲。让护生接触护理时就学习护士的规范礼仪,在以后的练习课中不断强化护生规范的仪容、服饰、举止礼仪,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和日常与护生的交往中处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使护生在礼仪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由教师用优美的姿态,温柔的语言在教室进行护士的站姿、坐姿、行走、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等行为的示范。使护生直接感受到护理教师是礼仪的典范。
(四)护生的语言形象
护理语言美体现在护士和患者交流时,俗话说“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理语言美是护士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护生灌输雅致得体的护理语言,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语言美。如各项护理操作,不论是用模型进行导尿、鼻饲、吸氧等,还是用真人进行注射、输液等,使用科学、规范的医学术语,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以示对“患者”的尊重。护理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还是在与护生沟通过程中,都应使用美的语言来感染和影响护生,并要求护生在语言交流中应做到:口齿清晰、礼貌谦虚,称呼得体,表达清晰和富于情感。在护理实践课中,逐渐引导护生掌握护患语言沟通技巧,多用礼貌语言、巧用安抚性语言、学会运用操作解释用语,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性。
二、教学效果
(一)改善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
在基础护理学的课程中,特别是在示教和练习课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受过该项训练的护生,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也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检点言行举止,能从社会流行风中提炼出护士真正的美,追求严谨、进取、朴素、大方、乐观、善良的高尚品质。
(二)护士的礼仪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各行各业职业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作为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人类健康的维护者,其行为举止是护士职业道德的反映,是护士素质修养的体现[2]。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士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进而也影响其治疗和身心健康的恢复。护士的礼仪对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和建设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护生的必修内容。
(三)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能极大地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事业,还对护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不仅为未来的护士培养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出优美的风度和姿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综合素质。2007年5月12日在泰安市举办的“职业礼仪表演大赛”中,我校的“护士礼仪表演”获得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护士的精神风貌。
(四)完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
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3],教学过程中,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通过自身形象表现出专业的独特的美,护士只有对服务对象、对护理本身的领悟、尊重和理解,才能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增强了护生对未来所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自信心。
(五)适应了护理教育改革,突出了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时代主题[4]。因此,护理教育应突出专业特色,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行为的培养,只有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的范围,才能促进护生在知、情、意、信、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只有经过严格的护理礼仪训练,才能使护生在个人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礼节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使她们学会穿衣戴帽、谦恭有礼、举止优雅、仪态大方,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使培养出来的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5]。
总之,良好的行为举止要经过训练才能养成,将护士的职业礼仪课纳入我们的护理教学中是我们的尝试。通过反复训练,逐步矫正护生的一些与职业礼仪不符的日常习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使护生在今后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形体动作,当代护士只有既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礼仪修养,才能满足人们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曹世媛.将护理礼仪贯穿于护生实训教学中[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
[2]王爱清.浅谈护理教学中的礼仪培训[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4]高爱国,王东光,林永超.21世纪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
[5]张红云.护理专业开设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4).
关键词:护理实验教学;护理礼仪;护理质量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护理服务理念,以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近年来,护理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因此,加强护生的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护理礼仪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将护理礼仪融入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校2015级12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教学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名。观察组男8名,女54名,年龄为19~21岁,平均年龄为(20.1±0.5)岁,对照组男7名,女55名,年龄为19~20岁,平均年龄为(20.3±0.6)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比性良好。
方法:对照组护生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护理学实验教学。观察组护生则将护理礼仪融入护理学实验教学中,详细步骤如下。
(1)加强礼仪知识教育。首先,在绪论教学中,教师应着护士服,给学生留一个端庄、整洁、神圣的印象,并着重从近代护理创始人、奠基人的生平事迹出发,让护生感受到护理工作的神圣和伟大,激发其对护理专业的热情。其次,在最基本的护理工作――无痛注射教学中,要加强护生心理护理、语言礼仪教育,使之体会到其举止礼仪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密切联系。再次,在出入院教学中,加强护理仪表、接待礼仪教育。要强调整洁得体、端庄文雅、和蔼可亲的仪表美是消除病人心里不安,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信心的重要因素。
(2)加强护理操作礼仪教育。①在实践技能的培训教学中,不但要做到重视技能培养,而且要进行规范示教,在培养护生熟练操作技能的同时,给护生展示肢体语言与操作动作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例如,在护理实验课堂上,要求护生把实验室当做模拟病房,并提前进入实验室,进门前在门外落地镜前穿戴整洁,课前首先检查着装,然后进行护士行为规范的训练,对坐姿、站姿、行为仪态等进行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按操作程序严格训练的同时,注重职业形象、语言表达的培训,强调形象与职业协调性的重要作用,使护生深刻体会到护理操作与形象的和谐之美。在进行操作技能、仪态的练习时,把模型人当真人,并预设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操作练习。②加强角色演练体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实验,如在进行入院护理、注射护理、口腔护理等技能的练习中,让护生扮演病人和护士等不同角色进行演练,并要求其从着装、仪态、举止、态度等方面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扮演病人的护生则要设身处地,深刻感受病人的心理、情绪等,启发护生如何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③在进行护生实践技能考核中,将其仪表、礼仪、操作、态度等纳入考核范围,促使护生在平时的学习实验中注重自我仪表礼仪,能够有意识地注重自我职业礼仪修养和职业形象的提高,而且通过不断练习,使职业技能内化,培养护士良好的礼仪修养。
(3)临床见习时提高护理礼仪水平。在临床见习阶段,要强调注重护生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和操作规范,使之体会与病人交流过程、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礼仪,进一步巩固其护理礼仪能力。
观察指标:本校自行设计制定问卷,于实习后期由临床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进行临床运用护理礼仪知识及礼仪操作规范情况调查,共包括仪容仪表、言语礼仪、举止礼仪、沟通能力4项内容。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处理分析。连续性资料采用(±s)描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进行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护生的仪容仪表、言语礼仪、举止礼仪、沟通能力等护理礼仪的运用熟练人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详细数据可以见下表。
3.讨论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护理工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生物学范畴,而应该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生理护理需求延伸到精神护理需求方面。而护士的形象和言谈举止是衡量护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一面镜子,会对护理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将护理礼仪内容融入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中,要确保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有较强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友善、健康、亲切的形象出现在病人面前,创造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在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护理礼仪融入其中,重视护生的护理礼仪能力培养。
护理礼仪教学对提高护生护理操作能力有显著效果。教学过程中通过护理礼仪、护理操作规范的强化训练,有助于护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以优雅、自信、端庄的形象投入学习中,并对护理工作产生较强的职业兴趣和热爱,进一步促进护生学习和掌握护理技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仪容仪表、言语礼仪、举止礼仪、沟通能力等护理礼仪的运用达到熟练程度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这说明,护理礼仪教学不但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形象,而且对促进其沟通能力提高有显著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将护理礼仪知识融入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可为护生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岗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爱霞,许传霞.五常法在护理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81-82.
[2]刘 洁,叶艳胜.“五常法”在护理学实验室开放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2):195-196.
[3]胡永玲.5S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J].吉林医学,2013,3(45):967-968.
[4]林 兰.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1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