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双创论文

时间:2023-06-06 15:35:07

导语:在大学生双创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双创论文

第1篇

摘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双创能力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并能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2.刘金斌,胡世强,杨明娜.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4,(08).

第2篇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田(197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副教授;周峰(1986-),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助教。(湖南 岳阳 41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B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38-02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1]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担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与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固定实验的模仿与验证来锻炼实践能力,因此对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没有起到最大的激发与促进作用。[2,3]高校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工作之间的纽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受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应成为大学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之一。[4,5]

“两堂”结合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的丰富的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之得到升华,来实现学生“双创”能力的全面提升。[6-8]本文结合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实践对“两堂”结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相关性

近十年,各高校除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外,如何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都相继成立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创业理论和实践,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制作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9]创业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最核心的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端正“双创”教育观念,就是要认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创业者所从事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都属于创业范畴,这些活动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认真、扎实学习创业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并积极主动、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意识,服务于创业活动,创业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没有新的技术、制度、管理等创新活动,创业活动很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创业也就是“昙花一现”。创业需要高潜质的创新,任何不是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2.创业推动和促进创新活动

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创新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来检验创新成果。创业作为检验创新成果的方法之一,创新成果的正确、优劣与否都可以通过创业活动体现,反之,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又推动和促进了创新活动,使创新成果更趋于合理和成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活动都适合创业,创新也不一定导致必然的创业活动,同时创业活动也不等于创新,没有创新的创业也就不会推动创新。

二、“两堂”结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

“两堂”结合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第一课堂主要是学生在以专业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内的一切教学活动,即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类、培训讲座类、竞赛类、实践类、社团类等。“两堂”结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是第一课堂获得的丰富的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之得到升华,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1.优化第一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针对第一课堂教学中的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遵从“厚基础、宽方向”方针,精选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在核心基础课程的授课上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担任教学,在核心基础课程在学分和课时的安排上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讨论,以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教学内容严格精选,力求教学内容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反映最新技术的前沿,同时避免多门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

强化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模式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所谓“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是指对整个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通过分阶段训练,不同阶段中不同的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逐步实现由基础到专业、由验证到综合设计、由单一课程到多课程联合的实践培养目标。比如大学第一年和大学第二年通过基础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和工艺实训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大学第三年,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践综合设计为主。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学第五学期进行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综合利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和单片机等知识设计制作智能型的电子产品;在大学第六学期进行光电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综合利用光电技术、激光技术、光学技术等知识设计制作光电信息类产品。大四阶段通过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产品生产和管理,而后再通过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对实践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实践教学中,除了突出创新外,还和实际产品紧密结合,两个综合设计都是制作与专业知识直接联系的相关产品,同时实践制作和理论模拟相结合,通过相关的软件对电子和光电的综合设计进行仿真以提高产品性能。

2.加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衔接,培养创业意识

“两堂”的结合首先是模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将原来是第二课堂的部分内容引入第一课堂。如对一些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及其进展等相关知识,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教学型高校没有明确的培养要求,多是通过讲座、社团、培训等活动对部分同学进行训练。或者是部分教师在相关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其缺陷:一是讲授效果与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能力紧密相关;二是学生的收益面较少;三是讲授内容分散于各课程中。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兴趣,以课程的形式通过讲座给学生开设,这样学生能系统地感受到相关方向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在创业训练中,通过加强校企联合、举办创业大赛、邀请企业家来校进行创业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关创业技能和考证服务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3.改变“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

在两堂结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人才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需要相应调整。从两方面来改变“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

(1)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过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考试进行考核,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在考查中,不同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如专业技术性强的课程采取设计、仿真和实物制作等方式来代替考试;对于研究性课程采用主题综述论文、分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2)评价体系多元化。对于“双创”学生,要对不同的成绩赋予不同的权重,对不同第一课堂课程成绩和第二课堂课程成绩同样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双创”人才培养服务。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并在“两堂”之中融合创新和创业教育,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匹配等一些高等教育的现状,也必将进一步增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4-126.

[5]徐斌,郑宏兵,张利萍.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5):5-8.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7]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9-102.

第3篇

关键词:“双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三、结束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昱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 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商人才短缺,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在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类招生制度下贯穿本科四年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课题“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YWA2012-025)。

引言

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是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实践性是其专业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电子商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育应及时转变以往单纯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构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单追求金钱和商业的成功,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个性。

1.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自发探索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由此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国家层面推进政策密集出台。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近年来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和体制,全面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自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就业难倒逼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究其原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方式转型等因素的叠加。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在拷问高等教育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商务本科教育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放下架子向高职教育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

2.2 电子商务行业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迅猛,随着传统企业电商化趋势的加快,互联网和电商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据阿里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电商行业人才缺口约150万。并且对电商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有扎实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是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往往在电子商务领域推广,该领域正在成为个性化、专业化的创新源泉。因此电子商务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专业,也最需要将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2.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创新、创造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因此,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由从业型向创新创业型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和唤醒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压抑的创新创业激情。

3、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复合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于专业特色,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二次选择专业”(即新生不分专业,第一年为通识课程学习,大一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一年对专业的了解,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制度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双创”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科技创新项目、校内创业项目孵化、学科竞赛、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模块。各模块之间教学目标明确,互相补充,如下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贯穿于本科生四年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详述如下:

3.1 大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类招生制度下的大一阶段开设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新生研讨课,引导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问题。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前进行课程实习和认知实习,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体验电子商务基本流程和企业的运作模式。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旨在未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前使学生获得电子商务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3.2 大二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二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其一,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操作性和演示性实验,地点安排在校内实验室。通过模拟软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其二,开设如《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案例分析》等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渗透。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开设创新创业论坛,分享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信息;其三,校园内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创业导师共同指导,通过比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选拔校赛胜出者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三创”能力;其四,指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研究和独立申报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建立跟踪机制,推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并扶持学生在成果基础上进行创业。

3.3 大三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三阶段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或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也可以休学创办企业。高校、企业、政府合作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机制,提供创业场地、创业启动资金、建立创新创业信息网站、提供在线跟踪辅导、工商登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平台。

3.4 大四阶段的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大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根据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三到六个月实习,涵盖“双11”、“双12”期间,到电商行业的最前线进行历练。学生从实战中将学到的电商运营、物流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力,熟悉电商各岗位的操作规程,感受企业文化,为未来求职和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将优先被企业录用,解决了电商人才紧缺的问题,使得学校、学生、企业都从中获益;其二,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返校,结合实习、实践、创业经历进行实践性选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其三,在大三阶段模拟创业基础上强化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创业时间视为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并计入相关实践学分,创业取得的成果,可以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系统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融通,实现“课堂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创新创业导向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4.1 深化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前提是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搭建“产学研”平台,协同创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创业孵化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延伸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接地气”,为社会输送复合应用型人才。

4.2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

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能力。修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必修环节,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者良性互动的模式。同时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和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新的水平。

4.3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大学生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统筹兼顾,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去创业,都成为企业家,真正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就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必经之路,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5、结束语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至关重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双创”人才培养,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资源、协同育人,最终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谷瑞军,庄玉良,姚 娟.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74-17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

[3] 陈远高.面向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电子商务.2011,(7):71-74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状况

(一)创业意向与认知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创新创业活动参与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更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正确定位的重要路径。对于创业认知,有75.4%的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就算,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指开一个小店。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创业问题,不会好大喜功。但在对于创业前景的看法上,有44.15%的学生认为创业前景是美好的,有44.37%的学生认为前景不好说,只有11.03%的学生认为没有前景。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前景持中立态度。调查表明:我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在就业发展的选择上,并不看好自主创业。约有54.55%的人没有自主创业的打算,有43.64%的人考虑过自主创业,仅1.82%的人正在进行自主创业。一半以上的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而考虑创业又展开行动的更是少之又少。教育主体的学校、学生以及家庭对创业活动的认知,这些方面都影响到学生的创业过程及创业行为。可见,想要推广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调查也反映出我校公共管理类学生缺乏了解、关注创业的内在动力。在“是否关注创业相关的节目或活动”调查中,有33.03%的学生表示有关注过,但66.28%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大学生不打算创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偏好(39.33%)、资金不足(30.96%)、没想好做什么项目(15.06%)。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缺乏经验和害怕失败以及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只占了3.77%和2.93%,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的特点,他们并不畏惧失败。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在创业领域与专业之间,只有8.12%的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创业,约66.5%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创业。当前,创新创业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政策应被嵌入组织、个体的内部去,实现从精准创业政策到创业政策精准的转变。对于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有69.23%的学生表示知道但没有去了解。从调查反映出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去具体了解创业相关的政策,对于创业并没有很高的热情。大学生的创业活力依然未能充分被激发,这与创业政策不精准有关,相关政策未能充分嵌入到各层次、各学科,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二)创业知识和技能情况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形塑具有正向的作用与价值。创新创业教育要使人从创业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从个体来看,大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有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与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对于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程度,有53.3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有32.72%的学生认为不好说,仅有13.5%的学生对目前学到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满意。对掌握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不满意这一状况,表明对公共管理专业加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课程的传授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就有可能把创新创业选择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了解,可以发现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在创业能力上不仅缺乏工作经验,而且对创业也缺乏了解和关注。在对大学生工作经验的问卷分析中,有71.88%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有15.87%的学生工作经验小于一个月,三个月到六个月占比2.04%,半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学生只有2.04%。(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与选择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满意程度的评价,有60.91%的学生表示一般,有21.36%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只有17.72%的学生认为满意。课程、师资、环境、学生个人特质等因素都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对于创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方面,学生主要倾向于多样的创业技巧(62.22%)、选择创业信息的获取和利用(60.86%)、择业观与创业心理培训(55.66%)、沟通技巧(55.66%)、职场技巧(46.38%)、职场礼仪(42.08%)这六个方面的学习。当前高校应更关注和加强创业技巧、信息的获取、沟通交流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结果。对于创新创业授课老师的选择上,学生更喜欢外聘兼职的教师(44.17%),对于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只占了18.24%。对于创业知识的传授的途径,有55.86%的学生选择媒体或社会宣传,有47.52%的学生选择教师授课,41.76%的学生选择活动加训练。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以及创业实践活动以外,媒体和社会宣传的途径更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体的利用成为创业网络教育推广的重要平台。关于期望学校能够为创业提供帮助的选择上,有22.12%的学生选择“创业知识培训”,23.02%选择“创业能力培训”,23.02%选择“创业资金支持”,9.48%选择“创业实践活动”,3.39%选择“创业政策支持”,2.48%选择“创业场所支持”,1.81%选择“专家咨询指导”,1.58%选择“创业硬件设备支持”。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创业最为需要的是创业培训和资金。

二、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也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对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设计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开创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途径。问卷集中反映了我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深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基于“知识”的学习模式向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注重在动手实践中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关注度较低:一是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创业适应性仍较差;二是创业意识薄弱,存在对政策了解不够、市场信息匮乏、知识能力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情境、协商、对话和共享是大学生提升创造性本质力量的必要环境或环节。”[3]必须根据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实际、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最适宜的发展路径,共同创造创新创业情境,从而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度。(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手段与评价手段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为大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教师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在实践中反映出公共管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师资力量的薄弱性、资源体系的分散性,实训和实践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考核、晋升机制的科研导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偏差,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过程、结果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组织支持指标体系、课程教学指标体系、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活动延展指标体系的设计。(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需要彻底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取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方式和深入程度。从目前来看,公共管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理念提升不足,以教学和课程的改革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足,仍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性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轨并行、相互助力的运行机制。除了提供创业课程、合作开发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外,还需要整体协调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教学与课程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机制,实现“全覆盖”创业教育、“全链型”创业实训、“全方位”创业孵化三者结合。[4]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公共管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过程,将创新创业文化的基因渗透到每一个空间,并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念深度融合。(四)情境学习的作用体现不明显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真实”的情境中。创新创业能力也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需要重构学习方式,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大学教育应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大学生整体性学习的情境。当前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不够,仍缺乏从观念到行为、从教师到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文化土壤。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借助类似于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共同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制,这也是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在环境、主体、关系、手段方面进一步持续推进,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探索形成公共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教学范式,有重点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体系的优化,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为服务“双创”战略服务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一)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针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特点加强培养,一是聘请科研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培训师,系统讲授项目申报书写作方法和科研论文写作方法,授课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二是开展公益创新创业辅导培训。应加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公益创业竞赛等方面的指导。三是扩展参与体验的方式。如网页设计比赛,网联网模拟投资项目、在校网站(微博、微信)上创新创业信息等。对创业能力进行分阶段帮扶提升,使得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发生关联,让大学生走进并体验充满生机和无限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二)优化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导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资源。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和创新创业技能内容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创业导师知识和经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针对公共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创业导师队伍培育、提升机制。一是加强对公共管理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支持教师挂职锻炼,参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项目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和院校间的考察活动等,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相互交流借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二是针对公共管理学科特点,设立创新与创业大讲堂,聘请成功进行创业的公益组织负责人或者具有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等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计划竞赛。可借鉴台湾的做法,善用本土校企资源加快人才培育集聚,推动“台湾城”与本土高校合作,充分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引入经验丰富的导师与专业系统平台,加快人才的培育聚集。(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为主渠道,紧紧围绕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将创新创业的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置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和实践内容上凸显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通过分模块开设公共管理创业课程,构建辅修项目,开展创业领域前沿研究,培养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属性的大学生实践技能心理、团队合作精神是提高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出路。(四)拓展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魏红征提出了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应注重课堂讨论优化、信息管理实践、公共管理实训、校内部门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和实践论坛的实践教学形式。[5]改善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互动交流的环境,建设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能够有效保证创新创业的质量。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为公共管理类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讯、评测、指导和实训的全方位服务。二是积极建设公益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与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通过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联系公益组织或企业入驻。入驻公益组织或企业需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对有意向从事公益创新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大学生进行实训,实训内容分具体包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写作技巧;公益创业的实务与技能;大学生公益创业创新项目申报书的写作技巧。学生以实训的方式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培养创业技能,塑造公益精神,增加其社会责任感。由此,使公益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孵化器,引导有志者从事公益创业。三是以专业为依托建立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创新创业团队的遴选基础。四是合理布局实践教学基地。紧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训练方向,与有关单位共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平台开展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训练项目田野调查等专业实践活动,转变实践教学基地“蜻蜓点水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倾向。在开放的环境下,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各种非理性、非智力因素,例如直觉、热情、想象力、意志力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必然既认知自我也认知社会,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本质力量,从而助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养成。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第6篇

1.基于速卖通平台的国贸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讨

2.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国贸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4.国贸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证与提高的研究

5.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剖析

6.国外实践教学经验对我国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示

7.民办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浅析

8.基于岗位分析的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9.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研究

10.《世界贸易组织》在国贸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定位——以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为视域

11.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12.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

13.新建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基于安徽“行知联盟”高校的比较分析

14.浅析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15.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16.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7.跨境电商实训对中西部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影响——以湖北文理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18.浅析培养国贸本科专业综合能力的措施——以《国际技术贸易》为例

19.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分段培养的实践研究

20.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和改革路径——基于需求导向以云南高校为例

21.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2.国贸专业函授本科教育中的缺失与培养目标的重塑

23.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24.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25.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背景下地方本科国贸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6.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国贸专业为例

27.基于创业教育的跨境电商课程教学研究——以地方性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为例

2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SWOT分析——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29.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教育改革思考

30.衔接国贸资质管理国家标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31.农林高校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32.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国贸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33.新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4.新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5.能力导向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 

37.衡水学院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8.国贸专业进阶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9.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导向的国贸专业建设规划设计  

40.以案例教学链作为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中的主导模式   

4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以练促教”实训体系构建   

42.基于保税港区建设的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4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高校国贸实务课程群建设探讨     

44.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45.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创新探讨   

46.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国贸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设计   

47.国贸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48.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49.创新教学——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50.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51.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52.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定位与综合能力培养发展研究  

53.高职国贸专业开设创业实践课程的探讨    

54.浅谈企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之课题剖析   

55.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56.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研究     

57.论面向东南亚的“3+1”国贸人才培养模式   

58.地方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问题    

59.民办院校国贸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析    

60.衔接国贸资质管理国家标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61.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探讨  

62.医药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63.高校生态型“双创”国贸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64.浅析高等职业教育国贸专业外贸函电课程教学改革    

65.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6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67.普通本科院校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6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困境及对策    

69.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70.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和改革路径    

71.民办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浅析   

72.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教育改革思考    

73.浅析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74.国贸专业函授本科教育中的缺失与培养目标的重塑   

75.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背景下地方本科国贸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6.国贸专业本科阶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77.国贸专业本科人才就业力提升路经研究    

78.农林高校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79.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     

80.国外实践教学经验对我国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示    

81.浅析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特色教学

82.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83.加强国贸专业数量经济分析方法教育的思考

84.专题教学法在国贸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85.地方性高国贸专业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86.应用型本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教学研究

87.浅谈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88.对高职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9.能力导向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90.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研究

91.基于建构主义的国贸专业经济学课程群“四段式”教学模式研究

92.民办院校国贸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析

93.浅析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以广东地区某独立学院为例

94.论提高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着力点

95.基于IPR-CDIO理念的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96.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97.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8.双语教学——复合型国贸人才的培养模式

99.地方院校学生能力导向的国贸实验体系建设

100.衔接国贸资质管理国家标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101.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102.国贸专业函授本科教育中的缺失与培养目标的重塑

103.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背景下地方本科国贸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04.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国贸专业为例

105.《世界贸易组织》在国贸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定位-以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为视域

106.国贸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107.国贸专业本科阶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108.农林高校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09.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国贸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设计

110.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

111.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因素研究

112.金融危机下国贸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

113.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剖析

114.国贸专业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115.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16.国外实践教学经验对我国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示

117.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118.国贸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证与提高的研究

第7篇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素质教育进程,充分享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我校教师综合素质,利用和发挥好我校远程教育。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推动远程教育工程设施设备普遍应用为抓手,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引入课堂,促进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我校新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各类为农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努力创建低成本、可持续、高效性的应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二、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78人,学生近1000人。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二配置。学校现建有微机室2间(60台电脑,旧机房30台,新机房30台),多媒体教室二间,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办公电脑有12台,各处室专用电脑8台,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一台,地面卫星接收机1台,所有计算机组成了校内局域网并接入了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统筹安排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的利用,提高利用率和利用质量。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有信息技术设备为校本培训服务,致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校本教研服务,致力创建独具学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

4、全面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完善学校校园网站,开发建设共享基础教育资源库。

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6、建好数据库,逐步建立电子档案。

7、本年度力争创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四、工作措施

1、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制定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把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教育教学纳入个人年度考核。

本学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项目管理和资源应用的领导小组。对远程教育项目全面实施管理,使之能更好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组长:罗保平, 全面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副组长:邓军,直接规划和领导远程教育工作。

副组长:陈勇, 负责对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和应用直接领导,监督项目管理员的各项工作。同时作好远程教育项目与各教研组的应用联系。

成员:杨圣银,负责对资源的下载和管理,维护系统安全,保证网络能正常运行,负责对微机室及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工作,担负对全校教师的资源应用及计算机操作培训的任务。各教研组长 负责本组成员远程资源的应运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2、做好多媒体室和电教软件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并正常运行。工作期间一旦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并联系来人修理。教育学生爱护设备,保持多媒体教室清洁。

3、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4、重视管理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学习网站及课件制作和管理知识。

5、继续管理好学校网站,确保学校网站成为学校的一块重要的舆论宣传教育阵地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努力建设绿色网上家园!

6、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及时整理。

7、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证多媒体室内不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8、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生存危机意识、职业进取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

9、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强力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10、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11、做好常规电教工作。管好用好常规电教器材。使它们继续在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不足。协助学校行政和教导处,做好对全校教师电教、师资培训方面工作的考核、登记。

12、定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校本教育科研,推进校际交流。营造更为浓厚的现代远程教育氛围。

2017年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20xx年我县将紧紧围绕“创先进管理服务单位,创先进学用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争当优秀学用标兵”的目标,狠抓“双创双争”活动,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协调、指导工作水平有较大提升,各个终端站点的软硬件设施、学用活动达到规范的一、二级标准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

一、强素质。远程教育管理队伍素质提高是“学、用”结合的关键。今年远教工作的一项重点就是着力加强远程教育管理员队伍素质培训。县远程办通过组织乡镇组织委员集中培训,下乡镇个别指导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全年不少于3次集中培训);要求各乡镇自行组织村级站点管理员进行培训(全年不少于5次),各村级站点须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纳入远程教育管理人员队伍。

二、抓管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继续完善远程教育考核评估、教学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机制,加大“学、用”结合,加强各乡镇对三种模式的收看、学习力度。县远程办继续每季度组织一次对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学用情况的督查,年底对站点进行综合考评,对远程教育开展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对优秀管理员进行表彰,反之,通报负责领导及责任人,通报结果纳入年终个人考核。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重维护。为节约组织部的人力资源。要求各乡镇组成一支由电信站所、乡镇远程教育负责人、村级站点负责人为主的技术服务队伍,建立定期联系和故障联动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各站点运行顺畅,故障及时排除。组织部远程办联系电信、广电等部门以组织协调、抽查等方式对全县站点进行管理。

四、建示点。以全县党建示范点和县远程教育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系点为基础,合力建设、打造一批电信、卫星、光盘模式示范站点,辐射、影响、带动全县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远程教育上水平、上档次。20xx年,力争建10个示范点。

五、抓课件。进一步加大课件开发力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县农业局、广电局、教育局和各乡镇合作,借助外力,拍摄、制作一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中、个人的事迹和具有本地特色、符合本地实情的农业产业化科技专题,使课件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力争明年拍6部专题片。

六、重考核。县远程办对照市“双创双争”活动意见,进一步强化监督、督促考核,提升我县远程教育标准化管理。要求各乡镇根据县委组织部下发的“双创双争”活动意见进行自查,县远程办根据自查情况,充分考虑不同条件站点的差异性,对申报一、二等级终端站点进行动态管理,制定明年达到一、二级标准站点的计划数,把此项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定期不定期地对站点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进行督查,认真查缺补漏,及时总结推广全县在标准化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双创双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好做法、好经验。

2017年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前班2个,学生800多人,教职工43人。每个办公室都有计算机联网,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建有远程教育“模式三”接收站,学校正式接收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已多年,地网与天网已经融为一体,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重视资源管理,强化资源应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领导带头用,学科全面用,教师人人用,公开课必须用,学生受益面达100%”的办学特色。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提高我校远程教育应用水平,让全校师生充分享受更好、更优的教育,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在省、州、县确立较好的位置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演讲稿。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使用好卫星远程教育资源。

2、确保多媒体教室的高效使用。

3、优化闭路电视网与天网、地网接入、整合工作;

4、及(公司年度工作计划2017)时下载整理远程教育资源,加强远教资源应用。

5、搞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6、搞好师资培训,确保我校教师能随心所欲的应用远教资源,

7、组建特长学生培训小组,确保我校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学生电子作品竞赛中能独占鳌头。

8、力争实现班班简易多媒体工程。

四、具体任务及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州远教示范校细则》及《龙山县远教工作细则》,同时按照省、州、县远程教育活动安排,合理的做好各项工作布暑。

2、按时下载整理ip资源,加强远教资源应用,管理员根据教师课时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好远教课表,并认真执行。

3、抓好听课、评课工作,上好远教示范课、优质课

4、加强远程教育设备硬件及软件的维护与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组织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和观摩活动,加强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教师有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6、远教管理人员,认真做好远程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归档。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与职业院校相比,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明显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较为突出[6]。从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高校、学生和企业对校外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2)校企合作基础不牢,主要是因为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企业不是培训机构,第一要务是赢利而不是教学[7]。(3)缺乏系统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的操作和管理尚未形成规范和制度,主要表现在评价随意性大,人为因素过多,定量分析不足,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的矛盾[8]。由此可见,除了加强社会各方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视之外,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我们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及时把握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检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优劣及现存问题,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实施,形成集质量部署、监控、反馈、整改为一体的闭合循环体系[9]。

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升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对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针对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设定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构框架由监控目标、决策保障、监控过程、质量评价和反馈整改五大板块构成。1.确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主要是对实践教学中与企业关系密切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由校方实践教学的相关部门(校学术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协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其阶段性目标要具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总体目标的实现。2.合作决策机制与基础保障。成立由校企相关人员共同承担的校企实践教学质量工作小组,建立双方的互聘与交流制度。建设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求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制定相关的制度,有效保障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和使用效能。3.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及全方位监控。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明确各项实践教学质量目标和要求,严格监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分为三大块:监控主体、监控点以及监控内容。监控主体包括校企教学质量工作小组、实践教学相关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个体。监控过程包括事先、事中和事后监控。监控内容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大纲、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以及实践教学实施效果。4.构建多元化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校内专家、实习单位和社会。从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单位及具体安排的实践教学项目等情况综合考虑,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保证质量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并有利于收集符合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5.建立质量反馈与整改系统。通过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意见的分析,进一步核查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三方质量诊断小组,分别由校企质量监控小组、用人单位和学生共同参与,并及时反馈诊断结果。学院和教研室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管理策略和实践教学方案,为以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提供保障。

三、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1.建立了合作决策机制与基础保障体系。智力和人力资源是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高校教师的智力资源和毕业生的人力资源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高校需要依托企业建立实践和技术合作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奠定基础,因此校企“双赢”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近年来,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重点联系了区内生物制药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知名公司或研究所,先后与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万禾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桂林三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或联合实验室。2.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由于校外实习涉及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面,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信息采集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1)为学生设计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周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收获与心得和存在的不足等,《满意度调查表(学生用)》包括实习单位、校外指导教师、满意度和主观评价等。(2)为实习单位设计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质量评价表(校外导师)》包括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纪律性、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等评价。(3)为校内导师设计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质量评价表(校内导师)》包括对实习单位、实习效果和实习报告等评价。通过质量评价和反馈整改环节的实施,使我们对于实习基地质量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根据学生和校内导师对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建立了校外实习单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总体评价低的单位减少学生实习的人数或撤销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总体评价高的单位增加学生实习的人数。根据校外导师的反馈信息,使我们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基础水平和适应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3.持续改进。在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持续改进的环节,比如决策保障环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作为校方实践教学的相关部门需要协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10];信息采集需要更加及时和全面,可以采用微信或QQ群等方式在线监测实践效果;针对三方设计的质量评价表需要完善,提高其调查的针对性,同时提高受调查人员的重视程度。

四、实施效果

经过近两年校外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教师“双师”素质,从而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校外实践教学涉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双创教育等环节,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锻炼及提升。近年来,学院充分借助学科建设中的有效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6和2017年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分别有30%和50%与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相关,2017年立项的大创项目中有90%来自于校外合作单位,此外很多校企合作的项目也融入大学生“互联网+”和“化工设计大赛”的创新创业比赛中[11]。通过本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从根本上提高了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和具体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2]。为了提升教师的指导实践教学能力,我们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校内导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将校外导师请进课堂。自2016年先后有三位教师在企业挂职,负责企业质检中心实验室的组建、相关质量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科普培训等工作。通过挂职锻炼,既服务了企业,又提升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从企业中聘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指导实习经历,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的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来校为学生作报告,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前景和企业文化等有了直观的认识。

第9篇

关键词:政府主体职能;支持体系;发展趋势

一、背景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全民创业”的,各地相继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拨出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自主创业中。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荆州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08年,荆州市开展了创业促就业全民行动,总结推广了沙市区“百姓创家业”、荆州区“双联双创”(机关联社区、干部联创业户,创充分就业社区、创信用社区)、松滋市“11233”(一个创业服务区、一个工作服务站、二个创业培训基地、三条自主创业街、三个创业示范基地)、公安县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石首市实施“新市民工程”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洪湖市积极引进国际援助项目开展对湿地渔民的转移创业培训等基层工作经验。2009 年荆州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来,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荆州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对全市创业促就业和创建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建立健全了扶持成功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实训水平和创业能力。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荆州市及时出台了《荆州市创业培训师资管理办法》,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创业培训师资团,为建立健全荆州市创业服务网络,强化创业指导,完善创业服务,各地均成立了隶属劳动保障部门的创业指导服务部门,专为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查询、政策咨询、创业见习、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后续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创业指导服务。

据统计,至去年,全市新增创业4338 人,带动就业17706 人。调查显示,目前荆州创业促就业及创建工作总体状况良好,各项工作正按照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要求和目标有序开展。基本建立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组织领导体系,统筹规划和管理创建工作。逐步完善了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二、当下荆州政府的创业支持体系概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就进一步深化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荆州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深化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体系。

(一)创新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创业引导资金,扶持创业项目的启动、孵化。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理念,凡是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要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3)加大规费减免力度。工商、环保、卫生、交通、公安、质监、新闻出版、物价等部门要进一步清理涉及创业项目的相关收费,凡符合规定的创业项目,一律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4)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按“非禁即入”和“能试则试、能放则放、能宽则宽”的原则,实施创业主体“零限制”。

(5)建立创新小额担保贷款机制。支持以个人和小微企业为放贷主体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的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对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每人10万以内、总额不超过50万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贷款的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无力还款的,可申请展期一年。在2003年政府主导的小额贷款总额为三百多万,而到2012年小额贷款总额达到了3.6亿。在鼓励青年创业方面,政府对于贷款扶持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6)多渠道开发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各类创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五年内在全市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创业孵化基地。允许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二)优化创业环境

(1)改善行政服务方式。建立创业登记证制度,本市创业人员均可申请办证,凭证享受税费优惠、规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按照“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提供项目审批、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并对符合规定的申请事项实行通过性审核。并且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场所和服务,对自主创业的青年给予场租、水电费补贴。

(2)创造公平创业环境。取消对各类创业主体的歧视性身份限制、行业限制,实行同等待遇。引导民营企业联合抱团,通过各种商会、企业家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形成民间企业联盟。

(3)健全创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库和创业主体个人信用档案,实行信用备案查询制度。

(4)营造崇尚创业氛围。以激活创业主体、弘扬创业文化、增强创业本领、树立创业典型、传播创业经验为重点,广泛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宣传。

(三)改善创业服务

(1)多层次培育创业服务主体。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一体化、服务供给均等化要求,分步骤、按需求完善创业服务主体、内容和方式。

(2)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按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过程精细化要求,针对不同创业群体的需求,有序拓展创业服务机构功能,延伸创业服务链。

(3)分类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创业扶持。实施分类帮扶各类群体创业计划,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个体私营协会及贸易促进会等组织要针对失业人员、归国人员、退伍军人及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特点,制定专项创业帮扶措施。

(4)健全公共创业服务绩效评价反馈和考核机制。将公共创业服务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公共创业服务与网格化社会管理有机结合,增强服务的有效性。

(5)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深化创建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将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政府工作重要位置。

(6)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创建责任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健全高效、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7)强化督办考核。把深化创建作为年度重点中心工作,纳入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重点工作年度考核范畴,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创新之处

(1)荆州市政府对于创业政策的三大突破。第一大突破,荆州作为湖北省的重点创业扶持地区,在国家规定的小额贷款总额为两万元时,荆州市政府在2007年率先提高到5万。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市人社局,市创业担保有限公司支持,扩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面,与金融部门开展广泛合作,开创全区创业促就业工作新局面。

第二大突破,建立国家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进行创业孵化,成为第一个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二级单位的地区。荆州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6月,属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内设综合科、创业培训科、指导服务科、项目开发科、基地建设科等科室,主要职责是为城乡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创业指导服务,鼓励、引导、扶持劳动者成功创业并带动更多就业。中心创业培训教学条件优良,各类设施齐全,全面引进国际劳工组织SYB创业培训技术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四级课程体系,配备先进的互动体验式创业教学辅助平台。

第三大突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荆州市委关于 “政府促进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百姓自主创业”的方针,推进全民创业,各县市区在创业活动中整体联动,使荆州市每个县市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洪湖市积极引进国际援助项目开展对湿地渔民的转移创业培训等基层工作经验等等。

(2)国家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进行创业孵化。荆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于2001年10月28日,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创业者提供了资源的支持。不仅为创业者提供的低价的厂房、共享的资源,还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创业环境。2003年12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中心,2007年3月被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局评为湖北省中小企业示范基地,同年5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是荆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三、创业成果

(一)创业明星企业。在荆州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荆州市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创业案例。荆州市最为典型的创业企业就是荆鹏软件园,它最初是由长江大学的教授在荆州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进行科学研究。成立于1998年的湖北荆鹏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经过荆州开发区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孵化,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一家综合性的IT集团公司,是通过了省信息产业厅和科技厅认证的软件和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是湖北省授予的双百科技型企业。该公司投资2000万元兴建的荆鹏软件园将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导航仪、软件开发、电信增值服务等领域,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荆州市最大的IT行业研发中心,预计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实现利税过千万,并能够积极推动荆州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它是在荆州开发区孵化成功的典型,它的成功也带动了荆州市的就业。

(二)创业明星个人。经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成功方式有所不同,下面就是我们对12位女性创业者和88位男性创业者的成就高低及他们各自创业的特点进行比较。

在政府的政策下,有一大群创业者获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荆州市全民创业的大潮中,有一位弄潮儿,他叫赵勇,松滋市芙蓉园大酒店老板。2007年3月,赵勇得知市委、政府全民创业的号召后,回报家乡,当即和市创业办、市工商局联系,咨询有关政策,当了解到个体工商户“二次创业”申请绿卡后,成立了松滋银海米业有限公司,为当地350名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不足之处

(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自2008年以来,荆州政府陆续出台多条扶持创业的政策。在走访调查过程中,66%的民众对出台的政策了解较少,说明宣传力度还不够,好的政策没有普及到大多数民众之中。根据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可知,18.4%的市民表示经常关注很清楚政策,23.3%的市民偶尔关注比较清楚,32.3%的市民不太愿意主动了解,38%的市民完全不清楚(如下图所示)。政府一直致力于鼓励创业,但是创业成效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了解国家政策。

(二)全民创业意识不强

据调查,38%当地民众对于国家出台的青年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不清楚,另外32.3%的当地民众不愿主动去了解。64%的当地民众认为刚毕业并积累几年经验的人最适合创业,而且他们对于创业的概念比较模糊,53%的民众认为只要有经营活动都叫创业,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却并非如此。

受到传统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的束缚,地方民众对于自主创业的意识不强,人们的收入来源一般是事业单位工作以及加盟店面。很少有人自主研发自主创业而且创业还受到年龄的限制,随着年龄阶段的逐步加大民众创业意识越小。

(三)创业融资渠道缺乏

青年在创业初期,最大的问题通常是资金缺乏。政府方面虽然出台了许多普惠政策,但是创业者要想享受到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创业者必须拿到工商营业执照税务部门登记证,与此同时,创业者要拿到小额贷款还需要担保人,并且担保人必须是公务员或者有事业单位的人,这对于许多想创业的贫困青年设下了很大的障碍,导致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资金缺乏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

五、完善措施

(一)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政府引导基金是指政府作为间接投资者,主要通过参股创业(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间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荆州市创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是荆州市财政部门服务“壮腰工程”的重大工作举措,将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资我市工业企业,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提升全市工业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缓解融资困难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引导投资方向的作用,引导创业(产业)资本向重点扶持和鼓励的产业领域聚集,加快荆州市重点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创业(产业)投资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培育和壮大一批成长型企业和早期创新型企业,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扶持一批创业(产业)投资企业,推动形成创业(产业)资本在荆州市内的集聚,壮大创业(产业)投资行业的规模。

(二)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

(1)贷款担保要求会有所降低并且将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并由政府出面做担保人担保一定数额的贷款。

(2)规费减免政策进一步落实。进一步清理涉及创业项目的相关收费,凡符合规定的创业项目,一律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争取实现对所有创业主体登记“零收费”。

(3)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按“非禁即入”和“能试则试、能放则放、能宽则宽”原则。

(4)放宽企业住所、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登记要求,允许申请人将居民住房用作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企业、个体工商户申请登记时提交住所、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有困难的,可由房产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有关方面出具使用证明,降低反担保门槛。创业扶持对象在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经信用社区推荐的,可取消反担保。

(5)放宽对注册资本缴付方式的限制。进一步落实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管理规定,在法定的期限和数额内,股东可以通过章程自行约定出资额和出资时间,不要求所有股东在出资周期内同步出资。

(6)放宽项目建设的市场准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项目和我省区域发展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对企业申请登记的项目涉及前置审暂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文件、证件的,工商部门根据申请,可以将其经营范围核定为 “XXX项目的筹建”,并注明“筹建期间不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营业执照有效期。项目筹建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审批的除外。

(三)继续优化创业环境

荆州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环境,全面拓展孵化接纳空间、提升孵化能力、拓展孵化功能,提高了企业入住率,创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环境。将规范院内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对孵化楼进行维护,整治创业服务中心院内的办公环境和治安环境,改善孵化条件。另一方面,将进一步规范创业中心服务窗口的各项服务流程,不断推行创业中心服务窗口的标准化,由一个只为企业提供简单物业服务的物理空间载体,已经发展成为能集聚各种创新要素的“吸盘”、整合各种创新要素助力科技成果产品化的“转化器”。

(四)完备创业教育体系

(1)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按照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过程精细化要求,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财会、法律和劳动保障等服务,开展政策、信息、技术和融资指导等服务。健全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法规、投资信息、创业项目、创业培训等服务。发挥创业服务专家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科技孵化器以及各类创业基地的服务功能,为有意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和创业辅导服务。

(2)强化创业培训和实训。组织开展公益性免费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知识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和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技能、创业能力和职业转化能力。

(五)建设和谐创业体系

(1)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打造“和谐创业”模式,是要将创业的精神和内容寓于生活同时提倡以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心态,提升创业的档次和境界,达到创业与提高生活品质的完美统一。

(2)文化价值与经济运作的和谐。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日益融合,能迸发出巨大的创业力,打造和谐创业模式。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