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合同管理

时间:2023-06-06 15:35:09

导语:在会计合同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合同管理

第1篇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就导致很多企业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经济体制,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使得经营管理出现了很多风险。通过大量的数据显示,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洪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合同和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应对问题的能力。不过当前企业的会计人员针对企业这两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忽视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管,进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会计人员对企业合同和应收账款的认识不够使得出现数据存储、信息错误的情况。不过企业合同的建立、变更等过程管理起来也十分复杂,作为企业应该积极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不断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

1 会计人员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分析

1.1 会计人员应重视销售动态管理

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为了保证销售情况和产品信息能够相匹配就需要按照生产情况编制生产计划,不过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等活动是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的,但是当前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不紧密,这就可能造成企业发货不够及时,进而给企业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销售量也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如果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能够及时地沟通,那么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地找到解决办法。企业也能够根据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情况及时地更改生产销售策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在企业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动态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增减都是企业决策的参考方面。

1.2 合同与应收款管理部门人员应重视参与全合同过程

企业应收账款和合同管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关联系的。作为参与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人员也会参与到企业合同管理当中。由于企业合同的签订和生效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对对方的财务情况基本掌握,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会计部门相比其他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合同谈话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使得合同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财务管理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方面,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合同管理期间会计人员必须对每个流程加以了解,并参与到各个环节中,保证合同的有效运行。例如有些企业为了规避应收账款风险,就在企业销售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同管理制度,并授权一些人员和客户签订合同的权利,通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在签订后不得随意改变。这就体现了会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到企业活动中,不断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会计监督合同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制度考核中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合同的管理,我们需要把合同管理工作直接纳入到企业制度考核中,为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可靠依据。会计监督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构建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重视会计人员工作,将其纳入到构建企业制度的工作中,把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保证各方面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企业也可以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并落实到每个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这样就你能够保证企业合同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企业有贡献的人加以奖励,损害企业利益的人加以惩罚,全面依照合同管理制度开展工作。

2 会计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1 重视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应收账款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用户的信用情况以及信用关系发生的具体时间,拖欠款项的具体金额,及时地了解信用情况的变化,并对所有应收账款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特别需要注重对相关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评价和核查,时刻观察其信用额度有没有超出规定限额,避免用户的款项拖欠数额超出规定的数目。针对那些拖欠账务已经超出信用期限的用户,我们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及时地提醒,科学开展催款工作。同时,会计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分析企业的应收帐款在周转周期及平均收账期是否合理,时刻关注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对企业应收帐款的相关管理事项进行科学评价,对于那些信用条件不够合理的情况要及时给予调整和改正。

2.2 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我们应高度重视公司对应收帐款的事后管理,使企业的收账程序日趋合理,在账款催收工作中如出现款项回收困难的情况,我们就要全面分析公司的成本效益,看看企业是否应该采取诉讼手段进行帐款回收。如果企业通过诉讼手段追收账款所花费的诉讼费用比催收款项总额要高,那我们应该放弃使用诉讼手段。如果债务人拖欠的款项金额相对较少,通过诉讼手段催款可能会导致公司得不偿失,或就算使用诉讼手段也很难成功收回债务的,我们就不应继续选择起诉。在清欠管理和催收应收款过程中,讨债技巧也相当重要,如果部分债务人仍然具备发展实力,只是面临了一些暂时性危机,我们可以通过给他们提供支持和援助,促使其在更短时间内重新振作,待其恢复正常经营后再将款项收回,然后进行债权重整。对那些破产已成为必然趋势的债务人,我们应立即选择使用法律手段进行讨债,以期在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时收回部分款项。而如果有债务人刻意拖欠款项,我们就应灵活使用恻隐术、疲劳战、激将法和诉讼手段等对其进行讨债。在坚持稳健管理前提下,企业应该科学预测可能会形成的坏账损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设立坏账准备金,对应收款形成的坏账有效弥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销售业务专项审计,防范因管理不善而出现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企业应当限制应收账款赊销额度,对超额户实行现款现货政策,并按谁销售谁收款原则将回收应收款的责任落实到个人,根据货款回收计划完成情况对责任部门人员进行业绩量化考核兑现和责任追究制,因人为原因造成款项无法收回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2篇

一、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理念阐述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阐述

财务管理,如其名所示,指的是对企业开展的一切财务活动进行管理,而这种管理是在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开展的,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决定企业投资方向、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等。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资金发挥其最大价值,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而企业资金的合理规划也能够避免资金闲置、成本不足等现象,为企业降低财务风险。

(二)管理会计理念的阐述

管理会计指的是在企业开展一项财务活动或者投资一个项目之前对该活动或项目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此财务分析包括了成本、预算、利润、风险等的分析,管理会计能够提供给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更准确的信息,使得企业的资金在投入使用之前得到更好的规划,尽最大可能的避免活动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的财务损失率,不仅要使企业的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还要将利益最大化。总的来说,管理会计是企业更好的管理资金,获得更好的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二、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1.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

(1)有效市场假设。根据专家提出的理论,有效市场指证券市场的情况只在证券的价格能充分体现投资人可以得到的信息数据才成立,而不管是那种类型的证券,投资风险所体现的就是投资人可能获得的利益,风险越大,投资人就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2)财务主体假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的划分是很重要的,如果将企业全部股东所拥有的财产与企业的财产和在一起进行财务管理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的混乱,所以需要根据企业的组成成分设立不同的财务主体,要求不同的财务主体在其范围内开展财务活动,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

(3)持续理财、财务分期假设。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规划,而持续理财、财务分期假设不仅规定了财务主体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还对财务活动进行了目标制定、信息处理等规划,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理财是持续不断的,各财务主体的理财必须以实现目标为基础开展。

2.财务管理的原则

对于不同的财务管理假设,有不同的财务管理原则。对于有效市场假设来说,财务管理的原则是市场中心原则、双方交易原则、信号传递原则;对于财务主体假设来说,财务管理的原则是风险、收益、成本平衡原则、货币时间价值原则、资源配置原则;对于持续理财、财务分期假设来说,财务管理的原则是可持续原则和分期原则。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1.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实体、持续运作假设。该假设规定了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企业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活动也是一直进行,不间断的,这个假设能够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平稳运行。

(2)目标利益最大化假设。该假设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通过一系列的决策和活动实现,但是该假设的实现具备很多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2.管理会计的原则

对于不同的管理会计假设,有不同的管理会计原则。对于会计实体、持续运作假设来说,管理会计的原则是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对于目标利益最大化假设来说,管理会计的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三、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之处

1.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获得更高的收益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管理,主要都是针对企业的财务,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益。有效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通过对以前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制定出更加适合于企业的发展计划,将企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管理会计,它们主要的管理方法都是对以往的经验作出总结,并把以往的经验变成数据信息,给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提供足够丰富的资料,对企业现在和今后的发展作出更完美、更细致的规划,使得企业的价值也就是企业各股东的资产,即企业的股票价值发挥到极致,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3.通过严谨的核算体系,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会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严格的核算,这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一般使用的核算方法是统计法。在进行企业资金核算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要将企业资金的支出和收入进行详细的记载,再通过会计系统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核算,而核算中所产生的一切数据都会作为企业今后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为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提供数据依靠,不仅帮助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作出更加完美的决策,还能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生产经营活动。

4.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核算方法,使得企业更加灵活的开展财务核算工作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综合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时的死板问题,使企业更加灵活的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因为这种核算方法不要求企业核算出精确值,而只需要核算出一个相近值,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减轻了工作负担。

(二)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不同之处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行为主体不同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本质的区别是行为主体不同,财务管理的行为主体比较宽泛,主要有金融市场、企业、个人,财务管理针对金融市场的主要财务管理方式就是将金融市场由于经济发展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充分利用每一笔资金;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主要的管理方式是管理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企业一般的经营方式是通过金融市场得来融资用于投资其它产品或项目;对于个人来说,财务管理主要是个人想财务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咨询的行为,或者是雇佣专属自己的理财顾问。与财务管理不同,管理会计的行为主体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管理会计只能在企业范围内进行会计数据分析、财务规划等管理工作。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不同

财务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风险理论和时间价值理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怎样获得资金和资金怎样才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而管理会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济模式、风险理论、数理分析、时间价值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企业财务的规划、预算、决策和评价等。

3.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管理出发点和核算主体不同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管理出发点不同,财务管理是站在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的角度开展会计信息的处理工作的,而管理会计是站在企业会计人员的角度给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提供会计信息的。除此之外,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为核算主体,不断优化、整理企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财务关系,而财务管理的核算主体不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或者是部门中的一个小组,还可以是小组中的一个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不断优化企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财务关系,所以财务管理不仅可以调整整个财务活动,也可以调整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最终实现其目标。

4.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利润指标不同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利润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利润计算方法都是用销售总收入减去固定成本所得值再减去变动成本,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利润理念是不同的,财务管理是息税前利润,而管理会计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与税前利润不仅定位不相同,它们的应用也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利润指标的不同。

四、结语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两个重点,它们有这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通过对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为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提供充足的数据,帮助领导层作出更加正确决策,同时,它们都意识到了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性且有着相同的核算模式,都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核算方法,通过财务核算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数据依靠,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行为主体、基本职能、理论依据、研究方向、管理出发点和核算主体的不同,这也使得它们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能够更加全面的管理企业财务。

参考文献:

[1]王玥.集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2014,08:140-141.

第3篇

一、会计与统计的区别

统计包括包括宏观国民经济的核算,也包括微观的企业经营过程的核算,微观核算是宏观核算的基础,但并非所有指标都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会计仅是从微观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核算,两种核算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一)核算的总体范围

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核算的目的

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动单位的经营管理、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务。从理论上讲,要求一个指标(或科目)既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也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分析、调控的需要,这样的指标不存在。

(三)核算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其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如企业会计报表之一的利润表中的收入和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编制的国内生产总值表和产品核算表中的收入,在含义上就不一样。从国民核算的经济观点来看,企业收入中只有那些同企业本身的生产活动有关的收入才能作为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看待,国民收入不是国民经济范围内所有企业在内的一切经济单位实际收入的简单算术和。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会不一致,例如,在企业会计中,成本项目的分类是按其经济职能或者按其性态等划分的,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同这种分类相关联的投入分类,则是根据投入的经济内容划分的。从各自核算的目的看,这两种互相关联但又不同的分类都是适当的,无从分其优劣,也难以人为地加以统一。

(四)核算的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五大核算及循环矩阵中使用了会计的复式记账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较多地讨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用会计方法,主要表现为通过复式记账方法和账户形式在所有核算表和核算指标之间建立严格的核算关系,以便于从相互联系中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因此,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二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立场看,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以账户本身为主体,根据账户本身来确定收支,且包括了交易的双方,双方对同一项交易进行描述,在账户记录上体现为四式记账,即交易双方分别作复式记账;而会计账户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2)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变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来设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二、微观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处理

一是要转变观念,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二者的独立为前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现有企业的统计与会计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不必建立独立的统计数据搜集系统,也不一定要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这种合二为一的体制保证了两种核算的统一,一方面能够取得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准确、及时采集统计资料奠定基础。

第4篇

【关键词】 ERP系统;会计;财务管理

一、ERP系统的管理思想的引入

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由美国著名的Garter Group 公司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提高企业资源效能为系统思想,为企业提供业务集成运行中的资源管理方案。ERP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一套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ERP系统是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它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制造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实现了企业资源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对企业而言,它不仅是一套系统,更多的是管理思想的体现。

二、ERP系统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规范化了企业财务管理。在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实现了实时跟踪功能,每一笔整体业务的发生都能够立刻反映出来。并保证财务部门与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的规范化信息,保持良好沟通。(2)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ERP系统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的各种营运信息,ERP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使用财务分析模块,能够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活动提供服务,这就大大缩短了企业进行决策的时间。(3)确保了财务管理的实时性和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为了确立竞争优势,必将更加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质量、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迅速在降低的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衡,提高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管理决策必须实时性。

三、ERP系统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1)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等部分构成。从物理层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块等。(2)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它在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上,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

四、ERP系统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影响

(1)ERP系统对企业会计的影响。ERP是一个复杂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者必须熟悉系统设置、使用程序、查询方式以及报表外传等技术。ERP系统中的财务部分将企业的需求定位于财务系统而非账务系统,其账目结构的设置、财务流程的处理、接口的设计、报表需求的定义,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实现了财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非凭证,其财务部分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这必然使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采集和处理财务信息;对于所发生的全部业务,不管是财务的,还是非财务的,都由业务部门直接处理,将有关的数据存储于服务器上,其他部门可共享使用;采用标准成本核算;改变了会计传统的工作方式,使会计工作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记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使会计对企业资金链能进行实时控制,太高财务管理的质量。(2)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ERP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务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全球化;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全面、更及时的信息;可以实现财务管理中的集中控制,更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ERP系统改变了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2.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一、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

2.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才具有生命力。

3.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

4.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他们又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

5.实行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做好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运用计算机在会计档案工作中的管理,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保存。由于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

三、运用计算机实现会计档案的整理与再利用

运用计算机整理会计档案有着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会计档案的数据设计出一些有利于管理与决策的数据模型,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再利用。

第6篇

关键词:保险;合同纠纷;快速调处

由于保险合同是一种高度格式化和专业化的合同,在订立和履行过程中,经常发生因投保、续保、理赔而发生纠纷。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是诉讼和仲裁。但是这两种保险合同纠纷处理方式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首先,纠纷处理费用高,很多小额保险合同纠纷的保险人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比例关系,不得不放弃应有权益。

其次,纠纷处理时间长。被保险人经常在漫长的诉讼和仲裁程序面前望而却步,放弃了维权的努力。

再次,纠纷处理专业性差。从实际情况看,部分法官和仲裁员保险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案件的质量难以保证。

最后,执行有难度。某些保险公司虽然一审败诉,但为了迫使被保险人对一审判决作出让步,有意提起二审,以合法形式拖延履行赔付义务,甚至在判决生效后也不积极履行判决书,迫使被保险人交纳申请执行费。

伴随着我国加入时间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后,建立一种新型的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成为保险业发展十分急迫的任务。

1 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相关的五种模式

上海模式。依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保险合同纠纷。可见上海模式在法律上应归属人们调解制度范畴。

甘肃模式。由于采用了设立仲裁委员会分会的形式,所以法律程序上应归属于仲裁范畴。

安徽模式、山东模式各有特色,但均未明确归属的法律制度范畴。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荐模式。在保监会推荐模式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应采用哪种法律模式,但在“处理机制的运行模式”部分规定“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实际,调处机构采用调解模式……此外,为提高处理机制的效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调解与裁决相结合的模式处理保险合同纠纷。”

以上五种模式的关系。前四种均为省级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第五种模式,制定主体虽然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但在该文件已明确其性质为“指导意见”所以,这五种模式相互平行,没有效力等级区分。

纠纷解决是广义的司法制度组成部分。保监会通知不具有立法效力,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在没有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仅仅依据通知建立新的就纠纷解决机制,不但难以与现有制度衔接,也破坏了司法制度的统一性。

2 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若干制度评析

2.1 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构和人员

(1)保监会模式。规定“可以在保险行业协会成立调解处理机构(以下简称“调处机构”)”。在具体案件的调处过程中,“被保险人对调处人员有选择权。涉案保险公司的员工应当回避”

(2)甘肃模式。设立的仲裁委员会分会,实际是仲裁机构的组成部分,但是聘请了若干保险业工作人员作为仲裁员。

(3)上海模式。①调解委员会置备有调解员名册,供争议各方查阅。②调解人员的选定基本上参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

(4)安徽模式。①裁决员在主裁人领导下,负责具体裁决和调解工作,并实行回避制度。②裁决可以采用裁决员或者裁决组的形式。但对裁决组的人数未作规定。

(5)山东模式。①纠纷调解工作由本会办公室从本会成员中指定调解员组成调解小组进行。②调解纠纷涉及调解员任职保险公司的、调解员与申请人有亲属关系或利害关系的、调解员任职的律师事务所内有人受聘于当事保险公司的,该调解员回避。

综合以上情况,有几点重要问题的对比:

1)是否需要采取合议方式处理纠纷。从以上模式看,有的没有规定,有的规定必须采取合议方式,有的提供了合议和独任两种模式供实践中选择。采取独任方式更有利于时限该制度的设立目的,采用合议制容易失去快速处理机制的优势。

2)回避范围问题。而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的处理结果,无论是调解还是裁决,均对被保险人一方没有强制约束力,被保险人一方可以继续采取其他方式维权。所以,当调处人员与争议的保险合同没有直接厉害关系的时候,可以不回避,这也切合我国保险业从业人员流动较大的现实。

2.2 案件处理时限

(1)保监会模式。调处工作应当自立案之日起20日内结案,经争议各方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0日。

(2)甘肃模式。依据仲裁法律法规和仲裁规则。

(3)上海模式。调解工作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案。

(4)安徽模式。对于裁决纠纷,裁决员或裁决组原则上应当在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裁决完毕。

(5)山东规则。调解纠纷应自受理立案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

2.3 案件处理经费:保险行业协会是社会团体,处理合同纠纷不是法律赋予的职责,国家没有拨款,因此决定这项制度存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经费问题。

(1)保监会周延礼主席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原则上我们不提倡收取被保险人的调解费用,但对保险公司一方,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讨论是否收取费用”

(2)上海模式。调解员因调解而可能发生的费用,由争议各方在调解意向书中约定分担和垫付的比例。

(3)安徽模式。规定了经费的来源包括“保险行业协会划拨的费用”“参加裁决机制的会员公司交纳的费用。”“其他合法收入(如咨询费等)。”

(4)山东模式。“调解纠纷不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同时,保险公司在《保险索赔纠纷调解承诺书》中承诺“同意承担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所发生的费用。”

保险行业协会的性质是“行业自律组织”,不是经营主体,其收费除了会费以外,应当具有合法的理由和依据。在上海模式中,采取的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制,而按照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这就使上海模式下,保险同业工会调解收费涉嫌违反法律法规。

3 几点建议

第7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会计;管理;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1)爱岗敬业。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2)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搞虚假;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执业谨慎,信誉至上。(3)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4)客观公正。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独立性。(5)坚持准则。遵循和坚持会计法律和会计制度。(6)提高技能。具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具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7)参与管理。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为参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熟悉服务对象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8)强化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地位和作用

会计规范是会计行为的标准,它既是会计行为的依据,又是会计行为的判别标准,也是会计行为的约束机制。理性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共同构成了会计的规范体系。其中理性规范的核心内容的会计原则,法律规范的具体形式是会计法规,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是会计职业道德。

在会计规范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其具有广泛性、具体性等特点,处于更加举足轻重和无法取代的地位。它与会计原则、会计法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保证履行会计监督的有效性。首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有效地防范和监督贪污和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在监督违反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正确处理大公和小公、国家和企业、全局和局部等关系方面,也能在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控制和监督作用;第三,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履行企业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的事后监督和鉴证有重要影响。

2.为会计人员提供精神动力。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不仅仅来自于工资和奖金,还来自于社会对个人工作的承认,以及个人良心等精神动力,它和物质利益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法律规范是依靠国家权力机器来维持的,是强制性的,违反了法规将受到制裁和处罚;但在不了解法规、违反法规的情况下,光靠刑事处分和罚款的效力就很有限。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会计工作者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形成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其效果将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3.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在产生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推测和判断,而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推测和判断往往会导致不同结果。要保证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会计人员必须在认清自身职责,恪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业务知识,掌握财务会计政策,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加强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建立健全法制监督环境。尽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更多地属于道德范畴而非法制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章可循与有法可依的观念必须得到体现。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明确会计从业人员坚持职业道德是其义务而非自觉行动。具体来说,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相关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完善,并对法律法规中未涉及而现实中存在的情况作出规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关民事赔偿的规定,对因有关人员造假而产生的损失应由其按照责任大小进行承担。

2.多渠道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帮助会计人员建立良好的诚信理念。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单位负责人要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财经法纪。二是会计人员自身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除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之外,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在具体业务上,掌握沟通技能与技巧,以理服人。

3.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行业的特点和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账时,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如不服从,可能遭致报复,如果服从,就是实施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单位的经济效益相挂钩,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对造假行为,往往不加抵制,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

4.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改变现行会计人员培训教育过程中过于侧重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充分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地位,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中,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理念,促进职业道德观念的树立,提高职业责任感。要使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形成体系,将其贯穿于培训教育的始终。应重视职业道德培训的效果,要将职业道德要求与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使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行为标准有具体的了解。

会计人员也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要求,自觉地学习相关的财经法规和职业法规,更要把会计职业道德的后续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中,使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进而规范会计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5.完善行业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单位财务负责人。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账。

6.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运输管理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规范行业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主要有: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控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

7.强化会计监督和行业内部审计。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是对各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和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投资额 节能效益分享型 会计核算

一、节能项目投资额的确定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技改新机制,由专业节能公司(以下简称“EMCo”)与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合同。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企业单位节能设备升级,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笔者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融资与融物相统一等特点。根据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可以将其认定为融资租赁。该节能模式是融资租赁的特殊表现形式,与现行准则规范的租赁企业至少具有二点不同:其一,EMCo是一个以提供节能技术而非向客户企业出售所需先进设备(甚至节能设备)的技术服务性企业;其二,EMCo为客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设备维护。正因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所以用节能收益支付的节能合同费用的核算就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笔者主张耗能单位用节能收益支付的节能合同费用应予资本化,并形成节能投资成本。

为准确确定节能项目投资额,笔者建议应结合节能项目投资回收特点,依据所签节能合同的不同类型进行会计计量。当节能投资合同期限较短,建议以购买节能设备的实际成本确定耗能单位节能投资成本。当节能投资合同期限相对较长,引进节能设备价款有可能会延期支付时,建议耗能单位节能项目投资额应当以购买(节能设备及技术)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其具体做法,可参考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相关处理。

二、节能效益分享型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为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节能产业,在发现、挖掘节能市场过程中,还应结合用能单位的对节能的认识不同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以求节能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因合同能源管理双方采取的合作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不同,其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由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在此仅就现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适用于诚信度很高的企业。其特点:节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和风险由公司承担,项目实施完毕,经双方共同确认节能率后,在项目合同期内,双方按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企业享受。

1.耗能企业会计处理方法

例:A集团过去年耗电约4000万千瓦时,需付电费2400万元。2006年12月1日,A集团与某EMCo达成“节能服务合同方案”:EMCo提供项目资金150万元;提供项目设计、设备选型购买、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累计需耗资37.6万元。节能工程当年完工交付使用。确保每月节约电费7.3万元。EMCo从节电效益中获取回报,其分成比例为6∶4。节能服务合同内含利率为6%。合同开始日为2007年1月1日,期限3年。节能设备的使用寿命约10年。假设本例合同期内实现的节能收益用于支付节能服务费。

(1)2006年末,接受节能项目资产。

最低服务费付款额现值=500000×2.6730=1336500(元)

引进节能资产入账价值=1336500+376000=1712500(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500000×3-1336500=163500(元)

借: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1712500

未确认融资费用163500

贷:长期应付款――节能项目应付款 1500000

――节能项目初始费用 376000

(2)2007年末,支付节能服务费用、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配表如表所示:

*尾数调整

应计提折旧=1712500/10=171250(元)

每年实现节能收益=7.3×12=876000(元)

按分成比例,可用60%的节能收益支付节能服务费。其余40%划归EMCo。

①借:长期应付款――节能项目应付款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

②借:财务费用 8019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80190

③借:制造费用――节能项目折旧171250

贷:累计折旧 171250

④借:制造费用――节能收益分成转出 350400

贷:银行存款 350400

2008年及2009年支付节能服务费用、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7年相关账务处理。

耗能企业实现的节能收益,不需做会计处理,自然体现在有关的账户里。

(3)节能合同期满,节能资产无偿移交耗能企业。这样,既能为EMCo日后进行维护保养等服务提供管理上的便利,又能提醒耗能企业按期将节能项目资产的折旧额计入相关成本。

2.EMCo会计处理方法

例:资料从前例。

(1)提供节能项目资产及初始直接服务,形成应收款项。

借: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1876000

贷:节能项目资产1336500

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 163500

银行存款376000

(2)分期收到节能服务费(即节能设备投资成本及获益)。

借:银行存款 850400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500000

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350400(876000×40%)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 54500(163500/3)

贷: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融资收益 54500

(3)每期分配节能收益时,应分摊初始直接费用,计当期损益。

借: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125333(376000/3)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125333

(4)如节能项目使用费愈期未能收回,可先用保证金抵付节能项目费用中所含的投资成本。

借:其他应付款――保证金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5)节能项目使用费愈期未能收回时,EMCo应停止确认节能合同费用中所含的节能服务收入,并将以前期确认的项目服务收入予以冲回,直到使节能设备投资成本全部收回为止。

借: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

贷: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

综上,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规范相应的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 信息化 财务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E―business)这一新经营方式使得人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重大调整。相关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财务模式比较分析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理论的影响

通过深入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的会计假设理论在网络经济新形势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已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互联网走进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各方面的今天,传统会计假设理论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虚拟企业联盟打破了原来会计主体假设的核算范围;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质疑;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可以随时生成财务报告;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纸化、非倾向计量交易成为现实。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存在清算和破产的可能。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经济活动的单位,通过消除实物度量的差异性而获得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的价值指标。这是会计计量的基本特色。

(二)两种模式的会计原则比对分析

1,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属于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依靠网络实现统一经营。交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

2,权责发生制原则现行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贵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公司存续的短暂性,决定了它不存在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也不需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

3,配比原则传统的配比原则要求当期的收人与成本、费用相对比,互相配合;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的配比原则,不是要求各期间收入与支出的配比,而是要求组成虚拟公司的合作各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合理分配。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管理融合体系

建立传统会计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财务模式。必须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即“三层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基于电子商务会计的融合体系,需要贯彻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会计信息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决策依据。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子商务会计融合模式下,通过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得会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降低了传统会计信息搜寻、联络等方面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提供方可根据已达成的契约、协议等,实时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财务信息的顺畅传输。

(二)会计信息电子化处理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电子手段,记录、计量和反映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例如,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生成。其目的是向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的披露更加实时和充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

(三)提供智能化会计服务

电子商务会计为经济主体提供的服务特征为:智能化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财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所特有的先进电子服务技术。查找、跟踪各电子商务网站的会计信息资源,与其他客户进行应用间的相互沟通,充分地利用Web共享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