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35:10
导语:在贸易企业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abstract: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business has provided a broad space.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business products richness handling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 work, commercial bank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however,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rather more obscure places, and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busi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目前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式仍相对比较简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挖掘仍嫌不够深入充分,银行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创新,但是业务人员通常忙于具体工作,对业务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各行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商票融资等基本形式,对比较复杂的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业务,因其涉及环节较多,风险难以控制则数量有限。
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如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为背景的融资,就有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商业发票押汇、商票贴现、汇款押汇等多种不同的称谓,各家银行的制度规定也各不相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2.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影响业务操作效率和质量。在业务初期,部分对国际贸易融资缺乏足够了解的业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加之市场竞争、业务营销的需要,在没有深入了解贸易背景和客户资信的情况下,降低条件为客户提供了打包贷款、授信开证等国际贸易融资,导致部分银行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不良贷款及信用证被动垫款。基于这一情况,部分银行业务人员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操作难度更大,再加上贸易合同、信用证、保函等均涉及英语资料,更觉陌生与深奥,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敬而远之,为其设置了较高的条件和环节要求,导致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普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更难申请,审批环节更多、时间更久,致使客户错失商机,进而影响了银行相关业务。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在实际业务中,银行和客户更习惯于选择传统的贷款品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总体发展规模与市场提供的空间和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4.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5.贸易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银行在操作业务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借鉴了国外及港台银行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法律基础的不同,如果不根据我国的法律规范银行、客户及国外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就可能产生业务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金融和商业票据、货权、货物、担保、信托等,要求法律上对上述各种行为的责权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但相关的立法对上述方面缺乏非常明确的规范。
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银行可通过对企业上下游贸易链所产生的资金流、物流的跟踪,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而如果有物权为保障,银行就可以不仅着眼于企业的规模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授信条件,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
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例如,根据部分大客户的出口项目需要,银行为企业提供集预付款保函、信用证保兑、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福费廷于一体的综合。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2.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较强,风险因素涉及层面相对较多,其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具有自身的不同特性,必须在风险管理的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转变,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信贷业务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具备国际结算知识,能够分析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并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难以配备足够的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因此必须集中银行内部的精通国际结算业务及信贷业务的人才资源以评估客户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建立专业科学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估体系,可成立与信用审批中心为并列或隶属关系的押汇中心以专业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和要求,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评估客户信用,控制风险。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3.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与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关注企业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担保方式不同,国际贸易融资更应关注进出口项目本身贸易背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资金流或物流。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客户在银行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的记录可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4.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
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如根据企业改善财务报表和加快核销退税的需求,推荐使用无须担保的福费廷、应收账款买断、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等。
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短期出口信用险项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保险与融资于一身,投保企业既可得到付款的保证,又可得到融资的便利,出口商在向银行申请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之前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无疑给融资银行多了一层保障,有利于申请企业取得银行的融资支持。
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如在进口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可利用银行提供的假远期信用证方式实现远期付汇的目的。
5.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立法部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应收集分析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和资料,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银行内部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2.4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国际贸易产生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是这个数据共享信息快速传播并且文化多元的时代,使得跨国性质的经济贸易活动成为可能。而就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来看,经济繁荣依赖于市场,而同时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为人类社会再次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提供可能,为市场带来新的生机。随着人们的思想进步,以及跨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也将商贸活动搬到了更大的平台上,让多人甚至跨区域跨国的商贸活动的实现成为可能,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国际局势大融合的背景下国际商贸活动的开展存在于更大的国际商贸市场上,这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可能性的同时也携带了巨大的风险,故需要审时度势,结合现代化下商贸经济活动开展平台的特点,以及时展下的新局势,对市场营销战略提出更新的要求。
1国际贸易
1.1国际贸易内涵。国际贸易,就其字面来看指的就是在国际大平台上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其经营活动同传统的贸易活动相比,经营范围由单独的有限制的区域扩展到了世界大平台上,能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看到,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就相当于拥有了更多的顾客,拥有了更多的被世界各地人所了解的可能性。就其贸易内容来看,国际贸易产生于时展多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下,故其内容被赋予更多形式变化的可能性,可以是实在的货物交易也可以是虚拟的文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交易,这一切的内容及形式的丰富性变化也是国际贸易发展下的新体现。1.2国际贸易特点。只有对国际贸易的特点有了详细地了解,才能根据国际贸易以及市场因素的不同性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故接下来将具体探讨国际贸易的现状环境并分析出其特点。1.2.1复杂性。从国际贸易活动开展的平台及环境来看,经济贸易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将会受到众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随着商贸经济活动开始走向国际化舞台,该商贸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接触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从商贸对象来看,经济贸易负责对象众多,比如一个商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经历市场调研、采样、采购、做样品、试用,最后才到最终的大批量投入产出,而在商品制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下的负责人都是商贸活动所要负责的对象,因此就贸易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对象的多样性来看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也难免会遇到由经济利益所引发的冲突,因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同而导致商贸活动的复杂化,这在交易频繁的国际贸易平台上更为常见。同时,国际贸易更多的是进行跨国的往来交易,而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文化、习俗的差异,这也要求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需要考虑交易对象其国家习俗理解文化差异性特点,避免因企业文化冲突导致的经济利益损失后果。1.2.2干扰性。国际贸易本身所具有的跨国多元化因素,就决定了该贸易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受国家多方面因素影响制约,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具有跨区域、跨时间、跨文化等特点,而作为影响国家重大决策走向的政治性因素,对贸易经济活动的开展起着严格的控制作用,因为一个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贸易活动必然要依靠于国家政治的支持,没有什么商业活动可以真正独立于国家进行,故政治性因素对于跨国进行的国际贸易活动起到强烈的干扰性作用,两国的政治性关系决定了两国的贸易往来,这在中美贸易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同时国际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商贸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的稳定性因素,以及贸易展开过程中与此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自然环境中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扰。1.2.3周期长。国际贸易还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这和国际贸易跨国交易拉大了时间以及空间上的跨度有关,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因为存在于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故需要企业在跨区域市场之间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经济贸易协商的目的,因此国际贸易活动在扩大贸易空间平台的同时,必将耗费更多的交流沟通成本,从而延长了国际贸易的周期性。从市场进入准则来看,国际贸易是指进入到不同的国际市场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经济贸易活动,而国际贸易在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国家之间差异化的市场准则所引起的矛盾,并且不同区域、国家对于贸易经济所指定的流程也有所不同,每个国家也具有属于自己的贸易经济法,国际贸易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繁杂多样的审批程序和商贸流程,这也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同时延长了国际贸易的周期性。
2国际市场营销
2.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作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MBA、EMBA等经典商管课程均将市场营销作为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块包含在内。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国际营销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定义的唯一区别在于国际营销活动是在一个以上国家进行的。“在一个以上国家”,表面上看差别很小,却说明了国际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2对国际市场营销优势的分析阐述。相较于国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覆盖范围更广,且具有更为显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营销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国际市场营销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在某个国家中,当一个行业发展到接近饱和,意味着其提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这意味着只有走出国门,对国际市场进行拓展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国外能够为产品生产提供更加优质的条件。如很多国际企业都愿意到政治稳定、人力成本低且消费能力强的国家投资建厂。通过国际市场营销可以依托全球市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此一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获得快速增长。其次,国际市场营销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外资的引进。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产品外销可以换取外汇,利用外汇则可以从发达国家引入行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工具。再次,国际市场营销可以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相较而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远高于国内,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必然需要将国际标准引入到企业中,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对经营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最后,国际市场营销有助于外销市场的保护,并保障原材料的充分供应。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通常会对进口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并设置限额。而若是选择在该国境内建厂,这样不仅方便获得原材料,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现有的外销市场,为市场的拓展奠定基础。
3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加强,国际市场已被大面积开拓,各国经济贸易活动也开始不再仅限于国内,贸易活动的走出去是时展下的总趋势,也是各国有效开展经贸活动的必然选择。因此,制定同时展变化相联系、适合国际市场生存,有利于经贸活动开展的市场营销战略,积极展开战略研讨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本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水平,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经济贸易的开展。
4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
4.1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手段。根据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性,以及跨国交易所涉及的地域、人文、法规的差异性,要求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时,根据不同区域国家的差异化特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营销战略手段,已满足区域国家的需求。根据现有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分析,制定出精准的战略方案,需要采用“STP市场营销战略”,“STP”中的“S”指的是划分市场,“T”指的是确立目标市场,“P”指的是精准的定位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战略,可以快速找到目标细分市场,根据国家差异性需求找到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商品,从而为本企业的跨国营销获取最大的利润。4.2掌握国际贸易实时动态。国际贸易的跨区域大型交易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涉及区域广泛,时间周期更长,而不同国家每天都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政治性、社会性问题,或者是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市场环境的变动,故跨国贸易的顺利展开,需要实时监控国际贸易动态走向,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需求,做好贸易活动的前期准备,构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贸易实务结构,以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4.3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最主要关注的还是商品的核心价值,质量以及服务。故要求国际贸易活动开展时更加注重提高商品本身质量,而不是靠一味地广告宣传,采用严格的国家标准规范对商品质量的合格性进行把关,同时,需要加强企业的售后服务,一个好的商品其背后必然有一套好的服务支撑,故要求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做好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以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从而为本企业打下国际品牌好的口碑,促进本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EDI系统概述
(一)EDI技术定义 EDI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树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本质上讲,EDI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通讯与数据处理技术,其英文释义为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中文释义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在两个以及两个业务目标之间实现信息的自动传递和交换,同时对交换的数据进行一定的结构化处理。也可以视为将一个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到另一个系统中的方式。
(二)EDI系统的组成
EDI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硬件设施,贸易伙伴的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以及通信设施等。第二,增值通信网络及网络软件,增值网是利用现有的通信网增加EDI服务功能而实现的计算机网络,即网络增值。第三,报文格式标准,EDI是以非人工干预方式将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应用系统数据库中,并把应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自动地传送到贸易伙伴的电脑系统,因此,必须有统一的报文格式和代码标准。第四,应用系统界面与标准报文格式之间相互转换的软件,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代码和格式转换。第五,用户的应用系统,EDI与EDP电子数据处理的延伸,要求各通信伙伴事先做好本单位的计算机开发工作,建立共享数据库。
二、EDI技术的特点
由于EDI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技术,因此会具备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处理自动化。使用EDI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具体的流程是:信息经过计算机传输到数据通信网络,然后再传递到商业合作者的计算机系统,完成信息的传递。由于信息的最终拥有者可以对信息进行自动处理,所以该项技术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第二,运作规范化。成熟、合理、科学的EDI系统必须建立在具有规范化的环境中,在商贸环境中采用报文的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递也是EDI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EDI报文也是当前商业化应用中最有效、最成熟、最规范的电子凭证之一。第三,单证格式化。在企业中,会对数据设立一定的格式,这种带有格式化的数据在企业之间进行传递时也是通过EDI技术来实现的。像订单、发票、发货单和收货单通知等等在企业的使用中都会具有特定的格式,并且具备行业通用性的特征。第四,报文标准化。EDI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高效传输以及自动处理的基本条件就是传输的报文务必保证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
三、EDI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EDI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生产成本的节约上,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对EDI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信息管理的不断优化,同时EDI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不同的层次取得的效益也有一定的差别。
(一)EDI应用能有效地建立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贸易机会
EDI技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可以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及时将各国供应商、中间商和能够及时采购商的各种商务信息进行正确的公开,如此一来可以增加企业在整个市场上的透明度,方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增加商机。改善企业的经营结构,使企业的运作更加合理也是EDI技术的另一重要特点,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而增加企业的贸易机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信息的分享,有利于企业之间达成和谐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多赢的良好局面。在使用EDI技术的前期会发现企业的实际合作伙伴会有一种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恰好反映了能够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有哪些,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二)EDI应用能有效地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当前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传统的贸易模式造成不小的冲击。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口商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零库存。这样一来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张,使用EDI技术可以及时将信息进行有效传递,通过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做到信息的正确传递,降低合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保证供需关系,实现生产企业的即时生产,提高效率。
(三)EDI应用减少了贸易障碍,提高了全球竞争力
在企业中使用EDI技术还可以有效降低或者消除国际贸易中经常存在的贸易障碍。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由于国与国之间具备一定的文化差异以及交易特点,在交易过程中难免发生矛盾,影响贸易的进行。使用EDI技术可以利用其中标准化的国际规定,各国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EDI技术的出现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交易标准,对于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也将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EDI贸易方式优化了运作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
EDI技术的运用促进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对于企业自身的内部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强化了管理,改善了运作机制。具体体现在:对组织的内部机构进行合理优化,由于EDI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的有效管理、统计分析和保存,因此使相关机构和人员变得更加精炼;EDI技术增强了信息的传输,对于企业之间的交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处理效率。
(五)EDI优化了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应用EDI技术进行贸易。具有计算机传输信息的重要特点,即高效快捷、信息量大。通过企业计算机系统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可靠性数据,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六)EDI在企业中的运用效益
企业中的EDI系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企业带来的收益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系统具备自身的周期发展性和特点,因此不同的阶段回去的不同的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在企业中创造的经济价值会不断上升,最终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设计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传统的对外经济贸易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使我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成为世界性跨国贸易中的一份子。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呈现增长的趋势,并已成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进步的中坚力量,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在我国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具有不断发展的优势,相关规定表明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不仅能够改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形式,也在逐渐降低我国传统的跨境贸易方式下的成本,从而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进行跨境贸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构的同时,能够促进关于外贸交易的多边流转,为企业进入外贸竞争的行列提供更多的机会。
1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现状
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只有创新发展,不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以往的经济模式,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来不会停滞不前,贸易的形式必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大环境,以国际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本国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调整,我国经济贸易总额中跨境电子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的进步得益于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发展,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创新,而电子商务平台也成为商务贸易的重点创新的对象。跨境贸易的发展繁荣,并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使我国对跨境贸易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国跨境贸易将跨境平台建设作为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及已有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国家对各省的跨境贸易平台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具有跨境贸易优势地位的省市进行具有自我特色的跨境贸易平台的建设。沿海城市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以及经济发展的开阔性将自身的优势不断进行跨境贸易优势的平台的转化,在解决跨境贸易中通关费时长、成本高以及处理繁琐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跨境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化的处理,将所有的缺点在新的平台建设过程中进行优化。跨境贸易自从在我们国家起步以来就在逐渐发展壮大,而在对相关的缺点进行处理和平台优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具有特点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将电子商务的跨境贸易进行综合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发展产业链也促进了相关产业模式的壮大。相关的跨境贸易平台将成熟的交易系统发展成为商业模式,形成具有特点能够完成固定交易的平台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模式首先是传统的跨境大宗交易模式,在传统的跨境交易模式中平台服务就是境内外的外贸企业在网络上进行销售贸易的平台,提供相关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各种信息使双方进行了解促进交易的完成。供应商能够在自己商品的特点基础上寻找相应的采购商进行商品的出售,而采购商则可以在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将自身需要的产品进行对比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通过平台的沟通,买卖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网络上的沟通,这样就促进了双方跨境贸易的进行,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贸易的效率。其次是综合门类的跨境的小型批发零售的平台模式,进行跨境的小型批发零售平台模式将中国企业或者个体卖家的商品在平台上进行网络在线交易,将处于不同国家的商品通过交易平台而免除相关的跨境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跨境贸易平台本身并不需要参与商品的交易环节,只需要为交易的双方提供可跨境沟通的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收取买卖双方的交易佣金进行平台的维护费用和盈利。另外跨境交易平台还有独立性的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平台自己进行相关的海内外跨境贸易将目标商品进行买断,并只在自己的平台进行交易将商品进行海外的销售,通过国内加工进行商品的加工,直接销售给海外消费者的跨境贸易模式,而平台所转去的利润就是将商品进行购买加工和销售出去的差价。最后的平台模式为专业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从平台的名字就可以明白平台是为跨境贸易提供相关的服务信息为主的,专业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能够为交易提供相关的贸易支付平台以及物流客服和相关的咨询服务等内容,以此来帮助企业的跨境贸易的顺利完成,平台的收入主要依靠于平台提供的贸易服务。
2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总是将贸易的各方面复杂化,这是因为贸易所处的传统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在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贸易已成为快捷有效的交易,而跨境贸易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不断增长,各国在跨境贸易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相关的跨境贸易平台的产生,不同的环境下结合各自的特点而产生的跨境贸易平台,使跨境贸易平台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时候却不能够顺利进行,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进步,而对于跨境贸易平台而言其相关的企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要,但是这些产业往往是包含着各个方面的内容和不同的产品生产的企业,将这些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平台贸易进行有序进行是促进跨境贸易平台进行产业链整合的重要发展,跨境贸易平台的产业链的把控难度大也一直是跨境贸易平台缺失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产业链中物流和售后等没有保证,甚至是企业商品的生产质量和进度等都不是平台可以直接进行控制的,因此能够进行平台的产业链中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促进产业链的进步可以使平台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模式的整合和创新,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缺陷进行对症下药采取相关政策,在产品方面平台可以结合自身的运营系统对产品的需要进行预测,从而进行产品的存储,甚至可以进行提前备货,这样可以加强平台对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有所保证,也可以提高对产品成本的把控力度。跨境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跨境贸易平台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各个省市对跨境贸易的发展,在不断对跨境贸易的电子商务平台模式进行发掘和创新。不仅从事外贸的企业进行跨境贸易平台的建设,一些传统的企业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也开始将企业产品进行外销,因此由于各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总是会出现相似的情况而不断导致跨境贸易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当前跨境贸易产品的货源以及商品的相似性程度较高的特点都会导致跨境贸易平台建设的拥堵,影响平台的个性化发展。而海外商品本地制造等模式也使竞争不仅是跨境之间的竞争,也存在于本地的制造商们之间的竞争。能够将跨境贸易平台进行服务贸易的升级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逐渐进行海外产品和本地制造商的信息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本国消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为跨境贸易平台的差异化发展提供竞争渠道,促进平台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对自身不断创新。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要在合理的法律范围内进行发展,在产品知识产权方面进行细化了解,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业务形态,而在跨国贸易中具有各个国家多边贸易的特点,因此跨国贸易中会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尽量控制在合法的范围内,从平台的建设开始就要由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只有确保平台发展的合法化才能够保证跨境贸易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在跨境贸易中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消费者的青睐。
3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设计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力度的加大和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跨境贸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建构过程中也出现平台模式相似的局面,许多平台开始进行自我的平台创新,在相关的方面不断进行个性化的建设,在形似性极高的跨国贸易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贸易发展的需要,而物流和客户方需要进行创新已开始成为竞争的开阔点。跨国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产品进行统一运输到国内,再进行统一的邮发,可以节省物流的成本以及由平台直接确保商品的质量和数量。许多企业在进行跨国贸易的过程中开通了保税模式能够缩短商品的配送时间。在进行跨国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创新的过程中进行保税模式和直邮模式的创新是促进智能化发展以及在客户大数据的操作中进行客户体验服务的重要方式。当前经济的发展使跨国贸易的平台模式必须在经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够逐渐脱颖而出,逐渐发展的平台模式使跨国贸易竞争不断激烈,进行平台创新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跨国电子商务的平台模式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建设出适合本地区或者本企业自身产品的平台模式才会使跨国贸易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并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将平台的潜在优势以及独具的特点进行不断扩展和创新。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将大数据应用到平台中进行两者优势的整合,促进产品的数据化管理以及客户的数据化服务。
4结语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促进贸易的发展结合起来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做法,将跨国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作为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消费者需要的重要前提。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建设跨国贸易平台促进自身的优势发展,发挥产品优势。平台优势的建设需要对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完善,这就要求在建设初期就要对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在平台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对平台进行优化处理。只有加大平台的管理力度和平台的创新建设,使平台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够在平台的创新和完善中促进企业跨国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都艾尼,妮鲁帕尔•艾山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6).
[2]娜.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5(08).
[3]殷明.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加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努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的前期调查形成制度化,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办法,提高银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汇管理;现场核查;方法探索
现场核查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衔接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和柜台业务核准工作,对外联系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涉汇主体。现场核查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外汇管理的权威和效力,因此,对现场核查的流程及方式、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十分必要。
一、现场核查准备
现场核查准备须以非现场监测提出的需要纳入现场核查的企业清单为基础,结合国际收支形势及调控重点,根据现场核查人员配置和当期管理要点,确定现场核查工作顺序,明确优先核查的企业名单,并确定后续核查的时间安排。
1.企业范围界定
一是对外汇局在重点监测结论中确定“列入现场核查”的企业实施现场核查。二是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企业实施核查。
2.异常原因分析
现场核查要以非现场监测分析掌握的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梳理落实企业指标异常的本质原因为目标。现场核查实施前,核查人员应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特别是非现场监测阶段的监测记录和结论,对被核查企业有关情况进行进一步剖析,指明核查方向,增强核查针对性性,提高现场核查效率。
(1)了解企业各项监测指标。熟悉导致企业纳入重点监测的异常总量核查指标,根据各类明细数据和信息,进一步确定企业指标异常的具体现场形式,如进口多付汇、出口少收汇、来料加工工缴费率过高等。
(2)深度挖掘存在异常指标。通过分项监测及企业报告情况,对存在异常的指标按时间序列进行深度挖掘,初步得出某项指标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3)比较分析综合指标。查看企业进出口商品等明细数据是否属大型设备、大宗商品或税务关注类商品等,通过直接投资系统等其他外部信息渠道进一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结合经验初步判断导致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异常的问题所在。
3.数据资料准备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贸易收支业务规模与特点;表现异常的监测指标、可疑交易明细数据;非现场监测过程中形成的历次监测记录与结论;服务贸易、收益、直接投资等相关项目收支情况;被外汇检查部门立案查处的有关信息;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分类或关注信息。
4.核查顺序确定
核查企业确定后,根据企业指标异常程度、异常收支涉及的时间段、异常金额的大小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先后顺序。
(1)异常和可疑业务,包括涉及合同或易对手或交易商品或贸易类型等,较为明确的企业。对于通过非现场监测和分析已全面掌握企业信息,找到异常原因的企业,确定核查的一笔或多笔业务,进行核查。
(2)异常和可疑业务发生的时间段较为明确的企业。对于此类企业,需集中火力在某个时间段,深度挖掘企业信息,对异常时间段进行定位,优先进行核查。
(3)对于存在异常或可疑、但收支规模较大的企业需要全面、深入地展开核查。企业异常收支规模较大,从海量数据中逐一找到异常原因往往比较困难,需要综合其他各类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比如,可以按照合同号码比对相关数据,确定需要核查的异常和可疑业务,有针对性开展核查。
5.核点确立
现场核点的确立要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外汇管理工作重点及外汇收支结构特点,在外汇资金流入较多的阶段,侧重流入企业核查;流出多的时候,则侧重流出企业。货物贸易的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和主流贸易方式,都可确立为现场核点。
二、现场核查实施
1.审核企业报告
一是审核报告内容的准确性。重点审核企业报告的报关额、收付汇额、贸易信贷报告、差额报告等数据与监测系统的数据是否一致;二是审核企业说明解释的真实性。通过对企业提交资料的分析,判断报告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挖掘异常或可疑业务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审核企业关于指标异常原因解释的合理性。
2.约见谈话
约见谈话是企业报告核查方式的进一步延续。约见谈话应把握约见节奏,严格控制间隔时间,避免企业通过重新签订合同、提供虚假报告、准备假账等非法手段隐瞒事实,应付现场核查。约见谈话分层次逐级进行,一般程序为:业务办理人员、高级业务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约谈对象的层次准备不同的谈话要点:对于业务人员侧重于业务办理的微观方面,对于高级业务人员侧重于业务背景的中观方面,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侧重于外贸整体形势的宏观方面。
3.现场调查
在企业报告或约见谈话基础上,企业对导致监测指标异常或可疑的业务仍无法提供合理解释的,可进一步采用“现场查阅和复制被核查企业相关资料”的核查方式,核实企业核查期内货物贸易的真实性。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通过企业报告和约见谈话无法合理解释的,可以采取现场调查:非现场监测结果偏离较大异常或可疑资金流金额较大;企业报告和约见谈话过程中,存在解释不合理,持抗拒态度或遇事推诿,且有重大违规嫌疑;单个合同项下累计单边货物流或资金流较大;其他较为严重的异常或可疑情况。
三、现场核查相关材料的审核方法
1.基础单证审核
基础单证真实性审核是指将日常使用的申报单、关单、箱单等日常单证比对合同的有关内容进行单单、单证的检查和核对,从而发现问题。单证审核应遵循合规性、全面性和对应性的审核原则。
单证审核的方法包括纵向审核法和横向审核法两种。纵向审核法指以信用证或合同为基础对规定的各项单据一一审核,要求有关单据的内容严格符合信用证或合同的规定,做到“单证相符”。横向审核法是在纵向审核的基础上,以商业发票为中心审核其他规定的单据,使有关的内容相互致,做到“单单相符”。
单证审核要点有:一是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是审核重点。二是单证是否齐全,货物名称、数量、金额等是否一致,单证出具或提交的日期是否符合规定,特殊单证是否按规定进行第三方认证确认等。三是提供的文件名称和类型是否符合要求。
2.财务数据审核
企业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状况的详细记载,其中涉及的原始会计凭证,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外汇业务的本来面貌。核查前,应基本熟悉常用到的会计科目,并掌握单个会计科目借贷双方反映的经济生活以及各会计科目之间的密切联系。常用到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来料加工料件台账和入库单证、应付职工薪酬、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等。
3.贸易信贷数据审核
贸易信贷与贸易周期息息相关,掌握行业贸易周期,有效甄别交易行为的真实性。不同行业的贸易周期一般都存在差异,掌握不同企业的贸易周期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企业贸易情况,结合贸易方式和行业特征,审核贸易信贷数据与贸易周期是否相匹配,并据此判断企业贸易信贷是否合理。
4.关联数据审核。
货物贸易收支过程中,存在与人民币跨境交易、非贸易、资本项目关联的情况,如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合并收支,外商投资设备物品产生的单边货物流。审核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被核查企业主体,不区分结算币种,将其本外币货物流和资金流全部纳入核查范围。核查中需关注报关币别与结算币交叉、深加工结转项下人民币结算等业务。二是完整呈现资金流动链条,延伸核查企业购汇前本币资金来源或结汇后本币资金流向及用途,以判断识别异常交易行为。
四、现场核查分析
1.单证分析。充分运用内部系统数据资源,综合考察企业资金收付、进出口、贸易信贷、以收抵支等单证信息,结合企业性质、规模及历史贸易收付汇业务特点,逐家对被核查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及总量差额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2.报表分析。报表资料(财务报表、验资报告、外汇收支情况等)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外汇收支、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变化最终会通过财务报表项目或者会计科目增减变动表现出来。因此,将总量核查数据与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审计报告附注披露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相关会计科目的培养变动是现场核查的重要方法。
3.综合信息分析。货物贸易涉及商务、海关、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综合分析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是查证企业报告差异原因的有效途径。采用商务部门审签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三来一补企业国内购料申请表相关信息核查来料加工企业工缴费率;采用海关审签的加工贸易手册核查企业的进出口报关价格;采用税务部门审签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核查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出口销售收入;借助人民银行征信部门的企业融资信息、支付结算部门的人民币资金来源与流向信息等,分析判断数据差异是否真实合理。
4.行业周期分析。不同行业的贸易周期一般都存在差异,掌握不同企业的贸易周期能够在核查时给核查人员一个企业运营的基本轮廓,能更深入地剖析企业贸易情况,结合企业的贸易方式和行业特征,审核企业贸易信贷数据与企业贸易周期是否相匹配,据此判断企业贸易信贷是否合理。就出口而言,加工贸易企业的贸易周期一般为2.5月至3个月;矿产品出口的贸易周期一般超过90天;一般商品货物的出口周期大约在90天内,出口流程大致相同,但随货物的生产周期不同、合同签订的结算方式的不同也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异。就进口而言,随进口货物的不同,海关检验的时间存在差异,同时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的货物的定价方式的不同,付款周期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转口贸易管理 原因 问题 建议
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资流入趋势愈加明显,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了解外汇资金通过不同渠道流动的情况和特点,掌握异常资金流动的趋势和规模。从我国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来看,2010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3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结售汇顺差3445亿美元,对总顺差贡献率达到86%,其中转口贸易外汇收支顺差175亿美元,毛利润率达到33.7%,远高于5%左右的国际经验值。关注经常项目顺差的快速增长,深入分析转口贸易外汇资金流动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完善管理政策,抑制异常资金流动。
一、转口贸易的概念及方式
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中转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对中转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的形式多样,根据货物流通渠道不同,可分为单据处理贸易和再出口贸易两种方式。单据处理贸易方式是指交易的货物直接从出口国运往进口国,货物并未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而中间商仅涉及交易单据的处理。再出口贸易方式是指交易的货物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在第三国不经过加工再销往消费国的贸易方式。由于单据处理贸易方式实际上是货物所有权的再出口,可以避免货物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的繁杂手续,节省运费、保险费和手续费等费用,减少风险,还可缩短交货时间,有利于进口商抓住货物销售良机,从而实现较大的利润,因而单据处理贸易方式逐渐取代再出口贸易方式,成为当前转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二、转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转口贸易具有低成本高利润的特点。转口贸易交易货物不用报关,无需缴纳关税,而且货物不用经过中转国能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因此,企业通过转口贸易能简化流程,节约时间和规避关税,使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促进了转口贸易业务快速发展。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了转口贸易发展。现行政策将转口贸易外汇收入纳入待核查账户管理,实行“先支付后转出或结汇”管理,防止利用转口贸易渠道提前收、结汇。而转口贸易人民币收入无须遵从此规定,可直接进入企业人民币结算账户,不但能规避汇率风险,还能加快资金回笼,因而以人民币结算的转口贸易收入大幅攀升。
(三)汇差利差的不断扩大促进了转口贸易发展。境内企业将内贸转为转口贸易可同时享受人民币升值汇差收益和境外低利率融资。操作模式为:境内A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为境内B公司的境外采购商,A公司改变以前境外采购后直接卖给B公司的方式,而是转口卖给境外C公司,再由C公司卖给B公司,B公司开立远期付汇信用证进行贸易融资并延迟付汇,这样B公司可同时享有人民币升值和低融资成本的双重收益。
(四)境外投资增加扩大转口贸易规模。近年来,国内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公司,转移生产加工基地,间接带动了转口贸易的增长。
(五)部分行业项目扩张使转口贸易成为企业投产前的“试金石”。如有的企业新项目上马。在正式投产前,企业以做转口贸易形式,积累上游客户资源,累计报价经验。
三、当前转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口贸易真实性较难把握
1、转口贸易中,企业的货物流与资金流并不同步,有的先有资金流,即买方预付款先到,企业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两年才出货;有的先有货物流,即企业先寻找并锁定货源,待国际市场价格合适时方才寻找买方出货。转口贸易中,货物流和资金流相分离,“两头在外”,企业只需提供进出口合同、发票等相关材料就可以办理收结汇和核销手续,银行和外汇局只能审核单据表面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交易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难以核查。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成为异常外汇资金可随意跨境流动的缺口。
2、对转口贸易的利润率缺少公允的判断标准。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个别企业的转口贸易利润率超高,有的企业甚至只有申报为转口贸易的外汇收入而无相应的外汇支出,由于转口贸易的利润率受到进货渠道、市场行情、运输成本、正常货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难做出准确合理估计,过高的利润率容易成为资金转移的渠道。当然转口贸易利润率偏高也存在客观原因,比如:企业收付汇的时间不匹配,存在先收再支出的情况,造成收入金额大于支出金额;企业从保税区采购货物再销往境外,由于付汇时不需申报,而收入被申报为转口贸易,造成收汇数据远大于付汇数据。
(二)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监测水平不高
1.对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的监测手段还有待完善。目前贸易付汇核查系统提供了转口贸易数据监测和预警功能,可以对异常交易进行筛选,但对于转口贸易的利润率尤其是单笔合同项下的收付汇情况无法设定预警指标进行监测。
2.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的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具备数据组合监测和设定预警指标筛选等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交易线索,但目前系统中缺少根据转口贸易特点设定的利润率等指标,不利于及时发现异常交易线索。
1.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网络交易平成一系列以商品贸易为中心的各种经济事务活动的交易方式。它不仅仅作为交易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播商业信息的媒介。电子商务充分体现了高效性、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经济贸易方式的缺点,尤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现代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现代电子商务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包括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硬件技术服务,还包括软件网络贸易程序设计、信息传输及网络维护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企业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中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能够为经营者提供智能化的贸易管理和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贸易活动的智能化。智能化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只是以产品的数量作为贸易活动的重点,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知识和技术的拥有作为分配财富的关键点。电子商务中的贸易更多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现代电子商务的应用体现了网络贸易的优势。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媒介的网络贸易能够大大降低贸易双方的贸易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技术的优点得到了充分体现。经济贸易双方均可通过网络资源获得有利的信息资源,找到适合交易的对象,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和商业洽谈,大大降低成本。网络的高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办公实现了客户间文件的传输以及订单的办理订购、洽谈、签约等各项贸易手续,带动了商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高效率完成,大大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在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中,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因素。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比较滞后,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交易双方都存在着贸易的风险,并且容易引起贸易纠纷。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也去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这样在各国及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便存在了屏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将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应用存在着物流不畅的问题,阻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管理较为分散和多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物流行业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容易造成物流的不畅。此外,物流行业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顺应电子商务信息化的潮流。
2.我国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本身在应用电子商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网络规模较小。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我国的外贸企业中计算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任然有限,这些使得外贸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电子商务应用的范围狭窄,程度低。我国的企业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应用水平较低。外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并广泛开展业务活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三、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对策
1.针对电子商务外部环境问题对应的政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基本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建立需要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为贸易参与者统一的行为规定便于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健全的法制法规可以为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造更好地贸易秩序,让贸易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建立完善的信用保证体系,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提供信用保障。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商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商,同时需要银行等机构进行完善的资金流动记录及企业信用状况的监督和记录,各部门协调统一制定信用度评定标准,及时对各企业进行统一化的信用度评定,并对各企业的贸易行为及时监督,对其信用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认定。
2.投资企业网络信息化基础建设,扩充人力资源,提高电子商务的利用率。
外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加快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电子商务的利用。企业本身需引进相关的硬件设施,聘用并培养合格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学习和借鉴应用现代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的企业成功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和贸易主题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充分的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抓住国际合作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跨越了国家和地狱的界限,但是也产生了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各国有关部门加强对话合作解决。同时加强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技术等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商务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施,不断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经济中的应用和完善。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起到了影响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