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服务贸易

时间:2023-06-06 15:35:13

导语:在现代服务贸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服务贸易

第1篇

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生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全市服务业扩量提质,现就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依托我市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总部经济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企业总部、行业总部,形成企业总部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引进总部与培育总部相结合。既要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我市,又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具备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分离的本地企业总部做大做强。

二是总部经济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不能脱离本地的特色产业,要形成总部经济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企业总部与行业总部相结合。既要积极鼓励单个企业建设总部,又要支持行业企业集聚设立行业总部,充分发挥行业的信息、技术、标准等资源共享优势。

四是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推进企业总部项目建设。

五是总部经济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要把企业总部基地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走高标准、高品位和高档次的集约型发展路子,重点推进以商务楼宇为主的企业总部平台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商务环境,建设现代化新区。

二、发展重点及产业导向

(一)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

发挥我市的交通区位、资源获取、服务环境等优势,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外企业总部与我市现有产业紧密结合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管理、核算、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重点引进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力强、对地方财政贡献度大的企业总部。在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引进的产业导向上,主要包括:以光机电、临港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主的制造业企业总部;以物流采购、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科技研发、品牌销售等为主的服务业企业总部。

(二)积极培育本地企业总部

充分发挥我市的制造业集群优势和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主导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已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的企业,由制造向研发、营销、物流、品牌等延伸,优化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重点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带动强的支柱产业总部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励本市优势企业特别是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扎根*,加快成长壮大。对于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层次高的本市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在本地企业总部培育的产业导向上,包括:以服装、箱包、造纸、童车、洁具等为主的制造业企业总部;以物流、商贸、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企业总部。

(三)积极支持行业总部

积极发挥行业的资源共享优势,重点鼓励我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行业性总部大楼,鼓励行业企业入驻行业性总部大楼,推动行业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增强行业整体的对外辐射能力,加快提高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载体。

三、规划布局

*市企业总部园规划布局在*南市中央商务区内,企业总部园东至南市路,北至胜利路,西至市民广场和新华南路,南至河道,规划面积492亩,主要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的制造业、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业、商贸业等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总部,并培育发展本地具有特色、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总部。

四、政策措施

(一)总部企业资格认定

在我市设立总部的企业指:

1.国家和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

2.省市确认的大型企业(集团);

3.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4.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外企业(其中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5.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经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认定的新兴行业的市内外领军企业等。

(二)上述五类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符合以下条件,经认定可享受本意见中的各项优惠政策

1.从市外引进或市内在外企业返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纳税登记在我市;

2.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我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3.在国内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上述第五类的单个企业可实行“一企一策”。

(三)经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查并报市政府批准为总部经济用地的地块,可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四)健全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

1.本市企业进驻企业总部园设立企业总部的,3年内给予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环比原企业增长10%部分100%的补助。

2.对从市外引进、在我市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3年内给予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100%的补助。对从市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市外经营业务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

3.来我市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经认定后可享受市政府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推进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

4.符合产业导向,进入企业总部基地购买土地建设总部大楼的,给予实际投资额1.5%、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补助;特殊项目市政府将予以特殊考虑;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购房房价1.5%、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补助;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依据有效支付凭证按年租金给予20%、累计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补助。租房和购(建)房补助不重复享受,但可就高享受。

5.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并实施技术改造,可享受市政府关于鼓励技术改造的扶持政策。

(五)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我市的,可优先办理。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六)大力引进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特殊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科研支撑和充足的人才支撑。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市政府相关规定享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七)加大对企业总部基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绿化、通讯、网络等设施,为总部企业创造优良的基础环境。

(八)完善企业总部基地功能平台,在推动写字楼、总部楼宇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商业、公寓、金融、产权交易、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停车场等设施,使企业总部园建设成为高标准、高品位和高档次的微型CBD。

(九)总部企业凭认定书可享受由市招商部门全程代办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享受行业重点企业待遇等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为总部企业融资、上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配合做好通关协调等工作,为总部企业在货物进出关、主要高级管理者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

上述各项财政补助除享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其他有关政策的项目外,所需补助资金在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列支,按(平政发〔2009〕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和地方财政贡献挂钩的补助按财政体制确定的分成比例由市本级和镇(街道)分别承担,镇(街道)承担部分由其自行兑付。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强化协调。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重点项目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服务业发展局,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总部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依法健全总部企业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总部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及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市工商、财税、统计等部门要增加总部企业识别标志,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总部经济的政策、意义和进展情况,在全市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2篇

近10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867亿美元。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却表现为持续的贸易逆差,贸易竞争力低下,现代服务贸易部门比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偏高,这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演变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界定

服务贸易规模指服务贸易总量,包括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结构是某一类服务贸易的出口或进口额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或进口额的比重。

目前,我国统计把服务贸易分为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音像及其他商业服务。本文将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按附加值高低分为三大类:传统服务贸易、现代服务贸易和其他商业服务贸易。现代服务贸易是相对传统服务贸易来说的,传统服务贸易附加值比较低,包括运输和旅游服务,现代服务贸易附加值较高,包括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是除了上述两大类以外的服务贸易。从附加值高低的角度对一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考察一国的技术应用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

二、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分析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7亿美元,增长了65.16倍;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从0.6%增加到6.5%。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国中的排名也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但是服务贸易自1992年进口额92亿美元超出出口额后,连续出现了近20年的贸易逆差。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扩大,2009年服务贸易逆差达295亿美元。

分阶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进出口分别从1982年的18.7亿美元和24.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580亿美元和1286亿美元,27年间分别增长84.5倍和51.9倍。期间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两个重要的分界点,一是以1992年为服务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的分界点,该年之前我国服务贸易均为顺差,本阶段我国服务总出口额达402.8亿美元,进口279.09亿美元,累积净外汇收入123.71亿美元。第二阶段自1992年起,除个别年份外,服务贸易均为逆差。该阶段年均保持29.3%的增长速度,其中进口年均增长32.4%,出口年均增速26.1%,进口规模和增速均超过出口,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另一个分界点是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正逢我国入世初期,我国开始履行入世承诺,大大降低了国内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使一向封闭的国内服务生产者置身于国际强手的竞争中,服务贸易此时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并被赋予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任。至今该阶段平均增速为19.4%,其中出口平均增速19.45,进口平均增速为19.5%,服务部门逆差有增无减,传统服务贸易逆差由2002年的29.1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270.3亿美元,而现代服务贸易额逆差也持续上升,由2002年的76.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3.9亿美元。但是此阶段现代服务贸易额比重出现持续上升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根据1997-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类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除2003年和2009年外,表现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的120.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高点408.4 亿美元,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7年的49.3%上升到2001年的高点54.1%,此后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又出现反弹,比重由2008年的27.9%升到2009年的30.9%,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5年后位居第三位,所占比重仍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19.2%。运输服务比重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了23%,跃居第二大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此外,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9年占比达7.4%和14.5%。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附加值高低的出口结构来看,传统服务贸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依然占据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从2001年的高点68.2%逐年下降,一直到2009年为49.2%。现代服务贸易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1年以后上升趋势明显,从2001年的9.7%上升到2009年的31.3%,9年间增长了近2.5倍,并在2008年比重首次超过其他商业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期间偶有反弹,但幅度很小,2008年后已经居于现代服务贸易之后了。

2.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根据1997-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2003年之前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但是比重先升后降,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又降至2008年的22.9%,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的高点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到2009年比重为29.5%。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但整体大致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附加值高低的进口结构来看,由于本身运输和旅游的比例偏高,因此,传统服务贸易的比重一直居于首位,从2001年的高点68.2%,下降到2009年的49.2%。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呈连续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占比7.3%上升到2009年的31.6%。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3.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结构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从1992年以后一直为逆差,且逆差呈逐渐扩大的趋势。1997年到2009年总逆差从32.2亿美元扩大到295.1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是最大的逆差来源,2009年为230.3亿美元,占到总逆差额的78%,剩余逆差主要来源于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两项,逆差额分别从1997年的8.7亿美元和4.9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97.1亿美元和106.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服务一直呈现顺差的部门,顺差额最高在2006年达到96.3亿美元,但是在2009年首次出现了逆差,为40.3亿美元。另外,其他商业服务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从附加值高低的差额结构看,从1997年到2009年传统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状态。在2001年之前,一直是最大的逆差部门,但在之后现代服务贸易部门一跃成为最大的逆差来源部门,随后的几年逆差有减小的趋势, 2009年逆差额为83.9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一直呈顺差状态。

三、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低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一直很低,且增长缓慢,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比重仅从20世纪80年代的0.7%和0.5%增至2009年的3.3%和5.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同期美国两项指标占比分别为14.2%和10.65,英国为7.2%和8.2%,明显高于我国两项指标的比重。

(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

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占货物出口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10%左右,近几年服务贸易占货物贸易的比重未见上升还略有下降。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分别占比为11.5%和88.5%,服务贸易比重不仅远低于印度的28.7%,英国32.5%,美国23.1%,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4%近9个百分点

(三)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

一是我国贸易服务呈现逆差,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1286亿美元,进口1581.1 亿美元,逆差295.1亿美元。二是中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传统领域,运输和旅游服务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很低。

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努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整体水平

理论上认为,一国服务贸易的提升必然要以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基础。我国国内服务业发展程度低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因。政府应该努力打破服务业垄断因素的存在,增强服务业竞争,注重服务业部门结构的优化提升,鼓励服务企业“走出去”。国内服务企业要尽快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战略,并进行相应的企业结构调整提升。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3篇

[论文摘要]辽宁省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服务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竞争优势。

辽宁省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服务贸易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国际吸引力也不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发展落后;二是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差异性较大;三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因此,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这是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前提,也是今后辽宁发展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和根本方向,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改变当前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现状,从而推进辽宁经济建设,加速东北振兴进程,以增强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一、辽宁省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07年我省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额59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总额353.25亿美元,增长24.7%。在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132.54亿美元,增长3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57亿美元,增长51.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172.45亿美元,增长25.5%,加工贸易出口164.44亿美元,增长22.6%。进口总额241.47亿美元,增长20.3%。在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0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进料加工贸易进口77.06亿美元,增长5.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口28.21亿美元,增长33.6%。

实际使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844项,合同外资金额20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合同外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89个,合同外资额161.6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的77.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9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0%。其中,投向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2.5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90.7%。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发展落后。在辽宁省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服务贸易出口多集中运输、邮电、旅游、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对辽宁工业发展的拉动。同时,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是辽宁省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虽然近年来一些新兴服务业,如物流业、旅游业、保险金融业、以及会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在省内中心城市发展很快,但是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尚显不足,和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存在差距。

2.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房地产业、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沈阳和大连。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且缺乏规划和特色定位。

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另外,在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走出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分析

(一)服务业需求潜力巨大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区域经济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辽宁是我国现代产业发达的省份,近年来服务业长足进步,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产业升级、社会进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现代服务业开辟了发展空间。这些都为服务贸易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业发展具有竞争优势

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优势产业地位和突出的牵动作用。辽宁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旅游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全省有旅行社近千家,旅游星级饭店近500家。而且,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自然风光奇特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有国家级旅游景区(点)93家,其中,国家A级11家,国家AA级46家,国家AAA级12家,国家AAAA级24家。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外汇收入也在持续增加。

辽宁省还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沈阳故宫、清福陵(东陵)、清昭陵(北陵)、抚顺清永陵、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古城)、九门口长城。潮阳牛河梁遗址、兴城城墙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也在准备申请。这些都是辽宁省的旅游资源优势。

(三)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具备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一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决策,使辽宁省成为国际资本投资合作的一个热点地区。特别是东北亚经济圈内的日韩等国家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同辽宁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积极性很高。在辽宁发展的韩国大中小企业有6000多家,为外资银行在这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并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诸多优惠政策,为发挥辽宁省原材料、装备制造及其他重要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改造调整步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国家为促进东北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所给予的进出口优惠信贷、增值税改革、外资优惠政策、出口企业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资金等扶持措施,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对辽宁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支持作用。四是商务部首次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指出,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将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五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资进入金融市场、加强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交通运输业等。由此,辽宁的开放领域讲进一步扩大,辽宁服务贸易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四)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

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与关内通达的门户,是连接东亚与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拥有东北最大的空港、海港、信息港和最稠密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区位优势明显是外商对辽宁省投资环境最具吸引力因素中的首选。辽宁南临渤海、东靠黄海,海岸线资源丰富,拥有2292.4公里海岸线,627.6公里岛屿岸线,宜建港岸线168公里,沿海港口6个,分布在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东北经济区对外贸易额的87.6%、辽宁省对外贸易额的94.7%都是通过港口运输完成的。“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将投资643亿元,只能观点加强沿海主枢纽港口建设,以煤炭、集装箱码头、大型专业化原有、铁矿石接卸码头建设为重点,调整码头布局结构,推动老港区功能调整,改善主要港口航道条件。同时,辽宁省全省公路密度达35.6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路网主体格局。随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道路运输以沈阳为中心辐射13个省辖市,形成了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运输网络,为开展方便、快捷、高速、直达的道路运输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超级秘书网

(五)信息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信息服务业是先到服务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性产业。辽宁正在推进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决策,信息产业已被确立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辽宁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中心。“五点一线”战略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内在需求正在转化为软件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事辽宁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也是广大海内外IT投资发展的机遇。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正致力与营造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简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一推动服务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在这样的发背景下,辽宁要结合自身的一些发展服务贸易优势,牢牢把握这次机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体系,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让服务贸易成为辽宁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郭斌:《辽宁服务业走开放之路》,《中国经贸》2006年。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第4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18-03

一、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津市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势头依然良好。2010年,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44.7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六位。其中,服务出口额6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6%。贸易逆差收窄,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日趋合理。

(一)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天津市是国家第一批认定的软件出口基地,并先期跨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据统计,2005年以来天津市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速在20%以上。在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新兴服务业出口发展也日益迅速。特别是2011年,电子信息、邮电等项目出口同比增长325.12%,金融服务项目出口增长156.32%,各项咨询服务出口增长135.69%,计算机和相关服务出口增长68.52%,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处于逆差,2011年天津市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4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了513.81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服务贸易的相关部门中,交通运输项目进出口额最大,政府部门的进出口额最小。从出口方面看,交通运输、建筑、其他商业服务和人文、休闲部门的出口总值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在85%以上。从进口方面看,运输、专利与特许、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人文与休闲部门的进口额比重较大,这四类服务项目的进口额之和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交通运输、专利、特许及人文、休闲服务项目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他类的服务项目进口额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促进体系不断完善

天津市商务委作为全市服务贸易工作主管部门,于2005年12月成立了国际服务贸易处。天津市有关委局和综合部门、各区县商务主管部门设立服务贸易联络员。部门联动、区县一体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已经确立。2012年上半年启动了天津市服务贸易协会筹建工作和服务贸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品牌建设工程,“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强

近年来,天津市在发展金融保险、物流运输、旅游服务、文化贸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07年天津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以天津港集团、北方电影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服务贸易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天津市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基于天津市服务贸易相关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运输、建筑、人文、休闲等产业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其中运输业是促进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产业;建筑业的出口比例增速较快,发展愈加迅速;人文、休闲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也保持30%以上,说明人文与休闲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巨大的专利与特许贸易逆差表明天津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天津市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进出口额及其比较优势也从侧面反映了服务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以消费为主,生产较落后。

三、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特大型口岸城市和经济中心之一,发展服务贸易具有巨大潜力与优势。但当前天津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劳动资本、资源要素禀赋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较大。资源要素禀赋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与国之间贸易比较优势差异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样,人力资本更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现代国际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天津市第三产业及建筑业的社会从业人员在全市所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为1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在全市人口中所占比重为50%,劳动力资本对天津市服务贸易总体比较优势的拉动作用比较突出。加大劳动力资本投入有利于提升天津市运输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建筑业社会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入有利于提升建筑业的比较优势。

天津市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进口总额、劳动力资本的水平与服务贸易总体比较优势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技术外溢和技术模仿对服务贸易总体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同时技术模仿的拉动作用更强。对运输业而言,由进口带来的技术外溢对天津市运输业出口的拉动作用很强,提高运输业进口额有利于提升天津市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天津市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处于逆差,且各产业发展并不均衡。运输、建筑、其他商业服务和人文与休闲是天津市服务贸易出口的重点产业,运输、专利与特许、其他商业服务和休闲是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口的重点产业。从发展潜力来看,天津市的运输、建筑、人文与休闲业更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但是,天津市的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天津市的运输、建筑和人文与休闲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其他产业则处于劣势。

从影响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看,劳动力资本、资源要素禀赋以及技术外溢是影响天津市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此外劳动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具有更重要的贡献作用。所以,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建立良好的育人和留人机制为基础,从而为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储备更多、更优质的人力资本。

四、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

天津市政府应加快制定服务贸易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摸清发展基础,为决策提供依据。加大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力度,普及服务贸易知识,储备发展力量。

(二)合理布局,发挥带动作用

在区域层面,重点推动滨海新区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力度。在行业层面,以影视动漫和新闻出版为重点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在企业层面,跟踪服务50家重点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引领行业和全市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三)强化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建设开通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天津子站,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宣传,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组织企业参加中国服务贸易大会、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深圳文博会、大连软交会等大型展会,宣传天津发展成果,推介重点企业和产品。积极扶持企业赴境外开展各类洽谈宣传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四)突出重点领域,优化发展环境

以服务贸易统计直报工作为重点,探索建立天津市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建设东疆保税港核心区的重大机遇,研究制定扶持政策,跟踪服务企业,促进天津市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商贸、文化贸易、中医药等服务贸易重点行业扩大出口。整合优势资源,高起点打造服务外包聚集区。在信息技术研发、医药研发、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与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合作。完善服务体系和促进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应创新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指导服务贸易企业全力提高发展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协调促进的机制氛围,努力实现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跨越。

在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的基础上,从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应当坚持“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新兴服务业为方向”的发展思路,适应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潮流和天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天津市地方业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应将运输、建筑和咨询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将电信、旅游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作为重点扶植产业。

(五)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培育新兴服务贸易行业,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在大力发展天津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产业的同时,应着力优化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使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转变服务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提升天津市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积极培育新兴的服务贸易产业,促进传统服务贸易产业技术升级,不断提高天津市服务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紧紧抓住天津市跻身“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契机,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大项目,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相应地带动软件、动漫及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较大幅度增长。

(六)推动和实施服务自主品牌发展战略

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企业唯有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优势品牌,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现代服务企业。全面研究规划现有服务出口品牌,从中确定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给予重点扶持,使其逐步做强做大。

(七)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服务业的发展对新一代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挥人力资本在服务业中的作用。要重视服务业人才培养,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在学历教育、企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鼓励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服务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应制定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人才发展规划,使人才素质结构适应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服务业结构优化与促进就业相统一。要重视人才引进,根据服务业的特点,大力引进旅游、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商贸流通、文化传媒、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亟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经纪人才。同时创造条件,以优厚的报酬、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的人才来天津从事现代服务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提高天津市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庄丽娟.国际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郭抿媛.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7).

第5篇

一、入世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稳步推进

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我国政府承诺全方位、有步骤地开放服务业市场。在列入服务贸易开放减让表的33项内容中,包括一般商品的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和物流配送在内的商业分销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以及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度较大;电信、售后服务、视听服务中的电影院建设和经营、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开放的领域;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行业也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在分地域开放的领域,如金融、保险、电信增值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都列入了开放名单,广州和上海成为第一批开放的城市之一;在不分地域开放的领域,如运输、文教等领域,对外资的市场准入程度也大大提高。根据我国政府在议定书中的承诺,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1―6年内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

总体看来,我国对服务贸易的开放承诺水平较高,在服务贸易12个领域中,针对9个领域做了具体承诺。在160个细分领域中,针对102个做了具体承诺,明显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水平。200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快,对一些敏感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和运输等9个领域,约90多个分部门作出了开放承诺。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全部的市场准入承诺的平均数为57.4%,平均比例为38%;在国民待遇方面承诺的平均数和平均比例分别为57.4%和45%,皆高于其他国家。

入世十年,我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12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对性政策法规,开放我国服务贸易市场。截止到2010年,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在自贸区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开放也不断增多,先后与东盟、智利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5个补充协议等。

二、入世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成效显著

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稳步扩大,运输、通信、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出口迅速增长,深化了与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近3年来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减少,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一)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加入WTO以来,我国明确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致使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26.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645亿美元,其中,出口1933亿美元,进口17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7%、18.38%及19.0%。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服务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分别为第12位及第9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升至第四位,进口升至第三位。虽然与欧美等服务贸易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

(二)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额比重下降,建筑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讯服务等新型服务增速提高,而部分高附加值行业则出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1年,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及进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的比重分别为88.6%及82.4%,2009年则分别降至76%及70%,2010年,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5%。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增势强劲。2010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和广告宣传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1%,比2001年上升 15个百分点。

(三)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收窄

加入WTO以来,由于运输、旅游、金融、专利使用和特许等行业一直呈现逆差状况,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仍处于逆差格局。但随着商业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咨询等领域出口的强劲增长,逆差状况明显收窄。“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服务出口增长了4.6倍,顺差增长8.7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出口分别增长了4倍和3.3倍,年均分别增长38%和34%。2010年,商业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咨询四项顺差分别为184亿、94亿、63亿和77亿美元,分别增长2.1倍、1.6倍、92%和47%。此外,文化、广播影视、教育、中医药服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迅速增加也是造成顺差收窄的主要原因。

(四)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相对集中

截止到2010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从主要领域的进出口情况来看,香港及美国分别为我国运输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市场,所占比重约为50%;旅游出口市场集中于香港地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上述四地占有近六成的份额;美国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是东盟,2010年我国对该两大市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合计占该行业出口总额的一半;香港地区是我国咨询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盟和美国,占比均超过20%。

(五)服务外包成为新增长点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5年来,随着服务外包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我国的服务外包也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中逐渐崛起。近5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10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国际外包合同执行额403.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56.8亿美元,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已涌现出中软、东软、文思、软通等一批营业额超亿美元、人数超万人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国服务”正逐渐迈向世界。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未来取向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要营造更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及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的交流与合作,消除服务贸易壁垒,争取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要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构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新优势。具体应把握下面四个方向:

(一)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协同增长,应把握三个思路: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对现阶段能够提高货物贸易出口附加值的服务,如运输服务、商业分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会展和广告服务等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在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谈判中,逐步将服务贸易领域纳入到区域协议谈判的范围,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优势项目纳入与他国服务贸易谈判的博弈之中,利用货物贸易优势,争取更多的服务出口空间。三是加快服务行业协会的建立步伐,充分发挥货物贸易行业协会的经验和优势,加强两协会的合作,互通信息,共同研拟及应对国际竞争。这样就可以使中国的商品与服务资源获得最优化使用,形成对外贸易发展的合力和内生动力,实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最优化效应。

(二)发展中开放与开放中发展

在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发展应是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与总方向。要采取有步骤、分层次、分地区的渐进式服务贸易开放策略,并把握好四条开放路径:

首先,应根据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及状况,包括优势、劣势、潜力等,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统筹规划并协调制定各行业的市场准入政策,在既考虑国际规则,又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保留度。

其次,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的开放,逐步推进商业、对外贸易、会计、法律资讯的开放试点范围,审慎并适度地实行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开放。

第三,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根据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状况,对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可加快开放步伐,对中西部地区可采取先行先试的方式逐步开放。

第四,对港、澳、台地区可实施优于其他外商的开放政策,甚至可以实施对港、澳、台地区在服务业领域的全部开放,即享受内资待遇。

(三)抓准突破点,构建新优势

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传统服务贸易、开拓创新现代服务贸易,抓准突破点,使我国的服务贸易逐渐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通过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巩固发展传统服务贸易

旅游是我国进出口最多的服务贸易行业,也是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领域之一。2009年,我国旅游出口408.4亿美元,进口437亿美元,分别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总额的27.9%和27.6%。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神秘的东方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世界旅游组织数据称,中国2010年国际游客数量达到5598万人次,已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国家,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旅游外,运输服务贸易也是我国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236亿美元,进口466亿美元,分别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总额的18.4%和29.5%,逆差239亿美元,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目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高逆差的现象,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与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符,需要着力予以发展。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优化结构并非传统意义所说的弱化传统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而是应该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旅游、运输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借助货物贸易的发展经验和发展优势,打造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服务贸易品牌;在传统服务贸易同时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的基础是现代服务业,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在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要抓准突破点,通过重点发展一批可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整体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鉴于我国的国情,当前可重点发展四类现代服务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贸、保险、旅游、房地产业;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咨询、信息、中介等专业服务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持作用的教育培训、公共服务业等,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之成为我国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的支柱。

3、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未来一段时间,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在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逐步扩大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体应走好下列三条成长之路:

ITO产业成长之路。要大力发展软件开发、测试、咨询业务,重点发展定制软件、嵌入软件业务等,要通过ITO产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业务流程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医药研发外包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BPO企业成长之路。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BPO服务外包企业,要力争培育10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中大型领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第6篇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第7篇

“十一五”以来,天津市服务贸易以年均15%的增长速度保持稳健发展。2010年,天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44.7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服务出口6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6%3。天津服务贸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以来,天津市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在20%以上。在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新兴服务贸易出口迅速发展,2008年天津市通讯、邮电出口同比增长35.37倍,金融服务出口增长1.45倍,咨询服务出口增长1.22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53.26%。二是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天津在发展金融保险、物流运输、旅游服务、文化贸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方面取得突破。2007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以天津港集团、北方电影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服务贸易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将重点扶持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现代中医药、物流运输等20个品牌和项目,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出口新优势。

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河北省服务贸易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河北省服务贸易收支占经常项目收支的比重偏低,一直维持在4-6%的范围内,与全国平均水平9%之间的差距明显4。河北服务贸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规模偏小。2010年,与居全国第一位的上海服务贸易额1046.7亿美元相差甚远,河北省服务贸易总额为34.6亿美元,仅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占全省GDP的0.11%,服务贸易额排位由2009年的第十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十三位。二是结构不合理。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出口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如运输、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而技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比很低,2010年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邮电服务等行业的服务贸易额占比仅为6.4%。三是发展速度不快。2010年服务贸易额超越河北省的四川、陕西、湖北分别同比增长51%、77.62%、22.52%,河北省同比增长只有1.3%,低于全国增速25.1个百分点。四是各市发展不平衡。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外汇收支主要集中在秦皇岛、石家庄、唐山、廊坊和保定等五个设区市。2010年,这五个设区市的服务贸易额分别占全省的32.48%、21.7%、16.73%、13.57%、7.4%,合计为91.88%,而其它六个设区市的服务贸易总和仅占全省的8.12%5。“十二五”时期,河北将按照“两区一带”规划布局,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突破,带动服务贸易全面发展。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潜力分析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有丰富的各类市场信息和足够大的交易活动总量。北京地处京津冀经济区中心,与周边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强。北京拥有连接世界各地的航空运输体系,同时拥有连接华北、东北和西北的便利交通体系。北京是中国内陆地区服务贸易的重要中转中心,其创新能力在国内领先,使其在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合作中能够充当贸易创新的尝试者,起到中心带动引领作用,并协调区域间合作。

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其滨海新区内的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京津冀区域进行对外贸易活动的枢纽。天津是首批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并先期跨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天津因港口中心城市这一独特区位条件,在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并于近年取得了突出成绩,能够为京津冀区域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和联系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畅通渠道。河北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且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与北京市和天津市相比较低。河北省487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其港口运输在全国处于主力地位。河北省的贸易伙伴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很多本身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国家,如巴西、印度、伊朗等,因此可以为北京和天津提供多元化的市场,使京津冀区域的对外经济活动范围得以扩展。

京津冀三地具有良好的服务贸易合作基础,京津冀经济区有1.2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全国市场总容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虽然区域内省市服务部门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总体上三地的服务贸易合作可以给彼此带来产业结构的融合及互补。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在各自省市的优势和劣势之间形成互补,从而为区域服务贸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来说,合作可增加区域服务贸易的收益,而如何通过有效协商达成协议,是形成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机,提升服务贸易的层次和素质,增强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以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并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促进区域内部服务贸易结构升级。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托,积极参与区域及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不断增强自身活力。以合理统筹协调机制为前提,引导区域合作健康发展,逐步把京津冀区域建设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服务贸易都市群。对于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战略构想,一方面要使服务贸易合作更为顺利,另一方面要更专注于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北京要成为区域服务贸易创新和示范基地。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创新服务贸易模式,开拓新兴市场,并抢占商机,利用现代化手段为京津冀区域提供实时的服务贸易市场供求信息,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服务贸易的资讯平台和示范基地,带动区域内部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和水平提升。因其有着良好的服务业发展基础,以及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北京应对现有的服务贸易水平加以提升,积极开展现代服务贸易。

天津要成为区域经济资源对外流动的枢纽。凭借其发达的外贸流通业,以及外贸流通企业数量众多的基础,依托其贸易港口城市的优势,为京津冀区域的经济资源流动提供便利。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一流“国家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目标,天津应提升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推动离岸业务增长,加快扩大在岸外包业务规模,着力推进服务外包项目招商,加大对重点服务外包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招聘、受训的推动力度。河北要成为区域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源储备库。河北在人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具有北京和天津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可以利用京津两地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多元化的服务贸易人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并在提升本省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京津两地输送合格的人才。河北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开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快发展国际旅游业,同时应加快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进程,为河北的服务贸易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对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独立性较强、贸易部门联系较松散,因此要加大力度宣传区域贸易合作的优势,使本地区政府部门、贸易管理部门以及服务企业充分认识到区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要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与配合,形成推动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的合力,达成合作共识,共同制定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区域内服务资源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引导服务机构寻求本地区之外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京津冀区域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内部发展要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要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北京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天津的对外港口资源、河北的人力资源等这些基础条件,加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合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贸易合作制度,加快制定京津冀区域服务资源合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循经济规律来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市场来调节经济主体有序运行。

要以政府主导的宏观层面合作为主线,要有关于服务贸易行业之间合作的系统性计划,同时要增加微观层面的合作企业数量。而且要有长远眼光,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审视服务贸易的合作问题,善于借鉴其他经济领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切实优化服务贸易合作的大环境,并配套改革其他间接相关领域,推进合作模式创新的进程。

北京是京津冀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其生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天津和河北的生产业发展则相对不足。京津冀区域应协同发展生产业,尤其是北京要发挥带动作用,通过三地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分工合作,优化区域服务贸易结构。

第8篇

[关键词] 新兴服务业 发展 对策研究

目前服务业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差,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提高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一、新兴服务业的特征

新兴服务业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生态旅游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它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新兴服务业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其服务辐射范围也比传统服务业大得多。由于新兴服务业的经济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因此发展新兴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作用

1.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新兴服务业将成为其他产业的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经济社会功能,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丰富和拓展我国文化特色,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能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新兴服务业成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新兴服务业在现代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高端环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国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迫使中国的服务业必须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新兴服务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3.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很快,顺差很大,但中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更是处于相对劣势,存在较大贸易逆差。增加新兴服务业产品进口既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又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所以就目前来说增加新兴服务贸易进口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4.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新兴服务业本身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由于技术进步往往首先发生在新兴服务领域,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咨询、培训及其他信息。二是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有利于吸引外国新兴服务业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引致先进技术流入。三是国际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中国的新兴服务业加快技术进步以提高竞争力,并由此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5.增加我国劳动就业。中国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密集程度高,劳动力素质较差,向其他部们转移较困难。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有利于扩大新兴服务业出口,增加劳动就业,促进和谐发展。

6.提高我国服务业抗风险能力。如果国内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增加对国外的依赖,受人以柄。例如,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东南亚国家过度依赖国外的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最后导致整个亚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有利于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战略

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新兴服务业分为“深度挖掘”、“加强扶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四类。

1.“深度挖掘”旅游、运输、劳务输出、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旅游业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一大行业,尽管近年来增长缓慢,但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40%左右,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总量规模就扩大近0.5个百分点。旅游贸易要抓住契机,深度开发,提高规格和结构。中国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深度挖掘可以带动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使之产生规模效益。

2.“加强扶持”咨询、音像、体育、教育、医药卫生等服务业。这些部门尽管目前金额不大,实力不强,但从长远来看,需要支持和发展。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在调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应该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适当强化体育、文艺等文化贸易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应该支持其发展。

3.“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文化、金融保险、特许专利等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很大的新兴服务业,要制定发展战略,重点推动其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其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可以作为中国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4.“优先发展”服务外包和软件业等服务业。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兴起。虽然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具备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应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开拓服务外包业务,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而“软件业”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是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软件业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无形的服务贸易方式转变。

四、对策建议

1.宏观上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重视教育和人才。新兴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我国应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第二,鼓励竞争和创新。竞争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则,多数服务必须在与顾客的交互作用中产出。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而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高要求的竞争和创新。

第三,采取较灵活的发展政策。加大对优势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有优势的新兴服务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在世贸组织有关框架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新兴服务业均衡发展。

第四,加快新兴服务业开放力度。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增长。

2.微观上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采用渠道致胜策略。从理论上讲,服务国际化的渠道与有形产品没有多大分别。但服务的国际化进程受服务特性的制约,出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很小,契约进入方式主要对服务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的企业适用。所以,新兴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式,其中又以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在东道国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多数会选择独资经营。

第二,采用质量致胜策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因素”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从目前国际竞争的势态看,对新兴服务业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提升新兴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采用文化致胜策略。文化不仅多样性而且无处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对商业活动有巨大的影响,服务企业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在新兴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文化冲突会更多、更明显。对发展跨国服务贸易的企业来说,要尊重东道国所在地的文化,实行员工本地化,具体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在保持自身本质特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文化。

参考文献:

[1]郑长娟徐建中: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国际商务,2005(1)

第9篇

服务贸易是将服务或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随着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早已突破一国范围,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而国际服务贸易也已成为服务贸易的主体。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跨越国界进行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即服务提供者在本国境内向他国境内消费者提供服务,或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商业存在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概括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具有以下特点: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交易过程与生产、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贸易保护更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服务贸易管理更具复杂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各国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量达到了3645亿美元,其中出口量为1712亿美元,进口量为1933亿美元。①2011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为2005亿美元,其中出口量为904亿美元,进口量为1101亿美元,进出口总量同比增速达到20.28%,出口量和进口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7%和23%。②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居世界第四位,进口量仅次于美国、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

作为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排头兵,上海的服务贸易总额同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增长率超过了全国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弥漫全球的2008年,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达到了7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1.6%。2009年至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46.7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8%;服务贸易进口640.3亿美元,同比增长42.9%,服务出口额和服务进口额均位居全国首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2.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1.2%,服务贸易对上海经济贸易的贡献程度进一步加强。

(二)上海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迅速发展

上海服务贸易商业存在体现为外资企业在上海的商业存在和上海企业在境外的商业存在两个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进入成熟期,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势。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2/3,未来几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据WTO秘书处测算,通过商业存在进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左右,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通过项目外包、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上海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吸引外国资金与项目进入服务业。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论是签订合同项目数,还是合同金额或实际吸收外资金额,都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563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15.64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服务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本地企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等方式扩大对外投资。到2009年底,上海已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达到1329个。①。表2反映了主要年份上海对外经济合作的情况。

(三)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200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2%,到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4.2%。上海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连续八年高居内地各省市之首。如今上海服务贸易规模不仅大大领先于内地诸多省市,而且与新加坡等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上海市商委国际服务贸易处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2000年,香港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而现今已分别降至1.83倍和2.01倍。②(四)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速《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划分的十二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额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贸易,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

三、发展与开放服务贸易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形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不仅是货物贸易中心,也应是服务贸易中心。上海要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而要形成这种新型的贸易发展模式,上海自身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即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事实上,一些世界公认的贸易中心城市,在其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如在新加坡,服务业是其经济支柱,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正是依托这四大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才确立了其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体制的影响,上海选择了重工抑商的发展模式,这虽然使上海成为了我国的工业中心和制造业基地,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形成了第二产业比重畸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偏低。世界发达城市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会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2008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并明确提出加快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4月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了《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具体和细化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和措施。2010年3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上海要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准确把握服务贸易市场,找准发展方向。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对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生产性部门,因而生产业将成为未来服务业战略升级的一个重点方向,将出现专业分工精细化、与制造业融合等新趋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已成为上海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上海经济战略大转型的“新引擎”。

(二)有利于上海发挥其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促进贸易发展

上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拥有深水海港,可通达世界主要港口。它又位于长江航道的起点,可通达内陆诸多省份,因而上海的命运始终是和水运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上看,每当“海禁”解除,贸易放开,上海临江滨海的地理优势,就变得得天独厚了。正因为如此,后,上海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和西方文化的登陆,租界的出现,西方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使上海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结合原有的江南文化元素,最终成就了后来被称为“海派文化”的独特城市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有人归纳主要有三:第一是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吸纳新事物,变革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滞,善变而不拘一格,从戏剧艺术、学林百科到南京路、淮海路的商品橱窗广告,都体现出灵敏、变化新颖的特点,丝毫没有传统文化的矜持;第三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近代上海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充满五光十色的商品和西方文化,“海派”正视这个现实,迎上去,接受它,融进自己的变革中,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新陈代谢。①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灵活应对、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质,成就了近代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远东金融中心。据统计,1935年上海有外资银行28家,总行设在上海的华资银行162家。此外,尚有信托公司11家、汇划钱庄48家、储蓄会3家、邮政储蓄会业局1家。这些金融机构又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数千个通汇点,②不但在全国主要城市有分支行,而且在小城镇也设有办事处和钱庄,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金融网络。商业是上海最传统、最发达的行业。193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公共租界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工业人口占18.28%,商业人口占16.36%,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人口占0.45%。而据1946年对上海290万就业人口的统计,从事商业的人口占19.76%,高达50万。在商业中心的黄浦区,从商人口甚至高达45%。①近代上海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上海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进取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开放具有高度的相容性。而闭锁、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只能使上海止步不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被喻为“计划经济的排头兵”,但重工抑商使上海失去了远东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昔日金融、商业、贸易、运输、加工、旅游等诸多功能已为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再一次显现,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精英人士来到上海,不但为上海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高端的人力资源,加强了上海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上海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提升了上海文化中原本就有的开放性特质,更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和提高开放水平创造了机会。

四、发展与开放服务贸易,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探索服务贸易有效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权力分散在政府各部门,例如金融服务由银监局管理、旅游服务由旅游局管理,这种分头管理的模式有利于专业化管理,但不利于各部门统一协调。应探索一种既有利于专业管理,又能协调、统一的跨部门联动机制和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了由市商务委牵头、各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模式,但在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管理权限方面,尚待进一步进行合理的分工。

(二)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在法律制度层面,我国已经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开放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也有所加大。自浦东新区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新区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中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上海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某些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外资介入依然有一些隐性的壁垒,这些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可考虑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层次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的原则之一是谨慎渐进,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上海市政府已《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一步主要应研究如何落实《纲要》,出台促进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应在财税、金融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对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及项目予以支持。政府还应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服务贸易促进工作,针对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需要重点促进的行业,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很多企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世博园区设立展馆,向世界展示自己,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契机。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企业今后进一步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扩展了思路,那就是企业应主动参加各种展览,而政府应鼓励企业参与各种展会,积极在上海举办各类推介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服务贸易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