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时间:2023-06-06 15:35:14

导语:在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训练

一、在问题解决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的“四能”培养,即: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考虑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注重练学生思维,使他们形成发散思维,对他们的今后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一位教师创设带领学生去游乐场的情境。每个学生带了58元钱。游乐项目有以下4种:激流勇进28元,过山车30元,滑梯9元,摩天轮10元。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游乐项目,最好把58元钱正好花掉。

生1:玩1次激流勇进,玩1次过山车。28+30=58元。

生2:玩1次过山车,3次摩天轮。28+10×3=58元。

生3:玩1次过山车,2次滑梯,一次摩天轮。28+9×2+10=56元。

生4:两次摩天轮,3次滑梯。10×2+9×3=57元。

生5:玩一次过山车,两次摩天轮30+10×2=50元。

游玩即将结束了,教师分别让学生汇报游乐情况。听了学生的汇报后,教师问生4:“你剩的一元钱打算做什么?”生4:“我打算送给生5,这样她可以玩一次滑梯。”师问生3:“你剩的2元钱打算做什么?”生3:“回家把它放到储蓄罐里,攒多了献给灾区的小朋友。”

通过这道习题,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解决了乘加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了数学。

二、在尊重个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用不同的方法来体验数学。比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节课。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把4种车分类。

首先,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图上有什么?

生:小轿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大卡车。

师:你认为这些交通工具,谁和谁可以是一类,为什么?

生1:我认为公共汽车和大卡车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小汽车和自行车是一类,因为它们是红色的。

生2:我看应该分3类,4个轮子的小轿车和公共汽车是一类;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是一类,6个轮子的大卡车是一类。

生3:可以按照大车和小车来分,公共汽车和大卡车都是大车;小轿车和自行车都是小车。

生4:小轿车、大卡车和公共汽车都是走快车道的,它们是属于机动车;自行车是走慢车道的,它属于非机动车。

生5:我是按照有挡风玻璃和没有挡风玻璃区分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生活经历、知识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感觉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分类就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角度。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数学”,并赋予他们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权利,珍惜学生那种想象的丰富性,让他们带着主观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将感性认识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在算法多样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实现算法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选择算法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强迫学生选用教师指定的算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与他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距,提出自己算法的不足,从而产生优化自己算法的内在需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师:(讲台上摆放着一个大盒子,内装杯子,教师出示算式:17-8。)谁能根据算式编一道题?

生:超市里有17个杯子,卖出8个,还剩几个?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展示了讲台上的杯子,盒子里有10个,外面还有7个,恰好17个。)

师:题目编得不错,谁能上来拿走8个杯子?

生:老师,我能打开盒子吗?

师:为什么要打开盒子呢?

生:因为外面的7个杯子要拿走8个,不够拿,所以要从盒子里面拿 。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说出了不够减,要向十位“借”的道理。通过这名学生的表达,其他学生在头脑中很容易就建构了“借位”的思想。

生:我两只手拿不了,给我一个塑料袋吧!

师:好!你怎么装?

教师关注学生怎么装,也就是让学生说出怎样算的问题。在这里,作了一个概念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动手,还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让台上的学生与全体学生共鸣,以学生装杯子的过程说出了教师要教的算理。

生:我先把7个杯子放在塑料袋里,再从盒子里拿1个放在塑料袋里,我就可以拿走8个杯子了。17-8=17-7-1=9。

师:真是个好办法。可是,塑料袋不是环保的物品,最好不用,还有其他办法吗?

除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之外,教师更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拿法(算法)来解决问题。

生:那个盒子可以拿走吗?

师:行。谁能一次拿走8个杯子,纸盒就可以送给他。

第2篇

关键词:学习目标;教学模式;当堂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应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本人就这一方法的实践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先学――揭示学习目标

所谓“先学”是指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揭示,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在揭示目标时,教师的语言应简明扼要,具有准确性和明确性,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目了然。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制订这样的学习目标:①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意义;②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先学”的指导。

二、后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所谓“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依靠自己或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教学内容:这里指的教学内容应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不能解决和掌握的问题,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性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坚决不教。②明确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学尺度,明确知识应达到怎样的深度,避免出现“就题讲题”的现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除法”时,通过观察学生的先学成果,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运用竖式计算“7.65÷0.856=?”和“10.25÷12.5=?”时,并没有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同样的倍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失误进行点拨: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先将除数的小数点右移使其变为整数,然后将被除数的小数点右移同样的位数(位数不够时加0),被除数小数点右移的位数取决于除数小数点右移的位数。然后提出问题:“谁能说一下小数点右移位数取决于除数小数点右移位数,而不是被除数右移位数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小数除法的内涵,以突破教学难点。③明确教学方式:让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先讲,在讲不对的情况下,由教师适当补充。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要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使他们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经过一定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完成。正如“砌墙”,这一动作并不难学,但是要想真正砌出又高又直的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和操作才能实现。所以说,课堂训练的时间应以15~20分钟为宜。

第3篇

一、保持思维热度

心理学分析,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最短的,一般只有一节课的1/4。因此,教师得根据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来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有效互动。如:认数教学中,可以编一些儿歌,帮助记忆,让思维更形象,有动感。解决问题时可以创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采用故事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保持思维的热度。

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中年级的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对于师生间的互动已能形成一种自觉意识,但有时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就会导致他们的思维过程平缓,被动。因此,也需要采用一些方法让他们的思维热起来。除了创设故事情节,这时,更需要创设生活情节,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更积极的、多角度的去考虑问题,让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他们这时已是比较理性的,睿智的,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因此,教师应该在怎样学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新知识的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在会的基础上探索不会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方法与策略的指导、点拨,让学生体验知识间的联系与建构过程,让他们的思维在不同的起点上进一步得到强化有效训练。

二、 细化思维过程

1、计算教学,让思维更敏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从表面看,看似简单,大多教师认为,只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加强训练,多做习题,没有什么思维的训练,其实不然。因为计算的速度能反映一个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熟练程度首先在于方法的掌握。因此,计算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练,还得通过让学生多说来熟练方法,进而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达到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如,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让学生说出笔算过程:321×54,先用个位上的4乘321,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对齐4),再用十位上的5乘321,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对齐5),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总之,计算是一种技能训练,多样的计算,不同的方法,通过多说、巧练,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2、动手实践,让思维更缜密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会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当问到为什么这样用时却答不上来,原因在于公式推导的过程不清晰。因此,这部分教学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探讨发现。学生只有真正参与思考了,他们的思维才会清晰,记忆才会深刻,否则教师讲的遍数再多也无济于事。如圆的面积推导中,只有理解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由来,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面积计算公式。如此系统长期的加以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掌握,更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3、解决问题,让思维更灵活

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开放式试题,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策略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在六年级综合复习教学中出示: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①算术法②比例解:③分数法解:④倍比法解:⑤方程解。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高效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的需要,学生书包的“重量”必须逐步减轻,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数学必须进行适当的训练,要想高效练习,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

策略一:小步走,快反馈,训练要及时

课堂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新授内容的教学宜采用“小步走,快反馈”的教学方法,确保课堂训练的及时性。新授内容应适当分成几个环节,每一环节教学之后及时进行适量的巩固训练,这样安排训练学习内容少、间隔时间短,既照顾到了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也符合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紧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前面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老化”,有利于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图形的旋转》一节的教学可分为四个组块:旋转概念、旋转性质、旋转作图、旋转应用,在每一组块里面及时安排适量的巩固训练,旋转概念学习后安排适量的辨别识图训练以巩固概念,旋转性质学习后让学生有机会及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巩固性质,旋转作图也是对旋转性质的应用,教师示范后应立即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旋转应用让学生欣赏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美妙应用,体验感悟数学美。

策略二:重基础,有梯度,训练要有层次

课堂训练既要照顾基础好的同学,也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符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选题应“重基础、有梯度”,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新授课课堂训练选题应以基础为主,因为学生对新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 “老化”、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训练的思维层次,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既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吃得下,也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吃得饱。基础题、中档题、稍难题的比例一般约为7∶2∶1。

策略三:敢放手,敢于等,训练要独立

我们这里确保课堂训练的独立性,不是说数学课不需要合作交流了,数学学科需要热烈的合作交流,但更需要静静的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课堂训练应遵循“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原则,问题应设置在学生的能力最近发展区内,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尝试操作,独立“碰壁”“转向”,独立走向成功的彼岸;不要一看学生做不出来就急于讲解,因为听懂不等于学会,学生自己通过艰辛思考领悟得来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听讲得来的效果,我们要敢于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独立书写解题过程。这里我们强调独立书写解题过程,因为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想出来到说出来再到写出来,其实是一个思维不断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过程。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体会数学思考的魅力,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策略四:勤反思,多提炼,训练要能拓展

讲评要讲解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更要暴露典型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变个别同学的典型错误为全班同学的经验教训。课堂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巡视,然后选择解题过程正确规范的和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正误对比板演或展示。讲评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题多解:本题还有哪些解法?哪种解法更为优越?一题多变:添加或减少条件后怎么解?条件与结论置换后怎么做?图形运动变化后怎么解?讲评要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要与学生一起提炼解题过程中所蕴含的解题规律、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第5篇

一、和谐性

现代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朋友式的和谐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双边的活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爱老师、喜欢老师,导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喜欢上数学课,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趣味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等紧密联系。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欲望越强,学习动机则越强,学生学习效率也越高。因此,在数学课堂练习中,我们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初中学生好动的心理,设置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游戏、竞猜等娱乐环节,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我设置了下面的一道练习题(竞猜活动):随机请一位同学在心里先想一个“数”,然后将它乘以3,再减去5,最后请他告诉我结果是多少,我便能“猜”出他想的“数”是多少。请同学们揭穿其中的“奥秘”。

三、时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设置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习题呈现方式的时效性。如在学习同类项的概念时,我设置了如下练习:

1.判定下列各式是否为同类项

(1)5x2y和3x2y (2)-3x2y和4x2y

(3)-x2y和4yx2 (4)3x2y和-y2x (5)2和3/4

2.如果式子2x3ym-1和-7x2-ny4是同类项,那么,m=

n= 。

按上面的顺序,先后逐一展示上面的练习,让同学完成。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的表象揭示其本质,理解同类项概念的要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四、开放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主动探索是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练习探索问题时,应具开放性。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我设置了如下的一练习题:如图,在铺设铁轨时,两条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已知∠5是直角,那么再度量图中已标出的哪个角,就可以判定铁轨是否平行?为什么?这样的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平台,激活了课堂气氛,枯燥的数学知识被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生均得到了发展。

五、实践性

数学中的课堂练习,应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使其进一步热爱生活,乐于学数学。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时,我设置了如下的一道练习题:如图,有一块玻璃通过测量什么,就能判定相对的两边是否平行?为什么?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需要,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传统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贯通了教学结构的各个要素,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则像机器一样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向学生灌输着事先准备好的知识内容,即“讲授—示范—提问”;学生也像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即使学生能够自我把握和控制相应内容的复习、练习,也很难脱离教师的掌控。尤其是对于相对有些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来说,这样机械、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很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扼杀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会使小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各种测试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辅助教学方式,对这种消极因素的形成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材的编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略了内容的实用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很难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乏味和困难。再有,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也会使教师失去努力研究和探索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动力,使教师失去了在数学教学中深入研究、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

随着时代进步,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对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矛盾。而且,由于利益的驱动,各种民间办学组织、社会上一些团体和个人办的补习班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认可,以至于不惜代价地把学生送入课后班和补习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我们急需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对近年来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所做的努力和尝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从中分析、 探索、实践,推出新的、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必须适合能让小学生和教师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新课改实施后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施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转变,传统教学中完全由教师一人“独揽”课堂话语权的现象有了改善,教师能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也能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多大提高,重“教”轻“学”的现象仍然存在,从我们对遵义地区的一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现状调查中不难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数学教师仍然延用着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支粉笔 + 一张嘴 +一本书”来完成如今的数学教学任务,学生的接受方式也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不到训练等等,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本着以人为本以小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以教为主”的现象,构建适合遵义地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农村小学的条件、环境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实际状况,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既要方便教师使用,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构建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概念教学的“情境—归纳”模式

“情境—归纳”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综合、概括等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某一概念,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界定概念的过程。

“情境—归纳”模式主要运用于数学概念教学中,在运用该模式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以此为前提向学生呈现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步骤,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境—归纳”模式的操作程序由七步完成。第一步:情境导入,明确教学目的;第二步:呈现例子,分类归纳;第三步:学生抽象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第四步:检验概念的获得;第五步:概括总结,形成概念;第六步:概念的应用和拓展;第七步:反思概念化过程。

(二)计算课教学的“情境—探究—训练”模式

“情境—探究—训练”模式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能渗透教学目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新的计算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种方法,最后达到灵活运用于同一类型综合问题的教学过程。

“情境—探究—训练”模式是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对数学计算课程不感兴趣、计算能力又较差的情况提出的,旨在优化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再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目的。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主要环节,就是教师要注意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情境—探究—训练”模式的操作程序由五步完成。第一步:复习引入,创设情境;第二步:对比迁移,探究算法;第三步:归纳方法,模仿训练;第四步:综合训练,巩固算法;第五步: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三)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建模—应用”模式

“问题—建模—应用”模式是在解决问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师生的探究与合作交流,把提出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解决问题,把得到的数学结论解释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过程。

“问题—建模—应用”模式主要运用于数学应用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使小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的技术系统革新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建构,有助于构建全新的教学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在重新思考和探索数学教学策略工作中,要注意结合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构建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做出积极地引导。

一、多媒体网络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在全面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促进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活动体系,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引导学生针对数学知识进行个性化学习探索。其一,有助于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对复杂的、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发挥多媒体网络的重要作用,逐步构建全新的教学组织环境,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索,确保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整体水平[1]。其二,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优势,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对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析,构建全新的数学教学组织模式,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保障在多媒体视频资源供给的支持下,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在网络化空间中使学生能自由地探索数学知识,形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模式,强化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其三,有助于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在应用多媒体网络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能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结合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特点、差异和需求制定层次性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服务体系,突出多媒体数学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础上从深层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2]。由此能看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为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创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条件。

二、多媒体网络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优势,构建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体系,能从多角度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下面结合具体的数学课程,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

(一)开景化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意识

趣味多媒体网络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将学生带入到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空间中,使学生能在趣味课堂的辅助下针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探索,在情景探究中实现对学生学习潜能和合作潜能的激发,使学生能在深度探索和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而言,数学教师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情境构建情景化、趣味化的探究活动,在情景化教学组织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针对性地训练[3]。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小数乘法”方面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按照数学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教学情境的组织规划,在多媒体情境中促进学生对小数乘法方面知识内容的学习。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采用动画视频的方式辅助学生对小数乘法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将小数乘法的规则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有效借助多媒体动画视频情境的创设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保障小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以针对小数乘法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综合效果。如此发挥多媒体网络的重要辅助作用,就能构建完善的数学情境教学活动体系,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高效化的训练[4]。

(二)开发多媒体动态演示,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

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真正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有效地教学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要点和方法;就可以综合分析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开发多媒体演示动态教学活动,将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直观化、生动化课堂教学活动的辅助下,全面提高教学组织成效,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合理化的训练[5]。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探索实践中,为了能让小学生依托多媒体化锻炼自身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探索精神和学习效率,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网络的重要作用,构建多媒体演示教学活动,在3D演示教学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分解演示,组织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解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从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等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能在头脑中完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三维结构的建构,深化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思想认识。在此过程中,发挥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学的重要作用,小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数学课堂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

(三)设计多媒体微课教学,突出教学资源供给的针对性

在新时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多媒体网络的合理化应用,依托多媒体技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数学微课的内容,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让学生能逐步找到学习的关键点,能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而切实优化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6]。如在“折线统计图”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价值和作用,就可以构建多媒体微课教学组织形式,在微课中对于折线统计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按照微课信息技术的支持,自动生成折线统计图,结合统计图的变化向学生讲解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要点、绘制的特点等,使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要点和重点。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巩固训练的效果,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对折现统计图的绘制和应用,促进折线统计图教学形象化、针对性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开展多媒体微课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使教学资源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优化,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数学学习探究能力的强化训练,在多媒体数学教学基础上实现预期目标[7]。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探索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优化,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出积极地引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重点结合网络化课堂的构建进行分析,挖掘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优势,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探究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福娟.小学数学课堂网络信息化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7):206-207.

[2]赵海霞.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6(17):112-113.

[3]韩丽君.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小学数学课堂[J].华夏教师,2019,35(20):66-67.

[4]林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8,20(2):186.

[5]贺苏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网络课堂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5,14(33):231.

[6]刘莉莉.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J].赤子(上中旬),2015,36(21):250.

第8篇

一、借助“以旧引新法”导入

“以旧引新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旧知识进行铺设,引出新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承上而启下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刚开始的温故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小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加自然地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其他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方法相比,以旧引新导入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它的基本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其可以实现巩固小学学生旧知识学习质量和导入新课知识这二者的同时产生,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作用,而且,从小学学生的角度上来讲,以旧引新新科导入法也可以提高小学学生对于新课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降低小学学生与新课知识的距离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以旧引新法”的新课入法的优越性,并且积极采用以旧引新法来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新课教学质量。比如说,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当中关于《减法的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新课导入为例,根据以旧引新法的科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加法的运算方法,有哪位同学可以帮助老师回顾一下的?”在完成上述旧知识回顾之后,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可以引出新知识点:“好的,看来大家对于加法的运算方法掌握还是非常不错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发的好兄弟―减法,这是一种与加法运算截然相反,但道理相同的一种新知识点,下面请大家把教科书打开到xx页,我们来学习学习它。”通过这种柔顺的“以旧引新法”来导入新课,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采用“谈话交流法”导入

“谈话交流法”主要是指在刚开始上课时,通过自然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进而将小学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面,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的效果。与其他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方法相比,谈话导入法的优势在于轻松简单、操作简便,谈话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语言交流方式,他没有具体的固定格式,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和,能够很好地放松小学学生的心情,因此,通过与小学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利用谈话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将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辅助小学学生开展对于新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当中关于《乘法》的新课知识导入教学为例,结合“谈话交流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来引出新知识点,比如说:“同学们好,大家都有过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吧,购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但是大家知道吗?我们每一次的购物当中,都会运用到一种数学知识,就是乘法,比如说购买20个橘子需要多少钱?购买两瓶饮料需要多少钱,这些都需要用到乘法,所以,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来见识见识这个乘法的庐山真面目吧。”通过这种有趣的谈话,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很好激发小学学生对于乘法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三、应用“多媒体法”导入

第9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 小学数学 教学

新课程强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技能训练。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仔细选择教学材料,应以适当的、真实的、有趣的、多种多样的、具有挑战性的材料为首选;设计具有创造性的、结构严谨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解题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如认知策略、原认知策略、社交策略等。”小学数学技能训练还应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将小学数学知识落实到数学技能的实践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技能的质量[1]。

一、互动教学法的内涵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在自主探究中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班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人人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验证、争论有助于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互动的学习中“再创造数学”,让数学课堂学习焕发出创造的生命活力。

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其中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要能从原有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建设者,仔细研读教材,巧妙设疑,引领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均有着良好作用。

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己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解释、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等,在专业学科上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师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互动教学理念交流,互动教学理念体验。但是在当前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数学课教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1]。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理念极大地阻碍了小学数学课教育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校为基础的地位不断下降。当前,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训练中,学生在入学时数学基础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方法又缺乏创新,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强。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而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例如,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把数学课程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它可有可无,或通过讲解告知学生即可,无形中就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科课时分配中,数学课程学的课时一般比较紧张,为了应对平时的考核,有些学校放弃开展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一些硬件设施比较欠缺的小学,由于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都存在问题,导致数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或无法开展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小学数学课程学的发展特点,也影响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和事物的认识,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3]。

三、互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学会合作互动学习”已成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互动学习这种教学环境下,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教师应考虑以下事项如何实施[2]:表述教学过程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绘制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的有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冗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不是神圣不可改动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所以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爱探究的特性,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在合作探究中实践与创新、将理论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更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四、结论

“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设置悬念,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互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晓林.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3,06:114.

[2]刘彦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