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方式

时间:2023-06-06 15:35:15

导语: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方式

第1篇

关键词: 加拿大课堂 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于2011年暑期前往加拿大参加了为期6周的ESL培训,ESL是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简称,翻译成中文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尽管ESL培训的内容是英语语言,但其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一、课堂开始的Warm-up

在培训期间,每次课开始的前5分钟,老师会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或开展table-talk 或free-talk等活动,比如:BINGO、Gossip等小游戏活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科学合理地导入Warm-up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我国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不注重前几分钟学生兴趣的调动,往往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其实此时的学生大脑还未达到一定的兴奋程度,学习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容易对后续的课程内容产生疲劳感,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每次课开展Warm-up是必要的,它能促进学生大脑兴奋,带着高昂的情绪开始课堂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只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就能畅所欲言,练习语言。对于其他课程,同样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Warm-up形式,比如每日谚语、每日新闻、每日励志故事等活动来开展课前“热身运动”。

二、分组方法多样化

加拿大培训中的每次课,教师几乎都会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但是,每次课的小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全班每一位学生和其他所有学生都有分到同一小组的机会,使所有学生之间都能有机会交流和沟通。一般2―5个人一组,用抽签法、排序法、扑克牌法等方法分组。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而言,小组成员在整个学期中都是固定的,这种方式当然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课堂教学中的分组形式,打破小组的固定化,为所有学生提供彼此认识、沟通和分享彼此观点的机会。此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每次课都怀着期待和向往,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方式多样

加拿大培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有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互动、一对多互动;有学生之间一对一互动、一对多互动;有小组之间一对一互动、一对多互动。比如,老师给出任务,小组开始讨论,老师巡视并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然后小组把讨论成果以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反映在一条长条幅上,最后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成果;或者与其他小组一一交换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我国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思想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理念所代替,在此改革中,灵活的师生互动形式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加拿大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形式无疑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需要加大课堂师生互动的力度,创新师生互动的形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

四、学生座次灵活变化

在加拿大培训的课堂上,课堂内课桌和椅子可以按需要随意调整,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老师会随时改变学生座位或组建不同的队伍形式,比如:学生按圆形坐,背对背坐或面对面坐,甚至有时是站在教室中间围成圆形或站成直线式,等等。老师深入学生中,与每一位学生展开交流,这种方式使上课变得生动有趣,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传统的模式是整堂课中学生始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少有机会改变座次,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疲倦和乏味,其实,适当的座次变化能驱散学生的疲乏,增强教学效果。

五、师生关系和谐平等

加拿大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很少对具体问题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成教育教学的中心,更多地定位为治理者和控制者,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管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因此,教师要真正平等对待学生,要以鼓励和赞美学生为主,这样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六、邀请客人来访交流

在加拿大培训课堂上,教师多次组织了邀请客人来教室做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提前准备好感兴趣的问题,与客人沟通交流,此类活动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并锻炼其英语听说交流能力。比如开展potluck活动邀请学校教师参加,针对first nations邀请土著文化研究者作报告等活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鉴此类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邀请行业专家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士来课堂与学生展开互动,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了解行业情况等都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加拿大课堂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为我国改革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立芹.中学教育.教学研究[J].2011,(15).

第2篇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在平时,教师该如何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践行“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促进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呢?

一、 转变“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其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换言之,在高效课堂中,学习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传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布鲁姆认为: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而不能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具体到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表格化、表征性抽象等方法的教育。在教授学科知识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认识过程,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建立和形成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形成既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探究活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过程:

(一)分别进行三步实验操作:1. 在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块白磷,烧杯上放一块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上白磷和红磷;2. 取下铜片,用酒精灯加热放有红磷的地方;3. 用导气管向开水中的白磷吹入空气。(二)根据实验的现象及记录的结果,抽象概括出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空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三)应用以上结论讨论灭火的原理。

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过程引导学习,学生就能体会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感性(实验)理性(通过实验记录抽象出来的结论)应用(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测定方法、实验条件控制方法、记录方法、表征性科学抽象方法等,通过方法的教学,使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录音机”“记录员”,而真正成长为“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完成“授之以渔”的工作。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默生曾说:“当今世界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仅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二、 转变“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呆板沉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科学实验的魅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初中教材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形象、直观、鲜明、生动的实验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直观的实验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抓住科学“学以致用”的知识特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适时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中的科学,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应用水平。科学知识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只要抓住科学“学以致用”的知识特征,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科学知识处处存在,如人们利用电磁感应制造发电机,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造电灯、电烙铁、电炉、电熨斗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生动愉悦的教学语言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干巴巴,再生动的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的心理,引入一些成语典故吸引住学生。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导入平面镜,从“凿壁偷光”的故事说到光的直线传播,从“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到阿基米德原理等。通过这些小故事,整个课堂的教学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会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验魅力,学以致用联系生产生活,引用成语典故,都是为了转变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操,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

三、 转变“和盘托出”的教学方式为“假设实证”的教学方式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教师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一步到位、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而是要讲究学习时效、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高效课堂要求培养出能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假设并能验证假设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类比―设想―再设想―抽象概括,实验―设想―再设想―再实验”的假设验证过程,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作深入地思考,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概念教学,我们应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对法则、性质、定理和定律,我们应通过假设验证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对公式的推导,我们应让学生大胆推测假设,然后再动手操作,试着推导,以求得实证。总之,对于疑难的尤其是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的教学,我们要“放慢镜头”,切忌一步到位,和盘托出。这样,通过对重、难点的专向探究,我们可以促进和拓展对现有课本知识的学习,达到重点知识的深层理解,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这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授“电压”概念时,由于知识抽象,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的某些相似性,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大家对电压这一概念进行大胆推测假设,然后对照课本来验证推测假设的对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并采用放慢镜头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电压这个重要的概念。再如,在做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实验过程中曾出现通入二氧化碳到澄清石灰水中后澄清的石灰水并没有按常规变浑浊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显得手足无措,笔者及时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实验失败可能出现的原因,然后再让他们动手验证一下想法,而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结果。这是本着科学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对待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设想―再设想―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总结的原因有:1. 石灰水变质;2. 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太长;3. 试管没有洗刷干净,里面可能存在酸;4. 用的盐酸浓度太大;5. 反应太剧烈,致使二氧化碳与溶液一起进入试管,所以看不到沉淀。他们设计的实验为:1. 重新配置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2. 二氧化碳通入的时间缩短,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3. 将试管洗刷干净,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4. 将盐酸稀释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5. 控制反应速度,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3篇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双案合一”的教学方式重点在教师的“启”和“导”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上,反映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它的实施载体呈现于“双案合一”,它的主要特征是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前后延伸到课前学生的自学初探、课内的“启发导学,自主探究”以及课后的整合反思、自主提高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要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总结,自主得出结论,是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具体表现,是最优化的情境载体。

该方式基本流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项操作的内容和内涵:

一、设疑导学,自主探究

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编写的学案或自行编制的简易操作的小实验或对某一现象的观察,认真自学课本内容,探究解答,为新课内容的学习作一定的铺垫,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一堂课开始就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兴奋状态。问题的提出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结合预习心得提出,其核心就是通过创设各类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心态。

教师必须以主体性发展原理为指导,恰当地编写教、学案,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借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实践是学生主体发挥、发展的中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内容,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如自学、讨论、交流、表现、动手、实验、质疑、围绕课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不仅应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二、实验观察,自主发现

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形成学生的各种能力,物理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实验操作研究、演示、观察、思考。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关键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学生个体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地组织全体学生合作总结规律,把个体的独立探索拓展到个体探索与全体学生间的交往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克服了知识上的不完整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探究交流,自主建构

亲历实验过程,知识在学生个体的积累和沉淀上就不再是教师“灌输”,而是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加工和获得的。但要形成学生掌握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强化探究、讨论、分析、释疑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启发性的提问,根据科学探究的要素,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和现象展开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化解疑问,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问题转化为答案。

四、当堂训练,自主应用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对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还包括对知识的应用,这两者缺一不可,它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用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检验,在应用中可对知识进一步释疑、巩固,同时可形成熟练的技能和较强的能力。知识应用的形式可采用动口、动笔、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要重视知识的整合、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内容的提炼和学科思想的升华,通过运用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五、整合反思,自主提高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学案的要求,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时反思还存在哪些问题;二是完成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后作业及补充练习,以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可使教师进一步从中得到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和准备。

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 信息素养

目前信息技术课已经在中小学普及了,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泛,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如何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真正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落实到实处,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对应措施,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原因

1.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别等差异将它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既发挥了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发展。

2.学生对理论课兴趣低。

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既是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又是学生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求答案,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就会采用各种手段以实现这个学习目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这一点在知识更新较快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3.在操作课的学习中出现学生和教师配合不协调。

可采用实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在模仿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既有有意识的调节作用又有无意识的调节作用的时刻。信息技术课的实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过程恰好是既有有意识的作用,又有无意识的调节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教学过程。范例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模仿的对象,情境教学环节利用学生无意识的调节作用,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4.学生缺乏独立的自学能力,或者自学能力不强。

可采用实际经验学习法,让学生利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创作富有一定信息的作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举一反三,利用以往的旧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

对于新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教师不妨先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时可采用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通过学生的集体探讨、交流以及教师的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化零为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且往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化零为整,将零碎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在讲Windows画图和Word2000中的绘图工具时,不是单独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是先让学生欣赏教师自己使用绘图工具制作的漂亮的图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边演示边讲解图画的制作过程(如果有学生认为自己会的话,可以让学生给大家演示画图过程,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技巧自然地融于其中,然后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完成一幅作品。结果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惊叹,有的以大自然为主题,有的以各种运动为主题,有的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还有的以和平为主题……教师再从中选出几幅比较有新意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并让学生自己讲解其制作思路及过程。这样既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果实,更愿意学了。

2.搜集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提高。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学完Word2000后,我布置学生进行校报设计比赛,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或从局域网中别的计算机上及其它的途径搜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再综合运用Word2000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剪贴画”、“插入图片”、“绘图工具”、“图文混排”、“表格”等知识对他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学生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不少新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有些问题如果不是在综合运用过程中是绝对发现不了的,可以说,这种过程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创新过程。此外学习Word2000的文本框时,我让学生为20年后的自己设计名片;学习Word2000的自选图形时,让学生制作贺卡等。

3.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及时地反思总结。

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应主要考查学生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还有态度、品德等。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在展示、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体验总结,让学生了解掌握技能与技巧,提升思维和思想方法,内化为信息素养。

4.鼓励学生个性自主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复合教学;操作流程;探索创新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政治课教育实效从而扭转政治课形象的迫切要求。不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只能在原地徘徊!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一、“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二、“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

1、入课:精选材料,设疑启思,引发求知

立足“学情”,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是本教学方式的操作起点。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

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锦句、时事政治等素材,运用演绎设疑、归纳设疑、扩展设疑、发散设疑、辨析设疑、层进设疑、反向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入课,唤起求知热情。

2、新授:自学探究,合作互研,探索创新

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的入课环节,教学方式便进入到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的新授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就应视“学生为上帝”,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创设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

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的实际,我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提出了粗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问题精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其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中心论点、整理知识网络等。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是本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的价值追求。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的工作。诱导质疑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

三、“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特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教学方式中教师立足于“导学”,学生致力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正是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

2、本教学方式倡导的“生生合作”“师生和谐”体现了民主教学观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60-01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认识

2007年,美国教师乔纳森通过使用录屏软件及PPT的方式进行教学,之后将录制成的教学视频放在了网络上和学生分享,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被称之为“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传授教学,课后学生通过软件,自主性地练习和复习是完成内化教学的过程[1]。这种翻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翻转成了自主研究的局面,形成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的新型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然后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及时向教师请教,或者是和其他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上做好教学视频的录制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难度很大,内容也有些枯燥,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施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全面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仔细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录制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大幅提高。此外,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营造一个浓郁的讨论氛围。比如,在讲“遥感技术以及应用”这一章节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搜集一些与遥感相关的技术在农业以及勘察方面的实例,巧妙地应用到课堂视频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在课件里插入一些与遥感技术相关的图片,丰富课件内容,增强画面感。紧接着,教师还要在课件的后面准备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进行解答,加速对整节课的巩固。

(二)利用交互式的白板,开展互动式课堂

所谓的交互式白板教学方法,就是将传统板书模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交互式白板教学采用交互式的软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来,使课堂的效率显著增加。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特点,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好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地理课堂更加感兴趣,进而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地理知识。比如,以“遥感技术以及应用”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视频、课堂讲解等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通过交互式白板进行标注、编辑,在教学白板上添加和遥感技术相关的概念性的文字以及图片、小视频等,如果需要修改,则可以直接在课件中进行格式的变化以及内容的修改,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让学生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学习。

(三)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关注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大环节。因此,课堂讨论以及问题解答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首选办法,也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在教师具体教学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结合学生自身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多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遥感技术以及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遥感原理,可以针对遥感原理以及课程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并开展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自发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探究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探究 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霸占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确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3.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几点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如何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更好地指导好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意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空间。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第8篇

一、新课引入方式 

1.以问题方式引入 

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静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方向如何确定?表达式中关键字及其含义是什么?(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静止吗?举例说明。(3)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如何?(4)静摩擦力有最大值吗?它的大小如何确定? 

通过看书和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粗略知道这一节课内容哪些地方难懂,上课时需要特别留心听讲,课后注意复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做到心中有数。 

2.分析生活实例引入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静摩擦力有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例如,(1)人走路时与地面之间有静摩擦力,否则人不能向前进。(2)手握玻璃瓶子不会掉,是因为瓶子受到手对它向上的静摩擦力的作用。(3)用水平力推桌子时,桌子为什么没有向前运动?是因为桌子与地面有静摩擦力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学生感受到静摩擦力就在身边,对静摩擦力有一种亲切感,消除了对此知识的陌生感。 

二、新课教学方式 

1.课堂实验探究得出静摩擦力概念、条件及方向 

为了深入研究静摩擦力,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课堂上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两个探究实验: 

(1)毛刷实验:将一长毛刷固定在一木块下表面,在木块右侧装一挂钩;同时将砂纸铺在桌面上,以增加摩擦力。提醒每个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观察毛刷的变化情况。把木块和毛刷一起放在砂纸上,毛刷与砂纸相接触,用弹簧秤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保持其不发生移动,同学们立即看到刷毛偏移的方向。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很容易分析出使刷毛发生形变的力就是静摩擦力。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静摩擦力的存在,易于理解。 

(2)手压桌面推拉实验 

学生在毛刷实验中“看到”静摩擦力确实存在,但感受不够深刻。笔者接着让学生做手压桌面推拉实验:把一只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压桌面的同时推或拉(但要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这时,学生就会强烈感觉到静摩擦力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用力推(拉)手时感觉到有一个力阻碍手运动,这个力的方向跟推(拉)手的方向相反。故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这个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深受学生的喜爱。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比较深刻。此时老师把握机会及时指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小结,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方向。 

2.利用演示实验进行静摩擦力大小的教学 

请先观察以下实验: 

演示1: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的物体,它的受力怎么样? 

结论: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不受静摩擦力。 

演示2:用弹簧秤水平慢慢拉物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从零开始增大到某一数值之前,物体保持静止,当弹簧秤示数等于某个值时物体开始运动;物体运动后弹簧秤数值减小一些。用不同质量物体重复上述实验。 

结论:用弹簧秤拉物体,物体静止时受到的力有四个,即重力、支持力、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静摩擦力。其中静摩擦力方向跟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即跟拉力的方向相反)。从二力平衡知道,当拉力增大,静摩擦力(f静)也增大。这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变化的。从实验可看出,当拉力增大到某一值,物体从原来静止变为运动,弹簧秤读数也随即减小。因此静摩擦力有最大值(fMAX)。故此,静摩擦力的大小为0≤f静≤fMAX。 

三、通过案例分析方式对难点进行归纳 

刚接触静摩擦力的学生往往对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感到困难,可通过对案例分析归纳出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常用方法 

(1)假设法。我们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个方向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如图1所示,物体A静止在斜面B上,要判断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设斜面光滑,则物体将沿斜面下滑,说明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时有相对斜面下滑的趋势,从而判定A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如图2所示,在拉力F作用下,A、B一起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对A来说,它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拉力F而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知,A必然受沿A、B接触面向左的静摩擦力作用。A、B接触面上,B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这也说明了,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四、通过课堂练习方式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本节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训练,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堂上练习、交流与讨论。老师随堂观察,物色“小先生”。待学生完成练习,请“小先生”跟同学们分析每一题的解答思路,最后由老师点评。 

(1)皮带运输机把货物由低处送到高处(货物相对于皮带静止)试分析此时货物相对于皮带的运动趋势方向和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若货物与皮带的接触面是光滑的,那么当把货物放在皮带上时货物将向下滑动而无法向上运动,即货物相对皮带的运动趋势方向向下。由于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所以货物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沿皮带向上。 

(2)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同样大小的外力F,先自左向右推,后自右向左推,木块均保持静止。问:(1)前后两次推木块,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否相同?(2)若将外力F增大至10N,木块恰能滑动,则木块与水平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分析:前后两次推木块,木块未能运动,说明木块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且大小与外力F相等,方向相反。甲图中外力F自左向右推木块,使木块有一自左向的运动趋势,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应自右向左。同理,乙图中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外力F,方向应自左向右。可见,两次以同样大小的外力F推木块,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故前后两次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不相同。木块与水平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到10N。 

(3)如图,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 

第9篇

一、对话教学

以对话教学的群言堂代替教师垄断式的一言堂,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师生平等交往是通过对话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教材的对话过程,简单地说,即对话教学。对话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话,是聚焦一定的方向而展开的对话,近似于“辩论”参与者往往是坚持一定的立场,固执己见决一雌雄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学生们各自修正或是否定自己的见解以形成更高程度的共识,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在对话过程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倾诉发自内心的接受,倾听时不应带有评判性,要努力克制给予建议的欲望,必要的停顿给学生思考和反思的时间,传递出来的信息要保持一致,不要脱离课堂主题,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抓住问题的端倪顺藤摸瓜解决问题回到课堂主题,鼓励性辅导。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尺度不要漫无边际的闲谈,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习得一定的目标和内容。孔子与学生对话,是生成性的,且形式灵活多样,他认为学生只要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通过启发,达到悟。我们也应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二、差异性教学

学生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个体的绝对属性。教学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切实发展。班级授课制立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性教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每个人成长的独特需要,将发展放在第一位,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发获得最优化发展;二是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发,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照顾差异,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学习潜力,尽力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优势和弱势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设计教案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合理运用。教师能够收集学生有关信息,进而能够正确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出原因和心理机制,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生成性教学过程要求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过程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方案,才能使生成性教学变为现实。生成性教学与预设性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凡事预则立。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但深陷预设也不可取,否则本该是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完成教案的过程,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教材现已成为发展学生素养的一个凭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预设中要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的多样化、生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以防教学内容的失控,教师要弄清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利用好教学资源,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因势利导,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课堂上经常创造出“未曾预料的精彩”。教学过程中对“错误生成”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展开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