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6:19:08
导语:在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项目管理是指在科技活动中,对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科技研究活动的全程的管理活动,其包括科技项目的立项管理、项目中研发管理和项目后实施管理。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及专业性特点的综合管理活动,要求项目管理者既要掌握了解有关科技项目的国家特有的政策规定,也要求管理者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使管理方式符合科研活动的特点,以便促使科技项目产生良好的科技效益,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科技项目存在的问题
( 一) 科技项目立项审查不严格,重复立项多
作为项目实施的第一关,立项这一环节对科技项目来说十分重要,在我国目前的科技项目立项中,立项前的审查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实践性的科研项目来说,立项审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其可行性、可靠性的论证,往往一些项目负责人为了诸多利益目的,对立项缺乏全面合理的考察,为了立项而立项,为使项目设立而夸大项目实际效益,而就审查机构来说,审查标准设置的较低,审查评估缺乏科学性。很多科研单位,利用其每年可以申请到的财政资金,仅仅是在立项上凑数,充数,在立项审查上流于形式,自审自立,难于监督,真正做到立项合理、立项创新的科技项目少之又少,且由于高校等科研主力机构的内部评级问题的格式化,使得立项不慎重,盲目立项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计划信息共享,许多项目“换汤不换药”,多头申报现象仍然存在,这也导致经费投入效益低下。
( 二) 科技项目研究效率低,监管环节薄弱
项目进行申请立项后,就进入了项目的研究开展阶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就导致一些项目负责人研究期不安心于科研研究,研究期结束后,无法提交项目预期成果,甚至出现挪用研究资金,虚假研究,学术抄袭现象的产生。特别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进行的科研项目问题尤为突出,在项目的承担实施者一方为国家,一方为个人、研究机构等科研组织、项目组时,国家难以采取有效的监督方法全程监督为数过广的项目资金申请者,没有建立合理的项目追踪、期中评估等动态的监督手段,大部分项目有的监督往往也是形式上的过场,没有建立有效的真正了解项目的检查组进行项目监督,以致项目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产出效果不高。
( 三) 科技项目产学研结合不密切,成果转化率低
与国外大多有企业公司的研究机构进行科研项目不同,在我国实施承担科技项目研究的大多是科研院所、高校等专门的纯科研机构,这就导致了科研产出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我国目前的科学研究大多陷入了一种只出不用的怪圈,很多科技项目立项后,研究出成果,提交一个项目报告,发表几篇论文就算完结了,没有人关心项目成果是否真正实施应用。这种怪相与我国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现有评价缺失成果转化评价,使得项目研究者往往不关心转化成果,只关心评价评奖,白白的使许多能产生良好生产效益的成果不得应用,使得科研项目的意义本末倒置,造成资源浪费。
( 四) 科技项目奖惩设置不明,竞争动力不足
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课题组,具体落实到研究组内的各个成员,科技项目取得研究成果后,得到的科技项目奖励不是归属于实施者个人,而是归属于项目承担单位,而当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时,又是对单位进行归责,对科技项目实施的具体个人来讲,其风险性与效益性都很小,这就使得一些研究者研究动力不足,缺乏尽责意识。
三、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的完善
( 一) 加强科技项目审查,引入事前评估机制
科技项目管理机构在审查立项时,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研究进行价值,考察国内相关研究项目的立项情况,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现象的发生。引入事前评估机制,对项目的风险性、实施性、可行性进行评估,保证项目在立项上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 二) 加强项目实施监督,提高研究实效
科技项目立项后,为保证取得良好的项目效果,就要对科技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项目进行中的审查监督,形成内部监督机制,预防捏造数据和篡改实验结果的行为发生。监督不仅仅是短期的,形式化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效的监督。
( 三) 形成产学研结合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代科学
项目的研究应着眼于科技成果的实施与产出活动中,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以实现科技项目的真正意义。鼓励企业参与到科技项目的活动中,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积极研发采用新技术,在税收上对新技术企业予以优惠。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点。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 四) 建立合理项目评估机制,明确奖惩措施
有关科技管理机构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验收和奖励等活动中,应当本着对社会负责的科学态度,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如实反映其水平。对用不正当手段拔高或者贬低他人成果水平以及不认真负责、不实事求是、在评价活动及其结论中弄虚作假等行为,应当坚决制止。要按照对科技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合理确定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未参加研究或者仅从事辅、服务性工作的单位和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入排名顺序,侵占他人应得的权益。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管理的基本程序,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的公开、公正和科学,依照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称项目)是指在县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法人承担,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县科技局是项目管理的决策机构。在项目的立项、实施、鉴定、验收等环节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及鉴定验收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立项
第五条项目立项程序一般包括:制定指南、项目申报、项目初审、专家评审(估)和行政审批五个基本程序。
第六条*县科技局根据*县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总体部署,制定下一年度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明确科技计划支持的范围、领域和方向。
第七条申报下一年度项目的申报时间为当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八条建立下一年度的科技计划项目库,项目库由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和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组成。项目分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立项项目原则上不超出科技计划项目库的范围。
第九条项目申报主体应当符合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国有或民营单位,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资格;
(二)熟悉其所要研究、开发的专业和领域;
(三)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技术、经济和装备条件;
(四)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五)具有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及管理制度;
(六)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
第十条项目申报应当提供的材料:
(一)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
(二)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重点科研与攻关类:
(1)项目所处技术领域产业政策;
(2)项目所处技术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3)项目技术先进性,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作用;
(4)项目目前进展情况;
(5)技术方案论述;
(6)项目技术关键点或创新点论述,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技术水平;
(7)项目技术方案论述: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技术参数;
(8)项目技术质量指标:项目产品达到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等;
(9)项目经费预算情况:项目投资总额、项目已完成投资、项目须新增投资及投资构成和投资预算、申请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使用预算、项目新增投资筹集情况;
(10)项目实施支撑条件;
(11)项目技术来源;
(12)项目实验、检测条件;
(13)项目申请单位人才资源情况:技术人员总数、中高级技术人员比重、项目组人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
(14)项目预期市场需求、预期经济效益、预期产业化前景、预计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5)项目实施风险分析;
(16)项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7)对资源利用情况;
(18)对人才培养情况;
(19)环境影响及效益。
2、产业化类:
(1)选题的必要性;
(2)项目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
(3)项目产业化前景;
(4)项目技术先进性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作用;
(5)产品需求情况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
(6)产业化方案论述:目前项目所处阶段,技术成熟阶段的论述,小批量、小规模生产情况;
(7)项目知识产权情况。合作开发项目,需说明技术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并附合作开发协议书;
(8)产业化开发的内容和目标:项目完成时达到的生产阶段、年生产能力、预计实现的年交税总额、年净利润、年创汇;项目采用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分阶段描述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目标;
(9)项目资金预算使用情况:项目投资总额、已完成投资、项目须新增投资及投资构成和投资预算、申请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使用预算;
(10)市场测算,市场营销措施及销售网络建设措施;
(11)项目实施支撑条件:产业化生产能力、工艺配套能力论述;市场开发能力论述;
(12)企业管理贯标情况;
(13)项目实施技术人员情况(中、高级人员数)、专业结构;
(14)项目主要负责人基本情况、工作业绩,企业负责人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业绩;
(15)自筹经费落实情况;
(16)预期经济效益;
(17)产品市场目前需求及需求预测趋势;
(18)产品生命周期;
(19)目前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及主要企业产量,本产品市场竞争情况;
(20)产品盈利能力测算;
(21)预期社会效益;
(22)项目实施后资源利用情况;
(23)项目实施前后人员就业情况;
(24)项目实施后,环境污染情况与防治措施、生产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三)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附件材料(与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有关的证明材料:鉴定证书、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用户报告等)。
第十一条按照行业或行政区划,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可经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或乡镇审查后推荐,无主管部门的申报单位可直接申报项目,由县科技局业务股对口受理。
第十二条县科技局业务股应对受理的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申报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
第十三条县科技局计划部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可委托中介评估机构,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攻关项目评估应包括:
1、是否符合我国产业和技术政策、产业关联度;
2、主要技术创新点及主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完成前后的技术水平;
3、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工艺路线;
4、市场潜力及风险、预期效益;
5、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及项目实施的条件;
6、投资合理性(包括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或专项费使用预算)。
(二)产业化项目评估除以上科技攻关项目所包括评估内容外还包括:
1、项目实施后对本地区技术、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2、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包括用地、厂房、水、电、设备、仪器等)配套能力;
3、项目实施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配套能力;
4、项目实施资金的筹措及到位能力。
第十四条县科技局受理项目申报单位或县科技局业务股对评估结论提出的异议,提交的异议须是书面异议。
第十五条科技项目的立项采取专家评估和行政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县科技局和县财政局根据专家评估结果,确定最终列入*县科技计划的项目。
第十六条列入*县科技计划的项目,*县科技局与项目承担单位共同审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双方履行签订手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后,合同方能生效。
第十七条科技合同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批准文号、合同编号、资助类别、资助形式、立项依据、项目目的、项目意义及国内外发展趋势、市场预测、项目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技术方案或技术路线、预期技术水平及表达形式、项目实施基础条件、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与环境效益、项目工作进度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自筹资金使用预算。
第三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县科技局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为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指导,实行项目实施管理个人负责制。项目受理人同时负责项目年底执行情况的检查,由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12月30日前作出本年度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报项目管理人,总结内容为:项目概况、经费落实情况、经费支出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效益情况。
第十九条实行项目年度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12月30日前,向县科技局提交本年度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项目完成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县科技局提交项目实施的总结报告。
第二十条项目实施中因人为因素致使项目难以实施或在科技合同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合同,*县科技局可以采取警告、通报批评,并视情况中止、撤消科技合同。
第二十一条项目实施中因外界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完成的合同,应由承担单位书面提出撤销或中止项目的申请交县科技局,由县科技局审查并提出中止、撤销项目的经费、物资处理意见,以书面通知反馈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按期完成合同的,取消三年内申报科技计划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对于撤消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情况向县科技局提交书面报告。县科技局负责组成清算小组对撤消的项目经费进行清算,收回财政拨款的剩余资金。
第四章项目鉴定、验收
第二十三条项目的鉴定、验收组织工作,由*县科技局牵头组织进行,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参加。
第二十四条项目鉴定、验收以所批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的内容,对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水平、应用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实施的技术路线、攻克关键技术的方案和效果、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训、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成长、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二十五条项目鉴定、验收程序
(一)项目鉴定、验收工作在按科技合同完成项目后两个月内完成;
(二)项目的承担单位,在完成技术、工作总结基础上,向县科技局提出鉴定、验收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三)县科技局审查是否完成项目计划任务要求,合格的组织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鉴定、验收时应提供以下文件资料和一定形式的成果(样机、样品等),并对鉴定、验收的报告、资料、数据及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科技合同书
(三)工作总结报告
(四)研制报告(技术总结)
(五)特种行业生产许可证
(六)检测报告(封面须有CMA印章)
(七)相关标准(工业)
(八)验产报告(农业)
(九)随访记录(医疗)
(十)对照、对比试验资料(数据)
(十一)查新报告
(十二)用户报告(应用证明)
(十三)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十四)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十五)有关技术、路线的图纸
第二十七条县科技局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项目鉴定、验收的办法,组织(主持)对项目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十八条项目鉴定、验收方式和鉴定、验收活动安排,应在鉴定、验收工作开始15日前由组织(主持)部门通知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九条*县科技局根据鉴定、验收意见,提出“通过鉴定、验收”或“需要复核”或“不通过鉴定、验收”的结论建议,并以鉴定(验收)证书的形式下达给项目承担单位。
第三十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通过鉴定、验收:
(一)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任务不到85%;
(二)预定成果未能实现或成果已无科学或实用价值;
(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四)擅自修改对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考核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五)超过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规定期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且事先未作说明。
第三十一条需要复核的鉴定、验收项目,应在接到通知30日内提出复核申请。
未通过鉴定、验收的项目,承担者接到通知半年之内,经整改完善有关项目计划及文件资料后,可再次提出鉴定、验收申请。如再次未通过鉴定、验收,项目承担者三年内不得再承担县级科技计划项目。
第三十二条除与*县科技局事先合同约定科技成果归国家所有外,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所有。
第三十三条项目产生科技成果后,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
第五章项目相关责任
第三十四条在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和鉴定验收等过程中,县科技局有关工作人员存在、、索贿受贿、组织管理不力等行为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科技项目在科技体系创新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科技项目的实施能够产生出很多重大成果,对于科学技术平台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技人员的水平,形成优秀的科研群体。当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落实,科技项目的数量以及种类也逐渐增多,项目管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就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信息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政府发起科技项目,由科研机构或者是企业承担,社会分工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人们对于信息的收取途径也是不同的,这就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科技项目立项时需要进行可行性的论证,这时的信息不对称就更加明显。科技项目的招投标中,投标企业会对信息进行造假,由于项目指导中对这些信息的规定并不明确,[1]因此信息的不良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逐渐暴露,导致科技项目出现风险甚至是失败。承担方会推诿是自然原因影响,逃避责任,这是管理控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2 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科技项目立项之后,就需要具体实施,但是一些单位对于立项是比较重视的,对于过程管理以及最后的验收并不关注,使得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不到位,无法及时了解科技项目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科技项目的技术性比较强,存在着多个学科的交叉,需要不同单位协同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科研项目实施中,[2]各个单位之间的管理存有风险,比如没有签订合作协议、没有及时依据相关要求执行任务。
1.3 时间、节点风险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科技项目在申报、实施中出现时间上的误差而导致的风险。科技项目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集成度也比较高。科技项目的实施部门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年科技项目的申请、立项、管理以及验收的时间节点都是不一样的,工程进度也存在差异,很多项目管理相互交叉,使得科技项目管理的风险凸显出来。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关键性的时间、节点提醒出来,就会影响任务的实施,不能对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工作,导致项目管理出现风险。
1.4 科研经费管理风险
科研工作中,科研经费是重要的支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将对科研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而科研经费的编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的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往往是彼此独立的,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时更多关注的是预算能否批准,但是对可行性并不是特别关注,经常出现预算编制不够合理,形式化比较严重,预算说明与规定不相符等问题。此外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对经费的管理意识不强,不能有效控制经费使用,并且随意对项目额度进行调整,会存在极为不规范的开销。
2 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
由于科技项目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要对各节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实施效果。申请项目前,需要明确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提高其竞争力。将有研究意义的项目推荐给国家组织部门,申报时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方案论证,充分发挥学术单位在设计环节的重要作用,对科技项目任务进行划分,并由相关专家进行把关。科技项目立项之后,需要科研部门进行有效配合,与合作单位签订合同以及协议,了解各单位的职责,加强各任务单位间的交流,定期开展协调会,保证任务方案顺利实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报告给上级单位,课题验收时需要对成果进行汇总,[3]做好科技项目结题的验收,对于重大成果需要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实现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2.2 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水平
科研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实施者,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对科技项目管理的效果产生影响。当前科研环境逐渐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为了加强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就需要提高科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风险管理控制意识,使其明确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对国家的战略需要进行明确,积极学习各种项目管理方法。在科技项目实施中,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强化自身的责任以及服务意识,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使其在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
2.3 做好经费预算管理
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的作用,依据相关规定以及政策保证经费开支科学合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就需要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的使用,在经费管理中应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保证相关政策顺利实施。成立科研项目管理小组,并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科研项目的进度与经费使用相符合,保证科研经费管理顺利实施,使得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2.4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问责制
一是科技项目应该组建专门的研发管理团队,避免原来的事务与研发项目工作混淆,防止角色不清,权责不明,团队人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项目上。二是项目负责人的权责要突出。项目负责人应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总体把握,责任落实到位,对因故不能完成阶段性目标的,需要出具书面报告,阐明理由;对于不能按时结题验收的,提出项目延期申请,如果是项目团队成员的原因,可以追究其责任;对于完成工作完成情况好的给予一定奖励,这样可以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对于由于主观失误甚至消极态度造成项目不能按合同完成的项目承担单位,将其列入不良信用记录或者通过公共媒体通报,影响今后项目申报,停止其项目的后续拨款,甚至追回已经完成的拨款。
3 结束语
科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将风险控制纳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需要积极转变理念,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控制意识,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实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J].中国基础科学,
2012,1:33-36.
[2]蔡乐平.我国民营中小科技企业项目融资风险控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12-115.
在科研管理职能中,基本职能为计划管理,具有“龙头”作用,因此,科研管理创新中,关键即为科研计划工作的开展。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科研计划较易出现变动,影响管理的效果,降低科研计划的质量。目前,科研管理队伍首要的工作即为找出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妥善的解决。
1 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重视计划管理
通过对实践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发现各个机构尚未建立独立的科室开展计划管理工作,且缺少专门人员从事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其中很多机构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非自发性质,且忽略了对实际工作需求的考虑,最终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后,科研项目实际情况与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仅将其作为一种准入条件,导致具体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1]。可见,机构领导对于计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视度普遍偏低,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且没有按照具体的计划管理要求开展科研工作,最终出现质量体系与计划管理两张皮情况的发生。
(二)缺乏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一些机构始终将基础科研、民口科研作为主要科研项目,但当前,对于民口科研项目方面尚未构建针对性、具体性的质量衡量标准。因此原有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处于粗放状态当中,仅能够满足基本性能指标。通常来说,国家对于重大需求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求非常高,会给予项目完成中涉及到的指标、经费等方面更多关注。但是科研机构作为实践主体,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处于空白地带,不利于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一项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涉及实验室、人员及设备购置等多个方面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因此加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三)存在比较大的计划变动
在实际科研项目过程当中计划经常会发生变动,这直接影响整体科研项目的最终效果和质量。首先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尽快完成科研结果,在研究过程当中通常会立足于某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部分调整整体研究思路,同时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虽然科研项目的质量计划能够获得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断增加的用量化方法也使得控制科研项目质量的目标和要求的整体难度被不断增加。其次,很多科研项目中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特别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用以管理实际科研项目,在编制时具体过程、关注重点、计划内容等等均比较模糊[2]。最后,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科研人员随意加入或退出研究项目,也会对整体科研项目的质量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 提升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确定科学的管理原则及规范
在科研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人员配置、培训教育、设备使用、采购及监测等,同时还包括相关的实验与检验等,待各方面质控达标后,方可保证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实践中应确定明确的管理原则、规范等,有关文件中应涵盖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要求、范围、目的、编制及操作流程等,质量管理人员应结合文件的各项规定,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具体状况,此后编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合理性的质量管理方案,以此促进质量管理目标的达成。另外,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科研单位的管理文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使各环节均满足质量要求[3]。
(二)管理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内容,为了保证管理质量,应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各控制点给予全面的监督与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要求,以此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而利于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利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良性开展。在管理实践中,各个人员均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以监督人员为例,其应对科研项目的各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如:研制中的记录、文件及数据等,以及其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标准等要求,尤其是特殊、重要及关键内容,应给予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及事后检查等。如果为关键性实验,应保证其各项条件符合实验要求,有关的设施、设备等均要符合安全性要求。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工作中,如何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科技项目研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的动态化管理,全面把握项目的风险信息,实现风险管理的信息化,为风险识别、应对及控制奠定基础,这对于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员是其风险管理的主体,应当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管理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将此项工作渗透到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开展培训、讲堂等,与相关课题负责人探讨关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规划以及实施等各个阶段的内容,让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阶段科技计划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更好的保证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工作成效,从而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上文中提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管理内容较为复杂,这就对管理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积极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资金奖励、住房安居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来激励管理人员,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效率。
3 结论
对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不重视、计划变动性大等为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但通过管理原则即过饭的确定、人才培养等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的质量,促进科研项目顺利的发展,早日转化为实践成果。
关键词: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科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首长、审计机关和广大官兵的高度关注,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军队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对于保证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为部队建设服务,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的内涵
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就是审计机关以保证审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审计工作全过程为对象,运用多种管理方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部队建设服务,为党委首长决策服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和理念。它不仅要求审计机关进行质量管理,还要求从审计机关的决策者到一般官兵群众均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质量管理,要求审计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审计质量来进行。
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体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基本特点。其核心是审计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质量来进行。“一切以提高审计质量为中心、一切为提高审计质量服务”是审计机关推行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审计管理水平。目前,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内容不全面、过程不完整(主要是事后检查,缺乏事前控制和事后的总结、提高)、方法过于简单(主要是检查、复核)以及审计项目计划不够科学、审计准备不够充分、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责任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力度不强等,严重影响了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实施科学管理,有助于全面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有助于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供基础保障。审计质量的高低,必然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多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哪个审计机关注视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哪个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就高,其对部队建设发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就明显。而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基础保障就是搞好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确保审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有助于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我军审计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得到了各级党委、首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赢得了广大官兵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就是审计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根本上看,还在于审计工作保证了质量。否则,失去了质量这一根本,审计的良好形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有助于推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军审计工作从总体上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外军相比、与地方政府审计相比,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审计质量管理。同时,与各级党委首长和部队建设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审计工作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关键还是审计质量问题。因此,只有切实开展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审计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实施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以人为本,奠定基础。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力求使参与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作为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达到“人”与“事”的高度和谐、共同发展。一方面,应进行质量教育和培训,使全体审计领导干部和每个审计人员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是审计事业的生命线”的思想;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必须制定、完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同时,将质量责任同奖惩机制挂起钩来,确保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在审计机关内部营造审计质量人人有责,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为提高审计质量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工作的氛围和机制。
(二)明确标准,贯彻法规。目前,在军队转型建设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军队审计还面临着一些审计风险,而规避审计风险的关键是严格按照审计法规进行审计。然而,目前有些审计人员还存在不按照审计法规办事的现象。实际上,审计法规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审计人员一方面是一种约束,另一方面是一种保护。因为审计人员只要严格按照审计法规进行了审计,不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就尽到了审计责任。即使审计过的单位再出现重大违纪问题,就完全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各级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并以开展审计项目质量科学管理为契机,切实抓好审计法规的落实,这是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三)围绕主线,全面控制。围绕胡主席“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着力突出军队审计为加快转变战斗力保障力生成模式提供监督服务这条主线,并扭住审计项目质量效益这一关键,科学把握审计重点,实现审计的着力点从数量的增加转到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重点搞好包括审计计划(立项)、实施审计、审计报告、复核,到档案归档在内的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搞好各部门工作质量的控制及其协调配合,搞好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计机关分管领导、相关机构及其复核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员工作质量的责任控制。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科研项目 经费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带来的影响对项目资金产生的影响
影响到项目资金的使用。按照零余额资金管理有关要求,除特殊情况外,项目资金不得垫支。一般情况下,用款额度到位后才能使用,资金划转与归垫很严格。
减少利息收入。因所有的拨款均是“看得见额度,摸不到资金”,资金全在国库,必然减少利息收入。
项目核算要求更加精细化,开支内容审核更加严格。改革之前,对技术基础项目核算只对应到项目成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所有的项目从额度拨付、借款、报销、内部结转、收益、资金结转等都分清零余额与非零余额。开支审核更加严格,需对照预算执行。
预算编制得到项目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经费进度。项目资金的使用必须与项目进度有效的结合。需要提前策划,分解好预算指标,按照预算指标的进度要求进行开支。
项目结算要求更高。需制定好项目间接费用分摊周期。
二、及顺利开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积极学习和掌握国家财政及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制度,梳理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要求,将文件转化成日常工作的操作手册。
大力宣传、解释说明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要求,争取全员参与及配合。
注重项目前期筹划,按月制定经费使用计划,做好内部结转及分摊经费的计算。
注重过渡期的分析和预警,财务人员应保持对预算执行的敏感性,加强对过渡期内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分析和预警,查找影响预算执行的关键性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不利影响。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程中项目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中央部门预算的申报
按照当年财政资金结余额度指标,以及国防课题不允许资金归垫的相关要求,课题管理部门及课题组在项目立项时做好项目全周期预算,经费申请时,需充分考虑项目的经费进度,按照经费需求申报中央部门预算。
在年中“一上”预算申报时,认真核对下发的项目经费计划表,当预算拨付计划与课题经费需求不相符时,需及时与上级相关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联系,进行核实或者申请调整,并于“一上”预算上报前调整完毕。
在年底“二上”预算申报时,需再次核对下发的项目经费预算安排表,若仍有出入,还需及时与上级归口管理部门联系调整。
(二)做好零余额资金用款计划,策划预算支付进度
由于每年12月1日前报送下一年第一季度用款计划,课题管理部门及课题组需在核实“一下”控制数后,及时做好下年度的支出预算,配合经费管理部门策划课题经费支付进度。
每年3月1日、6月1日、9月1日前分别报送当年第二、三、四季度项目支出用款计划,课题管理部门及课题组可根据当年课题的实际进展情况及经费实际支出进度情况,对各月的用款计划进行调整。
按照规定,年度预算不足200万元的项目支出需在上半年全额编报用款计划,即年度预算不足200万元的项目需在第一、第二季度全额编报用款计划。
(三)分清零余额与非零余额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所有的项目从额度拨付、借款、报销、内部结转、收益、资金结转等都必须分清是零余额资金还是非零余额资金,这就需要经办人在该项经济业务产生时,清楚该笔业务的成本归集项目。
为此,实行网上报销系统的单位,可在系统中添加零余额支付方式选项,并要求在摘要中具体标明成本项目,并对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进行宣贯。该流程的设计,使在财政资金支付业务发生前,就进行零余额资金的选定及预约,实现了零余额现金及支票支付的计划性、及时性、准确性,加强了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提高了课题经费的管理效果。
(四)资金划转要求严格
按照规定,科研项目资金划转的范围仅限于:分摊的固定资产使用费、在管理费中分摊的科研及办公用房屋建筑物修缮费等、计提的收益、留用的净结余、领用集中采购的材料、购买由本单位自行提供的服务等。
项目的直接成本支出除材料费以外均不能从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转,实际发生时直接从零余额账户支付。严格的资金划转内容要求,要求课题管理部门和课题组配合经费管理部门提前策划好资金的支付进度,并清楚每笔成本的资金来源。
(五)资金归垫要求严格
《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库[2002]28号)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并限时开工的基建投资项目支出、基建投资项目前期费用支出允许垫付资金,国防课题经费未在该范围之内,即国防课题支出不允许垫付资金。因此,需要国防课题项目组、课题管理部门在项目到位资金范围内进行支付。
发生资金归垫时,应将资金归垫申请、相关合同、发票、银行结算证明、记录垫付事项发生费用账薄复印件等垫付事项证明材料逐级上报,经审核批复后方可进行。由于相关原始资料均需提供给财政部(国库司)审核,对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建项目应尽量避免资金归垫,争取做到请款额度与支付额度同步进行。
(六)间接费用分摊
针对该问题,可将经费分摊改为季度预分摊、年中、年末两次分摊,这样就弥补了部分的预算执行率与实际执行不符的矛盾。
参考文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摘要:以汽车行业质控/质管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汽车专业“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以“质量管理常用方法”为例,从课程内容、案例设计和实训项目三个方面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理解“质量管理方法”相关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真正达到“课程对接岗位”的目的。
关键词 :汽车专业;质量管理;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74-03
作者简介:张亚琛(1982—),女,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控制管理。
一、引言
“质量管理”是各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对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介绍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解决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往一般采用纯理论教学,后来引入多媒体教学,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离真正的职业能力培养还有较大的距离。
对于汽车专业群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对口的行业质量管理岗位群包括汽车生产企业质控岗位群、汽车流通企业质控岗位群、汽车质量监督岗位群、汽车销售与服务岗位群等,相关的质控/质管岗位具有明显的汽车行业特点。另外,汽车行业已具备专门的行业性质量体系要求以及相关国家汽车产品标准与质量管理有关政策、法律与法规。因此,本专业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一定要结合汽车行业自身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对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需求。
质控/质管人员上岗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实施项目化教学,融入职业素质与技能培训,让学生体验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用”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所带来的乐趣,真正达到“课程对接岗位”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
以“质量管理常用方法”这一章为例,课程内容包括一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因果图法、分层法、水平对比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等。无论是定性分析方法还是定量分析方法都是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或因素的重要工具。掌握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汽车行业质量活动的实际问题,是职业核心能力之一。
(二)案例设计
项目化教学试图将企业的质量活动搬到课堂中来,凭借我院汽车技术实训室一流的场地和丰富的设备资源来实施项目化课程建设。如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电子控制实训室,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技能鉴定实训室等,配备有丰富的汽车配件、零部件、汽车电器、汽车电子元器件……这些都是“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如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课程中,学生制作的“车速计”、“汽车电子控制板”,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学生制作的“直流电机驱动板”等等,成品非常多,且质量良莠不齐,特别适合用“质量管理常用方法”对学生自己作品的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不合格的作品要查清原因,落实改进措施。如将“汽车电子产品工艺”课程中历届学生制作的“汽车电子控制板”为载体,将“控制板”的设计过程、制造过程、检验与监督过程等各项质量活动贯穿起来。实训项目从“汽车电子产品质量检验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汽车电子产品抽样检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定量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定性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到“汽车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链,将该门课程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下面以“质量管理常用方法”为例来阐述该环节的实训项目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
(三)实训项目
1.实训目的
(1)对一批检验过的“汽车电子控制板”成品运排列图找出导致产品不合格的因素,落实改进措施。
(2)运用因果图找出导致产品不合格的原因,落实改进措施。
2.操作步骤
(1)缺陷频数统计。这批检验过的“汽车电子控制板”质量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将所有不合格的原因按类别收集出相应的频数,并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2)绘制坐标。在电脑上绘制排列图的一个横坐标和两个纵坐标,横坐标表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并按其影响大小,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左边纵轴表示频数,右边纵轴表示累计频率。
(3)绘制直方形。将频数绘制成直方形,直方形高度表示因素影响大小。
(4)绘制巴雷特曲线。将各直方形端点的累计数用一条拆线连起来形成一条由左向右上升的曲线。
(5)找主要因素。在排列图上按照累计百分数把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区,0~80%为主要因素区,80%~90%为次要因素区,90%~100%为一般因素区。看图找出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一般1至2个,如下页图1所示。
(6)明确所应解决的质量问题。弄清某个质量特性结果,如“电源开关焊反”或“控制板不合格”,并用同一条主干线指向结果。
(7)影响质量原因分析。先按大的影响原因分,然后由大到中、由中到小依次细分,直到可以采取措施为原则,并用箭头表示到图上。
(8)标记。对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画重线或作标记使之醒目。画好的因果图如下页图2所示。
3.结果分析
画出排列图和因果图之后,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查清原因和责任,落实改进措施。
由图1可以得出结论,不合格因素绝大多数是:元器件焊反和元器件损坏。由表1可以看出“元器件焊反”包括“电源开关焊反”、“排阻焊反”、“LED灯焊反”和“电解电容焊反”。导致这样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人员”方面讲,学生对“排阻”这样的元器件不熟悉,也不知道怎么测它的正负极,更不要说在放置元器件时去辨别正负方向。
(2)从“材料”方面讲,PCB板上的LED灯和有些电解电容没有“+”、“-”丝印,在放置时容易放反。
(3)从“方法”方面讲,像“电源开关”这样的元器件是四四方方中心对称的,长边和宽边在外观上没有区别,容易把“电源开关”焊反。为了防止把开关焊反,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一道工序—“剪脚”,即教师在发放“电源开关”这个元器件之前,专门找一人负责剪短所有“电源开关”封装上的1号脚。这样学生在放置这个元器件时,只需记住“短的这只脚”放在左上脚即可。
由图2可以看出,要想全面提升“汽车电子控制板”的质量,要改进的方面较多。图2中从“5M1E”5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作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学生和教师应认真思考因果图里的每一个因素,将质量整顿措施落实到“管理”、“设计”、“研发”、“制造”和“检验”等各个环节。
通过运用“质量管理常用方法”对历届学生作品“汽车电子控制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让学生用排列图和因果图找出影响控制板大量不合格板形成的原因,学生会对自己在制作这个作品时所犯错误能够及时改正。教师也应及时将质量改进措施反馈给制作类课程的教师,以便他们在再次指导学生制作作品时能有效地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根保,何桢,刘英.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宋明顺.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项目化教材运输管理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钮立新(195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屠立峰(1980-),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王瑜(1966-),男,河南永城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江苏苏州2151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高职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LX20112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33-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探索项目化课程设计是高职课程建设创新工作的有益探索。
笔者主持建设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运输管理”,旨在尝试通过项目化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为接近物流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真实学习环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物流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运输管理项目式教程》,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完成技能训练的重要素材。教程设计也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管理”为例,围绕项目化课程设计和项目化教材开发,探讨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是参照企业具体岗位工作任务而设计的教学项目,以实际工作过程和真实操作活动为载体,以理论知识为引导、技能知识为重点、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的课程理论和模式。作为创新中的课程形态,项目化课程的特色归纳如下:
1.项目化课程的“做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项目化课程逐渐朝着仿真“生产线”方向完善,其优势在于能够体现“做中学”,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在模拟的工作任务中加以应用。这不仅有助于记忆、理解所学知识,更能推动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经常面对互动中产生的问题,创造性地思考并创新现有的知识,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2.项目化课程的“真实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力。项目化课程整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使教学内容更具整体性。一个教学项目包含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多个步骤或多项任务,学生的学习同样遵循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项目化课程为学生呈现真实企业活动,塑造了岗位技能知识和工作行动之间的互动关联结构,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人的逻辑思维理解、行动和思考,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孵化平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3.项目化课程的“行动性”培育了学生的学习力。项目化课程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产生积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项目化课程评价不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而是灵活多样的项目成果。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系列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切实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成果、自我评价职业能力的成效。
二、高职项目化教材的设计
1.项目化教材应具备展现真实工作过程的特殊功能。项目化课程强调在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因此,企业工作任务是帮助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企业具体的岗位活动对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第一,项目化教材的提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必要的信息和要求提示。项目化教材突出提示。对于没有任何工作或实习经验的学生,我们要清楚告知教学项目为教导怎样的岗位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要解释项目来源于怎样的企业工作情境、为解决怎样的工作问题;要交待该项目包含哪些步骤、任务或过程;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源,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分工协作收集、处理所需要的信息。在教材设计中要编制项目任务书,对学生自主学习做出明确的提示。第二,项目化教材的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需要教材能对学习实践过程有明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检验学习进度和成效。项目化教材的引导性内容包括活动对象、活动实施的步骤、依托技术、资源、遵循的工作要求、典型的作业方法及注意事项。
2.项目化教材要重视企业案例引入。项目化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是根据企业实际经历的故事改编而成。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项目化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化教材所采编的案例都来源于一线岗位,解决案例问题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铺垫,这促使学生根据教材正文中提供的知识信息进行思考和应用,通过教材所提供的线索,到网络和社会上寻找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项目化教材所选择的企业案例来源于企业的鲜活情境,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学习鼓励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有利于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3.项目化教材要创新知识的设计方法。项目化教材中包含岗位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三类。一是岗位实践知识的设计。要依据企业真实工作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岗位实践知识。项目化教材要确保岗位实践知识处于核心地位。岗位实践知识对完成项目具有直接的操作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岗位实践知识是企业操作遵循的一套流程,是实用于岗位一线的指导性、现场性知识。这些现场知识充实进项目化教材,会使教材内容与真实岗位任务相一致,有助于学生顺利获得基本的职业技能。二是技术理论知识的设计。岗位实践知识是“知其然”,技术理论知识则是“知其所以然”。项目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操作流程,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对技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与分析,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更为全面和系统地把握理论要素。项目化教材所呈现的技术知识是有情境的,以企业或行业的实务操作为背景和载体。三是职业拓展知识的设计。职业迁移能力培养需要项目化教材提供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对已有知识在范围和深度上进行扩展。设计职业拓展知识时,可以采用直接呈现方式,即将知识完整呈现在教材中;或是采用间接呈现方式,在立体化教材设计中提供某些网站或是书目、光盘,便于学生查找和学习。
三、高职项目化教材开发的实践——以“运输管理”课程为例
高职“运输管理”课程旨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根据运输线路、运输市场、货物特性等信息,完成货物配载、加固规划和设计等能力。
1.以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为使学生掌握运输管理的岗位技能,“运输管理”教材以物流企业运输业务流程为主线,依据不同货物的运输业务流程进行教学模块和任务设计。教材选择8个教学项目。项目1:物流运输市场调研,任务为物流运输系统调研、物流运输市场调研、运输合理性调研。项目2:选择物流运输方式,任务为熟悉各种运输方式及技术经济特征、熟悉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各种因素、掌握运输方式的选择方法。项目3:确定物流运输企业并签订运输合同,任务为确定物流运输企业、签订运输合同、运输合同管理。项目4:货物托运和承运,任务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货物托运、承运。项目5:货物运输组织,任务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货物运输组织。项目6:货物到达交付结算与运输商务管理货物装卸、货物交付与结算、运输商务管理。项目7:特殊货物运输,任务为危险货物运输、超限货物运输、鲜活易腐货物运输。项目 8:国际货物运输,任务为落实国际货运公司、确定委托内容,货物交接、缮制票据、签订运输合同,运输方式和航线确定,到达交付。
2.项目化教材编写体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外运高新物流(苏州)有限公司、大田物流、苏州园区货运有限公司等在苏物流企业调研与合作后,教材开发组掌握了运输管理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决定以某物流公司运输管理岗位为情境,以一般货物、特殊货物和国际货物为三大载体,为每个教学项目编写了任务设计书和开篇引例。根据每个教学项目的具体情况,在岗位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三类中做了科学合理的编排。以“项目6:货物交付结算与运输商务管理”为例,简要展示项目化教材的体例,见下表。
《运输管理》项目化教材体例示例表
四、高职项目化教材开发的探索
作为高职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点任务,探索项目化教材开发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材,不仅要靠奋斗在一线的高职教师的智慧与辛劳,更需要企业界朋友的共同参与。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项目化教材的体例和模式也必将日益丰富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孙红艳,谢萍华.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结构设计策略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吕侃徽.高职教育项目化教材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
[3]屠立峰.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0).
[4]李雄杰,徐生.项目课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在实验者进入宿舍前,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然后将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并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价值观的看法,并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但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价值观越相似的人,吸引力越强。纽科姆进一步发现,只要价值观相似,哪怕别的方面不一致,也会对产生很大吸引力。这是不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日久见人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我看道理是一致的。
回想我们上大学时,刚开始大家爱找老乡交流和娱乐。后来和周围的同学熟了,找老乡的时候少了,找那些和自己类似人就多了,于是交到了真正的朋友。等到一毕业,一个班的人或一个学校的人,总爱搞个聚会。但逐渐地,大家的工作差异大了,兴趣转移了,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交往也就越来越淡了。于是你有了另外一群社会朋友,以此周而复始,你的朋友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讲师在培训中,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讲师要知道,总有一些学员是沉默的,是不合群的,无论你怎样都无法调动。而另外一些人,心态开放,主动热情,比较好学。最后你的授课现场,就会出现一个现象。课间休息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的人,总是那些活跃分子。而那些沉默的人,大多坐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或只是去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