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验室设计趋势

时间:2023-06-07 16:19:09

导语:在实验室设计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验室设计趋势

第1篇

关键字:设计;平面;网络;个性化;发展趋势

平面设计的发展映射这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一个转变。在当今信息社会呈现多方面的发展的趋势之下,过去陈旧的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在新的时代,与又有新的理念注入到平面设计之中,对于空间视觉的艺术进行一个新的定义。平面设计是一项能够自我发展的艺术,随着不同的要求和定义的提出,它会发展成为一项更加新型的艺术。仔细发现,如今我们接触的平面设计都有着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的视觉感受。平面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传播信息的手段,它的载体就是图像和文字。因此它的发展和完善都体现在这两个因素之中。同时,平面设计并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体验,它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既要有艺术感,同样要有实用性。

一、平面设计整体的发展过程

平面设计的起源是我国造纸术以及印刷的发明。这两样发明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传播的载体。平面设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艺术,只有通过媒介才能够发挥出它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中国造纸术以及印刷术的发明不但是平面技术的发展起源,更是人类更加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从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平面设计计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的。平面设计计运用到,工业、商业,都是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西方平面设计计发生了及其发杂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二十世纪,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设计的核心在于去探索去发现,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利用好这些细节就是一项伟大的成功。平面设计中包含着各种很细小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应用就是平面设计的主要工作,在这些元素运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艺术手法的应用。平面设计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大大小小的元素结合起来,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设计的背景。例如,工业,人文,商业等等,通过这些元素的结合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图。

二、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平面设计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平面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占得比重越来的越大。如今经济方面,商业之间的竞争愈发的激烈,平面设计在商业中的应用也更加的频繁。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于精神上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正是高水平生活方式的一个象征。因此,在精神享受的层面上,人们对于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设计需要做的更加人性化,更加的贴近大家的生活,更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愈发的显著。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将品牌打出了国门。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形象是一个核心项,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产品设计都离不开平面设计。在国外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关税的逐渐降低,我国商品的价格优势愈来愈不明显,所以从产品的设计上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突破口。因此平面设计在商业中的应用越来的越频繁,是一件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利器。

三、新兴媒体与设计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报纸、电视、网络,这些新兴的媒体相继的出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化的社会。网络的出现对于平面发展起到了一个极大的催化作用。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资源多等优势,对传统的信息传播业造成了很沉重的打击。但是,网络这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却能够给人一种新的视觉享受,让人们在视觉的体验上有了更大的冲击。一种新的职业由此诞生,就是网页设计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上十分的抢手,他们的工作就是对网页进行设计,对人们要浏览的信息进行排版和整合,并且设计出漂亮的界面,让网页的观众能够有愉悦的体验,因为一个漂亮整洁的网页能够给网站带来更多的流量从而增加自己的效益。因此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平面设计,未来的平面设计要具备过硬的电脑软硬件的技能。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大的缩短了人们之间相处的距离,同样取消了人们工作的空间限制,大部分的网页设计师只需要在家中就能够完成工作,方便快捷、人性。

四、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1、设计趋于个性化

网络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节奏,不管是社会还是商业,他们的变化都是瞬息万变的。网络,让世界的全球化成为了一种可能,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流越来越方便。这种现状为平面设计营造了一个十分有竞争性的发展氛围。设计的发,同时也关乎到相关企业的发展,平面设计的企业数不胜数,什么样的企业在能够站稳脚跟。平面设计的发展要满足商业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设计者的压力不断增大,在科技发展的压力下,商业竞争的压力下,设计师的设计必须具有个性化。个性化是区别于其他设计风格的一个特性,个性化的设计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突破,不断地探索新的设计元素。平面设计的个性化体现在设计的方式,元素的组合方式,内容的排版等等。只有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才是一个有生命的设计,而不是其他设计的复制品,。只有有个性的设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设计。

2、设计趋于多元化

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设计的宗旨就是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审美的发展,都是向着多元化进行发展的,设计的作品是要向社会,向大众展示的,在当今的平面设计之中,通常要将各个名族的特色进行融合,并且不断地发掘新的设计元素,设计的内容尽可能的拓宽,以满足能够传播更加丰富的信息。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多元化体现的更加的明显。文化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音乐和广告,如果你细心的去观察,你会发现,音乐和广告的发展越来的越多元化。在设计之中,最直观的就是图像的设计。图像的设计应该与国际相结果,让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有一种国际范。社会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能够让人们去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观察一件事物,欣赏一件作品。当前的国际设计发展的趋势就是在设计语言上,更加的简洁和巧妙。从国际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去发现,去总结,结合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特色,从而摸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

3、设计趋于时空化

同样是借助网络的发展,平面设计的空间限制被打破。一件设计作品的出现,人们在欣赏他们的时候,只需要轻轻的一点鼠标,就能够看到他们想要的设计。平面设计已经不是过去的二维设计,我国的平面设计师不断地努力探索在寻找新的设计思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信息化让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平面设计的发展拜托了二维的限制,再向三、四维发展,当今的设计最明显的标签就是设计的空间感和科技感。三维、思维的设计让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语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标题的大小上。而现在,同一个标题可以用不同的设计语言去表示。这种设计方式的改变,让设计者再设计的时候有了更多的设计空间,人们也能感受到更多的视觉冲击。新型的设计能够让产品的特性能够更加鲜明的表现出来,更加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4、发展趋向于本土化

平面设计的发展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制约,一个设计师,它作品的风格中能够明显的透漏出设计师的地域文化以及他自身的艺术氛围,平面设计计受到本土文化很大的影响,一个设计师所受的地域文化熏陶会直接的体现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来。设计者将本土文化融入其设计作品之中,将其独特的名族文化,个人文化的特性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一种民族发展的韵味。虽然说当代的设计与过去传统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根源上来说,现代设计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当代的设计作品之中仍然能够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当代平面设计的理念大多都借鉴了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西方的设计发展多多少少都收到了东方艺术氛围的影响,比如说在我国传统的绘画手法,散点透视,留白等绘画的处理方式就对西方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启发。在当代的平面设计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传统的设计与当代的关系进行研究,找到他们的共通点,从而进行改变。对于那些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进行的改良,要将他们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保留下来,进行新的扩展和传播,在设计的时候既要具有艺术性,同样也不能够脱离实际,失去了实用性。具有本土文化的设计师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发扬并发展本土文化,将特有的艺术元素体现在设计之中。

5、设计区域绿色化,人性化

现代的实际作品使人们的精神消费品。不同的设计要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年轻人,朝气蓬勃,他们喜欢有活力,有动感的设计;中年人需要的是成熟,和能够展现他们成就感的设计;老年人则追求的是一种平静,有韵味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大众,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面向大众,产品的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人才是设计的主体。当今社会流行的是绿色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当代的设计要将环保的理念渗透其中。当今的平面设计的发展,不能够仅仅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更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内涵。如果盲目的追求繁杂的图像,绚丽的画面,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所设计的作品也仅仅是空有其表。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绿色设计的理念,注重设计作品的内涵,追求的是设计与人之间和谐的一种关系。同时,环境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它是一个全人类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设计作品中,能够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之中。作为一个平面设计者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设计意识。所幸的是,当前我国的设计者都普遍的具有了这样的绿色设计的意识,在他们的设计中都能够看到这一环保的观念。在今后,平面设计的重点会更加集中在设计所处的环境背景之上,设计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两者是共通的、互动的。其实,平面设计的发展最难得是观念上的改变,不仅仅是设计师观念的改变,同业也是大众观念的改变,在未来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变化的,这无形中就提高了对于今后平面设计发展把控的难度,但是可以清楚地知道,将来的平面的设计发展将会起到对道德性和伦理的一个保护作用。

五、结语

一项优秀的设计是能够向社会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的,虽然设计的方式有着很多的不同点,但是设计的最后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进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说,每一个平面设计者都是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从过去到现在,平面设计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二维设计到三维、四维。我国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刚刚开始,它有着无穷的动力。未来的设计将是链接过去文化和未来文化的纽带。同时平面建设的发展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推动中华名族不断繁荣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任盈盈.数码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2012.

[2]刘俊.从平面设计的“边缘模糊化”趋势探究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李嗣洋.平面设计的多维思考[D].中央美术学院,2014.

[4]王教庆,孙英丽.浅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8:13-15.

第2篇

关键词:老有所为 城市社区 接触点 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49-03

1 概述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面对这一形势,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要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而落实“老有所为”理念,应该让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

不同于以往主要运用于企业或品牌产品的经营概念中的接触点概念,此处用接触点概念来探索以老有所为为基础的新的适老服务形式。接触点概念并不是特指“接触”,而是广义上人与整个服务系统的互动。接触点是互动的每一个点,可能是内部与外部的,或可视的或不可视的。接触点在服务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服务流程中各部分的重要节点。从接触点入手对“老有所为”进行设计,无疑是对城市社区适老服务新的探究形式。

2 社区“老有所为”设计机会缺口分析

2.1 社区老年人生活情况分析

UCD (user-centered design)是建构关于生产适合用户需求的,并能对用户有效的和可用的产品系统。运用UCD的思维方式对老年人用户进行研究,以城市社区老年人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展开调研。期间,将会运用群体文化学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结合起来用来观察记录,并分析社会状况。从而寻找设计接触点,再由接触点来找到设计的缺口和机会。

笔者选取了城市社区50位健康老人为调研对象,34位女性,16位男性:其中55-64岁有21位,65-69岁17位,70岁以上12位;41位表示身体健康良好,9位患有常见疾病身体欠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有14位,中学程度有23位,小学毕业的有8位,其他5位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调查走访这50户社区老人家,得到一定的数据和资料,选择性的列出了5位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况、职业、每天的日常生活情况等内容(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社区老人大部分的生活范围较窄,一般都是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生活圈子大,生活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生活圈子比较窄,大部分局限在自己的家和社区中,最多也就是在社区周围活动。因此,对于社区老年人来说,社区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场所,也是接触点的主要发现场所,因此社区开展一些针对于他们的服务十分必要。

2.2 探寻“老有所为”接触点和设计机会

对前期调研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采用面向对象的任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建立老年人用户使用产品的生活场景,由对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建立,分析了老年人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通过对老年人的生活特点进行归类和划分,分析出了几个主要的接触点,如图1所示。以老年人为圆心,以社区生活为圆周,得到了社会和社区,社区人和社会人士几个主要的接触点。社会人士和社区人又分别分为上班族、儿童、孕妇和其他老年人。对这5个接触点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设计突破口。见表2,列举出了10个老有所为社区服务的设计机会。

2.3 筛选“老有所为”接触点的设计机会

上述得到的一些社区服务设计机会,需要进一步对其从开发的时间和财力、开发的可能性、潜在的需求规模、潜在的创造力和团队成员的潜在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筛选。笔者通过构建机会权衡矩阵(见表3),分别由研究小组成员4人进行打分,每一列代表一个接触点设计机会,每一行代表相应的各个接触点设计机会的不同准则。每个机会的衡量准则分为由1(低)到3(高)不同的级别,每个准则的重要度也分为1(低)到3(高)不同的层次。得到的相应的机会值分别与准则的重要度相乘,然后将得到的每个机会的总值进行比较,得分较高的3-4个机会将成为筛选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机会。据此,最终得到了4个最优的设计机会,分别是机会1、机会3、机会4和机会6,以下将由此展开深入分析,对“老有所为”适老服务模式进行多元化探究。

3 “老有所为、老有所慰”的接触点服务模式设计

在老有所为的服务模式设计中,用户体验将是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策略开始聚向用户体验,而不再局限于硬件和实体。而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也不单单只局限于硬件和实体的展示,而是对整个服务流程的设计与阐述。硬件和实体只是整个服务流程的一部分,或一个具体的接触点。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设计流程,更能凸显接触点的潜在价值。

3.1 社区“拼桌行动”服务设计

现今社会,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一个人的饭不好做,也不值得做,这就造成了一些独居老年人平时吃饭凑合的现象,不利于身体健康和营养的摄入,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饮食。由此,凸显出了“拼桌行动”服务系统的重要性。

根据之前分析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的接触点,最终设计出了“拼桌行动”服务系统。“拼桌行动”就是由社区提供场地,参加这一“行动”的老年人每人在自家做一道菜,聚在一起就能够凑成很丰盛的一桌菜,图2是“拼桌行动”的整个服务流程图。流程图运用研究和设计有效交互的系统化方法-PNC方法来表达和创建,这里,图中的服务提供商是指服务提供者,包括社区和老年人;顾客是指服务的接受者,即社区老年人;独立交互是指社区老年人独自执行的部分,即在自家做一道菜;直接交互指的是老年人之间见面共餐的交互过程;图中的交互则是除非直接交互外,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交互的部分,这里是指涉及与线上信息进行交互的步骤,例如在线或电话预定的部分。

在此服务系统中,社区为老人们提供线上服务系统(含网络与终端设备)。参加拼桌的老人可以在线上自己今天要做的菜肴,自己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浏览别人的信息。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自己今天将要拼桌的对象,双方在线上确定好拼桌时间。等快要到约定好的时间,各自拿着自己做好的一道菜去社区提供的拼桌地点一起共进午餐;吃完饭之后再各自拿着自己的餐具回家。整个线上服务系统也由社区提供,老年人可先在线上自愿组合,预选自己想要拼桌的对象及要品尝的菜肴。在拼桌现场,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拼桌对象或变更拼桌对象。

在这个服务系统中还会给拼桌的老年人一些时髦的头衔,头衔取决于老年人拼桌的次数。拼桌的次说越多说明那位老年人的人气越高,手艺越好。例如头衔分别可以是美食达人、金厨达人、御厨达人等等。头衔在增加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为选择拼桌对象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每个月评选出来一个最佳拼桌对象,得到此头衔的老年人社区会给予相应的奖励,等等。

“拼桌行动”在解决了老年人日常饮食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降低了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情感。

3.2 社区“以老育小”服务设计

根据之前分析老年人和儿童之间接触点的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家庭,双方都要上班,小孩子的照料存在问题。由于居住空间小,没有力怯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接来照顾小孩,也没有条件聘请住家保姆照料,父母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一些早教机构。但是,一些早教机构可能并不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安全问题、教育问题都让父母对一些早教机构产生不信任感。有的家长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看。

社区“以老育小”服务系统的建立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社区负责统计可以提供服务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情况,并把他们的信息到社区提供的社区线上服务平台上。需要照看孩子这项服务的父母可以在线上选定自己心仪的照顾对象,并且在线上或线下联系对方,双方达成共识之后,相互约定好照看周期与时间段。在约定好的时间点,孩子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同社区的老年人家里,由老年人来照顾孩子。当家长下班后,再把孩子从老年人家中接走。照看孩子的劳务费可以定期通过线上支付给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并可以对其服务进行评价。与“拼桌行动”类似,系统也可以评选出育婴达人,并开展育婴经验交流。图3描述了“以老育小”服务系统流程。

在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和我国香港,社区均设有由社会工作者担纲的儿童照顾和活动中心。在当下中国,则迫切需要相关的服务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缺。“以老育小”服务系统以社区为平台,在解决年轻父母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些健康“空巢老人”的孤单感,身边有孩子陪伴,也会多一些快乐,同时满足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两方面的需求。

3.3 社区“帮饭”服务设计

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反映了现在年轻一代真实的生活。在很多大城市中,外来上班的人数占城市中上班族的很大一部分。这些外来人员平时很少自己做饭,更难吃到可口的家常菜。一是没有时间去外面吃,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外面的饭菜再怎么好吃,都没有在家里的那种温馨感。另―方面,有一些“空巢老人”平时孩子都不在家,吃饭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孤单,空有一手好厨艺无处施展。

分析老年人和上班族之间接触点,寻找设计机会,最终设计出的社区“帮饭”服务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如图4,社区收集一些可以提供这些服务的老年人的资料,例如擅长的厨艺、菜肴、风味、价格等信息到服务系统线上平台,并附上图片。需要此项服务的年轻人事先通过线上与提供服务的老年人联系,双方达成共识之后,约定好“帮饭”时间。年轻人在约定好的时间内到老年人家中就餐。社区为“帮饭”服务系统提供支付终端,年轻人用“帮饭”系统中专门支付卡支付相应的费用,老年人有专门的刷卡机。

社区“帮饭”服务系统的建立,在“老有所为”的同时也方便了年轻人,既解决了年轻人的饮食问题,也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3.4 社区“宠物托管”服务设计

现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宠物,有的还不只一只。但当主人出远门的时候,对这些宠物的照看就成为了问题。―般人都是选择寄放在朋友家,来回接送很是麻烦。一些人选择寄养在宠物店,很难保证宠物能得到好的照顾。一些人干脆选择把宠物直接锁在家中,―天两天还可以,时间久了就不行了。

分析老年人和上班族之间接触点,发现了老年人和社区家养宠物之间的设计机会。图5所示流程图提供一种社区“照看宠物”服务的思路。社区把能够提供服务的老年人的资料到社区服务系统上,有宠物的主人需要这一服务时就可在线上查找到可以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双方在社区提供的线上服务系统中达成共识之后,再约定好需要老年人照看的数目、时间段和一些具体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要求,双方找得到可以合作的对象。所需要交付的费用也由双方去谈,宠物主人提前线上支付费用。在约定好的时间就可以把自己的宠物送到老年人的家中。服务完成之后,再把自己的宠物接走。

此服务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有所为”的需求,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一些自己养宠物的老年人来说,也具有―种趣味性。

第3篇

关键词:童趣化;设计;室内设计

一、童趣化设计背景分析

1)童趣化设计的的论述。我们每个人心理都住着一个小小的自己,长大的自己希望我们还可以回到小时候,因为小时候的世界是充满欢乐的,没有任何烦恼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我们和人交流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种冷漠和孤独让我们特别怀念童年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光。所以我想用童趣化设计来表达我对小时候温馨生活的向往。“童趣”有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正的想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爱。把童趣化设计运用到室内设计中,设计很多关于童年印象的主题,不仅可以在这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还可以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很多的温暖。

2)童趣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体验。现在的童趣化设计不仅仅包括儿童,更希望在室内设计中你所一眼到的天真、质朴和纯洁的感受传递给大家。随着家居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夸张的线条、可爱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的童趣化家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欣赏。它可以借用巧妙的心意和创意,大多数成年人在面对生活种种压力时可以借助这样一个空间可以感受到天真烂漫的情怀,逃离世俗的烦恼,让每一个人在这种空间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童年的那种天真、幼稚、善良。童趣化设计就是把成人对于童年的感受、心态、思想价值观等这些抽象的感受,通过室内空间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材质的使用和灯光效果,形成具有趣味性的,能够调动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的空间环境。从而让人在这个室内环境中感受到亲切、温暖、幽默、风趣,并能够满足人们对童真生活的向往。如果失去童真的心态,在大人的世界里感受不到爱和温暖,那么人生的乐趣已经丧失一般了,这也就是我以童趣化为主题设计室内空间的目的。

二、在室内设计中童趣化氛围的营造

1)具有趣味的空间造型。室内设计空间造型主要是通过童趣图案的应用,可以通过具象的东西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面貌进行夸大、缩小、简化、提炼等抽离出来,可以成为室内设计的灵光。还可以用活泼的几何纹样,比如波浪的造型、格纹等跳跃性的图案可以使室内空间更充满朝气;花朵、圆圈、菱形的形状也充满了童趣,也可以使室内空间充满欢乐、温馨;还有一种表现手法是直接具有趣味性的图案直接画到墙上去,作为一种装饰手法,这种装饰图案有可能是最简单的但具有装饰行的抽象主义化身,大片的色彩,可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装饰性.

2)活泼可爱的色彩搭配。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带给室内空间不同的感官感受。童趣化空间大概用活泼可爱的色彩,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浪漫。但色彩不能够太单一,可以冷暖色调搭配使用,也可以在某一基调的色彩上,点缀颜色丰富、大胆一点。通过寻找最能够代表童趣的活泼可爱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舒服的色彩应用在室内设计空间中,对童趣的感受会更加向往。

3)柔美温馨的家具、软装饰。家具和软装饰是作为营造空间氛围最好的工具,为了迎合童趣化的室内空间设计,在造型、色彩和图案上都应该与室内设计相呼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童趣化家具和软装饰。家具的造型和色彩应该提取童年小时候给你印象深刻的玩具或者熟悉的图案或花纹,能唤起人们童年的乐趣。家具的选用可以是卡通人物或者布偶造型作为家具的造型,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室内空间不同的品味。

三、童趣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趣味体验

1)强化室内设计中的童趣主题体验。成为童趣化室内空间环境的特征,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就可以的,它要能够由一般的概念上升到主题性的概念,它可以是具有创意的,也可以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从而混合成的主题概念。无论以那种形式存在,只要能让你的设计有感染力,增加使用者的乐趣,让人难以忘怀。它们或许以某种空间形式的创意,或许是活泼独特的色彩魅力。也许是家具造型具有个性,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童趣化设计的主题体验,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需要从明确的主题。我们创建具体的主题,营造室内空间良好的秩序,构建有亲和力的空间,更好的表达主题,能够让进入童趣化空间的人们带来乐趣,有深刻的印象,任何事物都是有了主题才有了灵魂变得独特而有方向。

2)强调体验过程的连贯性。童趣化室内空间体验的连贯性,就是将各个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穿成一条主线,让我们可以体验不同时期的感受,有一个整体的统一,在体验过程中是享受的、快乐的,赋予的室内设计是有感染力的,这种连贯性让我们对我们以后的生活也应该有一个连贯性,成为一种习惯。

四、结语

本文对童趣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现状中,童趣化设计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成年人渴望童年时的那份纯真和温馨。从造型、色彩、家具配饰等展开了室内空间情感化的设计,分析了童趣化设计的未来的发展前景。童趣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真正在心灵在关爱我们周围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易,.营造新、奇、趣的室内空间[M].上海建设科技,2001

[2]孙艳,乔峰.室内空间中的色彩设计[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8(01)

[3]刘敏.住宅室内家具空间配置流程[M]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

[4]磨炼.探析产品设计中创意与情感体验的契合性[J].装饰,2011(07)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建设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学

一、前言

区域经济学又名空间经济学或城市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其强调从经济学角度强化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是指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所有参与的机构、群体在权利义务职责等方面分配的总和。由此可见,将区域经济学应用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发展不平衡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对立,强调当区域内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相关资源时,要放弃平衡增长,而选择先对部分产业进行投资,而其他的部分要利用投资部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后续逐渐发展,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虽整体一段时间内较稳定,但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所以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要以不均衡理论为基础开展。例如,其建设目标虽表现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三个方面,并强调三方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但城市新区的特殊性决定,其短期内必须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而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1]

通过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会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城市居民的素养会在宣传教育等宣传手段的促使下提升,推动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城市居民的素养、精神文明水平都会明显提升,社会治安将逐渐稳定,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劳动力水平等都得到改善,会反过来推动城市新区经济的增长。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城市整体面貌的改善可以使城市新区的市场效应加大,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也会推动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总体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而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其据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三者互为动力又互为制约,遵循了区域经济学中的不平衡理论,而且完全符合其关联效应的要求。[2]

三、基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所有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而工业各部门、工业产品都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又名产业区域转移理论,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当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源供给、市场供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为了持续发展需要在地域上进行转移,由此可见其强调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率。当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其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此时产业整体处于悬浮的高梯度阶段,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初期阶段,其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都处于创新阶段,所以其整体都应处于不稳定的高梯度状态。[3]

为在短时间内实现区域内产业的稳定发展,其要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将适合在城市新区发展的产业引入,因为主导产业不仅关系到城市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分配水平,甚至对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首先应确定并积极引进主导产业,城市新区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处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位置,通过对其开发和深化可能直接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而且其自身具有客观的上升空间和市场影响力,另外,其对于区域分工中也要占有明显的优势,通过主导产业可以提升城市新区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在城区经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可观的比较利益,总结上述对城市新区主导产业的要求可以发现,主导产业自身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产业的关联性和连续性都要比较理想,除此之外,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覆盖的范围必须广,如果将区域内的瓶颈产业引入城市新区,将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将城市新区内部存在的不符合城市新区产业需求的产业向外引出,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使城市新区的整体逐渐稳定,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政府出于主导地位。

四、基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生产要素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一直被视为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础,可见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强调区域内要实现完全的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受多重因素制约不可能实现,所以经济增长要通过一个或多个增长中心的不断增强,逐渐向周围区域或领域扩展,而增长中心即增长极,由此可见,区域内增长极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发展水平和趋势。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可能实现平衡发展,所以应采用增长极理论,将区域内少数条件相对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视为增长极,并利用增长极自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城市新区其他领域的发展,所谓极化效应,即区域内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生产资源以极点为中心进行集聚,极化效应有利于某领域综合实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挖掘区域内的发展潜力,使其抗风险能力增强,而扩散效应即增长极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其高水平的生产要素会向周围进行扩散,以此带动周围区域或领域的发展。[4]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阶段其各项生产要素相对不成熟,所以此时极化效应占主导,使城市新区的潜力被最大程度的挖掘,而在城市新区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的过程中,扩散效应将取代极化效应占据主导,使城市新区的整体都得到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外部有效生产资料涌入城市新区,这就决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市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初期,中央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充分挖掘其极化效应,使其得到快速发展,而地方政府应适当的对其控制,防止其资源外流。城市新区发展阶段,中央政府要在政策上对城市新区放松,使地方政府有更大的权利范围进行区域内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城市新区的整体形象不断丰满,以增强对外部资金、人才等有效生产资料的吸引力,促使城市新区持久发展。

五、结论

城市新区作为老城区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必须与老城区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可用空间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完善或扩宽老城区的城市功能,如果其建设开发模式与老城区出现冲突将会导致投入使用的新城区与老城区在功能、资源、经济行为等方面出现混乱,严重阻碍城市发展。

(作者单位为交通银行柳州分行)

[作者简介:江岩(1984―),女,湖北郧县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01(08):1-3.

[2]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经营论[J].当代经济,2010,02(14): 48-49.

第5篇

关键词:局域网;教育网;Internet;RAS;以太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4-0000-01

The Design of Urban Reg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Wang Xubiao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Puyang457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computers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for offic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upport ai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main front,vario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departments meet their own need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network construction program.

Keywords:LAN;Education network;Internet;RAS;Ethernet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今日的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给以获取并传授知识信息为主体的学校带来了压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以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授为主的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相继建立并完善了内部局域网并接入了高校校园网,但在中专、技校及中、小学,教育网络的建设尚处在认识和探索阶段。

笔者通过对我市几所小学和中学调查了解,分析出符合我市教育特色的教育网络的主要功能,即:通过建立内部web站点,实现学校信息上Internet;利用校园MIS软件,实现全校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建立图书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图书信息自动化管理和快速检索、电子阅览;提供Email、留言板、论坛等服务,方便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之间的联络与互动交流;通过校园网实现全校上Internet;建立远程访问(RAS),利用校园网实现在家备课、办公和接入Internet;建立教学课件、教学信息资料库,实现授课点播和辅助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交换、视频点播、远程教育、新生入学及报名登记等功能;兼容校内有线电视广播网,拓展网络功能;建立IC卡管理系统,实现校内一卡多用等功能。

针对我市目前通信网络发展的环境和状况,笔者对我市教育网络建设的技术方案选择提出了两项原则:主干网组网技术原则――各类教育部门主干网以千兆以太网或ATM上地区教育网或者ISP网络,传输介质上使用六芯多模光缆,以备日后主干网在原设备基础上轻松扩容升级,采用100BASE-FX的全双工交换型组网技术构成层次星型的主干结构,互连校内各主要建筑楼群。网管中心主干交换机和各工作组交换机应具有多路并用的“串径”功能,以支持主干扩容升级,能够支持RMON和VLAN等先进的网管功能;工作组到桌面的组网原则――工作组交换机到主干以100BASE-TX组网,兼容10BASE-T从工作组到桌面使用高质量的超五类UTP电缆,工作组间根据客户对组内信息和组外信息的需求情况,选用100/1000MBPS的交换机组网。既满足当前需要,也支持日后的扩容升级。

为保证主干网畅通,首先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主干网的容量、局域网内设备拥挤问题以及广播太多造成的拥挤问题。

主干网的容量直接关系到网络的传输能力,目前重要的计算机网络都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用100Mbps、155Mbps以至1000Mbps的传输速率,来保证主干网有足够的容量。100/1000Mbps的百兆/千兆以太网(Ethernet)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主干网技术。以太网经过不断的发展,网络协议(TCP/IP)和网络结构日趋完善,在技术上相对成熟可靠,投资费用较低,并且升级比较容易,所以百兆/千兆以太网是目前较好的一种选择。另外,值得关注的发展较快的网络技术还有ATM,它不仅其传输速率高(已达到155Mbps及622Mbps),而且其先进的复用技术能保证网络带宽不随用户数而下降,最主要的是其采用信元(Cell)交换技术和虚电路技术能够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所以ATM技术成为未来网络技术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之一。所以百兆/千兆以太网和ATM是保证主干网带宽的较好选择。

路由器能提供地址过滤、虚拟网等一系列重要功能。比网桥的速度快,共享网络上网设备较多时,会造成网络第二层的拥挤,解决的办法是采用网络交换机,网络交换机通过划分网段把原来全网共享的带宽变成分段独享,并能实现快速端换,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实际带宽,明显改善了网络的性能,能够确保网络的畅通。而且一些厂家生产的网络交换机(Switch),还能够提供的先进的虚拟网络(VLAN)功能,能在物理网络的基础上,灵活的设置出许多逻辑网络,突破传统网络受物理位置(地界)限制的局限性,为特定用户建立特定的专用网络,使网络带宽、畅通性和安全性更有保证。网络交换机还能够提供各种地址过滤功能,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更好地保证网络畅通。先进的交换技术已逐步取代以集线器为核心的传统网络格局,成为新一代网络的基干。以集线器为核心的共享网络过渡到以交换机为核心的独享网络,是网络技术的一大进步。以交换机为核心的交换网络,能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带宽,能明显减少网络瓶颈,大幅度提高网络性能,并能实现按需服务,而且不需要改变传统集线器网络的物理结构,对用户是透明的。

广播太多而造成网络拥挤以至瘫痪,也是主干网常见的问题。解决网络第三层的广播拥挤的有效办法是采用路由器,以及采用具有多层交换功能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是提供子网路由、不同协议网络互联和协议转换的关键设备,路由器还能为网络提供很多管理机制,更好地保证网络的安全。好的路由器还能在保证网络畅通的同时,大量节省网络的运行费用,对广域网而言,租用线路的费用是构成网络运行成本的主要部分。

除上述技术上的保障之外,校园网建设中的其他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质量保障――所有的系统建设符合地区学校的有关性能指标与质量要求;有关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到货后需经过双方的验收确认。管理保障――确立项目组制度,设立项目组长,由其对各专项项目实施的技术和进度负责。

参考文献:

[1]扈新波.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

第6篇

社区矫正制度随着新的刑诉法的颁布进一步引起了注意,这一制度是连接刑事司法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恢复性刑事执法措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了一些关于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如资金短缺、人员不足、公众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不足等。本文结合在实际调查中的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对社区矫正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区矫正;制度;机制

一、社区矫正概述

关于社区矫正的含义,各国都有不同的理解认识。根据我国《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社区矫正概念的界定,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主要是指司法行政机关,也即司法局等)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是开发型、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的改造方式。社区矫正作为连接刑事司法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恢复性刑事执法措施,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社区矫正过程中,被矫正人员在人际关系上,信息交换上,都能与社会保持较好的联系,避免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也极大地帮助其适应社会生活。此外,社区矫正制度还可以大大提高刑罚效益。刑罚的运作其实是一种高消费性的活动,监禁刑的执行更是费用高昂。在相当有限的刑事司法资源条件下,社区矫正无疑可以有效地缓解监狱的超负荷,且以较小成本的刑罚执行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犯罪,提高刑罚的经济性,也是十分符合我国的财政能力现实情况的。

二、社区矫正的现状——以对武汉市洪山区社区矫正的调查为依据

武汉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司法局,目前正在洪山区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是34名,其中未成年人两名。洪山区的社区矫正的程序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社区矫正的启动程序如下:首先,法院在准备判缓刑之前发审前立项调查函到武汉市司法局,武汉市司法局要求被告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司法所对他的家庭情况、在社会上的表现、单位或者学校的表现进行调查,完成调查之后做出书面报告交法院;然后,法院根据司法所呈交的调查函和具体的案情来做出判决,如果做出符合社区矫正条件(如监外执行、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判决,这些罪犯在判决后的7个工作日之内到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也可以直接到司法所报到,但必须通知司法局,报到之后由司法局将回执单发到做出判决的法院,以示证明;最后,司法局的工作人员对被矫正人进行社会危害性的风险评估、心理测试,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由社区矫正科要求其到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司法所报到,报到之后需要司法所进行宣告,必须有所长、工作人员、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等参与,经过宣告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开始。

被矫正人每个月要求交一份思想报告,每月必须至少见一次面,特别是第一次见面,我们会对他们进行重点谈话,介绍社区矫正的好处,谈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如说交通肇事者,被矫正人给受害人身体造成了伤害,虽然主观上是过失,但是法律是必须对他的犯罪行为作出适当的判决,使其得到法律的追究,而考虑到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等方面的因素,判决他们在社区服刑。大部分服刑人员是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但是个别的还是有抵触情绪,如判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在主刑执行完毕之后还有附加刑需要在社区服,这类人员相对不好管理,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也为了将社区矫正工作做到更好,现在这类人员分配给公安局来负责了。另外关于公益劳动的问题,按要求是每个月必须有八小时的公益劳动,但是成年人要上班,青少年要上课,周内到哪里干公益劳动是不好办的,实事求是的说,他们不可能说辞职或请假来做这个事情,辞职了生活没保证,经常请假老板不高兴也可能辞退他,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是灵活处理公益劳动这件事的,要求他们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这样的事例还是很多,而且对他们本人也是很乐意的,在单位工作勤快了,老板认可,我们认可,自己做这样的事情既服役了也不丢面子,如果是真要在哪里集中做公益劳动,可能他们自己觉得丢面子,效果也不好。

洪山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期间违反相关纪律的人员,首先是批评教育,如果情况很严重才会重新进入司法程序,进入监狱服刑,到目前为止洪山区还没有重新进入司法程序的先例。对一般的社区居民而言,他们对这种人员了解很少,工作人员也尽量在公众场合回避这件事,如果不服从管理,会请单位或社区的人员协助管理,当然一般都不会,这是考虑到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具体做法。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一)基层司法行政机关难以堪当社区矫正的重任

我国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四万多个司法所,工作人员达到九万多人,平均每个司法所有二至三人,在一些司法所只有一人。司法所作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担负着面向基层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等项重要任务,工作繁重,而我国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目前正式人员编制少,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各项工作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承担,司法所原有人员的配备较少,更加缺少接受过专业训练予以社区矫正的人员。因此,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基层可以用社区矫正工作站来取代司法所承担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由社区矫正工作站来直接承担全县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承担少量的行政管理的职能。这样不仅减轻了司法所的工作压力,而且更好的保障了社区矫正制度的执行。

(二)理念上的滞后

一是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的实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治乱世用重典”的重刑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这种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对象存在着偏见,在社会公众重刑观念的背后,是对犯罪人的排斥憎恶,这种社会氛围会促使罪犯习惯周遭的冷落、排挤与歧视,逐渐认同自己的罪犯身份,逐渐自暴自弃、自我放弃。社会公众的这种憎恶情绪也会促使矫正对象极度排斥社区矫正,促使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司法机关的重刑理念。人们往往把监禁刑作为对付犯罪问题的首选对策,认为只有隔离罪犯与社会公众才可以起到真正威慑犯罪人、降低犯罪的目的,才能真正保护社会公众的安全,才可以避免交叉犯罪。在重刑观念的影响下,司法工作人员在狱外行刑的问题上往往是慎之又慎。因此,对假释比例控制很紧,不希望多办假释,宁可多减刑,因为办理减刑无须承担风险责任,以致我国罪犯假释率多年来很少超多3%。这样既浪费了刑罚资源,也不利于这些人改造。

因此,转变观念,加强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解尤为重要。首先,要合理扩大假释的比例。我国司法机关应该在了解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性的前提下,严格审核,对于满足条件的假释人员大胆办理假释,有利于社区矫正的目的真正发挥作用,使他们尽早的回归社会,走上正常生活。其次,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被矫正人员重回社会,所以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中要避免使自己带有歧视眼光看待被矫正人员,由监督管理者的心态转变为帮助辅导者的心态。最后,在尊重社区矫正人员隐私的前提下,社区矫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媒体、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社区矫正制度,消除公众对于社区矫正制度的不理解,改变周围对被矫正人员的排挤和歧视,愿意重新接受被矫正人员,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

(三)社区矫正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财政保障

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司法所人员编制少,工作力量不足,因此社区矫正需要另一重要主体——志愿者。志愿者起到了补充社区矫正人员不足的作用,根据调研表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多为一些年老的退休老人,虽然有爱心却不能很好的完成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较专业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还有高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充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队伍。

社区矫正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和对特殊群体的监督帮扶,因此社区矫正应有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而且所需经费应有国家财政足额承担。但通过调研显示,很多地方财政仅仅下拨了启动经费,没有将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政府机关而言,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额外的增加预算用于社区矫正工作还不能引起很多政府部门的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如果没有足额的经费支持,不仅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会使这一新型的刑罚制度改革处于停滞不前,因此各地要加强工作力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强.社区矫正人员法律指导手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葛炳瑶.社区矫正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丁寰翔,余建明,陈立峰等.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5]张建明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6]郝小云.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研究.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

第7篇

目前社区教育发展都是以两个平台为依托:一是人网,即传统的实体社区教育管理及教学平台。二是地网,即数字化网络平台。“云”平台的随处可得弥补了社区教育学习的时间不确定、场所、人员的随意性。云计算的数据都保存在数据中心,数据的管理和维护都是云维护,它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为社区的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云终端来进行学习。社区教育“i-实验”就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针对教育实验中某项具体工作来进行策划。其主题是“动脑动手装点家庭生活,网络互动分享民众智慧”,它有五层含义:一是创新(innovation),意思是突破社区教育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以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二是个性(individual),意在面向每个家庭,凸显个性;三是互动(interactive),意在线上线下结合,自主与协作结合;四是兴趣(interesting),意在强调“寓学于网络,寓乐于合作,寓情于生活”;五是激发(inspire),意在激发创作意识,实现知识共享。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建有多个“i-实验”实验室,并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向了社区和家庭。从实验室的运行来看多功能的网络平台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条件。

二、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教学实验教学

“云计算”以无维护无升级低成本的优势吸引着各类用户。在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教学实验中,“用户需求”向“云服务”发出一种请求,它以用户熟知的浏览器或者软件作为界面,将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将按需使用服务,这种实验模式或者说是实践模式可以按基础教学类和综合实训类去开展教学。

(一)以开放大学为依托,提供基础教学,整合

微力量,玩转微实验以开放大学为依托,为社区教学实验提供教学资源。在社区原有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基础上,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一方面,社区的实验室除了提供实体的实验设备之外,也可以兼做云教室,它可以提供专业基础的基本能力培训,也可通过云教室进入各高校或者国家开放大学的微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时间都是5~16分钟,社区居民的时间碎片化,这种微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白天上班,晚上进行学习的社区居民。比如社区教育的i-摄影实验室,i-烹饪实验室,i-舞蹈实验室等等都可以利用微课程去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社区的电脑教室装上从云上下载的社区教育的应用软件,比如物流专业的停车管理软件、智能家居系统、会计专业的一些基本应用软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健全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并进的网络格局,而且创新了社区教育的载体和管理模式,三网并进,彰显了时代特征。

(二)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把实物实验向虚拟实验过渡,提高实验项目的操作率,构建虚拟实验室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验室建设的方向。虚拟实验室能更好地描述事物动态的变化,其真实感强,交性能好,可根据需要设计、添加实验内容。在社区的虚拟实验室,居民们通过人机交互的功能,可以拥有与实物实验类似的实验空间,进行模拟实物实验,达到与实物实验相同的效果。利用软件去实现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学习电子电路的学员利用multisim10.0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社区教学里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问题。学员可以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更好地再现;也可以用虚拟仪器技术创造出自己的仪表,并通过直观的电路图捕捉环境,轻松设计电路,了解电路行为,通过改进、整合设计流程,减少建模错误。利用网页的仿真平台去实现是另外一种方式。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站上齿轮泵的拆装实验平台,就是通过三维实物仿真的演示,直观地了解齿轮泵各组成部件的结构,用鼠标点击各零件,零件可以按你拖动位置去进行组装,并设置有出错提示。随着虚拟实验技术的成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显露。虚拟平台易于维护,随时随地可学,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虚拟实验室中,学员利用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的操作能力、设计及创新能力。

(三)利用云平台提高各社区实验的运行能力

第8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发达地区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为社区图书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民众生活迈入小康阶段,科学知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快速上升,要求社区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对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前所未有地从政策、法律层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社区图书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我国社区图书馆现状,借鉴美国、英国社区图书馆发展经验,该研究者提出了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对策。

1 国外社区图书馆的社会发展定位

欧美国家的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其中美国在社区图书馆的体制建设、服务理念、技术应用、功能完善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经说过“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一观点在美国社区图书馆发展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种重要形态,美国的社区图书馆深深扎根于不同社区中,并随着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不断的生长、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美国图书馆素来有“民众智慧之源”的称号,社区图书馆与普通民众关系也最为密切。自诞生之日起,它始终秉承着“广泛的自觉和平等,以及普及教育的机构形象”这一指导方针,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教育、文化、娱乐和保存的角色,并规划出了成熟的服务项目和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和挑战,社区图书馆加强了传统服务模式和因特网技术的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区的教育中心、资讯中心、文化中心,并保存所在社区的历史和传统,以满足所在社区、民众及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的需求和期望。

社区图书馆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但又因其分布在不同州、县,而各有其社会发展定位和特色。如纽约市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为:确保社会知识、历史和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为本地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图书和信息服务,以便于当地居民自由开放地获取教育、娱乐和研究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为:为多元化的社会致力于自由和平等地获得信息、知识、自由学习和阅读的乐趣。[1]因而众多的社区图书馆在其发展建设中展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吸引力,为公共图书馆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2 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在社区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社区图书馆在运营管理、信息服务、技术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已逐步完善和成熟。

2.1 总分馆制――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逐步完善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图书馆普遍采用“总分馆”模式。通常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设一个总馆或中心馆,其下设立若干分馆,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分馆在总馆指导下为所属社区提供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有高度统一的协调管理、严格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且严格按照服务人口的数量设立图书馆服务网点[2]。

例如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设有1个中心图书馆和72个分馆,拥有600多万册馆藏,为近400多万用户群提供服务,覆盖范围达470平方英里。[3]它实行集成统一的组织管理,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整个图书馆总分馆发展战略规划,全方面协调处理文献资源、经费、服务、设备、技术标准、工作人员等。

英国伦敦市公共图书馆也采用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在32个行政区中,每区都设有1个中心图书馆和十几个社区图书馆,组成了伦敦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极大提升服务品质,扩大服务覆盖面积。英国文化部计划,截止到2013年,全英国将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图书馆网点,届时市民在任何时候都能从所在社区的图书馆上免费调阅英国任何一本图书。[4]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总分馆模式在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而在欧美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2 社区信息服务――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历经百年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发生多次变化。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利益相关者的质疑,公共图书馆也曾几度彷徨和迷失。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命运与社区发展的轨迹交织在一起。[5]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以充分刺激用户兴趣和满足社区需求,最终获得社区的认同和支持,社区图书馆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最为成功的一项转变就是将“普遍均等”的理念融入图书馆服务,面向特定社区开展社区信息服务,帮助人们获取有关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和推进社区发展的信息资源的服务,其范围广泛,包括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政治参与、法律、家政管理、就业求职、金融援助、住房供给、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本土文化与社区记忆的建设,社区规划与社区事务的咨询服务等。[6]

以纽约和芝加哥中国城的社区图书馆为例,收藏有大量中文图书。社区图书馆一般划分为成人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和儿童活动阅览区,各区的设计和服务都比较人性化。比如,儿童阅读区设立低矮书架,布置充满童趣。社区图书馆针对不同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为老年读者购入大字号的书,向残障读者提供免费邮寄服务,为儿童提供益智游戏。纽约州萨福克县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除提供常规借阅、计算机等服务外,还提供免费纳税辅导、职业辅导、家教服务及作业辅导、补助申请辅导及家庭关系辅导。

在英国,图书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2013年9月英国伯明翰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为吸引民众开设了瑜伽课、编织兴趣组,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包括文学、算术和计算机技能的专家辅导,甚至试行了“微笑工坊”教人们如何微笑。伯明翰图书馆仅仅是英国众多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缩影。深入了解会发现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项目非常丰富,如电话号码服务、居民名册服务、当地事件记录、旅游信息服务、当地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法规文件服务、剧团和合唱队的布景服务、专利资料保藏服务、地图服务等。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如同一个社区信息集散中心,在这里能感受到整个社区脉搏的跳动。

2.3 跨越数字鸿沟――社区图书馆的技术应用与培训

因特网技术的使用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许多图书馆读者都渴望看到图书馆的数字化拓展服务,在各种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之内,也越来越多地强调使用计算机、网络、数字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例如,英国2003年出版了未来十年英国公共图书馆使命框架,特别提出“帮助获取数字技能和服务”的使命,要求公共图书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数字化服务和设施,例如建设和维持当地的社区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获取全国网络资源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加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培训,逐步更换先进技术和软硬件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培训以及内容丰富的数据库,以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区图书馆为居民提供无差别的服务。

在美国,许多社区图书馆也顺应时展而改变。例如荣获2015年美国最佳小型图书馆奖的蒙大拿州贝尔格莱德社区图书馆,作为一个用户人数仅为12700人的小型公共图书馆分馆,它善于利用技术开展各项活动,建立移动网站,平均每月访问数量为4436人次。为读者提供台式电脑服务,设立3D打印工坊等各种新技术应用的空间。此外,它还积极参与“蒙大拿共享书目”和全州性的文献传递工程,通过资源共享传递系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

2.4 联系与合作――社会组织助力社区图书馆发展

在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1880~1920年间在美国捐资建设了1688家社区图书馆,占该时期美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的一半。为此,国外社区图书馆采用各种方式获取当地社区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促使图书馆服务深入民众。例如,通过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图书馆书友会等号召社区公众捐助资金,为图书馆开拓经费来源,或者通过设立志愿者岗位来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图书馆服务。此外,还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吸引社区公众献言献策。对于小型的社区图书馆而言,借助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图书馆服务,更是尤为重要。

贝尔格莱德社区图书馆2014年为12700名居民流通了90548册次图书资料。这些居民中有1588人每周都会造访图书馆,图书馆每周开放6天44个小时,每周还会有1024名读者访问图书馆网站。[7]它能出色完成工作,得益于通过大量的捐赠和合作伙伴充实图书馆的资源、承担服务的花费。其中与美国志愿者服务组织合作,得到6名志愿者的协助,此外还有社区志愿者、合作者,参与图书馆活动的设计安排。在举办“成长中的故事”活动时,志愿者成为了主要力量,每个月到地区的日托中心为孩子们讲故事,与护士们交流经验。2014年共有500名远离图书馆的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

3 国外社区图书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较为成功,并具有非常突出特点。其一,定位明确,管理系统成熟有序。总馆、分馆之间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并确认了其在延伸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和标准。其二,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用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方式,通过阅读服务、信息服务、活动组织、培训教育等多种渠道来吸引读者,拓展服务领域。其三,遵循“普遍均等”的理念,通过社区图书馆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惠及每个公民。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2010年美国共有17078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万7千人有1所图书馆,分布密集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四,以提供“社区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帮助提高社区居民个人技能和生活素质,跨越信息获取障碍,搭建社交平台,让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信息中心,促进当地的社区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社区图书馆获得的成功,无疑提高了社区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为自身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公众认为图书馆是社区的中心,是读者与其他地方机构联系的纽带。90%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如果社区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关闭,会对整个社区产生影响。[8]但是,人类社会仍在迅速向前发展,进入数字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关注重点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上,载誉前行的社区图书馆也适当需要做出一些变化,增加或者强化服务内容与功能,不断完善其建设方案。

(1)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和设备投入,重视技术培训。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图书馆员以及受访读者都对未来图书馆的新服务和新技术充满期望。例如,提供大量的数字资源、电子书以及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扩大手机图书馆等图书馆移动服务;尝试新的技术设备,应用程序的培训服务;提供数字媒体实验室服务;提供免费的网络环境。

(2)进一步加强社区信息服务,增加新的服务内容。2013年,英国图书馆馆长协会了关于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领域的报告,提出未来公共图书馆将聚焦四个领域:健康、阅读、信息和数字。其中,健康服务包含为社区居民提供非诊所型社区空间,即给予居民向医疗专家咨询的机会,以及获取健康资源的便利;信息服务包括为居民提供上网便利,使得他们能获取求职、卫生及财经信息。

(3)强化社区图书馆的学习、娱乐、休闲功能,打造良好的公共阅读环境空间。调查显示,59%的美国人认为图书馆应该为阅读、工作、休闲提供舒适的空间。多数读者很享受图书馆的阅读和学习的好环境,如图书馆提供的安静的学习空间、优秀的咨询馆员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在英国公共图书馆已成功地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从让读者查阅文献、获取知识的功能,朝着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和放松身心的方向发展,成为了读者终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中心。

4 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4.1 加强体制创新,加大总分馆制推广和完善

总分馆制在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合理统筹图书馆系统的服务资源方面优势突出。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深入推进总分馆制。例如,2015年广州市颁布实施《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其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和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为分馆。”通过正式的法规条例明确提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系统采取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可借鉴国外做法,进一步根据图书馆服务的用户特征、用户需求制定周密的战略发展规划,合理进行服务网络的网点布设和空间规划,统筹图书馆系统的资源配置,进而在制度层面确保总分馆体系中资源配置和共享效率的最优化。

4.2 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定位,加强服务功能的设计和拓展

在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中,我国各级社区图书馆需要明确各自承担的使命,确立社会定位,有助于加强服务功能的设计和拓展。通过依据各自使命(即社区图书馆对其服务对象承担的责任)设计和创新服务内容,完善自身服务功能,才能保证围绕使命开展丰富的服务活动、围绕使命合理配置所有资源,从而有效覆盖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突出社区图书馆自身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总分馆制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4.3 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合作

我国在社区图书馆建设方面开展了多方探索与实践,由于受现行体制所扰,国内多地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始终面临人员、经费、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而难以解决。例如,即便国内普遍认为发展较好的苏州模式,通过“全委托”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控制,但是也由此带来了编外员工队伍的规模及其利益诉求问题,影响后续发展。[9]对于大多数缺乏有力支持的社区图书馆来说,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各类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吸引志愿者和寻找合作伙伴,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是实现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岩溶区、铁路桥梁、基础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一般情况下,铁路沿线岩溶出露广泛,覆盖层较薄,断裂构造发育,地下水丰富,岩溶现象发育,主要发育有溶洞、溶沟、溶槽、石牙、溶蚀裂隙、溶孔等,因此岩溶地质情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只有在掌握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施工。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铁路线设计经验,总结出了岩溶地区桥梁基础的设计方法及其施工技术。

二、岩溶地区桥梁基础形式的选择

根据勘探揭示的溶洞规模及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能减少施工困难,降低投资成本。对于浅层、较小的溶洞,可视溶洞内填充物的形式和密实程度,采用注浆等方式对溶洞进行加固处理后,再选择合适的浅基础形式。

若溶洞位于基底以下一定距离,溶洞形态大小能探测清楚,溶洞直径较小或顶板岩层厚度很大,顶板岩层完整性较好,一般可采用扩大基础如明挖和挖井基础,有需要时可采用筏板基础等。

桩基础是处理桥梁岩溶地基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当桥梁地基下的溶洞较大,埋藏较深,但又不满足顶板厚度检算要求时,只能采用桩基础。若溶洞的顶板很薄,溶洞内的底面很深,且洞内填充土较为密实,承载力较高,可按常规摩擦桩考虑。合理选取溶洞区桩侧土的极限摩阻力是摩擦桩设计的关键。摩擦桩通常较长,桩底部分的力一般难以发挥,桩底土的承载力可不予计入,为安全储备。若溶洞顶板较厚,岩层完整性好,岩石承载力好,可采用柱桩基础。柱桩基础有承载力大、沉降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桩身穿透多层溶洞和溶槽,嵌固在完整岩层上,是岩溶地区最常见的桩基础形式。

三、嵌岩柱桩长的确定

柱桩桩长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只有确定合理的桩长,使得桩尖嵌入合理的岩层并保证嵌入深度,才能有效发挥桩基的作用,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定每根桩的合理桩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桩尖需嵌入基岩面一定的深度,当嵌入深度很浅时,桩身混凝土与其侧面岩石之间的摩擦力和黏结力难以保证,一般嵌入深度不得小于0.5m,当嵌入深度小于0.5m时,其嵌入部分桩身侧面承载力不应考虑。一般认为当嵌岩深度大于3~4倍的桩径时,可不考虑桩端下伏溶洞的影响。桩尖岩石持力层厚度的计算: 对岩层比较完整,岩体强度高的岩层,通常根据溶洞跨度的大小,按溶洞顶板受弯和受剪的简化算法来粗略计算溶洞顶板厚度。一般视岩层的岩性和完整程度,桩端下有 5~6m持力层厚度的完整岩体认为是安全的。

2、地质剖面展开图: 为了绘图的美观起见,纵横向绘图比例通常情况下不一致,大部分情况是横向比例大于纵向比例,钻孔深度越深,纵横向比例的差值越大,这样一来,在地质剖面展开图中显示的地层线与实际地层线的倾斜度是不一样的,原本很倾斜的岩层线,在地质剖面图中显示可能就比较平缓,这样易引起设计者的视觉误差,按照剖面图中岩层线确定桩长易导致嵌岩深度不能满足要求。

3、地质剖面展开图显示的是沿着钻孔连线方向的地质情况,需要结合地质钻孔平面示意图,判断溶洞在空间的分布情况,以判断溶洞的横向发展情况。对于靠近溶洞发展方向的桩长需要参考附近的桩长确定,以保证桩身有效的嵌入基岩面。必要时需补充钻探,探明设计桩位与溶洞的关系。

4、群桩基础每根桩由基顶传递下来的荷载大小与桩的平面位置及桩身的刚度有关,因此桩长设计中应避免桩长度一边倒的现象,即应避免承台一侧的桩长与另一侧的桩长差值过大,这样将导致群桩中荷载分布不均,影响到整体受力。

5、位于坡上的桥墩基础除考虑自由桩长外,还需注意桩尖岩层是否为顺层岩石,应充分考虑岩层的顺层角度及稳定岩层线的位置等,确定合理的桩长,适当加大桩基配筋量,防止岩层整体滑移对桩基产生不利影响.

四、桩基础施工技术

1、成孔施工方法

针对岩溶区不同类型地层所采取的成孔施工方法分别有以下几种:

(1)穿过空溶洞的桩基础成孔施工方法

在这种地层中钻孔,主要是预防坍塌危险事故发生,其主要原因为钻穿溶洞时出现泥浆漏失,以至于孔壁失去压力平衡。为了顺利成孔,保证溶洞部分孔壁的稳定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展,可在钻穿溶洞时,先用低标号的素混凝土在底部填上数米,之后用片石、粘土混合适量整包水泥来加以填充。

(2)穿越有填充物溶洞的桩基础成孔施工方法

对于一些溶洞内含有填充物的情况,在考虑洞内填充物及充填情况的态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溶洞内填充物空间较小,洞内填充物密集,可以认定为满充填状态,这种情况下可是采用常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二是面对一些洞内空间较大,并伴有地下暗流时,可采用上文提到的方法进行成孔(穿过空溶洞的桩基础成孔施工方法)。

(3)穿越大溶洞,岩面覆盖层复杂的桩基础成孔施工方法

对于有大溶洞,且上面覆盖层地质条件较差、砂砾层很厚的地层,施工过程中一旦漏浆可能会塌孔。该特大桥表层覆盖有厚度不均的粉土,这种情况下,现场采用钢筒护壁的方法,内外护筒跟进方式成孔,让内护筒穿过溶洞。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前要对需要下几层护筒,每层护筒的直径大小加以周密计划。本桥施工现场采用内外双护筒跟进方式冲击成孔,外护筒直径较设计桩径大20cm,内护筒直径较设计桩径大5cm。

2、清孔工艺

对于采用钻孔灌注桩的基础,特别是嵌岩桩,孔底沉渣厚度是评价桩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经验,岩溶区清孔宜采用正循环换浆法。具体做法是:在冲锥上焊接一段无缝钢管作为出浆口,把钢管的上管口和软管相接,软管的另一端和泥浆池的泥浆泵连接。软管长度应随孔的加深而接长。正循环换浆法是清孔方法中对孔壁稳定较好的一种,对穿过溶洞部分且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桩孔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清孔后务必严格检查孔内泥浆的性能指标和孔底沉渣厚度。建议清孔在早上进行,这样混凝土的灌注可以安排在白天,便于操作和质量控制。

3、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

岩溶区灌注水下混凝土除须满足灌注桩的各项常规要求外,还应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加入适量的缓凝剂,以避免由于处理意外情况而导致耽误灌注时间从而影响到成桩质量。

(2)应适当增加初灌量,确保满足首次灌注后,导管埋置深度在1.0 m以上。

(3)通过溶洞部分的桩身容易产生扩孔,对该部分的扩孔情况须作分析估算,准备充足的混凝土材料,防止因材料不足造成断桩事故。

(4)灌注时须有专人做好灌注记录及混凝土面的高程探测工作,有充足的理论数据去指导提管和拆管。坚决避免出现导管拔空现象。

(5)混凝土浇注施工时,要有专人观察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和出浆量与混凝土的灌入量是否成正比,如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岩溶地质对桥梁的危害很大,探明岩溶地质情况是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十分必要的前提,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持有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进行基础设计时需针对不同位置的具体地质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确定合理的持力岩层,选择合适的桥梁基础形式,选择合适的溶洞加固处理方式,确定合理的桩基桩根数、桩长、桩径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保证桥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雅君:《岩溶地区桥梁设计及处理》,《路基工程》,2005年05期

[2] 黎梓良:《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础施工》,《广东科技》,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