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6:19:12
导语:在网络暴力相关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学生;危险因素;措施
一、国内校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从1996年、1997年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中,高于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到同学或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同学承认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起源,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徐久生为代表的“美国起源说”。孙凌寒、朱静于《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一文中指出“校园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另一种观点是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挪威起源说”。如万华在《师生权益保护热点问题的法律透视》一书中指出“对学校里的起伏问题最早的探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美国学者以严重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将破坏学校财产,侵害师生生命健康权利的犯罪行为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瑞典学者更重视“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21世纪,校园暴力研究趋于国际化。
二、案例分析校园暴力带来的影响
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校园暴力可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
3.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4.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
5.今日的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今后的犯罪分子,后果相当危险。法林顿发现,在12-14岁被老师评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被老师评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只有7.2%的人犯罪。
三、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中学生没有正确的判别能力,冲着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常从旁观者演变为肇事者,卷入暴力事件中。同学交往中发生小的纠纷后,没有及时化解矛盾,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导致的暴力行为。此外,因受挫情绪不稳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在暴力中寻求发泄。由于受到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印象而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亦是重要原因。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受到网络的冲击,被影视、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洗脑。
(二)校园生活
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三)交友与休闲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四)家庭互动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管教方式亦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
四、校园暴力的解决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校园暴行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也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改善校园活动空间: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例如长期置身于吵杂场所的个人,容易用高分贝的音量与人说话,自然容易将双方的情绪挑高;而长期身处绿山旷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旷神怡不易动怒。在校园里,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从而降低暴行的发生。
五、结语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校园欺凌,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欺凌在欺凌主体、欺凌条件、欺凌过程和欺凌后果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1.颠覆力量原则,欺凌主体扩大在传统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一般在人数、年龄、身体特征等方面占据“优势”,有学者将校园欺凌的这种现象称为“力量原则”。新媒体时代,网络欺凌的出现颠覆着这种“力量原则”[3]。现实中具有欺凌动机但处于“力量原则”下的弱势学生,可以凭借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依仗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匿名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低成本实施网络欺凌。此外,网络欺凌中旁观者向欺凌者的身份转化现象同样扩充了欺凌的主体。有研究者曾经针对此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3%的网络旁观者加入过网络欺凌者的行列[4]。2.打破时空限制,欺凌条件简化肢体欺凌、语言欺凌等传统欺凌一般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现实场所,且欺凌时间相对短暂,第三方的现场进入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校园欺凌发生进程,降低伤害程度。新媒体时代,在欺凌主体扩大且不需要借助外在优势的同时,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甚至各类网络游戏均可能成为实施欺凌的渠道,且由于新媒体工具的便携性,以及欺凌行为脱离现实场所后难察觉和难阻止,这类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的欺凌行为可以随时随地24小时不间断发生。欺凌主体借助网络的便捷,打破时空限制,降低欺凌成本,从而简化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条件,使得网络校园欺凌更为易发。3.摆脱情境约束,欺凌过程失控相比传统欺凌中欺凌者的可视性,网络欺凌倾向于采用匿名、化名等方式进行,即使学校发现了这类欺凌行为,也难以及时对欺凌者进行制止、追查和处分。同时,由于网络欺凌的非及时反馈性,欺凌者的移情障碍可能会由此而增加,从而更为肆无忌惮地实施欺凌。此外,进入到网络的欺凌信息使被欺凌者暴露在一个开放式交流平台中,网络欺凌事件由此往往在失控的局面下被广泛传播,而网络交往中视觉线索的缺失也容易造成信息传播者对语义的理解偏差,加大了网络欺凌被及时控制、解决的难度。欺凌过程的失控,不仅给被害学生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伤害,也为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4.污染愈合环境,欺凌伤害反复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高速性、交互性、弥散性使得欺凌信息被多次、多样、有意、无意地提及,多群体参与的特点在网络欺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加上网络交往的去人格化和共情缺口的加大,每一次新参与者的不良言论,都使受害者的心理创伤程度不断被加深。长此以往,受欺凌者容易形成内归因的归因习惯,从而产生悲观、低自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情绪过激者还可能产生自残甚至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二、新媒体时代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因其在信息传播、资源种类、技术复合性等方面的特点,给校园欺凌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和匿名性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的信息接受、传播、主动参与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挑战着其所承载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网络信息环节,由于主体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媒介“把关人”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很多时候都只能是“事后追责”;在网络信息传播的环节,传播者鱼龙混杂,个体脱离了群体限制,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IP,真实身份的遮蔽和网络伦理的虚化,使得一些人抛弃了道德规范和约束,肆意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2.新媒体资源的异质性削弱了教育效果由于新媒体资源的异质性和无序性,中小学生可能受到暴力游戏、野蛮文字、血腥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Slater等人就曾对20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研究,评估了观看动作类电影、玩暴力电子游戏、访问暴力倾向网站的学生的攻击性,他们发现,媒介暴力接触和使用是预测青少年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要依据[5]。如此一来,新媒体资源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不仅有可能冲击和抵消线上线下教学的积极的教育效果,还可能让学生萌发出实施校园欺凌的心理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3.新媒体工具的技术复合性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快、信息互动性强、平等性突出等特点要求新媒体资源使用者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察觉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和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的能力。对于中小学从事校园欺凌防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们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秩序管理、科研工作重荷等已经让很多教师处于高压状态,部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始呈现出了发展上的惰性。如何帮助教师提升对新媒体技术的价值认同,主动参加信息素养培训,从而有效参与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为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带来的机遇
虽然新媒体时代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但是,新媒体在资源、平台和工具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也为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新的局面。1.新媒体资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有助于提升校园欺凌防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上丰富全面的专题案例和研究成果不仅能拓宽相关教育者的眼界,也能提供系统性、主题式的课程资源。同时,网课的兴起有助于因校制宜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工作。另外,新媒体便利的传播平台和多样的传播手段可以很好地摆脱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现场讲座等活动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学生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新媒体所带来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欺凌防治的主动性,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高校园欺凌防治教育的效果。2.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加强各教育参与者之间的联结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有助于建立师生无障碍沟通的桥梁。新媒体平台交流的即时性和匿名性,一定程度能消除受欺凌学生对于被取笑、报复等的顾虑和担忧,便于他们向学校和老师进行有关事件的反映和反馈,为防治校园欺凌及时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新媒体有助于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在校园欺凌的防治上,家校间的信息互通、行动趋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学校可以依托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家长及时便利地沟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生活状态等及时把握,加强多方面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提升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时效性和深入性。3.新媒体工具的高效性和精准化有助于提高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效率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的相关统计数据、典型案例和教育经验总结可以借助专业化的工作平台和存储空间及时被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和分析软件能在几秒钟之内完成传统数据处理手段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量,同时能把更广、更大范围内的校园欺凌事件整合起来进行更高层面的对比分析,在宏观上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效率。同时,新型的移动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智能过滤工具拥有强大的信息筛选功能,有助于中小学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信息筛选系统。
四、新媒体时代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的创新策略
1.提升教育工作者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理性自觉校园欺凌防治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是提升教育工作者参与工作的理性自觉。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在主体范围、时空限制、欺凌方式等方面有着新的发展。防治校园欺凌急需教育工作者打破对校园欺凌的刻板印象,强化对这一工作的职责意识,加强对“打架互怼”“打闹捉弄”“报复”等类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识别和监管[6],防止各类校园安全事件向更为严重的校园欺凌升级。教育工作者还要强化信息化观念,培养信息化情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将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内化为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需求,在提升对这一工作参与的理性自觉中实现自身教学生命的优化。2.创新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新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通过新媒体工具放大、穿插、重复、定格等功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重刺激,突破学生的知觉限制,弥补传统防治校园欺凌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匮乏。此外,还可以利用线上模拟体验技术为学生构建“校园欺凌虚拟体验室”,在不违背伦理性原则的前提下,设计校园欺凌环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模块,让学生在体验校园欺凌中提高共情能力和道德想象力,帮助学生在真正面对校园欺凌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3.构建多方参与式数字化校园欺凌防治平台防治校园欺凌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的多方协作。学校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主阵地,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理性自觉、创新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实施路径的同时,还可以发挥新媒体设备强大的宣传功能,统筹协调校园中各类新媒体工具,形成多主体、多维视角的宣传方阵,营造校园欺凌防治的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在加强反欺凌立法和监管宣传之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为我国中小学生设计反校园欺凌网站、小程序或APP,设置信息宣传、师生交流、家校合作、心理咨询等栏目,助力校园欺凌防治教育;家长、社区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设备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消除对青少年欺凌行为的认识与评价偏差,从家庭层面进行欺凌预防以及支持反欺凌教育,形成校园欺凌防治合力。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43-50+118.
[2]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10-14.
[3]石国亮,徐子梁.网络欺凌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5-8.
[4]莫梅锋,宋飞颐.道德推脱与身份转化:社交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效应[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2):156-160.
[5]李岩,高焕静.网络素养教育与青少年网络暴力治理[J].新闻界,2014(22):67-70+76.
关键词: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责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9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年轻一代掌握数字社会生存能力最直接、最经济的一条途径。如何将高中生作为数字公民的责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并发挥最大功效,这是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探讨的,也是数字社会对教育的内在需求。
1 数字公民责任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要建立合理的伦理文化空间,使高中生的行为合乎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要求。
1.1 法律法规教育
高中生辨别能力差,面对暴力游戏、网络欺诈、、虚假信息等不能清晰地辨别是非,容易导致道德价值感的丧失,走上犯罪的道路。在2010年的抽样调查中,受访未成年犯在填写“犯罪时主要想法”时,选择“一时冲动”和“不知道是犯罪”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5.38%和46.68%;选择“知道是犯罪但难以控制当时情绪”和“虽然是犯罪但觉得不大可能被发现”的人数比例也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7%和16.94%。可见,引导青少年掌握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与行为规范是多么急迫,信息技术教学要带领学生熟知相关网络法律条文,了解触犯法律底线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严格遵守。
1.2 伦理道德教育
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大同小异,但有些是数字社会所特有的,也是信息技术课要着重强调的,如:不登陆黄色网站、不利用网络恐吓骚扰侮辱他人、不非法下载音乐文件,不用盗版软件等。
2 数字公民责任课堂教育途径
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字公民责任意识,灵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2.1 运用案例,注重思辩,凸显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性
以案例分析、讨论为活动形式,通过自我建构信息评价方法,促进数字公民责任意识的提高。
2.1.1 用真实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2.1.1.1 QQ中奖了
一位同学上QQ时,突然有信息提示他中奖了,被随机抽取为“腾讯十周年庆典幸运用户”奖品丰厚,但要先缴纳保证金,填写一张包括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的表格等,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强调个人信息安全,不能窃取他人隐私等。
2.1.1.2 谣言转发500次可以诽谤罪判刑
2013年9月,法律对谣言转发做了量刑,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学生网络交流中谩骂和发泄式的语言暴力不可取,这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当网络中出现一些热门话题时,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分辨地参与围攻,甚至参与谎言、谣言的传播,给他人以及社会带来威胁的同时,也要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用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感到数字社会责任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
2.1.2 角色扮演强化认知体验
2.1.2.1 开办法庭
央视酷6网等六家网站侵权,索赔1620万。以真实的知识产权案例为教学载体,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分别从原告和被告的不同角度主动参与知识产权法律与法规的学习、全程体验知识产权法律与法规的运用。
2.1.2.2 辩论会
“维护信息安全重在管理制度”对“维护信息安全重在提高安全技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容易模糊的问题展开辩论,澄清有关问题,也籍此对全书进行一次回顾。教师指导学生对辩论会筹备和举办阶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老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表格形式进行量化。
2.2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学生审美观与鉴赏能力的同时,感受责任
审美意识不是天生的,一些学生经常游荡在网络世界里,游戏、动漫充斥脑海,导致审美观发生偏差,甚至对美的认同趋于庸俗。网络中常出现将图片“PS”丑化的现象并以此为乐,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肖像权等法律常识,并从范例引领,作品交流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与内涵,积极诱发学生情感、理念、修养、价值观的投入,把数字社会伦理道德教育贯穿始终。
2.3 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信息技术新闻事件与信息技术课的结合。学生对新闻事件总是有特别强烈的求知欲,探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有意地向数字社会责任层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将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字社会责任培养,前沿性、知识性、技能性、责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公民责任感是一种情感体验,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责任体验,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批评不良行为。良好的责任行为方法将逐渐渗透到个体的思维结构之中,促使责任意识得到激发与强化,责任感得以提升,最终在实践中形成自觉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81-200.
[3]张丽霞,吴玉娟.论青少年学生的数字公民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13.
【关键词】网络诈骗;刑事立法;诈骗罪
一、对增设网络犯罪类罪并将网络诈骗犯罪独立成罪存在争议
适当的立法模式选择是立法成功的前提。在网络犯罪立法上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反计算机法,同时对现行刑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完善。有的学者则主张采用渐进立法模式,先修订刑法,再扩大为专章,最后再制定单行惩治网络犯罪法律。也有学者主张必须增设相关若干罪名并对《刑法》第285条和286条进行完善。实际上对于网络犯罪立法问题主要存在两种对立观点:即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解决还是超越现有法律框架开拓新的立法。这两种观点谈不上孰优孰劣,所不同的只是立法思路的差异而已。
立法应该具有超前意识,但法律的滞后性又决定了法律永远难以超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只能尽量对社会生活做出最大限度的适应,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法律原则要对社会生活予以适当让渡。
因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犯罪的立法问题上,既要有适当的前瞻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网络犯罪的现状与特点。网络犯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它只是在网络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现的特殊产物,注定带有阶段性与暂时性特点。随着网络生存方式的普及与发展,未来网络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即人类生活中的几乎所有行为都需要借助网络来完成。那时网络犯罪的概念必将失去意义,退出历史舞台,就如同现在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刑法意义上的独立犯罪类型。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犯罪单独立法是没有必要的。法律应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应是对犯罪行为一般规律的反映,对网络犯罪单独立法的思路是不可取的。而且在现有刑法体系中,大部分的网络犯罪行为在刑法条文中也有相应的罪名与之对应,可以依照此种罪名解决相应的案例,就网络诈骗犯罪而言,可以在分析其犯罪构成的基础上确定与之相对应的罪名,包括普通诈骗罪、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因此无立新法之必要。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对刑法规则进行相应调整,使其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达成的。在立法技术上,可以考虑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模式逐步进行调整,对于涉及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为避免刑法体系的冗长可以采用空白罪状与引证罪状,通过相关的行政法规对此作出详细规定。
二、对网络诈骗罪犯罪行为人的处罚规定死刑问题
我国刑法规定普通诈骗诈骗罪、合同诈骗罪、部分金融诈骗罪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在金融诈骗犯罪中刑法修正案把出台之前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都有关于死刑的规定,但是修法修正案八仅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
对于网络诈骗犯罪有的学者主张增设死刑,理由是诈骗罪的危害程度有时超过集资诈骗罪,退一步说,即或两罪的危害程度一样大,那么,集资诈骗罪可以判处死刑,诈骗罪也应该可以判处死刑,但依据刑法对相关诈骗犯罪的规定至多只能判处无期徒刑,这影响了我国刑法内部的协调和实践中对重大网络诈骗罪的有力打击。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增设死刑。
但是,网络诈骗罪属于智能犯罪,不是暴力犯罪,为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范围,不宜对诈骗罪增设死刑。1997年刑法规定了8种金融诈骗犯罪,其中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法定最高刑有死刑。《刑法修正案(八)》根据刑法总则关于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的规定,取消了后三种犯罪的死刑,只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可能考虑到这是一种涉众犯罪,受害人多,影响大,处理不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刑法修正案(八)》还取消了其他10个非暴力性经济性犯罪的死刑,这是刑法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彰显了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回应了人民群众要求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期待,是社会发展和法治文明进步的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我国死刑的基本刑事政策,刑法修正开始向取消死刑罪名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网络诈骗犯罪包括集资诈骗犯罪的受害人与其他类型的诈骗犯罪的受害人一样,大多出于贪利、投机的心理,将自己的财产交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而存在一定过错。如果对网络诈骗犯罪以及集资诈骗犯罪适用死刑,势必导致司法上对出集资诈骗罪以外的诈骗犯罪量刑上的不平衡,有悖司法公平和公正。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网络诈骗犯罪不应增设死刑的规定。即使是在处理定性为设有死刑规定的集资诈骗犯罪的网络诈骗犯罪之时,司法机关也应当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适用死刑,做到理性司法,并体现刑法的谦抑性精神。
参考文献
[1] 赵秉志,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 许秀中.我国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与研究[J].行政与法,2003年第1期.
关键词 新闻评论 星巴克
一、相关概念综述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代表着媒体对评论对象的态度和倾向。随着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不仅拓宽了新闻评论的生产和传播渠道,还延伸了新闻评论的“产品”价值。网民新闻评论则是网络新闻评论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媒介,对当前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表达的意见。传统新闻评论要求作者运用真实恰当的证据来论证提出的观点,但网民评论更倾向于“一句话评论”,简单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常情况下缺乏必要的逻辑论证和事实依据。而网民评论互动性、即时性、监督性等特点也进一步拓展了新闻评论的社会影响力。
舆论是绝大多数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合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童兵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监督是舆论重要的社会功能。广义的舆论监督指公众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监督,尤其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事实上,舆论监督作为监督实践中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其威力是来自背后强大的民意表达。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共景监狱”模式,社会公众打破原来信息不对称局面,成为了社会监视的“主体”。同时网络媒体也延伸了公众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他们可以迅速形成对某一议题的关注和讨论,有利于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范围。
网民新闻评论延伸了公众的表达权和话语权,拓展了舆论的监督方式,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舆论的生态环境,影响着舆情的发展进程和轨迹。本文把网民新闻评论和媒介舆论监督放在同一个典型案例中进行分析,旨在从网民新闻评论引起舆情反弹这一表面现象出发,反向分析央视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中是否存在现实问题。
二、实证案例分析
2013年10月20日,央视《新闻直通车》节目中,记者比较了星巴克中杯拿铁在芝加哥、伦敦、孟买和北京四个城市的价格,发现北京售价最高。而且,星巴克出售的由中国制造的马克杯,加上关税和运输成本,在美国的售价竟然比国内还低。央视在节目中抨击星巴克在华“牟暴利”,违背公平贸易原则。很快《人民日报》也加入到指责星巴克的队伍中。多家媒体如《京华时报》、《环球时报》、《华西都市报》等都积极跟进报道或发表评论。舆情爆发之初,星巴克成了众矢之的,受到多方质疑,陷入“价格歧视”的风波。10月21日,“星巴克中国”官方迅速作出回应:中、美市场的价格不能基于同一标准来进行比较,但这一声明还是引发不少争议。于是星巴克官方再次作出回应:内地售价高的原因在于前期成本投入高。
权威媒体和星巴克的持续博弈,使得这一舆情事件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广大民众对“星巴克高价卖咖啡”这一现象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新浪微博达人@星巴克Starbucks 于10月20日15:27评论“消费者可自主选择,央视应关注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获得转发12066次,点赞1518次。笔者通过对该微博1898条评论的数据分析,发现85%以上的网友支持这一观点。针对星巴克引起的舆论战,人民网在其强国社区开设了题为“星巴克:价格暴利还是舆论暴力?”的专栏,整合网民的各方观点后发现,绝大多数网民认为星巴克在华定价是合理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网民对星巴克“暴利说”的态度与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态度大相径庭。社会公众一边倒的声音,引起舆情的反弹。本是顺应民意的报道,不但没有获得公众的呼应,反遭到很多网友的质疑——“缺乏财务学常识”、“我们不需要保护”、“转移视线”等等,使自身落到一个被嘲笑的局面。这场大张旗鼓的曝光维权行动俨然变成星巴克企业的公关宣传。很多城市的星巴克门店甚至出现排队买咖啡的盛况,星巴克公司股价也逆势上涨0.19%创历史新高。
三、思考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民对“央视批评星巴克”的行为,表现出反常态的抵抗和反对。央视舆论监督行为为何招致公众的舆论暴力?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实因素:
1、民生视角的缺位
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密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要求,聚焦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迫性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例如房价、医疗、食品安全等等,而这些确实又是关系民生的重点问题。在星巴克事件中,央视没有把有限的节目资源留给那些和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话题,没有对尚不透明的公共权力和国企垄断展开舆论监督,而去批判作为非刚性消费品的星巴克咖啡,确实是有些本末倒置之嫌。网友正是戳中央视舆论监督实践缺乏民生视角的问题,才调动和引发了公众的情感共鸣。其实从记者“走转改”活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改版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央视等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但有些媒体人还是没有转变自己“居高临下”的角色定位,在报道上缺乏民生视角。
2、传统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媒体公信力即“公民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这主要依赖于媒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给受众留下的整体印象。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少数媒体难以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对于很多事件和问题都是避而不谈或者是“准备好才报道”,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同时网络媒介也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客观性、全面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够及时公开信息,反映公众呼声,长期以往势必会损害和破坏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会加剧官方民间两大舆论场之间的对抗。有些人会认为,传统媒体拥有高素质的工作者以及成熟的行业规范,传播的信息自然具有说服力,但央视维护公众利益和市场公平的监督实践,却遭致公众的舆论暴力,这着实值得传统媒体深思。
3、公众非理性的文本解读
“文化批判”学者霍尔认为,受众对传媒的合意有三种形态的解读: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长期以来,央视等权威媒体凭借其资源优势,主导着舆论的话语权,受众只能从媒介设置的拟态环境中优先解读和认知社会。网络媒体丰富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同时网络“匿名”状态使他们渐渐地失去社会约束力和思考分析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和群体压力下,做出一些抵抗权威的非理性行为,甚至可以情绪化地解构传统媒体生产的文本。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公众的直接经验,他们很难判断出信息的真伪利弊。案例中,央视至少将“星巴克在华高价”这一具体事实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没有弄虚作假,更没有添枝加叶。这有利于增进公众对星巴克全球销售模式的认识,也可以促使星巴克官方对高价情况作出回应,降低信息模糊度,但却遭致网民的非理性解读。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民的评论能够迅速对某一社会议题展开“围观”和讨论。但如果单纯将舆情反弹归咎于网民评论的“功劳”,就太过于简单。因为网络信息环境下,舆情事件的发展取决于诸多社会因素的考量,这其中包括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们影响着公众对传统媒体以及舆情的态度。因此,主流媒体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舆论监督角度和模式,与社会公众理性对话,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监督老百姓所需要监督的,打通官方民间两大舆论场,充分发挥新闻专业主义素养,提供权威的信息素材,重新建构媒体公信力,理性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的网络监察体系,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态势,实现信息开放共享,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以后,决不能瞒报漏报,与受众“捉迷藏”、“打哑语”,从而使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
②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90
③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2)》[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4
④李良荣:《新闻学导论(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2
⑤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5-68
⑥丁法章,《漫谈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大学》,2004(4):93-96
⑦蒋丽丽,《公众为何对央视批星巴克高价冷笑?》[E].国际在线,2013-10-21
资深心理治疗师,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师。创办儿童教育机构,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儿童心智测评、亲子关系等方面有丰富经验,长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婴儿观察、育儿沙龙、亲子讲座和夫妻共同成长工作坊。
近年来,从小学到高校,从打架到下毒,校园暴力的新闻层出不穷,孩子们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对待同龄人,令人震惊。作为家长,其实可以从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
校园暴力的根源
小A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13岁,身高已经一米七六。坐到我面前时,他脸上挂着彩,心里愤愤不平。
因为特别小的一点儿争执,他跟同学拌了嘴,三言两语后,就动起手来。最后,小A被3位同学围攻了。挨打的时候,小A还听见围观的同学说:“你就是该打,谁让你嘴欠!”被打事件让小A身心受伤,他说学校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不活了。
同学们对小A的印象是,多管闲事,爱招惹是非。我能感受到小A身上那种爱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而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小A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一个人拉扯他长大,他经常被这样教育:“我一个人养你多么辛苦,你应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着妈妈的不容易,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小A总想去保护那个“弱小的妈妈”。其实,他妈妈在用“示弱”和“诉苦”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软控制”。
初一的孩子,已经开始分小团体,有了小帮派,同性之间存在不少竞争心理,一点儿小刺激都可能让他们动起手来。进入青春期,男孩儿们有很多躁动的情绪,需要及时被发现和疏导,否则他们很容易选择暴力的方式来发泄。
作为父母,你不妨想一想,在家里,当孩子情绪过激时,我们给他的是不是接纳与理解?孩子需要被看到、被倾听、被关注,一旦被理解,他身上剑拔弩张的戾气就会消解。
冷暴力与暗使坏
不同于青春期男孩子直接动手打架,高校女生之间经常使用的是冷暴力。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小南不顾学校规定,在宿舍里养了一条小蛇,宿舍中的小北恰好患有神经衰弱。她看到小蛇就害怕,晚上醒来,甚至被小蛇吓得大喊大叫,将全宿舍的人都吵醒。久而久之,舍友们都开始排斥她。
之后,小北开始发现,自己的毛巾会被甩上颜料;下床的时候,会有香蕉皮恰好出现在脚下,让她摔跟头;宿舍里没有人跟她说话,她被孤立了。矛盾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可调和,最后闹到学校。
我到这个宿舍的时候,并没有看到那条蛇,因为小南听到风声,已经偷偷去公园把它放生了。很显然,无论是养蛇还是放生,她都是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并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个宿舍,虽然矛盾盘根错节,但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一屋子姑娘都想当公主,都希望别人迁就自己。她们很少换位思考,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为他人和集体着想,更别说妥协了。
太过自我的孩子,跟家庭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很明显,这些孩子已经习惯在家里当小公主,享受被迁就的日子。物质条件上无底线的满足,生活中无限制的娇惯,只能让“公主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为所欲为,这将成为她们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校园暴力的根源在家庭,很多孩子把家庭中的问题,带到学校解决,把积压的情绪在同伴身上发泄。如果孩子一直受强压式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就很难形成生命尊严的意识,有了挫折,就容易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遭受“棍棒式教育”,经常被打骂,或者像小A那样,被家人“软控制”,抑或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等负面刺激的孩子,都容易有暴力倾向。
当孩子要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集体生活时,我们要明确告诉他们要尊重和保护自己,同时在集体中,也需要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和同学之间产生摩擦,我们要引导他客观地看待整件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责任,然后调整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方式与距离,找到和别人相处的规则和方法。
在我看来,这就跟前两年中国企业言必称“定位”一样——并不是说企业主或营销人士真心理解和认同该理念,只是因为大家看到了王老吉这个挣钱的案例。企业主未必听得懂“定位”,但看得到王老吉挣钱了,于是“定位”就风靡了。最终导致人人谈定位,却几乎看不到新的成功案例——原因无它,大家当初对定位的追求就是“叶公好龙”。
今天的“社会化网络营销”,大体亦可作如是观。我认为,如果搞不清3个基本的概念:利润、内容和渠道,“社会化网络营销”的风靡,无非又是一场自说自话的喧嚣与躁动。
先说利润。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其使用资源的社会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利润本身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指标。而它的来源只有三方面:企业有没有能力应对不确定性,企业有没有能力创新,企业是不是比别人更值得信任?
特别是第三点,反映了品牌的价值——企业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因为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信得过的产品。他不需要讨价还价,节省了交易成本,实现了品牌溢价。溢价的本质,就是企业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因此,利润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缺陷比较严重,那么利润可能就不是考核企业行为的最佳指标。比如毒牛奶、苏丹红、地沟油。而过去信息不发达,很多无良企业利用暴力的不实宣传(加上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误导了消费者,导致很多企业获得了本不该获得的利润。
这才是“社会化网络营销”真正的根本和精髓。它意味着消费者开始获得更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用市场的力量让企业回到自身的立足之本——创造顾客。脱离这一点乱弹“社会化营销”,无异于痴人说梦、缘木求鱼。
从利润和创造顾客为起点,才能谈到营销的核心——内容,而这跟企业的定位息息相关。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我看过一个研究报告,用深入的数据研究证明其成功=7%的实际内容(选手声音)+55%的形式内容(赛制及评委转身)+38%的强势渠道传播(浙江卫视、优酷、搜狐等一线互联网平台)。那7%就相当于“定位”(如王老吉的“中国凉茶领导品牌”、小米的“为发烧而生”),55%就是围绕定位延伸出来的延展和自证(如王老吉的“不上火”、小米“测测你是神马级别的手机控”、黄太吉的“被抄牌凭罚单换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内容”,只不过与传统内容相比,现在更强调社交黏度,必须把娱乐、贴心服务和推广信息整合的恰如其分。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确保你说话的声音够“大”够“勾人”,这就需要强势的传播渠道,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其余38%。人人都说小米、雕爷牛腩、黄太吉是零广告成本,事实上它们只是零传播渠道成本——这正是社会化网络营销吸引人的地方,它能放大那62%的份额,减少这38%的份额。因为新媒体工具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好内容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但这也是把双刃剑,检验的是企业名实是否一致(比如三鹿奶粉的猝然倒下),从而让利润真正成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最佳标准。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基础课程 研究探讨
一、中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现状
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与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个必备的技能。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基础的教育,是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更是各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联网的多媒体机房是必不可少的。机房里的学生用机应该有主流的硬件配置,安装较新的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工具软件,而且机器组成局域网状态。当然,还有一些要求也最好满足,比如:学生用机安装还原卡以方便维护和管理,教师用机和学生机都安装某种教学系统软件以提高教学质量,机房配备专用服务器以保障机房整体性能等。满足了以上软硬件要求,我们就可以设计网络应用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教学生学会办公局域网使用是教学的重点
作为网络技术的基础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局域网(LAN)被广泛应用到中小企业、办公室、家庭、网吧及学校CAI教学中,是我们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的重点。其内容大致包括:简单局域网配置、网络共享、用户管理、网络驱动器、网络打印机等。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的一大功能,也是应用的最广泛的技术。在机房环境,让同学们学会共享一个文件夹,并设置成各种模式:是否允许别人修改共享文件夹内容、是否让别人在网上邻居里面看到自己共享的文件夹、不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方式而针对多个用户配置不同的权限。学生们组成两人或多人的实验小组,每个同学都亲自体验共享者、访问者等多重角色。在Win?2000以后的版本中用户概念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让同学们在Windows?XP环境下创建多个用户,在共享的时候实现远程访问共享的安全策略。
在长期、频繁的需要共享和访问的时候,就可以创建网络驱动器,使用网络启动器把共同使用资料放在某服务器上,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数据冗余。打印机等昂贵办公器材的共享,也让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在教师机上连接一台打印机,学生机进行网络打印机的配置,在配置成功后,每位同学利用网络打印机打印一份自己的作业或实验报告以检测实验效果。
2.远程桌面和远程协助
使用计算机网络我们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远程技术支持、远程交流和远程维护管理这些功能,而Windows?XP操作系统本身自带了这些功能,在教学机房里里面我们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课程。
在远程桌面实验中使学生掌握:远程桌面的使用环境、必备软硬件条件、用户认证、在远程登陆连接后可以进行的权限和应用。进行完了远程桌面实验以后,引人特定案例环境,例如:远程用户需要远程协助、在线解决问题等,把Windows?XP另外一个自带重要功能―远程协助引人教学。远程协助实验实行座位临近的学生两人一组形式,每个同学都完整的进行一次不同角色的任务,即充当求助者也充当远程专家,把远程协助的技巧和功能充分掌握。其中,学生们还会碰到很多相关的技术问题,?远程桌面和远程协助功能强大,实验效果非常好,开阔了视野,而平时学生会用的比较少,所以反映强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3.学会使用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因特网、Internet)代表着当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国内互联网发展迅速,无论从网民数量还是与网络相关的产业经济都令世人瞩目。人们可以使用因特网浏览信息、查找资料、读书、购物,甚至可以进行娱乐、交友,因特网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4.及时查杀计算机网络病毒
目前,整个国内乃至世界网络安全形势都非常严峻,网络人侵、信息泄密、黑客控制、病毒木马等正利用网络平台危害着整个社会,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作为网络应用基础课,网络安全部分的教育应该逐渐提升其位置和所占比例,使我们的学生不仅会利用网络,还要会安全的使用网络。网络安全普及型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安全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网络安全威胁的各种手段介绍;基本网络安全预防知识和技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使用贴近实际的活生生的网络安全案例来给学生讲解其重要性、危害性。用一些扫描、漏洞攻击、木马控制和暴力破解软件,在机房现场演示来给学生加深理解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做了以上实验内容,从局域网实用小技巧到互联网常用功能的使用,再到网络安全教育,学生都会有一个具体感性的认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验、实验内容不实用等问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满意度很高。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更加容易的进行各种教学改革,比如: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面对这种形势,信息教育、网络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理论知识教学一定打牢,很多不同的软件、产品、服务它们基于的理论知识是一致的,理论上明白了很多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验课程精心设计,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创建、模拟出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大胆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总之,有了良好的硬件教学条件、不断进取的师资队伍、精心准备的课堂设计,加上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教育一定能够满足人民、社会、国家的需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斌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一致广大师生家长及全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呈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些校园暴力的行为手段之残忍及事件发生时旁人之冷漠,让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慨!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青锋侠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及正义感。在此,向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发出倡议和呼吁!
1、倡议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警醒,关爱青少年。让每一位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
2、我们抵制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园暴力行为。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与反校园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对于曾经历过或经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与到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立即停止一切校园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校园的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也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倡议人:
时间: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二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常识,在全国甚至我市个别学校出现了校园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大队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
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对高年级学生和校外青年共同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
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五、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
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六、要认识自身不足。
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七、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
在家长、老师的健康引导下,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八、要树立进取、向上的人生观。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立志做新时期的有用青年。
倡议人:
时间: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三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6、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七零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有所求助,有所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