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行业趋势

时间:2023-06-07 16:19:12

导语:在教师行业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行业趋势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区域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日

一、引言

职业教育集团是以特色专业为纽带,联结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教育办学联合体。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组建职业教育集团1,048个,成员单位4.6万个。我国目前有政府主导、行业主导、企业主导、院校主导四种类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加快提高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的参与率,到2020年将建成300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在教育新常态下开展集团化办学,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薄弱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系统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而且有助于同步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未能有效构建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由于教育集团中缺乏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集团对其成员单位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有限,使得组织机构松散,人、财、物等方面资源无法深度整合。

(二)职教集团中行业及企业的作用被不同程度弱化。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很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合作不热心,较少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教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其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发挥。行业对职教集团建设的合作及参与程度也不强,在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有限。

(三)专业集群建设优势不明显。学校的专业设置方式过于单一,专业间的协调性较差,专业设置的集群化发展不突出。对专业群的行业基础、技术基础及职业岗位等考虑不足,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性差,未能形成合力为区域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及人才支撑。

三、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管理高度充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对接及服务区域发展,培育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通过人才“订单”培养、专业和课程共建,整合多元化的办学要素,在品牌、师资、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特有经营运行机制,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推动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可持续合作。开展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一)创新职教集团的合作运行机制。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完善集团的运作机制。组建区域职教联盟,形成集团内新型的组织关系和合作方式。发挥其资源整合、决策咨询、监督评价等职能,撬动政府、企业、行业、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打造职教集团推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类型,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3、建立合作保障机制。行业通过制定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企业参与制定合作办学及社会服务制度制订,全程监管合作办学,为集团运行、校企共育人才、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提供制度性保障。

(二)建设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校企合作办学这一主题重点建设政、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应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共建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所、商经学会等合作共享平台为抓手,打造人才培养培训和产学研服务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建设内涵。

1、建设地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密切联系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以校企合作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及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将职教集团打造成为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区域职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构建地区产学研合作中心。尽快组建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团队,建立校企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其带领下深度参与企业市场调研与管理咨询,联合开展项目研发等,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与水平。企业员工通过参加学习提高技术能力,成为专业的实践指导员。专业团队则注重要求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做调查,提高其实践能力及水平。

(三)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集群建设专业群。依据“专业跟着产业走”的思路,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提升职教集团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

1、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职业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决策小组,进行“顶层设计”。从产业发展重点出发,依托专业特色及优势,根据区域人才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区域调研,制定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导计划及方案,建设具有区域地方特色品牌专业。突出专业及区域特色,提升专业质量,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要。

2、建立健全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应充分挖掘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合作潜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中企业的作用,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等推陈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同步转型升级,实现“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五大对接,促进产业链、教学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

此外,还要注重借助产业群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对职教集团的文化内涵投入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档次和层级,放大职教集团的社会影响力。

(四)教育合作模式创新。为促进产教交融与合作,提升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政府、行业、学校及企业应该携手合作,对教育合作发展模式改革创新。

1、以契约方式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度探索专项合作型、紧密合作型和校企一体型等合作模式。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可以通过共建产教园、创业园覆盖商贸流通、信息技术等产业链,对接学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群人才培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2、以合作企业冠名二级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能动性,形成企业市场联动、学校服务驱动、成果多方共享的局面,促进校企资源合作共享。

3、组织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单位可以借鉴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现代学徒制。从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共同就课程、素养、技能、德育等方面重点培养学生。为学生顶岗实习开辟实践生产线,鼓励师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4、集团还应探索“教育+产业”的职教扶贫模式。有利于拓展职教集团的办学空间及产业发展服务的渠道,助推产业扶贫工作开展。

(五)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打造职教集团品牌。要尽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与服务,加强与跨国企业、国外院校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走出去”。要密切与海外院校的合作、交流,引进国际资格证书课程,合作共建生源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型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由此,才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堪称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开路先锋”。2005年4月28日,由江苏省教育部门、经贸部门、商务部门、商业联合会支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共成立了9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制定并修订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专业协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局面。集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为重点,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的互惠共赢机制,整合资源,发挥集团整体优势,集团人才培养水平、经济贡献度和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共拥有200多家成员单位,与100多家社会声誉好、有实力的知名企业与行业密切联系,赢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航母”的美誉。其先进示范经验值得推广。

(一)“一体两翼”办学机制。2014年,组建“江苏商务职教联盟”,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进行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建设。201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成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构建了“一体两翼”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和江苏商务职教联盟依托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在其带动下协调运转形成强大合力,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密切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衔接配套。

(二)“三园协同、四院共建”模式,大力促进产教交融与合作,服务育人与服务企业并重。发挥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契约方式规范校企合作行为的管理模式,政行校企共建“科技园”(61,280平方米)、“产教园”(26,720平方米)、“创业园”(3,000平方米),对接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在集团内,搭建产教融合高端平台,校企共建了“江苏经贸・苏果学院”、“江苏经贸・雨润学院”、“九如城老龄产业学院”等3个以合作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促进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三)探索分段培养的培育方向。实施高职、应用本科衔接“3+2”分段培养,开展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率先组织对口单招专业技能考试。先后与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江宁中等学校的相关专业对接,分段培养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组织对口单招考试工作,严格把关技能考试命题,不断完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打造职教集团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与服务,制定并实施合作办学、设立海外办学机构、招收留学生等战略,与此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及“江苏企业走出去”战略,与越南胡志明市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及河内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生源基地,与印尼南钢武龙钢铁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经贸――印尼南钢职业教育中心”。此外,集团还展开对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西部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主办及承办“国际社会养老失业发展论坛”、“中德职业教育论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高端会议,密切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集团的国内外社会及行业影响力。

五、结语

通过以上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探讨,本文提出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对策。一是创新职教集团的合作运行机制;二是建设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三是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集群建设专业群;四是教育合作模式创新;五是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打造职教集团品牌。期望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具有一定借鉴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薛茂云,王兵,赵惠莉.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打造职教“航母”,助推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EB/OL].人民网http://.cn,2015.12.31.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双师型 企业实践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经达到1239所,高等职业学院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已占普通高校的一半以上。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在庞大的高等教育队伍中,教师对于高职教育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非职业模式,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任教,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组建模式必然导致职业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这种状况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严重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为完善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去企业实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目前打造“双师型”教师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及须具备的素养

“双师型”教师提出有十多年,曾经认为“双证”就是双师,这只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必然产物。现在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双证”并不代表“双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并不等于“双师”。“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既具备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又能将教师和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的教育工作者,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既能将专业知识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又能将专业实践技能准确无误的传授给学生,在该过程中又能对学生进行行业道德教育。比如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在讲授旅行社专业图文混排的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如何使用word进行旅行社旅游线路广告的制作相结合,同时把自身作为教师和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相融合,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利用word制作图文混排的知识和步骤,而且能够熟练掌握利用word进行旅行社其他事项的制作等各种技能。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能够掌握旅行社行业变化和职业发展变化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将来从事旅行社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基础。

要做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在道德品质、科学知识、能力等方面需具有良好的素养。“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修养,对职业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信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还需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如旅行社工作人员需保证旅游线路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广告制作美观等。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本行业过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掌握社会、地区、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如现在旅行社的很多工作跟计算机相关,如旅游线路的制作及客户信息的登记等,且旅行社的旅游项目会与区域相关。因学生对就近的旅游景点较熟悉,在教学过程中以就近原则让学生做旅游广告线路的制作。如我们学校以小南海、阿蓬江旅游线路作为学生制作图文混排的典型项目,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地区和企业的人才。

高职教育赋予“双师型”教师更多的责任与权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最基本的是教学能力,其次是专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的责任与权利。

三、去企业实践打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该理论才会体现其价值。实践不是靠教师闭门研究,去网上查询资料就可解决的,去企业一线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是最好的方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势不可挡。

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任教师去黔江旅行社进行企业实践为例来说明去企业实践打造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我们参与的项目是黔江旅行社“小南海+阿蓬江二日游”线路广告的制作。在旅行社了解到制作旅游线路广告要求是简洁明了,能让顾客清晰的明白旅游的线路及旅游注意事项,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要求不高故只需要使用word便可制作出美观、简洁的广告。

教师在了解行业动向的同时,可将自身的知识应用到该广告制作,即“学有所用”,一方面让老师觉得自己的知识对社会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在旅行社可亲身体会做旅行社这行业的辛苦与重要性,这对于增加行业知识并将其融合到教学中去是在学校无法获取的。在参与项目前,需了解企业使用的计算机类型、操作系统、各种软件等,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所教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已经很陈旧,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企业,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同时,这也对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来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

项目的另外一项任务是给企业人员进行word培训,企业培训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比较强,若将企业培训的方式适当的融入到教学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所当然,这会对专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来适应该教学方法,如企业培训要求培训教师在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较高。

四、总结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道德品质、科学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需具有良好的素养,认真贯彻落实专任教师去企业实践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贺卫红.浅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2009,(36).

第3篇

一、学习研究者

行业英语教学者多是由教普通英语转行的青年教师。年轻人的教学能力不容乐观,理论知识与基本功都需加强。①作为学习活动的领头人,教师需勤于钻研,超越自我。如果只会上普通英语,下岗是迟早的事。②如果不能站稳行业英语的舞台,很可能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牺牲品。③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需以特殊性、可行性、实用性的视角审视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实践教学、理解教学,生成自己的教学机智,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理论建构者。学习研究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实验、反思、发现的过程,也是教学理解得以深化的过程。

行业英语教学属专用英语的范畴,内容型教学是专用英语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首先掌握这两个领域的教学要求并学习相关的跨学科内容。专用英语的特色在于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聚焦于特定的专业学习、学术研究、职场活动中所需的语料、语言技能、语言体裁。除了关注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及学生的背景、年龄、语言技能外,教师需考虑的问题还有: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体裁分析开发课程,因为不同的使用目的与情境需要不同的语言、选编教材、教学评估等。视英语为国际语言、情境中体裁分析以及学习者的学术素养、身份认同等研究有助于理解专用英语教学的复杂性。内容型教学是将语言能力的发展融入学科内容探究中,其理论基础有输入假设、可理解输出等二语习得研究,以及最近发展区等社会文化理论。其要求是:以情境化学习突出所学内容的意义与关联性,重在发展语言,提供真实得体的语篇与测试,在内容和语言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术技能并举。④上述理论表明,行业英语教学的重心是学会运用语言,不能位移至行业内容,语言是内容驱动下学习的介质与目标。会计英语等课程一般是在二年级后开设,学生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英语情境中同化、顺应这些知识与技能。教师必须补充语言所依附的跨学科知识,武装自己的内容知识。行业英语的基础是普通英语,重视学习研究的教师有信心改教行业英语。

当今的外语教学突出教师即学习者、课程融合等要求,也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社会性、聚焦意义、学习者的多样性、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多元评价。这些要求体现在后方法策略框架中,也需教师学习以下原则。这些原则是: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有意义的互动可促进学习顺利进行;有效的任务与练习可提供意义协商与建构的机会;有意义的语言交流源于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加工;交流是个完整的过程,需多种语言模态参与;语言学习需归纳、探究语言规则,也需解构、反思语言;语言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不断试误纠正;学生有各自的学习路径、速度、需求、动机;成功的语言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教师是促进者、语言专家,应创造语言学习氛围,提供语言使用机会,激发学生反思语言的使用与学习;课堂是个共同体,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分享中成长。

二、教材开发者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情境开发教材。目前,很多行业英语教材或是舶来品,有时水土不服;或是由某学科教师编写,缺乏英语素养和教学理论,书中出现语言的硬伤,有的甚至用拼音标注书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需要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开发课程,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在学习情境式教学单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与内容型教学并行不悖,两者都将学习过程视为学习的最佳条件。内容型教学指导下的教材应含有英语教师能教、特定学生能接受的内容,通过学科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编制内容和语言交融的教材是其特色,但尚无标准可循。4C(内容、交际、认知、文化)与6T(主题、语篇、话题、线索、任务、迁移)等模式已经成功地运用到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中,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也被融入其中。这些模式都是基于内容驱动的学习假设,即运用语言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语言学习更易成功;内容搭建的结构框架有利于综合发展语言技能;内容表达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因此,在开发行业英语教材时,应与某学科教师合作先选定学科内容,然后安排语言学习项目,将内容作为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将提高语言能力所需的词汇、语法、技能、练习与内容紧密捆绑。

以笔者编写的《会计英语》教材为例,其课程定位是学会运用英语去表达会计专业的基本术语,描述职业环境与工作过程,完成英语语境中的基本任务。主题是课程的中心思想,与学习需求、教师能力、教学场景相适应。根据学情和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要求,该教材的主题设为会计职业的基础英语。教材以编译阅读语篇为主,提供会计凭证与报表等样例,听说语篇作为课外作业。这些语篇以项目形式出现,分为认知职业环境、明确行业规范、夯实岗位基础、熟谙典型任务、掌握业务流程、学习会计法规。话题是语篇内容的分单元和更具体的主题学习内容。以熟谙典型任务为例,教材中设计的话题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会计凭证又含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线索意指系列主题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对应到某一课程,应是教材内容整体的衔接性。该教材的明线是会计职业的环境、行规、法规、基本知识技能、工作过程,暗线是会计循环。任务体现在各语篇的教学活动及练习设计上,该教材的练习是围绕运用英语完成会计行业的知识学习与岗位任务而设计的。迁移则是设计好话题之间、任务之间教学活动的过渡与衔接。

三、教学设计者

高职院校建有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可在这些充满职场气息的基地中设计行业英语教学活动,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中体验内容和语言的融合。策略一,激活背景知识。该策略以建构主义、图式理论为基础,利用学生的过去知识激活认知图式。以会计英语为例,学生已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基础英语知识可视为已有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学习新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试用英语表达相关的会计术语。策略二,注意学习阶段性。教师按照学习阶段组织教学,设计好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学习活动,考虑内容、文化、文体、语言、学习策略等课程要素。⑤策略三,融合语言模态。教学中应提供多种文体的语篇,融入听说读写的多模态训练。小组合作、拼图游戏、思考互助分享等活动可综合发展语言技能,最大化地输出语言。策略四,提供支架式指导。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完成不能独自完成的任务。这被视为内容型教学的关键,主要提供言语(关注语言发展)、程序(指导小组和活动的构成)、教学(提供支持学习的工具)等方而的支持。策略五,运用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如大纲、维思图、网络图、图表)是大脑组织信息的方式,可以被用来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案设计。会计英语中语篇的结构主旨、会计循环过程等皆可用此策略。策略六,情境化学习语法。情境化是指为了真实的交际目的有意义地使用语言,并理解语言使用者如何在情境中建构意义。该策略要求语言的功能、结构、词汇都在内容交织的情境中被学习和使用。策略七,提供有意义输入。意指输入是真实的语篇,是含有不同的观点、可理解、反复的,教师可减少、再用、循环使用词汇及主要语法结构。策略八,最大化输出语言。为了学习语言,学生必须在有意义的互动中使用语言。教师需平衡输入机会,鼓励学生多输出语言。策略九,及时反馈。确保学生随时传递、接受反馈,理解自身语言使用和内容掌握的情况。反馈可以在教学中、小组中、终结性评价中进行。策略十,指导学习策略。内容和语言的学习都有策略,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能达到理想效果。

四、共同体建设者

在内容型教学理论指导下,行业英语教学以行业为背景,引领学生发展职场所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可是,行业英语的课堂生态并不乐观,通常是教师一言堂、学生静悄悄。这里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缺乏行业内容的学习,习惯于尽职地解释词句,不顾学生所思所为,忽视课堂的生命体征和交互属性。同时,行业英语处边缘化的学科地位,有的仅开设一个学期,有的被定为选修考查课,学生不够重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习动机不足,上课是为了混学分。由此,行业英语教学需建设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投入与参与可以彰显语言课堂的人文性与生态胜。教师的自主性意味着,依据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学等理论,发挥自身的领导力,激活英语课堂的群体动力,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是管制或不管他们。一是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成为行业英语教学的助手而不是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其专业学习的同伴、讲英语的话友;教师通过记住学生名宇,给予关爱,鼓励学生表达或解释专业内容,可得到学生的尊重而被视为学习的向导。二是设计互动式任务,在会话交往中使英语成为合作、分享、友谊的纽带。三是与学生共商团队精神和课堂规则,心灵有约、对话协商,尊重生命。四是咬定目标。教学的大目标是共同进步、有效学习,小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另外,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行业内容的困惑,提高英语表达的专业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参与外语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或行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研讨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相关行业的理论与要求,以便合作开发课程。

五、发展评价者

第4篇

【关键词】山区 农村教师 职业幸福感

但我们的教师为什么感觉不到快乐呢?本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外因方面,首先,幸福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支持,但由于现实中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后,致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且经济收入达不到自己的心理期待;其次,在广大农村,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尤其是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达到让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家长期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而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所以农村的升学压力很大;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育观,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的老教师,由于常年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接受和理解,确实比较困难;最后,当代农村,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多年,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管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学校教育的难度增加,无形中加大了农村教师的工作量。此外,咽炎、颈椎病、腰椎疾病、神经衰弱等职业病困扰着教师,这也是他们职业幸福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育部门应从宏观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将每项支出落到实处,以此改善农村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设身处地地为农村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幸福着想,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好实事,同时为教师们提供到其他示范性学校考察、学习的机会,以增长他们的见识,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这主要通过如下三点去落实:第一,管理者要尊重、爱护、体谅教师,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工作状态、业务能力和遇到的困难,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第二,在为教师减轻工作负荷的同时,要通过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他们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教师联谊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应试教育机制带来的压抑感;第三,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唯分数论成败。

内因方面,首先在职业观上,一些教师对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他们意识不到教育的神圣,没有将它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而是仅仅靠它谋生、混饭吃,这样的工作态度,必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更有甚者,其行为和思想竟达到了误人子弟的地步,其次,在知识结构和自身素养上,山区农村教师很多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本科师范教育,一些人除了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外,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了解程度,就直接性地决定了他们对职业幸福的感知度。

本人认为,提升幸福感首要条件是爱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教师凭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能把自己的全部潜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并使自己也从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感。幸福来源于爱,一个本身懂得爱的人,才能在并不事事如意的外在环境中捕捉到幸福的光芒。同样是山区农村的工作环境,同样是高中或专科的教育程度,有些人抱怨条件的艰苦,因文凭太低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而有些人则拥有积极的心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职称不断上升,最终因为一步步实现职业理想而幸福地生活着。因此,内因决定外因,心态决定成败,不管什么样的职业,都会存在如意和不如意的部分,对此,我们的教师个体,应该用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外因,掌控好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至少,本职之内的事情,是不能含糊的。

第5篇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是会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止文明,对知识的准确掌握,都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

一、师德修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德为师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注意,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反之,如果人们对一种事物不感兴趣,即使勉强去做效果不甚理想,而且这种努力不能持之以恒。身正为师不应该空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兴趣的牵引注意。学习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踹,也不如里面的人自己轻轻一拨。

二、知识修养与学生学习动力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替、新知识的朝更夕替,这些都促使教师要勤于学习,孜孜以求,严谨治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所以教师若想更好的完成好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通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所教专业的知识深钻吃透,准确把握,具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所谓深,深入细致的了解最新的知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在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再加上适当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在丰富的知识海洋里徜徉,学生们一定乐此不疲。这样的老师是轻松的教者,荣幸获得这种教师引导的学生也是轻松的学者。当教与学都如此简单,还有什么比获取知识更让孩子们快乐的呢?

三、能力素养掌握学生学习契机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教育理论、德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能力教育能力与教学能力总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它是教师道德、知识、智慧得以充分发挥的凭借,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中的主要能力。这种能力会全面衡量学生,多方面引导,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拥有此能力的教学工作者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更深入的拓展知识容量、深度、广度,学生们依旧不会吃力,反而会因对未知事物产生强烈的渴望。

四、心理素养锻炼学生学习毅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方面有较高的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1、广博的知识涉猎。

当今社会,知识更迭快,学生的思维早已被各种知识撞击的非常宽广,只有保持“长流水”的知识广博度,才能满足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再提出这些问题是满怀期待的,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恰恰相反,在孩子求知若渴的提出问题时,教师多数是以“不要问与课堂无关的问题”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天真的孩子要么被你吓退,不敢好奇。或者克制自己的好奇心,最后可能发展为对未知事物漠不关心。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方面讲,不能解惑的老师就是不具有教师职业素养的教师。

2、热烈深厚的情感。

教师的热情分为对待岗位的热情和对待学生的热情。教师在拿起教鞭伊始,就应该把这份工作作为终身职业,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教者的持久更新知识的原动力,“乐教”才可能引导“乐学”:“厌教”则可能引导“厌学”。作为教师更应该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认真积极,从而对学生言传身教。

对待学生的热情,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剂。“烦人精”“大笨蛋”“猪脑袋”这些充满攻击力的贬义词。经常用在班级的后进生身上。冠以这些名号的孩子多数会自卑、失群、或者故意恶作剧来吸引别人的目光,班级里存在这样的孩子多数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待学生的热情。只要学生一犯错就陈芝麻、烂谷子的训斥,孩子往往摸不着头脑,这些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热情的缺失。“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因此“每天的孩子也都是新的。”作为教师应该每天都以极大的热忱去对待学生,这样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必将会感染到老师的包容与爱,朝着我们希望的路线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获取;SECI知识转化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48-0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教学水平及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职业教育倡导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职教教师能否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融合后是否可以灵活的传授给学生,这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定义为“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学习、运用理论性知识会受到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同时实践性知识也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称实践性知识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

新手教师往往不能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往往手足无措,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若想快速成长,就需要获取、内化大量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除了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还包括其他方式。目前已有学者对职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措施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转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反思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增设实践性知识交流的渠道平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师徒制。郭靖认为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策略可分为院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院校方面可采取提供培训活动机会、引入激励机制、引入考核制度的策略,教师自身方面可采取参加培训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促进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保持与同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互动的策略。李海苹将职教教师分为新手、熟手及专家三个阶段,在新手阶段主要为“三课”并进式、“师徒一体”式;熟手阶段主要为技能竞赛式、工学结合式及进修培训式;专家阶段主要为同侪协作、项目驱动式。王玉苗提出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增设实践性知识开发、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促进职教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三种途径。李小玲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建构路径主要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增加教师实践机会、积极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目的性、增设沟通方式,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增设交流的渠道/平台”“保持同行教师的合作交流”“网络学习互动”等方式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群体通过交流互动不仅能挖掘自身潜在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促进知识的流动。

二、教师实践社区概述

实践社区是指一群有相同的兴趣、专业和/或职业的,有互相学习的欲望,并愿与社区成员分享各种知识、经历及经验的人。因此,教师实践社区可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与渠道,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方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形象地表征教师如何在实践社区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有四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化阶段、外在化阶段、组合化阶段以及内在化阶段。社会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以观察、模仿的方式来获取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此时的实践性知识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可以借助教育叙事、反思日志、类比、隐喻等方式将自身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传播。组合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将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合、分析,结合自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利用实践社区将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交流。内在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后运用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隐性知识。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社区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现有的职前教师社区的基础上。为新手教师设计了网络实践社区。当新手教师面对重大问题时。该社区通过网络工具可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研究发现,该网络实践社区由指导教师进行辅导、提供咨询与论坛讨论,具有资源分享、创造社区感、增加情感支持等优点,但存在在线辅导难以持续的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网络由安大略省教育部和安大略省教师联合会共同集资创办,旨在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并将学习到的信息与技术应用与课堂实践中。研究表明,该教育网络的实践社区能为社区成员增长技术知识。将技能整合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但长时间的研修,使得社区的活跃度越来越低,社区中的网络工具比较固化,不能根据使用情况改变其使用的模式。我国首都范大学以情境学习为基本框架设计并开发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将教师工作场所与专业学习进行联结,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增长,同时聚焦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也是聚焦教师知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新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绒从网络课程、网络教研、支持服务三个视角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虚拟学习社区包括以上三个视角及多边网状交流互动四个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对当前教师实践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实践社区中教师进行分享交流的知识多数为理论知识及显性化了的实践性知识。如教育资源、教学经验等。但对于职校教师中操作类的技术技能知识,却无法在社区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和练习。操作类的技能性知识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切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社区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的构建

(一)设计理念

该实践社区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师群体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及提升其实践性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将O2O学习模式应用于教师的研修学习中。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因此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具备操作技能、技巧,在研修过程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技术技能点的练习。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与研修培训的正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流动,从而在知识流动过程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在线上与线下的O2O学习模式、虚拟练习与现实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理念下,进行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由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教师自由组建的实践共同体、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及资源库构成了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支撑体系。促进教师的“知-行-思-创”行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运用在活动或真实教学情境,在行动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更新、创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可视化后可在社区内与其他教师共享,进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实践社区。

该实践社区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用HTML5、JavaScript、Aiax、虚拟现实等技术,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研修教师登录实践社区后进行理论学习、案例观摩等一般操作可直接调用Ajax引擎搜索服务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虚拟实践需在HTML5与3D引擎的支持下进行页面的布局并绘制虚拟场景,以便研修教师进入虚拟情境进行技能练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选择相应场景。

(二)实践社区构成要素

该社区共包含研修教师、专家教师、助学者及技术环境四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研修教师

该社区的主体要素,其余要素均为研修教师服务。在技术环境的支持和专家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研修教师学习社区中的知识与技术后,可独立或与其他研修教师协作共同完成社区中的活动任务,在专家教师与助学者的引导下进行反思。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反思”的过程获取实践性知识。

2.专家教师

该社区的主导要素,为研修教师设计活动任务,在宏观上引导教师在社区的学习、实践,并根据研修教师在社区中的研修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研修教师的反思。

3.助学者

该社区的重要要素,分为普通助学者和精准助学者。普通助学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跟进研修教师的研修进度并为研修教师提供及时的研修反馈。精准助学者除具备普通助学者的特点外,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研修教师的问题。

4.技术环境

该社区的基础要素,该要素为研修教师线上的学习、交流、协作、技能练习等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功能设计

该职教教师实践社区共分为两大模块: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如图5所示。

学习模块分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培训。线上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相关资源的下载。理论学习包括学科知识、自我认识、教学法知识等,适合刚α职的新手教师进行课堂的自我诊断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技术学习指的是学习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实践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是缄默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如此,学习有关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可视化不仅有利于教师梳理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于教师之间传递知识都将起到巨大的促M作用。笔者将实践性知识可视化分为文字可视化、图形可视化、视像可视化三种方式。其中文字可视化主要有反思日志、教育叙事等文字表达的方式;图形可视化主要有思维导图、鱼骨图、概念图、知识地图等图形化的表达方式:视像可视化主要是微课、DST(Digital Story telling)、知识动画等视频类的表达方式。该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讲解的文档、视像资料,可视化工具的安装包、可视化工具使用的教学案例视频等。线下学习主要是与教育相关部门合作。进行教师培训与教师研修,内容为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

实践模块中。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操作。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之间的显著区别。

在“案例观摩”部分,教师可以观看课例视频,学习其他教师在实训课中是如何进行操作技能的讲授;浏览教师在参加竞赛或指导竞赛时的视频,学习教师在竞赛中如何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路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观摩实践性知识可视化流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学习到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流程,同时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知识可视化结果也可获取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研修教师进行案例观摩时学习其他教师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在专家教师及助学者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生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将其运用在实际教育情境时生成一个创新案例,可供其他研修教师进行观摩。形成良性循环,如图6所示。

“活动专区”子模块是研修教师将内化于心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虚拟实践、活动任务等形式实际运用并外显出来,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可自行组建线上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协作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并进行协作交流。虚拟实践是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特点量身定制的功能,研修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虚拟场景,进行动作技能的操作练习。在线下活动中,教师也可组建线下实践共同体,参加或指导比赛,在此期间研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悟等方式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协作交流对已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化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区域性;历史教学专业;共同体构建

引言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能够提升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实现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从而满足中学历史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有目的性地对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进行探究。

1. 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l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所以城镇地区中学在构建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时候具有强大的经济保障。另外,同农村地区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思想更加开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表现的更加明显。再有,城镇地区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吸引大批优秀历史专业人才, 使得城镇地区的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 最后, 城镇地区的教育改革进程要快于农村地区, 城镇地区中学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时速度更快。

1.2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不够新颖

一般而言,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分别是教研组模式、年级组模式以及备课组模式。但是,在体现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特点上只有少部分学校存在,如教师学习团队和课题组,这充分表明了素质结构的合理性不足。

1.3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形式化严重

过于形式化的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性和分享性不强。在构建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合作和分享是关键内容。但是,大部分历史教师更愿意独自开展工作,对其他教师的信任度不高,担心如果向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会威胁到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缺乏多样化。多样化缺乏是创新性缺乏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共同体中,虽然要求一致性,但并不代表历史教师都必须接受同一种教学理念。

2.构建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几点建议

2.1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如行政命令、教育计划等,能够为教育的开展指引方向,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上文笔者提到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存在差异的情况,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为高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帮助高中学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

2.2学校自身提供支持

第一,学校应当提供共同学习的场所,配备充足的办公用品,为教师之间开展专业学习奠定环境基础。第二,为教师订购相关教学研究的报刊杂志, 让教师能够了解教育热点问题。第三,加强同区域内其他学校历史教师的合作交流,给本校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大平台。

2.3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

首先, 历史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教学、科研能力功底。只有具备强大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满足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需要。其次,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合作、分享的精神。之所以称之为共同体,主要是要求历史教师要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的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没有一定的活动支撑是难以实现的,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当中。

3.共同体运行机制的构建

3.1构建历史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体

这是区域性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功能作用发挥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意愿,通过不断协商让历史教师能够自愿加入到共同体当中。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坚持共同的目标,明白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应当相信什么,可以创造什么,从而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当然,未来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现实情况为基准,在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商讨后才能确定。

其次,根据各区域中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其不同模式的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比如,规模较小的中学可以将相近学科教师组建在一起,如历史、政治或地理等科目教师。如果中学的规模较大,则可以直接以历史教师组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再有,各种共同体模式,无论是相同还是相近,都必须主动参与到区域内其他共同体的交流沟通中,拓宽专业发展的渠道。

3.2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

笔者以江苏某地区中学构建的历史大备课组为例。首先,该地区结合了全区域的中学历史教师组建了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大备课组。然后,在共同研究讨论下,制定出大备课组的两个发展目标。紧接着,在目标制定的基础上,认真执行了三大策略--执行合作、补短和研究。其中,合作策略包括了校本资料的集体开发、教学策略优化、考试信息共享;补短策略包括了校际结对、送教上门以及大课交流;研究策略则涵盖了集体备课、听课评价以及课题研究等内容。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其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提升历史教师的素质水平,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燕,王晓蓬.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生成要素[J]. 当代教育科学,2010,03:29-31

[2]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第8篇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教育部提出的英语高考社会化改革政策将于2017年在全国高考中推行,也就是英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进行,一年多考,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同时按成绩来划分等级,最好成绩计为最终成绩,这将成为高校招生的参考标准。高考英语社会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平、竞争和自由,并使英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英语高考的社会化的趋势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职业素质也势在必行。我们知道,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职业素质是英语教师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升了,那麽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也有了重要的提升和保障。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提升,这是高校英语教育长远并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毋庸置疑的选择,本文旨在通过深入透彻的分析目前的英语教学和考试的趋势,分析高校英语教师最应具备的哪些职业基本素质,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最终推动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的进步。

关键词 :高考社会化;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50-03

基金项目:内蒙社科规划项目(2014B130)阶段成果

1 什么是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

2014年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英语将退出全国统一高考,英语将进行社会化考试,也就是说高中生可以从高二自行选择英语的考试时间和次数,一年有两到三次机会,最好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此成绩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依据。这样的改革将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教师队伍的素质体现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水平,教师素养在教学质量中有着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教师素质是有关于一个地方,学校质量的最本质的问题。如果想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具备高素养的教师,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关注力度对于教师职业素质。实施有效措施来高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2 高校英语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教师职业素质

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师德。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盛大的称号,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重大而又光荣的责任。英语教师这个职业有不同于其它的职业,这个职业具有独特的关键性。因为英语教师搭载着一条大学生传播外国文化的桥梁的天职。教师职业本身就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崇高的师德;以及优秀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本着以身作则的原则一直带有勃勃朝气,饱满的热情,积极奋发的心态去迎接一切事情,为所有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学生做好教学工作,这些我们绝不是打口号,而是必须说得出做得到。所以对英语教师就要严格要求,首先,当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须遵从党的教育领导,忠于教育事业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工作上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很光荣的去培养积极向上,高素质的,有责任感的人才,始终把这一项任务作为最高目标和责任,恰到好处的鼓励和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作为教师而言,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始终有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更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内心充满奋斗向上的情绪,不管在事业上有什么困难或问题,都勇敢面对!

有一颗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我看来,如果一位高校英语教师要想博得所有学生对英语课程的热爱,那就要耐心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以及他们对学习英语上的困难,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一定要去关心所有学生,最起码要有感情的交流,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更要用心去创造令大家都公平平等的学习机会,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看在眼里。绝不可以随便打击他们,而是多写些褒扬。

要有夯实的文化基底,巧妙的教学方法。我们可想而知,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只有有着夯实的文化基础你才能运用自如的去把握英语教学,这是一个基础。体现一个高校英语教师较高的水平,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其实更重要的是口语的交流,我想这一点往往是很多英语学习者所欠缺的,但这一点更为重要,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一定要把准确的发音教授给予学生,不能一张口满是地方语音。高校英语教学中,也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是具有国际教学特点的,即我们需要广泛的学习各国知识,从中摸索出中外文化差异,尤其是对于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习俗特点,社会历史的发展背景我们要格外掌握。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高校英语教师,所讲的课一定很精彩有趣,譬如,当学生们感觉光听老师讲课有些枯燥,这是老师可以给学生来一小段插曲,讲一些与主要英语国家有关的故事,这样既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有了解了课外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能力,精心安排好每堂课的内容,最大程度的让每一个学生吸收课堂知识。要根据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师来说想做好大学英语教学的工作不是很容易的,我们需要不停的为我们的大脑充电,汲取知识,做好基本功,最基本的就要精通英语语言层面的知识,譬如:英语的语法结构,语音,常用的次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的意思,以及语用等。阅读和书写,听力和口语,笔译和口译都要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才会更好地为学生授课。近些年,我国的教育部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师可能会迎接更多的挑战,我们要做到的不只是学到了英语语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所以这很理所当然的要求英语教师具备渊博且广泛的中西文化知识,我们知道,语言学和文化的密切程度很高,语言很好的诠释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文化习俗,英语教师只有掌握了扎实且广博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很娴熟的找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原因,把文化和语言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相互渗透。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吸引力,很容易的使学生们对语言产生高度的敏感性,并准确运用。现代教学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同学们营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更提供了学习语言的情景。

要有教学创意,反思教学方法。高水平的高校英语教师要时刻怀着有创意的心态,负责任的进行教学,学会与学生交流,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设计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路子。同时要有科研精神,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时刻树立科研意识。对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的一个新要求就是有科研精神和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比较灵活的学科,有关于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是不断更新的,作为一个英语教学者,在教学中要开拓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3 当前的英语教学状况

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改革势在必行,这一过程逐渐深入发展着,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在这场改革路途中,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紧随步伐,英语教学取得明显的进步。各种英语教学设备很先进,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很可观的一面。但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现实,目前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的教学理念有些陈旧,非常需要改变。有些教师对于教学理念的认识并不清晰或不够深入,他们只是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的写作能力够强就可以,口语会说几句就可以,考试的时候达到及格就行。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在课堂上的安排不够精心,内容过多往往又会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对学习越来越不上心。课程教育体系也有问题,无论什么考试都是统一,这样的形式太片面。这样很容易抑制学生潜力的发挥。我们要端正我们的教学目的。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都很激烈,所以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提高。对于他们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所以自然而然就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压力。学生能力的高低总是凭借分数的高低来界定,也使得教师们很困惑,因为他们总要花费精力去研究考题,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们适应做题,从而教学目的发生偏转,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是在锻炼他们的做题能力,所以出现学生英语高分低能的显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需要创新传统教学方式。英语教学应该多注重实践练习,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上的进步,还要注重听和写的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用英语交流沟通。但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很传统,总是很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虽然教师总是很努力地在传授知识,但缺乏与学生的英语交流,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所以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高考英语社会化趋势下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策略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英语教学本身就融合这多方面的知识,英语教学改革推进的难度是很大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只有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才会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带动学生总出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束缚,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综合能力。所以对教师进行教育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教师要掌握学生之间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课堂积极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变得更有信心。其次,加强教师培训。虽然每位老师都是很卖命的工作着,但还是需要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们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培训,是教师的眼界更直观的得到拓展,教师运用自如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程度的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共享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这样会很有效的提高教育学的效率。掌握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很方便的就把教学内容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摆脱掉形式陈旧的烦恼。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科学的教与学的规律,也要适当多些口语实践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多给每位学生鼓励,让他们勇敢的讲出,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每个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多举办这样大家一同讲英语的活动。譬如我们可以做角色扮演,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很容易的记住英语的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最后,加大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使教师们的专业水平更高,持续不断的成长和进步,教学能力也随之进步。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不断的更新,摆脱掉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还要学习其他的先进的科学教研成果,借鉴他人的经验,熏陶自己的文化素养,时刻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以促进鲜活的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的研究中,探索和把握学生们的学习心理特点。我们必须鼓励每位学生,褒奖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形成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尊重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个性特征。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合到学习氛围中,很好的途径就是创造各种同学们一同学习的机会,这样促使他们相互交流,营造更和谐,同进步的发展趋势,教师还可以给同学们更全面的指出缺点。师生之间建立了更多交流的场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再根据分析的成果自我进行调整学习规划和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不管哪个行业都会涉及到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由于教育部不断提出我国的英语教学需要改革,并有新的任务,所以各个高校为了紧随改革步伐,当然也是教学要求,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们应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英语。因为教师对改革方案实施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师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的水平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是一个传授者,教师实施着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他的文化素养,谈吐举止在熏陶着他的学生,所以它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很重要,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在当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我们大家都应该很关注并注意培养。

总之,高考英语社会化趋势下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职业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角色是一个复杂的称谓,总体是受学校环境的影响的。他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早期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教师滔滔不绝的灌输知识向学生,孰不知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所以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形式,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当她发现有任何问题时,师生之间要多一些互动,甚至可以安排一些课程叫学生讲解,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学生将知识记得更牢固,另外让他们体会和感受教师的辛苦甘劳。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的角色是可以随时调换的。这种角色的交换,更适合现代的教育改革潮流,打破过去那种单调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民族地区;女童教育

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国家教育传统与教育变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历史学发展来看,“教育的历史是人类不断探索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历史,是教育机会均等与不均等不断冲突的历史”[2]。从我国教育现状看,女童教育,特别是西部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仍然是“普九”教育的难点。女童教育在今天仍是中国实施义务教育必须逾越的一道难关。女童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边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山区和牧区,尤其以西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更为突出。

一、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男女均等教育

学校教育中平等的基本关系应是男女性别的平等,因此女性主义对教育过程中的忽视女性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批判。她们认为,“尽管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曾有过女子学校,也出现过专供女性教育的机构,但是这些学校在任何社会和国家里,数量上都极为有限,且都停留在初等或中等教育的层次上。而培养社会精英的高等教育只属于男性的专利。另外,女性主义也对教育观念中的男性霸权、父权制思想进行了批判。女性主义认为,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关系实际上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权利关系,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存在于教育领域之中,处于父权制社会中的现代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性别平等、公平。”[4] 现代社会与以往的社会历史文明一样,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一切大都掌握在男性的手中,而女性根本没有或很少介入其中。

二、该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

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渝东南一些偏僻农村本身就是文化的不毛之地。由于“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遗毒,女童教育更是一片荒漠。这里虽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低,耕作粗放,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为此经济制约教育的发展,加上“男尊女卑”观念以及民族习惯影响,女孩受教育程度较低,入学者甚少,而中途流失较多,即使入了学的女孩,由于家务劳动、带弟妹等都落在她们的身上,她们也必然要中途辍学,成为难召回来的流失生。

(二)女童受教育层次低

受打工潮的盲目影响,送子女读书不如叫子女打工,有子女打工的家庭比送子女读书的家庭有钱,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忽视了子女学习的重要性。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家庭,女孩上完小学就跟随大人一起在外打工挣钱。笔者曾走访了该地区的一个村寨,在那个村寨,从80年代到90年代,没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子;90年代到2000年,全寨适龄女童有15名,而上完初中的仅3名;2000年至今,也仍有小部分适龄女童只上完小学。有一个家庭有6个女儿,一个儿子,6个女儿只有一个是小学毕业的,其余5个都是小学没毕业就中途辍学。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情况错综复杂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物质生活、工作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消极影响,该民族地区教师伍不稳定现象很严重。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小学输送合格的小学教师,这意味着这些师范生中大多数要从事艰辛的基础教育工作。因此存在着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生分派不下去,很少有人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在偏远乡村学校执教的教师不安心工作,接连不断地要求调离,给教育教学带来诸多困难。重庆市酉阳县小咸乡的大板营村,地处高山森林地带,海拔1895米,从县城乘车四个小时后,步行四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去那里的教师每年都是中等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一年后就因为环境的恶劣不得不调走。所以对那里的小学生来说,每年要更换一个新的老师,刚刚对一个老师熟悉后双不得不花时间去熟悉另一个老师,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三、该民族地区女童教育落后的原因

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巨大合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进而作用于民族成员的价值取向。文化背景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是以其核心要素,即价值观的形成来规范人们对教育功能认识的。女童教育问题的文化背景,是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相联系的。

(一)传统价值观影响各民族成员对女童教育重要性的估计和认识

现代教育是发展人的智能,扫除文盲、愚昧与贫困的有力工具,民族成员对现代教育只有持积极态度,扩大对个人智力开发的投资,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才能在民族发展和治穷致富中成为带头人。就现代教育而言,女子接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阿尔及利亚学者巴迪斯所说:“教育好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一个人;而教育好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6]但是,传统观念的价值取向却不是以知识的获取为标准,而是以陈旧、落后的价值观来左右个体的思想,束缚个体对知识的追求,低估并轻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二)传统观念的痼疾造成了女童在接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

我国大部分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男轻女”、“重阳贱阴”的伦理道德观,是造成女童在接受教育机会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该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之所以低,与这种道德观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有很大关系。这种传统的道德观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权力和机会的平等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社会成员对男女儿童在观念上形成的认识差异,加之传统的自然经济观、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影响,形成了对男女儿童在未来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而产生了男女儿童在接受教育权力和机会上的不平等,最终将女童拒于教育的大门之外。

(三)影响女童入学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早婚

许多家庭认为女子并不属于娘家,而应归属婆家,女子应该早日成家,以早日获取彩礼。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妇女被认为是男人的依附,天经地义的职责是生儿育女,民族社区大都深信“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须学文化”的观点。

五、解决该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女童教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民族贫困地区只有首先解决了女童的“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才能考虑“学得好,用得上”,即提高女童教育质量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发展女童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条件。从而提高女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外部环境的转化。发展教育事业需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需要资金做保证。

(三)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相结合。同时设置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要在民族性和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性、科学性、价值性、地域性、综合性、趣味性等原则,真正编出适合各区域各民族的教材。

(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针对当前全省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开展多种形式在职培训,如电大、函授、自学、以老带新等形式,互帮互学,开展教学研究,现场观摩,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信息交流,鼓励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年轻教师多成才,快成才。重视女教师的培养,尤其是本地区、本民族女教师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培养一名女教师,就可以多吸收一片女童入学。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计划地培养、增加女教师、女校长。提高女教师的生活待遇,对女教师进行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方面的培训,女校长和女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鼓舞了女学生完成学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周卫.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行动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227.

[3]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3.

[4]敬少丽. 卢红.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5] 游俊.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建设刍议[J].教育学,2001,(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