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7 16:19:13

导语:在农村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对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51007

1 我国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1.1 从时间维度看,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呈加快趋势

根据统计发现,我国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和集中流转的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4%~40%,其流转的规模相比2003年翻了几番,流转的速度不断加快,区域内的土地流转始终保持递增的状态。因此,从时间维度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在今后还将会继续呈加快的趋势。

1.2 从空间维度看,土地流转规模区域间差异减小

通过调查,在2010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比重主要集中在上海54.5%,江苏22.3%、重庆18.5%等几个重要的省市中,然而,云南、宁夏等土地流转的比重从2008年的5%以下上升到13%。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社会经济条件较为发达、交通运输条件越好的地区,其土地流转的速度越快,流转规模越大。因此,随着我国东、西、中经济条件差异逐渐缩小,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区域差异也将会逐渐缩小。

1.3 区域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呈现多样化特征

1.3.1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大户经营流转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经营流转土地;农业生产领头企业经营流转土地;一些其它的经济发展主体经营流转土地。由于我国工商企业逐渐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逐渐想成了国有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市场主体共同角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投资效益。

1.3.2 土地流转的组织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在今后的土地流转中,组织主体将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农民自发组织,目前,大部分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农民自发组织的形式进行,其主要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户直接与承包人进行协商。这种模式具有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时间短的特点。同时,在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甚至有些土地流转过程中还是无偿的;政府组织[2]。政府组织就是各个基层政府在取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这样有利于减少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纠纷问题。

2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2.1 构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为了避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垄断,以及官商资本排挤农民的现象,便需要对土地流转的主体身份、土地流转过程中进入方式和进入土地流转空间做出明确的界定。同时,为了确保的粮食安全,政府还应该对基本农用田保护区的农民实行财政补贴,以此调动农民参与农田保护的积极性。通过构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能够较好的解决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立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农民低收入的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享受现代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促进农民经济增收,从而最终加快的城市化建设。

2.2 创建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为了推动土地流转更好的开展,便需要建立良好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机构,完善乡镇、村两级和土地、农业等各个部门的行政服务体系,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相关事务,尤其是应该做好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同签订、流转主体变更等各项登记工作,认真监督和管理好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以此规范农民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性,有效避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服务体系,能够在推动土地正常流转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2.3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路子,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让土地流转由自发行为朝着自觉主动的行为转变。坚持在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农业发展领域中,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实现土地能够在最高层面发展中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应该充分调动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到农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或者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中。大力发展的第二、三产业,为推动农业发展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结论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耕作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土地向多样化及特色化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是土地流转的主要趋势。其中土地流转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经营土地的重要表现,对优化的产业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力提高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概率。

参考文献

[1] 杜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4(3):64-70.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集市;农村地区;集市功能

一、关于集市的概述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集市有不同的描述和定义,但是大体上却是大同小异的。有的学者认为:集市指的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是一种周期性的市场。

二、关于农村集市的起源

以前的学者主要研究了集市产生的原因、整理了我国农村集市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结果。然而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对集市起源作了研究,如许檀在《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中对农村集市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作了研究探讨,指出,我国农村集市起源很早,至少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但是它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代。胡新德也在其《集市贸易琐谈》中进一步指出,有规模组织的集市大概在殷、商时期出现。而张婧在《支撑与收容―北方农村集市个案研究》中指出,集市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些研究,使我们对集市出现的必然性和集市的起源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集市的特点

关于农村集市的特点,樊卫宾、黄伯寅在《我国乡镇集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997年第2期第17卷)一文中指出,农村集市具有四个特征即:周期性、传统性、自发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而钟兴永也在《建国后湖南集市Q易的曲折发展》一文中对农村集市的特点做了描述,即农村集市的定期性、在城乡之间以路或街为集而形成的网络性、集市的交易双方基本上都是农民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农民之间的交易直接性、农村集市规模较小、种类单一、农民自产自销体现了集市交易的自由性。

四、农村集市的功能

农村集市承载着多种功能,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集市的作用,学界达成了共识,即“交易作用、交流作用、宣传作用、教育作用、消费作用、娱情作用,带动作用等”。比如樊卫宾等认为农村集市的功能大体上有六个方面:集市具有服务农民生活的功能;具有扩大商品流通的功能;增加财政收入;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钟兴永在《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一书中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集市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便利群众生活”。另外,公风华、王顺冬在《现阶段农村集市的文化功能探讨―以豫南蒙阴为例》一文中,运用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方法,对集市的文化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集市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由此可见,农村集市承担着各个方面的功能,这些研究认为集市在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商品交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型超市、购物广场等新的商品交易形式快速发展,已经取代了传统农村集市的部分功能。并且,随着政府“村村通”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道路状况得到了很大的修整和改善,交通十分便利,促使了部分农村居民去镇上、县城进行交易和消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取代了该地区集市的部分功能。所以,从集市的功能方面对集市衰落的原因进行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关于农村集市的发展趋势

关于集市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集市的数量将越来越多,集市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功能也会随之增加,形式将呈现出多样化。如:龚关在《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华北集市的发展表现为农村集市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集市层级的结构也更加分明,集市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会逐步加快,与城市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它的功能会被其他的商品交易形式所取代。

近期学者们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到农村集市衰落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明清时期集市的研究,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研究。但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关于二十一世纪农村集市发展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可以对近期农村集市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农村集市的功能和地位的变化进行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婧.支撑与收容―北方农村集市个案研究[D].河北:河北理工大学.

[2]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

[3]胡新德.集市贸易琐谈[J].经贸导刊.1997(3).

[5]樊卫宾,黄伯寅.我国乡镇集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1997,17(2).

[6]钟兴永.建国后湖南集市贸易的曲折发展[J].娄底师专学报,1998(1).

[7]黄东风.近十年来乡村集市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34(2).

[9]钟兴永.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8).

[10]公风华,王顺冬.现阶段农村集市的文化功能探讨―以豫南蒙阴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

[11]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M].近代史研究,2001(1).

第3篇

近几年来上扶西村,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加快了桑园基地的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2以万年,全村从事养蚕的农户为189户,占总农户数的95%,桑畜结合饲养的农户为70户,占农户总数的35.17%。2。拓年全村共饲养蚕种为2672张,产茧为126.9t,蚕茧收人为345.19万元,养蚕收入约占全年农业总收人的52.1%;生猪饲养量为47印头,当年出售肉猪为3仪X)头,肉猪销售净收人为90万元。20(巧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7332元,比2001年人均收人2998元,增长1.4倍,桑畜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上扶西村从一个扶贫村走向了富裕村。

2桑畜结合生产模式符合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

一是桑畜结合型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地产出率,确保了土地生产能力。二是桑畜结合型生产模式,提高了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经营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三是桑畜结合型生产模式,既讲生产效率,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掠夺式经营,推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问题与对策

3.1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紧缺

现农户养蚕养猪用房,都是利用原有的附属用房或宅基地以及生活用房,由于场地小,像是“螺丝壳里做道场”,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并且影响到农户的生活质量。因而,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有关政策,切实解决生产经营大户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3.2生产经营周转资金缺乏

作为经营者,无论经营那个品种项目,都要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垫付一定的生产成本。如上扶西村农户年饲养蚕种25张,肉猪120头,母猪5头,约需生产周转金5万元。农户因缺乏所需资金只能维持小规模经营,难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规模养殖效益。需要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出台适合农村农民农业的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如用林权证作抵押),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趋势

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就需要对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行必要的了解。具体来说,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青壮男性为主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耕地偏少,收入来源单一;其二,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其三,奔向城市,以求发展。当前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都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整体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样其对于生活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外出打工从事的劳作不定性比较大,且农村家庭也需要有人照料,故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青壮男性为主。

1.2主要流向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更多,这就吸引了很多省市的农村劳动力来谋求生计和幸福,这虽然更有利于东部的社会经济建设,但是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情况而言,则十分不利。

1.3转移行业低层次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情形:一个方面就是地域上的前移,即将此地的行为转移到彼地,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另一个方面就是内容上的升级,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限,其劳动类型也受到很大的局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劳动内容难以得到提升,通过前移能够从事更具深度的工作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劳动力的前移以工业、建筑业、餐饮行业等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在一些高端产业的转移上则比较少,这样就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脱困。

1.4缺乏必要的组织

当前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前移都是在前人的介绍下进行的,有组织的转移比较少,当然也有些地方基于自身的情况,做出了劳动力前移的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沙县的人口,以沙县小吃为突破口,带动了当地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前移,并且演变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组织化的职业介绍型的转移能够提高转移成功路,且其稳定性也比较好,不会造成转移劳动力大量的成本支出。而靠人介绍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很难保证其成功率。

1.5转移不彻底

农村的劳动力往往需要从事相应的农业劳动,而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外出打工,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增加额外的收入,这就决定了农村劳动里转移并不是很彻底。转移劳动力往往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不但肩负着养家、维持生计的重任,还有家庭幸福、农业耕作的考虑,故而其不可能一门心思在城里进行务工。除了所挣得的钱财会转移到农村,其也必须定期或是阶段性地回到家中,以维持家庭和农村的劳作。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家庭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户的资产积累的成熟,其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以及必要的资金,这样其就能够通过承包土地来发展家庭经济,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这种经济发展形式可以让农户更便利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更好地进行投资,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其都可以涉猎,此外,还可以兴办家庭工厂或是其他相关产业,这样就能带动更多人就业,实现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2.2乡镇企业

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且随着当前资金筹集渠道的成熟,可以开办具有当地特色的乡镇企业,这样就能更好地通过非农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免去了家庭两地分离的困境。具体来说,乡镇企业可以是个人创办,也可以是集体经营,或是采用股份制的方式来组建,无论哪种方式,都能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价值,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

2.3打工就业

农村劳动力总量非常丰富,实现劳动力就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就需要开展市场经济下的新兴打工就业形式。以往就业的时候,往往呈现出低层次的就业趋势,这样对于农村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就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使其在能力和素质上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调动那些经验丰富,且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使其成为其他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师,这样就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3.1改善乡村条件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建设,就需要加紧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供农村人口更好地受教育条件,改善其生活品质,使得相应的资源获得更好地配置,这样对于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就能很好地破除,从而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假设,改善当前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

3.2发展现代农业

若是乡村临近城镇的话,应该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现代农业,这样就能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回乡创业。为此,政府已更改加强相关的扶持力度,在农业设施化、产业化上下功夫。完善向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的土地要素得到真正的激活,加强土地市场的流转,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更好地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更好地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将农村设置成城市的功能配套,生活涵养区,这样大量的项目就可以在乡村进行,不但包括观光、休闲,还包括度假、旅游等,待相关设施和产业得到完善之后,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将会更加高涨。

3.3加强教育培训

素质能力低下是当前农村劳动力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相应的素质和技能,使其成为新生代的农民,这样就能使其就业层次得到提升,这样就能有效地增加其收入,使其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幸福。(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农村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据对衡阳市下辖耒阳市南京乡石塘村、衡阳县樟树乡连政村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流转趋势明显化。基于对土地流转的收入预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较为强烈。对上述2村100户农户问卷调查发现,土地流转的多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户家庭。被调查者对土地流转“表示愿意”的占65%,“被动参与”的占26%,“不愿意”的占9%。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成为投资新“乐园”,以往不被看好的土地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被调查人群中80%以上认为农村土地有被投资开发的潜力。在内外力共同推动下,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升温”,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二)流转方式多元化。一是土地入股。2004年,衡阳县樟树乡连政村300多户农民以旱土、田地或技术入股方式,组建了湖南省凯森生态农业园。二是土地租赁。耒阳市沁园蔬菜农场以这种模式为主。2006年,该农场与石塘村100多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共租赁土地430多亩。

(三)流转土地规模化。按照现代集约化的经营理念,投资者对其经营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程度要求颇高。如按凯森生态农业园2008年初投资规划,未来三年开发土地面积2000亩,共涉及5个建设项目。

(四)资本融合链接化。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融合。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本和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升值;社会资本通过经营土地,在农村“扎根发芽”,追求投资利润的最大化。

(五)利益关系一体化。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和参股公司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实现向“股民”身份的转变,成为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员;公司经营开发土地,努力回报“股民”,服务“三农”。

二、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分析

典型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对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影响较大,有利也有弊,但总体利大于弊。

(一)农村土地流转效果明显

1.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沁园蔬菜农场采用土地反租、劳动力做工计酬的分配方式,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比入股前增长55%;凯森生态农业园300多户农户的收入包括每月700多元的工资和年底分红,2007年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560元,比入股前增长35%。

2.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推动了土地集约经营,提升了农业规模效应。沁园蔬菜农场引进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平均每亩产值达8472元,这是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凯森生态农业园已建成湖南省最大的休闲生态科技示范园。

3.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增加了农村有效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凯森农业园项目在国家没有注入一分钱的情况下,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管网铺设、路面、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沁园蔬菜农场引进国内外优质农产品,大力运用先进的喷溉技术、精制有机肥以及无毒农药,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三是农民通过进场做工,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通过外引内联,健全了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了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二)农村土地流转有待规范

1.土地流转的“天然秉性”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资源和要素的农村土地,合理流动是其“天然秉性”。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社会资本加快流入的背景下,土地流转脉络越来越清晰,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被均匀地分散在单个承包农户。而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价格无标准,制约了农村种养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在这种制度约束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弱化,难以合理流动,阻碍土地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

2.农民增收与长期收入不确定性的矛盾。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以种粮收入为主变为以工资收入(或分红)为主。短期内,农民可以从土地流转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的实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这又是参股或租赁的经济组织发展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3.农村稳定与土地流转纠纷日益增加的矛盾。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定。尽管土地流转活跃,但流转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导致土地经济纠纷时有发生。一是违背农民意愿,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强制流转。二是经济组织财务信息、管理信息不透明。“股民”对组织的财务状况不了解,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无法保证,由此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感甚至危机。三是合同(协议)不规范。格式不规范,五花八门,尚无统一的文本;内容不规范,对双方责、权、利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存在要素缺陷;程序不规范,未经农户签字,或未经农户授权,由他人“越俎代庖”,或未经有关部门公证等。四是参股、租赁经济组织因未来销售收入实现的不确定性,若出现经营、资金困难,往往以此为借口拖欠农民工资,年度不分红。五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一旦流转收益预期没有实现,将使农户家庭收入锐减,影响正常生计,带来子女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系列问题,成为农村不和谐的“导火线”。

4.农村信贷需求激增与农村金融抑制的矛盾。随着土地流转的日趋活跃,导致农村信贷需求总量激增。以凯森生态农业园为例,项目总投资逾2000万元,开发面积2000亩,投资项目为大型生猪养殖、水产养殖、休闲农业等。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返乡创业资本、农民以土地或技术投入资本,共850万元,尚有1150万元资金缺口需要通过银行信贷支持解决。但当前农村

金融抑制问题仍然存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二是信贷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贷款融资门槛过高。四是民间融资的发展导致了维护金融秩序难度增加。

5.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从调查了解到,农村土地流转导致农村土地“非农化”,即大量的耕地被集中投资开发改变原来的用途,或搞基础设施建设,或建厂房,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性。以沁园蔬菜农场为例,其租赁的430多亩土地先前多为耕地,租赁后建成了大棚蔬菜基地。原来种植双季稻年产稻谷731万斤,可向国家销售400万斤。租赁后,当地农民不仅不再向国家销售余粮,每年还要从市场购入大米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土地流转使国家粮食安全受到极大影响,也在事实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这条红线”的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粮食供应紧张,部分国家出现粮荒,粮食价格持续上升的背景下,矛盾更加凸显。

三、农村土地流转路径选择

1.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议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以旱土、盐碱地、荒山、荒滩、鱼塘等参资入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综合开发能力;加强控制农民以耕地参资入股行为,严格限制耕地“非农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备案制度,加强跟踪监测,指导有序流转。通过构建有效的制度框架,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内在要求,确保“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基本国策落到实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2.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减轻税负,支持其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健全“三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入股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话语权,密切利益合作链条,真正结成共同体。

3.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积极稳妥开展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的试点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担保公司,壮大担保基金,加强银信合作,提高担保服务能力。创新信贷服务,大力发展农业订单贷款、土地质押贷款、公司联保贷款等业务,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农村信贷服务新需求。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引导民间借贷行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提供土地流转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政策依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同订立程序及违约责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公证、仲裁制度以及合同纠纷协调机制。深入开展送法律知识下乡活动,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提高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公益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存在问题;未来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赢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赢利能力严重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虽然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3 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在银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银行增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风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银行要想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从而确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这不仅要体现在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上,更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人才资源、法律保障、舆论宣传等各个环节上。要扭转地方政府忽视农村金融工作的局面,把农村金融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强,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地区,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民选择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金融竞争力。 转贴于

(2)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着重加强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

(3)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等为主体的基层农金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待遇和体制等因素,十分缺乏研究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应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农村金融战线缺乏的实践和理论人才的培养,加强为农村金融发展而献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政治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新型农村金融人才。完善相关待遇、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配套机制,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5)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体系,同时对于建立怎样的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如何建立等问题,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6)建立和完善信贷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其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善特色农业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晓春,崔淑卿.汇丰银行在我国开设村镇银行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0(1).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人力资源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总是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信用社的人力资源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人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农信社系统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全体员工都要关心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也就是说要加快构建以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成长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样才会赶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1.必须改革用人制度

在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用人制度应当实行竞聘制。当前很多地方实行的任命制度,不利于信用社的发展。要改任命制为竞聘制,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员工的竞争意思,当全员竞聘上岗的时候,就会初步建立起选人唯才,用人唯贤的用人机制。

2.实行科学的工资分配

在工资方面不再实行平均分配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分配制度会大大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造成员工的不公情绪。要换成以岗定收、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这样才会适当的拉开差距,让分配变得科学合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另外,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工资普遍偏低,极大地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更难以让那些可用之才踏实地留在岗位上工作。对于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工资制度的关系,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才能被激发出来,需要个人的理想目标与信用社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3.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岗位培训

让职工先培训后上岗,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还是比较稀缺的,而且这些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信用社开展投资理财业务、网上业务、票据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开展。

二、人力资源发展趋势与创新需要转变思路

1.将人力资源的能力开发与招纳人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农村信用社的人资源管理部门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方面,而要从这些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上。这样一来,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便成为很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还是人才战略实施的根据地。

2.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

对于人才的选择不要停留在旧有的条框之内,被一些陈规陋俗所束缚。对于人才的层次性需求,要摸清家底,量才录用。对于一些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重用,而对于一些中层和基层人员也要重视。因为缺少这些人才,也会让信用社的发展受到影响。只有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人才的特性,并把他们正确地使用到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才能人尽其才,为信合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3.对于人才要促使其发挥作用

对于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要留住他们,让他们工作,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及业务水平,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人才,让他们留下来踏实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一旦这样的情感形成后,员工的稳定性也会极大的加强,而其作用的发挥也会更持久。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能只停留在普通的水平,要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企业处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下,而环境时刻都在变化,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也必需和其他企业一样,适时改革,常改常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要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创新

对于人才资源最好建立一个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的人才库。这样一来,就会为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提供极大的便利。对于不同专业的员工而言,可以鼓励他们在内部进行合理的工作调动,以促使他们熟悉不同的业务领域。

2.对于人才交流制度不断进行规范化

对于不同的人才,要区别对待的同时,还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进行管理。有很多的人才到了聘期届满,或者培养学习,工作借调等等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会需要相关的制度法规来进行协调,而这些法规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规范才能做到。

3.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级别体系

对于大多工作人员而言,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发展的空间,那么必将会极大的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内部级别体系来进行规范化操作。对于不同的人才,实行行政职务与业务技术职务的双重考核,这样一来,就会让人才的发展空间有效扩大。

4.进行选人用工方式的创新改革

对于用工制度进行创新改革,采用双向选择,引入竞争机制,还要对员工择优录取,让有能力的人更好的为信用社服务,让那些平庸的员工看到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就会逐步被淘汰。这样一来,才会让制度更加完善,而且还会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

结论:为了让农村信用社稳健地发展,就要及时发现,大胆选拔人才,改变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不利于未来发展的劣势,审时度势,让人力资源的创新工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已经拥有的资源要合理利用,这样才留住人才,提高效率,还要注重自己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发挥自己内部人才的能力作用,发展创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周宁辉:部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现状三问[J].中国农村,2005(6)

[2]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实务全书[M].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0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0.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居民对生活热水的需求十分强烈,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增长率高达20%-30%[1],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2]。

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已经从城市转向农村。以低层建筑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为我国太阳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根据农村家庭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数量与家庭收入的关系分析预测,到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总量将达到1亿㎡[3]。农村成为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迅速发展的基础。

但是我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在安装与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我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与使用现状,指出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新农村将大容量化、一体化、全面普及的发展趋势。

1.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现状

选取的调查地点均为新农示范村或小康村,能够代表全国普遍新农村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趋势。通过筛选本次调研选取了安徽省当涂、东至两地的9个示范村进行实地调查,并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调查的4个新农村示范点[3]和粤北农村新型能源调查的曲江马坝镇圳背示范村[4]的调查调查结果,来了解目前我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现状。

调查问卷设计多个方向,包括新农村建筑形式、建筑节能、家庭用电系统、冷热水系统以及家庭收入、支出项目。涉及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主要有:容量、价格、安装、服务、相关设施的完善程度、辅助能源以及满意程度等。

其中居民热水设施信息表及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满意度表分别见表1、表2.

表1新农村居民热水设施信息表

 

序号

项目(平均每户)

平均每户

1

太阳能热水器容量

220L

2

集热面积

2.3㎡

3

太阳能热水器价格

2800元

4

盆浴

50%

5

淋浴

1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