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3-06-07 16:19:14

导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1篇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不懈地探求课堂教学改革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表情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影响。为此,教师应把激情带进课堂。一进教室就要立刻进入角色,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献给学生,使学生时刻体验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去学习知识。其次,老师要把欢乐带进课堂,每节课都可以设计插入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采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换取学生的阵阵笑声,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让他们在乐中求知。教师还要让学生全体参与活动,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其次,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司机,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驶车辆。

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了投影片,由于学校透明胶片用完了,我就利用玻璃片代替,自制了投影片。在教学第十册《燕子》一课时,"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为使学生理解"落"字的妙用,我让学生看插图、教学挂图,用投影片显示出一只小蜻蜒落在荷叶尖上、树叶上的画面,做到文到画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将简笔画换成静画片,或用硬壳纸剪成实物,涂上色彩,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去体味、想象小燕子那轻盈的体态,同时也让他们体味了作者用词的精炼,使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针对班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了解后,我对班内学生进行了分类,如能歌善舞的、爱好朗诵的、口技好的、手技棒的等,每一类找出几个优秀学生,每逢班级内有游戏活动,我先安排几个优秀学生为一组,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再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样课堂就活了起来。

喜欢游戏活动是少年儿童天然的本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参与一项活动,扮演一个角色,这样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想角色所想,体验角色之悟。通过全员参与,可以产生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生团体合作和协调一致的能力。

这时的班主任教师是班级的一员,抛开年龄的差距,置身于学生中间,和学生同乐,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学生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无所顾忌地提"真"问题,发表见解说真话。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功能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提问之所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因为它在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认识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深入地研究它,并在教学实践中更自觉地运用它,以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一、反馈学生信息,掌控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构成的认知体系,作为各自独立的认知主体,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如何在复杂变化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手段不断依靠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掌控进度,课堂有效提问就能让教师及时获取这种反馈信息,也成为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最好载体。

课堂提问的反馈作用是双向、及时而且有益的。作为教师,从学生问答中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进度,特别是检验其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程度,洞悉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找到学生知识的漏洞及发生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是由于教师本身讲解没到位,或难点处理得比较生硬,教师就应该在全面掌握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根据课堂提问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学生,从自身问答及教师反馈评价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改进自身的学习态度、方法等,使学习更富有成效。通过课堂有效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是非常及时、准确、有效的,是教师掌控教学节奏的依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恰巧是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反面实例,成为学生深刻理解教学问题的大好时机。由于学生回答的不可预测性,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反馈创造性地“设计”出多种方案,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蕴含着教师浓厚的教学艺术功底。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课堂提问的反馈功能,善于捕捉和利用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也就是说新思维的产生总是与问题有关联,问题既是新思维的起点,又是新思维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主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成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手段。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的关注某一方面的信息,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时候,启发性思维才算真正展开。教师通过有效的运用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发现、理解、研究、创造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备教学提问技巧的老师,能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语言生动表达清晰,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而有序,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朝着共同的教学目标驶进。不仅如此教师若能在课前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提出一些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并需要一定主观努力才能解答的问题,就能激发其参与课堂的兴趣,主动思考并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得到新的结论,就是勇于探索、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有效的提问可以改变学生懒于思考、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改变唯教材、书本权威的思维习惯。当教师以某个提问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矛盾之处的注意并使其产生疑问时,学生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增进师生情感互动,化解课堂突发事件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说:“人类的教学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这种交往是否和谐是以语言作为参考媒介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交往过程,而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大部分是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同学科价值观,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交往和互动,而低水平的提问却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从而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陷入被动应对的状态。

课堂教学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思想只有伴随着情感,才能焕发出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的教学过程理应成为一座充满情感色彩的乐园。师生之间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答对了的学生获得成就感,答错了的学生激发起追求新知识的斗志,这是单纯的组织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教师的教”,也感到“自己的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说,教师有效提问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能化解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变尴尬为亮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课前并未预设到的状况,如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没有想到而一时很难回答的问题或者学生为了哗众取宠故意说出无厘头的答案,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往往会处于尴尬境地。教师若能掌握一定提问技巧,增强自身课堂应变能力,善于即时性设问,就能将变尴尬变为亮点。一位政治老师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设计提问“你将来打算就业吗?你喜欢什么样的职业?”一位学生回答“我将来找个富婆就不用找工作了?”同学们一边摇头一边大笑。老师并未批评他,而是马上追问旁边摇头的同学:“你为什么摇头,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好几位学生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反对的理由,课堂交流互动非常热烈,在对错误观点的驳斥中学生在情感上普遍认同就业的重要意义,原本尴尬的课堂片段成为教学出彩的亮点。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功能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这三点,而是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当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置问题,让隐藏在高效提问背后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摘要: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

关键词:教学语言;知识性;趣味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常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这说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即,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日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将之具体为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凝炼性四个特征。

1 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在每一个45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份”,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要点。

随着现在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问题;知识小论文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等问题。这当儿,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以加强45分钟课堂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则需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2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 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从客观角度分析,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当我发现安排在下午的课中,有个别同学“神思恍惚”时,便加重语气提醒说:“某某同学有些‘目似螟,意暇甚’了吧”!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同学会意的笑,自然要比生硬地抛出一句:“某某同学,不许开小差”!效果好得多。“目似螟,意暇甚”一句,学生在初一课文《狼》中即已学过。旧语重提,既引起了该名学生的注意,又使全体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巩固了旧知。这个例子显示了课堂教学语言趣味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幽默固然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3 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

心理因素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倘能亲切和蔼地对他(她)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其实这个问题从某某 角度考虑很简单嘛”!这时,那位同学往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这种“评语”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也促进了课堂提问的尽快解答。由此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作用是大有利于教学的。

4 课堂语言的凝炼性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能技能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92-02

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影响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前对如何导入新课必须作好精心的设计。

(一)图片导入法:在学习《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我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美丽的草原、飞翔的雄鹰、成群的牛羊,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上有哪些景致、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看懂了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再出示课文,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到“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样的导入法,简便直观,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趣味导入法:用趣味导入法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教学《江雪》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回忆:在我们的记忆里下雪的时候,堆雪人的场景,再引导学生想象在大雪纷飞的江边,一位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垂钓的情景,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课堂增添了几分情趣。

二、教学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弄通想懂;讲解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一)把握讲解的时机

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应当放在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时,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按照黑板上的赵州桥挂图,用准确的词说明桥与拱的位置,学生讲,老师就按学生的说明画出桥与拱的位置图,结果,学生总说不准确,这时老师让学生看课文“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样,学生就体会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二)讲解要有启发性

教师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解,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讲解《让它们自由生息》时,“但是见小小生灵这般对人毫不戒备,谁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提问“假如你是这里的一只鸟儿,你会怎样夸奖这里的环境、这里的人呢?”启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提问技能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技巧,课堂上巧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设问精当,注重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满情趣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提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联系学生实际;要按班级中上水平学生设计问题,让多数学生参与,并适当兼顾“两头”和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教《“0”的突破》时,我通过介绍奥运会的知识及许海峰的资料,给学生讲解了许海峰夺取奥运会冠军的过程,并在讲解时提出“当比赛中出现意外时,许海峰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最后问“夺得冠军有什么意义?”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寻找答案。

(二)归纳总结,平等交流,激发学生提问

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同时,师生在教学层面上是平等的,我们教师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生履行提问的义务。我们种下“提问的种子”,到这时才可以说是真正看到结出来的“果”。我认为,这才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秘籍。

四、教学结课技能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动听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笔者借鉴名家名师的授课方法,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几种结课方法:

(一)悬念留疑法

悬念式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效应。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

(二)前后照应法

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回应法使教学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同时还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路遥遥、惊回起点”的喜悦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知识延伸法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如∶“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举出了许多例子,兴趣很浓,教师延伸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 教师基本功 课堂教学 自身修为

广东培正学院2013年4月底5月初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了一次全校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各系精英尽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有幸全程参与学习,受益颇丰。不少教师虽年纪轻轻,却取得骄人成绩,个中原因发人深省,摘取点滴,供同行参考。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为是教好书的基本保证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大纲和要求,不同教师讲授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在这次比赛中有一位外语系的青年教师,用20分钟讲授标识语言的翻译,她用了几张PPT引入,然后就侃侃而谈,从大家熟悉的标识入手,进而引入不熟悉的标识,随着PPT图片的滚动,时而提问,时而解释,声音抑扬顿挫,该停则停,观察下面学生的表情,该问则问,师生互动良好,全程用英语讲课,语音清晰标准,不知不觉间就把标识语言翻译的A-B-C原则介绍得清清楚楚,让人听了意犹未尽。

据听课的督导介绍,这位老师平时上课就非常受学生欢迎,课堂经常满满当当,不少学生都慕名而来。这源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讲课有方法、有节奏,语言得体,内容充实,表现手法灵活。学生感到能学到东西,自然就会走进课堂。

反观一些教师,教学中一味灌输,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不厌其烦,与念报纸无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对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等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学生各搞各的,教师不能主导教学,自然教学效果就很差。不时有学生提出替换教师的要求,主要责任在教师。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1]。

教师间有如此天壤之别,根本原因是教师的自身修为,更是教育制度的更深层次问题。事实上,从小的时候开始就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善于与其他孩子沟通,这不仅是学校的问题,而且是家长的问题。一个好的教师培养应该从孩子抓起,一个人从小到大自身修为很重要,不管在哪个年龄段,注重了素质的提高,重视了情商的教育,可以说决定了人的一生。做教师如此,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二、本领技能的历练在日积月累中

这次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表现优异的老师,都是那些平时能与周围的人沟通,能与学生交流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所谓“炼狱出真金”,就是一生中抓住一切机会磨炼自己。我认识这样一个学生,在幼儿园时他就帮助老师照顾其他小朋友,老师病了,他拉着妈妈去看老师。小学和中学,他都是班长。高中毕业时,学校推荐他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读书,从小锻炼出来的才干使他很快融入同伴中。现在他是该大学中国留学生接待站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接待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去年暑假,他回到北京,联系了中国人民银行实习,不放过任何锻炼的机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这种历练从未停止过。那些组织社会活动的学生干部,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大学生比闷头读书、单独活动的学生能力强得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很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组织能力强的人,碰到一件事情能很快抓住重点,看出本质。这样的人当教师自然就会抓住书本知识的重点并通过灵活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按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有学习、提高、进修的权利,学院也正是这样做的。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提高。

三、了解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尺度,注重品德培养

教师要教好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很重要,一个知识面广的教师上起课来游刃有余,自然也能够做到旁征博引,课堂气氛活跃,得到学生的好评。学校主张聘请“双师型”教师,大概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次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教师中,有一位市场系教师,曾经在社会上做营销工作,也有自己创业的经历,在讲授市场营销中追求的目标“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时,举出了不少亲身经历的例子,受到学生的好评。然而,这种经验越丰富的人越难把握教学中举例的尺度,讲过了就会成为“卖弄”,甚至收到相反的效果。比如他举例说:“我去过一次丽江,在去丽江的车上,碰见一位经常跑缅甸的生意人,专门将义乌的小商品发往缅甸,问他什么商品,回答说‘锁’,问进价多少?卖出价多少?答曰:‘进价3.7元,卖出价3.7元’。”故事没有讲完就打住了。可见这位老师很懂得“卖关子”,这就已经吊起了同学的胃口。面对瞪大眼睛的同学,补充一句说:“每年可赚300万。”问问同学为什么,没有人回答。停了一下,然后说了一句:“他把钥匙上的铜挫下来另外卖钱了。”可能是时间不够,也可能是故意而为,他把最重要的东西漏掉了,那就是商业道德“诚信”。用损害商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换取商业利益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更不能损害“中国造”的声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诚信就如同生活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中国的童话故事“狼来了”就是告诉小朋友要诚信,不要欺骗,否则要吃亏的。这里也讲一个多为别人着想的小故事:有一个乞丐,天天到街上去乞讨,回来把吃不完的米饭晒干,储藏起来,结果大多被老鼠偷去吃了,乞丐感到很不公平,就对着老鼠说:“为什么有钱人家有很多米,你不去吃,反而要来偷吃我讨来的米?”老鼠说:“这个,你要去问佛祖就知道了。”乞丐想,反正是讨饭,去问过明白也好。于是向西而行,一天,走到一个员外家,说明自己要去西天问佛祖的事。员外有一个独生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就是不会说话,员外放出话来说:“谁能让我女儿说话,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员外也请乞丐代问佛祖:“我的女儿为什么不说话?”乞丐上路往西走,到了一座古庙,遇见一位神采奕奕拿着禅杖的老和尚,老和尚知道乞丐要去问佛祖的事,也请乞丐代问佛祖:“我已经诚心修道500年,何时才能成仙?”乞丐继续往前走,到一个大河边,无桥无船可以过河,这时一只大龟游了过来,知道乞丐要去问佛祖的事,也请乞丐代问佛祖:“我已经修道1000年,身上有了24颗夜明珠,什么时候才能成仙?”于是把乞丐背过河。乞丐走了很久,不知道在哪里能见到佛祖。困乏之际,在一个草堆旁睡着了,佛祖怫然出现在乞丐面前,乞丐恭恭敬敬地对佛祖说:“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佛祖。”佛祖答曰:“可以,只是我只能回答你三个问题。”乞丐想,帮别人的事比自己的事重要,于是文佛祖:“通天河上有一个老龟,已经修道1000年,什么时候才能成仙?”“他舍不得他身上的壳和24颗夜明珠,就成不了仙。”又问:“古庙中的老和尚已修行500年,问什么时候才能成仙?”佛祖答道:“老和尚舍不得他手中那根能在地上戳出水来的禅杖,就成不了仙。”又问:“老员外的女儿为什么不说话?”佛祖说:“她见到心上人就自然能说话了。”说完,佛祖不见了。乞丐惊醒,想了想,只能往回走了。来到河边,将佛祖的话告诉了老龟,老龟说:“我先背你过河吧?”过了河,老龟蜕下身上的壳,并将24颗夜明珠送给了乞丐,升天而去。见到和尚,将佛祖的话告诉了他,老和尚立刻醒悟,将禅杖送给了乞丐,也升天而去。来到员外家,还未进门,就被坐在门口的女儿看见,姑娘大声喊道:“爹,娘,帮我们问话的人回来了。”乞丐招进了员外家,禅杖戳出了泉水。虽然是一个神话,但传递了正能量。能够做到“受人之托,终人之事”,最终会有好结果。冠生园事件、三鹿奶粉、地沟油、假农药、假化肥……反证的例子也很多。最终身败名裂,害人害己。这位老师没有对这种缺乏道德的行为进行鞭挞,使这堂课黯然失色,自然也没有通过评委这一关。

四、教师应用大量的时间提高自己,充实教学

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对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才会尽心尽力做好它。现在不少年轻人应聘到民办院校做教师,抱有临时的心态,时刻准备跳槽,想到工资更高、工作更稳定的地方去。这是一个社会现实,无可非议。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结果一混几年,一事无成。时间是不会再回头,人也会慢慢变老。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潜下心来干一门专一门,把书教好。其实当教师有很多好处。第一,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知识。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一年中除去与上班一族相同的周末假104天,节假日不超过10天,还有251天,而教师工作满打满算40周200天,至少每年寒暑假51天,大学教师不用坐班,每周教学工作量不超过两天。每周还有3天,共120天,用于教学的辅助工作和提高自己。比起上班一族,每年最少多出171天可以用于上课以外的其他教学辅助工作和搞科研等,用于接受更多的新知识。第二,教师永远站在知识的最前列。只要你愿意,就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会老化。第三,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一个好老师不仅学生尊敬,家长也尊敬。教师就应该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搞好教学,还应该抽出时间学习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参与科学研究,提高自己,这样才不虚度年华枉活此生。

五、困惑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顶有生活的压力,许多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工资几乎月月用光,被戏称为“月光族”。按照法律规定:“教师的平均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2]实际执行情况都不是这样。我们不能只对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而不去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学术界曾有过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从理论的高度和视角的广度,都体现出内在的深邃思想,充满着让人向往的美好景象。可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并不是那样,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需要和意图,结合个人的能力在进行着不断的衍生和发展。所以,从另类角度看,我想课堂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曾在德国出现的交往教学流派,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是把教学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那就是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像过去那种“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过程,这样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学的东西都是死的,没有生命价值。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有了活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构建自己的逻辑架构和知识体系。而有些科目(如文科)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灵感,而老师的知识也仅仅是老师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产品。如果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把问题都纳入到研究的氛围中,寻找突破口,遵循基本的思想,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所以,我在教学的前后,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过很多遍的题目,而且总结的很全面、到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总是出现“反复错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思维架构和学生是不同的,两者要想获得“同频共振”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才会有的,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从解释学生对“理解”的认识来看,理解就是一种“视域融合”。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理解的很透彻,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把这种理解的视域置于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逻辑架构中进行调整,获得和老师同样的理解,这时两者的视域产生了融合,也就让学生获得了理解。同样,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要对学习材料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如果能够和材料中的视域产生融合,那么,理解也就自然产生了。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 课堂教学 和谐 平等

所谓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双向活动,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在于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愉快、轻松。同时,对于老师来说,如果要学生对你的课堂讲授的知识感兴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摆正位置,要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平等的心态去进行授课,对待学生要尊重、信任、和谐、平等,并且要学生有所感觉,这种状态不是说要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去对学生进行训话,而是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要学会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对于教育学生,教师一定不能以一种挖苦讽刺的语气来对待学生,而是要多多赞赏、激励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期盼、激励的话语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的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与慰藉,整个人自信起来。在课堂的提问上,教师也要注意避免一些难懂、晦涩的问题,不要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一种畏惧、恐惧,不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消失,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随之退却。

教学课堂的提问的艺术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全班每个人,最好是能让班级里的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充分调动全班每个人的积极性,在提问的时候,教师最好是可以走近学生,让学生们感到亲切感与信任感,同时在提问的时候,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表情也要面带微笑,语气委婉;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其他人的反应;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要给予评价,要给予称赞的话,尽管回答错了,也要予以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且要向着正确的答案上进行引导,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老师还要说“请坐”,对于学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语言都要注意,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互动,乐于与老师合作,这样才会营造出老师与学生的和谐的氛围,引发课堂教学的热情,从而提高老师教学的质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课堂则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则是等着老师灌输,老师赢得了话语权,往往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今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老师则是要多多倾听学生们的发言,这样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还可以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能力,可谓是个很好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欢乐的氛围也被营造出来,不仅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造力与想象力上面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使得语文课堂既生动又活跃。

为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营造更为和谐、良好、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充满微笑着去进行授课,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这种微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这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温暖,老师亲和力很强,那么学生对于老师心理上的惧怕也就渐渐消失了,与之代替的则是信任与喜爱,对老师的喜爱同时就代表着学生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感兴趣,那么教学课堂也就逐渐活跃起来。同时,对于老师来说,面带微笑授课本来就是老师对于自己课堂的一种肯定,老师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老师的课堂也就变得生动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对于自己课堂的积极、活跃的追求也就实现了。

为了配合教学改革,同时也为了让教学课堂更加生动,老师们也会采取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与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打败了传统教学,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更为紧密的联系起来,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寻找一些图片,视频,歌曲等可以吸引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感染学生,同时还可以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自然而然的学生也愿意主动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课堂学习的方法、途径等,同时还要结合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多面因素,灵活地采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不停地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选择上也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第8篇

一、精心前期准备,为“转”做好铺垫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心里已根深蒂固,如果发生改变,教师不免会有抵触情绪。为此,大连市第二中学在进行改革前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让教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是以论坛为平台,引导教师关注课改。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教师论坛,在论坛上,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介绍经验、交流体会、展示成果、畅谈创意。从2010年起,每届教师论坛都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课前预习到作业布置等各个角度对创建高效课堂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认识越来越清,对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思路越来越明,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以观摩为契机,增强教师感性认识。在改革前,学校组织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等课改典型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听课、观看课堂视频和宣传片等方式,教师亲身感受到了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增强了感性认识。

三是以问卷调查为手段,增加教师紧迫感。学校对全体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围绕高效课堂和学生学习习惯设计了28个选择题,同时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提出建议。调查数据和学生建议汇总证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的要求十分迫切。学校将这些数据和建议原汁原味地反馈给教师,增加了教师对课改的紧迫感。

二、讲清“改”的道理,为“转”提供支撑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举办讲座、推荐书目、开展读书沙龙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了其危机意识。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改变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根本l生的变革。

最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学校积极开展学习培训,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主要是学习金字塔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的基本过程,强调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肯定学生个人的努力,也要强调团队在学习中的作用,为课堂改革模式的建立和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把握舆论导向,为“转”创设氛围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事物,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和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杂音,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也会有各种波动。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思想动态,抓住教育契机,占领舆论高地,为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一是确定教育主题和行动口号,适时引导。在起步阶段,针对“教师对多年的灌输法恋恋不舍,不愿放弃”的现状,学校确定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教育主题。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遇到了各种困难,针对许多教师想放弃探索、走回头路的情况,学校确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主题。其后,学校根据不同课改阶段的情况,也确定了与之对应的教育主题,对教师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从而推动课堂改革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同时,学校在课改的不同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行动口号,改革初期提出了“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口号;在个别学科和班级先行先试阶段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在课改困难时期提出了“只为课改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的口号;在课改出现过于追求形式、有模式化倾向时,提出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的口号。

二是勾画美好愿景,让师生心向往之。学校广泛宣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美好愿景,让每位改革者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愿景:第一愿景,经过前期的论证、试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学校全面铺开,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应;第二愿景,课堂教学改革在争论、质疑声中一路前行,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第三愿景,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课改一定取得成功,具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

四、讲究工作策略,为“转”赢得市场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涉及面广,变化幅度大,会有各种阻力是意料之中的事,为减少阻力,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工作策略十分重要。

一是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学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动员培训,以达到“人人是课改的宣传员,人人是课改的实践者,人人是课改的指导者”的效果。学校从开始就确定全员参与策略,有效地减少了杂音,增加了正能量。对全体家长进行动员,让全体家长清楚课改的意义、目的,进而从思想到行动上配合、支持学校的课改。

二是发扬民主,凝聚共识。在改革之前学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征得多数教师认可的前提下进行改革,随后学校抛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分别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各个教研组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统一了认识,凝聚了智慧,坚定了信心。

三是坚定立场,态度鲜明。首先,学校领导统一认识,声音一致,不给观望者和抵触者有任何借口和心理暗示;其次,学校态度鲜明,提出了“坚决推进,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力度要大,行动要快,质量要高”的口号;最后,学校对教师要求明确,即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怀疑、不观望,不抵触”。

四是现身说法,互相感染。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领导的说教,有时教师会产生逆反情绪,而身边人的故事会更有说服力。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一些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在悄然变化,让他们对课改认识前后反差大的教师现身说法,效果十分明显。

五是转化后进,创新方法。针对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学校采取的策略是“推着走”,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外地学习,逼着他们尝试用新模式上一节公开课,让他们点评课改公开课,从这些教师身上找课改的闪光点再无限放大。在“推”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会逐步发生变化,由抵触到认同,由认同到成为学校课改的引路者。

第9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教师提供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1]。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数字化学习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地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实现如下的转变。

1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持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灌输式”的过程。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活动是在信息技术支撑的环境下进行的,教师要顺应教学环境的变化,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要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丰富多样,尤其是小组协作、主题探究等类型的学习中,学生探究的主题各不相同,给学生学习获得的成果或结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教师难以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判断对和错,无法实施统一的知识“灌输”,教师的主要工作变成了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收集整理学习的内容,组织学习小组和学习活动,调查、分析与应用学习结果等内容。翻转课堂的结果是:基础知识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而知识的内化和延伸则依靠课堂来解决,教师在课内外扮演的常常是“主持人”角色。

2转变为学习共同体成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再是操纵教学的决定者,也不是支配学生的权威,所以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姿态调整为与学生尊卑差距较小的对等关系[2],成为各种长期、短期的或临时的学习共同体成员。

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协作、主题研究、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学习活动。参与协作和交流的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比如一起搜索和整理资料、一起排查学习中的问题,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进而可以和教师毫无拘束地平等交流或讨论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教师才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3转变为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师

翻转课堂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问题,更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承担起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责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富有个性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人格尊严等。在实施翻转课堂式教学时,通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协作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意识;通过虚拟空间的交流以及现实课堂上的讨论、争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

4转变为翻转课堂式教学的研究者

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翻转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分析。教师再也不是仅仅学会讲授教材和组卷评卷的教书匠,而是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技术应用、自觉终身学习、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教师要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成为与各类专家、学生和社会人士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设计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建设者,成为认知科学和学习理论研究的专家。

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因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而推广迟缓,另一方面,在学习时间安排、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而传统的“讲授―练习”式教学方式对学习的正面作用仍然存在,也是绝大部分教师驾轻就熟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充当的是课堂“主演”的角色,这显然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现状极不相称。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思考和实践中,努力使自己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导演”“主持人”,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