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专业要求

时间:2023-06-07 16:19:15

导语:在教师专业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专业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质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16

课堂高效性是指在常态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超常收获和超常提高。

高效课堂的实施无固定模式,但一般来说,正常的程序应该如下:导学――导练――课前讨论――展示问题――课堂梯度问题引导讨论――教师点拨或精讲及构建知识网络――课堂反馈练习――课后梯度作业加强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程序能更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学生本身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更高效。

一、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1.专业素质要过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分耕耘往往很多堂课都不见收获。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科技动态,深刻理解本专业的传统知识,熟练掌握、理解和运用本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准确把握高考动向与生活实践中存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做一个本专业领域理论与生活实践熟练结合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掌控课堂,高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相关活动。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掌握学情,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有针对性、高效地设置导学问题,课前了解学生对导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了解学情,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高效点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散,但又要构建出知识网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要有梯度地设置导学问题及课后作业

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并且有针对性地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导学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罗列课堂知识。课前要了解学生对导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了解学情,把握学情。课堂互动中一定要注意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在完成课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要重点问题重点解决。重点和难点要设置梯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按思维规律逐步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将复杂的问题罗列给学生,不管不顾学情。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有梯度地设置,这样既能让基础一般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别学生的潜力,做到因人而异。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发掘魅力,引起兴趣;开展比赛,适当竞争;刻意求新,伺机诱导;深入浅出,幽默形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巧用游戏,学“玩”结合;以情激趣,寓教于乐;科学难题,引人入胜等都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思路。

2.改革教法,方式多样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任务。

3.开发资源,联系生活

新课改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去解决,使学生学以致用。

4.优化手段,提高效率

第2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学 课堂教学 评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2-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小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应该要在当前的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促进小学教育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了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标准,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够。因此为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需要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根据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从而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了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的理念,加强了对教师能力的提升的重视,同时也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学习。由于小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相应的教育,还应该要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所面对的是生动活泼、日益成长的小学生,因此他们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一)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要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小学教学成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对一些小学院校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小学院校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对此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体系过于陈旧,与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不吻合。当前很多小学院校在进行相关的评价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当前评价过程中的双向交流比较少

当前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时一般都只有教师的评价,《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实现双向评价,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应该要进行相互的评价,但是当前的小学课堂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

3、评价目的不够明晰,随意性较高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考核目标有新的规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规定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评价目标不够清晰的现象和行为。

4、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小学院校小学教学过程中都还延续比较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各种考试的分数,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不够,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策略探讨

(一)不断丰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

在小学院校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丰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都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因此,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背景下,小学教学评价的指标不仅要涉及学生对各种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重视过程

在小学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方法进行修正,这也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要积极遵循这些观念,使得先进的教学观念得以应用,在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测试结果,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的评价。

(三)把学习能力纳入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考核范围中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考核内容从技能考试转变成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重视,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获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力度。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

四、结语

小学课堂教育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教育效率的提升,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内容不全面等,为了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应该要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对传统的小学课堂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素丽.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构与实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关键词:文科数学;现状分析;教师素养

教师专业化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对于高中文科数学这一传统科目下的特殊一面更是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去应对高中文科数学这一教学中的难点。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针对当前的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情况,笔者以问卷形式在C市的一所高中进行了调查,以期在小范围内看到高中文科生数学的学习情况。笔者对该校的两个文科班(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100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基本情况如下:60%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是一般;14%的学生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15%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必要。对于学习数学的困难,学生们给出的答案很丰富,笔者发现只有少数几位学生谈到学数学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还是遇到不少的困难。对于你的数学老师教得如何?普通班的学生都用“一般”“还行”“还可以”来形容,也有少数同学对数学老师非常反感。而重点班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教得很好。

在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对于高中文科数学教师来说不得不算得上是挑战。

(二)文科数学学习的难点

1.学习心态不正,兴趣低落

很多文科学生对数学天生提不起兴趣,在学习中找不到方法,虽然倾尽全力,却收效甚微。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厌恶、恐惧、自卑心理。

2.综合素质不高

常有人说:“成绩不好报文科。”文科班成了很多学生的避难所,这种趋势导致文科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3.高中文科生数学思维的弊端

①数学思维的肤浅性: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②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③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文科生已经积累一些解题经验,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形成更合理有效的思维。

二、实现高中文科数学有效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要进行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

(一)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深厚的本体性知识。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扩充数学学科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知识。

2.宽厚的条件性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重视吸收现代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

3.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要满足学生的研究兴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严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数学教师五大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侧重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情景―探究―应用”为主线,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职能要转变。由“师道尊严”转向“陪伴学生的伙伴”,由“单向知识传递”转向“多结合信息交流”。

3.课堂设计要转变。教师要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新情景、新模式,还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注重教学目标的多重性、知识性,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教学信息,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做到这些,才算是有效地做到课堂设计的转变。

4.教师的知识内存要转变。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师的知识内存由传统教学的学科单一性转向拓宽知识视野,渗透学科间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多面手。

5.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三)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四)数学课程评价要求定位在依纲不依本

我们一定要做到思维的转变,才能比较好地驾驭新课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巩固“双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了既动脑又动手的目的,这是新理念、新课程的要求。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电脑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

下面本人就对教学资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加以阐述。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二、教学资源的运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充要条件,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1、教学资源的运用使教学传递更加标准化,这一作用改变了过去因教师或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传递质与量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通过媒体获得相同的教学信息,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教学资源使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有效的运用。特别是教学软件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样,可以反复推敲,认真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学与教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彻其中,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效率和效果,从而使获得最佳的学与教成为可能。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当学生利用媒体进行学习时,教师的重复性体力劳动就会减轻.教师一方面可以有精力来研究,鉴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又可以研究,设计和开发新的教学产品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为教师的自我再提高,当好学生的咨询者和指导者等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三、教学资源改进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资源的运用为校本教研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了一种好形式,即依托教学资源搞教研,与名师一起学习的教研形式,如以经典的课堂实录为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教师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试点,让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避免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在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各自的观察试点记录课堂实录中授课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与名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借鉴。通过对教学实例的观摩研讨、解决以前学校教研活动中只能依赖本校教师互动带来的视野狭窄、“提升”不够的弊端。

特别是有了网络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就可以足不出户学到名师名家最优秀的授课艺术和经验。既能为学校节约资金,也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不仅有机会领略名师名家的教学艺术,更新教育观念,拓宽视野,而且有和名师一起上课的机会。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学习观看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对照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建议,边学习边分析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与自己的课例进行对比,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备课内容和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课,脑中有学生活动预设”。

然后与主讲教师共同执教、融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尝试,通过教学活动,会对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改变。

这样教师把教学资源多维解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反思卓有成效,教师可以多次多角度的学习,与自己的课例进行对比,反思改进,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模仿、创新实践。从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

第5篇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就农村来说,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老师的爱和关心,更需要老师的敬业情操。

二、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

这个首先要求音乐教师较强地掌握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理论、音乐史、音乐创作理论等。这些都是师范院校开设音乐课的基础,但是我们的每一个老师在以前我们组织的多次音乐课评优赛教学活动中、在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在参加的数个小学音乐教师招聘中来看,情况还是很不乐观的,很多已从教多年的老师和受过专科音乐教育的老师竟然不能正确地书写简谱的附点全音符,很多老师不能正确地为乐曲描绘旋律线,很多音乐老师不会基本的简单改编,更不用说改编两个声部以上了。如果是这样的音乐老师步入教育殿堂,那么我们最最基础的、奠基的小学音乐教育会成为什么样子?只有老师有一个正确的知识体系,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知识点,这个我们说过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这个基本的道理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把最为关键的知识系统考核作为重点来抓。

三、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带领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感受、理解内容等基本功。利用音色、节拍、节奏、音高、和声、变奏、再现、回旋等进行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只是上好课就完事了,还必须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

另外,音乐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普通话功底、较强的音乐组织能力、较强的主持能力、丰富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也是满足农村和社区不断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能力。转贴于

四、广博的知识体系

(1)教育理论知识。

(2)具有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

(3)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

五、综合能力

(1)驾驭课堂的能力。

音乐教师要很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场面,做到互动积极,活而不乱。

(2)创新能力。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校音乐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更应该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4)教育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5)教学反思能力。

我们音乐教师及时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反省、交流和总结,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六、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采矿工程 毕业要求 达成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20-03

工程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2013年6月19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性。其中,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明确指出:“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评价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估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毕业基本要求,对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辅助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毕业基本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按照制定的11条毕业要求内容进行评价。

(一)评价对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制定的每一条毕业要求、各条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及各个指标点所对应的支撑课程,进而构成以支撑课程、指标点、毕业要求为主线的三重评价对象体系。

(二)评价原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以课程考核材料为主要评价依据,对各门课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所有教学环节)达成毕业要求的情况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统计某项毕业要求指标点在不同课程中的相应试题的平均得分比例,并赋予本门课程贡献度权重,最终计算得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

(三)评价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材料为所有参评课程的所有考核材料,包括考试试卷、大小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但是,专业认证评价小组在进行各课程达成度评价前,需对选取的评价依据材料进行合理性认定,符合要求的才可以用来评价。

(四)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专业认证程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院及教学系部都应该高度重视。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领导小组,小组组成人员包括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采矿工程系主任以及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部分资深教授。其次,参与评价的人员涵盖了采矿工程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及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开课的相关专业教师。

(五)评价周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周期为2年,即在每届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二学年末与第四学年末分别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六)评价标准与结果。依据本校的办学体制、办学特色、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结合R堤氐恪⒔萄效果、教学经验,由采矿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合格标准值设定为0.65。即每条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的最小评价值大于等于0.65,则判定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在评价工作完成后,要总结、整理形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记录文档,包括“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课程达成度评价表”等,根据制定的毕业要求达成标准明确评价结果是否“达成”。

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与步骤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达成度评价高效开展的基础,而合理、便捷、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与步序是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按质保量完成的直接途径。达成度评价以毕业要求为出发点,又以毕业要求为落脚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进行具体评价计算,获得各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值。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具体的步骤如图1所示。

(一)制定毕业要求。依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经学院工程专业认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充分研究讨论,共同制定采矿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达到的内容。

(二)指标点、课程体系及达成度目标值。由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采矿工程专业责任教授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阐释;根据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条指标点所支撑的课程(一般不超过3-4门)。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课程应该是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明确了学分值及考核方式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然后,依据各门课程对指标点的贡献度大小,为它们分配合理的“权重”值,各个指标点的支撑课程权重值的和等于1。

(三)评价依据的合理性确认。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参评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材料,若是基础数据不符合要求、存在问题,那么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不准确、不可信。因此,在进行各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之前,采矿专业认证达成度评价小组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材料如课后平时作业、报告、设计、试卷、大作业等进行合理性确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程考核的内容是否完整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试题的难易度、题型比例、覆盖面等)。

2.考核的形式上是否合理(除了学期末的课程试卷笔试外,是否采用了大作业、小论文、大设计的形式考核)。

3.在课程考核成绩的认定上是否严格。

对于评价依据的认定应明确给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结论;要是评价依据“不合理”,那么应该舍弃该评价依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

(四)课程达成度评价。基于经过合理性确认后的支撑课程的各类考核材料(主要包括期末考试试卷、报告、小论文、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该支撑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主要过程为:(1)选取评价样本,针对待评价的支撑课程,根据学生人数的数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核材料样本,即样本中好、中、差的数量比例大概相等,简化的做法为选取一个教学班的课程考核材料;(2)待评的支撑课程对应所分解的某条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的计算公式为:

(五)分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计算。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均采用最小值的规则,即支撑课程的评价结果取评价周期内各年度最小值,而某一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取各指标点的最小值,若最小值大于等于所规定的评价标准则该项毕业要求认定达成。将获得的各支撑课程的评价值进行叠加,得出对应指标点的评价值,进而可以求得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最后,根据上述评价机制所确定的评价达成标准,判定此项毕业要求是“达成”以及“未达成”,并作出必要的问题说明。

三、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践

下面将以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16年度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为例,探讨专业认证过程中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环节的具体实施,其中详细的评价计算是根据“毕业要求3”进行的。

(一)毕业要求。根据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结合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5版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邀请煤炭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确定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达到11项的具体内容。

(二)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及权重值。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采矿工程专业各责任教授组织讨论,对制定的每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通用标准要求确定2-4门课程作为每条指标点的支撑课程,并由各门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合理分配“权重”值。以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掌握矿山开采方法与岩层控制、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测试、矿山灾害控制等专业知识,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资源开采方法、矿井生产系统、矿井安全系统、井巷(或隧道与硐室工程)和工艺流程等”为例,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均对应了2-4门的支撑课程,并分别赋予了表征支撑强度的权重值,每条指标点的目标达成度为1。“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其达成度目标值如表1所示。

(三)确认评价依据的合理性。对“毕业要求3”各指标点支撑课程的考核材料(试卷、作业、报告、设计等)进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成绩认定是否严格等方面进行合理性确认,然后给出该课程评价依据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结论。表2为指标点3.1中课程煤矿开采学的合理性确认表。

(四)课程评价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计算。在对“毕业要求3”的各支撑课程的评价依据进行了合理性确认后,分别针对2010级和2011级采矿专业学生的考核结果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以煤矿开采学为例,抽取2010级采矿2班及2011级采矿1班的期末总成绩为样本进行统计,根据评r值公式计算出煤矿开采学对“毕业要求3”各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结果一项取两年中的最小值。

根据以上同样的方法,抽取2011级和2010级班级的其他课程考核材料样本,完成各自对“毕业要求3”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最后,将“毕业要求3”的13门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填表,如表4所示,并对各指标点的评价值求和,取最小值作为“毕业要求3”的最终评价结果。由表4可知,“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评价值为0.71,结果为“达成”。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一次检查,是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是当前教学状态下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过程。本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评价结果虽然为达成,但是仍反映了一些不足与问题:一是对矿井初步设计、采区设计、硐室施工设计能力不足、现行有关矿井法规、规程、规范不够熟悉;二是设计图纸、报告质量不高。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严格执行实纲。

【参考文献】

[1]王世勇,董玮,郑俊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

[2]王玲,盛敏.深化认证标准理解,提升自评工作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3]欧红香,葛秀坤,邢志祥.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5(10)

[4]焦明连,孙佳龙,董春来,等.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6(11)

[5]邵辉,陈群,徐守坤,等.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的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王理萍,龙晓敏,范春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解析――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5)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78)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发展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模式既有其共性,也有它特定的目标、条件,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高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色。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快节奏的产业革命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整体趋势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外部分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比较高,培养了大批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但我们也发现,在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设计学科教育存在着不少共性的问题:即科学研究能力较弱、接触国外设计教育前沿知识较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观念落后、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设计课程体系作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缺乏认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所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何结合社会现实和文化发展建设趋势,确立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和方针,改革教育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素质与能力,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一)在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形式,而是要以实际效果为出发点,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1]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在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加强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和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二)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氛围内学会创新、学会适应,注重对学生想象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环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于“独抒性灵”及“逆向思维”的培养开发,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造。

(三)艺术设计教育传授的是以使用功能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审美规律,运用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际关系、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质产品。艺术设计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到课程设置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以艺术设计贯穿始终,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又要体现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点。同时,艺术设计涉及很多交叉学科,适当地开设一些艺术史论和美学方面及其他交叉科学的拓展课程,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否全面、发展后劲是否充足的问题。

(四)设计教学模块,李政道教授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2],不可否认,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所以我们在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五)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公司企业。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基础课在学校完成;一部分专业课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毕业设计课程则完全在生产实习岗位上采用顶岗方式独立完成,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第8篇

P键词:台湾;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25-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普遍关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教师素养指标的厘定。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都先后颁布《教师专业标准》。台湾地区继2006年《师资培育素质提升方案》,2007年《各师资类科教师专业标准》,历经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师资培养、教育实习、教师资格检定、教师甄选及教师专业成长等5个层面的体系。但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群体对教师专业评鉴和专业社群的发展时有诟弊。为进一步提升全岛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于2016年2月颁布了最新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引》(以下简称《标准指引》)。其目的在于规划职前师资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引导师资培养院校与中小学及幼儿园在教育实习与评价环节的合作、规范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师甄选标准和行为、促进教师职后培训相关机构科学有序发展、鼓励教师个人终身学习及更好地落实教师专业成长举措。

一、台湾地区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引》的结构与内涵

台湾地区新颁布的《标准指引》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三个维度构筑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具体从结构来看,包括10个专业标准(一级指标),29个专业表现指标(二级指标),同时,对每一个专业标准的内涵都做了具体的说明。

(一)《标准指引》中教师专业知识维度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

专业知识维度包括2个一级指标的专业标准:“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并掌握重要教育议题”和“具备领域/学科知识及相关教学知能”。其中“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并掌握重要教育议题”包括“具备教育专业知能(与涵养)”、“了解学生身心特质与学习发展”和“了解教育阶段目标与教育发展趋势,掌握重要教育议题”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而“具备领域/学科知识及相关教学知能”又包括“具备任教领域/学科专门知识”和“具备任教领域/学科教学知能”2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

(二)《标准指引》中教师专业能力维度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

专业能力维度包括5个一级指标的专业标准:“具备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善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运用适切方法进行学习评量”“发挥班级经营效能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和“掌握学生差异进行相关辅导”。其中“具备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参照课程纲要与学生特质明订教学目标,进行课程与教学计划”“依据学生学习进程与需求,弹性调整教学设计及教材”和“统整知识概念与生活经验,活化教学内容”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善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包括“运用适切教学策略与沟通互动技巧,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多元教学媒介、信息科技与资源辅助教学”和“依据学生学习表现,采取补救措施或提供加深加广学习”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运用适切方法进行学习评量”包括“采用适切评量工具与多元信息,评估学生能力与学习”“运用评量结果,提供学生学习反馈,并改进教学”和“因应学生身心特质与特殊学习需求,调整评量方式”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发挥班级经营效能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包括“建立班级常规,营造有助学习的班级气氛”“安排有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营造关怀友善的班级气氛”和“掌握课堂学习状况,适当处理班级事件”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掌握学生差异进行相关辅导”包括“了解学生背景差异与兴趣,引导学生适性学习与发展”“了解学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社会学习”和“回应不同类型学生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辅导”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

(三)《标准指引》中教师专业态度维度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

专业态度维度包括3个一级指标的专业标准:“善尽教育专业责任”“致力教师专业成长”和“展现协作与领导能力”。其中“善尽教育专业责任”包括“展现教育热忱,关怀学生的学习权益与发展”“遵守教师专业伦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和“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事务与会议”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致力教师专业成长”包括“反思专业实践,尝试探索并解决问题”“参与教学研究/进修研习,持续精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参加专业学习社群、专业发展组织,促进专业成长”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展现协作与领导能力”包括“参与同侪教师互动,共同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案,展现协作与领导能力”“建立与家长及社区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和“因应校务需求,参与学校组织与发展工作,展现领导能力”3个二级专业表现指标。

二、特点评述

台湾地区2016年版《教师专业标准指引》虽然在整体结构上与我国大陆地区在2012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基本相似,但是其自身特点也较为明显。

(一)以“师道、责任、精致、永续”涵设和凝练台湾地区教师的专业愿景

《标准指引》以教育爱突出人师品格、以专业力加深经师素养、以执行力形塑良师形象,以“师道、责任、精致、永续”八个字高度涵设和凝练了台湾地区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专业愿景。人师、经师、良师和八字愿景勾描出了教师的职业形象,明确了“师道典范与责任”的专业态度、“精致教育质量”的专业知识和“永续创新与发展”的专业能力三位一体的专业标准体系。而在具体的结构上除了明确专业标准(一级指标)和专业表现指标(二级指标)之外,对专业标准的内涵进行了详尽的文字说明,明确表述了达到各项标准所需具备的实做条件,对教师专业标准指标的细节性规定和要求较为清晰,提高了《标准指引》与实践操作行为之间的对应性和指导性。

(二)突出强调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

首先,从《标准指引》整体上看,10个一级指标都仅仅围绕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而制定。在专业知识维度的“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并掌握重要教育议题”标准中明确强调教师要“具备教育R抵能(与涵养)”“了解学生身心特质与学习发展”“了解教育阶段目标与教育发展趋势,掌握重要教育议题”;在“具备领域/学科知识及相关教学知能”的专业标准中明确强调教师要“具备任教领域/学科专门知识”“具备任教领域/学科教学知能”。从专业知识维度的两个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与我国2012年版的《教师专业标准》不同,台湾地区的《标准指引》并没有对教师提出通识广博的自然或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仅是提出专业性方面的知识标准要求。其次,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专业性最具代表的指标,在《标准指引》的结构比重上,专业能力包括了5条专业标准和15条专业表现指标,数量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维度的指标数量之和。可以看出,其内容较明显地倾斜专业能力指标。足见,此次订定的《标准指引》重在对教师专业性的提升和培育。

(三)重视教师群体协作力与教师领导力的塑造

教师专业成长的能量既可以来自教师自己也需要同伴间的互动互促。《标准指引》无论是在学校发展与管理方面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角度,对教师既提出了参加专业社群共同提高的要求,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性的领导力特质塑造。例如: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明确要求“教师应参与校内外专业学习社群、专业发展组织,透过共同探究学生学习与教育问题,及分享交流教学经验等活动,建立专业对话与协同合作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且要求“教师应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并能协助或引领同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致力于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案,展现协作与领导能力”,以及“教师应能因应校务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组织运作,协助研拟校务发展计划,提出校务改进策略,适切展现个人的领导能力”等,将专业发展的自我建构与协同建构结合起来,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

(四)关注学生学习品质,明确教师负有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的能力和责任

教育爱的人师品格、专业力的经师素养和执行力的良师形象终将以爱护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为核心。我国大陆地区2012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强调了教师要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和有效教学等标准要求,但是与台湾地区的《标准指引》比较而言,既没有对教师明确提出面对落后学生要采取补救教学的要求,也没有强调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而台湾地区的《标准指引》在对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效教学的要求基础之上,还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具有能够对落后学生进行补救教学的能力要求。例如在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运用适切教学策略与沟通互动技巧,帮助学生学习”,“依据学生学习表现,采取补救措施或提供加深加广学习”,“并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与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满足个别学习者的需求”等。

纵观台湾地区2016年版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引》,其特点虽然很鲜明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没有对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分类规定,实践中易出现解读偏误而欠缺针对性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教育职场对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幼儿园、中小学,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标准必然存在差异。然而《标准指引》没有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专业标准在区分其教育对象不同的前提下分别进行制定。同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要求角度去考量,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标准与人职后的专业培训标准也存在着差异性,其衡订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标准指引》是一个统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整体专业发展指引,既面向所有教师规划的专业指引,容易带来不同类型教育职场中的教师在遵循和执行标准时候的实践偏差和误读,削弱行为指引的针对性。

第9篇

在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广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素养分学术性素养和非学术性素养两大类。[1]目前在我国,多集中于对教师学术性素养的研究,对教师的非学术性素养相对重视不够,尤其是作为非学术性素养的教师专业礼仪,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随着和谐课堂的建构,作为和谐关系纽带的礼仪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功能日益显露出来,逐渐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意义及建构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

鉴于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教师专业礼仪可从以下五个角度来理解。

1.文化角度。礼仪是一种文化,教师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教师在传承、创造和改造礼仪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师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教师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修养角度。教师专业礼仪与教师内在修养息息相关。《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这说明内在修养与礼仪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良好的教师礼仪来自浑厚的教师内在修养,教师专业礼仪是教师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3.审美角度。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主要通过教师的仪表美、教学美、环境美等表现出来,教师按美的标准、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礼仪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过程。

4.伦理角度。从伦理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礼仪就是尊重学生的感情、人格和尊严,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心灵,并以适当的行为举止表现出对学生的友好和信任。

5.教学交往角度。从教学角度看,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在师生教学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艺术文化和教学素养。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礼仪是以继承、创新和发展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内在修养为前提,以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为目标,以尊重、关怀和教育学生为宗旨,以构建和谐关系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

(二)教师专业礼仪的特征

1.综合性。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反映出了教师礼仪的综合性的特征。因为教师专业礼仪体现了三个统一:教师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的统一;教师自尊与敬人的统一;教师文化、教学艺术和学生审美的统一。

2.独特性。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礼仪的独特性。教师专业劳动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4]高度的责任心和复杂的创造性;示范性;广泛性和连续性;个体劳动和整体协调劳动;长期性和迟效性;社会性。这些特点反映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行为方式、语言规范和礼仪风度。

3.教育性。教育性是教师专业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性主要从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示范教育等方面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师礼仪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折射出社会进步和人的本质精神,引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做事。

二、教师专业礼仪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和谐交往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关注视野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即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求教师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间、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5]这就意味着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巧不仅要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还要以行为的方式来表现,而教师行为方式的合适与否离不开教师专业礼仪。所以,教师专业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和谐交往能力。

(二)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量

良好的教师礼仪,寓教育教学于美的享受中,通过丰富的知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容易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获得教育教学交往的成功。

(三)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所在,而教师专业礼仪正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外在体现。良好的教师专业礼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一种理智的和自觉的道德情操。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专业礼仪的修养程度影响着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礼仪的教育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四)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高教师人格感召力

教师人格感召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形成不仅与教师内在修养密切相关,也同时受教师外在形象的影响。教师通过自身礼仪修养的展现,表现出人格的感召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教师专业礼仪是提高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一种具有重大价值的资源。

三、教师专业礼仪的建构

(一)礼仪制度导向

建立礼仪制度是教师专业礼仪重构的前提保障。学校可根据教师专业礼仪要求,制定比较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师行为规范,把教师专业礼仪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教师自觉以礼仪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开设教师礼仪课程可使教师能够系统学习有关礼仪知识,也是其礼仪学习可持续性的保障。当然,课程的开设应是灵活的,可以是讲座的形式,可以是观摩的形式,也可以是教学实践的形式;课程的时间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来设置,可以是集中式的,也可以是分散式的或随机式的;教师礼仪课程的教师可以是外请的礼仪专家或是礼仪专科学校的教师,或是兼而有之。

(二)人文环境陶冶

浓厚的人文环境是教师专业礼仪修养的关键。构建文化校园,培植礼仪修养的土壤,挖掘、拓展广阔的教育空间,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与建设,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校园增强文化氛围。如,在教学楼内装饰文化走廊、树立孔子等圣人的塑像,这些都给校园环境增添学府的厚重,处处彰显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师的品德情感能够受到陶冶,产生礼仪的冲动。

营造人文氛围,创造礼仪修养的条件。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创建人文氛围。所谓的人文氛围是指一种充满健康、高雅、友善、温馨、尊重、理解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有利于教师专业礼仪的体现。

(三)个人行为反思

教师专业礼仪虽是一种外化了的行为,但它不具强制性,它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教师行为反思是其修养礼仪的最好途径。因为教师礼仪的修养不是外在僵硬的说教和灌输,而应当通过使人的意识觉醒而产生自觉的追求来达到。有了自觉的追求,教师在心中就能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而无需外界的监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教师可从仪表礼仪、教学礼仪、生活礼仪等方面来进行自律。

(四)自身内涵发展

教师的礼仪行为的体现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内涵发展,教师要坚持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美学修养的统一,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礼仪。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对其专业伦理的认识,坚持自律、自觉慎独,追求道德的境界。其次,教师应重视知识修养,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再次,教师应加强美学修养,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发愉快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完美的举止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礼仪不是小节,它是一种教师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并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的提升。因此,教师专业礼仪的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1]杨雄忠.全面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J].教育导刊,2002,(1).

[2]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45.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3.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43-147.

[5]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3-43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