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07 16:19:17

导语:在高中学科教育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第1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学分登记;教师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今后五年将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了《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2012年2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了《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函》(湘教继函〔2012〕4号),文件规定,凡取得教师资格、现在湖南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中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以下统称为“中小学教师”),均属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对象。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实行分年度登记、五年一周期核定的管理制度。教师每年参加培训所获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五年周期内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教师准予结业。从2011年开始,长沙市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并借此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训工作。笔者作为长沙市中学教师学分登记管理员,在此对相关工作作一总结性思考,以期助力于教师的培训事业。

一、本周期内前四年度教师学分总量概况

目前,长沙市共有23830位初、高中教师注册在省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其中初中教师14814人,高中教师9016人)。截至2014年,本学分登记周期(2011―2015)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在长沙市中学教师中,本周期内已经达到360学分以上(含)的教师共有7939人,在288―35分区段的教师共有6102人,在216―287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5053人,在144―215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2647人,在72―143学分区段的教师共有1300人,在72学分以下的教师共有789人(近年新入职的教师也统计在其中)。

长沙市中学教师2011―2014各年度人均学分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中学教师中,各学分区段教师所占的比例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比例如图3所示。

截止至2014年度,长沙市市直、各区县(市)中学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辖区教师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二、对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情况的分析

1. 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日益重视,参培积极性不断提高

综合分析2011―2014各年度的教师人均学分数据(图1)可以看出,从整体来说,教师每年度的人均学分逐年增加。2011年度,教师的培训学分都普遍较低(人均45.9分),甚至很多教师都只有校本研修的学分。但在随后的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教师每年度的人均学分上升十分明显,尤其是在2012年、2013年度增加显著。统计学理论指出,数量的变化是物质内部变化的的外显指标。由此可以反映,随着学分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越来越重视,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很重视参加培训学习,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学分偏低,他们平时很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甚至个别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分登记还有抵触情绪。

2. 长沙市中学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基本合理

从长沙市中学教师中各学分区段教师所占的比例图(图2)和长沙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学科教师总数的比例图(图3)数据来看,长沙市的初、高中各学科教师在相同的学分区段所占本学科教师的比例基本一致。在大于360学分区段(含)中,该比例基本上在35%左右;在288―35分区段,该比例基本在25%左右;在216―287学分区段中,该比例基本在20%左右。但是应当看到,从整体来说,教师学分偏低,低于288学分的教师占教师总量的41%,这些教师要在本周期的最后一年内达成本周期的学分目标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此外,极少数学科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也相对偏少。因此,我们本周期内的教师培训还有比较大的努力空间。

3. 各区县(市)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综合分析长沙市市直、各区县(市)中学教师在各学分区段占本辖区教师的比例数据表,长沙市各区县(市)在各学分区段的教师占本辖区的教师比例基本一致,都有30%左右的教师已经达到或超过了360学分,约20~30%左右的教师位于288―35分区段。但是也应当看到,各区县(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学分登记过程中,对可允许登记学分的培训项目尺度把握不尽一致,对有关项目认定的学分数量存在差异;二是不同区县(市)对教师培训的组织力度也不尽相同。

三、对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

1. 各市(州)、各区县(市)对教师培训工作应有周期性的统筹规划

纵观我国现行的教师培训,很多地区都是行政任务式的培训,缺乏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但是,随着学分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内,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不少于360学分(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对教师培训进行统筹安排。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既有长远计划,也有短期规划,既要能为教师们创造培训学习机会,满足教师的培训学分需求,又要避免盲目培训、重复培训,避免简单地为学分而培训。在周期培训计划的安排中,应该具体落实到年度培训计划,比较均衡地分布,切忌杂乱计划,也忌前松后紧,否则教师们会手足无措,甚至无法完成学分目标,影响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2. 学分登记管理可为教师培训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湖南省的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功能比较齐全,其登记的有关信息不仅包括教师所在的区县(市)、单位、学科,还包括教师在各个年度参加培训学习的项目名称、时间、学时、学分以及参培层次。该系统不仅仅具有学分信息的记录功能,还具有信息的分类统计功能。在每一年度的学分登记工作结束之后,各市州、区县(市)可以调取本辖区教师历年来的培训信息表,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们在此前曾参加过的培训项目有哪些,目前已有学分多少,距离完成不少于360学分(360学时)的培训学习的差距还有多远,进而得出我们还可以组织哪些学科、哪些项目的培训,如何进行培训的课程设置,参培对象可以是哪些教师,培训学习该有多少时长等参考性结论,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经验进入学习的,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强调实用性。田俊国教授指出:“培训已到了讲求实效的时候了”“培训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该是很重要的战略转型手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实效。学分登记信息虽然可为教师培训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应该看到,这些信息记载的也仅仅是教师们过去学习的点滴经历,并且有些还是教师被动参与学习的。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深入到学校、学生和教师中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实情,了解教师们的真正需求,摸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力争通过培训,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3. 学分登记管理可为学校遴选参培学员提供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很多基层学校因为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不高,或怕影响学校的课堂教学,常为参培学员的选送发愁,经常出现“甲培训送乙人”的现象,选送了不在一线教学岗位的后勤或教辅人员参加专业学科教师培训,“次要学科”教师参加“主要学科”的教师培训,肄业班教师参加毕业班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甚至出现了一位教师承包全校培训的“培训专业户”“学分暴发户”现象,这必然造就一批“不上进”教师和“学分贫困户”。学分,就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定量指标。在每期培训的学员选送中,学校应该根据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要求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师们已有的学分数量,慎重遴选教师参加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学习的机会。

4. 学分登记管理呼唤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加强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文件精神,“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事实上,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并没有完全按照该文件的指示精神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有的地区甚至连2%的比例都不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要达成国家的政策目标就比较困难。再者,要达成国家的政策目标,我们还应该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大力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改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模式为集中培训、远程研修、交流研讨、观摩学习、校本研修、菜单式培训、教师自主学习等多种培训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改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为教师进修学校、高校和基层学校一起联动,以市培和区(县、市)培训为主,国培、省培、市培、区(县、市)培和校本培训多管齐下。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二)申报理由:1师德与政治思想;2工作业绩(教学成果、主持及参与的教研课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所获市级以上的荣誉、教研方面所获荣誉、近年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及讲座报告、近年参与的培训、近年发表的论文、参与编写的教材及专著、学科带头人及青年教师的培养;3教书育人;

(三)晋升以后的工作设想

二、教师晋级述职演讲范文

一、基本情况

1971年6月出生,男。1993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本科学历,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区大沥中学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区大沥高级中学任教,2005年8月至今在第一中学任教。2000年11月,经市中学一级教师第二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地理一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资格,并作如下述职演讲。

二、申报理由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己热爱祖国。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积极参与各项学习。坚持教书育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布置,任劳任怨。

曾获得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区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区高中地理学科论文评比三等奖、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区第一中学“十大优秀班主任”区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区第一中学“先进工作者”区第一中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区第一中学优质班会课评比三等奖、大沥区优秀教师和大沥区教育线优秀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参与工作以来。

(一)教学能力及成果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较注重抓主干知识的学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对优生,鼓励他老师指导下独立钻研,充分展现他优势。2008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平均分为94.72比学校平均分92.39高2.33比区平均分92.37高2.35比市平均分92.07高2.652007年6月首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辅导的李明辉同学获优秀奖。2007年4月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中,辅导的何振辉同学获二等奖、李雪仪同学和张颖欣同学获三等奖,也因此获得优秀辅导老师奖。2005年12月广东省第一届博冠杯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辅导的熊斐影同学获一等奖、周文胜同学和谢锦添同学获三等奖。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目前已经结题,2005年9月起个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校级课题研究。并且获得校级优秀课题。2006年6月起参与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选修Ⅲ)网络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研究,主要负责图片、音频等素材、课件以及各种试题、练习题等,并且已经在教育网开设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2006年12月论文《浅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获区2006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2007年12月两篇论文《从2007年广东高考地理综合题看今后备考》和《浅谈湘教版地理Ⅰ“活动”使用》获区2007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2001年12月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的图象运用》获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认为要塑造一个人,担任班主任期间。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学习效果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话说的成才先成人”然后就是集体主义问题,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团队合作很重要。当然现在具体来说就是班风问题。个人思想问题会影响班风,班风好会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当然班风不好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例如2005~2006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从见到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强化我这些观点,结果这个班六次获得“优秀班集体”发明了一中的历史纪录。优秀班集体”可是考虑了诸多因素,并且用比较科学的量化方式评选进去。因此2006年1月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优质班会课”评比也获三等奖。同年9月,因教育工作效果突出被评为一中“十大优秀班主任”重视集体效益的同时,也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学习效果优秀的学生,经常私下找他聊,像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使他效果有更快速度的提高。

(四)培养青年教师情况及效果

由于在2005年7月之前,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一直在区大沥高级中学担任史地科组长,所以培养青年教师义不容辞。1995至1998年指导黄立雄、谢桂珍老师完成他第一个教学循环;1999至2002年指导徐淑霞老师完成她第一个教学循环。2005至2006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谢群老师的教学工作导师,今年8月她将第一次上高三。2006至2007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陈江宁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导师。以上各位老师在协助下都迅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成绩。

(五)参与继续教育情况

积极参与各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余。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其中有2007年12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掌握教材改革,灵活实施教学”2007年10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国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04年7月我参与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科省级培训班”等中学地理教学系列培训课程。2003年12月经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普通话水平为二级乙等。

2004年10月我参与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考核合格。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论坛,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及师德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2001年1月起参与由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初级培训”考核合格;2002年4月起参与由广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中级培训”考核合格。2008年8月我参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五个模块—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应用、Word2003WindowsXP考核合格。还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第3篇

下面将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着,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本学期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成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改革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特别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队伍,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和专业化发展程度不是很高,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加面临着专业化发展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1.1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业水平考试课程,不需要参加高考。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就是一门副课,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不被学校重视、不被领导看好、不被学生正确认识、还要受到家长反对。信息技术教师也就成了非主流教师,地位变得异常尴尬,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2角色定位不清晰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被视为教辅人员,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多媒体设备操作员,还是网络管理员,还要给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被忽视,为了完成日常的繁杂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1.3自身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在教师专业构成上相对其他科目的教师复杂。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行过来的,在信息技术专业能力上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较大部分并非师范类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学师范教育培训,在教学能力和经验上又相对缺乏。

再次,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是一门新型学科,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师数量不多,而且在有限的人员中,高素质、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对更少。

1.4专业发展不畅,学习压力巨大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很多是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在职称评审时由于学科专业问题导致极不顺畅。而且,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更为迅速,课程标准和相关规定变化也最为剧烈,在相关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相同的职称升迁,往往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2.1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素养。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导致知识更新极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具有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2)科学文化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艺术美学知识等。

(3)能力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信息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

(4)职业道德素养。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都应该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遵守信息时代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合法地利用信息技术。

(5)身心素养。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知识、能力、品德、审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师。

2.2做好角色定位和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新课程改革赋予信息技术教师以新的角色、新的地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成了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适应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信息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而要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3.1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1.1加大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增强学生信息化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改变学生认为信息课程可有可无的观念。

3.1.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立足教师专业素质状况和短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网络,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实效。

3.1.3加强区域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学任教。对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并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3.2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3.2.1严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案,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学校要着眼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功能和价值。

3.2.2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3.2.3构建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建立以学校为主的教研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构筑学习型、研究型、交流型的教研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2.4建立激励制度,给予教师成就感

学校要合理安排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量,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其待遇和声望,增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信息技术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教学任务以外,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机房管理、网站维护、课件开发、设备维护等工作,学校应给予肯定。

3.3教师自身要积极寻求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3.1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观与教学观。要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主体参与的价值,推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2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立专业责任感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合理的规划会使我们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应热爱自己的事业和教学岗位,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建立专业发展责任感。

3.3.3加强自主学习,丰富学科专业知识习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学习。那信息技术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育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丰富学习内容。理论方面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教育科研方法以及人文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基本功方面应加强教学设计及课堂应变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方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掌握专业技术和能力。

3.3.4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但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参与课程的开发,能增进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并促进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

3.3.5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层次的学习、培训、研修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可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面认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3.3.6加强同行交流与合作

互动交流和合作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捷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引和同行的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尤其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加强与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还能开阔视野,提供成功经验或教训;相互合作则可以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相互提升,互利互惠。

3.3.7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促进自己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会快速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短板。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不懈的做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锻炼思维,促进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的形成,同时也使教师逐渐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3.3.8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价,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尤其要有在实践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从而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还担负着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才能胜任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贺长波.谈新课改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2)

[2] 杨莉.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尴尬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0)

[3] 朱胜革.我国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2)

[4] 许之民,许之安.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重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5] 陈东裕.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7)

第5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 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第6篇

关键词:优等生 高中数学 策略

一、遴选机制的调整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少数兴趣高昂、思维活跃及创造力优异的学生才适合进入实验班学习。因此,在遴选学生时,学校应控制实验班的招生规模。具体而言,学校可从以下途径展开:①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的开放度、透明度。向申请者及其家长如实宣传实验班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做好招生咨询、释疑工作。②在科教处下设立招生专职部门,安排专人系统性负责,确保招生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在这过程中,实验班的教师应积极地参与进来,配合学校做好这一步。③在教学实践中汲取经验、逐年完善,建立稳定的考核制度,考察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数理发展潜能,切实关注学习过程并全程评估,而非看这一、两次的考评结果。④在选拔中,仿美国等大学招生考试、录取方式,加入自荐信或推荐信一环,以期减轻这一端。这些重点中学可要求报考学生提供自荐信及来自初中学科教师的推荐信。推荐信应侧重描述申请者先前的真实学习兴趣及志向等细节,便于高中老师的考察和下阶段的安排,实现初、高中的贯通培养和一致性。

二、培养内容的细化

在针对优等生确定培养内容时,我们在思想上应该有大胆的转变,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必需的素养”为中心安排培养内容。为此,学校需要打破一般的课程设置,可依上节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内容。

1.培养内容与形式概要

在内容的选择上,学校需要兼顾知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既有基础型课程,即高中新课标基本知识;又有拓展型课程,即补充竞赛数学、高等数学等内容、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内容。同时,名校应起到先锋示范作用,因地制这地开发校本课程,引领课程改革。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加突出特长,但近年来,时而出现竞赛成绩优秀但综合发展欠佳的现象。事实下,成绩的突破不应该以牺牲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代价,这就要求现教师们必须深入研究课程等业务、科学指导学生,即确保竞赛提高与全面发展的兼容性。

在形式上,除了课堂内的集体学习外,另增设小组学习、活动实践等方式全面调控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如下流程?教师先布置科研学习任务,全程监管活动实践;?定期了解进度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适时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开展独立研究,并及时地举办汇报会,对成果进行展示;④对学生予以过程性、鼓励性考评。

2.拓展型数学课程

在数学优等生的培养中,特别是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很重要的一块儿就是集

中对他们展开竞赛数学的培训。

学生应积极地用数学思想来指导、监控解题的思维过程。过往的经验及心理认知告诉我们,总结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解题大有裨益;总结、概括层级越高,学生在解题时同化、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反过来,这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系统,得以更大的发展。

对优等生展开数学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它涉及的问题难度大,解题方法没

有固定套路。由教师讲解,学生类比、举一反三地做练习巩固,是不行的。笔者结

合优等生的特质,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出解题时可大致采用如

下流程:

三、培养方式的完善

当前教育呈现出互联网交互平台等下的分散合作学习形式,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形式,呈现出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和交互性的教育组织形式在

实践中,学校应以新课标为导向,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大力推行如互动式

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我国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方式应由加速制转向充实制、多样化。我们欣喜地看到,理科实验班以每周3次小组学习、探究式问题教学等形式,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施行:

各学科的课程进一步开设分支。如数学新课标,开发设置了多个数学必修、选修的模块。在掌握基础型课程之余,立志于不同方向的同学选修不同的数学。

1.开展数学奥林匹克活动。近些年的实践表明,数学奥林匹克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数学竞赛的发展,为数学活动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并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体而言,引导学生这样进行:①打牢基础,深化高中数学内容;②系统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基本内容,扩充知识系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这为核心阶段,尤为重要;③进行专题训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题;④进行模拟训练,检查思维能力水平和适应心理素质,提高“实战”能力。

2.适当地选择优秀的教育培训机构,参加学科竞赛培训班等课程通常由特聘专家、竞赛辅导教师系统性地共同授课的学习,达到奠基或查漏补缺的效果。

3.参加课外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自主自觉学习和创新。具体而言,可丰富学习的形式,如采用讲座、旅行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学习。聘请大学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或授课,但一定要注意完整性和实效性。避免这类授课随意,脱离中学数学竞赛(过于理论或抽象),否则达不到高水平的知识拓展和针对性指导的作用。参加夏令营,学生到外面多接触全国同层次的选手,引起思维共鸣,进而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并引起创造,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相互协作、进步。

四、计划评价与实践效果

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应不再秉承过.去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而应转向多元化。即“互评、他评的小组合作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另外,测验应当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分析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劣点,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绩,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开展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探究,丰富了现有的以“平均水平学习者”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可以为学困生、普通学生向优等生转化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第7篇

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把课程改革放在战略发展地位

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地位,我们首先确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由初中带动小学、高中整体推进的总体推进路径,明确了我县课堂教学改革3年三步走计划。即,2011年是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导示范年,2012年是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整体推进年,2013年是课堂教学改革巩固提高年。

在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集众人之智,提炼出建设“主体、多元、和谐、生动”高效课堂理念,着力塑造我县教育个性发展魅力,打造阳城教育改革的特色与品牌。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转型,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激励评价(暂行)办法》,每年拿出近100万元,对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国家、省、市、县优秀成果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我们明确用人导向。将课改取得较好成绩的业务副校长调整到县教研室和乡镇联合校的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

改革中我们创新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向管理要效益,保证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自2010年起,我们实施了“一调三导”的教学管理策略,“一调”即通过逐步调整降低升学率的考核权重,逐渐淡化和改变单纯以升学率高低衡量学校和教师优劣的片面做法。“三导”即导引面向全体学生,导引面向非毕业年级,导引面向非考试科目,定期、不定期随机抽测,并作为教学督查和推门听课的主要内容。这一措施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充分利用考核杠杆,有效遏制急功近利采取非正常手段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不良教学倾向。

从2012年3月起,县教育局实行了课改月报告制度。每月25-27日,全县中小学都要将本月学校课改的内容、方法、策略、进度、经验、困惑,校领导的听课、教研及指导意见写成汇报材料,以电子和纸质两种版本上交教研室,随附教案、学案、反思等文本资料。教研室及时梳理出各校课改要点,第一时间在《教研动态》上予以发表,供各校参考比较,县教育局也能够及时把脉全县课堂教学改革进度及问题,有效推进了课改进程,提高了课堂实效。

明确重点,狠抓落实,大力规范办学行为

近年来,我县逐步加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下放比例,在连续几年按30%比例下放的基础上。2011年将60%的指标下放到各初中学校,有效淡化和遏制了县城学校的择校现象,进一步促进公平与均衡,受到多方好评,今后这一比例还会加大。

严密组织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初高中毕业生理化生实验能力测试和高中学业水平信息技术网上测试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严格落实“五规范一减轻”的总体要求,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全县各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有了很大起色。全县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每年都举办了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初中学生篮球运动会、电脑作品制作、中华魂主题读书等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年暑期开始,我们对县城初中、小学新生实行阳光编班。这是我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增强教育公信力和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外学内攻,多元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在改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课改通识型全员培训10余期,举办各种讲堂54场,累计培训教师4600余人次;每年有4600余名学科教师通过集中或网上培训等方式参与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科教材教法拓展、新版课标培训等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培训。二是每年暑期进行市县两级的新教材跟进培训,累计达到3万多人次。三是对薄弱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小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音体美进行为期10-30天的强化培训,有效提升了薄弱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四是对近年来新聘300余名教师进行了以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常规、小组体验等内容为主的岗前培训。多元化、全方位的培训提升了全县教师的整体素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打好了根基。五是邀请王铁军、魏书生等百余名课改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连年持续的培训、讲座使广大校长、教师认清了形势,改变了教育观念,从犹豫变得坚决,从心动变为行动,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课题引领,科研推进,促进教学质量跨越发展

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推剂。十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教学研究,推进教育教学质量连年跨越发展。

2005年以初中学生中考改革为重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被放在重要位置;2006年以校本教研的开展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为突破,有效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2007年课堂教学改革迈出突破性一步,第四中学、北留中学学习借鉴外地课改经验,有计划地在本校推行“四步四环节”和“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全新的起色。

一是通过“三会”、“一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三会”指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改革阳城四中现场观摩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和初中英语教学研讨会。“一研”指“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组对我县的教育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了现场评估指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简报08年第三期向全国介绍了阳城的做法。

二是通过“两进两赛三促进”活动,推动教育观念转变。即开展局长进课堂、万名家长进课堂,教师全员赛讲、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我的教育(学)观大家谈”等活动。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强化中小学校长兼课代课制度,促进学校领导转变作风。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等活动,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常态。

三是通过综合实践展示周活动,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采用教学展示和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所有学校展示了开题、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成果展示四个单元的课型,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小组展示活动。这些大型教研活动不断助推全县课改,使我县课改进入了全面铺开、特色发展的新阶段。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深入考察了阳城县整体推进课改工作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探索

第一,坚持课改不动摇,推进教育内涵发展。课改依然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经过两年努力,阳城的课改已经由理念争论转变为实践完善,由部分试点转变为整体推进,由复制外界转变为本土探究,由制度驱动转变为自觉行为,这“四个转变”来之不易,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家长学生的欢迎和一线教师的拥护。我们今年要狠抓课改不动摇,努力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一要按照“课改由初中引领高中、小学整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带动高中、初中分层推进”的课改实施路径,实现“学校、学科、教师”三个课改层面的全覆盖,坚决清除课改死角,对于课改进度慢、效果差、功夫虚的要进行问责。二要同绕细节抓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抓好细节。要立足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甚至不同班级,进行精细化操作、个性化探究,教师要真下功夫找到学生最佳学习路径,切实提高驾驭新课堂的能力,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二,坚持教师队伍建设不动摇,推进教育持续发展。

一是以“补”优化结构。要根据全县教师自然减员和学科缺编情况。今年再招聘一批教师,并且优先补充到农村偏远学校、薄弱学校。同时要面向全省全国为高中学校招聘一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为阳城教育注入“强心剂”。

二是以“流”优化配置。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领导教师交流,扩大能手骨干的支教交流,严格执行晋升职称城镇教师支教“一票否决制”。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之间、优质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要不断探索完善交流教师的管理,保障交流教师的各项权益,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交流平稳顺畅。

三是以“转”盘活存量。要根据生源变动情况,将农村学校富余教师一方面转向薄弱学科;另一方面转向工勤等岗位,减少学校临时聘用人员。

四是以“评”激发活力。今年要把“生动课堂”教学技能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点,发挥评价杠杆作用,提高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绩效工资分配要发挥激励作用,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倾斜。

第三,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动摇,推进教育跨越发展。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率先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是把阳城教育推向新高度的历史性、战略性机遇。

一要抓建设。按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今年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努力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所有高中、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建成校园网并通过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宽带网络全县班级全覆盖。同时启动初中学校网络计算机教室更新工程。以阳城教育网为基础,加快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和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抓改造。针对我县部分学校原有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设施设备陈旧,不能适应当前教学需要的实际,我们要多方筹措、集中资金,分期分批改造更新,并且逐步建立设施、设备定期更新的制度,并给予经费保证。

三是抓应用。要举办电子白板应用大赛、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操作技能大比武、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佳系列评选等竞赛活动。要强化网络教研,实现优质资源互通共享,要利用教师个人微博、校园网资源库支持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等。总之,我们要多方探索,狠抓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四,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不动摇,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突出立德树人。以宣传贯彻十精神为重点,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系列宣传活动。以创建养成教育示范学校为抓手,突出学生现代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加强课堂渗透、心理咨询和专业辅导。以争创“依法治校示范校”为契机,强化师生法制教育。后半年将召开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二是突出能力培养。要开好“两会”,即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羽毛球运动会,办好“两节”,即中小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生科技节,坚持好“一活动”,即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第8篇

关键词:芬兰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48-03

近年来,芬兰教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举行的有关学生综合素质的国际测试(PISA)中,芬兰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芬兰先进的教师教育。芬兰已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层次,确立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教师教育目标。

一、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1863年芬兰最早的小学教师训练学院成立,也就是现在的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askyla)。19世纪90年代政府将小学教师教育定位在大学层级;1979年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应该提升至硕士层次。受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芬兰正迈向欧洲取向的教师教育持续变革之路,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与完善的。

1.教师专业概念的演变

教师专业的概念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变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起着促进与规约作用。“专业”源自社会学的特质论观点,是指接受专门的知识与术语教育、通过考试取得证件以及拥有专业组织的规范伦理与自我管理。新韦伯取向的冲突论,则把专业看成通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取得控制权,进而使得自身利益合法化。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运用伦理约束来规范控制教师,使其从事意识形态传播的工作,不断进行文化再制。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观念的流行,推动教师开始注重教育绩效,政府与学校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力指标体系,来考察教师的实际专业工作。格林?伍德就描述过作为一种“专业”,教师应该拥有完整系统的知识、公认的知能权威、同行间的制约和赞许,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成立正式的专业组织,等等。这一系列变化,使得教师专业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其培养过程也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终身学习发展过程。

2.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研究应该由寻求宏大理论叙事的建构走向实际教育情境的意义阐释,指出了教育研究的实践性。解释性个案研究推动研究者身份从专业研究人员扩展至一线教师;行动研究的大力普及,使得一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必要与可行;扎根理论研究法推动研究者搜集经验证据,从资料搜集与整理中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就需要研究者对教育研究问题保持清醒、对理论时刻保持敏感。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要求重新审视教师的工作性质,重新认识教师的多种角色,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结合芬兰注重传统的教育模式,加之在受到国际化浪潮的影响以及博洛尼亚进程的规约下,芬兰提出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阶段,确立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使得未来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思考相关教育问题,并通过自身研究素养进行专业判断与理解。

3.芬兰教育改革的推进

芬兰自1917年独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不断通过制定一系列教育法案来推进教育改革。1921年,政府制定了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进而在全国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1965年,芬兰教师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并确立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开端,提出教师培训的基本方针,指出教师要不断通过加强进修来提高教学品质,促进专业发展。1971年,芬兰颁布《教师教育法令》,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教师教育由八所综合大学负责,使得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成为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1972年,芬兰开始综合学校改革,将文法中学和义务教育学校合并成九年一贯制的综合学校,综合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1979年,芬兰颁布法令进行高等教育课程与学位改革,提出要将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学位提升至硕士层次。2005年,为配合博洛尼亚进程,芬兰颁布《大学学位法》,开始采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高等教育开始分成学士、硕士两个阶段。至此,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已经得到基本完善。

二、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的内容

广泛地说,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育目标、入学筛选机制、课程内容规划以及教育实习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间,芬兰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运用这些制度积极开展工作,保障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的有效落实。

1.适切的教师教育目标

芬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培养、培训高素质、具有专业水准、拥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并且确保教师终身从教[1]。教师不断增强的专业性,要求其应用不同的学科领域知识做好准备,利用研究性知识为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服务,同时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协同教学,相互交流经验,并形成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认同,加强与学生以及社会的沟通能力。芬兰教师工作背景的变化,需要教师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深入交往、与多元文化主义磨合、与学校社区以及家庭开展合作、在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些目标的达成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持续开展以研究为本的活动,把教育理论与日常实际工作整合起来。基于此,芬兰提出了“以研究为本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目的就是培养研究型教师。

2.严格的入学筛选机制

在芬兰,教师是较受尊重与满意度较高的职业之一,有26%的人希望以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2]。因此,每年班级教师和学科教师的招生录取比例非常低。要进入大学参加班级教师或者学科教师的培训,申请者必须提供入学测试分数,或者是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明。入学程序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性征选,申请者需要提供大学入学测试分数、高中毕业证书、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第二部分是各个大学的自主考试,主要包括对申请学生的论文、试讲等方面进行测试,以选择适合的学生接受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

与此同时,芬兰也在进行教师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完善。芬兰大学教育系通过高中毕业会考来选择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样就造成录取比例低、且女生因为成绩好于男生而有更大机会申请成功的现象。针对学业成就高的学生未必成为好教师以及师范生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芬兰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教育系的联合招生考试,让更多成绩中等的男生进入面试环节,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采取整合性评定方式,充分考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阅读思考、研究反思的能力。通过会考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心理测试,以衡量其心理素质是否适合接受培训并胜任未来教学专业人员所需要的人格特质与能力[3]。

3.整合的课程内容规划

芬兰各大学教育学系都非常重视师范生课程内容的规划,如赫尔辛基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芬兰的小学教师也称为班级教师,要求毕业生能够胜任1~6年级的基础教育,为了承担职责,他们需要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学校管理、组织和运作[4]。其班级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多才多艺的专长,让他们学会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支持其发展自身的教育学反思,促进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教育是基于互动研究的,包括小型讲座、团队学习和研究。赫尔辛基大学2008年修订的班级教师教育课程,秉持了两级学位体制,要求学生修完180个学士学位学分和120个硕士学位学分,总共需要5年时间,其中包括4个大的部分:通信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orientation studies,25CR)、教育主修课程(Main subject studies in education,140CR)、辅修课程(Minor subject studies,60CR)、选修辅修课程和个人学习计划(Optional minor subject and optional studies,75CR)[5]。

芬兰中学教师又称为学科教师,其目的是培养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科教师,主要负责综合学校7~9年级以及高中10~12年级的教学。综合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包含25个学分的基础研究和35个学分的过渡研究,作为一项规则,学生需要接受为期一年的全日制课程教育,其中包括练量需要实践的教学[6]。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教育政策,所有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都以研究和证据为基础的方向,使教师学会以分析和开放的态度,制订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案。学科课程包括学科教师的教育辅修课程、教学学科课程、不同学科课程以及语言和沟通课程等等,具体包括主修所教的至少120个学分的教学科目以及完成至少60个学分的科目学习,并完成相关学术领域的硕士论文,且要学习所教科目领域的研究方法。学科教师能够熟练地计划、评估、实施、发展教学,并且能够将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师生要素以及课堂教学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发展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归纳起来,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类课程、主修课程、辅修课程以及语言和通讯(详见表1)。

4.规范的教育实习制度

芬兰的大学教育学系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建立了规范的教育实习制度。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大约20 个学分的教学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根据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依照实践的各个环节,由大学教师、大学培训机构教师或当地学校的教师进行监督,可以分为基本实践、日常学校实践以及教学实践三个部分。在基本实践期间,学生不断适应不同科目的教学,掌握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获得教学评价和学习的技能,而在日常学校实践和最终的教学实践阶段,就是要扩展学生把教学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和不同方式的工作的观点[8]。在教学实践中,向不同社会背景、个性差异的学生教授课程内容,并根据教学和学习情况,找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详见表2)。

三、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教师教育的发展总是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追求的,为此就必须在借鉴与本土实践、历史与未来的逻辑规约中,坚持融合和创新的视角,不断推进教师教育制度的革新。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为我们在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培养目标厘定、招考制度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

芬兰通过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层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准。芬兰教师教育在大学阶段重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内容性知识的教授,而在硕士阶段则强调研究性知识的教授,教给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使其能够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用专业的眼光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教师教育学历层次已经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向高等师范教育,师范大学(或学院)教育系重视关于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课程的设置,相比于芬兰教师教育课程规划,我国大学层级定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学研究知识的传授。因此,未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必须提升至硕士层次,通过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从而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2.确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教师必须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反思与批判能力、多元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发现问题、研究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省思、自我解决问题,同时增强自身专业能力,进行教学创新,同时能够协助学生成长,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具体来说,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是指将研究要素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教师教育全部课程都要和研究相统整,其终极目标是培养自主、反思与研究型的教师[9]。这样,教师就能够每天带着研究意识进入教学现场,不断审视与检讨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芬兰教师教育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师范生的研究性思维以及综合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研究的标准来行动与思考[10]。

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实行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按照高考成绩的唯一指标来录取师范大学生。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一直不温不火,“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也使得师范院校很难录取到适合的学生。很多被录取的学生不适合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加之高校中专业更换困难,这些都阻碍了师范生生源质量的提高。芬兰基于大学教育学系的联合会考以及心理测试的机制,保障了高等师范院校的招生自,从而根据学校特色以及师范生基本素质来遴选合适的学生。为此,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应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考制度,扩大师范院校招生自,积极探索符合师范生特质和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拔机制,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从源头上保障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为培养未来优秀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Marco Snoek and Irena Zogla. Teacher Education in Europe: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s[A].Anja Swennen andMarcel van der Klink (Eds.).Becoming a Teacher Educator[C].Springer,2009:11-27.

[2]Kansanen, P. (2005). Research-based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 2011-11-06.

[5]University of helsinki. Curriculum for class teacher education2008-300 ECTS credits[EB/OL]..2011-11-06.

[7]Hannele Niemi and Ritva Jakku-Sihvonen.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9(8).

[8]Kansanen, P.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current models and new developments[A]. In Moon,M.,Vlasceanu, L.&Barrows, C.(Eds.)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to teacher education within highereducation in Europe:current models and new developments [C].Bucharest:Unesco-Cepes,2003:85~108.

第9篇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与反思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首期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河南大学于2007年7-8月承担了首期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政治6个学科546人的培训任务。总的来看,整个试点培训的组织、实施和效果都十分令人满意。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机构健全,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

首先,我们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目标概括为四句话:确立一个目标,重视两个服务,形成三个板块,突出四个重点。具体地说就是指,学校要以培养能适应21世纪农村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为目标,做好教学和后勤两方面的服务保障,形成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观察、课题研究与跟踪指导三个板块,重点要培养学员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其次,学校成立了以河南大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培训领导组,各承训学院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下设培训领导组办公室(学校培训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成人教育学院的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由成人教育学院主管培训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同时成立了专家督导组,负责教学的实施和督导工作。各培训教学学院成立相应的培训领导小组和导师组。在培训开始之前,学校培训领导组召开由各相关职能部处和教学学院参加的专门会议,要求统一认识,明确培训的目标和意义,以培训工作为中心,为大局,相互之间要密切合作,齐心协力。这为培训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上的保障。

二、依托学校的学术优势和优秀的教师资源,实行开放的师资配置方式,保证了培训质量

选派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①。教师专业素质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教师的水准和素养,对于培训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河南大学迄今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与土壤积淀颇深。针对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我们特别注意师资的配备,选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高职称、高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师德风范,还要对中学的教育教学状况比较熟悉,做过实地调研。这样我们就基本上保证了所选派的教师,有理论,有实践,能向学员介绍学科发展前沿,讲述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能有效地拓宽学员的视野,改善学员的思维方式,从而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三、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是培训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

河南大学在培训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始终以提高学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心,突出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都要经过多方论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力求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落实,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

在教学设施和手段方面,我们为所有培训的专业准备了多媒体教室,尽可能选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音像教材。虽然培训时间比较紧,但各培训教学院系还是尽可能地为学员提供计算机房供他们实习上机,提高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特别注重引导参训学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着力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将教材和课程分为三个模块:教育理论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信息技术模块。设有教育教学科研方法、如何开展校本研修,增设新课程培训内容,培养运用计算机进行课件制作与开发的能力等。

在教学方式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研究、培训一体化”,学研结合,以研为主,学用结合,以用为主,实行导师制;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跟踪指导相结合。采用专题讲授、师生间讨论、学员间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模式。我们六个学科教学学院,在培训期间至少召开了两次学员座谈会,了解培训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保证培训效果。

建立了教学评估监控体系。以“课堂教学评估方案”为中心,采取专家督导组评估与学员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开展检查、自查活动,使教学活动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测与监督,有利于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加强管理与热情服务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本保证

1.培训前教育。在培训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都组织欢迎新学员仪式,进行培训前教育,比如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学员应该如何能够学有所获;学员需遵守的纪律和管理制度等。

2.严格管理,热情服务,突出人文关怀。一方面,河南大学制定了《农村骨干教师学员手册》、《班主任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规范培训管理工作。在考勤管理上,我们抓得相当严格,因为没有时间保证就没有培训质量保证。班主任要做好日常考勤,严格纪律,学员请假要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各教学院系在评定学员成绩的时候,将考勤情况与学科考试成绩相结合起来。在每个培训学科班级建立了班委,架起一道学院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在考勤、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在强调严格管理的同时,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我们要求,主管培训工作的院系领导和班主任要走进学员的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之中,耐心细致地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我们注重从对小事情的处理中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管理人员认真负责、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化学化工学院为学员着想,在培训开始前发放一个装有笔记本、圆珠笔、培训学员手册的资料袋,培训学员手册的内容包括:学员守则、培训方案、日程安排、课程表、学校结构示意图、生活服务指南,学员说:“这个袋子很温暖”;化学化工学院把授课教师的讲义和有关资料刻成光盘免费送给学员,学员说我们工作很认真很敬业,通过培训,获益匪浅。在这种人性化互动式管理中,学员之间、学员和授课教师之间建立了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培训院校也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五、培训的效果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意义深远

培训结束后,我们在召开由学员和授课教师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中发现,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培训收获很大,在教育观念、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为基础教育改革作贡献的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培训院校、授课教师的感激之情。

此外,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即对学员进行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来考察培训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学员们对河南大学此次培训的课程设置、管理工作、授课教师普遍地表示满意。总的来说,学员的收获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七点:

1.增强了师德修养;2.更新了教育观念;3.有了危机感和责任感;4.开阔了视野;5.交流了情感;6.受训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方法;7.增强了学员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作出贡献的信心。

六、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设想

(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认真严格地选拔培训学员,并且要给学员提供时间和工作上的保证,免除学员的后顾之忧,避免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过多地请假而影响培训效果。

(二)针对参训学员教师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应该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浓缩公共课程的时间和内容,我们准备自主开发一套公共课培训教材,并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课程的比重。同时,学员反映培训时间过短,要求增加培训学时。

(三)学员培训中的文化娱乐工作是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在以后的培训中需要仔细认真地考虑,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以乐促学”,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四)为了给培训学员一个培训后继续提高的机会,我们设想:省教育厅能否让培训学员在接受更高一级成人学历教育时免试入学?同时制定特殊政策和措施给予攻读本专业在职硕士学位者提供一些特殊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