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合同管理关键控制点

时间:2023-06-07 16:19:17

导语:在合同管理关键控制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合同管理关键控制点

第1篇

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必须明确量化项目总监的责、权、利。某一个项目,在确定中标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理单位管理规章制度,监理单位应与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时签订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目标责任状。明确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投资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验收管理目标责任。在整个合同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考核与兑现规定,由监理单位财务合同部和工程监理部对考核指标定期、不定期进行考核并及时公布结果。竣工验收后,及时兑现对总监理工程师的奖惩。

2组建项目监理机构

监理效果显著的项目,必定有一个高效、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经验丰富的项目监理机构。项目监理机构是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监理工作的派出机构,监理机构在监理单位的领导下,实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代表监理单位全面履行监理合同的责任和义务。总监理工程师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安排配套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并授权副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总监理工程师行使总监理工程师部分责任和权力。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项目监理机构一般采用线性管理模式。对于重大或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将组建专家咨询组,以便随时为监理机构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使监理工作满足监理合同的各项要求和规定。

3建立安全生产施工控制体系

监理单位应明令监理机构成立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的安全生产施工控制体系,设置专职安全监理工程师,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施工控制工作。现场监理工程师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控制负责人,负责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控制工作。现场监理员在岗期间履行本班本岗位安全生产控制职责。

4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

在质量管理上,现场监理机构严把开工关、原材料质量控制关、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关、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关及质量评定验收关。在工程进度上,严格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节点工期。在工程投资上,以准确计量和合理支付为准则,严格计量支付程序和专款专用程序。坚持合同管理程序化、信息管理计算机模块化,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

5合理确定关键控制点

针对具体的某一项目,监理单位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合理确定本项目监理工作的关键控制点,合理分析监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控制点上,现场监理机构须配备足够的人员、设备,且措施得当,方法先进。对设置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旁站、平行检测、巡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不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的目的。

6结语

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经验,要做好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a.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理机构管理制度。

b.与总监理工程师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

c.组建专家咨询组,为监理机构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d.明令监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施工控制体系。

e.认真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

第2篇

Abstract: For the deficienc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suppliers, 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suppliers i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execute capability to form a new pattern of

"common development and win—win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ppliers is applied to fou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ystem.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ystem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supply contract smoothly, ensure the equipment quality and the delivery schedule of equipment.

关键词: 核电设备;供应商;评价体系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equipment;supplier;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015—03

0 引言

随着核电产业的发展以及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供应商加入到核电设备的供应行列。目前,参与中广核集团核电项目设备供应的国内外供应商已达500多家。但众多供应商在项目管理能力和经验、核电设备设计及制造标准规范、核电设备制造质量保证体系、核安全意识和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这对所供设备的质量和进度产生了潜在风险。

核安全是和平利用核能的生命线,而设备质量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根本保证,供货进度是核电站建设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为确保核电项目建设按计划安全、高效的推进,为安全运行提供坚实基础,有必要在对核电设备供应合同采取“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合同执行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体系,以开展针对供应商的合同执行业绩的评价,使其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合同执行能力,开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1 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的准备工作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在核电设备供应合同管理中实行项目经理制度,以项目经理为首建立合同执行团队,同时包括商务管理人员、质量监督控制人员、质量体系监督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等。在供应商评价体系建立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项工作:

1.1 制定合同执行进度控制计划 在公司自主开发的设备供应合同管理“进度测量系统”中,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制定针对合同执行全过程的合同执行进度控制计划,设置各环节的关键和重要的进度控制点,并根据各进度控制点对合同执行总体进度的影响确定控制点的权重因子。这些控制点将作为进度控制和对供应商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

1.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制定对合同执行全过程中各环节重要和关键控制点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检查和监督计划、质量控制标准、检验标准、试验标准、验收标准等。

2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核电设备合同执行的特点和实践经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部分。

2.1 客观评价指标 客观评价以设备供应商执行“合同执行进度控制计划”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取在评价周期内的进度控制点为评价对象,对选取的控制点的完成情况逐一进行评分,评分方法如下:

以被选取控制点的“理论延误”量为基础,结合供应商在该控制点计划执行过程中应承担的延误责任和该控制点的权重因子,计算该控制点的评价得分[1][2]。

2.1.1 计算延误时间 首先,计算理论延误,即

理论延误=监控点实际完成时间—监控点计划完成时间(按天计算)。当该监控点没有实际完成时间时,以预计完成时间作为实际完成时间进行计算。

其次,确定延误责任系数。

延误责任系数是指供应商在该监控点延误上应负责任的比例,在0—1之间选取。

最后,计算延误时间,即

延误=理论延误×延误责任系数。

2.1.2 确定进度得分系数 根据延误设置进度得分系数,具体规则如表1所示。

2.1.3 计算监控点得分 单个监控点的得分计算如下:

监控点得分=(50×阶段权重×过程权重×设备权重×监控点计算权重×进度得分系数)÷0.75;

第3篇

公司业务流程层面和信息技术整体控制使用控制矩阵展示,业务流程层面控制,包括涉及生产线条、市场线条和管理线条等的采购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资产管理、销售管理、预算管理、会计与财务报告管理、资金管理、关联方交易管理、税务管理、合同管理、业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技术整体控制,包括对程序和数据的访问、程序变更管理、程序开发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等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2006年,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重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投资回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2010年,财务部等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标志着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将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减少商业欺诈风险。

为持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河南移动每年均开展内控流程和控制点的优化更新工作,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手册。公司持续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外部监管要求,结合电信通信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优化修订了部分内控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和《内部控制矩阵》,更好的指导、规范和完善公司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河南移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总体目标以风险为导向,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公司的合法合规运营,促进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持续提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目标: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合理保证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确保有关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公司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应符合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财务部作为内部控制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组织协调,牵头开展研究制订内部控制规划策略、管理制度和政策办法并组织实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维护和更新内部控制手册和矩阵;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对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执行有效性的测试和评价工作;公司各业务部门和地市分公司负责牵头开展本专业领域内的内部控制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和政策办法,负责内控相关要求在本专业领域的落地实施,确保相关内控要求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

河南移动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针对不同情况,将合理运用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务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梳理确定的内部控制流程,明确流程涉及的业务范围、可能导致的风险、流程描述和关键控制点,以及有关的业务制度索引等。对于设立的关键控制点,明确控制点的适用范围、控制目标、控制频率、控制方式、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穿行测试资料等关键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内部控制要求与信息化规划、建设的融合对接,将业务流程和控制措施固化嵌入信息系统中,减少内部控制执行中的人为因素,提高内部控制措施的系统控制水平。河南移动不断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宣传,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符合的诚信、合规的企业文化,培养全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增强员工的风险责任感,以保障内部控制各项目标的实现。总之,通过多年的内控体系建设,河南移动已初步形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高质量的内控体系,对于提升河南移动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松凯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漯河分公司

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化

目前,随着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断扩大。公司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真正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到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公司按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子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强化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从业务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出发,在公司比较成熟、高效、透明的业务率先开展电子化应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深化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电子化应用进程。

本文着重从内控信息化、成果利用等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内控信息化工作。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工作原理就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尽量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公司内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上级部署,经过多次调研和沟通,提出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规范透明、工作可控、业务留痕。

二、确定内控信息化工作重点,逐步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

公司根据经营规模和管控模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通过建立专项业务控制的工作办理模块,实现业务流程自动提示、自动流转,实现工作内容与内控要求的全面融合,确保权责分明、工作受控,责任落实到位。目前,公司在合同管理系统、存货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管理系统、生产精细化管理系统等领域开展信息化应用,通过程序控制、细化相关控制环节和要点。

1.在“合同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通过对公司合同管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积极推进合同管理电子化应用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 号――合同管理”的有关要求,公司对合同管理中涉及物资采购类的合同率先开展电子化应用,把实施信息化管理作为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通过对采购类合同的合同文本、合同条款等内容进行固化,并对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合同审核、合同审批权限等具体环节进行电子化控制,从而达到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和作用。

2.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通过对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添加相应的、必要的管控模块,持续提高信息系统在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管理中的利用效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 号――资产管理”的有关要求,公司在存货管理中开始逐步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果,由于公司以前缺少对于存货库存账龄进行有效分析的管理,缺乏自主性分析等判定程序,主要因为公司财务系统无法直接取得存货的账龄信息,不能实现对存货账龄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缺少对账龄较长或残次冷背等存货的定期报告制度,公司统计存货账龄主要通过手工进行,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编制出的存货账龄分析表也不够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存货跌价的判断。目前,公司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运行出存货的账龄,重点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效果,持续改善用友系统功能,添加相应账龄分析模块,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出存货的账龄信息,保证了存货账龄分析更加准确,同时,建立定期统计分析制度,对存货的跌价风险提供准确分析判断依据,确保长期呆滞存货得到逐步有效处理。

3.在办公系统信息化工作中,通过对公司内部信息网及OA系统功能深入进行开发,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的有关要求,公司积极建设内部信息网,提高各业务系统工作效率。以前,由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孤立,沟通、查询困难,工作效率低,且各业务系统精益管理的成果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进行固化和持续改善。为了便于沟通、查询信息、应用系统集成以及固化精益管理成果,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公司以组织框架和职能系统为主线,设计开发内部信息网站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充分共享,提高了公司各业务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OA系统已实施发文管理、收文管理、通知通告、办公信息、宣传报道五个模块,实现了文件、通知的起草、审核、签发、传阅等流程的无纸化和规范化。

以上是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控的具体实例,下一步公司将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规划、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情况、机构职能调整情况,以及关键业务风险控制点出现新变化的情况等,逐步扩大信息化综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运行,最终实现内部控制关键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全覆盖。通过持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不断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更加良好、有效,更好地为增加组织价值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务标准化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50-01

一、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缺少执行及考核标准的约束。

2.缺少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必要的领导机构,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对工程已完工工作量进行评估。

3.财务部门没有介入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对具体工程造价的构成不了解,使得工程财务控制被动、滞后。

4.工程项目在合同管理方面,还有待规范。有关合同缺少必要的约定事项,如日后出现纠纷埋下隐患。

5.工程物资招标、价款支付、质保金的留取以及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管理缺少规范的流程。

6.工程结算、决算资料移交不及时,不全面,对财务编制财务决算,移交资产管理,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均带来困难,同时也不利于资料档案的归档。

7.完工工程缺少评估机制,不利于工程项目经济指标的考核及对工程概算偏差的校正。

二、解决措施

以上问题在中小施工企业中带有普遍性,较为突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顽症之所在。对于规模较小的施工企业,由于业务简单,收支不多,企业负责人有能力兼顾业务和管理。虽然没有建立明文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其日常收支审批手续、业务开展的流程很严格很明确,能够做到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可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对于处于高速发展期和扩张型的施工企业,以上问题更加严重和紧迫,而归结起来还是管理意识淡薄。唯有科学管理,才是企业稳定发展、长盛不衰的法宝。没有业务何来企业,没有管理何来效益,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明确市场定位,把业务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必须强化内部管理,理顺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经营与管理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到位,会给业务经营推波助澜,使业务经营顺风顺水;管理欠缺,会从各方面影响业务经营,造成业务萎缩。

施工企业管理控制点很多,涉及到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而真正能够把施工过程、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控制点串联起来,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以资金为导线的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就像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对工程的施工过程、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起到监管控制的作用。针对施工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弱点,设计财务流程,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审批权限,实行财务标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与业务经营有序衔接,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各级领导权限分明、分工负责,从而消除施工企业管理障碍,形成企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理想局面。通过财务标准化,可以解决施工企业管理瓶颈问题,可以理顺业务流程,减少漏洞,消除隐患;可以通过岗位设置精简人员,做到人尽其才;可以明确权责划分,做到合理收放;可以将高层领导从纷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谋大计;可以通过会计标准化设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经济核算。

三、财务标准化系统模块

财务标准化系统,一般包括5个系统模块。

1.财务流程模块。财务流程必须结合各工程项目部门业务流程制定,首先根据各预算单位或者部门的业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并绘制业务流程图,流程图中注明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并重点关注财务收支的手续,明确财务收支的责任人,签字审批程序,并设计标准统一的单据及传递程序。

2.岗位设置与权限划分模块。岗位描述的范围包括财务部全部工作岗位,如财务总监岗位、财务经理岗位、财务主管岗位、主管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分户会计岗位等。该模块应根据财务流程的描述,设置财务岗位,并进行权限划分,应特别关注关键控制点、单据传递和审批手续。

3.财务信息标准化模块。财务信息标准化在公司中的实施包括如下步骤:标准设计、具体执行、控制与监督。标准设计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化设计、企业会计流程和账务处理标准化设计、数据分类汇总的标准化设计,这三个部分分别从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反映等方面对信息进行控制,形成企业的财务信息规范。

4.财务预算模块。财务预算具体包括现金预算,施工成本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利润分配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内容。要实现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的目的,必须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

5.考核与奖惩模块。考核主要关注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利用两个方面。财务监督方面的考核,包括费用报销,提请收款,对账及时准确,差错舞弊方面等,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监督管理方面,同样可以考核;财务信息的利用,包括对内部控制方面的反馈意见,对筹资、投资等方面决策提供的信息资料等。

四、结语

施工企业通过财务标准化,可以强化内部控制,优化财务环境,理顺财务流程,规范和细化财务手续,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实行财务标准化,要求施工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以财务为中心,强调各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财务流程设计,通过财务标准化,使各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各级领导能够清晰地了解本部门的经营业务活动与财务流程,准确把握本部门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手续透明,职责明确,权利适当。财务标准化的目标是解决企业管理瓶颈问题,既要提高管理效率,又要获得管理效益。

施工企业财务标准化也有一些弊端。规范的制定使执行人员处理问题比较机械,过于依赖制度,缺乏创新与活力,与各工程项目部门的沟通管理也需要加强。即使企业已经实现恰当的财务标准化,也并不代表反映的信息就一定是有效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通道,使标准不断地根据经营变化调整,一个原本有效的财务标准就会渐渐失效,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现代市场灵活多变,新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方式不断涌现,更优化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必然导致以往设计的标准不适合新的财务要求,所以施工企业财务标准化进程是永远没有终点的。

第6篇

制度管理是现代管理最主要的特色,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确立财务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确定又是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实现。一方面,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既能够使得财务制度满足施工的发展需要,将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灵活性与原则性做到统一;另一方面,能够让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解决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存在制度缺陷问题。

2.注重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注重技能培训。①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要实在具体,培训人员要按时到场、培训时间要落实到位,通过培训来让施工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上一个档次;②培训应该具有广泛性。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安排,要兼顾财务成本管理的各种知识,要让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尽量多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成为“多技型”、“复合型”的人才;③细化人员培训计划。施工企业应该结合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晋升计划、再教育计划、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培训计划等。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安排员工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班,也要邀请专家学者到单位、到岗位上对财务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④还应该为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价考核机制。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都没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而定量评估却能够大幅度提高考核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便于对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定量评估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该详细说明每个岗位的具体内容,包括工作评价、岗位条件、工作职责等;第二,量化考核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廉、绩、勤、能、德”;第三,详细分解“廉、绩、勤、能、德”,将分解项目制定为相应的评价标准;第四,根据财务成本管理人员不同的行政职务来制定相应的分值标准,即按照普通员工、一般干部、中层干部、主要领导来设定标准分值,总分为100分。对于那些评价考核长期低于60分的财务成本管理人员,应该找其谈话,要求其整改,若还是屡教不改,则应该予以待岗、淘汰,扣发绩效。这种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工作人员的绩效,优化配置岗位人员。

3.建立规范有效的财务成本稽核工作规范

施工企业在制定财务成本稽核工作规范时务必要参考企业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以此来达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效果。例如施工企业的采购流程可以分为12个环节,分别为: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对供应商进行考核、选择;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批与编制;签订与执行采购合同;控制采购价格;保险与运输;货款支付与核算;检验入库;考核等。在稽核采购流程时,可以重点稽核质量检验单、采购合同的签字是否有效、是否有预算、采购流程是否合规、是否按企业的正常程序来对采购价格进行确定、采购过程是否实现了职责的分离、等,具体可独立妥善保管每笔业务的报告单,以备检查。

4.实现内控与财务稽核有机结合

第一,建立财务稽核工作网络。施工企业应该设置一级总稽核岗,而各二级院系及下属部门应该设立二级稽核岗,直接受到一级总稽核岗的管理,要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来对各二级单位的业务流程控制点进行追溯检查,及时发现效益流失环节及问题,确保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二级稽核岗应该定期向一级总稽核岗报告稽核工作,以此来保证上下级单位之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对于性质特殊、金额较大的重大业务要写明风险点、稽核内容、存在问题、是否符合稽核规范、解决方法建议等。一旦稽核人员发现有舍近求远采购、采购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应该及时向施工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而总稽核岗除了定期向施工企业领导班子编制财务稽核内部控制报告外,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这样就能够保证日常工作与稽核工作紧密相关,增强事前事中控制、加强信息流通。第二,专项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要定期安排财务稽核人员来对某个流程进行专项检查,尤其是要对销售、采购、资本支出、货币资金等重点环节加强互查、自查工作,对风险的评估要格外重视,财务稽核结果要与施工企业绩效考核奖惩挂钩。第三,设计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予以确定,找出关键控制点来设计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必要时还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帮助制定。把好项目支出关,将项目支出细化到每一个项目,在保运转、保稳定的原则下取消了以前年度部分成效不明显的项目,并将项目资金分类管理,分级审批,以确保财政资金落到实处。

5.加强合同管理,合理索赔

随着施工企业应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法越来越多,施工企业要认真做好签证,重新审核、计算工程量,但是目前来看,薄弱之处主要在合理索赔和施工合同管理。目前很多施工建设项目都采用固定价合同,而固定价合同只能增减设计变更,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合理索赔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合同管理施工合同。在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都必须遵循施工合同的条款,这是最终确定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保证,也是施工双方所要遵循的经济文件、技术文件、法律文件。由于建设施工的合同内容多、合同执行期长、投资巨大。所以,施工合同中除了有造价、质量、工期、工作范围等一般条款外,还应该要涉及到专利、文物、税收、保险等内容。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务必要对每一条款内容都进行仔细斟酌、全面考虑,不然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施工企业出现巨大损失。同时,一旦签订合同之后,施工企业就必须全面履行合同,按期按质竣工,以此来赢得良好的信誉,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第二,索赔。施工企业经常都会遇到拖欠工程款、故意刁钻的业主,对于这种情况,施工企业要对与施工索赔有关的资料和依据(如双方来往函件、隐蔽记录、施工合同、设计变更、施工图纸、图纸会审、招标文件等)进行整理、收集,要有理有据地向业主提出索赔要求,以书面形式将施工索赔通知给业主,施工索赔的过程中,要找准索赔依据和索赔事实,同时编制出有说服力的索赔报告。索赔报告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语言要婉转恰当,数据要准确无误,索赔要求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索赔要求。

6.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内控制度 建议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成功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经验表明,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况

建筑施工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有明显的特点:首先,生产周期长、非重复性、分散性强。建筑产品工序复杂、体积庞大,一般须经跨年度完成,且均是一次性、非重复生产;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在不同地区,分散性强。其次,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只能是露天作业,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大。再次,管理难度大。建筑施工涉及的协作关系众多,需要与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协作配合,项目的不同阶段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结构等原因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难度大。

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控制度的实施也极大地改进了企业内部监督及稽核,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是,内控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跟不上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首先,对内控制度贯彻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建立内控制度不够重视,部分企业没有建立或者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其次,内控组织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对于日益集团化、规模化的建筑企业,从集团公司、子公司、到每个施工项目单位,均应设置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再次,风险评估控制不足,抗风险能力低。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已成为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竞争激烈,施工企业在公路、市政建设招投标中存在恶性竞争,加之内控不健全,增大了项目风险。

二、内控制度建设对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1、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益目标。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各部门紧密配合,发挥企业整体优势。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审批制度、核算流程等,对各部门进行综合监督和考核,实行奖惩分明的政策制度,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企业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及经营活动中,对各类风险必须进行预防和控制,尤其应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规避各类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通过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对风险进行评估、规避及控制,强化员工内控意识,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防范的积极性,进而共同参与到风险防范控制工作之中,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3、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奠基,其设计应充分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高度制定相关内控制度,通过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建筑施工企业内控的关键控制点

1、资金和收入管理控制。资金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基础,企业有必要根据资金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于:企业管理层应对相关人员授予相应的资金结算权限,大额或特殊的资金收支应经主管人员专门批示;每一项资金收支业务都必须取得或自制原始凭证并经经办人员签章、业务负责人及会计主管人员审核,确保资金安全。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周期长,给企业收入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收入管理时应注意:在承揽施工项目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在对业主的信誉、项目设计审查和规划审批等情况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承揽或放弃项目;在投标管理及合同管理方面,保管资质证书和印章的人员、保管合同印章的人员均应与投标人员的职责分离,做到投标申请、印章及证书使用之间相互监督,互相牵制;在合同签署前还应经过内部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把关,保障企业利益。

2、结算及变更索赔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结算既包括与业主的结算,也包括与分包商、供应商的结算,在结算控制中应注意:结算应由专人负责,并与现场施工人员职责相分离;结算人员应收集包括合同、图纸、价格信息、变更等在内的齐备的资料,并理解透彻合同、图纸中的相关规定;准确计量工程量,保证结算金额准确真实。

在施工过程中若业主变更设计,技术人员应及时将变更通知合同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结算部门,现场施工部门则应按照变更后的设计施工;若施工过程中出现业主原因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形成索赔资料,提出索赔要求。

3、采购和生产控制。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包括:采购前,物资采购应由业务人员提出申请,经审批部门批准,形成采购计划;采购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特别是采购重要物资,如三大材、外墙面砖等材料时,应在质量人员、技术人员和采购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材料验收时应经质检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同时验收合格后才能入库;入库之后,财务部门检查采购计划、入库单和发票等资料后,经主管人员批准才能按合同规定付款;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对材料采购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施工环节应注意的关键内部控制点:施工前须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执行,生产人员需按生产量计划领用材料,并将工程量与材料使用量核对,防止超限额使用材料;定期盘点材料,编制月、季及年度剩余材料盘点表;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剩余材料并上报企业;加强对机具使用的监管,防止私自外借;对工程进度监控,尽可能按照计划进度进行施工,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修改施工计划。

4、分包商控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某些分项工程需由分包商完成,随着建筑业发展,分包商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分项工程建设中。建筑施工企业对分包商的管理应注意:在分析自身力量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劳务分包;选择分包商时应考察分包商的资质、技术能力、设备、资金、信誉等情况,并经主管人员审批后才能确定分包商。

5、成本费用控制。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贯穿于从投标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中。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源头是投标阶段,通过事前目标成本的预测控制,在成本期望值基础上考虑适当利润来编制具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施工准备阶段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目标责任成本分解,按工序标准成本方法制定事中目标成本计划;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最适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时修正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并按工序标准成本来分解目标计划成本,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班组,尽可能地降低材料消耗和人工消耗;结算阶段,工程造价人员根据施工图纸、签证费用、中标价格、索赔费用等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对比,对项目经理部及班组进行考核,实行分明的奖惩制度。

6、安全质量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控制应注意: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并结合各个项目的生产周期、地理条件等特点,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质量和安全规章制度以及严格的奖惩制度。将安全目标与要求及奖惩制度下发到每个工地,企业派驻现场的人员定期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并督促工地施工员进行整改。同时,企业还应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安全大检查,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并要求工地限期整改和反馈。对于存在隐患的工程,企业对整改情况进行现场跟踪检查,对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的工程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的建议

1、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组织结构。董事会在建筑施工企业内控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在董事会下设立财务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以及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等可以提高董事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进而促进内控制度在企业中的积极推进。其次,加强对职工教育,树立内控意识。在目标确定、机构设置、制度制定时应考虑员工意愿,通过与员工沟通,制定既有利于企业又具有群众基础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制定后,企业应大力宣传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的教育,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共同积极遵守内控制度的各项要求,从而使内控制度切实在企业中贯彻执行。

2、设计合理的内控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分析内控关键控制点的基础上,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当的内控制度,尤其应注意项目进度及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内部财务控制等方面。首先,制定项目进度及质量控制。根据施工要求制定项目整体进度计划,在各环节严格执行,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查明原因、解决问题,保证项目进度的可控性;企业应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并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成本。其次,加强项目安全管理。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应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制定完善的安全控制制度,确保项目施工安全,促进项目顺利推进。再次,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合同管理、索赔管理、严格控制垫资的金额及期限,禁止施工项目自行举债等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预算方案、监督预算执行。

3、加强岗位设置和人员管控,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在岗位设置中应建立和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如采购与审批人员、结算与施工人员、财产保管与财务记录人员等应相互分离,互相监督与制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及专业素质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修养。

4、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充分考虑员工需求,使员工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建筑施工行业具有高度分散的特征,工程项目难以进行集中,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项目集中管理,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进行独立审计,对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内部审计的同时可以引入专业机构进行外部审计,内外部审计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6、强化风险意识。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的状况,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客观预测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降低措施。

7、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有效监督,以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项目完工后,有关的项目检查、监督部门应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对项目责任制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 谢广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4).

第8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流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1 前言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业主委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投资,帮助建设部门纠正偏差,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维护合法权益,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投资规模,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保障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跟踪审计立足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它一改过去工程由竣工后集中一次结算审计的传统模式,是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它在优化投资决策、规范建设行为、促进项目管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种动态的管理,由过去定期、不定期的审计发展到驻场实时审计,这种“贴身”的审计模式使审计监督覆盖了从项目立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设备材料的采购、隐蔽工程等,直到工程最后竣工决算和资金收支的全过程。它把建设工程审计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审计人员参与各个环节,全过程进行深入了解。项目建设中设专职审计人员驻扎现场,对隐蔽工程、现场变更、签证进行详尽把握,避免结算时产生矛盾,减少审计风险,从源头上控制工程投资。[1]

3 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某建设单位为实施其扩建工程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下设规划设计部、工程部、监审部、财务部等保障机构,其职责分别为:规划设计部负责设计管理和设计联系;工程部负责工程招投标准备工作和施工现场管理;监审部负责监督管理基本建设程序、党风廉政建设和投资效益;财务部负责资金筹措和会计核算。项目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部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设计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工程部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负责编制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监审部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负责跟踪审计,要求驻扎现场的专职审计人员按月提供审计报告。为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促使工期、质量、功能和投资的最佳化,该建设指挥部制定了跟踪审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

3.1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流程图(如图1)

图1跟踪审计的流程图

3.2跟踪审计在几个关键控制点的介入流程

根据图1跟踪审计工作流程,该建设指挥部选取了工程变更、支付工程进度款、工程索赔三项作为关键控制点。

3.2.1 工程变更时跟踪审计介入流程

工程变更是造价变化的主要根源,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实质影响工程造价的阶段,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而项目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据统计,在项目决策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但是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不因为设计阶段的结束而结束,施工阶段的工程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更大。为了在施工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工程设计变更,该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如下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及其造价变动审核流程(如图2)。

图2 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及其造价变动审核流程

3.2.2 支付工程进度款时跟踪审计介入流程

为保障建设单位合理安全支付工程进度款,现场专职跟踪审计人员应做好基础工程、隐蔽工程的现场记录,参与验收,做到由建设单位、审计、施工、监理四方会审会签后才能加以封闭,使工程成本更加切合实际。根据合同当建设单位支付工程进度款项时,跟踪审计介入流程如图3。

图3 工程进度款审核流程

3.2.3 工程索赔审核流程

工程索赔是指建设项目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要求的行为。工程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实质是建设单位、承建单位之间一项正常的、大量发生而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行为。工程索赔审核是涉及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要从三个层面审核,并结合运用反索赔准确把握审核工程索赔。所谓三个层面,即法律、法规层面;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约定层面;工程量、价层面。工程索赔审核必须建立在以上三个层次上展开工程索赔的审核认定,具体流程如图4。

图4 工程索赔审核流程

4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32-02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主要控制环节无相关的制度。有的企业未设财会部门的稽核岗位,有的内部稽核不规范,未形成制度,执行财会电算化的项目,未制定严格的制单、审核、记账岗位及权限控制制度,上机操作密码也未实行保密制度;对工程的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控制,虽然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无相关的过程控制规定;对外分包工程款的结算无详细的结算控制程序,结算随意性大,有些工程款的结算原始资料无现场工程师的签字;租赁设备、采购材料无合同,或合同中材料单价不明确,无质量要求,设备进场后发现所供设备与要求不符、补签合同等,这些都反映出制度不健全,程序管理设计滞后,内部控制无力,影响了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尚需加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工作质量,以及领导对审计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各单位的发挥程度也不同:有的单位对审计意见能认真对待,对提出问题积极整改;有的单位审计意见书迟迟不能下发,有的意见书下发后合理的建议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有些单位对审计意见重视不够,所提问题连年得不到解决,这些都影响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有效作用。

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方面的欠缺。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甚至把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有的项目出现由于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而造成人为失误;有的项目虽有一些规章制度,但流于形式,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如财务付款方面手续不健全,未按照合同规定付款,合同规定无工程预付款,实际却因各种原因支付一定的预付款,甚至形成超进度预付款;设备租赁业务未按照制度贯彻内部牵制原则;合同的签订、执行以及付款手续的办理全部由一人完成。制度执行不力,还表现在制度是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装订成册和制度上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1.明确分包工程结算、机械租赁租金结算等业务的程序。分包工程结算应制定详细的程序,并体现部门之间牵制、人员职责分工明确,保证结算工作顺利进行。如分包工程的结算应由现场工程师、工程合同部、财务部、总工、项目经理等层层审核,保证部门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并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执行;机械设备租金的结算,应体现进场有合同、设备运行有记录、结算时附使用记录、发票注明结算期。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应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还应制定工程施工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控制规定,以此保证工程质量。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比如采购业务,首先建立相关的采购流程,规定采购的主要环节:从市场采集价格、通过会议货比三家定价几家投标单位、邀请投标单位投标、签订相关的购买合同,由采购人员根据计划负责采购、验收人员过磅验收材料,再由材料会计开据材料验收入库单,材料主管审核材料质量、项目经理审核签字,财务会计负责审核发票,出纳报销付款。整个采购流程中,应体现采购有计划、验收严把关、付款程序完善、不相容的职责分离内部控制体系。

3.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计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规定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根据个人权限设置密码,健全凭证输入、审核及记账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按照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运行。(下转103页)

(上接32页)

4.加强内部稽核制度,确定关键控制点,并针对关键控制点设计和执行各种制度、程序。如对工程的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制定的控制规定,应体现质量有目标、资源配置有要求、人员职责明确、检验实验有记录,以此来保证工程的质量。设立材料稽核员,不定期对材料的价格、质量进行抽查,并对合同的签订、执行进行稽核;成立质检部,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尽最大努力做到将事情一次做好,不返工,不浪费,走低成本高效益之路。

5.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检查。分包工程结算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因为分包结算成本占项目成本的比例较大,从分包合同的签订、现场工程师计算工程量、工程合同部门对工程量进行复核、并根据合同单价开出结算单、财务部根据合同单价进行复核并扣回材料调拨款、项目经理最后审核签字,整个结算过程都应体现后一个人能自动检查前一个人的工作,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层层把关,将结算整个过程控制做好,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