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员工管理原则

时间:2023-06-07 16:19:18

导语:在员工管理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员工管理原则

第1篇

1.1城市环境的恶劣

城市园林建设的好坏以否是城市明信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已经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城市的环境质量也严重下降,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投资。因此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是必要的。

1.2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美化环境

城市的污染日益加剧。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工厂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加重、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经影响了市容市貌,城市园林建设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有利于改善市容市貌。

1.3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人类健康

园林建设有利于改善环境,使得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且各种花材和艺术造型有利于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降低生活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的园林建设使得城市的绿化做到合理的布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同时生态环境的和谐美丽,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保证精力的充沛,也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文明进步。

二、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

2.1因地制宜

要求明确在明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在规模上的要求、充分调查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技术条件水平、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根据用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具体如下:(1)要考虑的是植被的选择,如何选择达到最优,因地制宜,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生态习性,根据具体的环境区域来选择最适合的植被。比如街道周围的绿地建设,它要求植被具有吸尘、隔音、美化作用,因此可以选择对水、土、肥要求不高、易于修剪、并且抗性强、的树种。综合性公园则可以建立具有很多枝干,高大密集、能够庇荫的乔木以及可以休息的灌木或者草坪。工厂周围可以进行防护,美化环境。可以进行多元化的植被建设来进行合理的配置。(2)根据当地的城市风格建设,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是融合在一体的,不能与城市建设显得格格不入,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整体风格相联系。(3)根据当地人们的习惯进行建设,包括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对户外活动的要求,选择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适合当地人们的风格进行城市园林建设。五是考虑到当地的空间时间限制,根据空间的大小,选择树木的种类多少,以及植被的组合美化和组织空间,协调城市建设,不影响正常的城市建设。

2.2讲求统一

进行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需要做好规划建设,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城市园林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栽种植被、或者说着进行开湖建设,而是应该应该遵循美的规律,讲求规划的统一,将园林建设放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建设设计之前,准确掌握各种学科知识,建设的时候综合运用美学、美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到科学建设规划,同时做到艺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艺术性就是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观赏活动需求的同时达到美的效果,发展性就是在园林建设中能够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或者提升人们的美学意识。只有做好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进行园林设计。

2.3天人合一,和谐建设

城市园林建设最好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偏向自然的和谐,原始生态环境是最美的,要求在计划设计城市园林建设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进行生态建设,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把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中,同时也要求园林绿地建设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总体上做到协调和谐,在做到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要体现不同的风格的同时也做到和谐配置。比如公园的、风景点的建设做到美观、色彩丰富。寺院或者古迹周围做到庄严、肃穆。植物的种植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形、色、味、声的和谐等等,体现不同且和谐的风格。

2.4经济实用

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的选择、施工成本等方面的同时,做到事半功倍。具体如下:(1)具体运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价格较低、独具特色并且适用性强,易于种植,可以进行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建设费用。(2)进行经济树种的种植,可以种植一些经济树种,比如柿子树、银杏、核桃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地面挖掘。也可以依附于城市的建筑进行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的投入。

三、施工管理要求

3.1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园林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工程范围内的工作,具体如下:(1)熟悉设计的图纸,按照要求设计,并且检查设计的图纸是否齐全、完整,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还有进行现场的勘察,勘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施工现场的交通,是否有利于大型车辆的运行,是否妨碍了当地的交通安全。施工现场的地形是否符合建设要求,是否需要开挖,或者周围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等等。施工现场的水电方面是否能够保证供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资源方面的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2)绿化问题,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绿化,并且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做到有效地结合。并且了解勘察当地绿化的适合时间,种植适合的植物。(3)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对施工地区的垃圾、废弃物进行清除,并且铺设好相应的管道。

3.2有效地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部署

人员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施工组织,其中包括人员众多,比如说设计师、项目经理、技术质检、材料供应商、运输维修人员等等,合理分配工作,确定哪些人负责前期准备工作,那些人负责绿化装饰工作,哪些人负责植物的栽种工作,还有养护工作等等,保证施工队伍能够有效的进行工作,保证人员的充足,并且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等等。并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标准,充分了解设计图纸以便顺利进行施工。

3.3做好材料准备

在城市园林建设这一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充分的材料准备,包括基本的大型机械,还有中小型机械的引进等等,并且确保好完好率和出勤率,注重维修和包养,还有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比如树种的选择,保证种类、数量的充足。

3.4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第2篇

摘要:行革的理论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新贵无疑是“新公共管理”,相比教而言,它摒弃了传统政治理论的观察视角,而是从市场和经济学的角度重塑了许多行政的理念和价值,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发展架构。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导“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的观点在我们的服务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视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公共行政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performance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一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第五,在看待文官与政务官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包括高级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特别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事实上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在现实中也根本行不通,因为国会、总统等政治机构及政务官对于政策问题往往只是提出原则性目标,而具体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机构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实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即政治决策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文官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当文官对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虑甚至不满时,他们甚至会蓄意阻挠执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拥有的五大优势决定了文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政务官的决策,一是任期优势,事务有的任期长,而政务官随政府更换任期短(美国政务官平均任期仅22个月)。二是专业知识优势,这是事务官长期在一个部门任职而政务官调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三是信息优势。送达政务官的信息由事务官筛选加工,而筛选加工信息大有文章可做。四是时间优势。事务官主要精力放在部内工作上,而政务官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议会质询、内阁会议、联系选民等事务上。五是人数规模优势,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比例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若硬性规定文官的政治中立,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它只会使文官失去政治敏感性和对公众要求的响应力,只有正视行政机构和文官的政治功能,才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即除了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善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公共服务理论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卢梭、霍不斯至马克思,他们对于政府的产生与性质的论述有根本的差异,但是在政府为人而产生和存在这点是共同的。柏拉图将政府的产生和存在当作一种正义或者一种“善的实现”,是人类自觉地通过政府这种组织实践达至幸福的途径,人们“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就叫它做城邦。”亚里士多德进而指“出城邦是一个至高而广阔的社会团体,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发展到卢梭时,他提出政府是一种公意。有人们各自让渡一部分权利所订立的契约,本质也是为人民所拥有,为人的目的服务的。霍布斯把政府的本质定义为:“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他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而与上述不同的是,马克思对政府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历史的划分,发现两种不同性质的政府:私有制度下的政府和公有制度下的政府,后者是政府和人民的价值高度同一的政府,实现人与人的本质的完全同一。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新理论。丹哈特夫妇提供了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比较的一个代表性范式,他们提出了对服务行政有相当指导意义的七个方面:(1)服务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6)重视人而不止是生产率;(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夏书章先生对此有这样的评价,“在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现新公共服务运动,并非偶然,故不论它们之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内容上的分歧和争议如何。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视,即强调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体现在:①新公共服务呼吁维护公共利益,“当公民能够根据公共利益去行动时,社会的广泛利益才能从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脱离出来,并转变成一种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会奉献的过程最终使个人变得完整”,这种观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个人自利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论。②新公共服务强调尊重公民权利。新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坚持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不同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新公共服务倡导者相信公共组织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③新公共服务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务看到当今政治生活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更多的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新公共服务认为行政人员应该意识到,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作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企业家,他们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将越来越多地扮演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角色。

4启示

第一,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如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第3篇

关键词:员工责任;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优秀的企业走出国门,树立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我国企业就已经国际化了。回顾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发现,企业不仅业务上要实现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人力资源素质的全球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优秀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如何去获取他们、激励与发展他们成为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拥有优秀的员工,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不断培养出优秀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劳动合同对于双方是一种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责任是指用人单位应该为员工提供工作岗位,支付符合员工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标准的报酬,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不满和要求;与员工有冲突时应相互信任、协商解决;保护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对员工责任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还亟待完善,下面就几个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1.一些企业存在着不同的雇佣员工制度

劳动合同是保障员工权益的法律武器,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有些企业对一些临时性和季节性岗位,或者艰苦岗位所使用的是一些劳务派遣的员工,这些企业与正式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劳务派遣的员工则没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有些甚至与劳务派遣的机构也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容易产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可见,当前一些企业存在着正式员工和劳务用工两种不同的用工制度。

2.员工工资及福利的差别

在这种不同的用工制度下,必然会导致员工之间的工资和福利差距的问题。有的正式员工虽然钱拿了不少,但对这份工作满意度却并不高,导致这些员工没有责任感和压力感,对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差别待遇,劳务员工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满情绪和不公正待遇感,从而影响劳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进而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作用。

3.忽视员工的健康安全

职业病、工伤已成为对员工伤害最大的健康安全问题,有些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专人来负责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生产,甚至连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不给员工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在职业病问题上,有些企业剥夺了员工的知情权,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企业并没有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和产生的后果告知员工,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从不组织相关员工进行体检,有些检查了,但对一些检测不符合健康标准的员工没有进行跟踪处理,或者调离原工作岗位,或给该员工另行安排适当的工作,在员工换岗或离职时,也不告知员工该职业给员工带来的危害,对员工今后不适宜从事某些工作没有给予任何建议。

4.缺乏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机制

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优秀员工的获得无疑有两个途径,一是将更有能力的员工引入企业,二是提高企业当前员工的个人能力。企业应该以最少的培训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以员工胜任能力的提升作为培训的要求,应该对员工承担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力进行培养,不仅提高个体的胜任力水平,同时提高企业整体的胜任力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责任改善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逐步改变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需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留住员工,发挥员工的潜能,就必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正式工和劳务用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机制下,必然会导致员工在报酬方面的不同,如薪水福利、养老保险、公积金缴纳等。特别是当两种类型的员工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公正的待遇感尤其显得突出,从而达不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随着我国劳动用工法律的不断完善,对劳务派遣的管理将会越来越规范化,作为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淘汰表现不好的正式员工,对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工可转为正式员工或晋升,从而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让员工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开发,促进企业的发展。

2.进一步加强劳动安全生产

有些企业为了求生存、发展,为了完成目标,他们超时间、超负荷、超强度地工作,员工容易身心疲惫,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作为企业应该减轻相关岗位的工作负荷,让员工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企业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减少劳动保护用品的投入,剥夺员工的知情权,以致一些员工在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企业应该设立相关的劳动安全部门,让专人负责劳动安全生产,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劳动安全生产培训,让员工从观念上确实意识到安全生产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劳动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注重人力资本的权利和地位激励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除了物质上的需求,还有对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作为企业的核心人才,这类员工对权利和地位的追求甚至超过经济层面。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这类员工的激励。企业应该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晋升通道,让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得到最好的结合。这样员工会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

4.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情感管理机制

了解员工的思想、不满和要求;与员工有冲突时应相互信任、协商解决,这就要求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能有效降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恶性冲突,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则是达到这种和谐关系的重要标志。当员工的心理契约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当这种不满日益增加时,员工就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员工会认为企业“破坏”了双方的心理契约。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情感管理机制,在员工和企业间形成良性的双方心理契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获取人才、留住人才、激励和发展人才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责任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2,262-305.

第4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keep the goo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order,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principl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nly continuously optimize sit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reate the most benefit of project.

Keywords: construction; field management;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管理的含义及加强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从现场开工到工程的竣工、验收交付。在这个阶段,工程施工单位、供应商、项目管理(咨询、监理)公司及设计单位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并通力合作,按照实施计划将项目的设计经施工一步步形成符合要求的工程。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对人员、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对项目质量及进度的控制,以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以尽可能快的进度,尽可能低的费用(成本或投资)圆满地完成项目施工任务。它是项目管理最为活跃的阶段,资源的投入量最大,管理的难度也最大、最复杂。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管理的最重要内容。现场管理水平优化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成本、质量和进度),科学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对提高施工项目劳动生产率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控制得当,和谐有序的施工现场将会极大限度地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因此,在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最终完美协调成本、质量、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创造项目的最大效益。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三、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二是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所以,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

三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

(一)精简施工现场人员, 组织一支高效的施工团队

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精简施工现场人员,组织好一支高效率的施工团队,不仅能有效地节约项目在人工方面的费用支出,而且能极大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创造出项目的最大效益。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管理人员要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创造项目最大效益的意识,不然员工素质低下,观念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上的错位,劳动生产率低下,最终使效益白白流失。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动员全体员工树立起竞争意识,转变观念,才能为项目创造最大效益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合理使用材料和设备,做好保护工作

材料费占全部工程项目成本的65%一75%,而对其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认真计量验收,同时坚持佘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此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施工现场材料流动情况的影响,因此应将材料储存场地选在对施工现场影响最小的地方,也就是说通常不要在项目场地附近堆放材料。

(三)规范生产施工。严格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项目质量控制好能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增强时常竞争能力。首先,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按定额规定的人力、物力设备的消耗,筹建出满意的工程项目产品。这里必须指出管理不是追求高质量和最完美的工程,而是符合预定目标,符合合同要求的工程:在符合项目功能、工期和费用要求的情况下,追求尽可能地提高质量,不出质量事故,保证一次性成功,通过质量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和错误。

(四)组织一条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项目工期比合理工期

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项目成本的提高而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等。加强对进度的控制,就应该将这些因素转化为对进度有利的因素,同时处理好为控制进度所采取的措施与成本和质量的关系,组织一条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及时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项目以及各个工程活动的进展状况,在工程过程中记录各工程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完成进度。

(五)保护现场施工人员,做好安全工作

施工现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问题。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能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减少伤亡的危险。一旦发生事故,其代价是高昂的,不但导致施工进度中断,并占用相当多的管理时间去调查事故起因,写出事故报告。

第5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学生管理

十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不仅为我国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促进了高校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化发展。为此,高校必须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认清当前社会形势,在全校范围当中树立“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思考和解决当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的新时期教学管理工作探寻全新的道路。

一、立德树人理念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立德树人是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虽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但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注关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个方面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生进行积极配合,更好地利用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约束,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2.立德树人是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改革,而运用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指导,能够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相关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立德树人理念能够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促进管理工作的深化改革;第二,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道德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的重点考核内容。高校开展人才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明确立德树人理念。3.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在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发展,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内容。利用立德树人理念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第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排在首要位置,体现道德素质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第二,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利用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指导,不仅能带动管理工作的发展,对于高校其他工作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使命,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理论方面的科学性,需要利用正确的立德树人理念指导管理工作,对相关理念进行批判性选择,使用科学手段开展管理工作;其次,实践方面,以正确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不断充实相关理论内容,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工作。2.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生是高校的重点培养对象,高校中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围绕大学生开展的,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管理工作进行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第二,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不应该仅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还应该对学生的生活给予关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利用立德树人理念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帮助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相关原则,总结利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管理工作的策略。1.将立德树人理念引入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中。高校需要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指导,更好地约束相关管理人员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利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管理工作,可以将这一理念引入相关规章制度中,更好地促进理念的运用,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应该发挥约束作用,让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意识到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相关的管理行为,加强高校管理工作;第二,利用立德树人理念开展管理工作时需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充分了解学生对管理工作的期望,积极引导学生配合管理工作的开展。2.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文化。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积极配合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将这一理念融入高校文化中,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使这一理念渗入管理工作。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积极开展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如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爱老敬老活动等,使学生更好地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校园文化感染学生,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第二,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涵,转换为内在的思想品德和外在的行动。3.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在高校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利用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指导,要加深管理人员对该理念的理解程度,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使其能真正了解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对其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科学地运用该理念;第二,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主动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协助高校完成大学生的管理使命;第三,管理工作人员要积极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通过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流,更好地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2]江晓珊.因材施教,科学管理——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3]于频,袁程利,杨威,黄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体系设计与实施[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6

第6篇

对于医院而言,这点尤为突出。医疗工作乃是患者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直接涉及患者的健康安危和生命质量。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职工思想中的责任意识,才能保证规范,保证安全,提高效率,不断强化医院思想工作中的责任心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课题。因此,几乎每一位医院管理者都希望每位职工能拥有强大的责任心。然而,反观传统的责任心生成和管理方式,存在着严重的误区,需要认真加以厘清。

“强求责任”传统责任心管理的误区

归纳起传统的责任心管理办法,无非是强制要求医院职工强化责任心意识。这些做法本质上是一种“硬管理”,归纳起来无非3种:①恐吓法:许多医院管理者喜欢不断灌输这种观念,如果发现职工存在责任心缺失,将采取最为严厉的处罚。这是一种建立在恐吓基础上管理方式,最为普遍,也最为流行。管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恐吓固然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得员工尽力完成自身职责范围的人物,但他们工作心态将永远处于被动,绝不会成为自动自发型的职工。而且一有机会,他们将会寻找无数个借口用以推卸原本属于自身的责任。②灌输法:近年来,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训已经成为潮流,很多医院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教授学者来院开展医院文化、责任讲座,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职业规范等多方面,向职工传输大量的责任心意识理论与实践体会。但很多医院管理者却发现员工的责任心,并没有随着培训的强化得到相应的增强。原因在于,这些培训只注重灌输,没有注重实效。用于承担责任是一种习惯性品质,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落实于行,仅仅采取单向的强行灌输教育是无效的。③诱导法:很多医院管理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奖代罚,设重奖诱导职工。这种原始的管理办法,能在短时期内促进责任效率提升,短期起效后,往往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因为组织效能的提升并不在于单个“优秀”、“标兵”的提升,简单地奖励先进往往会使得“短板”更短。职工所要获得的平等与尊重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反而会导致组织内部的失衡。

“忽视自主”明晰责任心缺失的四大原因

以上3个误区,充分表明,传统管理策略的失败是建立在“强求”的基础之上,没有看到职工责任心缺失的真正原因所系。通过访谈大量的医院职工,进行统计调查,就职工本身多数认为有两个重要方面容易造成责任心的缺乏:首先是管理方式不当,没有有效的管理方式保证职工形成勇于负责的习惯;其次,缺乏人性关怀,许多管理者不关注职工的内在需求,只是一味按照自身观念对员工进行奖惩控制。通过医院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管理研讨,可以进一步发现促使职工缺乏责任心的原因主要有:①失败恐惧:采取恐吓、惩罚型管理的医院中,普通职工对失败充满了恐惧,在面对一项任务时,他们首先想到不是寻求解决方案以取得完善的结果,而是失败后面对的惩罚。因此,得失的博弈中,他们宁可选择推卸责任,而不愿承担压力。②缺乏激情:职工丧失激情的时刻便是他们责任心丧失的时刻。当1名职工对工作失去热情时,没有人能够做到百分百的投入与百分百的负责,责任心随之淡化。选择一项事业时,人们总是对之充满激情。这种职业激情,使得他们能够付出更多的勤奋,努力完成属于自己的职责。但是,这种激情很难以维系长久。优秀的管理者总是设法维持职工的工作激情。目前,大部分医院管理者信奉“程式化”管理者之道,完全忽略这点的存在。③得过且过:这是责任心缺失的最大一个问题,往往这类的职工数目远远超过前两者。一旦某个职工有了得过且过的心态,责任心也将随之远去。如果一家医院到处充满了得过且过的员工,那么这家医院绝对会弊病丛生,问题连连。④职责不清:与前3个原因相比,这点是纯粹管理制度性的问题,最为普遍。而且在管理体制上,与前三点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恶化。当职工不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应该负担什么样的责任时,他们就不敢贸然行事。许多管理者行事任意随性,分配工作没有明确目标,喜欢“急抓”、“紧急动员”、“临时派工”,胡乱匆忙安排事务。这样的结果使得职工总无法主动进入工作状态,并不得不面对很多他们并非很擅长的事务,出错率大大增加。从而又导致不断恐惧责任,工作激情大为打折,最终导致畏事、畏烦、畏责,从滑向一种“得过且过的”无责任生存状态。

通过这4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产生这些原因的根本都在于管理者。当广大医院管理者一味埋怨职工缺乏责任心的时候,或许,他们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看到自身的问题。

责任心源于职工的内心,是自发性劳动的一种表现,管理者可以规范职工的基本行为,但对其责任心的激发却是强求不得的。因此优化医院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愿意为之承担责任的组织环境。这点需要以严肃、科学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继续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37-01

1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建筑施工是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建筑工程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程特性、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这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质量波动大

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例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也就是说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2.3质量的隐蔽性

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工程隐蔽后,再进行检测的难度和代价都非常的大,因此,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2.4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我们也要组织竣工验收,亦即最终的的质量检测;但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而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荫蔽的质量缺陷。

2.5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资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结合上述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在进行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房屋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3.2以项目团队成员为管理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固化在最终的工程产品上,移交给业主。但是,人力资源却是例外的。相反,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锻炼和积累,项目团队成员会变得更加成熟,这也正是企业获得项目经济效益之外的收获。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包括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提高等等,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 “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3.3以预防、预控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3.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3.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管理职责;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一个施工企业项目能否在规定的工期内、规定的成本条件下,无安全事故前提下保证质量完成预期的工程目标,主要取决于该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情况以及该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是工程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石。本人作为一名电建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从以下几点谈谈对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认知:

2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技术管理职责,出台相应的工程技术管理细则

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职责,如:工程部职责、质检部职责、物资部职责、计划部职责、财务部职责、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工职责;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如:机械设备管理细则、原材料管理细则、施工进度管理细则、成本核算管理细则、安全施工管理细则、成品保护管理细则等等。明确各个管理部门及各专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使各个管理部门及各部门专工进行管理有据可依,促使各个管理部门及各专工能够严格执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3加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过程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施工计划管理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施工计划管理尤为重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业主要求工期,认真编制三级网络计划,根据三级网络计划编制月施工计划,根据月施工计划编制周施工计划,专业公司编制施工计划要以总体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实际情况作为前提,具有可控性,周计划编制要深入到每一项工作,要细化、量化,工程专工必须进行逐项审核进行汇总,根据施工计划编制图纸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甲供材需求计划,并上报业主单位,说明其重要性,施工过程中根据甲供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图纸的到货时间,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并做好备忘。对于周计划的执行要逐日去验证和检查,并及时上报,确保周计划的顺利执行,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要例会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周计划和月计划进行调整,确保周计划的顺利执行,用周计划保证月计划,用月计划保证三级网络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控事项,及时作出分析,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拿出具体措施,确保整体施工进度,每月的月底,工程要组织工程分析会,讨论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将分析评论报项目领导进行阅览。

4工程调度会管理

工程调度会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管理部要出台工程调度会方案(工程调度会每周召开时间,参加人员,调度会会议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按时组织工程调度会,调度会上,施工单位按施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表)内容进行汇报,施工队伍提出的需要协调解决问题(如设备问题、材料问题、图纸问题以及需要监理、设计院、业主单位解决的问题),调度会上应明确责任人,责任人联系相关单位及时解决,将解决结果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项目有关领导汇报,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中问题(例如:交叉施工、机械进场、机械使用等),要及时现场跟进,及时协调。调度会上,项目领导安排的工程任务,工程管理专工要跟踪管理,工程动态时时向领导汇报,为保证按时完成,必要时出台相关措施,对于现场发现的甲供设备、材料问题,要留有影像资料,以备后查。

5工程专题会管理

工程专题会是施工过程管理的必要举措,单位工程开工、重大(特殊)方案的执行、工程大件运输及安装、工程中的突发事件、工程中的交叉施工、大型机械的调配、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等都要组织工程专题会,并将专题会的讨论方案报有关领导审批,审批后方可执行。

6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审批

原材料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有很大的降低工程成本潜力。原材料的审批过程,首先要熟知施工合同范围,熟知哪些是甲供材、乙供材,哪些是第三方提供,熟知哪些材料是提高设计标准,哪些是超出设计范围的。其次,原材料的审批必须建立在设计施工图、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等基础上,掌握图纸结构及实物量,掌握图纸会审情况以及有无设计变更,掌握图纸是否发生实物量变化,最后还要掌握图纸是否与现场实际相符,避免原材料浪费,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损耗控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7加强人力资源及机械设备管理

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和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根据工程的节点工期,及时调整人力需求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避免窝工现象出现;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机械设备使用计划,特别是大型机械,要集中使用,做到满负荷使用,根据施工单位制定的大型机械使用计划提前合理调控,安排大型机械的使用时间,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即保证工程进度又降低工程成本。

8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的管理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计划,经项目领导审批合格,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沟通,经批准后,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的实施,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和缩短施工工期,增强市场竞争力。

9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综合水平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附属医院;原则;措施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1]。随着全国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大中型医院也开始相继设立了管理会计,那么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从医院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重点在以高质量、的准确信息服务于经营与管理决策上。

(一)服务性原则

与其它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医院管理会计并直接实施管理,而是为医院领导加强管理、作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时,首先要力求全面系统,要从临床经营、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要具有宏观战略特点;其次要注意可理解性,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于机械性、专业化、程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既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易于被决策者理解,既要以带有分析性、探讨研究性特点,还要立足实际,增强实用价值。

(二)准确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虽不同于以数字为主构成的财务会计报表,要以表述性语言为主,但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首先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作无根据的主观推测,其次要可靠、可核,与其它会计信息并无矛盾,只存在不同的分析判断角度,不存在不同的结果。再次是客观,就事论事,不掺杂着管理会计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偏见[3],更不以迎合领导和其它信息需要者的愿望去作片面分析和断章取义。

(三)实用性原则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客观事实。这就要求:一是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包括及时产生、及时处理和及时报送;二是全面。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本院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医院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其它医院、本校其它部门的信息;三是稳健。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除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要求真实、客观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诸多因素,包括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二、管理会计产生效能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医院主要领导的重视

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信息也难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而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靠管理会计以各种方式充分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二)完善机构,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三)明确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部门人员要经常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做好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定期,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4)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下转第39页)(上接第26页)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