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3-06-07 16:19:20

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激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通过数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放下教师的架子,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发现学生的美,学会欣赏,学会赞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教什么”值得重新思考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内容丰富(天文地理、人情物理、政治经济、哲学文艺、古今中外、爱恨悲喜),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当然这些目标未必写进教案,这些目标的实施有待教师捕捉课堂契机。只有意识鲜明,才能抓得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语文的丰富性、多样性、灵活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文字本身的内涵,还要善于开拓教材以外的信息,淋漓尽致地发挥教材作为凭借的依托功能,即所谓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语文教什么”除了要落实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了没有,有没有领悟基本方法,掌握一般规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否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举一反三。

二、“学生怎么学”需重新建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研究学生怎样的学习才能不断促使他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型学习。我们要充分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多样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发现,这是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式所要遵循的第一个要点。对语文教学来讲,语言文字、作品内容本身还有理解上的丰富性、多样性、不确定性,这就更不应追求语文学习的标准性与一致性。

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必须强调选择性。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自主,也不会呈现丰富和多样。

1.学习内容的选择。学生可选择书本中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也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出发去选择练习。

2.学习伙伴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决定独立学习或选择同桌、好友、教师合作学习。

3.情感体验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句段、事物、情节、人物进行欣赏。学习过程中,目标自己定,内容自己选,方法自己试,问题自己找,规律自己探……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能力和水平,掌握独特的领悟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确立科学价值判断。

三、“课堂怎样对话”有待重新审视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哲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Some Philosophy Thoughts 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 Teaching

SHEN Xiuwen

(Shilipu Primary School, Gaoyu Town,Ci County, Handan,Hebei, 056500)

Abstract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r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content,form and important point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 teaching.Starting from text extension,subjects integr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ctivitie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with the viewpoint of universal contact,elaborated are the teaching content planning as a whole and regrouping; with a firm grasp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properties and individuality,introduced are the laws of Chinese teaching aswell as the treatment of its unique language phenomena;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the three pairs of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and reception, expression and experience, and belief and realization,are compared,analyzed and explored.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 teaching; philosophy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按照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认清本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无论是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1 语文教学中重组语文教学内容按照普遍联系观点、统整

小学语文课程中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审视课本的内容是滞后的,是落后于时展的,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以下诸方面改进,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基于文本,拓展资源。按照普遍联系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具有自身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课程资源时它可以自然要比教科书内容丰富了许多,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其次,学科整合,横向联系。小学语文可以说在教学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情感的熏陶等。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全面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凭借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耐心讲解来引导学生潜心领悟,从而让学生们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深化认知结构。再次,课内、外结合,开放互补。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首先要大写作观、树立大阅读观,在教学中不仅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还要使学生不断的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 语文教学中寻找教学新支点,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系统或者过程的矛盾有共同性。个性是指每个具体的事物、系统或者过程中的矛盾又有其特殊性。从来看出个性中含有共性,共性中存在于个性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共性与个性中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以下要求:第一,概括共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共性方面以外还要寻找共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和学生的知识程度逐步扩大范围,总体采用原则是由横向比较、内部比较向纵向比较、外部比较发展。即可以巩固旧知识,也可以加快新知识的学习速度。第二,要讲求个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找寻语言学习的共同之处以外还有引领学生寻求特殊点。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规律,而且要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新颖和独特。第三,不仅要突出语言的个性还要体现语言的共性。教师在平时的语言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体现语言的共性,教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而且要做到突出个性,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对立统一规律探求语文教学中的新模式

复杂的矛盾体系中,一切的事物都是有矛盾的。各种矛盾之间总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是有特点的。这一原则提示小学语文教学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究式”和“接受式”。 “接受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到不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此交流方式很单一,学生们接受知识比较被动,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知识能力。“探究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丰厚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因此,此交流方式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表演(活动)式”与“体验式”。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课堂教学实效最为关键,不能仅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在表演活动中,教师应该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随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在表演活动中的形式。“训练式”和“感悟式”。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是学科中人文性很强的,不仅仅是光通过训练就可以的。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等,感悟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中需要我们以一种哲学思辨精神来思考更高层面的。从而使语文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39,43.

第3篇

一.注重精心预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文本的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文本、借助文本来开展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即在不同思维的碰撞过程中生成教学的新生长点、延伸点、突破点、新教学程序,因而,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效果,则应充分发掘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使课本知识“活”起来,具有“生命”与“情感”,从而突显知识的活性,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祝福》的教学,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谁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凶手?于是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有些学生说是鲁四老爷;有些学生说是祥林嫂的婆婆;有的说是柳妈;有些学生则认为其罪魁祸首是封建礼教等等,通过开放性的预设带来了多样性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辩难与引证,则可得到最终结论:封建礼教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这样不但珍视了学生们的独特体验,还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2、注重学情的分析

在教学预设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情趣感受,如学生是否有疑问,是否可引起学生兴趣,是否可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高度,从而激活课堂,促进动态生成。例如:《我与地坛》的教学,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①文中母亲为儿子而默默付出着,你们对哪个细节最为感动?②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在默默地关心、呵护着我们,其中,哪些情景让你们感受最深。这样,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沉浸于伟大母爱的情感里。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弹性留白,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弹性留白,为学生微微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让学生握着想象与思考的钥匙自主学习与探究,最后开启智慧的大门。第一、留出思考空间。教学时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自主发现问题,才可激发与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强烈的求知欲。第二、留出实践空间。例如: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语句,并讨论、概括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意见交换后,学生纷纷发言,甚至还可点评与纠正其他学生的描写语句。第三、留出作业时间。通过作业可以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师可留出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重点知识的练习。

三.动态生成,建构和谐语文课堂

1、巧用错误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应允许并宽容学生犯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信息,将错误资源视为一种动态资源,引导学生找错、论错、辨错,找出改正的有效途径,将错误变为新的课堂学习契机。例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的教学,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什么是文化传统?什么又是传统文化?是否可以举例来说明。通过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四合院为文化传统,而忠和义则是传统文化。这是错误的观点,这时教师先不点破,而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关的概念内容,并依据两者概念总结出各自特点:文化传统有惰性的特点,而传统文化则有时代性等特点。而后通过对比,学生则可以理解与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各自概念,可以快速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例子。这样巧用错误,将学生由错引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为掌握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有求必应。在生活、学习上一手包办,让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对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没有积极性,认为是在为家长而学。比如,学生上学忘带学习用具,不按时完成作业,说是家长忘了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学习的局外人,一切责任都有人为他承担,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历程,是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努力从中取得学习成果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目标是学习的指路明灯,有了目标,学生就会有力量的源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伟人事迹、运动员从小训练的成长故事等,让学生明白,成功是需要崇高的目标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促使学生以他们的事迹鞭策自己,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2.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

小学生在学习中很盲目,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丧失兴趣。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其责任感。就语文学科而言,应当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语文的特点及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学习结合起来,从小就形成对语文学习的长远动机。同时要让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

3.多表扬学生,少批评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教师的表扬是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而批评就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暗示,认为自己笨、我不行等,削弱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没有了信心,学习的动机就更谈不上了。表扬能给学生以“好”“对”“应该这样做”等信息,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其巩固自己的行为。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都不能过分,要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否则会适得其反。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如若用得过分或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批评或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或不恰当的惩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校教师和学习的厌恶,怀疑甚至拒绝和憎恨。

二、注重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感悟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应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和课文、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和感悟的过程。学生接触文章后,会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和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冲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作为主体来谈一些心得、感受,如以“你读出了什么”“你有哪些感悟”等开放性的话题来引发、释放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不同感受也会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三、教会学生写好字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会写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小让学生写好字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比如,身体要端正,两肩齐平,上身向前稍倾,挺胸,胸口离桌子一拳左右;写字时,左手按纸,右手握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向手心弯曲;眼睛和纸面保持一尺左右距离。写字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俗话说:“字如其人。”学生在写字训练中,渐渐变的遵守课堂纪律、坚持不懈并且做事有条理。

树立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写好字。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写字的好坏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身体力行,板书写字要认真、规范,不能用连笔字;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汉字,如春联、单位名称、广告语、标牌等,多看,多揣摩,对自己写好字有借鉴作用;教师把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拿出来展览,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榜样,引导学生定期公布自己所写的最得意的字,以自我鼓励,不断进步。

四、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课是教学的前奏,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全面掌控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认真编写教案,课堂教师中即使遇到突发问题,也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高,自然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如果不提前备课,教师会被教材牵着走,教学没有目标,不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是学生喜欢的,师生之间也没有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不好。教师备课首先要了解教学大纲、单元教材和本课教材,从整体上明白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及前后之间的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找出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便于在课上用自己的语言教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个性、爱好等,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产生效果,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科。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性思考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人才有了不同的要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做好小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小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小学语文正在经历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老师面临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哪个要素是主要的?如何让语文开放式教学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材为主还是以课外教材为主?这些诸多困惑一直成为了老师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老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进行理性思考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作文是表现语文功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作文是由诸多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构成的,说话也是由句子构成的。因此老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额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老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和对词语句子的教学现象;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文章段落的教学;上了高年级以后,老师就只注重对文章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老师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老师只有清楚的知道“教什么”才能让“怎么教”有所体现。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计划。如在上《难忘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读了本篇文章后,你认为欧阳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以这样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年级特点,有目的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

(二)理解语言表达形式,引领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和内容的争执。老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言”和“意”,“言”是指包括语言表达和语言技巧的各种文字知识,是一种语文的工具;“意”指的是通过语言传达出的各种情感和思想,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其次老师还要明白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言语的品读,进一步学习语文的人文性,二者兼得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老师在认识到这两点以后,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从感受语言文字和理解语言文字出发,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找出与描写山水有关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再让学生进行拟写。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认识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老师对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有理性的认识

语言是思维外壳,学习语言的目标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学生能正确的发展思维,学生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也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进行不断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老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萌芽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从小做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锻炼学位生的思维,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学习制度。例如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基准,探讨文中的父亲的做法是否合理,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父亲是非常伟大的,不顾自己的身命安全,在余震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合理不理智的做法,万一余震来了,自己的命也搭上了怎么办。学生通过探讨,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对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有很多,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老师要对语言实践教学有理性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语文的教学目的有理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思想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明主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

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的三大主科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老师要理性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剑茹.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切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郑少颜.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一、“实”与“活”

“实”与“活”应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要追求。“实”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在自己的学力起点上,能够学有所获。“实”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没有了实在内涵的课堂教学只能是一个徒具的空壳而已。“活”是指导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教学有张力与弹性,教学方式活,学生学习行为活。“活”是一个较高层面上的教学要求,其间有许多教学艺术层面上的内涵。但“活”只有建立在“实”的基础上进行,才具有意义。

而在教学实践中,流于形式现象较严重,“合作探究”“个性化阅读”等新课改口号喊得天响。课堂教学简单热闹,一味追求学生行为的参与,不惜以过度降低学习难度来达到目的。以为课堂气氛是课堂评价的唯一指标,故而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及课程实际。不顾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收效,不顾及教学问题的可探究性、启发性,不顾及学生思维培养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将学生之间、师生的问题讨论交流对话内容简单化、幼稚化、表演化,以一些简单是非问题甚或与学生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内容搬进课堂。学生的讨论有名无实,课堂教学设计放任自流,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基础知识受到削弱,学生缺少应有的体验,课堂收获减少,语文整体水平下滑。以至于在初中课堂中出现了老师在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同学们,有谁见过泥土吗?没有见过,那……”之类的问题,我们很难知道教者的提此问题的目的。

这是典型的未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妄自臆测,盲目搬用,令人啼笑皆非。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求“实”与求“活”的必要性。

“实”的课堂是紧扣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充分尊重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活”是我们在解决了“实”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将“实”的内容做得更好,更更有效的手段与措施。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实”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那“活”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可以这么说,学习原本就是一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活动。在学习中,本身就有许多事情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一味追求轻松愉快,而不惜采用这种办法,是一下下策了。当然现象的本身是有其复杂原因的,除了老师的原因外,今天的孩子怕吃苦了,也吃不了苦了。但这不是回避问题的办法,只需问问“将来怎么办”就可明白了。所以,只有将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实”又“活”,才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良好追求。

二、主体与客体

备受推崇的建构主义极力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知识只有被学生接受之后才有意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很久以来,有一个悖论始终徘徊在语文教育之中:生活里,语文是学生的最爱;课堂上,语文学习却是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被剥夺,学习兴趣低下。即使课堂上学生不停地读书、写字、讨论,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而不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笔者也曾与许多教师聊及过这个话题,许多老师对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普遍忧虑。改变这种情形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的主体精神,做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过程,尽管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引导,但归结底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才能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能动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的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正道,这些都不是老师所能代劳的。

笔者经常听到一线老师持这样的抱怨:由于学生不学,课堂只好由老师占据了,以学生主体那只是理论上的事,现实之中行不通。我对此的回答是:那就更得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了。倘因担忧学生不学而否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后果只能是越来越糟。教师的任务就在如何启动、引导、激诱、帮助学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直面现实,不断探索,才量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这么说,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三、常态课与示范课

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将别人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课堂教案搬用到自己课堂教学之中,却发现结果并非想象的好。其实,我们应该正确区别常态课与示范课。常态课是我们每天都必须上的课,它勿须有任何表演作秀的需要,我们必须结合学生以及学习材料的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因事施教,学生有实在的收获(下转100页)(上接99页)与进步。而公开示范课,主要是落实教学理念,突出某个理念要求,精心准备打造的具有观赏性的表演课。曾有一个说法:“把课上得太像课就不是好课。”公开示范课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就不强了。像公开示范课那样来面对每天都有的常态课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坦言,自己经常出外讲学,学生在家里自学,同样学得很好。由此可见,魏老师的常态课与公开示范课也不是一样的。

笔者曾有这么一节常态课,当我进入教室后,看到全班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读书,其势很是感人。于是我不说一句话,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学生们的大声朗读,学生们看到我的这一举动,更是读得有劲了。直至下课,我都没有打断他们,但学生和我都有还不想下课的意愿。可以认为,作为一堂常态课,我的这节无声课是成功的,但作为一节公开示范课,就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实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4-02

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以比我们的课堂教学快几倍的速度变化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不能很快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

一、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当我们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经验,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对此,我们教师就要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天起,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准备课,要求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意思。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图中的意思,但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而要带领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图,表达图意。这样,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看图说意时,他们就可以初步建立一定的看图说图的思考方法。再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叙事性文章,也不仅仅是告诉人们这么一个故事。它情节简单,内容浅显,所叙述的事情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学生不懂的是故事中蕴含着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亚是怎么悟出挖到木匣的方法的。如果只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文后的“思考练习”把全文分为“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再一部分一部分教下去。课文内容虽然学生了解了,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我认为教师只要抓住科利亚思考过程的枢纽,引导学生找到导读的突破口,就能对这篇文章的导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并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获取课文的全部信息,并获取思维的方法提出疑问、读文思考、讨论,当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因此,在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

二、要让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的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空间,培养并鼓励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例如,我在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时,板书完题目后,没有急于往下讲,而是停下问学生:“读完课题,你会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各抒己见。如爬山虎不是植物吗,怎么会有脚呢?脚在哪?等等。接着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哪些是当时就能回答的问题,哪些是学习课文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学习课文后,我又问大家:“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最后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时,都会提出自己不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形成多问的好习惯。同时,学生在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中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

三、和学生一起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在他们提出的几种假说中一一验证,如果没有一种假说能得到证明,学生反而会对所学的课文有更加强烈的兴趣,一旦教师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提供一个最可能的假说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想到:原来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部分时,学生读到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时,对“好”字的读音引起了争议。是读“hǎo”还是读“hào”呢?学生们争执不下,最后都看着我。我不急于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出自杭州西湖的对联。然后问学生还记得三年级所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吗?能背一背吗?学生齐背,当他们背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之时,学生顿悟,很准确地说出在这里应该读“hǎo”,即天气晴朗时景色很好、很美。这样,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到不解决问题就会不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趣的劳动,并由此学会思考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从而喜欢思考

第8篇

关键词: 藏语文务实 创新

高中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民族地区藏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打破沿袭悠久的传统的高中藏语文教学模式,推进藏语文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新课改形势下,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务实、创新。

一、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务实

藏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活动,有着它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形式体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和脸色眼神,体现于学生的听说读写多种活动。为了实现藏语文教学目标,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我们藏语文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既要贯彻一定量的内容,又要运用适当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有所学又有所乐,在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品性。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藏语文课程改革也在我们的教学中铺开,我们的藏语文老师热衷于形式的学习和更新,求新求异求精彩,致力于形式的尽善尽美,而忽视内容的调整、改革和提高,一种形式主义的歪风正在我们语文教学田园里滋长。

且让我们走进高中藏语文课堂,就会发现教师们在忙忙碌碌:或而激情演讲,或而放声歌唱,……所有才艺,无不尽情展现。而更热闹的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他们或唱或跳,或说或笑,讲相声、演小品、猜谜语、看录象、做游戏、制玩具等等。凡是生活中的场景,凡是舞台上的做法,都在藏语文课堂上翻版出现,藏语文课堂俨然成了“综艺大观”、“生活大舞台”。至于所谓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教师们更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所谓课堂上的“出彩”、“亮点”,也无非是一个小小的“花样”,一个新奇的“作秀”而已。而这些“花样”和“作秀”也往往能赢得一些专家的称赞,并成为其他教师争相学习和效仿的热点。

笔者认为,藏语文课改固然要改变单调的、机械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但更要调整、改革的是藏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教材以及语文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改是全方位的变革,绝不限于课堂上的几个小小的新做法,绝不停留在课堂氛围的追求上。藏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语文观,要钻研“课标”和“课本”,要广开课程资源,深入了解学生,还要实时获知自己的教学效果,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课改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探讨问题,必然有三、四个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美其名曰合作。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合作”了,就不应该独立思考。因而,常常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戛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得到认同,而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至于其他同学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学生课堂上是看老师的脸色行事,配合老师的表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笔者认为,藏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质变。如果不警惕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只能引起人们对课改认识的混乱误解。凡事都得有个“度”,若是每堂课都是“活动式”“探究式”,每节课都进行“探究”,“探究”也会变得乏味;教师应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这样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藏语文教学内容是综合的。藏语文教学过程也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要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又要采用基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又要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艰辛和时代赋予的责任;既要进行审美教育,又要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种多内容多形式的浑然一体的教学才是现代课程的风格。

归根结底,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务实。那种撇开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不顾教学效果、无视教学对象的健康成长而一味地在方式方法上求新求异求趣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形式主义倾向。这样的教学只是风风火火的“课堂闹剧”,无益于学生藏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教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三尺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到杜威的“五环节”,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到钱梦龙“三主”的方针,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我看过很多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研究一下,也许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创新”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等于学生的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会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们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教学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就可以顺利的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迁移中拓展,在拓展中创新。

第9篇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去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也就能愉快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做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我想,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

第二、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第四、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引入竞争,分组学习

大班额由于学生众多,加上学生自制力较差,因此组织教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心理特点,我在课堂上将学生按优中差搭配,以各种形式的竞赛作为催化剂,如男女生竞赛、小组成绩的竞赛,让学生们比学习、比纪律,既激起了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又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长期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

在每个学期中,我还组织学生定期竞选组长,主要负责全组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课后组长还可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机会,得以面对面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能对照自己的练习情况或纠正别人、或改进自己的解法。课堂教学或辅导中教师可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提示,或加入某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得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弥补了大班额教学的局限性。

四、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