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6:19:21
导语:在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体育教师 终身体育 职业道德 行为规范 法制化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以“八荣八耻”为精神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准确、科学、客观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等提出了总得要求。高校是社会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师承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输送学习型、健康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将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设计蓝本,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在师德行为规范、培育养成机制、评价奖惩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道德观念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对工作等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第二,职业道德结构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大多只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作出比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则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结构设计。第三,职业道德内容的不完整性。内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职业道德执行效度不足和具体评价的不易操作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师德理想高度的东西,但是缺少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易于达到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导致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同时也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操作难度。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
1.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属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会道德属性范围内,但我们更应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当前,全面达成“终身体育”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顺应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主线,引入专业化思想来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内涵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关注职业道德内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现代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条件,而非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化精神来塑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2.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依据上述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从新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结构及其对应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化教育实践行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较高层次愿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决定忠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体育教师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博爱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职业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牺牲,甘愿奉献,以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来体验教师独有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第二,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以职业道德理想为基础,对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在现实社会中,使教师的职业行为始终适应和符合社会大众的理论道德需要,并进行职业演化;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行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职业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和服从相关工作纪律管理,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顺利的完成;善于从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专业化保障;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团结同事,增进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重职业团队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借鉴和吸收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规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在课堂内外及人际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约束。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都可以设立较明确的观测点,具有外显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来告知教师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及不恰当行为。例如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言语态度侮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及观点;不能在课堂打电话等。
3.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角色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远离了法律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飘在空中,人们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会义务、社会公德的框架下,结合教师职业行为特点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现行法律对社会公民及公务人员所规定的基本理论道德和品质修养,并将其细化成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在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从而以法律的强制性促使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教育过程乃至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认为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所传授的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大多不会记得,而只会记得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因此,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一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为理想和原则层面上表述,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找到对应点和观测点,也就缺少了现实意义上的指导和评判功能。在具体环境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和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准确指导和评判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朴实的方向发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与最高道德理想相统一,原则引导与规则操作相融合。
6.机制健全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确保形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导向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首先,应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在教师选聘制度中,应特别注重对教师人格、品质、修养、责任心、工作态度、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和评价,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并确保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导向性。其次,应健全教师工作制度,严把职业道德纪律关。健全的教师工作制度可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业务学习、科研创新等诸多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下,引导教师不断的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自觉、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再次,应以内化和渗透来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质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强制和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顺应时代变化,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间接教育、一般教育及价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养方法。同时,还应强调教师个体的道德践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仅通过对规范条文的学习是不能养成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践行过程中去经历、感受、思考,最终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预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评、自评体系,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应注意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考评时应科学界定考评的范畴,合理细化具体评价内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任用、工资晋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利用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表彰,从而提高教师道德践行的积极性,预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瑞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李国庆,赵国金.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研究及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教师黑手缘何能够伸向学生
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严重缺失。纵观近期发生的系列校园案件,大多是发生在小学校园,学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对生理卫生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校长与教师对自己的猥亵及行为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诸如,安徽潜山县校长学生案发,缘于在北京工作的程女士回老家聊天时,无意中说起“儿童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保守坏人的秘密”等内容,从而引发女孩子的自我觉醒。可见,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不足,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是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行规设计不够细致。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体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指引性设计,只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操作层面,却出现不够细致,无法操作的问题,而对于儿童身体安全保护的条款更是没有提及。相较而言,其他国家的教师行业标准,大多有此规定。比如,英国对教育从业人员规定:“不得与异性儿童单独相处,否则将受到吊销执照及更严重的处理。”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行为活动的约束力不够有力,给不法分子造成了一定的行为空间。
师德评价考核机制流于形式。《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师德为先。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明确师德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一些地方师德考核的评价机制却流于形式化,等级多为学校管理者的印象认定,只要不出现检举性案件,大多都是合格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违法教师师德恶劣的实际问题。
案件监督举报机制渠道不畅。校长或教师猥亵儿童案件,如若不是儿童举报,很难被发现,而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他们即使遭受到不法校长及教师的侵案,但却迫于校长及教师的权威,而不敢举报;有些受害学生,向家长反映,而家长则迫于名声,碍于情面,不愿向上级举报。再者,此案件的确定需要足够的证据,即使一些学生及家长想反映,但往往因为证据保留不足,而得不到客观的认证。因而,案件监督举报机制渠道的不畅,也在某一程度上纵容了不法校长及教师的行为。
法律处罚力度威慑力度不够。西方多个国家规定,无论未成年人是否自愿,一律按罪或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罪惩处。而我国当前对儿童的处罚力度过轻,如猥亵罪一般仅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处罚力度的威慑力显然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放松了不法分子的自律意识。
如何斩断教师邪恶的黑手
深化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儿童自我防范能力。中小学校要加强学生生理卫生教育,深化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特别是女性学生,更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中小学校可以针对女生的特点,设立女生大讲堂,开展女生悄悄话教育,以提高未成年女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其自我防范能力。
强化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师德考核评价机制需要改革,评价的主体要扩大化,改变传统学校管理者一元评价,为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而对于学生及家长反映的问题,特别是有关猥亵及学生的问题,一旦查实,应当一票否决,坚决将其清除其教师队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
细化教师职业行规条款,规范约束教师职业行为。去年,某地出台师德条款,明确规定男教师不得关门单独与女生谈话或辅导。此条款引起社会热议,其中不乏反对者。今天看来,这样的教师行为规范很有必要,不仅是对女学生的保护,更是对男教师的保护。教育主管部部门以及中小学校,要逐步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不给不法教师猥亵学生的可乘之机。
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力度,开展督导责任区域管理。国家去年出台相关文件,决定建立督学制度,强化督学责任区建设,督学责任区的建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有力促进,责任区督学应当定期对所辖学校的师德问题予以考查,直接接收责任区所辖学校学生、家长对有关教师师德问题的举报,并开展相应的调查,为畅通猥亵、案件提供一个上层的举报平台。
[关键词]教师;专业伦理;芬兰教育;道德
一、教师专业伦理内涵
在西方,伦理是指为社会所规范的人与人相处应遵循的道德准则。黑格尔认为,“道德”涉及个人的主观意志,“伦理”则体现于家庭、社会、国家中的客观意志。所谓专业伦理,指的是“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一套公认的伦理标准”[1]。西方教师专业伦理的起源,类似古希腊医学生步入医师生涯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从承诺的内容看,主要是遵从自然主义的观点,要求教师尊重和了解学生,公正和人性化地对待学生等。西方教师专业伦理从形成初始就十分关注社会需要,突出反映了教师职业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特点。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许多职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伦理准则,这些准则规定了从事该职业的人对工作应持有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及应持有的共同价值。教师是被社会赋予特殊使命的专家,要实现这种特殊使命,就要求从业者接受社会提供的高层次教育,同时展现出高水平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被社会信赖,教师的专业性因此得以体现。
任何职业中责任感的产生一方面基于知识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基于形成这份职业的价值观和规范,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道德准则高不能弥补职业技能水平低的缺憾,职业技能水平高不能弥补道德准则低的事实。因此,教师作为一项专业性职业,既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而当遇到涉及道德问题的场景时,要具备敏感性并准备遵从最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探讨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要区分合法性和道德性,与教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承担的基本责任,课程大纲中规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然而教师职业道德并不由外在的权威来强迫执行,而是内化于职业本身。教师只有完全内化道德准则才能避免滥用作为教师所具有的权力,比如评估学生的权力。
二、芬兰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价值
芬兰的教育工会(the Trade Union of Education Opetusalan Ammattij?rjest?,简称OAJ)承担了本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研制工作。教育工会是芬兰最具影响力的教师组织,于1973年由众多教师组织合并而成,它代表着从学前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到大学讲师以及职业学校教师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利益,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每周出一本叫做芬兰教师的杂志,分享最新研究、政策,促进高质量的专业文化。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师按照自愿原则加入芬兰教育工会,95%的芬兰教师是其会员,到2015年会员数量达到12万,其中75%为女性,25%为男性[2]。其制定的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价值简述如下。
1.个体价值
每个个体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无论性别、性取向、外表、年龄、社会地位、血统、观点、能力或成就,每名儿童、学生都应该被视为有能力思考和学习的个体。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体,尊重学生的权利,公平且人道地对待他们;应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考方式和想法,审慎地处理有关学生个性和私人生活的问题,尤其应给予那些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学生以特别关注,不应姑息他人对学生任何形式的嘲讽和欺凌。教师要教导学生信任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最终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教师应秉持这样一个信念,即学生年纪越小,教师的责任就越重。
2.诚实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与周围环境打交道时,诚实是核心价值。对自己和他人诚实、相互信任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教师应重视自己的工作并尊重同事,应在自己的自与学校的利益之间建立起平衡,同事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
3.公正
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比如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时,应始终秉持公正的原则,致力于促进公平,避免歧视和偏袒;在处理学生间的冲突和矛盾时、在评估学生成绩时以及在分配资源和任务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应意识到所有的学生作为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代表的文化和秉持的价值观理应得到尊重,在社会要求和学生的文化背景之间必须做出一些妥协。
4.权利和义务
教师有保留自己价值观和看法的权利,但应符合教学工作的标准和职责,用负责任的态度教学、评估教学效果。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有发展自己人格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理应在履行义务的时候被公平对待。社会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教化民众,教师能够有机会教学并实现专业发展一方面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与社会分配给教育的资源密不可分。社会期待教师在培养出人才的同时也能在必要时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样学生也能受其影响成为民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教师需要严肃考虑教授什么内容,如何教授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需要将自己视为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要积极参与影响学校和教育的公共讨论和决策,不能只做政策的执行者,还要参与到评估改进学校和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5.合作
教师的劳动成果总是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因为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自尊水平,从而有机会实现终身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也让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肩负更重的责任,因此与其他同样负有此责任的教育主体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要明确合作过程中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尊重家长,而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背负家长与教师之间权力冲突的压力,诚如教师职业伦理委员会所说:家校合作能让孩子理解背后的合作文化,即用开放的态度解决问题,从不同参与方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3]。教师应寻求与学生教育、成长和福利相关的责任人的合作,比如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
四、启示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
诚如2015年顾明远先生访问芬兰时与芬兰资深教育专家哈内娜・涅米教授的对话中所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教育传统,比如尊师重教,孔子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君子”,即一个有高尚修养的人[8]。又比如韩愈在流传千古的《师说》中谈到的“传道受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正是诸如谦虚谨慎、专业素养、让位于贤等教师伦理的彰显。芬兰从其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让教师职业成为有价值追求的事业,而伦理本位的社会属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教师专业伦理的资源,我国亦应努力内化本国文化中有关教师伦理的部分,并在追求国际先进经验时做到不忘初心。
2.制定明_的行为规范
芬兰教师职业伦理委员会因其独立性和受众广的特点为教师所信赖,在处理伦理敏感性问题、提高教师道德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制定教师行为规范方面也做得不到位,并没有出台明确的规范。国家教育部于2008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其进步性,但没有体现出教师作为一项专业性职业的特点,没有细化出适合本地与本校需要的教师行为规则。可以通过官方组建教师行业协会的方式制定明确的教师行为规范,前提是充分采纳教师、学生、决策者、民众各方的意见;组建伦理仲裁委员会对涉及教师伦理的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就为今后发生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先例和解决范本,从教师行业内部入手,逐步提升全社会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
3.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芬兰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其全世界程度最高的自主性,弹性工作时间、无外部评价、福利和制度保障以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的教师长久以来背负着社会过高的期待,频繁的外部评价、来自学校及家长的高要求等使得教师身心俱疲,而存在较大地域差异的福利保障制度也使一些教师感到付出与所得很不相称。由此,有些教师在巨大的压力下已经忘记自己当初选择这份神圣职业时的初心。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才有动力追求高级需求,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因此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即生理、安全、爱、尊重的需求,是促使其追求自我实现、履行自己的道德使命的重要前提。现如今,一方面,教师需要一个能让其履行道德使命的工作环境,需要社会对教师展现出信任;另一方面,近几年师德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有价值的,“德”才能内化于心,进而产生道德行为,才能赢得来自社会的更多信任。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2.
[2]Sahlberg P. Finnish Lessons: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2011.
[3]Code of Ethics for Finnish Teachers. Trade Union of Education in Finland,Helsinki,Finland, 2010.
[4]Wuorinen J H. A history of Finland[M].New York &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
[5]National Youth Survey. KNT. Helsinki,2010.
[6]Narváez D.“Integrative ehical education”in Handbook of Moral Development[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一言一行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依赖、信任与威信,完成教育育人的任务。1.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育人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他教与自教。所谓的他教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言行、生活习惯等潜移默化形成。而自教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完善自我道德情操,实现自我升华。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学生,其自身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同时还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准确的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形式,能够为学生揭示更多的科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兴趣。2.为人师表。教育是社会中重要的行业,是构成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国家公民,不仅需要遵守公民的基本规则,同时更需要做到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不仅是教育职业赋予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前提,是一种十分关键的育人手段,教育功能显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模范,言传身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应该将为人师表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通过优秀的师德感染学生。3.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迫切需求,同时创造力亦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是国家不断发展前行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作为社会重要的职业,教书育人亦是一件创造性过程,新时代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教育理念,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提升自我创造能力。当然,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科学严谨、勇敢创新,在本科学领域中不断专研,开拓创新。
二、当今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新世纪必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进行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吸收前辈的经验,发挥前者为其奠定的教育基础;同时,还应该向学生学习,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掌握学生发展中的真实需要,以便及时的更改教学理念,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等。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从业标准等。教师自身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不断增多、教育手段也更加多元化,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提供生长的土壤,在求知的道路中不断成长。2.通过教育实践检验自我职业道德。实践是真理验证的唯一标准,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师范专业进修,以及在自身不断学习中学到各种职业道德技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过程,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性思维。同时,通过教育实践,教师能够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进行检验,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中存在的缺陷,以便于不断的完善自我品德。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不断的检验,然后不断的完善。通过反复的磨练,帮助教师塑造更加良好的职业品质,让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发挥模范作用。3.教师必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教师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教育规范文件,通过师德规范,对自我言行进行及时、定期的反省,并勇于纠正自身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行为,保证自身思想、行为都能够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发挥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推广与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了人格、思想、原则、行为规范等多种方面的内容,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也需要不断反省自我,加强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检验,促进自我职业道德提升,满足师德规范要求。
作者:朱秋 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许静.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99-100.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5、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二、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县师德修养二十条》《 县师德警戒线》《 县教师应事应语、忌事忌语》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4项整改措施:
1、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2、加强教学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关键词:教师角色 角色形成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71-01
随着我国高等事业的的迅速发展,青年教师的队伍不仅日益庞大,而且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但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跨进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在角色认同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都存在很多困惑。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困惑,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中,承担好教学研究工作,发挥自身的才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具体来说,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成员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时,便充当着特定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有时间、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一个教师的成熟和成长,最直接的将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表现为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别开来。(2)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也有所体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教育实践后才真正开始的。(3)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第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首先,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其次,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是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再次,要促进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新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是自身的心理需要发生变化。
二、教师成长
第一,青年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得不错?”等等。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人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在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字:新师德观;职业道德;理论素养;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近期,多方媒体曝光的幼师虐童事件在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面对着照片上孩子痛苦的表情,残暴的虐待行为让家长们心有余悸,不知自己的孩子何时也会遭此厄运,而肇事老师在视频、照片上表现出的暴戾、冷酷,也让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又一次受到热议。
《礼记》有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从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职责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做人品德。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只有把这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免疫”与“抵抗”能力,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没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正如一个缺乏地理知识的人不能成为出色的探险家一样,这样的教师只能成为死板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出色的专家型教师。既然教师的道德问题如此重要,联系到周围现实中,教师职业道德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由简到繁,并全面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独特价值。从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上看,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劳动的崇高性;从教师职业态度和情感上看,它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从教师职业形象上看,它要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严格性。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人民对于教师的需求日渐迫切。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育部于2008年9月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的六条基本内容体现了国家对于师德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贯穿其中的灵魂则是关爱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关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尊重学生的内在人格,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要引导学生,还要学会赞美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特长,赞美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与零星的闪光点,赞美学生为弥补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超越;关爱学生不仅要做学生教学上的严师,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心就没有学生的支持,更谈不上言传身教了。新《规范》已经为我们在法律层面制定了行动依据,剩下的就是在教学实践领会贯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教师职业道德工作落实到位呢?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崇高的道德理想会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模范遵守为人师表的要求,并且能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深入认识和实践,再一次把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自觉地内化为心中的要求与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成就优秀教师激发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学习相关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理论是行为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为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种理性的、成熟的活动,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指导,也需要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作基础。任何理论和知识从根本上说都是来源于一定的实践,并且通过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运用于师德建设,客观上要求教师坚实行知统一的原则,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提高。
再次,要学习先进典范,勇于自我批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先进的目的在于“见贤思齐”,看清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在先进人物的行为感召下提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品。而教师的勇于自我批评,是一种自我道德锻炼与自我评价的良好方法,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才能更好地培养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这也标志着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职业学校教师职业伦理是职业学校教育专业伦理的一环,尚未进入教师职业现场的师范生,其专业伦理的建设通常在入职之后才被关注,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应该贯穿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全过程。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专业伦理的发展水平在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进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关键作用。
职业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母机”,如何在职前教育中有效开展师范生教育伦理教育、培养师范生高尚的教育伦理素养,是当前师范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师范生的专业伦理建构理论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师范生的职业伦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的职业伦理,也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教师的职业核心,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感情,也是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这种高度责任感下的理智技术的掌握并不是简单的伦理教育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在专业伦理学背景下做对于未来职业的理性分析与建构:一方面,它要求师范生全身心投入到对于未来工作的准备中,在师范教育中以责任感指导自己的学习,努力做到高度的敬业态度和专业的克己态度;另一方面,它要求师范生不断地尝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理论的吸收,实践的验证,使专业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因此要求师范生必须具备:第一,高度的敬业态度;第二,专业的克己态度;第三,纯熟的专业知识;第四,理性的专业伦理理念。
现代社会中,师范生面临的伦理冲突无疑是复杂多样的,然而伦理冲突又是师范生职业伦理发展的动力。伦理冲突的良好解决可以厘清许多模糊不清的观念,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意识与观念,否则就会使师范生产生职业压力和职业恐惧,可能会降低其职业期待感和职业责任感,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变迁产生抗拒甚至离开未来教师职业的选择。
作为以育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其专业伦理有自己一些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本文认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是指师范生以准教师的身份,实践育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服务教育事业、不断追求作为卓越教师的自觉意识、态度、情感、信念、价值观及其规范和行为准则。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读期间便建构起源自内心的教师专业伦理信念与规范,是体现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要求、实现教师持续性专业成长的自觉追求和必然要求。
二、职业学校师范生专业伦理的结构分析
(一)专业伦理知识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主要是师范生在与教育者以及周边伦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一系列关于教师专业伦理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是教师专业伦理的物质载体。
(二)专业服务精神
对教师专业来说,其服务的对象包括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其中学生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服务精神就是要以“服务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全面、最自由的发展。
(三)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在动力因素,没有情感投入的职业只是把该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而只有视职业为一种伟大的事业去对待时才会投入专业的情感,而且教师在唤醒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求真、向善、创美的需要,同时内心也收获了教师这种专业带来的幸福与满足。
三、职业学校师范生专业伦理观范式的建构
(一)专业伦理准则下职业行为的表达
教师专业伦理是在教师在专业活动领域内,为了维护专业团体的声誉而必须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这种规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规章的制定,更要关注教师专业实践的事实,不但关注教师个体的道德责任,而且体现的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及其实现问题。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体现在专业伦理准则上:首先是良好的职业行为素养;其次是专业领域伦理问题的表达能力;再次是专业化的理性伦理观念。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是教师职业关注、专业修养、技术能力集中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线索的敏感意识和发现能力,能帮助教学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教育重点、难点、疑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二)构建系统化实习模式
对于准教师身份的师范生而言,其教师专业伦理的养成同样需要真实的、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理论去见习,在见习中初步获得关于“教学”、“教师”、“学生”、“课堂”、“师生关系”等概念的感性认识;在试习中初步感受初为人师的不安、紧张、喜悦、焦虑等复杂心理过程,初次通过参与部分教学实践尝试对所学的理论作出一定的回应和验证;在实习中完全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教师,通过教育实践深刻体悟到作为教师不仅需要知识、教学技能,更多的是从教的热情、对学生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服务和奉献精神。
(三)指导学生对伦理问题做出结果预期
对于师范生而言,让他们逐渐理解并能够自主地对于教师伦理问题做出结果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必须要独立地面对和解决他们所要面对的伦理问题。因此,当师范生面对伦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理性地做出预期,在可能的结果中,自己衡量与评判。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师范院校的教育中逐步地培养和提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师范生学会分析和面对这些情境,在情境教学中逐步引导师范生理性地面对伦理问题。理性地分析伦理问题,理性地预测问题处理的结果。
论文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本文从教师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反思教师职业价值,探讨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教师职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在我国古代,*fN认为教师的文化学识最渊博,国学教师被称为“博学”;道德观念上被视作“道”的化身;行为规范上被公认为世人的楷模;而物质生活则最清贫,能做到“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了现代,人们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基本上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把教师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不可否认,“春蚕”、“蜡烛”和“园丁”这种纯粹奉献式的教师观以及我们为教师所设计出的种种规定与规范,都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教师的被动性、工具性,限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向积极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强调主体性教师观,才能解放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在专业化的平台下,确立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创造和成功带来的生命价值的充盈,获得专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发展尊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对教师专业本质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从“特质模式”和“权力模式”两个维度,试图自上而下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来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合理模式。但是,这种研究带有浓厚的群体专业化思路,带有很强的应然判断的色彩,希望通过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来为教师构造谋取社会承认的价值蓝图。但教师的工作是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范式也应该重视对体现教师主体价值的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另外,传统的教学论仅把教师看作是课程的实践者,认为教师个体与课程的研发之间是一种分化的关系,教师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课程所阐述的知识,并把它合理、全面地复制给学生,就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种专家型课程体系开发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它排斥普通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实际上也暗示了教师专业评定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在这样的专业化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个别教师来说,这样的专业化明显带有“被动”的烙印。
二、问题的出路
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启发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让个体的专业发展在主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
如前所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职业体验和职业认同问题,教师作为人,也存在意义定位问题。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不能激发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而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也才能够使教师具有在其职业生活过程中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对此,应转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只有通过树立教师职业美的观念,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等途径,才能促使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转变观念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应该重构一种主体性的教师观。
(二)职业价值的完全实现:个体专业动态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缺失及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受滞,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教育过程中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自由,导致教育目的、方法、过程等方面教育意义的失落和蒙蔽,失去了教育概念应有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压力大,无专业自,无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很多教师远离了“愉悦、快乐、发展、激动、自豪、幸福”等诸多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应有的才智和热情。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全积起了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坚实基础,因而这样的专业发展进程显得更为牢固、可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确定主体性教师观
主体性教师观的确立就是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确立主体性教师观应做到:第一,应当把教师确立为“自觉主体”。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即成为对教育充满反思和研究的自觉主体——“反思性实践者”。第二,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生活世界的反思、探究和创新,不断发现教育生活的问题、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并不断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方式,形成解决教育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第三,应从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实际、教师的利益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选择和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