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研诚信培训

时间:2023-06-07 16:19:22

导语:在科研诚信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诚信培训

第1篇

教师的不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种培训,如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的确是学习的一种好方式,有专业的师资团队,有的快捷,有时灵活,复习资料丰富翔实,对于忙碌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们来说,有选择余地,帮助很大。

此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校本研修的意义和作用,懂得了校本研修的内容含义,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师学习方式。校本研修是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修”整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包含了学习、研究、进修等含义。研修一方面强调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载体,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专业发展去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

吴积军老师讲到,校本研修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重要途径:

1、工作学习化—通过工作经历获得成长与进步。

2、学习工作化—把学习视作每天一项必要的工作。

3、生活学习化——生活就是成长、生活就是进步、生活需要学习、生活的质量靠学习、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4、学习生活化——学习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学习可以改变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学习可以促进更好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一位快乐幸福的老师,既能干好自己的工作,也能照顾好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还能处理好与领导、同事、朋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与老师处理事情的方法有关,更与积极的心态有关,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切。有一句名言说到: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作为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人民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收获,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能够通过整合教材、环境(隐性课程、校外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资源,刺激并满足(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认知与精神成长需求,使其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排斥苦、累等生理体验) ,综合素养(学科素养与人格修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聚焦教与学的成就感。教师教得更成功,学生学得更有效。

第2篇

“胜任力”模型提供了整合所有人力资源功能和服务的通用工具与方法,可以帮助民航空管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以适应民航空管教育培训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民航培训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架构

“胜任力”,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著名的组织行为专家戴维・麦克利兰教授所提出。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质。“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公认的“胜任力”基本模型,是由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提出的冰山模型(图1)。该模型认为,“胜任力”存在于五大领域: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与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属于表层的、外显的要素,是“力”的资源,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其他要素属于“心”的资源,较难发现和测量,但却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在“胜任力”模型中,通常将“胜任力”分为核心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两大类。核心胜任力是指针对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基础且重要的要求,适用于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无论在何种职位。而专业胜任力是指根据员工所在的职位群,或是部门类别不同而需要的专业知识、技巧及能力,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组织职能工作者的要求。组织需要根据“人员―职位―组织”相互匹配的原则,从组织的愿景、使命、目标和战略发展要求出发,对不同职位的“胜任力”要求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与描述,以保证“胜任力”模型满足组织的要求。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航空管领域培训体系的建立

一个职位或者职类会由很多能力组成其“胜任力”模型,有了“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又该如何建立组织的培训体系呢?首先,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满足三个基本需要(如图2所示),就民航航空电信培训体系的建立而言,可应用“胜任力”就目前组织内职位的划分原则,对不同职位群和职位的员工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内容。按照航空电信中的民航通信、导航、监视三大领域划分,并与航空电信执照相对应。空管员工的“胜任力”现状是培训需求的最直接输入。由于“胜任力”模型中体现的特质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工作表现,所以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民航 “三高”行业特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征,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极高,特别是对跨专业的、可迁移的、通用的、对未来发展起作用的“关键能力”的要求更高。 民航空管培训内容的分类依据“胜任力”模型中的职位群划分,确定与之对应的培训内容。根据上岗前后,空管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岗前培训的对象为入职的新员工,主要目的是使其尽快熟悉民航空管安全文化、结构设置、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上下级汇报关系。通常可将在岗培训分为民航安全管理培训、空管专业技能培训、通用知识培训、态度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五类。培训的形式可以采用在岗培训、脱产以及员工自我培训等。转岗培训的对象为进行了岗位轮换的员工。由于不同职位设计的职责与工作流程有一定差异,对于变化部分的工作内容需要进行短期的培训指导。

民航电信人员继续教育在形式上探索一条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和多方式的教育途径。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依据《民用航空电信人员培训管理办法》(AP-651-TM-2010-03),民航电信人员的职业培训分成岗前培训、熟练培训、复习培训、附加培训和高级研讨五种培训类型。

(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指新员工入职培训,旨在使新员工具备在通信、导航和监视岗位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获得独立上岗工作资格。

(2)熟练培训。熟练培训是指电信人员连续脱离其执照载明的岗位,恢复相应岗位工作前的培训。

(3)复习培训。复习培训是使电信人员熟练掌握应当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扩充知识和提高技能所进行的培训。

(4)附加培。附加培训是针对新规则、新设备、新技术等进行的要求不同的培训。

(5)高级研讨。高级研讨是由民航局空管办部门根据空管新科技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的某项技术领域的较高层次的研讨活动,站在科学技术阵地的前沿,解决未来空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另外,培训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从业能力”打造。要根据民航专业人才知识、技术、技能结构的变化要求,积极引进民航国内、国际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并将相关岗位培训考试大纲和岗位资格证书内容纳入培训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民航空管电信人员上岗执照”的实施,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核心培训课程和技能模块中,使课程内容涵盖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作为按方向培养的主要依据,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行业授权在民航职业院校建立职业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从而为保障培训体系的实施建立良好的培训环境。

实施民航空管培训体系,可以提高现有员工的“胜任力”水平,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以满足民航空管现有的业务需求。与此同时,根据民航业的未来发展,前瞻性地为实现未来的人力资源战略实施奠定夯实基础。此外,培训体系的实施也要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提升其在组织内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思.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1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形式

1.1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这是较为普遍的科研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使用别人的实验数据、研究结果、学术观点或者直接抄袭他人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同时不标记引用出处并直接以本人名义出版著作、、撰写项目申请书等不道德的行为。

1.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以编造、篡改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和研究对象等方式,取得技术方法上的“突破”或科研成果上的“创新”。如2003 至2005 年期间,原上海交大陈进教授将所谓的科研成果“汉芯”,通过造假和编造实验数据等多种多段,骗取专家鉴定,并宣称国内首创,并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从而骗取数亿元的国家科研经费。

1.3伪造信息

通常为在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没有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绩的青年教师,通过伪造虚假的个人受教育经历、研究工作经历、社会任职、学术成果等信息,以此来“完善”本人的申请材料,提高项目获批成功率。

1.4未参与创作或研究,并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或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署名

主要表现为某些学科领域著名专家,未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仅利用其学术名气或“隐性”权力而在科研成果或论文上挂名,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在申请科研课题中需要项目组成员签字、项目申报推荐意见或者科研项目结题需要的专家鉴定意见时伪造他人特别是伪造专家签字等行为。

1.5一稿多投

有的教师将同一论文稿件投到不同刊物或者仅仅将题目、局部内容稍作修改而实际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的稿件投到不同刊物。还有的教师将一份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稍作修改重新申报其他单位项目,骗取科研经费的科研不端行为。

2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原因

2.1科研考核体系不合理

目前不论是社会对于高校的评价、博士点申报还是高校学科排名等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对高校一段时间内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衡量。为此各高校也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科研行为。较好的、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可以引导科研人员踏实的开展具有原创性的、探索性的科学研究,而较差的、片面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短期科研成果,不再按照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开展研究。这种科研评价体系了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发展规律,使得高校教师以完成科研考核任务为目标,疲于奔命的到处争取科研项目、绞尽脑汁的撰写论文,最终导致发生了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

2.2科研法制规范不健全

科研诚信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身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惩罚制度。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失信行为通常是依靠行政体系的内部处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 没有全国性的法律.现阶段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主要依靠相关的部门规章制度。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科院的《中科院部门规章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本部门的科研失信行为做出的规定,具有一定的部门局限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统一、明确的监督办法、惩处机制,导致处罚力度较弱。

其次现行规章多是原则性条款、指导性意见或是宣誓性条款,较为模糊和笼统,缺乏针对性、操作性①。目前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科技进步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规中有部分规定涉及到科研诚信的内容,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判定标准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做出界定。例如,对于何种行为属于科研失信行为,其判定标准和惩罚措施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使得科研人员对于行为是否属于科研失信行为以及对于科研失信行为可能受到的惩罚不清楚,也就没有对于惩罚的畏惧感,导致现行法律发挥不出实际效力。

2.3教师自身道德缺失

各高校都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相对较重视,但对教师的诚信教育却很少提及,更多的只是鼓励教师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自己争气、为学校争光②。部分高校教师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在不当利益的驱动下唯利是图。这些都助长了高校教师铤而走险的抄袭他人、虚构数据等科研失信行为。

3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对策

3.1建立科研诚信档案

2009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为申请科研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并作为批准该项目的依据。虽然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但是不难看出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于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十分重要。

科研诚信档案的建立应贯穿于科研档案始终,是对于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科研诚信记录。高等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并建立科研诚信网络信息平台。将科研项目的批文、合同书(任务书或委托书)、中期检查报告、重要实验数据记录、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科研结果,科研论文、专著、专利等人员名单,鉴定结果及鉴定专家意见等其他重要资料等重要信息都应保存在科研诚信平台上。对上述信息尽可能的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公众的监督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诚信行为而且有利于树立科学研究的公信力,有利于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

3.2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化

相对于违背科研诚信获得的项目、经费以及各种奖励,科研失信的违法成本过低,法律惩治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科研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针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措施和处罚力度都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行政处罚。做出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对于惩治科研失信行为、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当前国家不断对于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得科研失信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增大,建议可以借鉴“酒驾入刑”的经验将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恶意套取科研经费、故意编造数据导致妨碍科学进步等社会危害性较大、影响较广的科研失信行为纳入刑法。通过法律的严惩对于科研失信行为进行震慑、警示和教育。

当然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规制科研失信行为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后盾,以科研管理、诚信教育,媒体监督为手段多种方式从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惩教结合,才能推动科研诚信氛围的建立。

3.3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应开展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不仅让高校教师知道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科研素质避免非主观的科研失信行为,教育、引导高校教师的科研行为;而且还要了解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法律制裁和行政处罚,约束科研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因此要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教育工作,从根源上避免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

3.4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审核 科研报销 审核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高校科研报销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报销业务的范围也在扩大,报销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逐渐突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及高校科研工作。通过对高校财务报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推行网上预约报账、加强财务人员和报账人员相关培训、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科研报销行为分析

1.在高校财务科研报销中主要存在两类经济行为主体:高校科研工作者与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在这两类经济行为主体中,科研人员追求报销额度最大化、报销难度和耗时最小化;财务审核人员则追求财务报销行为规范、报销审核省时简易。因此,在给定的财务制度和科研管理机制约束下,两类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决策都是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

2.在财务报销过程中科研工作者有两种策略:规范报销和不规范报销;财务审核人员也有两种策略:严格审核和宽松审核。当科研工作者进行规范报销,财务审核人员进行宽松审核时,这时需要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必须规范化,而财务审核人员的审核在财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也就相对宽松化;但是必须有一定相互监督,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惩罚。科研工作者进行不规范报销也会受到一定经济惩罚。财务人员审核违反财务制度更因会受到经济惩罚。因为当财务审核人员宽松审核时,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这样都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可是这样的结果是国家受损严重。同时,财务人员的犯罪率也随之而大。那么最好办法是二者相互监督,加以惩罚。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行为被财务审核人员发现时,财务审核人员对其加以潜在的惩罚。此时,财务审核人员由于审核不力而造成的财务报销不规范或违反财务报销制度,也因受到惩罚。(工作声誉受损、晋升机会受阻等)。

二、科研工作者与财务人员的关系

1.假设科研工作者的不规范报销行为受到财务审核人员的宽松审查时,科研工作者的收益为是一种情况,这种情况用不了多久,科研工作者和财务人员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有另一种是科研人员不规范报销行因为受到财务严格的审核是第二种收益,当然这种不规范是科研工作者认为是财务人员审核的问题,不会认为是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利益与第一相比财务人员损失会小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必须按会计法去做。

2.在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的情况下,如果财务审核人员采取“不严格审核”策略,这又是一种情况。它可以给科研工作者的社会声誉与形象带来极大的损失。利益是短暂的。损失是会更大的,他不仅会给国家带来损失,个人也更承受不起。还有一种情况科研工作者规范报销,财务人员严格审核。这不仅给高校带来利益,国家的损失也会很小,个人也不会因为个人的小利益,把自己的前程断送。

3.科研工作者与财务人员会选择哪种行为报销,这就看他们的思维是那种了,一枚取决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或者工作轻松贪图享受的,将会受到各种惩罚的。如果不为个人利益,一心想着国家利益自然会选择后者。尽管每一种选择都会给自己或者国家带来一定的利或弊,这就看个人认为了。由于以上几种报销手段的产生,给科研工作者和财务人员的关系也带来一定变化,科研工作者规范,财务人员能按照制度审核。这样财务人员工作轻松,摩擦就小。心情也好态度也好。科研工作者不规范报销,财务人员不安制度办事,看人情,看关系。给双方都会带来伤害。

三、结论与对策

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量、繁杂程度与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报销行为的规范性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研工作者报销行为的规范性与否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以高校科研工作者和财务审核人员的行为利益为出发点,构建高校科研工作者和财务审核人员的科研报销行为对比,深入分析高校财务科研报销流程中行为主体之间经济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高校科研工作者和财务审核人员的科研报销行为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高校科研报销审核既是优化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各类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也是在帮助科研工作改善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高校财务审核人员在科研报销审核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服务科研活动、服务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责任和义务。而现实高校科研报销审核中,财务审核人员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等存在严重不足,服务态度和耐心较差,成为高校科研报销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的关键,影响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效率。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提升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服务能力。

2.加强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报销行为的规范化教育。在高校财务报销中,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报销占据的份额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高校财务报销队伍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现实中,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者对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的了解甚少,科研报销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行为,给财务报销审核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也为高校未来的审计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报销行为的规范化教育既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经费使用效率,也能降低科研工作者的报销成本。

3.建立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报销诚信档案。通过建立科研工作者科研报销诚信档案,规范高校科研报销行为,提升科研工作者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业务水平,促进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第5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瓶颈;突破

一家实力雄厚的医院,只有好的医疗技术不行,因为没有科研作为后续之力支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赶不上疾病的变化,最终导致医疗技术水平逐渐落后;只有科研也不行,医学的最终目的毕竟是治病救人,科研必须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才能实现其服务人类的真正价值。医院要想成为一家生机勃勃有生命力的医院,临床、科研两手抓,两者都不能偏废,即科研以临床为目的,临床推动科研进步,科研反刍于临床,两者之间形成良好互相推动关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行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单位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作为国家监测指标已被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在这项指标引导下,医院的科研发展、作为科研水平衡量指标和科研经费来源的基金争取,也必然地成为了公立医院发展的主任务之一。而临床、科研两手抓,于医院而言,在围绕提升科研的目标下,抓的是投入,包括医院制度投入、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平台建设投入等。当然,科研的发展投入,视不同医院而定。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卫生规划不同,决定了科研投入的大小和侧重点不同。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医院自身承担的卫生服务任务、发展目标前提下,科研基础薄弱的医院如何在稳步提升临床的同时,开足马力,突破科研瓶颈,快速提升科研水平,成为医院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如何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为入手点,探讨科研基础薄弱医院突破科研瓶颈的策略。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医院的重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于1986年,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其成立的主旨旨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该基金面向全国,资助体系庞大,资助类别多,整个基金资助注重项目申报书质量,基金公平性好。其中,基金的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申报人职称、学历条件要求相对较低,获资助难度在整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中也相对较低,因此,成为众多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在当前众多科研基金对申报单位申报数量限项的情况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开放性好、资助总量高的优点,也成为医院特别重视的科研项目申报主要通道之一。同时因其级别高,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资助额度、资助类别,也直接反映了该院的医学基础研究水平和科研水平。因此,医院和部分第三方评价体系也普遍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作为衡量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以提升国家自然基金立项为抓手,通过突破科研瓶颈为目标,达到实现医院科研发展、医疗水平提升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某市部分医院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根据“东篱科研”统计到的数据,截至2021年8月20日,某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超过50项的医院有7家,7家中有3家超过100项。可以看出,该市主要医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该市主要三甲医院中,老牌主力三甲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普遍较为理想,后起之秀的医院也达到20项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医院立项数未突破10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项能力上,刚刚起步重视的医院与所在市其它主要医院差距越来越大。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起步医院科研能力提升速度远不及步入良性快速发展的医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医院间原科研基础、医院发展战略的运用、医院层面科研人才储备与管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的系列制度落实及对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激发上的差异。

三、提升基金资助的主要促进措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提升,看似项目数、资助金额的提升,实际上是医院科研水平提升的反映,代表着医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医院科研水平不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自然不会乐观。因此,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的措施,实际上是突破科研瓶颈、提升整个医院科研水平的系统工程。医院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突破就主要在于科研人员申报意愿的大小、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投入精力、申报书撰写技巧等微观方面。

(一)战略目标建设

战略目标是医院所有活动包括科研发展和科研促进行为的指挥棒,科学的战略目标在科研发展举措中首当其冲。如前文所述,医院科研的发展投入,要视医院的功能、定位而定,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院发展任务。盲目的科研投入,并不有利于国家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健康发展。科学研究不是目的,是手段。各个医疗机构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有各自的角色、任务。因此,医院的科研发展,科研在医院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地位,一定要考虑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的布局地位。因为这是医院投入资源、获取资源支持的重要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等角色不同,定位有差异,承担的临床任务和科研任务不同,政府投入资源自然有差异。相应地,以上医疗机构制定的战略目标也应依据这一客观事实。科学的战略目标一旦确定,所有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平台建设、合作交流建设都应仅仅围绕战略目标开展。以该市所在省主推的高水平医院建设而论,高水平医院在与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制中,科研水平的提升,是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因此,于以上医院而言,科研发展作为医院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与政府对其定位、投入相符。战略目标落实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上,就是要在尊重科研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现有科研基础,制定合理的目标立项数,保证指标可登、可及又符合医院战略发展高度。科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指标确定后,再对围绕指标需要进行的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平台建设、合作交流建设进行再构建。

(二)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包括单位内设科研基金制度、人才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科研奖励制度和其它相关政策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本文主要讨论科研基金制度、人才制度、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建设。科研奖励制度建设蕴含在人才制度建设中。1.单位内设科研基金制度建设、人才制度建设。综合来看各类大学、医院科研发展之路,单位内设科研基金和引进人才是单位人才培养建设、发展科研的主要途径之一。顾艳琼等在《专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与管理探讨》一文中指出,引进人才是提升医院科研水平的措施之一。要重视青年医师在科研中的作用,重点培养优秀青年医师[1]。因此,医院内设青年科研项目基金、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各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培育基金等,为青年科研人员和引进人才的前期科学研究工作及人才培养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为蓄力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继续进行深入持续科学研究做准备,是为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必要举措。内培外引政策下,内培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对人才稀缺、科研基础薄弱的医院来说,空间相对有限;而外引则成为科研基础薄弱医院快速提高科研水平的渠道之一。然同样的政策,具体实施到各家医院,效果各异。该市部分医院招收博士后等专职科研人员、提供院内科研经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也有医院设置院青年科研项目基金、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时间较久,招聘博士工作站人员也初具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科研经费支持和引进人才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究其原因,在于人才质量上的差异——人才必须有科研潜力和科研能力,否则,占用大量院内科研经费仍然不能呈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于科研基础薄弱、优秀科研人才相对匮乏的医院来说,考虑医院整体发展、经费投入的相对有限性、人才的成长规律、青年科研人才的招聘成本相对低、聚集速度快等因素,医院的人才策略应是:(1)严把博士后入站标准,加大招聘优质青年科研人员的力度,既重质量又重数量。主要方法:把申请入站科研人员的既往科研成果作为重要选择标准,同时加大对科研人员科研潜力、科研兴趣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等科研素养的考核。因为优秀的科研人员需要独立思考、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需要科研素养作为科研职业生涯的开路斧。同时充分盘活、利用本单位现有的优秀科研人员,根据医院情况独立或和大学合作招聘优质博士后。通过优质博士、博士后,充实医院科研人才,带动医院、科室科研氛围,帮助其他人员提高科研能力,继而提高整个医院的科研水平。同时考虑医院自身科研基础薄弱造成的人才吸引力低、人才粘性低的特性,制定提高吸引人才、提高粘性的措施,如适度提高高于其他医院的待遇,提供其他激励措施。(2)加大专职科研人员考核,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对设有专职科研岗位的医院来说,应制定专职科研人员考核标准,设定专职科研人员年度、周期考核合格线,在尊重科研规律的基础上,要求专职科研人员周期内产出科研成果,形成专职科研人员流动机制。避免一刀切、入职试用期过后即进入编制、无考核的做法。同时针对专职科研人员制定合理的保健、激励机制。(3)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员的管理。除必要的院级管理外,加强科室、导师对在站人员的管理,实行科室发展规划下科室主任负责下的导师负责制。把以上在站人员的管理职责分配到科室主任职责中。导师对在站人员学术负责,科室主任对本学科发展负责。(4)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科室发展科研,仅靠一般科研人员难以形成聚力、持久力和实力。优秀学术带头人(非必须行政职务)的引进,可以招揽一批优秀科研人员聚集,容易形成科研团队,稳定科研实力,带动医院科研发展。但科研基础薄弱的医院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具有先天的难度,医院给予的环境、政策、支持的力度及整个医院的发展前景可以作为吸引优秀人才的积极因素。2.激活二级单位能动性,强调落实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科研发展固然需要单位层面的重视和推动,需要单位系列政策的支持,但是具体政策的落地,离不开也必然是二级单位起承上启下关键轴的重要作用。如有的医院虽然明确了医院发展的科研战略,并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目前并未取得质的进步。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二级单位各科室的落实、推行不力。对策:调动激活科室的科研管理能动性,强调落实科室主任目标责任制。(1)医院层面对科研的重视动员、落实不到科室,则重视效果大打折扣。张秀秀等在《基于某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况的科研能力提升探析》一文中指出,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将其与科研能力挂钩,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纳入科主任和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增强科研内驱动力[2]。鉴于此,医院应点对点把科室科研发展目标和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任务、科研团队建设任务、人才建设任务等写进科室主任目标责任书中,以此督促、实现科室主任对本科室科研发展的重视。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除了医院层面的常态动员外,科室也应常态动员。因为科研项目申报需要前期工作基础。文字书写可以短时间内撰写,而申报书实质内容里的科学实验无法临时抱佛脚。由此,由促申报达到促科研工作落实的目的。(2)科室层面的学术交流必须开展。和同行尤其是科研实力强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加大科研合作,对推动学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医院兼顾全院邀请大同行专家培训,科室则可以根据本科室具体科研实力情况邀请小同行进行精准培训、指导和帮扶。3.激活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科研发展人才是关键。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于医院而言,医院科研水平不高,医院原因是根本。在医院政策、措施、平台到位的情况下,于个人而言,个人项目申报连续多年不中标,个人原因是根本。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如申报书选题不合适,平时未安排好科研工作进度,未注意和同行、专家交流学习,申报书本身质量不高乃至个人科研能力欠缺等因素,是申报书未中标的根本原因。对策:激活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科研积极性,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科研素养,对专职科研人员实行流动管理。(1)加强科研人员的科研素养培养、提升。一方面通过导师或科室的督导管理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各类培训。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员学习、研究、创新的积极性。(2)加强各类科研项目进展和结题验收管理,进一步引导科研人员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心。(3)落实前文提到的专职科研人员考核制度,切实实施专职科研人员流动管理。

四、加大科研瓶颈突破中科研诚信建设

医院科研需要大力发展,但结合各种激励或者惩罚性措施的机制也必将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起到刺激、引导作用。激励、惩罚性措施是把双刃剑。正性作用下,可以带来科研人员、医院科研的双繁荣;负性作用下,可能会加剧科研诚信问题———因惩罚或激励带来的利益影响导致科研人员铤而走险。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频发的学术不端现象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频频出台各项规定以期规范医学科研行为。然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源于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水平和外在政策引导两个方面。在大力提倡科研兴院、科研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医院,对科研的重视、过度重视以及围绕重视采取的一系列考核、激励措施,都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埋下高危影响因素。作为医院,应从各自具体情况着手,在落实国家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上,不打折扣,为科研健康发展穿上保护衣。同时,也应该合理设置科研考核、激励措施。因为作为医疗机构,科研不是唯一,也不是最终目的,医疗同样是医疗机构使命之一,医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在以通过促科研实现促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在考核、激励措施上,对人才评价时,不能唯科研论英雄。人才不是全能,不是人人都具有科研潜力。“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医院也需要各类人才,各类人才也需要得到相应重视,这样,科研才能健康发展,医院才能健康发展。加强科研人才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水平尤为重要。医院应该把科研诚信教育贯穿到职业教育中,贯穿到科研工作的每个环节中。科研失信惩罚措施宜重不宜轻,以失信高成本进一步约束规范科研人员科研行为。

参考文献:

[1]顾艳琼,周倩,王光花,等.专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与管理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5):351-356.

第6篇

1诚信医疗

医院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流程,培训到位,落实到位,检查到位,使各项工作在规范中运行,同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努力为患者提供公平、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向患者承诺“住院72h内完成手术”,开设“日间手术”;门诊实行动态、弹性作息时间和分时段挂号,连续十年开通“暑期绿色通道”,实行周末和节假日不停诊,极大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实施基本药品和贵重药品零差价,医保即时结报,降低患者看病就医的成本;健全医患沟通制度,维护患者权益,改善患者就医看病的感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防盲扶贫的复明行动。医院防盲医疗队常年奔走于全省各地,不仅进行防盲手术,更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防盲队伍,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医院从改变不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程序、修订不符合患者需求的工作制度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改善就诊环境,方便患者就医,缩短患者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的时间,为患者提供清洁、温馨、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工作中去。树立全院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树立诚信理念,构筑医院品牌。

2诚信管理

诚信是医院的市场“通行证”;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形资本。医院综合竞争力来自于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使自己的一切医疗活动,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患者、取信于医院内的广大员工。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在山西省率先实行“一日清单制”。医院建立医疗收费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药品明码标价制,提高收费透明度,无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现象发生。坚持收费价格透明化,公开药品价格和各种检查处置费用标准,主动接受患者监督。通过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医院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定期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医院实施了“一卡通”及“一站式”服务,由专职导诊员按专业病种引导患者到各诊区就诊,在诊区内完成挂号、分诊、就医、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避免了以往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跑上跑下的情况,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医院建立患者“自助”服务。在医务人员充分告知的前提下,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医疗服务和医疗耗品(人工晶体等)。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通过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对医院的尊重和认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注重诚信管理和服务,构筑医院品牌。

3诚信文化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思考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12

目前我国正处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该时期的各种冲击,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师的从教心态,致使高职院校教师的隐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给高职院校师资管理造成困难,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本文在调查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并提出了对策。

一、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现状

笔者在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师中进行观察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教师流失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我院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3份,有效问卷90份,调查对象为22~60周岁的教师。根据调查,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隐性流失主要表现为:

(一)正业变副,副业变正,正副主次颠倒[1]。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有些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而是想方设法搞第二甚至第三职业如办自己的公司、开办培训班、带辅导班等等。由于精力分散,

使教师不能全身心投人教学,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应付了事: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教学马马虎虎、参加科研活动积极性不高等,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质量。

(二)忙于提高学历和职称[2]。不少教师在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时,后者远重于前者。给学生上课就算是应付差事,也丝毫不能影响自己的待遇和前途,而是否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事关个人条件提高的问题,倒是马虎不得。当上课与提高学历和职称发生冲突时,教师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学生被“冷场”的事时有发生。

(三)科研为主,教学为辅[1]。不少教师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忙碌于搞课题、发文章。在我国,职称评定只是把教学当做参考性的软件,科研成果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硬件。在这种倾斜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的隐性流失就是很难避免了。

(四)出勤不出力,在其位而不谋其职[3]。有不少教师对学校发展信心不足,认为高职院校处在高等教育的低端,档次和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没有发展前途,因此他们对本职工作投入不够,备课不认真,上课没有激情,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敷衍了事,虚于应付,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既不热心教学工作也不搞科研,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隐性流失对高职院校的后果

(一)降低教师积极性[4]。教师隐性流失使在职在岗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冲击,还很可能刺激更多教师向那些隐性流失的所谓获得“好效益者”学习,致使更多教师不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再珍惜现有工作机会,反而对隐性流失的教师得到岗位提升或得到更多收益时感到心动,结果其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就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5]。教师的隐性流失,导致国家、高职院校和家庭及其大学生自身的各种成本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师隐性流失的实质是一种为收益而投资的智力资本的无收益,甚至是损失。教师隐性流失使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本和办学成本增加。

(三)降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隐性流失使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消极对待,导致教学科研质量下降,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好,降低学校的整体效能感,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降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有悖于围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流动导致教师隐性流失。这是现今高职院校尤其是弱势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学校的院级管理人员甚至是院长的频繁离职变动,很容易引起教师们的隐性流失。因为学校的院级管理人员甚至是院长的频繁离职变动,往往使学校政策和中层管理人员多变,结果造成人心的极不稳定,如果控制不当,伴随着的是大量教师的隐性流失。

(二)待遇、子女上学就业、周边环境、教学科研条件等差别导致教师隐性流失。高职院校教师与其他行业劳动者相比,从高中毕业到获得学士或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直至成为一名教师,受教育时间较长,工作时间较短,如何在较短的工作时间内收回之前的人力资本投资并有所收益,惟一的办法就是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

(三)高职院校招生生源波动导致教师隐性流失。高职院校招生生源波动期往往是教师隐性流失的高频段位,任何高职院校生源在招生中都会遭受震荡,比如上级招生政策出现变化、生源减少、学校招生资金出现暂时的紧张、出现意外的灾害等等,都会让高职院校生源出现波动,这时候,招生生源不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就会出现隐性流失。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导致教师隐性流失。教师与学校是利益关系纽带牵在一起的,但情感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纽带。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对教师思想了解不够、生活关心不够,教师对学校感情淡薄,往往也会导致教师的隐性流失。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不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加上舆论误导,使部分教师思想混乱,对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茫然,同时,现行的教育目标重教书、轻育人,忽视行为示范,而用人政策又强调知识和学历,忽视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些忽视都导致教师的隐性流失。

(五)高职院校领导的诚信问题导致教师隐性流失。有些高职院校领导的诚信出现问题,喜欢向教师随意承诺条件,结果又不能兑现,或者晋升、奖励等不能及时兑现给教师,教师担心在没有诚信的高职院校领导下工作没有前途,对学校的发展带有较多的失望情绪,看不到学校的光明前景,往往会选择隐性流失甚至是显性流失。

(六)高职院校管理薄弱僵化导致教师隐性流失[1]。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又往往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下运行和发展,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工件质量的考核模糊,不坐班与坐班的管理不严格,人事制度改革迟缓,办学方式落后于社会需要,工作条件差,缺乏必要的科研基金资助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专业得不到校方足够的重视,专业投入不够,学科发展缓慢,激励机制不健全,职称评审混乱,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强化和提升等等,使教师不堪承受,一遇到合适时机,就会出现隐性流失。

四、对策思考

(一)合理的岗位分析为基础。高职院校岗位特点是应用为主、校企合作、市场主导、两 “双” 并举。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能找到适合岗位、与岗位相匹配的合适教师,要想防止教师到岗又不适合岗位,要想做到教师到岗可找到岗位方向与目标的人力资源,从而防止教师隐性流失,就应采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选择适合的岗位分析方法和程序,对本校的教师岗位,依据自身的客观现实进行透彻地分析,了解教师岗位真正需要完成的职能,明白岗位分析是绩效考评的中枢环节、是岗位设置的前提、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绩效管理对象劳动价值量化体现。

(二)严格的招聘和配置作入门。高职院校要严把招聘关,把与高职院校相吻合的适合高职院校岗位需要的教师招到高职院校中来,达到人岗匹配、岗人相适。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才能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高职院校的任教者。

(三)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作运营。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全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通过沟通交流,确定院校织的战略、目标、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教师的绩效目标。通过沟通交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的困难,支持、指导和帮助教师,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不断沟通和调整的双赢。

(四)优质的薪酬福利作后盾。高职院校建立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薪酬管理,因此薪酬管理和工资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人才价值的尺度,但是在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本身也在起步阶段,所以对教师发放的薪酬待遇也普遍不高,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薪酬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人才价值的体现。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企业的年薪制度,院级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的薪酬总比教师要高许多倍。高职院校的存亡和发展与教师尤其是骨干核心教师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好了,院校也好;反过来说,院校好了,教师也好。所以要给教师优质的薪酬福利,让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院校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好俱好,一损俱损,建立起教师对院校的责任、职责、信任和安全感,以减少教师隐性流失。

(五)职业规划的培训进修深造作校园文化[4]。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进修深造,让每位教师都感到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空同。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适用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教师,就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深造,通过培训进修深造来增强高职院校内部的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想形成优质的高职院校培训进修深造的校园文化,获得高收益,要想留住教师,要想防止教师隐性流失,就必须结合教师发展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双赢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高校教师隐性流失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6):206-207.

[2] 胡解旺.高校教师的隐性流失[J].化工高等教育,2005,(2):81-82+85.

[3] 刘融斌.中部地区高职高专教师流失的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6):132-133.

第8篇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R3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60-03

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现今,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作为一门引导学生从基础医学走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巩固理论课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病理生理学实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科研设计,利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将笔者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体会汇报如下。

1 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设计是指科学研究的方法设想和计划安排,是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研究方法和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保证科研结果创新性、有用性、经济性、可重复性的重要条件,是取得科研成功的重要保证;科研设计也是剔除干扰因素、实现科研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整个科研计划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包括实验研究步骤、方法以及最经济、最优化科研成果的实验思路等。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科研设计,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病理生理学四个经典教学实验:小白鼠几种缺氧模型的建立、家兔急性肺水肿、家兔失血性休克和家兔急性右心衰均贯彻了科研设计精神,教师在讲授实验时,如能把这四个实验所蕴含的科研设计精髓展示出来,这将大力加强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施科学实验的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它是指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按照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步骤、材料、手段等方案的制定。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题目、实验材料、实验预期、实验步骤、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应兼顾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严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便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原则、设立对照等原则。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在设计上均兼顾了上述原则,教师在讲授实验时应抓住时机强化这些实验设计原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锻炼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1.1 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样本中随机抽取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平衡各种实验条件,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病理生理学实验均涉及动物的分组和选取,教师在分配动物时应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分配动物时大多是由学生自己抓取,并未采取随机分组的原则,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强调随机分组,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配动物,就会给学生强化科学研究的随机性原则,这样,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会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1.2 简便性原则

简便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实验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实验操作过程的简单,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实验药品的成本及容易获得,比较短的实验时间等。病理生理学实验均兼顾了简便性原则,实验装置简单:如制备乏氧性缺氧模型,采用的是密闭广口瓶;模拟高原缺氧环境,采用的是抽气泵。实验操作过程简单:肺水肿和右心衰竭模型的制备均需增加血容量,而采用的方法就是输注生理盐水;失血性休克需要减少血容量,采用的方法就是放血。实验药品便宜:制备肺水肿模型采用的工具药物是肾上腺素,而制备血液型缺氧模型中采用的是亚硝酸钠,这些实验药品均很便宜,且容易获得。教师在讲授这些实验环节时,可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然后比较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案,最后找出最简便的实验方案,从而强化学生实验设计时的简便性原则。

1.3 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除欲处理的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必须保持各组别一致,不得在实验过程中随意更改,否则可能有未被控制的因素干扰实验结果。而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学生而言,往往很难兼顾这一原则,需要在实验训练中加以强化。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均贯彻了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原则,如缺氧模型制备实验中要求最后统一解剖各组缺氧小白鼠,对比观察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的血色,皮肤黏膜颜色,这就是贯彻了实验条件一致性的原则,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氧化血液,如果不在同一时间解剖动物,其血液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不一致,而对比观察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各组缺氧动物皮肤黏膜及血色的差异。所以该实验要求各组动物的实验条件一致,最后统一解剖各组小白鼠。教师在讲授该实验时,不光要强调这个注意事项,还应该解释这样要求的原因,同时给学生强化实验中实验条件一致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1.4 严谨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指设计实验时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有据。欲使实验设计完整、无漏洞,必须注意严谨性。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所选取的实验设计均尊尊严谨性原则,如制备乏氧性缺氧模型,采用密闭广口瓶,动物处于密闭环境时,虽然氧气逐渐耗竭可以模拟乏氧环境,但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无法排出,乏氧的同时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如果忽视这一因素,那么该实验模型就不仅是乏氧性缺氧模型了,而是乏氧+二氧化碳中毒的复合模型,显然与实验目的不符。因此,该实验设计在密闭的广口瓶中加入钠石灰来吸收二氧化碳,消除二氧化碳的影响因素,实验设计非常严谨。教师在讲授这个实验时,不要光讲授钠石灰的作用,同时应强化实验设计的严谨原则。

1.5 设立对照原则

设立实验对照是实验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通过设置对照,可排除一些实验无关因素的干扰,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说服力,也只有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才能取得研究指标的数据差异。实验对照一般有以下几种:①相互对照:是指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②自身对照: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自身对照处理前的状况为对照组,处理后的变化为实验组。③条件对照:给对象组施以某种实验处理,这种实验处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而是作为对照意义的。④空白对照:是指对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因素或施以对研究对象无任何影响的处理因素,以突出或纯化所要研究的因素。病理生理学各实验中均包含对照设置,如条件对照:缺氧实验中亚硝酸钠抢救组给予美兰腹腔注射,而不抢救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就是一个条件对照。自身对照:肺水肿、失血性休克、右心衰竭、缺氧这四个实验均要求记录正常情况下动物的各项指标,与给予处理因素后动物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这就是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了6个抢救组,施以不同的抢救措施,要求比较各组的抢救效果各组抢救效果的比较就是一相互对照。教师在讲授这些实验环节的时候,要介绍设置这些对照的必要性和意义,强化学生在实验设计中设立实验对照的意识。

2 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

科研动手能力是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基本功,是科研实际工作的执行力,与科研设计一样重要,好的思路需要好的执行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科研动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能力: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实验方法的掌握等。实验动物模型制备包括实验动物的合理选取,模型的制备方法等。病理生理学实验均是动物实验,包含了上述要素:首先,合理选取动物品种,缺氧实验因为实验工具以及工具药物的经济型等关系,选取小白鼠是比较合理的;而肺水肿、失血性休克、右心衰竭因为需要插管,体型较大的家兔是较合适的动物。其次,学生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病理生理学四个教学实验涉及了动物的抓取,备毛,麻醉,动静脉插管,生理记录仪的使用,药物的配制与注射,工具药物的使用,各项生理指标的观察等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技能技术。为了使每个学生均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我们把学生编成3~4人一组,设立主刀制,四个教学实验轮流主刀,其余人均为实验助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过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的规范培训,为将来的科研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科研诚信的培养

科研诚信是指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研诚信建设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研界的信誉、促进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目前,科研不端行为污染了我国的学术环境、破坏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创新,严重损害科研工作者的社会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刻不容缓,科研诚信应该从科研人员接触科研工作就开始着手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全部属于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影响因素诸多,麻醉的深浅,动物的个体差异,手术操作不当等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有时甚至会出现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反的情况。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四个实验很难百分之百成功,特别是右心衰竭和失血性休克实验,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结果往往不理想。而学生担心实验成败影响实验成绩,常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时一贯坚持实验成败并不是实验成绩的唯一判定标准,实验教学允许学生失败,不管实验失败与否,均应尊重实验结果,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同时,当遇到实验失败时,教师要仔细观察,耐心询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教导学生吸取经验教训。例如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我们设计了6个抢救组,抢救效果最佳的应该是输注生理盐水+全血+去甲肾上腺素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麻醉过深、操作时间过长、操作过程中失血过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组别可能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想并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我们就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寻找原因。学生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是一次很好的复习和应用,同时,这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树立科研诚信观也很有教育意义。

4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科研创新是创新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指在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依靠实验设备和技术,运用各种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创新力的生力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使其对所学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能促实其自发地查阅文献、自学相关知识,掌握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理论,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实验方法和设备是否合理、测量手段是否可行、实验结果是否准确等问题展开思索和讨论,提出改良方案,并在实验报告中以讨论形式书面呈现。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通过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尽早接触科研实践,形成科学、严谨的科研思路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本教研室开设的四个教学实验均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如缺氧模型制备实验要求学生至少设计一个新的缺氧模型,失血性休克要求学生至少设计一个新的抢救方案,右心衰竭要求学生寻找一种新的工具药物取代石蜡作为肺小血管栓塞剂,肺水肿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全新的实验方案。这些创新实验在实验报告中以书面形式展现,下次实验课上课前花10~20 min与学生互动,就自主设计的创新实验展开思考和讨论,这样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对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不断地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总结经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才能培育出21世纪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燕云,马中良.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1-212.

[2]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贾彦,杨婧,冯涛,等.运用病例导入法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 150.

[4] 李清君,李文斌,张敏.改进病理生理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63-64.

[5] 孟祥艳,孙慧燕,罗玉玉,等.基于问题的学习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10):1246-1248.

[6] 孟祥艳,何瑞波,李海生,等.PBL在救援医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 64 -65.

[7] 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5-6,18.

[8] 黎刚,郝杰.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58-160.

[9] 赵姝,张燕平,陈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2,(6):12-15.

[10] 卢萍,史晶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71-172.

[11] 王爽,高捷,苏兴利.PBL法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1880.

第9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90-02

安全生产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最大限度遏制并减少伤亡事故,是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特种设备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锅炉每年消耗掉全国煤产量的70%,是工业生产的“心脏”;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的投资额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约占项目设备投资总额的40%~50%;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为现代生产资料的主要搬运设备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港口、建筑、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其拥有量和配置已经成为上述产业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特种设备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特种设备的数量及其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安全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

迁安市特种设备主要分布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镇乡、对市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其中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四种特种设备超过100台的镇乡有9个,总计3000多台;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三种特种设备约2000台。

“十五”以来,迁安市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手段,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连续多年零事故的目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从“十五”初期基本情况的台数不清、涉及企业数量不清发展到初步实现了微机建档、动态化管理;安全监察范围从简单的锅炉、压力容器拓展到现在的大型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各种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从以执法为中心发展到以为使用单位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为重点的全过程安全监管;逐步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重大隐患报送制度、事故预警制度、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了责任较为明晰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但是,迁安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面临着安全管理水平偏低、手段落后、科学技术装备不足、社会环境不理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支持不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基础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特种设备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符合迁安实际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1.构建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和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安全监察部门依法监管责任的三方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安全监管主体意识,建立覆盖全市的政府部门、镇乡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在适当时机申请建立迁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高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和检验效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区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2.构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主导,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镇乡政府为辅导,覆盖全面、反应实时、运行规范、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3.构建特种设备信息网络体系。构建重点监控对象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重特大事故档案数据库。建立涵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质监和安监等部门、镇乡政府、企业的业务网络系统。

4.构建特种设备危险源监控及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市、镇乡两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和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定性准确、分析量化、评定科学、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

5.构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和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的特种设备应急预防系统。结合实际,依托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组织网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市、镇乡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

6.构建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国内外特种设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整合特种设备管理科技资源,适当时机建立具有一定水准的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机构或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机构,逐步构建起满足特种设备管理需求的技术分析、检测、咨询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7.构建特种设备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各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相配套的全方位特种设备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8.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服务体系。建立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运作、优质高效、诚信规范的特种设备安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提供特种设备安全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培训、认证等服务,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9.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制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立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特种设备管理诚信信息采集、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为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动态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促进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自律。

三、采取的保障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的安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是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建立特种设备管理、研究基金,改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运行状况。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拓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特种设备管理投入机制。

3.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大力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加强科学技术与特种设备管理运行的紧密结合,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有关科研计划。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相关专业,着力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特种设备管理专业人才。

4.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大力加强特种设备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市政府、主管部门、镇乡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机构,保障各级特种设备监管机构、人员、装备、设施、资金投入等到位。

5.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严格执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6.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渠道,不断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特种设备管理、科技、教育、培训、人才的交流。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阎同喜.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论[J].机械管理开发,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