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6:19:23
导语:在护理专业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结合起来并能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判断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护士核心能力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它是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反映,能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符合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范围规范的护理服务。
二、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和不足
(一)系统不完善
护士个人的发展对护理事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多数护士多为专科毕业,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加上人们对护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护生无法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从属感,以致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无法得到认同,就会应付工作或转到其他行业。可以说,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和发展。
(二)培养偏重于临床实践
护理专业是以人为中心,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学科,由于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整体教学上,多以灌输和应试为主,教育方式上更重视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缺少对护理专业、卫生预防、康复保健等基础性综合知识的培训。以致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定势化,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工作的正确和全面性,常以病种、护理常规和标准护理计划解决问题,很少独立思考或个性化解决问题,缺乏对专科问题认识的敏感性和应急处理的专业性。
(三)考试评价与实践的差距
核心能力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是否可以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术。而目前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无法反映出学生理论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
三、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为使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和归属感,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类讲座,聘请优秀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专家和护理人士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进展,帮助护生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端正学生对护理工作价值认识的基础上,使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从而超越自我,早日完成职业规划。
(二)改革护理教学模式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重点,以加强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应减少灌输式教学,通过采用案例教学、临床实践、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互动。
(三)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以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采取科学、客观、多元性的考试方法,内容注重护理专业综合性知识和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方式以主观能动性为主,即以课堂作业、学习小组讨论、实习老师+病人评价的方式组成,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能根据临床各种综合信息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结语
1良好的职业精神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4.2.2良好的思维力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4.2.3坚强的意志力众所周知,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坚强的意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在个性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她们如下意志品质:①坚韧性,使之具有坚持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②自制力,培养她们控制自我,克服冲动情绪,及时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③自我调整能力;④承受挫折能力。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慧英,蔡芳.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2]王艳红.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J].科技资讯,2007(10).
关键词: “90后”护理专业本科生 综合能力 培养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辅导员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已过渡为“90后”大学生。两代人既具有相似的特点,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转变。
一、护理专业“90后”本科生的特点
武汉大学公布了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平均智商较高,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心态开放,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如: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耐挫力差等。
现代社会护理服务需求呈多元化、高品质化趋势发展,护理学本身又是一门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学科,它不仅要求本科护理学生具备精湛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科护理教育只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因此,“90后”护理专业学生在步入岗位前需要拥有较好的临床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创新协作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综合能力。
与其他专业同龄人相比,“90后”护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表现力强,自信张扬,有思想、有主见,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从简单的社会理想逐步转向了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思考,但是理想信念相对薄弱,创新意识较差,心理脆弱,耐挫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二、护理专业“90后”大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理论与实践脱节,护患沟通能力差,但有奉献意识。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亲人的呵护下,他们往往更加重视自我世界,经常忽视人际交往中的言谈举止和对话方式,故在未来职业中与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相对专科生而言,知识学习较为系统,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实践机会少,但护理专业本科生有一定的无私奉献意识,而且学校的教育环境及教师的教育方向也将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自身奉献意识。
2.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学习方法被动,科研创新能力差。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发现,他们接受新事物并不加以区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90后”热衷于乖戾的装扮和哗众取宠的文字,迷恋网络游戏。因此,医科院校辅导员需要引导“90后”大学生多动脑,进行正面的学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对其无法辨别的事情给予指导。护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体系灵活度较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为被动地接收,自主科研创新能力较差。
3.表现力强,但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90后”大学生自信张扬,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抱有乐观态度。大部分“90后”被调查者认同“挫折使人奋进”,但“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得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顺利和平坦。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医护工作需要从业者坚韧的品质和强大的心理精神支持,医科院校辅导员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抗打压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
4.思想活跃,但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这反映了这一代青年思想上的独立。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而且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淡漠。所以,为了适应护理专业本科生未来的职业环境,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医科院校辅导员在培养“90后”大学生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其与他人的协作意识。在未来的职业中,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与医生和其他护士协作,还要与病患及家属进行协调沟通,如此上传下达的工作在护理事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促进护理专业“90后”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几条途径
1.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90后”大学生思想前卫,传统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随着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对象的年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体现出“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人文关怀,就要做到工作方式方法多样性,注重对学生多层次能力而不是单一能力的培养,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
首先,摒弃单一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所需能力的多样化,决定了在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要时刻将护理专业的学习理念和人文素养融入工作方法中。教育者要把教育对象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和谐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同时教育者还应学会说理的艺术,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说理,这也将潜移默化地感染护理专业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但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身人文关怀能力。
其次,辅导员应从其他渠道广泛吸收和借鉴有益方法和宝贵经验,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关怀激励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结合学生自身已具有的奉献意识进行强化,引导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自身的护患沟通能力。
2.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长辈娇宠的对象。遇事容易心理脆弱,耐挫力相对较差,很难自我调节,又不愿与学生交流,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十分必要,这要求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与之谈心,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病因及时对症下药。除此之外,医科院校辅导员应循序渐进地让护理专业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具备护患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学生不仅需要自我调节能力,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还需有效解决病患及家属的心理问题。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对从业人的能力要求更高,这点对“90后”学生既是挑战,又是自身磨砺不断成长的契机。
3.创新开展护理专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医科院校辅导员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教育,将护理专业所需素养和南丁格尔奉献精神渗透到日常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90后”大学生是在各种场合都愿意展现自己的一代,所以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护理专业修养。医科院校辅导员可将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延伸到实验室、医院、养老院等与学生自身专业息息相关的场所,提前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认识,意识到自身暂时欠缺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找准方向查漏补缺。
医科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出优秀祖国未来医护人员的使命,如何培养“90后”学生使其拥有从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能力 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2014年在本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做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笔者还随机抽取了30名师生做了访谈。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89%的学生认可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在40%左右;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英语。
2.教学方法有待完善。6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英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遵循词汇-课文-语法-练习的教学步骤,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发展脱离。57%的教师承认现行教材与护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体现不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职业能力。68%的学生表示对现行教材不感兴趣,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所学专业的切合度不高,缺乏实用性。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公共教学部共有16名英语教师,只有3名副教授,其他大部分是讲师,而取得“双师”资格的只有两名教师。81%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太少,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94%的教师期待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5.目前,我校只开设了《大学英语精读》等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87%的英语教师希望今后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护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
三、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1.开设医护英语课程,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结合。根据我校护理系学生的现状,在第一学年为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精读》等课程,以巩固并扩展基础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年为学生开设了医护英语课程,以补充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医护工作相关业务的能力。另外,我校还自行编写了《医护英语泛读教程》,该书补充了更多的医护英语场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医护英语知识。
2.注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校鼓励英语教师通过自学、科研或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为英语教师外出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宝贵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访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3.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缺失等现象,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互联网、校园网络等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英语教学尝试。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解剖实验室、护理实验室、附属医院及周边实习单位等丰富的资源,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极大的好处。
5.利用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解决了英语课时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应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 课程任务和建设基本思路
护理临床思维的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临床资料收集、通过分析资料做出护理诊断、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对护理诊断及计划的应验或修正。课程组对专业经过深入分析后,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特点及其在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本课程的功能和任务定义为: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活动所需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相关的知识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科学表达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生理、生化知识为基础,以病理生理为切入点,突出应用型知识的学习,构建临床思维所需的人体功能知识体系;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利用动物病理模型模拟临床诊治过程,指导学生进行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与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逐步实现医学基础课程由传统的理论学习型向“理论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型课程转化。
2 具体实施
2.1 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体机能课程综合了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3学科的基本知识,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传统教学中生理等课程是典型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学习为核心,偏重于理论认识的深度,而忽略与专业学习及临床工作的联系,与实际脱节,且由于教学进程普遍安排较紧张,课堂教学也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讨论环节较少[7-8]。对此,课程组及教师要及时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实现课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临床思维能力要求相对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临床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时,引导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能熟练应用机能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使课程教学满足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逻辑性组合课程 根据临床分析问题时从生理生化变化着手,分析病理改变的基本思路。课程组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3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综合性的人体机能课程。课程教学以细胞水平的活动介绍为先导,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体温和发热等;继之以系统为单位展开对各系统正常、异常功能活动的学习,将各系统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有机综合起来。
通过以上整合,形成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相关知识体系的总体安排,加强了相关学科知识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3 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及综合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课程组在专业协同下,分析了临床思维活动对机能学科知识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要求,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突出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重要器官的活动,常用机能评定指标,影响因素及主要的调节机制等核心理论;临床常用操作、常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等岗位技能所必需的理论支撑;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补充等。实践教学共设计两大类项目:一是各器官、系统生理特性观察及常用机能指标测定,二是模拟临床过程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课程在引导学生构建临床实际工作中思维判断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从原来的29.4%上升至35.1%),通过拟临床过程对学生的指标监测及其判断分析进行训练,固化、内化临床思维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
以循环系统的教学内容为例,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正常心血管活动,阐述心血管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功能评价指标、活动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机制,再通过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休克、心力衰竭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本章知识对临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教学部分(具体项目见表1),重点通过模拟临床实际的训练,针对临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开展模拟临床工作的思维活动。
2.4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能应用人体机能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教学中,广泛采用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法,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精心选题,配合多媒体技术,创建临床问题情景,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先引组织教学,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从而介绍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教学中,笔者还加强了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如缺氧的学习,首先选取典型病例作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阅资料等形式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病例提出系列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深入剖析,并派代表汇报,再继以教师的总结点评。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9-11]。
2.5 以综合实训为载体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进行拟临床应用的主要训练阶段,是培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12-15]。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分机能代谢特性观察及常用指标测定、综合实训两大类,并以综合实训项目为主,模拟临床过程,指导学生进行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目前开设的主要综合项目包括: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急救、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离子浓度等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运动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急性失血的代偿反应、缺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
其中如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急救、运动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项目在运用经典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临床因素,在综合分析等方面训练以临床意义、临床运用为主。急性失血的代偿反应、药物对离体回肠的作用等实验模拟常见疾病情况,进行病理现象观察、发病机制分析及诊断等环节的实践。各类项目的教学以引导学生在高度模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推理为重点,并要求学生以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报告,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科学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成效与问题
关键词口语 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借助它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今天,英语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偏重于语法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我国职业中专英语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口头上应用英语的能力。我校已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社会对于职业人才口语能力的要求,从对英语有积极性的报名者中,经过面试选出相对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办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有英语必修课、口语课、专业课,由外教专门负责口语教学。作为涉外护理班的专职英语教师,更应积极探索研究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口语训练。
1 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轻松愉快的气氛是练习口语的最大优势,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怕犯错误而不敢用英语表达的心理障碍。
(1)爱心能促进情感的沟通。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你对学生付出真心,学生一定能感受得到,师生间和谐信任的关系就容易建立,而师生间这种关系一旦建立,有利于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大胆表达。
(2)耐心能激发学生潜力。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学生口语能力在瞬间提高,要耐心的给予引导。比如,我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我没有着急让他们坐下,而是给他们一些提示 What’s your best frirnd’s name? How old is he?etc.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回答上来。在学生做了上述问题的回答之后,接着再引导他们回答What’s his hobby? What’s his personality?等稍微难一点的问题,这样我发现,通过我耐心的把这个话题细化成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的潜力就会被逐渐被激发出来。
(3)树立信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片面地追求学生完全掌握单词和语法,而使其忽略口语交流。在我的课堂上,我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开口,在学生开口说的时候,决不从中打断去纠正错误,而是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再去提示一下,让学生树立信心。这实际上就让孩子有了一种成就感,让他感觉是他自己学会了语言,而不是被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语言。
2 努力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讲好一种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置身到这种语言环境当中去,多听、多说、多实践。这是诸多语言教学者和语言学习者的共识。
(1)坚持英语授课。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最大不同就是环境的不同。一个三岁大的美国儿童,英语说得可能要比我们学了几十年英语的人要好很多,那是因为从他一出生,他就被置身于英语的环境。环境迫使他要尽快的掌握这门语言,这样他的语言能力就不可避免的提高了。对于只有在上课时才会用到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英语能力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因此,尽量用英语授课,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英语输入。学生们必须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学生能克服一开始的不适应和自己的惰性,坚持下来,就会大幅度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表达能力。
(2)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交流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如果能理解对方的话,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交流就是失败的。在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同时要求学生也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英语来表达。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或允许他们使用一定的中介语,但绝不允许他们单纯用母语表达,这样能迫使他们用英语去思维,从而有效的促进其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在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有了切实提高后,当他们发现许多东西自己已经可以用英语清楚的表达时,他们使用英语的热情就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3)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本中的语法规则,强调运用课内语言材料,这是从熟知到认知的提升,而从课本延伸到课外,是让学生从已知中得到自由。这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提高,也是语言学习的必由之路。口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平时的口语教学中,也应注意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内针对所学的语法知识,以回答问题,造句,对话表演,(下转第81页)(上接第77页)小组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操练;课外给学生一个热门话题,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课堂以free talk, debate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还应积极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外语期刊,收听外文电台,观看外文电影等。这样,在进一步巩固已学内容的同时,学生能够自觉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口语能力。
3 加强跨文化交流和渗透德育教育
(1)跨文化知识的导入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只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一些片面的了解;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是扭曲变形了的西方文化形式。而即使是对于这些知识,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口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为了成功地充当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研究外国文学、阅读报刊、观看外文影片等途径,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针对教材出现的具体文化现象随教学加以诠释,进行讲解,指出其文化内涵。以涉外护理班第一学期教材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标准教程一级为例,全书共有二十八个单元,根据各单元的主题,分别做了相关的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教师依托教材,对相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兴趣,进而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正确的会话表达。
(2)德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妄自菲薄的心态。比如在讲到holiday这课时,在对比中西方重要节日名称、庆祝方式时,我指出西方节日在中国被追捧而本国传统节日却被冷落的现象,呼吁学生要重视并弘扬中国传统,避免盲从。通过学习,不少学生对这种文化的错位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人愿意为传承文化,发扬传统,做出自己努力的想法。加强道德教育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堂课很好地实现了这个目标。
高职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英语口语的训练和培养越来越越受到重视。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以提高职业学校英语口语教学,是我们在实践中仍需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教师应该尽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灵活掌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创新。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口语交互性强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交际习惯的培养和口语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9-03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成为当前各界所公认的最佳模式。整体护理模式认为,健康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的完整结合,并明确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与难点,它贯穿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全过程,也是该模式优于其他模式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就应围绕心理护理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目前,综合医院临床心理护理整体水平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心理护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2],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满足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服务机构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各级医院、社区服务机构要想提供高水平整体护理的服务,具备高素质的具有优秀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必须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抓起。
1 心理护理技能的内涵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影响或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或行为,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适应与应对能力的同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是指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评估能力、心理援助能力等。
2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心理护理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社会发展、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现代护理模式得以推广的需要
当前,学院护理教育以及医院护理理念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很大,致使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的教育与临床护理事件得不到有效的开展,通过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让学生把最先进的护理模式带到各临床实践单位,是现代护理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2.2 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是一条护理专业学生成长、发展为一名优秀护士的有效途径。
2.3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胜任护士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质量要求为标准,坚持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加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2.4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适应人民生活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护理工作者,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的核心。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护理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有效应对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心理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5 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中国已加入WTO,将促进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加快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国际护理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中国护理教育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只是在认识水平上还需要提高,具体的实施也有待加强。强化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内外护理教育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护理人才的输出。
3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因素
3.1 学生因素
①学生整体素质不如以前:高等院校扩招后,录取分数线自然下降,特别是专科录取分数线,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届不如一届。入学之后,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计划性。整体上来看,虽然高职生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观、组织纪律观念及法制观念,但是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较差,与老师、同学、医护人员之间协调、适应能力不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②学生缺乏专业认识: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护理技能的重要性。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意愿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针对“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一问题,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由此可见,护理专业学生没有更深入认识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③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缺乏认识,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郭捍华等[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6.7%、10.2%和2.3%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有55.6%、9.2%和5.4%的同学分别选择“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
3.2 教师因素
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的师德、教育修养、教学技能、专业基础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学习,尤其是任课教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目前,许多任课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楚所授课程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讲课时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
3.3 教学管理因素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做的不是太好:①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②教师业务进修、临床实践等制度不健全,也缺乏对业务不太成熟教师的再培训;③对学生在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还有欠缺,对完不成见习和实习任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处罚,致使学生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流于形式;③考试制度还需再完善、再全面。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护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4 临床实习环境因素
临床实习是护理学生步入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实习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进行有效转变,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临床实习单位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实习生的成长与发展,如医院的护理理念、护士管理制度、护士地位等。
4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途径
4.1 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以心理护理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特点,逐步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形成稳定的专业技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必须设置《心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必修课,同时,增加一定额度的实训实践课,并设置《人际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为必修课。
4.2 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更新以有助于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情景式教学,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有患者、患者家属、导诊护士、门诊医生、住院部护士、病房责任护士、护士长等),例如,让学生扮演护理人员,体验作为护士面对患者时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或者扮演患者,体验作为一位患者有何种心理需求,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例如,每学期举办1~2次心理护理技能大赛,前3名同学可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分并记录,在评优评先上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4.3 强化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
护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意识、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真正地把专业、照护、应用科学与服务对象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科研等各方面能力。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强化心理护理理念,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专业认识,在学习中把握好方向,掌握心理护理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
4.4 提高护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人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握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正确的发挥,因此,注重护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造就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在职进修、培训、到医院实践学习等,强化教师以心理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教育理念,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4.5 强化实训实践活动
张惠萍[4]认为护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两部分,它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教育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护理人才的培养。实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要想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训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强化,首先是增加实训课时数,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实训活动;其次,利用寒暑假为学生创造去临床岗位锻炼的机会,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继续重视实习,把实习当做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
4.6 打造有利于心理护理技能培养的校园文化
对于护理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育固然重要,课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展开,是学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启迪的主要形式。因此,首先应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对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创造文明、整洁、优美、有序和心理护理相关的育人环境;其次,应加强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内的醒目地方悬挂校训、校徽,张贴护理专业领域内著名科学家、学者画像和求知成长的名言警句及文明用语,设置反映心理护理特色、有教育意义的纪念碑、纪念亭和名人雕塑等人文景观;最后,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宿风、校规、校纪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文明程度,为学生心理护理技能的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
护理人才是 21世纪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之一,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8]。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亟需加强心理护理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实习单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仁清.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2):87-88.
[2] 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1.
[3] 郭捍华,李殿双,孙建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问题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160-162.
[4] 张惠萍.护生素质教育环节浅议[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66-68.
[5] 方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6(2):74-75.
[6] 任伟,喻志坚.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资讯,2009,3(2):183-184.
[7] 赵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5,2l(l3):1771-1772.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35-03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120年)》关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精神,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办好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由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举办的、面向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大赛)自2008年至今在天津市已成功举办6届。
一、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基本情况
2012年,护理专业(高职组)首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之一。大赛由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护理大赛以展示高职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为基本目标,通过全国大赛,调动卫生行业、用人单位、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研究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社会对护理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护理技能大赛命题思路
大赛以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要求,对病人实施整体、连续、科学的护理。大赛分别设置健康评估室、重症监护室(ICU)两个比赛场所。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案例对病人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选手在重症监护室(ICU)连续实施完成3项护理技术操作。主要考核选手护理思维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选手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及人文职业素养[1]。
(二)护理技能大赛竞赛路径
以临床案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将竞赛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病例分析阶段:每位参赛选手随机抽取1份临床案例,经分析后书写出主要护理问题,并列出主要的护理措施。竞赛第二阶段为综合技能竞赛阶段:每位选手到考场完成3项护理操作。竞赛重点考查和展示学生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二阶段的技能考核项目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心电监测技术、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含输液泵的使用技术)。心电监测技术在志愿者身上操作,其他两项操作均在“模型人”上进行。
(三)新形势下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的特点
大赛呈现出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注重考查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参赛选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娴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需要选手展示组织能力、协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就需要选手在学习期间注重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
1.突出对接护理行业标准、护士职业准入标准和护理职业岗位原则
比赛项目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实际工作需求,同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核大纲要求进行设计,以保障与临床护理岗位“零对接”。
竞赛项目之一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CPR)术,采用国际最新标准——《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护理操作流程中“腕带”识别标识环节是以2010年患者安全目标中的第一目标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为依据。这些标准的应用体现了大赛和临床护理岗位的“零对接”。
全国技能大赛评委全部来自各省市知名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专家,评委结合临床护士技能要求对参赛选手进行全面评价。
2.突出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完成评估、诊断到计划、实施的全部护理内容,体现了临床护理工作实施的完整过程。
3.突出护理人文素质的评价
大赛通过考查选手与患者(由承办学校提供男性青年志愿者作为模拟病人)的有效沟通、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考核点的设计,强调对选手人文素养的考查,形成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的护理职业教育导向。竞赛项目通过模拟不同病人、不同病情、不同文化修养,年龄悬殊、性别差异,为各种护理工作设下不同障碍,参赛选手对此处理得好与坏既是方法技巧问题,也是护理理论、护理技能的真实体现。
4.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要求选手针对个案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选手综合能力评价包括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观察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
5.体现护理岗位现代化技术水平
现代化护理工作中临床护士需使用大量的仪器和设备。竞赛项目遴选了心电监护技术和输液泵的使用技术,以体现护理岗位的高技术含量。
二、以大赛为契机,推进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技能大赛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复合度也高,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2]。以专业竞赛审视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其人才培养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实训条件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引导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向发展
护理技能大赛反映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新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起着导向的作用。
一是开发护理综合实训项目。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是个连续体,而现有实训课程内容的缺失造成护理教学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要开发护理综合实训项目,如单独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即“以病人为中心”将护理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模块进行分类,以训练单元作为实训项目,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护理职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如实施静脉输液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测技术等,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要求速度快、准确率高。
三是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作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3]。现代护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重复性工作要求,还要有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判断、分析和行动能力,以及对所用知识和技能的创新能力,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等。
(二)改革技能考核形式
改革传统的单项护理操作考核形式,采取以“临床病案”为背景的护理操作技能项目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加入模拟病例,即在确定考核项目后,由学生抽病例签,确定为某一个具体病人进行输液、注射、导尿等操作。针对不同“病人”,称呼、解释、嘱咐甚至操作手法都不尽相同,由于每个学生遇到的“病人”附带条件不同,促使护生在面对具体病人时要进行思考,即如何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强化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训练
护理技能操作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对技能操作训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培养护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期间,对高度仿真护理实训基地进行功能提升建设,设有基础护理、成人护理、母婴护理、急救护理、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等仿真实训室20余间,配备了高级模拟训练监控系统、AED基础生命支持训练系统、计算机模拟急救训练系统等,实现校内护理专业教学环境与医院职业环境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指南[Z].2012:1-20.
[2]缪金萍.护理技能大赛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2011(6):27-29.
[3]郑东.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学向度[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10-12.
Analysison Teaching Reform of Nursing Special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Nursing Skills Contest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A Ri-na, WANG Qing, XUE Mei, LIU Bin
(Tianjin Medical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22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