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6:19:23
导语: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投资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方法,包括保险、再保险、其它保险工具、财政补偿和巨灾债券,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 国际投资
日本3月11日发生的强震及其次生灾害表明,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会给国际投资带来相对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而且难以预测和分散。加上国际投资的地点分布广,投资量大,更使加强对国际投资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日趋重要。本文就国际投资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投资中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及其危害
从风险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把自然灾害风险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某种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引起重大损失的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国际投资中,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以将自然灾害风险分为以下七大类:(1)气象灾害风险。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海洋灾害风险。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灾害风险。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风险。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风险。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6)农作物灾害风险。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风险。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投资方向的不确定,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对国际投资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灾害与农作物灾害对国际投资影响最大,也最常见。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截至3月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73亿美元,由此可见,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国际投资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据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将会使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25%至0.5%。世界银行3月21日《东亚经济半年报》表示,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的9级大地震及海啸,将给日本带来1220亿至2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灾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时间。由此可见,此次地震对各行各业影响巨大,不仅包括日本本国的财产遭到巨大的打击,各国在日本的经济投资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国际投资的自然灾害风险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下图为2000至2010年全球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可见在没有大灾发生的情况下多数年份的全球经济损失规模稳定在300-600亿美元之间,而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当年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700亿美元,达到正常年份规模的4倍之多。
以2010为例,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部门(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共计发生了373起自然灾害,洪水的发生频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灾182起;另外,全球还发生83起风暴灾害、29起极端天气灾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近20年来最严重的。其中,年初发生在海地的强地震和发生在俄罗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为惨烈。
同时,世界知名再保险公司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950起,经济损失达到1300亿美元。公司在灾害报告中说,2010年是1980年以来自然灾害高发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灾害是由飓风、洪水等天气原因引发的。预计2011年因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洪水等导致的自然灾害会进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烟尘覆盖了挪威北部、波兰北部海岸、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南部海岸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地区,导致欧洲空中交通瘫痪,而由此给在欧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欧洲旅游业蒙受的损失初步估计在10亿欧元左右,也使对旅游业的投资蒙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我国来说,就自然灾害的不同类别而言,洪水是导致我国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二十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元。地震是导致我国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 级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级达7 级以上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级达8级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发生的4 次震级达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中国,地震死亡人数高达59 万人,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热带风暴和雹灾等气象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二、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据统计与预测,世界开始进入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国际投资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直面自然灾害,抗击国际投资风险也就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
在国际投资中,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预防是防范损失最根本的办法。而预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办法即是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只有在投资前对投资国是否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程度、灾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资金额面临的灾害损失,预防资金因为盲目投资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剧。
以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例,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因此,对于在该地区的房地产、实体资产以及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的投资对象的投资应相对谨慎。
(二)加强对投资对象的风险评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1)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基于指标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侧重于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方法的优化,涉及的空间尺度范围较广,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国家和市级等空间尺度。目前,适用于全球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计划有Hotspots、美洲计划,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标体系从国家、市级尺度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指标体系的风险评估是借鉴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将具有致灾因子各种属性(如强度、频度)和脆弱性指标(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数据转变成格网形式,通过一定数学法则叠加得到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灾害风险值,最终达到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
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在国内外发展都较为成熟,适合以较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但此种方法主观性强,无法模拟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2)基于风险概率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如gambel分布),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展演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承灾体损失数据,建立灾害发生概率与其的函数关系式,以此达到预测未来发生的灾害风险。
(3)基于情景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各种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情景下自然灾害强度(对于洪涝灾害来说,如淹没深度、淹没时间、流速等)的模拟,并叠置承灾体属性信息(如土地利类型数据、人口密度等),以直观地显示灾情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影响,从而达到自然灾害动态风险评估。
(4)VaR模型。在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评估上,我们可以采取VaR方法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VaR的中文含义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最小损失。投资主体采用VaR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各种业务和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将其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以提高其资本充足度,增加其资本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的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是由许多微小的、独立的随机因素组成。而每一种随机因素不能压倒一切因素作为主导作用。具有这种特点的分布即是正态分布,适合采用方差——协方差进行国际投资风险的计算。投资主体便可以根据模型估算的市场风险价值进行风险管理,将该测量出的风险值和要求的损失上限进行比较,当风险值小于该损失上限对说明投资金额的风险还在控制之中;而当风险值大于该损失上限时,说明投资主体必须采取必需的手段进行调整,控制好投资金额的风险。
(三)对投资对象要有充分调研
在同样的地域环境中,不同的投资对象收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灾害为例,受到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房地产、工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面对暴雨、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农产品遭受损失最大。因此,对投资对象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投资对兴国自然环境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可能损失最小的投资产品。
三、国际投资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引起的国际投资风险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以下是相对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一)运用政府财政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补偿
财政补偿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构成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损失传统的资金补偿来源。但是,以我国为例,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这些有限的财政收入中,由财政预算安排的灾害救济支出只是财政支出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9.35亿元,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35%。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18亿元左右,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8%左右。可见,当巨灾发生时,依靠国家财政救济支出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是比较低的。
但是,政府财政补偿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受灾方第一时间的补偿,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点,对稳定市场社会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商业保险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灾害风险
(1)保险转移风险
对于国际投资,保险转移风险可以分为单一的和综合的两种方式。所谓单一风险的保险转移就是指国际投资方购买保险将某一种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例如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仅承保单一的洪水风险。所谓综合风险的保险转移是指投资方通过购买保险将两种或以上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国内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险种条款大都为投保人提供了这类风险转移方式。例如企业财产综合险的保险责任往往包括雷击、暴风、暴雨、台风、洪水、泥石流、雪灾雹灾、冰凌、龙卷风、崖崩突发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
(2)再保险转移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8条的规定,再保险的定义为:“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实质是在全体被保险人之间对风险的又一次转移和分散。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再保险转移方式是原保险人以缴付分保费为代价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再保险人。
如今,再保险已经成为整个保险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再保险应该成为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伦敦、纽约、苏黎世、慕尼黑、中国香港等都是着名的国际再保险市场,通过这种超越国界的再保险安排,使风险分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于国际投资风险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从而能分散消化得更为彻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发展、壮大起来,这样,大大方便投资对象分布广泛的国际投资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险类风险转移方式
在国际上,所谓的其他保险式风险转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简称ART,是除开上述两种保险产品的保险转移方式。其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风险载体,二是可选保险产品。风险载体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风险自留集团、共保集团和资本市场。可选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有限风险再保险、多年期/多险种产品等。
笔者认为,由于载体不再局限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选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单调的保险产品,传统保险方式可能产生的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可以由此而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国际投资,投资方向、投资金额灵活多变,规模巨大,新型灵活的保险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也可以为不同地投资量身订做保险产品。
(4)巨灾债券及其衍生金融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巨灾债券多是针对地震、飓风和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设计的。如美国东海岸的飓风、加州的地震、欧洲冬季的暴风雪、日本的地震和龙卷风等。巨灾债券是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在资本市场上,需要通过专门中间机构(SPRVS)来确保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以及保障债券投资者获得与巨灾损失相连结的投资收益。巨灾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巨灾债券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触发条件,即赔偿的条件,赔偿性触发条件是以其实际损失赔偿数额来表示的,指数性触发条件则用某种特殊的指数来表示,如行业损失指数和参数指数等,是一种损失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投资者的收益和损失是由发生怎样的自然灾害风险或风险程度如何决定的。根据债券发行时约定的条款,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时间内应得的利息,还可能会损失部分本金。
笔者认为,相对于其他保险产品,巨灾债券流动型、规模大、损益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紧密相关,这就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风险对冲的投资工具。与常见的金融工具期货相似,巨灾债券也可以开发其期货,期货分为可以分为预测发生灾害和预测不发生两种。当国际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投资对象时,可以做多与投资对象相关的预测灾害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或做空预测灾害不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这样,即使灾害发生,由巨灾债券期货带来的收益可以补偿部分国际投资的损失。如果对冲量适当,完全可以锁定国际投资的最大损失。
相应的,还可以开发巨灾债券的期权、互换等,充实巨灾债券的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过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成为首个触发多个巨灾债券的自然巨灾。据统计,日本地震将使面值共17亿美元的10只债券面临触发点挑战。
(5)利用天气指数等自然灾害期货
天气指数期货指的是每个月的开始,期货市场主管机构都会根据过去10年当月的气温情况,为降温度日数或升温度日数确定一个初始值,比如40度(华氏)。为使市场运转起来,指定的做市商将接着喊出“出价”和“要价”,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这是投资者可以买进或卖出的度数。
对于国际投资者,天气的变化对部分投资产品的收入影响巨大,而对于投资者,对天气的预测和农产品的收益行程对冲,使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收益,或将因天气原因引起的损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现有期货市场,今后如果让天气指数期货这样的衍生品能够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可以在这些市场上转移承保风险,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其在技术上的困难将会大大降低,不可能总是出现“投资险越做越亏”的情况。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灾害指标为标的,进行期货的创立与交易。
综上所述,在进行国际投资前,应对投资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对投资对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相结合,金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使得自然灾害风险的转移既以保险市场为基础,又有资本市场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国际投资者应该时时以风险管理为标尺,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避免突如其来的巨大损失。
:
[1]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邹铭,范一大等.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吕向敏,杨建立,张惠兰.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郎一环,王礼茂,张明华.中国短缺资源跨国开发的风险管理——以石油为例[J].资源科学,2003(05)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一)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五)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七)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关键词:电网 暴雨 风险评估 模型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075-02
台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年台风登陆地很多集中在此地。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每年都严重威胁着台州电网的运行安全,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暴雨洪涝对电网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风力带来的破坏,如面向海口处和台风登陆前进方向的高山风口处的杆塔,因受到超过设计风速的强台风袭击,造成倒杆、折弯,引起线路跳闸;变电站内主变压器引下线受台风影响引起风偏放电,造成主变压器跳闸。另一个方面来自于台风登陆后经常带来的强降雨,雨水冲刷线路杆塔基础,引起杆塔倾斜甚至倒塌,洪水、泥石流对变电站、配电室特别是地下开闭所带来严重影响,造成二次设备如端子箱、直流系统进水,引起继电保护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或误动、拒动,甚至整个变电站停运。
暴雨侵害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致使设备运行异常或故障。强风时的暴雨往往雨量大而急、方向偏,有时会发生局部龙卷风雨,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防雨密封构成较大威胁。尤其是高压开关室的屋顶、继电保护室的门窗、户外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机构箱、端子箱等,这些重要部位发生渗漏雨,就可能造成高压设备外部绝缘闪络放电,或造成二次控制回路接地、短路故障,甚至导致保护及开关误动跳闸。处于防洪标准较低地域的变电站还可能遭受洪灾、泥石流的严重威胁,处于城市内涝严重地段的变电站有水淹变电站的危险。
现有电网系统对暴雨灾害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不能有效预报灾害的发生,不能及时监控灾情。指挥人员无法判断暴雨灾害的发展趋势及风险,无法掌握暴雨对电网设施引起的风险情况,无法得到相关的决策所需信息,这给电力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急需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防范预警系统,了解台风及暴雨洪涝的动态,能够预测暴雨趋势并显示实际雨量及预警信息,及时了解暴雨洪涝可能对电网设备带来的影响,及时做出部署,事后能根据灾害情况,对灾害对电网损害情况进行评估,保证当地电网的安全运行。
1 资料收集
(1)灾情资料:台州临海自有记录以来的暴雨电网灾害数据,多灾并重时,选取影响最大的灾害。并统计以街区为单元的电力灾情频次。(2)暴雨资料:台州市范围内气象站(常规站、自动站)、电力气象监测站自有记录以来的逐日降水量统计。(3)社会经济资料:台州临海以街道为单元的土地面积、区内耗电量、国民生产总值(GDP)等数据。(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台州临海1∶500比例尺的水系及DEM数据。(5)电网分布数据。
2 风险评估方法
从风险评估四要素出发,充分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即暴雨频率、相对高差和水网密度、电网密度、国民生产总值)的空间差异和权重差异,进行暴雨对电网安全影响的等级划分、区划和分区评价。
3 技术路线
电网风险评估技术路线见图1。
3.1 致灾因子程度计算
统计各站每年1、2、3……7 d的暴雨过程降水量,分别建立降水过程序列,计算不同序列的第60、80、90、95、98百分位数的降雨量值,即划分为1~5个等级。根据暴雨强度等级越高,对内涝形成所起的作用越大的原则,确定降水致灾因子权重,将暴雨强度5、4、3、2、1级分别取作权重,并进行5级划分。
3.2 孕灾环境计算
高程:从高程数据中,划分2 m×2 m的网格,采用周围8个格点高程标准差为地形起伏变化,作为地形影响指数。高程越低、标准差越小,表示越有利于形成涝灾,影响值就越大。
水系:主要包括河网密度和距离水体的远近。在1∶500的地形图中采用2 m×2 m的网格计算河网密度。距离水体远近的影响则用GIS中的计算缓冲区功能实现,其中河流应按照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湖泊水库按照水域面积来分别考虑,分为一级缓冲区和二级缓冲区,给予0~1适当的影响因子值。河网密度和缓冲区影响规范化处理后,给予权重值,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求得水系影响指数。
计算暴雨内涝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指数,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敏感性划分为5个等级。
3.3 承灾体易损性
从发电量和耗电量两方面分析,利用GIS中自然断点法将综合承灾体易损性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并基于GIS绘制综合承灾体易损性指数区划图。
3.4 防灾抗灾能力
防灾抗灾能力是受灾区对暴雨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是为应对暴雨内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害而进行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主要考虑人均GDP。对人均GDP规范化处理后,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绘制暴雨内涝灾害防灾抗灾能力区划图。
3.5 暴雨内涝电网灾害风险区划
在以上因子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暴雨内涝灾害风U指数计算式如下:
bynl=(bywe)(yzwh)(cztws)(10-fznl)wr
式中:bynl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则灾害风险程度越大;by、yz、czt、fznl的值分别为风险评价模型中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评价因子指数;we、wh、ws、wr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专家评分确定。最后利用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暴雨内涝电网灾害风险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风险区),并基于GIS绘制区划图。
4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暴雨内涝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社区作为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减灾降险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灾害的理念与手段,而风险评估作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则成为各国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资助(521172Z1400SX)为依托,在实地考察和调研暴雨内涝灾害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并获得大量文献资料和一手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GIS方法、情景分析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开展了典型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海珍,丁凤琴.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6-17.
[2] 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29(2):370-372.
关键词: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25-01
雷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雷雨层与大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闪光和隆隆的雷声的同时,还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电往往对人员、牲畜、建筑物、电子电器设备等带来损害,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事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大量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投入使用,雷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加强雷击防范,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系着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增多,提高重大工程项目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是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终极目的。无数事例足以证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它对完善防雷减灾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 雷电灾害的危害
自然界的雷击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直击雷是雷雨云对大地和建筑物的放电现象。它以强大的冲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强烈的电磁辐射损坏放电通道上的建筑物、输电线、室外电子设备、击死击伤人、畜等造成局部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而感应雷是由于雷云层之间和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在放电通道周围产生的电磁感应、雷电电磁脉冲辐射以及雷云电场的静电感应、使建筑物上的金属部件、管道、钢筋、和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天馈线等感应的雷电高电压,通过这些线路以及进入室内的管道、电缆、走线桥架等引入室内造成放电,损坏电子、微电子设备。直击雷和感应雷的入侵通道不同,其次是由于被保护的系统屏蔽差、没有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综合布线不合理、接地不规范、没有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或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不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等,使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入侵概率大大提高,损坏相应的电子、电气设备。
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灾害风险评估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分别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狭义的风险评估则主要是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即从对危险的识辨,到对危险性的认识,进而开展风险评估,通常是对致灾因子及其可能造成的灾情之超越概率的估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属于灾害评估的一种。雷电灾害风险定义为由雷击导致的建筑物及公共设施内的可能平均年度损失。通过对评估项目现场的详细勘察,采集相关数据,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及设计图纸,依据国标规范对数据具体分析,计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设计指导意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成为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是实现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达到:(1)更全面反映评估对象的防雷现状。准确估算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当邻近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间接雷击损害风险;雷电波通过服务设施侵入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雷击损害风险。(2)知道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风险分量,提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防雷对象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作充分调查勘测,并结合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土建、设备、初步设计等分册)取得可靠数据后,把现场勘查采集到的数据,经科学的计算和处理,提供最翔实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雷电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3)更合理地采取防雷措施,避免因盲目而造成浪费。从经济价值上知道雷电防护的必要与否,并采取恰当的雷电防护措施,既达到雷电防护,又节约防护成本。
3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防灾减灾的一部分,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有效手段之一。在施行的《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均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定,但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实施过程中上同样缺乏有力的政策文件支撑,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宏观政策”上狠下功夫,把握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3.2 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缺乏规范指导和约束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目前开展的大都是建设项目的方案评估,对建设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对策,指导施工图的防雷设计。对于雷评报告,要反映评估项目的目的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估项目的评估结论。不同的评估单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都采用了气象资料和规范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如普遍运用的闪电定位等历史资料就属于气象资料之一,但现价段不同产品的闪电定位设备,整体性能和参数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所采集的资料也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在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过程缺乏相应技术规范指导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闪电定位资料在评估报告中的科学性。建议尽快编制出台“闪电定位技术规范”或“雷电预警技术规范”,以促进闪电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也规范闪电定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提高雷评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1.1情景设置要素
灾害损失由致灾因子强度、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其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导致灾害损失范围与程度的不同,可基于致灾因子的相关属性选择具体指标进行情景设置。结合地震灾害的具体情况,可考虑将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以及震源深度等指标作为地震情景设置的基本要素。
(1)发震时刻。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建筑物倒塌和破坏造成的。地震发生时间不影响建筑物毁坏程度,因此某一时刻人在室内的概率可以表示地震发生时间对人员伤亡影响的概率。
(2)震中位置。不同震中位置附近的房屋结构不一、脆弱性不同,因此地震发生在不同位置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不尽相同,可按照震中位置划分为若干个地震情景。
(3)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地震灾害的损失范围与程度。按照地震部门预测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级范围,可细化为不同震级情景。
(4)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也可以影响地震灾害损失,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浅源地震建立地震灾害损失模型,本文中也不再对此进行情景分析。
1.2要素生成概率
理论上,地震可能以任一震级和深度发生在任一时刻,但震中位置却会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部分地区地震出现的概率高,部分地区地震出现的概率低,也就是说地震情景设置中各要素也存在出现概率的问题。从作者的日常业务出发,本文重点考虑震中位置的生成概率,对不同发震时刻、震级等出现概率理论上也会影响地震情景的生成,不做重点讨论。
1.2.1地震发生概率分析
从日常业务出发,初步考虑主要断裂带分布、历史地震分布以及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2001)等3个要素作为判断年度地震危险区内各区域出现地震概率大小的主要依据。其中,从发震机理上看,断裂带分布的密集程度与地震发生概率基本成正比关系;历史地震分布大体可以反映离断裂带不同距离范围内地震的活跃程度;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2001)展示了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分布[5],由此可以反推50年内每个点发生不同震级地震的概率,它是通过历史地震统计分析得出的地震发生概率的具体结论。理论上看,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可以最好且直观地表达地震发生概率,但实际操作中反推地震震级较为困难。经多次的日常业务实践,以断裂带分布和历史地震统计相结合,作为判断危险区内地震发生概率的依据更可操作,即区域内既有断裂带分布,又有历史地震发生,则该区域发震概率高;区域内仅有断裂带分布或仅有历史地震发生,则该区域发震概率次高;区域内既没有断裂带分布,也没有历史地震发生,则该区域发震概率低。
1.2.2震中位置布设
(1)震中位置布设方式。地震年度危险区内同样概率区域内震中位置的布设应符合均匀分布。
(2)震中布设选取的最小单元。理论上,对地震年度危险区内所有点,按照1km网格进行选点设置情景,可以较好且准确地反映地震风险,但考虑到实际的业务能力和需求,可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和断层走向等要素,选取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情景设置。经业务实践,可以地震危险区内所有县驻地为基本选取点,如果县驻地位于危险区外,则以该县损失最大为原则,确定县内震中点位;其次,在已选取震中位置分布情况下,在不同地震发生概率区域内,再均匀设置震中点位,以完成震中位置的整体布设。
2地震区域情景分析
地震区域情景分析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震情况的分析,例如,某一个行政区域跨越多个地震危险区,则对其开展年度风险评估的情景设置时还应考虑多个危险区的复杂情况。
2.1单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
单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是某一行政区域内仅存的一个年度地震危险区发生地震时的所有可能情景的集合。如果危险区内只发生一次地震灾害,只需要考虑地震要素生成情景,但在危险区内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发生多次地震,则需要考虑地震发生次数等复杂因素。例如,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先后发生5.5级、5.0级、5.3级、5.8级、5.0级地震,2014年2月11-12日新疆于田县先后发生5.4级、7.3级、5.7级地震,造成灾区重复受灾,灾情呈现明显的“放大”效应。可见,对一个行政区域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地震灾害过程开展情景设置,对分析行政区域的年度风险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于震群型地震发震机理的研究尚不足以支撑地震情景的设置,因此本文只提出相关需求,不做具体讨论。
2.2多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
多个危险区地震灾害的情景设置是某一个行政区域内存在的多个地震危险区内发生多次地震时的所有可能情景的集合。例如,2014年4-10月,云南永善县、盈江县、鲁甸县和景谷县先后发生了5.0级、6.1级(之前刚发生5.6级地震,6.1级为此次盈江地震序列的最高震级)、6.5级和6.6级地震,导致云南全省地震灾害损失巨大。另外,不同地震影响区内灾害损失差异明显,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而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仅造成1人死亡。显然,面对同一行政区域内存在多个危险区、不同危险区内地震灾害损失差异较大的情况,对该行政区域的灾前准备和应急救助力量的布局十分重要,这也是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表达
3.1年度风险评估方法
区域灾害风险评估是对某一区域内出现灾害损失及其概率大小的评估(风险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评估结果为具体的灾情指标损失值及出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一般包括地震强度和发生的可能性两个因素,本文中地震危险性以地震部门确定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包括危险区范围、可能震级2个要素)为基础,其中,地震强度用预测的震级表达,发生的可能性用1表达,即地震部门提供的危险区内本年度会发生相应级别的地震。承灾体为地震风险评估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灾害救助的主要需求,本文中将承灾体定义为不同区域公里网格内的居民人口和住房;承灾体脆弱性以居民住房脆弱性评估为主,采用作者所在单位多年来积累的历史地震案例中不同结构居民住房倒损率矩阵(分为倒塌、严重损坏和一般损坏3个等级)。
3.2年度风险评估结果
基于上述评估方法,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结果主要分为2大类(图2)。第1大类是单一情景下的年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即某一区域内本年度地震可能导致的房屋倒塌、严重损坏和一般损坏的数量;其中,这里所说的区域取决于评估结果的用途,可以为行政区域,如考虑到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为便于与灾害风险管理及社会经济数据采集单元保持一致,通常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的基本区域;也可以为自然区域,如地震部门给出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区域年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依赖于对若干参与评估的基本单元的统计汇总,评估单元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相关基础数据、评估所需数据的详细程度和完备程度,评估单元按照覆盖区域由大到小可分为地震危险区单元、县域单元、乡镇单元和公里网单元。第2大类是多个情景集合下的年度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即某一区域内本年度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和一般损坏房屋数量及其出现的概率,也就是灾害风险。此类评估结果是在若干个第1大类评估结果集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单元不同(4种评估单元)、房屋倒损类型不同(3类倒损类型)和房屋倒损数量等级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等级)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评估单元、3类房屋倒损类型及不同数量等级出现的概率。例如,××地震危险区(评估单元)2014年度发生地震灾害导致10万间以上(数量等级)房屋倒塌(倒损类型)的概率为63%;××县2014年度因地震灾害而出现1~5万间房屋倒塌的概率为41%;××乡2014年度因地震灾害而出现0.5~1万间房屋倒塌的概率为30%等。3.3年度风险评估情景的表达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的表达主要是对地震危险性、地震承灾体脆弱性、地震灾害风险等的表达。一般而言,地震危险性情景主要表达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可能的震级,地震承灾体脆弱性情景主要表达承灾体与地震强度间的关系,一般用承灾体脆弱性矩阵或脆弱性曲线表达,地震灾害风险情景主要表达某一等级损失及其出现的概率,一般用一系列风险等级分布图表达。然而,与常规表达不同,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中存在区域情景,即:某一区域范围内,存在多个地震危险区,且发生地震的震级可能不同,地震导致的房屋倒损数量及其概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表达同一区域内不同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灾害年度风险水平,可能会造成个别地震危险区的风险被人为“缩小”,而个别地震危险区的风险却被“放大”;如果针对不同的地震危险区采用单独的表达方式,则会出现多个地震危险区灾害风险不可比的现象,不利于区域地震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因此,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的表达在常规表达的基础上,要重点考虑同一区域内存在多个地震危险区的情况,评估表达既要满足地震危险区间灾害风险的横向可比,也要充分体现各个地震危险区内的自身差异。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本年度区域防范灾害风险提供依据,包括区域内各级政府、社会公众、专业机构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然而,当前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资源配置不平衡、经济发展等仍是影响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公开的风险因素,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同一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结果的表达也应有所差别,包括评估结果中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与具体含义、风险内容表达的专业性、风险地图制图单元的选择等。民政行业标准《自然灾害风险分级方法》(MZ/T031-2012)中针对灾害风险管理者与研究人员,将灾害风险分为极高、高、中、低等4个等级,并详细介绍了风险分级的具体步骤;地震预测预警等级划分为4级,分别赋予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等级,考虑到预警等级后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同预警等级所针对的对象有所区别,预警等级为一级时,对象为地震部门、县以上政府、指挥部成员、预警区公众,而预警等级为四级时,对象仅为地震部门,用于指导开展震情跟踪。
4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信息扩散;本溪
中图分类号:S763.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7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7
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作为本溪山区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掌握松干蚧的发生规律及其风险评价,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样本较少,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将信息扩散技术应用到灾害预测领域中,并得到较好的服务效果。冯利华[1]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对钱塘江每年5~9月降水量进行了风险分析;王春扬等[2]将信息扩散技术在福建省重大雷灾预测中进行了应用;刘引鸽等[3]将信息扩散理论应用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卢峰本等[4]把水产养殖灾害风险评价应用到信息扩散理论中。但是基于林业病虫害发生风险评估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依据信息扩散理论对本溪山区林业松干蚧病虫害进行风险评估,以期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林业病虫害发生概率,对指导松干蚧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4′-125°56′与北纬40°49′-41°35′之间,版图呈哑铃状,总面积为8 420 km2,现有森林面积62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74%。本溪市不仅是辽宁的重点林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地位。赤松为长白植物区系的代表种,十分珍贵,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危害赤松的病虫害种类有十几种,其中松干蚧是危害赤松的主要害虫之一。
2 信息扩散方法
信息扩散是为了弥补信息不足而采用的一种对样本进行集值化的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将一个有观测值的样本,变成一个模糊集,即将单位值样本变成集值样本,最常用的模型就是正态扩散模型[5-10]。
所谓的信息扩散过程就是将研究单个样本的信息扩散到整个样本空间里。它遵守信息量守恒的原则,即在一维条件下,当扩散区间为[a,b],若信息点xi扩散到论域U的信息量为f(xi,U),每个信息点扩散出的信息量总和为1,即:
利用模糊数学中有关信息扩散的理论,可以将松干蚧样本资料的一个单值信息扩散到整个松干蚧指标论域中所有点,从而获得较好的风险分析效果。
设n年的松干蚧指标的样本系列为:
X={x1,x2,…,xn} (2)
式中,xi(i=1,2…,n)是松干蚧指标的样本。在此使用松干蚧发生轻度面积、中度面积和重度面积3个指标。如果过去m年内每个松干蚧指标的实际记录为y1,y2,y3,…,ym,则:
y={y1,y2,…,ym} (3)
为观察样本集合yj,j=1,2,・・・,m为样本的实际观测值。
设松干蚧指标论域为:
3.2 松干蚧危害风险评估实例分析
根据本溪山区1999~2013年松干蚧越冬代和越夏代虫口密度(头/10 cm2)进行计算分析,2个实测指标表示样本集合:
X1={8.25, 13.00, 9.50, 6.50, 2.30, 6.30, 6.00, 11.20, 7.00,4.24,5.30,4.48,5.46,3.73,2.83}
X2={10.00, 18.80, 7.76, 7.70, 8.70, 6.00, 11.20, 5.90,9.80,3.18,4.14,2.78,3.60,1.96,2.27}
分别取一维空间上的集合[0,25]、[0,5]作为越冬代和越夏代虫口发生密度的论域,并将论域进行离散,构成离散论域如下:
根据信息扩散理论,可以计算出2个指标的扩散系数分别为h1=2.052 2,h2=3.229 8。利用公式(6)~(12),即可分别求出每一虫口密度本溪山区松干蚧越冬代、越夏生的概率(表2、表3)。
由表2和表1可知,对于越冬代虫口密度,发生5级危害为1.8~2.2年1次;发生6级危害为2.9~3.9年1次;发生7级危害为5.2~7.2年1次,发生8级危害为10.3~15.7年1次;发生9级以上危害至少为26.7年1次。
由表3和表1分析可见,对于越夏代根据虫口密度来看,发生5级危害为1.5~2.0年1次;发生6级危害为2.4~2.9年1次;发生7级危害为3.5~7.3年1次,发生8级危害为9.3~17.3年以上1次;发生9级危害至少21.2年1次。
4 小结与讨论
依据松干蚧虫口密度划分危害等级,利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分析危害等级发生规律。分析了1~9级危害等级历史重现率。结果表明,本溪市松干蚧越冬生5级危害为1.8~2.2年1次,7级危害为5.2~7.2年1次,9以上危害为26.7年1次;越夏生6级危害为2.4~2.9年1次,8级危害为9.3~17.3年1次,9级以上为21.2年1次。
本研究利用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本溪地区发生松干蚧危害的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清晰,对指导林业部门防治林业病虫害起到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要素风险分析[J].气象科技,2000,28(1):27-29.
[2] 王春扬,杨 超.信息信息扩散技术在重大雷灾预测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10,38(2):270-273.
[3] 刘引鸽,缪启龙,高庆九.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J].气象科学,2005,25(1):84-89.
[4] 卢峰本,黄 滢.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水产养殖灾害风险评价[J].广西气象,2006,27(2):22-23,26.
[5] 黄崇福,刘新立,周国贤,等.以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8,7(2):1-9.
[6] 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2009,29(2):250-254.
[7] 王积全,李维德.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区农业旱灾风险分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5):826-830.
[8] 刘亚彬,刘黎明,许 迪,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粮食主产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1-7.
关键词:船舶管理;海上风险;风险评估系统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航运业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多样化。航运公司作为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发展状态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航运产业的兴衰,乃至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航运公司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及发展,必须自我完善,练好内功。根据ISM/NSM规则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适合航运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识别航运公司面对的内外部风险,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以避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使公司陷入财务或经营困境。在建立与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中,应当包括内外部环境的理解、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视评价等五要素。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航运公司内部控制提供了支持平台。而在风险评估方面,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为风险评估带来大量有用的信息,通过将风险评估与信息化结合,能够实现对公司风险变化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并利用风险信息的变化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测,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探讨研究信息化环境下航运公司海上风险评估系统框架的构建。
2构建海上风险评估系统框架的设想
2.1海上风险定义
海上风险,主要包括船舶在海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通常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异引起破坏力量所造成的灾害。一般常指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等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意外事故是指由于意料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事故。而意外事故主要指船舶搁浅、触礁、沉没、碰撞、火灾、爆炸、机损和人员失踪等。造成以上事故的发生除客观因素外,还包括了人为因素在内的情况。外来风险一般是指海上风险以外的其他外来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包括一般外来风险和特殊外来风险两种。(1)一般外来风险,是指一般外来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大多是货物受损,主要包括偷窃、渗漏、短量、碰损、破碎、钩损、生锈、沾污、串味、淡水雨淋、受热受潮等。(2)特殊外来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原因所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战争(海盗)、罢工、拒收以及交货不到等。
2.2海上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作用
(1)实时监测。信息化海上风险评估使得实时检测成为可能,当经过某个时间点或预估的事项发生时,可以马上触发系统的运行,进行新一轮的风险评估,自动快速地对某事项进行检测,减少人力的耗费,并且当风险评估的结果超过风险临界值时,系统会迅速反应,将问题报告预警,以此可及时提示采取应对措施,防止风险加剧,降低损失及损失继续扩大的可能性。(2)信息高度共享。信息化海上风险评估所用数据可以来自公司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实现与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对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在风险评估时不需要重新收集风险评估相关数据,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节约成本,并且避免了相关数据更新后风险评估系统没有及时得到最新数据的可能性。(3)决策支持。海上风险评估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风险评估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管理者通过对这些大量的风险评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能够发现潜在有用的数据,发现异常情况,判断风险数据的变化过程,及时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3海上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
对航运公司而言,船舶海上运输安全风险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构建船舶海上风险评估系统,首先要对公司的岸基业务和船舶管理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即要满足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还要适用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是科学合理地设置业务流程,明晰管理责任和规范。然后将“安全管理手册”和技术操作规程中影响船舶管理安全的关键要素提取出来加以标识,利用风险评估系统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自动判断,生成评估报告并存档。当存档评估档案中出现重要指标或整体指标超过临界值时,生成预警报告,在相关人员完成风险控制活动之后,将整改报告输入系统,并对风险控制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为以后应对新的风险提供参考,形成良性循环。
3.1梳理公司岸基/船舶业务流程
(1)梳理公司业务流程。由于本文探讨的是海上风险评估,故以围绕船舶安全因素为关注点来侧重梳理业务流程,整体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2)梳理具体业务流程。航运公司业务管理的目标一般要求是“保证海上安全,防止人员伤亡,避免对环境,特别是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以及对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在梳理公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我们以船舶管理业务为例展开分析,将公司的岸基业务划分为3个层级:公司级、部门级和岗位级。公司级业务是全局性的,包括了内部管理、人力资源、船舶管理、市场营运、安全体系运行,等等。部门级业务包括公司各部门负责的具体业务和分工。岗位级业务则是由每个岗位人员具体负责的业务。由于航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部门与船舶之间业务联系密切,而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角色是单独实体审核的,故在本文中的部门级业务流程也适用于每艘船舶的管理业务。具体业务流程框架如图2所示。岸基业务流程梳理仅作为举例参考,对于具体的细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增加。
3.2建立船舶海上风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在构建海上风险评估系统前,需要明确船舶海上风险源及类型,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表1是根据船舶管理生产活动中常见存在风险源及应对措施,因篇幅所限,在此仅选取个例说明之。未涵盖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情况加以增删。通过建立船舶海上风险源辨识后,可以将相应的信息内容录入已建模的风险评估系统,同时设定临界值和预警信号,便于系统作出准确的判断。
3.3船舶海上风险评估系统框架设想
在完成船舶/岸基业务流程梳理、建立船舶海上风险源辨识后,可以结合航运公司的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船舶海上风险评估系统框架的构建,如图3所示。船舶海上风险评估系统框架的构建思路及要求:(1)对原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大多数航运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如船舶管理系统、船员管理系统、社保管理系统等等。需要对接船舶海上风险评估系统的主要系统:船舶管理系统和船员管理系统,主要是共享这两个系统的部分数据即可。(2)开发船舶海上安全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实现船/岸业务对接,共享船舶和船员两个系统的部分相关数据,如船员信息数据和船舶资料的信息数据;船舶的生产活动各个节点需要得到评估系统的监控;一旦船舶遇到海上安全风险临界时自动预警;信息反馈及时,并直接记录安全管理体系的检查结果,生成检查报告。(3)为自动化船舶预留接口。随着航运科技发展,船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船员数量会越来越少,但船舶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尽管使用远程遥控操作,也要考虑其航行的安全性。所以预留接口,会有利于船舶运输航行的安全。
1.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业企业的产品大多是食用消费品,其产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近年来,主要进口国不断提高对我国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我国的冷冻食品多次遭遇“绿色壁垒”,此类非关税贸易壁垒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食品的出口能力;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如果公司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或在质量方面遭遇市场负面传闻,将会影响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直接影响公司效益。例如,“速成鸡”、“药鸡门”等事件之后,给我国肉鸡养殖行业和下游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2012年与2011年相比,鸡肉价格持续低迷,国内肉鸡养殖行业景气度由高峰期回落至冰点,出现了行业整体亏损现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不可抗力或疏忽等都可能会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农业上市公司一直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例如,福成五丰(600965)、好当家(600467)、西部牧业(300106)、华英农业(002321)、大康牧业(002505)、国联水产(300094)、星河生物(300143)、圣农发展(002299)等农业上市公司都指出,本公司与食品行业企业一样,存在食品安全隐患。2.技术风险农业企业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载体,但农业企业生产对象(植物和动物)的状态是不稳定的,存在着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的风险。例如,荃银高科(300087)、神农大丰(300189)、新赛股份(600540)就面临新产品开发风险。为了提高公司的科研水平,公司对科研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科研成果产出、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科研投入和技术转化的对接风险很高。3.管理风险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风险主要是规模扩张引发的管理风险。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大增加了公司的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的难度,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不能妥善、有效地解决高速成长带来的管理问题,将对公司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转及管理效率带来一定风险。例如,大康牧业(002505)、雏鹰农牧(002477)、高金食品(002143)等近两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张,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释放产能达到预期效益,对公司的业绩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将会面临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挑战,如果公司管理层素质及管理水平不加以提升,将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美国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委员会于2004年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这份报告拓展了美国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1994年又提出了该报告的修改篇),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公司不仅可以利用这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它们内部控制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一个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在该报告中,COSO委员会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笔者认为,农业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这八个要素,形成一个连贯的、相互联系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来应对其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政策体制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
三、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股权结构异化,公司治理结构也是有形无实。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职责权限界定不明确,公司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管理层领导班子高度重叠。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评价风险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由于风险评估机制建立时间不长,很多农业上市公司在风险评估环节比较薄弱,其面临的风险仅凭管理层的经验判断,风险评估方法不健全、不合理,评估结果不可靠。
(三)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失效的现象时有发生,“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四)信息与沟通体系不健全
很多农业上市公司对市场反应迟钝,没有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例如,三鹿公司奶粉的质量问题就存在信息与沟通不畅,因在事发三年前就已知道,却一直未把此信息传递给最高决策层。
(五)内部监督不力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基本上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董事会下面基本上设有相关的专门委员会。但是,内部审计队伍人员缺乏,绝大部分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知识面较单一,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内审工作多从凭证和账面查找问题,难以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例如,登海种业(002041)、永安林业(000663)的内部审计未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有待增加、素质有待提高。
四、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农业上市公司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的内部控制基本组织框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界定上述主体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明确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通过董事会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在股东大会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对公司进行管理和决策;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在董事会的领导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落实董事会的相关决议。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并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为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细化董事会治理结构,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个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各专门委员会的提案提交董事会审查决定。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相关要求制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实施细则》,对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决策程序、目标都详尽地阐述。公司应成立专门的内控小组,专门负责内控制度的拟定和修改,由公司审计部全面负责监控内部控制实施及日常工作。公司法人治理制度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司基本的组织架构和授权、监督体系,保证公司法人治理的高效运转。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农业上市公司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责权分明、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体系,防范化解风险。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根据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结合行业特点,通过调查问卷、专题讨论、行业分析、流程梳理等方式展开风险评估的工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数据库;准确识别公司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各类风险的应对策略。避免企业高管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三)有效贯彻各项控制活动,落实风险管理
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针对自然灾害风险,农业上市公司要加强病虫害监测站点和预警机制的建设,对可能出现的病害、虫害、雨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未雨绸缪,制订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范和风险把控工作计划,不断加强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抗风险能力。除了以上应对自然灾害措施,公司还可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有效转嫁自然灾害风险,最大可能挽回经济损失。对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增加的风险,公司采购部要尽量了解所采购的原材料知识、市场行情、动态等,及时获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信息,进行相应采购政策的调整。通过发挥采购管理的主动性,在保障原材料供应的同时尽力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多方询价、比价、议价,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公司将积极加大对客户的开发力度,利用公司扩大规模、技术领先、服务和品牌优势等核心竞争力,稳定提升产品质量,给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便达到稳定老客户、创造新客户的销售目标,以应对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采用订单农业、期货工具和控制财务杠杆等措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业上市公司要将质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执行并贯彻与产品品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培养质量管理人员,同时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支持完善公司的质量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及质量控制体系,实施质量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以及建立产品可溯源体系,将公司产品的安全管理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岗位,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公司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对于政策性风险,农业上市公司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动向和趋势,加强各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以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应对措施,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确保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尽量减少因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还要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实行科研、生产、营销的一体化运作,有效拉近科研与市场间的距离,促进品种研发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将研发与市场有效对接并予以制度化,使研发方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将研发品种的市场推广效益作为对研发人员考核与激励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公司在高速发展进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引入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战略的巨大支撑性作用,强化管理层团队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水平,完善员工培养发展体系的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持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技能,以高素质的管理层团队和优秀的员工团队来强化执行力。同时,公司也应积极从外部引进行业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先进人才,快速弥补公司人才缺口,为保证各模块快速平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紧缺的岗位,内部也可采用竞聘的形式,通过公平公正的程序,使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脱颖而出,极大拓展员工的职业通道。公司通过整合性的人力资源策略,对外部引进和内部调配的人才进行绩效激励,可保证人才的持续稳定性,实现人才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信息与沟通体系的建设
为确保农业上市公司内部各层级信息及外部信息的畅达,公司要建立畅通的内、外部沟通渠道。可通过内部局域网、办公电子化系统等现代化信息平台,通过总经理信箱的反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等形式来完善公司内部沟通渠道的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确保工作目标的达成。在与外部客户、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关系方面,公司要建立起完整透明的沟通渠道,公司可通过在其门户网站及时公告各项信息,公开电话、邮箱地址,还可通过走访、研讨会等形式有效地加强公司对外的信息交流与反馈。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完善沟通的同时也可发挥对公司管理的监督作用。
(五)完善内部审计
关键词:煤矿 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
一、本质安全的基本概念
所谓本质安全管理是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生产企业内部人、物、系统及制度的和谐统一,将各类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实现企业“零事故”的本质安全管理目标。通常,在自然的工作环境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理论上工作环境中的人、设备及环境本身并非导致事故的根本因素,即使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也会在保护设施的影响下快速、可靠的发生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机率,减少事故损失。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就是试图从根本上减少、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率,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统一来控制事故,实现“一切意外均可避免、所有风险皆可控制”的安全管理目标。
二、影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研究中,多数观点认为影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技术及装备,但分析2005年孙家湾煤矿“2・14”矿难可知,虽然事故报告认为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工人违章带电操作,产生电火花导致瓦斯爆炸,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混乱、劳动组织管理混乱、井下安全管理混乱等管理因素。但经过深入分析可知,事故报告中所提及的风道瓦斯浓度积聚超限是由于冲击地压造成的,而无法准确预测冲击地压才是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属于安全技术范畴;而其它诸如通风系统不完善、瓦斯传感器与地面瓦斯监控系统长期存在故障等则属于装备问题,由此可见,影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与装备两个方面:
1.技术问题
煤矿安全技术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井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与发展规律,以提高自然灾害的防治效果。虽然我国在瓦斯赋存预测、瓦斯抽放技术、煤与瓦斯突出与冲击矿压预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主要如下: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落后。煤炭开采在我国属于高危行业,多数煤矿企业将煤矿安全技术研究放在事故灾害的防治方面,而未深入研究事故的发生机理,比如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的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导致灾害事故防治技术单一,缺乏有效的综合配套技术。其次,煤矿矿井瓦斯抽放率低,我国高瓦斯突出煤层构造软煤发育、透气性差,煤层瓦斯抽放比较困难,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产生直接影响。最后,资源勘查及探测技术落后,一些区域预测结果精度较低,对采掘作业的指导参考价值较小。由于对瓦斯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及各种地质构造特征了解不清,导致煤矿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2.装备问题
我国煤矿绝大部分为地下开采,而生产装备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的生产装备存在适应性差、可靠性差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煤矿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装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虽然近几年来煤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同,但我国煤炭产量却大幅下降,且地下开采仍然体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由于地下开采人数过多、过于集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措施
尽管上述技术与装备问题是影响本质安全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但在技术、装备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1.加强安全事故机理分析
安全管理中要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特点分析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揭示其中的主要原因及条件,以此为基础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深入分析煤矿企业生产现场的人员、机器等装备条件,全面了解自然地质条件,利用各种理论方法辨识危险源,包括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及标准对照法等等,从源头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2.风险评估
在识别出危险源后要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将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法等综合起来,对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进行分析,并准确评估事故可能导致的损失范围及严重程度,确定出风险等级。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导致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事故发生的机率、事故危害及后果等。
3.确定管理对象
在识别危险源及做出客观的风险评估后,即要进一步确定管理对象,其主要作用是把抽象的危险源转换为具体的管理对象,以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根据风险类型确定管理对象,如果风险类型确定为“人的因素”,则管理对象即为某个岗位的职工;同理,风险类型确定为机械,则机器设备、相关设施等即为管理对象,风险类型为环境,则瓦斯等环境因素即为管理对象等。在确定管理对象过程中要注意管理对象的具体化、明确性,且同一个管理对象不得出现不同的名称,比如“井下维修电工在检修电器前检查瓦斯”这一工序,其危险源为“未检查瓦斯或检查不全面”,相应的,管理对象为“井下维修电工”,而非“瓦斯”或者“瓦检员”,弄混管理对象会导致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不适用。
4.制定管理标准
要保证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以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为参考依据,在确定管理对象后,根据相关操作规程、法律法规、研究成果等,与各管理对象可能导致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完善有效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并将该标准作为衡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的准则。管理标准必须做到每个管理对象均有对应的管理标准,保证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处于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 范维唐.提高煤炭生产整体水平保障煤矿生产安全[J].中国煤炭,2011,3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