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时间:2023-06-07 16:19:26

导语:在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制度;需求意愿;需求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61-04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符合贷款条件的有效贷款需求①。现阶段中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这一社会转型期的“二元金融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需求不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导致需求不足三个方面,下面从“有效需求”的角度分别予以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意愿不足的成因分析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囿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低层次及现代金融知识的缺乏,日渐步入现代农业文明的中国广大农民或企业家“轻不言贷”的封建思想文化意识依旧根深蒂固。

1. 传统、朴素的金融文化滋生了单一、低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地区缺少金融教育,缺乏对现代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他们不太清楚自己可以得到什么金融服务,也不太积极寻求价格更合适的金融服务,更谈不上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发展②。极少农村企业懂得运用金融知识来防范和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农民甚至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2. 从信贷需求透视出的金融需求意愿不足。第一,农村农户贷款比重不高透视出的金融需求意愿不足。中国农户的大部分信贷需求在现阶段是出于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考虑,当然这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生产需求的比重逐渐提高。而在融资次序方面主要表现为,在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生产成本时,首先考虑增加非农收入,其次寻求信贷支持。而在信贷支持方面,先争取国家农贷,再谋求民间熟人信贷,最后是高利贷。数据显示,希望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融资需求的农户占8%,其中,愿意向农村信用社融资的占6%,愿意向银行融资的农户占2%(王学信,2006)。在2007年西部某地监管机构的调研中,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料显示覆盖率约为60%,后经有关核实发现,在近1~2年中得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数仅占农户总数的5%(张学春,2008)。从经验数据来看,在农户贷款原因构成中,生产或做生意本钱占45.3%,治病占17.2%,子女教育占13.6%,建房或装修占11.7%,其他(衣食所需、人情费用等)占11.6%③。农业自身周期性、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户在耕作时节及子女教育(包括婚丧嫁娶)、医疗、住房和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农村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大量需求,而从数字中反映出的低比重又说明农户和农村企业金融需求意愿不足。第二,不愿、不需要贷款透视出的金融需求意愿不足。诸多农村企业的经营形式有悖于现代企业,他们多采用“人合”的合伙制,经营决策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历经“借贷难”后通过内部融资,已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合伙组织通过新的合伙人带资入伙以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不需要”并不是农村金融需求的真实反应,恰恰表明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对需求的抑制。

(二)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从信贷的可得性来看,中国农村的经济主体存在着抵押品不足、农业收入不稳定、投资支出与消费性支出难以区分,居住的分散性等特点,作为贷款资金的需求者,他们缺乏显示自己信用程度的衡量标准和衡量手段,因而陷入了偿还能力不足导致不能获得贷款,不能获得贷款导致无法提高收入,无法提高收入又导致偿还能力不足,如此循环往复的“贫困陷阱”。

1. 农户金融需求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具体可归结为以下方面:(1)农户收入低且受制于农业产业弱质性及高风险带来的收入波动,没有能力偿还贷款;(2)农户符合贷款担保条件的抵押物缺乏,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仍不能顺利实现流转,自有房屋价值低且变现能力差;(3)银行给出的贷款利率加入了贷款隐含的风险溢价往往过高,超出了农户可预期的生产投资收益;(4)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间存在不匹配,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与贷款的回收周期不协调,农户存在还款压力。

2. 农村企业金融需求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融资难”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而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表现尤为明显,由于缺少抵押品及担保、贷款成本高、完整而健全的农村市场信用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加上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被撤并及农村信用社作用的发挥能力不强往往很难贷到款。

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方面,农业的弱质性及高风险造成了对它的供给不足。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从而增加了融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提高了放贷门槛导致了其“融资难”。

另一方面,农户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对贷款额度需求不大且缺乏担保和抵押品,这就决定了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给农户融资的交易费用相对较高,金融中介规模经济的优势被农户居住的地理分散性所耗费,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及缺乏也导致了金融供给的不足。

另外,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且波动性大,农村收入季节性变动给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带来了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还存在运营风险及其他非系统性风险,这些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各类主体金融供给的瓶颈。

三、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的金融供给因素分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的种种表现均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相互耦合,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其金融需求,表现为:

(一)农村金融供给运行机制导致需求不足

1. 农村资金的“离农倾向”。数据及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在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收入流出量高达10 334亿元; 在农村层面,在1978-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农村资金净流出量为613 112亿元④。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正式金融机构日益商业化,收缩了农村市场业务,而把资金流向收益相对较高和稳定的城市;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基层监管乏力以及银监会方面对封闭资金的监管关系还未理顺,资金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资金外流无疑将影响当地金融机构授信可用资金规模,进而导致金融供给能力的不足,也进一步强化了“贷款难”的心理预期。

2. “惜贷”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低。据调查,农民从信用社得到的贷款一般不到其总借款额的20%。一些传统农业大县竟然有20%左右的村是“零贷款村”。⑤金融经济市场化的加剧量化,使信贷投资犹如股市淘金,风险流行。于是,不少农信社“惜贷”,导致盈余增长低速、微量,阻碍了发展壮大进程。可见,放贷有风险,惜贷更危险。⑥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进行中,农村各类主体需要发展资金,由于金融供给(主要是信贷机构“惜贷”)的原因未能得到满足,资金运用效率低,金融体系分配资源的功能未能得以很好体现。

(二)农村金融安排对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抑制导致需求不足

1. 政策性银行没有发挥好对农业投入的对口支援作用。虽然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但一直没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一是业务单一,功能缺位明显。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市场化筹资能力差,很难为农业农村经济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低成本、大金额、长期性资金。三是目前仍有部分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分散在其他银行,不利于农业政策性资金的统筹与运用,降低了其效率和效益。

2. 农信社贷款的用途、额度与农民的实际需求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农信社的农户贷款方式、条件与农村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农户的资金需求量大,农信社融资力量小。农信社对不同的贷款主体实施不同的贷款配给标准。在授信过程中,农户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使得高收入农户可以获得较多的贷款数量,而对于低收入农户,如果可以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其贷款的数额往往较低,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数额。所以,对于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只能帮助他们维持生计,难以帮助他们走向富裕。

3. 中国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的诱导机制缺乏带来的需求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的诱导机制缺乏,欠缺对金融需求主体能力的培育及提升。现存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多受制于国家及政府政策,金融供给的提供有很大的被动性。金融机构商业化及相互趋同的发展思路导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使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4. 民间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抑制。盛行于民间的“地下钱庄”、“轮会”、“抬会”等民间机构及组织从法律层面上不难判断其违法性,但在金融经济发展落后的广大农村,在众多农户、农村企业“贷款难”的背景下,市场需求、农村正规金融体系活力的缺乏和实力不足,趋利性以及独特的交易、契约机制和信息不对称为“非正规金融”的体制外生存提供了合理性。与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具有借款额度和期限灵活、手续简便、成本低、不需要抵押担保等优势。相当数量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民间借贷已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重要渠道(张雪春,2008)⑦。农村每年有高达51.3%的借贷来源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其中向亲友邻居借贷的农户占46.9%,其他多种形式占4.4%。

农村资金的外流及正规金融资金运行的低效率使农村各类主体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非正规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充当了农村各类主体资金供给的重要角色,但使他们的融资成本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正式金融安排及国家对于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压制影响了农村的可贷资金总量。农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财政的全面有效的支持,政府就不得不通过金融安排来弥补农业的财政投入缺口,而为了保证这种金融安排的可行性,政府就必然对资金的价格、数量和获得价格作出限定,而不是像完全竞争市场中那样依靠价格调节供求。这样,农村非农业经济部门就被划分到了“体制外”,合理的金融需求就得不到正式金融安排应有的扶持,甚至会因为“破坏资金供求局面,增加农村金融风险”的原因遭到打压。这样,蓬勃发展的农村非农经济就只能借助于非正式金融安排来获取昂贵的资金。

(三)农村金融供给体制导致需求不足

金融供求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金融需求程度及发展水平,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或供求严重失衡的状态。农村经济的欠发达与低水平决定了其金融需求与供给的低水平,而这大多肇始于现存的中国金融供给体制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金融市场严重分割。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的市场分割、生产性借贷和消费性借贷的市场分割以及正式金融主体间自然垄断形成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正式金融主体之间自然垄断形成的市场分割等⑧。由于非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与正式金融并存,所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表现出形态低级,市场分割程度高;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等⑨二元金融结构(即官方金融与民间金融并存)的特征。

2. 农村金融改革不够深入,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偏紧。受旧有的大工业战略思维影响,农村经济及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资金不足、投资需求过旺将是长期现象,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农村经济紧运行环境对货币政策的内在要求。

3. 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农村金融企业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在发展的初期,农村金融机构还未成为真正的符合现代企业特征的金融企业,还要承受计划经济体制风险、市场经济体制风险、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摩擦的系统风险以及运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经营行为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在没有抵押且农业产业自身弱质性、高风险存在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安全性仍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截至2008年底,按五级分类,全国农村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为5 435亿元。其中,不良余额在300亿元以上的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广东、山西、四川和湖南等7个省(区),合计3 499亿元。上例或许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但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四、启示

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的考察可以发现,它的每次变迁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而非自下而上的诱发性政府行为,更不是农村经济主体自主。而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则使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关系更加模糊不清。农村金融供求均衡的实现或由低水平的均衡达致更高水平的均衡需要在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配合下诱发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

注释:

①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②张雪春:《正确考量农村金融需求的“覆盖率”和“满足率》,《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③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宋宏谋:《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⑤谢小蓉:《探析农信社的惜贷现象》,《上海改革》,2004年第7期。

⑥刘仁明:《农信社信贷营销:放贷有风险 惜贷更危险》,《合作金融周报》,2007-07-06,(3)。

⑦张雪春:《正确考量农村金融需求的“覆盖率”和“满足率》,《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⑧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⑨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岭南经济学术文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林广明,谭庆华.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综合研究[J].金融论坛,2004,(6).

[3]张雪春.正确考量农村金融需求的“覆盖率”和“满足率[J].中国金融,2008,(2).

[4]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9,(6).

[5]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刘敏楼,宗颖.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工业成长――基于省际产业层面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

[7]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岭南经济学术文库)[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8]张健.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与金融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04,(4).

[9]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Analysis on the Imbalance Reason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Hu Dongya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第2篇

1羊群效应的概念及特征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把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羊群行为的特征包括:(1)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对后面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常常会导致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3)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从而开始新一轮方向相反的从众。从羊群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条件:首先,别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否则无法模仿;其次,所有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有先后次序发生的。行为金融学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的。当证券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既有个体的行为特征又有群体的行为特征。在股票市场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由基金经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由于是群体性的研究,其信息来源比一般个体投资者要广得多,故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又带有群体行为的特征。因此,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因素

(1)机构投资者的委托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股票者来看,作为人其目标是让委托人的满意度最高,尽管在投资初期,基金公司对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理念也做了详细地制定,但是毕竟是要取悦委托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机策略不得不让位于对名誉的维护,不得不从众和跟风。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采取同其他基金同业相同的投资策略,则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产生了羊群效应。

(2)缺乏信用经济基础

股票市场的建立需要发达的信用经济基础,但对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必然会带来不健全的股票市场。同时市场基础不完善的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当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特别是当投资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确判定时,投资者将会明显地追随其他人的观点。市场波动性越大,市场风险越大,投资者的预期就越不确定,这时候投资者会更多地观察他人的交易行为并加以模仿羊群行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优质品种不多

由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的数量过少,稀缺的优质公司股票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基金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在挑选自己投资组合时都纷纷追逐市场热点,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选择那些业绩突出,盈利能力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少数蓝筹股绩优股的现象,产生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资者自身因素

(1)投资理念模糊、投资知识缺乏

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大多数缺乏专业的股票投资知识,这表现在投资者无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或对国家出台的政策不能从深层次的把握,同时对经济的动向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造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股票的价值,很容易形成混乱的投资局面。同时市场上那些专业的投资者一般都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并且经验丰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资者要强,也能够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这些投资者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领头羊,而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成为羊群。

(2)从众投资者的非理性跟风

从众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绪、心态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当投资者处在投资群体当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这样做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当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选择与其他人一致的行为。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更加缺乏相关的经验,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接受投资方面专业知识的训练,对证券市场研究能力不强,不能够对相关的股票进行系统的合理分析,他们投资时候往往是听取各种专家的建议,这些投资者就扮演着跟随头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短,多数为新股民,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预期;第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众化思维。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行为金融学也赞同这个观点,并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3弱化羊群效应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应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对市场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获取收益,规避风险。其次,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加快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速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的稳定,因为此时羊群效应的发生使得大量资金能够快速的向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流入,从而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应能够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股票的价格更向其内在价值靠拢,这能有效的提高市场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资者及时掌握真实有效并且全面的信息,市场才能够逐渐变得公平。为了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获得完全公平的竞争条件,弱化市场羊群效应,就要充分和及时地披露真实信息。所有可能对股票市场中的股票走势产生影响的信息都应该及时的予以公开,包括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操作情况,如兼并和收购的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能等到股价急剧变化之后再披露有关资料。而由于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因此需要监管制度的约束,对于瞒报信息或者报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当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培养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倡导正确的投资方式

羊群效应的另一重要产生原因,是由于投资者抱着投机心态的错误投资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点,在市场出现震荡时,羊群效应会使得市场震荡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传输选择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投资长期持有,以公司价值为投资目标的理念。二是加强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红政策,杜绝上市公司不给股东配发红利的现象。三是对股票投资者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倡导以长期投资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在进行投资时应以长期平均收益为中心选择有价股票,即选择一个有潜力的有价股票长期持有,而不是跟风炒作。当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时,市场中的羊群效会减少。

(三)改善股票投资市场的外部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第3篇

摘要:目前,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从众现象是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认识从众行为的演变发展过程,分析产生从众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从众现象非常复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从众行为。

关键词:从众行为;信息;投资者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从众行为(Herd 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特别最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的互联互动特征(从众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众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金融市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效用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从众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从众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从众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从众是指市场参与者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与大多数参与者的行为趋于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发生时,大部分股民不顾及自己的私人信息,而盲目追随他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如果被模仿的行为指向市场效率优化的方向,从众行为会强化这一指向,从而出现有效率的格局,但由于股民的不理性将破坏这种有效率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把握度,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超过预期合理水平,即过度反应。比方说,某只个股的价格有上涨的预期,市场上存在对这只股票的“买”行为的从众,当价格已经上涨到合理水平时,由于从众的盲目性,仍会有很多的买方,最终出现价格超出合理水平的现象,产生正泡沫。然而,如果被模仿者的行为是指向市场效率下降的方向,从众行为只会加重效率的下降。

目前已有一些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中从众行为的实证检验。宋军、吴冲锋对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期间中国的基金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基金存在从众现象。施东晖对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0年第三季度中国基金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中国基金从整体上存在明显的从众现象,投资理念趋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的波动。

一、从众行为的演变发展过程

1.从众行为的发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从众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若第一个投资者的私人信息是看涨,他会买入;如果第二人的私人信息也为看涨,他也会买入。第三人的私人信息是看跌,如果他怀疑私人信息的可靠性,而跟从于前两人的投资决策,他的私人信息已经对他的决策没有参考价值,这时“买”行为的从众已经开始。

2.从众行为的发展。从众行为发生后,后继投资者模仿他的先行动者的行动而不顾及他的私人信息是支持相反的行动。因此,后继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均不再起作用,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即后继投资者没有增加任何公共信息量。这就产生了公共信息缺损。导致公共信息的贫乏和市场无效率。从众行为对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具有屏蔽作用。

3.从众泡沫崩溃。由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不再真实地反映在公众信息集中,因此,该公众信息集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并不是具有充分、准确的信息,广大股民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一小部分信息。当有新的、逆向的信息到达后,某些投资者会意识到自己的从众行为,而且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投资行为与自己对信息的评价根本就毫无关联,因此有可能采取相反的交易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市场上开始产生了逆向预期,预期的逆向改变逐渐在市场中蔓延,逐渐又引发了反方的从众行为。可见,从众行为面对小的冲击就会崩溃,它犹如催化剂,加速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使市场波动幅度加大。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信息的不对称。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4~5]的基本原因是证券交易有关的真实信息获取的高额成本以及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由于中小投资者即使花费较大成本,但实现不了信息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结果多花钱而得不到相应的收益。根据收集利用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中小投资者没有花钱去获取其欲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信息的积极性。采取跟随大户的从众行为是他们的最优选择。信息的不对称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

2.虚假信息。一方面,由于获取真实信息的高成本与制造虚假信息的低成本。这就增加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而缺乏监督,难以查实等因素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上市公司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市场信息的不规范加大了投资者的选择风险,急剧提高了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搜寻动机。通过自己搜寻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拥有真实信息的投资者便可以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很便利地制造虚假信息,制造有利于他们的从众现象,操纵市场。另一方面,人们处理、识别信息的能力很低也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就股市来说,股民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他们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轻信电视、报纸以及道听途说的消息。这样难免出现上市公司与券商、庄家串通一气,利用证券分析师一些误导股民股评,进行坐庄,最终套住大部分股民。

三、防范措施

1.加快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中国信息行业的基础实施、技术水平等硬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软件的信息服务业却发展滞后,信息资源少,信息服务商业化程度不高。为此可组织由专门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对经审计过的报表等有关信息进行处理,提供一系列的信息服务。此外,应规范股评人员的道德行为,提高股评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度。

2.加快信息立法,为股市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敦促信息披露以规范市场。首先,尽快出台一些关于信息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信息环境的法制化是削弱股市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根本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立法。其次,执法必严。解决信息披露问题关键要严格把好信息源关。财务报表是二级市场上的主要信息披露形式之一。财务报表的失真严重地影响了股市信息的有效性,为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会计体系,统一会计规章,加强会计系统的独立性,规范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对于违规严重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应从严从重处罚。以真正发挥法律的巨大威慑作用。

3.建立信息生产化模式,形成高效低本的信息公开体系,防止由于信息发送的高成本导致“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常常缺乏能对市场做出明智判断的主体,一般的个人投资者通常不愿承担信息成本而想免费搭车。针对这一缺陷,一些监管机关提出,应由监管机关或评级机构来进行从小范围向外逐层渗透一种综合化的信息,如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综合排名等等。这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因为这些特定的机构具备了信息分析能力,在对信息进行了解、筛选之后再向社会披露,能降低社会总的信息成本,还保守了商业秘密。同时,若由评级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师等信息中介机构充当信息初次传导的媒介,因金融机构在付出评级费用后只能付给更低的回报,每个存款人或投资者都公平地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成本,这就防止了一些交易者的免费搭车行为。

4.科学处理政府与股市的关系。改进政府对股市的监管方式。政府没有能力每时每刻注意市场上出现的信息。而千万股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密切注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较易被发现。政府通过健全证券违法的民事诉讼机制以维护股民的利益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5.改善股市中投资者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股民的素质可以减缓从众效应对经济产生的冲击。目前,中国仍是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应充分发展机构投资者,从整体上提高发现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减缓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现象。

6.发挥预测性信息的作用。信息与事实具有异步性并不意味人们不能产生和利用预测性信息。预测性信息来源于大量滞后信息的积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准确性受到所积累的信息的质和量、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预测的方法、即将发生的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预测性信息有助于实现监管由“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防范”。监管核心在于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性知识和信息,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当前形势,设定预警指标,尽早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监管负担。

参考文献:

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2,(11):23-27.

施东晖.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世界经济,2001,(10):26-31.

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J].金融研究,2000,(11):5-19.

第4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 交易活跃程度 市场有效性 羊群效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票市场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同时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股票市场中的很多现象和行为是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解释的,行为金融理论应运而生。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对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市场有效性和羊群效应进行研究。本文期望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及其与较成熟的市场的比较,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采用振幅作为衡量一个时期内的交易活跃程度的指标,具体表达形式为:

振幅=当期最高价/当期最低价×100%-100%

本文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方法是构造模型来衡量日对数收益率与其滞后一期的关系,二者的相关性越大则市场有效性越差。

本文使用分散度指标来衡量羊群效应,该指标通过定量化个股收益率和资产组合收益率的一致程度来刻画羊群效应的关键特征。当整个市场行为完全由羊群行为决定时,价格应该一致移动,分散度为0。如有一只股票的收益率偏离市场收益率,分散化程度增加。很多学者已经证明我国市场存在羊群效应,故本文直接讨论羊群效应的程度,并将其与香港股市比较。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Mark W Riepe. Aspects of Investor psychology[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8, 52-65

[2]彭星辉,汪晓虹.上海股民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1995,2:294-98

[3]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7,11:21-27

第5篇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会议强调,中方支持有关各方为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支持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关于稳定金融市场的声明,要求有关各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全球投资者信心。国际社会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

会议指出,目前,“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正在深入展开,铁路系统正在集中排查隐患,加强安全措施。彻底查明事故的原因,深刻反思和总结教训,全面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对实现铁路尤其是新建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这次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会议决定充实、加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整人员结构,完善调查制度,以提高调查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切实做好铁路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 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成立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牵头、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专家参加的有充分权威的国务院检查组,重点检查安全生产制度和责任制落实情况,设备质量和运营安全保障情况,在建项目设计、质量和安全情况,职工教育培训和关键岗位人员合格上岗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检查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二) 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要根据不同线路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适当降低运营速度,以利于增加安全冗余,改进技术和管理,积累安全管理经验。

(三) 对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铁路建设项目,重新组织系统的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对已受理的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合理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建设方案。

会议指出,以上三项措施涉及面广,任务复杂繁重,要科学部署,周密细致制定方案、分解任务,加强协调配合。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负总责,组建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准高的专门班子,负责具体组织落实。二要及时整改。要在查清和消除隐患、全面加强薄弱环节基础上,重点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规范新建高速铁路开通条件,严格设备工程质量和技术要求,理顺铁路运输组织体系和作业程序,打牢铁路安全生产的基础。整改工作要注意借鉴和汲取国际经验。三要统筹做好部分高速铁路降低运营速度后的运力调度等工作,适当增加其他客运车次,做到既确保铁路安全,又不影响人民群众出行方便。四要坚持公开透明、准确真实的原则,认真做好信息工作,使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后续整改最大程度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五要科学编制“十二五”铁路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铁路等级、速度目标值等核心指标,完善安全标准,更加注重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投入。完善和落实运营风险和安全评估机制,全面开展后评估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崩塌 溶蚀 煤矿开挖 数值计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42.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5-1

1工程概况

龙场镇崩塌在凯里市龙场镇渔洞村岔河组老山新村,距凯里市区约30km。龙场镇崩塌区地貌为中低山河谷。侧面是近直立陡崖,陡崖的顶部地形比较舒缓,植被茂盛、覆盖层较厚,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岩溶地貌特征发育。沟谷的底部有渔洞河至南向北流,鱼洞河左岸紧邻陡崖,陡崖底部分布有残留的崩塌堆积,崩塌区上游90m处为一煤矿主井出口[1]。

2基于Geostudio的边坡数值模拟

2.1模型介质和参数选取

计算模型从上往下依次有栖霞组石灰岩、梁山组泥页岩、煤层、尧梭组石灰岩,主要4种介质。岩土体力学参数取值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进行综合取值。本次计算选用Geostudio软件,计算模型选择Mohr-Coulomb 为本构模型,进行弹塑性求解,计算至平衡后对位移场和速度场清零, 生成初始应力场[3]。

2.2计算工况拟定

由于模型的应力应变在开挖第15步有突变,所以针对性的在模型中煤矿开挖此位置之后,对模型风化段的岩体进行强度参数的微量减小,并对裂缝顶部岩桥的的连接减少至一半。在另一个突变点31步开挖步骤继续减少岩桥连接至裂缝完全贯通。煤矿共进行32步开挖;

2.3边界条件

模型设置为2维平面应变模型,所以垂直于剖面的z轴方向边界不考虑,左右边界上设置为沿x轴方向固定,沿y轴方向可自由滑动;底边界设置为y轴方向约束,沿x轴方向自由。荷载只考虑受重力作用,重力方向为y轴方向。

2.4模型离散化

由软件生成边坡几何模型和地质界面, 然后将网格剖分后生成模型。网格模型一共包含节点3686、单元数3741。模型陡崖后侧栖霞组设置网格宽度为15m,过渡区域栖霞组网格宽度10m,右侧风化区域栖霞组网格宽度设置为3m,下卧软层梁山组泥页岩网格宽度设置为10m,煤层网格宽度设置为5m,下伏的尧梭组设置网格宽度为15m。

3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1模型应力

图1和图2为在接近坡脚的裂缝尖端最小主应力的拉应力贯通区域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σ1从最初开挖的3900KN/m2左右到15步开挖的时候突然降至3000KN/m2左右,再到32步突然降至2300KN/m2左右;σ3也从最初开挖的105KN/m2左右到15步开挖的时候突然降至54KN/m2左右,再到32步突降至拉应力110KN/m2左右。所以可以推断,在这个区域,从最初的开挖到进行至15步开挖的时候应力出现突然的大幅度减小,岩体出现塑性变形,但是塑性变形只会使得坡脚岩体有变形破坏,并不足以使得坡体失稳,而到开挖至32步的时候应力又出现大幅度的减小,最小主应力甚至发展至拉应力,岩体在此时的塑性变形可能使坡体失稳。

3.2模型位移

如图3位于岩溶性裂隙两侧的点1和点2的位移大小变化较为相似,从位移清零后开挖开始有了一定量的位移,约为0.005m左右,直到开挖进行到15步,两点的的位移都有较大的增加约0.006m左右,但是位移的增大和开挖到15步之前的位移量是在一个量级,而且在开挖到15步之后,位移量又有一定程度的减小,说明在开挖进行到此处时坡体有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塑性变形。但是当开挖进行到32步,点1的位移大小为0.008m左右,而点2的位移大小突然增大到了0.72m(图中显示0.02m是为了便于观察)明显和之前的位移大小不是一个量级的,裂缝两边的位移大小差距很大,可以推断此时在裂缝顶部位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破坏。

4结语

总结分析结果,随着煤矿的开挖。主应力裂缝与坡脚之间区域在开挖到15步的时候出现突变,显示模型此时出现塑性变形,裂缝延伸的风化段石灰岩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当开挖进行到最后的32步时候,此处出现拉应力并贯通此区域,可能使风化段岩体变形破坏加大并整体失稳;而位移的分析明确的指出由于裂缝两侧位移大小的变化不一致,造成了裂缝的扩大使坡体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并从危岩体的位移方向得出了危岩体的变形模式,形成裂缝右侧岩体沿着裂缝尖端到坡脚这一区域发生上部向后倾倒,下部向外翘出并坐落的失稳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秀军、裴向军、黄润秋.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山体崩塌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

第7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复苏停滞;欧债危机;不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日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复苏陷入停滞,但出现全球性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较小。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十分“脆弱”:发达国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失业率显著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新兴市场国家实施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呈现普遍回落态势。全球金融状况恶化,增长前景黯淡,下行风险加剧。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将增长3.25%,与2011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相比,下调了0.75个百分点。但只要美国经济不受到较大冲击,就不太可能出现全球性二次衰退。

(二)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反复。近来,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初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持续下降以及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回升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活力有所恢复,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在逐渐减小。然而,这没有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虽然短期因素能使就业状况短暂改善,却不能使美国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窘境。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技术创新处于低谷,且难以在短期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将在2012年以至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低速增长。

(三)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并开始蔓延,欧元区经济二次衰退已成定局。2011年欧洲债务问题持续发酵,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增大。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随着欧债危机向核心国家蔓延,2012年的欧洲金融币场不稳定情况将加剧,信贷条件也将变得更加严苛,整个欧元区信用评级都将面临被下调的风险,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所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均将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二次衰退已不可避免。

(四)日本经济增长将有所反弹,但低于预期。2012年日本经济将在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下结束衰退,实现反弹,但力度低于预期。一方面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导致日本外需疲软;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预算缺乏财源以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失灵,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五)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一些国家经济快速下滑风险加大。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也面临一系列风险:一是国际上货币流动性极其宽松,大量热钱流入部分抵消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对控制物价的作用,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趋于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将呈放缓态势。在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外需下降以及前期宏观经济政策连续紧缩的双重影响下,2012年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呈现普遍回落的态势,一些国家经济快速下滑风险加大。

(六)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再次回升。2011年初,由于全球需求疲软,商品价格普遍下降。但石油价格依然保持坚挺,这主要是由供给情况所致。2011年下半年,随需求减弱,商品价格趋稳或下降,全球消费者价格膨胀得到缓解。在先进经济体,由于经济十分疲软,通胀预期得到良好控制。进入2012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各国央行政策目标将更多向保增长方向倾斜,在财政政策施展空间已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再次回升。这些措施无疑将使全球流动性存在进一步泛滥的可能,且一旦美国经济在2012年出现反复,美联储将启动QE3,全球大宗商品无疑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本已出现缓解迹象的全球通胀水平将再次上升。

(七)国际金融市场错综复杂。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风云急速变化中出现大起大落,市场心态也随之变化,反复无常,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造成了比预期更加悲观的恐慌状态。然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动,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制度至今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市场稳定的核心因素也没有发生变化。2012年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2011年错综复杂的形势将继续影响2012年金融市场的运行;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将会面临新挑战、新危机。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的存量将会演变和激化,甚至可能转变为新型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

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引用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综合构成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农村经济运行、农村金融水平发展、农村政策和农村信用水平四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因此,它既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共生性

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共生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应该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设及运转最终将取决于农村经济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期看,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和低成本的现代金融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性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农村金融的现代性,坚持推进农村金融现代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适应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也要求农村金融自身的管理、服务、组织和理念的创新和现代化,尤其是应具备现代经营和服务理念,构建现代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率性

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效率性。农村金融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产出增长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的“软肋”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效率越高,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越强;经济越是落后,金融效率越低下,金融生态系统越具有脆弱性。可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金融效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为前提,从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外部生存环境出发,使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真正有效率,才能让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 、信用环境、政策环境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根据共生性、现代性和效率性原则,本文设计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以总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为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目标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包括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政策和农村信用环境4 个目标层的 12 项指标(见表1)。

(一)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3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9%。在农村各部门经济结构中,农业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最主要的,2012年占到整个农村产业增长贡献总量的60.26%,其次是农村第三产业,占27.20%。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大部分是由乡镇企业提供的。在农民居民人均收入方面,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已经连续3年快于城镇居民。

在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一直远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1993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外流逐渐加速,农村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也相对放慢,农村部门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2年仍然延续了这一趋势。

(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1.

村贷款。由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信贷供给比重还是相对较低,无法根本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不能有效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业信贷资金供给充足与否,对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体现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这几年我国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之比在 20%-26.2%之间,这与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匹配。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2.农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近年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断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在盈利水平上逐年上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表3中,涉农金融机构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近三年来都有提高,反映出农村贷款质量逐年好转,涉农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这进一步反映这几年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3.农村金融覆盖面。从农村金融覆盖的广度来看,具备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是形成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环境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构成。 (三)农村政策分析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关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农村金融“风险高、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对其中农村市场中成本费用相对较高的地域、业务或机构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激励性金融政策,通过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等措施以覆盖涉农金融风险。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初步形成了金融、财税政策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对消化金融机构历史包袱、促进深化改革和有效调动支农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分析

农村不缺乏信用,而是缺乏一个完善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集中统一的征信系统已基本覆盖农村地区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息网络遍布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营业网点,已将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和企业的信贷信息纳入,在支持农村居民和企业融资及防范信贷风险、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立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评价机制,构建我国农村企业信用评级和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具体操作可以考虑建立一批有专业人才构成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整合现有各征信机构和政府信用信息监控系统的相关信息等。三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农村信用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是指对信用良好的农村企业或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对不讲信用或违法的企业、个人给予惩戒。它是信用运行机制中的社会的、法律的监督作用机制和声誉机制的结合。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完善金融服务品种,特别是基础性信贷产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进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创新。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各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有效政策让民间金融有序发展,发挥“鲶鱼效应”,加强不同金融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正规金融的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最后,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要加快发展农村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和工具,形成一个包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三)优化政策环境,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风险和成本分担机制

府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主体,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改变金融资源配置倾向城市的不合理局面,进而形成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化农村金融政策环境需要政策的支持。一是以扶植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各类金融政策。在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改善、直接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之前,仍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以扶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二是以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各类财税政策,以及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第9篇

关键词:江西;金融结构;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江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金融发展现状

1、金融总量。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江西省全省生产总值仅为88亿元,而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全省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653亿元,同比增长108.65倍;与此同时,2010年全省境内存款金额从1979年的17.23亿元,同比增长196倍,存款金额达到7,786亿元。

2、金融增长速度。江西省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江西省境内金融企业和机构得到了迅猛发展,金融业的市场成交额与企业规模与日俱增。以江西省保险业为例,1979年江西省内金融业增加值仅为1.2亿元,而2010年其增加值已经上升至242亿元,涨幅接近205倍。其中,仅1997年江西省金融保险业上升值达到87.1亿元,对比1979年增加值,同比增长约74倍。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江西省金融增长速度受到了较大影响,增速放缓,相关企业增加值上升率也不断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整个江西省境内金融企业陷入危机。直至2005年,这种影响才逐渐消失,江西省金融增长速度开始稳定,企业增加值上升率也有所好转。

3、金融结构。存贷比在一般状况下是用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余额之比进行表现。存贷比偏低,意味着金融机构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偏高,并且此时储蓄对于投资的转换率偏低,资本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削弱。而对于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值构成了这些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这些金融机构而言,较高的存贷比有利于利润的增长,因此增加贷款数量并且降低存款数量是其提升利润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存贷比偏高,将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量,金融机构所对应承担的支付风险也将随之提高,一旦这种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将会出现倒闭现象,甚至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存贷比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以工商银行为例,对其存贷比最大值进行了人为限定,当前最大值为0.76。

(二)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首先,江西省GDP上升率和国家GDP上升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样,均在1994年达到峰值,其中江西省当年GDP上升率为31.15%,全国GDP上升率为36.42%。截至2010年,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5.93%,其中江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5.95%,高出国家平均水平0.02%,两者基本保持一致;其次,这30年来,江西省GDP总量历年所占的全国GDP总量一直在2%上下波动。其中,1979年达到峰值,当年占全国GDP总量的2.61%;1995年达到最低,占全国GDP总量的1.89%。除此之外,江西省人均GDP与我国人均GDP之间的差异性正在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之前,江西省人均GDP与我国人均GDP之间的差额集中在0~500元之内,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江西省人均GDP的1.5倍,超出金额达到8,581元。

二、金融结构对经济上升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投资起伏和经济上升起伏影响。国有机构投资在社会整体投资中的占比长时间位于下滑过程,但一直位于31%之上的水平。伴随国有经济分布的整合,在1991年全年中,国有机构的比重急剧下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优化,2004年我国国有资产占社会全部资产的比例基本稳定,此后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国有资产比例又逐渐加大。以2008年为例,采用江西省工商总局的权威计算,公司有效注册资本中,国有公司资本占比是48.2%,江西省个人公司、港澳台公司及外商公司的资本各占29%、7.2%及8.6%,因此我国经济主体形式依然为国有制。随着国有资产整合的进行,国家资本集中占据了中上游产业群,国家资本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依然非常明显。在2010年,金融机构的普遍存款总金额下半年总计金额达到72.8万亿元,其中国有资本存款42.1万亿元,占全部存款的56.0%,因此江西省是采用国家掌控的国有大型银行为核心的银行结构。

(二)货币供应量长时间高增长的宏观不稳定性因素

1、高货币存量与资产价格起伏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当前政府所实行的金融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上升,其中信贷作为一种投资调配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被反复利用,这种方式的反复积累导致了超高货币供应量的产生。货币存量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起伏;与此同时,高货币存量势必会让整体价位水平保持高位。用更加宏观的GDP平减指数来观察,一方面是高企的价格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是更加严重的资产价位的膨胀。从此角度看,反过来看高货币又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平稳。

2、高货币增长率对宏观波动跨期平滑和宏观稳定效应的实现。从20世纪90年代后,江西省的有效经济周期起伏产生了稳定化的趋势。学术界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胡向斌等(2009)通过研究,认为经济周期稳定的要素存在多样性,消费者趋于理性化、投资冲动降低、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周期性稳定。张龚伟等(2011)通过分析,认为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化状态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发展,这种优化能够增加我国经济市场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左建平(2011)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我国主体经济的稳定是保证江苏省经济市场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江西省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和局限因素

1、正规金融体制的问题分析

(1)金融控制和制度歧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西省存在着独特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导致了江西省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渐进性。为了充分服务于经济发展,长时间以来,政府采用行政方法,对金融体系实施了很多干涉,金融控制及制度轻视就是当中的一部分,为了加快投资及更充足的引导资本参与建设领域,江西省长时间使用行政手段压低银行利率,造成银行利率普遍低于市场利率,存在明显的金融控制现象。在这种控制下,大量低息贷款被强行支配,优先输送到当地优先发展产业之中,比如制造业,导致产业发展不均衡。

(2)信息不对称。江西省作为发展中城市,经济及金融信息比较欠缺,相关信息获取成本偏高。金融公司在面对中小型企业或农村商户时,无法有效获取对方信息,导致放贷困难或出现死账,既给金融公司带来了损失,同时严重制约了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在Aryeetey与Udry的研究中提出,当借款人信息无法获取时,金融机构应该参照当地经济条件类似、信息已经明确的潜在借款人,将借款人与潜在借款人进行整体对待,参照潜在借款人的资质向借款人进行放贷。

2、非正规金融问题分析。非正规金融指的是存在于民间、并不属于国家注册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以江西省为例,这些非正规金融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和问题:第一,非正轨金融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其所经营的项目往往打着法律的“球”,甚至触犯法律,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甚至产生社会危害;第二,非正规金融是受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约束的,这致使其只可以在很小的领域内才能有效率,即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及行业中处在劣势。首先,它无法有效面对将会产生的金融风险;其次,它仅仅能够在小范围内实现资金周转,缺乏效率;再次,规模性差,不具备规模效应。

三、江西省金融结构优化建议

(一)推动市场比例调节,促进金融结构优化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造。对于当前江西省金融市场而言,必须优先完成银行产权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作,其产权结构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式和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必须严格根据市场特点进行优化改造。产权关系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决策体制、操作体制及激励制约体制,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宗旨及运营观念,从而对商业银行的良性运行效率及资源支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遵照市场规律,大胆改革,努力推进江西省金融机构的社会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切实构建长期、合理、稳定的银行产权结构模式,促进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深入。

2、促进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为了保证江西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丰富金融市场组成,发挥民间资本对国有资产的良好补充作用。与此同时,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制定行业准则,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与国有金融机构共同推动江西省金融市场的繁荣。

(二)以结构整合为重点,加快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1、依据市场,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次信贷危机的爆发告诫所有金融从业者,市场中绝不存在任何完美的定律,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对抗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趋势。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我国经济及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脉络,提升运营转型的前瞻性及系统性,随时进行策略调整和革新,保持银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加强资本管理能力。银行从业者必须加强对于资本的管理能力,通过EVA、RAROC等科学手段,对银行利润、风险进行有效预判,减少银行的无限拓展,提高各支行的风险判断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与此同时,应对信息不全等情况下出现的信贷业务,银行必须综合判断其风险、收益与范围,努力保持三者的有机平衡,努力提高银行的风险规避能力,促进银行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利用增量整合改善江西省金融结构。结构整合指的是相对规模的整合,其通常用两种方法实施:1、各个部门以不同的扩张速度保持各部门绝对规模的同时扩张;2、每个部门相对规模此消彼长,即某些部门的绝对规模逐渐收紧,而另外一些部门的绝对规模拓张。当前江西省金融结构整合应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实施,即保持存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部门扩张,同时调节扩张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对原有结构进行隐性优化,降低整合难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礼卿,李建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姜学军,刘丽巍.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王广谦.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