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时间:2023-06-07 16:19:26

导语: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合肥市高新区 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31-02

2009年,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8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6.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8.08亿元,同比增长27.6%,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幅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完成投资960多亿元,同比增长六成以上。从轻重工业看,增长同步加快,分别增长28.9%和26%,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1.5和8.9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均呈增长态势,在六类企业中仅国有企业增速平缓,其他各类企业均保持高于或接近全市平均增幅的水平;从行业看,在34个行业中有31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有16个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从企业看,合肥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75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7户,实现产值同比增加26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1.2%。其中,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由上年同期的3户增加到8户,新增产值162.3亿元,大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2009年,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工业总产值393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工业增加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5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14亿元,同比增长28.7%;引进市外内资64.8亿元,同比增长34.1%,实际到位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 完成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28.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同比增长16.7%。

一、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创新设施建设现状。目前高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引入了一批风险投资、技术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组织,建立了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其中家电产业2家(美菱和荣事达的冰箱及洗衣机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美菱和荣事达都设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其中荣事达还专门成立了家电研究院,广泛地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有中长期合作关系,使电冰箱及洗衣机的研发与创新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国家级空调研发、检测中心的低温及小家电研发能力很强,成为提升家电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高新区家电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4%,从事研发相关人员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合肥三洋自主研发了代表国际最尖端洗衣机技术的智能空气“洗―干”一体机,研制的变频洗衣机,无转盘微波炉创造了国内10多项第一。美菱不断推出保鲜、节能、纳米材料电冰箱,引领电冰箱技术进步,自主研发的“冷凝器保压节能型制冷系统”获2006年度科学技术发明奖,美菱海尔研制的3A高清流媒体彩电,开创了国内流媒体技术先河。2007年,高新区家电产业专利授权数达30项,至2008年末拥有专利125项。新产品产值率不断提高,2006-2008年高新区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40.4%、41.4%、44.6%,其中家电产业分别为41%、43.1%、46.6%。

2.自主创新能力的创建目标。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大高新区家电产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到2012年,大中型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技术进步对企业销售额增长贡献率在60%以上。

依托美菱企业技术中心(电冰箱)、荣事达企业技术中心(洗衣机)、通用机械研究院检测中心(空调器),加快家电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构建国家级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家电产业的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高新区家电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三年内,高新区家电产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2~3个,新创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3~5个,健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2年末,拥有专利数量比2008年末翻一番,达到250项。

3.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家电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及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申报与维护、品牌建设等的资金支持,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和技术转移。二是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三是积极探索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新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支持规模;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和担保网络建设,发起设立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增大信用担保公司规模,积极积聚社会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集中力量攻克长期困扰家电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推进变频空调器压缩机、高效节能节材型电冰箱压缩机、高效节能洗衣机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技术创新,实现高端、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产品的产业化。五是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贯穿信息化,及时解决家电产业发展中基础配套件遇到的问题。六是以现有骨干企业技术中心、院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利用企校合作、企研合作,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提高家电行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掌握能力。

二、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

1.家电产业技术装备现状,产品质量及产品品牌、合肥家电品牌的建设现状。最近几年,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家电企业纷纷集聚合肥。合肥除了培育了本土品牌美菱、荣事达外,还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其中三洋、海尔、格力是国际品牌,美菱、荣事达、美的、长虹、华凌是国家级名牌产品,品牌集中度之高在国内罕见。在国内家电18强中,落户合肥的家(下转第234页)(上接第231页)电企业就有9家,在国内有很强的影响力。目前高新区拥有荣事达、三洋、格力、美菱、美的等家电品牌,苏宁电器安徽总部即将迁入。

品牌的云集,再加上高强度的技术改造,带动了高新区家电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为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提供了保证。高新区主要家电企业都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和CUL/UL、GS、EMC、CB、CE、SJET、OHSAS18001、IECQQC080000等国际认证,取得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也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2.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的创建目标。到2012年,高新区重点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装备技术的突破,淘汰以氯氟烃为发泡剂或制冷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等产能和低能效产品产能;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家电行业的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以及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如能效标准、新冷媒替代法规等,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品牌建设扶持力度,采取各种奖励措施,培育2~3个新的家电知名品牌。

3.提高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以及建设合肥家电品牌的主要措施。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家电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支持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关键部件生产线升级改造,实现高端及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产品的产业化。继续引进核心零部件,提高技术等级和质量水平,使之与整机产能相匹配。建立家电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标准,量化淘汰指标,加大淘汰力度,淘汰高耗能、高耗水、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不断提高家电产品的质量水平。一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快速处置以及产品追溯、召回和退市制度,严惩质量违法违规企业。二是落实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等环节控制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建立规范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守法经营和社会责任感。

“美菱”、“荣事达”自主品牌是通过激烈竞争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保护和发展好这些自主品牌,扶持其做大做强。支持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自主品牌企业的生产分工和协作体系,不断做大做强美菱、荣事达品牌。拓展自主品牌的产品领域,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的环保、清洁、节能、小家电产品,例如厨电器产品,居室电器产品和办公电器产品等,实现家电产业产品的多元化。加强自主品牌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感,对于本地的自主品牌,一定要维护好、管理好,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金融危机加速了国外家电产业向我国转移。国家颁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将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家电行业重点产品的研发、制造、集散,逐步由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向有条件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依托合肥现有家电产业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家电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合肥家电产业的品牌集中度。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范柏乃.城市技术创新透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5.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 合作探究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备受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课程改革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整合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与创新的平台,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体验创新学习多带来的成就感,从而牢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创新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详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牢固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教育必须靠创新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只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就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直接体验者、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听、记、操作等,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才能牢固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实现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究。

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学校淘汰的计算机进行教学,边讲解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认知,再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进行拆装操作。主要是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相关软件概念,学生通过自主认知理解了那些硬件的作用及其特点,尤其是通过对实物的认知,学生清楚地辨别出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为下一节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打下基础。这样教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证

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因此,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不能老是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更不能采用完全“放羊式”教学模式,一切任由学生自主,实现完全放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研读信息技术教材和课程标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全面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比如,在进行“设计网站首页”教学的中,教师采用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种经典网页首页的范例,如http://、http:///、http:///等专业网站的首页,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思路和技巧,之后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主设计,任务是设计自己的班级主页或个人主页。之后进行成果展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设计成果,提出改进意见,实现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综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大赛,为学生提供彰显自我个性的舞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成果

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抓手。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样,我们教师应经常为学生提供竞赛的平台。这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也是教师对自己前一阶段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我们必须用好这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竞赛安排,使竞赛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尤其是那些专题的竞赛和综合性的竞赛活动,更能有效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自己通过参加竞赛活动进行自我检测,以便更好地查漏补缺,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成果。为有效拓宽学生的自主创新思路,教师课前为学生精选专业网站等,让学生在这里查阅自己喜欢的信息,通过在线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创新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奥林匹克大赛,或者是社会上举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或者是在网上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自己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程序设计、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等方面的竞赛,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信息,让学生在这样的大熔炉里得到最好的锻炼,综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比如,我们每个学期都举行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大赛,先由班级初赛选出五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举行的大赛,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进行决赛,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同时进行成果展示,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展评活动,多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以使竞赛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切入点,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查找这些创新教学的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创新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品质,最终使之形成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9).

[2]闫冬.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2011(32).

[3]赵有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学习:中,2012(1).

第3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自主品牌版权所有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3-0007-02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涌现出了海尔、联想、奇瑞、华为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的骨干企业。但总体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的现实也表明,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通过转变固有发展观念、创新陈旧发展模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窘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的过程。

一、通过文化建设树立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

就宏观层面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有其社会原因,与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有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氛围。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要竞争,要发展,是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欲望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各个方面、层次,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从创新中能够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大环境,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愿意创新,敢于创新,把自主创新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因此政府要营造一个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环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可以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有助于形成企业创新的良性动力机制,使企业创新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就微观层面看,企业要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应首先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不断探索独特的创新发展道路。在企业中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并赋予整个组织一种开放性、学习和氛围。形成一种提倡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培育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缺少一部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中去。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对实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优先采购,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解决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做好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

政府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独立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通过法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从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建立规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提供便利的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保护严密,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大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识产权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关系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科研单位一定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四、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条件

我国企业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不足。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同时,绝大部分创新人才分布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使其很难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重视引进、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要在企业管理层聚集一批具备较宽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这样,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引进将帅之才,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兼职人才。

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个企业能否持续进行创新,首先取决于能否制定一套诱发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要在内部对各类员工采取分类激励的办法,对企业内部职能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充分授权建立“垂直流动”升迁制度,适当提拔重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要保障他们获得等量于个人贡献的个人收益。要承认他们对个人创造的知识性资产的所有权,要承认职务研究开发成果应由个人与企业“共同占有”。对创新人才实行与其贡献相一致的薪酬制度,采用已被市场经济国家证实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入股、股权奖励、员工持股等方法激活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

五、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成立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目前我国企业科研力量普遍不强,因此企业创新要由单一创新向创新联盟转变,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实行多边技术协作、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使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版权所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企业必须树立“通过合作参与竞争”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程度,积极参与到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科技资源和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高技术人才、无法担负高昂的技术创新费用以及核心技术创新产出高度不确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一般不适宜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大企业进行角逐,而应另辟蹊径,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寻找空间,比如在已有的核心技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产品性能、结构作局部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创新。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在非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的创新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自主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与之相匹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创新使企业从“刚性制度”管理向“柔性制度”管理转变,实现信息共享,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组织创新强调团队精神、共同参与和集体决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总之促使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制度的全面更新。

第4篇

着力自主创新,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是体现时代特征的战略决策。这对于在“十一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归根结底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可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我们至今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使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压力增大。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会从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的态度,使我们处处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竞争优势。在继续引进的同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自主创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首要的是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同时,要着眼于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激励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要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要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在信息、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

五中全会闭幕以来,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共识,有关部门正在抓紧采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一方面,将加强规划和引导,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相应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具体通过振兴装备制造业、突破重大工艺流程调整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5篇

关键词: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利弊分析、因素分析、战略选择

从国际上看,各国技术进步路径虽有所不同,但基本技术进步方式或是技术引进,或是自主创新。系统思考这两种技术进步方式的利弊,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战略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两种技术进步方式的利弊分析

1.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就是从国外购买国内没有的技术,以达到迅速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目的。以日本为代表的后进发达国家多是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比较愿意采取技术引进的方式获得相对成熟的技术,以较快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但是,国内外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技术引进不可能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只能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而且,涉及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很难引进。所以,技术引进有其局限性,完全寄希望于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是不现实的。

2.自主创新

创新不仅包括新发明,还包括在原始创新基础上进行改进、消化吸收的渐进性创新。当创新发生在本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时,就是所谓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技术进步方式,也是新兴工业国家跻身产业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既有可能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如我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更多的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渐进性创新。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创新,致使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汽车、医药、电信等高新技术产业至今仍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关键技术的缺失使大部分利润流向外国投资者,市场份额的流失并没有换来真正的核心技术。而在当今世界,拥有了产业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拥有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选择技术进步方式的主要考虑因素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都有利于技术进步,但在一国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阶段往往倾向于选择一种主要的技术进步方式。对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两种技术进步方式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因素:

1.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都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进行产业定位。影响各国产业定位的主要因素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最为有利。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国依据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产品和技术形成的优势。比较优势虽是一国产业定位的基础,但是,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容易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国际经验表明,竞争优势是发达国家国家竞争力所在,而竞争优势与自主创新有很高的相关度。我国缺乏竞争优势的表象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核心技术缺失的根源就在于自主创新有所不足。

2.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壁垒

身处全球化时代,一国选择技术进步方式时不得不考虑技术贸易壁垒。面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趋势,传统的“后发优势论”和“赶超论”逐渐失灵,使后进国家仅仅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科技成果来弥合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的难度加大。知产权壁垒不仅是跨国公司市场竞争的武器和攫取财富的利器,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后进国家面对知识产权壁垒,要么处处受制于人只有招架之功,要么穷则思变寻求技术突破。事实上,只有依靠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利和标准,才能有效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才能在知识产权领域获得相对平等的地位。

3.市场发育程度与市场失效

市场发育程度也会影响一国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市场机制较为成熟的国家,就越容易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而市场发育程度不足的国家,自主创新之路注定曲折。可见,要想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关键在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然而,市场机制的完善需要发展的过程,企业成为真正主体需要实力的积累。因此,转型国家政府的任务非常艰巨,不仅要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作用,还要着力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推进市场发育成熟。

三、技术进步方式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无论我国企业还是我国政府,自主创新意愿趋强,但是到底将自主创新还是将技术引进作为我国现阶段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学术界争议很大。本文认为,在进行我国技术进步方式战略选择时,必须考虑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定位,必须正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际压力,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改革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国际竞争力离不开产业竞争力,技术进步方式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我国的产业定位。如果将我国定位于制造业大国,满足于赚取产业链环节上的低端利润,那么我国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保持持续的比较优势。如果将我国定位于产业强国,就必须谋求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利润,那么我国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意味着必须掌控垄断资源,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必须让自主创新成为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里,我国不得不考虑改变现有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靠引进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来源,如果过早转入赶超发展模式,容易陷入“自主创新陷阱”。实际上,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我国要避免受制于技术贸易壁垒,就一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如果没有自主创新,特别是没有原始创新,我国产业发展将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难以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国际压力,必须让自主创新战略成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核心战略。

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的合理地定位成为关键。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已基本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识。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成熟,政府的作用绝不能被忽视。政府既要为建设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还要积极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发达国家政府在产业自主创新方面均有所作为。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韩国政府既有产业扶持政策又有产业保护政策,美国政府也通过《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计划》变相扶持和保护汽车产业。我国也应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既可以在资金方面直接扶持,也可在税收、信贷方面提供政策优惠,还可通过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此外还应在宏观层次对各个关键产业的自主创新进行战略部署。审时度势,以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既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志德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第6篇

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与核心。我国企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以市场竞争为根本动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跨入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探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一、牢牢把握住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引领自主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必将产生的摩擦、冲突、争端,都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市场之间的整合,都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企业的自主创新必需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规律,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努力协调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

二、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自主创新实现形式,全力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再大的企业,一旦丧失创新能力,必然被市场抛弃;再小的企业,通过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也会成为市场宠儿。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切实按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正确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类创新实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科技自主创新实现形式。一是处在诞生阶段的企业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弱,应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辅之必要的集成创新;二是处在成长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则要将创新实现形式演进为以集成创新为主,辅之必要的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应在大力推行集成创新的同时加强原始创新,特别是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

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可靠组织保障。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都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有条件的小企业也要设置精干的研发机构,尚不具条件的小企业也要有专人负责创新工作,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指挥部。同时,要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并运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高效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有效办法,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并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还要广泛吸引从事自主创新的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形成人才积聚效应。

四、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基础管理不扎实、没有健全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创新将是一句空话。我国企业必须进一步严格内部管理,认真建章立制,扎实有效地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以保障自主创新顺利进行。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激励措施,坚持“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激励科技人员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帮助科技人员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己的发展前途紧紧地捆绑在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上,大力宣扬科技创新突出的事迹和人物,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技术,勇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失败,形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五、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既能增强员工的创新激情,形成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也能将广大科技人员团结在企业自主创新目标之下,拧成强大的创新力量。要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创建出“人人是创新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的创新文化氛围。要以文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使创新理念深深地根植在每个员工的心中,激发全体员工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推动个人与团体共同创新。

六、千方百计加大企业研发投入

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倾向相当严重,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本、韩国的0.7%。这是导致我国进入重复引进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自主创新就登不上新的台阶。因此,我国企业要努力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积累技术创新资金,确保把企业折旧和利润的绝大部分作为研发投入,并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能满足技术创新投资风险性和长期性要求的资本市场,千方百计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雄厚的资金保证。

七、加强专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在加强专利管理方面,一是对短期内无法拥有核心专利的技术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围绕原核心专利的应用技术专利,并形成对原核心专利的包围网,通过交叉许可,取得发展空间;二是对国外公司已成功研发并申请专利、且又与国内正在迅猛发展的产业密切关联的核心技术,可采取跨国收购的方式,将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全部购买下来以独占市场;三是密切注视市场上新的技术动向及其对市场的潜在影响,跟随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新技术,并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或把原创技术购买过来迅速占领市场,以省去大量的开发经费及人力和时间,有效地避免投资失误。

在强化专利保护方面,一是要成立专门的专利信息中心广泛收集专利信息,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进行分类管理。二是要全面提升所有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专利保护作为全体员工日常的工作准则。三是提高专利申请率并设置专利网,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要申请专利,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专利。只要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就应当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形成网状的专利保护圈。

八、坚持搞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工作

引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但如果不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就不可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反而会增加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性。我国企业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搞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一要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行性论证,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二要实现从重视引进硬件技术向主要引进包括专利、图纸、工艺等在内的软件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转变;三要从系统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散引进,搞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单项技术系统集成、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展开再创新。

九、积极整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什么都要自己从头做。我国企业创新资源普遍不足,实施借脑开发、合作开发,是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以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弥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的有效形式。企业必须重视通过产、学、研合作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当地高端人才资源,跟踪世界范围内的最新技术成果,还可以通过国际并购提高技术水平,获取行业的核心技术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积极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定

第7篇

[关键词]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84-03

韩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仅仅用了30余年的时间便走完了欧美等西方国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韩国通过技术引进、吸收、消化、独立设计、自我创新的发展道路,不仅创立了本国的品牌汽车,而且在国际车坛上大大提高了韩国汽车的知名度,现已成为世界第五位的汽车生产大国。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成功源自于他独特的自主创新模式,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成功很值得我国汽车业的学习和参考。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虽然也很快,但主要是组装外国品牌为主。从长远看,中国不能总是走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之路,也不能永远是世界汽车巨头的装配车间,中国应该走引进-消化-吸收一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路线。政府应该采取优惠政策,激励汽车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一、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最大的汽车公司,是世界20家最大汽车公司之一。现代汽车公司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是郑周永。现代汽车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汽车公司自主创新模式的成功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主要是指重大项目的突破性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集成创新是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原始创新基础上另一种创新形式。它是通过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破译、消化、吸收达到完全掌握引进核心技术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及维修服务方法方式后,对技术和市场的再发展、再开拓。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自主创新模式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他的成功也源自于他独特的自主创新模式,具体过程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现代汽车的合资创业时期。在这一阶段刚刚成立的现代汽车由于技术能力几乎为零,因此选择合资的道路,与美国福特合作,向福特公司学习生产轿车及轻型卡车的技术,现代汽车提供厂房和劳动力,开始生产“哥蒂拉”牌小汽车。此时的现代汽车,正处于引进技术时期,通过这种方式,现代汽车快速进入了汽车领域。

第二阶段: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时期。在这一阶段,政府改变了对汽车工业的政策,要求韩国汽车企业必须从全拆装国外汽车转变为开发自主设计的“韩国汽车”。并且由于福特仅想通过韩国出售零件,现代汽车与福特决裂。于是,现代汽车开始了零部件国产化的路程。现代汽车利用从日本和英国学习到的生产技术,结合世界著名设计师设计的车型,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车型Pony投产。1974年,现代自主设计生产的“PONY”在第55界都灵车展亮相。1976年,现代汽车自己设计生产的福尼牌小轿车下线,这标志着现代汽车开始走向成熟。这一阶段属于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走向世界时期(1980年至今)。20世纪80年代,韩国出现了“经济奇迹”,工业基础的扩大和人均收入在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现代汽车的眼光已超越了国界,认为市场容量应分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两部分。现代汽车与三菱公司结盟,同丰田公司分手,生产小马牌汽车。

进入90年代,现代汽车进入技术创新阶段,以未来型款式和尖端技术为武器挑战世界舞台。1991年,现代汽车了第一个内部独立设计的动力总成――Alpha型发动机。1992年,现代汽车首次推出概念车型HCD-1。1993年,现代汽车又了Beta型发动机。1999年度现代汽车推出了四款最新车型:雅绅(Accent)、世纪(Centenmial)、酷派双门轿车(Coupe)改进型和特杰(Trajet)。这一阶段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的阶段。

通过上面现代公司自主发展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正是韩国汽车企业的不断学习和发展自主品牌的决心最终促成了韩国汽车工业的崛起。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我们可以将韩国汽车工业崛起并实现跨越的模式概括为:在政府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下,迅速重组和快速扩张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消化、吸收不断推进国产化进程,不断发展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进而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并最终在世界汽车工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韩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对本国市场和企业给予保护。例如,韩国政府通过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等降低本国汽车的生产成本,鼓励本国汽车出口,同时,韩国政府为限制国外汽车进口,设置了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从而成功减少了国外汽车进口,有效地保护了本国汽车企业免受国外汽车企业的冲击。

我们可以看到,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韩国企业虽然在合作,但同时依然保持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民族精神。现代汽车走自主发展道路,并不排斥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在合作中建立战略联盟,仅仅是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强联合开发,而并不是寻找一个“靠山”。如果说引进消化外来技术是韩国汽车产业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基础,那么分散引进外来技术,采取博采各家之长的方式,将各国汽车技术中的尖端技术结合到自己的国产车型中去是韩国汽车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

二、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韩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成长,产、销量排名已分别列为全球第四和第三,成为世界公认的汽车工业大国,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至今并未成为汽车工业强国。通过系统分析现代汽车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路径发现,以下这些因素是促成其成功的关键,而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也正是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内在原因。

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韩国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控制下,通过改组、联合形成了“现代”、“大宇”、“起亚”等三大汽车集团,其市场集中度已到90%以上。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政策引导不力和支持不够的结果。

2 研发投入的支撑。现代汽车的成功,与其不断地大量研发投入息息相关。为争取在研制新型汽车方面获得突破,自1995年至2000年,现代公司投资50多亿美元用于研究与

开发。现代公司注重对先进技术的追踪,1996年建成了NamYang研究与开发中心,随后在2002年落成现代起亚加利福尼亚设计与研发中心。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阻碍了产品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我国汽车企业必须消除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加大科研开发费用,提高R&D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劲。

3 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技术学习是韩国汽车企业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的另一基础。技术学习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技术改进和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由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汽车企业多把技术引进看作是提高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引进国外技术时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对技术消化吸收的忽视,导致我国汽车企业一直没有形成技术学习能力,而只能陷入引进一模仿一再引进的循环,难以实现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创新。

4 技术开发的独立性。在经历了短暂的散件组装阶段之后,现代汽车就意识到自主品牌和独立的重要性。现代汽车始终坚持自主学习,不允许外国企业控制自己。在20世纪70年初期,虽然技术能力薄弱,但现代汽车公司坚持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从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然后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不受跨国公司的控制,以保持独立。而在我国当前,国内生产和销售的汽车大部分是依靠合资开发的国外品牌,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外方手里,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保持技术开发独立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我国汽车业多数以合资合并为主,却并未真正走上自主创新型路线。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业,其核心是要加快汽车产业技术引进后的再吸收,在此基础上加快汽车技术的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实现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以要想成为世界汽车强国,需要加强以下五点。

1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持续的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有效保障,我国的汽车企业要积极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必须加大科研开发费用,提高R&D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2 企业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国际经验表明,技术能力必须是内生的,必须来自于有组织的技术学习和消化吸收,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也就是在发展和实践中通过技术学习而积累技术能力。

3 自主品牌的创造。一个企业能否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没有自主品牌支撑将是我国汽车企业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4 技术资源的整合能力。在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中,技术资源的整合能力非常重要,有些创新并不是创造了新技术,把相关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也能形成创新点。

5 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应充分借助外部研发资源,如与国际大公司组成技术联盟,与各大研究所组建研究中心等。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像韩国政府当年那样,及时推出并实施一系列实质性的支持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的政策,为汽车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国内汽车企业尽快形成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立勇,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及政策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07,(5):14

[2]路风,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正远航出海,联想并购IBM的PC事业部,与巨人共舞;开始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跨国之旅。华为2005年海外销售收入目标锁定40亿美元,国内外市场平分秋色;中兴通讯全套TD-SCDMA设备在罗马尼亚成功应用,国外运营商将首次考验中国自主标准。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群雄逐鹿中国IT市场,中国信息产业越做越大。但市场火热的背后,与信息产业相关的经济数据却警示国人,中国信息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坎坷。

国资委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电子行业产销两旺的背后,却是利润大幅下降:今年1-8月,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449.1亿元,增长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1.9亿元,增长22.3%;但利润下滑严重,47家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6.7亿元,下降75.8%。

在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信息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自主创新经济年会主旋律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信息产业面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瓶颈,推进产业群建设等历史使命;企业面临强化自有品牌,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抉择。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企业该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在跨国经营中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外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引人瞩目的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主旋律。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以“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主题,探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的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发展热点和企业战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旭明表示,“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对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中国信息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未来走向。为产经政学精英打造理性、务实的沟通交流平台,洞悉产经动态,把握产业投资重点和未来走势,剖析产业难题,并探寻企业自主创新制胜真谛。”

核心产业薄弱

集成电路、软件和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等核心产业是决定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关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发展滞后,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3.4%,但核心产业的收入占全球的比例却非常低,其中软件产业收入仅占全球3.55%,集成电路产业占全球仅3.7%,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的销售收入占全球的比例更低。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多数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的。技术引进仍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当前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由此造成原创性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制定的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制定的还不足2‰。自主创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信息产业如何自主创新,才能弥补中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已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大事。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外资企业的巨大贡献,中国的整机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和视听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主要依赖本土研发的元器件产业在全球所占的份额则十分有限,这一格局反映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加工组装阶段的现实。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数据显示,2005年1~9月,电子信息行业实现利润660.8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2%。如此低的行业利润率残酷了揭示中国信息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现实。

政府协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指出,信息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产业难题的破解还需政府在政策、措施等角度予以支持。“十一五”规划建议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信息产业部等部门针对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等产业的发展状况,正在制定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必将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榜样启迪制胜之道

集成电路、软件、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和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产业是决定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关键。核心产业有其薄弱的一面,但是薄弱的背后,涌动着中国IT企业拼搏的力量。

核心技术的缺失,可以说是中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命门所在。制造的低成本造就了中国DVD行业曾经的辉煌,却因核心技术的缺失而昙花一现。2005年,同样的梦魇又出现在了MP3市场。透过组装的现实,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手机、电视等行业的大而不强。

我们正在警醒,也可以找到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的成功典范。成立于1999年的中星微电子,敏锐的洞察到了多媒体芯片的巨大市场,多年的企业自主创新先后突破了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发明及应用专利近400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使中星微电子在全球范围具有核心竞争力,“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在2003年12月便以40%的市场份额名列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中星微以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得到了国际产业巨头的认可,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核心技术优势见长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还有像华为、中兴、海尔、海信……正是这些中国IT企业的榜样正逐步撑起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脊梁。

第9篇

一、“自主创新”概念的外延结构

当前,理论界并未在内涵方面对“自主创新”进行严格的语言界定,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对“创新”概念本身的内涵界定就十分困难。自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至今已有近百年,“创新”概念经历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演进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它、研究它。“创新”概念尚且如此,至于“自主创新”概念,我们就更难用精练的语言对其内涵进行严格的界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在中国当前特定的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中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理解。起码,“自主创新”不是照抄照搬,“自主创新”不是简单模仿。所幸的是,总理在讲话中结合我国科技创新的状况以及我国政治、经济、国家安全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给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概念的外延。总理指出:“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见我们提出的“自主创新”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创新,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

1、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和发明。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我国建国后的“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吴文俊数学机械化研究”等都属于原始创新,它们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集成创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通过创新行为,把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的集成起来,以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工程学角度来看,集成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事物产生的动力机制来看,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是集成创新的最主要拉动。集成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波音747飞机的研制开发。波音747就是多种技术集成的产物,它把当时在“喷气发动机”、“航空材料”、“导航”等方面的最新技术集成起来,适应了民用航空市场对一种大动力而且比较经济的洲际交通工具的需求。到目前为止,波音747已使用了30多年,尽管没人能说清楚谁是波音747飞机的发明人,但是又有谁否认它对美国经济和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呢?

3、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有人不同意将这种技术发展形式纳入“自主创新”的概念。然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个后发展国家,这种技术发展形式对于中国赶超科技发达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应将“自主创新”形而上学地理解为一切从头做起。日本经济奇迹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这种技术发展形式。因此,我们理应将这种技术发展形式纳入“自主创新”的外延之中。问题的关键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后能不能再创新,能不能比原来的技术有所提高。我国引进大型蒸汽轮机的再创新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我国引进大型蒸汽轮机之后,按三元流理论改进了通流部分的设计,使蒸汽轮机的热耗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其技术性能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

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正在摆脱改革开放以来的跟踪模仿模式,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我们之所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依据的。

1、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然而毋庸讳言,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市场换技术”为主要形式的跟踪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

第一,强势增长和弱势竞争力并存。无论是从GDP,还是从外贸进出口总额来看,我国都可以称之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许多工业品的产量都稳居世界前列。然而,缺乏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不强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设备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2003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企业效率排名继续下滑,从2000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24位。当前,经济量的强势增长和弱势竞争力并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尴尬现实。

第二,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发展模式造成技术对外依赖和自主产业资源的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总量。然而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至多只能使本国的财富比过去有所增加,而不能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特别是关键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差距。目前我国最缺少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2002年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可见一斑。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9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量的20%。而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所占比重却高达近90%。如果我们再不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甘愿充当一个下游生产商的角色,那么技术对外依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专利、标准已成为重要的产业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片面强调比较优势还会造成我国自主产业资源严重不足。比较优势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战略,片面强调是与赶超型的国家目标不相符的。

总之,我国科技发展路径过去过分注重跟踪模仿,梯度转移,而自主创新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因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敬的国际地位和尊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自身特定的国情需求、国际环境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强,我国除了在国际关系中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之外,同样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而我国当前的国家竞争力尚不足以从容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同时,实践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企图通过购买核心技术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肯定是此路不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就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总之,无论是从我国的特定的国情需求、国际环境需求还是国家战略需求的考虑出发,都必须调整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只有如此,我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特征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决策,少走弯路。

1、把基础研究放在自主创新的重要位置。基础研究决定一个民族的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这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共识。然而目前仍有一些科技资源管理人员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而在政府干预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基础研究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基础研究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基础研究的成果具有超前性,其深刻的内在价值当时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其二是基础研究厚积薄发,其进展往往难以预测,需要在宽松的环境下,长期积累才能取得重要成果。我们决不能因为它的重要特征而影响对其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

第一、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人类今天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核科学技术、激光技术、生物科学技术无不植根于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量子论、相对论和生物基因理论。

第二、基础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基础科学的依据和途径。

第三、基础研究是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基础研究培育求真唯实的创新精神、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及尊重客观规律的工作作风。有基础研究素养的人才源源不断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行各业,就会大大提升现代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四、基础研究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是人们探索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凝结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智慧结晶,会极大促进人类思想的一次次解放。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基础研究,对于我国来说,迅速提升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处理好下面两个关系是当务之急。

第一、全社会特别是政府要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毋容置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升级关键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去实现。作为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从体制和机制入手,妥善处理好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轻消化吸收基础之上的再创新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来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引导外资更多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的企业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实现在消化吸收基础之上的再创新,来增强我们的持续创新能力。

3、营造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一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二要实行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此来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