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6:19:27
导语:在数字教育培训资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条件,农广校的教学技术媒体主要是文字教材、广播、电视、录音磁带和幻灯片,学员主要通过收听广播电视教学节目和自学文字教材来学习,并由教学班组织辅导和听录音授课。
90年代初期,我国城乡影碟机逐渐普及,VCD和DVD成为我国农业远程教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农广校开始大力推广VCD和DVD教学与培训方式。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卫星网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中国远程教育的新的变革,农广校系统添置了大批计算机、卫星地面接收站等设备设施,增强了利用互联网获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国家投资新建了国家级农业媒体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心,搭建了以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农业教育培训进行高效管理,对基层办学提供便捷服务的运行平台,一个涵盖报纸、书本、杂志、录音录像带、光盘、互联网、卫星网等多种媒体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一、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模式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极有意义。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任何地方的农民学员方便快捷地获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推动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农业远程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中国农村基础薄弱,大多数基层农广校缺乏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资源,在地方电台、电视台也没有教学节目播出时段,但从长远看,这都不会影响远程教育优势和效益的发挥[1]。
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存在一个发展模式选择的问题。考虑到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广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家庭条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应该采用数字技术与非数字技术恰当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综合利用VCD光盘、有线电视、卫星网、互联网等手段,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教育发送和传输的模式[2]:
1.主流模式
卫星传输数字化教育发送技术,适用于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采用主流模式的地区可以采取的扩展数字化教育应用的技术方案为:CD-ROM光盘刻录和发送方案;各类局域网应用方案;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方案和电话拨号接入或其他公众电信网回传方案。
2.替代模式
计算机宽带网的地面接入技术,适用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
二、农业远程卫星教育系统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卫星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在远程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很多农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电脑,另外,受农村人口教育水平限制,很多人也不懂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知识。中国广大农村地理条件复杂,通信网络线路建设难度较大,架设网络线路成本相对较高,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率非常低,短时期内,在中国农村推广互联网教学还很难实现。
卫星教育网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由政府投资建设,具备提供话音、视频、通信服务的综合能力,性价比高、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是提供农村远程教育简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卫星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能为农村学员提供与发达地区质量相同的远程教育服务,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优秀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
目前,农广校在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支持下,已经建设了拥有1个中心主站和360个双向远端站点,以中央农广校为演播和资源服务中心,各省、地、县级农广校以及乡镇教学班为卫星网络远端接收和教学服务点,能实现数据通信、远程教育培训和视频广播会议的远程卫星教育系统。通过卫星教育系统,中央农广校将农业教育培训、实用技术等音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实时发送到网络各远端接收站,面向全国开展实时交互式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对各级农广校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进行远程指导和管理,实现信息互动交流,共享教育培训资源。
三、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农广校综合采用各类教学手段,整合应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独特的媒体资源优势,紧跟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吸收、应用各类远程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农广校体系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涉农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高效管理,对涉农科教需求迅速反映,对基层办学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信息采集、存储、编辑加工、传输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运行机制公益性、媒体应用大众性、教学内容多样性和服务对象定向性的特点[4]。
中央农广校作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教学中枢和媒体制作传播中心,具有广播电视和网络教育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传送等多种功能,将具备自办1套广播和电视节目的能力,可以录制各种文艺节目、语言节目,对录制的文艺节目和语言节目素材可进行编辑、复制、加工、审听,可对外交换录制好的素材和成品节目。每年能制作电台节目、区域节目、少数民族节目和综合类等农业专题广播节目1500集,电视节目1270小时,网络教学节目2000小时,发送音频资料100万张,节目原始磁带数字化存储1910小时。
农广校将逐步实现媒体资源制作、存储、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成农业媒体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和传播利用的数据中心、工作平台和传播共享网络,并具备以下功能:
1.资源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编目、查询和调用,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媒体资源的利用能力。
2.资源传播和应用建立数字化资源中心以及完善的电视、广播、网络、文字等媒体数字化资源传播和共享体系,实现农业技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农民培训的广泛开展。
3.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教材、光盘等多种媒体资源,统一集中存储管理数据,建立数字化媒体资源库,实现数字化存储。
4.业务工作网络化支撑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电视制作、广播制作、音像出版发行、教材出版发行、报刊编辑出版、网络教育培训、多媒体课件制
开放性原则是指党校教育要坚持开门办学增强党校教育培训的开放性。开放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也是一种学习培训氛围的开放。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是指开放式教学能走出学校范畴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和多种教学培训方法通过出省、出境、出国考察培训的方式,运用社会调查、现场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立体和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来拓宽学员视野从而增强培训效果。氛围的开放是指通过特定的行为和制度,创造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培训环境。
打破学员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性思维缺陷,从而健全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在干部教育培训引入市场机制的新形势下党校只有坚持开门办学,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的开放性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因此党校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以更宽广的胸怀和眼界,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断增强党校教育培训的竞争力。
1.积极探索学员开放式培训的途径。包括社会调研、现场教学、出国(境)培训、建立党校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甚至可以把课堂拉到工厂、企业、社区,就某个专题进行现场研讨。
2.走出去。加大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学习深造的力度提高其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实施教学新布局、积极推进党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保证。通过进修、学术访问和交流等手段,更新、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配置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招揽人才、培养人才;利用基层挂职、社会调研等形式,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需求,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拥有第一手资料,服务于课堂教学。
3.走下去。深入学员、接触学员、了解学员。把向学员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向学员学习的过程,虚心向学员学习先当学员的学生,后当学员的先生。认真研究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提出的意见,尤其要了解学员密切关注的、希望教师回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课的针对性。到学员中去请教也是省时、省力、低成本的一种社会调查方式。
4.请进来。党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围绕党校的教学实际精心选择和外聘一批专家学者开辟“专家讲座”,并逐步建立起外聘专家档案和资源库使党校成为各级领导和知名学者经常讲学的地方。
现代化原则是指在党校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远程教学、课件教学、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校园网等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实现教学环境和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影响和推动着党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是当前党校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1.课堂教育手段现代化。这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比较基本的形式,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运用一些计算机教学课件、计算机辅助教育和辅助的视听设备代替录音、幻灯、录像的基本功能,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系统、详细地分解、展示知识结构和发展过程以及具体实例在突破教学难点、进行生动直观教学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电子教案,以计算机教学为主要手段改变教师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目前,多数党校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课堂辅助教学,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党校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良好预期。
一是能历教育培训包的开发应充分利用好以前项目实施成果,通过认真收集和整理,再进行深层次的完善和系统化的延展;
二是能历教育培训包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开发过程,应在现有技术资源的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分类别、分阶段的对不同资源进行开发、完善和改进,保持创业技术服务包的完整性;
三是在能历教育培训包开发过程中,先确定核心技术资源,然后随着技术资源的逐步完善,可根据不同对象群体的不同需求再选择搭配,进行模块化组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
2、开发农村劳动力能历教育培训包的主要设想
能历教育培训包是整合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等技术资源为一体的资源包,包括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内容,涉及教材、操作模块、课件、教辅资料、案例册、培训标准、宣传资料等一系列技术资源。能历教育培训包的开发是在以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收集整理、完善补充能历教育所需要的技术资源,逐步组合成一系列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模块化的能历教育专业培训包。
3、开发农村劳动力能历教育培训包中的教学资源包
教学资源包,一般以1教学时段(45-60分钟)为单位,要求能涵盖文字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领域,能提供较为齐全的各类本时段教学所需的数字化资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动画、成品课件、同步练习)。
各类资源均应采用通用格式,应无任何版权异议或纠纷(其中如有引用的资源应注明来源)。
教学资源包涉及的媒体类型参照以下技术标准执行:
①文本文件:采用.DOC格式;
②视频文件:采用.WMV流媒体或MPEG格式;
③音频文件:采用WAV、MP3格式,声音质量不低32KBPS。语音要求清晰,无杂音;
④动画文件:采用GIF、SWF、FLA格式,并附带原始文件。动画(二维,三维)画面连贯,表现力强,可配必要的文字说明或语音讲解。动画窗口大小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以能够清晰表现画面内容为基准;
⑤图片文件:采用JPG格式。彩色图像的颜色数不低于256色,色彩要求较高的图像建议使用24位真彩色,灰度图像的灰度级不低于12级,线条图可以为单色。图像尺寸以能够清晰显示图像细节为宜。扫描图片分辨率不低于200DPI。图片文件不宜超过5M/张。
⑥成品课件:一般应提供原始文件,并压缩为RAR文件。课件要以专业内容的表现为依据,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课件中各种热区、按钮等交互的设置要合理,标示一致,清晰易辨。声音、动画、视频要设置播放控制按钮。
广西地处国家西部地区,自2010年来,在仪器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采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大部分中小学已配备有现代化教育设备。但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1 调研概述
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是为收集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状、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缜密分析,提出对广西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议、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向,从而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调研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广西桂林市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师,共72人,其中男女各36人。从调查对象年龄分布看,21~40岁的中青年教师46人,占总人数的63.9%,41~50岁的教师24人,占总人数的33.3%。从学段来看,小学教师24人,占总数的33.3%,中学教师48人,占总数的66.7%。从学历来看,大专毕业的15人,占总数的20.8%,本科毕业的54人,占总数的75.0%,另有2名硕士毕业生和1名师范毕业生。从任教科目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11个学科。
调研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抽取了广西桂林市灵川、临桂、兴安、全州、阳朔、永福、恭城、灌阳、龙胜9个县部分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师填写调查问卷。此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5月,作者精心编制了《广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应用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共设计31道题目,分为四方面内容: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共6题,占19.3%;二是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情况,共6题,占19.3%,目的在于了解农村中小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是否能满足教师现代教学需要;三是教师应用情况,共12题,占38.6%,用以了解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平时上课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所占比率,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态度,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四是培训需求,共7题,占22.8%,包含农村中小学教师曾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对培训的态度,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的建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状 从教师办公电脑配备调查数据看,5所学校每位教师配有1台,47所学校每个办公室配有1台或学校配备有电子备课室,能基本满足教师备课、查资料、教学管理工作需要;但仍有20所学校没有配备,占总调查数量的27.8%。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2010年每个办公室配备有电脑,且均已联网[2],完全能满足教师办公需要。从教学班配备的多媒体设备情况看,有54所学校每个教学班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实物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有7所学校只配备电视机,11所学校没有任何配备,这18所学校配备的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占总数的25.0%。从数字教育资源配备情况看,只有10所学校有固定的数字教育资源渠道,其他62所只能靠教师自己制作或是网上查找教育资源,占总数的86.1%。数字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很大程度制约影响了教师制作课件的兴趣、制作质量和制作效率。当被问及对学校现有装备是否满意时,有41位教师回答“否”,占总调查数56.9%,而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对装备条件满意度达92.11%[2]。说明广西农村中小学装备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和教师需求,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教师应用水平 首先看一看农村学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态度,提问为“您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是否比不用要好”,回答“是”的有68人,回答“否”的有4人;当被提问“您平时上课如何选择用还是不用课件时”,5人选“全部都用”,56人选“有必要才用”,11人选“有就用没有就不用”。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明,有少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少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态度较为消极。
从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调查数据看,61名教师会自己制作(其中38人只懂用PPT),11人不会,占15.3%;当被问及“会否在课件中制作动画”时,51人回答为“否”,占总数的70.8%;当被问及“是否希望有较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时,69人回答“是”,占总数的95.8%。以上调查说明桂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虽有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课件,但制作水平不高,大多数不懂制作动画,绝大多数教师课件制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他们希望有专业教师提供帮助。
从教师平时上课使用课件比率调查数据看,回答“10%以下”的有12人,“11%~20%”12人,“21%~50%”的24人。在教学中有至少50%的课使用课件的教师只有24人,刚好占总调查人数的1/3,然而发达地区2010年便有71.05%农村中小学教师平时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上课[2]。由此说明,桂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当然这其中也有装备条件限制的因素。
对培训的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有58人曾参加过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占总调查数的80.6%,其中有29人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培训,最多的参加过8次,可见培训面较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较为支持,有93.1%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培训,数据还显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纯粹的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素材编辑等技术培训不再是教师们唯一需求,部分教师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开展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技巧、策略的培训,还有少部分教师希望培训能与国际接轨,渴望有关于发达国家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学科整合模式培训。
抽查结果显示,有71位教师认为上级部门或学校组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比赛、观摩展示活动对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比较有帮助,占总数的98.6%。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几乎一半的学校没有举办过类似的比赛交流活动。自2007年以来,桂林市电教仪器站每年举办一届全市范围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活动”,数据显示,这项活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整合能力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这类活动还应该继续开展,而且教师建议还可以拓展宽度和挖掘深度,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机会参与。此外,学校也应该多开展这类比赛交流活动。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近几年虽有长足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仍有较大差距。农村中小学还有1/4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师办公电脑,教室内没配备多媒体设备,近4/5的学校没有固定数字资源来源。这将制约相关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教师应用方面调查数据看,农村教师已经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绝大部分教师会制作课件、应用课件授课,但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不懂制作动画,制作的课件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培训需求调查数据看,几乎所有教师都支持继续教育培训,而且已有4/5的教师曾参加过相关培训,但他们希望培训内容有所调整,除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素材编辑技术外,还渴望能有与学科相融合的技术培训,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比赛、观摩活动对教师技术和教学水平提高较为有效,可见学校及上级部门应该适当举办相关的交流活动。教育信息化任重道远,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培训中心、学校三方共同努力。
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方面还要加大配备力度,可适当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让所有学校均衡受益。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应有更大的举措,建立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库,甚至可以与发大地区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从而保证每所学校的教师能方便、自由、快捷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
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师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培训面,将机会均等分配给教师,可以向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另一方面,培训应有针对性,对操作技术、制作技巧、编辑能力欠缺的教师可以在技术上重点培训;对技术较好的教师,可以将培训重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技巧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观摩活动也应广泛开展,教师普遍认为类似的交流活动不仅能开阔眼界、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能促进学科交流,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完整。
学校应培养若干技术骨干,负责校级培训,帮助教师解决课件制作难题,管理、维护教育设备。另外,还应定期举办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教学比赛,营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氛围。
参与文献
1、参考咨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
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局限于日常问题的解决和文献查找,没有深入为重点教育、科研与生产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在定题检索、查收查引、课题查新、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等信息服务方面有待深入。
2、教育培训范围不够广泛
公选课《信息检索与利用》选课班级、人数、不够广泛,阎良校区的信息素质教育亟需扩宽范围;教育培训的内容遭遇创新瓶颈。
3、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微信服务平台、QQ群社交媒体宣传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日常海报设计缺乏视觉冲击,吸引力不足。
4、学习后劲与创新力度不足
信息室的主要学习交流主要集中在馆内,对省内外、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了解甚少;囿于制度管理的拘束,馆员难以积极的“勇于实践、善于创新”。
5、人员不足
参考咨询部门的人员有限,面对完成参考咨询、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系统支持、资源统计等工作时,人员难以有效协调;缺少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计、营销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发展目标和思路
1、目标定位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为纲领,[1]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建设方向,紧紧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网络与自动化系统建设,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2、发展思路
(1)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载体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效益和读者满意度。
(2)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服务。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改善网络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发展移动服务。[2]
(3)持续地改善图书馆的实体和网络服务环境,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和创意空间,拓展网络服务空间,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和使用体验。[3]
(4)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推介、导读、书评、讲座、展览等方式,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弘扬大学文化和学术。[4]
(5)广泛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自主学习模式,改进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完善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
(6)推广学科化服务,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检索、查收查引、课题查新、资源导航、个性化信息推送、科研竞争力评价、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等信息服务工作。
(7)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或行业性图书馆联盟,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信息咨询等馆际协作和共享服务。
(8)引导读者合理使用图书馆资源,爱护馆藏及设施设备,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以约束。
三、改进对策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力度
健全以图书馆院系服务群为主,以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电话咨询、邮件咨询、线下咨询为辅的参考咨询服务体系;为重点教育科研与生产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检索、查收查引、课题查新、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等信息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或行业性图书馆联盟,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信息咨询等馆际协作和共享服务。
2、广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
增多沣惠校区、阎良校区《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公选课的课时、扩大选课人数,重点向阎良校区倾斜;面向院系,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多种渠道扩大培训工作的覆盖面,丰富面向不同群体的培训内容,完善新生培训,针对有需求的院系,开展嵌入式教育培训;充分利用数据库商的优势,完善图书馆的教育培训工作。
3、开展阅读推广与宣传,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书目推介、导读、书评、讲座、展览、竞赛等阅读活动,广泛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评价,内联系部争取支持,外联企业拉拢赞助,形成“图书馆主办、系部联动、多渠道宣传、全校师生参与、活动丰富、形式新颖”的阅读推广体系;[5]充分利用校园海报、通知等传统渠道,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阅读推广会议,放大“书香航苑”读书节的品牌效应。
4、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做好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MELINETS2的扩容及日常维护工作;对机房、两校区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增加存储器和服务器设备,满足电子资源的不断增长和应用的需求;优化网络系统,升级管理软件,加强病毒防患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改善网络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发展移动阅读平台,推进适用于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媒体的移动阅读服务;持续地改善图书馆微信、QQ群等网络服务环境,拓展个性化、多样化、互动分享的网络服务。
【关键字】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问题;对策
一、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成人教育负担着很重要的责任,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劳动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文盲和科盲的扫描。
2、成人学习成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对象不再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核心组成人员是社会成员,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就需要做好动员工作,鼓励全员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
3、成人教育可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全面功能。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长人类的智慧,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作为教育,其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就业,还需要对人们起到引导作用,为人们指明通往更高层次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二、成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市场秩序混乱。由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有利可图,教育培训行业吸引到了许多的投资者,也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竞争,甚至发生争夺学员而做出一些失范行为。许多培训机构做出虚假广告,夸大承诺吸引学员,大街小巷宣传招生,闹市街头分发培训简章。许多行业的培训还存在弄断行为,这些机构以自身在本行业的资历和资源提供垄断来获取最大利润,严重影响到公平竞争。
2﹑区域发展不均衡。首先是地区间成人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在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从成人教育的结构上看,学校成人教育和学历成人教育发展比较完整,而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还需要大力发展。从成人教育的领域上看,针对发展的项目多,结合社会发展、社会资本积累、社区公共事业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加强。
3、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当前,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速,不断出现大量的培训机构。成立培训机构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成立一家培训结构。这样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从数量到质量上都不一定达到要求,且存在管理部规范的现象,就更不能吸引高水平的培训师,没有自身的研发力量和特色,在竞争力上大打折扣,也会随着发展而淘汰。
4、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多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几年甚至更久不变,严重过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也未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仅限于书本和板书的模式,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致和热忱。
5、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不足。在成人教育行业,培训师需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课工地,还要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技巧。这样的培训师在许多培训机构中都无法找到,更缺少研发能力强和专业度高的教师。
三、完善成人教育培训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教是政府管理和监控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成人教育培训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训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开展。
2、由于中国的区域地位,因此,加大力度促进成人远程教育较好。中国政府把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作为推进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和教育软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环境;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建设,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3、建立通畅和高效的管理体制。应适当调整对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权利,使之相对集中。从教育系统内部处罚,应该设置专门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成人教育和培训服务都被划分到继续教育的范围,教育部门对其管理可以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这样对继续教育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对其发展有促进作用,更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上贡献力量。
4、形成良好的教育学习社会环境。政府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扫盲,形成全社会关心扫盲、支持并参与扫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培训
所谓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传递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所需要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目标:
1.信息情感意识
信息情感意识是指教师在信息活动中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2.基本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
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的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二是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三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上资源的搜集方法。
3.信息法律道德
信息法律道德是指教师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比如,不得利用信息危害社会或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向他人传递不良信息等。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若没有信息道德修养,不仅不能维护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而且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法律道德。
4.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三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四是能够通过校园网和Internet扩宽协作范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5.数字化教学技能
数字化教学,是指学习者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成的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又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驾驭信息技术工具,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检索和获取方式,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
在数字化教学中,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图形、文本及动画相结合的互动式教材。课程内容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其知识的网状结构及超文本性和多路径的随机交互性提高了教学信息获取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文字录入技术,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能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
(2)课程整合和备课能力
在新世纪数字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掌握数字化教学方法,并善于利用网上教学信息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熟悉多种形式的教材,设计自己的教案。
(3)教学评价和科研能力
数字化教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学习的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即“学会学习”;如何对数字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等。这些数字化环境下的新课题,无疑使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必须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学评价和科研能力。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课程内容
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培训不应该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的教学内容。可将一些过时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的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确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习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在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授课,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培训实践探索,我们归纳出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这种模式适应于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这种模式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或实物演示。
2.以CAI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采用这种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CAI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二个: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有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I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
(钦州学院图书馆,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不仅是要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还要教会读者如何获取所需信息。信息能力的培养在个人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校图书馆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培训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图书馆读者培训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48-02
一、图书馆目前开展的读者培训工作
许多高校图书馆都认识到了开展用户读者培训的重要性,并相继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培训活动,但实际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好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信息用户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信息工作。通过对钦州学院图书馆从2010年至2013年的培训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图。
结果表明,图书馆对读者的培训工作一直在进行,并且出现了人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很多读者也已认识到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性。
(一)新生入馆教育工作
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是做好读者工作的良好开端,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先导,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熟练查找馆藏信息资源,更好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通过板报、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为每年的新生开展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专题培训。培训使用PPT课件,以多媒体讲座的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引导新生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二)邀请专职培训师为读者开讲座
图书馆每个学期都会邀请数据库资源公司专职培训师为本校读者做数场培训讲座。通过培训,读者快速掌握了本馆已订购的电子数据库资源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讲座是图书馆举办的主题“走进数字图书馆”系列培训活动之一,通过培训,同学们对“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利用电子资源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讲座方式是在校师生最多也最普遍接受的培训,如下表。
(三)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
2011年3月,钦州学院在图书馆成立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研室。授课教师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文献检索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增强了信息意识,为今后独立进行信息获取、利用以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网上咨询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日益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通过网络来开展信息服务。在用户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作为图书馆代表的参考咨询也得到广泛的重视,被挂接在网页上,成为图书馆网上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钦州学院图书馆热情为读者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传统的电话咨询、口头当面咨询和电子邮件以及实时在线咨询工作,解决读者在查找、利用图书馆资料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通过各种途径咨询的读者约300人次。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是每一位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强化馆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重点抓好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二)定期安排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当前信息时代信息量猛增,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就更快,学校应有计划地对馆员的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进行安排。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当与高校教师一样有着同等的待遇,只有重视继续教育培训,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才能得到改变。
(三)优化馆员队伍建设
钦州学院由于两校区办学,馆舍分散,管理成本增加,馆员数量相对不足,在开展培训时,缺乏具有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情报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开展深层次的读者服务与研究工作。馆员队伍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升其技术素养和培训水平。
(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馆员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使馆员在工作中协调读者和教学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培训工作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对外部的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冷静地处理和灵活应对。
(五)引进优秀学科馆员人才
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具备丰富的图书情报基础知识,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读者在培训中提出的问题常常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作为培训人员,应该具有这些专业知识。如果馆员缺乏这些丰富的专业知识,就很难和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更不能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所以,在挑选和引进学科馆员时应考虑其学历和有专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引进专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之后,首先要对其进行图书情报知识的培训,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对其所从事的专业学科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掌握了图书馆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对读者进行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上课,二是利用远程网络培训,三是以课件与自学相结合进行培训,四是邀请图书界知名专家开讲座进行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创新培训方式,扩大了读者视野,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
[
参考文献]
[1]颐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2]孙洁,美国大学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1)
[3]廖丽艳,高校图书馆新生人馆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晋图学刊,2009(4)
[4]刘宝玲,河南高校图书馆网上咨询服务调查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 (12)
[5]文志娟,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f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