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5:59
导语:在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知识
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综上所述,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1.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不用学什么理论,反正中考没有。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这样的师资状况,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1.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纠正课程设置偏差。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不被领导重视,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课程完成不了,上机实践多,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化学 教学状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95-01
化学不仅是众多学科门类之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还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的衣食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当前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主要致力于使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需要打下必要基础。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招生难、学生基础差、化学课程教授困难等现状,这些都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部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这也就是说,化学课在中等职业院校中不仅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工业检测与分析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也是其他类技术检测专业的选修课。
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化学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为学生学习矿石学、乳品检验、生物化学等与化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工作方面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相关专业就业资格证,提高就业率的重要环节,为其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学科教学现状
(一)学习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对中等职业在校生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比较头疼,普遍认为化学内容复杂难学,根本提不起来兴趣。造成这样的原因和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化学知识面窄及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这门课程在初三才开课,内容繁多,又受到中考的压力影响,学习时间紧迫,为此大部分老师针对考试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方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及用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再次接触化学课时产生厌倦的心理。
(二)对化学课的认识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因在初中学习成绩差,不打算继续升学,而是想到职业学校习一门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以至于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就业门路,这就使得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错误地认为学不学化学课与职业发展没有太大关系,造成很多学生不重视化学课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经常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发言、提问不举手、实验不动手、下课不复习,作业更是一抄了之,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学习随意性大,使课堂效率严重下降。
(三)学习难度加大,产生畏惧心理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内容的深度、广度、能力上又提高了难度,像物质的量的计算、滴定分析操作、有机化学中的醛、糖、酯、胺、蛋白质的反应,这些都是初中所未涉及的,然而现阶段的化学课与初中阶段所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缺乏过渡,导致知识系统的衔接很困难。因此,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时会很吃力,实践上也很难掌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势必会影响与化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学习信心,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是十分不利的。
(四)化学实验课程开设不够,实验器材简陋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化学中的定律公式和学说是从实验中获得,又为实验所检验。中科院院士戴安邦教授曾提出:只注重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和技术,还应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高尚的科学品德。而化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化学全面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却被中等职业院校化学教学课程排斥在外,实验课时少,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简陋造成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及用途了解不足。造成这样的原因,笔者个人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老师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对于繁琐的化学实验老师们更偏重授课轻松的理论教学。二是开设化学实验课就会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这样以来就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资金短缺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最终只能以牺牲化学实验课来缓解办学资金的不足。[1]
(五)教学内容应用性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笔者通过对很多企业里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职业能力素质很难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这些固然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在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不是重理论、轻实践,就是轻理论、重实践,不能把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效地结合,忽视了“实践出真知”的作用,过于强调“为什么”“是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并且也忽视了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过于抽象,不能突出化工类各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学而不精,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最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一、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
幸福文化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幸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所以幸福文化教育的思想,并不是狭义上的以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而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校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一种学校教育体系。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思考,我们将“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概括为:“尊重人的幸福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幸福品质,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幸福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幸福而深刻!”
二、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基于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学校在确定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后,我们便开始着手探讨学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1.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1)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心理―道德教育一方面秉承着心理教育中对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传承着道德教育中对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品格的培养。
(2)变构模型学习理论。变构模型学习理论是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它纠正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对有利于学习的因素和条件的忽视与沉默。我们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与环境,使这种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出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2.学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构想假设
根据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我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是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一: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创新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理论。同时,以探讨幸福文化教育中价值问题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为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的契合点,既为幸福文化教育提供深层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也将形成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模式。
假设二:学校的幸福文化教育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理论内涵。同时对于师生积极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又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它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且对于师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三、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现实教育符合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校以“实施幸福文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通过制定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幸福文化教育工作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从小事抓起、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学校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提出“低起点,小台阶,大容量,体验成功,感知幸福,促进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这个教育教学策略中,“低起点”是前提,“小台阶”是策略,“体验成功、感知幸福”是关键,“促进发展”是目的。
2.让教师的身教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教育”。我校积极倡导“六种精神”,即终身爱岗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抓好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3.让课堂成为幸福文化教育主阵地
(1)引进“课堂观察”听评课方法,探索确立了四十九中幸福课堂模式,课堂观察主张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用评价引领教学活动,是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的有效途径,能让师生课堂上逐渐感受到幸福。(2)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适时、适事、适当地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人爱己爱家国,真正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未来建设人才。
4.让养成教育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基础
我校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作为养成教育的主要策略,我们提出了“生活就是素质教育”,将各项规章制度和初中学习方法等编制成校本课程,如《四会读本》《学会学习》等,向学生灌输学校的管理要求。
5.让活动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载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校围绕人格教育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学生一日常规”训练为重点,分年级、分阶段、分重点,从“小事”抓起,抓训练,促养成。
6.开发了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立体课程
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形成了立体的课程体系,其中有人文素养系列校本课程:“名家讲坛”“河北乡土教育”等;科学素养系列校本课程:“网页制作”“flas”等20余门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四、学校的发展成果及品牌影响
幸福文化教育的实施,使唐山四十九中的学生更加自信、积极向上、有朝气。学生身上具有唐山四十九中的特有气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10年9月以来,有6人次在国家级各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两人在河北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河北省绿色学校”“唐山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2年学校被评为“慧聚中国・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中学”和“慧聚中国・2012中国示范性数字化中学”。学校申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石泽全
(名山 石泽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硬件的不断更新使学 校的计算机教育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软件使中学计算机教育无所适从。面对这种 状况,中学计算机教育必须摆正位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的配置两个方面都立足于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现 代化的需要。
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更新虽然迅猛,但构成计算机的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光学设备、声音设备的基本原 理没变,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数学基本知识没变,布尔代数的基本理论、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依旧是当 今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中学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布尔代数的基本知识和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为基 础,建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模型,这不仅体现了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中 学阶段学生通过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计算机模型,了解基本设备的功能及其简单的操作 方法,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操作的基本技能,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各部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软件是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必须条件,如何编制软件的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位置。在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中,要体现计算机处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及数据结构最常用 的一般方法。目前计算机的语言种类数以百计,但就语言构成的程序结构而言,都包括了顺序、分支和循环等 基本结构,数据结构中以数值型数据、字符型数据和数组等数据为基本类型,程序设计的方法以自顶向下,逐 步求精为主。这些是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突出体现的基本知识。
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不应以某种计算机语言为蓝本进行介绍。原理和方法是基础,具体 的语言应用是该基础知识的应用环境,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主次关系,不仅脱离了中学基础教育为学生传授基 础知识的特点,也使学生今后的发展受到限制。当然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脱离具体语言进行 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适当的计算机语言说明有关原理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素质 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较高的综合素质、一定的技术素养。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文化、身体心理等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提高知识素养
化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新课程改革更是需要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也就是说,在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显示出其学科专业特征,即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为广博的其它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知识结构体系。
1.化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化学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最后还要了解本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
2.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教师应具备较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即具备语文(包括外语)、数学等基础工具课的基本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生物、天文、人体和地理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在广博的基础上,向某一领域的精专发展,而形成博专统一的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应具备较深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即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各科课程及其教材教法理论与实践、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其他新兴教育理论基础它是指导教师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基本原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践教学过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根据。教师应具备现代信息情报的搜集、整理、应用的基础知识;应懂得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
二、更新观念、努力进取
1.注入爱心,改善师生关系。尊师是一种社会美德,但把学生永远置于被支配的地位就出现了偏颇,这有碍于学生独立人格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这就需要教师爱生如子,既不应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因教师与学生家庭私人关系交往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不看对象的盲目、抽象的爱,而是一种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情况而赋予的具体的爱。教师应改变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既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尊重学生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包括尊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现有状态,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尊重不是放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必然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并能把这种爱迁移到学习上。
2.改变角色、增强服务意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旁观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及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勤于学习、树立课改意识。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如: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重视并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熟悉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适应课堂的能力。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目前教育环境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它们会使教师琢磨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效率。
三、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与新课程同行——转变教师角色,学会新的专业技能。
1.掌握新的技能。教师应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给予、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
[关键词]:中学 计算机教学 实践课 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课教学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的延伸以及补充,只有积极进行实践课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可以促使计算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还可以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就是好动,利用计算机实践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教学效率。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实践课中,其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同,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缺乏兴趣。老师如果不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计算机教学方式落后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老师经常利用演示法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的过程就是老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只是记住操作的步骤,却不知道这些步骤的内涵和联系。老师利用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的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健全
一部分学校由于受到教学条件以及教育经费的制约,对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并不注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整体配置较低,不能进行新版软件的安装和运行,计算机运行速度缓慢;实验室中的计算机由于缺乏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导致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硬件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进行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但是通过进行计算机实践课,学生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真正构成,学生可以在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外部结构以及主要组成构件,诸如光盘以及主机和数名等计算机名词就会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特定的定义,这样就学生就不会觉得计算机难以操作,进而积极的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的学习。
(二)计算机实践课可以促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进行
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背景和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践操作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会进一步增大。同时,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行李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不断的提高教学效率。
(三)计算机实践课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具体
在计算机实践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在对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课中,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老师要和学生适时的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学生动态
中学生的文化差异以及认知能力都大不相同,因此进行计算机理论以及实践知识的讲解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老师要利用课前或者课后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从朋友的角度和学生沟通,在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指正,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老师要均衡分配讲和练的时间
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进行的,这样的优势就在于老师可以随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老师要对计算机实践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均衡安排讲课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按照相关的操作指令以及操作步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
(三)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以身作则
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质量,老师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同时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使计算机实践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老师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进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把自身的经验和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课堂效率。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中学课程的重要徐成部分,其实践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和关键。老师要注重把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效性,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素养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实践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推进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 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尝试[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04)
[2] 陆桂荣.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J]. 电脑爱好者. 2009(06)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实践性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学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育的教材版本各式各样,但其内容和实用性却很差,不符合幼儿教学的课程要求。其次,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性,把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孤立起来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实践性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和教育素养。
一、课程目标明确化,课程内容最优化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向和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是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而制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掌握幼儿教育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创设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组织幼儿生活的能力、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等,学会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该模式下的课程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幼儿适应各种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把握课程改革思路的同时,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学习该内容不仅树立了学生的教育观和教师观,还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幼儿教育的任务、目标以及五育的内容,指明了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方向。第三部分,教育目标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这一部分所涉及的实践性知识很强,从事幼教工作需要掌握这一基本技能。
二、强化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际操练等教学模式。
1.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要以科学的、全新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从正面影响学生。案例教学法在多次实验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分析技巧,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评价,调整考试方法
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阶段性评价。如若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可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调整改革眼前的考试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举了几种考试方法:
1.学生命题的考试方法,此考试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学科,学生首先要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诸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学生自由命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中学生的被动局面,内化了学生的知识。
具体做法:(1)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此过程中要强调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分值比例等。(2)根据全体人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组建一套完整的试卷,然后各组之间互相审核,进行整理。(3)把修改后的试卷定为考试试卷,各组互换试卷进行答题,最后由原出题小组进行批阅,确定考试成绩。
2.记录案例后的抽签考试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人一组,要求学生记录四个案例。(2)由各小组对所记录案例分别提出问题,以题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附上相应的分析见解。(3)最后把修改后的记录案例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学生的抽签考试。(4)案例记录小组评定成绩,教师进行监督和补充。
3.小组合作的实践考试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法及内容:(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创设一个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结构,游戏结构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综性的评价合。(2)让幼儿表演游戏,此过程中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特点,并以此为考核标准。(3)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应的说明。
总之,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詹道祥.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